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Chrome浏览器进驻苹果应用商店

  Google I/O 2012大会第二日,Google正式宣布Chrome浏览器推出面向iOS版本,并进驻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目前在苹果应用商店可下载Chrome应用。

  iOS Chrome适用于iPhone、iPod touch、iPad,操作系统需要iOS 4.3或更高版本,支持包括简体中文在内的多国语言。

  iOS版本Chrome浏览器支持书签同步功能,通过Google账号实现同步浏览历史、打开标签、密码保存、隐身模式等功能。用户只需要一个Google账号进行同步,所有设备都可以实现书签的自动同步。

  可惜,在Android系统上,大多数用户还无法使用Chrome,Google Chrome的Android版本仅支持 Android 4.0以上的系统,市场上众多设备被却之门外。据Mashable报道,市场上仅1%的Android设备能够运行Chrome。

  除了Chrome之外,今天Google Drive也进驻iOS平台,不过需要iOS 5.0以上的版本支持。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传文件,同时还可以针对文件进行修改,云端会很快的进行同步。

  iOS版Chrome的下载地址: http://itunes.apple.com/app/chrome/id535886823?mt=8

谷歌Nexus Q播放器解析

  谷歌公司在今年I/O大会发布一款全新产品:Nexus Q,它可以直接将云端Play Store中的音乐、视频等流媒体内容输送到用户的电视机或音响系统中。

  Nexus Q内置一个OMAP 4460双核处理器(与谷歌Galaxy Nexus相同),一个25W的音频放大器、一个1080P高清迷你HDMI接口和一个micro USB接口。Nexus Q支持Wi-Fi、以太网、蓝牙等网络及无线连接。Nexus Q基于Android 4.0运行,可连接各种家庭音响系统和HDTV。

  Nexus Q的定价问题

  目前Nexus Q只支持几个谷歌应用程序:谷歌电影和电视、谷歌音乐以及YouTube。谷歌表示,Nexus Q将在今年7月上市,售价为299美元。

谷歌Nexus Q播放器

  做为Apple TV的竞争对手,谷歌Nexus Q播放器的定价让人费解,其定价高达299美元,而同类型的Apple TV价格只有99美元,Nexus Q的价格是Apple TV的3倍,功能却差不多,Nexus Q的外形看似可爱,但在很多人眼里,Apple TV的外形更酷。应用商店方面,iTunes上的视频资源也比Google Play上丰富,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购买价廉物美的Apple TV呢?

  据《纽约时报》报道,这款设备的背面镌刻了一行简洁的句子:“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n the U.S.A”(在美国设计和制造)。谷歌高管和工程师对此称,这款产品是在美国当地进行组装完成的,因此劳动成本要高于普通的产品。

谷歌Nexus Q播放器

  不过,谷歌的这一举动仍然被其他电子设备厂商密切关注着。业界几乎都已经一致认可这样一个观点,即消费电子产品再也不可能在美国制造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更加宽松的环保监管几乎使得整个曾经极富活力的美国制造业濒临消失。从1990年代开始,大批美国工厂,如惠普、戴尔和苹果等,开始将重心转移至设计和营销,同时将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深圳和其他地方的合同制造商手中。

  Apple TV的前景

  Apple TV做为Nexus Q播放器的竞争对手,目前价格已经低至99美元,但这款产品却没有进入中国,其支持的云播放也是国内无法访问的YouTube和Vimeo,没有进行本地化,如果Apple TV要进入中国市场,就必须进行本地化修改,把支持YouTube和Vimeo修改为支持优酷、腾讯视频、奇艺、搜狗视频等,价格还是99美元,那么以苹果的品牌和口碑,相信在国内一定有不少市场。

Apple TV

  国内的目前也有很多播放器产品,主流的是MIPS架构1186/1185芯片Android高清播放器,其价格已经低至299元人民币,并且大多都支持外接SATA、LAN接口等实用功能,在性价比和实用性上更具一些优势。

  总结

  目前主流移动处理器大多基于ARM平台,几大移动处理器设计巨头德州仪器TI、英伟达Nvida、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都以ARM为核心构架。Google基于ARM平台推出Nexus Q播放器,可以较好兼容Android应用程序,就硬件速度看,MIPS的可能比ARM的快些,但是软件上,ARM的又比MIPS的优化完善,所以如果这种ARM架构能够成功的话,可能会导致更多厂商放弃MIPS而使用ARM做高清播放器。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谷歌眼镜、谷歌平板、谷歌播放器发布

  2012谷歌I/O开发者大会于美国时间6月27号到29号举行。谷歌发布了下一代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 4.1、自主品牌Nexus 7平板、Google Glass和家庭媒体设备Nexus Q播放器。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

  谷歌今天在2012年I/O开发者大会上发布Google Glass智能眼镜,售价1500美元,预计明年早些时候出货。

  谷歌眼镜配备了一个投影显示器,一个能拍摄视频的摄像头,镜框上有触控板。它还带有麦克风和喇叭,各种传感器,陀螺仪,还有多种通信模式。

  根据此前报道,谷歌眼镜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实现日历、语音搜索、Google+、时间、温度、短信、拍照、地理位置、音乐、搜索和摄像等功能。此前曝出的拍照样张显示,它的拍照效果十分优秀,可以与卡片相机媲美。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

  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发布会最后阶段戴着谷歌眼镜突然亮相,正式推出了这款外界关注已久的创新产品。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为了展示谷歌眼镜的拍照功能,谷歌安排工程师戴着眼镜在旧金山上空跳伞,一路通过它进行“视频直播”,一直降落到会场的屋顶上。跳伞者骑着自行车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

  谷歌眼镜的价格高达1500美元,预计明年早些时候出货。参加I/O大会的开发者可以现场预订。

  谷歌Nexus 7平板电脑

  谷歌今天正式推出自主品牌首款平板电脑Nexus 7,有8GB/16GB两个容量版本,售价分别199美元/249美元,低配版和Kindle Fire上市价格相同。

谷歌Nexus 7平板电脑

  Nexus 7配置NV Trgra 3处理器12核图形处理器,采用7英寸IPS屏幕(分辨率1280×800),提供8GB/16GB两种容量供选择;续航时间可达8小时,待机时间300小时;前置120万像素摄像头,并无后置摄像头;搭载刚刚发布的Android 4.1系统;整机重量340克,厚度约10.4mm,相比Kindle Fire更轻薄,由华硕代工。

  此外,Nexus 7支持WiFi、蓝牙和NFC等通讯方式。将Chrome作为默认浏览器,这也是首台将Chrome作为默认浏览器的安卓设备。

  同时,Nexus 7还具备真实书籍一般的阅读体验,新的Google Play也具有大量书籍杂志的应用,并针对平板专门进行了优化,和Kindle Fire类似。

  据悉,Nexus 7已开始在Google Play商店接受预订,预计7月中旬发货,同时谷歌还将给提前预定的用户提供25美元优惠券。这款平板电脑将率先在美国加拿大进行发售,其他国家稍后上市。

  谷歌Nexus Q播放器

  谷歌在大会上发布了一款名为“Nexus Q”的圆球状流媒体播放器,售价299美元,7月份开售。

谷歌Nexus Q播放器

  据谷歌应用商店Google Play上的介绍,Nexus Q是一款“社交流媒体播放器”,能够实现影音文件“云播放”功能,但需要用Android设备控制。

  简单来说,用户通过Nexus Q在谷歌应用商店购买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就会加入到Nexus Q的播放列表中,只要在同一WiFi网络中,任何Android设备均可通过Nexus Q进行观看。

  Nexus Q采用德州仪器OMAP 4460芯片,与Galaxy Nexus相同,采用Android 4.0操作系统,功耗为25W,支持WiFi、蓝牙和近场通讯等,配置1GB内存。

  谷歌表示,Nexus Q将在今年7月开售,已经开始接受预定,售价为299美元,美国将会是第一个发售的国家。

  此外,谷歌还推出了Nexus Q播放器的伴侣Triad扬声器,售价399.99美元。

  来源:新浪科技

谷歌发布Android 4.1系统

  北京时间6月28日凌晨消息,谷歌2012年I/O开发者大会今天开幕,谷歌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发布了Android 4.1操作系统,Nexus 7平板电脑、Nexus Q播放器、谷歌眼镜三款硬件产品,并公布了Andriod设备、应用商店、Google+的最新运营数据。

  Android 4.1操作系统代号为“果冻豆”(Jelly Bean),将于7月中旬正式向用户推送,首批获得升级的设备将是Galaxy Nexus,Nexus S手机和摩托罗拉Xoom平板。相比之前的版本,Android 4.1提高了流畅性和用户体验。

  特性一:更加流畅

  谷歌将Android 4.1称作“黄油项目(Project Butter)”,因为他们希望让Android变得更加“顺滑”。Android 4.1引入了三重缓冲显示技术,能让屏幕的每一帧都保持平滑,“动画效果将前所未有地流畅起来”。Android 4.1提升了帧速率,这不仅使UI显得更加流畅,还能够使触摸屏显得更加灵敏。此外,还有助于延长手机电池续航时间。

  特性二:新的主屏幕

  在Android 4.1中,谷歌为用户带来了更棒的主屏幕。Android 4.1拥有和iOS一样的自动图标排列功能,用户在移动Widget的时候,其他Widget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尺寸不合的时还会自动重新设置大小。此外,Android 4.1还设置了新的手势操作,比如删除Widget时,只需“拍打”一下就可以完成操作。

  特性三:语音功能

  Android 4.1不但发布了可以离线使用的英文输入法,还发布了一个类似于Siri的语音搜索功能。在Android 4.1中,语音搜索可以利用谷歌的知识图谱功能,用户通过语音可以看到详尽的搜索结果。谷歌将会用语音回答你的问题,声音非常自然,而且速度极快。用户还可以通过语音让Android直接显示图片搜索结果。

  Android 4.1还推出了“听写键盘”,支持用户在离线模式下用语音输入文字。

  特性四:增强的通知系统

  在Android 4.1中,通知系统不单纯显示收到的通知,并将用户引导进相应的应用程序,而是能够提供更多的内容,并与用户直接进行互动。

  新的通知系统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比如Gmail、日历、G+分享等都将看到更多内容,通过双指缩放还可以从通知栏获取更多信息,如邮件的缩略信息等等。

  除了更大的信息量,现在的通知栏还支持直接窗口操作,比如在通知区读完一封邮件后直接就可以进行回复。这样用户就完全可以在不打开应用的情况下完成一整套回复、转发或分享等操作了。

  特性五:全新搜索体验Google Now

  全新搜索体验Google now将利用搜索历史记录、日历以及其他更多数据来预测出用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用户有一个新的日历预约,谷歌将利用各种信息:交通数据、地图、公交换乘……来帮助准用户时到达预约地点;如果用户搜索了一个航班信息,谷歌将会持续通知这个航班的动态更新;用户还可以跟踪到一个球队的表现情况。

  特性六:Android Beam功能

  Android Beam优化了NFC以及蓝牙分享功能

  特性七:拍照功能优化

  Android 4.1照相机应用程序可以非常快速地回顾照片。编辑、删除也都很容易。

  特性八:更智能的输入法

  Android 4.1的输入法更加智能和精确,谷歌将其称为“预测键盘(Predictive Keyboard)”。这个功能大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联想输入”吧。

  特性九:增加语言支持

  Android 4.1改进了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的输入法,增添了对波斯语和印地语的支持。

  特性十:Smart App Updates

  这是一种智能型的应用更新模式,应用程序在更新时不需要全部下载整个APK,只需要下载修改的部分即可。更节省流量。

  来源:新浪科技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为什么要少用Iframe

  iframes 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式把一个网站的内容嵌入到另一个网站中。但我们需要慎重的使用iframe。iframe的创建比其它包括scripts和css的 DOM 元素的创建慢了 1-2 个数量级。

  使用 iframe 的页面一般不会包含太多 iframe,所以创建 DOM 节点所花费的时间不会占很大的比重。但带来一些其它的问题:onload 事件以及连接池(connection pool)。

  Iframes 阻塞页面加载

  及时触发 window 的 onload 事件是非常重要的。onload 事件触发使浏览器的 “忙” 指示器停止,告诉用户当前网页已经加载完毕。当 onload 事件加载延迟后,它给用户的感觉就是这个网页非常慢。

  window 的 onload 事件需要在所有 iframe 加载完毕后(包含里面的元素)才会触发。在 Safari 和 Chrome 里,通过 JavaScript 动态设置 iframe 的 SRC 可以避免这种阻塞情况。

  唯一的连接池

  浏览器只能开少量的连接到web服务器。比较老的浏览器,包含 Internet Explorer 6 & 7 和 Firefox 2,只能对一个域名(hostname)同时打开两个连接。这个数量的限制在新版本的浏览器中有所提高。Safari 3+ 和 Opera 9+ 可同时对一个域名打开 4 个连接,Chrome 1+, IE 8 以及 Firefox 3 可以同时打开 6 个。你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查看具体的数据表:Roundup on Parallel Connections.

  有人可能希望 iframe 会有自己独立的连接池,但不是这样的。绝大部分浏览器,主页面和其中的 iframe 是共享这些连接的。这意味着 iframe 在加载资源时可能用光了所有的可用连接,从而阻塞了主页面资源的加载。如果 iframe 中的内容比主页面的内容更重要,这当然是很好的。但通常情况下,iframe 里的内容是没有主页面的内容重要的。这时 iframe 中用光了可用的连接就是不值得的了。一种解决办法是,在主页面上重要的元素加载完毕后,再动态设置 iframe 的 SRC。

  美国前 10 大网站都使用了 iframe。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用它来加载广告。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一种符合逻辑的解决方案,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来加载广告服务。但请记住,iframe 会给你的页面性能带来冲击。只要可能,不要使用 iframe。当确实需要时,谨慎的使用他们。

   来源:英文原文   中文编译: IT瘾 

Web 2.0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当Web 2.0概念兴起时,很多人觉得编辑已死,纸媒也只能烧纸。慢慢地人们发现,2.0 时代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过载,这种信息过载是不能通过机器来解决的。因此,当下我们的阅读应该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同时加强传统的编辑化,而非一味的依赖 Web 2.0/3.0,依赖算法。

  这是一个尴尬的时代,有人说。我们正在由信息爆炸的 Web2.0 走向信息收敛的 Web3.0 时代,在这一时代,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仍然在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获取所需的信息会更快速准确,即对个体而言,信息则是收敛的。同时,在这个时代,我们阅读的目光也因为移动设备大肆出现,逐渐由传统电脑屏幕转向了移动设备屏幕上,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

新阅读时代

  从 Web1.0 到 Web2.0

  如果说 Web1.0 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的话(需要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建设互联网内容),那么 Web2.0 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 UGC 形式的涌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专业编辑逐渐被边缘化。而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的飞速膨胀,在标榜着多人贡献的 Web2.0 时代,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信息过多导致了信息重复和信息过载。所谓的过载,其实是无法筛选信息而造成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接收到的大多信息都是无意义或价值低的。这一点在以前的 Web1.0 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除了信息量比较少外,在 Web1.0 时代,由编辑或专业人士审核把关的内容其实是一层过滤,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遵循着“先过滤后发布”原则, 而在 Web2.0 时代,确是“先发布后过滤”,而这个过滤到机制从从最早的 RSS 订阅模式到稍后的 Digg 等根据热度和时间进行的聚合网站,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社会化推荐和个性化推荐为主的模式,它们都一直没有很好的消除掉信息过载的问题。

  当下主流阅读模式

  以好友推荐为主的社会化推荐(Social Graphs)

  

社会化阅读-Social Reading

  以 Flipboard 为代表,它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包括像 Facebook、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以及 Twitter、新浪微博等微博服务等上面的好友的信息作为信息源,直接抓取某些链接背后的文章或图片后重新编整组织,再以新版面呈现出来。因为 SNS 是基于亲朋好友和自己可能会有共同兴趣或共同关注的好友,因此这些内容的相关度会较高,也更贴近个人兴趣。

  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个性化推荐(Interest Graphs)

  以 Zite 为代表,它通过分析用户对不同来源/不同主题的信息进行的收藏/转发/忽略/屏蔽等行为数据来计算出用户的喜好, 对用户的社交关注/新闻订阅等初次筛选的数据进行再次筛选, 为用户推荐相关度更高的信息。

  主流阅读模式的缺点

阅读

  SNS 和基于 SNS 的信息源不适合阅读

  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是不靠谱的,除了好友数量不会太多造成信息面较窄外,将社交网络信息流作为阅读信息源从本质上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很多人其实已经被 SNS 这个群体性的平台所腐蚀,就像勒庞的《乌合之众》所说的那样,”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个人在融入群体性的微博后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更加容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

  因此很多情况下,你所看到的信息都是被左右过的,尤其以微博为甚的 SNS 大染缸,很多信息进去后经过在被暗示和放大后的各种评论、转发、修改、再转发后会变得肢解、曲解,甚至会因为缺失和断章取义变成谣言。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背后的真实,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冷静、理智和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这种无法保证被左右过的信息源。

  推荐算法是万能的吗?

  或者你会说,我们还有算法,联想到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基于语义搜索、数据挖掘和智能匹配的 Web3.0 完全个性化时代,很多人也都看好它。诚然现在和未来的趋势都是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但是在当下,算法并不是万能的。例如国内以优质算法著称的豆瓣,绝大部分上充当推荐角色的还是你的友邻,而不是经常不靠谱的豆瓣猜。当下算法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推荐的重任,毕竟算法是死的,很多时候一点点意外就会造成严重的匹配偏移。例如现在的阅读应用都是需要个人用里面提供的“源”或自定义的“源”来聚合后才能形成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流”,在这种以算法为主的筛选过程,单个及多个应用内的重复“源”让定制的难度增大,需要磨合的时间变长,一旦你的兴趣产生一点变化,这个偶然的打断会使得过滤机制出现纰漏,因为算法还没有智能到可以识别一些例外。

  社会化/个性化阅读的问题

  其实在现在,几乎所有的阅读应用中关于社会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者都兼有,像鲜果、Zaker、网易阅读等,没有太多的差异化。诚然,这些应用中完备的使用偏好设置,可以给用户带来个人定制化的良好体验。但是它依旧会造成信息重复、降低信息质量、产生回音室效应并使得意外发现的内容减少。

  1. 造成了信息重复

  在当下的阅读应用里除了社会化和个性化阅读模式外,还包含了 Google Reader RSS 阅读 和 Read it Later(Pocket)稍后阅读等功能,部分甚至把传统阅读应用的书城模式都添加了进来。一锅烩的后果是造成了很多信息重复,此外很多频道的内容也是各种重复,这种重复不仅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它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焦虑烦躁等。

  2. 降低了信息质量

  与 Web2.0 网站类似,很多阅读应用在抓技术,抓产品,抓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容本身,或者说是保证了内容数量,忽视了内容质量。要知道真正吸引用户永远是 80-20 准则里的那 20% 的内容。无论是信息还是科技,我们所要永远都是那一小撮高品质的东西,而不是沉浸在全盘的大杂烩中。

  3. 未消除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的究其原因是过滤机制不合理,那么基于社会化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过滤机制能否消除信息过载呢?不能,现在的你随便打开一个应用肯定还是满眼的频道,很多关键字聚合也是从一些频道里直接机器全盘抓取的,至于像数码、科技、互联网这样的分类不准确的重复频道聚合更是常见,此外从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络里获得信息更是经常与前面的信息所重复,可以说当下的阅读应用对消除信息过载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4. 产生回音室效应

  这样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工具存在风险,因为它们会产生回音室(echo chamber)的效果,即我们只读我们想要阅读的东西,因此只会听到我们想听到的讨论。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一直得到加强,自我的意识会减少。这种算法主导的过滤会减少我们扩展视野的内容,导致你自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想着你所想的永远都是正确的。例如只生活在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参考消息里的人他们所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么几条新闻。

  5. 意外发现的减少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我们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意外发现”,这种意外发现的内容很多时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意义更大。而以算法为主的推荐在“意外发现”要弱于以人为主的内容生成(意外与算法暂时是有冲突的),长此以往,我们的信息接触面可能会日渐狭窄、同质化,从而失去了发现带给我们灵感和惊喜的新信息的机会。此外,对于个人兴趣范围的扩展也是相当不利。

  从电商导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那么当下这种阅读模式应当如何改进呢?其实可以从时下最热的电商上学习。近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商导购领域,编辑精选的实例越来越多,包括以杂志思维做导购的果库、走 PGC 专业生产内容的 LC 风格网、依旧是以编辑主导的逛,即使走用户生产内容的美丽说和蘑菇街在最后一步也是通过人工编辑的方式来挑选出最终的商品。就像果库联合创始人廖锦有所说的那样“在资讯泛滥的现在,编辑力的作用是一定会放大的,我们相信内容的力量。”

  其实在阅读里面也应该有更多的像电商导购那样的编辑精选,因为从本质上说你想阅读的信息或文章和你想购买的商品是等同的。例如东西网新版,其目的就很明确,想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重归“精品阅读”。在当下这个信息过裕的时代,如果没有这种精品筛选的话,我们的阅读会比以前信息匮乏时代更加难以进行。

  信息提供者如何进行精选?

