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搜索引擎的Robots规则

  robots.txt是一种存放于网站根目录下的文本文件,用于告诉搜索引擎的爬虫(spider),此网站中的哪些内容是不应被搜索引擎的索引,哪些是可以被索引。通常认为,robots.txt文件用来搜索引擎对目标网页的抓取。

  robots.txt协议并不是一个规范,而只是约定俗成的,通常搜索引擎会识别这个文件,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对于Google来说,使用robots也未必能阻止Google将网址编入索引,如果有其他网站链接到该网页的话,Google依然有可能会对其进行索引。按照Google的说法,要想彻底阻止网页的内容在Google网页索引中(即使有其他网站链接到该网页)出现,需要使用noindex元标记或x-robots-tag。例如将下面的一行加入到网页的header部分。

  <meta name="googlebot" content="noindex">

  如果Google看到某一页上有noindex的元标记,就会将此页从Google的搜索结果中完全丢弃,而不管是否还有其他页链接到此页。

搜索引擎的Robots规则

  对于百度来说,情况和Google类似,如果有其他网站链接目标网页,也有可能会被百度收录,从百度的说明页面上看,百度并不支持像Google那样通过noindex完全将网页从索引上删除,只支持使用noarchive元标记来禁止百度显示网页快照。具体的语句如下。

  <meta name="Baiduspider" content="noarchive">

  上面这个标记只是禁止百度显示该网页的快照,百度会继续为网页建索引,并在搜索结果中显示网页摘要。

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浅析苹果三星专利战

  10.5亿美元,这次判决够三星喝一壶的了,整个Android生态圈此时都在苹果公司的专利大棒下颤抖。五年前那场精彩绝伦的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向世人宣布:“苹果重新发明手机。”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注意到了他那狡黠的一笑:“当然,我们申请了两百多项专利来保护这部至少领先五年的手机。”

  登上当时《时代周刊》封面的iPhone果然给业界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嘲笑了所有智能手机的实体键盘,说它们或者不智能、或者不易用。彼时的触屏手机还停留在用笔(或者指甲)笨重地在电阻屏上划来划去的诺基亚的时代。iPhone告诉人们原来多点触控技术可以让手指滑动成为最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实体键盘完全是多余;iPhone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可以智能又易用。尽管有时候它信号不太好,但还是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为了这款重新定义智能机的手机,苹果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也未雨绸缪地建立起了专利防火墙。这次,三星就狠狠地撞在了这堵墙上。

浅析苹果三星专利战

三星手机iPhone出现前与iPhone出现后对比

  这幅图片大概能告诉我们iPhone对业界的影响。当然,大屏幕无键盘智能机仅仅是像苹果而已,苹果必须拿出切实的证据来证明竞争对手的侵权。此次专利大战,苹果认为三星侵犯了其三项功能型专利和四项外观专利,打出了一副寓意颇深的组合拳。三项功能型专利分别是:卷轴滑动到底的回弹动作专利、单指卷动和两指缩放专利、点触放大专利。这三项专利直指Android系统,等同于向谷歌开炮。而四个外观专利分别又涵盖了iPhone典型的圆角和Home键设计,iPhone简洁的边框、喇叭口布局设计,iOS的网格型图示和iPad的薄边框、圆角设计。这四项外观专利又警告了所有投入谷歌怀抱的手机厂商。笔者认为前三项专利都与苹果研发的多点触控技术息息相关,如果该专利有效,三星确确实实侵权。毕竟,在苹果之前没有公司推出过这种多点触控的操作技术,是苹果公司卓越的想象力和技术能力使得人们可以用手指精确、简洁地操控手机。而外观专利则比较难以鉴别,毕竟还没有一款三星手机跟iPhone一样,直接违背这四项外观专利;但对平板电脑而言,Galaxy Tab跟iPad实在太像了,以至于三星的律师不能在三米外区分出两者。这套组合拳使得三星自己都知道败局已定,只是赔多少的问题了。三星的证人迈克尔·瓦格纳出庭作证时说:“苹果在计算利润流失的时候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三星在抄袭iPhone和iPad的设计或侵犯苹果其他专利的产品方面所得的利润实际上仅有5.2亿美元,远没有苹果计算的20多亿美元那么多。”

  尽管三星对判决提出了上诉,并不认可此次判决。但这次专利大战,三星败局已定,并且给整个Android阵营都敲响了警钟。所有Android手机都是触屏手机,而有关多点触控技术的发明专利可以横扫所有Android手机与平板厂商。如果让Android回归到Android2.0之前的单点触控时代的话,估计会被所有用户抛弃。辛辛苦苦四五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除此之外,Android阵营的外观设计也会努力避开苹果的那四项专利。这也会使得开发设计的投入增加,减弱Android手机的价格优势。

  不过,这也算是给Android阵营的一个激励:努力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非iPhone第二。正如网友路平所说:“那些不喜欢iPhone的人,你们才应该感谢apple!如果不是因为apple的专利诉讼,你们喜欢的android手机就会变成你们讨厌的iPhone的样子。”

  来源:tonyisgreat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

百度大战360

  据报道,百度在8月28日晚间对360搜索业务展开反制,用户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将会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这也是360本月中旬发力搜索服务以来,百度首次展开相应的反制行动。

  经过测试,用户使用Firefox、360浏览器以及IE浏览器,通过360综合搜索访问百度知道、百科、贴吧等服务时,将会强行跳转至百度首页,以劣化搜索体验,而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则未受到影响,依旧可以打开原始网页。

  360也迅速进行了防御,针对使用Firefox、360浏览器以及IE浏览器的用户,访问百度相关页面,直接转到了网页快照界面,以防止被引到百度首页。不过,这种操作不免也会使得搜索体验下降。

百度大战360

  百度为什么要反制360呢?

  其一,360搜索推出后,增长速度惊人,据多家网站最新发布的流量数据,360搜索引擎从8月16日推出测试之后,360搜索引擎已经快速超越搜狗、谷歌和腾讯搜搜,就测试流量而言,它已经成为仅次于百度的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据分析,这些流量绝大部分来自网址导航和浏览器捆绑。

  其二,使用Google Chrome的大多为资深互联网用户,如果影响了这些用户的搜索,可能会带来负面口碑,因此这次百度反制只针对IE、Firefox和360浏览器的用户。

  其三,360搜索的推出直接威胁到了百度的核心商业模式:竞价推广广告,360搜索目前没有任何广告,而百度搜索却有大量广告,因此难免会遭到百度的反击,不过,如果360没有直接抓取百度的搜索结果的话,各个搜索引擎之间就应该公平竞争,以最好的搜索体验来赢得用户,而不是通过已有的资源来劣化竞争对手的搜索体验。

  360搜索目前没有任何广告,而百度搜索却有大量广告,不过,360搜索未来也有可能在右侧投放广告,否则这种商业模式难以维系,毕竟商业公司不会耗费大量资源免费为用户提供服务。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低预算SEM账户投放思路

  好几个看我博客的朋友,交流的时候都提到百度推广的低预算账户应该怎么投放。这个问题貌似也比较普遍,毕竟不是每个公司都有实力全天候不限预算投放,而且还能保持合理的ROI,不然老板有钱也不会给你烧呀,对吧。这几天呢也比较忙,没怎么思考这个问题,今天突然看到笔者之前写的博文提要,顺口说几句。

  首先作为semer,无论是管理什么样的账户,目标一定要清楚,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低预算账户也是如此。

  其次,弄明白为什么要限制投放预算。是因为之前投放的ROI不合理?还是公司资金原因?抑或是公司对sem这块只是试水,并没有计划花大心思去做这个渠道。或者,Boss给SEM的定位就是想在搜索引擎上给公司的业务做一个入口,投投品牌词而已。具体问题,都要具体去分析。

  1、之前投放的ROI不合理,因此公司限制了投放预算。这个比较常见,优化思路也十分简单。在笔者看来,只要账户和业务有一定的数据积累,做ROI比做销售总量更容易。这种情况只要控制消费大、转化低的关键词的投入,增加转化效果好的关键词的投放即可。控制关键词预算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降低出价,还有匹配方式(精确匹配出价相对高、短语匹配相对低)、分时间段和地域投放、合理添加否定关键词等。

  2、公司对SEM不太了解,只是简单的试水,所以预算有限,需要限制投放预算。这个没什么好讲的,好好干活吧,把业绩做起来,公司会重视这个渠道的。记得笔者刚做项目的时候,第一个月消费才一万元,想想如今每天烧小十万,真是唏嘘不已。公司要的只是结果,你需要给Boss看的,是利润,是销售额,是ROI,是增长,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的报表。有希望,就有支持。

  3、一个品牌在搜索引擎上的入口。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SEM部门,或者部门人数比较少,经验也不是很丰富,难以控制优化大型账户,以及投放之后的ROI,故而采取很妥帖的投放方式。众所周知,品牌词在SEM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种低预算账户的ROI肯定会非常高,作为SEMER的你,多申请费用吧!多利用各种渠道以及搜索词报告去有效拓展品牌关键词吧!如果你有信心,可向公司主动请缨,增加sem的投放关键词和预算。

  低预算账户的投放思路,核心就是要能控制ROI。在ROI合理的情况下,没有公司和Boss还会去限制投放预算。在操作思路上,主要多用精确匹配,效果好的关键词再开短语,配合否定关键词和搜索词报告,同时充分利用时间段投放和地域投放。其他的投放手法就跟普通账户差不多了。如果你的账户现在也限制预算,可留言说明你的情况,大家一起交流。

  古人曾经云过:预算太低没问题,成功与否在于你;投放关键在控制,时间地域要活用;精确先行再短语,否定节奏要跟上;待到业绩光荣日,莫笑他人眼界低。最后祝大家管理的账户每天都能烧钱过十万。

  来源:曾鹏辉SEM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iOS与Android开发者谁挣的多

  最近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的一篇调查文章,Android的开发者所获得的收益仅占苹果iOS的开发者所获收益的7%。这篇文章的前提是开发者显然会去赚钱多的平台,因此Android想吸引更多的开发者仍需继续努力。这篇文章让我思索了半天……它说的是事实吗?如果是的话,用我公司广告服务的那些开发者又是谁?

