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中国人为何宁花4000元买手机,不花6元买游戏

  网易游戏频道做了一个有意思的专题:“宁花4000买手机 不花6元买游戏”,来讨论中国iOS游戏市场上的怪现象。中国大陆已成为iPhone全球销量排名第二的地区,仅次于美国。而与硬件的热销形成对比,中国大陆的iOS应用市场的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3%。

  曾经毁了中国PC游戏市场的那些东西,如今又在iOS游戏市场一一重现:盗版、外挂、抄袭、强制消费、恶意竞争……这是整个中国游戏业的一个缩影。全球有10%的iPhone进行过“越狱”,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60%,这里最奇怪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会花费4000元以上来购买iPhone手机,却不肯花6元钱买游戏?

  游戏的价格是否合理?

  早期电脑上的盗版游戏大多是通过盗版光盘来销售,一张盗版游戏的价格也在5元、10元左右,其价位和目前主流iOS游戏大体一致。得益于iOS低廉的销售发布渠道,iPhone游戏的价格大多是0.99美元(6元人民币),一些游戏“大作”价格会高一些,但也少见超过9.99美元(60元人民币)。其总体价格可以说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早先购买盗版光盘的游戏用户应该不会认为这个价格会较高。

  观念的落伍?

  买得起iPhone应该不算是低收入人群,不买应用有很大可能是没观念,在中国人心中,与硬件相比,软件不值得尊重。中国人花60元购买iPhone贴膜不会有任何问题,但用来购买10个游戏却会觉得价格高,这也是常年盗版环境下的惯性思维,在一个漠视知识产权的过度,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应该是没有价值的。

  用户使用水平过低?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用户的使用操作水平过低,不会安装应用。很多人只是将iPhone当做一个4000元的电话,只是使用其电话功能,而不会或不懂如何安装应用。这部分用户应该并不多,iPhone的使用界面已经足够简单易用了,稍稍学习一下的话,用户应该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应用的购买。

  iPhone对于中国用户的体验不佳?

  从另一方面上讲,苹果iPhone在中国的越狱率很高,也和苹果本身不重视中国市场有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拼音输入法”,在iPhone里面,繁体输入法中有台湾流行的“仓颉输入法”,可见苹果是可以将一些本地流行的输入法整合到iOS中,但iOS至今没有整合那怕一个中国大陆流行的输入法,而苹果自己的中文拼音输入法到底有多烂,恐怕大家都深有体会,百度拼音、搜狗拼音、腾讯拼音等任何一个输入法都比苹果的强。

  另一个本地化功能是“来电归属地”问题,这对于饱受垃圾短信和电话的中国用户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苹果也不提供。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两个功能只有越狱之后才能使用,既然越狱之后iPhone的使用体验能大幅提高,那为什么不越呢?这就是中国特色。

  可见中国地区越狱率极高的原因,苹果自身也难究其责,如果苹果公司能稍微重视一下中国用户,改善一下其烂到极点的中文输入法,内置一个“来电归属地”功能,估计大部分中国用户就不会越狱了,谁愿意没事瞎折腾啊。

  结束语

  中国的iOS游戏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中国的软件开发商还具有比较饱满的热情,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不仅仅需要开发商、消费者的努力,做为平台商的苹果公司也应该多加一把力,对于中国市场“稍微”重视一下,相信这给苹果公司带来的回报会远远超过其关注的成本。

被招安后的Myspace网站

  同类别网站多如牛毛,一个站点能否在同类中脱颖而出取决于产品体验,产品特色,市场,营销还有运气。一些网站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山容不得二虎的气势,但最近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动向似乎给出了关于网站生存发展的另一种答案。

  我们来看看Myspace。Myspace是大型社交网站的鼻祖,成立于2003年8月,在这短短的10年里它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成长历程。网站启动之后短短两年里拿下全球最大社交网站王冠,并在2006年里超越Google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但好景不长2008那年,它被Facebook打翻在地,并且再也没能从互联网这个拳台上爬起来。树倒众人推,从理念,到技术,到模式,到运营,一切的一切都被疯狂地否定着。现实是残酷的,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Facebook这个胜利着疯狂地蚕食着整个市场,与Twitter一起成为了社交媒体的新标杆。

