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星期三

苹果手机防止垃圾信息骚扰的方法

  对于手机用户来说,手机上的垃圾信息骚扰一直人们头疼的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垃圾信息无所不有,令人非常头痛。对于苹果手机而言,除了一些传统的垃圾短信以外,在开通 iMessage 信息以后,还会收到更多的 iMessage 垃圾信息。这里要介绍的是怎么在苹果 iPhone 手机上屏蔽各类垃圾信息的操作方法。

  1、固定号码的电话和短信骚扰

  对于一般的来自某一个人的骚扰垃圾短信,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屏蔽他的号码来实现,比如来自你生活中认识的人,也或是同一个号码经常发送垃圾短信这一类。先在信息中找开想要屏蔽阻止的垃圾短信,点击右上角的“详细信息”选项,接着请在短信详细信息界面里,点击“更多信息”图标,随后在简介界面中,点击“阻止此来电号码”选项,最后再点击“阻止联系人”选项,即可屏蔽此号码发来的所有短消息以及电话了。

苹果手机防止垃圾信息骚扰的方法

  2、iMessage垃圾信息骚扰

  当我们在 iPhone 上开通了 iMessage 以后,会经常收到一些垃圾短信。并且它们是来自不同的 Apple ID 账号,对付iMessage垃圾信息又不想关闭该功能的方法是,设置-信息里,选择“过滤未知发信人”,这样垃圾信息就不会通知,而单独显示在一个分类,不会影响到正常信息接收,想删除的时候也可以批量删除。

  当然,用户也可以彻底关闭 iMessage 功能,这样也可解决来自 iMessage 的垃圾短信。

  3、iCloud日历垃圾信息

  如果用户将iPhone系统日历与iCloud日历进行同步,便有可能会在iPhone中收到提示并且显示由不法分子预设的垃圾信息。而这种方式由于并不经过邮件系统,导致我们的垃圾邮件防御机制无法起到作用。

  建议大家在收到此类垃圾信息时,切勿点击任何链接,同时也不要理会。此类邀请信息底部一般有系统提供的三个选项,即“接受”、“可能”和“拒绝”。不论用户点击了哪个选项,发送者端都会显示回复者的真实姓名,直接造成用户敏感信息的泄漏。在拥有用户邮件地址和真实姓名后,不排除发送者会有进一步的钓鱼攻击等诈骗行为。

  如果希望避免收到此类邀请,则可在iOS的设置中进入“邮件、通讯录、日历”选项,找到并关闭其中的 “邮件中找到的事件”选项;找到并关闭其中的 “邮件中找到的事件”选项。

  另一个避免苹果iCloud日历垃圾信息的方法是,登陆电脑端 iCloud 日历点击“左下角的齿轮→偏好设置→高级”,把接收到的邀请更改为直接发送到邮箱里,这样邮箱就会帮助你过滤垃圾广告,而不会直接发送到本地日历应用上了。

  4、启用勿扰模式

  在设置列表里找到“勿扰模式”。选择系统自动开启的勿扰时间段是从晚上22:00到次日08:00,这个时间段里所有的消息都会被屏蔽,不会显示也不会有提示声音。

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丁香园冯大辉离职引发期权之争

  小道消息创办人、丁香园CTO冯大辉在被曝离职一个月后,围绕着冯大辉在丁香园的讨论依然在延续。日前,有匿名用户在知乎上抨击冯大辉,主要有几点:1,冯大辉到底是不是技术大牛? 2,冯大辉在丁香园工作期间,保持非常高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更新频率,很难理解冯大辉作为CTO如何工作的。3,CTO是否应该亲自写代码?4,丁香园过去很多重要的成绩是不是冯大辉带来的。

  随后,冯大辉对这个帖子做出了回应,写了一篇《一个不写代码不称职被扒皮的水货 CTO 的自白书》,逐句逐段的进行回应和反驳,于是,这件事情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不少相关人士也不断爆料,有知情人士称,丁香园CEO李天天不同意冯大辉行权,说董事会不同意。只能公司回购,而回购价格又是上上轮融资的某个打折扣,算法基本没钱了,这又引发了冯大辉的不满。

  之后,丁香园CEO李天天的一份致丁香园员工的公开信曝光。公开信指出,公司认可大辉过去在公司做出的成绩,网络流传的“冯大辉完全不能胜任 CTO 工作”的言论和观点,公司表示不认同。

  邮件还指出,冯大辉提出离职之后,其一部分言行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并且已经严重损害公司声誉。公司已经开始处理,并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公司名誉。

  搞技术的很难玩的过搞权术的。

  附文一:冯大辉:一个不写代码不称职被扒皮的水货 CTO 的自白书 (冯大辉对知乎帖子的回应,附文较长,大概10000余字)

  按:我在某公司工作了六年,任职 CTO.在离职后,一些争议(期权问题)还没解决的情况下,知乎上突然出现了所谓「丁香园码农一枚」发的匿名信息。颠倒黑白,极尽贬低挖苦。这位「码农」写作手法一流,陈述的信息让不少即使是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也真假莫辨。本来在这种敏感的时间我没必要回应,很容易陷入更大的风险。但看起来,这事情愈演愈烈,无休止,有朋友说,这看起来是「有组织有预谋」啊。我知道人性的恶,但没想到底线是这么低。所以有必要回应一下。

  括号内的内容是我的回应。 文末有对匿名者身份的分析。

  原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623557

  (最初匿名者发的内容已经被知乎屏蔽。不过正在源源不断的重复贴上来)

  作者:匿名用户。 (Fenng : 作者在知乎上匿名发布的此文。然后在文中说是「丁香园码农一枚」。)

  冯大辉到底是不是技术大牛? 一个程序员眼中的 Fenng (Fenng 按: 这是原文标题。我不是技术大牛的话会怎样?应该得到的工作收益就抹掉吗?现在这个文章被不少媒体转载,也有一些乐衷于黑我的人在起劲儿转发,但愿这个事情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点乐趣。)

  利益相关:丁香园码农一枚。(Fenng: 你是真的码农吗?说实话,我原来管理的团队,没有人用心有这么险恶,有这样文字功力的也不多。全公司有这个文字功力的,恐怕都没几个人。)

  现在看大辉的朋友圈,称呼他 CTO,他都会愤怒,言下之意是他何止是 CTO.从我的角度来说,他在丁香园期间扮演的确实不是 CTO,他可以说是丁香园的 “首席产品体验师”,也可以说是 “首席邮件挑错师”,就是不能说他是 CTO.听说大辉要自己创业了,从一个程序员角度看,我最想说的是 “希望他能尽快找到一个靠谱的 CTO” (Fenng: 我讨厌别人叫我 CTO ,并不是我看不起自己原来的工作,而是因为很多人听到我离职了之后纷纷来找我做 CTO ,多大的公司都有,都是一副捡便宜的心态来跟我聊。我当然会讨厌。换了别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行为讨厌。其他请继续。)

  在丁香园写代码时间并不短,说一下我知道事情,确切的说是我理解的事实,因为也不是最早加入的,有些事儿是听公司老程序员说的。(Fenng: 姑且当你真的是程序员。)

  大辉在丁香园工作期间,保持非常高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更新频率,你去看他的 timeline,有些天几乎是平均几十分钟一条。作为一个不愿打断编程思路的程序员,我开始的时候很难理解他作为 CTO 是如何工作的。(Fenng: 这事情不用老程序员说,所有人都知道。我工作的时候一天发几十条信息,这不假,有谁注意到有多少信息是为了宣传产品呢?我的微博有几百万关注——不排除里面其实有一定僵尸粉,真的活跃粉丝也不少。请问,那么多宣传产品和推广的微博怎么没人说我是在工作呢?我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线,我不是做那种朝九晚五的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我把工作当成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我爱这个工作。)

  后来也慢慢了解了,因为他在丁香园任职 CTO,一行代码都没有写过,一行都没有。(Fenng: 在丁香园写代码能证明什么?哪一个 CTO 会自豪自己每天可以写代码?嗯,确实有,用自己标准评价别人的 CTO 都是这个心态。顺便说过,在阿里做了五年技术,我也没写过一行代码,从没写过。有人问,写 SQL 不是写代码吗?怎么能算呢。)

  更加奇怪的是,他也从来不做 Code Review,从来不做。( Fenng : 此处暗示说不 Review 代码的 CTO 是不合格的 CTO.)

  他在丁香园也同时管理产品团队,但据我所知,他从来没有实际参与过任何一个产品的原型设计,需求评审也基本不参加。(Fenng: 产品团队有产品总监,产品总监管理的大约一半的产品向我汇报。他没有说的是,我不但管产品团队,还负责很多产品的运营。)

  你可能觉得一个管理岗位,何须亲自写代码、Code Review 和需求评审呢?可大家不要忘了,他加入丁香园是在丁香园刚刚完成 A 轮融资以后,整个公司也不到 100 人,技术产品加起来也就 20 多人吧。(Fenng: 当时公司 50 人左右,技术团队 11 个人,加入公司的时候我也明确跟团队 (包括 CEO) 同事说,我不懂写代码。老同事也调侃过我,「你又不写代码」。)

  一个 A 轮公司的 CTO 不去了解公司产品和技术的架构正常,不深入技术细节做技术决策正常吗?(Fenng: 如果当时不了解公司产品,不熟悉公司架构,不深入技术细节,不做技术决策,请问当初的产品改版,当初的技术债务,都是怎么搞到现在的?靠发微博做出来的吗?如果没有任何作为的话,是不是这个公司所有的产品都应该是同行最落后的?这才符合逻辑啊,但,事实是这样吗?如果我做了什么的话,那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什么都没做,都是团队成员做的。当初我来做 CTO 干嘛呢?团队自己发展就可以了呀。什么都可以解决。)

  事实上在这几年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架构规划上,有数据库的,有技术选型的,有性能优化的,他一边对外写着介绍 Facebook/Twiiter 等流行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架构科普文章,在技术圈内博取技术大牛的名声;另一边却在公司从未亲自带领团队去解决这些问题,他常说的一句话:对我们最好的培养就是丢一大堆问题给我们解决。最后技术架构一团糟,大辉却叉着腰把所有的责任推给公司,推给一线程序员,唯独他作为业界技术大牛,却不需要为技术架构的问题承担责任。(Fenng: 这几年的技术问题,那么请是怎么解决的?这几年客观的说,没遇到架构规划,没遇到数据库问题,没有技术选型问题,没有性能优化问题。为什么?团队成员解决这些足够牛逼,难道我还要去假装跟他们一起干活,然后说这些问题是我解决的?「从未亲自带领团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是不是还应该存在?问题是什么?拿出来一两个比较有说服力吧?没有的话,我给你说一个,就在我离职前的 2 个月,我还和社区技术产品团队在频繁讨论如何防新的 Spam 的问题。也就是我走之前,还在看所谓的技术细节,包括发现同事处理规则的瑕疵,还会掺和一点决策。)

  很早以前,丁香园就上马过问答项目,完全是撞大运的心态,根本没有完整的运营思路,最好笑的是,这个项目一个程序员离职以后,公司无人能够接手这个项目,要让人接手,就必须先 “重构代码”。这种才开始就要重构代码的事情在后来经历了很多次,包括后来公司非常重要的丁香云管家项目。(Fenng 的回应: 以前做过的问答项目,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解释过为什么停掉。主要的原因是运营力量不够,没达到知乎这种水准,这是当时的客观水平。停掉的时候,如果没记错的话,做这个项目的 PHP 程序员姓胡,当时还在公司,我在会议室里也给胡当面讲过为什么停掉这个项目。现在想起来,小熊应该也参加了,他还在公司。至于新的问答项目,我没掠美说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没说自己的功劳多大,我只想说一点,没有我,丁香园不会有这个项目,这算是我临走给丁香园留下的东西,虽然未来怎么发展不可知。之所以去写一篇文章提及「大弓」,那是是签署合同的时候,我跟大弓作者说过,未来要给他宣传一下。这是个承诺,因为变动,我只能用我的影响力去兑现。人家当时也没提别的要求。再说,我宣传的时候也是宣传公司的产品。我从中获利什么了?利用这个宣传出名了?还是利用这个赚赞赏了?)

  说起云管家这个项目,先是从外面请来了一个 “首席科学家”,大家都以为很厉害的样子。结果呢?这个首席科学家非要用 Redis 做底层的数据持久化存储,美其名曰:“微博就是用 Redis 存储的”,期间很多研发同事都不同意,都快吵翻了,但是他是大辉任命的首席科学家,大辉也从来不管技术选型这种 “小事情”,而是忙着写微信公众号发微博。(Fenng 的回应: 至于「首席科学家」(其实是「首席架构师」, 不知道怎么搞出来「科学家」来了?因为当事人很特殊(背景相对又比较资深,但是待遇要求又不高) 的引入,纠结了很久。这个决策不是我一个人下的,而当事人确实背景有些复杂,这事情没法公开说。当时我也担心这个 Title 会出问题,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心理,跟 CEO 反复商量过,有聊天记录和邮件记录。当事人做项目的产品经理是谁呢?是 CEO,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问过是否有问题,CEO 说正常,到了后半程,项目越来越复杂,解决方案的选择也引入得确实很业余。这个产品的重要程度在我的判断当时并不至于要投入公司两个高管去管理,后来也跟 CEO 说过同样的话。至于后面是不是擦屁股,我参与了这个事情,背后的决策和处理过程我不能透露太多。我后来也多次跟个别同事反复说起过这个事情我有责任。)

  所幸后来有人来替他擦了这个屁股,罢免了 “首席科学家”,替换掉了 Redis,改回了 MySQL 数据库,云管家项目才得以顺利上线和运营。(Fenng: 替换 Redis 这种小屁问题,还用「有人」来解决吗?「有人」当初还计划这玩意儿要再找几个人,替换现在的团队,然后搞几个月再上线呢。顺便说一下,大概你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做云管家吧?不知道是谁的建议吧?不知道之前做了多久的规划和调研吧?)

  关于整个公司的技术架构和选型,作为一个程序员我是从来没有看见大辉做过这种事情,也从不组织这种讨论,完全是随着各个团队自己搞,各种编程语言、各种框架,各种版本随便程序员自己用,这给很多项目埋下了坑,这些坑到后来都演变成各种冲突和矛盾。(Fenng: 这个逻辑比较好,你没看过就代表我没做过。一个公司,如果技术和产品并不需要频繁变化,整天讨论什么啊?技术团队在各个阶段有侧重点,现阶段任务是什么?整天技术选型?整天 研讨技术架构吗?你多大个网站?多大的流量?多少用户?炫技干嘛? 哪个有历史遗留产品的公司没有坑?那个公司没有矛盾和冲突?这个就是常态。)

  说到团队培养问题。这几年,我有印象的,总共大约请过 4-5 个人来公司培训,基本上也没有太多规划,以他的好友为主。日常团队内部的技术交流完全靠团队小 Leader 自己搞,有一搭没一搭,你还不能抱怨,一抱怨他就要到朋友圈不阴不阳的说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抱怨培训不够,你代码一堆 bug,公司那么多问题没有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就是最好的培训吗?”。(Fenng: 第一年大概我就至少刷自己的脸请 4-5 个人来做过分享。后来随着人多,我反对那种把所有人拉去听一个不相干的培训的培训,反对为了培训的培训。培训是不是一定要在会议室里进行?出去开会是不是培训?跟其他公司交流是不是培训?)

  可是你是 CTO 啊,在资源永远不够,别人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你倒是给我们指点一下方向,规划一下架构,判断一下解决方案,决策一下技术选型啊?对于这样的业界技术大牛,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来说,不就是很轻松搞定的问题吗?你有时间发朋友圈和微博给大家所谓示范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就没有时间亲身示范一下如何写代码吗?哪怕你是 DBA 出身,给我们示范一下如何调优 SQL 语句,程序员怎样注意和避免 SQL 注入漏洞也好呀,但只是骂,从来没有亲自示范。(Fenng :我没有说过所谓的「最好的培养就是丢一大堆问题给你们解决」或是类似的话, 或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我写过类似的话,也麻烦告诉我一下,谁听到过,告诉我一下,如果有,我承认错误。如果没有的话,你捏造我的话也要熟悉一下我说话的风格吧?至于「指点一下方向,规划一下架构,判断一下解决方案,决策一下技术选型」,这更应该是一个架构师做的事情。同样,我并不觉得亲自能写代码就是一个好 CTO.没有格局和视野算是个毛 CTO?)

  以前在另外一家初创型公司工作,CTO 都是碰到问题,团队解决不了的时候,自己亲自上阵的,这个能力在大辉身上是没有的,他只有逼急了骂人。(Fenng: 另外一家初创公司多大?几个人?CTO 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 你看到我逼急了骂人,你看到过我跟同事解决紧急问题了吗?你没看到过就没有,还是你故意捏造?我这个 CTO 还在负责具体的业务拓展,而那将影响公司的未来走向,我急不急?哪一个更急?)

  看见他在外面和别人互喷吵架,总是想,那么多时间精力用到我们自己的开发和产品上多好呢?而他在外界和人互喷,最大的资本就是这几年丁香园产品发展的不错,一副 “老子有后面的产品做背书,你们能说我只是会喷吗?” (Fenng:  你知道我有多少精力用在自己的开发和产品上?难道每天跟我一起上下班?24 小时看过我做事情得出来的结论?另外,产品发展的不错,谁做的?)

  现在他离职了,不停给外界传递丁香园过去很多重要的成绩都是他带来的。可是,对于一直参与产品研发的同事会认同吗?(Fenng:  请问:我在哪里做了「不停给外界传递丁香园过去很多重要的成绩都是他带来的」之类的事情,请举出一两个例子来?我写微信公众号说功劳都是我的?我接受媒体采访了?我参加会议了?还是我在社交媒体上说我过去做的牛逼了?如果举不出来,你信口雌黄干嘛?)

  公司面向企业的业务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这部分业务他根本就不关心,还总是设置各种障碍,总之在他眼里这些做企业业务的人都是笨蛋,根本不值得尊重,公开和私下里经常说一下很难听的话来攻击团队同事。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公司团队的矛盾,也和公司的文化格格不入,在朋友圈喷,在公众号含沙射影,就是不愿意面对面坦诚交流,以 “开会都是浪费时间” 的名义。(Fenng: 这部分业务的支持在很长时间里已经不是我负责,我关心什么?有独立的开发团队, 有独立的汇报关系。我有什么权力去给他们设置障碍?事实上,我说过绝大多数都是笨蛋,那能代表什么?我自己还说自己是脑残呢。说我攻击团队以及一大堆话,举例子来吧。我讨厌开会。从来都不掩饰这一点,我在大公司经历过这种痛苦。但我与同事的交流并不少,因为你可以通过其他工具和渠道做同样的信息交流。这些只是做事方法的不同。一家公司不是只有通过开会才能解决问题。在我决定离开的半年里,确实比较消沉,不愿意跟同事交流。那是一段痛苦的时间。但是,没有现在被中伤被污蔑痛苦。)

  在移动方面,丁香园做的最成功的就是快速移动转型,现在的日活非常高的用药助手 App 几乎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应用,而丁香园和丁香医生系列微信公众号更是在微信上有巨大的影响。(Fenng: 不好意思,最成功的还真不是移动转型,移动转型太慢了,而且也不够狠。否则,哪有其他几家的机会。你这个结论又暴露了你是谁。我听你说过类似的话。)

  用药助手 App 的创意是天天老板在海外参会看到美国用药助手(名字忘了)在美国上市,回国后迅速召集团队讨论,然后大家都尊敬的叮当叔挑起产品大梁,团队迅速研发,踩上了 App 的红利期,产品迅速走红,并且带来了公司 B 轮融资。(Fenng: 用药助手等产品是怎么决定要做的? 我至今仍保留有当初拍的白板上的信息架构图,盾安大厦时代我办公桌前面的白板。第一个版本的开发是托关系找的外包。现在所有的当事人都在。这么快就开始清洗事实了?天天到处跑每次回来想法多着呢。这事情跟他有什么直接关系,请问:他什么时候用上的智能手机?)

  而微信公众号,丁香园大号最开始一直都是 CEO 张老板用一己之力写出了大几十万粉丝后来交给团队处理,丁香医生系列号则是大众医学传播团队的巨大贡献。据我所知,大辉从来都不参加丁香医生微信号的工作例会,从来都不参加,从来都不。(Fenng: CEO 写的确实挺带劲儿,不过我整天吭哧吭哧带粉也有一点小贡献呀,要不,开始那 10 来万粉丝那么容易来?后来大几十万是怎么来的?是我做了广点通才他妈的迅速增长的啊,当然钱是公司的,你可以说我没做什么贡献。我参加过丁香医生团队的例会,然后每个同事都不自在,后来就不参加了。不参加不代表我不作为,我在运营的群里,每天跟同事讨论各种运营的细节。这他妈的叫「从来都不」?)

  这个团队在初太医的带领下,帮公司在大众传播领域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公司内部的同事一度都认为丁香医生就说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Fenng: 这是啥意思?要不让初太医出来说两句,我起到了什么作用?大众传播为什么开始做?那是我设计的业务架构图,必须要有这一块,我给团队多次讲过这个架构,给公司讲过,给投资人讲过。除了我,当时公司里谁能讲清楚微信流量体系怎么来的吗?难道吭哧吭哧发文章就有粉丝啊?花钱做广点通就有读者啊?)

  然后是公司目前重点投入的 “来问医生”,说起来更是有趣。大辉在外面说这个产品是买来的,实际上呢?实际上是团队没日没夜关小黑屋封闭开发出来。他买来的那些代码根本就没法维护,完全无法用。要使用的话,就必须和原来掉过无数次的坑一样,必须全部停下业务来重构。现在我们技术团队一说重构这个词,业务部门就头大。(Fenng: 事实是,这个产品就是买来的。封闭开发也是基于人家的业务模型。解释什么呢?要是这么牛逼,为什么团队自己不从头做一个? 要真有人有这个意识,还用去跟别人买?之所以吭哧吭哧小黑屋开发,那是给产品灌入了太多想法,可能是错的哦。)

  在丁香园的产品和技术都有一个体会,大辉总是时不时的喊 “我们太慢了,我们要快”,但是怎么快呢?谁知道呢?喊完以后有什么用呢?作为一个已经早早脱离技术的管理者,只知道召集所有人半夜喊几句,或者在群里骂几句,看周报主要是标点、大小写和错别字等等,有一次他把另外一个同事的周报猛夸了一阵,而这个同事一直被数个业务部门投诉。(Fenng: 没错,从来都是觉得慢。我一周周报也看 100 多封,看这么多还能看出来标点问题,大小写和错别字…呵呵。我讨厌不重视细节的人,不重视细节的话,怎么去跟同行做区分?我夸过这位同事的周报,她周报是写得好,这跟她平时工作被投诉有关吗?一个小姑娘,同时面向数个业务部门的事情,请问,其他产品经理同时负责几个产品?这位小姑娘负责多少产品?何况都是别人不愿意接难以维护的烂摊子,这些事情确实不好做,在投诉她的时候,作为她的间接管理者给她一点正向激励有错吗?将心比心,我们评估一个人的工作是根据投诉评估吗?要不要看结果,要不要考虑她/他所使用的资源?)

  丁香园的程序员们都知道:大辉根本就不管技术团队,也不懂编程,他只管产品经理,丁香园从技术层面我想不会有哪个程序员会认同他做了什么实际贡献。而谈到管理,研发体系的梳理和完善是从范凯老师来丁香园以后开始的吧。与医疗行业的其他公司比,过去丁香园在技术领域还不至于落后,或者说有一些领先,其实是因为陈良、文磊等真正的一批优秀的骨干工程师在顶着,大辉总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Fenng: 为什么不说产品经理我也不管呢?注意这里的「有一些领先」下文有线索。提到的陈良、文磊等同事起到这么大的作用,那也是平时够放权啊,如果我高估自己,怎么能这么信任他们?另外,他们能顶住的话,还用的着我跟他们每天开会做决策?至于所谓的「管理,研发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呵呵,再等等看。咦,这么多次提到范凯老师…为什么呢?)

