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星期六

分析腾讯复制模式

  最近关于腾讯的文章很多,受关注最多的大抵都是在讨论腾讯的复制模式究竟是否合理。在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当中,除了阿里集团以外,笔者看好的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公司就是腾讯了。由此,在这里笔者结合部分时下观点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首先,鉴于这样一种复制模式,腾讯在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口碑自然很不好,因为它的复制对于一般的互联网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威胁,虽说腾讯的模仿大都不是很成功,但是只要它一旦驻足该行业,就会击垮一批早期的从业者。

  当然,稍微了解互联网历史的人都知道,腾讯虽说堪称复制之王,但是他所复制的商业模式也都不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原创,说白了,不过是二次合成罢了,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由此,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我们来探讨部分腾讯的复制案例,并做以适当的分析。

  其实,中国装机量很大的软件有很多,诸如360,暴风影音,迅雷等,这些都是广为人知的大众用户的“装机必备软件”。虽说有上亿的装机量,但是,它们是根本不可以与腾讯的QQ相提并论的。因为一旦它们出现略微多一些的“流氓行为”,用户会毫不留情的给予删除,进行替换。但是,在免费盛行的互联网世界里,要用户自费去去除广告,也只有腾讯QQ可以做到。如果说仅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QQ这款即时通讯的软件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优势,也许它没有的功能,其它即时通讯软件倒有。其实,造就这样强势的互联网公司,站在其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无数的活跃用户。

  无论如何,一定要记住:用户是互联网的基础,粘性则是用户的基础。你可以放弃使用任何一款不合你意的软件,因为它们与你之间没有发生任何人性的互动。作为常人而言,放弃了QQ,你就相当于放弃了属于你的部分人际圈,QQ所能给你的,就是这样一种互动的平台。同样,我要说这是一种粘性很强的平台,因为这种粘性是用户自发产生的,是以人际为基础产生的。就是这样一款IM软件,成就了中国最有潜力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下面就结合案例展开一些分析:

  先拿腾讯微博展开来说,从我的上一篇文章《思考微博客》中分析,只要twitter进入不了中国,微博的天下就是新浪与腾讯的。能和新浪一起分一杯羹的,在中国鲜有。四大门户网站中的两家最终在微博中胜出。其余两家的失败,是毋庸置疑的,根本不需要调研及分析原因,你去看一看它们的用户博客点击量,就知道想要成功都很难。

  腾讯在复制微博时,第一步就走对了。长时期的采用用户邀请制,这样的用户大都是很为良性的,是活跃的用户,因为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六度分割理论”之上。从这之上,就可以看到腾讯微博的团队是用心良苦了。之于用户体验来说,其实各个微博都差不多,今天你加几个背景,明天我改良一个操作,这些都不是关键所在。因此,腾讯微博的成功,是成功在它一开始就建立在活跃用户之上的。

  从上述我们可以反思得到:并不是腾讯所有的复制成果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没有互动的基础之上,只是凭借流量的优势,腾讯是产生不了真正优势的。

  于是就来说说QQ影音,QQ输入法,QQ医生等,就这些软件来看,基本上与用户是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腾讯进驻的时日较迟,技术也没有什么突破,切换危机也不大,因此对市场并不具有很大的威胁。反过来说,还可以制约市场,进行一定的规范。防止本来具备优势的相关软件在独自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流氓软件”。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总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有朋友问我,如果一些草根网站无意中创造了一种新的互联网模式,腾讯再来介入开始复制其模式,草根网站将会如何应对。

  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不必要的,若是真的找到一种新型的,真正意义上有前景的互联网商业模式,VC们都会蜂拥而至,投入大量资金,几经包装,也会把这样一家企业托成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即使不能垄断市场,至少会让它活的很好。而那些被抄了的往往是先抄别人的,因此活得不好,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至少在前期也会赚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腾讯介入,也不必过分担心,因为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家公司的复制大都慢于市场一两步,总是等到一种商业模式比较成熟之后(至少是在国外),才会涉足其中。

  其实,之所以腾讯成为焦点,主要是因为他成了“复制之王”(主要在量上),况且大多数都不算很成功。估计马化腾的思维方式就是:十个项目,有一两个垄断市场,就可以了。这种撒网式的做法,其实对于腾讯是有害的。顺带举一例:当年的万科,什么都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科”,可是现在却改为“一科”,只专注于最为擅长的地产。腾讯这样的投机做法,其实倒不如应用“刺猬理论”,找一个最为擅长的方向,简单明了,专注去做。适当的时候,选择其他合理的方向去涉足一二,倒也是很好的。也许只有这样的专注力才可以成就一家真正意义上卓越的公司。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郭鹏程,联系邮箱:catkin.guo(#)gmail.com,原文链接

浅谈微博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

  微博的诞生是互联网的又一个跨时代的产品,从几年前的开始应用到今年的开始火热,微博的商业价值开始得到体现。

  记得在2010年站长年会上,360的老总说了一句:金山的市值跌了40多个亿,我发了40条微博,一条微博1500万,贼有价值。这体现在哪方面?舆论价值。

  微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能非常迅速及时地将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听众的微博页面,只要你有足够的听众,那么你就能拥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你的特长。

  其实,现在微博还没有完全地爆发,一旦爆发,其商业价值是无穷的,甚至又可以在中国产生一个新的“百度”。对于站长来说,这就是机会,凡是入手越早,成功的几率就会越大。现在的互联网,几乎所有的行业已经细分到不能再细分的程度,所以这个跨时代的产品,则是站长们获得成功的又一巨大筹码。

  回过头来想想,互联网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新的传统颠覆,都会带动新一轮的创业热潮,都会产生新一次的财富神话。那么,笔者就和各位 朋友分享一下我对微博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分析。

  首先谈一下微博的商业价值,商业价值在文章的前面部分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对它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第一:微博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危机公关方面。危机公关,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很多时候他们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在危机公关上面,但是微博的出现让这种成本变得更低,危机的处理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产生的效果也是定会很不错的。

  第二:微博的商业价值体现在舆论与炒作方面。成名的方式千千万万,但现在在互联网,可以发现很多人成名的方式无非就是利用舆论进行炒作,炒作一段时间,知道你的就多了,虽然有很大争议,但是你越是有争议你就受到关注。譬如凤姐,譬如闫凤娇。

  第三:微博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网络推广方面。微博的出现使网络推广师们又舵了一个发挥自我才华的舞台,也多了一个很好的网络推广平台。可以说,微博一出现,很多网络推广大师就已经认识到其蕴含的价值了,这些价值与传统的博客、论坛有大的优势。简单的说,只要你有一个很庞大的听众,你推广任何东西都会变得轻而易举,因为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有成千上万人看到,而这成千上万的人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去转播这段话,评论这段话,去根据这段话打开相应的链接。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总结的微博在中国的商业价值体现,另外,关于利用微博进行盈利,这对广大的站长朋友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敏感和非常 有诱惑力的话题。那么下面就从我自身对微博的理解来谈一下利用微博盈利的几个可操作模式。

  第一:做微博业务网,拉微博业务。具体步骤如下:建立一个QQ群,门槛设置为微博听众在一万以上两万一下的用户,一个群10到20个,由站长拉业务,与这些用户进行合作,每个微博用户发广播拿提成,十个用户的听众就是十万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第二:做微博教程网,发布微博教程。微博一旦流行,其市场不容小觑,我们可以看下当年QQ空间的火爆期,想对应的QQ空间各类网站也随之出现,而且一般在前期发展的网站后来都发展得非常好。

  第三:做微博语录网,细分微博市场。微博里,有许多的名人不断地吐出一些经典语句,如果把这些进行相关分类,提供给网友集中阅读,会 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虽然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些时间,但是离真正的爆发期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姚金刚,首发地址:姚金刚的搜索引擎优化博客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智联招聘高层震荡事件

  记得有一出戏(可能是《君临天下》)记录了雍正是如何通过篡改康熙遗照当上皇帝的,雍正是四阿哥,而康熙遗照是传位给十四阿哥,结果“十”字被加了几笔,变成了“世”字,等到内侍当众宣读遗照之时,惊讶得目瞪口呆,无奈情势逼人,明知被篡改了仍然不得不念,那些本来就摇摆不定的大臣们一看大势已去,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扶持雍正上位。

  仅仅是篡改预留的遗照并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这份被篡改的遗照需要在一个正式的时机宣读才能爆发瞬间的威势,才有可能诱导大臣们作出违背初衷的选择,以此来达到打败对手的目的,所以,历史故事里历朝历代的权力更替,保护遗照还是篡改遗照这类暗斗最终都是为了方便宣布时的明争铺路的,而明争,所争的就是形势,人们常说,形势比人强,一旦时势不利,孤立无援,便回天乏术,所以,所谓谋,谋的是情,为的是夺势。

  当然,有夺势,也就有反夺势,并不是只要篡改了遗照就会成功坐上皇位,如果对手软弱,可能就算自己倒霉,闷声吃个哑巴亏,相反,一旦遇到一大批强硬的反对者,坚决不接受,事情就会变得复杂,混乱,甚至爆发激烈的对立冲突,所以,结局很大程度上通常取决于后者面对突发危局时是妥协还是坚决拒绝的临机取决。但是不论怎么说,对于雍正而言,如果正常的遗照已经被确定,而一旦被宣读就必然宣布自己出局,那么,先发制人篡改遗照是唯一可能转败为胜的选择,从这个取舍上看,这是险棋,但可能凭之反败为胜。

  而智联招聘近日似乎上演了似曾相识却结局不同的故事,23号CEO公开通知所有员工宣布遵循董事会决议,以惩戒不恰当行为为名,解除其对手的一切职务,这本该是一个结局,但充满戏剧性的是,三天后的今天董事会突然发布了截然相反的新通知,否认了此前CEO的通知,反过来宣布解除CEO一派的职务,作为一无所知的旁观者,似乎只能通过情节这么来理解:

  当CEO知道自己在暗斗中输掉,董事会已经作出了解除自己职务的最终决定的时候,一个大胆的谋划出来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把对手搞臭,如此,不但可以引入更多的变化将水搅浑,还可以造势,尚有一丝扭转乾坤的可能,虽然他心里也很清楚,如果董事会并不因此妥协的话,结果仍然是失败,但即使如此,本来就已经失败了,等于是死马当活马医了,而且,请注意,第二份截然不同的通知直到间隔了三天之后才宣布,说明该CEO几乎扭转了乾坤,可惜还是差了那么一丁点。

  以上只是一个猜想,通常的情况是,无论官方申明如何,都是胜利者的粉饰,我们今天所见跟3天前所见在是否接近真相这个问题上并没有本质不同,远离庙堂的江湖百姓永远不可能看到完整的真相,最多只能通过表面情节的合理性解释来部分推演背后的故事,但即使猜对了半点,完整的真相、之中的博弈仍要远远复杂。

  人们对于这类新闻格外兴奋,正儿八经的故事没有新意,出人意料的恩怨争斗才成故事,于是多数时候纯粹是为了看个热闹,而忘记了事件透出的启示。然而,对于一家服务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实无论真相是什么,都是一件悲哀的事,所有身居庙堂之上的人都在争权夺利,哪还有人有心思过问如何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价值,最后,也许所有人都会输掉。

  在昨天《从微博到招聘有多远?》一文中,无意中提到了智联招聘模式造成招聘效率极其低下的问题,当时完全没料想今日这么巧爆出如此焦点新闻,智联招聘已经连续三年亏损,服务上存在的大问题多少年无人想过改良,依越石来看,这个热点新闻故事里出现过的主人公没有一个把心思花在改善服务上,无论谁来掌舵,都终将断送掉智联原本拥有的大好江山。这个新闻依稀透露出了智联极其政治化的公司文化,公司即使将来上市了,各位准备做股票投资的读者也最好不要对这家公司的长远前景抱太高期望,系统风险很高。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2010年7月29日星期四

腾讯QQ空间没有大众化的三个原因

  腾讯的QQ空间,加上腾讯的其他的SNS服务(如QQ校友),利用QQ强大的推广能力,现在算的上是“中国流量最大的SNS”,他给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分享照片和心情确实带来一定的便利。

  但流量大,一定是最好的吗?不一定,比如:最近谷歌推出全球前1000名的网站,腾讯就有两个其中有一个是SOSO搜索,中国搜索网站很多,但为什么腾讯soso会流量这么大呢?一定是服务好吗?不一定!告诉你同样是强大的推广和绑定服务在作怪!腾讯的空间也是一个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产品,终究没有人人,开心网的认可度大,终究被认为是加在QQ软件服务上的附属品,举个例子到现在为止笔者都没有直接进入过QQ空间,基本上都是通过QQ图标按钮进入。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浪费机会错失机遇

  我们知道腾讯现在是中国五大门户网站之一,其QQ产品在线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还有腾讯基本上是什么产品都要涉及,比如QQ医生,QQ浏览器等,虽说这些没法和人家比,但腾讯QQ空间,应该是较早的一款产品,是2005推出来的,而开心网却是2008年3月推出的,但QQ空间认可度却远没有后者高,在社交网站上却远没有后者受众强!可以说腾讯是浪费掉了一个机会,腾讯在QQ空间上没有注重用户的体验和产品的改进,域名难记,加载慢,最后用的用户基本是学生和一些不常上网的用户,而里面用户的文章基本是你转载我,我转载你,丧失了一个个机会!后来腾讯干脆来个QQ空间和腾讯博客,将空间和博客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腾讯在放弃这款产品的价值!

  2.网站的设计和功能差

  曾经有人戏称:穷人最好别玩QQ空间,因为随便什么,比如QQ空间中的音乐,甚至是一款好看的模板都是要钱,都只有红,蓝钻等付费用户才能用,这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体验,而同时其他相同的服务网站却选择免费提供,这难道不是在某种程度上拒绝用户吗?

  还有网站设计上,十分麻烦,经常有用户提问问,怎么设计QQ空间等!甚至在写文章上,都有收费信纸!处处透露出商人的赚钱心思!同时网站访问很不稳定,应用程序也是时时无法给用户最佳体验,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弹出对话框“此应用程序是充满太多的用户已经进入了今天,请明天再试,或成为黄色的钻石会员。

  3.用户群体的定位

  我们知道腾讯QQ空间的服务大部分是给学生等较年轻的用户使用的,而对于其他用户,他们就不会使用,比如我要发表文章,我比一定要去腾讯呀!我可以去新浪博客,而交友的社交服务,我可以去开心网,人人等,没必要一定去QQ空间,所以QQ空间在一定程度是一款做不大的产品,或者说腾讯在这款产品上最初的定位就错了。

  后记:人人网原来是由校内网更名而来,原来是服务于学生群体,现在成了一个社交网站,人人现在可以注册的,不只是学生,这就是定位的需要。其实腾讯完全没必要来这个那个收费的先,因为你的服务好了,即使现在免费的,难道以后还怕没有收入吗?