  2011年Myspace被新闻集团卖给Specific传媒和艾美,格莱美双料最佳歌手贾斯丁(Justin Timberlake)。这笔交易彻底改变了Myspace。2012年2月他们宣布在1月新增了100万新用户。现在的Myspace再也不能拿来和Facebook比较了,不是因为他们的规模,而是他们的目标。他现在的竞争对手是像Spotify那样的其他在线音乐服务商,他和Facebook的关系更像是合作着。在Facebook用户数据的基础上,Myspace树立了一个垂直的音乐娱乐社交圈(这似乎又暗合了它诞生之初所具有的音乐血统)。

MySpace

myspace music player

  Myspace接受了挥舞着开放大旗的Facebook的招安。它从了Facebook,这没有什么可惜的,这反而带来了新的机会。明知道没金刚钻还揽瓷器活那才是真蠢。名声,财力,用户量哪项都不是Facebook的对手,说句难听的,连给Facebook提鞋都不够资格,凭什么还拿Facebook做对手?Myspace现在的优势是什么?在它的音乐曲库里有4200万首单曲,而Spotify只有1500万首。当然这不完全关乎曲库大小,还和商业模式有关,毕竟免费在线音乐播放还没能够证明它的成功性,但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问题留给未来。

  Myspace至少还活着,虽然瘦了一圈(员工数从1600到今天的200多人),但挺看好它的这一步。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电子商务:广屯粮,缓称王

  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他是一个市场,而针对与电子商务的营销过程中的每个点,则是渠道,而最终在发生经济关系的,则是消费者、渠道、产品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达成的。

  近几年,国内的电子商务行业一直都在通过野蛮式生长,来突破一层又一层的销售大关,而最终驱使这一进程的,不是消费者本身的硬性需求,而是透过资本市场所推动的广告轰炸式推进所达成的。而这些,对于整个商业环境而言,是及其不健康的,因为,他脱离了商业盈利的本质,而是靠规模和负资产运营所达成的概念式发展,最后,坑了投资人的爹。

  电子商务的原始本质

  电子商务的整个运营过程,是通过图片、产品内容、物流为媒介,才使得产品最终达到客户手中的。而消费者,则是通过这些内容,对产品进行了解,产生需求后,才达成够买意愿的。

  而支持整个过程良性循环的核心:则在于产品的品质、服务的用心,以此,在形成市场口碑。

  而现在,尽管每个产品、服务对于每个公司的行业定位而言,实际上都已具备了唯一性,但是,他们迫切得到盈利,盲目扩充规模,最终,为了快速达到盈亏平衡点,一切的一切服务措施则成为了一句口号,最终,大家都在通过打折、低价的恶性循环轨迹发展至今,而网上常常都会有人所分享的“内功心法”,但对于浮躁的电商企业而言,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由此,我们会发现,在网上,低调干事的人都在赚钱,而高调露脸的企业都在拼命找钱。

  广屯粮,屯啥?

  我个人认为,电子商务的未来,则是驱动国内整个商业经济,走向新商业文明的开始。因为,电子商务近几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商业模式,而对于纯粹的商业模式而言,是需要有一种单纯的行业憧憬和良好的品牌、服务意识的企业才能实现最终想要达成的那个目标的。

  当然,对于那个目标是啥?对于目前的电商而言,都只是野心勃勃而已,并没有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终极目标。

  由此,广屯粮的概念里我认为主要为以下几点:

  1、为符合品牌定位的人群服务;

  2、正确研究和解决目前整个商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3、认真调研、思考产品目标消费人群的心里需求;

  4、制定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目标;

  目前,对于国内的电子商务行业而言,是十分欠缺以上4点的。

  例:做平台的,没有理顺内部流程;做垂直的,确盲目在往纵向发展;做行业的,则在往全品类发展。

  我不想举公司的例子,因为这样确实不好。但他们这么干,自然也有苦衷,而苦衷的核心则是拿了投资人的钱,而投资人关心的不是服务、产品,关心的则是投资回报率和上市的收益。

电子商务:广屯粮,缓称王

  缓称王,干大事

  太极拳,讲求的是以柔克刚。对于互联网而言,站在前沿的CEO,自然会认为一切的一切发展太快,追逐的结果则是会实现很快的被抛弃。而消费者呢?他们是这个市场的主导,他们所要的,才是符合整个互联网发展节奏的步伐。

  所以,我认为,高速公路开车尽管比国道要快,但出现事故的结果,则是连环的。近期我们都发现了,国内奢侈品网站纷纷出现问题,而这一切,则是这样的结果所造成的。而还有一些企业貌似活得很好,但是,如果依然不能回归本质,巨人的倒塌则是分分钟实现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未来几年拭目以待。

  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

  因为我是在做品牌的,接触的平台很多,所以,对于平台的榜样我目前认为国内就两家:

  一家是卓越:他就像一个四十不惑的中年人,不紧不慢,从整个公司的页面结构我们可以发现,用户体验是做得还不错的。另外,内部流程梳理得也很到位,电子商务所需要把控的核心点,他们所在做得,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你可以说他是一家美国企业,在国内反映得慢。但那只是你的理解,我不苟同!

