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招不招新人?IT经理很纠结

  基本上所有的IT部门主管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吧,那就是要不要用新人,越是小公司这种问题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大公司第一人才招聘比较容易,第二公司有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小公司就没有这么好彩了,压缩成本再压缩成本。中小公司一般喜欢招立即能用的人,工厂里叫熟手,大家都希望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之人,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这种人叫雇佣军团,IT界也有雇佣军团,他们就是外包公司,但问题是雇佣军团的成本高,可持续性不强,如果是作为一场战役,雇佣有时候是较合适的办法,但如果是一种战略,使用雇佣军就不行了。

  做企业当然不是一场战役,没有谁说我做企业就做一次,做做就算了,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讲,我们要有自己的人才战略,我们要有自己的人才储备,人家葛大爷都说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没错,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人才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质优股价高,潜力股要有耐心等,指不定没看准还成了垃圾股。人才和水相反,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出流,所以大公司招人是高朋满坐,挥汗如雨,小公司虽是求贤若渴,但总是门可罗雀。怎么办?人家牛根生有句经典明言,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没有钱,你就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没有人才,你就赚不到钱。怎么办啊怎么办,两难,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很纠结,有经验的人工资太高,有些人还嫌你工资少不愿意来,说你公司没发展。招新人吧,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人,事没干啥光来事了,磕磕碰碰一两年,总算能干点事了,结果因为工资太低人家跳槽了。

  如果是你,你怎么办?用还是不用,既然两难,那我们就兼顾吧,兼顾到哪呢,兼顾到合理,什么是合理?没有一个公理,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判断。我比较倾向于在项目或者团队中启用新人,新人肯定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般一个新人在前三个月到半年不仅不能干活,还得给配备一个老人去带,所以在项目中添加新人实际上不是增强了战斗力。问题是,如果你使用新人,你公司又不愿意花大价钱请有经验的人,甚至你愿意花钱人家都不愿意来,同样的工资人家肯定选择大公司,这是人之常情。

  使用新人其实最关键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怎么快速培养新人,能让他们迅速适应岗位,第二是如何留住他们,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新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培养新人得把他们放到实践的岗位中去,到实际的项目中去,一般来说,完整经历一个周期超过六个月项目的新人,基本可以使用了。但很多项目经理或者部门主管喜欢让新人做一些简单的活,比如说一些重复的劳动老鸟不愿意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找新人出马。但实际上这样做很不利于新人的成长,他们也觉得很郁闷,然后这个人在公司很久也得不到成长,从长远来说,这是又输的局面。很多人怕新人犯错导致项目出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出在监管上,新人在项目中肯定会犯错,这个时候你需要让一个负责任的老人去带他,起到这个事前提醒事后控制的作用。使用新人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抓不住流氓。你又招不到熟手又不愿意启用新人,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许多人的离开,并非因为工资的原因,工资确实会导致一个人的离开,但很多时候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一个踏入职场三年以内的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成长和受关注,如果他没有在公司得到成本,而工资又不高,他自然会选择离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在部门定期组织培训,让部门的学习环境活跃起来,形成一个部门亚文化。其实老鸟是不太愿意学习的,所以我们需要让部门中有新人去带动老人,然后让老员工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新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加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队建设不是靠谈几话,吃几顿饭就可以的,应该是一起学习一起战斗,这样的团队大家才会有感情。只有一有感情,这事就难办了,没准你赶他走他还不走呢。

  一般来说,在项目或者团队中,可以以2:5的方式配置新人,也就是2个新人配置5个老员工,由一个人专门负责带两个新员工,当然也得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来合理配置新人。

  来源:来自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Google Buzz推出转发功能、全平台移动版和API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Buzz最近增加了多项功能,包括支持转发、全平台的移动版以及API的支持。

  Google Buzz的转发分享功能使用起来很简单,当你看到想要分享的帖子时,移步至帖子最下边,你就可以看到“重新共享(Reshare)”按钮,点击按钮可以看到一个输入框,在这里你可以添加自己的评论,然后就可以发表。至此,Buzz已经有了评论、喜欢(Email)、转发等其它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功能。

  Google在当时还开放了全平台的移动版Buzz,不过限制必须是Android和iPhone系统才能使用,其他智能手机系统的用户也可以使用Buzz了。Google开放了XHTML版的Web Buzz,支持包括Symbian S60、黑莓、Windows Mobile、webOS以及低版本的Android系统。

  手机用户只要在手机浏览器中登录buzz.google.com,输入自己的Google账户和密码,就能进入Buzz应用。部分支持地理位置功能的设备如黑莓手机,将可以发布带有地理位置标签的Buzz信息。

  目前buzz.google.com已经支持37种语言显示,Google表示将让更多不支持HTML5功能Web应用的手机可以使用Buzz服务,也将会支持更多的语言版本。

  另外Google Buzz API终于发布了,支持多种更新方式,包括ActivityStreams, Atom, AtomPub, JSON, OAuth, PubSubHubbub, MediaRSS, PortableContacts.Google Buzz API目前支持开发者获取每个用户的公开更新、获取认证用户的公开信息、搜索公开更新信息、发布新更新、发布评论、喜爱等信息。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社会化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近年来新型Web 2.0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趋势,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的B2C网站有很大不同,有很多独特的模式,下面我就以Groupon网站为例分析一下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Groupon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子商务网站,它是电子商务、web2.0、互联网广告以及线下模式的结合体。目前的表现形式是团购,收入模式是依靠收取提成等,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恐怕已经成为史上最疯狂的互联网公司。Twitter达到10亿美元估值用了3年时间,Facebook达到10亿美元估值用了2年时间,而Groupon只用了一年半。

  Groupon的商业模式特点:

  1、电子商务的社会化营销:微博、SNS、电子邮件等社会化网络营销。

  2、极低价格的产品:大多是非实物产品,因为实物产品很难有低折扣,一些团购网初期有可能自己贴钱营销。

  3、用户习惯培养:每天一次服务,和博客的每天更新非常像,用来提高用户黏度。

  4、界面简单:简单就是美,大为简化购物流程,减少用户的购物时间,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效率。

  5、稀缺营销:每天只卖一个产品,购买时间倒计时,购物人数有底线。

  5、线上服务:替代街头发小广告的服务

  6、用户群体精准:习惯于使用网络购买方式和容易被折扣所吸引的年轻人……

  7、吸纳优质商户:通过商务独特的商品或服务吸引用户。

Groupon

  Groupon网站的SWOT分析:

  优势:

  1、成本低廉:有较为低廉的团购程序可购买,网站简单,易维护,运营成本低。

  2、盈利快:做为电子商务网站,从一开始就能实现盈利,以保证网站的长期持续发展。

  3、政策扶持:某些地方政府,例如深圳,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表现出扶持的态度,大多数政府部门也不会有意阻碍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

  劣势:

  1、竞争激烈:已经存在大量竞争对手,较为知名的如美团网等。

  2、运营困难:运营网站对消费类商家可能不熟悉,联系商家确认产品有难度,通常网站可能缺少社会化媒体推荐经验,也缺少个人用户销售经验。

  机遇:

  1、市场潜力:一些核心一线城市还缺少足够服务,市场潜力大,目前还没有类似社会化电子商务产品的垄断产品存在。

  2、风险投资:运营此类业务的网站有获得风险投资的先例。

  威胁:

  1、发展前景: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前景不明朗,有可能会失败;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功案例,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运营风险:运营模式可能会带来人力资源成本,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

  总结: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上面说了这么多,用一张图片来总结更清晰一些,上图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网站业务分析的图片,不仅仅包括Groupon,还包括Blippy、Alibaba、Intuit等网站,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说。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富士康连连跳谁之过

  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视察深圳厂区当天晚上,富士康员工今年“第12跳”又发生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富士康连发12起员工坠楼事件,昨天晚上深圳电视台还在采访富士康员工,问他们签不跳楼协议的事情,总裁郭台铭还鞠躬向媒体保证自己不是血汗工厂,会改善员工生活,结果晚上11点就发生了第12起跳楼事件,富士康做企业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够失败的。

  可是在一个打工者眼中的乐园里,一连跳了12个,据说前去应聘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谁之过?

  苹果?

  苹果有责任么?当然有,据说iPhone这类电子产品,利润非常非常高,而代工厂商得到的利润少得可怜。但苹果没有求着你去做他的产品啊,商业上的往来,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你不给我代工,越南和印度有人在等着呢。

  富士康?

  富士康当然有责任,但郭台铭可能会觉得很冤,我提供的条件比别的工厂好,有空调的生产环境,工作又比较轻松,衣服不用洗,提供员工宿舍,这样好的环境,你在广东上哪找去?如果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那估计广东90%以上的工厂都要是血汗工厂,很多人是没有见过工厂长什么样。记得读书的时候政治课好像曾经说过,资本家为了更好的剥削劳动人民,往往会采取一些增加福利等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可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还会采取增加福利的措施,咱们国内现在很多工厂则是直接赤裸裸地剥削。有多少非国企的国内企业敢站出来说,我比富士康提供的工作条件要好?

  跳楼者?

  他们有责任吗?最没责任的就是他们,难道我们要去追究一个死人的责任么?难道一个人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了么?他们终于不用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那样,睡觉还在拧着螺丝钉,但愿天国里的人不用iPhone。

  到底是谁的责任?

  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的山寨,是我们社会的冷漠。

  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改革,学校只负责把知识填充到我们的脑袋里,却忽略了我们是一个人,我们不是电脑,不是把信息写入到磁盘就可以运行了。除了填塞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可是在一个连老师都被物欲填充的社会,如何让他们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问问你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你真真学到多少东西是在社会有用的,有人教过你谋生的技能么?没有!完全没有人管我们读完书能不能养活自己,反正赚钱这种事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才有的。等到我们毕业了,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什么也不会,进去一张白纸,出来一脑浆糊。

  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依归,天天除了背书还是背书,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协作如何沟通,当然更不用提那些可笑的性教育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才让从学校里出来的孩子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对明天感到无望,虽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但他们又无力改变,再加上心理的脆弱,于是……

  我们喜欢山寨,我们喜欢抄袭,我们在扼杀创新。没错,我们确实很强大,人家一个iPad可以卖四五千块,我们山寨一个卖800块。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山寨的800块,是多少同胞在日以继夜加班出来的呢?我们的成本低是因为我们在剥削我们的同胞。如果创新得不到保护,最终就是没有人敢创新,人人都去山寨,越山寨越廉价。国外产品价格高高在上,国内产品山寨国外,永远把最多的利润拱手让给别人。

  这是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为那一幢房子而拼命奔波,虽然这个梦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只要你可以赚到钱,没有人问你为什么,能赚到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不要去骂富士康,也不要去骂苹果,不要说90后心理太脆弱,他们没有错。反思一下吧,如果我们不痛定思痛,就算富士康关闭了,这种现象还会发生。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保护创新,阻止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才是改变这种现象的终极之道。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关于富士康公司的延伸阅读:下面是几篇月光博客以前报道过的和富士康相关的文章。

  2008年:苹果iPhone手机上的中国打工妹照片

  我承认,这篇文章的标题曾经被门户媒体修改的很低俗,但是,这篇文章在当年无意中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事件营销“最美打工妹事件”。

最美打工妹

  2006年:血汗工厂为什么那么牛

  以前的富士康面对媒体那叫一个牛,记者报道富士康工厂的情况,不料遭富士康的3千万索赔和起诉,法院还将记者资产冻结,富士康那叫一个八面风光,谁都不放在眼里,现在遭到媒体的围追堵截,傻了吧。

  总结:富士康高层对此事件的处理有很多不妥之处,在第八跳的时候,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不思考实际对策,反而去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平静下来,被业界传为笑柄。在第十一跳之后,富士康又一度要求员工签署一份“不自杀协议”,被解读为如果今后再有员工跳楼,公司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有员工痛斥富士康冷血,拒绝签署。而对于“跳楼换抚恤”的说法,郭台铭也明确表示富士康管理层已经注意到了。“抚恤金给得太高,可能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所以下一步我们只给予自杀者最基本的人道赔偿,标准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这种说法又引发了争议。总之,富士康对于这一系列跳楼事件处理上进退失据,导致了现在极为被动的局面。

  不过,即使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深圳也拿它没办法,关闭工厂的话会立刻导致四十多万人失业,这很可能导致社会不稳,犯罪率上升,而目前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富士康在深圳已经有四十多万员工,但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仅仅达到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的确已经不太适合深圳的发展,深圳需要的企业更多的是华为和中兴,而不是富士康。我觉得比较稳妥的方法是缓慢提高人民币汇率,让这类企业渐渐无利可图自行裁员或者转型以发展知识经济。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提高博客阅读体验的六种技巧

  博客的阅读体验有很多方面,如果您要建立一个受欢迎的博客,那么,你可能要善待你的读者,提高阅读体验,这样会提高他们再次访问你博客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你的博客或网站的常客之一,当然你的网站如果可以注册的话,还可以成为你的注册用户之一,下面我就提供较为实用的六种方法。

  1.简短明了的博客介绍。

  这通常被大家认为是没用的,或者说不必要的,但不然,其实这样可以让访问者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网站或博客的类型。总结一下格式大致为:

  第一部分:网站的目标,即网站的主题内容,比如月光博客在刚建站是写的一篇介绍,月光博客,是一个以讨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科技为主的科技博客。月光博客的目标就是什么什么。

  第二部分:网站主的介绍,大致的内容就是我是谁,我现在的职业等,当然你也可以更加的详细点。

  第三部分:联系方式和网站说明,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这样读者或访问者可以和你联系,提出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于网站说明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不交换链接等。

  2.高质量的博文而不是求最多的博文。

  我们知道访问者访问你的网站是想从你的网站里面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或信息,他们第一次来访你的网站大部分是通过搜索引擎如谷歌等,才知道有你这么个网站,所以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件事,他们已经在别的网站获知了,但是读者更想知道你(网站主)的个人想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某某网站说了什么,同时有了想法也要记得定时更新哦!如果你每一天或每一周(建议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也很难稳住访问者),同时又是发表不同的看法,访问者就会觉得耳目一新,那么你想没用户都难!

  3.偶尔能带有娱乐(幽默色彩)性质的方式去陈述同一件事。

  比如我会有很长的时间,我在写我的博客,一直在称述单调乏味的东西,这时候你应该考虑网站是不是应该渗透点具有娱乐色彩的元素呢?写出来让自己和访问你的博客的人可接受的,这样的一段时间里面常客也会来不定期的访问,他们不会觉得乏味,因为你总能给他们带来惊喜,一句话,我的建议是时常能以娱乐的性质给用户带来惊喜,陈述于对自己最近发生了的事的想法!