  文章来源:3 Reasons Why Tencent’s Qzone, the Largest Social Network in China, is a Failure (译文出处:译言

百度的高收入与低道德

  几天前,百度公布了2010财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总营收为人民币19.14亿元(约合2.823亿美元),同比增长74.4%;第二季度净利润为人民币8.374亿元(约合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 118.5%。

  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业绩、股价上获得大家的认可,照理我应该感到高兴,或者至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是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更加感到一种深切的无力感,一种由内而外的恶心感。有百度这样的榜样,大概中国互联网的厚黑主义、原罪主义还会继续风行。

  百度通过自己在产品的精耕细作,获得了大量本土网民的认可,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并籍此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相较于强势的市场地位,百度在大家心目中的口碑完全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如果不是因为百度掌握了流量入口,落井下石的人十之八九,你我都会上去踩一脚。

百度的高收入与低道德

  百度人工干预搜索结果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是百度的干预操作从来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百度推出了视频搜索,搜索视频的时候百度视频的排名就上去了;百度推出了有啊,所以百度有啊的商品排名也上去了;百度推出了百科、知道,所以知识类的排名百度百科、百度知道都上去了。如果你没有购买百度竞价排名,那么业务员推销被拒后你的排名就会一落千丈。在你幡然醒悟购买百度竞价排名之后,你的关键词排名都会很快回来。

  如果这些对于做法只能算是小作恶,那么竞价服务向钱看就完全是道德沦丧了。六合彩、诈骗、假药等虚假信息网站,只要你给钱百度都能够让你第一时间被网民找到,百度开始成为这些犯罪服务的帮手。两年前央视曝光了百度竞价的黑幕,然后百度上线了名为"风巢"的新版系统,但是一款系统的更换并不能带来本质的改变,所以百度参与假药利益链在日前就再被央视曝光。

  看看百度自己作恶的劣迹斑斑,再对比百度在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让人不由自主地心寒。百度的厚黑式成功,让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所有网民看到,作恶一样能够赚到钱。我并不想去关注百度从这些勾当里面赚取了多少利益,更多是作为屈指可数的互联网巨头,这样尺度的触线并没有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反而风雨过后活得更加灿烂。

  高收入和低道德,百度绝对是中国互联网最糟糕的榜样之一。

  来源:读者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28日星期三

Google的HTTPS搜索服务遭DNS污染

  Google上个月Https搜索转到另外一个域名encrypted.google.com下面,所有的https搜索都会自动重定向,Google称这个操作是为了方便美国学校和企业过滤新的域名,但当时我就知道,这个域名危险了。

  整整一个月后的今天,终于还是等到了这一天,虽然对于没做任何设置的中国用户,Google默认会把https搜索重定向到谷歌香港的http搜索,尽量避免中国用户使用HTTPS搜索,但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Google的HTTPS加密搜索服务器域名 encrypted.google.com 被DNS污染而无法访问。

  关于判断DNS污染的文章可以参看此文,我们在命令行下通过这样一条命令 nslookup encrypted.google.com 144.223.234.234,即可判断该域名是否被污染,由于144.223.234.234不存在,理应没有任何返回。但我们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IP:93.46.8.89。可见 encrypted.google.com 这个域名已经被DNS污染了。

Google Https

  解决的方法有三个:

  1、使用各种SSH加密代理,在加密代理里进行远程DNS解析,或者使用VPN上网。

  2、修改hosts文件,Windows系统中Hosts文件的优先级高于DNS服务器,操作系统在访问某个域名时,会先检测HOSTS文件,然后再查询DNS服务器。可以在hosts添加受到污染的DNS地址来解决DNS污染和DNS劫持,目前可用的encrypted.google.com的IP有66.102.7.100、74.125.43.102、74.125.227.4。

  3、通过一些软件编程处理,可以直接忽略返回结果是虚假IP地址的数据包,直接解决DNS污染的问题。这类软件可参见这里这里

  最后,我谴责这种通过DNS污染干扰用户上网的流氓手段。

腾讯是创新还是垄断

  7.24日,《计算机世界》以“‘狗日的’腾讯”为标题,以鲜明的取向,并以“抄袭”、“山寨”等等极具价值判断的词语,深深地伤了腾讯的心。腾讯昨日发表严正声明,说不仅损害了腾讯的形象,也伤了用户的心。并保留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如果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这也正常。司马迁早在2100年前就说过:“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但《计算机世界》这种做法还是深深地伤了我的心。《计算机世界》变了,早不是原来那个《计算机世界》了。15年前,我就看《计算机世界》,在我心中形成了《计算机世界》是那种半学术,半市场性的报刊,厚厚的一摞,市场、产业、技术等栏目,应有尽有。因此我把我在《计算机世界》发的两篇文章作为我职称评定的论文上报。可如今,我变成了《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阿离(殷离),端详着被张无忌咬出疤痕的手臂,守着张无忌的儿童形象而梦想一段美好的童话。《计算机世界》凭着对腾讯的“商业色情”描述而转型为商业娱乐媒体。

  鲁讯先生笔下的“孔乙已”说:“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如果硬要把商业上学习模仿归类于抄袭的话,团购网站是偷美国的Groupon的,开心网也是抄袭Facebook的,博客、微博等都在美国找得到原型,连百度都不免有抄袭之嫌。不明白,某些网站的创始人就大言不惭地自翊自已是创新,腾讯就变成了抄袭,莫非真把自已当成了“孔乙已”,成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读书人了”?

  目前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与十年前的创业环境完全不同,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不仅是腾讯、百度和阿里这样的巨头占到很好的位置,而且由于行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行业的监管门槛、营销门槛和运营门槛都大大提高了。这些创业者如果还一厢情愿地期望出现十年前那种到处是机会的创业环境,遇到竞争就骂街的方式把责任推给别人的话,他们就永远不能成功。要知道,竞争是商业的魅力所在,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计世》文中说,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决绝地超越。真是这样吗?据我所知,腾讯没有做B2B,B2C也做得不好,不可能赶上淘宝,搜索也赶不上百度。看来,从企业基因和体质来说,腾讯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有他的优势覆盖不到的地方。腾讯作为一个经营用户及用户关系链的公司,围绕用户为中心不断添加应用,这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商业战略。凭什么你做了,腾讯就不能做呢?腾讯抱着这么好的资源不去做,虽然让某些人高兴,但一定是匪夷所思的。

  互联网由于网络的聚集效应以及超越时空限制的原因,导致强者恒强的奥林匹克现象非常普遍。在每一个语种中,有些子行业基本只有TOP2才能活得滋润一些。对中国来说,即时通信只有腾讯和微软,搜索只有百度和Google,C2C只有淘宝和拍拍,B2B只有阿里巴巴和环球资源。而对于B2C和网游,则是百花齐放,是创业的热点领域。腾讯从用户出发,围绕个人用户的娱乐、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展开,渗透进入一个个相关的细分领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创业者要看到行业本质,预先想到竞争,才能去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择腾讯的弱点来进攻,才有可能成功。骂街是骂不死腾讯的。

  难道腾讯真的没有弱点,其它创业者就无望了吗?未必。这方面,周鸿祎看得很准。他承认腾讯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并尊重对手,并说:“腾讯的业务很多,但是安全可能是要求一个很专业的公司,更专注的去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还是相信,在专业安全方面,我们应该会做得比腾讯好。”周总可谓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在用户体验上与腾讯比速度和细节。以周鸿祎的专注、执行力和现有的装机量,在这上面跑赢腾讯,应该问题不大。外界盛传:在腾讯,只要是Pony亲自抓的项目,就一定成功。其它的就不一定了。公司大了、扩张很快,产品线众多,Pony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全面顾及,也没有办法克服因公司太快成功而导致的傲慢、自满、偏见和认知封闭,也很难克服因组织膨胀太快而致的官僚主义、内耗和反应迟钝。(我不是说公司最高管理层,在投资者见面会上,Pony和Martin都很谦虚,耐心解答问题,也不会中途离场。在互联网大会上,见到郑志昊发言也很谦虚,从不攻击对手,还对网易评论的盖楼模式赞不绝口。但我见到的有些腾讯的年轻人,优越感很强,与他们谈活,有两个“凡是”:一、凡是腾讯做的都是对的;二、凡是与他的意见不同的都是错的。有时真是觉得这群年轻人真是命好!)

  如果觉得腾讯真的妨碍了竞争,涉嫌垄断,可以告到国家那里,用反垄断法把他肢解折分了就行了。但现实恰恰相反,真正优秀的企业家想到腾讯的竞争,反而会加倍地创新,否则他们就是死路一条。另外,现在的竞争是跨越国界的竞争,即使国内活得滋润一些,国际上的巨头,随时会从另外一条路上杀过来。腾讯要是不能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也很可能死在沙滩上。

  另外,中国目前很强大了,但企业中称得上中国名片只有华为和联想两家,希望腾讯在国际化上走得更远一些,赚老外的钱,也为国家争光,成为国家的第三张名片。

  媒体本质上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战场。联想至此,想到了毛主席的一首诗词,就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附毛主席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扁鹊兄弟,原文链接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腾讯的创新问题与智猪博弈

  最新一期计算机世界的封面报道是《“狗日的”腾讯》,看上去很生猛。用Keso的话说,就是起了个极具轰动效应的名字,但“实际上这篇报道也没写出什么新东西,不过是把互联网行业流传已久的‘全民公敌’的说法,给具体化了一下,迎合了一把所谓的‘民意’,属于比较讨巧的报道。”

  不过我的关注点不在报道是否讨巧,而在于腾讯的创新问题,这让我想起了智猪博弈。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例子:猪圈有大猪小猪,任一猪可选耗2份体力踩食槽踏板,放出10份饲料。小猪踩,可食1份,大猪得食9份。大猪踩,可食7份,小猪得食3份。问大猪小猪各应采取何策略?

  答案是: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坐船”(或称为搭便车)。因为——

  1、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会吃光绝大部分食物,除减去劳动耗费,小猪净亏损1个单位,大猪净得9个单位;

  2、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半数以上的残羹,小猪净得3个单位,大猪净得5个单位。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大猪忙不迭地踩了踏板后,赶忙跑回抢食物,而小猪则静候在食槽边“坐船”、“捡漏儿”。如此往复。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谁踩谁吃不到。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谁踩都有足够的吃。

  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微软中国的刘润对智猪博弈增加了一个注解:小公司如小猪。的确,在游戏的最开始,一定会有敏感的小猪发现会带来食物的踏板机关,于是第一轮是小猪去踩踏板,或者大猪小猪一起踩。等到聪明的小猪发现原来博弈的结果注定亏损,于是进入第二轮——“小猪躺着大猪跑”。等到游戏规则改变,不思进取的小猪突然发现“等待者不得食”,这时的破口大骂多半因为失去第三轮资格的愤怒。

  其实创新问题,说到底是创新的成本问题,无关是疼讯还是痒讯。创新也犹如踩踏板,无论腾讯还是其他大小公司都在计算成本。踩了踏板却没抢到多少食物的小猪,如果大骂大猪抢食,明显是智慧不足导致的恼羞成怒。大连做电子商务的Leon liu说了一句话很实在:“你知道腾讯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吗?有人说是模仿,有人说是创新,腾讯人自己的回答是:耐心。”腾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耐心,懂得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

  我们总在崇拜国外的互联网生态环境比较好,那是因为他们的游戏规则已经更接近方案二或方案三了。事实上,《“狗日的”腾讯》并非谩骂,尾声的一句话说到了关键:“腾讯庞大的身躯,依然潜伏着诸多暗流”。腾讯本身被很多东西裹挟,鸭梨很大,而且也意识到自己的危机。是啊,有智慧的猪都知道:当踏板与投食口间距较远,小猪策略的收益比最高。

  可是,但凡是有别的办法,谁又愿意做大猪呢?

  来源:读者LazyLorna投稿,原文链接

腾讯——中国创新的扼杀者?

  最新一期计算机世界的封面报道则是极具标题党的文章《“狗日的”腾讯 搅局者还是终结者》,文中一再细数了腾讯涉足的众多领域,以及如何扼杀掉竞争对手。最后还给腾讯灌上扼杀创新的“卑劣的模仿者”的帽子。那么腾讯就真的是中国创新的“扼杀者”吗?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创新?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个方面:创新几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方面:存在完全颠覆式的创新,但比较少见;

  第三个方面: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多数创新,可以认为是渐进式的创新,是基于某个小方面的改进。

  从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所谓的创新大多是第一和第三个方面。至今也尚未看到中国互联网中出现过任何具有完全颠覆式的创新,这种细小的创新根本不能为处于创业初期的小企业带来任何防止被模仿的技术壁垒。往往一些新事物出现,在中国都会冒出非常多的模仿者。而作为创新者的企业,往往并没有可以申请的专利等来阻止其他资本的进入。这时候,许多大公司就往往依靠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从模仿逐渐到超越,再到扼杀。

  第二,中国所谓的创新本就是对国外的模仿

  在《“狗日的”腾讯 搅局者还是终结者》一文中所举的被模仿的企业,美团、新浪微博等,无一不是模仿国外企业的“中国式山寨”。就拿团购站来说,就曾出现过“百团大战”这样精彩的场面。那么,既然别人都能模仿,为什么腾讯就不能呢?文中只是提到了美团网对于腾讯进入团购行业的恐惧,但并没有提起美团网自身发展的缺点和缺陷。

  笔者举个例子,腾讯最近推出了3366网站,但是你有看到有说4399也在恐惧的新闻么?就比如蔡文胜在微博中所说,腾讯进入小游戏行业,正是说明了这个行业所具有的潜力。另外,竞争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佳途径。

  无数的示例告诉我们,只有最好的公司才能活到最后。弱者总是想依靠垄断或者寡头来获利壮大,而不是通过竞争。

  第三,模仿是腾讯自身发展的需求

  从浏览器、输入法、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等的逐渐建立,我们可以看到腾讯是想最大限度的发挥QQ庞大用户群体的作用。依靠各种新兴的网络应用来不断增加用户的粘性,巩固自身用户群。而浏览器、输入法这些就可以让腾讯更加的了解用户的需求。为什么腾讯总能跟上互联网的每一次热潮?正式由于极高的用户粘性以及对用户需求的了解,让腾讯可以跟上每一次的互联网热潮,并且稳稳当当的打败众多竞争对手。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的发展就是未来的大趋势,PC的功能可能会逐渐被移动终端所取代。那么,到时候的QQ是否就会让步于新式的通讯或社交工具呢?笔者想腾讯不会不知道这个问题,所以目前的腾讯才会四处出击,不断的围绕这用户来推出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或应用。而其目的无非就是,尽量扑抓住用户未来的需求,从而可以预先的调整自身的核心业务去实行下一个新的技术热潮——移动互联。

  最后,模仿是由于我国的体制原因

  为什么中国出不来谷歌、facebook、twitter这些?反而是出现开心网、新浪微博等这些模仿者。中国式的互联网创新困局并不是由某一企业造成的,而是由于中国的大环境所造成的。“中国的土壤不适合互联网创新”,这是一句我们经常听到的话。然而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中国最好的几个互联网企业——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也都只是地头蛇而已,他们从未在国外证明过自己。这些中国互联网巨头尚且如此,我们又能如何要求创业中的小企业能带领中国去创新呢?

  没有足够的技术壁垒,任何创新都会被迅速模仿,资本总是最迅速的流向最具潜力的行业。所以,腾讯的模仿也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资本逐利的需求罢了。而国内创业者们自身的顽固思想才是阻碍创新的重大障碍,人人都想依靠创新来获得垄断性地位,比如国内的移动、水电、中石油这些公司,无非都是依靠着垄断地位才能获得如今的地位,而其本身的经营能力在世界上也就是二三流而已。而创新往往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你不能在初期抵抗住资本的进攻,那么你的失败也只能归咎与自身的原因。

  对于腾讯来说,他已经获得了400多项专利,推出的产品比以往的产品有很大的改进,其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在许多产品设计细节方面都颇具创新,也给用户带了不少的惊喜。所以,创新的扼杀者这个帽子盖在腾讯头上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是单一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问题。

  来源:读者彼岸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腾讯的创新之争

  最近,关于腾讯是否具有创新型再次引起了人们的讨论。早有网友将腾讯一贯发展之路总结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诸如“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超越”这样的评论亦常被用于对腾讯的评论。

  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互联网发展趋势的报告(点击此处下载),将腾讯列为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之一,注意在摩根士丹利的这份报告中,腾讯上榜的理由是其在虚拟物品销售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几乎与此同时,一篇名为《腾讯,到了该创新的时候了》在网络上流传,随后该博文作者发表了第二篇关于腾讯创新的博文——《上文“腾讯,到了该创新的时候”的几点补充》。当然,肯定会有人持相反意见的——《创新之争:什么是创新?腾讯的创新你了解多少?》,这篇博文表达了对腾讯创新不同的看法。最新一期计算机世界的封面报道则是极具标题党的文章《“狗日的”腾讯 搅局者还是终结者》。

  那么,腾讯到底是不是、有没有在创新呢?