  另外一家则是淘宝:淘宝一开始,就非常的明确了自己要干嘛,所以,他的接近十年的努力,都是在为那个他们知道的目标去努力。尽管我们会说,他们公关做得好,他们有钱,他们人气旺,他们平台多。但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围绕淘宝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为一个目标去努力,那就是建立商圈和游戏规则,去服务卖家和买家。

  结束语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不得不去做调整。而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只要你想要做,真的在研究、整理、分析,你会发现电子商务的成本只有两点:一是人力成本,二是时间成本。

  当然,这些在我接下来的时间里,会做到分享。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诺基亚在官方博客中正式宣布,该移动网站支持所有手机设备的浏览器,并具有语音导航功能。

  该网站支持iPhone、iPad、Android以及诺基亚等智能手机的浏览器,支持驾车导航、步行导航以及公交导航,地图图层方面,提供了带公共交通枢纽标注的地图模式、卫星模式和实时交通拥堵状态模式。

  智能手机用户只需用手机内置浏览器登陆 m.maps.nokia.com,即可访问这个地图服务,经过测试,该服务的确支持iPhone内置的Safari浏览器,但是使用第三方浏览器(如UC浏览器)会出现不支持该浏览器的提示信息,并要求用户使用 maps.nokia.com 网站。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我使用iPhone的Safari浏览器对诺基亚的这个地图网站进行了一些测试,初步的测试结果如下:

  1)界面为英文,不支持中文;按钮菜单以及地图上的路名等信息均为英文。步行导航语言也是英文发言,没有中文普通话发音。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2)使用其GPS定位后发现,在中国地区,定位有数百米的偏移(普通和卫星地图均偏移)。早期的谷歌地图在iPhone上也有偏移

  3)在深圳地区,实时交通流量不可用。

  4)虽然该地图网站界面不支持中文,但却支持中文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个中文地名,可以搜索出正确的结果。

  5)中国区不支持公交线路搜索。

  6)总结:该服务在中国基本不可用。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图:使用语音导航需要下载数据文件

诺基亚推出HTML5版导航地图

图:语音导航发音为英语

  对于上述情况,诺基亚的产品经理称,该地图服务虽然是跨平台跨区域的,但还没有在中国地区上线,因此在中国不可用。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优酷土豆宣布合并

  今天,国内两大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宣布合并,新公司名为优酷土豆股份有限公司,土豆网将退市。优酷和土豆在2011年底还在为版权问题闹上公堂,现在则宣布合并成立公司,这样出乎市场意料的结局,引发整个行业的热议。

  业内人士热议合并

  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谢文表示,在战术和短期内,合并是个聪明之举,减少竞争成本,扩大垂直领域优势。但他也强调在战略和长期内,合并没有解决电视终端变为网络终端后服务平台化的挑战,也没有解决与门户类视频服务的竞争能力问题。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总经理胡延平认为,优酷和土豆联合有利于降低双方成本, 尤其是视频版权采购成本,提升视频广告价格和营收。胡延平预计今年两家营收都将倍增。而他也预计网络视频洗牌提速, 未来汇合成为三至五大板块。

  PPTV的CEO陶闯表示,这两家合并之事可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2012是视频整合之年,两家UGC公司的剧烈竞争导致了最后的。这一合并对网页端视频类公司有很大挑战,包括SOHU和QIYI.但对PPTV和PPS客户端影响有限,PPTV与YOUKU和TUDO的用户重叠度较小。

  前《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合并对双方都好,但最大的推动和获益者是土豆股东。视频竞争从低维进入高维,不会再有独立网站机会;双品牌不可能长期并存。

  比特网助理总编曹增光认为,优酷土豆合并,带宽服务器厂商不高兴,要压缩投资;版权方不高兴,两份拷贝费变一份,还缺一个抬价的;广告主不高兴,以后谈判不好谈了,会不会提价啊?腾讯、奇艺、SOHU说,以后更不好对付了。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CEO王冉认为,新一轮洗牌即将开始,最后这个行业将剩下不超过四个主要玩家,交易后优酷土豆成为1/4的可能性终于超过50%.不要低估“腾百狐浪”的后劲,不要忽视电视那块屏和用户付费市场。