  丁香园的技术实力,与丁香园品牌和医生资源等是不匹配的,我觉得技术是拖了后腿的,丁香园本可以用互联网中上的技术实力加上丁香园过去积累的品牌和资源跑的更快。现在丁香园只能说比那些更烂的团队要好。(Fenng: 前面说「有一些领先」,现在又「技术是拖了后腿」,请问一下,市场上哪家同行公司比丁香园技术产品还强的,多举出几个,以便证明我之前做的不好。跟烂团队比好,我觉得还是挺丢人的。)

  如果说从大辉身上学到了点什么,那就是如何喷人吧,怎么喷同事,怎么喷同行,怎么喷很多其实和我们毫无关系的人和事,然后感叹时间不够用,应该把时间用在 “美好的事情” 上。(Fenng: 其实,我觉得「喷人」没什么不好,至少我没有匿名,我公开的说。)

  张小龙曾经说过 “要提防那些 blog 写得好的产品经理,因为在 blog 上花的时间越多,在产品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原来还以为有例外,现在看起来无一例外。”  (Fenng: 不好意思,我不是产品经理。乔布斯还说过,匿名的都是蠢货呢,看起来也毫无例外。)

  我想说,这句话要是用在 CTO 身上更加合适,在朋友圈、微博和公众号上花的时间越多,在真正技术上花的时间就越少,这个绝无例外。无论是技术精进和管理能力,我再也不会相信,把大量时间耗费在社交媒体上和人互喷的人能够做好。(Fenng: 不好意思,一个 CTO,如果在一个垂直互联网公司整天标榜「真正技术」,我觉得他真不配做  CTO,写多少代码都不配。另外,Wikipedia 上有 CTO 的职责定义,有空可以看一下。)

  最后,听说大辉要自己创业了,我最想说的是 “希望他能尽快找到一个靠谱的 CTO”。(Fenng: 如果能找到一个 CTO 的话,我希望他至少是正直的。他最好不要写代码。)

  关于一些其他不太好说的事情就不说了,希望大辉能够像自己表现的那样,有尊严一点吧,别做那些让兄弟们不好意思说的事情了。(Fenng: 既然已经说得如此不堪,不妨都说出来一点如何?比如,我侵害公司利益没?我吞钱了没?我吃里爬外了没?说出来啊,这些才更有杀伤力。)

  Fenng: 最后我再做一点补充。

  一个 CTO 的工作怎么评估?我是当事人不好说。但我认为,不管怎么评估,要看看他的团队,他怎么组建的团队,他怎么做招聘。还要看做事情的结果。他拿出的结果是不是令人满意。看一个人的缺点或是不足之处太容易了。随便一个人站出来,看他的缺点他一无是处,但是,他有优点吗? 他的优点体现了什么价值?

  每个人有自己的管理风格。我不喜欢开会,如果别的管理者喜欢开会,那是他的行事风格,但我并不会从这一点来评估人的高下。有的 CTO 坚持一线亲力亲为甚至写代码,有的 CTO「一行代码都不写」,但我并不觉得前者就一定比后者是更合格的 CTO.

  尽管有些人劝我说,清者自清,读者有自己的判断。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如果我不做回应,不明就里的人就会把那些当成事实。我并不想在离开一家公司之际夸自己有多大「功劳」,也不想再次陷入「跟老东家对掐」的尴尬局面 — 这恰恰是很多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热闹。我欢迎公开的批评我,指责我的不足,我承认自己有不足,比如,我就是不喜欢跟很多人开会,有的时候沟通直来直去说话会伤害人,甚至在一些社交网络上无意说的话也会让不相干的人有所联想,虽非我的本意,但有了坏影响,我承担后果。

  一个技术人,除了技术过硬(我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写「真正的」代码了,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再去训练这种技能,除非我退休),还有什么比较重要呢?他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价值?还有什么更重要呢?他是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我不能说我有多正直,但是这位所谓的「丁香园码农」,你不够正直。你匿名攻击我只是一例,你还匿名给公司同事写邮件,让他们去知乎上看你写的东西。

  你不但不正直,你也不负责任。你做的事情,已经让丁香园蒙羞。遗憾的是,丁香园目前也尚未公开澄清此事,尽管天天之前的采访还在肯定我的价值。 但你所做的,让他们怎么想?

  最后做个简单分析,写这个檄文的人:

  0.有多大的利益驱动会让你写这个匿名信息?不好意思,你匿名,我必须怀疑你的动机。你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你是获利者。

  1.你对  CTO 的评判标准是 CTO 应该写代码。

  2.你乐衷于开会。技术团队里有几个喜欢开会的?

  3.你乐衷于定期搞培训,甚至夸大这事情的价值。

  4.你不清楚丁香云管家之前的事情(启动的时候你还没来,并不是你说的「在丁香园写代码时间并不短」),但这个项目你参与了。

  5.你更不清楚丁香园移动当初怎么做起来的,想必那时候你还没来。

  6.你重度参与了「来问医生」这个项目。

  7.你乐衷于做原型设计(甚至自己还会简单的 P 图,伪造张小龙跟我的对话),喜欢参加项目评审,架构选型,尽管那是软件开发思维。那样显得你做的事情有价值。

  8.你的潜意识驱使你说「技术实力」「技术水平」「真正技术」,平时团队里哪个人会把这个挂在嘴边?

  9.知乎上修改时间是当天下午六点多。写那么长的内容半小时写不完吧?准备这些内容起码一下午吧?你上班不用工作的吗?公司里谁有这个自由度?

  符合这些特征的是谁啊?

  原来技术产品部的人不会相信这个人是你。这些人都太单纯,包括我自己,太容易相信别人的好,低估人性的糟糕一面,低估人心的险恶。

  当各种证据,包括一些朋友的仗义协助(原话是「实在是看不过去这种抹黑文章」),把一些线索指向你的时候,我宁愿相信那个人不是你。

  我对得起你,可是,你对不起我。

  我相信未来某一天,你会向我道歉。尽管那已经没有意义。

  最后,对于乐衷于传播那篇谣言的自媒体,说我被「扒皮」了,还有一些看到我有点负面就黑上来的吃瓜群众,你们自己看着办。

  附文二:李天天:致丁香园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各位 DXYer,

  公司前 CTO 冯大辉离职后和公司的一些纷争受到比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公司一直认为这是内部的人事变动,属于「家事」,并不希望通过社交媒体隔空喊话来沟通。遗憾的是,在各种公开言论中出现了严重的不实信息,公司有必要向大家公开说明:

  1. 大辉为何离职?

  大辉因个人原因,于 2016 年 5 月 11 日向公司董事会提出离职申请,董事会及管理层进行了多次挽留,但他表示去意已决,公司最终表示尊重他的决定。

  2. 网络上的一些匿名言论,公司怎么看?

  公司认可大辉过去在公司做出的成绩,网络流传的「冯大辉完全不能胜任 CTO 工作」的言论和观点,公司表示不认同。我本人对大辉在职期间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在一些媒体报道中可见。

  3. 大辉与公司之间的期权纠纷是怎么回事?

  大辉从 2014 年开始担任公司董事,公司管理层参考行业内未上市公司的普遍和常见做法制定了公司期权回购计划,并由公司董事会进行批准生效,大辉作为管理层和董事参与了该计划的制定并亲自签字批准认可。

  期权回购计划生效以来,所有离职员工均按照此制度执行,对于这些员工的处理情况大辉均知情,且从未提出任何异议。

  但在大辉提出要从公司离职之时,他本人表示希望对自己的期权做出不同于其他离职员工的特殊处理。基于解决事情的善意,董事会批准了对他的离职进行特殊处理,并给予了公司能够接受范围内的最好条件,但是对于一些额外的不合理要求,实在不能满足。

  在经过了多轮磋商之后,双方至今仍未对此达成共识,但我们依然秉承友好协商的态度与他沟通。

  4. 公司如何看待大辉在他的个人社交网络上的行为?

  大辉提出离职之后,其一部分言行严重违背事实真相,并且已经严重损害公司声誉。公司已经开始处理,并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公司名誉。

  公司在给予大辉的离职协议中,包含有「离职以后不能发表损害公司声誉的言论,不能做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这样的常规条款。对于该条款,大辉表示不接受。但如果大辉继续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公司将决不妥协,保留追诉的权利。

  最后

  在不涉及保密信息的前提下,公司绝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并且有很多渠道可以进行了解沟通。有任何疑问,欢迎各位同事找你的 leader 甚至我本人进行直接沟通,也可以到企业号「来,咱俩唠唠」板块找 CEO 张进直接反馈。

  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到业务和产品上,去赢得我们既定的目标,实现最大的价值,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2016年8月29日星期一

谈谈互联网推广:从了解用户开始

  2016年,也是互联网发展飞跃的一年,在互联网推广的盛世的现在,大到国际知名企业,小到面膜微商,都愿意投资在互联网营销,对于草根站长和小企业来说,更多的人会选择SEO营销推广,注意,这里说的SEO是营销,而非排名,下面岑辉宇就来发表一下自己的个人见解,为何我会强调SEO营销推广甚至互联网推广第一步要从了解用户开始。

  在这里强调一下,很多人自认为很了解用户,尤其是一些企业老板自认为很了解用户,插手SEO运营者的工作,导致最后亏损,要是你真的了解用户,你估计都去赚大钱了,还会有时间在这里看岑辉宇的口水话吗?不了解用户,你就别去谈SEO排名,谈互联网推广。

  相信很多企业或者个人,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推广效果好的没几个,很多企业或者个人,被建站公司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或者花钱砸竞价,心里还做着能赚大钱的美梦,网站顶多算是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店铺,如果你不了解用户,就去考虑自己卖什么,怎么卖,那么大多都是石沉海底,一去不复返。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脑白金广告吗?好像是十几年前的广告了,但当人们提起这些这东西,人们都能记得,记得脑白金最重要的一个亮点在于哪里吗?“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简单明了的一句话,却突出了“送礼”二字,为何人家不介绍脑白金的优点和功效呢?单单突出“送礼”二字,人家傻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消费人群是谁,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如果稍微动脑思考一下,谁会购买这些东西?老人肯定不会舍得花钱,小孩没那经济消费能力,大多都是中年人,中年人买这东西干嘛?肯定不会买给自己用,因此广告商才会选择“送礼”二字作为营销点,下面岑辉宇为大家详细讲解如何去分析用户的一个流程。

  一、你的消费用户是谁?

  这一点得从几个点来分析,相信很多人都不能详细去分析,原因就是懒,不动脑,不结合数据分析,例如你问他,你做贷款公司,你的客户是谁?他会说缺钱的人;你问卖减肥产品的人客户是谁,他会回答是需要减肥的人;你问装修老板客户是谁?他肯定又会回答,当然是需要搞装修的人了。遇到这样的人我反手就是一掌,丫的你是在说废话吗?

  1.使用率分析用户群体:你的产品的使用是否能得到用户长期使用?换言之就是用户能不能长期并重复使用,如果不能,那么用户群体就不好定位,使用率多不多,例如卫生巾,只适合女性,使用率就限制于女性;例如减肥药,使用率也只是一些胖子使用,因此,在分析消费用户是谁的时候,最好先分析产品有哪些人使用,把这类人群总结起来。

  2.经济消费水平分析用户群体:了解用户是哪些人群所使用后,再来分析一下用户的经济消费水平,每个用户群体是否消费,很大原因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例如我是一个学生,需要一个鼠标,我绝对不会去追求名片,登录万能的某宝,要多便宜多便宜;而如果我是准新郎,我绝对不会去找廉价的酒店以及项链;而你的产品是否具备这些人群的消费标准呢?别问我,问自己。

  3.用户心理行为学分析:很多人都对自己的产品了如指掌,倒背如流,但却往往忽视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我敢说,一百个用户里,不出十个会耐心听你讲解产品的,之前做了一家地暖公司的,和老板交流了一下,发现交流的内容都离不开他产品的品牌,什么菲斯曼,德国进口之类的,听得我想抡起板凳砸过去;当一个用户咨询你的时候,你要发现他有什么需要,而不是满腹经纶的介绍产品,会让用户心生反感,用户购买产品一定是有原因的,很多朋友做推广不给力就是没做好用户的思想工作。

  举个例子:夫妇逛商场,女的看中一套高档餐具,坚持要买,丈夫嫌贵,不肯掏钱。导购一看,悄悄对丈夫说了句话,他一听马上掏钱。是什么让他立马转变?导购员对丈夫说:“这么贵的餐具,你太太是不会舍得让你洗碗的。”

  上面的小故事就是例如了丈夫懒惰的心理进行销售,当然,前提是有用户的前提下才实用咯。

  用户心理行为的分析旨在挖掘用户隐形需求,人们购买产品重点是用来做什么的,大家要有时间,不妨分析一下,用户购买这些产品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都不能给用户一个购买的理由,那肯定是推广困难的,更别提什么互联网推广,SEO营销了。

  二、用户为什么要选择你?

  在了解用户是谁的前提下,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用户为什么会选择你?因为你的产品好?再好也只有自己知道;因为你是质量厂家保证?货比三家永远是用户惯用的真理;你的价格便宜?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下面来从几个点来分析用户为什么要选你?

  1.不是因为你产品好用户就选择:很多朋友自认为自己产品质量逆天,用户就一定会喜欢,殊不知现在已经从质量时代过度到了需求时代,不管是什么产品,用户都会产生顾虑,哪怕你说破了天,用户不放心就是不放心,因此,千万别认为产品好用户就一定会购买。

  2.不是你的价格低用户就选择:低价,也会让用户受到顾虑,对于理智购物的人来说,用户大多会货比三家,考虑多个因素,价格建议不要低,最好采取赠送服务来拉拢客户。

  3.想要用户选择你,首先得充当用户购买的参谋:想要用户选择,很简单,了解他的需求,解决他内心的顾虑,为其谋出路,在购买产品前的客户,心中都有选择犹豫症,不知道如何去选择等情况,这时候作为推销员,不应该一味的介绍产品,而是挖出用户内心的需求,具体的话只给大家说方向,操作就不做过多说明了,有兴趣单独联系岑辉宇。

  三、做好互联网营销推广的条件及流程

  1.网站推广必不可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互联网推广的重要性,不管是微商还是企业,都很重视互联网推广的力量,但大多数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肯投资和执行,之前很多人咨询岑辉宇,我看了看,大多数都没网站,整天靠污染朋友圈发广告其他都不会了,或者是做排名,做了一段时间没效果就开始陷入迷惘,甚至有的连个网站都没有,当我建议他去做个网站的时候,有的人的回答真的令人生气:没必要吧;做网站花钱很贵,没钱啊;我要的只是客户咨询我,我要网站做啥。听听这些气人的回答,真的会让你抓狂,没网站你还谈互联网推广?气的不是他们做不做,而是生气他们浪费了彼此的宝贵时间,直到现在,凡是给他们建议的,这么回答的朋友果断拉黑,不想浪费过多时间。

  2.SEO排名或者流量渠道拓展:现在很多低成本推广者都选择了SEO排名推广,这也是小成本的投资,做得好的话,投资小,回报高,若是没有排名,直接花点钱入驻一些诸如搜狐、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流量也非常可观的。

  3.强有力的执行力必不可少:说起执行力,可谓是重中之重,上面说的也仅仅是方法,就算得到武林秘籍,不付出执行力也终将失败,想要在互联网推广,你就得拿出坚定不移的执行力。

  4.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互联网推广不是盲目的,而是通过动脑分析的,正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就是用户空闲的时间,或者是特殊节假日,双十一等,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千万别让用户反感,广告也要打得低调一些,正确的事是引导用户,而非向用户推销。

  总结:心血来潮写了将近三千字的口水话,一是吐槽那些把互联网推广想得简单的人,而是发泄自己的想法,互联网其实和线下没什么区别,并不是在线下开一个店铺就能赚钱,本文重点是让大家正确认识互联网推广的作用,想要做好互联网推广,首先先了解用户,才能对症下药,一针见血,欢迎大家关注岑辉宇博客。

  来源:投稿,作者:岑辉宇,微信公众号:qq945748441,原文链接

iOS超级大漏洞的来龙去脉

  在 8 月 10 日的早晨,来自阿联酋的 46 岁人权活动家 Ahmed Mansoor 在自己的 iPhone 上,看到了一条来自陌生电话号码的奇怪短信。这条短信的内容很唬人,写着“阿联酋国家监狱里的虐囚新消息”,还配上了一条链接。在之前的斗争中,阿联酋政府就使用 FinFisher 和 Hacking Team 等公司的商业间谍软件对 Ahmed Mansoor 实施过黑客行动。

  因此,Ahmed Mansoor 对这条短信产生了怀疑,没有点击链接,而是把短信转发给了在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工作的 Bill Marczak.

  结果显示,这条短信的确有问题,其附带的链接指向的是一个成熟的恶意软件。这个恶意软件利用了苹果 iOS 操作系统三个不为人知的漏洞,从而可以让黑客完全控制 Ahmed Mansoor 的 iPhone.这就是公民实验室和移动安全公司 Lookout 于本周四发布的联合报告的结论。

  这是首次有人公开披露这类攻击。在这之前,还从未有人见过同时利用三个未知漏洞(又称零日漏洞)来试图控制 iPhone.用于此次攻击的工具和技术差不多算得上是给 iPhone 进行远程越狱,价值更是高达百万美元。在这些研究人员们警告苹果后,苹果很快在周四发布了更新来修复这些漏洞。

  问题是:谁策划了这次攻击,他们用了哪些技术来实现?

  研究人员们发现,提供此次攻击用到的间谍软件和零日漏洞的是一家不知名的以色列监控公司 NSO Group.在 Lookout 负责研究的副总裁 Mike Murray 看来,NSO Group “基本上就是网络攻击军火商”。

  公民实验室和 Lookout 的研究人员们对这一前所未见的恶意软件感到震惊。

  Mike Murray 表示:“之前从未有人发现过这种恶意软件,基本上只需在 iPhone 上点击一下链接就能越狱。它是我们从业以来见过的最成熟的网络间谍软件。”

  自 2010 年创办以来,NSO 就逐渐树立了为政府提供监控手机的成熟恶意软件的名声。但在此之前,对 NSO 工具的使用从未出现在任何政府文件上。NSO 宣称,其产品极其隐蔽,就像“幽灵”一样。NSO 本身也像“幽灵”一样,没有官网,也几乎不接受采访或对报道置评。但还是有一些 NSO 的信息泄露了出来,包括其在 2014 年获得了一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 1.2 亿美元的投资,以及估值达到了 10 亿美元。

  NSO 的恶意软件 Pegasus 旨在悄无声息地感染 iPhone,并能窃取、窃听被感染 iPhone 中的所有数据和通讯。

  Mike Murray 解释道:“Pegasus 会窃取 iPhone 中的所有信息,窃听所有通话,窃取所有短信、电子邮件、联系人。它还会给 iPhone 上的所有通讯机制添加后门。它能窃取 Gmail、Facebook、Skype、Whatsapp、Viber、微信、 Telegram 等应用中的所有信息。”

  在 Mike Murray 和 Lookout 员工的帮助下,公民实验室的 Bill Marczak 和 John Scott-Railton 先在一台测试 iPhone 上点击了链接,让它感染 Pegasus,以研究 Pegasus 的具体用途。

  此次针对 Ahmed Mansoor 的攻击,以及公民实验室追踪到的另一次攻击显示,著名的 Hacking Team 和 FinFisher 并不是个例,还有其他公司加入到了向政府提供黑客服务这一日益壮大的市场中来。

  NSO 是如何被抓住现形的

  在今年 5 月,公民实验室发现了一个代号 Stealth Falcon 的成熟黑客团体。虽然无法证实,但他们怀疑 Stealth Falcon 和阿联酋政府有关联,主要针对阿联酋国内外的异见人士。

  通过对 Stealth Falcon 的研究,公民实验室理出了这一团体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包括用来窃取数据的服务器和域名。但公民实验室无法找到这些黑客所使用的恶意软件样本。从 8 月 10 日 Ahmed Mansoor 给 Bill Marczak 转发短信的那一刻起,这一切都改变了。

  在 Bill Marczak 和 John Scott-Railton 研究了 Pegasus 后,他们追踪到了与 Pegasus 通讯的服务器及 IP 地址,并匹配到 Stealth Falcon 的基础设施中也包含这一服务器和 IP 地址。随后,他们发现一位 NSO 员工注册的域名也指向同一 IP 地址。

  更重要的是,Pegasus 的开发者在 Pegasus 中留下了一个暴露了很多信息的字符串“PegasusProtocol”(Pegasus 协议),这明显指出了这一 NSO 间谍软件的代号。研究人员们还发现了更多和 NSO 及其客户基础设施有关联的域名,其中一些显然是被设计用来作为钓鱼网站,对象是红十字会等人权组织和新闻媒体组织的工作人员。

  Pegasus 的发现让研究人员们第一次能够真正了解 NSO 出品的恶意软件的功能。自 2010 年创办以来,NSO 已然成为业内传奇,而公众对其基本一无所知。NSO 的高管们极少接受媒体采访,有关 NSO 的报道中也充斥着模糊的描述和未经证实的谣言。

  NSO 联合创始人 Omri Lavie 在 2013 年对《防务新闻》表示:“我们完全就是幽灵。”

  《华尔街日报》在 2014 年的一篇简短报道中称,墨西哥政府已经采购了 NSO 的产品,甚至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表达了购买意向。报道还称,NSO 的间谍软件行销全球。

  现在 NSO 的间谍软件遭到了曝光,使用的零日漏洞也得到了修补,它应该再也不能宣称自己是“幽灵”了吧,虽然 NSO 可能还有其他零日漏洞和工具在手上。这也是研究人员们不指望自己的报告和苹果的补丁能阻止 NSO 很长时间的原因。

  Mike Murray 表示道:“单是给这些漏洞打补丁不可能让 NSO 破产。”

  更严重的是,Pegasus 的设定可以一路往下感染到 iOS 7,也就是说 NSO 很可能在 iPhone 5 时就能入侵 iPhone 了。

  NSO 的发言人 Zamir Dahbash 在一份声明中表示:“NSO 的使命是为获得授权的政府提供帮助他们打击恐怖活动和犯罪的技术,以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NSO 只对获得授权的政府机构销售,完全符合严格的出口管制法律和法规。另外,NSO 并不负责运营售出的系统。我们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公司。购买我们产品的客户必须保证合法地使用我们的工具。我们还在合同中专门列出,我们的产品只能用于预防和调查犯罪。”

  苹果的反应

  公民实验室和 Lookout 的研究人员们在发现这些零日漏洞(代号 Trident)后,立刻联系了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用了 10 天时间来开发和发布补丁。现在这一补丁已经加入到 iOS 9.3.5 的更新包中,所有 iPhone 用户都应该尽快下载和安装这一更新。

  苹果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在知道这些漏洞后立刻进行了修复,并在 iOS 9.3.5 更新中加入了这些补丁。”但这位发言人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网络安全公司 Trail Of Bits 首席执行官 Dan Guido 拥有丰富的 iOS 安全经验,他表示这些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攻击并不出人意料。不过他表示,尽管现在又发现了三个零日漏洞,但 iPhone 还是要比安卓手机安全得多。

  Guido 说道:“和其他厂商相比,苹果极大地提高了入侵苹果设备的成本。但这一事件也显示了需要有更好地针对 iOS 的入侵检测手段。iOS 仍然是市面上最安全的消费设备。问题是,只有当你拥有怀疑精神以及在公民实验室有朋友,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 iPhone 中是否安装了恶意软件。”

  其他受害者

  研究人员们还没能找到其他 Pegasus 间谍软件的样本。但通过搜索类似链接和与此次攻击以及 Stealth Falcon 有关的域名,他们发现了一条疑似针对肯尼亚不知名受害者的推文,还有一次针对墨西哥调查记者 Rafael Cabrera 的攻击。

  Rafael Cabrera 去年第一次受到了 NSO 恶意软件的针对性攻击,在今年 5 月又受到了第二次攻击。在第二次攻击中,黑客们试图引诱他点击一系列消息中的链接,如提供政府腐败线索、话费消费 500 美元的警告短信乃至号称是他妻子出轨的视频链接。Rafael Cabrera 表示,他没有点击上述任何链接。

  他表示道:“很明显,他们想要我点击链接,有点丧心病狂的感觉。”

  Rafael Cabrera 并不想猜测谁是幕后黑手,政府或其他人都有可能。墨西哥政府可能是 NSO 的客户,但不清楚是否真的有警察或情报部门使用 NSO 的恶意软件。墨西哥也是 Hacking Team 的最大客户,一些墨西哥政府部门被指控使用这些间谍软件来针对记者和异见人士,而非犯罪分子。

  最终,Rafael Cabrera 和 Ahmed Mansoor 的 iPhone 都没有被黑,因为他们识破了黑客们的伎俩。当然,也可以说他们幸运。因为此前有过被政府黑客入侵的经历,他们比一般人要更警觉。

  但公民实验室的 Bill Marczak 表示,他俩的遭遇可能预示着未来的风险。如果政府想要黑客工具而且愿意支付高价钱,那么 Hacking Team 和 NSO 这些公司仍然会继续提供它们。公民实验室在过去还记录了数起政府利用间谍软件对异见人士、记者和人权工作者发起的黑客攻击,工具和 NSO 制造的类似。尽管公民实验室公开了这些攻击并发出警告,但还是不断有类似的新攻击出现。有时候攻击是由同一政府发起的,甚至针对的是同一目标。

  他表示道:“根本没有什么激励,能让 NSO 这些公司不向阿联酋这种惯犯出售黑客工具。”

  这也预示着间谍软件行业一个新巨头的崛起,在 FinFisher 和 Hacking Team 遭到严重黑客攻击后,NSO 有着很大的增长空间。

  而如果 Ahmed Mansoor 在 8 月 10 日点击了那个链接,这些事情可能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

电商代运营亦产品为王

  我们经常讲产品为王,不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电商,但“产品为王”是否就是王道?笔者认为,这似乎也还不够,如果要完整,就应该是产品为王,而品牌是王后。如果是电商行业,则平台也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电商项目的子宫。

  王与王后结合,通过子宫,然后才能产生销量。这就是产品为王得以实现的保证,否则,只是空话。

  这是一个电商代运营企业壤歌电商为我们做的经典诠释,最近他们获得了投资,在此之前,他们曾打造了数个品类全网至少TOP10的业绩,包括家居、婚庆、伞类、推车等多个类目全网TOP1、TOP2、TOP7、TOP10.