  比如:月光是一个主讲技术类博客,但月光会不定期的给读者带来诸如:我最近去了哪里,还带来了自己的近照等,这种方式绝对是能增加自己网站的个性和特色的!

  4.思路清晰,让读者在最短时间知道你要说什么。

  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当读者看到你的博文的时候不要发现错别字或重复的句子,不要把播客写成博客等,我相信这点要求并不高的!

  5.每篇博文能做到表达正确,清楚,简单。

  你永远应该要明白,博客并不是以网站主或博客主为主角,读者应该是主角,有流量才是王道。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是给用户看的,是给用户来打分的,所以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我们意思的,就应该最简单的表达,能700字的,我们决不能写到1000字,你应该清楚明白读者的上网时间是有限的!

  6.加强和你访问之间的交流。

  就是对用户的留言能做到及时的回复或建立一个能时时交流的论坛等,对用户的建议要细心考虑,对于不足的要加以改进!如:我们知道一个软件公司出来一个产品会建立一个论坛,来交流用户的想法,以此改进产品,其实网站也是产品,也需要交流和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有得到永久的“王道”,最后再祝各位网站主流量多多!

  英文原文:DailyBlogTips:6 Ways to be Kind to Your Readers

  中文翻译:Hap  Ju,QQ:903115812

  中文译文:提高博客阅读体验的六种技巧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胡泳:网络为王

  今天整理书架,发现书架上有一本泛黄的老书:胡泳的《网络为王》,拿起来翻了两下,就无法再放下了,一口气又看了一遍,颇有些感触。

  这本书是1997年出版的,理念却非常超前,当时论述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不就是现在大家说的“云计算”吗?那时提出的网络计算机(NC,Networdk Computer)现在以上网本的形式开始流行。那时候觉得不可思议的理念,现在也开始普及到大众,并渗入到人民的网络生活中。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关于“网络自由”的问题,早在十多年前美国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书里也讲述了很多内容,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网络上的言论自由”的问题却还在世界各地争论的网络社区不休。

  例如,书中第二十章,“性幻想:永存的话题——电脑空间里的梦游人”就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里安分的学生贝克,却在新闻组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强奸犯和杀人犯,发布了大量暴力和色情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女主角“珍妮·多伊”是贝克的同学,私下里贝克对她狂恋不已。联邦调查局起初想以散发淫秽材料的罪名起诉贝克,不久就发现,根据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定,与图片相比,文字内容不被视为淫秽,上诉法院法官艾温·科恩驳回了这个案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贝克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所有写作带有色情内容的作品的作家都应该被逮捕,当局将堕落为“思想警察”,从而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

  贝克的遭遇的确是不幸的,但贝克却又是万分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美国,他在这个自由世界可以受到第一修正案和现行法律的保护,要是他在中国的话,现在估计还在监狱里承受煎熬呢。

  然而中国的环境和美国的确是不同的,在国外大获成功的网站,到了中国却变成了官方不遗余力的打击和限制的对象。当年我们对互联网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幻想,很多人想在互联网上大干一场事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却发现现在的环境竟然和洋务运动时期一模一样,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似乎是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培养和壮大本土民营企业,一边是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一边是“国进民退”的形式壮大国有资本,中国的互联网到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我感到很迷茫。

  附录:性幻想:永存的话题——电脑空间里的梦游人

  杰克·贝克(Jake Baker)最大的嗜好就是杜撰残忍的、对女人充满仇恨的色情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送到互联网络上。这些总是以第一人称撰写的故事情节简单,内容却毫不含糊,甚至真实得让人感到可怕。

  1995年1月,莫斯科一位16岁的女孩在alt.sex.stories新闻组里漫游,不幸读到贝克的一篇原作。故事的名字叫做《多伊》(Doe),在正式开始之前,作者写下了两句话:“下面的故事包含大量的病态内容。你已经受到警告了。”

  16岁的花季少女被她所读到的残暴内容吓坏了。她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又讲给一个朋友听。父亲的这位朋友叫做理查德·杜瓦尔,是一位在莫斯科工作的50岁的美国律师。凑巧的是,杜瓦尔毕业于密执安大学,所以,当他看到贝克的畸形故事发源地是umich.edu──这是他的母校的网址──他感到万分惊讶。“我当时想,这篇东西不仅仅是低级趣味,而且意味着十足的病态。”杜瓦尔说,他随后打电话给密执安大学校长办公室,质问为什么学校的帐户上竟存在这么肮脏的东西。

  《多伊》讲述的是一个劫持妇女的故事,读起来仿佛真事一样。开篇写故事的叙述者和他的朋友一起闯入一位姑娘的公寓,准备对她进行非礼。

  我和杰里向她包抄过去,她惊恐万状,浑身颤抖……

  她用一种低微的、充满恐惧的声音说,“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做……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们……请、请别这样!”我在她面前停住脚步。杰里狞笑着,仿佛没有听到她可怜的乞求。我说,“闭上你的臭嘴,你这个婊子!”同时在她头上狠命地一击。她倒在地上,哭泣着,像一个球一样蜷缩起来。

  “好吧。让我们来快活一场!”

  两个家伙把姑娘的头发系在吊扇上,对她进行肆意摧残,然后残忍地把她杀害,并肢解了她。故事的结尾是,两个主人公在她的尸体上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毁了公寓,随后扬长而去。贝克,20岁的密执安大学语言专业二年级学生,使用自己的真名把这篇故事送到了网上。

  贝克在学校里是个安分的学生,体型瘦弱,戴着眼睛,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而,他的网络“化身”却截然不同。1994年10月,贝克第一次向alt.sex.stories“投递”他的作品,题为《钓鱼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被她的哥哥及其朋友强奸、折磨和谋杀的故事”。故事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讲述两人如何策划强奸过程;如何预备老虎钳、刀子、可安装不同钻头的电钻、一盒针及打火机等种种工具;如何到湖边找到那个女孩,把其男友推到湖中淹死。最后他们强奸了女孩,并用准备好的所有工具杀死了她。

  贝克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惊人的想象力。在alt.sex.stories的文字世界里,这位在现实中看上去与世无争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强奸犯和杀人犯。贝克刻意把故事中的女性塑造得天真无邪,而男性主人公总是对她们发起突然袭击,在她们的惊恐无助中获取巨大的快感。

  沉迷于这种角色游戏中而无法自拔,贝克在网络上暴露出他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早期的未经出版的作品中,贝克笔下的男人还能够笑着离开他们的牺牲品;逐渐地,故事变得越来越离奇,常常以残酷的死亡为结局。主人公也越来越充满兽性,在犯罪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这类故事在那些有潜在性犯罪欲望的读者中非常流行。这些人对贝克的写作能力钦佩不已。“我刚刚读到你的新作。太妙了!”一位读者评价道。“你,先生,是绝对有病的。然而我喜欢这样!继续给我们讲那些美妙的故事吧。”另一位读者说。其中一位甚至把贝克比作海明威,并请求贝克写一写自己的邻居──一位10岁的小女孩,他幻想中的强奸对象。他提出要给贝克寄一段他录下的小女孩跳舞的录像,以便于他心目的“大师”写作时参考。贝克对这种反馈深表感谢,答应考虑一下再说。

  贝克的下一篇作品同样不乏暴力和色情。在《散步》中,一位年轻人外出散步,砬到一位少女,他劫持了她,强奸后把她杀害了。离开杀人现场时,他高兴地想,她的尸体会被虫子所吞噬,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

  alt.sex.stories中充斥各种性话题,经常光顾这里的读者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性变态者,当然也不乏好奇者。alt.sex新闻组的创立有点像一个带有反叛意味的笑话。1987年,一群系统管理人员出于对新闻组无用信息超载、而有用信息又太少的忧虑,决定联手对新闻组的发展予以控制,由他们来判断哪一类新闻组可以继续存在,什么样的新话题才能入选。他们最早的行动之一,就是拒绝批准建立一个有关吸毒的新闻组。互联网络的先驱之一约翰·吉尔摩(John Gilmore)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他的回应是创设选择类(alt hierarchy),在选择类中,任何人都可以在未经系统管理小组允许的情况下,创立一个选择新闻组。alt.drugs(毒品)成为选择类下的第一个新闻组。1988年,布莱恩·里德(Brian Reid)增加了alt.sex(性)和alt.rockn-roll(摇滚乐)。他承认,他不清楚alt.sex中将会流行什么内容。那上面通常是一些普通的色情故事,但偶尔也会有贝克这样不寻常的人出现。

  贝克在生活中与电脑为伍,从不被人注意,但在网络上他变得激动不安、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在一篇性幻想故事的前言中,他写道,他写作的目的是激发一些人的性欲,同时引起另一些人的不安。“不管怎样,说出你的看法,”他要求说,“对一个作家的最大侮辱莫过于对他的作品无动于衷。”在他最后一次投稿时,他说,“我的上一篇故事引起了不少反响,。只要有反馈(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就会定期投稿。像以往一样,欢迎评论和批评。”

  这篇故事也就是《多伊》,出现的日期是1995年1月9日。它与贝克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唯一不同的是,女主角“珍妮·多伊”(媒介报道此事时使用的假名)是贝克的同学,私下里贝克对她狂恋不已。《多伊》在网上出现仅仅10天,俄罗斯少女读到了它,并最终引起贝克母校校方的注意。

  学校的保卫部门找到了贝克,他对这件事供认不讳。他说他写作的目的是“驱除身体里的恶魔”,并拒绝接受心理咨询,认为那是“巫医”所为。他谈到自己不幸的童年(父母很早就离了婚)和少年时期两次试图自杀的经历。他在大学里获得了一笔学生贷款,唯恐将会失去,所以把写作当作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他还告诉保安人员他想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保安人员将故事拿给“多伊”看。当他们问多伊这篇写有她的真实姓名的故事是否使她感到深受威胁时,多伊浑身颤抖,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尽管她对贝克没有多少印象,贝克也没有找过她,而且她知道贝克从未想到最终她会看见这篇东西,毕竟,成为他人性幻想中强奸与谋杀的对象的滋味绝不好受。美国法律规定,向他人发出威胁的人可以受到起诉。联邦调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开始介入此事。为贝克的作品所震惊,他们决心把他送进监狱。

  与此同时,贝克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东西感到懊悔,它们给多伊或其他人造成了伤害,我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我愿作出任何补偿,只要不让我离开校园。”他想得太天真了。2月9日,他被正式逮捕。

  贝克只交过一个女朋友,案发时还是童贞之身。他从未有过性体验──所以他大胆杜撰这样的体验。不论是对他的心理评估,还是有关人员的问讯,都显示他对共同生活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憎恶之情。父母离婚后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他从未得到女孩的青睐,所以他袭击、强奸和杀害她们──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电脑化空间里。贝克坚持说,在现实中他从未想要伤害任何人。

  贝克的身心显然深受心理和性问题的困忧,他的作品公开表露出一种少年人的表现癖(exhibitionism)。他的母亲对当局的做法大为震怒,并把学校的管理人员称为女权纳粹分子(Femi-Nazis),说他们对男人充满仇恨。她说当儿子得知校方把《多伊》拿给“多伊”看时,“他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哭泣。”对于儿子的被捕,她说,“我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在美国发生。”作为一名专门教授创造性写作课的老师,她承认孩子的“创造力”是有点过分,然而,“他写的那些故事,不过是男孩们之间争强好胜的一种游戏罢了,怎能当真呢?”

  在《多伊》的开始,贝克写了一个不承担责任的说明,这个说明颇有些哲学意味:“下面的故事只是词句而已。词句是没有内在意义的。柏拉图早就死了。”不幸的是,贝克就读的密执安大学有一位业界知名的法律教授──凯瑟琳·麦金农(Catherine MacKinnon),她也是研究性别平等的专家,其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色情文学即暴力。

  麦金农认为,色情文学使妇女受到损害并被边缘化,不管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在私人范围内都是如此;它增强了社会的暴力倾向,并培埴仇恨情绪;它应该被视为非法。

  麦金农最近的一部著作名字就叫《只是词句》。她在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是由语言构成的。色情词句实际上就是暴力行为。”她特别提到贝克的案子:“他的写作充满诽谤、性骚扰,而且侵犯了隐私权。”贝克的故事“把一个人的名字与色情联系起来。它选择一个特定对象作为袭击目标,但袭击者并非仅仅是筹划实施的那个人而已,而是所有读到这篇故事的人……珍妮·多伊被整个世界所奸淫。”

  联邦调查局起初想以散发淫秽材料的罪名起诉贝克,然而他们不久就发现,根据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定,与图片相比,文字内容不被视为淫秽。在联邦地区法庭上,贝克的律师一再强调,尽管他的故事充满暴力和色情,但心理评估表明,他无论对他人还是自己都不具有危险性。现实生活中的贝克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所有写作带有色情内容的作品的作家都应该被逮捕,当局将堕落为“思想警察”,从而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

  法官称,如果涉及的只是一个强奸和折磨的故事,才说得上与第一修正案有关,但贝克案有两点值得加以特别注意:第一,他使用了一个大学女生的真名作为故事中的角色;第二,他曾通过电子邮件与另外一个人讨论如何劫持珍妮·多伊。由此,贝克的行为被视为深具威胁性,被处以不准交保的监禁。律师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除了叛国罪、谋杀罪以及恐怖主义行为以外,对于没有前科的人拒绝保释是非常罕见的。他把案子带到了上诉法院。

  1995年6月21日,上诉法院法官艾温·科恩驳回了这个案子,贝克的故事被形容为“只不过是个有点野蛮而没有品味的小说罢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赞扬科恩的判决说,“贝克的语言具有冒犯性,但并不对任何人构成可见的威胁。人们不应该为私下的想法或幻想受到审判。”

  贝克案一直受到互联网络的关注。alt.sex里面关于案件进展的讨论自不必说,其他的新闻组,如soc.culture.usa, misc.legal及alt.internet.media-coverage也对此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新闻组出现,如alt.jake-baker.d.虽然舆论认为贝克的故事太过分了,但大多数网络用户却害怕政府作出过火的反应。政府的行为会限制言论自由,并且一旦开了头,干预就会无止无休。

  电子通信自由的坚定鼓吹者、电子边疆基金会的法律顾问迈克·戈德温(Mike Godvin)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贝克是不是一个好人、甚至是不是一个健康的人,而在于他所传送的东西是否构成犯罪。科恩法官判定,贝克的故事和电子邮件不构成威胁,因而贝克是无罪的。大多数律师、作家和熟悉案情的记者都同意,贝克的故事和电子邮件受到第一修正案和现行法律的保护。然而,应该变革现行法律以惩罚他的行为吗?第一修正案允许法律作这样的变动吗?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中国互联网地图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地图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众多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在涉足这一行业,互联网地图服务提供的信息和搜索服务给广大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创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然而,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地图行业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月光博客将从各个方面对中国互联网地图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历史

