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谷歌阻止了苹果,谁来阻止谷歌

  概述:在移动市场上,从来没有一个公司像Google一样的玩法,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商业模式。它可以调动极大的资源而几乎没有盈利压力,它力逾千钧又身段灵活。它从来不尊重这个市场原有的商业模式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Google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这个市场原有王者的一场悲剧。

  个人移动通讯行业的历史

  自从这个世界上发明了数字移动通信网络以后,同学们能用手机打电话主要靠俩帮人在做生意:一伙人是弄基站的,基站弄好了才有信号啊! 一伙人是卖手机的,这样你买个手机就可以在有信号的地方打电话了,整个行业就这么简单。前者叫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欧洲沃达丰,后者叫手机制造商,比如诺基亚和山寨机。

  在很久很久以前(华为出现以前),基站造价特别贵,运营商如果想要信号好,就得买很多基站。华为的低价搏杀直接导致整个电信设备市场�丝化,但是运营商要把网络弄到让你在家厕所里面信号还是满格儿的,投资还是很贵的。很贵是什么概念呢? 运营商网络的建设和升级随便上百亿人民币的规模。而且手机运营商往往还需要找国家拿牌照的,准入门槛很高,是高富帅的行业,一般一个国家就那么几家无线运营商,一只手就能数过来。手机制造商呢,相比就�丝多了。你揣着10万块钱就能在华强北弄个山寨机品牌出来。这个行业最有名的,比如诺基亚,三星,胜在规模巨大,本质上还是小弟,我们国家市面上出现过的手机品牌可能超过一千个,运营商就那么三大家,这么一想你就明白谁地位高了,数量少的明显是精英啊。

  所以长期以来,手机制造商受运营商制约很严重。低眉顺眼跪舔毫无节操可言。谁让你们槛低别人门槛高呢! 国外主要的搞法是运营商卖手机,比如每月收你100块钱手机话费,你签约保证连续交两年,好,送你一个手机(山寨机)或者你加50元拿个诺基亚走。这就是手机的合约价。合约价深刻体现了运营商的老大地位:运营商直接收消费者的钱,吃肉;吃完了分一点汤给手机商。中国前几年不流行合约机,主要是移动联通在垄断时代活得太舒服,不想弄这个小钱。现在三大运营商的合约机已经开始很有诚意了,说明暴利时代终结,电信市场的改革比房价改革成功一万倍以上。

  苹果牛在哪里

  苹果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做手机,几乎一出世就注定要完蛋,因为iPhone的理想是站着挣钱,这个行业的高帅富们还不踩死它? 所以当时第一代苹果推出的时候乔布斯只能和美国运营商中混得不行的AT&T合作推广,混得好的看不上它。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乔布斯带领苹果逆袭了,电信无线市场的格局几乎被颠覆了 - 手机制造商,苹果,已经牛到了可以让运营商跪舔的程度了。

  看看苹果的玩法就知道它有多牛了。运营商不能在iPhone预装软件,换个壁纸图标桌面主题也不行;不可能定制外形和颜色;Appstore的收入?对不起运营商同学这好像不关你什么事啊。

  有人说运营商为啥要这么贱格了? 原因是苹果做手机做得太好,同学们纷纷表示,如果运营商不支持苹果,大家就换手机卡,换网络,找一家支持苹果的……运营商当场就崩溃了。

  所以运营商一边和苹果合作,一边心里面操了乔大爷一万多遍,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苹果眼看着就要翻盘,谷歌这个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奇葩的公司就出场了。从谷歌出场的那一分钟起,苹果的命运就注定了,乔大爷活着也没用,iPhone做得再好5倍也没用,生态圈再好5倍也没用。用大家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车轮开始滚动,挡在前面的必须扑街。

  世上最强搅屎棍:谷歌

  说到苹果为什么必然扑街,我们先来看看谷歌。对于google这个公司,有人觉得它创新很牛,有人觉得它技术特强,有人觉得它用户体验一泡污 - 谷驴……但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公司的奇葩之处,完全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厘头啊!

  即使简单的从财务上来看,谷歌也完全不愧于“史上最奇葩公司”的称号。我们来看看google 2013年Q1新鲜热辣的财报吧,具体财报可以猛击这个

  关键点:2013年Q1总营收 137亿美元;其中谷歌网站收入(主要就是谷歌广告啦)86.4亿美元;谷歌合作伙伴收入(就是其他网站挂谷歌广告分成)32.6亿美元。

  换句话说,谷歌超过90%的收入来自Google AD(谷歌广告),其他所有业务都是打酱油的。当然你可以争辩说,搜索,邮件这样的关键业务虽然不赚钱,但它们是谷歌广告的坚实基础,没有搜索,谷歌也没法卖广告嘛。但事实上,谷歌搜索已经很成熟了,很难讲清楚谷歌继续改进搜索业务,做G+,玩邮件,搞Android,搞谷歌眼镜,无人驾驶车辆,3D地球,对于它广告营收的增长有什么样的可以量化的贡献。反正谷歌说我不是在玩!这些都是正事儿!我下大棋呢!大家也只能听着,谷歌的商业模式很特别,没有先例,大家要反驳它很没有底气,反正你在赚钱是事实,那你就玩呗!

  不计算收购的Motorola酱油员工(这些人其实不算是正牌谷歌人),谷歌有3万5千多员工,其中绝大部分是很牛逼的工程师。这里面只有几百个人在为广告业务工作!从这一个角度来讲,谷歌只有7%左右的员工在“干正事儿”赚钱,其他90%以上的人都兴致勃勃的沉浸在各种酱油工程里面。

  和所有传统的计算机公司都不一样,正如吴军在《浪潮之颠》里面讲的,谷歌的广告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从不停工的印钞机,谷歌如果发个神经,把员工裁掉90%,它今年2季度的财报一样好看,它还能赚这么多钱,增长势头也不会停止。传统的计算机公司比如Dell就是一帮苦逼的装机工,微软那么多人都陷在windows、office、xbox、WP等各个领域的开发维护和运营里面,IBM都穿着蓝西装忽悠郑辅的钱……谷歌和它们实在是完全不同的公司。一句话总结,谷歌其实是这样的公司:它有世界上几乎最强大的研发工程师能力,其中90%没干正事儿,整装待发可以奔赴任何它感兴趣的项目,它的底气在于每个季度能从天上掉下100多亿美元来……对于这样开了作弊器的公司,我们完全可以授予它光荣的称号:业界黄金搅屎棍(绝无贬义哈),职业玩死你没商量。

  谷歌的产品战略

  明白了谷歌的财务情况,就很容易看明白谷歌的战略了。谷歌在各大战场上的战术几乎都是同一路数:通过强大的工程能力搞暴力式发展,产品完全免费或者基本免费。比如当年Gmail这么玩一手,全球所有收费邮箱都想去跳楼;Chrome版本号都到27了,微软IE和firefox被玩得不能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Google Docs已经在抢office的市场了,office想防御都无从防御起啊,因为对方又好用又不要钱啊。比较有趣的是,Google似乎更倾向于在每一个细分市场上刷一个第一梯队的存在感,但并不愿意占据太过于强势的绝对优势。这可能和Google的核心战略有关,细说起来就是另外一个长贴了,按下不表。

  话题回到苹果这里来。乔布斯确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具有敏锐直觉的艺术和商业天才。我都能想象当年他看到Android那部丑到不行的原型机为什么那么愤怒,按理说乔帮主这么拉风的人物,长期领导IT界时尚和审美水平,对跟在后面的一票抄袭大军应该很习惯很淡定了才对嘛。有句话说得很好,“人一切的愤怒,本质上都来源于对自身无能为力的愤怒和恐惧”。我常常想着乔帮主在看到Android 1.0那个丑到逆天的原型机的心情,他也许一眼就看到了iPhone无可奈何的末日。传言乔帮主曾经说要“不惜用苹果全部的现金储备和Android打一场战争,彻底毁灭它”。事实上Android的发展根本不是苹果可以抑制的,乔帮主甚至从来都没有能够哪怕拉低一点儿Android向上猛冲的势头。天才英雄的悲剧性往往就在于能看到自己不可逆转的毁灭啊。

  现在很诡异的一个情况是,人们都在谈论iPhone和Android的竞争,但实际情况是iPhone和Android根本不是竞争对手。iPhone是苹果公司的核心产品,盈利支柱,缺了iPhone和iPad,Apple的股票可能马上就要回原始社会了。但对于Google呢?Android只是众多的玩票之一,Google大概从来没想过也不打算在Android上面赚钱。Google玩票一样的推进Android版本,从屎一样的1.x,哗啦一下到工程玩具特色鲜明的2.x,再到乱七八糟不知道想干什么3.x,再哗啦一下到像模像样的4.x,5.x还不知道在憋什么大招呢。在移动市场上,从来没有一个公司像Google一样的玩法,以后可能也不会有。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商业模式。Google自身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进入一个新兴市场的时候可以具有极其灵活的战术。它可以调动极大的资源而几乎没有盈利压力,它力逾千钧又身段灵活。它从来不尊重这个市场原有的商业模式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Google进入任何一个市场都是这个市场原有王者的一场悲剧。

  来源:水木社区,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9日星期三

SEO核心在于团队配合执行

  在中小型公司,一些seo方案或计划为什么会失败?除却seoer由于能力有限制定的方案或计划有问题之外,大多数的原因在于seo方案或计划的团队配合和执行力度差而导致效果不尽人意。

  团队配合最重要

  互联网单打独斗的英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讲究团队配合和执行的时代。可是,很多公司的团队配合意识很低,导致整体战斗力很差,或者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团队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团队配合。

  seo的东西现在普及程度很高,在很多人眼里,seo的精髓是发外链。于是,会发发外链,做做锚文本,懂几个名词,就是seo,或者说就很懂seo了。所以,在一个公司或一个团队中,seo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如果seoer没有足以服众的水平(因为有官seo的概念已经很普遍,最基本的编辑都了解一些seo知识),在制定seo方案或计划后,就很难在团队中执行下去;当然也并不是说能够服众的seo就可以很好的发挥团队战斗力,还需要seo方案与团队执行力相吻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有可能一些个人站长或seo在自己做站或小范围优化时做的如鱼得水,但在团队中可能就显得力不从心。

  一个优秀的seo团队的配合其实是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团队磨合。不论seo是空降还是内部产生,或者招募组合到一起,都需要一定时期的磨合。从彼此的不了解到慢慢熟悉各自的工作习惯以及工作能力、态度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需要一个团队彼此在工作中通过一定时间积累才能掌握的信息。这是一个从彼此可能不太适应到慢慢适应的工作过程,对于一个seo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在制定seo方案时要考虑的是整个团队的执行,当然还需要团队中一个有力的领导,如果seo本身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或者主管会更好。

  第二阶段,团队配合。经过磨合,团队中彼此开始适应了各自的工作方式,整体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团队效率已基本奠定。这时的团队已经能开始发挥较稳定的业绩,同时团队的整体工作流程和习惯也大致形成。团队在核心人物(核心或关键人物最好是seo)的带领下,开始学会配合着来进行整体作战并取得一定成效。

  第三阶段,团队融合。这是一个稳定团队在长期良好的配合之后所达到的一种默契状态。知己知彼,知道各自的优劣势,能够通过核心人物的引导来使整个团队发挥最佳水平。当然,这个阶段的seo方案也是能够体现团队水平的时候,也能够发挥出seo的最好效果。

  seo是一个长期的执行过程,并不是朝夕见效的神药。只可惜很多seo团队并不能经历三个阶段化茧成蝶,大多数的团队的最佳状态是团队配合状态。再加上seo水平的参差不齐以及团队不稳定状态无法达到很好的配合,或者是团队较稳定、seo方案也制定比较适合网站,但却不适合团队操作,导致方案在团队配合和执行过程中问题重重等等,这些都很难将seo理念和计划执行下去,导致方案夭折,整个计划失败。

  执行力才是核心

  马云曾说过: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再完美的seo方案最后落实还得人去完成,整个方案就必须要团队的配合和执行才能共同完成。

  短平快医疗行业seo团队怎么办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问题,在项目操作和团队执行上难免不太稳定。这就使团队人员流动性大,从而造成团队的配合程度和整体作战效果较差一些,seo很难发挥比较好的效果,这也就更加造成医疗行业通过竞价和投资其他见效快的网络营销形式来运营项目,从而也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很多seo团队大多处于磨合状态,刚刚磨合完,还没等进入配合期,团队就发生变化了,怎么办?笔者提几点个人建议:

  1、打造企业或公司文化氛围,形成一种团队意识。给公司注入灵魂式的理念和工作方式,铁打的硬盘流水兵,无论是正在磨合的团队还是刚入职的新人,可以把这种工作形式和公司理念形成一种氛围和机制,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效率。用公司作为核心,用文化作为引导,来打造整个团队。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坚持做品牌的医疗公司。

  2、留住关键人物,把计划执行下去。把握住主要的人才避免流失和调动,让最关键的部分能够执行下去,不至于使方案或计划打很大的折扣,也能实现seo方案当初在制定时的预期的大半成效。

  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seo如果还处在个人操作的阶段,那么在公司或者企业中也很难取得预期成效,到头来不但很难让自己的价值难以体现,也很难让领导加以重视。所以,seoer请做好团队配合来加大执行力度吧。笔者相信,没有完美的seo方案,只有完美的团队配合和强大的执行力,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和业绩。

  来源:投稿,作者:北漂书生博客,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8日星期二

新浪微博下一个豆瓣

  概要:新浪微博的未来战略发展是:通过开放性获取功能和内容,走向垂直领域,让用户和企业、地点、音乐、书籍、电影等兴趣发生点关系(点评、购买、赞等互动),形成多节点交织的网络。最终根据社会化物体、话题等数据分析,向用户做物品推荐。

  笔者在5月25日参加了极客公园第42期活动,主题是谈新:和新浪微博谈谈心。新浪微博商业产品部总经理程昱做了主题演讲《新浪微博的下一步》,他的演讲关键词为:移动化、Page。

  移动化:程昱抛出一组数据说新浪微博全球用户5.03亿,3.77亿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好吧,3.77亿的数据太尼玛震撼了,不知道是否是为了说服移动化。另外,用户5.03亿,加修饰语“全球”二字也掩饰不了水分太大。好吧,数字就不纠结了。

  Page: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把每个地点、书籍等东西都当做一个可对话连接的主体,生成一个主页面。多个东西的主页与微博用户可与其产生互动,形成一个以内容聚合点为核心的信息网络。

  产品现状

  新浪微博表现层最大的两个问题:

  1、微博用户活跃度急剧降低

  名人微博逐渐转变为的140字心灵鸡汤,导师说,成功励志等,一片‘“正能量”充斥着整个微博;企业微博在微博营销受挫,摸索出各种“早安、午间、晚间”概念栏目定时推送,逐渐转变为品牌维护;普通用户对名人微博各种心灵鸡汤和营销的免疫力增强,倘若微博不是定期出现的热点事件和话题,将难以保证新浪微博用户的存留理由。

  2、微博商业化尚无成效

  新浪微博在商业化产品形态上,PC端的微博插播广告遭受用户一顿唾骂。还有在阿里未投资新浪之前,对新浪而言中小企业广告主资源奇缺。

  新浪微博产品层最核心的问题:

  单一的层级关注体系导致信息流泛滥,消费成本不断增大;同时,也会导致粉丝只能围绕名人打转。

  解决方案

  产品表现层问题内核在于产品架构本身造成,而新浪微博PC版产品架构已然过于庞大,甚至臃肿不堪。要想在产品架构上动刀子,只能寄希望于新浪微博移动版。

  新浪微博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是Page战略。即:

  通过开放性获取功能和内容,走向垂直领域,让用户和企业、地点、音乐、书籍、电影等兴趣发生点关系(点评、购买、赞等互动),形成多节点交织的网络。最终根据社会化物体、话题等数据分析,向用户做物品推荐。

  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和豆瓣的使命太像了。豆瓣不就是要做一个物品推荐引擎吗?而新浪微博还能让每个物体拟人化,与用户之间形成互动。

新浪微博下一个豆瓣

新浪微博移动版将所有物体整合在兴趣入口下

  产品未来

  总体来看新浪微博移动版此次的Page战略,改变之处在于:以前认证用户是中心,现在人人都是中心。每个人不再是粉丝,让他们与物品产生互动,产生多种行为分享,体现出一个鲜活的个体。这是新浪微博从社交媒体化向社区化的定位改变。

  其实在现在的互联网格局中,走社交化定位腾讯不会放过你,最终注定是死路一条。你看豆瓣走物品推荐推荐社区,现在的商业化程度正一步步加强。今天新浪微博抛出Page战略走类豆瓣道路,是个很好的方向。

  但同时面对此种UGC社区,我相信新浪微博可以利用强大的运营能力解决掉“如何让用户创造内容”的问题。但需要解决“内容如何流动“的信息流体系、”内容如何创造价值“的内容价值体系两个问题将会是新浪微博的重大难点。

  来源:投稿,作者Gauin ,作者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智能电视的发展趋势

  所谓智能电视,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开发商可以持续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充和升级的新电视产品。

  智能电视的类型

  智能电视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种是智能电视一体机,国内的传统电视机厂家,对电视硬件进行扩充,增加CPU、内存、无线网卡等设备,使其能够支持操作系统以及联网,然后将Android等操作系统内置到电视机里,从而实现电视智能化提升。对于用户来讲,要升级到这种智能电视,需要购买全新的智能电视机,并淘汰老电视机,成本颇高。

  第二种是在原有的普通电视机上,通过HDMI或其他接口外接一个搭载Android系统或iOS系统的智能电视盒(国内也叫“高清机顶盒”、“高清播放器”、“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让普通电视也能实现上网、聊天、视频、电影等智能电视的功能。目前苹果公司的Apple TV机顶盒以及谷歌公司的Nexus Q播放器都没有进入中国,国内的智能电视盒基本都搭载Android系统,价格低廉,大多只有2、3百元。

  用户应该选择哪一种智能电视呢?