  1. 增大专业编辑人员进行更多的人工精选;

  2. 增大人工精选所占比例;

  3. 改进机器筛选算法,将部分信息站点的全站源抓取改为对应某单一高质量作者源抓取。

  新时代的编辑力

  整体来说就是现在的移动阅读应用除了社交化、个性化还应该更多提升编辑力,一些频道应该以人工审核文章为主,而不是简单的 RSS 站点抓取聚合或笼统泛滥的关键字筛选,就像@范怿Ryan 说所的一个信息站点输出的不应该是品牌而是以文章为主,以作者为主,应该是一张纸一张纸的去消费的内容。聚合不应以机器为主,而以人工为主,因为算法在精选这方面的暂时还是远远与专业的人工相比的。这种由编辑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荐模式是可以迎合占多数普通用户的胃口的,而剩下的少数用户依旧可以利用原有的个性化过滤机制来满足其需求。

  这种回归 Web1.0 的编辑精选并不是逆潮流,在当下信息泛滥的时代,尤其在语义网络和算法根本达不到人们所需要的时候,这种最传统的回归就尤为重要。而最近的东西网新版、读书马上、每日一问和悦读 FM 等类似的精选阅读网站和应用的出现似乎在印证着这一模式。未来相信类似的垂直网站和应用会出现更多。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揪出Android手机下乱弹广告的流氓

  前几天,我的android手机升级了几个软件,这两天手机突然莫名其妙的弹广告,并且根本不知道是哪个应用程序弹出来的。一般地弹广告也是运行某个app,就算是后台弹出,也有地方标志着是这个app弹的广告。而这次这个app也太狠了,自己想赚钱也就算了,还不让用户知道是谁。就想到一定得把它揪出来。 (之前以为是appchina应用汇,就卸载了,结果还弹……然后就是怀疑之前更新的豌豆荚,水果忍者……,不能老用排除法试了) 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看android运行的系统log日志了。

  一种方法是连接电脑,用adb调试工具查看log,另一种方法是直接在android手机看log日志记录:alogcat

  等手机再弹出广告时,打开alogcat,为了方便查找,清除下刚刚产生的log,然后去通知栏那里点点那个广告,再返回alogcat先暂停记录log,然后慢慢看。TMD,是一个叫com.halfbriakin.utils..之类的activity再放广告,然后关键字*fruitninjaseasons*,居然是水果忍者。

  再想水果忍者的开发者应该不会无耻到这个地步吧?用这样的方式弹广告。就想弄个究竟。查了下,我这个水果忍者是从豌豆荚下的,说的开发商是halfbriakin,而切水果这样的火,他应该不敢这么做吧,查了下,切水果的官网是halfbrick.com。得看看halfbrick跟halfbriakin的关系。是否halfbriakin山寨了了halfbrick,在其之上包装了一层。看样子好像是的,纯属个人猜测。

  继续探个究竟。看源代码,希望试图从中找出其与广告相关的代码跟halfbriakin的关系。从官网下载的com.halfbrick.fruitninjafree进行对比。

  android的apk文件反编译用到的工具:

  • android代码反编译工具:dex2jar;
  • java源代码查看工具:jd-gui;
  • android资源文件查看工具,(那些xml文件,打包成apk时被编码过一次,直接看有乱码看不清楚) apktool或者AXMLPrinter2.

  下面看看过程:

  1. 反编译得到源代码,直接将apk文件后缀改成rar,用winrar解压即可得到classes.dex,然后通过dex2jar工具就能得到java的源代码。

    apk反编译dex2jar

  2. 然后用jd-gui查看编译后的源代码。看样子好像确实是山寨的,不过可能因为二者版本不一致导致的?我想可能不大。下图左边为网上能下载到的开发商是halfbriakin发布的软件,在什么豌豆荚啊应用汇啊等等能下到,其介绍敢说哦什么Android官方无广告版本正式发布,只能说在放P了。下图右是我到google play下的,官网的免费版本。能看出来开发商是halfbriakin这个版本多了个上面那个包。

    fruitninjafree广告

  3. 怀疑类似一些请求广告的url写在资源xml文件中,因此得解码资源文件。android的xml资源文件解码有两种方法
  • AXMLPrinter2.如下图命令后,打开t.xml文件可以看到AdnroidManifest的内容。

    android反编译资源xml文件

  用apktool,如图。直接打开各个目录下的xml文件即可看到

android资源文件反编译apktool

   

  结果找了下,好像什么请求广告的url之类没写在string.xml等文件里面。还是看源代码吧。

  查了下,’山寨’版本(暂且这么叫吧)的切水果,除了官方版本的广告外(google ads,意大利的游戏广告企业beintoo,移动广告服务商admob和moblix),还有多余的那个包domob(国内的手机广告服务商多盟),找了下没有找到相关的绑定的ID(也不深究了)。感到奇怪的是,水果忍者发布出来的源码里面出现了好多这种废弃的代码,不知道是程序员懒还是怎么着。自我感觉发布的时候还是把废弃代码给删掉吧,能减轻体重呢。

切水果程序员废弃代码

  另外看“山寨”的源码也有这种废弃的代码:

水果忍着恶心代码恶心广告

  现在就不知道是到底是出自原来的程序员之手呢还是说山寨的过程中,copy了这些代码。

  不管怎么说,如果这个开发商halfbriakin是来自官网也好,不是也罢,这个广告也弹得太恶心了。

  来源:投稿,作者:中南大学软件学院08级学生:唐磊 ,作者blog

WP7系统对付流氓程序的策略

  本文主要说一说WP7手机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对于后台任务的管制,这个是对普通用户最为重要的,不过先声明并不是说的mango更新里新增的多任务切换的墓碑机制,而是WP7对于在后台运行的程序的种种限制,通过了解这些限制可以看看WP7是怎样帮消费者出出在Android平台里被流氓软件偷偷跑后台的这口怨气的。

  多任务运行大家都领教过,从Windows系统到古老的Windows Mobile,还有Android都支持实时多任务机制。我们可以一边听歌一边上网,一边打游戏还能抽空出去聊个QQ,不过这也给普通用户带来了困扰,以马大嘴旗下的淘宝官方客户端为例,各种自己霸占后台不打招呼,关闭了所有需要推送的功能还是照开不误。偷流量,占内存不说,某些程序甚至还把自己加入到系统服务列,让用户无法以常规手段关闭,感觉这些开发商活的好累啊,可是WP7敲响了这些人的末日丧钟。因为整个WP7系统对于后台任务做了严格而苛刻的限制。

  从系统设计来说,WP7的后台任务分为两种,Periodic Task(周期任务)和Resource Intensive Task(资源密集型任务),前者用于程序在后台更新一下Live Tile,或者联网查个天气更新这种小任务,后者用于在线下载这种需要长时间执行的大任务。

  (1)一个程序能不能开后台,完全取决于用户的选择

  在系统设置里,专门有一项控制后台程序,所有想在后台运行的程序都会在这里一项项列出来,想走后门?先问问用户允许不允许吧,在这里你除了可以看到所有的程序列表,还可以看到该程序在开发时所填写的为什么要后台运行的理由,所有程序就像一个个做了错事的孩子等待父母的教诲。

  (2)对于用户没有吸引的程序,开了后台也坚决关闭

  WP7系统规定,所有后台任务的生效时间只有14天,也就是说,14天的周期中,如果你都没有再开过这个程序,那系统将自动关闭该程序的后台运行。比如你下载了一个新奇的应用,在你第一次打开它的时候它开启了后台运行机制,但是可怜的它由于制作太烂导致你在剩下的14天中都没有开启它。并且由于工作的繁忙,你也没有去查看设置里的后台任务列表。呵呵没关系,系统自动就关闭了这小子。

  (3)就算了你侥幸让用户开了后台,代码没优化好照样被关

  到MANGO,也就是WP7.5,系统规定程序在后台运行的时候内存占用不能超过6MB,否则立即终止;同时也要求程序员对于程序代码慎之又慎,如果程序在后台运行时连续崩溃两次那么系统也将立刻关闭该程序在后台运行的权限。

  (4)如果程序滥用后台运行权限,系统也将立刻终止

  所有后台运行的程序每30分钟运行一次,每次最多执行25秒,超时后立即终止,想借助特权胡作非为么?WP7将直接代替用户对你说NO.

  (5)对于需要长时间执行后台的程序,系统也提供了途径

  刚才说的Resource Intensive Task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可惜由于这些资源密集型任务需要资源过多,系统也将严格限制,除了刚才说的前3条之外,还有其余额外的限制,那就是:

  a)电池电量不得低于90%,而且需要连接外部电源;

  b)需要非手机网络连接,连着WIFI或PC吧,亲;

  c)屏幕必须锁定,也不能接打电话,否则不执行;

  d)最多执行10分钟,超时立即终止;

  结语

  可以看出,无论从Windows Phone生态体系的构建,还是到WP7系统的细节设计,微软都展现出强大的控制欲,尤其对于后台运行的程序这一块,这将带领用户进入一个“我说了算”的时代,流氓不怕,会武术的流氓也不怕,只要你为WP7写APP,你就要服管,即使用户不懂这些机制,微软依然会对程序进行严格的管制,以期给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体验。

  作者ID:Albert Gao,网站微博

从Delicious到美味书签

  2003年底Delicious一上线就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 它为无数互联网用户提供共享及分类他们喜欢的网页书签。Delicious于2005年12月9日被Yahoo所收购后发展并未有很大突破。 2011年4月27日,YouTube联合创始人查德·赫尔利(Chad Hurley)和陈士骏(Steve Chen)对其进行收购,Delicious并入由他们创建的AVOS。查德说:“我们认为,简化人们保存和分享网络内容的方式,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美味书签的蜕变

  2012年3月31日,Delicious宣布进入中国,启动域名mei.fm,中文名叫“美味书签”。AVOS中国区总经理江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AVOS中国团队除负责美味书签的开发外,也负责AVOS后端平台的大部分开发工作。

  目前,AVOS在美国、新西兰和中国分别设有办公室。AVOS于2012年4月完成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恩颐投资(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NEA)和谷歌投资领投,其他投资方还包括Madrone Capital 和创新工场。此次融资之后,前Youtube CFO、现任Facebook CFO吉迪昂·余(Gideon yu)和恩颐投资的合伙人阿莱克斯·金尼尔(Alex kinnier)加入了AVOS董事会。

  美味书签在6月14号上线了新版本,江宏表示,在这个新版本之前,美味书签的整体表现形式非常接近Delicious,用户以收藏书签的选辑为主,只有“选辑”这个概念是美味书签新创的。“这次改版后,我们在用户选辑展示方面进行了优化,用户会可以像电子杂志一样,把他们的书签展示出来。这次改版可以说是在原来Delicious基础上,改头换面,融入很多新元素,在我看来这个版本推出后,已经看不到太多Delicious的影子了。”江宏说。

  AVOS旗下三个产品,Delicious、Zeen、美味书签,三个各有特点但又有互通之处。AVOS收购Delicious后增加了stack等新元素,正在将它转变成一个更大众的产品。Zeen,是一个让用户可以发现和创建具有美丽外观和丰富内容的网络杂志的平台,目前还在开发之中。美味书签在AVOS里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新产品,Delicious更多的像是一个工具性的产品,美味书签则会从一个工具性的产品变成一个自媒体性质的产品。江宏说:“我们要做的产品每天从海量的互联网内容里面去向用户推荐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陈士骏同时表示,AVOS的三个产品其实是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帮助用户找到内容。“早期在PayPal工作和创办YouTube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平台和基础架构上很耗精力,所以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平台,所有的新产品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来,就如同Google通过自己的基础平台推出Gmail等多个服务一样,我们也希望如此。”陈士骏称。

  基于“兴趣图谱”的互联网精选辑

  “目前我们不会去给美味书签定位什么,必竟这个产品还没有完全成型,我们还有很多想法都还没有体现出来,未来美味书签还会不断升级。”江宏称,美味书签会跟某些公司在产品的部分功能上会有重合的地方,像轻博客,类Pinterest产品等,但完全一模一样的还没有。美味书签的用户可以自创选辑,内容由图片、文字以及网页上的链接构成。用户获取内容的来源有两个关键的要素:搜索和推荐。江宏说:“推荐,在互联网内容获取方面其实早在豆瓣上面就有所体现,它是基于用户搜索习惯及浏览行为分析等来推荐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

  其实不管是轻博客,还是类pinterest产品,都离不开一个概念——“兴趣图谱”。现在去豆瓣上很容易会发现类“兴趣图谱”的痕迹:各种兴趣小组,豆瓣猜,豆瓣FM等,都是体现了以人和人共同兴趣为线索的。国内比较典型的还有“花瓣网”,用户可以将网上看见的信息保存下来,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是国内很典型的类pinterest模式,美味书签亦有类似显著特点,尤其是基于兴趣的收藏和分享(UGC模式)。

  “兴趣图谱”是以人和人的共同兴趣 为线索的图谱,以分享共同的兴趣为基础,但是不一定认识人。是一种表明“我喜欢这个”的网络图谱。就像Twitter的CEO曾经评论的,“如果你看到我在Twitter上关注旧金山巨人队,这并不能说明我认识其队员,而只是告诉你我对棒球很感兴趣。”

  “推荐+搜索”获取互联网内容

  在Google工作的经历,让江宏对于互联网搜索方面有着独特的领悟,他认为,搜索跟推荐结合是未来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一个趋势。过去用户是很被动的接受内容,早些时候主要是基于雅虎等分类网站的内容,站长们想要汇集资料就会到雅虎去找内容;到后来出现了搜索引擎,Google的出现让获取内容变得更加简单,但前提是你要知道你所找的是什么;再发展到现在,你可能不知道你要找什么,但是你希望互联网能提供你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产品来说复制模式都是很容易的,我们的团队成员几乎都是从顶尖公司出来的,像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在推荐和搜索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优势。面对竞争,我们只有始终走在竞争对手前面,把产品作好,把用户体验作好。”江宏表示。

  从“选辑”到电子杂志有多远?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创业团队,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李开复曾表示,陈士骏和查德·赫尔利是非常罕见而且充满激情才华的重复创业者。他们把Youtube卖给Google后,并不是像很多并购对象,随便做满一年就离职,他们很负责的让Youtube可看到盈利才离开。这样的创业者是所有VC梦寐以求的。所以,在江宏找到李开复提及他的创业构想时,李开复立即想到了陈士骏和查德的新公司AVOS,双方沟通几次后,江宏便带领他的团队加入到AVOS,他们最初研发的产品就成了美味书签的雏形。

  江宏认为美味书签未来的关键是要把推荐内容的质量作得更好。他表示,做这个产品的目地是为了帮助用户去发现与他们的兴趣相匹配的,对他们来说是有价值的东西,社交、收藏等功能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推荐内容来服务的。将来用户看到的每一个“选辑”都会是一本精美的电子杂志。

  文章来自《投资界

2012年6月24日星期日

谷歌地图API下调费用

  Google地理博客宣布,谷歌将宣布大幅下调谷歌地图API的收费标准谷歌地图API使用费从每千次地图加载量收取4美元,下调至0.5美元,该API本身仍将对绝大多数网站免费开放。

  为了简化使用过程,谷歌还将整合地图分类,取消之前的风格地图与常规地图的差异。因此,相同的使用限制和费率将同时适用于这两种模式。

  谷歌地图API团队产品经理索尔·米切尔(Thor Mitchell)在官方博客中称,谷歌将立刻开始定期监控地图API的使用量,如果用户的使用量持续超出免费限制,谷歌便会与之联系,为其提供相应的付费选择。

  根据最新规定,如果每天的地图加载量连续90天超出2.5万次,就需要向谷歌交费。根据现有数据来看,谷歌估计新费率只适用于0.35%的网站。流量高的非盈利应用如想增加企业级别的功能,也能够提出申请,通过Google Earth Outreach项目支付授权费。

  不过,谷歌地图API对具有商业性质的高流量网站的收费和限制,尤其是此前每加载1000张地图支付4美元的费率,让整个开发者生态系统感到寒心。自谷歌去年10月实施收费以来,包括Foursquare 、维基百科移动应用在内的多款主流地图驱动型应用均决定弃用谷歌地图API,转而使用基于OpenStreetMap的开源解决方案。

谷歌地图API即将收费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统

  2012年微软开发者大会于美国时间6月20日9点在旧金山举行,微软在此次大会上发布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统。它与Win8使用同样内核,支持双核处理器以及多种屏幕分辨率等。

  微软推出最新版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8,希望藉此挑战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设备。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统与Win8使用同样内核,微软确认目前在售Windows Phone 7手机均不能升级到最新Windows Phone 8移动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8由于弃用了WinCE内核,转而采用与桌面端操作系统Windows 8相同内核,或是导致现有手机不能升级的主要原因。

  对现WP7手机用户来说,今天的发布会并不能令他们满意,由于Windows Phone 8弃用了WinCE内核,转而采用与Windows 8相同内核。取而代之,微软给出一个名为Windows Phone 7.8版本的系统安抚现有用户,该系统将拥有与WP8相同的全新主界面。自定义不同尺寸动态瓷片等功能会得以支持。目前诺基亚的用户最想问的是:在这几个月里,他们为什么要买一部以后不能升级,甚至未来没有新应用的手机?