  从一个本跟“产品为王”无关的电商代运营企业说起

  今天我们分享一个电商代运营的真实案例,讲讲产品、品牌、平台三者之间对打造一个全网TOP1品类的作用。

  通常来讲,电商代运营企业应该跟“产品为王”无关,因为他们运营的往往是别人的产品。但是,下面这个公司,却很好的掌控了这点。

  杭州电商代运营公司壤歌电商竟然创造了家居、婚庆、伞类、推车等多个类目全网TOP1、TOP2、TOP7、TOP10等骄人业绩,其中婚庆类目更是全网销量TOP1.近期,他们更是获得了来自浙商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

  他们奉行的原则就是,产品为王,这是基础,而品牌是王后,它是产品的另一半,是产品的灵魂,是附着在产品之上的主宰。但是,它又源于产品,离不开产品,正如神话里说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总之,他们相互依存。最后,平台是子宫,负责产生销量。而这,或许也正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笔者也认为,在后电商时代,随着电商红利期的过去,必须三者紧密结合,然后才能做好包括天猫淘宝京东苏宁在内的所有电商平台运营。

  在以往,很多电商企业,也有很多电商代运营企业要不就忽略产品,要不就忽略做品牌提升,而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平台运营上。

  现在,是时候换换思路了。即便是一些已经有线下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也应该要考虑,怎么打造互联网品牌知名度,并充分利用好平台“子宫”了。

  如何“产品为王”

  产品为王肯定是颠扑不破的至理,但是,要真正实现产品为王真的不容易,电商代运营企业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运营的往往是别人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上没有太多话语权。

  但是,产品为王,绝对是一个电商项目成败的关键。不管是自己运营,还是代运营。很多时候,很多电商企业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做不起来,可能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

  那么电商企业,特别是代运营企业,如何确保“产品为王”呢

  壤歌电商的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找有优质产品的企业合作,即便目前而言,它还没有品牌知名度,或者没有互联网品牌知名度。这是一种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只要对消费者负责了,才能赢得市场认可。而这对于壤歌电商来讲,其作用在于,也维护了他们自己的品牌,因为每次合作的企业都产品优质的企业,所以,他们每次代运营的项目都是相对比较成功的,这就为他们培养了好的行业声誉。

  对于一些产品质量不怎么样的企业,如果企业本身不愿意配合壤歌电商进行产品调整,壤歌电商宁愿放弃这样的生意,即便对方开出的服务费用相对较高,但壤歌电商认为,这种合作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种合作很难见到效果,也就意味着合作企业赚不到钱,那就必然会在某一个阶段中止合作。这种合作的中止,这意味着前期双方的付出都付诸东流,合作企业如此,壤歌电商也是如此。既然这样,那还不如不合作。

  所以壤歌电商的第二个策略是,对于一些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的企业,可以合作,但是一定要由壤歌电商针对产品提出专业性的改进意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确保产品符合互联网消费者的习惯和需求。

  是的,产品质量只是产品为王的一个方面,是否符合互联网特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质量是产品的一个重要价值,互联网消费者需求是另一个重要价值。

  为此,壤歌电商首先会提供市场调研,然后形成完整的方案,用以指导传统企业,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当中实现互联网+的转型,帮助传统企业实现其现有产品、业务与电商市场环境的“升级与调整”。

  壤歌电商认为,传统企业互联网+是应该渗透的企业的方方面面的,产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何“品牌为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已经过了电商风口时期,很多人甚至认为现在已经是传统电商时代。而壤歌电商认为,现在是电商升级时代,即2.0时代。在电商2.0时代,传统的流量思维、爆款思维难以支撑电商品牌持续成长,竞争逻辑将进一步回归到商业基本价值,即战略决策、品牌格局、产品价值。

  战略决策决定品牌格局,品牌格局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

  壤歌电商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提出决策先行、品牌先行、产品先行的观点,将深刻的消费者洞察与完整的品牌价值塑造相结合,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打造不一样的电商品牌。

  这也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针对传统线下品牌,进行互联网品牌调整,帮助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品牌决策、品牌梳理与呈现等进行全方位的互联网品牌升级。

  其次,针对那些暂未形成较好品牌效应的企业,帮助他们通过在电商平台的深入运营,实现互联网品牌形象的提升。

  前提都是,这些企业产品本身都非常优质。产品为王,始终是核心。

  具体而言,在品牌打造方面,壤歌电商实现的是对现有品牌形象、营销方式、客户体验与线上消费者需求的“重塑与变革”。

  首先是品牌形象的改观。最经典的案例是对推车品牌CHBABY的打造,在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后,壤歌电商在CHBABY品牌旗舰店形成了针对改品牌的一套新的视觉系统,外加个性化的文案体系,用时尚的画面和语言对品牌进行了体现,实现了该品牌“从婴宝到‘极致辣妈推车品牌’”的品牌形象重新塑造。

  其次是营销方式的改变。以前的电商运营公司很多都基本只有销售,没有营销,他们通常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平台内部流量的抓取,所以往往缺少基本的品牌打造意识。壤歌电商通过全媒体互动营销整合,以情景营销为主线,通过对故事、情感、场景的展现与描绘,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架设情感链接,以极强的带入感和体验感强化品牌价值,体现品牌差异。并充分运用到了事件(话题)营销、新媒体营销等各种新型的数字化营销方式。如他们打造的年品经典案例,一只盒子,就充分运用到了各种营销手段,包括事件营销、话题炒作等。

  最后,为实现品牌的二次传播,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口碑,壤歌电商以良好的客户服务,实现了客户体验与线上消费者的深度结合,确保消费者能对品牌提升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并针对客户反馈,以用户思维为导向,进一步来改进产品和品牌形象,使之趋于更大完美。

  怎样将平台打造成子宫?

  可以说,针对产品为王和品牌为后,壤歌电商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包括五个方面的清晰流程:

  一、战略先行:从源头开始对项目定位、盈利模型、产品策略、营销方式、客户价值等多个维度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系统规划电商业务的开展模式,对项目实施提供决策指引。

  二、策略规划:根据电商战略定位的需求确定项目的产品、营销、客户等各项策略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指标。

  三、重塑品牌:根据目标客户的消费理念和市场竞争环境对项目品牌形象、视觉表现、文案策略进行系统定位和建设。

  四、情景营销:通过对故事、情感、场景的展现与描绘,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架设情感链接,以极强的带入感和体验感强化品牌价值,体现品牌差异。

  五、分享体验:通过富有趣味的品牌互动和客户体验设计,引导消费者主动分享品牌理念,为品牌的二次传播和社会化营销奠定基础。

  做好了这些工作,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耕平台。因为平台是子宫,它连接的是产道,任何电商企业,只有有销售,才能存活。壤歌电商在平台运营方面经过数年的积累,多个全网前十案例的打造,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运营经验,这个无需强调。

  与其他代运营企业和电商企业不同的是,在做好平台运营的同时,壤歌电商实现的是对产品为王和品牌为后的脉络梳理之后,顺理成章地销量提升。这就像一个小孩的孕育过程,夫妻两口,一个王,一个后,经过长期的备孕准备终于形成了受精胚胎,然后在十个月的怀胎过程中,经历产检、营养补充、心情调整等各种流程,最终走进了产房一样。

  所以壤歌电商认为,自己与一般电商企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前面两个部分。孩子怀上了,到了子宫里,只要生出来了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怀上孩子,并且让其安全度过十个月的周期,最终具备一切条件可以生,这个会相对较难。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电商企业会难产,甚至流产的主要原因。

  来源:投稿,文:杨子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苹果iOS出现重大漏洞

  iOS出现惊人漏洞,用户只需要轻轻点击黑客发来的的链接,手机就会被远程越狱。黑客瞬间获得手机的最高权限,利用最高权限,黑客可以远程对用户的iPhone进行操作、控制,查看手机摄像头、窃听用户谈话和录音、查看用户的应用信息,可以说是为所欲为。

  为此,苹果为iPhone用户紧急推送了iOS 9.3.5更新,而这一次更新专门用于修复这个恐怖的漏洞。

  在更新详情中,只显示为安全更新。据悉,这次更新除了修复Bug提高性能以外,最重要的是修复了一项高危漏洞。黑客可根据此漏洞通过iPhone植入病毒窃取数据。其中涉及到不仅有社交软件还有大量的私人信息,甚至能够自动开启麦克风录制外部对话并自动发送给攻击者。

  据称,发现这此漏洞的是阿联酋持不同政见者艾哈迈德·曼苏尔(Ahmed Mansoor),他在iPhone 6手机上收到文本信息并要求他进行点击,再点击之后,这则消息就被转发给多伦多大学下属公民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正式公布

  8月24日下午,银监会正式发布四部委联合起草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至此,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监管基本定调。据透露,银监会下一步将制定网贷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的具体办法,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网络借贷资金监督管理职责以及存管银行的条件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事情是,坐实了此前流传的关于网贷上限的说法。具体而言,同一自然人在同一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此外,也明确规定了平台要对客户资金实行第三方存管,对客户资金进行管理和监督,资金存管机构与网贷机构应明确约定的各方界限。

  文件也再次重申了平台“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要求平台不得吸收公众存款、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身为出借人提供担保。并列出了包括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提供担保或承诺保本保息、不得发售金融理财产品、不得开展类资产证券化等形式的债权转让等13类禁止性行为在内的负面清单。

  随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全文。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出借人、借款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根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监管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网络借贷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个体包含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本办法所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是指各省级人民政府承担地方金融监管职责的部门。

  第三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按照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服务,维护出借人与借款人合法权益,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直接或间接归集资金,不得非法集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借款人与出借人遵循借贷自愿、诚实守信、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承担借贷风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承担客观、真实、全面、及时进行信息披露的责任,不承担借贷违约风险。

  第四条 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监管原则,落实各方管理责任。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制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各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公安部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第二章 备案管理

  第五条 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办理备案登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并在各省(区、市)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备案登记手续。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有权根据本办法和相关监管规则对备案登记后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及时将备案登记信息及分类结果在官方网站上公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完成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后,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按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评估分类等具体细则另行制定。

  第六条 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应当在经营范围中实质明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备案信息变更。

  第八条 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拟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提前至少10个工作日,书面告知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并办理备案注销。

  经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由工商登记注册地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注销其备案。

  第三章 业务规则与风险管理

  第九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据法律法规及合同约定为出借人与借款人提供直接借贷信息的采集整理、甄别筛选、网上发布,以及资信评估、借贷撮合、融资咨询、在线争议解决等相关服务;

  (二)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格条件、信息的真实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审核;

  (三)采取措施防范欺诈行为,发现欺诈行为或其他损害出借人利益的情形,及时公告并终止相关网络借贷活动;

  (四)持续开展网络借贷知识普及和风险教育活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引导出借人以小额分散的方式参与网络借贷,确保出借人充分知悉借贷风险;

  (五)按照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要求报送相关信息,其中网络借贷有关债权债务信息要及时向有关数据统计部门报送并登记;

  (六)妥善保管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料和交易信息,不得删除、篡改,不得非法买卖、泄露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

  (七)依法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可疑交易报告、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等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

  (八)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范查处金融违法犯罪相关工作;

  (九)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十)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工商登记注册地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从事或者接受委托从事下列活动:

  (一)为自身或变相为自身融资;

  (二)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三)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四)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发放贷款,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

  (七)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

  (八)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九)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十)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十一)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场外配资、期货合约、结构化产品及其他衍生品等高风险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十二)从事股权众筹等业务;

  (十三)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十一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与借款人应当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核实的实名注册用户。

  第十二条 借款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用户信息及融资信息;

  (二)提供在所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未偿还借款信息;

  (三)保证融资项目真实、合法,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借贷资金,不得用于出借等其他目的;

  (四)按照约定向出借人如实报告影响或可能影响出借人权益的重大信息;

  (五)确保自身具有与借款金额相匹配的还款能力并按照合同约定还款;

  (六)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三条 借款人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通过故意变换身份、虚构融资项目、夸大融资项目收益前景等形式的欺诈借款;

  (二)同时通过多个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者通过变换项目名称、对项目内容进行非实质性变更等方式,就同一融资项目进行重复融资;

  (三)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外的公开场所发布同一融资项目的信息;

  (四)已发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含有本办法第十条所列内容,仍进行交易;

  (五)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从事的其他活动。

  第十四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具备投资风险意识、风险识别能力、拥有非保本类金融产品投资的经历并熟悉互联网。

  第十五条 参与网络借贷的出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身份等信息;

  (二)出借资金为来源合法的自有资金;

  (三)了解融资项目信贷风险,确认具有相应的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

  (四)自行承担借贷产生的本息损失;

  (五)借贷合同及有关协议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六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只能进行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

  第十七条 网络借贷金额应当以小额为主。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及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防范信贷集中风险。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第十八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要求,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和等级测试,具有完善的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以及灾难恢复等网络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风险管理和科技审计有关制度,配置充足的资源,采取完善的管理控制措施和技术手段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出借人与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记录并留存借贷双方上网日志信息,信息交互内容等数据,留存期限为自借贷合同到期起5年;每两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评估,接受国家或行业主管部门的信息安全检查和审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成立两年以内,应当建立或使用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的应用级灾备系统设施。

  第十九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为单一融资项目设置募集期,最长不超过20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借款人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应当归出借人所有。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与出借人、借款人另行约定费用标准和支付方式。

  第二十一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征信机构等的业务合作,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条 各方参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需要对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等使用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的法律效力。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使用第三方数字认证系统,应当对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进行定期评估,保证有关认证安全可靠并具有独立性。

  第二十三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记录并妥善保存网络借贷业务活动数据和资料,做好数据备份。保存期限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的要求。借贷合同到期后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二十四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暂停、终止业务时应当至少提前10个工作日通过官方网站等有效渠道向出借人与借款人公告,并通过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等渠道通知出借人与借款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暂停或者终止,不影响已经签订的借贷合同当事人有关权利义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因解散或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应当在解散或破产前,妥善处理已撮合存续的借贷业务,清算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清算时,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分别属于出借人与借款人,不属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财产,不列入清算财产。

  第四章 出借人与借款人保护

  第二十五条 未经出借人授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代出借人行使决策。

  第二十六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向出借人以醒目方式提示网络借贷风险和禁止性行为,并经出借人确认。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出借人实行分级管理,设置可动态调整的出借限额和出借标的限制。

  第二十七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管理,确保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采集、处理及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及其资金存管机构、其他各类外包服务机构等应当为业务开展过程中收集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保密,未经出借人与借款人同意,不得将出借人与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用于所提供服务之外的目的。

  在中国境内收集的出借人与借款人信息的储存、处理和分析应当在中国境内进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向境外提供境内出借人和借款人信息。

  第二十八条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

  第二十九条 出借人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之间、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借款人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之间等纠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一)自行和解;

  (二)请求行业自律组织调解;

  (三)向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老司机告诉你《P2P管理暂行办法》到底说了啥

  8月24日对于P2P行业而言绝对是能够载入史册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银监会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有关情况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正式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至此,P2P行业企盼多年的监管细则终于尘埃落地。

  《办法》一出,业内霎时炸开了锅,各方解读纷杳而至。我今天无意凑解读之热闹,只想跟大家谈一谈《办法》中最值得关注的几点规定,它们也许会成为影响P2P行业最终格局的重要因子。

  1、明确了P2P平台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

  《办法》第一章第二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专门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该类机构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借款人与出借人(即贷款人)实现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

  事实上,P2P平台信息中介的身份定位在此前的《指导意见》就已经明确提出过,《指导意见》认为个体网络借贷要坚持平台功能,旨在为投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交互、撮合、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而此次《办法》中的这一条则基本上是引用了去年12月28日出台的《征求意见稿》的阐述,不同的是《征求意见稿》曾经提出“P2P企业名称中应当包含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字样”,《办法》则最终只要求P2P平台“经营范围中明确信息中介性质”。这么做的好处,一方面给P2P平台省去了不少“更名改姓”的麻烦;另一方面在经营范围中明确其业务方向,仍然能够直接地体现P2P企业的“平台性质”。于行业而言,P2P信息中介法律地位的确立,正式打破了此前关于P2P牌照制的谣言,P2P平台绝对不会成为金融机构去与银行争夺市场,而只能够做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造力。

  2、限制了P2P平台的债权转让行为

  《办法》第十条所列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禁止行为”中,明确指出“P2P平台不得开展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于投资人权益保障而言,这条规定的正面意义毋庸置疑,因为禁止债转意味着网贷平台的每个项目的法律关系更加明晰,投资人利益能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但对于平台来说,实现这一条规定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尤其是在项目的贷后管理层面。首先,禁止债转之后,P2P投资人与项目来源一一对应,但物理距离难以打破,因此借款合同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现场签约,那么法律层面是否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来支持电子合同签章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其次,从法律角度来说,电子合同应该如何签署才能够被判定为有效。要知道,电子合同是否合法有效将反向决定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力度。最后,平台作为中介方,在债务人真正违约后,平台是否能够通过合法渠道取得债权人(投资人)在贷后管理上的授权,这将直接决定平台是否具有协助催收或委外催收的法律地位。

  3、叫停P2P平台的线下理财业务

  《办法》第十条所列负面清单中,对P2P行业影响较大的还有这么一条:自行或委托、授权第三方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进行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换句话说,就是P2P平台自身及授权第三方合作伙伴均不得在线下对理财项目进行宣传及兜售,进一步强化了P2P行业依托互联网发展线上模式的业务特征。这两天发现有部分投资人开始担心“是不是所有涉及线下业务的平台都是不合法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监管层这项禁令是针对线下理财业务的,与线下资产开发业务没有半点关系。《办法》十六条也对P2P线下业务做了更明确的解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在互联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电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场所只能进行信用信息采集、核实、贷后跟踪、抵质押管理等风险管理及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明确的部分必要经营环节。”意思就是P2P平台只能够通过线下进行借款项目的开发、搜集、审核、管理,而不能够进行项目的售卖及交易。大家都知道过去有很多不良企业假借P2P概念,在线下进行大规模的推广、揽客,比如街头常见的注册送油米饮料等,这种不规范的业务行为不仅破坏了P2P市场秩序,还严重危害投资人的利益。因此,P2P行业只有彻底回归线上交易模式,才有利于互联网金融优势的充分发挥,行业也才能实现健康长远的发展。

  4、限制P2P平台的借款项目规模

  《办法》第十七条: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早在《办法》正式发布的前几天,就有媒体披露了这一条规定,当时业内普遍质疑,限制借款额度即意味着限制项目规模,进而会对平台的体量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我个人认为该规定还是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的。首先,推动行业回归小额化,当前行业乱象丛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资产之乱”,做什么的都有,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很危险的讯号。其次,受此次限额影响最小的车贷行业,可能会迎来一轮新的爆发。目前车贷平台单个项目平均放款额8万,95%以上的项目额度在20万以下,与监管所期望的“业务小额化”不谋而合。在监管的推动下,以车贷为代表的小额资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更能受到投资人的认可,这是车贷平台的机遇。但是,从事大额借贷的P2P平台在进行业务调整的时候,不排除会进入车贷领域,如此一来车贷资产的竞争必然会加剧,这是车贷平台不得不接受的挑战。

  来源:投稿,作者:果树米克

2016年8月24日星期三

Pinterest收购“稍后阅读”服务Instapaper

  美国社交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已经收购了颇受用户欢迎的是“稍后阅读”(read-it-later)服务Instapaper,并称其计划为用户保留这个应用及其服务。

  在三年以前,新闻聚合网站Digg的母公司Betaworks从Instapaper创始人马尔科·阿门特(Marco Arment)手中收购了这项服务,他目前正在开发流行播客应用Overcast。

  Instapaper团队在一篇博文中透露了这项并购交易,并承诺其服务不会发生改变:“对Instapaper的终端用户和客户来说,一切都不会改变。Instapaper团队将从总部设在纽约市的Betaworks迁往Pinterest旧金山总部,我们将继续通过Instapaper平台为你们提供保存并随后阅读文章的优质服务。”

  但这篇博文还称,在这项交易完成以后,Instapaper将从11月1日开始停止支持开发者工具。

  至于收归Pinterest旗下以后Instapaper的未来前景,该团队则称其将有机会联手从事一些新的工作:“Instapaper为基于新闻的内容提供了一种能够激发读者兴趣的来源,我们对能将自己学到的东西带到Pinterest的发现产品中去感到激动。我们还将尝试令自己的分析技术来为特定的Rich Pin产品提供支持。”

  在过去多年时间里,Instapaper已从应用商店中早期的成功付费应用之一转变成了一种免费应用和服务,面向网络、iOS和Android用户提供服务。苹果公司的Safari Reading List功能在iPhone、iPad和Mac的原生浏览器中加入了文章队列功能,而Pocket更是Instapaper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但仍有很多用户还在使用Instapaper的服务。

  稿源:新浪科技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中国互联网大变局:谁将颠覆BAT阵营

  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符号。但随着整个互联网行业裂变,新老势力交错,BAT三巨头阵营很可能要被颠覆了。

  从资本市场看,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和腾讯的市值都已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几乎是百度市值的4倍。从最新一季度的营收来看,阿里巴巴与腾讯的营收规模超过300亿美元,百度的营收则在182亿美元。

  而在百度身后,不止网易、京东、360、乐视奋力赶超,还有未上市的滴滴、小米、蚂蚁金服紧追不舍……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预测,三年内,BAT格局会发生变化。“互联网企业压力非常大,每一天都如履薄冰。”

  谁最有可能成为颠覆BAT的第四极?