  目前来看,智能电视一体机的价格较为高昂,用户需要淘汰旧电视并购买新电视,前期成本较高,在后期维护上,智能电视一体机因为配件和功能增多,维护成本也比普通电视高,硬件集中在电视整机上,导致一个小配件的维修都需要大量成本,例如电视最常用的USB接口,长时间大量拔插USB设备往往会导致USB接口性能下降或受损,而一般电视超过一年时间维修费用会非常高昂,维修配件(例如USB接口)的钱往往都够买几个Android播放器了。

  同时,电视的显示屏使用时间往往会超过5年,但CPU和内存的更新速度往往不到一年,也就是说,一年之后,智能电视一体机的CPU可能就跑不动最新的应用了,三年之后这种CPU可能会完全被淘汰,而智能电视厂家升级CPU和内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无法进行硬件升级,只能更换整个电视来升级,成本更加高昂。因此,用户花费高价格购买智能电视一体机,还不如花200元购买一个Android电视盒,升级速度快,功能也和智能电视一体机差不多,无论是前期购买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都更为低廉,一旦未来有什么硬件升级(升级内存和CPU),再购买一个新的Android电视盒即可。

  因此,用户选择第二种智能电视方案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我也看好“非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这种发展思路,目前智能电视从软件到硬件都没有成熟,用户没必要花钱去当小白鼠。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屏幕液晶显示器,它不需要CPU和操作系统,这些事情由智能电视盒来完成即可。在电视上添加机顶盒的功能,不仅没有给用户带来质的体验的改变,反而不同程度增加了产品成本,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智能电视的发展趋势

  智能电视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智能电视还处于发展期,还没有成熟,存在着种种问题,用户体验不佳,很多用户把智能电视当作传统电视来使用,消费者对智能电视的认知度不高。

  如今市场上的智能电视大都只是简单移植智能手机的Android系统,针对电视进行系统优化并不显著,虽然支持的应用数量不少,但是无论是在应用体验还是系统的稳定性上都不甚理想。在中文语音识别和体感识别上,很多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得到突破,在实际使用中,语音和体感识别体验不能令人满意,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无线鼠标和键盘则不太适合在客厅使用,智能电视的遥控器使用起来反而不如传统遥控器来的方便。因此,不成熟的智能电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进一步发展,智能电视在技术尚未成熟之时,过早的被推向了市场,这让一些尝过新鲜的用户热情逐渐丧失。

  由于各个硬件平台的不同,智能电视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也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应用往往在手机上运行正常,在智能电视上就无法运行或运行出错,这需要软件开发商不断进行维护和升级,而一些开发能力较弱的彩电企业来说,系统升级会非常困难,很多时候用户往往无法得到最新的系统更新。

  传统电视企业要向“终端+平台+内容+应用”转型

  虽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面积普及,电视这一传统市场也顺应了“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国内的彩电企业纷纷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智能电视产品。相对传统电视,智能电视则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不只是传媒工具、功能丰富、自主拓展等特点,从传统电视向智能电视转换,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需要创痛电视企业的转型。彩电企业不能仅仅再一开硬件销售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而需要向应用商店、开放平台这种靠内容获利、靠社交营销推广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转型。

  对于国内的彩电企业,我觉得智能电视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低价销售智能电视整机,因为安卓机顶盒价格才200多,价格高了用户会选择非智能电视+安卓机顶盒,但如果智能电视的价格等于或低于非智能电视,用户就会选择智能电视,彩电企业则可以从内置的应用商店平台来赚用户后续的钱,这是从卖机器到运营平台的一个转变,彩电企业除了前期销售硬件外,还需要运营一整套生态环境,通过应用商店来吸引第三方开发者,一旦这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电视企业甚至仅仅依靠软件销售就可以得到不菲的收入。

  因此,智能电视厂家应该把心思多花在应用平台/应用商店这个生态环境的运营上,一旦用户肯在这个平台上付费了,那么他选择的下一台电视很有可能也是支持这个平台的电视,就例如一个已经在苹果AppStore上购买了数百元应用的用户,他的下一部手机恐怕还会是iPhone,这个用户很难丢掉自己的一切软件和应用而去选择Android手机。

  当然,对于这些彩电企业来说,智能电视的发展还会遇到政策上的障碍,作为一直承担党和政府重要宣传阵地,扮演着“喉舌”角色的广播电视,国家政策上的限制难以让电视机如同手机、PC上获取全部的互联网内容,这也使得很多互联网视频服务商被挡在门外,电视机企业需要与获得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也让智能电视陷入一个应用缺乏、操作体验差、商业模式不清的恶性循环。

  可见,阻碍中国智能电视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政策因素,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些限制,代表了智能电视正能量的Apple TV恐怕就已经进入了中国,这对于促进国内那些山寨产品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有了激烈的竞争,产业才会健康发展。

微博亟需新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盈利问题是每一个商业公司都需要考虑的第一问题,而所有的盈利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要素——商业模式。没有一个成熟的或者良好的商业模式为基础,所有的创新、管理、投资、技术等等都将是空中楼阁,企业也很难成功实现盈利。很多产品因为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无法盈利而倒闭,幸存者则属于叫好却不叫座,比如近两年炒的火热的微博和如今风头正盛的微信。微信现在如日中天,而且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探索出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那么微信赢利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微博,一个拥有巨大流量,从诞生起就被广大投资人和众多评论人士一致看好,为何在国内迟迟没有一个良好的模式来实现盈利?

  2010被国内众多人士定义为微博元年,这一年微博可谓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亮点,无论是新浪、腾讯,还是其它网站和平台,都纷纷以各种形式推广微博,微博成了集打假、反腐、娱乐、即时新闻等等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火爆程度放眼国内无有与之比肩。不仅仅是草根一夜成名的平台,更是草根与上层社会能够及时沟通和传达意见的纽带。

  可以说这一年微博改变和影响了很多东西,不仅仅在虚拟世界,更影响了中国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发布《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指出,微博成为网民搜索新入口,艾瑞研究更是指出,微博是继门户、搜索、网站导航外的互联网第四大入口。套用句台词:你要是没有个微博,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微博使用可见一斑。

  但是就是这个红的发紫的微博,拥有国内网民海量支持率的平台,从07年微博在国内兴起到10年的鼎盛,至今微博走过了6个年头。但即使繁华如新浪、腾讯,也依然无法盈利,更别提其它网站微博。

  以新浪微博为例,2009年8月,新浪在四大门户中率先推出了微博。很快,新浪通过长期积累的名人资源和运营经验让微博成就了新浪的第二春,新浪微博迅速成为了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也正因微博的力量,新浪股价也一度攀升至135美元的高位。但随后因为微博盈利的不明朗,股价又一路下跌至50美元。这段时间新浪的高管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微博盈利。

  从新浪发布的季度财报上看,微博注册用户量和日活跃用户量都在稳步增长,截至2013年3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增长到5.36亿,比2012年底增加6.6%,微博日活跃用户数比2012年底增长7.8%,达到4980万;2013年3月,76.5%的新浪微博日活跃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登录微博,而2012年12月,使用移动终端登录新浪微博的日活跃用户比例是75.3%,但事实是微博运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在新浪发布第四季财报时曾坦承,2012年微博业务总成本近1.6亿美元,而营收约为6600万美元,其中77%来自广告,23%来自微博增值服务,去年微博净亏损9300万美元,并且预测2013年微博运营成本还会增长。

  从2009年新浪微博推出算起,新浪微博也走过近四个年头,为何还在苦苦摸索盈利模式,至今仍是叫好不叫座?本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1、照搬国外模式。Twitter的成功让国内互联网看到了新的希望,事实也证明,这种新的社交形式真的给中国互联网注入了活力,也让新浪、腾讯再火了一把。微博的引入也给中国的互联网和现实生活带来了一次微变革。但是twitter的成功也被新浪直接拿来照用。拿来主义虽好,在前期也的确为新浪带来可观的效果,但问题随之而来,Twitter运营多年,但却一直因缺乏明显的商业模式而被外界诟病,这一特点也被新浪一并继承。也使得新浪至今仍在不停的摸索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盈利。在模仿twitter盈利不成之后,Facebook模式转型,想急速扩大盈利的渠道,但都没有成功。忽略了中国互联网以及网民现状与国外大不相同,在用户上网习惯以及用户群体、网民素质、消费观等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拘泥固有模式。最短平快的广告赢利方式仍是新浪最擅长的赚钱方法。无论是在信息流内插播推广广告,还是尝试让新浪其它业务如在线视频、在线网页游戏平台和新浪商城等同微博进行交叉销售,亦或者是直接高价叫卖广告,都似乎在急不可耐的要盈利,这也是拘泥于新浪固有的资源和已有的运营经验。从新浪发布财报来看,微博主要收入77%来自于广告,这无异于坐拥金矿不知开采却仍固守思维急于蝇头小利。拿在信息流内插播推广广告来说,必然有损用户体验,招致用户极大反感,虽然twitter的商业模式不甚理想,但twitter一直坚持在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之下,小心翼翼的推出Promoted tweets 这个能实现巨大盈利的重要平台,反而得到用户认可,像新浪如此生硬推出硬广,实在是下下之策。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用户需要的是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不是生硬的广告。

  3、错误移动端商业化盈利模式。移动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崛起,让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有些措手不及,国内互联网公司和企业还没有摸索出在移动领域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来盈利。新浪更是照搬PC端运营模式来做移动端的商业化运营,曹国伟也坦承在移动端商业化策略上“我们的策略在于我们尝试利用移动门户获得更多来自于基于绩效的广告的收入,而这个策略可能并不正确。”

  微博已经以一种新的形式改变了互联网,传统的商业化模式经事实证明并不适用于这种新的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要想走出困局,必须打破现有模式,微博的出现,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商业化模式探索有了新的契机。新浪微博必须寻找新的商业化模式或者对已有商业化策略大规模改良,否则,新浪微博可能成为下一个天涯或者人人。

  传统的盈利点主要是以下几种形式:

  1、广告。这是最传统的一种形式,一个渠道只需积累了满足的用户和流量,就具有了广告价值。但是由于社交网站有低广告响应率的特点,因此广告客户也会慎重考虑在像微博这样的社交网站新开的论坛上打广告。

  2、增值服务。一是通过平台推送延伸和深层次服务,比如对于大多数人提供最简单的服务,而对于愿意付费的用户增加新的服务功能;二是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比如生产一些虚拟产品和相关服务。

  3、提炼用户信息。对用户的隐私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出售给第三方公司是一种常见手段的,当然这有违法行径;另一种擦边球手法是,利用用户发布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通过深层次挖掘来智能匹配用户需求来做相关营销。例如,戴尔就通过网络监控公司Visible Technologies在twitter上监控以掌握其用户对公司产品的反馈。

  4、平台合作共赢。利用自身平台的相关优势和基础,来与另一或多家平台进行某种形式合作,从而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5、加盟代理。不少企业依靠吸纳加盟跑马圈地,然而快速的“增肥”之后,如何“消化”也就成了难题。

  但是这几种形式显然不适用于微博的商业模式,从新浪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的新浪高管解读情况来看,新浪显然还在走老路,在旧有模式上进行反复变化试图改良。当然本人也不是全盘否定旧有模式不适宜在微博的应用,只是这种新瓶装旧酒对于新浪微博的商业化盈利根本起不了作用,只是白白折腾而已。

  新浪微博不妨尝试新的模式或者改造原有模式来寻找盈利突破口。

  1、与移动端产业链达成协议。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蓬勃发展,移动端从制造商到运营商长长的产业链对于微博来这个在移动客户端的应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商业化盈利点,可以通过以协议形式进行分红和提成。比如手机制造商在内置微博应用时应该支付或得到一定的报酬,而运营商在手机流量方面可以对微博产生流量进行支付或者收取相应费用。在这个几乎人手一机,而且人人都在微博的时代,给微博的移动端产业链利润有很大空间。

  2、替代搜索。这是一个信息制胜的时代,谁能快速准确的展现消费者或者用户需求信息,就能在新一轮较量中脱颖而出。

  网络购物搜索转化率超过90%,而微博成为网民搜索新入口,购物信息搜索凸显微博产品营销价值。更多招聘及购物需求在微博进行,使得微博成为新的搜索方式可获取信息的渠道。社交媒体已成趋势,用户需求的是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并且可被信赖,还有对即时信息的需求更是强烈,而传统的搜索引擎不能满足用户这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即时信息的处理,而且搜索内容展现给用户的也不一定是用户所需,典型代表百度在这方面更是被广大网民诟病。而这时网民也正需要一个新的搜索形式来弥补当前的搜索引擎这一缺陷。说到底,微博更是内容服务和提供平台,如果微博能够快速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内容以及让用户了解到自己所需的即时信息,新的盈利点也就随之出现,对微博的商业化模式形成也大大促进。

  3、身份化。让微博成为不仅仅是交流,更是网上身份。

  把微博打造成网民一种必须的“网上身份证”,并不一定要靠实名认证来监管。淘宝是靠信誉度来打造淘宝店铺让消费者信任,新浪微博也可以用一种形式来打造微博的身份象征,可以让微博多平台、跨网站使用的同时,也能实现与网民生活依赖的利益行为相关联,甚至可以当做信用卡进行支付。当用户使用微博在非新浪平台进行相关活动时,收取该平台相关报酬,当然这是一种变相合作,也是一种变相推广。

  当然如果微博做到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成为一种现实生活的必须和依赖,可以假设另外一种模式。

  考级或考证。用授权形式委托某企业或公司来进行考证或考级相关事宜,可以是网上形式,也可以是现实形式。当然这种授权分成模式以目前形式来看不太可能,不过互联网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平台,一切皆有可能。

  无论是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都拥有很大的用户群体,如果再找不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盈利,不仅仅是投资人会放弃,微博产品本身也让公司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让微博成为企业变相的鸡肋。留给微博探索商业模式为时不多,最多两年,否则微博有可能会步天涯、人人的后尘。

  来源:投稿,本文由北漂书生原创,原文链接

是数字版权时代到来,还是挥刀自宫?

  5月23日,百度文库数字版权开放平台正式发布,根据百度文库官方微博发布的内容,任何版权机极和个人均可加入出售版权内容,所有收益都属于版权方,百度文库“零分成”,目前,文库现有7000万的文档中79%,是教育文档和专业资料。

  百度文库的这一产品,可谓酝酿已久,随着国际和国内对音乐出版物的数字版权保护的愈演愈烈和相关法律法�出台,我国对在线音乐管理也愈发严格,各个大小网站也更加敏感,而苹果APP STORE的成功,又让国人看到了用户付费习惯已经逐渐养成,未来市场即将引爆,居安而思危,对于普通电子出版物的版权问题也被一些有前瞻性的网站提上了相关产品开发的日程,而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入口之一,在提前布局了针对�大起点,纵横网等小说网站的文库书店,现从百度文库剥离出来的百度阅读,给这些网站造成了巨大的杀伤力,及曾经联合爱国者开发的“百看”电子书,用户可以直接连接百度文库,百看变成“白看”,在一边肆意使用“避风港原则”畅谈分享,一边上线数字版权开放平台,其意欲何为呢?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入口之一和上市公司,百度所承担的盈利压力逐年递增,有啊,爱奇艺等系列产品的失败,更�一步证明了百度还只在搜索引擎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360搜索的市场蚕食,不仅仅给百度带来了当下收益上的少量减少,更大的是给百度造成极具负担的未来生存压力,并且拥有巨大现金流和开发能力的百度,愈发不再满足于搜索引擎领域,继百度贴吧,抢占了垂直论坛流量,收购PPS抢占规频网站流量,以文库免费内容和收费内容继续抢占垂直内容网站的流量,从而实现互联网的内容垄断。

  而当下推出百度文库数字版权开放平台,正是其战略布局的环节之一,通过“零分成”策略,期望将优质内容资源收归到百度帐下,将通过渐�的方式编织一个全球最大的内容网站,也许几年之后,百度搜索的前几页结果,除了广告,就�剩下百度旗下的大大小小的产品分支页面了。

  继续回到标题,文库现有7000万的文档,有版权问题的有多少,重复的有多少,过时的内容有多少,如果没有控制,�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垃圾流量的去处,文库不是百科,百科的众包编辑模式,大大有效提升了内容质量和处理效率,虽然也存在被用心良苦的内容编辑用来牟利,但整体上还是相对客观的。而文库的版权问题的甄别,所需消耗的人力和时间,就其数量和内容的芜杂,消耗的人力则要进进超过百科,在这种情况下,还承诺“零分成”,难道是要百度自己去填这个人力黑洞么,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肯定不会如此,笔者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姿态,一种策略,一旦就版权问题较真,你就错了,自始至终,百度都不会真的拿版权问题当回事,您见过一边卖盗版盘一边卖正版盘的小贩么,而一旦陷入版权法律纠纷,百度将会无限的陷入版权问题的漩涡之中,无力挣脱,我们的期待�是悖论而已,怎能既希望TA雄起,又期望TA能够挥刀自宫,斩断罪恶之源呢!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一方面向着移动互联网应用领域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的互联网垂直网站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其中有国家对互联网个人站点的管理愈发严格的原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多的垂直内容,被百度莫名其妙的收纳了,因为个人网站的逐渐缺失,互联网上的内容也越来越同质化,而意识到了版权问题的一些所谓知名网站,便纠结地扛着原创版权的大旗,一边做着盗版的事儿,一边鼓吹着正版收费。

  所以,给原创内容的网站真正的支持,而非收编,这样国内的互联网内容才会有真正的优秀原创内容,回归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让原创者有收益,让用户更精准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来源:投稿,作者:ithink。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排名下降后的对策

  每当百度新算法上线,都会有很多网站被百度降权,有的网站直接被K掉,有的网站排名下降,SEO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比如说网站的排名并不是做上去就能保证不掉下来的,由于各种因素,网站的排名会上下波动,那么当网站的排名突然掉下去,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呢?只有找到原因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1:内容以及301作弊

  建议网站多采用原创文章,不要使用采集或伪原创的作弊方法,靠采集最终还是要被处理的,写到这想起一个事情,有人问我,现在用跳转作弊还好用不,这个我不说大家也知道,就是靠一些黑帽作弊手段,把一个站的排名和权重提高了之后在用301跳转另一个用白帽优化的网站,这种手段说实话,在过去是可以的,现在的话,百度能不清楚吗?