  谷歌是较早进入互联网地图领域的服务商,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电子地图服务Google Maps(谷歌地图)和电子地图客户端软件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当年谷歌地图的一经推出,便轰动了全世界,原先收费的软件变成了免费产品,兴奋的网民随即发现,那些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顷刻间变得触手可急,地球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我在2005年6月写的第一篇关于谷歌地图的文章,用了“令人震撼的Google Maps”这个标题,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当时这个服务带给我的震撼,因为它实在太酷了,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卫星地图(当年看卫星地图也算是泄密啊),一些分辨率大的城市竟然都可以看到每条街道的楼房甚至街上的汽车,谷歌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如果没有谷歌地图,我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居住城市的清晰卫星图片。

谷歌地图下的深圳

图1:谷歌地图下的深圳

  中国互联网地图市场规模

  谷歌提供的地图,不仅仅是免费的,而且完全开放,提供了Google Maps API接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Google Maps API都是谷歌使用量最大的API接口。这个免费的地图接口引发了世界性的地图应用狂潮,各种形态的基于Google Maps的地图服务相继出现。

  对于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在线地图市场规模仅2.2亿元,2007年就猛增了127%,达到5.0亿元,2008年,中国地图市场规模继续取得110%的翻番增长,达到10.5亿元。

2006-2012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规模

图2:2006-2012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规模

  然而,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对于地图服务的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地图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中国互联网地图的发展也越到了瓶颈,各个互联网地图服务商都在寻找地图服务的创新。

  Web 2.0时代的互联网地图

  早期的互联网地图是Web 1.0,仅仅是个用于显示和查询的地图服务,系统显示什么地图,用户就得看什么地图,地图产品的黏度很低。用户对地图网站的定位依旧停留在工具型网站,导致互联网地图网站的使用率不高,用户忠诚度也不高,很容易使用替代性的地图产品。

  谷歌地图在提高用户黏度上做了不少探索,例如用户标注地图(User Generated Maps)和个人移动定位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英文缩写,即用户创造内容,是Web2.0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维基百科、博客等类型的网站主要靠用户自主创作发布内容,形成这类网站的主要内容来源。UGC也是草根文化的体现,用户标注地图(User Generated Maps)则成为互联网地图服务的UGC,普通用户可以创建地图,标注个性化的地标,让被动的“地图用户”转变为主动的“内容提供者”,不但提高了地图网站的用户黏度,还把地图网站变成了一个社会化网络平台。有了用户标注,互联网地图一下子从Web 1.0跨入了Web 2.0的行列。

  Google Earth有两个重要的UGC图层:Panoramio和Google Earth Community,这里不得不提一下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ditu.google.cn)的不同,Google Earth是地图客户端软件,更为易学易用,功能也更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Google Earth对User Generated Maps的良好支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Panoramio照片图层和Google地球社区图层,而在中国版的谷歌地图服务中,并没有启用UGC图层。

谷歌地球软件

图3:谷歌地球软件

  Panoramio图层和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

  Panoramio照片图层的功能很有趣,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显示用户拍摄的照片。Panoramio本身是个网络相册服务,用户使用支持GPS的手机拍摄照片后,上传到Panoramio相册后,经过工作人员审核后,这个照片就会在Google Earth的拍摄地点处显示。除了手机拍摄之外,只要是包含地理位置的数码相片都可以上传,用户可以通过Picasa和Google Earth标记照片坐标

Panoramio照片

图4:Panoramio照片网站

  Panoramio的运营非常严格,用户上传的照片需要符合一系列标准才能被收录,如果用户上传包含人物、汽车或者室内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即使含有地理标志,也不会被收录到Google Earth中,因为拍摄照片需要到实地拍摄,且照片需要审核,当局从一定程度上可勉强接受这种运作模式。

  另一个UGC服务:Google地球社区就没有这么走运了,Google地球社区是一个地标图层,用户在Google Earth官方论坛bbs.keyhole.com注册用户即可发布地标,不需要上传照片,用户可以在任何区域标注任何地标,哪怕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受管制的自由社区,人人都可以自由的标注各个建筑物的信息,包括各种所谓的涉密信息(例如军用机场、军营、飞机、舰艇、国家领导人的住所等),这是当局很不喜欢的事情,因此需要对这些自由信息加以管制,Google地球社区一度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

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和Panoramio照片图层

图5: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和Panoramio照片图层

  因此,我们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同为地图服务,谷歌地图(ditu.google.cn)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中国会受到完全不同的两种待遇,谷歌地图进入了中国并至今在中国运营,服务器在北京,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却从来没有正式进入过中国,虽然Google Earth在中国有很多人在用,甚至于CCAV也在自己制作的节目中频繁使用Google Earth软件,享受着Google Earth给自己的电视节目带来的绚丽效果,忽悠着大众,但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抨击Google Earth这个软件,是什么原因让CCAV对于Google Earth产生了这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呢?原因就是UGC - 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

  国外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

  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随着3G时代来临,位置服务逐渐被广大的用户所接受,2008年以来,GPS手机销售的爆发性增长,基于LBS的市场也在快速成长,并且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等积极投入其中,大力推进LBS服务。Google也先后发布了多个LBS应用,包括Google Latitude(谷歌纵横)和Google Buzz,Google Latitude在2009年就推出了,Google Latitude支持Android、Blackberry、S60、Windows Mobile四种智能手机,非智能手机用户(例如S40手机)目前还无法使用这项服务。

“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服务

图6:“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服务

  Google Buzz从一开始就可在移动产品中使用,对于iPhone和Android都有较好的支持,用户使用支持GPS手机的手机发布信息后,可以显示出详细的地理位置,旁边还有该位置的地图显示链接。不过对于不支持GPS的手机和电脑用户,Buzz并没有提供位置定位服务。

Google Buzz对地理位置的支持

图7:Google Buzz对地理位置的支持

  Google Buzz目前已经和谷歌地图(Google Maps)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在Google Maps中也可以看到用户发布的信息,这种整合同样令人震惊,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城市里某个建筑物里人们的发言,而在iPhone中,用户还可以看到周围有谁在Buzz,以及Buzz了什么。微博客在这时有了另一个维度的显示模式。

Google Buzz和Google Maps的整合

图8:Google Buzz和Google Maps的整合

  除了谷歌之外,Foursquare也是基于位置的LBS应用,不同的是,Foursquare有SNS的概念,用户通过Checkin能得到商家的奖励,用户之间有粉丝和关注的关系,这项服务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风险,因为用户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商家,敏感区域(如军事基地)用户进不去,也就没法Checkin了。

Foursquare应用

图9:Foursquare应用

  随着3G加速位置服务普及,个人用户的规模化发展使得移动位置应用成为一种大众化3G应用,其前景非常不错。

  中国LBS的前景

  中国的LBS发展会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LBS服务本身并不是什么敏感的服务,每个人只是标注自己去过的地方,用户创建的地标也是自己能去的地方,不能去的所谓“秘密地点”用户也无法标注,因此,这个服务和Panoramio服务一样,也是可以接受的服务,但如果进行监管却缺乏一个好的借口。

  目前流行的大量LBS服务的基础又是互联网地图服务,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商业利益,控制了互联网地图服务,无疑会在即将爆发的移动互联网蓝海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正因为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巨大商机,使得某些机构非常想进入这个领域“淘金”,清理走民营网站后,这些机构就可以顺势取而代之,这种现象应该和去年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的管理类似,通过“许可证”等方式控制民营网站进入互联网地图领域,最新修订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在这个时候发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国家测绘局公布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之后,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互联网地图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互联网地图服务...也带来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地图出现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严重的甚至损害国家安全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会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国家测绘局声称互联网地图服务需要牌照才能运营,到2010年底,未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仍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活动的,将依法查处并公开曝光。

  目前类似Google Maps的服务在在中国有很多,最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是百度地图,除了卫星地图功能之外,百度地图具有大部分中国版谷歌地图的功能,包括地图API,值得一提的是,百度API的接口和Google Maps API的接口几乎一模一样。

  结语

  互联网地图服务无疑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未来在线地图网站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商业利益和对自由信息管制的双重驱动,中国互联网地图的未来发展将面临的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各个地图企业只有不断推出创新的地图产品来增强用户的黏度以及不断的探索盈利新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先机。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解决方案

  Google终于开通了我们梦寐以求的SSL搜索功能,这有什么好处本人不再在这里赘述。然而,我们每次输入https://www.google.com 总是自动跳转到 http://www.google.com.hk 的主页,这极其不方便我们使用SSL搜索功能。

  当然,万事总有解决之道,月光大哥先前在月光博客中讲了在Chrome中使用Google SSL搜索的方法。现在,笔者在这里说一下在FireFox和IE8中的解决方案(个人方法,如若不好,请批评指正,大家可以在QQ群52189480中找“阿莫”讨论)。好吧!废话不再多说,马上为大家演示:

  第一步:IE8和FireFox的主页都必须设置成“www.google.com/ncr”(必须)

  为什么要设置以上网址为主页?因为我们每次进入https://www.google.com 时必须先打开Google的全球英文主页一次,所以这样便省去许多事(浏览器打开之后关闭此页面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们在下面的SSL搜索过程中不会跳转到.HK的页面。当然,习惯保留Cookies的朋友可以直接设置NCR的页面为中文,关于这点不再赘述。请参考如下图: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终极解决方案

图:FireFox设置www.google.com/ncr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终极解决方案

图:IE8下设置www.google.com/ncr

  第二步:IE8搜索中设置Google SSL搜索。如下图: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终极解决方案

图:修改IE8搜索的注册表项

  1)运行注册表“Regedit”

  2)找到“[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Internet ExplorerSearchScopes{0C28BD40-2A50-49DD-B58B-F62861C353C8}]”(可直接输入“Google”进行F3搜索)。

  3)找到该项下的“URL”选项,修改数值数据为“https://www.google.com/search?hl=zh-CN&q={searchTerms}&lr=”。 没错,就是在原来的“http”后面加一个“s”。(请参考上图)
如上保存完成后,当你打开IE自动打开过Google NCR网站后,你就可以直接在IE内置的搜索框中使用Google的SSL搜索了。当然,前提是你IE添加了Google搜索,而且它是默认的搜索引擎。至于如何添加和设为默认,这个不是本文需要讨论的事。

  第三步:Firfox搜索中设置Google SSL搜索。如下图:

  1)在Firefox的个人设置文件夹下(例如: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Application DataMozillaFirefoxProfilesogmpqmnw.default )(Win 7下和用户名等可能不同)找到一个叫做“search.json”的文件。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终极解决方案

  2)右键选择用记事本打开该文件,搜索“http://www.google.com/search”,然后将这个网址替换为“https://www.google.com/search?hl=zh-CN&”。然后保存。

Google SSL搜索在FireFox和IE8中的终极解决方案

  如上完成后,当你启动FireFox打开过Google的 NCR网站后,你就可以直接在Firefox内置的搜索框中使用Google的SSL搜索引擎了。当然,前提是你的Firefox中有使用Google搜索。
最后,还有点小贴士——其实,你只要将www.google.com/ncr设置为主页,在打开浏览器时自动打开过一次后,你就可以直接进入到https://www.google.com了,你可以将其设置保存为书签,或者更为方便的——你可以直接设置“https://www.google.com/webhp?hl=zh-CN ”或“https://www.google.com/search?hl=zh-CN”为书签,这样点击书签就直接启动SSL的中文搜索了。

  阿莫非IT专业人士,以上方法为个人意见。如果您觉得有什么不对,或者有更好的方法,欢迎指正和讨论!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阿莫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Google支持HTTPS加密搜索

  Google的官方博客曾经在上周发布消息称,Google会在下周部署HTTPS(超文本加密传输协议)加密技术的搜索方式,以确保搜索过程的安全性,Google没有食言,现在,HTTPS的Google搜索已经可以使用了。

  Google在官方博客介绍说,普通的HTTP浏览是不安全的,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讯会被第三方监听和干扰,对于Google来说,你在Google搜索的词语会被第三方截获,如果第三方不希望你在Google搜索这个词语,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阻止用户的搜索行为。

  这也就是Google发布的beta版本的SSL加密搜索的原因,在HTTPS的Google搜索中,用户搜索的信息将无法被第三方获取,也不会出现数据泄漏的问题。目前HTTPS的Google搜索覆盖了Google网页搜索的部分产品,目前还不支持图片搜索和地图搜索,而其他搜素(资讯、博客、视频、动态等)都支持。

Google支持HTTPS加密搜索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HTTPS的加密搜索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中国用户对于Google搜索的稳定性问题,我们知道,从某一天开始,一些常用的中文单字在Google中被屏蔽,搜索包含“吴”、“温”、“贾”、“李”、“习”、“贺”、“周”、“胡”等字的词语,会出现“连接被重置”,这导致一些很常用的词语,例如“学习”、“胡萝卜”、“温度计”等无法在Google搜索,而现在,使用HTTPS的Google,我们可以搜索你想搜索的任何词语,再也不会出现“连接被重置”了。

  我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建议Google能支持HTTPS搜索,没想到要等这么多年才如愿所偿,HTTPS虽然较为耗费系统资源,但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意义实在太大了。

  为了你的用户隐私、安全和稳定性,现在就把你的Google搜索地址更换为 https://www.google.com 吧。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如果你访问 https://www.google.com 自动跳转Google.com.hk,请点一下页面底部的Google.com in English,然后再访问https的Google即可使用。

  Google Chrome浏览器默认在地址栏输入关键字即可搜索,默认是HTTP方式,我们可以设置地址栏默认Google HTTPS搜索的方法,右击地址栏-修改搜索引擎,点“添加”,加上信息“https://www.google.com/search?hl=zh-CN&q=%s”,如图所示,将其设置为默认即可,这样,我们在Google Chrome浏览器中就能默认使用Google HTTPS进行搜索了。

Google Chrome支持HTTPS加密搜索

在Twitter应用中使用OAuth

  Twitter官方宣布将在2010年6月30日终止对Basic Authorization验证方式的支持,全面启用OAuth的认证方式,广大使用API的天朝网民纷纷表示鸭梨很大,众多使用Basic Auth认证的第三方程序如何适应这个新的变化,本文将会介绍如何在Twitter应用中使用OAuth认证。

  一、介绍OAuth

  在Twitter未支持OAuth之前,使用的是Basic Auth认证。Basic Auth要求Twitter应用把用户名和口令直接附加在HTTP或HTTPS协议头中发送给Twitter API。这样,Twitter应用势必要求用户在其应用中输入自己的Twitter用户名和口令,从而可以把Twitter的用户名和口令附加在HTTP(S)协议中发送给Twitter。这样Twitter应用开发者就能知道使用了他的Twitter应用的用户的所有用户名和密码,这样开发者就能随意使用这些Twitter账号登陆Twitter做任何操作了。比如,可以修改用户的Twitter密码,甚至直接去Twitter的Settings中删除这个帐号。这将带来潜在的安全性问题。