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统

  以下是Windows Phone 8的十大新特点:

  1.采用与Win 8相同的内核:Windows Phone 8将采用与Windows 8相同的内核,这就意味着WP8将可能兼容Win8应用,开发者仅需很少改动就能让应用在两个平台上运行。

  2.支持多核:WP8支持多核心芯片组,双核甚至更多核处理器,硬件制造商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多配置的WP8设备。

  3.支持三种分辨率:除WVGA屏幕分辨率外,还增加了对WXGA(1280*768)和720p(1280*720)现有的WP7应用可以不经任何改变就在上述三种分辨率中正常运行。开发者可以根据新平台进行优化。

  4.支持micro SD扩展卡:新增了micro SD扩展卡的支持。现场显示microSD卡支持包括图片、音乐、视频,及安装应用。

  5.应用向下兼容WP7:所有Windows Phone 7.5的应用将全部兼容Windows Phone 8,现有WP7.5应用可在WP8运行。

  6.内置IE10移动浏览器:WP8内置IE10移动浏览器,相比Windows Phone 7.5 JavaScript性能提升四倍,HTML 5性能提升2倍。微软官方提供的测试结果称,WP8超越了目前市售搭载其他系统的GALAXY S III、HTC One S以及iPhone 4S.

  7.移动电子钱包:WP8系统支持NFC,并可由此进行更多的数据交换。微软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推出针对移动支付的SIM卡改进。而不是设备改进,像谷歌那样把NFC植入系统,不让运营商插手。

  8.内置诺基亚地图:WP8将包含诺基亚的地图技术,使用NAVTEQ数据,支持离线地图、Turn By Turn导航。

  9.企业功能:针对企业用户,WP8将支持加密、安全引导、LOB应用部署以及设别管理。。可以用同一套工具管理PC和手机,因为WP8与Win8内核一致。

  10.全新的WP8界面:将拥有大中小三种尺寸动态瓷片,用户看到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方格子界面,可以将不同尺寸的瓷片组合到一起,按住瓷片可调整瓷片大小。

  来源:新浪科技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Win8取消开始按钮意在控制桌面

  Windows 8取消使用多年的开始按钮,这绝非只是一项大胆的尝试,这个转变意味着用户不是从“开始”这个按钮来开始,而是把开始的视野放到桌面。当Windows在 强化桌面应用,那就容易对其它推广桌面应用平台的服务商构成冲击和威胁,如国内熟知的腾讯和360的桌面应用。因Windows 8还是预览版,笔者试着做出如下几点分析。

  微软的觉醒,重新控制桌面

  我们在PC安装Windows,那些年似乎只有安装程序的概念,这几年随着360安全卫士火了,腾讯也在推出同类竞争产品,PC用户仿佛多了一个安 装应用的概念,而360在2011年推出的安全桌面,更是可以比作为接管Windows桌面。当Windows桌面能成为一个应用平台的发展市场,腾讯也 自然不会错过。但是,微软真的不会觉醒吗?

  我没有用英文版的Windows,不知国外PC的Windows桌面应用发展如何?所以,我谈国内的情况。我记得Windows XP也有桌面应用,如天气预报、日历和时钟等,还有连线的小游戏,不过我只玩下空当接龙和红心大战,这已是久远的事情了。那时流行的MSN工具也有应用 的,而且比Windows XP要给力一点。只是到了Windows 7,那些桌面应用仍然不给力。

  现在微软取消开始按钮,那发展的方向无疑是要大力推广Windows桌面应用,并可能要成为一个强势的开放平台。另外,微软发展的云计算,PC桌面 也是一个链接终端和推广路径。按Windows多年累积的用户数量,肯定想要开发这个巨大的金矿!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这可不是为迅雷卖广告,而是要说明 Windows在推广产品时那种令对手恐惧的力量和速度,当别人在网络推广还在算什么CPC或ROI时,微软可能已经桌面应用平台强力插入Windows 8,当你第一次登陆Windows 8时,那个桌面应用可能就会放弃让你再安装其它服务商的应用平台,连对手上场的机会也给灭了。

  国内PC桌面应用平台的未雨绸缪

  将来,中文Windows 8会不会强势推广桌面应用和发展平台,国内厂商应该保持警惕或关注机会,绝不能以看Windows 7的眼光来对待。当然,也可能是影响一点也不大,但未雨绸缪,未尝不可。

  从法律视角看,可能会拿出反垄断法来应对Windows 8桌面应用产品及开放平台,就像国外对付IE浏览器一样。

  从寻找合作伙伴看,Windows 8的中文化应用发展,可能微软自己搞,也可能寻找合作伙伴来发展,例如选择360或腾讯,又或者其它公司。如果是在360和腾讯之间选择一个,这在中国互 联网可能会变成一件全民关注的事情,你懂的。当然,这场在未来可能出现360和腾讯的大规模竞争纯属是市场竞争。

  简要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

  腾讯:手里拥有一个全民的QQ工具,就算中文Windows 8在国内强势推广桌面应用也不怕。除非,微软在桌面搞出一套新东西,把网民的行为习惯都颠覆了,桌面就是社交聊天工具。你服不服?我是要服了。微软不是收 购了Skype吗?桌面点一下安装应用,马上就能用Skype(或某种应用)了,用PC直接“打电话”,做企业固话市场的电信和联通都要头痛了。

  360:不夸张的说,360在中国互联网是实战能力最强的公司,能抗住腾讯与其大战,不但没有倒下,还能斗志昂然地发展和不断扩大规模。360的微 创新能力也很强大,这就能保证产品有发展活力,可以走向持续发展。与腾讯的状况不同,网民因联络关系对腾讯的QQ较难找到代替的产品,而安全应用工具和浏 览器的可代替性相对较高,但免费的终身杀毒产品还不一定,产品的整合和用户规模都是360的优势。故此,360用户对产品的依赖性、忠诚度、用户体验和产 品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也不易让对手动摇。360在这个方向还可以加强的几点看法。

  1.提高账户的价值:我是360安全卫士的用户,但360账户对我没什么意义,这个意义一是指实用价值,二是指不可或缺。我用火狐和Chrome多,网络支付时用下IE,没安装360浏览器(在别人电脑也会偶然使用)。

  2.如果我想要一个360账户,那么我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账户:互联网轰动的CSDN密码外泄事件,我在那的博客也被禁了,我去信询问说是发广告帖, 但从搜索引擎的历史记录来看,没有广告帖,我的看法是,如果有广告,那我的密码也是属于外泄之一,我在CSDN的博文也不多,最后一次跟CSDN联系,也 是他们约稿要写输入法的评论,如今情何以堪,但别人遇到这档事也是眼冒金星,自己也没在更新就算了。我从这事得出的结论是关于密码这件事,专业技术网站也 不靠谱。这样,我需要一个安全服务,如果当时确实是有人拿着我的账户和密码去CSDN发广告的,如果时间可以穿越到当时的之前,我就用360账户来托管 CSDN的账户和密码,如果其他人用我的账户登录CSDN,360给我发桌面通知或短信,这样,我认为360账户具有实用价值,并且不可或缺。这个概念如 同一个邮箱可以托管另一个邮箱的邮件。虽然,我不是写代码的工程师,但我认为有这样的方法可实现,就算是我在CSDN设置的密码是123456,别人也无 法登陆,因为我托管在360账户时就是每天24小时在登录CSDN,我要用的时候是无缝对接,别人在异地还怎么能同时登录?总之,我认为总有办法能实现 的。关于隐私,邮箱托管邮箱照样有隐私,还不是有人愿意这样用吗?所以,这是一个用户自主选择与否的问题。

  3.信息安全问题是教育,亦是市场推广:虽然企业或个人安装了360安全产品,但很多都没有较高的信息安全意识。例如,情形一,A公司或某人的电脑 坏了,B维修公司拿走电脑回到电脑公司修理,这时电脑的资料就存在信息外泄的可能。情形二,A公司的资料,C公司想要,C公民买通B电脑公司的人员,B公 司人员去A公司维护时把电脑资料直接拷贝。对于这种问题,如果大家都知道如何能用360防范信息外泄,那么用户就不会因其它产品出现而放弃360。是不是 公司和个人都把重要资料放到360密盘,这是360要了解分析的。我想不少人会把最近的word及Excel放在我的文档,我自己也是,最近用word写 的东西就放在我的文档,要隔些天才会移到其它盘。网上流行的公开课,360或许可以推出一套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安全公开课。

  附2011年3月1日笔者发给周鸿�的关于360安全桌面的建议:

  桌面工具的平台化

  在Windows 7使用桌面小工具仍不完善,这是一个发展机会,如同360浏览器 VS 微软的IE。我讲几个例子,一是系统推荐的天气预报小工具,很多城市的天气预报都没有,做一个全国的天气预报可以让广大用户代替它;二是系统推荐的时钟小 工具,桌面右下角已有时间显示,这个时钟小工具在我看来只是装饰,如果加上事件提醒的功能,在2:55分播报提示3点开会,或者要干什么重要的事情,这能 迎合办公族的需求;三是系统推荐的日历小工具,也是装饰而已,没有日程计划的设置,需要安装第三方的小工具才有这样的功能。从系统推荐来看,强调的是美观 和装饰,而不是有趣和突出应用价值的桌面小工具。

  1.团购桌面小工具:订制团购信息。

  2.视频桌面小工具:某个在线视频的热门视频内容,点击即可前的小工具播放。

  3.微博桌面小工具:发送及收看微博。

  桌面即是浏览器

  浏览器的设置空白页将会是一幅墙纸或相册播放。通过浏览器的链接,将可以更新电脑墙纸。

  浏览器集成资源管理器

  1.360的定位是什么?是安全。我们使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使用电脑的文件,打开一个病毒文件,如果没有安装杀毒软件或病毒库数据旧,可能就导致电脑中毒了。一个安全型的资源管理器。

  2.安全加密:现有的资源管理器对加密文件支持不足,用ID登录个人桌面工具后,可以按右键直接对文件夹或文件加密。这种方法比安全客户端的设置更便捷。

  3.企业的安全信息报警:一是在网络连线的状态下才能复制指定目录的文件,二是回复手机短信口令才能复制文件。

  4.安全删除:用粉碎机删除的文件还能通过一些数据恢复软件来得到恢复,也就是安全删除仍没有实现。

  第一个桌面工具的平台化:我安装360安全桌面后,也看了相关介绍后,方向一致的。我认为这类桌面工具是要颠覆微软系统的桌面小工具,如同360浏览器代替IE一样。

  第二个桌面即浏览器:这几天我也在完善这个想法。我个人认为,一登陆系统后,桌面即是浏览器,这是可以发展的创新。引导用户使用,一是结合电脑墙纸的应用,在线更新;二是可以设计为极简的浏览器。

  第三个浏览器集成资源管理器:我的想法是在浏览器直接可切换为资源管理器,浏览和管理本地文件。

  本文仅为个人探索创新的研究观点,不代表上述品牌公司的官方立场及意见,亦不作为投资决策意见,有问题请自行咨询第三方。

  来源:投稿,作者:简哲,作者的新浪微博 @简哲

企业社交网站Yammer产品分析

  Yammer是2008年9月推出的一个企业社会化网络服务,增长十分迅猛,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拥有了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万企业用户,其中包括财富500强企业中的85%……据Yammer网站称,Cisco、Groupon、Adobe、AMD、Intuit等企业都是Yammer的用户。而在今年,7-11、福特汽车公司、南方公司,壳牌和SuperValu也都成为了Yammer客户。

  定位决定成败:Yammer的定位是什么?

  Facebook定位是大众群体,Yammer定位的则是企业群体。Facebook是没有门槛的,是人就可以注册。Yammer则必须是企业用户,通过企业邮箱注册。它锁定了一个细分领域,企业用户。从这种角度,Yammer是整体封闭,局部开放的,是针对各个企业提供个性化的SNS平台,是“工作版本的Facebook”。

  Yammer面向同事们随时表达的状态是:what I am working on,我正在忙什么工作。因此Yammer本质上是一种SNS工具,能够让工作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率。

  Yammer的功能导向

  Yammer的主题是你在忙什么工作。这是一种引导,让你发布工作状态,组织同事来讨论创意、问问题、分享链接和其他信息。从这个角度,Yammer相当于为每个企业建立一个内部知识库,KM,这里保存所有员工档案和问答对话记录。

  它没有字数的限制,可以添加照片、文件和视频。便于整个组织在一个便捷的平台完成知识的分享,经验的传递,智慧的升级。

  企业经常有不同的项目团队,通过Yammer可以基于项目做时间管理工作,团队成员可以在上面进行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等。每天的工作内容可以实时更新,管理人员则可以随时了解开发人员的研发进度。

  全文搜索和标签功能则强化了知识管理的便捷性和系统性。通过不同的标签,员工可以分类浏览不同的知识库,系统地学习知识;通过全文搜索功能,可以搜索过往用户发布的状态以及上传的文档内容。Yammer的全文搜索支持Word等文件的内容全文搜索,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的文档。

  Yammer需要实施运营

  Yammer的上述特点这也使得,企业的Yammer需要一个独立的熟悉知识管理的人员来实施运营,运营人员将所有文档“标签化”,问答信息也“标签化”,合理组织和管理上传文档,形成一个企业内部的“知识库系统”。

  在企业工作计划协同方面,项目管理者应强制项目人员使用Yammer录入“周计划”或“工作计划”,这样才能方便管理者随时查看员工的工作状态。

  Yammer的目的是让工作更有效率,如果用户发布的信息不进行规范,则很可能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更低,因此Yammer在企业需要实施运营。

  Yammer到底能做哪些事情

  Yammer能带给企业什么,企业使用Yammer的刚性需求是什么?

  1、在网址收藏夹(类似Delicious)

  2、和邮件互通,发布一些不太紧急的信息

  3、知识库,上传DOC、PPT等文件,形成知识沉淀,并通过全文搜索方式快速查询。

  4、移动办公,通过手机随时随地访问。

  5、企业通讯录

  6、分享、投票、问答、会议管理

  7、项目管理、时间管理

  国内类Yammer企业社交的几种发展方向

  1、向新浪微博方向发展,突出通讯交流的便捷性,这种发展方向最终会朝着微博性质的平台发展,从结构根本上是偏向于分享聊天类信息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会考虑如何引导企业员工发布和工作相关的信息,这将提高还是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是一个疑问。

  企业社交平台是一个实名社区,用户之间可以方便交流沟通,不能具有新浪微博上大量的娱乐性的应用,否则将影响办公效率,办公类应用可以包括日程管理,时间管理,任务管理 ,邮件通讯,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

  2、向平台方向发展,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引入大量第三方应用,使其成为一个大而全的企业内部信息平台。这种思路的原因是,企业内部交流平台不足以吸引用户来,所以就需要刚性的东西,比如项目管理工具、日程管理工具等。这种模式的发展初期会非常困难,因为基础功能如果没有吸引力,其增值功能也很难有人会使用。

  3、垂直发展,基础功能侧重于交流沟通,同时向附加功能发展,例如:1、向企业知识库和文档的管理的KM系统发展;2、向企业内部HR和工作流上发展。

  总结

  据传微软以12亿美元收购Yammer,另很多人感到吃惊,同时可看到了企业社交网站的价值和潜力巨大,而事实上,微软早就看到了企业社交网络发展的趋势,为此它也推出了自己的企业社交工具SharePoint。但SharePoint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产品,部署过程很繁琐,且合作性和交互性太差,Yammer正好可以代替SharePoint这个发育不良的产品。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的企业社交的使用会非常普遍,而目前互联网领域正处于一个大更迭时代,以云计算、移动化为特色的企业社交应用将在新的世界里大显身手。

2012年6月18日星期一

如何反制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

  介绍用户一方可以对精准广告定向进行的审查。这样有一个平衡:广告商是自由的,用户也是自由的,双方都能,且应该对它们手上的信息进行审查。那么,用户如何反制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

  这篇投稿是补充牛国柱的《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技术》,在作者前一篇文章《是谁在偷窥我们的网络隐私》已简单介绍了广告统计的原理,《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技术》则给出了详细说明。

  放任追踪的后果:

  作者在某个社交网站用目前使用的邮箱注册了帐号a。有一天用老的email注册了账户b并登入,该社交网站第一个提醒我应该加的好友就是a。

  它其实知道b和a是同一个人。

  这就是社交图谱,更广泛地说,是用户(没有注意到而提供的)信息价值。

  再回到牛国柱的文章,这篇文章脉络很好,按照广告追踪所涉及的不同“门路”进行分类。

  本文也以同样的分类,来介绍根据“门路”不同,用户如何对它受到的追踪进行审查。

  1,Http Header之User-Agent

  有了UA,网站才能根据你希望的语言,版面(手机版?桌面版?)向你提供网页。它在广告上的用途无非是大致统计使用者的浏览器,操作系统,语言等元信息。

  UA只是一个明文字符串,浏览器通常都允许将其自定义。通过扩展程序,可以按照网站域名(或其它几乎任何条件)伪造不同的UA

  2,Cookie(包括flash cookie)

  在广告行业以外,Cookie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它几乎是让服务器记住你的唯一方法:登录,记住你最后一次访问的页面(为什么优酷记得你上次把视频播放到哪里?),账户鉴权保密(支付宝怎么确保你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付款?)......都需要用到它。

  单纯地禁止cookie往往会造成灾难。

  所以审查cookie需要一些技能和工具:

  第一方/第三方:

  为了营销而进行的用户追踪功能通常是第三方(的域名)提供的,所以第三方cookie更可能用于追踪。但是对于一个特大号的服务/系统而言,第一方和第三方的区别就会模糊。

  用户信息和服务内容可能会分别存放在不同的域名下。

  如,在阻止所有第三方cookie时,可能会在登录hotmail/skydrive等微软live服务时出现困难。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设定按照域名、第一方第三方、是否一旦退出浏览器时便抛弃等不同来区分黑/白名单,

  提供追踪与其它功能的代码来自同一个域名。这种情况下,审查就会变得困难,往往需要直接针对特定cookie进行处理。目前的网页设计都推崇内容和样式分离的异步模式,因此,执行不同任务的javascript通常也会分开,以.js文件的形式发放。这时可以通过阻止特定javascript代码文件的方法以进行来自用户的审查。

  Adobe公司和浏览器开发商进行了合作,以确保用户可以轻松地审查flash cookie;现代的浏览器可以审查flash(原生的点击播放功能,或通过扩展程序),以及flash cookie等(其它的plugin也是一样)

  3,定向技术

  a,所有通过UA的来源都是可以伪造的

  b,通过地域(ip地址)的定向难以伪造,只能通过使用代理服务器进行匿名化。

  c,回头客,频次定向是利用cookie的,因此第三方的回头客定向比较容易排除,但那些需要用户登录的站点,几乎不可能审查。因为明确标明了“你的”登录历史一定会出现在对方的服务器日志里。但基于网页异步执行的特点,通过审查javascript,还是有机会能减少被搜集的信息量。

  d,人群定向是难以审查的,因为这种定向主要来源于你的活动历史,以及你周围(同一类)用户的活动历史

  e,并发/时段/网页/关键词定向,这些内容往往是由服务器完成,除非用户能阻断用于提交信息的可执行代码(通常是javascript),否则不太可能审查它们。

  4,Do Not Track Header(不要追踪)

  DNT也是现代浏览器的一项功能。(唯一的例外是所有源自Chromium的浏览器,包括Google Chrome均不支持)

  如果你是twitter的用户,则可以放心地使用DNT功能,twitter已经宣布支持识别DNT。

  为什么?技术上,Do-Not-Track做了这些事情:

  当浏览器访问一个网站时,它在向目标网站发送的HTTP header中增加了一句“DNT: 1”

  所以是否将带有DNT header请求的用户做别的处理,完全是服务商单方面的事务。

  5,浏览器

  以上的方法通常都能用于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上的浏览器,特别是应用(APP)中内置的统计是难以审查的。

  相对简单的方法是,在移动设备的host中,将用于追踪的服务器域名导向一个无效的Ip地址(如指代本地的127.0.0.1)。显然这么做,至少会丧失设备的保修。

  如果和广告过不去,记得把它的追踪部分也审查掉,虽然你不会马上感到差异,但这是广告的命根。

  来源:fcerebel投稿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Web2.0时代数字阶层的形成与转换

  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消弭,是Web2.0时代的重要特征。而Web2.0时代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完成一场身份和权力的解构。这将为互联网世界的新一轮身份和权力重构提供基因储备。这些被解构的碎片基因存储于互联网庞大的基因数据库中,每个基因都具备了构成数字人格的先天条件,经过一个适当的转换机制,即可形成不同的数字阶层,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监控的纵深发展,不同的数字阶层又能够发生转换。

  公民基因到数字阶层的嬗变——身份与权力建构机制的作用

  Web2.0时代的互联网早已经将现实世界的人格进行了虚拟化的采编。随着云存储的出现,信息存储不断得以扩容,公民基因的存储逐渐在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下成为可能。互联网对公民基因的处理过程经历了采编和均化转换两个步骤。经过采集入库的过程,公民基因具备了嬗变成数字人格,最终形成数字阶层的能力。

  身份与权力建构在网络公民的数字人格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互联网世界的信息生产方式的差异又决定了数字阶层的差异。根据信息生产方式的不同,我将数字阶层分为三个层次,数字佃农阶层,数字中产阶层,数字精英阶层。

  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指出,人们使用媒介具有三种目的:消费、创造与分享。这三种活动如今也构成了Web2.0时代互联网公民的基础性活动。数字阶层就是依据网络公民对于信息的消费、创造、分享的不同划分的。

  数字佃农阶层的网络公民主要从事对“资讯”的创造、分享、消费。这里的“资讯”是指信息金字塔中最低端的内容。其主要特征为基于个人生活的琐碎话语、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所呈现的娱乐化、无价值信息。是克劳德·香农信息论中的噪音和冗余。过多的此类信息,会造成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泛滥,抵消知识与智慧的有效作用。数字佃农阶层的网络公民常常见诸于微博之中对私人生活做出无聊展示的个人,对于道听途说的网络谣言过多的关注与分享,参与无根据的网络打假行为,制造低层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信息内容,无逻辑的堆砌信息。此阶层的网络公民、易受舆论风向标的影响,现阶段的网络水军,五毛党多由他们组成。

  数字中产阶层的网络公民主要从事对“资讯”和“知识”的创造、分享和消费。“知识”是指信息金字塔中位于中端的信息。知识的功用在于让人产生批判性的思考,对社会的百态有一定的自省和思考的能力。知识对互联网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数字中产阶层的网络公民有时也会对私人生活进行混乱的马赛克式展示,对低涵养的资讯产生兴趣,但是他们区别于数字佃农阶层单纯的沉溺与不假思索,他们更多的能够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有较丰富的文化储备,但是仍然没有能力将感性认识转化成智慧的结晶。这类人群在网络公民社会之中占据绝大多数,他们大多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学生、教师、具备社会经验的白领、公司普通员工、高管等等。

  数字精英阶层的网络公民不在资讯、知识方面做文章。他们所关注的是信息金字塔最顶端的“智慧”的生产。“智慧”作为信息金字塔最顶端的信息,具备了强烈的哲学意味,能够完成对各种事件的普遍规律的总结。智慧对于事件的解读是纲领性的,具备强烈指导意义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数字精英阶层在对世事的观察中,不仅用一双眼,也用一颗热心去对纷繁复杂的事件进行解剖。对真实的追索,对善念的坚持,对美感的执着是数字精英阶层的核心特征。在网络信息海洋中,他们是意见领袖,拥有一呼百应的话语权力,在“围观改变中国”的场景下,他们是最有力的号召者,他们的强大人格魅力是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数字信息与数字阶层金字塔

  数字阶层的相互转化:信息监控机制赋予的可能

  公民基因根据信息生产内容的不同完成了阶层建构,那么已经形成的数字阶层能否转化?如果可以,转化的机制又是什么?互联网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给阶层转化提供了可能,那就是信息监控机制的成型。

  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信息监控机制是一个强大的“圆形监狱”,它以最小的成本处理了最繁琐的监管。互联网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每时每刻不停运转的电子监视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公民的一个微小的行为和轨迹都会被记录在网络庞大的数据中心里。数字阶层的转化实际上就在于信息监控的密不透风。福柯有言:“人在圆形监狱中死去”,这给每一个互联网公民提供了强大的隐喻——每个人都在监视中生存,完成在互联网中的生存使命。

  以粗浅的形式划分,信息监控机制靠两股气流混合形成。

  第一股气流的作用来自于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这股气流对人们信息的记录和监控的方向是至下而上的,每一个社交工具的使用者都热衷于发声,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没日没夜的展示与自我暴露,说出来的话,发出去的图,填写在表单中的姓名、生日、性别、爱好兴趣、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等信息被无休止的曝光于社交平台上,俨然主动向社交平台提交的一纸纸“个人简历”。因此,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获得了众多网络公民的“身份证”。社交工具对互联网公民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汇总,形成自己的资源优势。

  第二股气流的作用来自于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这股气流是由上至下的,它是互联网公民无意识的暴露所形成的庞大数据库。搜索引擎所具备的特色武器是它独特的蜘蛛程序。蜘蛛对信息的聚合依靠节点进行广泛分布,每一个节点都是联系的而非孤立的。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蜘蛛的工作是不断地在网站中爬行,由上而下不间断抓取和索引。众多网站的信息、众多个人隐私的轨迹,都被收录其中。广泛结网与全景监测,是这股气流的特点。

  由下至上和由上而下的两股气流的汇合形成了强大的漩涡现象,这个漩涡使所有的信息都杂糅在一起,完成对监控而来的信息的汇总和集中存储管理。Web2.0时代这种强大的信息监控机制促使了每个人都以一种最真实的面目示人,虚伪的网络面具即将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又因为这种信息监控机制的存在,使网络公民之间能够相互的监督,以双重面目示人的公民将让自己的不忠诚暴露于公众的视线之下;以真学识展示自己的人也将得到人们崇拜的目光。以此方式进行汰选,最终实现阶层的轮转。

  当然,互联网的信息监控机制是机器逻辑对生物逻辑的侵袭。造成的结果就是网络出现更多全民狂欢式的疯狂的对个人隐私进行揭露的图景。人们逐渐丧失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私域逐渐变成荒芜的存在,有些私人的美好已经落幕。

信息监控的气流漩涡

  Web2.0时代数字阶层的形成与转换,对于每一个网络公民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活在互联网这个“圆形监狱”中的我们,接受着监视也创造着信息。生产的信息的质量差异决定了每个人数字阶层的归属,因此,每一个网络公民都应当对自己生产的信息负责。慎用个人话语的权力。

  来源:互联网营养餐厅newcy投稿,原文链接

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技术

  互联网精准广告定向技术,指的是依托于搜索引擎庞大的网民行为数据库,对网民几乎所有上网行为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分析,按广告主需求锁定目标受众,进行一对一传播,提供多通道投放,按照效果付费。

  本文的写作初衷是总结自己的知识,将知识从片段的、隐形的转化为可以向别人讲述、能够给人帮助的。在总结的过程中自己也提升了很多,同时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切实的给刚进入这个行业的同学们以帮助。为了查看方便,特把内容进行汇总。

  一、基础知识:

  1、Http Header之User-Agent

  User Agent中文名为用户代理,是Http协议中的一部分,属于头域的组成部分,User Agent也简称UA。它是一个特殊字符串头,是一种向访问网站提供你所使用的浏览器类型及版本、操作系统及版本、浏览器内核、等信息的标识。通过这个标识,用户所访问的网站可以显示不同的排版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或者进行信息统计;例如用手机访问谷歌和电脑访问是不一样的,这些是谷歌根据访问者的UA来判断的。UA可以进行伪装。

  浏览器的UA字串的标准格式:浏览器标识 (操作系统标识; 加密等级标识; 浏览器语言) 渲染引擎标识版本信息。但各个浏览器有所不同。

  字串说明:

  1、浏览器标识

  出于兼容及推广等目的,很多浏览器的标识相同,因此浏览器标识并不能说明浏览器的真实版本,真实版本信息在 UA 字串尾部可以找到。

  2、操作系统标识

user-agent的操作系统标识

  3、加密等级标识

  N: 表示无安全加密
  I: 表示弱安全加密
  U: 表示强安全加密

  4、浏览器语言

  在首选项 > 常规 > 语言中指定的语言

  5、渲染引擎

  显示浏览器使用的主流渲染引擎有:Gecko、WebKit、KHTML、Presto、Trident、Tasman等,格式为:渲染引擎/版本信息

  6、版本信息

  显示浏览器的真实版本信息,格式为:浏览器/版本信息

  2、用户追踪之基础技术——Cookie

  Cookie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回头客定向、访客频次定向、用户定向等等都需要基于此技术才可以实现,并且我们日常工作中所能见到的第三方监测工具如doubleclick、99click、秒针等也都要利用cookie技术,网站分析工具如GA、百度统计、CNZZ等也需要利用cookie。如果没有Cookie,互联网广告市场将受到巨大打击,尤其对于目前我们谈论的精准广告而言。如果没有Cookie,网站分析也不从做起,遑论优化了。

  Cookie是什么

  Cookie在英文中是小甜品的意思,但在计算机语言中,Cookie指的是当你浏览某网站时,网站存储在你电脑上的一个小文本文件,伴随着用户请求和页面在 Web 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递。它记录了你的用户ID,密码、浏览过的网页、停留的时间等信息,用于用户身份的辨别。Cookie通常是以user@domain格式命名的,user是你的本地用户名,domain是所访问的网站的域名。

  为什么要Cookie

  因为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对于一个浏览器发出的请求,服务器无法区分是不是同一个来源,无法知道上一次用户做了什么。所以,需要额外的数据用于维护会话。 Cookie 正是这样的一段随HTTP请求一起被传递的额外数据,用于维护浏览器和服务器的会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没有登录京东时在京东上购物,选择了3件商品放入购物车,在结算时,京东为什么还能知道这三件商品是什么?没错,是Cookie!

  Cookie的工作原理

  Cookie利用网页代码中的HTTP头信息,伴随着用户请求和页面在 Web 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递。例如:当你在浏览器地址栏中键入了Amazon的URL,浏览器会向Amazon发送一个读取网页的请求,并将结果在显示器上显示。在发送之前,该网页在你的电脑上寻找Amazon网站设置的Cookie文件,如果找到,浏览器会把Cookie文件中的数据连同前面输入的URL一同发送到Amazon服务器。服务器收到Cookie数据,就会在他的数据库中检索你的ID,你的购物记录、个人喜好等信息,并记录下新的内容,增加到数据库和Cookie文件中去。如果没有检测到Cookie或者你的Cookie信息与数据库中的信息不符合,则说明你是第一次浏览该网站,服务器的CGI程序将为你创建新的ID信息,并保存到数据库中。

  关于Cookie的一些知识点

  1、Cookie是基于浏览器的,因此当电脑上安装多个浏览器时,服务器会生成多个Cookie。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服务器是识别为多个用户。
2、Cookie是基于浏览器的,因此当同一台电脑有多个人使用时,服务器也只会生成一个Cookie。虽然是多个人,但服务器会认为是一个用户。
3、Cookie是无法跨设备进行设置的。比如我们在单位和家里分别使用两台电脑,即使我们使用同一种同一版本的浏览器,我们还是生成了两个Cookie,服务器会认为是两个用户。(PS:现在有些浏览器可以同步数据,比如Chrome、Friefox,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请注意:以上所说的Cooke指的全部是Http Cookie。有一种Cookie——Flash Cookie,可以解决多浏览器的问题。

  关于Flash Cookie

  FlashCookie是由FlashPlayer控制的客户端共享存储技术,鉴于目前Flash技术的普遍性,几乎所有的网站都采用,所以具有同Http Cookie一样的作用。在技术上,通过使用JavaScript与ActionScript可以将Http Cookie和Flash Cookie进行互通。

  Flash cookie的优势在于:

  1、跨浏览器:不管用户的计算机上安装了多少个浏览器或者浏览器的不同版本,使用Flash Cookie能够使所有的浏览器共用一个Cookie。

  2、不易删除:所有的浏览器均提供了清除Http Cookie的快捷方式,但Flash Cookie并没有此种方式,并且其保存位置非常隐蔽,网民难以删除。

  3、容量更大:Flash Cookie可以容纳最多100千字节的数据,而一个标准的HTTP Cookie只有4千字节。

  作为网络广告行业的销售人员,了解以上知识就已经绰绰有余了。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接着往下看。

  Cookie的数量

  1、大多数浏览器支持最大为 4096 字节的 Cookie。因此最好用 Cookie 来存储用户 ID 之类的标识符,用户的详细信息则通过用户 ID从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中读取。

  2、浏览器还限制站点可以在用户计算机上存储的 Cookie 的数量。大多数浏览器只允许每个站点存储 20 个 Cookie;当存储更多 Cookie时,最旧的 Cookie 便会被丢弃。有些浏览器还会对它们将接受的来自所有站点的 Cookie 总数作出绝对限制,通常为 300 个。

  Cookie的失效时间

  1、浏览器的Cookie设置会决定是否保存Cookie数据。如果浏览器不允许Cookie保存,则关掉浏览器后,这些数据就消失。

  2、如果浏览器允许保存Cookie,那么Cookie的时间由服务器的设置决定。Cookie有一个Expires(有效期)属性,这个属性决定了Cookie的保存时间,服务器可以通过设定Expires字段的数值,来改变Cookie的保存时间。如果不设置该属性,那么Cookie只在浏览网页期间有效,关闭浏览器,这些Cookie自动消失,绝大多数网站属于这种情况。通常情况下,Cookie包含Server、Expires、Name、value这几个字段,其中对服务器有用的只是Name和value字段,Expires等字段的内容仅仅是为了告诉浏览器如何处理这些Cookies。

  第一方Cookie和第三方Cookie

  大多数的第三方监测工具和网站分析工具都会采用第三方Cookie。所谓第一方和第三方的说法,是用来确定Cookie的归属的,这个归属是指Cookie中记录的域(domain)。第一方和第三方的唯一区别只是:Cookie中的域名是否和被访问网站的域一样,是就是第一方,否就是第三方。举个例子:如果你访问网站www.chinawebanalytics.cn的时候,网站在你的电脑上设置了一个Cookie,里面的记录的域名也是www.chinawebanalytics.cn,那么这个Cookie就是第一方的,归你访问的网站www.chinawebanalytics.cn所有。而如果你访问网站www.chinawebanalytics.cn时,在你的计算机中设置的Cookie的域名是www.abc.com,那么这个Cookie就是第三方Cookie,归www.abc.com所有。

  所以,第一方Cookie并不一定需要由某个网站自己的服务器给自己建立,别的网站也能为它建立;而且,第一方Cookie也不一定是能由某个网站自己读取的,它完全可能由第三方读取。

  二、定向技术介绍:

  1、语言定向

  1、语言的来源

  简单理解,语言指的是用户的浏览器语言,是从浏览器的Http Header的Accept-Language的字段来的。

http header

  2、浏览器的Accept-Language是由浏览器的语言设置所决定的。

浏览器默认语言

  3、浏览器的默认语言设置和浏览器语言无关,默认继承操作系统的语言。

  2、浏览器定向

  浏览器定向同样需要依赖于各个浏览器在打开页面时所传输的Http header信息中的User-Agent。

  3、操作系统定向

  操作系统定向依赖于各个浏览器在打开页面时所传输的http header信息中的User-Agent。

  4、地域定向

  地域定向依赖于对IP地址的识别,而IP协议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因此从网络诞生的第一天起,地域定向就可以被使用了。

  通俗来讲,IP地址就是互联网上的门牌号,接入互联网的所有主机就是我们的一个个住所,其中有个人的,有单位的。个人住所一家一个门牌号,单位的多家公用一个门牌号,由于规划的原因,有的住所会有多个门牌号,也是规划的原因,门牌号有时会发生变化。IP地址也有此特点,一台主机可以具有多个IP地址,而多台主机也可以公用一个IP地址。

  现实中,不管如何规划,通过门牌号我们能找到我们要找的住所,也能清楚住所所在的具体位置。同样,在网络中,通过IP地址我们也能定位到我们所需要找的主机,并且清楚知道主机所在的地理位置。这样我们就能进行广告的地域定向了。

  从技术层面讲,地域定向的工作逻辑是:

  当一个请求发送给服务器时,服务器根据配置(以Apache为例,在Apache Httpd中进行配置)记录下请求的相关数据,组成日志文件,日志基本会包括请求时间、请求IP、请求的URL、请求的Reffer、请求的User-Agent以及其他信息,将收集到的IP地址与已有的IP数据库进行比对,即可以确定请求者的地理位置了,比如山西省太原市。

  国内目前免费的IP库有 QQ IP数据库 纯真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纯真IP库,收集了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长城宽带、网通宽带、聚友宽带等 ISP 的最新准确 IP 地址数据,包括最全的网吧数据。IP数据库每5天更新一次,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正后使用。

  目前的地域定向更多的是针对省份以及地级城市的定向,针对县级市或者区级的定向基本上都十分不准确。

  5、回头客定向

  随着电商网站的火爆,从2010年开始,互联网广告行业出现了一种定向方式——回头客定向。回头客定向是随着精准理念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回头客定向是指针对到达过广告主网站的某一个点的用户或者发生过某一个行为的用户进行定向。

  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回头客定向的三个基本点:1、到达过;2、某一个点或某个行为;3、定向投放。这三点也是回头客定向和人群定向的区别之处。

  从营销的角度讲,针对不同到达深度的用户或者不同行为的用户,我们需要采取的营销策略可能会有不同。我们以电商网站的购物流程来举例子。电商网站的购物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电商购物步骤漏斗图

  1、针对浏览过商品的人,我们应该分析他的浏览记录,发现他感兴趣的商品,然后通过广告将他感兴趣的商品推送到他的面前(如果要做到非常完美,针对每个用户有不同的广告显示,需要有哪些条件?大家可以评论,我们一起交流)。

  2、针对已经将商品加入购物车的人,此时可能更重要的是给他一张电子优惠券,以促进其下单。

  3、针对到达过注册或者登录界面,但未完成注册和登录的人,给他一个商品即将售馨或者即将涨价的倒计时更能促进其回来下单。

  4、针对到过填写配送地址页面但没有提交订单的人,提示免邮递费用或者直接告诉他“你还差一步就将完成订单”,可能会是一个好的方法。

  5、已经提交订单的人,是我们的老客户了,此时应该推荐关联的商品信息,以促进其二次消费。

  所以,进行回头客定向的投放,一定是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的:

  1、设置回头客人群的监测。支持回头客定向的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对各个点的监测,因此提取监测代码在此是必须的。好的系统可以利用一个监测代码,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同监测点的回头客(大家说如何做到?);差的系统就提供不同监测点的设置功能,每个监测点提取不同的监测代码。