计算机世界 

  毫无疑问,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以及覆盖全面的产品布局,腾讯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世界里数一数二的巨头了。对比我们生活的世界,比如在学校里,对于那些取得不错成绩的同学,我们似乎会不由自主的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会希望他们能够带动班里总体成绩的进步,或者希望他们能够在其他领域亦能够有更多建树。因此,对于腾讯这样一个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我想,这样的心理仍然是存在的。我们似乎不会简单的满足它现在所取得的成就,而是希望它能够更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绩。因此,尽管腾讯已经在国内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却并没有赢得足够的尊重。特别是,当人们发现它开发的各个产品,走得几乎都是“抄袭”路线时,自然对腾讯的所作所为抱以强烈的质疑。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关于腾讯创新的话题总能够引起人们热烈讨论的原因。

  那么,对于腾讯创新争论的焦点到底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对腾讯创新之争,本质上是对“什么是创新”的争论。无论国家还是在单位、企业中,乃至个人,我们对创新似乎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国家总是在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一个单位或企业中也总是要求具有创新的产品或工作思路,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更是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既然,人们如此强调创新,那么创新是什么呢?事实上,在我研究生生涯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导师就给我说明了这个问题。我的导师强调:的确,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论文写作对创新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假如我们写论文只是为创新而创新的话,就会陷入制造学术垃圾的怪圈,这对自己和学术发展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而几乎任何创新性的成功几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或是研究方法的改进,如前人研究从广州到北京的方法都是步行、骑车,而你提出通过乘坐飞机这种方法也能从广州到达北京,那么这也可看作一种创新,除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外,还有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这里的创新就是说研究一个新的领域,当然前面已提到,大多数这个新的领域仍然是跟过去的研究有一定联系的,完全颠覆式的创新,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对创新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创新几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方面:存在完全颠覆式的创新,但比较少见;

  第三个方面:我们目前看到的大多数创新,可以认为是渐进式的创新,是基于某个小方面的改进。

  如果对比上面三条,可以看到,《腾讯,到了该创新的时候了》一文中认为的是腾讯没有一款具有腾讯特色的颠覆意义产品,其以往推出的产品走得都是抄袭模仿的道路,这并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创新。而《创新之争:什么是创新?腾讯的创新你了解多少?》一文则认为腾讯获得了400多项专利,推出的产品比以往的产品有很大的改进,也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因此作者认为这就是创新。

  由此可见,二者对于腾讯是否是一家创新性公司的判断是基于对创新的不同认识,这是造成二者分歧的根本原因。

  那么,到底要怎么看待腾讯创新这个问题呢?

  我觉得,应该把辩证的去认识这个问题,即综合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的观点:一方面既要看到,腾讯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在许多产品设计细节方面都颇具创新,给用户带了不少的惊喜。如我个人觉得QQ里的签名功能就设计的独具匠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为一家如此规模的公司,只是走简单的模仿路线永远也不可能赢得足够的尊重。如果腾讯只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始终走在别人的背后,那么它将无法走出国门,只能沦为地头蛇,如此,又怎能称之为伟大呢?

  事实上,放开了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巨头,我个人认为它的确是需要在其它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如培育和完善产业链、甚至是在国家发展方面(这是个沉重的话题),我觉得它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更出色,当然,这并非易事,需要决策层以更开放的思维去思考与认识腾讯未来的发展战略——而这需要时间,希望腾讯不会让我失望。

  来源:木屋投稿,原文链接

从微博到招聘有多远?

  这是一个跟微博开放平台有关的话题。连续四篇都相关微博,不论观点对错,多少会令人令己审美疲劳,如无特别意外,这将会是越石最后一篇关于微博的文章。

  请先看三道笔试题:

  1.我是男人,我理想中嫖娼应该合法,有病吗?为什么

  2.依你看,养育之恩与生育之恩相比,孰重?为什么

  3.中华英才网邮件提醒你:“为了确保你早日找到工作,你应该平均每天至少投递20份简历。”请问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问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世界观差别,我坦率在此给出我个人的世界观(140字以内):

  1.支持嫖娼合法,无关道德,无关立场,尽管我过去未曾嫖娼,将来也不会嫖娼。

  2.五六年前有一则热点新闻:一个被收养的女孩考上了大学,开始苦苦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其煽情之深赚足了不少人的同情,我却没良心反思了这种舍近求远的追求,苦苦的寻找一个跟你二十年有血脉却不曾相连的陌生人,而无视养育你二十年对你仁至义尽的养父母的感受,那真的会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女儿吗?

  3.请见于下文中。

  言归正传,招聘对于微博有何意义可言?

  我们知道,微博是不对称的社交平台,不可否认在这个平台里,对话更多仍然集中在地位或者知识、兴趣这类相对差距不大的人群之间,而高层面的人有轻视情绪,通常并不太愿意跟低层面的人平等交流,这倒并不是什么道德层面的问题,尚需要用户心态上看淡。何为心态看淡?名人、成功人士自然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也有更多的东西值得别人听,而无名氏自然会较少被人关注,也没有多少值得别人关注的理由,这是天道,符合自然规律。所以,玩微博的普通人最好首先抱着听的目的而去,其次是参与,最后才是自己写,这叫顺天应命,不逆天强求。但反过来站在平台的角度来看,这种居高临下的轻视会从心理上逐步伤及普通用户的热情,还真的有必要去审视这一问题,为这类交互提供契合用户心理的理由。而招聘就是一类很好的交互模式,招聘的本质便是不对等的相互需要,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如果招聘和求职的需求被激发,这对于平台的整体环境是有利的呢?

  当然,逻辑永远只适合于缺陷分析和宏观预测,如何把猜想进一步细化到具备可操行性,问题会更复杂难测。这里,针对可能的关键问题,给出个人的几点并不成熟的简单设想,抛砖引玉,以供参考,可能对于依托微博开放平台创业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1.基于问答驱动。

  至少输出几项数据:用户发布的所有笔试题;每道题的所有回答;用户的所有答题以及其他用户的评价(类似于QQ好友印象之类)及相关指数的排序,并且遵循微博基本规则,无论笔试题还是答题,都控制在140字以内。

  2.随机控制。

  为了避免只有问题没有答案的输入输出不平衡损伤系统的生机,必要在基本规则上采用条件控制,一个最简单的条件控制,只有在答题总数>发布笔试题总数时,发布新笔试题功能才能激活。但是,以上控制实际上是无效的,因为名不见经传的我来发笔试题,跟李开复来发笔试题,收到的回应是绝对差距悬殊,问答必然会向少数人集中,规则仍然必要修正,或许可以将答题性质拆分,一个是主动回答,比如你想回答李开复的笔试还是其他人的笔试那是你的自由,另一个是贡献性质的随机回复,没当发布一道题,必须答一道由系统随机抽取的笔试题,这么拆分的理由是无论发布笔试题还是回答笔试题,都是享受权利性质的用户需要,而为了确保整体环境,需要付出相应的义务,由于回复限制在140字以内,这无论对于何等高贵的人来说,都不算多么难以接受的困难。并且随机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概念,其本质是为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变化,可以解决很多正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3.作为一个有明确定位的辅助性应用,隐私策略也应该考虑,这是一个关系公平性的基本问题,如果纯当微博对话完全开放,则不同的人在答同一题时会参照别人的答案,那么答案除发题者之外不应该是可以查看的(当然,如果考虑以这个做为增值服务,是否可行,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是作为别人了解你的另一扇窗,用户所答的题是应该看得到的。从这点上说,实际上是要开辟一种全新的不完全开放的微博模式分支。

  之所以思维会突然被引导到招聘上,完全是受一位朋友的提问启发,他问:twitter 是否真的会如此强大,难道它不是天生缺乏一种凝聚性,必须依附于某种话题吗?而我所见也正是大家所见,微博对于低端用户来说,的确天生会缺乏点凝聚性。事实上,微博并不是每个人都敢用,就我个人的生活圈子,目前为止听说微博大名的同学很多,但试用过的,并且坚持的,很少,只有几个人,我自问至少在知识层面上不算低端,但是仍然会逐步对微博失去了最初的浓厚热情,“一直在关注,从未有粉丝”,何其郁闷!这其实并非用户的原因,得归咎于运营这个平台的设计师们的高傲所致,他们自己拥有名望,地位,却忘记了大多数无名之辈的感觉,关键是,真正成就微博的正是那些没几个人关注却依旧默默无闻在坚持的普通用户,他们的数量占绝大部分,是真正的主力军!

  一个伟大的设计者应该超越自己所站的位置逆向思考。你不能像唐骏之流的教育家们那么苦口婆心的教育:人应该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去适应你,诸如此类。如果说可以把微博看成是虚拟社会的话,那么首先,不管他们知识层面如何,他们都是正常人,一个正常人却不能适应社会,这说明平台所塑造的社会性出了问题,而缺陷之所在,正应该是变革的机会之所在,而不该人云亦云野蛮反问:别人怎么能适应,就你不行?

  是的,缺陷之所在,即变革的机会之所在。

  进一步讨论以上提到的问题,既然说微博对于低端用户而言天生缺乏凝聚性,必须依附于某种话题,那么什么样的话题会增强这种凝聚性,从而有利于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呢?显然必须满足两种特点:其一是话题本身就契合了沟通的不对等性,对话题双方天生没什么平等性要求,其二,可能对低端用户有利。而招聘似乎恰恰符合这两种特点。

  一年前注册中华英才网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对方的善意提点,大意是,为了确保你早日找到工作,你应该平均每天至少投递20份简历,我愣住了,当时心里立刻跳出一个词汇:饮鸩止渴,这句台词的潜台词是这个网站的招聘效率一定极其低下,于是之后我也没有用中华英才投递过简历,其实在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的体验也一个鸟样,无论在招聘会还是网络招聘,细心的话你都会发现,你一年前去时,一个月前去时,一个星期前去时,那家企业都在,招聘同样的岗位,实际上从时间上对方已经告诉你了,一个星期后他们还会在那里招聘,那么说明了什么,这个招聘是无效的。

  这种模式导致了无数人去参加了无数次的无效招聘,你能想象一下你花几个小时辛辛苦苦跑到那里准备了N久,却发现对方是无所谓的海选,甚至是家保险公司骗你去的时候,那种感觉吗?你不爽吧,不爽你回去,这种无效招聘问题明显出在企业身上,却是由求职者来承担相应的成本,最后消磨掉了求职者的初衷,恶性循环之后,进一步也让企业在寻找合适人才时更加困难。

  这样一来,招聘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我们知道,只有合适的人对应合适的工作,才是正确的结果,所以如何实质性提高招聘效率,提高匹配的精度,应该是招聘变革的方向,而效率的提升,匹配的精度,归根到底是信息的对称性问题和信用问题,一般而言,对对方信息的了解越多越全面做判断时系统误差就越小,同时信息越透明,欺骗的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这也是对双方的无形约束,所有的这些,都是招聘平台所决定的。

  人人都可以发笔试,随时可以发笔试,也许今天我不需要招聘别人,但你又怎知他日我没有这种机会呢?纵然我没有这种机会,也不代表我对这个世界没有理解,或许我的笔试题相比你所设计的笔试题更有趣味。所以,笔试题不但可以是严肃了解别人的途径,更可以是相对轻松而有趣的交流和分享,更重要的是,这本身是一种交互和个人精髓的沉淀,其意义超出了招聘本身的意义。当然,单就招聘本身而言,这种以问答驱动的模式更容易反映人与人之间世界观价值观的差距,却并不是招聘需要了解信息的全部,包括一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尤其是技能等等,这些数据都应该慢慢的推动用户去提交,作为一个尝试性的变革方向,这种基于笔试题的开放性交流或许不失为一个上佳的服务入口。

  最后的困惑是,新浪会自己做呢还是留给第三方平台呢?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苹果iPad全解析

  苹果iPad的定位介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产品,只有四个按键,与iPhone布局一样,可以实现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在iPad发布之初,我曾经对这款产品的用途产生了一些怀疑,甚至搞不清楚iPad的明确定位,随着实际使用iPad的这段时间,我渐渐明白了这款产品的实际定位和用途,下面就是我对苹果iPad功用的全面解析。

  iPad的参数细节:厚度为1.27厘米,重量为0.681千克。采用9.7英寸IPS显示屏,支持802.11n WIFI、2.1+EDR的蓝牙协议。机身使用1GHz CPU,有16GB、32GB、64GB的存储容量可选择。最长10小时的待机时间,并且电池是可以更换的。

  使用体验:易用性,触摸屏

  苹果iPad的一大特点就是好看且易用,对电脑不熟悉的用户都可以轻松上手,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这点很利于iPad的普及。长时间的待机性能、触摸屏都加大了iPad的易用性,就使用时间而言,通常iPad可以使用8个小时的时间,比大多数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都要长,触摸屏的操作非常直观而乐趣横生,使用鼠标和键盘的用户也很容易使用。

  电子阅读器

  苹果iPad支持标准的EPUB格式的电子书,其中最为常用的阅读器包括苹果自己的iBooks和Stanza,iBooks的阅读界面极佳,支持苹果的网络书店,不过书店目前大多数书籍都是英文的,中文书籍较少,因此只能依靠同步本地电脑的EPUB格式的电子书文件到iPad里,同步的方法和同步MP3音乐文件类似,在“编辑”-“偏好设置”中,选择显示“书籍”,然后选“文件”-“将文件添加到资料库”,把本地电脑的EPUB文件添加,同步iPad的时候选择同步书籍即可。

iBooks

iBooks

  Stanza是免费的电子书EPUB阅读器,这个阅读器的功能非常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支持很多在线书库,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很多在线书库而无需同步本地文件,比较知名的在线书库包括“书仓”和“掌上书苑”。

Stanza

  用iPad看电子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iPad太重了,长时间拿在手里会很累,纸质的书籍和Kindle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iPad的重量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iPad最为电子阅读器的优势,长时间用iPad看书必须要有个支架才好。

  游戏性

  在iPad的应用商店里,最热门软件中,有大量的游戏应用,可见游戏是除了电子书外iPad的又一个重要功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iPad的娱乐取向。

  iPad上的游戏大多以休闲游戏为主,其他类的游戏也有,但操作体验并不高,例如FPS(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操作体验最好的应该是PC平台,而动作冒险类游戏则是家用游戏机的天下,以触摸操作为主的休闲游戏则在iPad上有良好的体验。

游戏

  虽然iPad上拥有很多有趣的游戏,但是能够媲美家用游戏机或PC等游戏平台的大作却很少,例如《生化危机》、《最终幻想》这样的游戏大作,而且iPad也没有足够的机能去运行这些游戏,另外,iPad的存储空间也是限制大型游戏的一个软肋,很多用户购买的16G的iPad,最大只有16G的存储空间,这对于目前动辄数G的大型游戏来说实在太小了。

  苹果iPad在最初的时候,就被定位为介于上网本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娱乐终端,它的确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娱乐体验,但是目前还不具备挑战家用游戏机和电脑游戏的能力。

  电子相框

  电子相框是一种通过小型液晶显示数码照片的一款电子产品,iPad内置了电子相框的功能,可以显示iPad内部的数码照片,如果只是从显示效果看,iPad显示照片的清晰度远远高于普通的电子相框,但由于iPad不支持SD卡和USB卡,无法播放外部的数码相片,因此在使用的方便性上略显不如。

  视频播放

  由于苹果与Adobe在Flash格式上存在争议,因此当前iPad只支持HTML5格式,导致用户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访问国内网站上的Flash格式视频内容,同时默认的Youtube无法直接访问,目前支持iPad视频格式的国内网站还不多,片子也很少,用户只好将本地电脑的MP4格式的视频传入iPad进行播放。iPad播放的分辨率为1024×768大小。

视频播放

视频播放

  音乐播放

  苹果iPad内置iPod应用,可以用来播放音乐,播放界面类似iTunes,音乐可以将本地的MP3通过iTunes同步到iPad中。但是显然,iPad体积太大了,把其当作MP3播放器显然并不合适,这方面iPhone和iPod以较小的体积而胜出。

音乐播放

  上网

  苹果iPad内置了Safari浏览器,对于通常的网页来说浏览效果比iPhone要好的多,其1024×768的显示分辨率可以在无缩放的情况下浏览大部分网页,不过目前iPad还不支持Firefox和Chrome浏览器,用户的选择就只有Safari,由于其不支持扩展插件,不支持Flash,因此对于某些网页显示会出现异常,由于不支持ActiveX,iPad对于国内的网银或支付宝等网站都无法正常访问。