  2:URL以及404页面

  首先检查网站内部的url路径设计结构是否合理,一般来说url路径要设计简短一些,这样有利于搜索引擎蜘蛛爬行和抓取内容。如果设计不合理、没有规则网站的收录就会比较差,收录低自然就影响到排名。以及每天或者每个星期检查一下网站的死链接,看一下是否存在大量的死链接和无效连接,这些连接都会影响到用户和引擎蜘蛛的体验。这种现象慢慢的就让搜索引擎蜘蛛反感,就会影响到网站的收录,严重的话网站还会被降权,检查死链接去站长工具查询就可以了,如果长期不检查网站的ULR死链接,导致死链过多,而你恰巧又没有去做404页面(笔者建议大家一定要做404页面,这个也是搜索引擎的建议),那你网站的排名还能不掉吗?

  3:网站的漏洞

  网站是否出现安全漏洞,如果网站代码设计不好,就很容易暴露出问题,使得网站被黑,被攻击,或者被一些入侵者加了一些黑链。一旦出现有病毒现象,搜索引擎就会对网站降权,这样也是会影响到网站的排名的。

  4:被同行业超越

  这点不只在互联网当中,许多行业都是,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的话,就会被其他同行超越,这是不变的真理,所以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超越自己,只有这样,你的网站才会经久不衰。

  5:不得不说的外链建设

  其实这点真不想在写下去了,但是没有办法,还是有那么多的新手站长以及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站长会去犯这种错误,我曾越到过很多被K的站长,像我诉苦,当初真的不应该去用这种手段,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但是也有一些站长靠着他们原来的经验,知道自己之前的错误在哪,从而更了解搜索引擎,所以有失必有得。

  6:友情链接

  要定期检查去检查友情链接的网站,对方权重4,5没有事?说被K就被K,被K了之后你也有会影响,笔者建议大家有一个时间表,检查友情链接才几分钟,但是还有很多站长懒得去看。

  总结:其实还有许多因素会导致我们的排名下降,其实排名下降一点也不可怕,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没了信心,这也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排名下降也是件好事,可以让你更重视你的网站,可以让你知道搜索引擎的一些规律,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期待每一位站长走向成功之路。

  作者:林建辉(巴巴SEO),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大数据时代SEO数据如何搜集和分析

  在这个人人都高喊“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数据似乎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个人站长还是大中型公司,亦或是大型跨国集团,无论是网络营销还是线下的市场营销都在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凡是都以数据来说话。但是,据笔者了解,在很多中小型公司和个人站长中,对于数据重视有余,却利用不足。

  很多人不清楚需要搜集什么样的数据;也有的不清楚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数据;还有大部分不清楚搜集整理的数据如何去分析,进而也就不清楚怎么去利用这些数据。所以,很多数据也就仅仅只是数字,无法去转化和为公司利益服务,成了一个华丽丽的摆设或者鸡肋。

  先来说说三类将数据做成摆设的类型:

  1、重视数据但不清楚如何搜集,这是“被数据”类型。对数据处于模糊了解状态,由于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化时代,耳濡目染各种宣讲数据的重要性,自然也就重视起数据来,知道公司和企业做事和计划要靠数据来支撑。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相关数据人员,自己的公司(或者是个人站长)该做哪些数据,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整理,可谓是一知半解。最后可能是通过头脑风暴和网上的所谓教程来比葫芦画瓢,再加上咨询下同行,东拼西凑而成的数据,这样的数据自然就真的只是摆设了。

  2、了解所需数据但来源不规范,这是“误数据”类型。对数据了解比较了解,由于在互联网或者公司摸爬滚打多年,出于自身原因和目的大概知道该需要什么数据。但是同样由于没有专业的相关数据人员,对于数据的来源和制作并不规范,数据采集也可能存在误差。所以,这些数据就可能失真,利用价值自然也不是很大。其实,这类数据比第一类更加成了摆设。

  3、会做数据但不会解读分析,这是“贱数据”类型。对数据有清楚了解,并有准确的数据来源和较明确的数据需求,但是却等于入宝山而空回,坐拥金矿却不会利用,岂不是把这些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数据给轻贱了?只是简单的搜集整理,把数据形成可视化的报表,但是只是这些数据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数据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去解读数据来为公司和个人创造价值,怎样去利用数据来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怎样去利用数据分析出现的问题?这些才是数据的真正价值。

大数据时代SEO数据如何搜集和分析

  说的有点多了,其实笔者今天主要讲的是网络营销中有关网站SEO的数据搜集和分析。sem和其他媒体营销基本都有较成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模式,笔者就不再献丑赘述。以下讲的也只是较为大众化的数据模式。

  1、做哪些数据。有关SEO的数据应该需要三方面:

  ①自身及竞争对手网站外部可统计查询数据:这部分数据可以通过外部站长工具综合查询得出。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

  网站网址、快照日期、域名年龄、网站响应时间、同IP网站、pr值、百度权重、各搜索引擎收录量、各搜索引擎反链数、24小时百度收录、百度排名词量、预计百度流量、外链数、标题、meta标签、服务器信息。这些数据除适用于首页外,也可以适当用来查询内页数据。

  可以把这些相关数据做成excel表格,以供定期查询,可按照实际需求增减相关数据的查询。

  查询周期可每日、每周亦或是每月等,按照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来。

大数据时代SEO数据如何搜集和分析

  ②网站流量统计数据

  目前现在大部分的公司和站长的网站流量均采用流量统计工具,极大的方便了SEO相关人员统计整理数据的工作。目前比较专业的数据统计工具有CNZZ、51la和百度统计。论专业性来讲,CNZZ比较不错,论百度流量的准确性和敏感度,笔者觉得百度统计还不错。闲话少叙,流量数据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IP、PV、独立访客、人均浏览量、平均访问时长、跳出率、受访页面和域名、来源、搜索引擎比例、搜索关键词、访客详情、时段分析

  同样建议做成excel表格,以供定期查询,按照实际需求增减相关数据的查询。

  查询周期可每日、每周亦或是每月等,按照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来。

大数据时代SEO数据如何搜集和分析

 
  ③可监控关键词数据

  关键词监控比较简单,没什么好说的,只是建议把关键词进行分类监控汇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主关键词、主要长尾词、重要流量词、品牌词

  同样建议做成excel表格,以供定期查询,按照实际需求增减相关数据的查询。

  查询周期可每日、每周亦或是每月等,按照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来。

大数据时代SEO数据如何搜集和分析

  2、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数据

  互联网时代也是工具代替人工的时代,用工具办到的事既快又方便,何乐不为。

  ①自身及竞争对手网站外部可统计查询数据。既然是外部可查询,一般的站长类工具都可以去查询,笔者比较喜欢的有爱站和站长之家这两个在线查询网站。尤其是站长之家在数据方面做得比较专业。

  ②网站流量统计数据。流量统计工具的功能已经丰富了,并且主流的cnzz、51la等都有数据下载功能。

  ③可监控关键词数据。这个如果是个人站长关键词量比较小,那么人工在搜索引擎和后台流量统计去一点点核实查询比较准确。如果批量关键词查询,最好是使用工具去查询,但目前的关键词排名软件在批量查询中一般都会出现误差,如果公司有能力,可以自己开发或编写这类功能的程序软件。

  3、如何分析搜集整理的数据

  成功者半九十,辛苦通过各种渠道观察搜集的数据,最精华的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有人看,而且要会看,通过这些数据为自己的网站得到一些启迪,并把它发挥出来为自身创造一定的利益。

  ①自身及竞争对手网站外部可统计查询数据。

  这些数据分析是作为一个SEO分析自身网站和竞争对手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能力。通过这些数据(一定时间的观察后可绘制成趋势图)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自身网站和竞争对手的网站优化情况以及在搜索引擎的权重表现。笔者简单介绍下如何去解读这些数据。

  百度快照:一个网站快照越新,起码证明一个网站的内容每天都有新鲜的,百度蜘蛛的抓取更新也是比较频繁的,换言之,快照是百度蜘蛛对该网站的认可度。

  域名年龄:业界普遍认为,同等条件下,域名越老在搜索引擎获得权重相对越高。

  响应时间:这反映出网站的服务器性能的好坏。响应值越大,服务器性能越差,当然无论对于用户体验还是搜索引擎都是极为不利的影响。

  同IP网站:可以查看该IP下有多少网站,可以大致区分出网站所有者是选择网站托管还是购买独立IP,如果是独立IP,顺便可以看出该所有者还有哪些网站,顺藤摸瓜查看其他网站情况,知己知彼。

  PR值:这是之前谷歌官方对网站认可度和权重赋予的一种被外界了解的具体数值体现。虽然现在PR值越来越被淡化,但是作为可以衡量网站优劣标准的一个体现,仍具有参考价值。

  百度权重:这是第三方站长工具根据自身的运算体系揣测的网站在百度权重表现的一种数值,并没有得到百度的官方认可。但是作为站长衡量网站在百度表现优劣的一个参考,也对广大站长具有参考价值。

  反链数:通过站长工具查询的搜索引擎的反链数值其实大多都不是很准确,尤其是百度反链,查询命令得出的结果很不理想,百度反链值其实只是查询的域名相关域的搜索结果。不论如何,对于了解自身的外链途径和寻找了解竞争对手的外链手法也具有参考意义。

  收录量:各搜索引擎的总收录反映出网站在各个搜索引擎的表现。如果了解网站的总页面数,也可以更清楚的判断网站被各个搜索引擎收录的情况,从而分析网站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每日收录/24小时收录:反映出网站被搜索引擎蜘蛛喜好程度和网站链接优化程度。

  排名词量:通过查看自己和竞争对手网站的排名词量,可以寻找网站优化的之间的差距,进而查看这些排名关键词相对应的页面优化情况。

  meta标签:查看网站该页面title、description、keywords是如何撰写的,尤其是查看竞争对手。分析为何这样写,会学到更多。

  ②网站流量统计数据

  自身精确的网站流量统计数据可以让站长对网站得到更多的了解。看出网站目前的优化情况,并可以为网站以后运营提供很好的参考。

  流量的分析往往不是单一的,是综合多种数值进行分析判断。这块的分析也是最为复杂的。

  IP:分析往往通过日期对比来进行的,比如本周三与上周三,本月上旬与上月上旬。通过分析查看流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网站最近的变化。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要考虑,比如天气、节假日、关键词排名、网站服务器有无宕机、新闻事件等等。

  PV:数值往往与跳出率和IP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网站的用户体验和用户黏性。

  uv:独立访客量,可以反映出有多少台电脑,也可能接近于多少真实人在访问网站。

  人均浏览量、平均访问时长、跳出率:IP与PV的比值,反映出网站用户体验好坏。

  受访域名和页面:可以看出网站哪些页面比较受欢迎以及在搜索引擎的权重表现。

  来源:访客是通过何种渠道进入到网站的,从而判断网站的受众,再进一步分析受众相关属性,可以更加清楚网站的目标人群以及网站运营策略执行情况。

  关键词:用户是搜索何种关键词来到网站,为网站布置关键词以及寻找关键词优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访客属性:通过对访客的地域、教育程度、浏览器、网络接入商、操作系统、终端类型等属性的分析,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网站用户的情况,为以后网站的优化和运营提供参考。

  热点图:这个热点图功能,可以让站长看到页面内容被用户点击的情况,反映出网站页面的用户体验度以及为页面内容改进提供参考。

  还有一些就不一一介绍了。

  ③可监控关键词数据

  相对来说这块数据分析较为简单些,通过对关键词分类整理,然后查询在搜索引擎的排名情况,进而对比分析关键词带来的转化,可以看出优化情况。哪些还需要加强,哪些需要维护,哪些词高排名却没有带来实质的意义,进而调整网站优化策略。

  同时通过关键词带来的流量和转化,也可以对比分析其它流量贡献的转化,进而为整个网站运营方向和公司预算做出参考。

  备注:笔者以上所谈网站seo数据搜集整理及分析过程大部分针对中小型公司和个人站长而言,且由于精力有限,介绍内容也相对简易,望见谅。

  来源:北漂书生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2日星期三

苹果应用商店会如何扣税

  前一阵有关专家称“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在华逃税”,针对这个说法,“网易另一面”发表专栏指出,根据世贸组织相关协定,中国并不能针对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征关税,但是国内软件开发商应该交增值税,那么软件开发商的税应该交多少,怎么交呢?

  软件开发商将应用程序上传到苹果应用商店后,能自主运营平台上自有产品或应用、自由定价、自主调整价格。因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的软件开发商是自主销售商,按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10月13日发布的《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一款:“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目前,苹果的软件开发商还没有在应用商店缴税,如何要进行操作的话,应该和国内同类企业类似,那么,同类的中国公司是如何操作的呢?这里以百度联盟为例,有很多第三方开发者在百度网页应用上发布软件,通过里面的百度联盟赚钱,百度联盟针对企业用户支付时,会要求其开具发票,针对个人用户支付时,百度在支付费用前会代扣税。

  个人扣税的具体方式,百度联盟按照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八条中规定,代扣个人劳务、报酬所得税(与工资、薪金不同的税目),相关税金将从分成中扣除。劳务报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也就是说,个人用户在百度联盟每月收入超过800元就要纳税,纳税税率是百分之二十。

  因此如果“苹果应用商店应该缴税”的指控如果成立的话,苹果就可能通过“代扣税”的方式,在支付开发者费用前扣除相关税费,最终受到经济损失的还是中国的那些软件开发者。

  不过,鉴于同为网络商店的淘宝都没有开始向个人用户收税,那么苹果应用商店收税的可能性目前也不太高。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方法论

  此文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系列文章的第2篇。整个系列共4篇:认知模式方法论、眼界、个人知识体系。仅作为笔者的个人成长总结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今天聊的方法论,或许给你的感觉就像是聊一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因为它就在身边,而你却不认识它。

  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为解决事情而生。它是解决事情的一种思路和方法套路。

  高中时期写议论文,你一定会用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是一个议论文写作方法论。又比如我自己总结的UGC系列,也是很好的方法论。

  怎么形成方法论

  在读书求学时期,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前人总结的方法论,比如写作议论文三步曲、求方差公式等,题目做多了,看着就知道了答案。这个时期的东西不管有用没用,权当是我们的方法论启蒙。

  对于人一生而言,职业人生是最美丽的。因为在职业生涯中你才会发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发现自我价值,就是让自己牛逼起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是用你的牛逼之处干成一件事。

  方法论不是纯理论,而是实践出真知。在年轻时不能谨小慎微,要多折腾,实践,别老想着给自己画圈圈。一旦你限制了思维的圈圈,你以后想突破就很难了。即年轻时,要尽情的放开,去干,一直到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后,再收敛一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入发展。先放,再收。

  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时刻总结检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最快,多关注你所在领域的大牛总结的方法论。不管是自己总结的,还是大牛总结的,你都不可拿来就用。时过境迁,彼时非此时,方法论也需要保持更新,与时俱进。

  少看行业新闻评论,少看微博140字真言,多自主辩证的去看前人的总结,多干,多写博客,多更新总结反思。

  讨论:为什么小明跨界一点也不难?