  你仔细研究这篇统计数据会很有趣。

  第一,7%的数字是根据应用销售所得的收益而统计出来的,因此这里面不包括广告的收益。第二,这篇文章所用的数据来自于苹果App store 自诞生以来总共的收益,这明显要比Android 多。

  一些其他的统计数据让这个问题更加困惑:

  根据Inneractive的调查显示,iOS上的点击率(CTR)是Android上的两倍多,但是每千人成本(eCPM)却只比Android高30%。这显示出Android的开发者可以从用户每次点击上获得更多的收益。结合另一个最近的统计看,Android能产生iOS两倍的广告曝光数,在广告收益上Android可以让你赚的更多。

  因此,或许我们需要一个考虑更全面的统计方法,来比较两个平台上开发者的收益。

  苹果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环境。他们严格控制着应用商店并且对在他们地盘外产生的收益手段虎视眈眈。广告收益是苹果封闭环境内的主要漏洞。显而易见的是他们不能堵上这个漏洞。从苹果目前的心态上看,他们想通过iAds在该漏洞中插上一手,苹果感兴趣的是控制住这块巨大的肥水不会往外流。

  而在另一方面你还有Android。它开源,生态环境开放,市场也开放。而把这些都融合起来还是Google,这家Android平台的开发者本身也是一家广告公司。难道Google会不想确保广告收益的口子尽可能的扩大吗?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货币化的趋势。所有下载的应用中几乎90%都是免费的,并且没有应用内货币化。事实上,根据Distimo截至七月的数据显示,一年里热门付费游戏的增长仅为7%,而热门免费应用的增长为34%。苹果收益中来自于收费应用的贡献在减缓,事实上苹果72%的收益来自于仅占4%的应有内购买模式(注意,应用内购买在三月份才引进Android上)。

  随着苹果继续限制他们地盘之外的收益手段,而智能机(价格越来越便宜)的数量正持续的增长,因此不喜欢付费购买应用的用户将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苹果应用的货币化增长将面临一个停滞阶段。相反,Android的开放环境,以及开发者可以在其上使用额外广告的手段,这或许意味着Android上的开发者会赚的更多。

  来源:雷锋网投稿,via CocoaChina

智能电视的五个疑问

  前几天陪朋友去买电视,销售员指着众多的“智能电视”解说了半天,还用了一分钟在浏览器上艰难地输入了 Youtube 的地址。朋友在销售的指导下,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智能电视的“智能”,要求的不是电视,而是用户。

  这让我想起罗技的谷歌电视机顶盒 Revue。有好事者听到退货量超过出货量的新闻, 放言“设计要有多烂才这么多人退货”,找我一起去试用,问题变成“销售要有多好才可以卖这么多”。

  我们这个做智能电视的团队没销售员,叫这些技术宅男情何以堪啊?不过技术宅男们的优势是能理性看到浮相背后的本质,所以在此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拿来和大家分享。

  一、电视将死,没人看电视了

  这个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问题。粗略看上去,在众多新的互动娱乐的围剿下,答案必然是电视的末路。艾瑞咨询不久前的研究数据是说北京的电视开机率在过去三年间从70%降到30%,或者说照这个速度三年之后就没有人看电视了。时间并不站在电视生态圈的这边。

  多年前以 Skype 为代表的 VoIP 服务兴起的时候,也有人说电话要完蛋了,也有人说最终可能会像收音机一样,沦为路上偶尔用到的设备。结果不用多解释了。电话当时的困境,不是电脑有多强大,而是电话本身有多难用。如果电视也来一场像 iPhone 一样的革命,终于能用、好用,有合适的内容和交互娱乐,这个产业和生态圈会怎么样?

  2010年5月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的特别报道《Changing the Channel》就报道,美国家庭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超过在其它设备的总和。而群邑最近的报告也预计,2011年电视广告市场会占据整个市场的近六成。

  如果认为电视将死,那么基本是只看到了眼前;没看到未来,也没学到过去。

  二、电视的创新到头了,智能电视没什么新功能

  这是最近常听到的论调:视频点播,有些电视已经有了;视频通话,有些电视也有了;社交服务,有些电视也有了……还有什么你能想到的功能电视上没有的?

  嗯,这种论调放在五年前,苹果的团队听到的是:邮件地址本,有些手机已经有了;视频通话照相,有些手机也有了;移动办公移动电影娱乐,有些手机都有了……嗯,地图 GPS 什么的,哎,还有什么iPhone 的功能现在的手机做不到的?

  光电视屏幕的尺寸这一点,就是别的设备无法替代的。电视可以一家人看,电脑显示器可以两三个人挤,手机屏幕就只能容下一个头了。

  乔爷不相信手机的创新到头了,我们也不相信电视的创新到头了。功能取胜的想法,适合做那种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做不好的山寨机。智能手机有什么功能要问用户,没有什么功能才要问厂商;智能电视也是一样。

  三、苹果会再次引领潮流,乔爷“突破了它”

  业界从热卖的《乔布斯传》看到一个重要的段落就是“我们突破了它(电视)”,于是集体陷入恐慌状态,生怕变成电视时代的诺基亚。话说乔老爷到死都挂记着的这块屏幕,恐怕算是他的产品中不多遗憾了。和其他颠覆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比起来,Apple TV 只能称作一个爱好,虽然谁都看得出这个爱好背后的野心有多大。

  当然这不能怪帮主不英明神武。苹果能颠覆的,都是它很弱的产业,而媒体其实是苹果很强的一块,iTunes Store 不是北美市场头把交椅吗?乔老爷寄于厚望的,也是 Siri + iTunes 组合。这个“突破”,我实在很难看好,语音界面能适合客厅环境吗?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否定的;我们对 Kinect 适合操控的判断也是否定的,已经得到证实——大屏幕交互的瓶颈,从来都是人而不是技术——你愿意说了一天话,累得要死躺在沙发上,还要和电视机说话?或者举着两只手傻子一样地不停地动。

  当然,我们如果苹果真的有突破,不但对消费者是好消息,对我们这样的开发团队也是好消息——没有 iPhone,哪来的 Android?

  四、Android TV 是合适的智能电视平台

  是的,Android 是不错的移动平台,不过放到电视上……

  这令我想起了Windows 被放在手机里面的兄弟 Windows Mobile。是的,为了移动平台还特意改了名。当时我看到被隐藏的鼠标就疑惑了,看到文件管理器里面的目录结构就解惑了。工程师主导的这样做,“简单粗暴直接”是没问题的,“有效”就要打问号了;不用打问号的是,这些用 Android 平台的电视商要么没有想象力,要么懒得可以,要么两者皆有。

  移动环境体验是碎片式的,为此而设计的移动操作系统怎么能提供客厅环境需要的沉浸式交互的社交环境呢?就好像 Windows 为了处理繁多繁重繁杂的任务而设计,微软两年前终于觉悟,于是移动系统推倒重来,当然,为了 Windows 还特意改了名……

  卡车可以载客,不代表是合适的客车。

  五、手机或者平板可以用作交互设备

  必然可以,而且Apple Remote, IntoNow 一类的产品都证明可以。

  能用不代表好用。真正用过手机触摸屏控制电脑或者电视的朋友就明白,在一块屏幕上控制另外一块屏幕只是看起里很酷的一件事。实际使用中,用户视线不断地在两块屏幕之间来回切换,而触屏控制界面的多变使得用户更加疲劳。这不是个好方法。

  这是市面上暂时最好的方法,因为电视无法交互,所以用户必须求助于其他设备。这令我想到电话还不智能以前,商务精英口袋里的PDA。现在还是“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吗?我们能解决根本问题,直接和电视交互吗?

  来源:雷锋网投稿,原文链接。本文作者为雷锋网特约撰稿人,香港翱瑞众科有限公司董事汪智沛,翱瑞众科是一家香港科技大学创业企业,从事的领域是智能电视。作者对当下智能电视的现状,从用户以及产业的角度做出五点剖析,如果有读者想和作者继续探讨智能电视相关的话题,可以在新浪微博@汪智沛。

“促销”与“抢购”―网购时代的悲剧

  曾经,网购是一种流行,因为新鲜;后来,网购是一种常态,因为方便;现在,网购是一种投机,因为便宜。从前,促销是可遇而不可求,现在,促销无处不在,“一元秒杀”、“一折起售”、“0元邮费”……小到香哈网的一份外卖、大到淘宝的百万级别墅抵价券,没有你找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只要你的鼠标点的足够快,“便宜”就是你的了。

  “双十二”当天,淘宝“全民疯抢”零点准时开幕后,短短1分钟内,就有270万用户涌入网站。10分钟内,商品成交数就达到51万笔,支付宝交易额突破1亿元。

  除了淘宝“造节”促销外,其他电商的促销手段也毫不含糊,12月12日,F团推出了3款超低折扣商品,其中0.5元/听的可乐更誓言要超越淘宝创造的单品最高销量34万件的纪录;QQ网购则推出“满199送300”的全站大促销……而且,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元旦,电商的促销力度将会有增无减。至此,网购已经进入了电商“促销”与用户“抢购”的时代。

  电商:造节促销—“有钱”

  如今的电商们不可谓不“有钱”,为了抢用户、提高销售额,建物流、打广告、搞促销等等不遗余力。亏损?那又怎样,投资人有的是钱。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子商务领域(不包括团购)已披露的投融资就有44起,总额超过20亿美元。

  面对赔本赚吆喝的电商困境,众人群呼:寒冬来了,焦虑的投资者们已经坐立不安了,电商该冷静下来练练“内功”了。然而,暂时的资本投入却像兴奋剂,让拿到钱的电商企业们更加疯狂的跑马圈地,全然忘却了精耕细作。也难怪有人讲,“惊喜的发现又有中国式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营业务都不赚钱,但以赚不同轮次的VC/PE的钱为主。”

  用户:疯狂抢购—“便宜”

  接连不断的电商促销节让人应接不暇,极大地满足了国人“爱占便宜”的心理,不少人甚至因此患上了“网购依赖症”。“每天上网,会不由自主地浏览购物网站”, “几天不网购,就觉得缺点什么”,“经常去淘打折货,买一些零碎的、不需要的东西"……不少人的生活已经被网购绑架。一项针对近3000人的在线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网购依赖",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

  然而,面对用户的疯狂抢购,电商的运营、服务能力显然已经透支,价格欺诈、物流慢、售后难、服务差甚至卖假货等等状况层出不穷。当当网甚至连续玩起了“错价门”,1元的阿迪鞋、110元的三星手机、0.1元的洁面乳,你敢买吗?买得到吗?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促销不仅没有给用户带来真正的实惠,反而给用户徒增许多烦恼,甚至让一些用户打起了官司。

  不难看出,“促销”与“抢购”的网购时代对电商和用户都是伤身又伤心,不仅把电商行业拖入恶性竞争的泥潭,也没能给用户带来商品质量和服务上的保障。为了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商家和用户都应该冷静一点,理性一点。

  来源:速途网投稿。

2012年8月24日星期五

家用游戏机的危机

  自去年以来,日本电子消费业巨头纷纷曝出巨亏。2012年4月26日,电子游戏行业里程碑式的企业任天堂公司亦宣布,该公司30多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而作为任天堂的拳头产品,3DS和Wii均因为销量不佳而下调售价,在业界看来,这才是拖倒任天堂“百年老店”的核心问题。

  30年来,面对索尼、世嘉、微软等各种各样的对手,任天堂总能精明地重塑游戏市场的格局,找到自己的突破口。2004年,该公司推出的DS手持式游戏机(3DS的前身)曾风靡一时。接下来,其又在2006年推出了体感游戏机Wii,开创了体感游戏的先河。不过在同样以创新为纲的苹果公司推出iPhone和iPod Touch以后,任天堂在掌上游戏机领域面临了严重的挑战,销量一度落后。

  随着iPhone游戏的兴起,任天堂游戏机业务遭遇冲击。铁杆玩家甚至表示,对Wii已经没有新鲜感,他们开始通过iPhone玩游戏。分析师们也在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任天堂到底怎么了,家用游戏机到底怎么了?