  网易

  如果从上市公司市值来看,距离百度较近的包括超过280亿美元市值的网易和300多亿美元市值的京东。

  其中,网易称得上是在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公司里一个低调又特殊的存在。从业务布局来看,它从门户、邮箱辐射到有道等工具业务,还涉及互联网金融、音乐、教育、电商,甚至照片定制;从最新第二季度的财报看,不管净营收的增长率还是净利润增长率都在90%以上,高于腾讯、百度等;同为老牌门户,它的市值是新浪和搜狐总和的几倍。

  从最新财报来看,网易三大业务板块依旧表现强劲,在线游戏服务业务当季净收入达到64.38亿元人民币(9.69亿美元),同比增长76.0%。广告服务净收入达5.31亿元人民币(7992万美元),同比增长24.0%。同时,得益于网易考拉海购等网易电商业务在二季度的快速发展,网易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二季度净收入19.83亿元人民币(2.98亿美元),环比和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1.6%和310.6%。

  不过网易董事长丁磊认为,无论是早期互联网的NSS(网易Netease、搜狐Sohu、新浪Sina)还是现在的BAT,做企业真正的使命和目的不是去被“标签化”,而是用一种“有态度”的精神,不停地探索和创新,满足消费者需要。

  在他看来,从前网易做了不少虚拟产品如新闻、邮件、游戏等,现在押注新型电商,改造传统制造业,网易的成就感来自于消费者的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易整体营收规模持续攀升的同时,邮箱、电商及其他业务板块的营收占比已增至22.4%,这也显示出网易在多元化业务布局中的可观进展。

  京东

  京东是互联网第四极的有力竞争者。

  它的市值在2015年6月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达到上市以来的最高点,相比2014年5月底京东登陆纳斯达克当天接近300亿美元的市值,京东的市值在上市后一年内涨了近66.7%。

  不过在刚过去的一年中,京东股价遭遇过腰斩,现在有所回升,25美元的股价和300多亿美元的市值和2014年上市之初相仿。

  将电商业务从自营的3C做到全品类以及自营、联营共存之后,京东如今更愿意想资本市场讲电商之外的故事。上市前夕,刘强东曾放话,京东十年后70%的净利润将来自于金融业务。2016年年初,刘强东宣布要“花100亿打造的第三张网”,要从生鲜电商入手投入巨资建立一个覆盖中国所有大中城市的冷藏冷冻一体化B2C网络,而生鲜事业部目前是与3C、家电等并列的京东第六大事业部。

  奇虎360、小米

  除了BAT,中国互联网还有个TABLE的说法: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之后,雷军系和周鸿�t一起成为同一个桌子(TABLE)上的玩家。

  如果回到三年前,可以看到的是,市值百亿的360和估值百亿的小米还在争夺BAT之外的第四大互联网巨头,但此后,小米的估值已经达到450亿美元,京东市值也已超过400亿美元,而360则还在80多亿美元徘徊。

  现在,不满被华尔街投资者低估的360选择回归,这或将令它重新在TABLE占据重要一席。

  在周鸿�t眼里,像360这样体量的公司回归其实风险很大,整个数目接近100亿美元。但仍要冒险回来,不只是从资本方面考虑,还有国家安全方面的巨大机会。

  有互联网分析人士指出,不管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这都有可能是历史上用意最为复杂的一份私有化要约,因为这不只是360一家公司的事情,几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节奏都会受其影响,一些不想与之发生任何关系的公司如百度、腾讯等,此时也被迫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应对举措来制衡。

  事实上,从奇虎360自身业务来看,现在360公司的产品逐步涵盖安全软件应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车联网和智能手机等多个方面。360也正在从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安全公司,逐步向安全互联网公司转变,为用户提供线上至线下的安全服务。

  此前中金分析认为,如果奇虎360回归A股上市,其市值将高达3800亿元人民币(613亿美元),相当于市值扩大近7倍。这还只是“保守估计”,没有对奇虎360的领导力等给出溢价。

  和奇虎360相比,小米此前一度保持着每年完成一次融资的节奏。而几乎每一轮融资完成后,它的身价都会“三级跳”。直到2014年12月,小米最新一轮融资过后的估值超过400亿美元,与2010年时相比增长了160倍。

  这也令周鸿�t曾预测,“两年小米市值超越B,后年基本追到A的千亿量级,最有机会PK‘企鹅’,将来的互联网格局不再是BAT,而是ATM。”

  不过现在来看,站在风口的小米,450亿美元估值是真金还是泡沫,真正的投资回报仍要看未来。

  乐视

  对于BAT“三座大山”,乐视董事长贾跃亭在今年3月有过这样的评价:BAT是三座大山,让无数创业公司暗无天日。创业公司普遍面临三大命运:要么被BAT复制、要么被并购、要么被参股。

  他称,“乐视的生态模式跨了很多产业,有一些领域和BAT直接竞争,但乐视模式跟BAT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这些巨头很难打倒乐视。”

  而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乐视网市值在千亿元左右。

  其中,乐视网作为乐视旗下重要的上市公司板块,包括乐视视频、乐视超级电视、乐视商城、乐视云、花儿影视等诸多业务。而包括乐视手机、乐视体育、乐视超级汽车等在内的业务,并不包括在乐视上市主体之内,而是属于乐视未上市核心业务。

  与此同时,乐视动作频频,从乐视网到乐视影业的注入,再到电视、手机、VR、体育、云计算和超级汽车、进军地产等业务,乐视描绘了一个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四环相扣的生态。

  截至目前,乐视已经孵化出乐视体育、乐视云、乐视影业、乐视智能移动四只独角兽。根据今年2月贾跃亭在万人规模年会上的说法,乐视全生态估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

  蚂蚁金服

  如果从估值来看,6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已经和百度市值旗鼓相当。

  今年4月,蚂蚁金服正式对外宣布,公司已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为45亿美元(约292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全球互联网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

  目前,蚂蚁金服已涵盖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蚂蚁达客、保险服务平台等多个业务板块,并出现在从线上到线下,从金融服务到生活服务的诸多场景中。

  蚂蚁金服快速成长的背后,既有宏观层面的原因: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金融自由化的快速推进等;亦是科技驱动的结果: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科技的应用越发成熟,正在提高金融各个领域和环节的效率和能力。

  而未来蚂蚁金服的发展空间是国际化和农村金融这“两翼”。

  滴滴

  在非上市科技公司里,滴滴的最新估值已经达到350亿美元。

  而在一年前的情人节,滴滴快的合并后的估值,按照当时业界给出的数据还是60亿美元。

  2015年7月,合并后不到半年的滴滴快的宣布完成了20亿美元的融资,通过本轮融资,滴滴快的估值达到165亿美元。

  不到一年后的2016年6月16日,滴滴方面宣布已经完成新一轮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令该公司估值升至近280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同期估值涨了70%。

  一个半月后,滴滴通过与优步中国业务的合并,将新公司的估值升至接近3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325亿元。其中,优步中国价格接近70亿美元,而滴滴出行保持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即270亿美元到280亿美元之间。

  照此速度,滴滴从估值上赶超更多已上市科技公司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稿源:第一财经日报  刘佳 赵陈婷

斯诺登证实美国网络攻击目标包括中国公司

  新华社报道,美国“截击”网站证实,根据“棱镜”监听项目曝光者、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提供的最新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武器库”近日遭黑客组织侵入,业已泄露的文件显示,美国网络攻击目标中包括中国公司。

  “截击”网站由率先曝光斯诺登事件的前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尔德创建,旨在以新闻报道形式公开斯诺登曝光的文件。

  8月13日,黑客组织“影子中间人”通过社交平台宣称攻入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武器库”——“方程式组织”并泄露其中部分黑客工具和数据。根据斯诺登提供的文件,可以确认这些工具是美国国家安全局软件,其中部分软件属于秘密攻击全球计算机的强悍黑客工具。

  部分泄露文件显示,这些黑客工具针对的目标包括思科、瞻博网络、飞塔等公司路由器和防火墙产品,中国信息安全公司天融信也在黑客工具攻击目标之列。斯诺登提供的文件还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巴基斯坦、黎巴嫩的行动中使用过目前已被泄露的一些“网络武器”。

  俄罗斯网络安全厂商卡巴斯基去年发布监测报告说,“方程式组织”开发机构已经活跃近20年,是全球技术“最牛”的黑客组织之一。而据媒体报道,“方程式组织”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关系密切,是一个该局可能“不愿承认的”部门,这在黑客圈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秘密。

  “方程式组织”相关文件被泄露事件在网络安全领域掀起轩然大波。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为了让美国政府颜面扫地而精心炮制的骗局。另一些专家则表示,他们在对泄露的数据、漏洞和黑客工具进行分析后认为,这一事件的可信度非常高。

竞价是门技术活?还是门艺术活?

  导语:对于现在大多数竞价人员来说,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当账户效果好的时候,心里就觉得这竞价也就那么回事,效果不好的时候,总感觉账户有问题,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下手调整,感觉做竞价真不是那么回事,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大多数竞价人员身上。对于这类人群来说竞价就是属于一门技术活。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对账户了解程度不够深,第一种是账户结构上的了解,第二种是账户数据上的了解。

  技术类竞价人员:

  第一种账户结构上的了解,相信大部分竞价人员都具备,除非是刚接触竞价的小白除外,或者该账户结构不是自己搭建的,需要前一段时间对账户进行认识打理外,后一段时间基本适应该账户后,在每天查看账户一些简单的数据发送给账户执行一些措施;否词,加词,调价,修改匹配模式,单元创意整理等等;这类竞价人员的思维只固定在这里。

  艺术类竞价人员:

  第二种账户数据上的了解,除去每天对账户必做的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外,对于艺术型的竞价人员思维是不会固定在这一小块范围之内,他们每天会有一套账户调整思路和流程走下去的,而不是简单的去弄账户。

  (实战经验分享)

  以昨天账户数据为例;首先他们会把账户昨天所发生的情况做个全面了解,账户在各个时间段都发生了哪些情况,早上账户8点钟上线到9点钟过去这中间的一小时,商务通流量及转化怎么样,账户消费,点击,展现是什么情况?8点钟至11点钟上午这段总体时间又是什么情况?

  (实战操作分享)

  通过下载一份账户关键词时段报告和导出商务通时段报告来做了解,这个时间段所消费的关键词,点击的关键词,展现的关键词,所点击的关键词达到商务通的流量转化问题,都是值得他们深入思考,了解及记录,发现其中一些问题在采取一些措施发送给账户进行执行除外,他们会对以上这些数据用表格形式进行整理,积累,统计,今天和昨天的数据对比分析,一周数据积累统计,对比分析,总结。

  (实战心得分享)

  通过以上的操作他们才能对账户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对账户的调整也是得心应手,对账户的控制也是游刃有余,在利用其余一些时间想想一些推广方案和推广渠道,竞价对他们来说就是这么简单回事。

  结语:竞价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门技术活,但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想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活。

  作者:胡文强,作者QQ交流群号:438921415

百度金融布局,面临巨大挑战?

  2015年百度成立了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业务架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钱包支付、互联网证券、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多个板块,基本覆盖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实际上百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互联网金融业务,FSG出现后,将百度原有的金融业务整合,并将金融上升为百度战略级位置。但是,百度金融时至今日却远远没有达到百度的预期,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远远落后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同时也将面临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挑战!

  引入高管,狼场做最后一搏?

  近期,原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加盟百度,出任副总裁,负责理财和资管业务;又挖来原陆金所高管黄爽出任副总裁,负责百度消费金融业务;同时,百度金融负责人由升任高级副总裁,由此可以见百度集团内部对于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

  百度金融之所以会有以上的动作,更是来源于外部竞争的压力,一方面百度搜索业务一直以来饱受诟病,业务增长受限;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外部舆论压力;另一方面,腾讯、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先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市场占有率。阿里凭借余额宝,腾讯凭借微信红包,迅速累计了数亿的用户群体。而百度推出的百度钱包,根据2016年Q1财报显示,用户数才6500万,首先在用户数规模上远远落后于阿里和腾讯,另外在应用场景方面,也远不如腾讯和阿里。同时,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估值更是将破千亿美金。有人断言,中国互联网的格局将直接从BAT过渡到ATM(阿里、腾讯、蚂蚁金服)。这一系列刺激,带给了百度内部巨大的压力,李彦宏更是在公开场合表示百度金融欲扮演金融“改革派”角色,由此可见百度接下的重心布局。

  迎合P2P网贷,百度理财周是流量变现还是金融布局?

  P2P网络借贷自2007年进入国内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真个市场也已经逐渐走向成熟,P2P理财市场无疑成为了当前国内最火热的金融理财市场之一。接下来所面对的将是巨大的蓝海市场。

  百度已是连续多次举办理财周活动,通过近期的百度理财周活动可以看到,百度选择和国内多家P2P理财平台合作,P2P行业负面频发,百度理财周力挺P2P是刀口添血?其实,有关注P2P行业就会发现,近期P2P一直处于高压状态,无论是政策风险还是行业的经营风险目前都是偏高的。此刻,力推P2P其实并不见得明智。

  阿里京东纷纷涉足农村金融市场,百度又该何去何从?

  阿里和京东凭借自己的电商渠道优势,纷纷开始涉足农村金融市场,并都已推出了自己的涉农项目的金融服务产品。除此之外,惠农聚宝、翼农贷等多家知名的P2P平台也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市场开发。农村金融市场这块原本不被看好的金融市场,近期却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企业的普遍关注。在开发策略上又各有千秋。京东阿里以电商为基础切入农村金融市场。惠农聚宝则是选择与农资企业上下游开展金融合作,专注做涉农的供应链金融。翼农贷则是走加盟模式。但是,回看百度,似乎在金融布局方面一直相对迟缓。

  百度先后推出了百度百发、百度支付。众筹等金融项目,后期又在P2P行业做起了百度理财周。其实,不难发现,百度的金融布局和策略更多的还是偏流量变现。凭借百度在互联网领域的入口优势,汇聚了大量的流量资源。凭借流量资源进行变现。但是,这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仅仅是流量变现是远远不够的。百度金融最缺乏的其实还是金融场景。单纯的流量并不会给百度带来长远的发展。未来百度在金融布局方面,必将受到阿里、京东和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巨大挑战。

  流量优势或将使得百度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相比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百度的流量优势仍然是巨大的优势资源。这对于百度在资金端的获取层面会迅速赶上其他已经处于领先位置的互金企业。但是,百度配合流量优质的资产端优势是百度需要快速搭建起来的。以百度理财为例,虽然说百度理财号称要打造成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但是目前看来还是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所推出的产品也不见得是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理财产品。目前来看主要分为三块,资金众筹和股票资讯。这与百度理财的综合性理财平台的定位还是相差甚远。未来百度的金融布局重心如果放在金融资产的开发层面,或将凭借流量优势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来源:投稿,作者:一颗板栗

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

如何玩转学习型社群?

  社群这一概念最近两年较为火爆,在移动互联网中大家耳能详熟、尽人皆知的“罗辑思维”就是一个学习型社群,什么研习社等类似于这样的社群太多了,这里笔者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说多了大家以为笔者是在为他们做广告(我也不想为他们在这里做广告)呵呵。

  关于社群的构建是否成功,在笔者看来少不三点核心思想:

  1、社群创建者个人品牌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大。

  2、社群创建者或社群管理者能否持续为群成员提供价值原创内容,能否持续为群成员解决问题。

  3、社群是否能持续保持一定的活跃性,是否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社群激励制度。

  以上是笔者目前对一个社群创建必要具备的三个核心观点,如持有不同观点的朋友或有更多更好观点的朋友欢迎吐槽留言。对于以上笔者所提出的三个观点今天就不于此细细分享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玩转学习型社群的九大方法:

  本文只针对线上社群运营进行讨论,不讨论线下操盘细节。下面我将9方面跟大家具体的讨论我设计的线上学习型社群体系以及操作步骤。

  1、如何迅速让大家互相熟悉,降低沟通成本

  在入群的时候,需要每个人填写详细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

  职位、行业、个人发展路径;

  个人擅长领域(渠道资源整合、策划、文案、交互设计、思维能力等);

  个人诉求(跨界信息、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大家关注的热点、产品运营的技术问题、理念指导、求职、招聘等);

  个人爱好(便于线下活动的开展),这块还有很多细节可以阐述。

  这一步其实很多群主可能在做,信息也不算详细。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群主都没有将这些信息共享,而只是占为己有。我认为,在社群运营初期,这些信息必须得共享,让大家彼此都能够产生了解,便于立马找到合适的人去解决问题。

  具体共享的方式就是:种子用户阶段,信息完全共享,后期随着群规模的扩大,可以把姓名和公司给略去,由群主保管。这样的好处就是即使把这个名单给泄露出去,也不会造成人员流失,也不会造成大家的隐私泄露,而且反而更容易吸引别人加入。

  2、如何激励内容分享者

  社群的文化就是人人都是人人的老师,大家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可以相互解决而不仅仅依赖大咖。那当一个人抛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别人为什么要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别人为什么要主动分享,仅仅靠奉献的精神、虚荣心是不持久的,所以要设立一个激励制度。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分享者每周评选一次最佳分享的前几名,给予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分为两种:群成员自发打赏,群基金固定打赏。群内需要养成为知识付费的文化理念,愿意分享高质量内容的人值得给他奖励。(具体的排名方案就不详述)

  群基金怎么来?当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在入群的时候每个人收200作为入群门槛,500个人就是10万元,这10万元就用做社群基金,分为52周花完,每周的奖励额度就是近2000,这奖励额度足够刺激大家的参与欲望。物质奖励是基础,精神奖励以及其他附加价值奖励另说。不过始终要记住,物质激励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

  3、如何激励社群组织者

  一个里面再多大牛如果社群不能运作起来,那也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群运营组织者至关重要。一般的社群都是群主来组织,或者招募一些全职人员管理,甚至是义工。这种方式对于社群的持续不具有持续性,社群运营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的活儿。社群的运营者本身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是群成员都是有工作的人,所以要给社群运营着足够的物质以及精神激励,社群的运营不能总指望大家抱着奉献精神。

  我所设想的制度就是,钱永远都是最简单粗暴搞笑的方式,这个钱不需要由群主出。直接采用众筹供养群管的方式。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共享经济又不是代表着免费,不是靠的牺牲和奉献。500人的社群每人每个月缴纳10元社群运营费,那么一年总共就有6万的社群运营管理费,这费用足够养活一个全职员工。

  群管采取轮值制度,想参与的可以直接报名,按报名先后顺序进行轮值。6万元按周结算,每周就是1100多元,这金额足够刺激一个人把事情给做好,而且对于大家的代价又不算太大。

  群管工作职责:群管要负责从开始的需求整理,根据群友资料库找到合适的人进行沟通,在不影响对方的情况下促使对方给出解决方案,并且要将解决方案具体化,有深度。

  然后在每周一次问题解答的时候,做好活动预热,让大家踊跃参与。最后将产生的内容去除无效信息整理成标准化文件给全员共享,节省大家的时间,提高大家价值获取的效率。

  群管的KPI:必须得给群管设置KPI,KPI主要指标就是参与回答的人数,以及内容质量,在这种激励制度下足够让群管把这个事情做好。

  4、如何提高群员质量,不断吸引优秀的人

  社群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群友的质量,以及他们的分享主动积极性。社群初期门槛就只是收费。后期就需要不断的招募高质量的人,那如何招募高质量的人呢?我们就得给这些人提供两个入群方式,这里我要提到的一个数字是52.

  比如入群费用是200元,那么当群人数到了52个的时候,周奖励金额就是200元了。这个时候我们搜集群内一些问题让其他圈子的人参与答题,并且告诉对方,你可以随便挑一个问题参与解决,如果解决了问题并且获得最佳方案,你就得到入群的奖励。如果他不是最佳方案,那么可以告诉他,入群的门槛是200元,你可以一起参与学习交流。

  牛人喜欢跟高手切磋,如果他获得最佳解答,那么对于群友而言这也是巨大的福利,所获得奖励正好冲抵入群费用。如果没有获得最佳方案,那么他因为社群里面的牛人而认可社群的价值,最终可能会选择加入。(我瞎歪歪的,我又不是牛人)

  5、作为一个菜鸟发起者如何迅速扩展群规模

  靠制度以及自己苦心经营决定着社群是否优秀,但是只有大咖才能让这个社群变得卓越。因为大咖可以一呼百应,而�潘恐荒芤桓龈雎�慢去说服。而且社群到了后期,因为大咖处于主导地位,作为一个灵魂人物可以镇得住场子,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所以在初期阶段先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验证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努力去说服大咖让他参与主导。菜鸟是很难扛此大旗的,要找准自己的位置,量力而行。哪怕为别人做嫁衣对自己的反而是最有力的,而且本身也不存在这个问题,社群本身就应该是分享而不是占有。

  想扩展群规模还需要让所有人都能够主动推荐吸引别人加入。人人都喊着要去中心化去中心化,但是市面上基本上所有的社群本质上还是在为自己服务的。人都是自私的,你在为自己服务那又如何激发所有人建设社群的积极性呢。具体如何调动所有人推广的积极性我这次就不说了,想了解的可以私聊。

  6、社群价值延伸

  在社群运营成功之后,可以产生很多附加价值。对于那些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的人,获奖的让你,需要做好信息记录,建立人才储备库。可以给他们提供资源对接的服务,反正他们需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这也是这样的社群必须由大咖主导的意义所在。

  所有人在里面的作答可以整理成档案,这样的档案对于人才招聘意义重大,传统的简历式招聘方式如果配上这些档案,将会帮助企业更好的招聘合适的人才。

  社群内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整理出书,拔高社群的高度,在每个章节标注内容的创造者,给内容创造者名和利。

  7、建立高效的沟通制度

  问题发起者需要将自己的诉求,背景详细信息写在word上提前几天仍群里面,让大家有充分时间思考。形式不限,最重要的就是把问题阐述清楚。

  解答问题的人把解答的方法以及思路详细的写在word上,放在群里。然后由群管进行统一整理协调。大家可以针对这些比较完整的问题以及方案展开讨论,防止话题偏题,提高沟通效率。在话题讨论结束之后,群管负责再将整个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提炼整理,最后跟大家进行共享。防止大家为了看信息要不断的进行爬楼,浪费大量的时间。

  套路只是为了沟通更加方便,千万不能变成教条的制度,一切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沟通效率,创造价值为根本目的。

  8、在社群内各方价值闭环:

  大咖:

  吸粉吸粉再吸粉

  提高自己分析的留存度以及粘性

  强化自己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洞察能力

  吸取一些优秀的idea

  去发现目前大家最普遍的问题,寻找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向

  寻找优秀的员工

  寻找优秀的项目进行投资,或者投资对接

  通过解答可以看到自己的方案的操作反馈,不断检验自己的理论

  可以针对大家普遍的问题,定制化一些培训活动

  (上面都是我歪歪的,我又不是大咖,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参与分享者:

  物质激励

  形象以及能力的展示,得到大家认可,塑造个人魅力

  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

  提出问题者:

  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

  找到自己需要的牛人资源

  默默无闻的人: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获得牛人资源

  群管理员:

  物质激励

  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

  围观别人优秀的idea自己跟着成长

  做一个事情得彻彻底底的想清楚社群里面所有人的价值诉求,不要总搞一些你以为的价值去糊弄人家,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人都是聪明自私的。