  小刚:感同身受! 虽然没有LZ那么牛逼。

  我是做生物信息,做数据做可视化,做互联网,跟随创业,做顾问咨询等;但其核心从来没有改变,一些基础的数学理论方法+计算机编程技能,解决各种领域的业务问题,而且不同业务领域还大都是类似的问题。

  小强:专业知识学的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这些都是可以跨界使用的。(引用自42区的话题讨论)

  产品方法论

  本打算罗列一些我自己和别人的产品方法论。但细想担心误导各位同学,这里就不罗列了。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我只能教会各位如何去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至于成长快车道,还是踏实点好。别人的东西拿来用,也只是一知半解不深刻。别人的,永远不是自己的。

  我提一些产品工作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自己把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总结成方法论,然后分享到文章评论中。

  ①怎么找竞争对手(提示:同类型好找,非同类型需要解构产品)

  ②如何写产品文档(提示:行业内没有标准产品文档,根据实际要求定义好产品)

  ③如何设计产品功能(提示:先学会“增删改查”,再升级学会“显算传”,其实也是MECE思考原则)

  ④如何架构一个产品(提示:学会解构同类产品的产品结构)

  ⑤如何检验产品好坏(提示:需求如何、怎么解决的,结果如何)

  ⑥如何写产品工作邮件(提示:总分总形式)

  {说明}

  关于文章第三部分,本打算放我自己的方法论和其他大牛的方法论的。但介于我对其他大牛的方法论没有实践论证,摘录过来实为不妥。这篇文章只想达到引导性的目的,其他修行还是靠你自己:)

  来源:投稿,作者Gauin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  ,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1日星期二

Flickr大幅改版扩容1TB

  据Flickr官方博客报道,雅虎发布了全新的Flickr,免费提供 1TB 的存储空间,并且没有原先200张照片限制和每月上传流量限制。新版Flickr还增加了幻灯片播放功能和视频上传功能,用户可以上传3分钟的视频,支持1080p分辨率。

  Flickr曾经是最好的网络相册服务,但自从2005年3月被雅虎收购后,Flickr的发展就变得较为缓慢,错过了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时代,结果让Instagram迅速普及,并在移动手机端取得了绝对优势,2012年4月9日,社交网站服务巨头facebook以10亿美元的惊人价格收购Instagram。2012年12月,Flickr也在手机端增加了图片滤镜功能,试图复制Instagram的成功。

  实际上,Flickr完全没必要复制Instagram,Instagram属于业余摄影者的社区,让用户使用低端相机(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快速方便拍摄出非常酷的作品,Flickr则定位于专业摄影社区,以摄影师为主,使用单反相机拍摄。Instagram的优势在于易用与快速分享,通过手机快速拍摄出照片,并通过滤镜进行美化;Flickr的优势在于专业和优质,摄影师要通过大量拍摄工作来发布优秀的摄影作品。

  Flickr最应该担心的对手应该是500px,500px的定位就是优秀的摄影师社区,一打开网站,就是大量高清的摄影作品,事实上,500px和Flickr提供的服务之间有着很多相同的特点,其中包括:不限量下载,储存图片等等,而500px Plus的收费价格和Flickr Pro套餐差不多,这也让Flickr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定位继续运营下去。

Flickr大幅改版

  这次Flickr的大幅改版大概就是雅虎的对于Flickr运营模式的一次变革,新版的Flickr去掉免费用户的限制(200张照片显示限制和每月300M上传流量限制)而添加了广告显示,根据Flickr的帮助显示,免费用户有1TB的存储空间,单张照片限制200MB以内(很少有这么大容量的照片吧),单个视频限制3分钟1GB大小,可以无限下载原始尺寸的照片。无广告账户每年费用49.99美元,可以不显示广告(雅虎大概不知道中国用户的浏览器都安装去广告插件),Doublr帐号每年费用499.99美元,具有2TB存储空间(费用太高,用户为什么不去注册2个免费帐号?),这么看来,原有的Flickr Pro用户几乎没有继续续费的理由了。

  Flickr和Instagram不同,Flickr存储的都是未经压缩的大尺寸照片,流量费用很高,这使得Flickr的运营成本颇高,那么,Flickr的这次改版,是否会让付费用户大幅减少?广告带来的收益能否支撑Flickr高昂的流量费用,如果其Flickr盈利大幅降低,是否会导致雅虎最终关闭这个产品?对于中国用户来说,雅虎相册和雅虎邮箱的关闭是一次难以抹去的伤痕。如果Flickr运营失败而关闭的话,对于喜爱这个产品的用户来说都是一大伤害。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百度“石榴算法”的发展趋势

  据百度站长平台报道,百度即将针对低质量页面将进行一系列调整,称之为石榴算法。第一期将对此类页面生效:含有大量妨碍用户正常浏览的恶劣广告的页面,尤其以弹出大量低质弹窗广告、混淆页面主体内容的垃圾广告页面为代表。

  石榴算法上线后,广告少、无弹窗的优质页面排序有所提升,相应的含有恶劣弹窗、大量混淆页面主体内容等垃圾广告的页面排序会大幅下降。

  根据百度官方的口吻来推测,这次石榴算法的更新应该只是1.0版本,接下来可能会有一系列的动作,那么除了恶意弹出广告会影响网站整体的排名之外,还有那些内容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会被石榴算法击中呢?以下谈谈笔者的看法。

  1、  模板信息过多

  一个网页上几乎全是模板内容,右边栏,左边栏,主导航,底部导航…这个时候问问自己,哪里有内容?可能找起来还真有点困难。这种页面的信噪比过低,对用户不能产生很直接的帮助,同时也会造成搜索引擎资源浪费,这些页面很可能会被将来的石榴击中从而被删除索引库。当然如果你要问我内容应该占多少比例才不会被惩罚,这个笔者没有办法告诉你。不过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通过生成大量空模板来企图获取更多关键词排名。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是该收手了,谷歌的熊猫算法已经对此类页面惩罚过了,相信百度的更新也只是时间问题。

  2、  采集、抄袭、伪原创

  一直以来百度对原创内容没有很好的识别机制,往往大站转载小站的原创内容后很可能会认定后者是抄袭者。百度也多次声明会改善这样的机制,否则没有人愿意去写高质量的文章,对百度来说也没有好处,而且目前360势头很猛,一旦360先行一步,研发出这样的识别机制,势必会赢得更多站长的芳心,那么对百度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所以在之后推出的石榴算法中是否能够对一些恶意采集、抄袭和伪原创的内容做相应的措施?让我们拭目以待。

  3、  大量无价值翻页

  大网站由于内容过多势必会有一些翻页机制,而有些翻页由于程序本身的问题会返回空内容,而这些空内容页面很可能权重不低,因为翻页链接是全站的,所以这个页面很可能收到许多其他页面指向的链接。但是这个不管是从用户角度还是搜索引擎角度来看,都不符合“高权重”的特质,故此类页面会被搜索引擎扫地出门。

  另外一种翻页是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成很多页数,当然利用翻页机制把过长的文章分页固然是有利于用户体验,但是有些别有用心的站长完全是为了增加页面收录量,把一些看似很短的文章页给他翻个十几页,那这个显然是不行的……

  4、相似内容过多

  这个现象在论坛里面出现的比较多一点,有些人为了获得积分大量复制黏贴其他人发的文章,这样会造成搜索引擎收录过多重复内容从而对网站进行惩罚。所以,论坛的监控还是比较重要的,最好采用邀请机制,通过程序设置尽量避免刷帖事件的发生,也不鼓励通过发帖的量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或是等级,内容多没有用,内容精才是王道,这点要多学学知乎。

  5、自动回复页面

  很多博客/论坛为了刷人气,往往在有新内容生成的时候会用机器人自动回帖、顶贴,给人一种很热闹的感觉。但是仔细看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所谓的评论都是实现设定好的,倘若把这些评论放到搜索引擎上搜索一下,会出现千千万万雷同信息。故,这些为了专门骗取关注度或者吸引蜘蛛资源而生成的内容一定会受到百度新算法的惩罚。

  总结:如何把石榴“吃掉”?

  站长们无须被一个小小的石榴弄得寝食难安。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石榴吃掉,这东西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对自己、对网站是有益处的。故此,尽量避免上述5点错误,专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别和搜索引擎玩猫捉老鼠,那么不管算法如何变化,我们都不会受到影响,甚至还能逆袭,因为“不听话的孩子”的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听话的孩子自然就脱引而出咯。

  来源:投稿,作者:Fimen,原文链接

基于安卓的网站服务器

  还记得在S60上玩过的手机PHP环境吗?随着ANDROID设备的不断增多,你有没有想过把你的ANDROID设备打造成一个强大的移动服务器?以现在ANDROID设备的硬件,这完全是可行的。ANDROID终端上的PHP环境已经有不少并在逐渐增加。

  不论是网络上流传的还是Google Play上提供的安卓PHP环境,它们大多是Lighttpd\Mysql\Php-cgi相搭配,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这似乎够了,但对于PHP发烧友来说这远远不够。

  现在安卓上出现了一个全新的PHP环境!它以NGINX作为Web Server,PHP-FPM与之搭配,提供了常用的MYSQL数据库支持,更是对强大的POSTGRESQL作了支持,这个项目是什么呢?

  它有一个类似于其他集成开发环境的名称,我们简单的称之为ANMPP,即Android Nginx Mysql Php-fpm Postgresql的缩写,安卓ANMPP集成环境提供了完善的PHP和NGINX模块支持。

  ANMPP是需要ROOT的,他类似于Linux下的其他集成环境,ANMPP目前仅支持ARM构架的ANDROID设备。我也提供了另一个基于ARM ANDROID的PHP环境,称之为ALMP,供配置较低的设备使用。

  ANMPP与ALMP是二个完全免费的基于ARM ANDROID的PHP集成环境,其中ANMPP有一个专属的官方主页,ALMP的下载也可以在ANMPP的主页被提供,ALMP是早期制作的。

  尽管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折腾,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意义。移动终端,是一个未来的终端,它将被越来越广泛使用。真机测试WEB程序,可能让这些更为真实。ANMPP并不亚于PC上的PHP集成环境。

  来源:肖其顿投稿。

如何通过百度快照分析中文分词和百度排名

  很多站长抱怨百度算法反复无常,排名忽上忽下,鲜少有人去仔细的研究和分析百度排名背后的意义。笔者就先来抛砖引玉,谈一谈通过百度快照来分析中文分词和百度排名的关联。由于并非搜索引擎专业人士,只是通过快照现象得出的个人观察结论,不一定准确,只为广大站长起一个去认真观察分析的引子而已。

  笔者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下中文分词的概念。百科定义:中文分词(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指的是将一个汉字序列切分成一个一个单独的词。分词就是将连续的字序列按照一定的规范重新组合成词序列的过程。

  之所以会有中文分词,是因为汉语语法的特殊性。中文分词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最重要的就在于相关性排序,中文分词的好坏,常常直接影响到对搜索结果的网页排名,尤其是百度的中文分词对搜索排名的影响。据百科解释,现有的中文分词算法有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这三类。

  当然,百度的搜索结果排名并不是单纯的中文分词,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一种中文分词,往往是三种分词算法的综合应用。

  百度快照是个神奇的东西,可以解决或者了解网站以及百度的很多内容。除了可以快速查看某个无法打开或者打开速度特别慢的页面,还可以查看网页被百度收录情况,也可以用来识别一些虚假友情链接页面,当然也可以用来了解百度中文分词的一些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一些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的百度快照页面。

  1、短关键词

  以搜索“百度快照”为例,从表面看,搜索结果中对“百度快照”的字符串匹配有完全匹配,也有不完全匹配,似乎是网站权重高排在首页。

  打开第一个百度快照页面,可以看到“百度快照”四个字被黄色标识,并且快照页面有“百度快照”关键字的正向最大匹配。

  打开第二个百度快照页面,可以看到“百度快照”四个字同样被黄色标识,并且快照页面有“百度快照”关键字的正向最大匹配。

  2、长尾关键词

  以“小说阅读网”为例,以下是首页搜索结果展示

  打开第一个百度快照页面,可以看到“小说阅读网”关键词被黄色标识,页面关键字是正向最大匹配。其它也大抵如此。

  但也有并非是完全匹配词,打开第三个百度快照页面,“小说阅读网”五个字被黄蓝青三色分开标识,分别拆成“小说”、“阅读”“网”三个词,快照页面也没有对这五个字完全匹配。

  搜索一下其它词汇,首页搜索结果大部分的百度快照页面也大都如此,不在此一一展示,大家平时可以多观察一下看看。

  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两个情况:

  1、百度首页排名的网站有一个共同点:页面对于搜索的关键词基本是正向最大匹配。即排名首页网站的页面大多对于所搜索关键词正向最大匹配。

  2、对于中文分词,通过长尾词搜索,可以看出百度对于关键词或者说长尾词是如何拆分的。

  百度快照颜色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个探索性问题,对于百度快照中关键词拆分中的颜色代表何意?一般有黄、蓝、青、红四种主要颜色。

  笔者分析:黄色代表所搜关键词的主关键词,即一个短语或者词组的侧重点,是用户搜索的主体;红色代表所搜索关键词的内容,是用户要搜索主体的重点;蓝色则是对主体的解释,起到辅助说明作用;青色一般是辅助词,可有可无。

  当然这是笔者的一种猜测性分析,不正确之处大家可以一起交流。

  来源:北漂书生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Google+信息流改版

  Google+近日发布了新版,除了界面上的变化之外,最大的变化是信息流的改变,信息显示由单行的消息变成多行的消息,和Pinterest的显示方式类似,又有些像Facebook。

  根据用户屏幕的大小,Google信息流会以两栏或者三栏的方式显示,用户也可以在“更多”里设置信息流布局,在iPhone上则只有一栏。

  目前Google+信息流默认为多栏显示,这种显示方式,对于大量图片信息的网站来说是友好的,然而,多栏模式对于文字阅读体验却很差,尤其是大量的文字信息阅读,用户阅读大量信息,一般视角都是从上往下垂直扫描,而在多栏状态下,用户的视角将上下左右随机运动,阅读效率和阅读体验将会大幅下降,对于文字信息阅读反而不方便了。

  Google+信息流的多栏设置显然影响了用户的阅读习惯,用户虽然可以在“更多”里设置信息流布局,但是经过测试,新版Google+的单栏信息流显示非常窄,可视内容太少,效果还不如以前的版本。

Google+信息流改版

  因此我觉得,新版的Google+信息流改版,对于文字内容浏览来说是一大伤害,这让Google Reader的用户群更不可能选择Google+了。而在图片浏览上,Google+未必又能比得上那些专业的图片网站。这样改下去,Google+的用户恐怕会越来越少。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

Google发布全平台通讯应用Hangout环聊

  Google今天发布了全平台的文字、视频聊天系统Hangout,中文名为“环聊”,支持Android、iOS以及Chrome多平台,支持视频通话,支持多人视频群聊,对话内容可以长时间保存。

  新版Hangout可以发送图片或表情符,了解其他人看到了哪条消息或是否正在打字,还可以随时向朋友发送消息(即使他们暂时没在线也能收到)。用户可以将任何对话升级为可容纳 10 个朋友的视频聊天室,还可以使用各种应用和视频特效,给自己的脸上加点装饰。Hangout环聊既支持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也支持 Android 和 Apple 移动设备。

  除了支持多人同时进行视频聊天外,现在这项服务已经推广到了更多的场合,比如工作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等。用户还可以点这里观看各种主题的公开环聊直播

Google发布全平台通讯应用Hangout环聊

  我也简单测试了一下Google Hangout,其iPhone版没有在中国市场上线,但可以从美国市场下载到,和Google+好友发起聊天后,对方如果开了Gmail,可以直接在Gmail内置的Gtalk中聊天,无需安装应用。如果对方也安装了手机版Hangout,其聊天内容会在手机和浏览器上同时显示。聊天记录保存在Gmail的“聊天记录”栏目中,图标和Gtalk有区别。

  在手机上也可以用Google Hangout进行多人视频聊天,经过测试,Google Hangout支持前后摄像头和语音,视频聊天感觉有些卡,可能为了节省流量,视频清晰度不太好。

  Android版下载地址: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google.android.talk

  iOS版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id643496868?mt=8

  Chrome插件地址: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hangouts/nckgahadagoaajjgafhacjanaoiihapd

2013年5月15日星期三

UGC社区类产品系列3:内容如何流动

  前些天写了UGC社区类产品系列:1、违规内容的处理2、如何让用户创造内容。前2节反响不错,今天继续该系列,聊一下内容如何流动。

  先破题,内容如何流动,换个方向思考,即你是如何接收到信息的。把内容当做零散的信息组成体,即内容流动问题实则是信息流体系的建设问题。接下来从三个体系的建设,一起窥探内容如何流动的秘密。

  层级关注体系

  最早接触的社区是康盛出品的DZ论坛,用户只能通过主动参与帖子互动后,你才会授粉默认关注了该帖子,然后呢,通过消息系统传送该帖子的相关更新告知与你。

  DZ论坛还没有将关注体系显现出来,所有的参与帖子然后收到更新推送都是通过后台默认记录进行。这个时期的DZ论坛关注体系就是帖子(发起帖子、参与帖子回复、顶贴等互动),即一层关注体系

  百度知道通过用户关注分类和关键词、问题同问,然后在用户个人首页接收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动态信息,即两层关注体系(备注:关注分类和关键词,只是范围不同,其实还是属于关键词一类关注体系)

  知乎2012年8月改版前通过用户关注话题、问题、人,然后在用户的个人首页接收到来自这三方面的动态信息,即三层关注体系

  关注体系设计的越多,的确更有助于让内容流动。但用户通过个人首页接收所有的信息量,造成信息消费成本增大,大喊悲催和烦躁不安。此时的解决方案是将多层关注体系分权重展示,即权重最高的放到个人首页,其他权重低的通过其他入口展示。