  合并后的发展趋势

  2011年10月,Comscore发布全球视频网站排行,优酷在全球在线视频网站中名列第二,仅次于Google旗下的Youtube,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视频网站,也是全球前五大视频网站中唯一上榜的中国网站。

优酷土豆宣布合并

  我们知道,因为受到带宽因素影响,中国视频类社交媒体不如美国。中国带宽价格是美国的四倍,不管是用户还是视频网站均用高额的价格购买了更加低质的服务。据品牌价值评级机构BV4发布的全球社交媒体品牌价值排名来看,优酷和土豆网的媒体品牌价值加起来是28亿美元,而Youtube是181亿。此次优酷和土豆合并,使其收入与流量在国内视频行业内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利于整合内外资源,优酷的品牌价值也跟着得以提升,优酷将成为快速增长的视频广告市场的绝对领跑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Youtube”。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你难道还没有考虑使用HTML5? 当然我猜想你可能有自己的原因;它现在还没有被广泛的支持,在IE中不好使,或者你就是喜欢写比较严格的XHTML代码。HTML5是web开发世界的一次重大的改变,事实上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是代表着未来趋势。其实HTML5并不难理解和使用。我们这里能列出许多原因为什么现在要开始使用HTML5。

  目前有很多的文章介绍使用HTML5并且介绍了使用它的优势和好处,没错,我们这篇文章也类似。随着更多这样的文章,以及Apple的支持, Adobe围绕HTML5的产品开发,以及移动flash的死亡,如此多网站的支持,我想对那些仍旧没有或者不想接受它的人说一些话。我认为主要得原因是,它看起来像一个神秘的东西。很多感觉它像喷气背包或者飞行汽车。一个未经验证的非凡想法但是并不实际。但是事实上现在已近非常的实际了。

  为了解密HTML5并且帮助顽固的开发设计人员,我这里写了列出了使用HTML5的几大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十大原因:易用性

  俩个原因使得使用HTML5创建网站更加简单:语义上及其ARIA。新的HTML标签像<header>, <footer>,<nav>,<section>, <aside>等等,使得阅读者更加容易去访问内容。在以前,即使你定义了class或者ID你的阅读者也没有办法去了解给出的一个div究竟是什么。使用新的语义学的定义标签,你可以更好的了解HTML文档,并且创建一个更好的使用体验。

  ARIA是一个W3C的标准主要用来对HTML文章中的元素指定“角色“,通过角色属性来创建重要的页面地形例如,header,footer,navigation或者aritcle很有必要。这一点曾经被忽略掉了并且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事实上并不验证。然而,HTML5将会验证这样属性。同时,HTML5将会内建这些角色并且无法不覆盖。更多的HTML5和ARIA讨论,请大家查看这里。

  第九大原因:视频和音频支持

  忘了flash和其它第三方应用吧,让你的视频和音频通过HTML5标签<video>和<audio>来访问资源。正确播放媒体一直都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需要使用<embed>和<object>标签,并且为了它们能正确播放必须赋予一大堆的参数。你的媒体标签将会非常复杂,大堆得令人迷惑的代码。而且HTML5视频和音频标签基本将他们视为图片:<video src=”"/>。但是其它参数例如宽度和高度或者自动播放呢?不必担心,只需要像其它HTML标签一样定义:<video src=”url” width=”640px” height=”380px” autoplay/>。

  实际上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然而我们的老浏览器可能并不喜欢我们的HTML5,你需要添加更多代码来让他们正确工作。但是这个代码还是比<embed>和<object>来的简单的多。   

  第八大原因:Doctype

  没错,就是doctype,没有更多内容了。是不是非常简答?不需要拷贝粘贴一堆无法理解的代码,也没有多余的head标签。最大的好消息在于,除了简单,它能在每一个浏览器中正常工作即使是名声狼藉的IE6。

  第七大原因:更清晰的代码

  如果你对于简答,优雅,容易阅读的代码有所偏好的话,HTML5绝对是一个为你量身定做的东西。HTML5允许你写出简单清晰富于描述的代码。符合语义学的代码允许你分开样式和内容。看看这个典型的简单拥有导航的heaer代码:

<div id="header"> <h1>Header Text</h1> <div id="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div></div>

  是不是很简单?但是使用HTML5后会使得代码更加简单并且富有含义:

<header> <h1>Header Text</h1> <nav>  <ul>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li><a href="#">Link</a></li>  </ul> </nav></header>

  使用HTML5你可以通过使用语义学的HTML header标签描述内容来最后解决你的div及其class定义问题。 以前你需要大量的使用div来定义每一个页面内容区域,但是使用新的<section>,<article>,<header>,<footer>,<aside>和<nav>标签,需要你让你的代码更加清晰易于阅读。

  第六大原因:更聪明的存储

  HTML5中最酷的特性就是本地存储。有一点像比较老的技术cookie和客户端数据库的融合。它比cooke更好用因为支持多个windows存储,它拥有更好的安全和性能,即使浏览器关闭后也可以保存。

  因为它是个客户端的数据库,你不用担心用户删除任何cookie,并且所有主流浏览器都支持。

  本地存储对于很多情况来说都不错, 它是HTML5工具中一个不需要第三方插件实现的。能够保存数据到用户的浏览器中意味你可以简单的创建一些应用特性例如:保存用户信息,缓存数据,加载用户上一次的应用状态。

  第五大原因:更好的互动

  我们都喜欢更好的互动,我们都喜欢对于用户有反馈的动态网站,用户可以享受互动的过程。输入<canvas>,HTML5的画图标签允许你做更多的互动和动画,就像我们使用Flash达到的效果。

  除了<canvas>,HTML5同样也拥有很多API允许你创建更加好的用户体验并且更加动态的web应用程序。 这里有一个列表:

  • Drag and Drop (DnD)
  • Offline storage database
  • Browser history management
  • document editing
  • Timed media playback

  第四大原因:游戏开发

  没错, 你可以使用HTML5的<canvas>开发游戏。HTML5提供了一个非常伟大的,移动友好的方式去开发有趣互动的游戏。如果你开发Flash游戏,你就会喜欢上HTML5的游戏开发。

  Script-tutorials目前提供了4个不部分的HTML5游戏开发教程,这里看看他们开发的有趣游戏:

  第三大原因: 遗留及其跨浏览器支持

  强烈推荐:现在就开始使用HTML5的十大原因

  你的现代流行浏览器都支持HTML5(Chrome,Firefox,Safari,IE9和Opera),并且创建了HTML5 doctype这样所有的浏览器,即使非常老非常令人厌恶浏览器像IE6都可以使用。但是因为老的浏览器能够识别doctype并不意味它可以处理HTML5标签和功能。幸运的是,HTML5已经使得开发更加简单了,更多支持更多浏览器,这样老的IE浏览器可以通过添加javascript代码来使用新的元素:

<!--[if lt IE 9]> <script src="http://html5shiv.googlecode.com/svn/trunk/html5.js"></script><![endif]-->

  第二大原因: 移动,移动还是移动

  你可以称之为“直觉”,但是我认为移动技术将会变得更加的流行。我知道,这里有些非常疯狂的猜测,有些可能你也想到了 – Mobile是一个时尚!移动设备将占领世界。更多的接受移动设备将会增长的非常迅速。这意味着更多的用户会选择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网站或者web应用。HTML5是最移动化的开发工具。随着Adobe宣布放弃移动flash开发,你将会考虑使用HTML5来开发webp应用。

  当手机浏览器完全支持HTML5那么开发移动项目将会和设计更小的触摸显示一样简单。这里有很多的meta标签允许你优化移动:

  • viewport: 允许你定义viewport宽度和缩放设置;
  • 全屏浏览器: ISO指定的数值允许Apple设备全屏模式显示;
  • Home screen icons:  就像桌面收藏,这些图标可以用来添加收藏到IOS和Android移动设备的首页。

  第一大原因: 它是未来,开始用吧!

  最大的原因今天你就开始使用HTML5是因为它是未来,不要掉队了!HTML5不会往每个方向发展,但是更多的元素已经被很多公司采用,并且开始着手开发。HTML5其实更像HTML,它不是一个新的技术需要你重新学习!如果你开发XHTML strict的话你现在就已经在开发HTML5了。为什么不更完整的享受HTML5的功能呢?

  你实际上没有任何借口不接受HTML5。事实上我唯一一个原因使用HTML5是因为它书写代码简单清晰。其它的特性其实我也没有真正使用。你可以考虑现在开始使用HTML5书写代码,它能帮助你改变书写代码的方式及其设计方式。开始用HTML5代码编写web应用吧,说不定下一个移动应用或者游戏应用就是用HTML5开发的!