WII的外观非常精巧

  传统游戏业危矣

  从目前的现状看,传统家用游戏机/掌机和苹果iPad/iPhone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家用游戏机和掌机的游戏很好很专业,但大多数人外出,口袋里通常只会装一个电子设备,太多电子设备也没有那么多口袋,因此具有电话功能的iPhone即为首选,人们不可能不带电话,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传统掌机是否也可以采取同样思路,在游戏机里添加电话和短信功能,以对抗iPhone。

  目前掌机市场依旧以任天堂NDS占有率最高,但随着iOS和Android平台的迅速普及,可以肯定的是iOS和Android的份额将还会继续提升,NDS迟早会被超出,这或许给我们带来了游戏掌机时代的一场新的革命。

  iPhone类手机游戏的价格低并不全是因为成本低,主要还是因为其发行渠道极为低廉且高效。大量的iPhone游戏定价只有1美元,很少有超过10美元的游戏,而家用游戏机的游戏则普遍在20美元以上。

  在硬件设备上,iPhone的几次更新,在逐步探索并完善了触屏手机上特有的游戏方式的同时,其飞速增长的硬件性能也让游戏开发商得以将一些列画面精致的3D游戏搬上手机。尤其是iPhone4发布后出现的几款采用虚幻3引擎的游戏,在3D画面效果上表现已经颇为不俗。

  在用户群上,传统掌机、家用机平台的用户群似乎和iOS平台的用户群的重合程度并不高,传统掌机还是以资深的游戏玩家为主,玩的主要是动作类的游戏大作,iOS平台以非专业玩家为主,玩的主要是休闲类的小游戏,所有用户群肯定更大,游戏销量也就更多,没有销量支持,传统的掌机游戏开发商有可能会转换平台。

  不过,在整体游戏体验和专业度上,iOS的游戏还是和传统掌机游戏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事实上除了一些资深玩家,大多数用户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随着移动设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苹果凭借App Store上销售的低价位游戏视频取得成功之后,以薄利多销和掌机为核心业务的任天堂的优势正逐渐消失。更为重要的是,在移动终端上大行其道的游戏与以往任天堂游戏所走的灵巧、简洁和益智的差异化路线非常相像。

  据了解,早在2010年9月,iPod touch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便携式游戏机,销量已超过任天堂和索尼两家公司的便携式游戏机销量的总和。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风靡,以及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火爆,不仅吸引住大量第三方游戏开发商,还抢走无数大众游戏玩家。就目前来看,传统游戏业势头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家用游戏机的危机

  各个游戏平台的对比

  除了外部iOS、Android等平台咄咄逼人的攻势之外,家用游戏机面临的竞争对手还不少,太多的游戏平台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平台太多,开发移植和使用都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目前的游戏平台有电脑、网络、家用游戏机、掌机、iPhone等,但这些平台的游戏却各有特点,很难统一。

  从游戏体验上看,对于动作冒险类游戏,家用游戏机的体验远远优于网络游戏,《生化危机》、《真三国无双》、《战神》等经典家用机游戏的体验,使用PC电脑很难达到。

  电脑游戏体验最佳的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半条命》、《使命召唤》、《荣誉勋章》等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在电脑上体验极佳,但在游戏机上却很难操作,玩家使用手柄很难达到鼠标一样的灵敏度和体验。

  休闲游戏依旧是iPhone和iPad的天下,苹果应用商店有着低廉而惊人的销售网络,用户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到体验极佳的休闲游戏,《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等休闲游戏依然是这个触摸屏游戏平台的强项,其他平台很难达到其游戏体验。

  iOS和掌机的销售策略也有不少差异。iOS的游戏销售策略,是针对更泛的玩家,即轻度游戏玩家,量为上,质次之,操作简单即可;掌机销售策略则是针对核心玩家,对手感,画面,剧情要求有要求。人群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定价策略,不过不可否认,泛游戏玩家群,大家都在争夺,目前iOS表现更好。

  家用游戏机在中国的命运

  因为担心青少年会沉迷游戏,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就发布了游戏机禁售令,中国政府的这项禁售令让很多西方人都很难理解。

  中国的游戏机禁令导致游戏主机无法在中国销售,从一开始就关闭了家用游戏机市场,目前在中国的大部分家用游戏机都是水货和盗版,游戏内容也大多是英文和日文。游戏机禁售令摧毁了中国的家用游戏机市场,却无碍电脑网络游戏在整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网络游戏是最适合中国用户的游戏,虽然其游戏体验未必很好,游戏风格很单一,基本上都是类似《魔兽世界》这样的类型,但目前中国用户没有付费的习惯,体验更好的家用游戏机游戏根本无法销售,价格也高昂,而且盗版横行,游戏开发商汉化游戏的开发成本估计很难收回,因此估计还是难以形成网络游戏的那种收入和资金。

  网络游戏易于收款,盗版也没有意义,因为必须联网验证才能玩,因此虽然单机游戏可能体验更好,但没有开发商愿意在里面投入,如果家用游戏机开发一种类似iPhone的内置收费系统,并能很好地和国内支付系统打通,那可以通过免费发布游戏-内置道具收费的模式运营,那应该会更容易收费一些。

  类似Wii这样的家用机在中国失败也是必然的,任天堂的Wii的销售策略就远不如苹果iOS,Wii不在中国发行,没有中文界面,也没有一款简体中文游戏,正版游戏价格超高,光盘发行,而苹果iOS有中国商店,有中文休闲游戏,网络发行,平均价格才1美元,还有很多免费游戏。这也注定是苹果而不是任天堂会在中国游戏界成功。

  任天堂和索尼可能因为害怕盗版,所以不重视中国市场,但是,为什么大批网络游戏商、苹果App Store的游戏商都能在中国游戏用户身上转到大钱,而日本的这些专业游戏商却不能。

  结论

  目前绝大部分传统游戏商均意识到危机,并积极调整了产品战略,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传统游戏商不应该只锁定为核心玩家,而应该考虑到大众王家,他们只有找准自身市场定位,积极探索与移动终端商合作的新路子,不断创新产品,才能守住自己的山河。

微软更换新Logo

  据新浪科技报道,微软周四宣布采用新的公司Logo,这是该公司25年以来首次更换公司Logo。

  自1987年以来,微软就一直采用当前的粗体、略微倾斜的公司Logo。与旧Logo只有“Microsoft”字样和注册标志,新Logo在“Microsoft”字样前增加了四个小方块,分别采用四种颜色,代表着Windows Logo。

  之前的Logo中,“Microsoft”为粗体字,略微倾斜,而新Logo中的“Microsoft”使用了Segoe字体,并且字体不再倾斜。Segoe字体是微软所拥有的一种字体,过去几年时间里一直都在其产品和营销活动中使用。在新的Windows 8用户界面中,微软也使用了这种字体。跟以前的Logo一样,“Microsoft”字样中的“f”和“t”两个字母在新的Logo中也是连在一起的。

  此次,微软在新Logo中首次加入了符号标志:即四个小方块,分别采用蓝色、橙色、绿色和黄色设计,这个正方形图标由蓝、橙、绿、黄四色拼贴组成,这些颜色长久以来都与微软联系在一起,来自于这家公司的产品品牌。

微软更换新Logo

  这个新的公司Logo是微软自1975年创立以来所采用的第五个Logo。自1986年上市以来,这是微软第二次更换Logo。

  微软的第一个公司Logo是在1975年到1979年之间使用的,当时“Microsoft”的字样分为两行,上面一行是“Micro”,下面一行是“Soft”,反映了微软的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保罗·艾伦(Paul Allen)是如何想出最初的公司名称“Micro-Soft”的——这个名称反映了“微型电脑”(microcomputers)和软件(software)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公司Logo中的“Microsoft”的字样拥有锯齿状的边缘,这个Logo在1980年到1981年之间使用。汉森称,第二个Logo反映了当时的个人电脑和视频游戏文化。

  微软在1982年到1986年之间使用第三个公司Logo,这个Logo中的字母“o”中有多条横线,汉森表示这是为了象征“Micro”和“Soft”之间的连字符。

  第四个Logo的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今天大多数人所熟悉的Logo,微软从1987年开始使用这个Logo,其特点是字母“O”的右下方有个缺口,以及字母“f”和“t”是连在一起的。与此前的Logo相比,这个Logo看起来更加牢靠和稳定,象征着公司本身的品质。

2012年8月23日星期四

利用A/B测试原理优化推广创意

  在传统广告界,广告文案创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多经典的广告文案,朗朗上口,发人深省,被口口流传。sem也需要创意。很多从业者说推广 创意很重要,对关键词质量度、点击率有影响;有的人则认为,创意的点击率,跟关键词出价、排名有很大关系,只要不是特别不靠谱的创意,就OK了,差不多即 可,它不是决定因素。正所谓一千个厨子就有一千盘酸辣土豆丝,在此我不过多谈创意的重要性,先说说大家比较感兴趣,也非常实用的创意优化技巧。

  在之前笔者写了两篇博文,一篇是关于创意应该用什么展现形式,一篇则是简单介绍了A/B测试, 其实都是在为这篇文章做铺垫。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采用优选的创意展现形式,那么后期的创意优化,根本就是扯淡,新增的创意,基本都没有展示的机会;而你想要 再换成轮替,则面临着各种推广数据的下降,根据我的观察,基本上有10%-20%的下降幅度,损失很大。当然了,如果你的账户比较大,人手不够,忙不过 来,可以轮替一段时间后,换成优选。用优选之后,创意这块的优化,要少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低预算账、中小型账户,个人建议还是用轮替,不单单只是为了 优化创意,再进一步,还能追踪到不同创意的转化数据。

  言归正传,下面笔者以百度推广中的“英语培训”这个行业为例子(自己的项目恕不能分享,我分享的是思路),来说一下如何利用A/B测试的原理来优化创意。

  在sem过程中,我们判断一个推广创意的好坏,基本上是以该创意的点击率来决定的。我们大部分sem从业者都知道,在推广创意里,一般都会写入自己公司或产品的优势、价格、折扣等卖点信息,以期能通过短短的100来个字,吸引访客。现在我们先去百度推广看看,“英语培训”这个行业各个机构的卖点大概有哪些:

  1、免费试听;2、老外教授授课;3、上课时间自由;————原谅我,我在广东搜索这个词,看看那些推广创意,还真的没能从创意里总结出更多的卖点。好吧,我再加1条:4、培训课程量身定制;

  好了,对于“英语培训”这个行业,我大致总结了4个卖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组合这些卖点来写创意呢?我的一家之言是:我们当然不可能在一个创意 里只写一个卖点,我们可以根据产品卖点的多少,来决定一条创意写多少个卖点。譬如举例的“英语培训”,我有4个卖点,那么在测试初期,一条创意里包含3个 卖点就够多了,那么经过组合,我大致可以写4个创意,他们分别包含不同的卖点,如下:

  创意1:免费试听、老外教授授课、上课时间自由

  创意2、免费试听、老外教授授课、培训课程量身定制

  创意3:免费试听、上课时间自由、培训课程量身定制

  创意4:老外教授授课、培训课程量身定制、上课时间自由

  然后通过创意轮替,在不改变出价的前提下,测试三、五天,通过创意报表,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创意的点击率,如下(数据由我虚构,再强调一遍,我分享的是思路):

  创意1:点击率——3.94%;创意2:点击率——5.38%;创意3:点击率——2.84%;创意4:点击率——3.25%;

  把点击率数据对应到卖点,可以看到不同卖点的点击率,如下:

  免费试听:(3.94%+5.38%+2.84%)/3=4.05%;

  老外教授授课:(3.94%+5.38%+3.25%)/3=4.19%;

  上课时间自由:(3.94%+2.84%+3.25%)/3=3.34%;

  培训课程量身定制:(5.38%+2.84%+3.25%)/3=3.82%;