  9、我所设计的社群体系优势

  线下随便参加一个活动可能就要一两百,但是我们只要出200就可以享受全年的优质内容。一年有52周,我们每周都可以看到很多牛逼的方案,并且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得到解决,各方价值诉求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

  由于给社群运营者足够的激励,所以在流程上可以极大的提高所有人的沟通效率,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点对于大咖来尤其重要。

  市面上学习型社群乱收费,动辄好几千,收的钱完全占为己有,并且也提供不了实质的帮助。我想说,你们怎么好意思,这是在透支自己的品牌哎,以前的成绩也不能一直拿来当饭吃啊。而我设计的收费制度最终完全回到群员,给创造价值的人应有的鼓励。

  那有人会问,别人做不好,你凭什么能做好呢?我只想说,这就是我要做这个事情的理由。网红大咖宁有种乎?大咖之所以能成为大咖,就是因为在他默默无闻的时候做成了一般人搞不定的事情。

  我不敢保证我一定成功,但是我会竭尽全力。做这个事情的理由就是我坚信,运营好社群就是一个创造价值的事情,有价值的事情就值得去做。

  我们可以像一枚坚硬的种子一样,一辈子活在那个壳里,没有风险。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我们是一棵什么样的植物,能够开出什么样的花。而如果我们能够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理想,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便能绽放自己的芬芳。

  来源:投稿,作者:杨子SEO微信公众号:yangziseo888

不懂产品的SEO不是一个合格的好运营

  随着百度近年来对SEO的各种打压,推出了一系列的算法,确实灭了一把SEO行业的火,做黑帽的死了很多,SEO的周期拉长,越来越多的SEO从业人员压力倍增,身边的好多朋友都转行,最典型的还是依靠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做着与原来本职工作差不多的ASO工作。

  确实SEO变难了,百度这种做法本身也这是对行业的一种洗牌,因为从事seo工作的人员素质实在太参差不齐了。

  “我的心碎了一地,你造吗?”而且在很多创业精英看来,SEO压根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不入流的小儿科。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位上市公司的运营总监,聊天中他阐述了的一些SEO看法:

  “seo讲究的是商业思维,你看我趁着双11活动之前利用外链做了双11销售额关键词,一下子来了二十万IP,我就可以和政府要补贴的钱了!”对方的回答让我竟无言以对。

  “这个词的流量就算全部贡献给你推广的网站,转化率能有多高呢?原来SEO在某些精英的眼中如此低端。”

  优秀的从业者永远都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制胜法宝,要知道当年靠SEO起家的网站不在少数,典型的有分类信息的巨头们,还有旅游行业的同程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句话:SEO的本质是从搜索合理的获取有效的精准流量。何谓精准流量?如果你的产品每天的用户访问直接形成的留存率不高,又或者你的产品直接转化到线上的交易额不高,那这些流量都不能称之为精准流量,一般来说行业内长尾关键词的转化大于主要关键词转化。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可以有效的将SEO的流量进行转化”这句话是说给所有的产品经理听的。优秀的SEO工作者应该随时保持与产品经理的沟通,或者自己有着一颗产品经理的心,毕竟提升转化率是产品的灵魂。一个网站1000IP一个转化不如一个网站100IP五个转化来的实在,前者提供了太多无用价值的页面和让用户没有兴趣的页面;前者的产品让用户不愿意使用,后者的产品使用流畅,用户爱不释手。

  SEO的具体工作以及技术规范我都不多讲了,百度站长社区提供的标准化白皮书(百度文库:百度搜索引擎网页质量白皮书)就是非常好的教材,一句话“清晰标准结构化的好内容是才是搜索的最爱”。很多人都跟我说外链才是最重要的,刚开始从事SEO的时候,那个时候百度没有绿萝,疯狂购买链接短时间上权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还在疯狂乱发链接购买链接的只能等着被K。

  那么现在的SEO优化重点和核心应该放在什么方向呢?个人意见:数据分析、标准TKD、优质内容、强大内链、结构目录、优质外链、总结转化、查看错误。

  一,数据分析(采集站一边儿去好吗?)

  个人一直认真做内容的网站,而且SEO一直很推崇数据分析,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百度统计是我们网站最好的合作伙伴,你每天看统计的时间有多久?做过规范的EXCL表格统计出留存率和转化率吗?

  如果只是为SEO而去SEO那实在价值意义不大,毕竟一个卖苹果的网站不需要买香蕉的人来访问。关注“苹果价格”的意义要远大于关注“苹果”本身,关于“红富士苹果价格”的意义要远大于“苹果价格”,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倡要做数据分析了,因为关注你网站人群的目标定位越是细分越是能够二次服务用户,因为下次再有新内容出现的时候文章中有桥段或者关键字指向之前文章的时候,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而且越是精准的流量才是越有价值。

  搜索算法成熟的今天,大家好好拟定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非常重要,没有好的数据分析,你怎么知道你的目标用户都有哪些搜索习惯,不知道这些如何写一个好的文章的标题呢?

  二,标准TKD(乱堆,搜索读出来都看不见尾巴,真丑!)每个站长对TKD的写法都不一样,这里有条共通的积木法则:

  T要短,词要精准,不要堆积

  K要精炼,长尾挖掘要有深度组合,不要反复堆积

  D要麻溜,结合长尾造句,读起来最起码要通顺,朗朗上口最好了。

  三,优质内容(那怕看了别人的文章有感而发写写心得也是好的)

  这是百度强调一万遍的东西了,优质的内容,优质的内容,优质的内容,重要的问题说三遍。很多人说实在太难写了,其实换成谁都一样,那么好写的话,垃圾站还不起飞咯?认真积累才是王道,哪怕一天就一篇,偷偷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可以去翻译台湾的网站优质原创的内容,毕竟繁体字我们内地人看了还是很不爽的。清晰的图片插入头图,每天静静的欣赏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都打动不了自己,如何去打动别人?

  四,强大内链(一个人血液不通畅,吃再多补药也无济于事)

  这一点其实才是现在许多站长忽略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百度百科的权重高,作为一名百科编辑爱好者,自己也编辑了不下两百条百科,百科的内链接就是给所有的站长上了最好的一课,你的站做好内链了吗?博客都有日志加加,实在不行,每天更新文章的时候写到之前有印象的桥段和关键词,自己给自己加上描文本吧,不要怕麻烦,“愚公移山”的精神正是当下我们所需要的。

  五,结构目录(标准化规范的URL,好的路标才不会迷路)百度官方的白皮书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不懂的可以好好看看(百度文库:百度搜索引擎网页质量白皮书)

  六,优质外链(权威人士一句话胜过一群乌合之众的叽叽喳喳)

  不要刻意去做链接,但是如果是同行优秀的网站是一定要换的,优秀的网址目录该登录的还是要登录,多去帮别人做网站,加上自己的友情支持,个人觉得问题应该不大。当然了如果文章写的好大媒体转载了,那么效果是最好的了,绕来绕去还是绕到内容上面去了。

  七,总结转化(总结工作,制定规划目标,劳逸结合享受站长生活)

  首页、频道页、内容页。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的流量是否精准,为什么没有转化注册购买等等,反过来想每一个词是不是真的服务到用户了,一般来说内容页来的用户是最精准的,首页和频道页基本是提供网站品牌词汇搜索来源,为什么传统的新闻大站的一篇文章权重都那么高?为什么小站都是靠首页来流量?其实很好分析,传统新闻大站是靠千千万万的内容来提升权重的,所以每一篇文章的权重都高。

  八,查看错误(有小毛病不可怕,改了还是好学生)

  查看服务器的稳定性,查看404页面有没有,301转向有没有设置好,改版及时提交改版规则。

  来源:投稿,作者:程序员客栈运营:王鑫,联系QQ:598355659

2016年8月17日星期三

从《绝命毒师》看人性的本能

  每个人都有一种本性,就是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认可,让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这也称为“自重感”。

  《绝命毒师》第三季第二集的一个有趣的情节就展示了人性的一个最基本的本能。由于家庭的濒临破碎,制毒师沃尔特怀特心情不佳,开车行驶在公路上,这时发现身后有一辆警车跟来,于是将车停在路边,警察过来告诉他,拦下他的原因是,车子的前挡风玻璃有破损,影响驾驶安全,怀特老师回答说,这是前些天发生的空难飞机碎片造成的,自己也是受害者,但警察执意要传讯他,怀特老师感到非常不平,与警察发生激烈争辩,结果被警察武力制服。

  这是一场最普通的人性课程,在怀特老师眼里,这个警察顽固、冷淡、傲慢,理由对他来说是毫无用处,事实也没有用,你越和他辩论,他反而越固执,最后还会使用暴力来攻击你。

  希望他人认可自己的一种缺乏安全感的人性本能,这个警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交通警察,平时并不引人注目,他需要一种自重感,怀特老师越是与他辩论,他就越想扩大自己的权力,得到他的自重感,怀特老师由于情商过低,因此采取了和对方激烈对抗的选择,最终吃亏倒霉,在警局里还需要低声下气地向对方道歉,对他来说可谓是最坏的一个结果。

  如果怀特老师情商略高一些,就会考虑一下另一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不要和警察辩论,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显示自己,明白的告诉自己,这是一件小事,要学会放弃。对于警察来说,对方一旦承认他的重要,辩论便会立即停止,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这时候他也会变成一个同情和友善的人,甚至有可能会对怀特老师采取完全不同的措施,放他一马。

  用辩论永远无法解决问题,要想说服他人,就要避免与他人辩论。

2016年8月15日星期一

人民日报:百度手机助手等捆绑推广让人不胜其烦

  时下,各式各样的APP(手机软件)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掌上生活”。然而,隐忧不期而至……8月5日,工信部公布32款不良APP名单,涉及侵犯用户隐私、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告等“罪名”。在纷繁多样的移动应用程序市场,不良APP有哪些类型?为何总能找到生存空间?又有哪些防范之术?请看记者调查——

  花样百出 防不胜防

  恶意扣费、流氓行为、远程控制最具“恶意”

  学生小杜最近在清理手机内存时,发现手机安装上了“百度手机助手”,几天后她发现,手机总会自动下载百度浏览器等同品牌软件;并且“百度手机助手”被设置成“版本自动更新”,每次更新完,手机界面上就会多了“最强IQ题”“桌球”“壁纸下载”等不相关的插件或游戏,让她不胜其烦。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不少APP都存在“捆绑推广”等流氓行为。

  留学生雪菲的遭遇则更令她感到愤愤不平,上个月,她在国内某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美图软件,却发现在使用中经常收到各种广告,甚至是色情图片视频;软件安装后耗电量加速,电量经常从90%直接掉到30%,最后只得将手机格式化。

  陈先生则对隐私泄露十分担忧:“很多软件下载和更新都会要求获得‘联系人’‘短信记录’‘定位’等种种权限,甚至许多使用中并不需要这些信息的软件也有类似要求。”陈先生烦恼地说,实际上大部分软件没有这些权限就能做好服务,但如果不选择“同意”,软件就会停止服务,并一直“要求”。

  市民老徐没事时喜欢下载手机游戏玩玩,比如“打地鼠”“棋牌游戏”等,作为老玩家,他知道很多游戏是收费的,一般情况遇到收费提醒他都会直接退出。不过,他渐渐发现,有些游戏存在“吸费”现象,在玩的过程中,很多操作并没有提示就直接扣话费,让他感觉被骗了,但又没处举报。

  根据行为属性,工信部将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分为八类: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及流氓行为。2015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自主捕获和厂商交换获得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数量近148万个,较2014年增长55.3%,主要针对安卓平台。按恶意行为进行分类,排名前三位的恶意行为分别是恶意扣费类、流氓行为类和远程控制类。

  系统存漏 乘虚而入

  制作门槛低、监管难度大,“刷单”成行业潜规则

  “无论是不良APP还是手机病毒,都可以理解为一段代码。”手机应用研发人员李铭说,“以前手机上网走WAP通道,和现在的不一样;如今信号通道开放,走网络通道,上网速度提升,但也方便了病毒制作和传播。”

  据他介绍,不良APP一旦被下载,就相当于电脑被植入木马。它们进入手机后会获取用户信息,一旦用户按照要求注册个人信息,或者进行网购、转账等,软件就可在后台获取信息。只要用户再次联网,这些信息就会泄露,而不良APP会用这些做“伪单”来刷钱。

  “相较于拥有独立IOS系统的苹果手机,装载安卓系统的手机更容易受到不良APP的‘青睐’,安卓系统不良软件要远远多于苹果IOS系统。”李铭说,相比IOS系统,安卓APP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和规范的投放平台。

  据了解,安卓APP编写代码可以是JAVA语言,技术门槛低,普通的JAVA编写器就能直接制作并上线。而苹果手机APP编写代码是IOS原生代码;开发代码软件,都要通过苹果官方认证,上线后还会进行审核重新编译,一般非法代码很难走到前台;并且苹果手机系统还会自己识别应用后台下载,来源不明会提醒用户“非法”。

  重要的是,安卓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APP投放平台。百度、阿里、51等各类应用商店都可以下载,甚至通过二维码和链接也可以下载。这就意味着安卓APP缺乏规范的平台审核。“对于这种开放平台,甚至无法准确获知APP来源。”李铭说。

  来自赛诺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安卓手机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接近80%,而在世界范围内,安卓手机的市场份额则不足20%。业内人士指出,客观上,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存在着广阔的不良APP发育空间。

  此外,不少专家还指出,受生存压力所迫,无论在苹果还是安卓平台,“刷单”已成行业潜规则。所谓“刷单”,简单说就是APP开发者用人工或智能手段,使自家APP产品在APP商店内的下载量与好评度快速攀升,以期快速进入消费者视线。“这对那些真正富有创意,却又没钱刷单的开发者很不公平。”一位互联网从业者说。

  提高警惕 实名可期

  加强对不良APP的识别能力,网信办新规弥补法规空白

  “相较于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与媒介形态,我国手机用户的整体媒介素养还不高。部分用户缺乏辨别不良APP的能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说,大部分不良APP有固定的“马甲”,比如制作粗糙、广告繁多,易造成手机卡顿等。下载到这种APP,第一时间就应提高警惕。

  专家建议,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首先要拒绝山寨应用程序,不良APP往往来源不明,要优先选择官方发布或认证的应用,尽量不要通过危险的二维码或者链接下载;其次,注意权限信息,安装和使用APP时,一定要慎重决定是否对该应用授权;还有,手机也应尽量安装病毒查杀软件,因为大多数杀毒软件可以提供敏感数据监控功能;目前,工信部已设立12321不良APP举报中心,用户发现不良APP时可第一时间进行电话投诉。

  监管层面的破局也在加速。8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无论APP程序提供者还是应用程序商店,都要“依法保障用户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法律界人士认为,该规定的出台正式填补了我国应用程序领域的法规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管理规定提出后,有关“实名制”的内容引发高度热议。有用户担心,今后使用手机软件都要实名注册,个人隐私更加无法得到保证。相关专家认为,从另一个角度看,“实名制”的实施将会“倒逼”监管者拿出更加有效的手段,“只有严格执行规定内容,加大执法力度,才能真正形成APP开发者与用户的良性互动。”

  来源:人民日报

谷歌分析工具是怎样毁了市场营销的?

  美国Tech Crunch博主、营销专家塞缪尔·斯科特(Samuel Scott)8月7日撰文,指出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工具误导网络营销从业者,并分析Google Analytics误导网络营销的具体方式。以下为文章全文:

  那些生活在高科技世界里,并把“社会化媒体营销”、“Facebook营销”以及“内容营销”这种词语挂在嘴边的营销人员,其实并不真正地理解营销策略、营销渠道与营销内容之间的基本区别。而Google Analytics(谷歌分析)工具就是应当为此负责的罪魁祸首。

  自Google Analytics于2005年11月发布问世以来,已有十余年之久,如今有太多的技术营销者忽视了策略与渠道之间的区别。他们热衷于利润比传统渠道还低的数字渠道,还认为投资回报率就是直接衡量收益的唯一有效工具。

  然而并非如此。

  从来没有过 “电视营销”的说法

  试想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打算试着与某些看《老友记》(Friends) 的电视观众产生联结,那么根据当时传统推销组合的五种策略,有三种可供我选择:

  1、广告投放

  2、公开宣传(以产品植入的方式)

  3、直接营销(以直接反应的广告宣传片形式)

  我可以在《老友记》播出一集的期间插播一则广告;也可以付钱给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包下剧中的咖啡店来举办一场活动,在某一集给我的产品来个特写;我还可以请《老友记》的演员出演我的广告宣传片,在某一集播出之后立马投放这一则广告。诸如此类的方法还有不少。

  但如今上述的几条没有一条能称得上是“电视营销”,因为“电视营销”算不上是一种“行为”。“电视”是一种营销渠道,而非一种营销策略。倘若我选择在电视上投放广告,那么“广告投放”就是策略,广告本身是内容,“电视”就是我传送这则广告的渠道。

  同样地,“Facebook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与“内容营销”都不是“行为”。“Facebook”是一个营销渠道,“社会化媒体”是一种营销渠道的集合,“内容”是一种战略而非策略。“内容”是策略执行过程中的产物,如广告投放、SEO(搜索引擎优化)与公开宣传。接下来列出两个例子。

  如果一个技术营销人员拍摄了一段录像视频,并把它通过Facebook散播出去,那么他的行为中包含了这些部分:

  1、策略=广告投放(传统营销组合中的一种)

  2、内容=录像视频本身

  3、渠道=Facebook

  如果某个人撰写了一则文字材料,希望在谷歌搜索结果中排名靠前,那么他的行为包含了这些部分:

  1、策略=SEO(这一策略或许需要添加到新兴营销组合的涵义中)

  2、内容=发布的博文

  3、渠道=公司博客/谷歌搜索结果

  这一点有何重要性呢?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这些措辞折射出我们对自己的营销方式构成的臆断,而不妥当的臆断充其量只会引导出不妥当的营销方式,最坏的情况莫过于制造垃圾邮件。这就是我所相信的,马克·里特森近期发布在《市场营销周刊》(Marketing Week)个人专栏的文章引起了诸多争议,他认为市场营销人员需要配备真正意义上的营销资质。

  毕竟,有太多的线上营销人员并不了解基本的规则,比如我至此提到过的那几种,——我想这大概就是里特森想表达的意思。正是Google Analytics的引入才导致人们形成今天这些糟糕的“想当然”的观念,还有“电视营销”这种不恰当的措辞。

  传统营销分析板块

  营销活动常常涉及到撰写文字信息、将信息插入一则内容以及通过某个渠道将这则内容传送给某个受众群体。

  如我之前在反响热烈的科技博客TechCrunch专栏中探讨的那样,科技社会中有过多的营销人员并不理解基本的市场术语和实施方法,整个营销过程都不会脱离营销组合(“营销(promotion)”是产品营销的4P战略中的一种)的五个“板块”策略框架:直接营销、广告投放、促销、个人销售与公开宣传。

  在市场分析软件公司Moz的网站上指导整合传统与线上营销的漫长过程中,我描述了每一个“板块”的利弊以及最佳实施方法:

谷歌分析工具是怎样毁了市场营销的?

  当营销人员为策划活动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他们通常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

  1、 我们的受众与目标分别是什么?

  2、 对受众来说,他们最想看到的信息是什么?

  3、 根据我们的目标,营销组合之中的哪些策略(包括广告投放、直接营销、促销、直接销售与公开宣传)是我们应当采用以传达信息的?

  4、 最适用于这种策略以联结上受众的线上与/或线下渠道有哪些?

  5、 我们应当创造什么样的营销宣传品和创意并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传播?

  6、 基于使用与营销组合内的每一种策略相关的评估方法,我们如何评估营销结果?

  策略、文字信息与营销宣传品比渠道更重要。

  在此提供一个公开宣传的例子以作参考,设想有人使用了我在Moz网站上指导公开宣传的文章提及的战略,邀请了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来报道他的公司。撰写完成的文章将出现在报纸上、网站上以及亚马逊Kindle上。文章将通过社会化媒体四处传播,被分享在网络论坛和新闻聚合站,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事实上并不存在“数据公关”这样的东西,一直就只有“公关”而已。最佳的公开宣传实施方法是让相关文章报道始终如一,不论这些报道会发布在怎样的渠道上。

  再说说直接营销的例子,比方说有人撰写了一篇广告文案以形成直接反馈导向,同一篇文案在各种平台的投放通常会带来相似的投放效果,包括直邮、电邮、Facebook广告与谷歌关键词广告,因为浏览这些平台的受众,即人类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虽然这种效果也受制于各平台具体的格式类型。

  并没有所谓的“数字营销”和“传统营销”之分,只有营销——看看坎贝尔汤业集团就知道了,这个公司将所有的线下与线上职能都统合在了CMO(首席营销官)这一个职务下了。

  Google Analytics工具改变了营销组合板块

  网站技术调查公司W3TECHS的数据显示,谷歌工具占领了全部网站中的55%,还占领了83%的流量分析工具市场份额。那些网站之中,超过一半的网站将谷歌工具当成它们唯一的市场数据来源。

  谷歌改变了营销行业。然而,谷歌工具的引入和普及却促使营销人员改变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营销策略引向了营销渠道。

  默认渠道包括:自然搜索、直接功能、社交功能、引荐网址、付费搜索、电子邮件、(其它)、展示。

  传统营销基于策略来分配传统营销组合之中的活动环节:直接营销、广告投放、个人推销、促销和公开宣传。Google Analytics工具则以全新的功能替代了这些“板块”:直接功能、自然搜索、社交功能、引荐网址、付费搜索、电子邮件与展示。

  然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却将营销人员引向了不当的营销方式,因为几乎每一种策略都能通过任意一种渠道来实现,——何况,是策略而非渠道让最佳实施方法与投放效果产生了联系。

  以“社会化媒体营销”为例,这个既模糊又无用的说法特指了某些渠道,却与任何具体的策略没有关系:

  1、直接营销活动(被非常不准确地称呼为“广告投放活动”)从社会化媒体上某个特定的群体获取直接反馈,基于他们的人口特征以及他们的“口味”;

  2、广告投放活动以某个具备曝光度的赞助商的名义,将付费的媒体内容发布在社会化媒体上,供广大受众浏览;

  3、公开宣传活动通过获取或设立社会化媒体传播信息来实现社会曝光;

  4、个人推销活动要求推销员通过社会化媒体联系潜在客户与主要受众;

  5、促销活动在社会化媒体上到处发放优惠券、折扣券和优惠码以带动即时销售效应。

  这五种营销行为中的每一种都可以被定义为“社交媒体营销”——但是,当一个专有名词的语义涵盖了所有事物,那么它其实空空如也,什么语义也不存在。在整体营销计划中,五种传统策略都拥有最佳实施方法,使用它们的最佳时机与最佳地点——以及最值得注意的使用禁忌。

  “提问‘社会化媒体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比‘电话机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来得更加有意义。”

  由于不使用也不清楚营销行业为了某些明确原因而使用的传统术语,营销人员只不过是在给自己和他们的活动制造损失罢了。

  打个比方,就“社会功能”板块而言,假设现在某个人盯着Google Analytics工具,浏览分析结果的时候,他几乎不可能清晰地知道这些策略与活动的投放分别带来哪些效应与结果。同样地,这一点对出现在线上营销工具的几乎所有的板块来说,都是确实存在的。策略活动比传播渠道更加重要。渠道仅仅支配着营销宣传品的形态与营销内容,而这些都是整个策略活动中某个人创造出来的一部分。

  提问“社会化媒体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比“电话机的投资回报率是什么”来得更加有意义。是活动创造了投资回报率,而非渠道。但在Google Analytics工具以及任何其它营销平台将“社会化媒体”与其它渠道定义为各种“板块”后,它们随之就成了所谓的营销策略,自此人们就混淆了策略与渠道。