  权重高低取决于某层关注体系对内容价值取向的影响力大小。比如知乎2012年8月改版,在个人首页显示关注人的信息动态,话题通过话题列表聚合页展示。因为通过关注人带来的问题内容价值大于通过话题带来的问题内容价值,即信息源颗粒度更小,噪点更低,价值更大。

  产品形态:个人首页、频道聚合、消息系统
设计原则:在设计关注体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产品找到可能多的关注体系,然后根据给你产品带来的价值大小分权重展示。最后所有关注体系中用户参与互动的内容,全部依托于消息系统进行传递。

  智能推荐体系

  关注体系有别于智能推荐体系,前者由用户主动设置关注信息源产生信息流动,后者由系统生成数据模型的信息源产生信息流动。

  智能推荐体系的建立,一般从用户和内容两个维度出发。

  从用户出发,可以根据用户行为(赞这个的用户也赞那个)、用户关系(你们有24个共同好友)、用户兴趣(读了这本书的同学也读这些书)等建立推荐体系;

  从内容出发,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关键词关联的内容)、内容消费(推荐擅长该内容的人)、内容流行(热门内容推荐)等建立推荐体系。

  豆瓣根据用户对书籍的看法、品味,寻找相似品味人的书籍;无觅相关插件根据内容关键词计算关联度进行相关文章推荐。严格意义上讲,豆瓣是标准的UGC智能推荐体系的产品。只要是个东西,在豆瓣都能找到东西之间的共性维度,寻找尽可能多的维度建模进行推荐,这点值得我们深挖学习。

  产品形态:推荐模块、热度频道
设计原则:社区注定以内容为主体,人的关系辅助存在,不要担心用户之间产生关系哦。内容和用户之间可以交叉组合推荐。

  内容组织体系

  在UGC产品中用户进行内容组织的过程属于高级行为,非常的有价值。既然是UGC产品,用户创造的内容自然五花八门零零散散,促进用户进行内容组织,有利于内容流动。

  内容组织体系的建立,一般从结构化和关注化入手。

  从结构化出发,用户将碎片多维度串起来,整个UGC产品的内容由无序变得有序,形成一张有结构的网。用户通过关键词检索,可以找到某个结构单元。解决用户信息获取,促进内容流动。比如下厨房搜索各种菜单。

  从关注化出发,用户将自己喜欢的文章放到了某个列表,其他用户无意间发现并订阅关注了这个列表。此时,这个列表通过消息系统形成了另一个关注体系,促进内容流动。比如豆瓣读书豆列。

  产品形态:自定义收藏列表、个人主页展示列表
设计原则:内容组织遵循内容颗粒度所属原则和产品相关原则,比如下厨房的单个内容是菜谱,收集多个菜谱就是菜单;豆瓣的单个内容是书,收集多本书就是书单(读书豆列)。寻找小颗粒在现实生活中的所属对象,形成产品形态,最终构成产品核心架构。

  结语

  内容如何流动,就是从内容和人的属性上入手,找到信息流动方向和数据挖掘的维度以及内容组织的颗粒度关系。

  来源:投稿,作者Gauin,微信公众账号Gauin’s Blog,原文链接

传苹果调整售后政策取消以修代换

  据国外媒体报道,Appleinsider从匿名苹果员工处获悉,苹果正在酝酿售后服务政策的大幅修改,预计将在今年秋季率先在美国推出。新政策将为苹果每年节省10亿美元开支。

  目前苹果采取的是以修代换的售后政策,购买产品后一年内,如果用户的一款iPhone、iPod或者iPad出现了故障后,无论是送店还是邮寄维修,苹果将换给用户一款类似的新设备,即所谓“整机换新”。但是,苹果交给用户的“新手机”保留了旧iPhone的后壳,而更换了内部的手机配件。

  但是,在政策调整之后,这些损坏的产品将进行维修,最终返还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将是完全修复的产品,而不是更换翻新的产品。

  苹果的“以修代换”做法曾经遭到央视315的质疑,成为央视抨击苹果“欺诈”的一大论据。在“3·15”风波中,苹果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批为“无与伦比的傲慢”。

  业内人士透露,苹果此前在回收故障iPhone后,交给用户的虽然是一部翻新机,但除后盖外的机体均采用全新零件,成本并不低。相比之下,在实施保修新政后,售后服务显然拉低了成本。苹果的保修新政不仅节约了成本,更扫除了日后拓展中国市场的一大隐忧,可谓“一箭三雕”。但是,中国消费者并未从中获得太多好处。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Google合并三大服务存储空间为15GB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即将在未来几周内将整合Google Drive、Gmail 和 Google+相册的存储空间,原先Gmail服务提供的免费存储容量为10G,Google Drive和Google+相册共用5G免费容量,整合之后三者统一使用15G的免费存储空间。

  这个存储空间的合并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实施,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这是有利的,很多重度Gmail用户并不太使用相册,或许还有一些重度Google Drive网盘用户并不太使用Gmail,合并空间后,对于不少使用单一服务的用户来说,可以使用的免费空间变得更多了。

  不过,如果用户同时是Gmail、Google Driver和Google+相册的重度用户,那么我建议他注册三个Google帐号,每个帐号使用一个Google服务。

  如果用户感觉自己的存储空间不够用,还可以购买付费的存储空间,价格为100G容量每月4.99美元,200G容量每月9.99美元;原先的25GB容量每月2.49美元的选项取消。

Google合并三大服务存储空间为15GB

  这次的合并存储空间不仅仅针对Google Driver用户,Google Apps用户也会同样合并存储空间。整个计划将在未来几周内实施。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苹果应用商店没有逃税

  近日有专家称按中国海关法,苹果公司是关税的纳税义务人,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销售应用软件属于进口物品,该缴纳关税,还有专家据此称“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在华逃税”。针对这个说法,网易新闻在“网易另一面”发表专栏指出,根据世贸组织相关协定,中国并不能针对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征关税。

  网上跨国软件下载是WTO免关税的国际服务贸易

  世贸协定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确定四种国际服务贸易方式,中国仅能对其中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征关税

  《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是世贸组织中第一套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多边规则,WTO的服务贸易理事会负责监督GATS的实施,世贸组织成员国若无签订具体的修改承诺条款,就必须全部适用其所有规则。《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国际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有四种服务提供的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跨境交付”是指从缔约方的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不构成人员跨境,跨越国境或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不是货物。“境外消费”是指从一缔约方的国境向其他任何缔约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典型的例子是消费者为旅游或求学或看病进入服务提供国领土内。“商业存在”是指一缔约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包括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提供诸如银行、法律咨询或通信等服务。“自然人流动”是指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一般而言就是允许外国公民进入本国领土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艺术家、教授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国政府只能在世贸缔约国间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类服务贸易征关税。

  App store的线上数字服务交易是《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典型的“跨境交付”,加入世贸后的中国不得就此行为征关税

  根据世贸组织专家组对“美国影响赌博服务跨境提供措施案”的裁决报告,《服务贸易总协定》中“跨境交付”是指“服务者自一个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根据WTO中普遍适用的“技术中立”原则,其所涉及的跨境提供模式应包含自一国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提供服务的任何可能的方式。这意味着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任何交付方式提供服务,包括通过书面或电子邮件、电话、传真、互联网在线形式、其他任何一种方式或者几种方式的组合方式。如果一国成员意图排除在跨境提供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交付方式的市场准入,该成员应该在具体承诺表中明确写明。

  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的营业行为,是作为全世界各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中介商和技术协助者,将开发者上传的软件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店发布后提成,属于典型的“跨境交付”。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又未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签订特定的修改承诺或不适用范围条款,不能对App store的数字服务行为征关税。

  软件程序不和硬件配套进口就不用交关税

  根据世贸组织《关于软件海关估价的决定》和《中国关税完税价格办法》,只有有载体的软件才需交关税

  与软件相关的国际贸易并非全部都豁免关税,但要征税的不是网上下载,而是和作为软件载体的硬件设备一起计税。1995年,世贸组织海关估价委员会发布《关于软件海关估价的决定》,对进口计算机软件允许成员国基于两个因素之一征税:硬件载体本身的价格或价值;或者硬件载体加软件的交易价格(已支付的或需要支付的价格)。中国采用第二种方法征关税,即对载体和其中数据库或软件的合并价格征税。2006年《中国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对此有明文规定:第十三条第三款第一项:“含有软件、文字、乐曲、图片、图像或者其他类似内容的进口货物,包括磁带、磁盘、光盘或者其他类似介质的形式”;第三十七条:“进口载有专供数据处理设备用软件的介质……应当以介质本身的价值或者成本为基础审查确定完税价格”。

  苹果app下载不搭配机器就不必交税

  而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上的数十万软件并不绑定苹果公司的硬件产品一起输入中国。根据《海关法》,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实施监管并征收关税。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软件服务没有实际的载体,不属于海关监管范畴。

  国内软件开发商而非App Store该交增值税

  中国在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上传应用软件的开发公司是自主的销售商,已为自己的销售行为缴纳17%增值税

  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的商业模式中,苹果公司并不扮演通常的“成本价进货—商品价销售—挣差价”的超市型分销商角色。软件开发商将应用程序上传到App Store后,能自主运营平台上自有产品或应用、自由定价、自主调整价格。因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的软件开发商是自主销售商,按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10月13日发布的《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第一条第一款:“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公司只在注册国就营业行为缴增值税,中国政府不能对运营App Store的卢森堡公司收增值税

  苹果对中国用户服务的App Store实际上并非由美国的苹果公司直接经营,而是由其位于卢森堡的关联企业艾通思公司负责运营和管理。艾通思公司是中国的应用程序商店的运营者。应用程序商店向开发商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并受其委托向最终用户收取费用,在扣除标准佣金后将全部收益转交给开发商。中国司法部门在最近的2013年4月 “苹果公司被诉侵犯著作权”案中未曾质疑和否定苹果App Store运营商的卢森堡公司身份,自然中国政府也不能逾越法定范围去征收一家卢森堡公司的增值税。

  结语

  如果一个美国人在淘宝网买手机软件,美国政府不会去找阿里巴巴集团收税。事同此理,苹果公司也没有在应用程序商店上逃中国政府的关税。

  文章来源:网易新闻

2013年5月12日星期日

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认知模式

  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某位哥们,在工作流程、产品动手能力上正规严谨,做的相当漂亮。但,他负责的产品就是不出彩。抛开公司内耗、团队能力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产品经理自己。

  圈内朋友常说:一个产品经理怎么样,那么他的产品就怎么样。你可以说是这个产品经理了解人性需求,产品修行高,产品有品位等等,笔者在这里统称这种能力为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即通过多次经历成长后形成的一套强大的思维体系。而它,就是你的全部价值。

  认知模式

  人生总会遇到几个影响你的人,而笔者就是在遇到现在的哥们LY的时候,才定义了认知模式的概念,才发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认知模式。

  从表层入手

  定义:从表层入手,通过关注人性与生活现象获得感知,发现规律,然后认清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去解读其他现象。

  优势:以此及彼,快速通过已知模型(熟悉的人物、东西、事物或者现象)解读、认知、构建另一个东西。(可理解为打造产品的过程)

  劣势:对已认知的模型难以升华到理论,并去解读更加复杂的模型。(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模型了,深度复制模型就很难被认知理解了)

  产品应用:生活中的商业形态有集市、专卖店、旗舰店,淘宝系中就依照这个模型建立了线上的淘宝集市、天猫(专卖店、专营店、旗舰店)、微信对讲机

  从里层入手

  定义:从里层入手,通过关注大量数据与理论获得感知,发现规律,然后推算出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去控制即将发生的现象。

  优势:擅长推算和演练即将发生的现象,以能控制此现象为目的。

  劣势:完全通过数据感知建立的模型,不能避免情感因素的干扰。(Google+ Circle圈子、Path不太成功的原因,是不够接地气,忽略了社交常识现象)

  产品应用:证券交易市场通过分析几十年交易数据,推算出自动交易软件,并以此获利。

  模式比较:

  1、从表层入手,更加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认知过程:需要先建立一个基础模型,然后用基础模型去认识其他相似的东西。认知熟练后,就可以拆解基础模型,组装后形成新的复杂模型,再去认知相似的东西。后面组装,拆解模型,甚至依靠数据模型形成新的模型。而且表层入手的组装、拆解过程,不一定需要数据支持的。表层入手形成的模型为形象化实体模型,从生活中来。

  从里层入手,更加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认知过程和表层入手类似,也会有模型的组装、拆解,甚至升华。但其基础模型为数据化模型,从数据中来。

  2、表层入手认知模式,在基础模型升华过程中也会用到数据支撑形成非常规的实体模型。里层入手认知模式,在实际应用到生活和人层面的时候,更多考虑模型接地气,也会加入生活化实体模型。所以,两种认知模式之间需要渗透合作,懂一点对方的认知模式,才能走的更远。Google工程师都会玩吧,也是对表层入手认知的补充。

  3、从成功产品打造者的人选来看,前者比后者更加适合做产品经理。当然,还是不要忘记补充点后者的认知模式。

  再发散一下,苹果就好比从表层入手,偏向于感性认知模式,以人体本能和洞察人性做产品,但在推荐应用上也使用了数据模型推荐应用;Google就好比从里层入手,偏向于理性认知模式,以技术和算法做产品,在搜索结果上也正在加入情感智能,聪明理解给出搜索结果。

  后记

  我的认知模式就是从表层入手,但我现在也在加强数据模型知识。LY的认知模式就是从里层入手,但他现在也在加强生活与人性常识认知,去建立更多的实体化模型。SO,互补的认知模式,让我和LY成了好基友。当你发现自己处于认知模式中的某个极端时,请注意,此刻危险了。停下来,渗透一下另一种认知模式吧。

  来源:投稿,作者Gauin   微信公众账号GauinBlog  ,原文链接

在Chrome中为无声电影加字幕

  Google在上个月更新了Chrome的Web Speech API,使得开发人员可以在他们的各种Web应用中利用语音识别功能。该功能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被充分利用,但Google希望改变这一点,并推出了一个聪明的无声电影短片演示——"花生画廊"(The Peanut Gallery)。其概念非常简单:用户只需进入这个网站,并从十多部经典电影片段中选择一个,就可以通过 Web 语音 API 来为无声电影添加字幕。

  可选的电影片段包括《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失落的世界》和《月球旅行记》。Chrome将请求访问用户的麦克风,用户只需大声地念出来,然后把每一句话通过字幕展现出来。

  影片剪辑在播放的过程中,只要用户点击了暂停,就能在屏幕上添加各种对话。

  为了获得最佳的效果,Google还事先为用户列出了下述注意事项:

  1、 以中等速度,清楚、柔和地说话

  2、 把计算机上的其它声音来源静音

  3、 找一个远离噪音的安静地方

  4、 使用常规字典里的单词

  5、 在说的时候,添加"问号"、"句号"等标点。

  这是一个聪明的工具,也是Google对其Web Speech API的一种炫耀。完成后,Peanut Gallery还可以让用户选择把内容分享到Google+、Twitter和Facebook上。

  The Peanut Gallery网站地址:(需使用Chrome浏览器访问)https://www.peanutgalleryfilms.com/

  来源:cnbeta编译自:TNW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淘宝差评的爱与恨

  刚刚“上映”的淘宝差评曝亿元大案事件,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似乎无形中为淘宝做了个活广告,告诉网友们,淘宝的差评监管制度使得买家买得安心,买得放心。然而于此同时更多的合法卖家也开始小担心起来,因为恐怕此事件一出那些职业差评师们就会更加猖狂。可以说淘宝差评在实际当中既让人爱,也让人恨。

  淘宝差评,卖家的警钟,买家的最爱

  当年马云搞淘宝时很多人或者说所有人都不看好,因为实体店买东西都不靠谱更何况在看不到摸不到的网上去买东西,简直是天方夜谭,让人无法相信。而这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诚信问题,怎样一个机制才能让人们购买时能够放心大胆的出手呢?当时马云采用了好多方法,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管用的就是差评机制。买家买到后如果发现与描述不符,有质量问题那么就可以进行差评,然后卖家店铺的信誉就会下降,后买的买家看到差评后购买过程中也往往会绕路而行。对于想做买卖的店铺来说一个差评会带来很大损失,与自己赚那点儿亏心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于是差评机制就会督促每个卖家去良信经营,去良心经营。买家也会根据差评的多少,评语的字字句句来作为自己的参考,来买到自己心仪的商品,可以说淘宝的差评机制是所有卖家的警钟,是所有买家的最爱,是促使电子商务良性发展的有利保障。

  淘宝差评,卖家的恨,别有用心者的爱

  世界是个矛盾体,有好就会有坏,有正面就会有反面。在淘宝差评这个优秀机制上面也是如此。淘宝差评由于具有上一条的优点,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开始大作文章,利用淘宝差评机制来对淘宝卖家进行敲诈勒索,从中获得非法收益,而且往往都是数额不菲,屡屡得逞。

  淘宝卖家最担心的就是有差评,所以都苦心经营,别有用心的人就是看准了卖家的这一致命一点,而下黑手。正常的去拍,去买,然后就给胡编乱造的给个差评,要么店主拿钱消灾,要么就去承受因为差评而造成的营业额下滑,大众的选择都会是饮气吞声,花钱了事。因为及时你通过各种繁琐方法使得差评被改回来,弄不准对方会调集别的号来进行恶意差评,反复几次这个店基本也就步入了万劫不复阶段,甭说赚钱了,就是能够不赔的没了夫人没了兵就是万幸了。所以本来是个良好监管机制的淘宝差评,成为别有用心人员的赚钱机器,甚至形成完美的圈钱方案,并产生一个最新职业,职业差评师。而卖家却是对之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

  如果说让差评机制完美化,让电子商务走向理想化,没有欺诈,没有敲诈那是一个不可能事件,除非不产生交易,也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哈哈,但用到这里显而易见是同样是不可能事件。但是监管机构可以在差评基础上去完善和改进监督机制,将伤害降到最低。这个监管机构不限于淘宝,可以是国家,可以是相关部门,可以是个人,因为电子商务不是你的,不是我的,是大家的,一个人一个公司的努力是微乎其微的,但大家都努力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我们不妄想完美,但我们可以趋近完美;我们不奢求世界和平,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伤害!