上网体验

  商务办公

  iPad应用中,还有很多是针对商务办公的应用,不过客观的讲,针对移动办公业务,iPad对于笔记本电脑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封闭的系统缺少开放的平台和软件,不支持USB、SD外设,没有视频输出接口,外部接口少之又少,但这一些都不如虚拟键盘对办公使用的影响。

  例如我在iPad上安装iSSH连接远程主机,结果发现虚拟键盘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远程终端上的文字只能看到几行,简直和通过手机上SSH一个效果,使用其他桌面终端产品,效果也是类似。

办公

 

  Office用户大多使用苹果自己的办公产品,其导出到电脑有可能会和微软Office产生兼容性问题,在文字录入方面,虚拟键盘显然不如实体键盘录入方便,并且占据了大量屏幕空间。

  对于中文用户来说,输入法也成为iPad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文iPad用户只能使用苹果内置的拼音输入法,而不能像电脑用户那样使用一些好用的第三方输入法(谷歌输入法、搜狗输入法等),也无法使用五笔等非拼音输入法,苹果自己的拼音输入法,大多数用过的中文用户可能都不会觉得好用,这使得在iPad上输入大量文字很变成一个异常痛苦的任务。

  对于办公用户来说,iPad键盘是硬伤。

  总结

  苹果iPad并不是平板电脑,总体定位应该是一种介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娱乐和上网终端,iPad拥有不错的用户体验,其定位却令很多人迷惑iPad的定位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游戏,iPad不如Wii和PS3,如果是上网,那么不如上网本(如不支持Flash,不支持Firefox、Chrome、IE),如果是电子书阅读,重量有些重,如果是办公,缺少物理键盘和开放的平台和软件。但是如果同时支持上述功能,价格也只有三千多元,那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综合娱乐终端产品。

苹果iPad营销了世界

  不得不说,iPad这个小东西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意思了。当乔布斯拿着这么一个放大版的iPhone Touch上台的时候,很多人一定在心里腹诽乔布斯一定会连内裤都输掉。因为这样一款产品实在是见所未见,所有人都能够指出iPad失败的N个理由。

  在大家期待着它刹羽而归的时候,iPad却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有个说法是iPod重新定义了MP3,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看起来iPad也许真的就要重新定义平板电脑,或者它需要一个足够特殊的名词。

  但是回过头来看,iPad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摘了网上的一个段子:苹果的手机打不了电话,笔记本用不了网线,台式机打不了游戏,mp4看不清视频,mp3音质不行,平板电脑读不了u盘,这些都没什么,没什么。虽然有夸大之嫌,但是也道出了我们这些非果粉的困惑。

苹果iPad

  事实上iPad的成功,更多离不开苹果公司公关的熟稔操作。例如不断地爆出最新硬件变动、软件更新和各种花边新闻。所有媒体都志愿帮苹果做营销,每一款苹果产品都能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媒体对此趋之若鹜。因为苹果粉丝如此之多,以至于媒体跟进不及时就会面临读者的质疑。苹果公关是如此了解媒体和用户的心理,以至于iPad几乎都不需要太多的额外宣传成本。

  我把这种营销方式称为“苹果式营销”,苹果式营销不可或缺的一环还有乔布斯。他就是整个果粉世界的教父,因为苹果的几乎每一款重量级产品都广受赞誉,所以乔布斯的声望变得越来越有爆棚的趋势。

  乔布斯说iPod不只是一部MP3,世界将信将疑,最后iPod变成最畅销的MP3播放器;乔布斯说iPhone不只是一部手机,世界有一半的人相信了,最后iPhone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移动电话;这一次乔布斯说iPad将会是最成功的平板电脑,世界大部分人都相信了,因为苹果的成功让大家对于乔布斯有了太过偏执的信任和期待,所以iPad的风行速度比iPhone快了太多。

  乔布斯与苹果,这就是苹果式营销的轴心。在苹果越爬越高,大家对于苹果的期待也越来越大,也让苹果式营销越来越奏效。乔布斯与苹果,这已经是被神话的完美组合了。也许在定义论里面,还应该加入“乔布斯与苹果重新定义了营销”。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Twitter可能是Google杀手

  7月22日的新闻,百度CEO李彦宏今日在百度电话会议上谈及对实时搜索的看法,他认为实时搜索很容易充斥垃圾信息,百度对此很谨慎。实时搜索是伴随着twitter 的大热而诞生的新词汇、新概念,有关该词汇的新闻也看过不少了,但是很遗憾,总觉得有点一言堂的感觉,大部分的观点似乎都认为各家搜索引擎应该支持实时搜索,至少,当有道搜索成为国内第一家推出实时搜索的搜索引擎时,似乎人们对此相当赞誉,当搜搜也开始支持时,迎来的又是一片赞誉,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连续投递三篇都能有幸被月光接受,但我想试试看,就借百度CEO李彦宏的这条新闻谈谈实时搜索这个老生常谈的新话题。

  在此之前,请允许我就上一篇文致歉,在《破解新浪微博媒体性优势》一文后,一位朋友发来邮件提出了一个困惑:“特别是社区属性和社交属性,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区别,各自的内涵是什么?”这位朋友很细心,相当尊重逻辑,我对此很惭愧,更准确的提法我应该这么说:控制转发率就控制了媒体属性,控制评论率就控制了社交属性,而控制发布功能便控制了社区属性,更具体比如说类似一些新闻提到twitter 月发推总量多少亿条,即信息发布的速率,这个指标代表用户对社区的投入程度,而社交属性好理解,所谓社交,过程即对话,当然,你可以把用户使用私信的频繁程度算进去。这么来提的话应该能解答很多读者的困惑。

  好,言归正传,话题回到实时搜索。

  李彦宏在电话会议上的看法,其顾虑应该主要是指监管问题,考虑到信息难以控制,在前景尚不明确之前,对于实时搜索的态度应该谨慎,这是我能从这条新闻中得出的唯一猜测性解读,换而言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政策性顾虑的话,百度会毫不犹豫的推出实时搜索。

  先确立一下基本的观点,我个人以为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巨头相继支持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信息的实时搜索,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称道的事,相反,这或许是一个愚蠢的决策。我所见过的最不着边际的相关新闻是:twitter 向google开放实时数据等于自杀。

  我至今没很搞清楚twitter 想google开放实时数据是twitter 向google付费呢还是google向twitter 付费,如果是twitter 向google付费,我觉得还能理解,如果相反,那么我会觉得,google简直疯掉了。

  我们知道,搜索引擎之所以强大,在于他在拥有导向流量的本事,能决定很多网站的兴衰,按钱来排序的百度之所以让人爱恨不能,就是因为这个,引导的本质是广告价值,开发实时搜索,将流量导向微博网站,本质也就是为微博网站免费提供广告效果,假如在这个过程中,twitter 所谓的向google开放数据库算是勉为其难,还要向google收费的话,那就恰恰搞反了,其逻辑无异于百度为我打广告,我还让百度付钱给我一样。

  按常理,这简简单单的一般人都能看得懂的逻辑那些伟大的公司应该看得懂,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所看到的新闻貌似都是google、bing等搜索引擎向twitter 付费。

  那么接下来,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利弊,尤其是搜索引擎的格局走势问题。

  在中国,骄傲的google大概永远没机会成为搜索市场的霸主,如果有可能,我怀疑整个google搜索引擎都会被墙掉,那么,我们不考虑google百度争霸的因素,只问一个次要问题:为什么soso,搜狗,有道等二流搜索引擎撼动不了百度地位?是技术差距吗?

  不是!今天,对于绝大多数的中文用户而言,尽管两家搜索引擎基于同一关键字的搜索结果都能找到自己要找的信息,但是我们都不乐意打开其他搜索引擎,因为用百度搜索已经成为习惯了,当操作成为习惯,忠诚难以撼动,不是他们技术差劲,是大部分人们根本不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或者这么来说,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搜索引擎之间的竞争,在用户心理层面上,google和百度那是品牌与品牌之争,而soso,搜狗,有道等搜索引擎对百度的竞争,是典型的不对等的竞争,这里仍然需要重复一个观点,战争从来不会以弱胜强,因为不对等,所以正面的竞争不能决胜。

  孙子兵法有云:“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根据孙子兵法,尽管百度在搜索引擎的地位处于垄断,但只要迂其途,而诱之以利,仍然可能有后来者后人发,先人至,其中,最有可能证明兵法力量的便是微博客。

  如何解释?

  我们不妨来做一道问答游戏,如果我问,当今哪一项热门服务的本质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你第一印象想到的大概是新浪微博,但是,我很不好意思的提醒你,我本意说的是搜索引擎。这个问答折射了一个值得搜索引擎警惕的未来,两家截然不同的核心服务拥有同样的逻辑本质,那么这意味着在若干年后,这两家公司的服务将不可避免的出现竞争。

  如果你认为以上逻辑没什么错误,那么你也许可以审视一个看起来比较另类的观点了:twitter 不是facebook杀手,而极有可能是google杀手。

  目前,我们从新浪微博上所看到的搜索功能极其低调,个人主页上的搜索框体验甚至很差,相当的不显眼,但也许这正是新浪微博团队的高明之处,它需要麻痹对手,体验太好弄不好过早引起潜在对手的猜忌。这么说也许主观猜测色彩过重,但是一则新闻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Twitter是现在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搜索引擎

  注意文中的数据:twitter 月搜索请求240亿次,google月搜索请求880亿次,比例是3/11,高于四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twitter这么高的搜索请求仅仅只是来源于搜人和搜话题,那么进一步假设,那残缺不全的搜索按钮后面某天再突然补上一个“搜网页”的按钮,结果又会如何呢?

  让我们回到孙子兵法,搜索引擎之间的传统竞争都是正面竞争,所谓正面表现为如下形式:google的网页搜索VS百度的网页搜索,新闻搜索VS新闻搜索,图片搜索VS图片搜索,等等等等。然而当某一天twitter要全面进军搜索的时候,它和google的竞争并非正面竞争,它将是从自家的话题搜索直接跳到自家的网页搜索,而用户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了站内搜索习惯,这个跳转过程google的品牌直接被闪避掉了,在那场尚未到来的搜索PK,google将处于弱势!

  然而,反过来,google开发实时搜索对用户的意义并不大。为何,因为对实时信息的需求,用户不单单只是阅读,还包括回复,转发,而这些操作最终仍然要跳转到twitter 站内,对于用户而言,与其采用仅仅只提供信息输出的google实时搜索,还真不如直接在twitter 站内搜索了。这说明,从用户的需求来看,开发实时搜索并非多么华丽的事,twitter 本身提供的搜索本来就是实时搜索。再着,twitter掌握着信息源,它可以向google开放自己的实时数据,一样可以切断,不是吗?

  综上,横竖来看,所谓实时搜索,对于搜索引擎而言,都是一场虚幻的伪概念,而一场潜在的挑战正悄悄埋伏,如果看不到的话,就难免作出错误判断。

  末了,我想到了一个词汇:“养虎为患,伤及自身。”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2010年7月23日星期五

破解新浪微博的媒体性优势

  当今的微博格局已经相当明显了,新浪凭借先手优势遥遥领先,网易、搜狐、凤凰网已经基本失败,而百度的i贴吧虽然用户基数数量巨大,但是个残次品,唯有腾讯微博潜力巨大,可与新浪一决高下。

  今天我们知道,新浪是以媒体平台的定位来运营微博,而新浪网本身所积累的强大媒体品牌是新浪微博可以依托的天然优势,但是,这实际上只是一个以面概点的错觉,如果说新浪网的媒体资源是成就新浪微博的充分原因,那么逻辑上同为门户的搜狐和网易不会出局,实际的情况是,新浪微博本身已经成为品牌,先手优势所积累庞大的微博用户和良好环境使得用户对新浪的前景充满期待,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搜狐网易之所以失败,那是因为他们拥有的资源新浪都有,而他们没有的优势新浪有,相较之下,对于绝大多数用户而言,有了新浪微博,已经不需要搜狐微博或者网易微博。

  在古代,那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多传之后世,更容易被祭上神坛,但自古以来,传奇背后的本质鲜被看破,真正能明白兵法韬略的军事家并不多见。我看兵法时悟出一个不那么浅显的道理:战争从来没有以弱胜强,都是以己之长克人之短。别人兵多,你就兵精,别人兵精,你就占据地利,别人也有地利,那就比粮草,别人粮草也足,那就赌谋略了,总之,想要胜利,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弱点。

  关键是,你具不具备对手没有的独特优势,你如何放大这种优势,让用户相信你的前景,并付出热情?显然,在同等的条件下,要正面挑战已经强大的对手从来都不能决胜,从这个道理上看,网易搜狐的失败是必然。从一开始,笔者就只相信,唯一有足够优势挑战新浪微博地位的,只有百度和腾讯两家,百度数千万的注册用户以及搜索的天然输出,腾讯的无敌用户优势,都是新浪的软肋,只要将优势在用户眼中放大,那么必将三分天下。

  遗憾的是,百度的决策者对于这类产品的理解太浅,不能提前看到微博将来的进化走势,他们没有把微博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推出,相反,将其集成到贴吧内,格局的定位首先就不成大器,在运营的过程中,又不对比相关数据,针对毁灭性问题作出反应,这个问题在去年底他们的分析人员就应该看到,可惜至今听之任之,以致于把微博彻底做成了鸡勒。我想,无论是腾讯还是新浪,都应该感谢百度人,是他们将偌大的市场拱手让给了自己。

  请看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

  李彦宏最新的i贴(当年因为放弃了美国绿卡,现在每次进美国,都要在海关排很长时间的队)转帖24次,评论5806次,李彦宏个人的粉丝:1102.0270万,这一数据很直观:其一,转帖数远远低于评论数,比例之低居然小于0.5%,i贴吧的媒体属性堪称奇差;其二,在新浪,转发超过一万,评论近万的多的是,而拥有最多粉丝的姚晨也不过200万粉丝,而在百度,一千一百多万的粉丝却只有24次转发,纵然是评论也只有5千多,这意味着i贴吧的整体交互比例相当低,这不得不重提腾讯滔滔。

  微博的警钟在哪里?滔滔之死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案例。万物诸法相通,平衡是一切稳定事物的趋向。经济学最基本的架构原理是供求关系理论,这在互联网是同样适用的,在微博这类强信息流的平台中,一个相似的输出输入关系理论是存在的:用户发布信息这类信息输入类似于供,而阅读、评论、转发信息属于信息输出类似于求,当信息输入大于信息输出,供过于求,反之则供不应求。

  在经济学里,研究供求关系理论最基本的两个作用是调节和刺激。在市场经济中,供应及需求受价格规律及自由市场机制所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刺激市场带来经济增长,而高潮后所跟随的衰退却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种周期波动对社会资源及生产力都构成严重影响,故而必要通过宏观调控来透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控制整体社会的经济运行,来降低自由调节波动引起的震荡。

  广义的供需论提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供需差动: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

  这两点应用到微博,同样意味着两点:

  A:宏观调控理论上是必要的。目前所有的微博平台延续twitter的惯例,都是自发调控的。

  B:信息输出决定输入,这中刺激作用在平台高速发展之初尤为重要。一个平台如果在信息输出渠道尚未打通之时盲目打通输入渠道,导入海量信息,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滔滔之死是一个经典的反例,滔滔上线之时,直接将QQ签名同步到滔滔,结果,海量的信息涌入,却没几个人阅读,以致耗尽了用户的热情,最后的结局是在半死不活的挣扎中覆亡。

  我们姑且不谈i贴吧的定位格局的大小,单论产品运营过程,百度实际上重蹈了滔滔的覆辙,在i贴吧推出之初,感到新鲜的贴吧用户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李彦宏的i贴吧不过月余,就直接达到了接近千万的粉丝量,但是,直接导入用户在贴吧的动态,海量的信息输入,却没有培养起相应的信息输出习惯,用户的热情被一步一步消磨掉,信息输出量进一步降低,恶性循环。

  周鸿祎说,好的产品是不断运营出来的,的确,世上没有诸葛亮,一出手就能顺风顺水毫厘不差,问题是,在这个不利背景下,百度贴吧并没有就此作出反应,在规则上作出新的调整,从宏观上调控平台的整体环境,这是百度相关人员的基本意识问题。

  今年3月份的时候,百度贴吧发出了所谓三不限的产品人员招聘:不限学历,不限专业,不限经验,条件是写一篇对贴吧的分析。很巧,笔者发去了几百字的分析,当他们的一位贴吧负责人要求笔者写一份详细的分析后,我没有接受,反过来给他出了一道笔试题:百度i贴吧定位,媒体属性几何?社区属性几何?社交属性几何?想来他一定觉得笔者故作个性,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就是解决方案,笔者试图告诉他:其实,他想几何就可以几何。

  如何解释?