  Google Analytics工具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可以掌握哪些渠道的投放效果最佳,而消极作用是,对于在那些渠道之中投放哪些具体详细的、整体性的策略和活动才能带来最佳效应,我们却所知甚少。

  Google Analytics让所有人聚焦线上

  Google Analytics不仅让营销人员陷入困惑之中,难以分辨策略与渠道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导致我们的行业以牺牲线下渠道为代价,不断地将目光聚焦数字渠道。

  当然,Google Analytics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由于基本版是免费的,无数科技创业公司使用这个平台。但这个平台的功能存在局限性,只能追踪线上渠道。例如,如果用户分析一则电视广告,分析结果中不会出现可直接与这则广告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信息。

  因此,人们现在对使用线上渠道存在一种下意识偏见,就像科技界的其他所有人一样。根据互联网广告局的统计数据,英国的数字广告开支从2003年的大约5亿英镑增至2014年的72亿英镑。我们对Google Analytics的依赖度越高,就会在更大程度上采用易于被Google Analytics追踪的营销策略,例如AdWords直接营销,而不是那些不易被追踪的策略。下文中,我会进行解释。

  愤世嫉俗的人可能认为谷歌自始至终就有这种意图。毕竟,我们花在线上的时间越多——尤其是在通勤用的自驾驶汽车出现之后——这个搜索巨头的收入就越高。

  但正如米奇·乔尔在推文中指出的那样,优先考虑线上渠道往往会给品牌推广带来负面效应,同时还会以牺牲营销质量为代价。乔尔的推文中说:“不过是租了次车,现在我所见之处就全是那个公司的广告了,到处都是。呸,这就是广告拦截器推广使用的原因。——米奇·乔尔(@mitchjoel)2016年4月14日。”

  “广告非常人”(The Ad Contrarian)的博主鲍勃·霍夫曼曾这样描述这个行业:“线上营销并不拥有麦德逊大道的美学血统,而是像垃圾邮件直复营销那样俗不可耐,令人厌恶。”

  无论选择什么渠道,直效营销都是最令人厌烦的营销方式。它使用垃圾邮件或者自动发送的垃圾邮件,目的是“培育消费者”,但这种方式让网民深恶痛绝。此外,直效营销还影响网民的社交网站使用体验。就在网民打算与家人和好友联系时,广告蹦出来,让人好不郁闷。网上冲浪时,相同的直效营销广告就像鬼魅一样跟随着你。

  所谓的“自动营销平台”的崛起让很多人陷入兴奋之中,但人们应当意识到所有这些平台做的不过是发送和再次发送基于预先确定的时间表和工作流的直复营销材料。这种方式根本毫无创意可言,而创意恰恰是品牌塑造和产品销售的关键所在。

  人们容忍线下广告和宣传活动,甚至会推崇那些鲜有的创意营销活动并牢记于心。但人们痛恨线上广告——直效营销基本上就是线上营销,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罢了——并且尽可能加以拦截。

  由于借助富有侵略性的侵入式平台,促使人们选择拦截所有广告,致使线上广告业走向慢性自杀。

  直接回报率最易测算

  直效营销可能是最令人厌烦的营销方式,但这种方式的直接投资回报率最容易测算。下面,我举一个非常基本的假设例子:

  我给1万个人发送目录/电邮/Facebook广告的成本是5000美元,直接带来100名新客户,他们的终生营收贡献可达到1.2万美元。

  这种直复线上营销的效果很容易使用Google Analytics得出和浏览,但如果采用其他营销策略,结果将混乱不堪。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以本公司的高科技营销活动举例。我是营销活动的演讲人,在内容营销大师(Content Marketing Masters)和MozCon等营销大会上发表演讲。在科技大会上,我的公司主管频繁讨论开源ELK Stack。

  对于这些特定的营销活动,Google Analytics很难给出精确结果:

  1、如果有人看到我们并将我们的品牌名称输入一个搜索引擎,这种访问会纳入Google Analytics的“自然搜索”(Organic Search)。

  2、如果有人看到我们并将我们的品牌名称输入一个网络浏览器或者拿到我们的宣传册,一周后在5000英里(约合8050公里)以外的城市直接访问我们的网站,这种访问会显示为“直接”(Direct)。

  3、如果有人看到我们,进行搜索并访问我们的Facebook页面,而后再访问我们的网站,这种访问被归入“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4、如果一名记者在一场会议上与我们见面,而后撰写一篇有关我们的文章,这种流量被归入“推荐”(Referral)。

  这有何意义呢?在很多情况下,使用Google Analytics不可能确定一场给定的宣传活动的具体效果。

  Google Analytics等营销分析平台的缺陷在于,它们追踪流量源,但并不追踪流量产生的原因。在我的会议中,我们有4个来自同一营销活动的不同流量源。Google Analytics如何量化这一营销策略的效果?

  如果有软件能够分离我们网站的直接、自然搜索、社交媒体和推荐流量,帮助我们了解这场营销会议或者其他任何营销策略的效果,我会立即够买这种平台。

  典型的Google Analytics数据还存在其他很多问题。为了控制篇幅,我只给出相关链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这些问题的进一步信息:

  1、玛吉·马莱克在科技博客网站Search Engine Land讨论“暗搜索”和“暗社交”流量。

  2、Annielytics网站的安妮·库辛介绍如何通过创建自定义分组,来解决部分问题。

  很多营销人员将Google Analytics数据视为数字圣杯,因为Google Analytics的应用程序界面被用于其他很多营销平台,相同的误导性“板块”也被用于其他网络分析软件。

  过度关注直复指标

  不管是对是错,创业公司都非常重视直复指标。这种指标在Google Analytics触发的“目标”和“事件”中显示。

  前科技记者和电视剧集《硅谷》编剧丹·里昂在回忆录《破坏》(Disrupted)中描述他所在的营销软件公司HubSpot遭遇的不幸。书中,他这样描述他们的博客营销策略(74-75页):

  “HubSpot前首席营销官的目标是获得潜在客户。如果我们的软件分析显示发布一篇不断重复“臭狗屎”这一粗口的博文的转化率最高,前首席营销官便会发这篇博文。”

  我意识到大量炮制无价值内容似乎可带来一种合理的商业模式。这与雇请前《新闻周刊》科技编辑为你写文章完全是两回事。

  当创业公司和其他公司利用直复指标——例如Google Analytics显示的直接销售、潜在客户或者下载量——作为首要或者唯一的成功指标时,这个问题就会出现。

  以博客为例,博客已成为很多公司的重要沟通渠道之一,将营销和沟通策略整合需要让品牌推广和公关活动融入到这些策略。在里昂的例子中,一篇重复“臭狗屎”的博文可能产生最多潜在客户,但对公关和品牌推广却是一场灾难,而这些指标并不出现在Google Analytics中。

  仅仅关注Google Analytics指标往往导致创业公司发布非信息性宣传材料,过度利用所谓的“点击诱饵”。点击诱饵可能产生更多流量,但在推广品牌方面效果甚微,同时还会带来其他负面影响。

  对于将线上广告作为主要商业模式的网站来说——例如新闻网站——网页浏览量无疑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因为每一次浏览都会向服务器发出广告请求,提高广告曝光量。但对于一家将拥有更多客户作为目标的公司,点击诱饵虽然产生很多流量,但最终的转化率较低。

  整合线上线下渠道

  我曾在文章中指出营销人员和传播人员如何在一个充满无数可用的传统和数字渠道的世界开展工作。

  我的总体理论是:细化目标人群,创建人物角色。敲定营销的4个要素——推广、产品、价格和地点(4P)。制定分配给混合营销战略(Promotion Mix)每部分权重的整体策略。选择最佳线上和线下渠道。制作市场宣传材料并让它们触及受众。测算效果。

  但问题是,线上营销人员往往只吃自己的安利,忽视了传统渠道,同时又夸大现代渠道的效用。(我甚至没将业内的所有虚假线上广告算在内。)

  还记得奥利奥的著名超级碗推文吗?里特森统计了所有数据并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只有不到1%的奥利奥目标市场看到了这条推文。这个例子证明社交媒体营销的效果不过如此。在来自霍夫曼的另一个例子中,百事可乐在将营销预算从电视转移到社交媒体之后失去了大量市场份额,足以跌落到第三位。

  里特森指出答案并不总是社交媒体,霍夫曼更是直言社交媒体只是现代营销手段的一部分。但社交媒体顾问公司和代理商一直在说“社交媒体就是答案”,因为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数字视频平台也一再声称“电视正在走向死亡”,因为他们的成功就依赖于此,但电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受欢迎。

  很少有人花时间进行研究,探寻事情的真相,只知道拾人牙慧,反刍数字营销回音室传出的东西。绝大多数人都在叫卖。广告顾问或者搜索引擎优化公司一再声称广告或搜索引擎优化是“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

  兼容并蓄 双管齐下

  作为一名内部营销人员,我拥有一项奢侈的待遇,不被强迫推崇一种给定的营销策略或者渠道。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没有任何偏见,竭尽所能推广我们的品牌和获取更多用户。绝大多数顾问公司和代理商只选择特定战略战术和渠道,因为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比较单一。

  我的第一份职业是记者,这同样也让我感到荣幸,可以运用过去的经验和技能,用批判和中立的眼光看待高科技营销行业,而后在TechCrunch和Moz的专栏分享我的想法。

  在使用Google Analytics的商业网站中,有超过一半将Google Analytics作为唯一的营销分析工具。他们最终会发现自己的选择非常有限,将存在缺陷的指标用于错误的营销策略。

  如果让自己局限于单一软件平台,不管是Google Analytics还是其他任何软件,这种情况便会出现。他们的整个世界观和业务流程都围绕这个平台展开,尽管存在局限性、缺陷和错误假设。

  整个营销界都尝试回答这样一个存在缺陷的问题——我应该在我的网站上刊登怎样的内容才能获得最大流量和最多潜在客户?而实际上,他们真正要问的问题是:“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你是如何进行营销的?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有助于你开展线上营销。——塞缪尔·斯科特(@samueljscott)2015年8月25日。”

  稿源:新浪科技

Google正秘密研发全新操作系统

  最近 Google 被发现正悄悄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名为 Fuchsia。在 GitHub 主页上,Google 是这样介绍 Fuchsia 的:“Pink + Purple = Fuchsia (a new Operating System)”。

  目前关于 Fuchsia 的信息不多,不过通过 GitHub 公布的文件,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之前 Google 开发的所有操作系统,包括移动端的 Android、云端的 Chrome OS 都是以 Linux 为内核,但实际上 Linux 已经不能完美解决所有应用场景,包括车载系统和一些物联网设备。

  而这次曝光的新操作系统 Fuchsia 有两个内核,一个是轻量级的 ‘LittleKernel’,可用于物联网等小型设备;一个是 ‘Magenta’,Magenta 是从 LittleKernel 开发而来,可扩展性更强,能兼容手机、PC 操作系统,两者的关系类似于 Linux 和 Android。所以 Fuchsia 不仅兼容物联网设备,还满足手机和电脑设备。

  同时,Fuchsia 的用户界面配色采用的是 Material Design UI 的理念,操作系统支持 32 位,64 位 ARM 处理器,同时支持 64 位 PC 处理器,意味着手机和电脑均可适用。

  为什么 Google 要开发 Fuchsia?最有可能的,就是 Google 正准备用一个可以兼容个全平台的系统,除了发展物联网设备,还要取代 Android 和 Chrome OS。

  但是,我们也很有可能没法看到 Fuchsia 真正面世的那天。毕竟开发一个全新完整的操作系统是相当困难,开发完成后,推广它用于代替现有的操作系统也不简单。而且我们也别忘记了 Google 数之不尽的关闭项目。

  根据统计公司 Statista 公布的数据,2016 年第一季度,Android 占据移动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 84.1%,而第二名的 iOS 仅占 14.8%。Android 在移动端市场的主导地位丝毫没被撼动。为了推新操作系统而抛弃 Android,明显是不理智的。

  而 Chrome OS 则是基于 Linux 的云端操作系统,主打轻便、简洁和速度,Chrome OS 中的绝大部分应用都是在浏览器中完成。搭载 Chrome OS 的笔记本被称为 Chromebook,已经在 2011 年开始销售。因为 Chromebook 价格低廉,在教育市场的表现极其亮眼。在今年的第一季度 Chromebook 出货量达 165 万台,在美国市场的销量首次超过 MacBook。

  Android 现在已经是全球用户量最大的移动端操作系统了,Chrome OS 才刚刚有了好的表现,Google 不太可能抛弃这两个系统。Fuchsia 能够做的,还是先从物联网设备操作系统做起,再慢慢将 Android、Chrome OS 最终融合。

  稿源:PingWest

最易忽略的网站运营中文案策划3大落脚点

  网站运营中文案的包装非常重要,之前也专门写过文章介绍运营中怎么包装自己的产品文案的实战技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博客找下。今天要和大家讲的不是具体写作文案的实战技巧,但是何杨认为这个比实战技巧还重要,因为这个如果都没有掌握的话,后面文案写的再好也打动不了你的用户。这就是文案策划前的方向定位,说的直白就像我们写文案的落脚点!所以我们暂且放放实战技巧,来了解一下文案方向的问题。

  学习文案最好的思路:先知道文案的落脚点(方向)——>总结每一个落脚点上面常用文案策划实战技巧——>文案高手;

  和之前建议大家学习网站运营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其实思路没有搞懂,你看再多实战技巧都是枉然,在文案的学习中更是这样,尤其对新手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

  看到别人好的文案,特别羡慕,所以在心里想了,我以后也这样写,然后隔几天又看到一个好文案,于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心里又想了,我也要这样写……

  这个过程可能重复了很长的时间,已以为自己的肚子里有水了,可以大展拳脚了,等到真正自己去写文案的时候,傻眼了!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不努力,而是在于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因为你没有搞懂那些好文案到底背后的思路和出发点是什么;

  当然在策划文案的实战中,还有很多的技巧,那些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总结,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明确,就是通过文案,你想要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也就是我们今天聊的“文案策划的落脚点”;

  一、什么是文案策划落脚点?

  之前和大家聊过关于目标用户定位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用户定位,就因为我们要知道用户人群画像,才能去定位用户在哪里,然后我们才能找到他们。

  其实这里的文案策划落脚点和目标用户人群画像定位差不多,都是明确我们的工作方向,不要盲目的去操作,所以以此类推,我们只有知道了文案方向的定位才可以知道我们的文案到底应该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或者用户对我们产品关心的点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提高文案策划落脚点和用户关注点重合度,只有这样,你的文案才能深入人心!

  举个例子:

  比如何杨公司开发的创业服务系统源码,可能很多人乍一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们的文案首先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就不能把文案精力放在产品优势上面,这样文案的落脚点就有偏差了,因为当用户不了解你时,说再多特色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文案策划落脚点从哪些方面入手?

  知道了什么是“文案策划落脚点”,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下文案策划落脚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了便于新手朋友理解和掌握,何杨就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文案策划落脚点,新手朋友如果不理解,可以强记下来,然后慢慢在实践中理解;

  1、产品是什么?

  字面上理解就是告诉你的产品是什么,解决用户对产品的基本人认知;比如我们上面说的源码程序,文案中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是什么”。

  使用场景

  一般针对产品可能字面上给人的第一印象不是很清楚,为了让用户快速的熟悉我们的产品,并且有意愿了解下去,所以文案的重点应该放在快速帮助用户了解我们的产品是什么。多用在产品的推广初期;

  实施策略建议

  知道了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你再去总结具体的策略,你的目的性就会强很多的。并不是让你去直白的叙述,那种文案枯燥乏味,毫无说服力!何杨从自己的实战中总结几点和大家分享,其实在专题页面策划的时候也有详细的说过,大家可以翻阅一下:

  1)有没有典型的对照物:找一个用户熟悉的并且有知名度的替代品,然后对比着介绍,这样别人就能在最短时间内知道你的产品是什么了。说A不清楚,B你清楚,那我就说A和B类似,这样别人就好理解了;

  2)从用户熟悉结果出发:就是我的产品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使用结果,并且这个结果是用户非常熟悉的,这样用户也能知道你的产品是什么;说A别人不清楚,但是使用A能带来什么结果,别人会非常清楚;

  3)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列举用户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头疼的事情,然后说明我们的产品可以帮助他解决这些头疼的问题,引起用户的兴趣度;说A别人不清楚,但是我说A能帮助别人解决现在什么头疼的问题,这样别人就好理解了;

  2、为什么要用?

  这里的为什么要用不是说为什么用户一定要使用你的产品,而是用户有没有使用产品的需求,或者说用户到底对这个产品的需求度大不大,需求的刚性程度怎么样?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给用户一个使用产品的动机!

  通常我们的思路就是引导用户的使用需求,告诉他其实产品对他而言,需求度是很大的,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发现;

  比如我们是销售儿童智能手表的,如果你把文案的落脚点放在这款手表多么好看,还能打电话,让孩子掌握时间等上面,可能用户使用的需求就不是很强烈。但是我们是放在介绍手表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孩子的位置,那么家长使用的动机就会被激发!

  使用场景

  你的产品说出来用户也能理解,不需要对产品本身做过多的解释,但是用户的使用产品本身的动机不够,或者没有很大的紧迫性,这个时候为了让用户产品使用动机,我们文案的落脚点要着重放在引导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动机上面。

  实施策略建议

  总的思路就是分析产品对于用户的迫切性;说白了两方面思考,就是用了产品会有什么好处;还有一个就是不用产品会有什么坏处;

  3、为什么用你的?

  市场上的产品肯定不止你一家,用户面临的选择有很多种,为什么要使用你的产品,或者说你的优势是什么,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在哪里,这些你需要在文案策划中重点考虑;

  使用场景:

  如果用户对产品熟悉,并且也有使用的需求,接下来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用你的?”,此时我们运营在策划文案的时候,落脚点一定是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错误去引导用户使用动机和介绍产品本身了,所以方向尤为重要;

  实施策略建议

  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你的优势特色,差异化给放大,或者说叫场景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具象思维在文案策划中的重要性,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让用户有直观的印象的确能帮助他解决问题,满足他的某种需求。

  来源:投稿,作者:何杨,助创cms系统创始人,原文链接。

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网信办:推广赌博网站事件百度有责

  8月11日晚间消息,针对“百度夜间推广赌博网站事件”,北京市网信办今日发布调查整改要求,调查组认为百度在网站主体责任、商业推广资质审查和代理商合作方面存在漏洞,要求百度就上述几方面进行整改,并追究失职人员责任,网信办还要求百度方面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提高举报受理率。

  北京网信办方面称,针对媒体报道的“百度夜间推广赌博网站事件”,北京市网信办按照中央网信办、北京市委宣传部部署,于2016年7月19日会同北京市公安局、市通管局、市工商局、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等相关管理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联合展开相关调查工作。

  经过初步调查分析,调查组认为百度公司的付费推广业务在代理商管理、推广信息内容监测、技术安全防控等方面存在漏洞,从而导致违法搜索结果的呈现,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必须立即整改。

  今年7月18日,《新京报》曝光了百度搜索深夜推赌博网站,并在清晨关闭,其中推广费超过30万,并有相关人员通过搜索参与赌博造成财产损失。

  百度其后官方回应称,经核查后发现,所涉网站中的赌博信息均为企业深夜私自违规更改后的内容,还称被曝的“赌博推广网站”属于百度反作弊系统里的漏网之鱼。

  百度方面在解释原因时表示,百度会对推广客户的资质主体及提交物料进行审核,但因为推广网站的具体落地网站页面是不受百度控制的,网站主可以但对网站中的内容随时发布和修改,这就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该事件发生后,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百度夜间推广赌博网站事件”发生后,国家网信办高度重视,已要求北京市网信办进行调查,并适时公布调查结果。(李根)

  以下为北京市网信办调查结果和要求:

  调查组对百度公司提出了如下整改要求:

  一、坚决落实网站主体责任,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等进行全面整改,追究相关失职人员的责任。

  二、立即全面审查商业推广服务,对存在资质造假、私自修改推广内容等问题的企业坚决终止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对被盗用的企业账户进行清查核实,确保注册账户及商业推广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坚决不为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三、健全商业推广服务的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和终止合作机制,对商业推广账户进行实名认证,加大人工巡检的力度,升级网站技术管控手段,加强对推广行为的全程审核,提高审核识别体系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四、完善企业代理制度以及与相关代理商之间的合作协议,明确代理商责任,加强对代理商的有效管理。

  五、畅通社会监督举报渠道,提高举报的受理率,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并及时有效反馈处理结果,切实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谷歌申请输出韩国地图数据

  据韩国媒体9日报道,针对日前谷歌公司请求韩国地图数据输出境外的申请,主管部门韩国国土交通部属下国土地理信息院表示,将于本月12日召开会议,就是否接受谷歌公司的这一申请进行讨论。

  日前,谷歌公司向韩国政府提起申请,希望允许其向境外数据中心输出谷歌韩国上的韩国地图数据。

  这一争论已从最初的技术领域扩大到了社会热点问题,无论是韩国政界、市民团体,还是IT行业内部,“反对谷歌”的呼声越来越大。

  一方面人们认为,接受谷歌的提议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如果给予谷歌公司公开地图信息的特权的话,如何管理韩国国内其他类似企业也将会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

  对此,韩媒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谷歌公司应遵守韩国政府要求,采取韩国国内统一地图信息输出标准。

  报道认为,事实上这一争论并不像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它不仅仅停留在探讨是否允许输出数据的问题上,而是更深层次地关系到韩国国家安全。

  韩国政府有关部门认为,谷歌公司在韩国拥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大众性强,输出韩国地图信息与谷歌卫星图片相结合,将扩大对国家主要设施的安全威胁,因为这意味着人们能够轻易获取重要数据。

  对此,韩国政府表明立场称,谷歌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对韩国国内重要设施进行模糊化(blurred)处理,阻止相关卫星地图的泄露;这是允许输出地图数据的前提条件,否则政府将无法与谷歌公司就这一议题开展正式讨论。

  有分析认为,相对之前一直坚持禁止数据输出的立场,这可以看作是韩国政府的一次让步。但谷歌公司并不打算接受这一提议。谷歌认为一旦接受提议,便意味着今后无法向使用者提供完整信息。

  同时,谷歌公司还认为,即使在政韩国府要求下删除了某些敏感地区的信息,人们也能从其他服务软件上获取图片,因此政府的这一要求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况且,对于意图对韩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势力来说,就算不通过谷歌,也会有很多其他方式来获取韩国卫星图和地图数据。

  另一方面,NAVER和Kakao等韩国国内企业一直以来都遵守韩国政府规定,对卫星地图中的敏感设施信息进行了删除。因此,允许谷歌公司输出数据还将会带来政府差别化对待的问题。

  二,谷歌应使用韩国服务器提供服务。

  有分析认为,既然谷歌无法按照韩国政府要求处理地图数据,那么转而使用韩国服务器就不会存在信息泄露出境外的问题。对此,目前越来越多人主张谷歌应该将服务器设在韩国国内。

  而谷歌公司宣称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服务效率及稳定性,谷歌一直利用其他海外服务器,将相关数据分散储存在了云端上,来为自己提供谷歌地图所需要的数据。谷歌表示,为了能够提供地图服务,必须获得韩国政府允许输出地图数据;至于是否利用韩国服务器,则与之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韩国国内有分析认为,谷歌利用海外服务器来提供服务是为了逃避税款。因为,如果谷歌公司利用韩国服务器,就意味着拥有了固定的营业场所,依据韩国法律规定则应当缴纳法人税。

  稿源:中国网

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利用热门事件进行网络营销

  大家都知道利用热门话题引流推广的效果非常好,优衣库和陆家嘴等已经证明了奇迹是可以发生的,而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利用热门话题引流达成交易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前关注最火的有几大板块,体育、时尚、视频等,体育重点在NBA,视频重点在《奔跑吧,兄弟》等即将开播的视频,我选择了体育,因为恰巧有个朋友代理球衣球鞋来卖的,于是我开始着手于为他推广他的产品,在看了早上的NBA比赛后,骑士打败勇士,双方达成平手,将比赛拖入第七生死局,我顿时灵感一来,大概猜到球迷们讨论的是哪些内容,因为我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球迷。