  来源:李振杰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使用虚拟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

  国内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大多数美国的网站上都不被接受,均要求使用美国的信用卡,例如美国苹果iTunes商店,谷歌Android商店Google Play,美国Amazon等,这篇文章将介绍中国用户如何申请和使用美国信用卡在这些网站进行购物。

  例如苹果iTunes商店,在所有iTunes帐号中,唯独美国的iTunes帐号最有价值。很多有用的应用和资源,都只在美国iTunes商店上架,Google Play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就没有在中国发布,中国用户要想购买Google Play的应用还必须在美国商店才能购买。

  以前中国用户使用美国iTunes商店的方法比较麻烦,无法添加美国信用卡,添加中国信用卡也无法通过,哪怕添加中国信用卡绑定的美国PayPal帐号,也无法通过,会出现提示“为了完成此交易,该收款人要求您有来自美国的有效资金来源”。因此只能通过购买GifCard的方法在美国商店进行购物。

使用虚拟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

  GifCard是苹果商店中的一种储值卡,说的通俗一点就相当于预付费手机用户对自身手机所购买的储值卡。用户通过GifCard充值成功后可以进行音乐或视频的购买,游戏及应用的消费,

  GifCard在淘宝、天猫等购物网站都有销售,但使用GifCard有两个缺点,其一是不安全,很多GifCard是非苹果官方的“黑卡”,就是盗刷信用卡生成的,使用这些“黑卡”进行消费,很有可能会遭到了苹果公司的封号处理。其二是价格高,比较正规的GifCard售价一般会比原卡价格高,例如某淘宝商家出售10美元GifCard价格为70元人民币。而如果用户有一个自己的美国信用卡,就可以安全而方便地在美国商店进行购物了。

使用虚拟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

  不过,美国的信用卡申请相对比较麻烦,大多数的信用卡开户都要求申请人具备美国的社会安全号(SSN)、稳定的工作、介绍信以及本来具有的良好的信用记录,信用记录在美国有着很严格、很完善的记录系统,也是人们诚实和理财能力的反映之一,这些条件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是很难都达到的。而中国用户申请美国信用卡的一个简便的途径就是申请美国虚拟信用卡。

  虚拟信用卡是针对没有国际信用卡或者因担心信用卡付款安全的用户需要国外网上购物、激活各类网上账号、充值等情况推出的产品。虚拟信用卡没有实体卡,但对于国外的网上购物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目前国内支持美国虚拟信用卡的产品好像只有腾讯财付通,2012年11月,财付通联合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推出虚拟信用卡支付,注册申请后会分配给用户美国运通信用卡账号,这个运通国际账号在所有支持美国运通的商户网站都可以支付。

  首先用户需要注册一个腾讯财付通的帐号(目前支付宝还不支持境外虚拟信用卡),然后进行实名认证,建议通过确认汇款金额的方式实名认证,这样可以不开通快捷支付。

  实名认证完成后,点击左部菜单“转账付款”里的“境外支付”,开始开通美国运通国际账号。

使用虚拟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

  开通的步骤很简单,输入用户的名称(用拼音,不要用中文),然后选择转运地址提供商,即可开通,开通过程参见如下演示视频。

  开通之后,用户将获得一个美国American Express信用卡(AMEX)的卡号,以及和这个卡相对应的美国收货地址、邮编和电话。

  使用这个美国信用卡在国外网站支付的时候,选择美国运通卡,输入卡号和有效期,安全码的获取需要登陆财付通网站获取,每个安全码只在10分钟有效。

  对于某些不需要输入安全码的网站(如亚马逊),需要开通绿色通道,这样就不需要输入安全码了。

  在费用方面,腾讯财付通提供的境外支付功能的虚拟信用卡首年是免年费的,以后的年费是每年10元。另外每次交易还有货币兑换费:美元交易0,非美元交易1.1%。

  此外,如果在美国iTunes商店修改这个信用卡要注意,目前在美国iTunes商店上修改Bill Address,必须要用美国的IP才能修改成功了,否则会提示一个不明不白的错误信息,不让你修改,而且,一旦这个信息出现,用户就无法继续购买美国iTunes商店的应用(即使是免费应用),必须要将地址修改完才行,因此请确认有一个可用的美国代理服务器或VPN才可以去修改。

使用虚拟信用卡进行国际支付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为什么在12306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12306主页上有一段很显眼的文字—--“为保障您顺畅购票,请下载安装根证书。”这段文字和12306很多的其他问题一起成为网友诟病12306的话题,但是这个看似安全的根证书确可能会成为让12306用户们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东西。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先要提前回答说几个定义:

  电脑在与服务器交换敏感信息时会使用一种叫做SSL的加密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交换敏感信息必须要通过这个方式来进行。包括12306在内,淘宝、京东等在交换敏感信息的时候都使用了SSL进行加密。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网站是否使用了SSL加密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地址栏——如果网址前面写的是“https://”,那么这个页面就是使用SSL加密的。这意味着你访问的页面是安全的并且可以用来交换敏感信息。如果你使用的是Internet Explorer 7或者以上版本浏览器,你应该能在浏览器地址栏的最右边看到一把小锁头。就像下图所示的那样。点开这把小锁头,就能看到关于https的信息。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用其他浏览器呢?现在流行的浏览器中,全部都会标示出来该网页是使用了https以防止窃听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的。比如下边的图就是在Firefox中使用https浏览维基百科的画面。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但是,谁又能保证https的安全呢?这里就又是一个概念:数字证书认证机构。它的译名很多,不过大致意思对就可以了。英文Certificate Authority,经常被缩写为CA。下文中也使用“CA”来称呼数字证书认证机构。

  CA是一个机构——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信用卡一样。一个人向银行申请信用卡,就像网站向CA申请证书。CA觉得网站的信用合格,就签发SSL证书;银行觉得申请者的信用合格,就签发信用卡。等等,什么又是“SSL证书”呢?这就是CA签发给网站用以证明网站身份的“信用卡”。有了SSL证书,加密网页才能被信任。当你在访问一个被https加密的网页时,网页会出示一份证书,这份证书有助于用户信任这个网站。没有正规CA签发的证书的网站是不会受到浏览器的信任的——就算你用了SSL来加密也没用。

  再看看前面的两张图片。第一章支付宝的截图中,CA就是:VeriSign Class 3 Public Primary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 G5

  第二章维基百科的截图中,CA是:DigiCert Inc

  浏览器又上哪知道CA是正规的呢?那就是根证书库,这是一个操作系统认为可以被信任的CA的名单。几乎每个能上网操作系统(甚至包括诺基亚最弱智的S40系统)都有一个。在这里用Mac做示例。Mac的根证书库在:

  Finder-应用程序-其他(提示:OS X Lion或者以下操作系统叫“实用工具”)-钥匙串访问

 

  然后在最左边找“系统根证书”,点进去便是。看到的应该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可以试着找一下VeriSign Class 3 Public Primary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 G5—--肯定能找到!每次浏览器浏览https网页时,都会把网站出示的证书在这个库里面找一圈,能找到就OK,找不到的话,就证明你这个CA是不可靠的!

  SSL加密的目的除了保证用户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外,还保障了服务器的身份。有些简单的SSL证书仅仅需要用该网站域名的邮箱向CA发封邮件就能签发了——不过如果是一个组织、团体、基金会或者盈利性机构(尤其是类似于支付宝或者PayPal的网络支付服务),那么SSL证书的签发就会变得十分繁琐。网站需要提供大量的文件以证明该网站是可靠的。如果能够证明该网站是可靠的,CA才会给签发证书。

  还有一种证书被称作EV SSL证书(Extended Validation SSL),这种证书遵循全球统一的严格身份验证标准颁发的SSL证书,是目前业界最高安全级别的SSL证书。这种证书显示起来,就是俗称的绿色地址栏证书。在IE 7和以上IE浏览器便会出现绿色地址栏,并且滚动展示该网站的信息和CA信息。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EV SSL的申请手续更复杂,申请费用也更多,但是可以换来更多用户的信任。左图是Firefox下显示EV SSL证书的样子。这个证书证明了这个网站的经营者为Wikimedia Foundation, Inc.,并且位置位于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

  据一个叫做VeriSign的CA的统计,使用EV SSL能大幅提升用户对于网站的信任。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总而言之,SSL证书的目的有两个:

  • 确保网站和用户之间的数据是加密并且可靠的
  • 确保网站所宣称身份的真实可靠

  如果访问12306.cn会出现什么情况呢?12306的确使用了SSL来加密以保障网页的安全,而访问直接访问12306就算不安装根证书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以Chrome为例,访问主页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若要访问购票页面就会无法访问,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12306会让我们访问一个叫https://dynamic.12306.cn/otsweb的网址。如果我们直接用Chrome访问这个网址呢?华丽丽的一幕出现了: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使用IE8浏览这个页面会出现这样: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回到Chrome,如果我们点击“仍然继续”,就会正常的看到购票页面没有任何阻力。IE8也是一样,不过IE8的地址栏整个都会变成红色的。

  如果我们点击旁边的小锁头来查看关于这个证书的信息呢?会出现下图。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再点击“证书信息”,会看到这个12306的证书是一个叫做SRCA的CA签发的。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但是在“钥匙串访问”里面根本没有一个叫做SRCA的CA。

  如果安装上了首页给出的“根证书”,(依然以Mac为例)钥匙串访问里面就会有一个叫做“SRCA”的CA!并且本来这个证书是不受信任的,安装之后就会被设置为“此证书已被标记为受此账户信任”。

为什么在12306上买火车票要装根证书

  这样的话,浏览器和操作系统就会信任这个证书,便不会给予CA信息不对的提示了。

  “SRCA”又是何许人也?在上图中,可以看到SRCA的细节部分,“组织”填写的是Sinorai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这也就不难分析了,“Sinorial”中的“S”和“R”,“Certification Authority”的“S”和“A”,就拼出来了“SRCA”。

  在搜索引擎中搜索Sinorail Certification Authority中的Sinorail,就会找到这样一个网站。叫做“中铁信息工程集团”。网址就是http://www.sinorail.com/。

  听名字就知道这网站跟12306肯定是亲戚关系。换种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发证书。你说这证书能可信吗?

  正规CA的证书可不是白给的。要不然CA靠什么吃饭?一个SSL证书从每年三百块RMB到一万五不等。据我所知,最贵的证书是VeriSign签发的,一万五的那个就是他。而便宜的三百块证书——只要不是VeriSign,其他CA签出来的最便宜的证书差不多都这个价。比较便宜的代表是Go Daddy、Comodo等。为什么12306要使用自己给自己的证书呢?貌似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省钱。能省大概三百到一万五不等。

  铁道部有时候买一张火车票就差不多够一年的证书钱了。

  那么又为什么说铁道部用自己的证书不安全呢?有些人在12306上买票时会看到“该站点安全证书的吊销信息不可用,是否继续”的提示语,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前有个倒霉的的荷兰CA,叫DigiNotar。这CA被黑客攻破,导致这家CA办法给一些用户的证书的私钥失效(私钥是在SSL加密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这就使得以这家CA的名义伪造证书成了可能。黑客可以通过这家公司的名义伪造证书给一些非法网站,客户一看这是加密过的还是大型CA签出来的证书便很容易信任。因为DigiNotar名气很大,并且很多大公司都使用它的证书,微软等操作系统厂商在这事情发生之后开始忙不迭的发布更新补丁来宣布DigiNotar的证书失效。

  微软在 KB2607712 补丁中宣布了DigiNotar的根证书无效。原文如下:

Microsoft 已获悉 DigiNotar 颁发了至少一个虚假数字证书,DigiNotar 是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存储区中出现的一个证书颁发机构。虚假证书可能用于哄骗内容、执行网页仿冒攻击或者针对所有 Web 浏览器用户(包括 Internet Explorer 用户)执行中间人攻击。虽然这不是 Microsoft 产品中的一个漏洞,但是此问题会影响 Microsoft Windows 的所有受支持版本。

  这家倒霉公司最后因为这件事华丽丽的破产了。

  正如这件事一样,有些知名CA出了事,微软这些系统厂商会忙不迭的发布补丁来宣布该CA的根证书失效——有些小CA,尤其是“SRCA”这样貌似只给12306.cn一个网站签证书的CA,人还懒得管你呢!那么小CA的私钥失窃之后会有什么不就措施呢?那就是证书吊销列表,英文全称Certificate revocation list,简称CRL。下文也称呼它为CRL。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这里这里(英文)

  CRL是干什么的呢?比如你买的证书被盗了,只要将信息报告给CA,那么CA就会把你这个证书的信息添加到这个CA的CRL中,每次浏览器浏览加密网页时,都会检索CRL信息——如果没有的话,就会提示该站点安全证书的吊销信息不可用,是否继续。想必读到这里大家也都知道了,12306的证书没有CRL信息。这也就意味着,12306所使用的证书一旦失窃,系统厂商不会管这个,甚至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CRL都没有。

  简而言之,如果证书出了事,两种解决办法:

  • 系统厂商发补丁宣布该证书失效
  • 通过CRL宣布证书失效

  不过可惜的是12306出了事,这两招哪一个都不顶用。

  如果证书失窃,会有什么后果?最可能的后果就是像前面的倒霉蛋一样倒闭。不过我大天朝铁道部(尽管已经倒闭)欠了两千多亿还巍然不动,这个可能便没有了。前面提到的两种解决方案一个也用不了,这就意味着遭殃的一定是用户。证书失窃,任何人都能用此来伪造虚假证书。尽管SRCA颁发的证书默认是不受到系统信任的,但是中国这么多去过12306网站买过火车票的人——假设所有人都安装了这个根证书使的系统对此证书信任——一个绿色地址栏都能提升用户这么大的信任,违法网站只要获得了SRCA颁发的证书,岂不就能轻易骗得用户的信任?

