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数字音乐生态需要本土的iTunes和Amazon

  在去年,谷歌音乐退出了中国市场,陈戈和他的巨鲸音乐网却还在坚持;百度音乐产品辗转后定型,梁康妮加盟亚马逊音乐中国重新开局;京东商城推出了数字音乐频道,王力宏在自己的官网发行了第一张数字音乐单曲;至今年之初,豆瓣FM推出了收费版本,百度随心听跟进了免费高品质FM,网易云音乐更是和社交捆在一起重磅登陆:在忧胜喜的本土音乐环境,探究导致本土音乐环境窘境的原因,就能对IT公司如何在音乐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带来一定的启迪。

  两种音乐生态圈的逻辑

  第一种逻辑是被普遍所认同的,若服务商和用户若都不掏钱,音乐创作者赚不了钱,就是市场没有鼓励和支持音乐创作者的生存与发展,如果音乐创作者保证不了生存,就不会带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用户少了好音乐,服务商也就不能再以好音乐来赚取用户了。免费的盗版歌曲造就了百度的崛起,国内用户听歌从不必花钱,唯有版权方比较吃亏,但为什么去年散言的“2013年中国终结免费音乐下载的时代”至今也没有成真,毕竟后面还有一套更本质的逻辑。

  第二种逻辑是既定用户早已习惯了免费音乐,再改变用户是困难的,如果一味推行收费模式,跑掉了更多用户之后,服务商会跟之衰退,而音乐触及用户的机会和方式都会更少,甚至会导致艺术家代言和商演的收益更惨。因此一旦毫无防备地终结免费音乐,音乐创作者的生存空间会更加局限。

  唱片时代的变迁与用户需求的转变

  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匮乏,人们的娱乐方式十分有限,对音乐有专一服务功能的录音机,与电视机和洗衣构成了新婚电器“三大件”,这就表明了音乐及磁带在人们生活和娱乐空间的比重;如今呢,娱乐的方式多元起来,与CD唱片竞争的岂止是数字音乐。就连普遍用户使用的音乐设备都是电脑和移动产品,而音乐也只是这些设备的众多功能之一,且不是第一功用,唱片一定会不再好卖,如果还是执著在昔日磁带和CD的兴盛,就只能是唱片公司的任性了。

  真正导致唱片衰退的根本原因不在盗版,而是技术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式改变。

  中外数字音乐环境的不同

  苹果的iTunes至今还没有登陆中国,就在MP3播放器盛行的时候,国内很少有正版的数字音乐提供商,而数字音乐提供的海量听歌体验却被国内用户普遍地接受了,如此迎合了百度领军的盗版搜索引擎和各种P2P神器,换一种角度讲,也可能正是免费盗版音乐的盛行,才推动了国内MP3硬件市场的发展;日后各种类Napster的P2P音乐播放器在国内遍地开花,搜索+客户端的模式很快被直接带有搜索和下载功能的客户端取代,导致国内也是全球首家免费正版音乐下载服务商巨鲸音乐网也未见很好的成效。如今用户对数字音乐本身早已习惯,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用户对数字产品的消费习惯丝毫没有被唤起,国内的数字音乐时代却不可避免地与全世界同步了。

  重构音乐生态圈的方式探索

  在整个音乐生态圈中,版权方和媒体的角色不会有很强的转变,传统媒体资源一直是有限的,音乐市场的B2B基本还会由音著协承担,B2C方面的音乐服务提供商(基本都是IT公司)却变成了媒体和渠道的合一。因此“听歌的用户-服务商”就构成了数字音乐时代的核心链条。

  所谓“听歌的用户”会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免费客”,他们不会花一分钱购买数字音乐,宁可在线听甚至选择不听也不会花钱,或者根本不会在线支付,至少短期内不会改变。如果讲中国有11亿的潜在音乐市场和7亿的现有用户群体,这类“免费客”绝对不占少数,而且是压倒性规模的群体,失去他们对整个音乐生态不会有任何的益处,但他们对音乐的品质本身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免费客”不是不爱听音乐,只是拒绝或者不会为音乐本身和音乐的介质花钱,对其他音乐服务的消费意识也还会存在,比如下载铃声和参加演唱会等。

  第二种是“参与客”,他们往往能接受购买磁带和CD,他们在一定程度会花钱购买数字音乐,但需要几项根本的保证:

  1.盗版不要很容易,可参考视频的正版普及模式,想要找盗版一定是有的,只是在主流的视频网站都需要购买版权提供正版即可;2.价格是能接受的,比如XYMusic一首歌的价格是3.99元和4.99元,王力宏在官网发行的单曲是1美元,这符合美国用户的消费习惯,或者台湾用户也能接受,但中国内陆的用户能接受吗,十首歌曲的一张专辑价格超越了CD,毕竟中国的物价标杆是奇葩,对用户而言汇率是没有意义的,衡量用户接受的价格尺度要从一般等价物的角度,比如一张专辑占一个月薪水的比例,或者一顿快餐能换多少歌曲;3.支付不要很复杂,简单的讲支持支付宝是底限;4.品质不要比免费的还差,毕竟国内正版数字音乐的品质都较差,不是一定要有320kbps,至少ID3信息要准确,不要音质离谱或者ID3参杂乱码和广告,这些都是用户再度购买的保障。

  第三种是“发烧客”,他们是甘心花钱购买数字音乐的极客或者集客,他们往往习惯和接受购买正版CD,但对音乐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比特率必定是192kbps+的,而且要有封面和完整的ID3信息,整体品质不能比虾米网的音乐差,价格方面只要不比CD更贵就是能接受的。

  数字音乐时代需要更好的平台和产品

  如今IT公司(音乐服务提供商)的重要转变是要承担发行商的角色,不管是免费还是收费,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IT公司都是直接接触用户且是把握最终产品的重要一环,用什么方式以保证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平衡自身与版权方的利益就日趋重要的问题。豆瓣FM的收费版是一种试水,它的目标是创造营收,但它未能从音乐用户的需求出发,用户选择豆瓣FM的原因是它的智能推荐,而免费版和收费版在用户相对看重的地方没有不同,而且FM类的产品,延展至用户收听的综合环境,128kbps和192kbps的效果相差无几。但在豆瓣FM收费版和同类产品之外,今年推出的其他音乐收费产品也多是踩空的,比如百度云音乐的会员还是昙花一现,收费与不收费区分表现在云存储空间,根本没有根据不同分层的用户需求设计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但也或许在某处转角,出色的运营能能带来一些惊喜。

  相比国外的成熟模式,Spotify的国内版本包括虾米网、酷狗等P2P,他们以往都没有表现出对版权的尊重,处在弱势的版权方更没有对自身权益的保障;Last.fm在国内的版本都是跟随豆瓣FM冒出来的,一切都处在摸索的阶段;Rhapsody在本土空间更是有限,音乐一旦被免费充斥,就唯有电台和移动SP去做点播了;但至今国内的音乐市场还没有iTunes、CDBaby和Amazon,原版移植一定是不行的,而且模式相近但规模不同的XYMusic和王力宏自身的网站是撬不动整个生态的,就好比C2C需要淘宝网,B2C需要卓越网,因此对IT公司而言在市场(定价和运营)与产品(体验和创新)方面需要做足功夫。另一方面传统发行商衍生的YYQ不管是在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是市场认知度方面在短期内都不能达成用户的期待,最可能把一切撬起来的就是拥有技术和资金储备的百度,淘宝网或者Amazon,但需要的不只是产品与运营层面的创新,还需要爬走较长的反馈期和适应期,包括必备的时间和耐力。一旦健康的数字音乐生态构成,领衔IT公司的回报就是“印钞机”。

  至今众多的音乐APP没有一款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一家音乐服务商是被版权方和正版用户同时接受和认可的,期待好的产品和模式出现,音乐生态圈的构建需要本土的iTunes、CDBaby和Amazon.

  来源:投稿,作者:张昭轶 (新浪微博:@张昭轶AndyZ),原文链接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百度联盟禁用360浏览器

  继百度推广的登录使用安全控件后,昨天,百度联盟也开始运行安全控件,该控件为exe文件,需安装到Windows系统本地硬盘,安装后会阻止360浏览器用户登录百度联盟。

  目前,使用360浏览器的用户,如果安装百度安全控件,安装后访问百度联盟的网站,会提示“为了保护您的账户及资金安全,推荐使用下列浏览器进行登录:IE浏览器,火狐浏览器,谷歌浏览器,金山猎豹浏览器,百度浏览器 !”