  我们从RSS的起源说起,来追溯微博媒体从何而来?RSS的出现源自于用户更快获取优质信息的需要,最初的RSS纯粹是为了输出,方便用户订阅而生,也就是说,他的基本功能有两个:输入和订阅,输出相当于微博的信息发布,只要格式支持RSS标准就好,而订阅相当于微博的关注,然后,随着一批一批优质信息源被认同,大量的用户订阅了同一信息,阅读器也开始支持信息的评论,来满足用户的交流需求,这跟微博的评论功能是相当的,而最后,是信息的分享,通过信息的二次转发,那些优质的,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可以传播的更远,更宽。

  从以上简单的追随之中,不难看出,微博的本质是以一种私有的数据标准替代了通用的RSS数据标准,他们的出现都源自于用户更快获取优质信息的需求,并且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区属性、社交属性、媒体属性都是一步一步随着相应的功能的诞生而诞生的。

  那么,一个最简单却恰恰不被人注意的结论就诞生了:通过功能的控制,可以对平台的环境进行宏观调控。

  笔者之所以认为,一个微博产品定位,媒体、社区、社交三大属性可以自由控制,是因为笔者倾向于这样看:控制转发率便控制了媒体属性,控制评论率就控制了社区、社交属性,通过合理的宏观调控,便是想几何则能几何。

  比如说,一个最简单的关联控制规则,如果规定用户每发布四条信息,必须转发一条信息,那么,整个平台的转发率必大于25%,而用户之间的交互也会随之整体性提高,有利于用户的忠诚度,同时用户为了寻找值得转发的信息,就必须要阅读关注的信息,这对于保证信息输出是有利的。这种控制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现实中,人在享有权力的同时,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当你在享受无数人对你信息的关注的同时,你也应该实质性奉献对别人的关注,如此,环境才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由此来看,从一开始,人们就没有明白,新浪微博的媒体性优势并非来自于新浪所拥有的资源,而是源自于平台优良的高转发率,在一个号称人人都可以是媒体源的微博平台,名人战术并非无法破解,你只需要将平台的媒体属性提升,那么,即使没有名人,平台仍然会成为高效扩散信息的媒体平台,如果你能根据数据调整,最终使得一条信息的转发有几十万,评论上百万,并且拥有搜索的天然输出,我不相信那些名人都争着投入新浪微博的怀抱,又何愁无名人呢?

  备注:平台的转发总数跟用户基数有关,而平均转发率可以通过功能的关联控制来设定。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感谢一位deardemi0506(at)gmail.com的朋友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报告(二)

  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团购网站不完全统计报告(二),在上一期报告给出19家知名团购网站的销售额及活动量排名前十名统计外,本次我们将继续利用团购网站大全团800自动抓取的团购交易数据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

  各网站平均售价、成交人数和折扣幅度

  上次我们给出了国内团购网站典型交易的概括:“一个团购活动大概会有1200人参与,原价大致会定在413元左右,现价约在89元,平均为三折”。 这次我们把各家数据细分开计算,看看各家每次活动的成交人数、售价以及折扣幅度是怎样。

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报告

  如上表所示,从平均成交人数上看还是糯米网最为生猛,拉手网和美团紧追其后。在报告第一部分发布后,我们也得到一些网友的博客留言反馈,主要是质疑成交人数这项统计的准确性。一些朋友说这个数字各网站太容易改了,如果按这个来计算排名,会导致团购网站“放卫星搞大跃进”的时代再次来临。说的有道理,作为团购导航站来讲,也只能分析各家公开的交易数字,无法验证各团购网站的实际交易真相,也只能拜托团购用户们多发表点评分享团购经历了。因此,在本章报告中,我们尽量不把成交人数当作重要指标来分析。实际上,成交人数的多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就拿糯米网来说,7月以来的交易情况也日趋平缓,第一天(6月23日)15万人抢购电影票的盛况也不复存在啦。

  该卖多贵?售价50元~100元最合适

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报告

  直接看图,不解释。大部分团购网站的现货售价都集中在50元~100元之间。替酷团网补充两句,统计中它的平均售价跑到了265元的高位,主要是5月27日一个定价3888元的20台iPad限量抢购活动给闹的,如果抛去这个特殊活动,它的平均价格也就在114元。如果读者您也想自己做一个团购网站,不妨看看这个图估摸一下自己的活动售价多少钱合适,也猜猜看你的团购用户的心理门槛有多高。

  全场超低折扣:25%~30%的折扣最流行

国内团购报告

  在19家团购网站的观察组中,有8家的折扣区间落在25%~30%,有6家在30%~35%之间。折扣越低越好吗?那可不一定,大家又不是没逛过商场,那种“原价一万八,现在破盘价只要998!”的商家噱头在团购网站上,一样也只能吸引短期的眼球关注,而团购消费者们只会越来越精不再上当啦。

  团购主要卖什么?餐饮居首,网购再变身

  团购活动可谓包罗万象,从最开始的美食套餐到现在安全套都可以团购了……为了统计方便,笔者直接使用团购网站大全团800的分类,分为餐饮美食、生活娱乐、美容美体、团购精品、特殊活动五大类:餐饮美食无需解释;生活娱乐中包括电影院、台球城、真人CS、酒吧活动等等;而美容美体中涵盖足疗美容SPA之类的东东;对于那些不需要去实体店享受而在家里坐等送上门的咖啡玉米或者某个限量版的球鞋,都会算在网购精品这类;而“-1元抢购iPad”或者“2元抢购优惠券”、“为灾区捐款”等眼花缭乱接着团购做营销的主题活动,不如把它们都拆出来计作“特殊活动”,而不放到日常团购中去。

  如下图所示,各家网站的重心比例不同,而按照活动发起数量的总计来看,顺序如下:餐饮美食>生活娱乐>网购精品>美容美体>特殊活动。为什么团购网站里的网购能排到第三呢?实际上,国内的团购网站们把美国Groupon.com所创造的“地面商家?网络预购”新商业模式又进行了“改良”。在中国的团购网站上,可不一定都是地面商家实体店里的体验活动,有不少都是类似淘宝上的秒杀型网购促销活动,只不过说法上从去年流行的“秒杀”、“抢拍”变成了“天杀”、“限量”,一天内有效,原价XXX现价YYY!……对此有何评论?如果只看交易人头,确实有那么几百人掏钱付款,也应该算实打实的“团购”了。只是消费者的眼睛越来越犀利,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这样的成功只能短期复制,可不能长期黏贴~

国内团购报告

  活动分类售价、折扣大曝光!

  下面这张表把各家网站在不同活动分类下的平均定价和折扣率都做了统计,请问如何使用呢?(呃,我也不知道……开玩笑啦,不知道我费劲做它干什么啊~)如果你是一个想尝试团购合作的新商家,你大概从此表可以了解以往与该团购网站的平均合作价是多少,大概是多大的折扣率,看看是否能否承担;如果你是团购网站,你大概可以知道对手们大致的定价策略,来照猫画虎或者声东击西;如果你是消费者,这张表对您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原因在于,任何一次团购活动对消费者们的吸引,绝对不是价格和折扣那么简单。团购网站本身的品牌知名度、口碑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商家的活动是否货真价实不掺水分,则是消费者们犹豫是否团购的最大心头之患。

国内团购报告

  ==============话没说完,语重心长的分割线==============

  团购网站隐忧面面观

  既然上一节说到了消费者最大的担心是商家活动的真实无水分,我想再补充一些根据统计数据发现的问题,来作为整个报告的结尾吧。观察了半年来国内团购网站的潮起潮落,各家团购网站们的发展前景也有着不少的隐忧,其中既有政策监管上的收紧风险(网店不是都要实名制了么,央视等媒体也连续好几周在报道团购网站的方方面面,我个人估计这个新兴类别离监管的日子也不算远了),同时也有一些属于目前团购网站良莠不齐、运营不规范而带来的对消费者的误导现象。在这里也就点到即止,大家自己心领神会吧!

  负1元抢购的诱惑

  没看错,非但不用花钱还倒贴1元钱给你!只不过贴的钱不能直接提现,而是会放在你的团购网站账户里以后使用。所谓抢购,于是就有数量限制的,比如说……1台流行数码产品。于是,负1元活动不但可以快速吸引上万甚至上十万人的访问和注册,而且这些“喜获1元体验金”的消费者们为了使用掉这1元,就不得不参加下次的团购活动了。于是乎,网站招揽用户注册的成本大大降低,尝试团购的转换率大大升高,您说买的卖的到底谁更精?

  2元买来优惠券

  2元特价疯抢,团下来的是一张……神奇的48元代金券。定睛一看,花了2元买一个减免某商家商品48元的权利。再定睛一看,小字里面还说您必须再消费50元才能享用这个优惠哦。算算看,其实你要花的是52元,才能减免48元。以往商家的代金券都是路边免费发给路人,现在倒好了,网上发给你还要先收你2元现金,再美其名曰“疯抢”——谁疯了才会抢这个吧?

  禁不起推敲的数字游戏

  一个并不便宜的漂流能有3000多人下单购买,可是每天商家的接纳人数却是有上限的。在有效期的3个月内,假设商家天天伺候团购来的人都不能达到3000名的话,那这些花钱抢购的“人”都漂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数字游戏的招数在商场里并不少见——把原价抬得高高的,再搞一下打折活动,你要是转身就喊今天跳楼价了!2折拿走,只限今天,也就前500名有份!如果说大家逛街的时候都能有这个谨慎,为什么在网站上看到那个“已成交人数”和“还有3小时15分23秒结束”就忍不住点鼠标了呢?

  让人犯难的发票三角债

  试过索要发票吗?团购网站说,发票请和商家沟通。去商家消费后,商家说这发票你得跟团购网站要,因为你把钱给的他们没给我们,或者说如果要发票就得另外填钱。在团购网上购买时可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补充说明啊。你一闹,现场那么多人看着,你也不好意思再和团购网站、商家踢这个三角皮球不是,只好羞愤离去了。正所谓“吃了人家嘴软”嘛,等等,吃是我吃了,可是我没白吃啊,钱是我先预付了的啊?

  遇到假货怎么办

  问网站咋办,说可以退,不过要收往返双倍的高额邮费,合着就打算从这儿再挣笔钱呢。想找个网站的官方消费者QQ群,我勒个去,刚张嘴就被踢出来了……理由是,竞争网站恶意攻击。我是真的买了啊,可是网站上找不到任何透明的群体在线交流机制,只好逼得“团购控”们团结起来互相帮助,自发组建论坛分享经验了。

  来源:团800官方博客投稿

谷歌中国将关闭谷歌热榜和生活搜索

  据谷歌中国官方博客报道,谷歌中国现在又将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调整,调整的范围包括谷歌热榜谷歌生活搜索谷歌问答等产品。

  谷歌热榜谷歌生活搜索即将被关闭,原因是这两个产品“没有受到中国用户的广泛欢迎”,对于问答产品,即将在未来几天上线的一个新版本的谷歌问答,Google和天涯将分别运营不同版本的问答产品。谷歌表示将重新调整自己的研发团队、让他们更专注于其他新的及现有产品。

  对于谷歌地图产品的调整,谷歌表示正在对此进行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更新情况。

  谷歌这些关闭的产品中,谷歌热榜的关闭令人遗憾,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挺不错的产品,其用户关注度应该也不算低,百度也有同类产品“百度搜索风云榜”,谷歌热榜唯一的问题就是,把用户的的真实搜索的热门关键字显示出来,而这些关键字谷歌并不想对其进行审查,有些中文用户在敏感时间还会主动刷一些敏感关键字,因此导致谷歌热榜这个栏目也受到相当的压力,最终遗憾的关闭。

  谷歌中国对于产品的一系列调整显然获得了中国官方的认同,工信部在阐述谷歌中国通过ICP牌照年检理由时表示:谷歌中国不存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煽动民族仇恨、宣传封建迷信、破坏社会稳定、散布淫秽色情暴力恐怖以及诽谤他人等相关内容,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经审核,其年检整改事项基本符合规定。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北京谷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年检结果为经整改后合格。

苹果iPad游戏推荐

  苹果公司今天官方宣布,iPad将于7月23日本周五将在包括香港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上市,苹果香港官方网站已经宣布,香港的iPad售价为3888港元起,折合人民币不到3400元,换算后与美国市场的499美元起价基本一致。而根据上周末从代理商泄露出来的信息,各款机型的具体售价为:WiFi版16GB 3888港元,32GB 4688港元,64GB 5488港元;WiFi+3G版16GB 4888港元,32GB 5688港元,64GB 6488港元,相信随着香港iPad的上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用户能够方便的购买和使用苹果iPad。

  在iPhone或iPad的应用商店里,最热门软件中,有大量的游戏应用,可见游戏是除了电子书外,iPad的又一个重要功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iPad的娱乐取向。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在苹果iPad上最好玩的一些游戏应用,供苹果iPad用户参考。

  Plants vs. Zombies HD

  价格:9.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PopCap的《植物大战僵尸》显然是目前iPad上最好玩的游戏之一,和各个平台的Plants vs. Zombies相比,iPad版本由于是触摸屏操作,玩起来感觉最佳,也最易入手,唯一可惜的是iPad版本没有花园这个小游戏,内容相对PC版要少一些。

  Fieldrunners for iPad

  价格:7.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炮塔防御》(Fieldrunners)的iPad是来自iPhone版的知名塔防类游戏,操作简单,画面非常吸引人,怎么在游戏中布局也是对玩家智慧的挑战,可玩性非常高。

  Flight Control HD

  价格:4.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航空指挥官》(Flight Control HD)是一个充分利用iPad触摸屏操作的一个游戏,在游戏中,玩家要模拟航空指挥官来进行交通管制,管理整个机场的航班起落,操作非常简单,如要控制飞机合适使用跑道,只需要将飞机拖动到相应的跑道上就可以了。

  Labyrinth 2 HD

  价格:7.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Labyrinth是一款控制钢球平衡的迷宫类游戏,游戏根据iPad内置的重力加速计制作而成,玩家将iPad横向平行举起,来通过iPad的倾斜度调节屏幕中钢球的滚动方向和位置,穿过迷宫达到终点,在Labyrinth里的地图非常多,设计的也非常经典。

  Minigore HD

  价格:4.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一款射击生存类游戏,画面很好看,场景也制作得不错,对于设计类游戏来说,该游戏的控制方式比起FPS类游戏的iPad移植版(如N.O.V.A、BIA2、SandStorm、COD_Zombies等)要易操作的多,总的来说,FPS还是在电脑上玩比较好。

  Sparkle HD

  价格:4.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类似祖玛的解谜游戏,玩法和祖玛类似,三个小球即可消去,喜欢玩祖玛的可不能错过这个游戏,此游戏有免费的Lite版本

  COMMAND & CONQUER RED ALERT for iPad

  价格:12.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红色警报系列是EA的经典,iPad版的红色警报移植自红色警报3,操作还算不错,就是屏幕较小,画面不如PC版的好。

  Asphalt 5 HD

  价格:6.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Gameloft的赛车游戏Asphalt 5是众多iPad赛车游戏中较为好玩的,支持重力感应,玩家左右摇摆屏幕即可控制赛车方向,玩起来体验不错。

  Resident Evil 4 iPad edition

  价格:6.99美元

Plants vs. Zombies HD

  CAPCOM的知名游戏大作生化危机也登录iPad了,可惜这个版本并不是完全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要想体验真正的生化危机,还是玩Wii版的生化危机吧。