  而使用OAuth,Twitter应用无需知道用户的Twitter口令,只需要得到Twitter和用户双方的授权信息(后面会说这个授权信息——其实就是Token)即可。这样,Twitter应用开发者就不知道用户的Twitter口令,只能使用这个授权信息(Token)做有限的操作,无法修改用户的Twitter口令,也无法删除用户的Twitter账号。这在安全性上有了很大提高。

  二、OAuth认证流程

  要使用OAuth,首先要去Twitter中注册一个自己的Twitter应用,注册地址:http://dev.twitter.com/apps/new 。注册之后,会得到自己Twitter应用的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都是一个字符串。之后就可以进行OAuth的认证过程:

  2.1、Twitter应用把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放入HTTP请求中发送到Twitter API: https://api.twitter.com/oauth/request_token ,得到一个Request Token

  2.2、Twitter应用重定向用户浏览器到 https://api.twitter.com/oauth/authorize?oauth_token=<Request Token> ,其中<Request Token>为在2.1中取得的Request Token

  2.3、Twitter官方网站上提示用户登录,之后提示用户选择是否允许此Twitter应用访问自己的账号。这个选择一次即可,之后在2.5中Twitter应用可以记录用户的选择(正因为OAuth的认证过程必须在官方网站上进行,所以对于某些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相比Basic Auth是一个不方便的地方)

  2.4、用户选择允许之后,浏览器被重定向到Callback URL,并附加Verifier参数和新的Token。这个Callback URL是Twitter应用用于接收Verifier和新的Token的地址。Callback URL是注册Twitter应用需要填写的,也可以在2.1中在HTTP请求中和Consumer key和Consumer secret一起发送到Twitter API。由于Callback URL是浏览器访问的,并不是由Twitter服务器访问的,所以如果需要做测试的话,这个Callback URL可以是局域网地址或者是本机上的Web服务地址,比如可以是 http://localhost:8080/receive.jsp 。

  2.5、Twitter应用取得Verifier和新的Token后,把他们一起发送给Twitter API: https://api.twitter.com/oauth/access_token 取得一个Access Token。之后使用这个Access Token就可以调用各种Twitter API了。之后在使用每个Twitter API的时候,把Access Token附加于每一个Twitter API的HTTP请求中即可,Twitter API的使用,请见月光博客:http://www.williamlong.info/archives/2152.html 。Twitter应用可以把这个Access Token保存下来,以便以后直接使用,不需要用户重复去Twitter官方网站授权了

  三、使用OAuth

  由于OAuth的认证比较复杂,并且HTTP参数繁多。如果从头开始做OAuth势必需要把各个参数正确的并按一定顺序的填写到HTTP请求中。好在我们有各种开源的OAuth库(参考:http://dev.twitter.com/pages/oauth_libraries )可以使用。在这里,我把OAuth的Java库Scribe作为例子进行介绍(考虑到国内情况,我对Scribe做了一些修改,使其支持代理服务器):

  3.1、创建一个twitter.properties,其中的内容为:

    consumer.key=<Twitter应用的Consumer Key,可以去Twitter官方网站中自己的Twitter应用的参数中找到>

    consumer.secret=<Twitter应用的Consumer Secret>

    request.token.verb=POST

    request.token.url=https://api.twitter.com/oauth/request_token

    access.token.verb=POST

    access.token.url=https://api.twitter.com/oauth/access_token

    callback.url=http://localhost:8080/receive.jsp

  3.2、读取twitter.properties到Properties对象中:

    Properties tp = new Properties();

    tp.load(TwOAuth.class.getResourceAsStream("/twitter.properties"));

    BufferedReader stdinRd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System.in));

  3.3、生成代理服务其对象(国内用户使用,因为国内无法直接访问Twitter API):

    Proxy proxy = new Proxy(Proxy.Type.HTTP, new InetSocketAddress("HTTP代理服务器地址", HTTP代理服务器端口));//如果不使用代理服务器,请写为Proxy proxy = null;

  3.4、取得Request Token(对应2.1):

    Scribe sb = new Scribe(tp);

    Token tk = sb.getRequestToken(proxy);

  3.5、重定向用户浏览器(由于例子是命令行程序,所以直接打印出访问地址,由用户自己打开浏览器访问),返回Callback URL后,提示用户输入Token和Verifier(如果是Web程序,可以直接通过Callback URL中获取Token和Verifier。Twitter认证之后,浏览器地址栏中就会出现Token和Verifier)(对应2.2、2.3、2.4):

    System.out.println("Please visit https://api.twitter.com/oauth/authorize?oauth_token=" + tk.getToken() + " and get the token and verifier, then input the token:");

    tk = new Token(stdinRd.readLine(), tk.getSecret());

    System.out.println("And please input the verifier:");

  3.6、发送Token和Verifier,取得Access Token(对应2.5):

    tk = sb.getAccessToken(tk, stdinRd.readLine(), proxy);

  3.7、可以开始使用各种Twitter API了,首先我们试验取得用户自己的时间线,结果以Xml格式返回并打印出来:

    Request req = new Request(Request.Verb.GET, "https://api.twitter.com/statuses/user_timeline.xml");

    sb.signRequest(req, tk);//把Access Token附加到HTTP请求中

    Response resp = req.send(proxy);

    System.out.println(resp.getBody());//我们看到打印出很多信息,其中有很完整的时间线信息,只要解析这个Xml就能得到所有的信息

  3.8、再测试更新自己的状态(发推):

    req = new Request(Request.Verb.POST, "https://api.twitter.com/statuses/update.xml");

    req.addBodyParameter("status", "我们Test");//发推内容:我们Test

    sb.signRequest(req, tk);

    resp = req.send(proxy);

    System.out.println(resp.getBody());//我们看到,发推成功。在Twitter中也能看到程序发的推了

  四、后记

  OAuth的基本介绍结束了,最后附上Java版OAuth的源代码和修改过支持代理服务器的Java OAuth库Scribe(点击下载)。其他语言应该也是类似的,各种语言的OAuth库可以参考:http://dev.twitter.com/pages/oauth_libraries 。望大家做出国内直接可用的优秀Twitter应用。

  投稿人Twitter: @davidsky2012 ,投稿人Google Reader: https://www.google.com/reader/shared/lehui99

2010年5月21日星期五

通过开源程序同时解决DNS劫持和DNS污染的问题

  我们知道,某些网络运营商为了某些目的,对DNS进行了某些操作,导致使用ISP的正常上网设置无法通过域名取得正确的IP地址。常用的手段有:DNS劫持和DNS污染。关于DNS劫持和DNS污染的区别,请查找相关文章。

  对付DNS劫持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把系统的DNS设置改为为国外的DNS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解决。但是对于DNS污染,一般除了使用代理服务器和VPN之类的软件之外,并没有什么其它办法。但是利用我们对DNS污染的了解,还是可以做到不用代理服务器和VPN之类的软件就能解决DNS污染的问题,从而在不使用代理服务器或VPN的情况下访问原本访问不了的一些网站。当然这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当一些无法访问的网站本身并不是由DNS污染问题导致的时候,还是需要使用代理服务器或VPN才能访问的。

  我们知道,DNS污染的数据包并不是在网络数据包经过的路由器上,而是在其旁路产生的。所以DNS污染并无法阻止正确的DNS解析结果返回,但由于旁路产生的数据包发回的速度较国外DNS服务器发回的快,操作系统认为第一个收到的数据包就是返回结果,从而忽略其后收到的数据包,从而使得DNS污染得逞。而某些国家的DNS污染在一段时期内的污染IP却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可以忽略返回结果是这些IP地址的数据包,直接解决DNS污染的问题。

  在这里我用Java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并提供源代码,在本机运行后,就能在没有代理服务器和VPN的情况下,直接就能解决DNS污染的问题了。如果没有安装Java,可以去http://www.java.com/上安装一个。解开AntiDnsPollution.zip之后,运行filter.bat(Linux用户请运行filter.sh),等待启动成功。然后设置系统的DNS服务器的IP地址为127.0.0.1即可。然后打开一个命令行窗口,执行nslookup一些被DNS污染的域名,是不是解析正确了?

  下面说一下这个小程序的具体工作流程:首先程序启动后,会从文本文件dnsfilter.properties中读取配制,然后去一个不存在的DNS服务器——但这个IP地址却是国外的——中进行DNS查询被劫持的域名,然后返回的IP地址就是被劫持的IP,被记录下来,之后正常的DNS查询中,就自动把这些IP地址过滤了。这个程序以后会不定期更新,或许也会出。NET版本,请在我的Google Reader上关注更新。

  对于高级用户,可以手动用文本编辑器修改配置文件dnsfilter.properties:

  BindToIP:小程序启动后作为DNS服务期绑定53端口,这里指定绑定的IP地址

  DnsServer:国外的DNS服务器,可以设置为OpenDNS或Google DNS服务器的IP地址

  ResponseTimeout:DNS查询返回超时的时间(毫秒)

  TestDnsServer:测试DNS服务器,请指定一个不存在的DNS服务期,但要求IP是国外的

  TestRespTimeout:测试DNS服务器的查询返回超时时间(毫秒),也就是DNS劫持的旁路回复超时时间

  TestCount:测试DNS服务器的次数,为了得到所有被劫持的IP地址,需要一定的测试次数

  小程序的执行文件和源代码在同一个压缩包内,请点下面的链接下载(含源代码)。

  下载:不依赖于Java环境的可执行程序(含源码)

  下载:依赖于Java环境的程序(含源码)

  投稿人Email: lehui99(at)gmail.com ,投稿人Google Reader:https://www.google.com/reader/shared/lehui99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南方都市报:网上标注地图被指泄密引网友质疑

  南都讯记者 谭人玮 实习生 陈淑贤 5月17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报道,深圳网友小龙的网站“月光论坛”因在网络地图上标注了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的地点而被处罚。小龙在报道出来之后上网辩解并提出质疑,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不能认同处罚。

  《焦点访谈》报道次日,国家测绘局在其官网发布新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首次将手机、掌上电脑等无线互联网络调用的地图等纳入互联网地图管理范围,并将在今年12月底,对未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但仍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活动的单位依法查处。记者注意到,该标准规定“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月光论坛的主机地址在美国)。

  央视“月光论坛”被查处

  据央视焦点访谈节目5月17日报道,2010年4月,深圳市规划土地监察支队发现一个名为“月光论坛”的网站,存在大量地理信息涉密的行为。网站把大量国家军事上的信息在地图上展示出来。2010年5月6日,“月光论坛”的负责人小龙接受了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并承诺对网站进行整改。

  央视报道称月光论坛是一个军事爱好者经常光顾的网络社区,和普通军事论坛相比,月光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直接链接到国外一家地图网站的搜索引擎上。用户可以免费浏览全球各地高清晰卫星图片,并在上面标注出地理坐标和相关信息。

  执法人员找到月光论坛网站的负责人小龙,通知他来配合调查。央视报道称小龙是一个地图爱好者兼军事爱好者。国家测绘局副局长解释,某一个区域的卫星影像甚至航空影像不能叫电子地图,因为它没有坐标,一旦你在这个区域获取了一些应该保密的军事设施的地理坐标,它必然就会出现泄密。

南方都市报:网上标注地图被指泄密引网友质疑

  小龙:每天访问只有几十次

  小龙在见到焦点访谈的报道后,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解释。他表示当时并不知道在场的记者是焦点访谈的,否则不会说话。

  小龙指出,“解说中,我从一个70后变成了80后,关注IT的科技博客变成了军事发烧友博客,每天不足30个人访问的论坛变成军事爱好者经常访问的网络社区。”

  他表示,月光博客和月光论坛不是同一个网站。月光论坛的访问量极小,他还把第三方流量统计进行截图展示,日均访问量仅有几十次,“因此,月光论坛并不是所谓军事发烧友经常光顾的网络社区。”

月光论坛访问统计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具体什么等级泄密对方没说。据《深圳市规划土地监察局行政处罚告知书》上所列,具体违法事实是“月光论坛涉嫌非法展示地图”,违反法规及条款是:“《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第八条第一款第(一)项。”

  此规定原文是:“下列情况下,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申请人),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地图审核部门提出地图审核申请:(一)在地图出版、展示、登载、引进、生产、加工前……”这一规定并非针对涉密。

  小龙查询了这个规定,感觉此规定和他的实际情况不符。

  小龙所供职公司的相关人员找他调查情况。同时,月光博客和月光论坛的访问量暴增了很多。他说,“我不认同他们这个处罚(罚款5000元),但执法人员告诉我,可以不罚款。”

  深圳市规划土地监察支队相关工作人员拒绝接受采访,只是表示该案是“接到上面命令去查的”。

南方都市报:网上标注地图被指泄密引网友质疑

  网友:普通人能犯泄密罪吗?

  央视报道援引了《刑法》:“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以此“提醒网友,也许您的行为无意中就泄露了国家机密,而泄露国家机密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一说法遭到许多网友的质疑,因为《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明确规定该法条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网友就此认为央视拿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刑法》法条来提醒只是在网上标注地图的网友,有误导之嫌。

  记者同时注意到,在《保守国家秘密法》中规定了“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小龙的观点也代表了很多网友的看法———“普通的网民在地图上不太可能随随便便发现所谓的‘军事机密’,大多数国内网民发布的所谓涉密地标只是简单将国外论坛的相关地标翻译为中文并上传到国内网站而已。”

  稿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0年5月19日]  版次:[AA32]  版名:[网眼]

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出台

  国家测绘局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管理。国家测绘局同时下发了最新修订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

  新《标准》将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资质划分为甲、乙两级,并首次将手机、掌上电脑等无线互联网络调用的地图等纳入互联网地图管理范围。国家测绘局将于 6月为首批符合互联网地图服务甲级资质的单位颁发证书。

  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地图服务标准的出台,将对那些提供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的初创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地理位置服务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的一种移动通信与导航融合的服务形式,也是目前国内外最火热的新兴互联网应用之一。

  根据人民网报道,国家测绘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新修订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在旧《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一是重新将互联网地图服务的专业范围划分为地图搜索、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标注服务和地图下载、复制服务、地图发送、引用服务四项;

  二是针对专门从事互联网地图开发利用的企业不具备或者很少有测绘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适度放宽了对地图制图人员的硬性考核,规定互联网地图服务从业单位具备相应数量的地图制图人员或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均认定为符合要求;

  三是强化了保密管理要求,在安全审校人员、地图数据使用、保密管理制度等原有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增设了档案管理方面的人员、制度、机构、装备、安全等考核指标,提出了严格的考核要求;

  四是针对传统测绘单位的质量管理考核即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不适用于互联网地图服务活动的现状,调整了质量管理考核,制定了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单位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由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考核;

  五是针对传统的项目合同、服务总值不适用于互联网地图服务业绩考核,而同时尚未有针对互联网地图服务的权威、科学、适用的业绩考核办法,新《标准》取消了业绩考核指标。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昨晚也播出了名为《警惕互联网地图泄密》的节目,该节目称,互联网地图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国家机密信息被泄露。

  来源:国家测绘局网站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Google搜索即将支持HTTPS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以官方博文的方式回应了德国监管部门关于谷歌地图使用其“街景”(Street View)技术收集WiFi网络数据的质询,表示收集公共Wi-Fi网络是一个错误,已经采取措施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情况。

  Google表示将保护用户的隐私,使得其用户可以通过加密的方式避免被窃听,在采取的措施当中,Google提出将在下周于Google.com部署HTTPS(超文本加密传输协议)加密技术的搜索方式,以前Google已经在Gmail中默认使用HTTPS,这次HTTPS将会被部署到Google.com的整个域,以确保加密的搜索过程中不会出现数据泄漏。

  如果Google搜索支持了HTTPS,对于中国人的好处就是,从此之后,用户在访问Google进行搜索,将不会出现“连接被重置”的现象,以前无法搜索的类似“胡”、“温”、“习”等单字都可以在Google中搜索了。

  实际上,Google的网页快照域名已经支持https,如果你在Google搜索的时候无法打开的Google网页快照,只要将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更换为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即可打开。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Facebook和Twitter?