百度联盟禁用360浏览器

  百度恶战360

  此前,百度推广也曾使用同样的方法禁用过360浏览器,今年1月,百度推广系统(又名“凤巢”)的用户在使用360浏览器登录管理后台时,发现会被要求强制安装一个新的安全插件,安装后,该插件禁止用户使用360浏览器登录,并建议使用IE浏览器、火狐、谷歌或者百度浏览器登录后台,否则无法登录百度推广管理系统。

  对于这个“安全登录插件”,百度表示,这是一种防御型的技术手段。百度称,“凤巢”管理系统涉及百度代理商及商业客户大量的资金及商业交易信息,具有极高的信息安全保护需求。“浏览器作为网络基础客户端软件,很容易被不负责任的开发者利用,获取客户信息和其他商业数据。”

  对此,360方面回应称,百度控件未经用户允许就阻止360浏览器访问百度的服务,这种做法明显侵害了用户隐私。360还称,百度此举实际上是胁迫用户的“二选一”行为。

  百度联盟禁用360的影响

  360自从发布自己的搜索引擎后,搜索市场的份额就急追百度,在搜索产品上,360搜索和百度的产品线几乎重合,商业模式也非常类似,360发布的多款产品也百度的同类产品针锋相对,例如针对百度推广系统360点睛营销平台,针对百度联盟360效果联盟,不过,百度推广和百度联盟的起步很早,已经在中国市场确立了优势,随着谷歌搜索退出中国,百度推广在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百度联盟也占据了约50%左右的网站联盟市场,因此,针对360对搜索市场的争夺,百度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市场领先的优势限制和打击竞争对手。

  百度联盟的主要用户是个人网站站长,在中国大概有一百万左右的个人站长,大部分个人网站的流量都依赖百度搜索的流量,而360浏览器本身是一个免费上网工具,可以替代的产品很多,这些站长当然不会因为一个免费浏览器而放弃百度联盟,因此百度联盟的这个举措很可能会让几十万百度联盟的用户因此放弃使用360浏览器。

  考虑到百度联盟的用户量只有几十万,因此对360浏览器的整体市场份额影响不大。但是,通过这个事件,让个人站长用户清楚了百度和360的竞争关系,这对于百度联盟的竞争对手360效果联盟来说不是一件好事情,360网站联盟要发展站长用户加入联盟,来扩大360的广告流量,但是在当前百度依然称王的搜索市场,假如站长们投放了360网站联盟的代码,其网站会不会遭到百度的封杀呢?这很难说,个人站长们害怕自己因投放360广告代码而得罪了百度,牺牲了流量,因此很难冒险加入百度竞争对手的网站联盟。

  可见,随着百度和360的战斗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用户被卷入其中,对于360来说,也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发展网络广告市场,会让浏览器用户使用体验下降,屏蔽网络广告曾经是360的一个招牌功能,引起过很多站长的不满,但如果不发展网络广告市场,则盈利收入很难得到突破性增长,毕竟互联网搜索广告是一块大蛋糕,免费固然能讨好用户,但不能当饭吃。

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

微软的未来之路

  微软的Windows 8可以说,是在一片骂声中发布的。尽管这不是微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但是显然,之前的几代操作系统都没有受到这样大的反对。或许,这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网络没有今天发达。

  至少,微软对这次的操作系统寄予了厚望,甚至为了他,连自己沿用多年的Logo都一同修改的扁平化。 可是,无视用户的声音,取消开始菜单,并且强行以一种非常生硬的方式加入Metro界面,这一做法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片片的骂声。

  且不论Windows 8本身是否能够成功,至少微软几乎是付出了一切在支持他。这么做,对于像微软这样规模的公司而言,影响几亿用户,只为推广一个新产品,真的值得吗?

微软的未来之路

  从Surface开始说起

  最近终于用上Surface了,尽管是RT版。

  Surface是一个不错的Windows 8风格的延续,我尤其喜欢那个漂亮的外形,即使带去星巴克,就那么坐着,也毫无违和感。

  总的来说,Surface RT更像是一台拥有Windows桌面模式的平板电脑,他能做其他所有平板电脑可以做的事情,而其他平板电脑做不到的他也同样做不到。但是可怜的应用数量,Touch Cover坑爹的手感,以及Tegra 3糟糕的性能,都注定了至少Surface RT不会成为一款经典产品。

  好在,这些问题都能够在Surface Pro上得到解决。除了续航和发热的问题之外,我对Pro依然充满了期待。

  除了那些硬件问题之外,其他方面Surface RT就有点意思了。因为他有一个显示效果非常出色的屏幕,加上优化非常良好的Metro版IE,让我一不小心就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应用数量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挺有趣的应用,加上Metro菜单中不停滚动的动态磁贴,整体感觉十分有趣。

  反正这只是RT,是ARM,是除了Metro之外,什么桌面应用也用不了的Surface RT。所以,这些都还只是“小问题”。

  看起来很美的Metro

  说完了Surface,我们再来看看Metro。

  Metro可谓一波三折,光是名字就改了三次,虽然目前终于确定叫做“Modern UI”,但大家仍然习惯于称他Metro

  你必须承认,微软所使用的Metro风格,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风格。当我们对苹果的灰白+圆角矩形开始感到审美疲劳的时候,微软突破性的使用了直角+大色块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就连我这样对设计风格略有挑剔的人,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Metro之后,也赞不绝口。