  2、整理针对各个监测点用户的独特营销诉求。制作针对不同回头客的不同创意。

  3、利用投放系统,对回头客进行定向的广告投放。

  一般来讲,定向越准确,能得到的量就会越少,因此,在做回头客定向时,不应该再选择媒体进行投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回头客定向已经是最领先精准的目标用户定向了,此时媒介选择的意义也大大弱化了。

  以上所说的是纯正意义上的回头客定向,鉴于回头客定向受人欢迎的精准的概念和可怜的流量,有些人或公司权衡后会将回头客定义的非常广泛,比如到过网站的人、点过广告的人、看过广告的人都算作回头客,这只是又一次的中国特色而已。这种事情多了,反而于精准广告市场的发展不利。

  6、人群定向

  人群定向其实就是目标人群定向,在营销学中,产品定位以及人群细分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因此每一种产品在设计、生产之初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人群。从我们的广告投放、市场宣传来讲,一定是希望能给对目标人群进行,花费在目标人群之外的推广都是浪费的。

  但在以往的媒介中,想要完全的识别用户,以确定是否目标人群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甚至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做不到的,只能通过不同的媒介手段去尽量的靠近目标人群(电视、广播、杂志都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受众的呢?有人讨论嘛?)。但即使这样,也产生了一句广告界最著名的话语——我知道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半。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技术的力量,可以无限的接近、近乎准确的判断每一个人的属性,从而为广告主目标群体定向服务。但是,互联网也只是无限的接近,而不是确切的能标示出个人的属性。目前,最接近的应该是类似于罗维邓白氏之类公司的数据 (顺便说一句,央视315晚会的曝光,对罗维邓白氏公司只能是免费的广告,而不是打击)。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互联网的人群定向。互联网公司通常讲的人群定向并不单单包括人口的自然属性(demographic),还包括人群兴趣(interest)、人群行为(behavior)、购物行为(purchasing)。

人群定向

  注:此处我们说的人群行为指的是对广告的行为,比如浏览广告,点击广告以及转发、下载广告等交互行为。目前市场上经常有一些公司标榜行为定向,但让其展开一说,就只是说对用户的浏览行为进行定向,非常正确、毫无破绽的说法,但细问却还是这一句。这只能说明这种公司忽悠而无真章的事实(大家说说为什么能说明?)。

  对于真正提供定向的公司,不管各个公司都提供什么样的人群定向,以上所说的4类属性或行为都是基于cookies技术(了解Cookie),通过对用户长期的互联网浏览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由于各公司的资源优势不同,因此目前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建立健全的数据。

  自然属性(demographic)

  自然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地域、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是否有小孩,小孩年龄等)、收入(个人收入、家庭收入)、行业、职业等信息。单纯通过互联网浏览行为并不能分析到如此全面且准确的信息,目前还主要以找到真实的样本进行建模分析为主。自然属性数据以艾瑞的数据最为准确。

  人群兴趣(interest)

  人群兴趣在每个公司会有不同的认知。目前,兴趣数据属悠易最好,悠易的数据是公开的,可以通过悠易受众引擎查看。

  人群行为(behavior)

  上面注解所说的人群行为仅仅是行为中的一种,如果有搜索引擎的资源,则可以加入搜索行为的监测(如百度的搜客定向——对在百度搜索过已添加关键词的人,在其浏览指定的投放网站时投放客户推广组下的创意。);如果有微博数据,则可以加入关注与被关注的行为(新浪有此打算吗?),因此人群行为各公司的定义差异是最大的。

  购物行为(purchasing)

  购物行为指的是作为消费者角色,互联网用户的消费数据。毋庸置疑,购物数据如果淘宝是第二,也没人可以自称第一。

  在广告系统中,用户的所有属性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设定的。但以上所有的属性或行为就可以全方面的了解用户了吗?并不是!这是一个发散性的命题,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我们还可以加入用户的设备(PC、Pad、移动设备等),通过用户上网通道来描述用户。还有其他的角度吗,大家留言讨论吧!

  7、并发次数

  在按天售卖或者按时间售卖的时代,是不需要考虑并发次数的。只是在按照展现次数(CPM)售卖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需要考虑广告并发的设置。

  在按照CPM售卖时,广告投放的速度可以有两种——尽快投放和匀速投放。尽快投放很好理解,就是尽快投放完规定的量。匀速投放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均匀的投放完规定的量。举个例子,一天之内投放1000个CPM,选择尽快投放就意味着广告在第x小时投放完毕,那么(24-x)的时间内就不会再看到广告;而匀速投放意味着我们需要在第23小时59分时还看到广告。这个如何做到呢?此时就需要利用并发次数的设定了。

  并发次数指的是广告某个时间周期内播放的次数,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广告的匀速投放。并发次数的计算方法为:广告投放量/投放时长。注意:此处的时长根据需要,可以按照秒、分、刻等单位来计算。并发次数的规则需要广告投放核心的支持,当在规定的时长内,广告未达到并发次数时,广告可以展现。达到设置次数后,则不予以展现。

  一个思考题:如果一个广告一天内要求投放1000CPM,而媒体的PV一天正好是1000CPM,那么尽快投放是否能够跑完广告的规定量?匀速投放是否能够跑完广告规定的量?如果跑不完,我们需要怎么做,才可以跑完?

  8、时段定向

  每一个广告活动,每一次宣传活动,都会有周期的设定。在一个投放活动被制订出来后,在每种媒介、每个媒体上的投放周期就已经确定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是以节目的播放时间、广告顺序以及报刊杂志的期数来决定投放的周期的。互联网广告则以开始日期、结束日期以及投放时段来决定投放周期的(需要注意的是:投放时间是以服务器的时间为准的)。

  9、网页定向

  网页定向指的是针对特定的URL进行定向,使广告投放在指定的URL上。网页定向是互联网广告定向中不常使用的定向。

  网页定向最核心的技术有两个: 

  1、如何获取当前页的URL,注意是当前页非Http Header中的Reffer。当前页URL需要通过加在页面上的JS代码获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如果JS代码被放在iFrame中的情况,甚至会被放置到好几层嵌套的iFrame上。

  2、广告系统在定向设置时需要考虑到URL匹配问题。左匹配、右匹配、包含、不包含、通配符等。匹配规则需要在广告投放核心进行处理。

  10、访客频次

  频次是广告投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网络广告的频次和其他媒介投放时的频次概念是一致的。

  频次是指个人或家庭接触广告信息的次数。在传统的电视媒介中,我们不能准确的控制每一个人接触广告信息的次数,只能是通过总收视点除以到达率计算得出。但是在网络广告中,一个人可以接触广告信息的最高频次是可以严格控制的,实现严格控制的基础技术也是cookie,可见cookie对于互联网广告精准投放的重要性。

  在网络广告的投放中,频次的控制对象比其他媒介更广泛,频次可以控制广告的浏览、点击、完整浏览,甚至是广告的转发、下载等其他的行为,因此互联网的频次指的是访客与广告发生互动的最高次数,而互动的行为设定则需要能够在广告系统中进行设置。当然经常还是对广告的浏览进行频次设置,我们也以此举例。

  网络广告频次控制的原理非常简单。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页面时,会请求放置在页面的广告位代码,广告位代码和服务器进行交互,广告位代码将用户的cookie信息(包含对广告的访问次数)传给服务器(如果没有cookie,服务器会生成一个),服务器进行频次的匹配,超过频次设定的广告将不会被投放,在同时判断了其他定向条件后,服务器回传适合的广告到浏览器进行投放,在返回信息的同时,还会将用户cookie上此广告的浏览次数加1。通过这种方式,网络广告实现了精确的频次控制。

  广告投放中,并不是频次越高越好,过少的接触不会在接触的用户心中产生印象,过多的接触反而会使接触的用户产生不快,厌恶。1972年,美国心理学家赫尔伯特.克鲁格曼经过研究,确立了消费者接触广告三次的心理学关系:第一次好奇:“这是什么?”第二次是认识:“干什么用的?”第三次是判断:“对广告产生什么印象?”。当然,因为产品、市场、品牌、竞争、创意以及媒体等不同,在频次设置上也会有所不同,不过,对广告的有效接触频次限定一般都是以3次为底限的。

  为了了解广告的投放效果,在报表中,广告系统一般会提供平均接触频次、频次分布图。

  讨论:频次分布图是什么样子?设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11、关键词定向

  我们所讲的关键词定向实际上就是Google AdWords中的内容相关广告(Contextual)。

  关键词定向实现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抓取网页内容并进行分析的能力

  分析时需要考虑到页面的结构、html标签、链接等影响,对页面的正文进行分析,得到最恰当的一些关键词来描述页面所表达的内容。关键词定向是否有效的瓶颈即在于此。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时快速分析页面的要求非常高,当页面足够多的时候,系统执行效率会非常的低下,因此必须具有提前抓取有可能出现广告页面的能力。

  当然,实时快速分析同样重要。

  广告系统中设置广告投放关键词的能力

  需要能够确保操作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系统中进行关键词的设置(正向选择、反向排除),如果能够提供对之前投放的关键词效果分析及推荐更好。

  来源:牛国柱投稿,原文链接

中国电信IPTV的消费陷阱

  今天看电话账单,发现我已经是年费电信宽带用户了,但账单上却多了几十元的消费,之后打电话给电信客服询问,原来是IPTV的游戏栏目收取的费用。

  原来,IPTV上存在着消费陷阱,里面有个叫“游戏”的栏目,可以在用户为授权的情况下,不需密码就能收费的服务,操作过程中没有警告提示,家里有小孩的很容易中招,比如小孩在IPTV上打游戏点击购买游戏币,实际上是直接从电话账单扣费,我查看了一下账单,就一天中午的一小段时间,就可以消费几十元人民币,在账单上却用“宽带互联网视听基本月使用费”这样名目来欺人眼目,明显是个骗钱的陷阱。

  在苹果iPhone上,购买游戏都需要密码才行,否则小孩玩iPhone也很容易点到付费栏目,IPTV的这种游戏付费应该设置通过密码消费,否则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投诉。

  另外说一句,在电视上玩游戏体验根本无法和iPhone、iPad以及电脑游戏相比,遥控器操作不灵敏,互动不够有效;UI设计上非常垃圾,用户操作不方便;游戏内容则是简单游戏的翻版,尚缺乏优质的内容;可以说,其游戏体验甚至远远低于大部分免费的iPhone、iPad游戏,在价格上看,iPhone上一些优质游戏只要6元钱,而且是不限时间任意玩,IPTV上的游戏凭什么这么贵?

  我已经是中国电信的VIP客户了,每年在中国电信上的消费都超过两千元,中国电信对于我们这些老客户也是不停地设置陷阱来黑钱,以前中国电信的声讯电话乱扣费,我打电话取消过,后来ADSL被莫名其妙添加互联星空业务,因为广东互联星空的漏洞,导致被黑客拿去充Q币,我又打电话取消了互联星空,现在IPTV的游戏栏目又开始抢钱,这让我感觉到,中国电信在抢钱的技术上实在太高了,各种消费陷阱防不胜防,像我这种IT专业人士都被黑过三次,普通用户相比就更别说了。

  最后,我希望中国电信能推出一项服务,能一次性取消中国电信现有和未来的所有“付费增值业务”,我不想使用除了宽带之外的中国电信的任何服务,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地取消那些我根本不想了解的“付费”业务,如果哪天中国的宽带能够真正市场化竞争,那么中国电信的宽带服务恐怕我也不会再用了。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透过“入口之争”看刷机产业链的价值

  要问当下移动互联网最热的是什么,去年是APP,今年毫无疑问就是互联网手机了,巨头们无一例外的奔向了手机硬件,雷布斯和周大炮的对骂悬起此次讨论的高潮。

  小米“铁人三项”开辟新方向

  严格意义来说,小米的铁人三项赛是不太成功的,随着微信完胜米聊。极其它新兴的ROM提供者纷纷出现,MIUI的优势也不在了。但小米的标杆示范效应,还是带动了整个产业像一个新的方向发展。

  很多人买小米手机都是认为可玩性强,可以随便刷机,制造超酷的个性化界面。MIUI也希望通过他们强大的用户体验和精美的UI设计,不仅仅满足小米的用户,同时向其它厂商渗透。包括点心,盛大等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ROM品牌。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安卓手机的未来,产业链的整合失败,导致android阵营的分裂。一部分斯凯模式的厂商,试图把系统集成到芯片,让用户无机可刷,从而保护自己的APP应用在手机里的存在,从而实现增值业务的收益,移动定制机就是一个典型。另一部分则走向完全的开放,我不设定锁,随便刷。

透过“入口之争”看刷机产业链的价值

  未来手机产业格局将有新变化

  那么很多分析家对360手机和百度手机的分析笔者觉的就不对了,说互联网巨头做手机是为了保证将来的入口,保证自己的核心应用在手机硬件中的存在,但有一点他们遗忘了,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开放,比如小米的手机就是可以随便刷的。360以零利润特供机,是装了自己的ROM,自己的手机卫士,可是用户不买账随时用卓大师(刷机专家)这种软件,就可以一键刷成盛大的,用户就用了盛大的业务,没360什么事?

  哪能说老周没想到这一点吗?笔者觉的不可能。未来的手机产业格局,更应该是,硬件,系统,软件的彻底分离。不排除有小米这样的公司来个全面整合,硬件厂商就做硬件,系统开发就设计各种ROM,应用就搞应用。作为一个手机用户,我可以随时刷机,目前市面上的各种一键刷机软件,已经完全满足了这个需要。

  刷机产业链价值凸显

  去年深圳的水货刷机造就了很多公司,通过内置,强捆也弄了很多大应用出来,当时的格局是大量的智能机是国外品牌,来自国外,刷机的意义是解决从英文到中文,从不好用到好用。包括腾讯,UC这样的公司纷纷通过刷机获益。

  今年国产机当道,手机价格一降再降,刷机需求日趋强烈,但更多的刷机行为发生在用户个体,而不是一个批量的行为。据知名刷机软件“卓大师”(刷机专家)的联合创始人肖文峰透露,目前PC端的卓大师刷机用户已经超过了300万,每天用户自行下载ROM和刷机的行为超过了5万。当用户可以随意实现一键刷机的时候,他们便拥有了非常自由的ROM系统选择权,回到标题不难看出结论,有了ROM选择权,硬件就没法控制用户的入口。

透过“入口之争”看刷机产业链的价值

  互联网巨头为啥对手机如此狂热呢,细看会发现,百度,腾讯,包括360都组建了自己的ROM团队,笔者以为硬件是ROM的载体,要想获得ROM的渠道,必定要有自己的硬件话语权。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不能以一个局部来看待。也只有巨头们才有资源来布局。笔者想目前的雷声这么大,也仅仅是一个布局。

  来源:王俊投稿。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互联网社会化之商业化

  互联网社会化之趋势分析(四)

  信息之于互联网怎么形容其重要性都不为过,信息犹如人的血液,为互联网提供能量,活力。互联网顺畅的运行,离不开信息有效的兑现其自身价值,社会化的互联网,其信息的价值会如何兑现?

  现就所想到的信息价值兑现方式予以简单介绍:

  1.渠道的价值

  在关系链通道里,一条信息被传播需要被各个网民筛选,转发,信息的传播需要众多网民的协作配合。他们的合作完成了传统广告的传播效果,这其中的渠道价值应由网民们共同分享。互联网社会化造成的渠道扁平化传播功能下移,渠道价值同样下移,网民能在阅读、评论和转发过程中获得实在的经济利益。

  2.信息的交易

  在关系链传播过程中,是网民对网民的传播,同时数据的私有化,将使得网民在沟通中实现信息的交易更为普遍。信息服务,咨询,调研等等都可以进行相互交易。从广义上说,美丽说类图片导购也可以算到信息交易的一种方式。网民间通过图片来进行沟通,并对图片的价值通过实物交易来实现,形成一个图片生成、传播、使用的商业化链条,不足的是网友的传播功能尚未被充分应用(大概要等标签意识和技术的发展,才会逐步被完善吧)。

  3.时间的价值

  这个已经在运用了,按月付费的模式,信息的可复制性,但信息的功能未必能轻易被复制,你知道今天是6月4日,也知道今天是某人的生日,但你未必记得今天要送祝福,将这些普通的信息结合,就可以提供一个提醒功能,对这样的功能的购买,就完成了信息的价值兑现。当然这些可复制的信息对于网民来说,其价值都是时效性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一段时间就成了垃圾信息。在平时由于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供需双方相匹配的沟通成本很大,信息的价值兑现成本太高,得不偿失,但在关系链传播通道内,供需双方可以快速匹配,为这些信息的价值兑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数据的价值

  数据成为网民的私有财产,如何通过这些财产获取收益,这些方式将会很广泛,游戏网友间的交易是其中一个方式,不过普通网民的数据内容远比游戏数据广泛和深度,其形式会更为丰富。

  5.优先显示的价值

  用标签体系建设的关系链传播通道,是专业的传播渠道,在渠道内哪些信息可以优先显示,什么时间显示,都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商业化调整的,比如google的竞价排名。通过改变信息的显示顺序,来兑现渠道的价值,这样的方式不受限于屏幕大小,不论平板还是手机都可以同样实现。

  6.关系链通道的利益分享

  数据的私有化,优质的数据源将会受各个关系链通道的追逐,一如各个微博平台对名人资源的追求一样。关系链通道其功能的实现是由网民合力完成,通道的收益与通道内网民分享,这一方式很可能会是平台瓦解后,关系链通道相互竞争的重要方式。现在的一些股份化平台算是在为这一趋势进行技术储备吧。

  信息价值的兑现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种,现有所谓的平台商业化困局是由其自身造成的,在互联网社会化阶段,网民是三者一体(生产者、传播者、阅读者),是互联网的主体,不同于传统互联网,网站是内容和传播的主体,能以各种方式兑现自身的价值,不用考虑用户的利益。仍然以平台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进行商业化,把网民创造的内容和渠道功能的价值兑现为自己的,其商业化过程是侵占网民经济利益的过程,各种商业化方式受网民体验的限制,缺乏创新,就不足为怪(归根结底还是数据垄断惹的祸)。

  信息价值的兑现过程同时也是关系链传播通道筛选海量同质化信息的过程,一个博主的传播效能如何,在以这个博主节点为起点的一级二级传播范围和效果如何,根据不同的传播效果,博主的传播价值不同,这就有了博主在传播链条上的权重区别,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博主对其粉丝的重要性如何,博主对不同的粉丝有不一样的重要性,这同样会引起权重的差异,另外是根据内容的权重,内容质量不同,对不同的人群其价值不同,引起权重的不同,根据权重的差异来衡量信息的关联性和价值区间,进而实现对同质化信息的筛选。(过程略)

  信息价值兑现贯穿着互联网发展的全过程,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兑现的方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互联网的社会化阶段,同样要以动态发展的思维来探讨互联网的商业化问题,把握价值创造主体的不同,并予以兑现,互联网才会健康发展。

  互联网社会化这个系列分析了网民的需求,关系图谱,对这两个最基本问题的厘清,推演出当前综合型社会化平台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关系链传播通道逐步细分专业化,并演绎了传播通道创建步骤。关系链传播通道的专业化不可避免带来的是传播通道的商业化,商业化的过程中是网民主体地位及其经济利益的增强的过程,随之而来的将是网民对数据所有权的索取,数据所有权从平台向网民的转移,私有化的数据瓦解平台的数据垄断,导致平台主导的“开放生态”秩序重构,大家回归到关系链通道相互竞争阶段…

