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社会化释放了网民的创造力,生产出巨量的数据,facebook,新浪等平台完成了信息汇聚的阶段,如何高效的利用平台上的海量数据,将是互联网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我们将通过对关系链传播产品导入介绍,提供一个社会化的传播解决方案。
产品模型
我们将根据产品的实施步骤,分步介绍说明关系链传播模型。
一、分类显示
微博平台是个综合型的信息平台,如在上一篇关系链看到的图片,我们可以获取各类信息,但交杂在一起,虽然有序但混乱,我们现在需要将其简化,化繁为简。我们将微博平台上的信息分类显示,可以根据新闻、体育、视频、地点等分类,这个步骤简单易行,也是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在做的事情(他们做的还复杂些,还加入推荐引擎的计算结果)。总之经过分类处理后,信息被整理的一目了然。
二、通道引入
我们知道关系链是信息传播通道,是微博平台脉络,平台靠关系链的运作产生大量的数据,并让数据具备有效的传播力。所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予以分类,同时也要引入网友的两个基本社会化行为,评论与转发。由网友自行决定该条信息是否值的评论,值的转发,由网友来主导信息的生成,主导信息的传播范围。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微型化被重组织过微博平台,因为我们把微博的运行机制抽离出来,其运行结果跟母版肯定是类似的。一些网站也分类了也引入了评论和转发,但他们的信息仍然是由推荐引擎计算结果主导,信息的传播范围仍然由推荐引擎主导,网友的社会化行为只是点缀。这样的网站只能算是增强版的RSS订阅。这是很易混淆的,建议多理解关系链。
三、标签体系
经过上面两个步骤,我们搭建了关系链框架,现在要充实他们。关系链的第三个特征是,关系链上的网友有共性,具有一种或多种的共同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标签来让他们建立联系,建立传播通道。我们以NBA作为内容分类的标签,那么订阅或查看该类内容的网友,都是对NBA感兴趣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标签NBA,将有此共同兴趣的网友聚在一起,形成话题聚焦的关系圈。他们可以相互分享沟通有关NBA的一切。对于网友来说,通过NBA标签,可以快速的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快速获取此类的相关信息,可以让自己的评论展示在这个平台上,让更多的人看到。标签还是灵活的,比如说出差到杭州,就可以订阅 @杭州+@酒店,那么就可以收到开有账户的酒店微博信息,与其进行线上沟通,如果订阅@地点,那么就成了LBS的信息平台,@折扣信息+@美食+@地点+@企业品牌+@公司小组…。通过标签的灵活组合,自动聚合具有共性的网友,自由配对,满足网友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信息需求。通过标签体系,我们可以组建自己的“美丽说”。
四、功能的完善
这一点可以根据网民的需求,结合具体的行业特征进行完善,比如加入信息管理模块,云存储功能等等。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我们以关系链传播通道为主体对微博的信息进行重组,净化信息传播通道,对于博主来说,其信息可以快速被潜在的受众接收,传播的目标会更明确,对于受众来说,通过通道可以快速得到相关联的信息,灵活的标签体系可以让受众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组织。
新浪的尝试
这张图据说是新浪微博的新版手机客户端,微博本来就是靠关系链传播的,所以其对内容分类后,就是天然的通道分类,可以想象点击进入读书类目,就可以看到有关读书的丰富资讯,可以不用理会推荐引擎的计算结果。
根据内容标签来组织信息,可以将在读书的,同一地点的,听音乐的网友分类聚合在一起,而摆脱了网友间口口相传的逐层传播的限制。
不足的是,没有建立标签体系,就无法用标签来重构关系链传播通道,标签体系不仅仅是阅读的分类,还包括评论和转发的分类,标签体系的缺失,对关系链传播通道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顺便说下微信,微信基于LBS的沟通,其关系链通道是通过地理位置来联系的,这条信息通道匹配性很强,可以与任一其他兴趣通道结合,本地的阅读者,本地的音乐爱好者,本地的电台,有很好的扩展性,但关系链通道现有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到大规模组合应用的阶段,所以LBS还属于小妾地位,还没到转正的时机,歪打正着,可有可无的LBS让微信不用在关系链通道上花费精力。在微博上主要通过文字来,瀑布流用图片,instagram用照片,他们要在关注关系链通道传播的内容同时,对沟通方式进行创新,微信只需将重点放在沟通方式的创新上,用语音、视频、文字等方式,所创造的沟通体验是他们无法比拟的。微信的沟通方式同样具有普适性,任何关系链传播通道中,网友间的沟通都需要微信式的沟通方式,微信可以嫁接到任一关系链上,或者说任一关系链都将逐步具备微信式的沟通方式。
互联网的下一阶段就具备了两种发展的途径,首先,厘清关系链传播通道,新浪在通道上开发自有的即时沟通应用,另一途径是微信与各个关系链通道逐步整合,整合方式有LBS与关系链通道的组合运用或者微信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关系链。新浪拥有平台海量数据优势,可以快速搭建多类别关系链通道,这是其他创业者无法比拟的数据优势,新建的关系链通道则需要重建数据,如美丽说,需要从无到有产生大量的数据,非一日之功,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不是新浪一个层次上的对手。不过微信的即时沟通体验加上LBS同样可以搭建临时性的关系链通道,以满足用户情境式的信息需求,这样的应用情境同样非常广泛。微信和新浪两个平台的发展差异在半年后逐步显现吧,关系链通道的整理需要时间。
我们架构了关系链通道,建立了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对信息进行质量的筛选,让高质量的信息传播的更远更久,让同质化的垃圾信息的传播动力快速衰竭,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开个小差。新浪凭借平台的内容优势毫无疑问在关系链的发展中有绝对的优势,我们要看的是这种优势能保持多久,有何种办法突破新浪的内容垄断。这是关系链之后的事情,远未发生,但这样的逻辑推演是一种乐趣。来看看后平台的竞争态势,打破新浪内容垄断的途径。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