  顺便提一句,也许有人会说,测试期间别人提高排位或者降低排名怎么办?这个。。。比较少见吧,特别是成熟的行业,份额都差不多会固定。当然,为 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你可以测试更长时间。通过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卖点“老外教授授课”最重要、其次是“免费试听”、再次是“培训课程 量身定制”。在接下来写创意的过程中,久可以将最重要的卖点突出,譬如写在创意标题中,写在右侧推广链接和左侧推广位链接的创意中。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测 试,久而弥坚,可以在网页上也强化这样的卖点(如果你没有权力和资源调动其他部门的人去做网页的A/B测试,这至少让你可以从你推广的数据跟BOSS提下 网站策划、运营的建议)。

  至此,这个利用A/B测试的原理来优化推广创意的思路分享就差不多了。就如我在之前博文里说的那样,A/B测试的原理用途非常广泛,除了推广创 意,还有客服话术、产品价格、网站策划等。对于百度推广创意优化,如果您有什么其他思路,记得分享给我。有首诗是这样写的,我觉得还不错:远看成岭侧成 峰,测试之后知不同;不问路人哪有酒,他也不知杏花村;只是一片月光光,哪来床前鞋两双;爱过方知心痛,醉过方知酒浓。——没有试过,就没有答案。

  (本文数据皆个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意外。)

      来源:曾鹏辉sem博客投稿,原文地址

2012年8月22日星期三

电商的进化

  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网民言论的传播和表达,在此次的电商价格战中,关于此问题的讨论铺天盖地,有价值的观点层出不穷,相关的文章多如牛毛,价格战之前发生过无数次,但如这次的被如此多的人近距离观察,充分讨论,并即时产生影响的,相信是绝无仅有。当我们自觉使用微博等媒体工具,享用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时,也是最容易将微博当做此次电商大战的背景而忽略的,但若我们能转身重新审视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工具时,将会发现,社会化媒体技术才是电商们的命脉所系,价格战之类的问题只是小儿科。

  先看看电子商务是什么

  电子商务本质上还是交易。而交易分为三个阶段,寻找交易对手的交易机会阶段,消费者要找到能提供产品的供应商,生产商要找到有需求的消费者,卖肉的得找想买肉的,买菜的得找菜贩子,消费者与生产商的匹配对接是交易机会阶段。第二步是意见达成,双方就商品质量、价格、交易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的谈判阶段。第三步是商品交接,根据第二步达成的一致意见,是货到付款,还是款到发货,是分期付款还是一次性付清,是送货上门还是自提等等,双方实施执行从而完成此次的交易。

电子商务

  京东对苏宁等实体店的优势,很明显,京东的优势在交易机会上,一个实体店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所覆盖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其可能达成交易的机会就更有限,相对而言京东几乎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一个网站可以和上亿的潜在消费者进行交易的匹配,就交易机会而言,一个京东可以抵上苏宁国美等所有实体店(作比较的是交易机会)。有了交易机会,才会有交易达成,盈利的可能。标准化产品的电商大发展,并由此取代实体店的趋势,其趋势的动力就在于交易机会相对于实体店的比较优势。同时交易机会的扩展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京东可以获得海量的交易机会,那么易购、库巴、当当等同质化电商为什么不能呢,消费者可以轻易的在他们中间选择一个作为最后的交易对手,电商间在同类商品线上的竞争不可避免。

  在此次的价格战中,京东苏宁们价格战的关键词是比价,也就是同类商品同一型号的,比比谁的价格更低(之中的猫腻等下讨论)。OK,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默认的前提条件,就是消费者已经选定好要购买哪种商品,只等最低价出来,就下单成交。换个说法的意思,就是京东苏宁不干预消费者的交易决策,消费者要在同类商品,比如电视机,选择哪个牌子,哪种型号、尺寸,产品口碑等所需决策信息自己查找并决定。也就是京东苏宁们在交易的意见达成阶段是缺席的。

  交易的商品交接阶段没啥好说的,就此略过。

  可以看到京东与苏宁除了交易机会的差异外,在意见达成阶段是一致的,商品交接阶段可以说是没什么差别,(不同意的话,就忘了商品交接,不影响讨论)京东与苏宁的相似性远大于两者的差异。

  简单了解了电子商务后,再来看社会化媒体技术的应用

  刘强东是社会化媒体技术运用的高手。小强的短短几条微博,引爆此次价格战,吸引大部分的网民参与讨论,占据媒体的大量版面资源,所形成的广告效应与其营销成本巨大反差,充分体现了社会化媒体的特性。利用微博的传播能力,有计划有节奏的传播企业信息,形成广告效应为企业营销服务,网上对此也是赞誉一片。产生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京东的流量爆增,易购爆站,同类电商流量同样是倍增,假设一个问题,如果苏宁国美的实体店没有易购、库巴等电商做辅助,拿实体店的8.15日人流量与京东的访问量对比会是怎样的效果?

  刘强东是社会化媒体技术运用的新手。前面说过,京东与苏宁们的差异在于交易机会,除此之外,基本上没差别。这次的价格战中,京东战前调价,有价无货控制数量,同样商品不同型号,能直接比价的商品数量有限等等,其手段和方式与实体店间的价格战几乎是一样的,并没有由于微博的引入,对价格战有实质性的升级,对苏宁来说,京东就是互联网上的国美。小强与张近东们并没有由于社会化媒体的理解与应用水平不同而形成商城经营模式和思路的不同,雷同的模式表明他们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菜鸟级水平。此次价格战中也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京东的调价,有价无货,有货无法送达,控制比价数量,优惠券兑换门槛等等这些价格战猫腻,在实体店间的价格战中应该算是常规动作,京东照抄同样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其默认前提是,消费者虽有不满意见,但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这个前提在实体店环境下是成立的。在价格战造势的时候,小强可以运用微博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扩大影响力范围,但在消费者表达意见时,就不知微博为何物了。消费者通过微博对京东的各类降价猫腻进行扒皮,并在消费者间相互沟通和传播,生生的将小强从一个大师剥成一个骗子。小强A面大师B面骗子非常生动的为我们展示社会化媒体生猛的传播效果。

  刘强东对于社会化媒体技术运用可以说只限于广告技术的升级,将社会化媒体技术运用到电子商务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苏宁们将京东作为自己的方向和希望显然是表错情了。当然这之中微博的自我进化要负一部分责任,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和高效传播本应其早该实现的功能,但不着边际的试错……懒的吐槽。社会化媒体技术的效率影响对其应用水平,当然包括电子商务的自我进化进程。

  利用社会化媒体技术,消费者快速获取商品的相关资讯,功能特点,产品测评,使用者体验,口碑,生产商等一系列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消费者在抉择哪种商品所需的决策信息已经部分实现电子化,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影响和获取该商品的真实价值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评估,从而指导自己进行交易决策。生产商同样通过社会化媒体,向外传播自己的产品信息,企业品牌等,也可以与消费者直接沟通,对产品设计生产,企业经营等方面进行共同探讨。这些应用都不算异想天开,很正常的应用实践。

  当然在实际中,消费者的互联网认知水平千差万别,对微博的运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同样也有无数的生产商,其对社会化媒体的意识,技术,能力也都各有差异。除了消费者和生产商外,中间还有供应商这一环节,供应商可能是分销商,也可能是生产商自身。苏宁国美们作为实体店分销商,一头连着上亿的消费者,另一端接着千万的生产商,京东则是一端是网民,一端是生产商,有能力的生产商则是与网民直接对接。

  苏宁国美实体店传统的分销模式能够作为消费者与生产商间的桥梁,为他们创造价值,获取利润,保持高增长。在当下,他们共同的困惑在于分销商的价值在哪里,如何体现,由于京东与他们只有交易机会的差异,本质是一样的,这样的困惑同样适合于京东。作为消费者,你们默认我们已经完成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只等价格确定后,就可以下单交易,那么为何要选择你们呢,为何不直接选择商品的生产商,反而要经过你们分销商之手,你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是电商们的必答题。

  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苏宁自我进化的路径可以是,用社会化媒体技术对自身进行升级,在此基础上提升消费者与生产商的社会化媒体技术利用水平。首先是实体店的互联网化,易购已经可以在交易机会上弥补实体店上的不足,现在切入到交易的意见达成阶段,帮助消费者利用互联网汇集相关商品的资讯,性能比较,使用体验,口碑,产品对比等等,协助消费者在实体店上就可以完成对商品的价值评价,真心帮助消费者选择最适合的商品(而不是为了成交而推荐)。有此基础,非网民亦可在实体店享用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资讯便利,这是分销商对消费者的价值之一。同样互联网化的实体店可以缩短生产商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帮助他们建立直接的联系,消费者的需求和建议可以直接反馈到生产商,这就有了孕育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消费者的团购聚合,定制,还包括消费者参与生产商的产品创新,营销及企业经营都成为可能。帮助提升生产商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水平,这同样是分销商的价值之一。

  社会化媒体技术对交易的提升远不止上述内容,京东的自我进化,苏宁的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能否抓住社会化媒体技术这个关键,将会影响他们自身进化进程及能否成功。

  关于价格战

  如果说价格等同于商品价值的话,那么价格下跌等价于商品价值的贬值。商品价值贬值有两种情形,一种对消费者而言,商品价值在贬值,比如技术将被淘汰产品,二手商品,临近保质期的商品,偷工减料的商品等,另一种对供应商而言,对商品价值评估在降低,当需求资金时,110元的库存对其来说相当于100元的现金,那么降价能换来现金,供应商也是乐意的。其他的价格补贴导致的降价,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以何种理由降价,只要达成交易,就表明供应商对促销商品的价值是认可的,否则就不会有交易成功的可能。所以当你相信跳楼价,清仓价时,供应商就可以给你天天表演跳楼,每天都清仓一次,因为成交的价格就是其可接受的商品价值。

  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看出,降价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供应商手里,何时降价,降价多少,以何种方式降价供应商都可以自由掌控。所以价格战最大的受益方很大可能是参与者,供应商不会没有缘由的参与价格战,只听过企业通过价格战迅速占领市场,规模扩大,没有说由于对消费者让利过多而导致企业倒闭的。

  频繁的价格战最大的埋单者是消费者,发起价格战的供应商只会是受益多少的问题,对于被迫应战的生产商同样不是最大受害者,当价格被降低,生产商没必要自己亏本卖血去养肥供应商,对价格战的预期,合理的方式是对产品进行微小改动,作为新产品标高价推出市场,或者对原有型号进行合理的减料,电源线由2米配置改为1.2米等,诸如此类小动作,消费者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价格战对消费者的伤害是即时性的,根本不用等到供应商占据所谓的垄断地位。

  苏宁京东们当然对价格战的猫腻门儿清,一听说价格战有的打,当然是毅然跳进“火炕”,唯恐自己错过此类的好事。当然从个人角度来说,苏宁国美实体店还不具备服务网民的条件下,如此炒热电子商务概念,炒作时机是值的商榷的。当然苏宁们的重心若是易购,那么与京东的价格战随时可以打,打多久都行,对于同质化电商来说,相互间的流量竞争是宿命,价格战可以带来巨大流量,何乐而不为。若是这种策略,那也就搬板凳看戏,苏宁放弃自己的主场,将电子商务的桥头堡实体店弃而不用,跑到对方地盘与对手缠斗,错失自我进化蜕变的时机。