  这是我对互联网发展的推演,自认推演过程没出现大的问题,实际的发展的进程很大可能会与预期的一致,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狂妄,不过等一年之后再回头过来看,犹如现在回头看我一年多前的互联网锤子系列,里面诸多的结论都已被实践证明,比如c2b的概念现在觉的是未来的趋势,在互联网锤子(四)中已做过详细的阐释,交待的很透彻了,这些实例可以找出一堆。同时,由于观点都是马前炮,所以也不期望会立马被理解,回头看更容易理解些,当初看过互锤系列的也不少,但能理解的会没几个,现在回头看更容易理解我所说的。对这一系列同样如此。

  作为业外人士,对行业的观察文章写到这样的程度,已然知足。文章写出发布后,很大程度上已不是作者自己的了,各人有各自的解读,如觉的有价值,就帮忙扩散吧。文章观点被认可和运用是草根写作的最大动力。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互联网社会化之平台垄断破局

  互联网社会化之趋势分析(三)

  Facebook,新浪等社会化平台终将非死不可,具体的演变缘由可以翻看让平台飞,这里只演示一种被替代的可能方式。

  霸气外露

  Facebook,新浪等社会化网站,将庞大的网民汇集在一个平台之上,网民间相互形成多种关系,各类的关系链集合在平台之上,这些关系链通道产生海量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在平台上快速扩散传播。平台依靠拥有的关系链通道,得以产生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丰富关系链通道的深度,强化通道的效用,两者相互强化。优质内容想获得传播,借助平台的关系链通道是最便捷方式,想获取优质内容,通过平台的关系链通道同样是最便捷方式。两者的相互促进,让平台得以快速扩大规模,并可以不断的吸附互联网的其他优质资源,满足网民多样化的需求,而又能顺利消化这些外来资源和应用,不被这些资源与应用吞噬。其竞争对手搜索引擎也无法阻止平台的成长,更不论说想以同样的方式来打败平台了。

  社会化平台依靠关系链和海量数据,犹如隆隆向前的战车,碾压着试图阻挡的对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霸气十足。

  平台重构

  强大的平台如黑洞一样,吸附着互联网的优质资源为已所用,瓦解竞争对手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竞争优势,没有对手的平台,最需担心的是内部机制的隐患,事实也将会是如此,牢不可破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陷。

  在分析(二)里,我们架构了关系链通道,但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通道没内容,也白搭,没有内容的通道也就不是通道了,同时平台上拥有海量的数据,如何将数据为己所用,试图让平台开放数据,培养竞争对手,是不大现实的问题。

  网民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是其个人意愿表达的结果,是行为的结果,这些个人化的数据,应归其个人所有和处置,成为网民的私有数据。每个网民可以将自己在平台上的数据存储在云空间内,变成由私人占有的数据财产,由网民自己设定私有数据财产的访问权限,收费访问,还是免费访问,由哪些网站可以使用,哪些不可以等等。数据的私有化,将数据的所有和处置权从平台转移到个人手上。平台上的海量数据化整为零,被分解成无数个私有数据库存储在云端,供各类应用、网站调用。

  数据的私有化打破现有平台对网民私人数据占有牟利的潜规则,开放的数据交易将瓦解平台依靠对数据垄断造成的竞争壁垒,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调用网民的私有数据,搭建新的关系链通道,同现有平台处于相当的竞争水平,现有平台将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优势,其关系链通道不再是稀缺资源。

  开放的竞争,将可以让网民的数据财产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网民可以得到更多的互联网服务。

  数据正常的私有化路径很可能是平台的商业化激发网民的数据财产意识,觉醒的数据财产意识将丰富更多的商业化内容和手段,最终完成数据的私有化。私有化的数据将带来商业化的大爆发。数据的私有化将会是互联网的one piece宣言。

  数据的私有化动摇了平台得赖以生存的基石,提供一个重构关系链通道的方向,真正的实现还需要创业者的不断探索实践。

  平台的两大核心关系链通道和数据,分析(二)重新架构了关系链通道,本文提供了瓦解数据壁垒的方案,但都未触及社会化互联网的核心,下一篇我们就谈谈社会化互联网的核心。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SPDY 是什么?如何部署 SPDY?

  SPDY 是 Google 开发的基于传输控制协议 (TCP) 的应用层协议 ,开发组正在推动 SPDY 成为正式标准(现为互联网草案)。SPDY 协议旨在通过压缩、多路复用和优先级来缩短网页的加载时间和提高安全性。(SPDY 是 Speedy 的昵音,意思是更快)

  SPDY 与 HTTP 的关系

  SPDY 协议只是在性能上对 HTTP 做了很大的优化,其核心思想是尽量减少连接个数,而对于 HTTP 的语义并没有做太大的修改。具体来说是,SPDY 使用了 HTTP 的方法和页眉,但是删除了一些头并重写了 HTTP 中管理连接和数据转移格式的部分,所以基本上是兼容 HTTP 的。

  Google 在 SPDY 白皮书里表示要向协议栈下面渗透并替换掉传输层协议(TCP),但是因为这样无论是部署起来还是实现起来暂时相当困难,因此 Google 准备先对应用层协议 HTTP 进行改进,先在 SSL 之上增加一个会话层来实现 SPDY 协议,而 HTTP 的 GET 和 POST 消息格式保持不变,即现有的所有服务端应用均不用做任何修改。

  因此在目前,SPDY 的目的是为了加强 HTTP,是对 HTTP 一个更好的实现和支持。至于未来 SPDY 得到广泛应用后会不会演一出狸猫换太子,替换掉 HTTP 并彻底颠覆整个 Internet 就是 Google 的事情了。

  为什么要重新建立一个 SPDY ?

  距离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并推动 HTTP 成为如今互联网最流行的协议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现用 HTTP 1.1 规范也停滞了 13 年了),随着现在 WEB 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 HTML5 的不断演进,包括 WebSockets 协议的出现以及当前网络环境的改变、传输内容的变化,当初的 HTTP 规范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了,HTTP 需要进一步发展,因此 HTTPbis 工作组已经被组建并被授权考虑 HTTP 2.0 ,希望能解决掉目前 HTTP 所带来的诸多限制。而 SPDY 正是 Google 在 HTTP 即将从 1.1 跨越到 2.0 之际推出的试图成为下一代互联网通信的协议,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 HTTP 2.0 唯一可行选择。

  HTTP 协议的不足

  1. 单路连接 请求低效

  HTTP 协议的最大弊端就是每个 TCP 连接只能对应一个 HTTP 请求,即每个 HTTP 连接只请求一个资源,浏览器只能通过建立多个连接来解决。此外在 HTTP 中对请求是严格的先入先出(FIFO)进行的,如果中间某个请求处理时间较长会阻塞后面的请求。

  (注:虽然 HTTP pipelining 对连接请求做了改善,但复杂度增加很大,并未普及)

  2. HTTP 只允许由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

  服务端只能等待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在可以满足预加载的现状是一种桎梏。

  3. HTTP 头冗余

  HTTP 头在同一个会话里是反复发送的,中间的冗余信息,比如 User-Agent、Host 等不需要重复发送的信息也在反复发送,浪费带宽和资源。

  SPDY 协议的优点

  1. 多路复用 请求优化

  SPDY 规定在一个 SPDY 连接内可以有无限个并行请求,即允许多个并发 HTTP 请求共用一个 TCP会话。这样 SPDY 通过复用在单个 TCP 连接上的多次请求,而非为每个请求单独开放连接,这样只需建立一个 TCP 连接就可以传送网页上所有资源,不仅可以减少消息交互往返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创建新连接造成的延迟,使得 TCP 的效率更高。

  此外,SPDY 的多路复用可以设置优先级,而不像传统 HTTP 那样严格按照先入先出一个一个处理请求,它会选择性的先传输 CSS 这样更重要的资源,然后再传输网站图标之类不太重要的资源,可以避免让非关键资源占用网络通道的问题,提升 TCP 的性能。

  2. 支持服务器推送技术

  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发起通信向客户端推送数据,这种预加载可以使用户一直保持一个快速的网络。

  3. SPDY 压缩了 HTTP 头

  舍弃掉了不必要的头信息,经过压缩之后可以节省多余数据传输所带来的等待时间和带宽。

  4. 强制使用 SSL 传输协议

  Google 认为 Web 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安全的网络连接,全部请求 SSL 加密后,信息传输更加安全。

  SPDY 协议的意义

  按照 Google 的说法,SPDY 被创造出来的唯一目的就是让 Web 更快(strive to make the whole web fast),其名字 SPDY(Speedy) 也似乎在暗示着这一点。那么 SPDY 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1. 普通用户:

  对于使用者来说,隐藏在浏览器下面的 SPDY 相比 HTTP 没有任何区别,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 Google 服务在 Chrome 下异常的快,这就是 SPDY 的功劳了。此外网站信息传输加密后不用担心信息被截取等,大大增加了安全性和保密性。

  2. 前端人员:

  对于前端工程师们来说,提升页面效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目前大多采用像 CSS Sprites 等方法来优化网站,对于因为页面加载时每张图片、icon 都请求一个连接甚至采用在不同页面引用不同图片来降低一个页面内图片的请求数量。而现在有了 SPDY 的请求优化可以将请求顺序进行重排,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页面加载时图片请求带来的影响。例如像极客公园的报名页面,如果报名用户过多,例如极客公园2012年创新大会或极客公园第 27 期长城会,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头像的请求会拖累整体页面加载变慢甚至变卡,相信对于这点,经常上淘宝或刷微博的会深有体会,一旦网速稍微慢点就会出现页面加载异常,还有像苹果 App Store(除去服务器因为地区的延迟),豌豆荚这类应用分发平台上应用图标刷新缓慢等,如下面这个视频所示。

  3. 运维人员:

  SPDY 在降低连接数目的同时,还使得服务器上每个客户端占用的资源也减少,从而可以释放出更多内存和 CPU 。此外 SPDY 综合起来可以将浏览速度提升一倍,页面加载延迟方面的改进达 64% 。

  众家支持的 SPDY 协议

  如果你在使用 Chrome 浏览器,同时使用像 Gmail 等 Google 的网络服务的话,其实你已经不再是通过 HTTP 访问这些服务了。在浏览器打开 chrome://net-internals/#spdy 就会发现你已经在使用 SPDY 协议了。(除了包括 Google 自家的 Gmail、Google Plus 等 Google 系服务外,其他公共站点例如 Twitter 和 Webtide 也已经支持该协议。在国内,基于 WebKit 的豌豆荚 2.0 也曾表示将引进Chrome的SPDY技术来进一步提升速度。

  SPDY 的实现需要浏览器客户端和 Web 服务器同时支持。在客户端浏览器这快 Google自家的 Chrome 和Chromium 全系列不用说,都已经支持SPDY; Mozilla 家的 Firefox 自 Firefox 13 也默认开启对 SPDY 的支持。而亚马逊家的 Silk 利用 SPDY 的深度其实不比 Google 自家的 Chrome 和 Firefox 差。

  在Web 服务器方面包括最流行和最广泛的 Apache 在内,Netty、Jeety、Varnish、Erlang 和 Hightide 应用服务器以及面向 node.js 的服务器也都已经宣布支持 SPDY。( Nginx 也表示将支持 SPDY)

  如何部署 SPDY?

  近日 Google 正式发布了适用于最流行 Web 服务器 Apache 的插件 mod_spdy,将其下载安装后你的 Apache 服务器就能使用 SPDY 协议与兼容 SPDY 协议的浏览器如 Chrome、FireFox 等进行通信。像之前所说的那样,SPDY 是运行在 HTTPS 上,非 HTTPS 流量并不会受到 mod_spdy 影响。

  SPDY 部署要求:

  1. Apache 2.2 (≥2.2.4)

  2. mod_ssl 模块开启

  SPDY 部署步骤:

  1. 下载 mod_spdy 模块

  到下载页面下载对应系统的安装包

  2. 安装 mod_spdy 模块

  在系统终端运行下面命令行

  dpkg -i mod-spdy-*.deb
apt-get -f install

  -系统为 Debian/Ubuntu

  ------------------------------------------------------------

  yum install at (if you do not already have ''at'' installed)
rpm -U mod-spdy-*.rpm

  -系统为 CentOS/Fedora

  3. 重启服务器(Apache)

  sudo /etc/init.d/apache2 restart (Debian/Ubuntu)

  4. 确定开启与否

  打开 Chrome 浏览器,输入并前往 chrome://net-internals/#spdy 页面,查看主机名称是否出现在标识栏中。如果出现说明已经部署完毕,如果没有出现去服务器错误日志(error.log)里查询。

  未来的web基础?

  在最新的协议文档里 Google 重新将 SPDY 分为了两层,其中一层被描述为 HTTP-like,大有取代 HTTP 的意图(Google 最近的一篇文章已经直呼 SPDY 为“a replacement for HTTP”)。同时 HTTP 2.0 标准制定工作组(HTTPbis)也表示,SPDY 很有希望接替当前的 HTTP 传输实现

  考虑到 Chrome 和安卓的份额以及标准的推动,相信 SPDY 会有一个好前景。因此选择此刻支持 SPDY 也是明智的选择。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     原文链接

暴雪成功的秘密

  “美国进口礼盒装大菠萝3个,精装典藏你懂的!”淘宝上,标价2488元的一个菠萝图片旁边这样写道。5月,淘宝页面上突然多了一溜奇怪的菠萝图片,配上一句心照不宣的神秘暗语。大菠萝3,是电子游戏开发商暴雪娱乐公司5月15日新发售的RPG游戏《暗黑破坏神3》(Diablo III)的谐音。

  在《暗黑3》上市前就有分析师就预测,这游戏在今年年内将售出350万份。

  年内?你太天真了少年。《暗黑3》发售首日销量就突破了350万份,首周销量超过630万,成为PC游戏史上首日和首周销量最高的游戏。这些统计里,还没包括参与暴雪另一促销活动中中奖的120多万名玩家。

  过去20年里,全球游戏业经历了从最初的任天堂红白机的风靡到Westwood、3DO等单机游戏工作室辉煌一时又逐渐没落,再到网络游戏时代EA、维旺迪等游戏巨头们逐鹿江湖。风云变幻中无数曾经伟大的工作室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都成为了历史。唯有暴雪公司,在20年里从最初只有3个人的工作室成长为全球游戏业的巨人,依靠《魔兽争霸》、《暗黑破坏神》、《星际争霸》、《魔兽世界》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全球游戏玩家当中赢得“暴雪出品,必属精品”的口碑,把自己推上了游戏帝国的地位。

  在中国,就连小米科技CEO雷军也是资深粉丝,他在5月11日北京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现场,唏嘘自己为暗黑3苦苦等了12年。他还在微博晒出自己的游戏账号,请求高玩们包养。

  12年是从2000年暴雪发行《暗黑破坏神2》起算的。2007年5月,有人在国内某游戏论坛上发了个帖子名叫“等DIABLO3的兄弟们,进来抱着哭一下”,两天之内,该帖被浏览了近4000次,回帖近200条:“掩面泪奔而过”、“我也来哭一下,顺便帮我朋友哭一下”……这些玩家们泪奔的是《暗黑3》的一再跳票,即产品发布不断推迟。

  一个暗黑3何以值得全球玩家苦盼12年?

  全球游戏玩家们盛传的一句话是:游戏界最大的谎言,就是暴雪不跳票。从《星际争霸》开始,暴雪几乎每款游戏都让玩家一等再等,有的游戏甚至跳票多达3、4次。跳票史见下表。

  在“最大谎言”那句话的背后,却是全球玩家对暴雪游戏一再跳票的无限宽容和期待。最大的原因正是,暴雪把“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这句口号深深植入了全球玩家的心。

暴雪成功的秘密

  比起跳票史,虎嗅更推荐读者关注暴雪的联合创始人、CEO Mike Morhaime的这两句话:

  “五年、十年以后没有人记得你的游戏跳票,但是所有人都会记得你曾经拥有一款伟大的游戏。”

  “我们知道我们只有一次机会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通过第一眼的经验来得到玩家远比拉回头客要简单许多。”

  这是暴雪成功之道的第1条:

  1 把用时间换质量当成信条,并高调地把信条张扬出去

  暴雪跳票史:

  

1996年11月30日
暗黑破坏神跳票, 由此拉开暴雪游戏跳票的序幕
1999年12月
<暗黑破坏神2>被延迟至2000年年初上市
2003年12月23日
<魔兽世界>在韩国的内部测试延期到2004年初
2004年10月15日
<魔兽世界>在北美地区发行日期被推迟到11月23日发布
2006年8月28日
<魔兽世界>1.12新版本的更新时间被推迟到9月19日
2006年10月24日
<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测试延期到2007年1月
2007年6月6日
<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中文版延迟到7月
2007年12月24日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1.22版本补丁发布时间推迟到2008年1月底
2008年1月31日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1.22版本补丁再度被推迟
2010年3月
<星际争霸2>测试版发布,比原定的2009年秋天晚了半年

  2 对产品体验的狂热偏执

  1) 先是超级玩家,才能是员工

  在全世界游戏业,暴雪的人才策略算最另类:所有应聘者必须是超级游戏玩家。在暴雪创始人眼里,只有对游戏热爱到痴迷地步的人,才会全身心地创造一个伟大的游戏世界。而这是只为薪水而工作的人不可能达到的。

  《星际争霸》战役编辑器的设计师Jeff Strain更是把电脑带进了妻子的产房,直到她麻醉失效后苏醒,Jeff Strain才把手从键盘上拿开。

  2) 不满意,就回炉或消灭

  只要对产品有一丝不满意,暴雪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炉再造,甚至直接扔进垃圾筐。

  暴雪原定于1998年上市的《魔兽探险》就因为不够精品而被永远束之高阁。尽管这款游戏在当时受到了媒体和玩家的热捧。但经过评估后,暴雪内部认为它上市后难以达到百万销量,于是果断将其雪藏.2001年,暴雪还透露过正在开发动作类冒险游戏《星际争霸:幽灵》的消息,但已经投入了5年开发成本之后,2006年,由于游戏的品质始终没能达到预期目标,暴雪宣布这个游戏的开发计划被“无限期搁置”。

  暴雪这种粗暴的挑剔风格是在1997年形成的。1996年,暴雪在美国E3电子娱乐大展上同时发布了《暗黑破坏神》和《星际争霸》两款游戏。但在展会上《暗黑》大受热捧,而《星际》受到冷遇。1997年初,《暗黑》上市后短短18天销量突破了100万套。这部作品让暴雪明白了优秀与伟大之间的区别。暴雪选择把《星际争霸》回炉再造,只保留了之前种族的设定,其余的设计被全部抛弃。

  1998年3月,面貌一新的《星际争霸》出现在市场上时,在发行当月就立刻登上销售排行榜的首位,不仅继续着暴雪产品销量过百万的骄人业绩,而且仅仅在韩国就卖出了100万份拷贝。