  Metro具有完美的极简风格,并且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基础上,保持了极高的识别效率,而主界面中不断滚动变化的动态磁贴,更是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令人爱不释手。可以说,Metro完全的改变了我的审美观,让我对于那些数年不变的灰白色风格开始感到明显的厌烦。

  这就是Metro的魔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魔力,我一早就开始尝试,是不是咱自己也做一个Metro的应用玩玩看?直到此时,才终于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是的,Metro这种极简风格,所带来的是直接和高效,但是一旦使用失误,这种极简就变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灾难。不是配色令人极度难受,就是凶猛的文字压得人透不过气,或是干脆就看不出重点在哪。这样的例子在Windows应用商店实在太常见了。

  简单来说,Metro风格是对设计师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多年的沉淀,根本无法驾驭这样的风格。

  至少,对于大部分设计师而言,要熟练控制Metro,还需要时间。

  再说Surface

  说完了Metro,让我们再回到Surface。之前,我一直在刻意的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桌面模式的体验。桌面模式中的Office13确实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可是其他时候呢?

  除了这个专门进行了触摸优化过的Office13,以及一些基本的文件操作之外,整个就是一场灾难。极小的文字,总要瞄准半天才能微弱的对准那极小的按键。调整DPI是个不错的主意,尽管Windows这神奇的设置下,DPI的调节总是那么的不令人舒服。也难怪微软会给Pro标配一支手写笔。

  高分辨率所带来的高PPI,对于Android和iOS而言,简直就是一把超越对手、无往不胜的利剑。可为什么,到了Windows这边,却表现的如此不堪?

  多年前,Windows和苹果的Mac系统各自雄霸一方,当时大家的电脑配置十分低廉,尤其是显示器的分辨率。在这种低分辨率下显示点阵字体,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当LCD普及之后,液晶本身的一些问题更是困扰了文字的显示效果。所以,苹果和微软各自发明了各自的方法。

  其中,苹果坚持使用一种艺术的方式,给每个文字都加上渲染出的阴影,力求达到和印刷体一样的效果;而微软,则巧妙的使用了一种人为制造失真的方式,当人造失真遇到显示器本身的失真之后,居然神奇的变清晰了。微软把这种人造失真的技术称作ClearType

  ClearType确实是一种神奇的技术,至少在当我拥有了Macbook之后,依然怀念微软系统下那清晰的字体。

  但是,随着显示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分辨率已经不是问题。在这种高DPI的掩护下,苹果开创了“视网膜屏幕”,几乎是彻底解决了之前的文字显示效果问题。而微软却依然在使用ClearType。

  尽管Surface RT的分辨率只有1366×768,却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文字的清晰度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针对高分辨率屏所做的DPI设置,效果也远不能和苹果的视网膜屏相比。

  显然,ClearType的渲染方式,仅仅只是微软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当中,最微小的一部分,但却是被容易被看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因为,还有数以百万记的应用,以赖于这些底层的、基于低分辨率和X86架构所设计的系统机制。硬件更新换代容易,软件的升级也还算容易,可是底层系统机制却没有办法改动。

  所以微软并非不想,而是没办法。

  微软的选择

  如果你坚持要说没办法,也未免有点小看微软。尽管这是一间出了名反应和行动都很迟缓的公司,可同时,他又是业界数一数二具有战略贯彻决心的公司。

  对于微软而言,他现在面临着选择。一边是几亿每天离不开Windows的用户,一边是上百万离不开原先系统的应用。

  曾经在Windows Phone 7时代,微软做出过一次类似的选择。他彻底抛弃了Windows Mobile时代积累下的应用,而一举改造了一套全新的系统。但是这一行为不仅没有带来微软所预期的结果,反而让大批应用开发者远离了WP系统。毕竟,谁想在一艘随时会沉的大船上工作呢?最终,连微软自己也抛弃了WP7,转而开始了全新的WP8。

  同样的错误,微软是绝对不敢再在自己最核心的业务,Windows系统上去重蹈覆辙的。所以,微软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等。一边等应用的开发跟上,一边也等市场接受Metro。

  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有朋友就提到了这个问题。难道就没有其他公司趁势而起,超越微软吗?是的,当然存在这种可能,但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放眼整个世界,即使微软什么都不干,坐等10年,又有几家公司敢保证可以追上今天的微软的?而这就是微软的底气,所以他敢于等下去。

  不过,微软并不会真的这么坐等下去。微软有足够的底气来保证,即使有一款失败的产品,也绝对不会损失到任何的根据。与其如此,不如就彻底颠覆自己。而这个颠覆,就是今天的Windows 8。