  我们坐拥全球最大基数的网民,我们拥有让人骄傲的四大发明,我们有有流传全世界的孙子兵法,可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却落后了。互联网可以说是江山人才辈辈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让我们来简单地回顾一下近几年的互联网,自从Google对微软步步紧逼之后,国外互联网风起云涌,先后出现了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超级巨无霸,这些巨大无朋的互联网公司几乎是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眼前。基本上这几家公司都是在2004年左右创办的,2004年2月,Facebook由哈佛大学的学生Mark Zuckerberg创办,时隔一年,Youtube于2005年2年由Paypal的三个前员工Chad Hurley、陈士骏(台湾)、Jawed Karim创建,一年后,Twitter于2006年3月21日由Odeo公司正式发布,并于7月份向公众发布。

  互联网的颠覆性在于,传统公司一旦壮大,你就很难去挑战他,比如说做快餐的麦当劳,你很难说你自己搞也搞一个快餐公司在数年时间打败它,而互联网则不一样,微软通过Windwos做了这么多年的霸主,但却被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创建的Google打得步步为营,Google就能高枕无忧了么,Facebook和Twitter的出现,让Google寝食不安。正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不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就是国际互联网起去涌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发生了什么?百度推出了Youa,三大门户还是三大门户,只不过腾讯公司插上了一脚,变成了四大门户,Kaixin001抄了Facebook再由病毒式营销在国内红了一把,随后又被陈一舟再次山寨一下,连域名都山寨了。史玉柱靠搞了一个征途,新浪把微博变成名人场,中间出了个山寨Twitter的饭否,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正是:任你风云突变,看我稳坐钓鱼台。

  一潭死水的中国互联网是否能令你我深思?是中国人的能力有问题么?那为什么美国内阁中有五位部长是华裔,为什么李安可以拿到奥斯卡,为什么杨振宁可以拿到诺贝尔,为什么四大发明来自中国,为什么孙子兵法可以经久不衰。是中国人的互联网用户太少么?中国拥有4亿网民,号称全世界最大的网民基数。So,why?

Facebook和Twitter

  美国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路径发展,某个人或者几个人想出了一个好的创意和点子,通常这些人都很草根,所以你常常会听到某个公司初创于车库中,当这个创意被应用之后,用户如果爆炸性增加,然后风投进来了,通常这个投资都是很大手笔,一般都是上千万或者上亿的风投。

  Facebook解决了人与人交往的问题,Twitter解决了信息实时传递的问题,Google解决信息检索的问题,Youtube解决了影像分享的问题,互联网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解决了信息的自由流动,能不能这么理解,信息流通得越快越无阻碍,就越能体现出这个应用的价值?

  中国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应用都是基于广播或者电子商务的,而不是像Twitter是多对多的,目前如果一个网站还是基于广播的形式,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网站是不会成功的,第一个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的网站可以UGC(用户创造内容),那么办证的门槛就掐住了创业者的七寸,我要是有如此多的资金就不算是草根创业者了。或者,你可以把服务器放到国外,但是好的应用通常都是爆炸式增长,难免不出几个“非法”份子,可能通过你的网站说了一些不太好听的话,这样你的网站可能就不能访问了,甚至是从此以后都不能访问了。在美国肯定也会遇到审查,比如说要是你的网站上有宣杨纳粹的视频或者反人类的视频,我估计是会被政府审查的,但审查也基本上是删除这段了事,不会说就这样而关闭你的网站,除非你的网站是有意这样。但在中国意味着你需要有一大批的人力去审核这些内容,对于像新浪这样的大公司来说,这个事情会容易得多,所以他们才敢于开微博,但对于个人创业者来说,The mission is impossible。

  互联网是一个烧钱的行业,烧钱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风投不是范伟(记得那个诚信终端机的范伟不,非诚勿扰)说的越有风险越要投。互联网的这种爆炸式增加就意味着你需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当草根创业者遇到这种用户从1万突然增加到100万的时候,你的资金肯定扛不住,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风投进来了。投一点点钱肯定是做不大的,好的应用在这个时候需要非常多的资金进来,因为互联网你只有稍一延缓,别人就超在你前面去了,所以打铁是需要趁热的。前面我们说到,风投在投资的时候,他会充分考虑到这个项目的风险性,但在中国投资互联网的时候,最大的风险可能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网站会不会突然消失,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没有哪个风投愿意投资上亿美金,然后突然就不见了的。

  我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应用肯定不会是解决信息流通问题的互联网应用,而是像广播、游戏、电子商务这类的应用。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都很难出现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其实这和语言无关,如果你的应用真的很好,将会突破语言的限制,比如说当年windows也没有推出中文版,孙子兵法不是一样传播到国外了么?

  来源:读者涂雅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Google面临百度的压力

  隔夜美股市场,百度进行拆股,1股拆成10股,大涨9.5%,报78.21美元。如算未拆分前,则高达782美元。在Google未退出之前,百度股价勉强在400美元上方运行。在Google宣布退出之后,其股价上涨接价翻倍。而同期,Google则从600美元附近掉到了现在的505美元,降幅高达12%.同期,美国三大股指均有一定的涨幅,纳斯达克指数涨幅接近5%。

  这给了Google股东不良的信号。单纯从感情上来说,很多人支持Google退出中国,这是信息自由的问题。而资本市场的投票,则让Google则感压力。

  Google的压力是,Google退出中国之后,在资本市场逐利的投资者,不会为道德问题而伤脑筋。对于他们来说,远在太平洋的另外一个国度,能否有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这也是百度能够受到追捧的理由。

  此次拆股,使得百度股价更低,增添了百度股票的流动性。因此,会吸引更多的小投资者关注。这使得百度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会更加受到关注。而相反,Google股价的表现相当逊色。Google面临的压力在于,其股东无利可图,有可能会联合起来迫使Google对于退出中国重新做一个评估,从而实现回到中国。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坚定的认为Google会回到中国的原因。

  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是因为股市能够提前反映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走向,股市是预期的存在,而这个预期,往往是准确的。正如中国A股暴跌不是在金融危机暴发的08年9月份才大跌,而恰是此前,早已提前大跌。而正是09年初大家对经济迷茫时,A股及至世界股市都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事实也证明,这一波行情,的确是经济在复苏。

  资本市场的逐利性,使得其本身对于商业模式的胜利有先天的敏感度。百度在资本市场超越Google的大胜,是否可以看成一个信号,百度在某种程度上,将会成为Google的最强大对手。

  上面所说的Google宣布退出的股票分析开始时间是:2010年1月,Google在其官方博客宣布有退出意向开始。之所以选这里开始,是因为资本市场的动向以传闻就开始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百度与Google股价,从而推断出未来可能的商业行动,与互联网道德无关。

  来源:毛毛虫投稿,如需转载,请注明:转载自 毛毛虫博客

百度谷歌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软件

  前些天看了一本书《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对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颇有些感悟,这里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所用到的工具软件,供大家参考。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总的来说,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软件分为网络版和单机版,我个人认为,网络版的工具选择有几个大原则,包括:

  1、数据可导出,这点非常重要,可以导出的数据,保证了你的数据永远是你自己的,即使该服务关闭了,用户也不会丢失信息。

  2、服务商的专业度,尽量选择专业的大公司的服务商,可以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数据安全性,要是系统三天两头出漏洞被黑客攻击就不好了。

  3、服务商的诚信,对于网络服务,例如即时通讯、邮件、在线存储、网络硬盘,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用户隐私问题和诚信。如果一家公司将用户的个人信息、聊天记录或邮件出卖,导致用户受到伤害,只要出现一例类似事件,这个服务就是不值得信赖的。

  根据以上三个原则来看,网络服务尽量使用国外的,如无必要尽量不要使用国内的,这不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最重要的是数据安全问题,几年来发生的诸多案例是我不敢使用国内云服务产品的主要原因。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总图如下所示,下面我将分别进行说明。

我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一、学习知识

  知识和信息不能混为一谈,信息是免费的,但毫无目标的获取信息,就无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因此学习必须要有目标,如果你用有限的时间去学无限的知识,你将被知识“淹没”,我们要学习那些给自己带来最大提升的知识。

  时间是一个最稀缺的资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知识获取的“成本”问题,这个成本除了金钱之外,最重要的是时间成本。因此,学习知识的工具需要满足:“花费时间较短,获得价值较高的知识”。

  我先前介绍的Google Reader是一个不错的阅读学习工具,不仅仅有学习的功能,还有一定的保存知识、共享知识的功能,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得力工具,如下图所示,详细的使用请参见我的《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一文。国内的同类阅读器产品还有:鲜果、抓虾、QQ邮箱阅读、有道阅读等。

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

  对于纸质书籍的发现和评论,豆瓣读书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在使用之前,先标记自己读过的较为喜欢的书籍,不建议标记娱乐性书籍,这样能保证“豆瓣猜”的准确性,之后豆瓣就能根据你的阅读兴趣找到相关的书籍,你可以根据其他人对书籍的评价来决定是否购买。期刊杂志也是同样的道理。

  总的来说,网络和电子读物适合浅阅读,具有深度和专业的知识还是需要阅读纸质书籍,你付出了金钱,却节省了时间。

  平时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通过搜索引擎也可以学到一些你不知道的小知识。

  二、保存知识

  保存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够最快速和准确地查询到相关内容。保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保存在本地硬盘,一种是保存在网络上。保存在本地的好处是较为安全、断网的时候也能查看,保存在网络的好处是只要能上网就能查看,分享更为方便。

  Dropbox是一个优秀的平衡本地和网络的同步存储工具,你保存在本地电脑的文件可以自动上传到网络空间里,并同步更新到你的其他电脑,对于多台电脑的管理非常方便,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工具前几天竟然给封杀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使用Dropbox保存知识,实际上就是利用文件夹来保存文档,本地文件夹的建立一定要合理,那样才能提高效率,如下图所示,具体请参考我写的《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一文。

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

  保存网页可以使用本地浏览器书签或网络书签,使用网络书签管理收藏的网页非常方便快捷,当你收藏的页面逐渐增多时,管理书签的难度并没有随之增加。网络书签的首选是Delicious(美味书签),具有导入导出功能,收藏时能notes标注和tags标签,将文章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摘录出来,或者将阅读时候的心得记录下来,并以标签区分,Delicious还有一定的搜索功能。国内的同类收藏夹产品还有:QQ书签(可导入导出)、百度搜藏(可导入、不可导出)。

  Delicious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类似百度搜藏那样的网页缓存,一旦收藏的网页地址内容不见了,或收藏的网站出现问题,你收藏的知识也将丢失。使用“百度搜藏”的话,没有导出功能,保存的网址说不定还会消失,不太令人放心。

  Gmail是另一个常用的保存工具,IE浏览器可以使用“页面”-“用电子邮件发送此页面”来发送邮件到Gmail,Firefox需要安装一个扩展来实现“发送页面”功能,把数据保存在Gmail中后,就可以利用Gmail内部的搜索引擎快速搜索知识了。

  在对纸质书籍阅读的时候,微软Office的OneNote是一个做笔记的绝佳工具,除了读书笔记之外,还可以保存各类其他知识,使用Dropbox可以同步不同电脑的OneNote数据。同类还有一个工具EverNote也具有分类和Tag功能,自身就支持在线存档。

  另一种保存数据的方法是博客,通过WordPress等工具可以方便的建立一个博客网站,使用博客保存知识的方法很灵活,你可以用其做网页摘录,也可以用来做知识记录的工具,还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上面,不但数据丢不了,还可以及时得到他人的反馈,与他人进行交流,即使博客的内容多了,查找信息也不难,利用搜素引擎即可进行全文搜索,可谓一举多得。

  除了图书资料,电子文档之外,还有对“人”的保存,保存他人的联系方式,以便能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帮助。

  联系人管理的工具很多,我使用的是Gmail自带的通讯录,好处是可以同步手机,还能在社会化应用里使用。除此之外,Linkedin和Facebook也是很好的通信录工具,好处是所有的通讯信息修改都由好友提供,能及时更新。

  三、共享知识

  知识共享和传播,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知道的知识,并得到信息的反馈,为什么要分享,不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而在于什么人认识你,不在于什么人影响了你,而在于你影响了什么人。因此要添加一些高质量的好友,订阅其分享内容,多争取对方的关注。

  知识共享的渠道很多,显然,微博客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反馈平台,因为没有反馈的共享是失败的,而微博客的反馈是实时且方便的,满足了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所有琐碎的个性化信息,并相互交流。

  微博客的首选平台是Twitter(也是个被封的服务),我们可以把平时一些想到的信息随时随地记录在上面,随手写“碎碎念”,Twitter还具有完美的数据导出备份工具,不必担心数据丢失,使用我的开源Twitter同步工具还可以将Twitter的信息实时分享到国内外其他微博和SNS网站,很方便实用。国内的同类微博客产品还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等。

Twitter同步

  四、使用知识

  知识的收集和积累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资料。Mindmanager是一款用来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利用这款软件我们可以轻松的绘制我们的思考思路,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理清思路。Mindmanager使用起来还是比较简单方便的。本文的大部分图片都是用Mindmanager制作的。