  前面讨论过,电商可以轻易获得大量的交易机会,也就很容易失去交易机会,从这点上来说,销售同类产品的电商同质化是很严重的,对交易机会的竞争,也就是流量的争夺是异常激烈的,当这个行业频繁的用价格战作为竞争手段时,只能表明企业的无奈和困顿,大家的基因是相同的,无论做何种努力,对手都可以模仿的惟妙惟肖,相互间形成不了差异化的竞争,同时迫于压力,又得保持高速发展,唯有通过价格战的鸡血,忽悠更多的人入场,以保持各自的“希望”。这次价格战所预想的对象大概就是逛实体店的同时不怎么利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群体。价格战是企业经营困境的反映,而非价格战造成企业经营困难。

  一分钱一分货,合理的价格战是有助于优胜劣汰的,但当把精力放在耍小聪明,让自己在与消费者博弈时占点便宜,这样的作法与他们口头上所推崇的价值观是背道而驰的,这样的行为还受到推崇和鼓励,真是悲哀。不过值的庆幸的一点是,技术的进一步使用,将会让消费者、供应商、生产商的注意力逐步集中到商品的真实价值评估上。

  如果说电商仅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提供便利的交易机会阶段,那么电商间对交易机会的争夺,对流量的竞争几乎是必然的。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技术对交易意见达成阶段进行提升,从而建立与消费者的新型关系与商业模式。京东与苏宁们作为分销商,需要考虑在消费者与生产商可以充分沟通的情形下,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得以在产业链中寻得一席之地。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21日星期二

360搜索引擎正式上线

  据新浪科技报道360搜索今日起已经成为360网址导航的默认搜索引擎,360弃用合作多年的谷歌,把流量导入自己的搜索引擎,这导致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降低,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份额中,百度占到78.6%,谷歌中国占据15.7%。

  360搜索流量大增

  来自多家网站的数据显示,虽然360搜索刚刚上线5天,但已经显露出强劲的流量增势。对于用户最为关心的搜索质量问题,来自竞争对手搜狗的评测报告称,360搜索整体效果略优于搜搜,但落后于百度、谷歌和搜狗。其中,360搜索在热词查询上效果较好,和百度、搜狗持平,明显好于谷歌和搜搜;而在长尾词效果上目前表现还较差。

  这份报告的评测方法是,随机抽取90个查询词,根据查询词背后的用户需求,判断某条结果的质量,用不同的分值表示结果的好坏程度,最终采用DCG的方式给出评价指标。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评测报告出炉离360搜索推出尚不足24小时。

360搜索引擎正式上线

  搅动中国搜索引擎格局

  2010年谷歌宣告退出中国以后,原本谷歌百度二虎相争的竞争格局开始被打破。谷歌的流量一落千丈,百度侵蚀了谷歌中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份额中,百度占到78.6%,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谷歌中国占据15.7%,而搜狗仅占2.9%。

  不过,搜狗曾多次引用CNZZ的数据宣称自己超过谷歌,是中国第二大搜索引擎,使用率超过10%。

  破解流量变现难题

  一直以来,360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巨大的流量难以变现。第一季度财报显示,360产品的月度活跃用户数为4.11亿,旗下浏览器的市场渗透率达到62%,月度活跃用户高达2.73亿,相比之下营收却仅有6930万美元。

  未来的搜索引擎大战,360不能输。这一次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其搜索引擎推出前,360已经在搜索最重要的变现环节——广告平台上做了许多努力。

  从2012年5月到8月的数月间,360连续上线了“360广告平台”(ad.360.cn)、“360点睛营销平台”(e.360.cn)和“360效果联盟”(union.360.cn)等三大广告平台。

  “360广告平台”专门售卖网址导航首页名站区下方区域的文字链广告,计费方式是CPM+CPC(按照展示次数和点击数收费)。

  “360点睛营销平台”售卖网址导航首页的“猜你喜欢”文字链广告和影视频道、购物频道等子频道的图片广告,计费方式是CPC(按照点击数收费)。

  “360效果联盟”则是360基于精准投放的CPS广告联盟,按照实际成交效果计费。广告位包括:导航首页、购物、返利、奢侈品、团购、教育搜索、购物搜索、初见等。

  业内人士表示,360陆续上线众多广告平台,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网址导航变现的能力,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为搜索引擎的商业化做技术储备,同时积累广告客户,使其能够从导航广告平滑的过度到搜索广告中。

360弃用谷歌自建搜索引擎

  360搜索(so.360.cn)今日起已经成为360网址导航(hao.360.cn)的默认搜索引擎,360弃用合作多年的谷歌,把流量导入自己的搜索引擎,这导致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降低,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2季度中国搜索引擎运营商市场份额中,百度占到78.6%,谷歌中国占据15.7%。

  来自多家网站的数据显示,虽然360搜索刚刚上线5天,但已经显露出强劲的流量增势。科技资讯网站“站长之家”和手机交流社区“安卓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360搜索已经成为超过搜狗,成为仅次于百度的第二大流量来源。

  事实上,360进军搜索并非偶然。360的前身为即为社区搜索引擎“奇虎”,之后虽然业务重点转向安全领域,但搜索的团队完整保留下来,搜索方面的技术也在持续研发。

  同时,360董事长周鸿�也与搜索有着深厚的渊源。他曾经创办了中文上网服务网站3721,后在2003年将其卖给雅虎,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在周鸿�看来,360综合搜索是网址导航的功能延伸,也是360开放平台的组成部分。

  “大家使用搜索,是为了给问题找答案,但没有任何搜索引擎能完美回答所有的问题。”周鸿�说,360做的是这样一个搜索平台,用户可以在不同引擎之间毫不费力地互相切换,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对于用户最为关心的搜索质量问题,来自竞争对手搜狗的评测报告称,360搜索整体效果略优于搜搜,但落后于百度、谷歌和搜狗。其中,360搜索在热词查询上效果较好,和百度、搜狗持平,明显好于谷歌和搜搜;而在长尾词效果上目前表现还较差。

  这份报告的评测方法是,随机抽取90个查询词,根据查询词背后的用户需求,判断某条结果的质量,用不同的分值表示结果的好坏程度,最终采用DCG的方式给出评价指标。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评测报告出炉离360搜索推出尚不足24小时。刚刚出世的360搜索质量就已经超过经营6年多的腾讯搜搜。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扯淡的社交招聘

  本人在互联网营销行业混迹多年,自认为深谙互联网规则,五年前我曾在博客上发表《“智联和英才”——你为什么陷入困境 ?》一文,算是我早期对于网络招聘行业的一点看法。如今五年过去,在这五年中,网络招聘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看到有所谓的“社交招聘”冲击传统网络招聘行业的“传闻”,在这里我再提笔写一写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之所以时隔五年又重提网络招聘这个行当,是因为最近看到这样一条软文《大街网透露将逆市融资数千万美元》,不得不说这是一篇质量很差的软文,也许是报社的实习生练笔之作吧。

  文中提到的几点内容,我来抛出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希望大家都能就这个问题讨论讨论。

  (1)中国版的LinkedIn还是中国版的爱忽悠?

  文中用LinkedIn详尽的财务数据想要说明,商务社交、社交招聘前途无量,是的,LinkedIn的强劲表现确实值得称道,但是LinkedIn的表现跟大街网有毛关系?LinkedIn是在美国的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而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商务社交、社交招聘这一套中国用户不买账。早期的若邻网、天际网,近期的优士网,没有一个能在商务社交上创造出中国式的成功,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而看看前程无忧最近的财务报表,前程无忧2012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3.604亿元(约合5670万美元),同比增长8.4%;净利润为人民币1.146亿元(约合18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币8350万元增长37.3%.这样的财务表现,证明了网络招聘在中国的模式还是前程无忧等传统招聘网站的模式,前程无忧作为中国唯一在美国上市的招聘网站,它的表现才是代表了中国网络招聘的现状。

  在商务社交和传统网络招聘的交锋中,有的人喜欢用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的表现来鼓吹社交招聘是如何优于传统网络招聘,但是从来没有人用前程无忧的表现来做例子。为什么?因为前程无忧的表现证明了,在中国的环境下,传统网络招聘从来没有给过所谓商务社交、社交招聘任何机会,因为一旦中国人有老外那样的所谓商务社交网络的使用习惯,前程无忧这样的招聘网站拥有的资源可以迅速的做出一个中国版的LinkedIn,千万别低估了传统网络招聘网站的创新性和行动力。

  喜欢用国外成功的模式来包装自己的,一般是出于忽悠投资的需要,拿到投资后,能不能做成功那就另说了。这就是所谓“一个人缺什么,就喜欢去表现什么”。

  (2)数据公司还是购买数据的公司?

  文中提到大街网注册用户数达到1500万,是第二名的至少3倍。不知道这个第二名是指谁,但是我知道的是这个第一名至少应该是人人网。当然,有人会说人人网不是商务社交这个概念,不能算在内。我们姑且相信这1500万是真实的数据,但是这1500万的含金量却是低得可以,因为多数用户属于僵尸用户,这个跟其用户积累的方式有关,根据我之前一个刚从大街网离职的朋友向我透露的,大街网的所谓用户积累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的:

  第一种方式:通过人人网获取到的大量用户,这个应该是其用户来源的主要渠道。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原先是从千橡互动(人人网的实际东家)的CMO,通过人人网的渠道向人人网的注册用户发送具有诱惑注册的站内信和邮件,从而获得大量的注册用户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这样获取的用户,活跃度可想而知的低。(其也在新浪微博做相关应用来获取微博用户信息,这里归为一类吧)

  第二种方式:用户注册的时候诱骗其相关的同学、朋友注册。当用户在大街网上注册的时候,大街网会要求用户再填写其同学、朋友的邮箱,邀请其同学朋友来进行个人评价(懂招聘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评价没有一个HR会认可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样又获得了一层用户的关系。但是你我都可以想象的是,这样被诱骗注册的用户很难成为网站的忠实用户,顶多就是“一次足迹用户”。关于这种方式的弊端,有网友在博客中进行了披露《Darren求职记》。

  第三种方式:通过招聘校园大使,让校园大使收集该校学生个人信息。据我所知,校园大使只需要获取学生个人的姓名、手机、专业即算完成一个用户的收集。而这种方式必然导致很多用户根本不知道这样一个网站拥有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第四种方式:通过发布名企的校园招聘信息获取注册用户,据我观察,大街网真正拥有的通过大街网接收简历的名企很少,多数是通过转载前程无忧等网站的名企校园招聘信息,然后将有些企业的实际接收简历的邮箱或者网址隐藏,迫使个人用户注册。

  那么为什么我会得出多数用户属于僵尸用户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大街网的网站信息流来获取。如果不是僵尸用户,按照正常逻辑,按照现有1500万注册用户的数据,我们假定其有30%的活跃用户(这里活跃用户的定义为至少三天访问一次网站),那么每天应该至少有40万左右的用户访问。我们来看一段数据,大街网所转载的一条招聘信息《欧莱雅(中国)销售管培生2012招聘补招》,2012年06月11日 至 2012年07月11日期间的参与者人数只有1847人(这里的参与者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注册用户登录以后点击“网申地址”按钮的实际计数),如下截图为证:

  那么看到这条信息的用户平均每天62人左右,这样的信息浏览量和注册用户1500万的数据不符。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大街网的所谓公司交流区的用户活跃度。这个公司交流区的作用应该是给学生用户求职交流、企业与学生互动上的。但是我随便在大街网上找两个传统校园招聘的热门公司交流区,其用户贡献的内容少得可怜:

  欧莱雅交流区:从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总共只有不到100个主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其网站自身马甲从其他网站拷贝的内容以及转发的公司招聘信息。

  普华永道交流区:从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总共只有不到160个主题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其网站自身马甲从其他网站拷贝的内容以及转发的公司招聘信息。

  其另外两个功能频道:职业圈、校友圈,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有华丽的僵尸注册用户数据,但是缺少真正的互动交流。

  (3)收入在增长还是成本在增长?