  Windows 8的出现,不仅让市场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微软未来的方向,同时也告诉了应用开发者,是该掌握新东西的时候了。

  这就是微软的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Windows 8或许连一款过度产品都算不上,因为,他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来源:lolibeta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对Google Keep的几点看法

  业内都在谈论Google推出云笔记产品Keep。对于Google这条大鳄涉足个人云市场,笔者也跟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Google也看好个人云这块市场。之前我们分享过Gartner对于个人云市场的预测。这个预测认为,到2014年,个人云(PersonalCloud)这个“PC”将超越传统的PC计算机,成为用户存储数据的主要地点。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Google在notebook关闭之后重拾云笔记类产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Google对于个人云市场绝没有死心。

  其次,很多人说Google Keep目前的功能还太简单,不能和现有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但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未来云笔记的一大重要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化”意味着要能直接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需要他们再进行复杂的操作。Keep虽然界面上相对简单,但其中的语音输入功能很好的体现了“智能化”的思想,它把用户所说的内容直接转化为文字并保存下来,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有道云笔记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智能标签”功能,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执行的。我们希望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帮助用户不需要费劲的一篇一篇给每个笔记贴标签,而把这个工作交给云,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为用户生成符合的标签。最终,都是要打造“更聪明”的云笔记。

  第三,对于中国市场而言,Google Keep应该不会在短期内形成太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的个人云行业还在用户教育阶段,行业内已经有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这样拥有一定用户量的产品,有道云笔记用户量刚刚突破1000万,印象笔记的用户量也达到近300万。而且,海外的个人云产品进入中国,势必要面临比其他产品更严峻的问题。所以,Google的进入可以加速这个市场的教育过程,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现有的竞争态势。

  但不管怎么说,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品牌共同看好这块的价值,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对手。有道云笔记推出至今,受到很多肯定也有很多质疑,但是我们相信个人信息和知识体系建立充满着巨大的价值。我们更坚信互联网不仅仅是让用户娱乐,更要把价值沉淀给用户,就这样。

  来源:投稿,作者:蒋炜航,作者是有道云笔记负责人

Google发布云笔记应用Google Keep

  Google正式发布云笔记应用Keep,与Evernote等应用展开竞争。根据Google的描述,Keep能够让用户“随时创建笔记、列表、图片和录音,以记录想法和待办事项”。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和平板电脑创建、编辑和访问Keep笔记。此外,Keep还能够直接将用户的录音转化为文本,还支持“超快搜索”,让用户迅速找到之前的笔记。

  无论是网页版还是Android版,Keep的界面都非常清爽。Google在官方博客中表示:“通过Keep,你能够随时迅速记录想法,通过清单和照片记下重要事宜。你的笔记会被安全地存储在Google Drive中,并在不同设备间保持同步,随时可以访问。”

Google发布云笔记应用Google Keep

  以下是Google官方博客声明全文: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或想起一些事情,我们需要记住这些事情。通常我们会拿一张记事贴潦草地写下提醒信息,然后贴在桌子上、冰箱上或杂志相关页面上。不幸的是,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话,那么很可能经常都会发现桌子、冰箱或杂志并非放置这种记事贴的好地方……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往往就找不到了。

  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创造了Google Keep.通过Keep,你能够随时迅速记录想法,通过清单和照片记下重要事宜。你的笔记会被安全地存储在Google Drive中,并在不同设备间保持同步,随时可以访问。

  如果你觉得说话比打字更方便,那也没问题,Keep能自动为你转录声音备忘录。你可以很快搜索找到想要的东西,用完一份笔记后可存档或删除。

  调整优先顺序也很简单,只需在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打开Keep(有个小工具能让你一直把Keep放在前台),然后拖动笔记排序即可。你还可以为每份笔记选择颜色。

  Google Keep已在Google Play上架,适用于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及以上版本,你可以通过http://drive.google.com/keep进入,创建和编辑笔记。未来几周内,你还将可直接在Google Drive上进行相同操作。

  发布人:软件工程师Katherine Kuan

  评论:Google Keep或遭抵制

  据国外媒体报道,Google宣布关闭RSS阅读服务Reader引发的质疑并未完全平息,有网民称将抵制Google今日发布的类Evernote便签工具GoogleKeep.

  科技博客GigaOM创始人奥姆·马利克(Om Malik)贴发博文指出,尽管GoogleKeep在功能上有可能超越Evernote,但鉴于该公司多次关闭旗下产品的历史,很难再信任Google.