  如果你是Mac用户,并且访问https://www.12306.cn没有任何障碍,那么可以参考这个视频中的步骤来将SRCA的证书设为不信任。如果要购票,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从证书的角度看,中国很多大佬都做的非常不到位。比如我手里的建行网银,在安装U盾的时候必须安装一个网银根证书。SSL证书方面中国也做的很不到位。比如京东只有在用户登陆的时候才用了SSL来加密,而京东甚至在下订单的时候依然是明文传输。新浪微博在更改个人敏感信息时仍然使用明文传输,而twitter在早期甚至连微博内容都用https。如果使用不加密的公共Wi-Fi的话,那么在同一个Wi-Fi热点下有一个黑客,黑客便可以非常轻松的窃取到你的个人信息。

  P.S.:现在12306在付款的过程中使用了VeriSign签发的合格的证书,但是这样并不代表着上面所说的可能造成的严重影响不会发生。

  EV SSL介绍:http://www.wosign.com/EVSSL/index.htm

  这个地址打开后便可以看到EV SSL的效果:https://www.evssl.cn/en/

  HTTPS - 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Https

  来源:techyan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混乱的Android市场

  2012 年 12 月,分析公司 App Annie 发表报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报告显示:在营收上,第四季度 Google Play 发展迅猛(环比增长 100%),App Store 渐露颓势(环比增长 20%)。此前曾有报告显示,Google Play 去年营收增长 311%,但其营收规模只有 App Store 四分之一。如果能够继续保持增长态势,Google Play 收入可在年内赶超 App Store。

  2013 年 3 月,Google Play 官方博客庆祝生日,同时透露 Google Play 应用数量达 70 万,下载数超 250 亿次。外媒预测,Google Play 的应用数将于今年 6 月先于 App Store 达 100 万。与此同时,硬件设备迅猛发展:总激活量超过 7.5 亿台,日激活量高达 130 万台,全球市场份额达到 52.3%,坐拥数不清的机型。趋势表明,Android 不经意间强势崛起,iOS 现在可谓处境堪忧。

  风光之下暗藏危机。社交网络 Facebook 推出应用 Home,革新移动社交体验。毋需推出自有手机,即可接触广泛用户。然而由于 Android 的碎片化,Facebook Home 只能支持六款手机,且不支持 Android 2.3(份额高达 40%),近半用户无法使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开放成就 Android,却有可能毁掉生态。2007 年 11 月,谷歌成立开放手持设备联盟。与此同时,谷歌公布 Android 操作系统,联合成立 AOSP 开源项目。Android 刚开始便烙上开放印记,造成影响十分深远。亚马逊能自成体系,运用自身内容商店(MP3 Store、Kindle Store、Appstore),搭配自身硬件设备(Kindle Fire),即是 Android 开放性的绝佳例证。

  多样化的 Android 移动设备给予用户更多选择,却也使得硬件规格千差万别、用户体验良莠不齐。碎片化的 Android 脱离控制,杂乱无序、野蛮生长,严重危害后续发展。屏幕比例极其混乱,屏幕尺寸更是如此。品牌杂乱、型号众多、山寨泛滥、标准匮乏,阻碍生态系统发展,也为开发带来麻烦。

  碎片是 Android 强势崛起的代价。开放手持设备联盟创立之初,目的是为创建更开放的生态。面对苹果咄咄攻势,手机厂商团结一致。机海战术覆盖群众、旗舰型号领跑市场,这是所有 Android 设备制造商的成功秘笈。对于开发人员来说,盯准旗舰开发应用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诞生不到六年时间,数不清的系统版本、数不清的定制固件,版本分裂十分严重。系统升级本是好事,但由于合作商的不配合,新版本的 Android 难以普及,新旧版本长期共存,无法提供一致体验。同款软件,这一部能运行,另一部则出现黑边、花屏、闪退、崩溃……由此可见兼容问题多么严重。

  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如果想要深入市场,开发应用需要适配 200 多款机型,适配一部设备需要 10 多天时间。开发成本高且不说,获得收益微乎其微。这就消磨开发热情,放任自流、不作审核的 Google Play,应用数量竟还比不上严加审核、时刻整顿的 App Store。

混乱的Android市场

  2008 年 8 月,谷歌公布 Android Market,提供各种应用程序,奉行“先上线后审查”,管理粗放、乱象丛生。它与 App Store 不同的是,这并不是唯一应用获取渠道,Android 允许安装非市场的应用程序。这就催生第三方的应用商店,这也使得开发生态更加混乱。

  2010 年 3 月,谷歌退出中国大陆(搜索服务移至香港),旗下服务备受干扰,几乎不能正常使用。由于相关政策限制,Google 移动服务难以开展、Google Play 无法正常服务大陆,继而错失在华发展黄金时期。结果就是,目前国内已经拥有 50 多家本土 Android 应用商店,大多提供盗版软件。

  行货设备不预装、有关部门不支持,Google 移动服务遥不可及。即使偶尔可以访问 Google Play,也不能够购买内容。用户必须绕过限制(使用代理、伪装国码),才能浏览付费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用信用卡,方可完成购买。服务访问不畅通、支付手段不便捷,严重消磨用户和开发者的热情。

  恶意程序泛滥成灾,滋生黑色利益链条。2013 年 4 月,NQ Mobile 发布 2012 年的恶意软件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已辨明的恶意软件超过 6.5 万个,绝大多数(95%)安全威胁针对 Android 平台。安全形势相当严峻:根据报告,超过 3280 万部 Android 移动设备受到感染。恶意软件分布广泛,有的 甚至堂而皇之地潜伏在 Google Play,更不用说第三方的应用商店,以及那些杂乱无序的论坛了。

  这些程序恶意扣费、窃取隐私,造成危害极其严重、造成影响极其恶劣。以猖獗的 Android.FakeInstaller 家族为例:它们伪装流行应用,积极引诱用户下载,越权申请无关权限,不经同意后台运行,向付费号码发短信。它们还有许多变种,有的甚至窃取网上银行账号。

  谷歌面对恶意软件,当然不能视而不见。2012 年 2 月,谷歌推出恶意代码扫描服务 Bouncer,新上传的应用程序,都须经过它的检查,才能入驻 Google Play。虽然 Bouncer 帮助排除 40% 潜在威胁,但其机制很容易被绕过。2012 年 10 月,谷歌发布 Android 4.2,内置应用验证功能,确认安全才能安装。然而根据独立测试,其识别率竟然只有 15.32%!打击恶意软件,谷歌任重道远。

  Android 过于开放、Google Play 过于混乱——不仅存在 App Store 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且存在 Android 所特有的一些问题,Android 生态系统失去控制。Google Play 距离成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统一平台需要时间,既要解决碎片问题,又要继续开放平台,才能规范应用生态,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来源:EMLINK投稿,原文链接

亚马逊中国推出Android应用商店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今日在中国正式推出,亚马逊中国官方网站z.cn在显著位置显示亚马逊Android应用商店的广告和下载。下载安装后,国内用户可以从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Android平台移动应用和游戏,并进行应用内购买。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今日在中国正式推出,中国用户可以从亚马逊应用商店购买移动应用和游戏,并进行应用内购买。同时,针对开发者的销售计划也同步上线。

  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大的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是Google Play,由于种种政策原因,Google Play一直难以进入国内市场,国内市场被众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厂商瓜分,亚马逊是首个成功进入国内应用商店市场的国际企业。

亚马逊中国推出Android应用商店

  在国际市场上,亚马逊应用商店相比Google Play处于劣势,Google Play已经拥有大约80万应用,亚马逊的应用商店只有7.5万个。在应用下载量方面,Google Play的应用下载量是亚马逊应用商店的10倍。不过,在付费应用方面,Google Play的应用下载量只比亚马逊应用商店高出一倍。据Distmo称,Google Play商店中收入最高的前200款付费应用在2013年3月创造的收入为520万美元,大约是亚马逊应用商店的1.7倍。可见,在付费应用上,亚马逊应用商店和Google Play差距并不是特别大。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众多的用户和丰富的平台管理经验,对于无法使用Google Play的Android用户来说,使用亚马逊应用商店无疑将是一个较为安全、稳妥的解决方案。

  亚马逊Android应用程序商店下载地址:http://www.amazon.cn/getapps

Kindle和Nook电纸书对比评测

  去纸质化已经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目前出现的各种E-ink电纸书和各种Pad都基本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了。购买电纸书已经成为了许多人进行阅读的选择,而目前市面上已有很多电纸书的品牌和种类,选择哪一款电纸书却成了很多人一件头疼的事情。 目前主流的电子阅读设备有亚马逊的Kindle,Barnes & Noble公司的Nook,苹果公司的iPad,还有国内的汉王电纸书,价格昂贵的e人e本等等。本人对国内的电纸书产品一向嗤之以鼻,价格奇贵,设计鄙陋,在这里就不跟大家做以介绍了。

  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的两款电纸书是Kindle和Nook,这是现在最主流的两款电纸书产品,并且都是由美国的公司推出的电纸书,可见美国是个爱阅读的国家。

  比起2007年亚马逊推出的第一款售价为399美金的E-ink电纸书,现在的E-ink电纸书更加小巧、轻薄、处理速度快,也更加便宜。早期机型上配搭的1.5英寸长的物理键盘也不复存在。那时的E-ink电纸书屏幕易碎不说,晚上看书还要自己额外准备光源。

  不同的电纸书有着不同的尺寸、屏幕类型和价格。最基本的类型一般是配有6英寸的黑白电子墨水屏幕,有着便宜的价格(一般价格在80至150美金之间)和超长的待机时间。高级一点的电纸书,主要是6.5英寸带有LED灯光的电纸书,配有全彩屏幕,还附带一些特别的功能,比如E-mail和视频功能(价格一般在159至529美金之间)。再高端一点的电纸书有着更大的机身,配备7英寸的全彩平板电脑,比如iPad,这类的电纸书的售价一般在249至699美金之间。

  而E-ink电纸书主要是专门为阅读人群打造的电纸书。如果你是一个小说爱好者,喜欢读书,喜欢订阅新闻,喜欢文字,那么E-ink电纸书再适合你不过了。如果你喜欢阅读时尚杂志,欢用它来收发邮件,那么平板电脑是你不错的选择。

Kindle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我将帮助大家选择E-ink电纸书,到底是亚马逊的Kindle好呢,还是Barnes & Nobles的Nook好呢?我们将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比较:

  Kindle和Nook哪一个硬件更好?

  亚马逊和B&N都推出了两种不同的E-ink电纸书,一种带有背光的显示屏,另一种显示屏没有背光。两种类型的电纸书的规格和价格都很相近。

  无背光普通显示屏级别

  在无背光普通显示屏级别里的E-ink电纸书,亚马逊的基本款电纸书Kindle,广告版79美金带充电器,去广告版99美金带充电器。B&N的入门级电纸书Nook Simple Touch售价79美金,配充电器,且无广告。两者有着相似的硬件配置:Nook比Kindle稍微宽一点,厚一点,重量上也较重一点(Nook规格为:6.5英寸×5.0英寸×0.47英寸,重7.5盎司;Kindle规格为:6.5英寸×4.5英寸×0.34英寸,重6盎司),但两款产品都配备着6英寸的显示屏,Wi-Fi和2GB存储空间。两款产品的电池都有着相当长的续航能力,但Nook的续航能力更长一些(Nook续航能力为2个月,Kindle为1个月)。Nook还允许通过microSD卡来拓展其存储空间,最高存储空间可达32GB。如果你不打算把所有的图书文件都放在电纸书里,Kindle的2GB空间还是足够的,你可以将电子资源存储在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器云端。

  该级别优胜者:Nook Simple Touch

  背光显示屏级别

  如果你想在户外或者夜晚关灯后在床上阅读,那么亚马逊的Kindle Paperwhite(129美金配充电器)或者B&N的Nook Simple Touch GlowLight(119美金)或许是你最好的选择。这两款电纸书的显示屏都带有背光,他们有着相似的规格和重量(背光版的Kindle规格为:6.7英寸×4.6英寸×0.36英寸;背光版的Nook的规格为:6.5英寸×5英寸×0.47英寸),其电池能够持续给LED背光提供八周的照明时间。背光版Kindle Paperwhite相对于背光版Nook有着略高的显示屏分辨率(Kindle分辨率221ppi,Nook分辨率157ppi),但对于普通的用户来说是没有什么明显差别的。

  Kindle Paperwhite有着两个独特的软件功能。一个是“X-Ray”,可以帮助阅读者根据专有名词的出现情况对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在相关页、章节间快速跳转。第二个是软件功能被称作是“Time to Read”,可以通过使用者的阅读速度来判断剩余章节或者书本的阅读时间。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Paperwhite

  Kindle和Nook哪一个有3G接入?

  如果你经常性地到处出差走动,特别是去那些没有Wi-Fi的地方,那么189美金的亚马逊Kindle Paperwhite 3G版就很适合你,如果你想要去广告版的,那就得花209美金(两个版本都配有充电器)。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Paperwhite 3G

  Kindle和Nook哪一个的电子书市场更好?

  Kindle和Nook在价格和硬件上的差别都不是特别大,因此单靠价格和硬件来做选择还是不够的。而通过Kindle和Nook的电子书市场来区分,看起来也是不够的。两家公司都声称:自己的电子书市场有着超过1百万的电子书资源,大部分的电子书定价低于9.99美金,而且还有着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的电子版。

  不过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市场离我们更近一些,前不久亚马逊的电子书市场已经在亚马逊中国开放,而B&N的电子书市场离中国用户还很远。

  (PS:不过貌似中国的电纸书用户很少会付费阅读吧?)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Kindle和Nook哪一个有着更好的App?

  如果你还打算在你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阅读你购买的电子书,那就要了解清楚有没有App适合于你的智能产品。两家公司都专门为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推出了阅读App,iPad、Android和Win8平板电脑,乃至于在线阅读、Mac和PC端阅读都是有着强大的支持的。不过目前只有亚马逊还未Windows Phone和蓝莓手机提供阅读App支持。在亚马逊和B&N购买的电子书资源都会自动在其电纸书端和App客户端上同步,包括了书签、标记或笔记的同步。如果你在你的电纸书端看到第50页,那么你用智能手机的App客户端可以接着第51页继续看。

  除了提供多设备同步阅读之外,亚马逊App在功能上还有略微的优势。在阅读时,亚马逊的App还允许你选定词语,并通过维基百科或Google快速查询相关信息。虽然Nook的App可以让用户下载字典,但是要用Google或维基百科查东西还是很繁琐的。

  该级别优胜者:Kindle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

  亚马逊和B&N都支持电子书资源多设备同步,因此你可以在电子书市场购买一本电子书,然后全家共享阅读。但B&N的最大同步设备为6部,而亚马逊没有做限制。

  如果你对E-ink电纸书的外观比较在意,还是建议你看看真机,进行比较后再做出选择。

  来源:新媒体实验室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手机网站如何优化

  从事网络营销的人员不会否认,移动互联网营销是一个大的趋势, 但是怎么样去做恐怕还都一筹莫展。由PC端的网络营销的经验和常识来看,首要的是要做好移动端手机网站的优化工作。据小生的观察以及众多互联网的数据分析 来看,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并没有做好手机网站的优化,有的只是由PC端网站copy成简单的移动版本的wap网站,基本没有做优化。

  据国内三 大运营商数据来看,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已达10亿,超过2/5的移动用户每个月都会从手机终端访问网页。来自Company Data Trees的眼研究发现2011年1月,只有14.32%的Alexa排名1万的网站有移动版本。如今的移动端手机网站比例肯定有提升,但是对于这些存在 的移动版本网站来说,小生查看了很大一部分手机网站,很少做优化工作。

  所以,在这里,小生想纠正一下移动端的手机网站优化并不是PC网站的 简单copy过来的移动版本。在中国,手机网站的优化主要是针对百度这个搜索引擎,别说什么要以用户体验为主,那恐怕是自欺自人的营销观点。除了少数的大 站和权威站,大多数的中小网站都是依靠搜索引擎尤其是依赖百度而生存的。在移动手机用户群体中,百度依然占据搜索的龙头位置不可动摇,因此,手机网站优化 依然是面向百度这个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来开展。当然不是说用户体验不重要,是要以搜索引擎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去照顾用户体验。

  1、定位和页面设计。无 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网站都要考虑清楚消费群体的定位问题。虽然智能手机用户数量非常普及,但是要明白中国的大部分手机用户使用的还是2G网络,一直高 喊的3G、4G手机用户只有大约15%左右。所以,在页面设计时,要考虑到用户打开网页的时长,一些炫丽的flash、JS等建议还是不用为好。这不仅仅 是用户体验的问题,也是尽量减少百度索引抓取的工作,让百度蜘蛛尽可能多的爬行和收录页面。

  2、网站尽可能简洁。

  ①手机网站比PC端网站的页面下载速度要慢得多,因此尽量把页面数和页面大小控制到最低。

  ②此外,由于是手机用户,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是零碎的,不可能耐心点击很多的页面。因此,要尽可能精简移动网站设计。

  ③购买流程或者导购页面尽可能精简精简再精简,从消费者进入网站到购买尽可能提供最简单的步骤,直接摒弃那些冗余内容,为消费者呈现他们想要的。假如一个购买流程需要注册七八项,在购买时再填上七八项,那恐怕下次就不会有回头客了。

  3、域名和robots设置。

  ①域名尽可能简短易记,大部分手机版网站的域名是PC端网站的二级域名,当然这个也很好,与传统网站保持一致,更让重视用户信赖。但是如果是专门的手机网站,最好起一个简短而且易记的域名。

  ②robots 设置上最好不要任何限制,让所有搜索引擎抓取。另外小生在这里纠正一个很多站长想当然的误区,百度官方声明百度spider 的爬虫UA是Baiduspider(www 和wap 一致),个别站长经常会误认为百度手机爬虫的UA是baiduspider-mobile,其实没这回事。

  4、避免使用弹窗、flash、java等行为。同 样道理,flash和弹窗等行为将会占用很大一部分流量,对于移动手机用户而言,无疑会浪费时间和流量,对于搜索引擎而言,基本理解不了。在技术层面来 讲,Apple产品不支持Flash功能,很大一部分智能手机用户用不了这项功能,同样,很多智能手机也不支持Java,所以这只是两方面都不讨好的做 法。

  5、页面细节优化。

  ①专属的手机网站头部标签。对于手机网站的首页或者频道首页的网 页代码中的keywords、description最好加上与PC端有所区别的meta标签和关键词,在每个页面的关键字及描述像做传统PC端网站一 样,做好针对性的填写工作。对搜索结果的展现(摘要)以及优化工作大有帮助。

  ②减少死链。如果没有内容,最好用状态码指定,比如404、403 等;如果内容死链希望重定向到首页,最好通过302跳转,不要使用javascript 跳转。

  6、使用规范化的协议,做好浏览器兼容调试工作。一般来说手机建站有xhtml、html5、wml 三种协议,最好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协议格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当然也可以做多个版本的站点,站点进行不同版式的自动适配。

  7、url链接规范化。

  ①对于多个板块的二级域名或者目录来说,使用规范、简单的url,尽量去除与页面内容无关的参数,如用来区分手机型号、区分访问用户,方便统计等的参数。如手机版的“百度知道”http://wapiknow.baidu.com/

  ②页面url链接跳转最好是正常格式的目标url,不要中间进行跳转。

  8、做好移动版与PC版网站的转换。

  ①确保在手机网站或者PC端网站各个页面上有相应的导航或者提示链接,让用户可以在手机版和PC版进行切换,也便于搜索引擎更好的收录。

  ②百度官方曾声明,对于移动站点,当baiduspider ua或者其它无法确定来源的ua访问时,建议默认情况下直接返回html5 或xhtml 类型的移动页面,不要重定向到PC页面。

  9、手机网站适配声明。手机页面进行合适的 DOCTYPE 声明有助于搜索引擎识别该页面是否适合手机浏览。<!DOCTYPE>声明位于文档中的最前面的位置,处于<html>标签之前。例如:

  xhtml 协议的手机页面中可以使用如下 DOCTYPE:

  <!DOCTYPE html PUBLIC “-//WAPFORUM//DTD XHTML Mobile 1.0//EN” “http://www.wapforum.org/DTD/xhtml-mobile10.dtd”>

  wml协议的手机页面可以使用如下DOCTYPE:

  <!DOCTYPE wml PUBLIC “-//WAPFORUM//DTD WML 1.1//EN” “http://www.wapforum.org/DTD/wml_1.1.xml”>

  而HTML5协议的DOCTYPE为: <!DOCTYPE HTML>

  10、其它优化事项。其它一些优化要点与传统PC端网站优化一样。如网站结构要用合理的树形结构,最好采用树形和扁平相结合;清晰的面包屑导航,方便搜索引擎爬行抓取和用户体验;title写法要尽量包含关键字,首页、频道页、内容页写法要有所侧重。

  11、手机网站改版或变动时做好301重定向。百度官方对于手机网站改版或者更换域名指出,新老内容映射要尽量简单,换域名时,如果能够做到路径不变,则负面影响面会更小,而且影响时间也会更短。

  百度站长平台官方也发表了手机站优化指南,广大站长以及营销人士应该认真阅读。所以传统PC网站的移动搜索优化可用百度站长平台来做手机站。

  来源:北漂书生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实现了全球最大范围的信息共享,使得人们能够以较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信息;而移动通信使人们不再受地点的约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相互的通信。两者的结合,将使下一代网络为人们全方位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流提供方便。

  1. 移动互联网释疑

  对于移动互联网,有如下几个小疑问:

  1) 哪些设备属于移动互联网?