  文中提到了大街网的2012年的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10倍, 2013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也将扭亏。拜托,这样的描述给傻子看才会相信。至少得告诉人家你2011年实际收入是多少,2012年的收入是多少,给出具体数字,我们大家会计算到底是不是十倍。2013年收入将达到1亿元人民币,拜托,没人看得见你的财务报表但并不表明就可以胡扯乱造。

  (4)号称占领学生占白领,实则两头都不占

  文中引用了全球雇主品牌调研机构Univer-sum中国区副总裁吴刚透露的信息,根据该公司对中国100所高校的多年调研,大街网已经成为高校招聘的第一平台,其基于社交关系的互动性和粘性都非常高。不过据我所知,这两年Univer-sum对中国大学生雇主品牌的网络调研问卷并无学生获取招聘信息渠道这一项的调查,那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适度的媒体公关宣传是可以的,但是请靠谱一点,现在这个阶段你就敢说你是第一了,也不看看背后的逻辑是否走得通。

  (5)一直在融资,每次千万美金,到底是多少美金?

  文中最后提到“大街网上一次融资是在2011年7月,获得了富达、新东方、和通三家机构的千万美金级融资,这也是当年来国内商务社交网络一笔大的投资,也是美国上市公司新东方涉足互联网领域的初次投资。那个时候大街网的用户只有600万左右,而此次融资大街网的用户数已经翻了不止一倍。”

  熟悉投资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所谓千万美金级融资,没有报具体数字,都是猫腻大大的。我只能说新东方做投资还是处于积累错误经验的阶段。现在又报出来要融资,还要逆势IPO,能不能找靠谱一点的角度来写软文啊?

  来源:投稿,作者笔名:比孔明出山晚3年

产品需求背后的用户动机

  在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时,产品负责人需要透过简单的需求现象,寻找用户针对这种需求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 当我们使用 Foursquare、街旁签到时,这一行为有什么目的?
  • 当我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时,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 我们为什么会积极支持 Kickstarter 上的项目?

  用户需求与用户动机

  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当前产品构建时,最流行的一种设计思想。这种方法的核心思路是:用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户知道自己为什么使用一款产品、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功能是什么、自己已有偏好的使用习惯,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将用户的参与纳入到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围绕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而不是强迫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来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不仅要求他们分析和预测用户可能会如何使用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真实的使用环境下、利用实际用户的反馈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产品设计人员来说,弄清新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一个问题是,用户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他们对自己的需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福特汽车创始人 - 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们作为反面案例引用:“如果听用户的,我们根本造不出汽车来,用户就是需要一匹快马。”苹果已故 CEO Steve Jobs 也有类似的言论。在他们看来,只听从用户反馈的需求,永远无法做出优秀的产品,Digg 的陨落就是一个盲目听从用户反馈的最好反例。这样的观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用户毕竟不是专家,他可能对于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有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但出于对产品设计细节的不了解,他们的反馈也许并不是该功能的最好实现方式,也不足以作为产品下一步怎么走的直接依据。

  产品策划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Axure 中文社区负责人、著名用户体验设计师尹广磊认为,我们不能光谈需求,而应该谈产品的解决方案与用户需求到底有什么关系。用户动机才是在用户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建立联系的最有效途径,这也是产品设计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像警察办案一样,有时候看似得到了合理的人证、物证,但还要解释通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如果犯罪动机解释不通,这个案子可能就不能草草定案。

  用户需要一匹快马,我们给他们培养更快的马就行了吗?对于赛马相关行业来说也许如此,但他们这一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简单的例子里,大多数用户对快马的需求的最根本动机归根到底,只是想要更快的到达目的地而已,而具体通过什么样的工具实现并不重要。在更广泛的产品设计领域,这意味着,我们不该仅仅单纯接受用户的各种功能需求、意见反馈,而应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宣称的“需求”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动机。这才可谓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回头看看,苹果真的不在乎用户的反馈吗?表面看起来似乎如此,但其之所以被誉以行业创新者的形象,并不仅仅来自于天才的设计灵感,而也在于其从用户的动机、而非从用户直接反馈的需求出发的产品思路。

  如何挖掘用户动机

  如果用户无法直接反映他们的动机的话,产品开发人员该如何把握他们的反馈呢?MIUI 产品经理许斐认为,虽然用户的动机往往不会直接展现出来,但我们可以依然从他们的行为和反馈中进行推断和验证。

  对于 MIUI 来说,用户曾经反映过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在删除一个应用时,自动用后面的应用图标补上空位。对于这个反馈,该如何处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直接引入这个功能,但这真的是用户想要的吗?

  但对于更细致的产品人来说,其首先要做的是分析用户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用户之所以提出这个需求,主要来自于其对于 iOS 系统的使用习惯(在 iOS 上,当用户删除一个应用后,后面的应用图标会自动补上之前的位置,以保持桌面的整齐,而这正是用户所提到的场景),但 Android 上并没有这个特性。对于用户来说,其实际上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应用图标排列整齐性的问题,他不想在原来的位置留下空隙。

  对于实际解决用户的反馈,应在获知用户反馈背后隐藏的动机后进行。对于更方便整理手机桌面的这个动机,用户所要求的 iOS 式方法是否适合直接引入 Android 为基础的 MIUI 上呢?这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特性问题,由于有桌面插件 Widget 的存在,Android 的桌面不仅仅只像 iOS 那样是一个应用的列表,而是一个丰富信息的展示空间,用户有很大的灵活性来自由排布自己的应用图标和插件,比如在一个 2X2 的时钟插件旁边不填满图标,选择留空,而在插件下方放置八个应用图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搬 iOS 的自动补齐方式,对于插件系统的排布无疑会造成问题。

产品需求背后的用户动机

  MIUI 最终分析认为,用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希望图标会自动补位,但确实偶尔会有这样的使用场景。因此 MIUI 提供了一个特殊模式,当桌面进入编辑模式的时候,用户摇三下手机,图标间的空位会自动补上;但是在正常桌面状态下,保持 Android 的桌面特点。相比单纯的采纳或拒绝用户的反馈,这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用户虽然可能缺少专业知识,但在动机的驱动下,在进行选择时,很多人完全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虽然其外在的行为和言语反馈不能够直接为产品人提供直接的创新线索,但用户不会毫无道理的去做一些事情,其深层的动机是一个产品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时,产品负责人需要透过表面的用户需求,寻找用户这种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

小米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

  最近看到各种智能手机刷新闻,常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小米即使不是主角,往往也会在文章中被顺便提及作为比较对象,可见小米的强势和品牌知名度。从去年12月1日买到小米手机开始,一直用到现在,一直想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很多新闻里描述的小米往往态度不够亲民,流于新闻稿,而远离用户真实感受。

  小米2明天就出场了,1年过去了,作为小米前10万名用户,感觉小米在这一年内还是紧紧抓住了眼球和实际性价比。虽然后续相类似配置,更低价手机不断涌现。而真实的用户心理是什么?笔者希望可以给其他手机厂家一点启发。

  1.为什么购买小米手机?

  作为一个国内三线城市(四川泸州市)的互联网从业�丝,一直准备购买智能手机。当时来说,笔者家人早就用上一系列苹果产品,从iPhone到iPad,Mac,但是,笔者一直不真正喜欢苹果的产品。一是觉得太贵。二是真心觉得很多不方便。尤其是在越狱和不越狱之间折腾。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越狱高手,也没有心情折腾。另外,笔者也不太愿意为应用付钱。(不是绝对不付,但是,很少很少。),另外因为从业互联网,笔者也需要了解和接触安卓的东西。所以,笔者的选择肯定是谷歌安卓系统了。

  但是安卓系统手机不少,当时千元以下的手机已经有一些了。而笔者本来的预算也只是一千元。但是,那些千元手机始终难以吸引笔者积极主动购买。因为当时的内存只有512M,笔者很担心后续的程序运行不了。而这个时候,小米正好有更确实的消息传来,最后公布的价格是2000元。但是,配置总体比较满意。因为当时感觉接近顶级配置,所以,笔者愿意提高一千元的预算。

  2.小米手机当时的优势。

  最明显的优势还是配置高,价格低。这样的感觉绝对不是因为所谓的“发烧友手机”的广告。而是当时其他厂家根本不愿意退出性价比更高的安卓手机,因为他们有线下渠道等成本。而小米的MIUI,团队的品牌度,相关应用等都足够有优势。在二千元的价位,当时的小米是笔者感觉最好的选择。所以,当时的热潮不是虚构,而是大量用户真实的需要。当笔者在12月1日拿到手机后,还以为自己是泸州市第一个拿到小米手机的,结果后来才发现,泸州已经有几十人在前面拿到了。而当时,各种媒体和舆论,网友质疑小米的销量,说是没有人看到有小米的用户,在地铁也没有看到云云。其实当时最被吸引的用户是在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明确知道智能手机,并且有明确需求的人往往就早购买了苹果。比如在四川省会成都的朋友圈,没有用苹果基本你就out了。但是,在泸州这样的三线城市,大部分人除了收入最高的那群体以外,大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智能手机的必要性。而感觉到了差异,有明确需求的人群,就是笔者这样相对熟悉网络购物,关注互联网新闻,并且预算不足购买苹果的人。

  而小米的定价十分准确。二千笔者觉得不便宜,但是又能接受。因为和小米一比,其他手机都像暴利。配置甚至还远远不如小米,更不用说和小米的品质比了。

  3.使用小米中真实的问题。

  首先是照相很差。相对来说,小米手机没有前置摄像头不说。实际照相效果真的不行。但是,因为笔者不是太在乎这一块,所以还能接受。

  其次,重启问题。有1个月重新启动了3-4次。现在基本没有遇到重启了。估计是因为MIUI优化了。后来在网上查了下才知道,重启并非小米的独有问题,而是安卓本身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这个也能接受。

  开始一直没有遇到发热问题,结果在用了大半年以后,这段时间遇到3次发热的情况。

  电池问题也是一个因素。实际用1天也比较紧张。但是,因为小米的电池已经是现在比较大的了,而且是可换的。所以,这方面也能接受。

  重要的通话质量也曾经很差。开始拿到小米的时候,通话质量真的不太理想。但是,后续因为更新升级,现在通话质量笔者感觉没有问题了。

  有个版本对360手机卫士曾经做了某种限制。这点让笔者不舒服。我的手机不需要小米来决定我用什么安全软件。

  4.其他手机为什么无法像小米一样吸引我们?

  因为小米是真正的互联网品牌。而其他家最多做到了是互联网产品。甚至连互联网产品都不是。还是老观念,对用户各种限制。

  上面的问题虽然笔者可以接受,但是其他用户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在网络上,真正购买了小米,使用了小米的用户为什么很少真正说小米不好?其他手机为什么难以真正构成威胁,或者动摇之前的小米购买者?