  “我用了7年的Google Reader,用它来记录在线信息,还想Google发出过反馈意见,如今它却像一只小鸡一样死于Google的屠刀之下……Google Reader所能带来的流量远高于Google+,但却因为无法满足Google空泛的企业目标而被牺牲;倒霉的是用户——其中很多是忠实用户,”马利克写道。

  他表示,很难相信Google会把Keep作为长期项目来运营,相比之下,作为Evernote付费用户更让他放心。此外,Evernote的笔记服务是它的唯一目标,不像Google那样涉及各种业务。

  马利克称,Google已经越来越像是微软。当年的微软就像三星和LG这种家电厂商那样推出过这种奇怪的设备或服务,最终却都弃之不顾,导致大量用户离心。

  Google Keep网页版地址: http://drive.google.com/keep

  Google Keep Android版地址: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google.android.keep

  英文原文:Google Keep—Save what’s on your mind

  中文翻译:新浪科技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

  Google宣布将于今年7月1日关闭Google Reader,让很多谷歌用户感到惊讶,突如其来的恶讯令人措手不及。Google Reader被不少互联网资讯控誉为最有价值的Google服务之一,此次关停事件自然引来骂声不已。

  一、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

  我们都知道GOOGLE有一句名言: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至而来。现在看起来,似乎要修改成: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纷关停。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GOOGLE越来越象一个典型的华尔街公司,以公司利益而不是用户利益来作为衡量产品的标准。

  如果从商业的层面,也许GOOGLE READER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源,却没有为公司带来相应的收益。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GOOGLE READER却不折不担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如果以GOOGLE+的10亿目标用户量来看的话,如果说现在GOOGLE READER的活跃用户为100万,也就是千分之一的用户。从比例而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赢利的可能。但是即使在一个商业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商品的消费者。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品牌的传播者。

  以笔者为例,作为一个资深谷粉,笔者近十年来点击谷歌广告链接的次数加起来不会超过100次,也就是说,从华尔街的角度来说,笔者不是谷歌的目标用户。

  但是笔者却是一个免费、热心的谷歌品牌传播者。笔者推荐别人买ANDROID手机,用CHROME浏览器上网,用GOOGLE DOCS协作。笔者通过热心的传播,至少让几十人有机会去点击谷歌的广告链接。

  现在反过来,通过类似关停GOOGLE READER的动作,这些热心传播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成为谷歌品牌的反对者和诋毁者。

  二、整合世界的商机?

  谷歌的愿景:整合世界的信息,现在也值得怀疑,“整合世界的商机?”谷歌似乎忘记了帝国大厦的基础:PAGERANK。

  信息的价值在于它被主动地传播,而GOOGLE READER的订阅、加星、共享、评论,这些都是对PAGERANK的有价值补充。如果非要给每个网页加上G+的按钮,这有多大的意思呢?即使一些琐碎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不断传播,它的价值也值得商榷。

  PAGERANK的核心是超链接,而超链接和社交分享是不等价的。一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终将到达需要的人手里,分享是次要的。在网络上终将有大量的页面在社交网络之外,而用户仍将珍视它的价值。

  三、随时会破碎的云

  作为GOOGLE战略产品CHROME,建立在云数据的基础之上。要说服用户告别WINDOWS,使用CHROME,你必须让他们相信:GOOGLE的云是便捷的,更是可靠的。

  好吧,我相信你GOOGLE,我把文档转移到DRIVE,把照片转移到PICASA,把通讯录转移到CONTACTS,现在我准备买CHROME了。

  可是等等,GOOGLE READER要关停了,我的数据必须导出。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我的DRIVE/PICASA/CONTACTS数据也必须导出呢?

  现在我要重新考虑一下,我准备自己建NAS,然后买DROPBOX的付费空间,然后……我还要CHROME干什么?也许我该考虑Ubuntu+Firefox,毕竟Firefox还支持RSS。

  来源:Tallrain Zhang投稿。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日前公布了新一轮的Google服务清理计划,另人惊讶的是,这次竟然轮到了Google Reader,Google宣布Google Reader将会在今年7月1日正式关闭,用户和开发者可以导出其中RSS数据,并使用其他的RSS订阅软件代替。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业内大哗。

  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抱怨、惋惜和无奈,对于Google的这个决定,有人联名抗议,有人愤怒谴责,有人无奈接受,有人开始寻找替代品,还有一些其他RSS应用忙着抢用户。

  那么,Google为什么会不惜冒犯众怒而关闭Google Reader这个产品,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 Reader的简介

  Google Reader是Google于2005年推出的一项RSS阅读器服务,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资讯订阅服务,迅速吸引了技术爱好者、IT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以及传统媒体和对信息比较敏锐的人群的使用。Google Reader之后发布了很多社交网络方面的功能,获得用户的大量好评,并曾经营造了一个不错的社交圈,一度曾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Google服务之一。