  QQ斗地主 HD

  价格:免费

Plants vs. Zombies HD

  腾讯的一个斗地主纸牌游戏,画面效果不错,可以单机也可以联网玩,出牌有声音,而且还是免费的,什么时候腾讯要是把QQ空间里的游戏(如QQ农场、抢车位等)也移植过来就无敌了。

  Angry Birds HD

  价格:$4.99

Angry Birds HD

  愤怒的小鸟(Angry Birds)是一款简单有趣的游戏。小鸟为了护蛋,展开了与猪头之间的斗争,游戏的玩法很简单,触摸控制弹弓,完成射击,将猪头全部砸到就能过关,游戏中小鸟的形态各异,有加速的、有分身的、有下蛋的、有爆炸的,关卡十分丰富,可玩性很高。游戏的配乐充满了欢乐的感觉,轻松的节奏,欢快的风格。该游戏原生支持中文。

  《愤怒的小鸟》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游戏作品之一,多平台的移植、好玩的角色、简单的操作、有趣的游戏模式让这款游戏获得了无数的荣誉。

  Fruit Ninja HD

  价格:2.99美元

Fruit Ninja HD

  水果忍者(Fruit Ninja)也是一款非常有创意的游戏,玩法简单,用手指代替忍者刀,把空中的水果切碎,屏幕上会不断跳出各种水果——西瓜,凤梨,猕猴桃,草莓,蓝莓,香蕉,苹果等等,在它们掉落之前要快速的全部砍掉,除了水果,还会有大炸弹不时地冒出来,要是不小心切到了,那就Game Over了。

  Mirror's Edge

  价格:9.99美元

Mirror Edge

  EA的动作游戏“镜之边缘”(Mirror's Edge)是第一人称动作跑酷游戏,玩家能够在第一人称视角下做出爬墙、撞门、荡摆、翻滚等跑酷动作。玩家需要根据地形和敌情,灵活运用多种跑酷技巧逃脱敌人的追击,并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

  Infinity Blade

  价格:5.99美元

Infinity Blade

  无尽之剑(Infinity Blade)是一款风格独具一格的RPG游戏,其出色的画面、音效和操作是整部游戏的亮点。游戏的操控简单,具有华丽的视觉效果和刺激的战斗。

  Dead Space

  价格:4.99美元

Dead Space

  死亡空间(Dead Space)是EA的经典家用机平台恐怖大作,移植到iPad的版本继承了家用机上那种让人窒息的恐怖感受,保持了家用机平台的高素质画面。在游戏中,玩家不但能体验到家用机级别的清晰画面,精美的游戏人设和荒弃恐怖的空间站也被完美的呈现出现,对比iOS平台以往的那些恐怖类游戏作品,在它面前简直就是小儿科。

  Contre Jour HD

  价格:2.99美元

Contre Jour

  Contre Jour(黑暗旅行)是Chillingo出品的一款风格独特的物理类益智游戏,画面精美,具有独特的氛围,游戏将会带领玩家进入到一个色调黑暗的2D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黑色和暗色将会成为主色调,但是一些零星的光明却会在其中闪耀出显眼的光芒。玩家将利用各种道具的物理特性,控制游戏主角吸收散落在空中各个角落的精华,通过拖移、滚动将主角送达到安全地点。 

  iPad上好玩的休闲游戏太多了,介绍不完的,其他好玩的游戏,好玩的游戏层出不穷,很多都非常好玩,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的来说,iPad上的游戏大多以休闲游戏为主,其他类的游戏也有,但操作体验并不高,例如FPS(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操作体验最好的应该是PC平台,而动作冒险类游戏则是家用游戏机的天下,以触摸操作为主的休闲游戏则在iPad上有良好的体验。虽然iPad上拥有很多有趣的游戏,但是能够媲美家用游戏机或PC等游戏平台的大作却很少,而且iPad也没有足够的机能去运行这些游戏。苹果iPad在最初的时候,就被定位为介于上网本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娱乐终端,它的确能提供相当不错的娱乐体验,但是目前还不具备挑战家用游戏机和电脑游戏的能力。

流氓还是不流氓,这是一个问题

  说起流氓软件,经常使用电脑的用户总是深恶痛绝,有些深度用户,甚至有严重的“流氓洁癖”。什么意思呢,只要有任何软件没有经过同意擅自安装,或者是弹出一个广告,都将之称为流氓软件,哪怕这个软件是免费软件。然后对于一些初级用户,他们并未非此讨厌流氓软件,首先他们很可能并不知道流氓软件的存在,也可能是流氓软件某些功能让他们很喜欢,所以不在乎这个软件是流氓。

  我写的流氓往事一文发表后,发现用户的留言明显分为两派,初级用户觉得360安全卫士不错,而深度用户则觉得它太流氓,要坚决抵制。

  同样是耍流氓,不同人去耍,耍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比如说一个帅哥去耍流氓,摸摸小脸小手的,可能摸了也就摸了,指不定还半推半就成就一桩美事呢?同样是长得帅的,摸脸可以,袭胸可能就不行。有时候长得帅也可能会碰上一个清高的,没经过我的同意你就不能摸我,不能因为你长得帅就可以随便上街乱摸小女生。所以说流氓这个事,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长得帅的耍流氓那叫风流,长得丑的耍流氓那才叫流氓。得看谁在耍,耍谁,耍到什么程度。

  我们把流氓软件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度流氓袭胸的那种,这种软件接近于病毒,安装的时候不通知,强行修改用户的某些设置无法恢复,然后无法卸载。这类流氓软件像以前的青娱乐之类的,不知不觉就安装到用户的电脑中,然后修改用户的首页,并且有防止删除保护功能。对于这类流氓,我们要坚决予以打击,再不打击就不是流氓这么简单了。

  第二种流氓软件就是摸摸小手的那种,或者我们应该把这类软件称之为风流软件而不是流氓软件,这类软件的特点是软件本身不错,然后在升级的时候给你默认安装一个副产品,又或者弹出一个小广告之类的。深度用户可能会觉得不爽,但初级用户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真是他要找的。深度用户就是阅人无数的美女,虽然这个风流软件长得帅,但也不能随随便便乱摸我。初级用户就是情窦初开的小少女,被帅哥摸了一下,魂都跟着走了,也就不管是不是流氓了,你要说那是流氓,没准她还跟你急。

  要说流氓软件,软件公司估计也是满腹的苦水要倒,我软件都给你免费了,然后弹一弹广告,你有什么说的。你又不付钱又不让我弹广告,我怎么活,我活不下去又怎么可能把这个软件做好呢?国内目前做软件的,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主要还是以广告为主。先靠免费走量,做大之后就开始靠广告营利,这种营利模式就免不了有些公司急功近利。收费的商业软件根本做不下去,复杂的软件有盗版,简单的软件有抄袭,防不胜防,一大批玩破解玩抄袭的人在等着呢。

  如果有一个良性的环境,流氓软件自然会少很多,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公司声名狼藉。很多公司推出流氓软件一方面是对用户权益的漠视,另一方面是急于求成。对用户权益的漠视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这么干,整个中国都在这么干,连CNNIC这样的官方机构都能推出流氓软件,普通企业有什么不能做的?急于求成也受大环境的影响,在这样一个不良气候的环境中,你没有办法去精耕细作,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抢先机占市场,在这个时候难免会用些灰色的方式。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说要为流氓软件辩护,而是希望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由你来做这个软件,你会怎么考虑?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7月20日星期二

微博通讯和即时通讯的对决

  周鸿祎说:三年前当Twitter刚起步不久他便感觉到了,这玩意做下去将来可能颠覆点对点通讯,那么,这种颠覆是从哪里走来的,又可能走向哪里?百科关于twitter 的概念,定义其为即时信息的变种,而这篇是从email、IM的起源来分析微博客这种变种即时信息可能的发展走向:从颠覆即时通讯到颠覆一切通讯!

  电子邮件信息从a@c.com发出,到b@d.com接收,依次经历了三次基本中转过程:a用户→c网站服务器→d网站服务器→b用户

  即时通讯信息从a发出,到b接收,要简单一步:a用户→网站服务器→b用户

  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即时通讯,都是信息从点到点的传输,这里不得不提起IM的发展史,如果没记错,在2005年底前后,MSN、雅虎通等一大批即时通讯服务先后宣布互通互联,当然在中国,腾讯对此断然拒绝,假如腾讯加入了这场互通互联,那么今天即时通讯也会像电子邮件通讯一样,要依次经历同样三次中转,并由此带来一些相关的新通讯协议问题。

  百科上twitter的基本概念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请注意,是“即时信息”的变种。今天,有关微博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再说微博颠覆了传统的点对点通讯,已经不算特别稀有的见解了。但是,我们可能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这个通讯规则究竟颠覆在哪里,这对于通讯规则未来可能存在的进一步变化前瞻性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电子邮件服务,协议的必要性源自于不同服务器之间互通互联的要求,而普通用户对于这些并不想知道,最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只剩下点→点的通讯,即时通讯一样如此,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完全是幕后过程,纵然不同即时通讯服务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用户的操作方式仍然不会变,换而言之,所谓颠覆了传统点对点通讯规则,所颠覆的最终必须表现为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方式。

  我们知道,@规则是以twitter为首的微博客的基本通讯规则,这跟以QQ为代表的即时通讯看似截然不同,但其实有本质的相似,@username 实际上可以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表示发送信息的符号@,一部分是发送的对象,对比QQ,实际上不过是以一个简单的符号替代了打开一个新窗口来发送信息的操作过程。

  以此来看,微博全新的@通讯规则,对传统通讯的颠覆,是因为他重新定义了用户的操作方式,而背后的本质是从任何人到任何人通讯权限的突破, 即开放颠覆了封闭。

  上面的结论似乎是一个毫无新意老生常谈的话题,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规则的诞生从不吝惜赞誉,但我们忽视了一个看此起来相当次要的问题,在@规则划时代诞生的同时,@符号的采用,相反,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失误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

  让我们回到电子邮箱话题,一个完整的电子邮箱格式如yueshif@google.com,yueshif代表了目标人名字,google.com代表目标地址,这跟古时候的“飞鸽传书”、“千里飞骑”,以及现在的邮局通信的基础规则是一样的,至少需要一个地址以及收件人名字,才可能精准定位,将信息无误的送达,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我们知道,一只鸟一次传送一封不足一重的纸张信件跟传送几斤重的信物是不一样的,由于鸽子的承载能力有限,送几张纸比送几斤重的信物的速度要快得多,失败的概率也要小得多,甚至包括信物的装载卸载过程都会有很大的时间差距,于是产生了传输性能的差异,这一现实问题到了互联网上仍然存在,由于电子邮件的传输数据量一般较大,而互联网发展之初,服务器硬件和技术支持都还比较初级,电子邮件的到达通常有一定的延迟,造成这种延迟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不同服务器之间的通讯的不确定性,结果在当时,即时性相当的差,于是,在电子邮件之后,即时通讯流行了,从这简单的追溯中,不难看出,即时通讯能够大行其道,一方面是当时客观历史条件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跟电子邮件需要信息在不同服务器中转这个多余过程有关。

  由此来看,即时通讯实际上是对电子邮件通讯规则的颠覆:一方面通过限制更小的数据传输量来提升传输性能,另一方面去掉了不同服务商之间中转这一多余过程。

  既然如此,那么在这里,我大胆假设:假如今天的互联网没有即时通讯,只有电子邮箱,我们能做的事会变少吗?

  我认为不会,也许十年前会,五年前会,但今天,由于硬件,技术,各方面的客观条件大幅提升,各大电子邮箱服务性能的改善,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从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跟通过即时通讯系统从一个用户传到另一个用户传输性能上已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点对点的通讯!我们完全可以在邮箱里面像QQ那样畅快的聊天,只不过大部分人用QQ聊习惯了而已。

  如果你也认为上面没什么逻辑问题,那么一个反面的结论就不特别有启示意义了:假如今天的互联网少了电子邮箱,只有即时通讯,我们能做的事一样不会变少!

  现在,众所周知,微博这类变种的即时信息正大行其道,颠覆了传统的点对点的通讯。

  那么综上所述,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微博不但有潜力颠覆QQ,也有潜力决定电子邮箱的兴衰。

  根据百科的记载,有关电子邮件的起源,Tomlinson当年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是因为他觉得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那么这一选择意味着两点:其一,@只是一个符号,它会成今天电子邮箱格式符号,纯粹取决于Tomlinson的个人选择,他完全可以选择&、#、!、¥这些其他的生僻词作为替代。其二,Tomlinson如果当时选择不要任何符号,格式里去掉了域名地址,那么,最先诞生的通讯工具不是电子邮件,而是即时通讯。

  类似的选择,到了twitter一样存在,当twitter确定了以某个符号来作为新的功能规则时,我想,他们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符号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个符号在键盘上相当优良的位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功能的推出是革命性的,但似乎也由此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

  首先,电子邮箱诞生时Tomlinson之所以选择@,首要的选择原则是符号要生僻,既不能是字母、数字,也不能是.符号,这样,才不会带来识别性问题,只要这个符号出现,就意味着前面是目标用户名,后面是目标域名。而当twitter 选择时,实际上选择环境已经略有改变了,正因为有了Tomlinson的选择,@早已经不再算是一个生僻符号了。

  举例一段简短微博:测试下,@yueshif@gmail.com

  很显然,上面表达的本意是@符号+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但似乎也可以以为是@yueshif+@gmail+.com三部分组成,正因为@符号有双重定义,在类似情况下,微博服务器就必须要作出不必要的识别过程。

  其次,无论是传统的电子邮箱、即时通讯,还是新生的微博,本质都是点→点的信息通讯,那么,一个超前的问题出来了,一个微博客账号是一个点,一个QQ号是一个点,一个电子邮箱是一个点,既然都是点到点,那么信息的传输路径为什么不可以从微博的某个点发出,而在电子邮件的某个点接收呢?