  我们使用的网络工具也大多内置了搜索,Google Reader、Gmail、Delicious都内置了搜索功能,可以按关键字搜索以前所有的条目。

  只有知识是不行的,只有被使用的知识才有价值,能不能将自己的知识使用好,是对一个人能力的重要考验,只有将你的知识最大化的转化为价值,才能提升你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个人品牌。

  以上就是我所用到的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如果你也有什么好的工具,请在后面留言和大家分享。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谷歌翻译支持中文发音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已经添加了多种语言的发音功能,其中包含中国普通话发音。

  之前,Google Translate已经支持英文的“文本转换为语音”功能,随后几个月增加了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印地文和西班牙文等语言,现在又增加了中文普通话发音。

  现在,你使用谷歌翻译将信息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点击翻译界面旁边的扬声器图标,来收听中文普通话的发音,类似下面。

谷歌翻译支持中文发音

  具体的发音质量,根据我的测试,中文发音还不算完美,与英文发音有很大区别。

  访问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

纪念Dropbox君

  一

  中华民国九十九年五月十日,就是Dropbox君遇害的那一天,我独在墙外徘徊,遇见推友们,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Dropbox君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们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很多人都是听先生的推荐才知道Dropbox君的。”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用过的网络存储服务,大概是因为功能和速度的缘故,甚少使用,更不会推荐给他人,直至遇到Dropbox君,在这样的生活中,毅然将Dropbox放入我电脑“启动”组里的软件,这几年来就只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放在Dropbox里数百兆的工作和学习文档都再也无法访问,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五毛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2012还有两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

  在无数被害网站之中,Dropbox是我的最爱。一个划时代的云存储服务,我向来是这样评价她。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无良网站,而是一个无辜被封杀的深受网民喜爱的服务。

  Dropbox的名字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Gmail的一封邮件里,我的一个好友发邮件推荐我注册这个服务,就是Dropbox;但是我注册后发现需要安装客户端,令我踌躇不前。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发来邮件邀请我注册,才令我感到诧异,这到底是个什么服务,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后来一个好友告诉我,说:这就是云存储服务。其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服务能实现多台电脑上文件的自动同步和更新,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为了同步文件,无论如何也需要用U盘将文件拷贝粘贴,总有些麻烦,而使用Dropbox竟然可以自动完成这所有的更新操作,实在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于是我使用Dropbox的时间就多了起来,直到将其加入“启动”组,成为我电脑必备的软件,虽然中途也见过微软的Mesh等同类软件,到总觉得速度和性能Dropbox最优,直到昨日Dropbox突然被害,才发现在我的记忆上,昨日的Dropbox就是永别了。

  四

  我在十日的早晨,还发文章向网友推荐Dropbox,并分享了阮一峰翻译的“Dropbox的创业经历”的PPT;下午便得到噩耗,说Dropbox居然被封杀,连https都无法访问,而客户端一经退出就再无法登录。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工具软件Dropbox,更何至于无端在屏幕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访问Dropbox出现的“连接被重置”的错误页面。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封杀,简直是定点封杀,因为所有包含dropbox.com的链接都无法打开。

Dropbox

  但现在□□□□就有令,说她是包含“有害信息”的工具!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是被“海外敌对势力”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Dropbox,是一群年轻创业者的创新之作,深受用户欢迎,依靠使用者的口碑传播而获得了数百万注册用户,一个网络存储工具,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结果。但竟在中国遇害了,先是其文件分享域名dl.dropbox.com中弹,已经使得用户分享的文件无法从网上访问,只是Dropbox客户端还没有便死,同时使用https的方式还可以访问,但是现在dropbox.com的域名进入了黑名单,IP地址也被封锁,这两种方式无疑是致命的,Dropbox终于是死掉了。

  始终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网络存储工具Dropbox确是遇害了,这是真的,有“连接被重置”的网页为证;沉勇而友爱的Twitter君也死掉了,有她的网页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Google君还在香港的医院里呻吟。当三个深受网民喜爱的工具网站从容地转辗于□□□□所发明的防火墙包围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宣称“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中国政府鼓励互联网的发展”的夸夸其词,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不作恶的网站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Dropbox君!

  发表于民国九十九年五月十一日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Dropbox无法访问

  今天下午,世界上最伟大的云存储服务之一——Dropbox被证实无法从中国地区访问,客户端和网站均无法正常连接和登录,我先前曾经多次推荐过这个伟大的服务,没想到这么快Dropbox就惨遭毒手。

  目前,中国用户已经无法通过Dropbox客户端和Web网页访问Dropbox,已经连接上Dropbox服务器的客户端一经退出就会无法再登录,显示的现象是Connecting一直在持续却连接不上,从客户端点“Launch Dropbox Website”也无法打开网页登录。

  封锁Dropbox的方式是关键字封锁和IP封锁,关键字为“.dropbox.com”,IP为Dropbox官方网站的IP,可谓是全方面地定点封锁。

Dropbox无法访问

  当确认证实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和震惊的,进行这个操作的人啊,你是否知道你在做什么?你让全中国的网民无法使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云存储服务,这种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专业类服务网站为什么也会遭此毒手呢?使用这个服务的大多是拥有多台电脑的资深网民,现在都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与互联网为敌的国家,一切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在这个国家都无法正常运行,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Dropbox是这几年来唯一的一个我手动添加到“启动”组里的客户端软件,是一个优秀的在线存储服务,通过云计算实现网际网络上的文件同步,用户可以存储并共享文件和文件夹。这个小软件让我能轻松的管理我三台电脑的文件、图片、资料文档,几台电脑之间的文件同步和更新均自动完成,每天电脑都自动下载最新版本的文档,在任何一台电脑更新文档之后,都会自动上传到云存储服务器端,接着同步到其他电脑,如果没有这个服务,多台电脑之间的文件同步和更新将让我头痛,我可能将拿着U盘在几台电脑间忙于复制粘贴,毫无意义地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做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有些事情我本不想提,我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它就像一个恶魔一样渗入到了你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它就在你周围,无所不在,干扰和妨碍你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逃避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实际上已经无路可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工作和生活中最好用的工具都一个接一个无法使用,却无能为力,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出国,用自己的脚来投票,离开这个国家,如果大家有条件的话,从现在开始就准备着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铁笼子吧,像Google那样离开中国,只有这样,你才能自由的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的专业上,不必担心自己心爱的工具哪天是否会无法访问。

  Dropbox被封无疑让“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的”这个论断显得可笑和荒谬。

  这次对于Dropbox的封锁,实际上通过修改Hosts可以让Dropbox客户端成功登陆,登录后同步文件都不成问题,具体修改Hosts的IP是哪个地址,聪明的用户都可以猜到,我就不公布了,以免这个IP也出意外。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先前我写的《基于Dropbox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讲述了使用Dropbox在个人知识管理的保存知识方面的技巧,而个人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获取知识,今天月光博客就介绍一下如何通过Google Reader快速的阅读、标记、分类和存储各类知识的技巧。

  做为知识获取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博客、论坛或媒体网站,通常这些网站都会提供RSS Feed,使用Google Reader阅读器可以及时而高效地阅读收集相关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标注和收藏等功能。

  然而,Google Reader阅读器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RSS Feed做为知识的来源太单一,优质中文RSS匮乏且更新慢,最终导致Google Reader快餐式的浅阅读。而工具本身来说,Google Reader的Tags标签不如Delicious方便,分享的网址无法使用Tags分类,查找以前的文章不方便,“探索-热门条目”里的热点内容较乱,不便于发现好文章。

  通过长时间的使用Google Reader,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并将其变成个人知识管理的得力工具,下面是我的设计方案图。

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一、学习知识

  尽管你可能已经知道了Google Reader的很多技巧,但每天未读的文章依然会超过1000,这时候应该改变一下阅读的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我的策略。

  最重要的一点是,将每天必读的RSS Feed(A-List)放到一个单独的目录下,这个目录保留质量最高的RSS源,不要多,保持每天有5-10篇更新为佳,可以每篇都读,这个目录是Google Reader中唯一不需要“神奇排序”的目录。

  每日必读的Feed可以通过Google Reader的好友趋势功能来获取,你分享、加星标、喜欢最多的通常都是必读的Feed。

  除了每日必读(A-List)的目录之外,退订所有的Feed,只看“好友分享”和“探索-热门条目”,所有排序都是用“神奇排序”,严格遵守阅读时间,每天只看30分钟,到时间就停止阅读。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设置得当,以“神奇排序”的方式阅读“好友分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佳的信息,前提是你要订阅一些优秀的好友。“探索-热门条目”可以找到你未订阅的Feed中的热门条目,有时间的话也值得看看。

  如果你不舍得退订所有Feed,也可以将英文Feed和中文Feed分开,所有英文Feed放在一个目录,其他中文Feed放在另一个目录,将这两个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有时候的时候来阅读。

  二、保存知识

  在Google Reader里保存知识包括加星标、喜欢、添加标签这几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喜欢”和“星标”两个操作会直接影响“神奇排序”的顺序,继而影响阅读的效率,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神奇排序(Sort by magic)会依据文章热门度,把你会喜爱的文章排在最前面,排序的标准依据用户以往的“加星”和“喜欢”类文章生成,因此,当用户读到一些喜欢的好文章,最好点一下“喜欢”,以优化个性化“神奇排序”,不要随便“喜欢”一些杂类文章,中文界面下最好不要随便“喜欢”英文的文章。需要深度阅读的好文章则使用“加星”的方式添加“星标”,以便未来深度阅读。

  这样,Google Reader会根据你liking和starring的条目,进行Magic排序,用户把阅读目录设置为“神奇排序”后,就可以优先看到自己最喜欢看的文章,感谢Google强大的语义分析和算法能力。

  如果你发现Google推荐的文章并不是自己喜欢读的,可能是你以前“喜欢”的文章有误,你可以在“您的资料”-“共享条目”中找到你以前喜欢的条目,找到那些并不合适的文章,点“取消喜欢”即可;在“加星标的条目”中,找到以往加星的条目,点“删除星标”来删除不合适的条目。善用“喜欢”和“星标”才能优化“神奇排序”的质量。

  添加标签可以让你收藏的信息按照标签分类,以利于未来的阅读。

  三、共享知识

  在文章条目里点“共享”和“共享备注”可以将该文章共享给你所有的Google Reader好友,如果你关联了Google Buzz,还可以共享给Buzz好友,Reader信息到Buzz里是实时的,取消共享后Buzz里的共享信息也会消失。

  条目的“发送到”也是另一种分享途径,我建议使用这个功能将信息分享到微博客和Delicious中,微博客目前是更为大众化的社会化媒体,分享的效果会更好,而Delicious优秀的标签功能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Google Reader的一些不足。

  Twitter做为全球最大的微博客依然是无法忽略的,发送到Twitter功能由于Twitter被墙而无法实现,但是我们有更简单的替换方案,找到用户Google Reader分享条目的Feed地址,利用FeedBurner可以自动实时地将用户的分享条目同步到Twitter上,甚至比原有的方式更简单。

  四、使用知识

  使用知识最基本的方法是搜索,Google Reader内置了一个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按关键字搜索以前所有的条目。

  对于加星标的条目,在深度阅读完之后,删除星标,然后添加tag标签,以便分类收藏。

  这样,如果用户想要阅读某一类知识,就可以按照标签在Google Reader中阅读,这样就方便多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看看好友分享里的评论和反馈,与大家进行交流。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个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图。

基于Google Reader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案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把Google Reader做为我的个人知识信息来源和管理的工具,然而,如果使用不当,Google Reader很可能会变成一个耗费时间的工具,如果你也曾经越到过类似的困惑,那么不妨按照我的方法尝试一下,或许你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0年5月9日星期日

被匿没的恐惧——也谈blog的发展趋势

  每次仰望星空,想像浩瀚得超出想像的宇宙,而我们只是在其中若有若无的一粒微尘,这里想借着这个话题扯开来,谈谈我对blog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

  这种类似的心理体验也有过,不过我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片段:

  ——当你从高速运转的列车上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被人群吞没……

  ——当你很不幸的要在上下班高峰期经人民广场换乘地铁,汇入汹涌澎湃的人流……

  ——当你满怀希望的提前赶到不接受预订的饭店,却被眼前排队的长龙吓懵……

  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当这些场景出现的时候,潜意识里通常会涌现一种恐惧 —— 被匿没的恐惧!

  也正因了这种恐惧,所以我会选择在人群中以最快的速度走出去,提早拥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呼吸到一些新鲜的空气

  生活在这么一个时代,我们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命题就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过着与你一样的生活,当你总是能从身边很多人身上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

  那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在哪里? 你为什么存在? 你怎么表达你自己? 怎样让别人了解你的内心世界……

  毫无疑问,网络上的blog提供了一个出口和希望,在这里你可以独立的表达思想、体现自我、分享生活。

  正是这种强烈的冲出重围、表达自我的冲动,为以下的第1个趋势提供了最根本、最原始的驱动力:

  趋势1——网上社区的blog化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网上社区,最终都会考虑到人们的这种需求,所以facebook也好、微博也罢,就算是购物的网站也开始把人们的网上行为blog化—— 不仅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而且把个人信息汇聚成blog;

  于是大量的blog拥现,大有早些年email风靡的趋势(现在blog已经攻陷了为数众多的个人名片,在上面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背景下同样有匿没于 blog之林的危机,于是blog们继续着自己的分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体现自身的个性与价值,这就带来了下面的两个趋势:

  趋势2——blog价值的体现与分化

  为了摆脱被匿没的恐惧,blogger们各显神通,大放异彩,所以有了技术类、专业类blog,有了创意与搞怪的blog… 这一趋势下也使得个人blog逐渐开始体现出其商业价值,包括:择业、交友、宣传(产品)、甚至直接产生利润(广告、软文)

  趋势3——独立blog、blog自主联盟的大量涌现

  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体现独立性,有更多表达的自由,开始选择脱离facebook、blogcn、博客大巴这样的平台,转而建立个人独立的blog(鄙人也未能免俗~)。

  但是独立blog在将自己推销出去时会遇到更多的障碍,于是会有blog自主联盟的出现(比如月光博客),大家抱团取暖,共同努力营销自己,产生一个更大的合力。

  以上主要是从“人”这个角度展开,其实对于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同样存在被匿没的恐惧以及相应的表达自我的需求,这就是要谈到的第4个趋势:

  趋势4——blog的广泛化与专门化

  除了个体以外,未来会有更多的公司、社团、组织加入到blog化的进程(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blog);而且随着blog广泛化趋势逐渐深 入,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门化的blog——这个blog的拥有者可以是某款产品、动画片中的一头大象,甚至是动物园里的一只熊猫。

  如果以上分析的这些趋势成立的话,未来能够经营好blog也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想未来这些blogger们应该会胜出,挤身于互联网blog森林之顶端吧:

  勤于思考、思想丰富的人

  拥有专长、乐于分享的人

  出其不意、创意无限的人

  拥有资源、交游甚广的人

  来源:读者王聪投稿,出处链接

Dropbox的运营模式分析

  Dropbox是常用的网络存储服务,可以实现多台电脑上文件共享和同步文件,Dropbox提供的初始免费空间是2GB,可以通过邀请增大到10GB,Dropbox的运营有很多值得推荐的技巧,可供互联网软件开发商参考。

  使用体验

  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使用体验,Dropbox的使用体验非常优越,不占用太多系统资源,下载速度快,上传速度也快,几个G的文件通常几个小时就可以下载完毕,良好的传输速度是一个云产品所必须的。在使用便捷性上也是突出的,Dropbox颠覆了传统网盘的概念,使用一个特殊目录来自动同步本地硬盘和网络存储空间,用户不用做特别的操作也可以完成文件的上传下载,非常方便易用。

  推荐机制

  Dropbox的推荐机制是标准的病毒式营销,新注册用户只有2G的空间,如果用户想要免费增加自己的空间到10G,那就要邀请自己的好友注册,每一个成功注册好友会让自己的存储空间增加250M,这样,用户只要让自己32个好友注册使用即可达到10G空间。

  推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Dropbox提供了三种,1、分享链接形式,用户可以将邀请链接发送到Facebook、Twitter或自己的Blog上。2、通过邮件通讯录发送给自己的邮箱联系人,支持Gmail, AOL, Hotmail, Yahoo等常用邮箱。3、在线群发邮件,Dropbox提供了一个在线群发邀请链接的界面。

Dropbox的运营模式分析

  对外宣传

  参加一些知名科技大奖竞赛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方法,Dropbox就成功赢得了2008年度Crunchies 2008 Award Winners的最佳新产品大奖,使其名气大增。

  盈利模式

  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光提供免费产品而不盈利,则难以支撑庞大带宽和服务器的使用资源,Dropbox的盈利模式也非常简单,就是付费购买空间,50G空间每年99美元,100G空间每年199美元,这个价格相对其他产品来说还是比较高的。

Dropbox的运营模式分析

  开放接口

  开放接口(Open API)可以让第三方软件厂商为Dropbox开发各类应用,甚至还能从中盈利,一个开放的应用接口能够提高用户的黏度和忠诚度,目前Dropbox API提供了一套用以 Object-C,Python,Ruby,Java 等语言编写的客户端类库,用户可以注册一个Dropbox开发账户,获取这些类库以及文档。
 

  需求开发

  Dropbox的需求开发成功的与用户进行了互动,让用户来投票选择最需要的功能,在Dropbox Votebox中,每个用户每个月都有6个投票权,用户可以选择你最需要的功能进行投票,Dropbox会优先开发投票最高的功能。

Dropbox的运营模式分析

  总的来说,做为一个成功的客户端软件,Dropbox使用了一些不作恶的方法占领了很多用户的客户端电脑,这和国内桌面产品的运营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国内常用的软件捆绑、木马病毒、联盟推广、下线分成等等营销手段都会让用户产生反感情绪,Dropbox的运营和推广的确值得大家学习。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从本月5号开始,Google搜索开始启用新的外观和界面,首先是Google.com网站,接下来是其他37种语言版本的网站,现在,包括谷歌香港在内的所有语言的Google搜索都变成了最新的搜索界面。

  这次界面修改可谓翻天覆地,搜索界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左侧增加了导航栏,提供了与用户搜索最相关的搜索工具。

  去年,Google曾经推出过搜索百宝箱(Search Options),也是在搜索的侧边栏显示搜索选项,用户可以选择打开或是关闭该功能,通过这种方式Google为用户提供了多种搜索工具。在现在发布的新UI界面里,Search Options成为固定的左侧搜索工具栏,显示的内容会根据搜索关键字而动态变化,用户点击“更多”后会显示全部搜索选项,包括:所有结果、资讯、博客、图片、视频、地图、购物、图书、动态更新、论坛、问题解答。

Google搜索启用新界面

  其中,“动态更新”为Google的实时搜索功能,包括Twitter、Friendfeed、Buzz等微博的更新,“论坛”则是Google抓取各大论坛、天涯来吧、百度贴吧等社区的帖子,“问题解答”则是问答的搜索,内容来源于天涯问答、百度知道、谷歌支持论坛、搜搜问问等问答网站。

  Google称这次改版会使得用户的搜索体验发生巨大变化,目前微软的Bing也是这样的设计,根据我的体验,在普通1024×768的屏幕下,感觉Google新的UI搜索界面并不太令人习惯,搜索界面非常别扭,搜索的内容被压缩在中间一小块,左右两边空着大片的内容,用户视角的核心内容被迫跑到了中间,体验非常不好,但是在大屏幕宽屏显示器下就没这种感觉,宽屏下,感觉新的UI界面内容位置似乎正好合适。

  新的界面将使得用户的多样化搜索更为方便,可以更简便的从普通搜索切换到资讯、图片、博客、视频等搜索界面,但是由于Google的前后搜索界面相差太大,用户对于新界面的适应可能要花一段时间,很多用户可能会更习惯原有的UI界面。

2010年5月7日星期五

电子商务网站用户分析

  当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上有了购买行为之后,就从潜在客户变成了网站的价值客户。电子商务网站一般都会将用户的交易信息,包括购买时间、购买商品、购买数量、支付金额等信息保存在自己的数据库里面,所以对于这些用户,我们可以基于网站的运营数据对他们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以估计每位用户的价值,及针对每位用户的扩展营销(Lead Generation)的可能性。

  评价用户价值的指标

  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这里遵循3个原则:

  1、指标可量化:没办法,要做定量分析,这个是最基本的前提;

  2、尽可能全面:根据底层数据选择尽可能多的可以获取的指标,这样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3、线性独立:即指标间尽量保持不相关。比如如果选择用户的购买次数和总消费额,那么一定是购买次数越多的用户总消费额越高,也就是导致了评价维度上的重合,而选择购买次数和平均每次交易额可以避免这种相关性产生的弊端。

  根据以上几个原则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同样根据网站的特征选取合适的统计时间段):

  1、最近购买时间:用户最近一次购买距当前的天数;

  2、购买频率: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次数;

  3、平均每次交易额:用户在这段时间内的消费总额/购买的次数;

  4、单次最高交易额: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单词最高支付金额;

  5、购买商品种类:用户在这段时间内购买的商品种类或商品大类。

  用户评价模型的展示

  一样的,也可以用雷达图进行展示,同样也使用离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每个指标进行消除度量单位的10分制评分。下面是一个雷达图的示例:

雷达图

  通过这个雷达图,我们可以读到比用户忠诚度更多的信息。图中的上面3个指标——最近购买时间、购买频率和购买商品种类可以用来评价用户的忠诚度,而下面的2个指标——平均每次交易额和单词最高交易额可以用来衡量用户的消费能力。如上图,用户1虽然购买频率和购买的广度不高,但其消费的能力较强,而用户2是频繁购买用户,对网站有一定的忠诚度,但其消费能力一般。所以图形的上半部分面积较大的用户拥有较高的忠诚度,而下半部分面积较大的用户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这两类用户都是网站的有价值客户,但由于其类型的不同,在营销策略上可以分开对待。

  用户交易行为分析的意义

  1、发现网站的高价值客户(VIP),为客户关系管理(CRM)及保持有价值客户提供支持;

  2、发掘网站的可发展用户,对于一些新客户或潜力客户进行针对性营销;

  3、及时发现可能流失的客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根据用户交易行为细分客户群,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来源:网站数据分析投稿   作者:joegh

2010年5月6日星期四

实时搜索——搜索引擎的未来

  时下,以Twitter为代表的实时网络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领域之一,而正是基于网民对新兴资讯速度和实时性的更高要求,搜索引擎领域应需而动,“实时搜索(Real Time Search)”概念应孕而生。

  此前曾经有一个号称Google杀手的Wolfram Alpha引擎,它的目标就是直接给出用户想要的结果而不是一大堆的建议,不过最终它还是没能实现这个伟大的设想。在可未见的未来,实时搜索将是搜索引擎的一个发展方向。

  是的,可能在很久远的未来你能通过搜索引擎直接定位你的目标,就如果你在Google地图上输入经纬度就可以定位一个位置一样,不过在当前搜索引擎们只能做到你关心的东西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一、搜索引擎已经或者正在实现实时搜索

  不过说实话,目前真正实现搜索实时化的搜索引擎还并不多。Google是最早的一个,其最初的实时搜索结果来自Twitter、FriendFeed等,来源比较单一。我们通过Google的新版Google Search可以看出实时搜索的来源不仅限于前两者,新华网、政府网、中国网、中国经营报、网易、新浪、腾讯等大量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论坛和微型博客。

  在国内搜索引擎中实时搜索做得比较好的当数有道。说句题外话,除百度外,中文搜索引擎中当数有道最为出色,虽然搜狗已经做了很多年但是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没有多少变化,可以看出搜狐对搜狗的投入很少。2010年4月15日,有道搜索引擎推出国内第一家实时搜索服务,其搜索结果既有新华网、网易等主流新闻媒体,也有来自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的内容,信息量较Google略少。

  Bing(必应)是微软的新版搜索引擎,目前它也在做实时搜索,并且Bing和Twitter达成了合作意向,其实时搜索主要是面向twitter的。目前你可以通过www.bing.com/twitter来访问,不过国内用户暂时无缘了。

  目前百度、搜狗还没有实时搜索,不过我可以肯定地说很快,百度就是会推出自己的实时搜索功能。至于搜狗,真的很难说,发展很慢,投入很少,不用说是和百度比,较之有道也已经差了一大截。

  二、微博催生实时搜索

  无论是哪家的搜索引擎在做实时搜索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微博客内容,而在微博2.0时代的混战中搜索引擎无疑是一个获利者。有道搜索凭借网易微博和新浪微博等做起了实时搜索、Google和Bing凭借Twitter着手做实时搜索。而也有消息说百度有可能把百度i贴吧打造成有微博性质的产品,抑或直接推出自己的微博,届时百度将拥有自己的实时搜索,这是早晚的事情。而同属搜狐放下的搜狗和搜狐微博,前者将内容后者内容整合进去实现实时搜索的初级功能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至于像腾讯的soso,最近有传言说腾讯将脱离Google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而腾讯微博目前还在内测,但是未来结合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的确,微博客是搜索引擎实现实时搜索不可缺少、也是最方便的捷径。而最有利的是各家搜索引擎公司都有自己的微博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内容的实时性是任何媒体都不能比拟的,每秒几十万条的信息量,无论是传统的门户网站还是传统的博客、论坛都无法与这媲美。而其内容的实时性、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媒体,要想搜索到实时内容,不靠微博靠什么呢?

  三、实时搜索带我们进入“搜索引擎only”时代

  如果是以前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最新信息,比如访问门户网站和大型新闻网站的页面来获取最新的新闻,而现在你可以完全依靠打开某个搜索引擎的首页,在那个长长的搜索框里输入你关心的内容来看最新的进展情况,现时你还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微博、论坛上的观点,你甚至都不需要点击一下鼠标,那些搜索结果会自动出现并自动向下滚动。知道怎么抢腾讯微博的邀请码吗?在Google的搜索框中输入“t.qq.com/invite”然后打开“百宝箱”选择最新即可,一旦有最新的立刻猛击。据说命中率很高。

  我在Twitter上看到很多人因为国内微博的混战而无所适从,你选择这个就会意味着放弃那个,即使你使用一款同步工具来同时更新,但是你不能收到它们所有反馈来的信息。那个搜索引擎的实时搜索正好弥补了这个功能,还能过滤到你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是的搜索引擎only的时代到来了,它们让你和这个世界同步。只要你打开任何一个搜索引擎你就永远不会OUT,这是搜索引擎only时代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静静地等待这个时代的到来吧。

  来源:读者dudo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BuzzSync—实时Atom Feed同步新浪微博的应用

  BuzzSync是我开发的一个实时同步Atom Feed(例如Google Buzz的feed)到新浪微博的应用,此应用使用了PubSubHubBub技术,实现了完全实时的Atom Feed同步到新浪微博的功能。

  该应用主要的功能有:

  1、标题、摘要一起输出,如果Buzz内容少于140个汉字,则不输入URL地址,否则会输出URL地址。

  2、使用Tinyurl缩短网址,而不是用bit.ly服务。

  3、支持Google Reader和Google Buzz的ATOM Feed地址。但目前只能绑定其中的一个地址。

  PubSubHubBub是Google的工程师开发的一种协议,可以在ATOM和RSS更新的时候,订阅者能实时得到更新,实现一种基于RSS Feed的类似Twitter的实时效果。

  支持PubSubHubBub的服务有Google Reader、Google Buzz、Blogger等服务,找出Buzz的ATOM Feed地址的方法是:在个人Profile页面找到自己Buzz的Feed,通常使用IE或Firefox进入 https://www.google.com/profiles/me 后,会看到地址栏的RSS图标,点击后可看见RSS地址,这个地址格式类似:https://www.googleapis.com/buzz/v1/activitie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 。如果不明白的话,查看其源文件,找到类似 <link rel="alternate" type="application/atom+xml" href="https://www.googleapis.com/buzz/v1/activities/112646999948608559077/@public"> 这一行也可以。

  本程序使用 OAuth 登录新浪微博,不会记录用户新浪微博的用户名和密码,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用户新浪微博帐号的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BuzzSync目前只能添加一个ATOM Feed地址,不支持添加多个ATOM地址,多个地址添加后会有一些异常。

  BuzzSync的访问地址是 http://buzzsync.appspot.com

  本程序为开源程序,源代码地址参见这里

  另外,我早先做的另一个同样功能的ATOM同步Twitter的程序也进行了更新,支持Google Buzz的Feed了,该程序的地址是 http://feed-twitter.appspot.com ,同样也是开源程序,源代码地址参见这里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仪式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世博会正式开始运营,并对外开园,为方便大家了解世博会,日前,谷歌地图推出了“妙用 Google,畅游博览会”的专题页面。

  这个专题Google在AdSense联盟网站也有推广,这些天不少网站的AdSense广告都显示为该专题的广告。虽然Google的搜索服务去了香港,但Google地图服务依然在中国运营,并不断更新,依旧保持着地图服务的领先优势。

  该专题分为三个模块,第一部门是展馆介绍,同时还把场馆按照区域和类型分类,并在卫星地图上显示各个展馆的位置和名称,让用户能方便找到相应的场馆。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第二部分是每日活动,用户可以选择日期,查看世博会每天的演出、表演和活动信息和地点。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第三部门是世博会的历史,从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一直到现在,从这个世博会历史介绍中,我第一次知道,1999年昆明也办过世博会,不知道那次为什么那么低调,而现在这次又为什么这个高调。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另外,在Google 3D模型库中也有一些世博会场馆的3D模型,可以在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中使用,也值得一看。

Google地图发布上海世博会专题

  点击访问:Google畅游博览会专题页面

2010,中国互联网救赎年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新媒体平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伴随着世界互联网发展的高潮,中国互联网也高歌猛进。尤其是21世纪的头10年,发展迅猛,成果显著。然而,当时间到了2010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再次到达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在这个前途未卜的十字路口,中国互联网应该何去何从呢?