  在贴吧闲逛了一下,发现贴吧的火热程度非常高,岑辉宇就看了比较火的帖子,进行总结,分为三个讨论点:

  1.黑子互喷(双方球迷对骂的帖子)

  2.赛后总结

  3.总冠军预测

  这时或许有人就会问了,人家讨论关推广什么事呢?其实到了这一步,还是需要对讨论的人群进行分类,哪些能产生效益,哪些能关注我们等。就拿这三类人来分析:

  第一种:黑子互喷大多都是脑子发热,在贴吧里面开贴对骂的,因此火热评论很高,这类球迷非常不理智,你即便开贴,讨好了一方又得罪了一方,所以,这类帖子暂不考虑。

  第二种:这类球迷比较理智,点评各种比赛的细节和想法,但因为理智球迷占比太少,所以针对这类人群做推广,即便成功了,数量也是比较少的,因此,这类球迷可看自己意愿做。

  第三种:第三类人群成功率比较高了,因为预测本身就具有不准确性,因此,在得到答案之前,很多人都愿意瞧一瞧热闹,我们在诱之以利,结合球迷动之以情,很容易调动这类球迷的积极性,且看我是如何做的。如下图:

  再来看看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有多少人?如下图:

  我是2016年6月18日早上发的帖子,才短短几个小时,就有将近600人关注,而且仅仅只是一个贴子而已,利用这类方法以此类推,又可以去勇士吧,或者重新开一个帖子,支持另一队夺冠,总体要求就是把这两类球迷结合在一起,但注意一点,千万别告诉他们充话费发红包的规则,要给人一种印象,就是关注了,只要夺冠我就有话费红包的感觉,否则哪些脑热球迷会立马取消关注,还会把你骂得怀疑人生,同时,对于加私人微信号的,千万不要急于公开,后面有大用,具体下面我会一一来说。

  诱之以利,提前拿红包话费的方法

  这一步就是广告阶段了,也是促销产品的一个手段,我是这样写的:由于个别朋友急于要红包,所以我提供了一个通道,顺便分享几款最新的球衣和战靴,凡是现在到XXXX(淘宝链接)购买球衣和战靴的,选取前面10名赠送50元红包和话费,仅限总决赛结束前,每天10名。

  我问了我朋友,他说卖出一件能盈利30元,如果送花费的话,就亏20元,那么哪怕卖出10套也是亏本200元的,当初还极力反对我,还说要不就不卖了,这样卖出去自己亏本,问我是否要提高价格,被我否决了,我拍着胸脯保证说,今天你不会亏,果然,到了下午,球衣已经卖出47件,战靴13件,至于战靴盈利多少我不知道,但从他那忘乎所以的表情来看,应该捞利不小,而且晚上还发给我600元红包;所以说,有时候,思维决定一个人的格局,有的人只考虑一点,所以赚钱少之又少,这类人每天做着大家都会做的事:刷单,刷评论,发朋友圈,向朋友推销;

  之前就有人咨询岑辉宇,说有没有快速吸粉的办法,我告诉他,你这个需要去平台推广,需要网站,需要自媒体等等因素,结果他说,哪些都太花钱,可以不用那些推广吗?我说可以,那你每天写一篇真是直播软文,去贴吧分享,有人留言就私聊他,打广告,结果他又说,这个步骤好麻烦啊,有没有更简单的?我忍无可忍直接拉黑,这不是浪费双方时间吗?告诉你方法,你不去执行,还想达到效果,梦里吧。(扯远了)

  注意:很多人可能又会问了,那么多粉丝加了,到时候总决赛拿冠军了,话费如何解决?一个一个充话费,估计得破产,所以当然不是凡是关注的就会发送话费了,要适当设置一些门槛和限制名额,举个例子:由于话费中奖的人数较多,我们采取每月发送10个中奖名额,也就是每月对10个朋友发送红包,中奖用户从月初加我私人微信前10名选取,只要加到我的私人微信号,那么恭喜你,你获得了50元红包花费,如果我没回复你,那么请等到下月月初,或者购买球衣赠送优惠,优先选取购买球衣战靴的朋友。

  那么一个月就得花500元,加上球衣推销赠送的一些,大致成本在1000元左右,但回报是很高的,之前听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很经典,我愿意为价值买单,试问,有哪些推广淘宝的做到了一月投资1000元的地步?

  预测事件推广的注意事项

  1.粉丝是前提:想要盈利,关注的粉丝是前提,因此就要考虑的如何吸粉,如果关注的粉丝才有几百人,那么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大家在推广的时候,千万别先去考虑我的产品盈利少,不想投资,先考虑用户为什么要关注你,为什么要粉你?

  2.诱之以利,让用户占便宜:这一点我之前也有提到过,用户为什么会关注你,还不是为了占便宜,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用户关系的除了价格质量外,更吸引的是占便宜,只要满足用户那占便宜的心理,他关注你是自然的事,试问,你是否有便宜给用户占呢?别说什么价格低,价格低的地方多了去了,这一点就靠大家自己思考,挖掘用户隐形需求了。

  3.定期发送福利:定期发送福利是巩固粉丝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让粉丝觉得,关注你,已经把便宜占完了,或许就不会在关注了,甚至有的直接连取消关注都懒得点击,导致关注粉丝成了僵尸粉,可以定期分享一些活动,或者赠送限量产品都可以。

  4.推广力度要大,执行力要强:这点已经强调很多次了,一个人的执行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效果,很多人没方法,但真正的给方法给他的时候,他要么说这个方法适合体育,不适合我们行业,或者说这个方法成本大,复杂繁琐,那么我就问问,刷单不复杂,你做那么久效果如何?

  5.贴吧帖子被删的处理方法:这类帖子一旦被举报,都很容易被删,贴吧被删帖已经是家常便饭,所以,要准备多个等级高的贴吧号,同时做好顶贴的工作,如果可以,建议头像都换成女的,因为体育地区,男性最多,说到这里大家都懂的。

  6.预测事件要注意时效性和预测性:时效性是非常关键的,时效性决定热门性,因此,在找热门新闻的时候,首选时效性,其次考虑预测性,例如:全国大会将于明天召开,我预测内容是XXX;全国明日高考,我预测作文内容是这样的;找到这类新闻,剩下的就靠自己借题发挥了。

  写在最后:方法其实很简单,找到预测性热门事件,吸引关注,吸引粉丝,诱之以利,从中获利,这个方法也是岑辉宇自行总结的,实用不实用,大家请对号入座,看着别人被几万人关注,而自己没人关注,自己也需要多思考方法,当方法整理出来,没效果或者不执行,希望多自己找原因。

  来源:投稿,作者:岑辉宇      微信公众号:qq945748441

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关于用户流失,数据分析可以挽回一线生机

  关于流失,就不必过多的说明了,古往今来,从菜市场到互联网,都是各行从业者所不想看到的。然而人有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式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有些流失是无法避免的,但也有可以挽留的。我先将流失大抵分成以下几类:

  1、刚性流失:可以进一步分为新用户水土不服型和老用户兴趣转移型,这部分流失用户是无法挽留的,缘尽于此,花再多的钱也没什么用,毕竟强扭的瓜儿它不甜。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将这部分用户剥离出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2、体验流失:可能是应用体验、服务体验、交易体验、商品体验等等,总之就是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感到了一丝不爽,正所谓一言不合就流失。对于我们而言,当然是要找到哪个环节让用户感受到了不爽,并及时维护,尽最大程度减少体验流失。

  3、竞争流失:也就是用户已经转粉了。可能是竞争对手的体验更好,可能竞争对手推出了什么优惠的政策。我们也需要抓住行业的动态,针对竞争对手的抢粉行为做出相应的行动,来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流失。

  关于流失的定义:各公司对流失的定义不同,可能是7天内没有登陆行为,一般一款游戏7天没有再次登陆的基本就可以算是流失了;也可以是几个月之内没有交易行为,电商或者o2o公司的流失周期会比较长,它的流失也没有像游戏或者内容应用那样好判断。那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怎样一个沉默周期就算做是流失了呢?可以通过回流率来判断,如果第8天的回流率依然很高,那么7天沉默就算作流失肯定就不合适了。(回流率=时间周期内流失的再回访的人数/时间周期内流失的人数)

  关于流失的分析:关于流失的常规数据监控,一般都是和存留一起的,本身两者也是分不开的(出门左转,前面已经写了存留相关的内容)。单独针对流失的,最多可以利用finereport看到如下图样式的监控:

关于用户流失,数据分析可以挽回一线生机

  上图对整体的流失情况进行一个总体的监控,关注点在于流失率是否稳定、新用户流失与老用户流失占比。一般来说,新用户流失率比较高,而老用户流失的严重性更大一些,当发现老用户流失率较高的情况,应该针对流失用户进行更近一步的分析,要对流失用户进行聚类,另外关联流失用户的行为日志,将分析结果最终落地到产品。私以为,只有从产品的角度降低老用户的流失率才是靠谱的,其他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

  关于新用户的流失,今天跟朋友聊到,一款产品或者游戏的运营,避免不了新用户的流失率是越来越高的。一款新的产品刚上线时,用户质量一般比较高,而当一款产品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谓的新用户有一定程度上是运营人员强行拉过来的,质量会有所下降。so,还是重视老用户的存留,and,关于渠道的价值评估也是一定要加上存留率了如下图(前面写的仅仅有转化率、roi、流量的相关的渠道价值评估,关于渠道的价值,应该综合更多维度分析)。

关于用户流失,数据分析可以挽回一线生机

  另外可以针对流失的用户类型进行近一步的分类如下,来为运营人员分析用户流失分析提供初步假设:

关于用户流失,数据分析可以挽回一线生机

  当然,上面所描述的都是最基本的监控性报表,对于流失而言,更多的是深度的分析,需要对潜在流失用户进行预测、对流失原因进行分析,各参数与用户流失的相关性分析等。这些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建模分析了。

  有朋友提醒,渠道是无处不在的,贯穿于整个运营体系之中,存留的曲线图也需要按照渠道来进行细分对比。例如:当发现次日存留率较低,点击图标进入下一层,罗列出所有渠道的次日存留率,来达到对存留更全面的认识,也是对渠道价值的监控。感谢提出建议的朋友。

  来源:投稿,作者:知乎达人“jiago王”,知乎专栏“撩撩数据吧”,帆软数据人,互联网行业总监,乐于交流的数据小兵。

2016年8月7日星期日

工商总局:互联网广告必须标明“广告”

  据法制日报报道,《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即将施行,针对第七条中加了引号的“广告”,是否意味着必须标注“广告”二字?国家工商总局今天明确回复《法制日报》:只能写“广告”二字,其他都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暂行办法》同时在罚则中明确:对于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不具有可识别性的,依照广告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予以处罚,即:工商部门可对广告发布者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然而,新法实施在即,上述条款目前在业界却仍存在疑惑,并引起法律界讨论:标注为“广告”,是必须标“广告”二字,还是也可用“商业推广”或“AD”(广告的英文缩写)等?如果一个网络广告,旁边标注了“AD”,是否也要承担未规范标注的责任?由此,海外网站哪怕满页都是英文内容,也要在广告内容旁边标注上中文的“广告”二字吗?

  据业内人士透露,广告法的本意是使广告具有可识别性的标识,但修订时不知为何加了双引号,所以有了这些歧义。

  就这一问题,《法制日报》记者今天专门致函国家工商总局进行询问,而得到的明确回复是:只能写“广告”二字,其他都不可以。

  稿源:法制日报

刘翔状告“滴滴出行”侵权 索赔百万

  因认为“滴滴出行”在其官方微博中发布了关于“刘翔”的配图微博,前奥运冠军刘翔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将运营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记者5日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获悉,法院已受理此案。

  原告刘翔诉称,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在“滴滴出行”官方微博中,发布了内容为“#刘翔退役了#我的跑道!我的栏!每一段结束,都是另一个开始,加油!”的配图微博。微博内容先是介绍刘翔赛跑成绩,之后转而介绍“滴滴出行”软件,并使用了六幅刘翔肖像作为配图。

  刘翔认为,“滴滴出行”官方微博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其肖像图片,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极易使公众误认为刘翔系“滴滴出行”代言人或与“滴滴出行”存在某种合作关系,使刘翔蒙受外界诸多误解,故起诉要求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删除侵权链接及侵权图片,并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共计126万元。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针对“刘翔状告滴滴出行侵犯肖像权”一事,8月5日,滴滴出行回应称,目前该案件法院已受理,滴滴出行会尊重法院最终判决,暂不方便对具体案件进行评论。

  滴滴出行表示:1、案件已在海淀法院受理,目前正在庭前调查阶段;2、对于案件详细信息,由于按照法律规定,公民不得对法院在审案件进行公开评论,影响司法独立,故我们暂时也不方便对具体案件进行评论;3、滴滴出行一贯重视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权益的保护,滴滴出行与许多明星有合作关系。4、本案的具体事实我们和法院都在调查,无论法院最终如何裁判,我们都将尊重法院的判决。

2016年8月5日星期五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在以前,人们听歌需要买CD、磁带,还要有对应的播放设备。后来,有一台MP3音乐设备就能畅听一堆的歌曲,到了现在,人们使用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听歌。目前的音乐类软件非常多,哪个更好用一些,怎么把CD上的歌曲转到智能手机上,怎么听高品质的无损音乐,今天,我就针对这些问题讨论一下音乐软件的选择。

  云音乐软件: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酷狗音乐

  目前主流的正版音乐分为腾讯系和阿里系,QQ音乐和海洋系合并之后,正版曲库占比将达到80%,形成一家独大的格局,不过QQ音乐虽然曲库大,但是软件功能相比网易云音乐实在太弱,不过网易云音乐和腾讯达成了版权转授权合作,预计这次合并对网易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对阿里的影响更大一些。

  在国内音乐软件里,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曲库基本相同,购买一个即可,虾米音乐有一些网易腾讯没有的独家的曲库,因此购买国内音乐,只要购买网易或QQ+虾米,总共18元,曲库就基本全了,QQ音乐免费版不能下载320kbps的MP3,付费的话不建议购买绿钻,建议购买付费音乐包更合算。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网易云音乐最酷的功能是音乐云盘,用户可以拥有5G-100G的免费音乐云盘,用户上传的音乐会自动与音乐库进行匹配,这样就很好解决了音乐缺失的问题。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至于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其界面不太清爽,我个人不太喜欢,不过低版本的酷狗音乐(酷狗2014.7575)具有导出播放列表功能,可以将本地MP3歌曲生成酷狗歌单,然后即可在各个云平台上(如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导入,从而实现歌曲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同步。

  音乐管理软件:iTunes、Media Go、Mp3tag

  对于使用苹果设备的用户来说,最佳的音乐软件就是自带的iTunes软件。

  使用iTunes管理音乐,最开始的一步是补齐音乐的完整信息,包括音乐的类型、年代、专辑图片等等,建议先使用云音乐平台匹配本地歌曲,然后再从云平台下载音乐到本地覆盖,下载格式320kbps的就可以了。

  iTunes管理音乐,强在其个性化和定制功能,其智能播放列表是个神器,可以根据你想象的所有场景来自定义播放内容,可以记录音乐的播放次数和跳过次数,可以评分,可以导出音乐,音乐不会莫名其妙消失。配合老版本酷狗,还可以将自建的列表导出到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Media Go是索尼出品的音乐管理软件,索尼旗下的索尼音乐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音乐库,拥有唱片市场大量歌曲的版权,用他家的软件应该很少专辑信息找不到了。安装这个软件后,选中所有的歌曲文件,点右键,选择“获取缺少的属性”可以获得音乐的各种信息,自动补全ID3信息,连音轨号都能补上了,选择“获取专辑图片”可以将专辑图片追加到音乐文件中(不覆盖原有的图片)。

音乐管理软件的选择和使用

  Mp3tag则是一个批量整理音乐ID3信息的软件,可以按照音乐的各个不同信息进行排序,还可以批量修改多个音乐文件的信息,例如批量删除备注、批量修改音乐类型等。

  补完ID3信息,就可以根据可靠的ID3信息把文件名命名规范起来了。在Mp3tag里,全选所有音乐,右键–转换–标签–文件名,可批量转换文件名,建议使用“艺术家–歌曲名”(%artist% – %title%)的命名方式。

音乐管理软件的选择和使用

  Windows Media Player,微软Windows自带的音乐管理软件,支持媒体库管理、元数据下载、同步、以及DLNA播放等功能。

  MusicBee,完全免费的一款专业音乐管理软件,在业内小有名气。和iTunes一样,MusicBee定位于全方位的音乐管理工具,对于大量音乐可以轻松管理。

  音乐转换软件:Medieval CUE Splitter、Monkey''s Audio、RazorLame、Foobar2000

  Medieval CUE Splitter是一个免费的音轨切割工具,可以支持WAVE、MP3、FLAC、APE、OGG、WMA、MPC、WV和TTA等格式的文件。Medieval CUE Splitter音乐切割软件使用方便,可以根据文件情况选择合适的切割方式,可以对作者和标题信息进行编辑,能精确分割APE无损格式音乐的犀利工具,它可将一整张APE音乐专辑文件按照CUE提供的时间断点切割成一首首独立的歌曲。

  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将CD音乐转化为APE格式的无损音乐。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Monkey''s Audio是一套可将WAV转成APE音乐文件的软件,Monkey''s Audio强调的是保有原来的高品质音质,且压缩上相当快速、支持 ID3 编辑,且完全免费。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RazorLame 是目前最优秀的 LAME 前端控制程序,它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专业的选项功能,可以简捷自如地操控 LAME 进行音频文件的编码、解码操作,而无需记忆繁琐的命令行参数。

  LAME 是目前公认的最先进的 MP3 压缩分析引擎,它通过强大专业的音频分析算法对源文件进行透彻分析并制定出最佳的压缩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压缩后的音质。有了它,打造高保真的 MP3 就不再是梦想。

  有了这对黄金搭档,用户可以将无损音乐转化为高品质的MP3音乐。

常用音乐软件的选择

  Foobar2000是一款免费的多功能音频播放器,除了播放之外,它还支持生成媒体库、转换媒体文件编码、提取CD等功能,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音频处理工具。Foobar2000具有众多的插件,可以进行不同音乐格式的转换,例如无损APE转MP3,无损APE转FLAC等。

  音乐设备的选购

  耳塞和耳机的选购,200元以下就用苹果EarPods,千元左右可以入坑hifi耳机,推荐产品为:索尼MDR-1A 铁三角ATH-MSR7 森海塞尔 大馒头2代 小馒头2代等,200到1000元之间的选择太多了,个人比较喜欢铁三角、森海塞尔、AKG、索尼等。3998535835715351

  我用的是索尼大法的MDR 1A,播放器用iPhone即可,播放软件用自带的。音乐可以用320kbps的MP3,听起来和无损的区别不大,还省一半空间。

  同等价格的耳机和耳塞,耳机的音质通常要好于耳塞。

  音箱的选购,需要更多的财力,俗话说“单反毁一生,HIFI穷三代”,因此对大部分用户来说,建议还是选择价格低廉的电脑多媒体音箱更合适一些,为了方便使用,最好有蓝牙功能,500元左右的可以选择“惠威 D1080-IV”,对于电脑用户来说足够用了。1000元的话建议“惠威 M200MKII蓝牙版”。

  至于播放器,如果有iPhone手机的话,就用iPhone做播放器即可,之前我也曾经试听了过索尼 NW-ZX100音乐播放器,试听耳机是索尼MDR-1A,除了声音大一些之外,实际播放效果和iPhone 6S自带的没有太大差别,播放320k的MP3和无损音乐也听不出差别,性价比不高,不值得购买。

  对于耳塞、耳机以及播放器的选择,建议自己亲身去试听,目前顺电等家电商场都提供耳机试听,用户可以选择自己的试听歌曲去实际听听效果。常见的中文试音歌曲推荐:“蔡琴 - 渡口、蔡琴 - 张三的哥、蔡琴 - 恰似你的温柔、蔡琴 - 被遗忘的时光、王菲 - 天空(Unplugged)、王菲 - 南海姑娘、王菲 - 影子、叶倩文 - 潇洒走一回、王杰 - 一场游戏一场梦、张雨生 - 大海”,歌曲可以用无损或者320kbps的MP3都可以。

  总之,以上就是月光博客总结的一些常见音乐和音乐设备,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可以给我留言说一说。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一个完整的产品专题页面策划思路是什么样子?

  网站运营中专题页面的作用非常大,经常能够看见很多付费推广都把专题页面做落地页,直接打开就能看见,足见一个好的专题页面的重要性了。它可以帮助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从某一个优势点去包装我们的产品,好处有很多,如更加具有针对性,能详细的说清楚产品各个优势,嵌套不同的产品文案等。专题页面的类型有很多,不仅仅局限在产品包装上面,我们也可以用来包装一个活动,包装一个品牌形象,或者某一个事件宣传等。今天笔者想和大家聊聊作为网站运营,如何去策划一个符合用户体验的产品专题页面。

  一、确定产品专题页面表现形式

  说白了就是你的专题页面想要通过什么样式呈现在用户的面前,PC上面目前主流的就是是长页面滚动条,还是多屏滚动切换的形式。如果是移动端的话可以使用H5做一个多屏滚动切换的效果来展现;

  表现形式本身并没有什么,个人建议是在PC端如果是信息比较多的可以优先考虑长页面滚动条的形式,如果是针对产品某一个点展开讨论,内容相对比较少,可以优先考虑多屏滚动切换形式;

  还有一两点需要提醒一下:

  1、如果是使用多屏切换,兼容性很重要,尤其在PC端更是要注意主流浏览器的兼容性(IE8+,chrome,firefox等);

  2、还有一个就是不同的设备分辨率展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多屏切换的专题,在1920分辨率的台式机上面图片居中显示刚刚好,但是在笔记本中就是溢出,所以极大影响用户体验。

  何杨在这里不是说作为运营的你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检查这些问题并且解决,而是你要考虑到这些问题,然后反馈给技术,因为一个好的显示效果是用户体验的基础;

  二、顺着用户心思架构楼层

  从这里你就要开始正式的策划你的专题页面布局了,也是本篇文章的重点,但是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切入点,不同的人策划出来的专题页面布局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无法非常固定提供给大家一个类似公式的东西去嵌套,只能给大家提供以下思路;

  这里何杨就以自己之前的策划专题的经验讲解,希望能对新手朋友有帮助,并且找到一些思路,下面你可以试着从下面3个方面去发问自己;

  1、用户对自己产品有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于这类产品,用户乍一听可能不太熟悉,脑海中没有一个相似的东西来联想,对产品整体印象模糊,这个时候我们专题页面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用户知道我们,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对我们产品的直观印象;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用户快速了解你:

  1)大树下好乘凉

  什么叫“大树下好乘凉”?就是找一个在本行业中已经做得非常不错的典型来举例,让用户一下就能明白你的产品是什么。这比你有时候费半天事说一大堆解释的废话有效的多;

  比如之前做过一个O2O系统开发的专题页面,对于这样技术性比较强的产品,你就不能直白从正面介绍,第一用户看不懂,第二用户不会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找一个典型;

  所以我最终使用“有一个系统能帮你做一个像美团一样的网站”,这样的介绍别人一下子就知道你的产品是什么了;

  2)描述一个熟悉的场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产品从正面介绍同样是很难让用户了解,但是利用上面的方法去寻找一个“大树”有比较困难,那么此时我们要怎么快速让用户了解我们的产品呢?