  比如,魅族手机虽然晚出半年,而且有忠心的粉丝。但是其缺点之一就是电池不能拆卸。因为我们可以想到,现在电池不够用。那么电池不行了还可以换一块。甚至是电池如果出现更大的,那么花点钱换个大的,不用一天一充,也是可以接受的。而魅族自己封死了这块,无论什么理由,就难以让死忠粉丝以外的用户接受和理解了。

  而盛大手机也是可以拆卸电池的,但是根本没有宣传好这一点。虽然这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另外,盛大手机绑定大量自己的应用不说,居然犯了和以前阿里云手机同样的错误,这些应用用户删除不了。让用户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反感。如果这些应用是用户需要的,用户自然会用。如果不是用户需要的,那么用户在街上花50-100元找人刷机,连系统都不是你的了。而且用户会严重反感这个品牌,怎么会口碑传播?别看小米在网络上被骂惨,但是真正购买了小米,使用了小米的人,往往却会向朋友推荐购买。这是魅族和盛大没有搞懂的地方。

  另外,小米可以方便的自由刷机。事实上,笔者对刷机根本没有兴趣。但是,小米这样开放的态度让我们放心。而阿里云,魅族,盛大这些手机,那种态度让我们生疑。最后换来就是销量反而不大。无法取信用户,损害的其实是厂家自己的利益。

  按照道理说,这些要做并不难。但是其他厂家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品牌,只懂得堆砌硬件。所以,想法就不同。而目前网络上及时响应,购买安卓手机的用户,恰恰是类似我这样,不懂手机,不想刷机,但是对互联网有一定了解,网络购买经验丰富,很在意性价比的人。

  还有一点,小米是笔者知道的第一家主动细致公布所有配置的手机厂家。之前有没有笔者不知道,但是,起码宣传力度不够。而小米这样公开的方式,让人觉得放心。其他厂家后来才慢慢学会,而且往往还做得不彻底。我们不是手机专家,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成为手机专家。有一定选择能力的我们,在意的是一种态度,可信任的态度。

  小米做的一切,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就其开放的态度,的确需要一家创业型的公司才会有。就好比哥伦布竖起鸡蛋一样,没有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很难做到。等到哥伦布把鸡蛋敲破一头,成功竖立的时候,大家又认为太容易。在笔者这样的用户心里,感觉那些品牌还距离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品牌很远。因为根本没有集中我们需求的痛点。

  真正对小米构成威胁的是360特供机,因为足够低价。

  360特供机的厂家本身并不懂互联网。但是在360的作用下,开始按照互联网的模式来操作和相互配合。比如在产品的配置公布上,产品定价和销售方式上,开始接近互联网品牌。以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魅族为例,价格高了。因为愿意花3000元买手机的人,往往很多已经购买苹果。至少这个群体没有二千元阶段的群体这样大。而降低配置买1299的版本,又显得容易落伍,而且并不是互联网品牌,开放度不够。这些问题在360特供机上同样存在,比如,系统不够MIUI那样好,开放性也不够,但是,因为360特供机的价格,抢先开发了千元用户群体,一俊遮百丑,也打中了用户需求的痛点。

  在去年12月的时候,笔者在知乎曾经预测过小米手机在今年6月底的销量是500万台,当时大部分人在那里预计是30万台,或者60万台居多。不过,笔者因为没有预计到小米的产品受到零件的时间限制,后期手机厂家的快速跟进和价格阻击破坏等。所以,和最后小米300多万台的销量还是有点距离。但是,在米2快要到来的时候,还有谁会怀疑米2可以卖500万台以上吗? 如果小米手机的模式真的不对,手机真的不好,其他手机厂家不会疯狂来跟随和阻击。投行更不是傻子,几年不能退出的投资不是那么容易投下的。

  所以,笔者希望更多的厂家能来和小米学学,放弃一些老套的绑定用户的想法,看看自己和小米模式相比,还差那些点。市场上选择更多,我们消费者才最获益。

  最后因为笔者已经购买了小米1,所以不会购买米2,还准备用几年呢。但是,就像以前笔者免费送小米F码一样,笔者会把自己比较认同的小米手机告诉亲戚朋友,劝他们买。这不就是互联网品牌的特质之一吗? 只有做得足够好,才有这样的效果光坏。

  而明天,有多少手机会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品牌呢?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也看电商企业的价格大战

  昨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微博上向苏宁易购、国美宣战道:“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从今天起,京东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苏宁易购昨也立即作出反应,回应称今起史上最强促销,一场电商大战山雨欲来。

  京东商城为什么要打苏宁大家电?刘强东在微博解释说:“因为苏宁大家电毛利率高达25%,也就是你去苏宁店里购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冰箱,苏宁要赚你1250元!而京东只加150元就可以卖!只有大家电才有足够的价格战空间,其它品类即使便宜也就几元钱的事,没意思!要打就几百几百元的降!”

  舆论普遍认为,这场电商价格大战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资本战或是公关战,都已把京东商城拖入一种境地:它率先发起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正面战争,以新生之力抗衡传统巨头,已难脱身,成将为王,败则灭亡。

  厂商销售产品,传统的模式是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中,制造商对每个群体内部不同的消费者收取相同的价格,但不同群体的价格不同。在每一个群体内部与统一定价相似。

  也就是说,厂商可以对线下的实体零售店的家电产品给予较高的定价,而对于网络商城的产品给予较低的定价,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给予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便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实际上,购买大家电的消费者也有两个群体,上网和不上网的,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的,同一款家电,高收入阶层对于选购体验较为重视,而对价格不计较,他们会选择在实体零售店购买大家电,而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他们对价格较的反应较为敏感,会想尽办法购买到价格最便宜的商品,商家如果选择对这类用户实施价格优惠措施,就会把潜在的消费者变成现实的客户,扩大了销售,增加了收益。

  京东这次的活动主要想告诉大众,上网购买大家电要更便宜,明确针对那些会上网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将他们从线下拉到了线上,让他们从家电的实体店来到网络商店。

  然而,大家电类商品肯定需要实际体验才能购买,网站则很难实现对于家电的全方位体验,这样,新的购物方式就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实体店看家电,选定之后去网络商城下单订货,既能销售价格的优惠,又能对商品进行细致的挑选,购买之后的送货以及售后服务其实两者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这样以来,大型的电器商城以后可能会沦为各类大家电的体验店,销售额会面临考验。

  多家网络商城相互竞争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有的网站价格便宜,有的网站则货源充足,少有缺货,消费者选择性多了,就可以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只有一家独大的话,货源数量和价格都可能引起消费者不满。传统厂商的利润将会被压缩,线下的实体零售企业也将被迫面临电子商务的挑战,应对消费者从线下转向线上的趋势,所以这场电子商务战斗可以说是传统零售企业真正转型电商的洗礼,注定对中国电商和整个零售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012年8月15日星期三

如何引导微博中的话题

  (文/郭鹏程)笔者曾写过三篇关乎微博的文章。如下:《思考微博客》、《微博再思考》、《三思微博》,上述文章可作为下文中的部分背景,供大家参考。

  沉淀过后,往往会有新的思考。《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理念就是“复归”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妨先做以一定的还原,然后再顺着轨迹来探寻,也许会更有意义。

  我们以信息本身为核心,再加之粘性方面的考量,在此维度上笔者将微博分为两方面的关系,即:

  1.基于强关系的“熟悉人脉“体系。

  2.基于弱关系的“话题”体系。

  为了能够有效的传播信息给读者,笔者几易其稿,最终只对上述中的第二点加以分析。

  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文末留有笔者的电邮。

  一.“大V”们的作用——形成中心节点。

  我们从“话题“入手,就避不开新浪微博,这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使然。

  新浪微博中的“大V”们一度很是活跃。很早以前就有人曾说新浪微博是名人们的信息发布场,这个说法在信息早已过剩的今天来看,至少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大V”们往往充当的是信息通道,而非信息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往往信息通道比信息本身更具备价值。

  “大V”们的重要性根本不体现在其本身提供的私人动态,而在于其担当着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举个例子来说明:“大V”们整天的全球跑,在世界各地各种的刷微博,其实作为非骨灰级粉丝的普通用户而言,其意义根本没有你朋友去了趟九寨沟的信息对你有价值,这也就是强关系体系中的价值所在。

  对网络思想及复杂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梅拉尼.米歇尔的《复杂》,这里不再赘述,笔者仅在具体层面上来进行分析。

  ”大V“们往往会作为一些中心或重要节点来转发或参与讨论一些话题,起到很强的传染性作用,然后将会引爆整个话题。这里有必要说明下中心节点的传染性作用:在微博体系中,借由用户的粉丝数量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等级,这从信息传播的维度上来讲是很不一样的。以前五岳散人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体就是说:“在传统社交网站上,发个帖子,大家是对等的,拼的是帖子数量;但是在微博上,没有粉丝的用户做的基本就是无效传递”。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在微博体系当中,僵尸粉基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二.什么样的话题才容易达到引爆点——最好产生“争议”。

  先来澄清一点:笔者并不认为能够达到引爆点的话题等同于有意义,有深度的话题。

  下面开始叙述:

  作为微博体系,要形成有效的话题很重要。

  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微博网站在做一些所谓的话题引导,这中间其实存在很多误区,往往就在于它们将话题当做了描述问题,例如让用户主动完成“#...#“式的叙述。很明显,这就是没有能够看透用户内心的需求与欲望。我们来拷问一下:让用户主动完成该被动动作的动力与原因何在?答案当然是模糊的。不去除背景知识,只是自内向外冷冰冰的面对用户,这就是社交网站的通病。

  笔者认为,在微博体系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具备含金量的话题,怎样才能引导用户自发而非机械式的完成操作,核心就是如下几字:使话题具备争议性。

  试举一例:当大众看着微博上的”大V”们互相掐架时,基本上就算是产生了一个“有效”的话题。举一反三,可以产生正/负面情绪的话题,都算的上是所谓的“好话题“。

  三.如何行之有效的引导话题——让用户做选择题而非陈述题。

  “争议“出”话题“,所以说就算是想要良性的引导话题,也是有学问的。

  关于如何缔造出好的话题,笔者在这里给出自己的思考:让用户做选择题而非陈述题。通俗的来讲,就是要让用户选择观点站好队。

  微博上的引爆,靠的是观点,而非陈述。但凡描述性的,中立性的,猜谜性的,都是“不靠谱”的引导。它们可以汇集到信息流的主体部分,但是达不到引爆点的效果。所以网站本身不必做这样的话题引导。

  传统社交网站亦然如此,时至今日,天涯为什么依旧火爆?你在天涯上认识几个熟人?天涯的粘性难道靠的是熟人体系构建而成?答案完全相反,你在天涯上认识的人越少越好,人脉关系越弱越好。往往可以“引爆“的帖子都是马甲为之。记住一点:在弱人脉体系中,你和”大V“们的平常化信息都是一样,皆没有多少价值,只有话题才是万能的,唯有争议性的观点才可以给用户以高峰体验。说明白些,不会满足用户欲望的社交网站不是好网站。

  接下来我们由表及里的做一点探讨,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到微博上的“连接“可能会产生涌现。其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除了KK伟大的《失控》外,还有一本书,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英译名为《The Crowd》,没看过的朋友不妨找来一睹之。我们会发现微博的形态很符合此书中的观点,最终往往会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即:我作为A的粉丝,那么A所述的内容大抵都是真理,A所反对的大抵都是谬论。这样描绘出的结论就会造成”A/非A“的非理性判断,从而形成了具备很强攻击性的集群效应或人浪效应。