  然而,2011年谷歌推出社交网络Google+,Google Reader经历过一次大改版,全部社交功能被删除,其分享功能被引向Google+,新版Google Reader引发大量争议,很多用户表示抗议,然而谁都想不到,Google突如其来的决定会让Google Reader服务走向灭亡。

  Google Reader的产品特点

  1)优点

  Google Reader做为一款RSS阅读器,和RSS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SS技术能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读者使用RSS阅读器软件,可以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使用RSS阅读器的一大优点就是高效、快速的获得资讯信息,其订阅功能还可以实现个性化阅读,让用户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专注和深度阅读。

  此外,RSS追求的干净、纯粹的阅读体验,通常RSS上没有广告信息的干扰,可以让读者获得优质的阅读体验。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Google Reader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令人喜爱,就是让中国用户能方便的阅读墙外的新闻,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意义重大,例如世界最大的博客系统blogspot上的博客无法从中国直接访问,但中国用户只要订阅了blogspot博客的RSS,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全文阅读,除此之外,Google Reader还可以用于备份博客,有些人的博客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从Google Reader上依旧可以阅读其早先的博客存档,这类似百度快照那样,将信息资讯都永久的保存下来,供有需要的人随时查询。

  2)缺点

  RSS阅读器也有一些缺点,其一直都没有很成功的商业模式,由于RSS阅读器追求纯粹的阅读体验,这使得广告内容难以存在,即使在上面发布广告,通常也点击率也非常低,无法维系产品发展。

  此外,RSS阅读器对用户要求很高,要求用户具有很好的信息管理能力,能独立甄别哪些是好的RSS订阅源并加以订阅,否则的话,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读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却有海量的信息处于未阅读状态。

  Google Reader的社交之路

  在Google Reader发布的初期,RSS阅读器市场可谓群雄逐鹿,Blogline、NewsGator等老牌阅读器都有大量忠实用户,但Google Reader凭借着稳定的服务和优异的使用体验,快速地崛起,并于2007年跃居市场份额第一

  2008年的时候,Google Reader开始了社交化探索,推出了好友阅读分享功能,让用户可以通过好友分享发现更多的优质信息,从而减少阅读的压力,之后,Google Reader还推出了“共享备注”和“评论”功能,进一步强化了Google Reader的社交功能,随着Google Reader的跟随(follow)、喜欢(like) 等功能的发布,Google Reader已经具备了一个社交网站所需要的所有功能,2010年,Google Reader实现了“热门条目”和“神奇排序”功能,让Google Reader从一个RSS阅读器工具彻底转变成为一个社会化媒体发现和共享平台,此时的Google Reader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搜索和跟随其他用户

  那时,Google Reader的发展前景是更智能的个性化推荐,通过分析自己订阅者的分享条目的数据来智能推荐给用户新的信息,而这类产品海量的数据、复杂的分析以及用户积极的参与才能实现,当时的用户也对此满怀信心,然而之后,Google Reader的开发却处于停滞状态,原有的开发人员被调去开发Google+,2011年Google自己的社交网络服务Google+终于诞生,Google倾尽全力发展这个社交网络产品。

  Google Reader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了,2011年10月底,Google宣布要整合Google Reader和Google+,最终用户看到的却是,Google Reader的全部社交功能都被删除了,而分享功能则修改的更奇怪了,Google Reader用户分享完成后,别人想要看分享必须要访问Google+才能看到,而且看到的还是摘要分享,对于用户来说,又回到了几年前的起点。自从分享功能有了这种“新特色”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使用Google Reader分享过一篇文章,可以说,这次Google Reader的改版,将Google Reader几乎所有的优点都删除了,所有的缺点都被放大了,最终导致Google Reader的用户阅读体验大幅下降。

  于是,大量Google Reader老用户对改版表示不满,他们为此参与了一项“万人签名拯救Google Reader”的请愿活动,要求Google换回以前的Google Reader版本。许多失望的Google Reader用户纷纷以#OccupyGoogleReader或#OccupyReader这样的标签发帖,在Twitter上面发泄他们的愤怒。部分华盛顿居民则在纽约大道1101号谷歌华盛顿办公室门前举起“拯救Google Reader”的牌子进行抗议。

拯救Google Reader

  但Google对这些用户的反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不让步,坚持阉割Google Reader的功能,从Google趋势上可以明显看出,2011年11月后Google Reader的关注度大幅下降,Google亲手摧毁了Google Reader社区,并妄图将其用户引到Google+,最终的结果是,Google如愿以偿地将Google Reader社区彻底摧毁,Google Reader的使用量和用户也大幅下降,与此同时,Google+的用户却没有增加。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 Reader的商业化探索