  描述一种熟悉的使用场景出来是一种不错的办法。这样可能大家还是不太明白,举个例子:

  我之前策划过一个做“视频矩阵”产品专题页面,为了让用户快速了解,我就模拟了一个“视频监控电视墙”的场景,左边很多监控探头,右边很多电视墙,中间画上我们的产品,这样别人就能马上知道我们的产品是干什么的了。

  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VR购物,可能乍一听你不懂,但是告诉你这样的一个场景:戴上一副眼镜,你就能立刻进商店里面去购物了。可能你马上就能明白VR购物是什么玩意了。

  3)替他解决什么问题

  除了上面两种快速让用户了解你产品的方法,还有一种是我经常使用的,就是告诉用户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正面介绍。

  比如我策划过一个专题是关于创业门户网站运营的,乍一听你可能不太明白,但是我告诉你:它可以帮助你解决创业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团队合伙人的难题;

  通过告诉你能帮你解决什么问题,用户就能反向模拟产品在脑海中的印象轮廓!

  2、用户有没有使用产品的需求?或者说这种需求够不够强烈?

  这个疑问要解决的时候,不要你宣传了半天,用户根本没有使用产品的需求,或者他事实上是有需求的,但是没有被“激发”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在其他方面花费再大力气也是白费。

  在引导用户对产品产生使用需求方面,何杨给大家2点建议:

  1)分析行业环境,让用户意识到这种需求的紧迫性;

  很多时候我们分析了行业环境,告诉用户某种需求现在已经非常紧迫的时候,可能用户就会去关注,即使之前他不在意的东西。

  比如销售减肥产品,可以分析每年有多少肥胖的人患上各种疾病影响健康,有多少人因为肥胖产生自卑影响日常生活,生活越来越多的垃圾食物防不胜防等,这些数据当你罗列到一起的时候,就会让用户有紧迫感,产生使用需求;

  2)从用户自身痛点出发,告诉他我们能解决;

  就是你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头疼的事情是和你的产品相关的,把它们罗列出来,最好是在专题页面有专门的地方展现出来,然后最后别忘了,你可以帮他解决。这样的目的就是先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然后以朋友的口吻告诉他,你能帮他(不要直接说销售产品,这样用户容易排斥)

  3、即使有了使用需求为什么就要用你的?

  好了,到这里用户知道你是什么,也有使用产品的需求,接下来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用你的?市场同类产品那么多家,有的比你的产品便宜,有的比你的品牌大……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要用你的?

  给出下面的建议之前,先把下面所有建议的出发点亮出来:找差异化。因为有了差异,所以用户才会选择你;

  好了,如何寻找更多的差异化让用户接受你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亮出产品的特色优势

  把自己产品最核心的优势罗列出来,或者说用户最关心的特色功能,文字总结一定要简练,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你产品的优势;

  2)增加产品的额外价值

  除了产品本身的特色功能和优势之外,我们还可以给产品增加一些附加价值,还是以减肥产品为例(以下完全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自己编的附加价值,请知悉),如:

  使用起来很方便,跟喝茶一样;

  有哪些名人都已经在使用了,并且效果很不错;

  晚上睡前吃还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升;

  1个月就能提高回头率……

  3)给用户“算算账”

  有很多时候用户徘徊不定是因为对于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之间的关系太模糊,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他算算账,让他知道原来选择你的产品是最划算的,投入和所得之间的差额是最大的,于是他便会做出选择。比如我之前策划的销售源码的专题就使用了这个方法:

  思路:达到同一目的(使用你产品的结果),有哪些实现方法,并且列出每一方法背后的投资与回报!

  所以我提出了几个假设:

  如果用户自己组建团队开发:高额费用(人员工资)+巨大时间成本+团队磨合等风险成本;

  如果用户自己找外包公司开发:高额开发费用(价格不透明)+无售后保障(维护费)+不了解行业(结果不达标);

  使用我们的产品搭建平台:透明低廉费用(客户平摊)+功能齐全(我们是专业的)+半天搞定(开发工作前期完成)

  所以不管是比效率,比专业,比时间,比费用,只要用户的确有需求,他会有非常大的可能性选择我们。

  4)打消用户的顾虑

  即使用户准备下单了,可能还会有很多顾虑,所以我们在设计专题页面的时候也要考虑进去:如何打消用户的顾虑?

  在此之前首先我们弄清楚用户到底会有哪些方面的顾虑,比如售后有没有保证,到底东西是不是想你说的那么靠谱等。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的方法;

  比如用户担心售后,那我们就公开售后服务体系运作流程,并且合同写明;用户担心不靠谱,那就列举一些现实的案例,或者用户真实评价,或者资质认证,名人效应之类的等等,最终目的就是打消用户顾虑。

  三、别忘了你要干什么

  产品专题页面设计到最后的时候,不要忘了你的初衷:你想要通过这个专题页实现什么?如用户注册会员,点击咨询产品,点击下单,关注公众号,参与活动等等

  如果你前面的布局策划的非常好,完全牵着用户的想法在走,那么走到这一步,应该说离你的目标距离又近了一步,只差临门一脚了!甭管最后能不能实现目标,你要做的就是再添“一把火”,告诉用户的紧迫性,让用户自己着急!

  你可以使用一句口号,或者图片等形式来表现这种紧迫性,比如:

  某一源码类产品:“商机稍纵即逝,你不用,你的对手一定再用!”

  某一减肥类产品:“不要等你老公嫌弃你的时候,再想起来减肥”

  某一致富类电子书:“你错过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机会”

  某一宽带类产品:“现在下单起,前3个月免费使用!”等等

  别小看这最后的刺激,看起来就是一句口号或者一张图片,如果是日常的场景,可能这些口号刺激真的效果不大,但是当用户面临下不下单徘徊两难时,这种刺激就非常有效了,说白点就是给用户一个冲动的理由而已!

  好了,一个完整的专题页面策划思路差不多讲完了,这是我的思路,你的呢?可以关注微信告诉我!

  来源:投稿,作者:何杨(heyangview),原文链接

2016年8月3日星期三

Windows 10周年更新今日起正式开放下载

  据国外媒体报道,微软Windows 10周年更新今日起正式开放下载。该更新于去年12月开始进行公开测试,其主要新增内容包括了Windows Ink智能手写工具、Cortana深度集成、Windows Hello生物信息登陆平台,以及其他多项细节优化等。

  已升级到Windows 10的用户可免费获得该周年更新。而仍停留在Windows 7/8.1的用户则需要先购买Windows 10。Windows 10的免费推广活动已于7月29日结束,如今该系统专业版的零售价格为199.99美元,家庭版则为119.99美元。

  如果通过Windows内建升级程序无法完成升级,用户可前往微软官方网站下载升级工具(可用于制作升级光盘)完成系统升级。

  官方下载地址:https://www.microsoft.com/zh-cn/software-download/windows10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但是今天我们不聊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哈哈,我也不会,我们今天要聊的是网站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它是网站运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运营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数据分析。但是对于新手朋友来说,这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通过安装数据统计代码,每天也能收集大量的网站数据,但是越看越头大,更别提从里面发现问题了。这种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你网站运营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优化。或者这样说,你所有的优化工作都是基于主观判断,没有数据支撑,凡是都是“我认为”;归根结底一个原因,你的数据分析没有目的性,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聊聊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才是有价值的,希望对新手朋友有所帮助。

  在讲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我们先说几个常见的场景,如果你还是像下面的这样进行网站数据分析,那么你就是不合格的:

  一、只是简单的添加全站统计分析代码;

  从统计网站上面获取的一段代码,放在网站上面以后就不管了,我想大多数新手朋友做数据分析的时候都是这样干的,每天过来只是简单的看下昨天的流量怎么样,对比前天是增加还是减少了等,其实我以前也是这样干的,但是这种严格来说不是数据分析,而是数据收集!

  二、跟踪一些简单的链接点击行为;

  知道跟踪一些简单的网站内部的链接点击行为,说明你是有点数据分析的意识了,因为你已经开始意识到跟踪网站和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是有必要的了,但是仅仅是链接监测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两种行为其实都是错误的,根本原因就一个:数据分析没有目的性!所以导致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你面前的就是一堆数据,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

  好了,问题来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合格的运营数据分析?这里就来分享一下我之前的转变思路历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一、你想通过数据分析知道什么?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我把这个叫做“分析未动,目标先行”,什么意思?就是先不要着急去添加统计代码,先想好一个问题,你要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哪些信息?比如这些:

  1、用户购买率:某段时间内,访问你网站的人有多少占比成交?

  2、用户注册率:多少比例的用户注册我们的会员?

  3、用户下载率:有多少用户点击了网站上面的下载链接地址?

  4、用户留存率:一个星期里面,有多少用户重复访问过?

  6、广告点击率:在外面做的硬广点击通过率怎么样?

  这些都叫你的业务目标。为什么要知道业务目标?因为你要通过它们去设计你的数据分析代码。也就是我们下面要和大家聊得话题。

  二、通过目标设计你的统计代码

  第一的目标清晰了,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从目标出发,设计你的数据分析代码,然后帮你去收集有用的数据,然后通过这些数据你就能快速的分析出想要的结果。

  目标的种类千差万别,统计工具的类型也是各不相同。为了帮助新手朋友理解,我们这里以Google analytics为例讲解几种非常常见的代码设计模式:

  1、广告代码的设计;

  这种一般针对有付费广告的情形,比如搜索词竞价,硬广,广点通,EDM邮箱等,我们需要知道广告的效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广告形式和平台,进行标记,以此来判断不同广告的效果;

  在GA中有一个网址构建器,可以很方便的帮助我们进行网址标记,这样我们在投放广告的时候,只要把标记好的链接地址写上就可以了(如果对于构建器的参数不了解的,可以参考GA帮助手册);

  2、网站转化代码的设计;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转化的类型有很多,注册,下载,购买,咨询等,我们可以根据业务来设置自己的转化目标,然后在转化报告中去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我们可以在GA后台的目标中添加不同的目标类型: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3、想看某一栏目下数据

  有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看网站某一个栏目下面的数据统计,或者某一特定URL类型的广告数据(如广点通),这个时候我就可以利用GA的内容分组来实现,见图: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三、收集想要数据

  通过上面的代码设计,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收集数据阶段了,注意要在指定的报告中去查看自己的定制数据,在GA中,我们查看广告效果数据,我们可以在“流量获取->广告系列”报告中查看;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比如转化类的报告数据,我们在“转化”报告中查看: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内容分组数组可以在“行为->网站内容->所有页面->内容分组”报告中查看:

目的性越强,你的网站数据分析越有价值

  四、发现问题

  通过收集到有明确目标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加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细分,最后发现问题所在,这样的话,就会比盲目的收集数据效率会高很多;而且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数据分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

  比如我们通过对留存率的分析,发现网站的留存率很差,这个时候你就想办法提高用户粘性,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网站的布局,增加一些有价值的内链接,或者做一些活动,让用户参与进来,带动网站的留存率等;

  五、给出解决方案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除了分析原因,作为网站运营人员,我们还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

  1、为什么跳出率很高?是不是落地页面体验不好、是不是跨域访问造成的、是不是代码部署有遗漏等等,不同的原因我们要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2、怎么找到最合适的广告投放平台?我们可以细分不同来源下的广告效果,然后筛选出那些性价比最高的平台;

  3、为什么网站用户注册率很低?是不是流程太复杂,注册按钮不明显等;

  结语

  没有目的性的数据分析都是盲目的,有朋友说,我有目的了,不盲目了,但是就是不会操作,那你就去学习一种适合自己的网站分析工具,百度统计,CNZZ,GA都可以,把里面基本的设置方法给研究透,记住好的运营数据分析=目标+工具,而这缺一不可。数据驱使决策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提炼有价值的数据,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好了,有什么数据分析问题可以关注微信交流,下期再见!

  来源:投稿,作者:何杨(heyangview),原文链接

2016年8月2日星期二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资产

  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 滴滴出行和优步的母公司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据了解,优步中国仍将保持品牌和运营的独立性,滴滴出行将整合双方团队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经验与专长,在用户资源、线上线下运营和营销推广等层面共享资源、协同发展。此外,滴滴出行也将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化策略。

  滴滴出行总裁柳青表示,目前已有超过一千五百万司机和三亿注册用户已经加入滴滴社群,共同搭建将人、车、交通和生活方式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生态圈。优步中国人才和经验的加入,将让滴滴出行能更好服务中国人的需求,滴滴也期待与海内外伙伴深入合作,为行业、乘客和司机创造更多价值。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程维表示,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滴滴出行和Uber在中国这片创新的赛场上不断过招比拼。滴滴出行与Uber的合作,将让整个移动出行行业走向更健康有序、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此次合作后,滴滴出行将继续与监管者、广大用户和各界伙伴一起不懈努力,为解决城市的交通、环保和就业挑战贡献力量。

  与此前的传言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之后会放弃海外市场有所不同,合并之后,滴滴出行将加快“扬帆出海”和国际化步伐,从人才结构、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上全面开始走向全球化。

  除将继续与全球伙伴合作打通本地优势资源外,滴滴还将进一步推进进入其他海外新兴移动出行市场,如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欧洲、俄罗斯等地。而为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能够和全球竞争,滴滴已经在硅谷建立了硅谷研发中心,并考虑在英国、俄罗斯建立类似的研发中心,在全球招揽世界顶尖人才。

  在政策方面,7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等7部委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

  滴滴出行表示,此次历史性的合作将成为中国移动出行行业把握机遇、实现澎湃增长动能的新起点。同时,滴滴出行已经构建了一个世界领先的智能交通云,希望通过与相关公共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城市的交通体系和城市发展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正在进行全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在国家“互联网+”和鼓励创新的政策激励下,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种创新业态,互联网分享经济通过大数据驱动的创新科技,革新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环保问题和就业挑战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移动出行市场已经展示出无可比拟的巨大潜力。

  根据滴滴出行方面的数据,目前该平台提供了超过1300万灵活就业机会,直接充分就业超过100万,日服务乘客达1600万人次。“然而相对于八亿的城市人口规模,滴滴目前的渗透率亦仅为1%左右,整个移动出行行业才刚刚起步,滴滴期待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共赢、创造未来”。

网易《魔兽世界》取消点卡推行包月卡被批“吃相难看”

  《魔兽世界》网易国服运营团队日前发布消息宣布,国服将于8月4日起开始销售月卡、季卡和半年卡,价格分别为75元、198元和360元。与此同时,在8月4日以后官方将不再销售点卡,也就是说《魔兽世界》国服以后只有月卡、季卡和半年卡,而不再支持点卡消费。

  至于玩家目前账号中的有戏时长,官方提供了两套方案。分别是:

  一、一次性兑换成天数:通过游戏内的兑换功能,玩家可以按150分钟=1天的比例一次性兑换成天数,剩余不足150分钟的部分按150分钟计算。

  1、每个WOW账号单独转换,只能一次性将所有剩余分钟游戏时间兑换成畅玩天数。

  2、兑换功能将从月卡上线开始持续开放两年,直到2018年8月4日关闭。

  二、继续消耗游戏时间:玩家可选择不转成畅玩天数,而继续按分钟消耗剩余游戏时间;当分钟游戏时间与月卡(季卡、半年卡)同时存在时,优先消耗月卡(季卡、半年卡)。

  1、剩余的分钟游戏时间在月卡上线后两年内有效。

  2、2016年8月4日起,将无法再通过战网点兑换到分钟游戏时间。

  这次变革可谓有欢喜的有反对的,对于少数职业玩家来说,月卡无疑是最划算的消费方式,但是对于大量休闲玩家来说,月卡就非常不划算了,因此引发大量休闲玩家的不满,让玩家感觉这项措施就是让休闲玩家尽早离开魔兽。

  如今还在坚持魔兽世界游戏的,绝大多数都是那些有着多年魔兽经验的老玩家们,10年过去了,他们之中很多都已经成家立业,可能每个月只能在魔兽世界中逗留十几个小时甚至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如今月卡取代点卡制收费,会让这些老玩家感觉相当的不值得,并且加速消耗着他们对于魔兽世界的情怀。

  这种敏感的时候,网易市场总监张栋却在微博大放厥词,嘲讽休闲玩家们“爱玩玩不玩滚”,对于张栋如此充满嘲弄的语气,更是引起了玩家们的愤怒,张栋虽然删除了微博并且连续发了2个道歉博文,依然不能平息玩家的怒火,虽然网易副总裁李日强发了篇公关文“为什么取消魔兽点卡”来紧急灭火,却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的效果,玩家依然不买账。

  有玩家表示,当年在《魔兽世界》人气最高的时候,网易不出月卡,而一直推行点卡,获得更多收入,而到了现在魔兽人气低迷的时候,却取消点卡,推行月卡,对于休闲玩家来说相当于大幅涨价,还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玩家,实在是吃相难看。

  对此,我在微博上进行了一个投票调查,看看网友是如何看待《魔兽世界》取消分钟数点卡,推行包月卡?截至目前有五千人投票,仅有7%的用户对网易表示支持。

  下面是网易副总裁李日强发布的公关文“为什么取消魔兽点卡”

  我过往出席过无数的发布会,今天下午宣布魔兽月卡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有点颤抖。很多朋友认识我可能是从魔兽开始的,魔兽在国服推出月卡是我多年的心愿,今天终於可以实现所以有点发自内心的激动。从台上下来先问同事弹幕反应如何,告知还算良好才舒一口气。得瑟了大半个小时,看到微博和论坛上越来越多争论和吐槽,心里一沉。这种幻得幻失的感觉彷�烦趿狄谎�。

  现在主要的槽点是为什么我们推出月卡的同时不保留原来的点卡制度,我想说明一下原因。

  说白了,我们认为过往的点卡制是不好的,它影响了魔兽玩家的游戏体验,错误引导了不健康的游戏习惯。如果魔兽世界是现在才推出的一款新游戏,我们一样会只提供月卡方式而没有点卡收费。点卡的问题是让玩家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我听过有玩家说上个厕所也要先下线免得烧点卡,也曾经在打团队副本时灭团,团友抱怨浪费大家点卡 (在外服通常是抱怨浪费大家修理费)。国服的玩家由於烧点卡的心理压力,有时候玩游戏会比较攻利,钓鱼考古这些对装等没贡献的不玩,成就幻化是土豪才玩得起,任务剧情写得多好都别看为了赶时间,狮鹫飞得那么慢肯定是为了黑我点卡….等等,这些都不是暴雪设计魔兽世界所希望看到的效果,我们实在不想再有玩家以烧点卡时间的方式玩魔兽。再说,魔兽世界分联盟部落两个阵形已够好了,我真不希望还要把玩家分成月卡党和点卡党。如果玩家以后碰到新朋友,也是玩魔兽的,不是先问对方联盟还是部落的,而是问你玩月卡还是点卡的,那真的好么?  退一万步,假如点卡月卡并行,同样会产生很多问题的,我相信到时很多玩家(特别新玩家)无论选哪个都会觉得自己选错的、吃亏了,何必要让玩家玩个游戏都那么头疼呢? 一种简单的付费方式,大家可以把心思都放在游戏内容里,而不是烦恼选哪个付费方案更赚,我认为是最好的。

  至於有多个小号的玩家,我们理解你的担忧。首先我们有一次免费转服的优惠可以让你把角式合并到一个WoW帐号里,主号充月卡,其他的小号我建议你可以先充一些分钟时间 (可以慢慢考虑几天,8月4日前还能买到点卡),反正扣费系统是先消耗月卡、后消耗点卡的。往后再看各小号的使用情况,顺便测试谁才是真爱。想合并到主号的合并,想用分钟转换月卡的转换月卡,想继续用点卡的继续用点卡,希望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服你月卡的体验是比点卡好。

  我相信即使我怎么说,还是有人会认为以上全是假话,认为一切都只是为了多圈钱,总之你开心就好。

  最后感谢众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魔兽玩家和朋友,看到你们为了帮我们说话而被攻击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希望不会影响大家游戏的兴致。下周前夕任务就要上线了,大家在破碎群岛见!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Windows 10不再免费升级?这里有新方法

  历经1年的免费策略,微软为Windows 10设定的10亿生态圈目标完成了35%。再过9小时在该策略终止后如果你还想要升级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付费购买。之后真的没有其他办法免费升级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三个月前,微软宣布那些需要使用辅助技术的消费者能够继续免费安装持有Windows 10系统,而今天公司发布了升级页面。

  该页面解释道:

  面向一般公众的 Windows 10 免费升级优惠将于 7 月 29 日结束。但是,如果您使用辅助技术,那么即使在面向一般公众的优惠截止日期过后,您仍可获得免费升级优惠,这是因为 Microsoft 会继续为使用辅助技术的客户改进 Windows 10 使用体验。

  在 Windows 10 周年更新中,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以改进 Windows 10 辅助功能的可访问性。想了解更多,请阅读我们的博客,其中详细介绍了其中一部分改进情况。

  升级前,请先与您的辅助技术提供商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其软件与 Windows 10 的兼容性。

  如果您希望立即使用 Windows 10,并已准备利用免费升级优惠,则请点击下方的按钮以开始。

  是的,我在使用辅助技术,并已准备好免费升级到 Windows 10。

  如果你想要免费升级,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点击页面的“立即升级”按钮,在确认你在使用辅助功能技术之后就会完成升级,微软也不会要求提供相关的证明。

  在7月29日之后,如果你想要继续免费升级Windows 10系统,那么就谎报自己是残疾人;如果你觉得在道德上不能接受,那么可以放弃。这篇新闻的目的也不是推荐你去撒谎,只是想让你知道有这个一个页面存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免费升级Windows 10系统。

Windows 10免费升级结束

  7月29日,Windows 10免费升级优惠计划已经正式结束,根据时差中国区在7月30日结束,这意味着还没来得及升级Windows 10的用户将不得付费购买正版了。

  此前Win10自动强制升级成引发多次争议,不少不愿升级到Win10的用户对微软这一做法相当不满,今天Win10的免费升级计划正式结束,对于坚守在Win7/8/8.1的用户来说再也不必担心系统莫名其妙自动升级的担忧。但凡事有利有弊,对于那些还没来得及升级到Win10的用户来说,从今天开始如果想升级到Win10需要付费购买许可证,Windows 10 Home版售价120美元,Pro售价200美元;面对OEM厂商的售价着分别为,Home版100美元,Pro版140美元。

  在过去的这一年间,已有3.5亿台设备运行Windows 10。用户满意度超过之前的任何Windows版本,用户使用量史上最高,自Windows 10发布以来其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1350亿小时。另外,微软面向Windows Insider计划参与者发布了25个PC builds版本和16个Mobile builds版本。Windows Insider参与者目前使用Windows 10的时间已超过50000年,为微软提供了近7500万条反馈意见,有5000余条的反馈增强了Windows 10的功能。

  为了让全球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上这款创新的操作系统,微软首次提供免费升级和更新。自2015年7月29日,拥有Windows 7和Windows 8/8.1正版授权的用户可以在一年之内免费升级到Windows 10。到2016年8月2日,所有Windows 10设备将可以免费进行Windows 10一周年更新。

  对于Windows 10的定义,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表示,微软正试图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Windows在改变科技行业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纳德拉看来,Windows是一项服务。

  在免费进行Windows 10更新之前,萨提亚刚刚领导微软不久,就决定对9英寸以下屏幕设备使用Windows实施免费政策,这使得很多手机和小屏幕平板厂商受益颇多。对于微软来说,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免费"的模式使微软原先的商业模式被撕开一个口子,让微软会牺牲操作系统带来的巨大利益。为何如此?微软只为推动产品服务的创新,只为向全球用户普及创新带来的新体验。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Windows操作系统仍然占据超过90%的绝对份额,6月份Windows 10市场份额增至19.14%。目前,Windows在全球的装机量已达到15亿台,而据预测到2017年,全球Windows系统的PC出货量将增加9.5亿台。这也正是微软提出"未来两至三年内实现让Windows10覆盖十亿设备"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