  由此来看,即使是以开放性颠覆传统通讯为代表的微博,其开放性仍然存在局限性,互联网通讯规则的革命仍然没有完成,仍然存在进一步变化的可能。

  在这里,我顺表提到一个等式:通讯=传输。

  传输文件=传输(概要提示+文件(夹))=传输(实体+信息)→if 实体=空时,then 传输文件=传输信息

  目前而言,新浪微博只支持文字、图片、视频、音乐,而电子邮件支持文件,但我们知道,如果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背后的本质理论上相等,那么,以微博为代表的全新通讯跟以电子邮件为代表的传统文件传输必然会出现重叠、融合,也就是说,逻辑上微博支持文件是迟早的问题。

  现在进一步的问题变成了,微博和电子邮件互通互联的问题。

  来看两段简单的字符段:&yueshif@gmail.com  &越石父@sina.com.cn

  这两串字符的意思依次有三:

  1.假设微博以&替代@作为通讯符号,那么,不存在跟电子邮件符号撞车的多余识别问题,用户理解起来也更自然。

  2.微博用户需要了解的通讯协议有三:&yueshif@gmail.com表示着将信息同步发往地址为yueshif@gmail.com的电子邮件用户,而当不存在代表电子邮件的@符号的时候,&yueshif的作用就等同于目前的@yueshif,而当不存在&时,则意味着只是写出电子邮件地址的文字而已。

  3.电子邮件用户需要了解的通讯协议也有二:&越石父@sina.com.cn代表着将邮件以文件附件的形式发送到新浪微博一个叫越石父的用户,而当不存在&符号时,便只是发送到新浪邮箱而已。

  如此,&符号和@符号各自代表了微博和电子邮件两大系统的通用符号,由于符号不相同避免了定义混淆,两大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便消去了最直观的阻碍,这对于微博版图的进一步扩展衍生而言可能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革命。由此来看,twitter 选择@符号并不那么完美,相反,这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可大可小的失误。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越石父,作者电子邮件:yueshif(at)gmail.com

使用博客进行企业网络营销

  当今中国,互联网营销还算是一种新的营销形式,对于在互联网营销中的博客营销,很多企业都想做博客营销或已经做博客营销,但大部分企业都不懂如何进行博客营销,对一切相关的信息也会理解错误,企业博客如何做到最佳营销的目的上,我在先前的文章《中国企业博客营销的思考》已经讨论了一些,现在我就补充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

  博客的特点

  博客本质为内容提供商,提供较为优质的个性化原创文章,通常,博客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和中立性,文章评论也较为客观,经常被各个网络媒体引用。博客在搜索引擎的良好表现,一般类似Google的搜索引擎会给予博客较高的权重,并将博客文章视为客观而有价值的。

  IT行业比较多见的企业员工博客,例如Google的很多员工,一直都是积极的博客作者。一方面,他们是这一项新技术的开发者和试验者,对于技术和产品的讨论一直是这类型博客的主要话题。除了技术性的文章,也有个人生活和情绪的释放。通过博客的方式,还可以增进同事间或业界同行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达到协调工作和外部沟通的作用。

  内容营销

  博客营销和传统营销不同,通过具有个性化的文字,去传播某种思想,这就是博客营销的最大特点。博客和其他网站对于企业营销的最大区别是,博客会使用较为中性的文字去暗示读者,间接的向读者灌输一种信息。

  博客上对于产品文章的写法,会和其他媒体不同,不会直接写产品的功能和用途,二十以用户的角度对产品进行评测和体验,站在第三方立场去评论,这样就使得评论文章具有较多的真实、中立和客观,让读者更加信服。

  企业的网络营销目的就在于推销自己的产品,而低成本高效的推广产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布一款免费软件,网民乐于下载使用免费软件,还乐于传播和分享使用免费软件的心得,如果企业前期通过免费软件的方式,获得大量用户,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类方法来挖掘这些用户的商业价值,实现企业收费软件的销售。

  例如,企业可以针对个人开发一类免费软件或免费应用服务,可以挂接到Facebook、开心、校内等SNS社区或者自动同步微博客软件,吸引大批相关用户使用,这些人的注册的时候会留下电话号码和邮件,通过这些信息联系他们,以挖掘更深层次的商机。

  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互动,例如定时举行在线网络会议或线下推广会议,交流一些热门的开发技术知识或者应用知识,通过参与者报名所录入的电话等联系信息,寻找其公司相关的商机。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独立博客的思考

  本文是读者老耿关于独立博客的一篇投稿,主要写了一些他个人关于独立博客的一些心得,以下是全文:写博客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经常为了写一篇文章需要花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但在写博客的时候需要将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思考,这个过程可以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更成体系,也培养了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可以锻炼文字表达的能力,当然还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能赚点小钱。

  最近一直有人加笔者的QQ问关于博客的各种问题,索性今天就把笔者对博客的理解和看法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一下。

  独立博客的专注领域

  开始的时候老耿也看过很多关于独立博客的文章,大意是独立博客要专注一个领域,这样能提高博客的专业性,像老耿在Google Reader中订阅的谷奥和小众软件都是这个类型,谷奥主要发布一些Google有关的资讯,小众软件是分享各种免费软件。

  虽然老耿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博客,但并不想把自己的博客打造成这样,一方面并没有对某个领域有那么高的建树,另一方面笔者也不可能每天都在关注着同一个事情。虽然这样做并非不可以,但这样就失去了写博客的乐趣,当然,这只是对笔者个人而言。

  老耿在博客中写的,首先是我个人认可并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才能写出一些真情实感。比如我博客中可能使用最多的一个标签就是Windows 7,这其实也是老耿的使用Windows 7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但如果让我专注于Windows 7,文章全部与Windows 7有关,并非是不行,但我不想这样,因为那是门户网站要干的事情。我觉得博客应该是分享一些个人心得和想法,而并非是为了一个软件、公司甚至是一个关键词在写博客。

  所以我写过Windows 7,写过Google,写过百度,写过腾讯,写过杀毒软件,也写过韩寒,还推荐过电视剧,并没有一直专注在某个领域,而是写了些我感兴趣或我感兴趣过的东西。

  独立博客的SEO

  SEO(搜索引擎优化)这是每个独立博客作者都必须了解的,因为大部分独立博客的大部分流量都来源于搜索引擎,这是独立博客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老耿以前也看过很多关于SEO的文章,也曾经到处去发外链,发软文,搞得身心疲惫,而且收效甚微。其实SEO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博客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让更多的看到自己博客的内容,没有让人感兴趣的内容,谈何SEO?没有好的内容,即使你的关键词在Google和百度中都排到第一,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无法给访问者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网站的内容是 King,推广是 Wing,在将博客内容做好的前提下适当的SEO,才能是如虎添翼。

  原创与抄袭

  老耿从建立博客起,一直坚持更新的文章全部是原创的,其实我倒是不反对看到好的文章进行转载,只是一直没有这样做而已。大多数的博客都是允许转载的,保留署名和出处即可。可是我们国家版权意识确实是太差,这样小小的要求都做不到,特别是一些门户网站,老耿也专门为些写过一篇文章。不尊重别人的权利,践踏他人权利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权利的践踏。所以现在Made in China的疯子越来越多了。

  可是如果一个博客中没有几篇文章是自己的,全是转载或抄袭来的,这样为了更新而更新,更新的文章自己都没仔细看过,靠一些SEO或SEC(搜索引擎欺骗)手段得到流量。我认为这样的博客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博客或网站可以定义为垃圾站或准垃圾站。因为垃圾站这个行业也会饱和,这一点从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的单价越来越低就能看得出来,当有一天,你觉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赚不到钱,想放弃这些垃圾站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留下的也仅仅就是一些垃圾站而已,甚至你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你做过网站,因为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的单价就是被你的这些垃圾站搞低的。

  成为一个“合法”的博客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中国,我们也要尊重中国的“法律”,尽管我们没办法了解这个“法律”都有哪些条款。

  老耿认为一个博客应该包括一些观点和想法,可这些观点和想法往往会触及这个难以琢磨的“法律”,一旦触及,就像众多先烈一样,博客从此就“消失”了,不但如此,还会累及他人,所以中文博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成为先烈。

  老耿的博客草稿箱中,有好几篇没有发布的文章,当可能吧被和谐后我写过,青海地震后我写过,还有包括袁腾飞老师的事情我也写过,但都没发布,因为这些文章中表达的是我的想法,而不是XX部门的。

  前一段时间跟群里的朋友聊天,说现在的博客写完都要自己检查一下,把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删掉,结果删得就像国内上映的电影和电视剧一样。而且文章被删得越来越短,就像微博一样。虽然讲出来是个笑话,但心里却很压抑。

  博客的价值

  老耿喜欢有价值的博客,也希望自己的博客能有价值,这个价值可能也可以说是一个博客的灵魂,这种灵魂说白了就是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且并这种见解和看法表达出来、阐释清楚,不从众也不盲目,这应该就是Jason NG所说的价值观吧。

  老耿认为网站也是可以有人格的,这种人格也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在我的博客不能像门户网站那样提供海量的信息,也不能提供某一领域的专业资讯,我的博客内容杂乱无章,五花八门,唯一不变的是我的人生态度,观点和看法,思考问题的方式,我认为这就是我博客的价值。

  写在最后

  觉得写博客跟我们上学的时候写作文差不多,要说区别可能是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博客是写给大家看的。作文写得好未必能写好博客,好的博客文章也未必是好作文。写博客可能更难一些,因为你不可能在博客中写“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故事,也可能更简单一些,因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必拘泥于作文的那种比如“总分总”的形式。

  独立博客的作者不会是一无是处的人,将自己的潜力发掘出来,将自己的所学所想与大家分享,就是博客。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18日星期日

从DTD网络流量谈W3C管理员的郁闷、惆怅和纠结

  DOCTYPE是Document Type(文档类型)的简写,在页面中,用来指定页面所使用的XHTML(或者HTML)的版本。DOCTYPE声明的写法遵循一定的规则,它指出阅读程序应该用什么规则集来解释文档中的标记。HTML xmlns属性是在文档中定义一个或多个可供选择的命名空间。该属性可以放置在文档内任何元素的开始标签中,它定义了一个命名空间,浏览器会将此命名空间用于该属性所在元素内的所有内容。

  当我们在查看网页源文件的时候,在源文件顶部往往都能看到: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Strict//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strict.dtd”>

  或者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

  如上面的代码,都含有指向W3C网站服务器的关于HTML DTDs 和 命名空间相关的网页资源。W3C管理员的纠结正源于此。

  我们注意到上面的刷蓝标签,其实并不是HTML中的超链接,他们是仅仅用来作为确认的URIs,这是以机器能读懂的方式告诉计算机“这个文档是HTML”。并且,通常计算机软件程序并不需要去抓取这些URI资源,并且一定不需要反反复复地去抓取这些资源!然而,W3C服务器却接收到“令人震惊”的“出奇地大”的对这些资源的请求:每天收到超过130,000,000次的请求,占用宽带使用350Mbps,仅仅是抓取几年未变样的资源文件。

  这时,W3C管理员声音很哽咽,感觉得出这事对他影响很大,鬼斧很认真地接着听她讲下去,了解到:

  这么大的网站访问请求,有绝大多数来自处理各种标记(HTML, XML, XSLT, SVG)的系统,如在验证DTD或schema的处理期间发起的请求。

  要处理这么大的请求给W3C带来了昂贵的成本和代价:服务器!带宽!还要花费大量人力来分析这些请求数据、限制或阻止一些大量重复的请求。“很郁闷,我们宁愿用这些钱去做其他事情!比如改进、完善W3C和WEB社区的软件和服务。而不是这样被耗这么多钱!”W3C管理员显然有点小怒了。

  “前不久,我们加了一个系统来监控这些请求,并对一些泛滥的请求直接发送503错误,并根据具体的垃圾请求形式作为对应的响应信息返回。我们希望是这些个对W3C发起大量请求的软件的开发者或部署管理员能够注意到这个错误,并且对他们的软件做一些必要的修正。”W3C管理员继续哽咽地讲到。听到这里我拍拍她的肩膀说“i am sorry!”表示同情。

  “但是这些系统大多数依旧每日无数次地请求相同的DTDs,即使我们夜以继日给它们返回503错误也毫无效果,为啥这些系统这么讨厌!他们根本就不关系这些请求!(对于一些请求源头,我们最后在TCP层对其IP进行了阻止。)”

  “我们也鉴定出了一些导致对W3C大量请求的软件,并且联系了他们的负责人,告诉他们在对W3C进行DDos攻击。一些进行积极相应并及时修正了这些问题。不幸的是,有很多却拖延很长时间不给解决!还有大量的请求无法断定来源!”W3C管理员眼睛里夹杂着丝丝无奈。

  “我多么希望这个问题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做梦都想!这也是为了部署在W3C网站的所有软件着想。所以我给那些软件作者一些建议,希望他们不要再无休止地折磨W3C”:

  1、关注您的HTTP响应码。

  编程的一个好习惯是检查您的响应码,否则当一些错误发生的时候您压根就不知道。

  2、善用 HTTP caching/expiry 信息。

  W3C网站的资源是以友好缓存方式存储的。我们的DTDs 和 schemata都明确定义过期时间为90天以上,所以压根没必要一天不停息地请求。(有一个公司的许多IP地址从W3C请求DTD,一个IP地址每天请求竟然超过10万次。)

  3、如果您的软件实现采用HTTP,可允许超速缓存。

  4、负责关注您对外出的网络流量。

  5、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才抓取外部内容。

  最后,W3C管理员抛出一个问题:“W3C可以忽略这个问题,响应所有的用户请求吗?”

  假如有一天,我们目前处理10亿多DTD请求,变为100亿次的DTD请求该会怎么办?

  总的来说,对于W3C过度的DTD网络流量(W3C‘s Excessive DTD Traffic )这个事,“W3C管理员很生气,郁闷、惆怅、纠结”,这比墨西哥湾漏油更让她寝食难安。

  网林鬼斧最后给W3C管理员了三点建议,希望对其有所帮助:

  1、首先得让大家知道这个事情、逐渐重视这个事,这一点阅网博客带头给大家进行国内首次的书面介绍。

  2、在中国做一些更明了的使用手册或帮助手册,如果中文帮助做好,错误的时间、错误的请求是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的。在做一份关于DTD使用经验更加简单明了方面,阅网博客愿意帮助W3C共同推进此事。(当然国外也是。)

  3、希望W3C管理员注意身体,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隔,积极处理此事,但是别因此日渐憔悴,多出去转转、多陪陪家人:) 哈哈,有点扯远了。

  最后,希望W3C管理员头疼的这个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来源:阅网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7月16日星期五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据台湾中天电视报道,高雄县冈山镇一名房地产中介,在利用谷歌地图帮客户搜索房屋时,却意外发现卫星地图里有一张恐怖的女人脸,这张女人脸很清楚地浮现在农地上,而且右手还拖着脸一副哀怨的模样,让漂亮的地产中介小姐看了直呼恐怖。

  这张女人脸地标位于台湾高雄桥头乡的一片农田中,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一张女人脸清楚浮现在上面,女人脸的上方是一个箭头,接着是女人脸,下面还写着三万和333的数字,这张女人脸庞,右手拖着脸,模样哀怨,让中介小姐越看越毛,全身起鸡皮疙瘩,发现这张图之后,中介小姐连续好几天睡不好,脑海里尽是农地这张女人脸,还有他哀怨的眼神。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高雄县农田惊现哀怨女鬼脸

谷歌地图惊现哀怨女鬼脸

地图发现者被吓的不轻

  我看到这个新闻后,登录谷歌地图进行浏览查询,很快就找到了这个女人脸的坐标地址,是:东经120°19'45.61" 北纬22°45'26.68",在谷歌地图搜索120°19'45.61"E,22°45'26.68"N,放大到最大可以看到,其KML地标文件可点这里下载

  中天电视的视频报道

  实际上,世界各地使用地图的网民每天都会在谷歌地图上发现一些有趣的地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以下是Google Earth观察收集的一些有趣的“人脸地标”。

  撒旦脸 - 美国

撒旦脸

  耶稣脸 - 匈牙利

耶稣脸

  51区人脸 - 美国

51区人脸

  幽灵女士 - 美国俄亥俄州

幽灵女士

  骷髅脸 - 美国犹他州

骷髅脸

  印第安人面像 - 加拿大

印第安人面像

  最后这张印第安人的图片是最知名的Google地图人类图案之一,从太空上看,加拿大的这座山看起来就像一个印第安人的头像一样,但事实上它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这个被称作“荒地守护神”的“人面像”,其实是经流水侵蚀周围土地形成的一个河谷。

思考微博客

  越来越多的事件告诉我们,微博客在国内的影响力已经不容小觑,当其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时,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在这篇文章当中,笔者根据自己的见解,对于微博客进行了一些阐述。

  随着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旗下的微博客(MicroBlog)之后,笔者觉得有必要在这里由表及里的探讨一下有关微博客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微博客的来龙去脉,一二句足矣:即目前我们看到的微博客形式均是以Twitter为原型发展而成的。

  接下来就深入探讨微博客迅速走红的一些原因及未来路在何方。

  一。微博客符合这个时代的仓促性——跟对了时代的节拍

  这是微博客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很多互联网人士都指出,门槛低是微博客成功的重要因素。其实,这只是很表层的原因,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就要追溯到这个时代的特征。

  首先,这是个仓促的时代,人们都进入了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周遭的一切仿佛都在被“快进”的演绎与播放着。

  仓促的代价就是惯性思维的增加以及创生性思维的减弱。“缓慢的活着”成了一种代价很高的生活方式。对于常人而言,只有不断地加快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的去跟上这个时代的节拍。

  于是,思考的代价就会进一步的提升。之于大部分人,不间断的去思考,也就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消遣。同时,往往常人思考的代价与被关注性是不成正比的,当你花费几小时写一篇博文,就有那么几个人去浏览,一二条评论罢了。偶尔写一二篇,为的是自娱自乐。一旦多了,就成了寂寞的堆砌。

  因此,微博客的到来,更多的是则减少了人们的思考,让用户可以下意识的道出三言两语,无需华丽的辞藻,无需深邃的思考,就可以完成一次传播信息的动作。

  正因为是这样的去思考化,也使得使用微博客的终端范围可以不断地扩大,这也更进一步的反作用于增加其快捷性。

  综上所述,跟对了时代的节拍,就可以良性且长远的发展。有时候,天时地利也是决定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 微博客更注重于分享,而非闭塞的个性化——互动中产生分享