  来源:GBin1.com 、 雷锋网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三思微博

  (文/郭鹏程)自微博模式引入国内以来,笔者就在不间断地关注其发展动向。也曾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撰写过两篇关于探讨微博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几年的关注,使得笔者对于微博略有一些认识。虽算不得入木三分,但也有些不落窠臼,另辟蹊径的认识。

  最近笔者对于微博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遂而撰文于此,望见笑于大方之家。由于本文探讨问题时的背景需要,现将笔者先前两篇旧文的核心要点复述于下,以作为背景方便进而阐述本文之观点。

  背景核心要点:

  《思考微博客》:

  1.“微”——跟对了时代的节奏感。

  2.互动中会产生信息的分享。

  3.在形式上应追求简易化。

  4.微博应该进一步开放。

  《微博再思考》:

  1.连接意味着微博天然的社交属性。

  2.流动则代表着媒体属性的未来走向。

  3.低成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应对终端设备多元化、移动化。

  4.微博模式尚不成熟,需进一步演化。

  依着上述背景中的若干观点,笔者接下来会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思维,并将它们之间的主次厘清,做一些思考:

  一。 社交属性VS媒体属性——谁将主导微博结构?

  事实上,笔者在旧文《微博再思考》中已然阐述了微博兼具两种属性:即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虽说这二者是并生并存,但它们之间还是可以厘清主次关系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国内两家互联网公司由于本身的基因问题,一家选择了以人际脉络为基础,社交属性为主导;另一家则是以热点话题为基调,媒体属性为核心。它们分别从内至外的架构了各自的微博体系,导致了其内部生态结构的根本不同,从而分别走向了上述的两个方向,渐行渐远。

  事实胜于雄辩。也许很多人都会发觉到:就当下境况来看,从表面上的用户活跃度可以得出:微博似乎是一种趋于以媒体属性为主要导向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其实,由于笔者上述提出的两大属性所引发的思维模式的不同,这两家微博形成了结构性的差异化。在下文中,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有趣的是国内的两大微博分别从属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来主导其结构: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它们自内而外的决定了各自的微博生态体系。就目前来看,媒体属性起主导作用已然胜出。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媒体属性自内至外起到了主导作用,并不代表不需要辅助的混入社交属性。

  二。社交属性作为微博主导作用的弊端——其产生的媒体属性很弱。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连接代表着微博天然之社交属性。那么为什么以之为主导作用,即便是在用户基数与终端产品上占有优势的情形下,其间的信息交互却依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呢?

  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某互联网公司旗下微博的副标题:“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应”。

  很明显,这与该互联网公司想要利用其IM天然的社交连接所形成的粘性来构建整个庞大的微博体系有些缘木求鱼的意味。

  以IM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在根本上是以熟人圈子为基调做起来的。的确,它很符合所谓的“六度分隔理论”,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人际圈子,看起来非常的完美。但是,产品不仅仅是依据教条式的理论为指导做出来的。

  那么在哪里失误了?

  笔者答曰:缺乏系统性思维。

  我们再来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以社交属性为根本源动力的支持下,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个体的心声,是否可以引起广泛的回应,抑或说其传播力度是否可以遍及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

  很显然,不可以。

  简单的来说,如果用户所产生的信息力度不够,是不可能突破小范围人脉圈子的束缚。也就是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信息没有足够的活力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意义上来讲,普通用户的信息也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起到作用。将信息抛掷到更远的地方,对于其他用户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既然如此,就凸显出了以社交属性为内核的天然弊端:的确是连接了,但是连接之外是一个个像栅栏般封闭的圈子,信息很难达到引爆点,只能在小范围内传递,意义不大。

  所以以社交属性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虽说是以连接为基础,但是实际上所形成的连接从而引发的信息流并非很是顺畅,每个节点上的传播力度很弱,这是因为信息本身的价值与力度不够。

  然后再来讲到由于微博是一种流媒体形式,就必然会产生信噪比。而社交属性所带来的信息是缺乏一定价值的,故而传播力度有限,扩散面很窄。这样的信息进一步很可能会被其他相关信息所淹没,抑或其本身很多时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噪声。

  总而言之,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在信息的流通与扩散上是很弱的,故而达不到真正的病毒式传播。

  总结:1.从整体上来讲,以社交属性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体系是基于人脉关系所形成的一个个小的相对闭塞的圈子。2.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前提下,由于个体信息的力度与价值不够,导致信息缺乏流通和扩散,只能在小圈子内传播,很难达到引爆点。3.由于缺乏传播力度,流媒体所引发的信噪比会进一步的淹没个体信息。