  3 游戏重视文化延续性

  除去早期,暴雪在20年里主要推出三个系列的9个游戏。而每个系列的世界观设定都是各自的关联和传承。《商业价值》举例说,网游《魔兽世界》也延续了单机游戏《魔兽争霸》的艾泽拉斯大陆的奇幻背景,这就非常容易黏住老玩家。同时,暴雪又通过不断推出新的资料片来扩展每个系列游戏的剧情和添加任务,给玩家提供新鲜感,减缓新游戏跳票期间的玩家焦躁。

  《魔兽世界》面世8年后,依然是全球最有影响的网络游戏,颠覆了网游短则数月多则两年的生命周期魔咒,已经为暴雪贡献了超过10亿美元 的营收和全球上千万的注册用户。

  4 布局互联网游戏平台——战网

  暴雪绝对是单机游戏时代最具互联网精神的游戏公司。在1997年,互联网普及率还远远不如今天,玩家们还只满足于局域网联机对战的时代,暴雪就推出了在线服务器“战网”(battle.net)。1998年,战网受《星际争霸》风靡全球所带动,也成为黏合玩家的平台。仅仅两年后,战网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750万,占暴雪在全球1300万用户的57%,日均在线人数达到12万人。

  战网对暴雪的重要性怎样形容也不为过,最突出的亮点是:

  1) 它成为暴雪除了游戏产品之外的另一个更强大的黏合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上进行比赛、排名和多人对战;

  2) 反盗版。战网虽然免费,但玩家们必须拥有正版的暴雪游戏的CD-KEY,才能进入战网。2010年推出的《星际2》中,暴雪取消了局域网联机功能,要求游戏中的所有内容都需要在战网中进行,玩家必须购买CD-key在战网上激活才能玩游戏。到了《暗黑3》,玩家不但必须要有战网通行证,游戏过程中还必须实时连接暴雪的服务器,不支持局域网,不支持对战平台。

  当战网平台足够大之后,暴雪就可以绕过与之合作的运营商,直接参与利益分配,暴雪也将有机会由从前单纯的游戏研发者转变为一个庞大的游戏娱乐互动平台。

  5 在创业初期有一个优秀对手

  暴雪的创业初期遇到了一个好对手,Westwood。暴雪的成名作《魔兽争霸》就出于对Westwood的游戏《沙丘II》的模仿和改良。暴雪一战成名后,Westwood仍在不断推出《命令与征服》、《红色警报》等出色作品,刺激着暴雪追求更极致的游戏创意和体验。

  6 保持公司独立性

  在成为维旺迪旗下的游戏公司时,暴雪要求维旺迪签署协议,维旺迪不能干涉暴雪出品的时间和进度。

  2007年12月,维旺迪收购游戏发行商动视(Activision),并成立了动视暴雪,暴雪娱乐成为动视暴雪旗下子公司。此次收购之后,动视暴雪借《魔兽世界》广泛的用户群体,一跃超过EA,成为世界最大的游戏发行商。

  但单机游戏网站多玩认为,合并之后,暴雪依然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一,动视暴雪从来没有以动视暴雪身份出现在E3等国际大展(除科隆游戏展外)。二,暴雪嘉年华在动视暴雪合并后一直没有变动,嘉年华基本上是暴雪天下,从来没有动视暴雪的字样。三,无论是暴雪还是动视基本上出款任何游戏都是以各自商标为主。四,自从合并以后动视与暴雪高层没有一起在公开场合出现。以至于另一家游戏巨头EA的公关副总裁jeff brown曾经嘲讽动视暴雪的CEO说,公司的主要支撑之一,就是魔兽世界这个和他毫无关系的美妙网络世界。

  前文已经说到,暴雪是单机游戏时代最早具有互联网精神的公司,还可以大胆断言的是,暴雪可能是最早具有网络社交意识的公司!在暴雪推出战网时,规划的就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在线游戏平台:它将成为暴雪旗下所有网络游戏的基地,还会加入社交网站的功能、跨越游戏的沟通、统一的登录和账户管理等。

  2010年5月,暴雪宣布将在战网中整合社交网络Facebook,“整合的第一步将是使《星际争霸2:自由之翼》玩家能快速将Facebook好友中的暴雪游戏玩家加为战网好友,方便相互沟通。”很显然,暴雪希望用户在战网上玩游戏,甚至购买游戏,而战网本身将有希望成为暴雪未来一个大型的游戏社交社区。

  《暗黑3》推出后,暴雪计划在游戏里内置“现金拍卖行” ,允许玩家们用现金拍卖其它玩家出售的游戏装备,暴雪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把真实货币跟虚拟交易打通,这对暴雪来说,将成为又一个战网级别的深远变革。

  如你所预期,现金拍卖行也跳票了。20年之后,游戏帝国仍不断以时间为代价进行创新尝试。如果,暴雪的野心不止于游戏呢?如果战网不再仅仅是个游戏对战平台,而是把基于游戏的社交常态化;如果现金拍卖行继续拓展虚拟装备之外的其它交易物,Facebook、亚马逊会为之颤抖吗?

  来源:虎嗅网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论互联网手机的底层风险

  近期,百度、盛大、360、阿里等厂商纷纷出台千元左右互联网手机,标志着互联网厂商向移动互联网发起猛烈攻势,以实现移动入口的抢滩登陆。无论产品实现形式是自家生产,还是与硬件终端厂商合作,互联网大佬们都在强调不会通过硬件盈利,要走互联网盈利的道路。而李彦宏近日说出的有用户不代表就有商业模式的话其实点明了其中的风险和未知性

  互联网大佬们想通过移动互联网盈利究竟如何实现,首先就要和最底层的系统发生关联。

  如下图所示,互联网大佬进入智能手机的系统有以下两个路径:

  1、发布自己的操作系统

  2、进行应用程序的植入

论互联网手机的底层风险

  这是实现用户接触互联网大佬提供服务的物理实现基础。然而,在这样的基础上,互联网大佬也需要解决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BOOTLOADER.手机的BOOTLOADER,及系统启动加载器,会完成系统硬件的初始化程序,启动系统化进程,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ROCOVERY(恢复功能),实现对手机ROM的重新写入、恢复初始化及备份还原等等。当BOOTLOADER处于未锁定状态,用户即可刷新对应系统的ROM,包括官方的和第三方的系统。

  对互联网大佬来说,第三方的系统会对其移动互联网生态带来很大的威胁。因为这意味着其内置的产品和服务可能会因第三方ROM代替,从而减少和用户的接触量,接触人群减少势必带来盈利能力的下滑。更有甚者,如果竞争对手的第三方ROM成为一款广受用户喜爱的产品,那么这对推广该产品的互联网厂商带来沉重的打击。例如,如果MIUI向360特供机华为闪耀提供对应版本的ROM,那么360的策略势必会受到打击,成为为其他人做嫁衣。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BOOTLOADER,这一特定组件的开放策略往往由硬件生产商决定。但是这一切可能会发生变化。HTC早前是不提供BOOTLOADER解锁的,但是在去年用户的大量反馈下,宣布将永远不在其产品中锁定BOOTLOADER,同时提供专属页面帮助BOOLOADER锁定的用户实现解锁操作。根据目前业界的大趋势,包括三星、索尼等厂商也宣布向用户开放BOOTLOADER.这些操作本身加大了本土硬件厂商实施锁定BOOTLOADER的策略压力,因为这一方面或许会带来消费者的微词,另一方面意味要在系统的持续性开发——系统升级上进行更多工作以满足用户要求产品随谷歌Android系统更新换代的需求。

  综上,互联网厂商除了面临上层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挑战,在底层也面临着不可控的失败风险。互联网厂商的终端争夺战,可能会远远超出以终端销量定成败的局面。

  来源:申飞投稿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Z-Blog分类标签全站静态化方案

  Z-Blog目前已经实现了首页和文章页的静态化,可以生成HTML文件,但是系统的分类页、标签Tags页、归档页和作者页都没有实现静态化,本文将讲述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案,能够自动生成各个分类页、归档页和Tags的静态HTML页面,以便用户将网站迁移到Apache等不支持ASP的主机上。

  Z-Blog的分类页、标签Tags页、归档页和作者页都是调用catalog.asp这个文件,因此,修改这个文件,当用户调用该文件的时候,自动生成针对该页面的HTML文件。如果访客反复读取这个文件,那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直接在文件开头使用静态文件,以达到节省系统资源的目的。

  具体的修改方法是,先在根下建立一个目录cat,然后使用编辑器打开Z-Blog根目录下的catalog.asp文件,在文件开头加入如下的代码:

Dim objFSO
Dim objFile
Dim strFileName
Dim strFileTime
Dim isBuildFile
if Request.QueryString("cate")<>"" then
 if Request.QueryString("page")<>""then
  strFileName = "c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c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page") +".html"
 else
  strFileName = "c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cate") + ".html"
 end if
elseif Request.QueryString("tags")<>"" then
 if Request.QueryString("page")<>""then
  strFileName = "tags" + "_" + Request.QueryString("tags") + "_" + Request.QueryString("page") +".html"
 else
  strFileName = "tags" + "_" + Request.QueryString("tags") + ".html"
 end if
elseif Request.QueryString("auth")<>"" then
 if Request.QueryString("page")<>""then
  strFileName = "auth" + "_" + Request.QueryString("auth") + "_" + Request.QueryString("page") +".html"
 else
  strFileName = "auth" + "_" + Request.QueryString("auth") + ".html"
 end if
elseif Request.QueryString("date")<>"" then
 if Request.QueryString("page")<>""then
  strFileName = "d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d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page") +".html"
 else
  strFileName = "date" + "_" + Request.QueryString("date") + ".html"
 end if
elseif Request.QueryString("page")<>"" then
 strFileName = "default" + "_" + Request.QueryString("page") +".html"
else
 strFileName = "default_1" + ".html"
end If
isBuildFile = False
Set objFSO = CreateObject("Scripting.FileSystemObject")
If objFSO.FileExists(Server.MapPath(strFileName)) Then
 Set objFile = objFSO.GetFile(Server.MapPath(strFileName))
 strFileTime = objFile.DateLastModified
 Set objFile = Nothing
 If datediff("h",strFileTime,Now()) > 12 Then
  isBuildFile = True
 Else
  Server.Transfer strFileName
  Response.End
 End If
Else
 isBuildFile = True
End If
Set objFSO = Nothing

  找到 Response.Write ArtList.html 一行,在其后面增加如下代码:

If isBuildFile Then
    ArtList.FileName=strFileName
    ArtList.Directory="cat"
   ArtList.Save
End if

  这样,系统就会自动声称全部动态页面的静态HTML文件,并且在1小时内不会重复生成,期间如果还有调用,则自动载入静态HTML文件,以节省系统资源。

  经过这番处理,Z-Blog的全部分类和Tags就都可以生成静态HTML页面了。

互联网社会化之趋势分析

  互联网的社会化释放了网民的创造力,生产出巨量的数据,facebook,新浪等平台完成了信息汇聚的阶段,如何高效的利用平台上的海量数据,将是互联网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对关系链传播产品导入介绍,提供一个社会化的传播解决方案。

  产品模型

  我们将根据产品的实施步骤,分步介绍说明关系链传播模型。

  一、分类显示

  微博平台是个综合型的信息平台,如在上一篇关系链看到的图片,我们可以获取各类信息,但交杂在一起,虽然有序但混乱,我们现在需要将其简化,化繁为简。我们将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分类显示,可以根据新闻、体育、视频、地点等分类,这个步骤简单易行,也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在做的事情(他们做的还复杂些,还加入推荐引擎的计算结果)。总之经过分类处理后,信息被整理的一目了然。

  二、通道引入

  我们知道关系链是信息传播通道,是微博平台脉络,平台靠关系链的运作产生大量的数据,并让数据具备有效的传播力。所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予以分类,同时也要引入网友的两个基本社会化行为,评论与转发。由网友自行决定该条信息是否值的评论,值的转发,由网友来主导信息的生成,主导信息的传播范围。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微型化被重组织过微博平台,因为我们把微博的运行机制抽离出来,其运行结果跟母版肯定是类似的。一些网站也分类了也引入了评论和转发,但他们的信息仍然是由推荐引擎计算结果主导,信息的传播范围仍然由推荐引擎主导,网友的社会化行为只是点缀。这样的网站只能算是增强版的RSS订阅。这是很易混淆的,建议多理解关系链。

  三、标签体系

  经过上面两个步骤,我们搭建了关系链框架,现在要充实他们。关系链的第三个特征是,关系链上的网友有共性,具有一种或多种的共同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标签来让他们建立联系,建立传播通道。我们以NBA作为内容分类的标签,那么订阅或查看该类内容的网友,都是对NBA感兴趣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标签NBA,将有此共同兴趣的网友聚在一起,形成话题聚焦的关系圈。他们可以相互分享沟通有关NBA的一切。对于网友来说,通过NBA标签,可以快速的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快速获取此类的相关信息,可以让自己的评论展示在这个平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标签还是灵活的,比如说出差到杭州,就可以订阅 @杭州+@酒店,那么就可以收到开有账户的酒店微博信息,与其进行线上沟通,如果订阅@地点,那么就成了LBS的信息平台,@折扣信息+@美食+@地点+@企业品牌+@公司小组…。通过标签的灵活组合,自动聚合具有共性的网友,自由配对,满足网友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信息需求。通过标签体系,我们可以组建自己的“美丽说”。

  四、功能的完善

  这一点可以根据网民的需求,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进行完善,比如加入信息管理模块,云存储功能等等。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我们以关系链传播通道为主体对微博的信息进行重组,净化信息传播通道,对于博主来说,其信息可以快速被潜在的受众接收,传播的目标会更明确,对于受众来说,通过通道可以快速得到相关联的信息,灵活的标签体系可以让受众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组织。

  新浪的尝试

  这张图据说是新浪微博的新版手机客户端,微博本来就是靠关系链传播的,所以其对内容分类后,就是天然的通道分类,可以想象点击进入读书类目,就可以看到有关读书的丰富资讯,可以不用理会推荐引擎的计算结果。

  根据内容标签来组织信息,可以将在读书的,同一地点的,听音乐的网友分类聚合在一起,而摆脱了网友间口口相传的逐层传播的限制。

  不足的是,没有建立标签体系,就无法用标签来重构关系链传播通道,标签体系不仅仅是阅读的分类,还包括评论和转发的分类,标签体系的缺失,对关系链传播通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顺便说下微信,微信基于LBS的沟通,其关系链通道是通过地理位置来联系的,这条信息通道匹配性很强,可以与任一其他兴趣通道结合,本地的阅读者,本地的音乐爱好者,本地的电台,有很好的扩展性,但关系链通道现有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到大规模组合应用的阶段,所以LBS还属于小妾地位,还没到转正的时机,歪打正着,可有可无的LBS让微信不用在关系链通道上花费精力。在微博上主要通过文字来,瀑布流用图片,instagram用照片,他们要在关注关系链通道传播的内容同时,对沟通方式进行创新,微信只需将重点放在沟通方式的创新上,用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所创造的沟通体验是他们无法比拟的。微信的沟通方式同样具有普适性,任何关系链传播通道中,网友间的沟通都需要微信式的沟通方式,微信可以嫁接到任一关系链上,或者说任一关系链都将逐步具备微信式的沟通方式。

  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就具备了两种发展的途径,首先,厘清关系链传播通道,新浪在通道上开发自有的即时沟通应用,另一途径是微信与各个关系链通道逐步整合,整合方式有LBS与关系链通道的组合运用或者微信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关系链。新浪拥有平台海量数据优势,可以快速搭建多类别关系链通道,这是其他创业者无法比拟的数据优势,新建的关系链通道则需要重建数据,如美丽说,需要从无到有产生大量的数据,非一日之功,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不是新浪一个层次上的对手。不过微信的即时沟通体验加上LBS同样可以搭建临时性的关系链通道,以满足用户情境式的信息需求,这样的应用情境同样非常广泛。微信和新浪两个平台的发展差异在半年后逐步显现吧,关系链通道的整理需要时间。

  我们架构了关系链通道,建立了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质量的筛选,让高质量的信息传播的更远更久,让同质化的垃圾信息的传播动力快速衰竭,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开个小差。新浪凭借平台的内容优势毫无疑问在关系链的发展中有绝对的优势,我们要看的是这种优势能保持多久,有何种办法突破新浪的内容垄断。这是关系链之后的事情,远未发生,但这样的逻辑推演是一种乐趣。来看看后平台的竞争态势,打破新浪内容垄断的途径。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微博加速因果报应

  佛教讲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人们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微博之前,现实中人们往往只能看到来世报、后世报,而不是现世报,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微博是业力媒介】

  佛教的业力指个人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的集合,既是结果也是力量。业力驱动报应,是为业报,也叫做“果报”-因果报应。

  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之前,人们行为的结果,往往只影响当事人,只被当事人周围的人所目睹耳闻。而传统媒体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和渠道,往往只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流行的说法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如果新闻媒体监督缺位,事件中受影响、受伤害的人往往只能忍声吞气,获利者或施害者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不能被惩罚,不能被制约。这时,佛教主张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只能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心理安慰。

  微博改变一切!微博是业力媒介,微博让人人有了话语权,微博直接向全社会的分享和展示业力,即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的结果,包括:

  1. 身业-身体行为结果,微博展示个体行为和他人行为的结果,比如《非你莫属》栏目中主持人、嘉宾、选手的行为,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刘莉莉pk张绍刚、还有这次选手的晕倒;
  2. 口业-语言行为结果,个体直接表达,也回应他人言语,比如南航机长放言“跟央企玩,你玩不起”,引发轩然大波;
  3. 意业(念头)-身、口之业都随着念头而造,微博还让个体和组织在微博直接表达意愿,也回应他人意愿,比如周鸿�说要做手机。

微博加速因果报应
 

  微博全方位展现业力,引发围观、引发态度…...结果就是力量,更刺激愿力的表达。

  【微博是愿力媒介】

  之前我主张微博是情绪媒介,现在想来其实不精确,微博本质上是愿力媒介,即意愿之力的媒介,情绪只是一种低层次、反应式的愿力。

  1. 微博是个人意愿的表达媒介,人人表达情绪、意愿;
  2. 微博是群体意愿共鸣、聚合媒介,人以群分、汇合成部落,个体意愿汇合成愿力洪流,这种洪流曾经在钟如九事件、红十字“躺着中枪”、微博打拐…...等事件中充分展现力量;
  3. 意见领袖、媒体代言群体意愿,仿佛部落大祭司,如薛蛮子号召“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这次李开复号召抵制《非你莫属》栏目,迄今已有23万多人响应;
  4. 不同部落的愿力在微博上激荡、碰撞,预演虚拟对抗,如善加利用,可降低现实冲突危害;
  5. 当然如果没有好的博弈机制,即矛盾化解机制,微博上不同部落的愿力冲突会极化、激化,比如“五毛”们与“西奴”们在微博上剑拔弩张,相互谩骂。

  【微博现世报】

  蒙牛只欠王小山一个交待?不!蒙牛欠公众一个交待,王小山只是公众愿力代言人,没有王小山、封了王小山,还会有张小山、李小山。

  微博加速因果报应,当下就呈现众人愿力,并可快速聚合众人愿力,这就是王小山的力量来源!蒙牛食品安全问题造下的业力,如不自己化解,王小山们就会一直是“麻烦制造者”,如鲠在喉…...

