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7日星期日

数字音乐生态需要本土的iTunes和Amazon

  在去年,谷歌音乐退出了中国市场,陈戈和他的巨鲸音乐网却还在坚持;百度音乐产品辗转后定型,梁康妮加盟亚马逊音乐中国重新开局;京东商城推出了数字音乐频道,王力宏在自己的官网发行了第一张数字音乐单曲;至今年之初,豆瓣FM推出了收费版本,百度随心听跟进了免费高品质FM,网易云音乐更是和社交捆在一起重磅登陆:在忧胜喜的本土音乐环境,探究导致本土音乐环境窘境的原因,就能对IT公司如何在音乐市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带来一定的启迪。

  两种音乐生态圈的逻辑

  第一种逻辑是被普遍所认同的,若服务商和用户若都不掏钱,音乐创作者赚不了钱,就是市场没有鼓励和支持音乐创作者的生存与发展,如果音乐创作者保证不了生存,就不会带更多更好的作品,从而用户少了好音乐,服务商也就不能再以好音乐来赚取用户了。免费的盗版歌曲造就了百度的崛起,国内用户听歌从不必花钱,唯有版权方比较吃亏,但为什么去年散言的“2013年中国终结免费音乐下载的时代”至今也没有成真,毕竟后面还有一套更本质的逻辑。

  第二种逻辑是既定用户早已习惯了免费音乐,再改变用户是困难的,如果一味推行收费模式,跑掉了更多用户之后,服务商会跟之衰退,而音乐触及用户的机会和方式都会更少,甚至会导致艺术家代言和商演的收益更惨。因此一旦毫无防备地终结免费音乐,音乐创作者的生存空间会更加局限。

  唱片时代的变迁与用户需求的转变

  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匮乏,人们的娱乐方式十分有限,对音乐有专一服务功能的录音机,与电视机和洗衣构成了新婚电器“三大件”,这就表明了音乐及磁带在人们生活和娱乐空间的比重;如今呢,娱乐的方式多元起来,与CD唱片竞争的岂止是数字音乐。就连普遍用户使用的音乐设备都是电脑和移动产品,而音乐也只是这些设备的众多功能之一,且不是第一功用,唱片一定会不再好卖,如果还是执著在昔日磁带和CD的兴盛,就只能是唱片公司的任性了。

  真正导致唱片衰退的根本原因不在盗版,而是技术的发展,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颠覆式改变。

  中外数字音乐环境的不同

  苹果的iTunes至今还没有登陆中国,就在MP3播放器盛行的时候,国内很少有正版的数字音乐提供商,而数字音乐提供的海量听歌体验却被国内用户普遍地接受了,如此迎合了百度领军的盗版搜索引擎和各种P2P神器,换一种角度讲,也可能正是免费盗版音乐的盛行,才推动了国内MP3硬件市场的发展;日后各种类Napster的P2P音乐播放器在国内遍地开花,搜索+客户端的模式很快被直接带有搜索和下载功能的客户端取代,导致国内也是全球首家免费正版音乐下载服务商巨鲸音乐网也未见很好的成效。如今用户对数字音乐本身早已习惯,这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用户对数字产品的消费习惯丝毫没有被唤起,国内的数字音乐时代却不可避免地与全世界同步了。

  重构音乐生态圈的方式探索

  在整个音乐生态圈中,版权方和媒体的角色不会有很强的转变,传统媒体资源一直是有限的,音乐市场的B2B基本还会由音著协承担,B2C方面的音乐服务提供商(基本都是IT公司)却变成了媒体和渠道的合一。因此“听歌的用户-服务商”就构成了数字音乐时代的核心链条。

  所谓“听歌的用户”会有很多种,第一种是“免费客”,他们不会花一分钱购买数字音乐,宁可在线听甚至选择不听也不会花钱,或者根本不会在线支付,至少短期内不会改变。如果讲中国有11亿的潜在音乐市场和7亿的现有用户群体,这类“免费客”绝对不占少数,而且是压倒性规模的群体,失去他们对整个音乐生态不会有任何的益处,但他们对音乐的品质本身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免费客”不是不爱听音乐,只是拒绝或者不会为音乐本身和音乐的介质花钱,对其他音乐服务的消费意识也还会存在,比如下载铃声和参加演唱会等。