  2) 与移动互联网相对的,为什么是PC互联网,而不是固定互联网?

  智能手机属于移动互联网应该不成问题。平板电脑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它虽然用起来像手机,可是我通常只在家里用,并不会把它随时揣在身上。也总不能因为它够轻巧,就算是移动了吧?

  笔记本就更不好归类了。这个品种用起来还是老式互联网的感觉,使用的地理半径却和平板电脑有相当重叠。这个品种中虽然有笨重的15寸Thinkpad,却也有相当轻薄的Mac Air.考虑到相当多的MM仍然喜欢把笔记本抱到床头,不把它归为移动之列也总还有点纠结。

  换别的分法也不好使。若说不插网线的就属于移动互联网,可知我的MacBook从物理上就和网线无缘。若说访问网页的就是PC互联网,难道你没在平板上用过UC浏览器?用操作系统来区分更不靠谱:莫非你不知道有一种智能手机叫做Windows Phone?

  第二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按说移动的反义词是固定,可是现如今人们以轻蔑口气谈论起老旧互联网时,总会说成PC互联网。为什么?想来想去,结论是压根儿没有固定的互联网。即使再古老的门户网站也不是固定的:学校可以访问,网吧可以访问,公交车上还可以移动访问。若要把这样的东西叫做固定,确实不太妥当。所以,把传统互联网叫做PC互联网,至少从直观的角度说得过去。

  但这其实是相当混乱且文法不对仗的命名。如果说移动确实存在,那么就一定有对应的固定,只是我们在某个地方犯了错误。正确的答案就是:只有移动的电脑设备,没有移动的互联网;只有固定的电脑设备,没有固定的互联网。这也符合互联网的特质:本来互联网就是取代本地计算的远程计算技术,天生就是移动的。移动的互联网的说法就好像可以喝水的水杯一样可笑,固定的互联网的说法则像不能喝水的水杯一样荒谬。

  如果一定要让移动互联网的说法变得正确,那么可以将其解释为移动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移动的互联网。如此一来,固定互联网也就可以同样说的过去:固定设备的互联网,而不是固定的互联网。至于哪些是移动设备哪些是固定设备,则依个人口味视设备是否随身携带而定,与使用wifi还是3G无关。比如,对我而言,平板电脑属于固定设备无疑。

  至于PC互联网的说法,其实是对固定设备互联网的一个直观的代称。同理,对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也应该有一个代称。毫无疑问,手机互联网最为合适。如此一来,移动互联网对固定互联网,手机互联网对PC互联网,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义准确。

  绕晕了吗?其实我想告诉你的就是:

  1)互联网本身并没有移动和固定的区别。

  2)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准确的解释是移动设备互联网。

  3)当IT精英们谈论起移动互联网时,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其实是手机互联网。

  基于此,我将在后面用手机互联网来指代常说的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再思考

  2. 手机互联网的价值

  大佬们说,手机(移动)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从用户角度看,的确会有巨量的以往与PC绝缘的用户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并顺理成章的成为互联网的消费者。鉴于这些全新用户群体的海量,说手机互联网是PC互联网的十倍大并不为过。

  这很容易让人头脑发热。想想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兄弟们吧,这可真正是传说中的商业蓝海啊。如果他们都用上我们整出来的App,只需0.1%的人付费,嘿嘿……

  在一片美好的想象中有多少人以唐吉坷德式的冲锋扎向手机互联网就不用多说了。遗憾的是,虽然苹果/安卓的App数量都已接近百万,赚钱的却少的可怜。不要拿培养用户来说事了,盈利模式想清楚的就还没有几个。至于稍微赚钱一点的手游,如果拿它们和PC互联网游戏相比,恐怕它们连小弟都不敢自居。

  理想和现实为何有如此大差距?答案是,手机互联网用户数量虽然多了十倍,但用户接触的信息复杂度却低了十倍。何谓信息复杂度?简单说,就是操作的难易度。

  因为要随身携带,手机屏幕再大也嫌小,所以界面简洁,不像电脑网页上密密麻麻满是链接和按钮。同样,手机的输入也很简单,单手就得玩得转,不可能像PC一手鼠标一手键盘那么复杂。简单的输入输出源自手机的固有特点,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简洁的界面让用户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更多的信息,而简单的触控输入则让用户无法方便地与信息进行大量交互。所以,虽然理论上手机能够完成电脑能完成的所有任务,但代价却是增加操作步骤,延长操作时间。考虑到人的使用习惯,理论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换句话说,手机带给用户的信息复杂度必然降低。

  其实,得出这一判断大可不必做这么复杂的分析。观察一下几乎是电脑盲的父辈们对智能手机的上手速度,就可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正是手机互联网比PC互联网大十倍这个利好消息的基础。也就是说,优点就是缺点,这正是手机互联网最要命的地方。其他种种,像什么网速过慢,付费心理不成熟,标准不统一,统统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以,虽然随时随地可用的便携特点为手机互联网创造了新的玩法,但与之相伴的信息复杂度降低也在同时限制这些新的玩法。以目前的局面观之,似乎信息复杂度降低造成的影响更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看到新的App创意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总感觉能做的事情有限。不妨看看最热的几个手机应用:微信、微博、陌陌、YY,花样虽不同,本质却始终没脱出通讯交流的范畴。就是,除了聊天还是聊天。

  所以,虽然上手简单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用户群体,但玩法的简单也稀释了为用户带来的价值感。因而,一方面会有大量的手机应用涌现,一方面这些应用中的大部分会成为用户眼中可有可无的玩具应用,无法引导用户付费或消费。

  这就是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它的适用场合广泛,无处不在,却只能满足形式简单的需求;它拓展了互联网的用途,扩大了互联网的市场,却创造不了PC互联网那样的工业价值。如果将整个互联网比作金字塔,那么手机互联网是塔底,PC互联网则是塔尖。塔底缺之不可,塔尖却是核心所在。

  3. 手机互联网的机会在哪里

  手机互联网淘金热,充满着各式喧嚣。有的说要开发全民平台,有的说要为草根创造需求。有的说要忘掉网站,有的则说HTML5终将取代App.我们这里的讨论与具体技术无关,也不涉及商业形态。我们只是在了解了手机互联网的价值后,给它做出方向上的粗略定位。

  基本上,手机应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手机应用,例如微信、陌陌,另一类是网站的手机版,例如微博、淘宝。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严谨,比如微信其实也有网页版本。不过,从应用偏重手机还是网站,大致可做这样的分类。

  纯手机应用的特点是“忘掉网站”,满足“路上的需求”。这类应用发掘的是传统互联网未曾照顾到的新需求,考虑的是包括民工草根在内的远远多于PC互联网的用户群体。这类应用的核心在于一个“轻”字,用户通过它们完成的是快速的,时间上分散的信息操作,这些操作涉及的又都是生活中的身边小事。

  这类应用正是手机互联网的喧嚣所在,它的用户基数和想象空间之大,足以令创业者们头脑发热。但正如前面所说,这类应用能玩的花样虽多,性质却很轻。绝大部分的用户会认为它们可有可无,为你付费的用户微乎其微,即使长尾理论也可能并不适用。同时,这类应用还会面临大量的同质化竞争对手。

  另一类是和相应的网站版本共存的手机应用。这类应用虽然本身也存在信息复杂度不高的问题,但它们不单独承担全部功能,而是和更为复杂的网站版本互补:手机应用提供常用功能的快捷访问,而把更复杂全面的功能留给PC端的网页。这是一种轻+重的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不仅手机应用可以参与更加复杂的花样玩法,原来单纯的网站应用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扩展。

  坦白的说,这一类应用的重心在于网站,因此可能并不符合时下手机互联网中喧嚣的胃口。但笔者要说的是,手机也好,PC也罢,它们都是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的一种形式。手机由于其固有形式限制,只适合用做简单的信息处理,因而只能和PC互补存在,而不是取代它。轻+重相得益彰,才能将我们从管中窥豹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上讲,区分手机互联网和PC互联网其实并无意义。纯手机应用虽然血统纯正,能够创造的价值却必然有限。纯网站应用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但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单纯依靠网站也势必被竞争出局。在未来,创造主要价值的互联网应用必然是那些融合了手机和PC优势的应用。事实上,这才是互联网的本来意图:让计算成为服务,让信息随处可用,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本地设备中——无论那是PC或是手机。

  希望这篇较为抽象的简单分析对奋斗在互联网创业领域的朋友们,包括作者自己,有所帮助。以后再次听到“要忘掉网站”的论调时,你至少会明白,他们说的是轻型的纯手机应用,而那只是手机互联网所有机会中的一部分。同样,你也不会那么容易纠结“浏览器还是App,桌面还是ROM”,因为这些纠结都只看到手机,而忽略了轻+重的多终端展现。当喧嚣都集中在“移动”上时,有必要强调,“互联网”才是真正的核心。

  两年前,笔者曾断言“五年后进入移动互联网/进入也是小市场”。现在看来那是过于偏颇了。不过,在接近两年过后,断言中的前半句似乎仍然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当只接受过ios培训的菜鸟可以拿到比网站后台程序员更高的工资时,当某些投资人信誓旦旦的只投移动互联网时,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数着2G流量上网的大众用户和许多艰难度日的开发团队。前两种情况让人想到的是泡沫,而后一种现实在五年的期限内恐怕仍然不会改变。

  不只是泼冷水,更希望有所帮助,是为再思考。

  来源:吴梦华投稿,原文链接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Google在2010年上线了一项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Google Instant Preview),用户将鼠标悬停在搜索结果的尾部,可以在不刷新网页的情况下即时预览该条搜索结果对应的网页。Google Instant Preview 被认为极大地提升了搜索引擎的用户体验,将搜索变得更容易。目前这个功能已经被Google给咔嚓了。

  不过大概在前天,笔者突然发现这项功能消失在了谷歌的搜索结果中。笔者在多款浏览器,多种搜索引擎语言,以及不同的平台上(Mac、Linux、Windows)都进行测试,发现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仍然没有再次出现。后来通过浏览TechCrunch 等科技网站的文章,发现 Google 已经取消了这项功能。

Google网页快照预览功能被取消

谷歌快照即时预览已被取消

  作为谷歌“大扫除”的一部分,Google Instant Preview 步了 Google Reader 的后尘,虽然在网络上有很多表示对谷歌这一动作拍手称快,因为取消网页快照即时预览功能能够加快页面加载速度同时简化搜索结果页面。但是笔者觉得,在如今电脑配置和带宽都不会很差的情况下,这一点速度差异是微乎其微的。而这项功能也被视为是 Google 搜索和其他搜索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的因素之一,谷歌这样做真的是对的吗?至少我还是很怀念 Google Instant Preview 这项功能。

  除了取消Instant Preview之外,Google网页快照等功能也进行了修改,“网页快照”、“类似结果”、“分享”都被放在了一个下拉框里,虽然这种修改让结果页面内容更简洁,但这也使得用户点击快照需要多点一次鼠标。

  谷歌这么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统计到用户点这几个功能的概率较少,因此才将这几个功能合并到一起。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test

test

360法院败诉赔偿腾讯500万元

  随着广东高院一纸判决书落地,陈年旧事3Q大战再度成为科技界焦点,各大媒体科技频道头条几乎都是这个消息。判决结果很清楚,360败诉被判不正当竞争,赔给腾讯500万并公开道歉。500万,对两家来说都不算什么,但却是法律界不正当竞争案例中金额最大的一笔。360立刻表示要上诉高院,周鸿�也直接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主义。

  表面上看,腾讯胜诉了,而且胜得很漂亮很彻底。一时间媒体、微博上到处充斥着360败诉赔偿,腾讯光荣胜诉的新闻。此次判决会给腾讯和360带来什么?胜诉=胜利吗?结果可能不像表面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大众舆论情况,打官司的意义说白了就是舆论战,赔偿谁也不在乎。舆论在哪看?新浪微博呗,新浪微博是大家站队的地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用户几乎一边倒的站在360一方,即使中立的用户,也会骂一两句腾讯。当然评论要去第三方媒体发布的微博下面去看,而不要理会那些被操控的营销号。媒体方面,各大网媒虽然都刊登了360败诉的消息,但是都跟进了周鸿�炮轰广东高院的内容,而不表露自己的立场。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当然,腾讯网除外。

  腾讯此役真可谓赢了官司输了舆论,胜诉≠ 胜利。舆论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稍微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以下几点因素:

  1、腾讯自身的垄断形象。腾讯雄霸中国互联网多年,市值约4500亿港币,杀死过无数创业公司和产品,抄袭者、创业杀手等形象在业内深入人心,加之那篇著名的《狗日的腾讯》的文章,更为腾讯垄断的恶劣形象推波助澜。这些其实都是业界的事儿,毕竟和普通用户无关,但3Q大战之时,由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和360的悲情牌、正义牌,给普通用户累积了腾讯垄断的印象。3Q大战促使腾讯开放,口碑在业界稍有改善,但普通用户印象积重难返,很难改变。

  2、政府机构公信力缺失。“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一句自古传下来的古语清楚的说明了政府部门自古就没有公信力,中国百姓在基因里就不信任政府。加之现在的全民腐败,尤其是震惊全国的“南京彭宇案”使公众对法院的信任程度可谓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网民们为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积郁的戾气,更是养成了看到政府部门就骂的习惯。此次判决,腾讯和广东高院站在一队,结果可想而知。

  3、地方保护嫌疑太大。根据腾讯2012年财报显示,全年所得税成本就有十几亿元,加之庞大的员工体系、产业链带动作用、地方标志企业光环等因素,和地方政府关系紧密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周鸿�炮轰广东高院地方保护的时候,用户舆论会一边倒的支持,因为用户也觉得:你是地方保护,是官商相护。

  4、判决书时机不对,腾讯天不逢时。地震余波尚未完全退却,舆论热点突然被拉到这个官司,赔偿金额500万,恰好腾讯地震捐款500万。有才的中国网民必然要把两者联系到一起,微博上很多人都调侃“腾讯500万这不就回来了”。潜台词就是指腾讯操控了法院。

  此次诉讼对360又有什么影响呢?显然,虽然360没有腾讯那样庞大的市值,但500万人民币对一个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来说也不算什么。360最在意的,恐怕是此案因赔偿金额巨大会被法律界当成典型案例研究和引用,确实是十分的郁闷。

  而对用户有哪些影响呢?3Q大战早已过去,那场战役的具体情节恐怕绝大多数人都记不清了,用户也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翻看新闻;用户有印象的大概只是自己是哪队的。而官司的胜败,实在无关用户的使用,支持腾讯的用户不会因为一场官司而卸载360,而360的死忠必然也不会因为不服判决而不用QQ.

  其实从深层次来看啊,腾讯当初布局安全可能想法很大,但做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那么简单,应该就调整了战略,目前腾讯安全产品更多的恐怕只是战略性防御布局。而腾讯搜搜也已经是基本死掉的产品,和360搜索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所以3Q大战级别的战役基本不会再上演了,更多的只会是双方的嘴仗。

  而此次诉讼事件笔者观察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一些黑公关伺机而动,通过新浪微博私信通知用户360败诉的消息,笔者也收到了。按照马化腾的行事作风,这种手段不像是他授意所为。而看双方之前的官司,基本都是媒体在跟进,双方都选择了低调行事。此次广东开庭,腾讯不太可能预计不到胜诉后的舆论导向,炒作官司结果无疑是吃力不讨好,所以腾讯主动炒作官司的动机其实不大。倒是另外一个互联网巨头有重大嫌疑,具体是谁,众位不妨推理下。

  来源:投稿,作者:slz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