  【微博提前报】

  微博呈现愿力,加速因果报应。一年前,南航机长造下“跟央企玩,你玩不起”的口业,在微博招来“提前报”,提前的报应!他的这句话袒露他的心态,也代言了部分央企人的心态,微博上强烈的反弹,表达了公众的愿力,对这种心态形成制约,并导致对南航机长的惩罚,最后曾鸣不得不在微博道歉。

  【为钱代言?为善愿代言?!】

  王小山选中品牌代言人下手,其实在提醒明星们一个尖锐而现实的问题:微博时代,品牌代言人为何代言?!

  @黄晓明 “挺住体”代言凡客绝对值了!“挺住体”表达了凡客们(平凡的人们)自尊、自爱、奋斗上进、坚持、自我勉励的愿力。如果说最早韩寒代言,凡客还是借光,“挺住体”却是凡客重新造就黄晓明:凡客让黄晓明“挺住”、爷们了,与围脖们哥儿们了!

  愿力--意愿之力,当微博成为愿力媒介,愿力已经成为价值度量衡,从根本上金钱、资本也被愿力衡量、驱使。资本市场互联网概念股的卓越表现,已经颠覆市盈率的价值衡量标准,就因为人们相信互联网的美好未来,这是巨大的愿力洪流。

  好品牌是强大的造星机器,好品牌发现善愿、造善业;差品牌把明星当货郎使,让明星透支信任。为钱代言,如果品牌有恶业没有化解,这种恶的业力一定会影响代言人;为善愿代言,为造善业的品牌代言,即便无钱、少钱,最终一定是善有善报。明星与其算计多少钱转条微博,不如找个好品牌代言,嫁个“好人家”。记住:#挺住,意味着一切#

  【结语】

  以前人们只能用“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宗教信仰作为自己言行的训诫,多少有些虚无缥缈。如今微博已改变一切,微博全方位呈现业力、愿力。不要以为对方是弱者,就可以狂言“你家无权无势无钱,就一个三无人员,你随时可以滚蛋! ”

  要切记“不要惹我,我有微博!”还要切记“不要惹他,他们有微博!”

  对于“强大的”组织、组织中的强势者,要切记民意汹汹,“麻烦制造者”的背后是汹涌的群体愿力,业力的果报只能化解,不可能封杀。也别存侥幸心理,以为群体是健忘的、注意力会被其他事件吸引、记忆会冲淡,比如《非你莫属》之前已受到批评而未悔改,这次就有李开复振臂一呼,23万人云集…...

  微博是“秒媒体”,微博加速因果报应,不会再“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候立刻就到!

  本文谨代表个人一点小小的善愿。

  来源: 郑治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6月4日星期一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对于微软来说,如何整合 Windows 8 的 Metro 界面和传统桌面风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从目前来说微软并没有将 Metro 界面剥离出作为一个单独 OS 的迹象,那么将 Windows 8 传统桌面软件的 Metro 化似乎成为唯一剩下的选择。

  Windows 8 最近几个月的日子并不是很好过,其试图整合笔记本和平板电脑体验的 Windows 传统界面与 Metro 界面并存方式让很多用户并不认可,这两天还被对手苹果的蒂姆·库克讽刺为像是在冰箱一侧附上烤面包机功能。确实,同样是融合,苹果是以传统桌面为主界面,把 Launchpad 作为一个应用,而微软是以 Metro 界面为主界面,把传统桌面作为一个应用。孰是孰非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

  Windows 8 现状

  Metro 和传统桌面割裂

  无论是今年 2 月份的消费者预览版(Consumer Preview),还是昨天刚刚发布的发布预览版(Release Preview)暂时都是半 Metro 半桌面,介于 Metro 和传统桌面之间。当鼠标移至屏幕最右下角或最右上角时显示的 Metro 化 Charm 菜单也显得极其突兀不和谐。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Windows 8 传统桌面 Metro 化

  从去年 11 月份的开发者预览版到消费者预览版,再到现在的发布预览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桌面的 UI 也在朝着 Metro 化的方向进化。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此外,包括 Zune 、Office 2015、Visual Studio 2011 、Device Center 等在内的微软自家桌面软件也在逐渐 Metro 化,同时第三方的桌面软件也有在往 Metro 这个方向发展,如 GitHub for Windows 、Metrotwit 、 IDM。

 

  桌面软件的 Metro 化

  虽然对于 Windows 8 来说,用来支持平板体验的 Metro 界面是其最大的亮点和特性,但是对于微软来说,更多的用户还是停留在使用原始桌面上,那么如何使新的桌面软件的外观与 Metro 更加接近和统一便成为了接下来将要做的事情。目前我们可以从 Windows 8 系统的界面变化以及其自家和第三方的传统软件上总结出桌面软件的 Metro 化趋势。

  1. 平面一体化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Metro UI 的特性之一就是平面化,给用户一种沉浸感,桌面软件的 Metro 话虽然不至于像 Metro 应用那样全屏化,但也在一直往全平面化的方向发展,包括界面扁平化、直角化和去边框化。此外,最近微软还宣布将去除 Aero Glass 透明毛玻璃特效、移除反光效果、缩减渐变和阴影效果(将在随后的 RTM 版本应用),整体的趋势是将令人分心的边框和功能栏全部融入主体中去,统一平面一体化,使产品更加整洁利落。通过下图 Visual Studio 的界面变动可以一览无余。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2. 简约化

  在平面立体化的同时,微软也在一直倡导简约化,即将透明变成白色,用更多留白空间来增加界面的呼吸感,同时尽量减少的功能栏的数量,更加专注于内容。表现是,调整颜色配比,以统一的白色、灰白等浅色背景搭配黑色文本,看起来比之前的 Vista、Win 7 中的界面更加简单朴实。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当然简约不等于简陋,精雕细琢的是简约,粗制滥造的是简陋,用心去做的Metro风格的应用看起来非常简约舒适自然,Metro 风格不是让程序员都跑来顶替设计师的,因此微软在简约化的同时,细节也在“多彩化”,这里的多彩是指部分小色块的多彩。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例如 VS 2011 从 Beta版到后来的 RC 版,其使用状态栏的颜色快来增加视觉趣味和功能价值,减少单色调带来的压抑感和审美疲劳和视觉疲劳。下图是 IDE 调试编译状态下的变化。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此外,MetroTwit 在更新的时候最顶部的状态栏也是一个彩色的色块滑动,Zune 顶部返回处的色块、以及系统本身和 VS 菜单栏上的色块都是,这种简约的多彩除了对质朴的简约进行补充外也满足了用户差异化需求,在最新的 Windows 8 发布预览版本中也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更多的颜色设置,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3. 轻快化

  在去除掉边框特效后,更加轻量的,没有过多干扰元素的软件启动和运行相信会比以往更加快速,在操作反应上也会比以往更加迅速、高效,虽然可能达不到 Metro 应用那样快速和流畅。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4. 动态化

  本身更加适用于平板手触的 Metro 风格表现在传统桌面软件上会比以往有更加炫酷的动态感,相信用过 Zune 桌面应用的用户应该不会陌生那种类似 Windows Phone 的动画效果,这种“活”起来的桌面软件比起以往来能激发更多用户的情感。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5. 格栅化

  Metro 化的软件更多的是依靠文字和色块来调节,出于“内容即界面”的自发性质的分隔使其更加简洁美观,新的布局中信息分类有着更强的对比度,同时更多的直角化也使得整体界面更加的栅格化,对于信息的排版越来越重要。

Windows 8传统桌面的Metro化

  Metro 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信息中心化”,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元素来突显本质。众所周知的,之前经常在产品上虎头蛇尾的微软近两年一直在大力推广 Metro,无论是 Zune、Xbox、Windows Phone 还是 Windows 8,可以说微软在 Metro 上这种品牌持续积累还会继续,出于风格的同统一的目的,今后我们还会在更多的微软传统桌面软件产品中看到Metro 化的影子,而一旦微软推广起来,相信第三方也会跟进,从已经开始涉足的 MetroTwit、GitHub for Windows 不难看出。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敏感关键词提示服务

  据法新社报道,谷歌今天调整了谷歌中文搜索引擎,针对中国大陆用户搜索体验不佳的问题,推出了一项关键字提示服务,当用户在搜索某些词的时候,谷歌搜索框会提示用户不经意间触发的敏感词,并告知该字会导致网页中断连接。

  2010年,因频受内容审查及限制,Google公司在1月宣布考虑取消google.cn的内容审查,并与中国政府谈判,如谈判失败的话将有可能关闭谷歌中国。同年3月,谷歌宣布停止在Google.cn搜索服务上的自我审查,将其原有谷歌中国的两域名(google.cn和g.cn)中的网页搜索、图片搜索和资讯搜索重定向至Google香港的域名(google.com.hk),被称“谷歌退出中国事件”。

  谷歌中国“出走”香港后受限情况并未好转,中国大陆用户在搜索后时常显示“网页无法显示”,甚至之后一段时间都无法查询,造成极差的用户体验。为此,谷歌的美国工程师团队在查看了350,000个在中国流行的搜索查询字词后推出了这项服务。当在中国大陆的用户输入有可能导致连接中断的关键词时,Google将提示他们修改自己的搜索字词,借此希望能够减少这些中断并改善Google在中国大陆的广大用户的搜索体验。

  2012年5月31日,Google高级副总裁艾伦·尤斯塔斯(Alan Eustace)在谷歌搜索的官方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名为“Better search in mainland China”的文章,详细地阐述了推出这个服务的原因和目的,以下为来自Google的中文翻译全文:

    2012年5月31日

  在过去两年中,我们得到很多反馈说在中国大陆谷歌搜索是不稳定和不可靠的。取决于搜索的字词和浏览器的不同,用户经常得到诸如“无法显示此网页”或“连接被重置”的出错信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人们通常在一分钟或更长时间内无法使用谷歌搜索。以下视频显示了上述发生的情况。(视频需翻墙 http://youtu.be/vFAHKav2JZM

  经过长期严格的自我系统检视,我们未能找到任何问题。然后,在认真研究用户使用报告后,我们注意到这些链接中断与搜索某些特定字词有着密切关联。

  因此,自今日起,当在中国大陆的用户输入有可能导致连接中断的关键词时,我们将会通知他们。提示他们修改自己的搜索字词,借此我们希望能够减少这些中断并改善我们在中国大陆的广大用户的搜索体验。当然,如果用户希望能依照他们原来的查询内容搜索,他们依然可以继续。

  为了找出是哪些关键词造成的问题,我们在美国的工程师团队查看了350,000个在中国最流行的搜索查询。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分析了多种信号来识别收到干扰的查询字词,从而进一步鉴定哪些特定的字词是造成连接问题的根源所在。

  我们发现许多触发出错信息的搜索词条是简单的日常中文用字,这些字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搜索【江】字本身就会导致连接问题,但由于【江】字也是其他常见搜索查询词的一部分,比如【丽江】(云南省地名),【锦江之星】(连锁酒店),以及【江苏移动】(电信服务商),这些查询都会出问题。

  同样,搜索【周】字会触发出错信息,因此包括这个字在内的其他搜索,如【周杰伦】,【周星驰】,或是任何带有“周”字的出版物名称(如“周刊”),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现在,当在中国的用户输入类似【长江】的普通查询字词时,谷歌会醒目的标示有问题的【江】字,而且当他们按下“输入”搜索时,搜索框下方会出现一个下拉菜单:

Google推出敏感关键词提示服务

通知语言依用户设置而定

  如果想了解更多信息,用户可以点击“阻断”的连接,即可进入帮助中心阅读此文章(http://goo.gl/esD8v)。

  用户可以继续使用他们原来输入的查询字词搜索(这很可能会引发连接重置的出错信息),也可以单击“修改查询字词”,这将会删除显著标示的问题字词,同时提示用户尝试其他的搜索字词:

Google推出敏感关键词提示服务

  为了避免出现连接问题,用户可以修改查询内容并删掉有问题的关键字词。例如,他们可以把汉字的【长江】改为拼音的【changjiang】。如此转译不会导致连接暂停,但仍然会获得与长江有关的搜索结果。

  我们曾经说过我们希望世界上有尽可能多的人使用我们的搜索服务。我们希望这些标示和通知能有助于提高在中国大陆的用户的搜索体验。如果您是中国境外的用户并且对通知的格式和内容感到好奇,可点击这个链接(http://goo.gl/7Cjhj)亲身体验。

  发表者:Alan Eustace,高级副总裁,Knowledge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互联网“鬼城”,指“基础设施”完备,但无人入驻、或者用户活跃度极低的社区。他们曾经是活跃社区,但创业一旦进入维持态,就难了。

   全球最声名显赫的互联网“鬼城”是哪个?

  可能要数Google+。2012年2月,数据调研公司comScore曾公布一组数据,称Google+ 用户平均只在站点上停留3.3分钟,远低于Facebook 的7.5个小时。

  前两天,国外媒体曾有消息报道,说某美国互联网大腕称Twitter在“鬼城化”,其依据在于Twitter用户获得了过量信息,不会再关注更多人。笔者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之语。

  除了Google+,让我们来告诉这个大腕,真正的“鬼城”是什么样……

  1.街旁网

  2009年3月美国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网站Foursquare上线并在短期内迅速走红成为热门火爆应用,国内也随之兴起了一股LBS热,大批Foursquare的中国模仿者涌现,街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截止2012年5月,街旁用户数号称已经突300万,累计签到次数为5000万次,上传约820万张照片。

  听起来是很庞大的数字,哈?但做一个横向比较就可看出街旁用户活跃度很低。

  街旁网平均每个用户累计签到16.7次,而Foursquare的人均签到次数为100次。街旁近日公布用户累计上传照片 820万张,人均2.74张,而foursquare在应用里增添了照片上传功能后,只用了三周时间用户就上传了100万张照片。

  这里没有要求街旁与签到祖师爷Foursquare看齐的意思,只是让读者有个概念。

  再来看街旁网的商业效果。曾和街旁合作的广告代理公司向《环球企业家》披露了一组数据:

以某服装品牌签到活动为例,街旁与该品牌合作的总期限为28天(两个半月中的周末和节假日),活动范围为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四城市,主办方的诉求是:连续到店8次签到即可获得徽章一枚,顾客凭获得的徽章购买新品可享8折优惠。而根据四个城市的统计显示,在这个长达近30天的活动中,参与人数不到4000人,累计签到约30000次。实际徽章发放数量约2100个,而最终到达商户的实际徽章使用数量仅为22个。在另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啤酒品牌活动推广中,主办方甚至拿出3台苹果手机作为大奖,而最终参与活动的人数仅有12000人,签到次数约65000次。这对于街旁宣传的上百万活跃用户量来讲,实际参与人数尚不足1%。

  虽然街旁是个移动应用,但用户在其网站上停留时长处于持续下降的现状也能看出它“鬼城化”的迹象。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鬼城化”原因:

  1、用户签到的驱动力不够。街旁等网站一直没有回答好的一个问题是:签到对用户有什么价值?

  2、Foursquare在美国理想的商业模式是:品牌广告(媒体)加上本地商家返利付费,即LBS类签到的盈利模式核心是在于“到”而非“签”。街旁当然希望攒到足够的用户量后,可以像Foursquare那样去扩充针对用户的功能与服务,从而解决用户驱动力的问题。但这又陷入鸡与蛋的问题。

  3、当其他携巨大用户量的大众点评、微信、微博客户端,把LBS作为“标配”功能加入,街旁这样单纯的LBS,更难有立足之地了。 

  怎么整?

  据说,街旁正在往移动社交方向发力。但微信、陌陌等功能明确的移动社交应用在前,街旁能追得上吗?

  评论人和菜头有云:“任何不能方便用户约炮的LBS应用都是耍流氓。” 

  2.开心网:

  2008年,新浪研发中心主管程炳皓带着300万元离职创立了社交网站开心网。在短短几个月内开心网便吸纳了近5000万注册用户,日均新增用户20万,偷菜、抢车位等网页游戏更是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在全中国的网民中迅速流传,开心网的流量也一举跻身中国前十。相较于用户局限于学生群体的人人网来说,白领用户群占主导地位的开心网被认为更像是中国的Facebook。

  好的时机,好的概念、庞大的优质用户群以及风险投资的追捧,这样一家完美开始的创业公司如今却……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笔者三天两头都在收到开心网如“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召唤邮件:“Hi, XX,你有段时间没来开心网了。你的朋友XXX上传了新照片,去看看吧……” 

  Alexa数据显示,自2010年2月开心网推出“开心餐厅”游戏带来最后一次流量高峰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其用户量每日跌去约70%。而在最近,开心网的页面访问量下跌高达38.74%。

  以下是开心网用户近六个月的浏览页面量及网站停留时长。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鬼城化”原因:

  1、微博的兴起无可阻拦地分流了用户;

  2、在用户已经厌倦网页游戏后开心网没有推出更新的产品来优化用户体验,过分看重应用而忽视了用户关系沉淀;

  3、另外广受诟病的一点是封闭,在发展最好的时候过于强调用户体验而拒绝第三方的接入,不开放让开心网错过了发展平台的最佳时机。

  怎么整?

  2012年3月底开心网推出类Pinterest产品开心集品,瞄准读图概念;在移动互联网上也推出了一款仿Path照片分享应用“美刻”,赶私密社交大潮。但这种跟风似乎也在表明决策层的摇摆与草率,开心网已丢掉自己的“初心”,想不好往哪个方向发展。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开心团购:扩张-招人-裁人-收缩。

  3. 若邻网

  “每天我都会收到商务社交网站的电子邮件,提醒我去‘互动一下’。这并不奇怪,我几乎注册了国内大多数主流的商务社交网站。可是,我收到这样的邮件时,总是很纠结:不打开吧,担心错过什么东西,一旦打开了,大多数都是垃圾信息——它们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

  在普通中国用户眼中商务社交网站已经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创建于2004年的若邻网几经转型,到现在也免不了类似的尴尬境地。

  若邻网早期的宣传口径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商务社交网,模仿对象是商务SNS的鼻祖LinkedIn,一个“不用打电话、找话题、送礼拜访就能与别人搭茬”的商务社交网站。

  但这几年国内商务社交网站发展都不算顺利,人人自诩中国的LinkedIn都未得到公众认同,也没找到恰当的盈利模式,若邻网的slogan已经从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的核心改为“最大的职场社交招聘网”。

    

  若邻网的用户浏览页面与用户停留时长分别呈现这样的趋势……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而在其网站上,一系列著名的公司的粉丝量,不过是以下这个级别……

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  

  中国一系列类LinkedIn网站鬼城化原因:

  首先是网站的贪大求全,不分行业不分群体全人脉拓展,为网站自身营销目的服务而非用户职业发展服务,用户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营销工具;

  其次过分地鼓励用户人脉扩展,对高端用户形成骚扰,导致职业社交的基础被破坏,用户对网站缺乏信任;

  最后都把招聘、找工作当成了用户社交动力,用户需求缺乏持续性,这几乎是条绝路。 

  除了以上三家,你一定能往中国互联网的“鬼城”名单中,轻松地再添加几个进来,包括那几个二线微博……

  是呀,互联网浪潮总是一拨一拨,矗立在网上的鬼城,总有不少。笔者抛出这个概念,并不是要去嘲讽那些其实很不容易的创业团队,只想提醒:不以用户价值与体验为中心、简单追逐概念的创业基本不靠谱,以动辄几百万用户量来忽悠大伙儿的事儿更是要不得;创业与商业一旦进入维持状态,就挺难了。

  与其困守“鬼城”,不如冲出城外……

  来源:虎嗅网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