  审查与关闭

  谷歌走了,不管我们将此视为商业行为或是政治作秀,这家全球最伟大的企业之一确确实实的离开了中国,仿佛福楼拜笔下那个头也不回在清晨离开妓院的男人一样,他心虑重重却毫无悔意。

  封杀,在当今中国早已成为一个司通见惯的常用词汇。上至国家要闻下至猪毛八卦,只要有人触犯莫须有的规则,一定会封你个密不透风。封杀这东西到了互联网上也是与时俱进,改名叫“审查”了。谷歌就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审查制度走的,如果说这家口口声声谈自由的美国企业不过是西方右翼力量普世价值的一个传话鹦鹉的话,或许我们可以淡定一笑:不遵守我们的法律就走吧。但是如今工信部对个人网站的严厉打压,又该怎样去评判呢?——个人拥有的小型网站是互联网不折不扣的中坚力量,他们提供了大多数的信息资源以及异常丰富的个性化服务。而如今个人网站遭遇无情的封杀,大量站点被迫下线无法访问,数以万计站长的财产遭遇侵犯…仅仅在上个月,就有媒体爆料差不多有上万家小网站遭到了关闭。

  这场中文互联网的浩劫,名义上是反低俗和整顿网络内容的,实际上却采用了先封再查,甚至封了就不管的暴力做法。导致很多丝毫不涉及黄赌毒、也没有违反国家法律的网站都遭到了牵连。追溯到去年,国内对微博客服务和社交网站的屏蔽,很好的反证了审查制度并非只针对低俗的信息,其真实的目标似乎是要抹杀掉信息传播过于自由的现象。

  反侵权与创作自由

  这一年来,以广电总局为首的行政部门一如既往的禁令频发:从闹得沸沸扬扬的整治视频网站到最近沦为笑柄的严禁使用英文缩写,在我们这个禁令的国度中,司法的严肃性最大限度的被无视和戏弄。脑袋一拍、灵光乍现的行政哲学继续无情地摧残社会的活力。

  不过凭良心说,整治文化产品的做法,多少带有一些知识产权保护色彩,从这一点上看并不算太过分。民众只是反感文化产品的垄断性以及过高价格——比如微软大爷一套OS非得卖几百上千就很过分。所以保护知识产权的要点,实际上不仅在于打压盗版,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扶植文化产品的自由市场,用充分竞争和自由创作来实现产品的丰富,用产品的丰富来实现正版的价廉物美——相信我,价廉物美的东西老百姓绝对买账。

  反过来说,如今互联网中侵权现象的泛滥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原则在作祟:高价值文化产品的正常供给严重不足,旺盛的需求只好转向盗版。因为进口的电影、电视、游戏等,中国历来有着严格的审批与进口限制,真正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往往也是成本居高不下,比如在中国看一场《2012》,其开支已接近奢侈品消费。而在国内,对创作自由与言论自由的严格打压,使得中国文化界整体惨遭阉割,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能够表达真善美与人性探索的作品。在这样内外皆困的背景下,由于进口与自产的两条路都很狭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白领及学生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根本无从满足,因此只能借助于互联网的侵权,从海量的海外盗版作品中寻求精神慰籍。

  而这种言论管制语境下催生的精神慰籍方式,显然是很有害的。就拿美剧来说,它体现着美国的大众文化,尽管在人性层面上与中国的文化基本相通,但在社会伦理与生活价值方面却截然不同,中国年轻人长年累月的看美剧,会产生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偏差,最后往往带来精神的负担。反而,美国的年轻人很少看电视剧,而是热衷于派对、运动、社团和冒险,相较之下,并不属于美国文化世界的中国年轻人,则陷入差异文化的折磨之中。

  当然,若行政部门对于互联网影视的整治真的是出于尊重知识产权,这不失为一件正确的事,但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社会要完全允许创作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而这绝非一件易事,在国内倡导自由言论的声音由来已久,但这些声音遭遇刻意忽视或封杀的传统同样渊远流长。

  互联网需要救赎

  在这扑朔迷离的世道,究竟是权力精英想要封杀平民主义?还是权贵阶层想要封杀自由呼声?抑或这愚人的审查不过是自我折磨、与人斗其乐无穷式的无脑乱杀?

  文明社会,对言论的尺度自然严格,稍有失当或低俗可能触犯法律,这是正道。约法三章,公平辩论,有效地排除了大量无谓的叫嚣和辱骂。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无谓的叫嚣和辱骂往往被默许,公平的辩论或公正的说话则腹背受敌,生不如死。

  对言论的封杀,现在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在简体中文互联网环境中,想要随意输入一段完整的文字甚为困难,历史悠久的汉语,硬生生被划出了成百上千的非法词汇,简直是中华民族之大辱。如今,基于社会化网站的互联网应用步入辉煌,理论上互联网已经可以实现全新的自由、便捷、超低成本的信息交流,但在国内偏偏要尽量打压这些便捷与先进的东西。在这样的互联网中,唯有低俗、无聊和消磨时光的内容尚能独善其身。

  2010年,这是中国互联网需要被救赎的一年,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尚未迎来自由的清风,无法飘扬于文化世界,但网络审查的风暴却又吹响了警钟…中国,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一个渴望走向富强文明的古老民族,还是一个21世纪时代精神的局外人?我真的很怕民族的荣耀与进步就这样被万恶的封杀所侵害。

  来源:读者华尔投稿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写给新入IT的新人们

  IT=挨踢,这是IT人的自嘲,进入IT行业是有四五年了,也算得上是一个“老人”了吧,见了不少新人,面试了不少新人,也带了一些新人,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

  关于书本

  新人们常常会说我看了多少多少的书,看过某某人写的书,仿佛书看了就会做了。其实不然,很多新人在面试的时候夸夸其谈,说啥啥都知道一点,到真正做的时候,啥都不会。归根到底是没有经验,技术这玩意儿经验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如果不是你碰到了,你从书上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

  我看书的习惯一般都是先把整个书翻翻,了解一下书的基本内容,然后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再去翻书,当然这是因为我对技术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不需要通读整本书。初学者应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书,通读一遍,其中的例子要认真做,一定要自己去写代码,而不是Copy。我以前在学做网页的时候,别人都用Dreamweaver去做,只有我打开源代码编辑器学习HTML源代码的编写。

  做完书的例子只能说明你会削木头了,但会削木头离会做柜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还记得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么?不停地重复肯定是枯燥的,所以你需要自己尝试去做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做一个个人主页、一个留言本、一个通信地址本......在这些实际的东西中去实现你的创意,去实现你在书本上所学习的例子,并且将这些例子加入你的思想。

  永远不要认为书本能给你带来多少东西,虽然它们很有用,但它们只是一个Key,一个引你入门的Key。我买的技术书中,最多的是 VB.Net,但这却是我最烂的一门技术。而我用得比较好的Delphi、Sql Server、Photoshop、CoreDRAW、CSS、HTML、Javascript、Xslt、Xml,我几乎没有买书,但因为实际的项目需要,或者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你去买书,去读书,我只是想告诉你,你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但你要记住,书本只是一个Key。

  关于基础

  现在很多新人们都是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基础的东西不想做,难一点的东西又做不了,真的很令人头疼。其实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国技术人员,你要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拿 Web程序员举例吧,HTML、Javascript、CSS、Photoshop切图,这些都是很基础的东西,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去学,认为这些东西太低级,甚至有些老程序员也不擅长这些。但我要告诉你,在Web开发中,这些都很重要,尤其是CSS和HTML、Javascript,如果你不是做一个 OA之类办公的Web系统的话,这些在网站用得太多太多了,是一些Web应用的基础。

  虽然我们现在涌现一大批如ASP.Net的优秀开发环境,可以让你完全不懂HTML也能开发出一套“网站”来,但正如其它程序化的东西一些,它会限制你的灵感与思维,它们都很霸道,所以才会有开源的兴起。我以前甚至不愿意用ASP.Net内置的GridView,我宁愿自己去构造 Table,这觉得这样我更便于控制。

  很多新人们喜欢拿新兴的技术说事,比如说AJAX,但实质他根本就不懂AJAX实现的原理,连多线程的原理都不懂,怎么能明白AJAX呢?有些做了一年多 ASP.Net的人,居然还不知道.Net Framework框架的本质是什么,不知道ASP.Net是如何实现的,也不知道客户端也服务器端是如何交互的。

  在这里,我建议做Web开的新人们,HTML、 Javascript,CSS是实现一些Web功能的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当你会你记事本编辑这些代码的时候,恭喜你,你过关了。

  关于语言的选择

  语言之争都是大公司战斗的结果,套用一句管理上的话来说,把合适的的技术用在合适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跟风去不停地换新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它的优劣,但在一般的项目中,很难看得出来。如果我们做一个只需要新闻发布功能的小公司网站,你说是Java和.Net好,还是Asp和PHP好呢?在很多时候,Java与.Net、Asp与PHP是难分高下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或许是你一辈子也不需要用到,我们范得着把自己拉入某一些阵营吗?

  当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语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了,武侠小说常无招胜有招就是这个道理。你现在让我换成Java或者是PHP,我很快就可以做项目,因为我掌握的不是语言,而是对技术深层次的理解,现在Java阵营也好,.Net阵营也好,不管你说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但他们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掌握这些本质,换一种语言就好比换一辆车,只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和一个磨合期而已。

  最后,我建议新手们选择一种在你实质工作中需要的语言,坦坦实实地学好,不要中途“变节”,这样的成本太高了。.Net也好,Java也罢,只是一辆车而已,学好开本田就会驾丰田。

  关于学习态度

  学习嘛,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自然会想到求助。古人有云: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言下之意是有求于人,必要礼下于人。可是现在有些人不仅不礼下于人,反而还趾高气扬,仿佛谁欠着他似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拜师学艺要吃二十四碗鼻涕,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要受到多少的委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做技术尤是如此。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同寝室有一哥们是学VB的,因为ASP也是用VBScript做为默认脚本,所以有很多问题请教他,他当是也是给了我不少的嘲笑,像“这些简单的问题都还要问”之类的话我倒是听了不少。但到后我们一起学Delphi的时候,我就已经超过他了。

  新人们碰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法就是想找人解决,当你去帮他解决的时候,他却去做其它事了,好像这个问题是需要你来解决的,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他还得找你。遇到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排查问题,然后到互联网上查找问题的原因,这样你才不会忘记,不要忽略了互联网这个最好的老师。我以前在学ASP的时候,为了一个插入数据的问题,查了一个星期,但这个问题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再也不会范同样的错误。

  高手们一般都比较忙,虽然我不是高手,但我还是不原意在我写代码正酣的时候,有人打断我的思路。先把问题记下来,趁机会问问高手,不要让他为你解决问题,你要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公司常常有新人问我,这个地方出问题了,怎么办?我便问他,你上网查了吗?不是我不愿意帮他,而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直接告诉他怎么做,那不是在帮他,那是我在害他,我只能是告诉他排错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否则他永远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没有人会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的。

  最后,我想给踏入这行的新人们一个忠告,编程没有捷径可言,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捷径,那只有六个字——多看、多问、多写。

  来源:本文来自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5月1日星期六

你有重构的勇气么?

  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因为功能的增多,就会变得越来越臃肿,原来的架构,就会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为我们有很多最初规划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事情,比如说在网站或者软件规模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到国际化,但随着发展,我们走出亚洲奔向世界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全世界的人来用我们的产品,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构了。

  有人会问,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在软件最初架构搭建的时候把这些东西都想进去呢?因为我们在产品的前期开发中,不会有这么多的人力财力投入进去。而且产品是慢慢进化的,不是一天想出来的,功能也会随着增多。还有一个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不在停的进步,比如说原来没有OOP的概念,原来没有Web API的概念,原来没有AJAX的概念,所以我们可能会用一些老旧的技术。

  公司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原因,在企业发展初期,公司往往是怎么快怎么来,前期主要是活下来,先生存再生活,一大早就想开个哈里法塔是不现实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记得曾经有个这样的老板,一个小小的创业型公司,就想着要把系统打造成日访问量500万独立IP的系统(他当时说的是并发500万,呵呵,因为他不懂技术,我认为他想的是日访问量500万),这明显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方面,你的团队没有这个能力来盖这么高的房子,迫其而为之,而你又不懂技术,最终得到的只是欺骗。另一方面,我们退一步说,就算你真的有这样的团队,也没必要把资金浪费在这种不靠边的事上。除非你真的经过沙盘推演,有足够的信心和钱烧,让访问量很快达到这个水平,不过我觉得一个创业型公司达到500万独立IP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

  很多公司基本上是这样,在初创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规划,找人是怎么便宜怎么来,结果可能是找一帮实习生来干的活,造成一个项目什么语言都有,完全没有OO的概念,比如我曾经在搜房呆过几天,他们的代码就是如此,Asp.Net的代码完全写在aspx的页面里,一行代码望不到头,没有文档。软通很多的项目也是如此。所以很多时候,你别看公司很大,其实他们的IT项目也不规范,因为真正规范起来的成本还是很高的,前期成本非常高。

  扯了这么多,我们该说说重构了,当项目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的时候,大家都会很烦,新手可能习惯Ctrl+V和Ctrl+C,我是最痛恨这种行为的,我本身比较懒,只要是在两个地方或者可能会在两个地方出现的代码,我就会提炼出来。面对着一团乱麻的代码,或者技术已经相当落后了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重构,重构是需要勇气的,我们需要去说服决策者,这很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决策者不懂技术,你忽然说要重构就意味着大笔的投入,而对于决策者来说,投入就意味着要产出,这个时候技术负责人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技术负责人会卡在这里,停滞不前,或者是采用折中的办法。

  我们技术负责人应该就决策者关心的事情和他谈,就是投入与产出的问题,这个是决策者都最想知道的问题,如果你能清楚地告诉决策者,投入一千万可以赚下(或者省下)五千万,那么我想他会考虑这个事情,但技术负责人往往不擅长于谈判,或者是说责任心不足。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把过去一年中,在IT中的投入列出,告诉决策都有哪些是通过重构生避免的,同时把过去一年中的机会列出,告诉他如果我们重构生哪些机会可以把握住。

  然而,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重构么?项目重构都会成功么?未必!但是——我们需要有勇气打破僵局,不破则不立,当原有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时,我们就打破它,建立一个新的规则。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