  一个产品的生存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商业公司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或方式从产品上赚钱,缺少商业模式的产品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产品如果不能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那就无法对商业公司产生价值。

  Google早在2006年就开始探索RSS的商业模式,最早的产品是Google AdSense for Feeds for beta,那时候搞RSS广告的还有Feedburner Ad Networks,Google可能为了更好地掌握RSS广告的技术,于2007年收购了Feedburner,2007年底,FeedBurner开始集成Google AdSense广告,2008年,Google发布AdSense for Feeds,让所有支持RSS的AdSense用户都可以使用RSS广告。

Google发布AdSense for Feeds

  我自己也使用过AdSense for Feeds进行过一些测试,发现AdSense for Feeds的广告点击率非常低,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和网站的AdSense广告点击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验证了,RSS阅读器用户的性质决定了没人会点RSS上的广告。

  不出意料,Google AdSense for Feeds这个RSS广告产品维持了四年时间,终于在2012年底宣布此服务关门大吉。Google在RSS商业模式的探索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或许从那时起,Google就已经开始考虑关闭Google Reader了。

  Google Reader的灭亡

  时光进入了2013年,Google Reader的末日也终于来临,Google终于宣布将在2013年7月1日关闭Google Reader,Google官方博客对于这一决定给出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首先,Google Reader使用率持续下降。其次,“作为一个正悉心聚焦于更少产品的公司,我们认为专注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不过,稍稍进行一些分析,就会发现Google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通过Google关键字工具可以跟踪在Google中搜索这些产品的次数,以此可以类推各个产品的热门程度。根据Google提供的数据,包括Google相关的全球每月搜索量的大小,我总结了下面这张表单,列出了Google搜索最多的产品,总的来说这是Google服务的热门程度对比。

关键字 全球每月搜索量
youtube 1,380,000,000
google 755,000,000
gmail 277,000,000
google earth 83,100,000
google maps 83,100,000
chrome 68,000,000
blogspot 68,000,000
google translate 55,600,000
google chrome 37,200,000
picasa 9,140,000
google docs 7,480,000
google analytics 5,000,000
google calendar 3,350,000
google apps 3,350,000
google voice 3,350,000
google talk 2,740,000
google books 2,240,000
google adwords 1,830,000
google sketchup 1,220,000
google adsense 1,220,000
google reader 1,000,000
google trends 368,000
google currents 60,500

  可以看出,相比Google的热门产品来说,Google Reader的用户关注度的确不多,但也没有低到不值一提的地步。Adwords和Adsense同样也是小众产品,但从来不用担心是否关闭的问题,因为两者提供Google绝大多数收入来源。google trends、google calendar这样的服务虽然用户量也不大,但其运营成本并不太高,而类似google toolbar,picasa这样的客户端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其不需要太多的服务器资源,运营成本更低。

Google收入

Google全球收入来源(来源:Business Insider)

  从Google Trends上来分析,Google Reader的关注度至少在2011年11月之前都在一直上升,之后才开始下降了一段时间,然后保持稳定,如果Google不在2011年11月将Google Reader功能大幅削减,其使用量未必会下降。即使如此,其用户量也比Google Trends,Google Currents等产品也要多,用户少就关闭产品的说法说不通。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的产品的确很多,从商业模式上看,可以分为盈利类、间接盈利类、不盈利类,Adwords和Adsense属于直接盈利的广告产品,Google搜索则提供了主要的广告展示,间接进行了盈利,Google的其他产品,例如Google工具栏等,主要功能是在IE和Firefox上将默认搜索修改为Google,增加Google搜索的流量,Chrome默认的搜索就是Google,所以一直没有Chrome版本的Google工具栏,一些产品虽然用处不大,用户也不多,但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Google的搜索流量,间接为Google的广告收入做出了贡献。

  但是,RSS阅读器就不同了,这种产品运维困难,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RSS阅读器无法依靠展示广告盈利,其用户性质决定了没人会点广告,同时,维持一个RSS阅读器正常运行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大量的抓取服务器和带宽都是非常耗费资源的,要保证及时抓取海量RSS的更新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同时,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分析也非常复杂,需要大量计算,一方面运营需要付出高额成本,一方面产品又缺少可持续商业模式。Google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广告是其盈利的主要模式,而Google Reader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不打开网页的情况下阅读内容,从而过滤了广告,Google Reader的用户越多,Google的广告收入就越少,因此,Google缺少继续支持Google Reader的理由。现在网民举行各种请愿活动希望Google放弃关闭Google Reader,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个伟大的产品最终还是死掉了,杀死她的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她身后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