  三。媒体属性何以起到主导作用——强媒体性带动社交性,媒体性是冲破网络节点的关键。

  以社交属性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看上去是很孱弱的,天然的优势造就基础性连接不错,但是信息的流通就是上不去。

  这是因为以社交属性为主导构建起来的微博体系是由一个个的小型人脉圈子构成,相邻的圈子之间虽说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部连接,但是由于单纯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信息的价值不够,导致传播力度上不去,往往在各个节点就停滞了,不能够突破狭小的社交圈子。

  而基于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依据,用力度很强的话题来打通各个节点的,从而形成引爆信息的作用。

  每个话题就可能是一个引爆点。

  这样的信息可以在各个圈子之间无节制的传播。

  这不是以人脉为基调传播的,而是以信息本身为基础扩散开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流动性所引发的信噪问题。

  事实上,稍作思索,只有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体系当中才会出现很严重的信噪问题。因为社交体系当中往往本来就是圈子内部的信息互流,加之本身意义不大,信息没有太大的价值,导致流动性所产生的信噪问题会很严重。同样,传播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信息,也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掉,不易发现。

  而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则不是如此。它是以足够力度的信息本身作为主导从而传播开来的。其在一瞬间引爆了话题,引发了对于热点信息的多重讨论,从而产生了社交性。

  于是媒体属性中形成了社交属性,这样会无限的延展讨论圈子的范围,或者说在这里已然不存在圈子的问题了。社交性被无限制的扩大了,其只是借由信息为主导一瞬间形成了整个体系内部的广泛连接,而非天然的人脉圈子。

  同时,流动性所产生的相关信噪问题也由于信息力度太强而在不断地转发与讨论中放大了信息本身,减少了无价值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与社交价值。

  总结:以媒体属性为基础架构出来的微博体系,是以话题为导向的。由于话题本身成为了引爆点,瞬间引爆,信息在不同圈子之间无限制的流动开来;且由于信息的力度足够,信噪比从而会增加,放大了信息本身。进一步来讲:界限消失,圈子不复存在。围绕话题所引发的若干讨论也不是基于圈子内部产生的,而是借由比特本身的流动所完成的,是基于整个微博体系的社交。

  四。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媒体属性所产生的社交属性是必然的。

  笔者在上文中曾表述过: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是并存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二者会体现出等值的传播力度与效果。

  总体上来讲,以小范围人脉建立起来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信息是趋于个体的,寻常的,对于他人缺乏足够价值的。所以这种信息所体现出来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是没有足够力度扩散开来的。

  而依借媒体属性所产生的信息往往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传播力度,在信息迅速流通的同时,原本不在同一个圈子内部的人也会参与热议,这样的社交属性就会被泛化,从而被无限放大,直至整个微博生态体系。

  在这里面还要谈到信息的不对等性。同样是讨论一个类似的话题,普通用户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与时下热点人物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从来就没有相同的传播效果与等值的传播路径。

  其实可以说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维度上传播。

  名人发出一条信息,会迅速被转发评论甚至上千条,于是产生了很大的社交价值。媒体属性被充分的转化成了社交属性。

  而上千位普通用户各发出一条信息,最多会有十来个评论,同时也是基于各自小范围圈子内部的讨论,其实际社交价值并不大。换言之,当下所谓的不少公关公司其实利用大量僵尸粉来进行传播消息,影响很可能微乎其微,因为一条条消息总是被分散在各自为营的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总结:1.天然的社交属性所形成的体系是没有格局的,看似形成了所谓的相关人脉关系网,从理论上信息也是可以经过多层面的传播从而扩散开来的,但是这样的思维实则是缺乏系统性考量的。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搭建了关系网并不等于信息就可以在其内流动开来。由于普通个体的信息本身是没有什么力度和价值的,网络连接的再好,缺乏价值的信息也不会自然传播开来。所以说社交属性产生的媒体属性往往是盲目的。

  2.而媒体属性则是以单纯的信息为导向,引爆点是话题本身,信息超越了被无意中限制了的圈子,而是以最根本的比特为介质,在整个体系内部肆意流动开来,从而无节制的产生了很好的社交属性。

  五。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信息开始“肤浅”——多元话题是微博保证鲜活度的关键。

  熟稔微博的用户就会知道,短时间内个别话题也许会有非常强的媒体性,于是其中的信息会迅速的扩散到整个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并引发十分强烈的热议,最终导致不同节点间跨界式的社交网络形成。