  如果说常规意义上的博客更加注重于用户自我完成发布信息,更注重于用户的个性化思维,那么,不得不说,微博客的意义就在于互动中的分享。

  事实上,通常博客上的写作都是趋于闭塞化的,基本没有什么流动性,只是在一味的制造信息,很是死板。由此,社区化网站的形成,正是在于试图盘活这一种内在的自闭性。如果不会去主动的融入社区,大多数用户之间是根本不会去产生互动的。通常,大家都想去被他人关注,却不愿意只是去关注别人。

  在这里要申明一个前提:在研究微博客时,应该从大众用户入手,因为这才是微博客最基础,最根本的活力所在。

  微博客看似是一种倾向于单向性的“追随”,其实不然。除去个别的“意见领袖”,我们从大众入手,就会很清晰的发现,由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因此普通用户之间往往会互相成为听众,再加之微博客的更新速度很快,这极大地增加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要说明一点,其实用户之间的互相转播信息,就是一种信息之间的互动。

  换言之,如果说微博客真的是一味的单向收听,这只会使用户感受不到任何的互动性,那么,其粘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也就不会有如此蓬勃的发展之势了。

  由此可见,微博客本身就是构建在一种社区的意义之上。由于天然的互动性,使得它不得不去学会分享,而不是去一味的闭门造车。在这里,每一位用户,都充当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也在不断地接受着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正是由于这样的信息接收方式,才造就了持续发布信息的一部分来源,这也就是所谓的互动中的分享与分享中的互动,正是这样一种方式,可以使信息短时间内病毒式的传染。所以,有时候的简短几句,就可以在几天之内传遍全世界。

  同时,用户大部分微博客的内容,都不是精雕细琢的,大都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因此用户不会去特意的关注自己的信息。试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再缺失了一些分享,又会剩下些什么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微博客当中的名人效应。不少微博客邀请了一些业界精英,这一点也很为重要,会极大的增加用户之间的粘性。对于自己欣赏的名人的一些日常行为,生活状态,也是用户们所津津乐道的。

  同时,正是由于微博客的便捷性与终端多样化,使得它在分享中传播信息的速度也比传统媒介要快得多。因为这一种特殊的分享只需要一两步即可,根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当然,这也成就了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发布的终端。你我的话语权,似乎也在无形中提高了些许权重。

  三。莫让个性与分享碰撞——效果绝不是和数效应

  在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些网站只看到了微博客的外在结构。于是,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博客系统里也加入了类似于微博客的形式。其实,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嵌入,在实际上是起到相反作用的。

  同样,从理论的角度,这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上文中一再提到,博客本身就是一种注重于个性化的产物,是一个相对比较正式的个人发布平台。而微博客,则更注重于互动与分享。在博客系统中嵌入了微博客的形式,微博客基本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用户基本不会在自己的地盘上特意关注别人的行为。相反,如果在微博客中嵌入了日志等功能,用户依旧会比较反感,因为这会使人心理上觉得很不正式,会破坏一种简单的和谐。同时,在习惯了140字解决一切问题的微博客中,超过800字的文章会让任何人都看不下去。

  总而言之,把个性与分享互相嵌入,其效果绝对不可能是和数效应。微博客,关键就在于一个“微”字,因此,越简单,反倒越好。这样既非常符合时代的仓促性,又给人心理上以良好的感觉,同时还有着非常清爽简单的视觉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故而,在这里提出一点建议:微博客一定要给予相当程度上的独立与简单化。它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界面,要和博客相分离,而不只是一个应用罢了。同时,也不要在其上附加过多不必要的操作,简单最好。否则,会事倍功半。

  四。关于未来微博客的展望——越开放,越成功

  在把握了以上几个基本点之后,微博客如果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不断地扩充其用户终端,使得用户更为便捷的融入其中。在这里,开放API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开放的足够好,让各终端不断地与之互融,才会使用户逐渐在社区中产生一定的粘性。也就是说:越开放,越成功。最终就是要向着形成“无所不在的终端”这一目标来发展。

  文章的最后,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于国内格局做出一点分析。由于这种网络模式本来就是一种舶来品,本身的形式已经基本统一,不存在模式方面的关键性突破。由此,就国内而言,也只有流量最大的两家门户网站可以最终占领高地,进一步的垄断市场。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郭鹏程,联系邮箱:catkin.guo(#)gmail.com,来源链接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CNTV除了垄断还能做什么

  世界杯期间,相信通过网络收看直播的用户不在少数,而国内只有cntv授权网络在线转播,其他几家合作伙伴(新浪、腾讯)也只能使用人家的信号。

  本以为,做为有官方背景的cntv,收看效果与收看体验一定不错。但事实是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新拿起了遥控器守在了电视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先说网页版的cntv,世界杯直播地址:http://worldcup.cntv.cn/live/index.shtml

世界杯直播地址

  笔者的体验:15秒钟的广告共有三段,目前在所有知名视频服务网站中,在视频节目前放置长达45秒钟广告的仅此一家吧;另外,视频如果不设置全屏,看起来比较小;如果全屏来观看则视频质量比较差,模糊、马赛克……

  偶尔,还出程序性错误,直接无反应,关闭、重新打开,再等45秒……让人倍受煎熬。

程序性错误

  也曾经多次下载cntv的客户端软件CBox。看其官方介绍挺不错的,但下载后使用,播放过程中不敢拖动窗口,只要你拖动就马上死机,而且是整个xp系统无反应,只能按机箱上的重新启动…… 关于这个问题不是系统的问题,笔者不敢说系统打造的多好,但也不是流氓软件霸占笔者的操作权,开机启动加载的只有一个杀毒程序小红伞。当出这种情况的时候连windows的任务管理器都调不出来,不知道这程序在发布前调试过没有……

  以前,也经常用cctv的客户端看电视,虽然当时只是个测试版,但运行稳定,用户体验不错,尤其是高清台真的不错。

  可惜的是现在只能是cntv,不能用cctv了。因为这次世界杯在国内的转播权问题,我们网民也“被cntv”了但是不知道cntv除了垄断还能做什么……

  试想cntv,与其它视频网站相比,其具有官方背景,那么肯定也是花了纳税人的钱办的网站,但是除了努力的放广告继续赚钱外,在视频播出方面貌似努力不够。对广大需要网络视频,尤其是通过网络观看电视的用户尊重不足,是严重的失职。现在cctv.com直接跳转到cntv.本应该cntv要承担起原来cctv网站的所有责任,但以其目前的表现来看,是严重的失职、不负责任,花着纳税人的钱置广大网民的利于于不顾。为什么这样说呢,cntv是cctv的替代产品,其主要职责cctv的网络版,但看cntv的页面,视频播放只占整个页面的六分之一左右,除了视频节目前长达45秒的广告外,视频周围几乎都是广告。不知道是为了广告而视频,还是为了视频而广告。不要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做为cntv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你把用户体验做好了,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光顾一些小的网站。那些所谓的“侵权”网站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关于网络共享,现在的社会是需要尊重个体的社会,尤其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尊重不同用户的感受与体验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去访问同一家网站或者使用同一个软件。作为cntv本来自己的播放客户端做的不怎么行,也没有公布其API接口,让其他开源用户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像笔者一样回到十几年前的生活状态,手拿遥控、看电视了,如果这样那要你cntv做什么?也难怪在世界杯期间一切所谓“侵权”的网站越俎代庖,弥补cntv的不足了。与以前的其他的视频播放提供商相比,如pps、pplive,不但自己的客户端做的很成熟,而且提供了相关的api接口,让我们可以直接把其整合到linux系统中的Totem播放器中。让不同个性的用户有自己的选择权。

  技术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互联网络也在飞速发展中,但如今收看个网络电视,用户体验却在下降,说深刻一点也就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最终会导致什么,相信大家都能预见……

  不久,就是广州亚运会了,我们也需要收看比赛,也离不开cntv,如果cntv继续这样下去,我想所谓的“侵权”网站还会继续出现的……

  体育所展现的精神依然鼓励着我们。希望广州亚运会期间,我们网民不要又“被cntv”,又被不尊重,又要回到电视机旁……

  来源:矮子博客投稿。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谷歌地图增加航拍图片

  据Google地理博客报道,谷歌地图在原有的地图、卫星、地形等功能的基础上,又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增加了45度角的航拍地图,用户可以高清晰度看到世界各地的航拍照片,当然,中国地区除外。

  现在,所有谷歌地图的用户都可以看到这个45度角拍摄的航空照片,照片还可以放大,45度角的航拍图片,可以看到比卫星地图更多的细节信息,用户的视觉体验也较好。

  谷歌航拍地图可以看到的航拍图像目前只有有限的几个位置,包括欧洲和南非的一些城市,以及美国西海岸一些地区。

  航拍地图的照片来自空中,例如飞机,而不是太空上的卫星,因此航拍照片的清晰度更高,用户可以从较好的角度欣赏到建筑物和地标的侧面图像,而不是顶部,从而弥补了卫星图片的一些劣势,早先Google曾经发布过澳大利亚的航拍图微软的卫星地图以前也提供过航拍地图。

  下面是南非开普敦Waterfront的航拍图,我以前曾经去过那里,海鲜的味道很不错,港口的海鸟一点也不怕人。

谷歌地图增加航拍图片

  旁边的开普敦足球场的航拍图,放大后可以看到里面一个一个的座位。

航拍地图

  目前所有的Google提供的45度角航拍地图地标可以在这里查看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对未来Google搜索技术的深度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了搜索这片没有边界的市场中。Google作为行业内公认的技术领跑者,在近些年也不负众望,推出了多项创新型的搜索技术,比如商品搜索、基于地理位置的搜索、加密搜索等等。

  相对于百度、必应等其他搜索引擎,我们能从大量的仔细分析中感受到Google在提供更有价值的结果页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作为一个SEO从业人员,对搜索引擎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Google搜索或许已经在下面列举的这些技术细节上有了突破:

  1、Google已经开始尝试感知信息的来源地址,并在为保护原创作出努力

  众所周知,中国的互联网是一片抄袭的天地,国外虽然有比较强烈的版权意识,但转载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这就给许多坚持内容为主的中小型网站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既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对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并且在这一大的互联网环境下,也催生了许多以转载、采集为主要内容、以各种广告联盟为资金来源的“垃圾网站”。

  从对Google的大量分析来看,Google已经在开始逐步清理这种垃圾网站了,并且会刻意降低此类网站的权重。

  例如,对于某些站长聚集的原创网站,往往都会有大量的垃圾网站进行采集。而当这个原创站发布新的新闻之后,就会马上被垃圾站进行转载。然后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很可能垃圾网站上的这篇文章的排名比原创站上的这篇文章的排名还要高得多。因此,百度对文章内容是否原创的判断是,网上是否还有其它相同文章,如果没有,放出页面再说;而Google则不然,Google会检索大量的类似页面,然后做出一个判断,这篇文章的原创来源应该是哪一个网站,然后再放出页面并将这个网站的排名放于其它转载的网站之前。

  或许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推断,但实现这一原创识别技术并不困难,比如原创的文章一般会带有来源网址,原创网站大部分都是原创文章,原创的文章会带有网站的特殊标识,比如网站名等等……Google应该有能力进行模糊判断。

  2、Google已经有能力推断某一访问者的行业与兴趣,并且尽力提供相关的内容

  如果你查看计算机上存储的Cookies,会惊讶的发现,Google的几乎全线产品都会在用户的计算机上留下Cookies,并且过期时间非常的长。即使你从来不使用Google的产品,也同样骗不过Google的眼睛:非常多的网站上都有Google Adsense广告,非常多的网站都有Google Analytics统计等等。

  通过Google庞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它甚至可以追踪到你打开浏览器的那一瞬间,在大部分的网站做的任何事情,包括访问轨迹、点击情况、浏览时间等等。如果将这一分析结果应用到你的搜索结果页面,将会出现非常不可思议的情形:你是一个IT从业人员,经常浏览IT相关的网站,你在Google中搜索“联想”,Google将会给你返回与联想计算机有关的结果;如果你是一名文学爱好者,经常浏览各大文学网站,你在Google中搜索“联想”,Google将会给你返回精神、思想方面的“联想”词条。

  3、Google已经在尝试分析你输入关键词的意图,甚至是具体意图

  曾经有人嘲笑Google不懂本土化、不懂中文,并且举了个例子:《功夫》电影上映时,在百度中输入“功夫”,返回的是与电影有关的资料,而在Google中输入“功夫”,却出现了中国功夫的介绍和少林武术的广告。

  这的确是当时谷歌存在的现实情况,但是,随着谷歌的不断努力,现在的状况已经今非昔比了。Google不仅可以敏锐地捕捉各种新闻词汇,而且可以实时显示全球当前正在发生的新闻,甚至连Tittwer上正在发表的有关微博也没有放过。这种巨大的进步与开放的姿态是国内许多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4、Google一直在坚持技术主导的概念,并且与百度等公司的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要说百度非常懂中国人一点也不为过:在娱乐、时事、体育等方面,百度花费了大量的努力来整理搜索结果,力求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但你在百度中搜索“delphi embeddedwb”等纯粹技术类的文章就傻眼了。但是,Google在在这些冷门的搜索中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表现。

  因此,Google是按照文章的含金量来决定是否收录的,而不是某些搜索引擎的搜索热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Google作为国际上著名的搜索引擎,不仅没有因退出大陆市场而放弃本地化的尝试,而且更加努力的去适应这片神奇的土地。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李方,来源链接

没有Google的世界会是怎样

  Google,毫无疑问是世界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它不仅使人们可以自由获取信息并且给出了电子商务存在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它向世人证明了:免费可以盈利!或许这一切让你更加想知道——如果没有Google世界将会怎样?

  可能会有很多假设:或许微软会比今天过的更糟?或许苹果会破产?亦或许雅虎不再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如果真的没有Google世界会怎样?

  Yahoo:

Yahoo

  你不能遗忘它——曾经作为Google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却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雅虎拥有一切:充足的资本,广泛的用户基础,强势的业务。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有卓见的领导者来带领它走向成功。

  如果没有Google,雅虎完全有可能在互联网领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最终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而非微软或Google.然而,事实上因为杨致远(雅虎创始人)的举棋不定,雅虎已经不能延续曾经的繁荣。即使在激烈的竞争中雅虎也没有采取措施完善自身,以至于到今天雅虎CEO甚至无法解释她的公司做什么。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没有Google也会出现其他竞争者击败雅虎。或许这就是雅虎的命运。

  微软:

微软

  如果是Google是隧道尽头的亮光,那微软就是隧道之中的黑暗——无处不在但难以察觉。如果没有Google,开源软件的春天不会来临,Windows操作系统仍然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桌面软件将会一如既往的重要。此外微软还将在在线广告和云计算领域赚的盆满钵满并与雅虎展开激烈的竞争。

  “不幸”的是:Google带来了云计算的概念并且开发了丰富的基与云计算的服务。如果任何服务都可以在云端实现,桌面应用即将被云端所取代,这将直接威胁到Window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微软也不得不直面Google的竞争,从在线版Word的推出和Windows Azure便能看出。

  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Google一直避免直接入侵微软的核心领地,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Google建立一个操作系统粉碎Window操作系统,直至最近随着Chrome OS和Android的发展Google才向微软发起了挑战。

  或许你可能会想其他竞争者对微软加以挑战。但是有这种资本的除了Google还会有谁呢?

  苹果:

苹果

  当下说起互联网可能无法不提苹果。因为苹果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Google和苹果的竞争或许是最吸引眼球的。人们总是很热衷于比较Android和iOS.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Google Maps ,YouTube以及对基于Web应用的普遍重视,iPhone的应用性将大打折扣。或许iPhone将失去与黑莓和Windows Mobile竞争的重要筹码。

  结语:

结语

  Google带给我们的意义远不止于以上,如果真的没有Google我们习惯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感谢Google给我们自由的信息,丰富的应用。这也无不体现着Google对于互联网的领导力。

  来源:读者littlear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