  第二种是“参与客”,他们往往能接受购买磁带和CD,他们在一定程度会花钱购买数字音乐,但需要几项根本的保证:

  1.盗版不要很容易,可参考视频的正版普及模式,想要找盗版一定是有的,只是在主流的视频网站都需要购买版权提供正版即可;2.价格是能接受的,比如XYMusic一首歌的价格是3.99元和4.99元,王力宏在官网发行的单曲是1美元,这符合美国用户的消费习惯,或者台湾用户也能接受,但中国内陆的用户能接受吗,十首歌曲的一张专辑价格超越了CD,毕竟中国的物价标杆是奇葩,对用户而言汇率是没有意义的,衡量用户接受的价格尺度要从一般等价物的角度,比如一张专辑占一个月薪水的比例,或者一顿快餐能换多少歌曲;3.支付不要很复杂,简单的讲支持支付宝是底限;4.品质不要比免费的还差,毕竟国内正版数字音乐的品质都较差,不是一定要有320kbps,至少ID3信息要准确,不要音质离谱或者ID3参杂乱码和广告,这些都是用户再度购买的保障。

  第三种是“发烧客”,他们是甘心花钱购买数字音乐的极客或者集客,他们往往习惯和接受购买正版CD,但对音乐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比如比特率必定是192kbps+的,而且要有封面和完整的ID3信息,整体品质不能比虾米网的音乐差,价格方面只要不比CD更贵就是能接受的。

  数字音乐时代需要更好的平台和产品

  如今IT公司(音乐服务提供商)的重要转变是要承担发行商的角色,不管是免费还是收费,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IT公司都是直接接触用户且是把握最终产品的重要一环,用什么方式以保证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平衡自身与版权方的利益就日趋重要的问题。豆瓣FM的收费版是一种试水,它的目标是创造营收,但它未能从音乐用户的需求出发,用户选择豆瓣FM的原因是它的智能推荐,而免费版和收费版在用户相对看重的地方没有不同,而且FM类的产品,延展至用户收听的综合环境,128kbps和192kbps的效果相差无几。但在豆瓣FM收费版和同类产品之外,今年推出的其他音乐收费产品也多是踩空的,比如百度云音乐的会员还是昙花一现,收费与不收费区分表现在云存储空间,根本没有根据不同分层的用户需求设计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但也或许在某处转角,出色的运营能能带来一些惊喜。

  相比国外的成熟模式,Spotify的国内版本包括虾米网、酷狗等P2P,他们以往都没有表现出对版权的尊重,处在弱势的版权方更没有对自身权益的保障;Last.fm在国内的版本都是跟随豆瓣FM冒出来的,一切都处在摸索的阶段;Rhapsody在本土空间更是有限,音乐一旦被免费充斥,就唯有电台和移动SP去做点播了;但至今国内的音乐市场还没有iTunes、CDBaby和Amazon,原版移植一定是不行的,而且模式相近但规模不同的XYMusic和王力宏自身的网站是撬不动整个生态的,就好比C2C需要淘宝网,B2C需要卓越网,因此对IT公司而言在市场(定价和运营)与产品(体验和创新)方面需要做足功夫。另一方面传统发行商衍生的YYQ不管是在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还是市场认知度方面在短期内都不能达成用户的期待,最可能把一切撬起来的就是拥有技术和资金储备的百度,淘宝网或者Amazon,但需要的不只是产品与运营层面的创新,还需要爬走较长的反馈期和适应期,包括必备的时间和耐力。一旦健康的数字音乐生态构成,领衔IT公司的回报就是“印钞机”。

  至今众多的音乐APP没有一款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一家音乐服务商是被版权方和正版用户同时接受和认可的,期待好的产品和模式出现,音乐生态圈的构建需要本土的iTunes、CDBaby和Amazon.

  来源:投稿,作者:张昭轶 (新浪微博:@张昭轶AndyZ),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