  但是,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微博字数的限制与其本质上的各种“微”属性。

  其中引发出来的若干讨论其实是很肤浅的。大部分议点只会围绕着非黑即白来做以判断。

  笔者认为:由于微博本身的机制在于“微”,在于低成本信息,在于便捷,在于快速的信息流。所以,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杠杆效应:快速的传播会使得信息本身的深度与内涵被大幅度减弱。因此微博内部流通的信息其实用“肤浅”二字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那么“肤浅”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信息覆盖面广却深度有限,传播迅速却时间很短。

  由此可知,基于媒体属性所造就的微博体系,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持其鲜活度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释放热议话题,来引导用户,从而间接地转移议点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微博体系的活跃度。

  总结:1.微博热议的话题往往是趋于“肤浅”的。其覆盖面很广,但观点分散,缺乏深度;信息流速度很快,但保持时间很短。有意识的给用户导向一些热点话题,可以保证微博体系内在机制的鲜活程度。

  2.信息的“肤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由于流动的信息及以人为主的收听方式所造成的。

  六。频率说:信息正在不断地寻找信息——你正在成为你想要成为的。

  在这里,我们回归本源,从信息本质的角度来讨论整个微博体系。

  以社交属性连接起来的用户只不过是依借人脉关系从而汇聚到了一起,这并不代表双方可以有大量信息之间的相互融合。

  也就是说,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当中,圈子内部产生信息不一定是你彼时彼刻想要了解的信息。同样,你个人的信息,对于他人来讲也不一定是有即时价值的。

  而在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中,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被自我有意识的过滤掉,取而代之的则是你所想要的信息。

  因此,媒体属性是基于信息寻找信息的过程,而社交属性则是建立在一个人查看另一个人所产生的大量消息中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社交属性的微博体系,其中关于信息的衰减会进一步增加,且选择范围有限。

  而基于媒体属性的微博体系,则是建立在热议话题之上的,所以会更好的达到信息之间的融合。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媒体属性则是以纯粹信息寻找信息的方式从而形成的。

  其实,从根本来看,媒体属性是一个资源池,而社交属性则是一个人脉池。就信息的流通与鲜活度而言,很显然以前者为主导会更有价值。

  七。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也许会更好。

  上述的文章中笔者似乎一直在强调媒体属性的种种优点,但这其实只是在说明以之为主导作用会更有意义,并非是在强调普通用户之间不需要存在相互的沟通与连接。

  因为就普通用户本身而言,也需要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同时分享与传播一些个人信息。这也是web2.0的灵魂所在。

  与此同时,在用户形成了关于自己的人际脉络网之后,也会逐步的增加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粘性。

  同样,各种信息所引发的话题,则要求微博本身来做一些刻意的主导与倾向。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完成的,媒体属性则是基于信息之间而互相融合而成的。故而最好以媒体属性为主导,并且辅之以社交属性。

  八。关于搭建良性微博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

  以笔者之观点,最好在微博生态体系的结构上优化以下这几个要点即可:

  1. 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依据很强的媒体信息作为引爆点,来形成各个不同范围之内时空不连续的社交体系。所以,首先要确立媒体属性为主导的重要性。

  2.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其产生的信息大都是浅薄的,迅速的,面广而缺乏深度的,所以不断地引导更多的话题与信息是很关键的一步。

  3.由于微博本质很“微”,传播速度很快,保留人与人之间的这一层圈子,同时加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融合性,才会最大力度的展现出其传播效率。与此同时,体系中各个圈子内部的不同节点间的社交属性也会全面被打通。总而言之,良好的机制会使得信息主动地寻找信息,而非停滞不前。故而在人与信息间建立好平衡机制,对于微博生态体系的未来未尝不是一种全面化的革新。

  总结:1.以媒体属性为主导,辅之以社交属性。2.良性引导信息流。3.微博之进化旨在进一步破除信息节点屏障,充分加强信息间的融合程度;逐步把微博机制导向信息本身,才是关键。

  文末结语:

  纵观笔者在上述各个维度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博之未来,在宏观需要上打通奇经八脉,放远视野来让信息流渗透到整个体系的各个脉络,盘活整个生态系统;在微观上,需要进一步发展用户关系,使得用户间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信息流通。这样的微博既秉承了媒体之格局,也吸纳了社交之意义,可谓是蔚为大观。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邮箱:catkin.gu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