  话题放大的是力量,缺乏的是深度思考。一言以蔽之:微博使信息变得肤浅。

  四.总结——不可徒有其表,还是要回归信息本质。

  我们现在看到的微博网站都是朝着越来越复杂的表面方向来做,恨不得把什么功能都加上,把做传统产品的策略都用上。但是其实根本没必要,专业性往往强于多面性,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会在家中只放一把瑞士军刀来解决所有问题。微博中亦然如此,尽“本分“才是天道,不要一味地追求“术”的层面,而是要回归本质,回归外熵的产品理念。

  微博其实就是一泓信息流,让它先变成活水,这是第一步;再适当的从浑浊的地方搅一搅,引导一下信息的流动方向,方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作者邮箱:catkin.guo(#)gmail.com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云存储的现状及未来

  前些天,随着115外链的关闭,115陷入了一场悲剧当中,115进入新模式的探索。笔者也开始思索云储存的未来。

  大致从2008年云计算概念开始,dropbox,微软的skydrive,115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目前的网盘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容量的文件分享,侧重于分享类型的115,迅雷方舟。

  另一种模式是同步盘模式。dropbox,skydrive,谷歌的gdrive,还有苹果的icloud。今年开始,很多大型网站开始进入同步网盘领域,先后进入的分别有新浪微盘,百度网盘,360云盘。腾讯微云也在上个月开始布局。

  不过眼下,云存储,其实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市场,因为这两种模式很多时候是很难界定,所以出现了很多尴尬的情况。诸如金山快盘,金山t盘。迅雷随身盘,迅雷方舟,迅雷网盘等等,更为混乱的是qq网盘,q盘,微云,qq网络硬盘,qq文件中转站…让用户很难去分清。

  混乱的行业最根本的是盈利模式的迷茫。云存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很有潜力的市场,可以说,谁赢得云存储,谁就赢得未来。只是,再有未来的产品,也需要有他的盈利模式。

  在笔者看来,最具代表性的云存储方向,不是类似115这种文件分享,而是像dropbox这种同步盘。只有这种才能吧云存储做到互联网的水和电的存在。在这里,我就侧重分析同步盘这种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

  目前主流的同步盘有dropbox,金山快盘,新浪微盘,酷盘,360云盘….目前的同步盘盈利模式主要是提升空间。类似酷盘这种,提升15g,半年30元,提升50g,半年90元;比购买一个硬盘还贵。试问如何去像用户收费呢?在笔者看来,有360这个打着免费的搅局者出现,单靠空间收费,只有死路一条。酷盘一开始空间是15g,360一来就搞了36g,虽然很难一下子弄到36g,不过31g还是很容易就可以弄到。而且需要空间,用户完全可以多弄一个同步软件。

  目前同步盘都开始在软件里,可以打开mp3,pdf之类的格式。这种已经接近云操作系统不远了,可以试想在不远的将来,用户打开同步盘,可以编辑文档,听歌,看电子书,看视频,做笔记,制作图片,即时聊天,拨打电话…….      同步盘越来越可以充当一个文件管理软件。相信用过苹果产品的用户,对于ios没有文件系统,又不能使用sd卡,诸多不便,同步盘弥补了这一遗憾。    笔者以为,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同步盘免费,或者在多一些vip功能收费,但是最重要在电子书,音乐之类方面去找到盈利点。    简单说一下,比方说电子书方向。可以同步电子书的同时,提供标签,笔记,便签等功能。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可以配合做一个资源搜索引擎。对于有想法做搜索引擎方面的,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让用户更便捷的找到音乐,电影,电子书。

  网盘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但是网盘也是很有方向的,115三年,悲剧了一回,三年后的网盘,还有谁呢存活下来呢?笔者拭目以待。

  来源:牧野兔投稿,原文链接。http://sky.muyetu.com/blog/258

Chrome常用的SEO插件

  Chrome作为一款常用的浏览器,在IT人中使用广泛,原因不仅是打开速度快,还因为强大的扩展功能。下面是笔者使用的几款SEO插件,虽然功能有限,但方便快捷,用起来得心应手。

  一、Baidu SEO Tools

  这是国内一牛人开发的插件,图标就为百度的爪子,在图标右下侧会有网站的详细PR值。最方便的是,只需点击插件(或快捷键)就可以调出网站的具体信息,比如百度快照日期,百度收录,百度domain数据,爱站百度流量,伯乐网百度流量,谷歌收录和流量,域名信息,服务器信息,备案信息等等,那叫一个爽!唯一一点不爽的是由于信息太多,有时会卡,不过总体上也不影响使用。

  二、Chrome Flag Lite

  这也是国内牛人开发的插件,继承了Ultimate Chrome Flag的意志(Ultimate Chrome Flag已夭折)。Chrome Flag Lite可以用国旗显示服务器地址,并显示网站PR,功能不多,不过方便实用。

  三、Axure RP Extension for Chrome

  这个插件不多说,是Axure插件用到的,属于产品范畴。

  四、AdBlock和Adblock Plus for Google Chrome?

  这个也不多解释,强大的广告屏蔽插件,连百度竞价排名都能被屏蔽(遗憾的是只能屏蔽带灰色背景的推广链接)。

  五、No BaiduAd

  说到百度竞价屏蔽,就不得不提到No BaiduAd。No BaiduAd可谓是百度竞价的克星,不管是有没有带背景颜色的广告, No BaiduAd都可以屏蔽,而且高亮显示和彻底屏蔽任你选择。

  六、NoFollow

  对SEOER来说,NoFollow的作用不用说,而NoFollow这个插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显示网站上的所有NoFollow链接和图片,方便你在浏览网页时研究NoFollow。

  七、page speed

  page speed是谷歌开发的,改善网站速度的插件,安装后会集成在开发人员工具里面。不仅可以提供一些改善网站速度的建议,甚至会帮你把图片和JS都压缩好,任你使用。网站速度的提升对于收录的帮助这里就不多提,大家懂的。

  以上就是笔者chrome常用的几款SEO插件,虽然功能有限,但贵在灵活方便。如果各位看官有更好的插件推荐,请赶紧提供,本人求之不得!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2日星期日

SEO有没有未来?

  对于SEO的未来,国内外都有争论,它关系到成千上万的SEO从业人员,也关系到企业的网络推广策略。其实早在几年前,SEO大佬ZAC就发出“SEO服务前景不妙”的呼声,还拿国外SEO大佬纷纷转行和SEO公司改变商业模式作为例子,说明SEO太过受制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算法的更新带来的往往就是SEO公司的倒闭。

  不过这些都没影响这几年SEO的火热。不仅从业者众多,企业也热衷于招聘SEO人员。很多SEOer们开个博客,把博客排名弄上去,就能接单,独立博客博主里十有八九是做SEO的。而在企业眼里,SEO几乎就是网络营销或网络推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把网站的关键词排名做上去,就能带来大笔订单。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并非这般美好。特别是今年以来,谷歌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相继发力,打击作弊行为。谷歌在今年3月份推出熊猫算法,接着又在4月份宣布企鹅算法,百度从今年2月份开始就不断进行算法调整,最近是一次是6月22日至 28日,众多“低质量站点”被K。

  对SEO不利的消息还不止这些。SEO面临的另一大威胁是SNS(社交网络)。在过去一两年内,Facebook的流量已经多次超过谷歌,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网站,社交网络时代已然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社交网络而非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搜索引擎也开始把网站在SNS中的表现作为排名的重要依据。

  也许有人会认为,搜索引擎所打击的主要是黑帽SEO(包括所谓的灰帽SEO),只要站长们老老实实做白帽,就大可安心。可是,事实上大部分SEOer从事的都不是白帽SEO.众多站长们口口声声强调“内容为王”,可是他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写作原创内容,而是如何伪原创。他们更喜欢的是后面那句:“外链为皇”。搜索引擎都多多少少会把外链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网站权重高低的重要参考,而发外链这种简单的体力活自然受到很多站长的青睐,企业也会专门招人发外链,即“外链专员”。

  为什么大家都做黑帽?原因很简单,黑帽容易做,见效也快。白帽虽然安全,但是见效慢,也不符合企业的急功近利。而搜索引擎之所以要打击黑帽SEO,是因为黑帽说白了就是钻搜索引擎的空子,不考虑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才是搜索引擎的立足之本、立命之根。这是黑帽SEO和搜索引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搜索引擎不断更新算法,黑帽就不停寻找新的空子。看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不然,网站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搜索引擎的手里,黑帽SEO只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而至于白帽SEO,笔者对它的命运也不看好。白帽SEO的一些技术性的优化方法,比如网站标题、关键词和描述的设置,网页代码的优化,网站结构的优化,网站地址的优化等等虽然与用户体验有一定的关系,也能帮助搜索引擎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网站,但完全是可以通过工具进行诊断和解决,也会成为网络推广人员人人皆知的基础知识,没必要由专人负责进行。各大搜索引擎的站长工具都已经具备了SEO诊断的功能,目前能够提供一些简单的SEO建议,相信将来在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而白帽SEO所强调的高质量内容和外链其实已经超出了SEO的范畴,也是很多SEOer们的弱点。让SEOer们去写和他们专业不相关的文章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而高质量的内容和外链完全还可以为SNS优化所用;此外,既然“内容为王”,制定合理的内容策略,进行内容营销也是必要的,而这些都和传统的SEO手法有了距离。

  搜索引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将带来网络营销方式的多样化,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提升用户体验将成为一切推广方式的基础,而SEO的光环也将渐渐褪去,成为辅助其他推广方式的常识性技巧。

  来源:牌巴子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0日星期五

“网络营销”的关键词研究

  做“网络营销”,特别是搜索引擎优化,找到正确的关键词,往往使你事半功倍。这里的关键词是指那些可以为你带来商业机会的词,通常这些词是比较难获得的,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大脑在想什么。

  大多数人把自己提供服务的项目名词作为关键词,但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他了解这些行业名词吗?当然,对于针对某些客户的特殊行业,使用行业名词能够使你能够有更大几率获得“大客户”。

  我们应该怎么做?

  根据你的行业,是可以找到比较多的方法寻找到关键词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思路:

  1、你绝对有必要,非常的了解您的产品、您的服务,同时您必须了解您的行业;根据您的经验,思考什么样的人需要您的产品服务。

  2、您的竞争对手在做哪些词?我想他们也许是经过研究才做这些词的,尝试关注一下吧。

  3、搜索引擎的“下拉框”、相关推荐。这些词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位置?原因在于已经有较多的用户在检索这些词。

  4、使用一些关键词工具(百度指数、Google adwords关键字工具),进行整理。

  5、当然,您也可以让您朋友、同事大脑风暴去思考,我作为一个用户,我会搜索什么关键词?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并不在乎某个词排在首页有什么用,他们也不关心转化,他们只想超过竞争对手的排名。也曾有遇到过关键词排名相当好,转化却非常低的情况。当我们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投入到这样轰轰烈烈的“排名大跃进”活动中时,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排在第一?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无论什么时刻,牢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也有一些seo人员,他们在抱怨,为什么我的薪资上不去?我每天辛辛苦苦写文章,做链接,引流量,我的关键词排名都在前几位。很明显,你所做的和你的boss要的东西不一样,企业要的是转化是利润,你做的却是排名。就好比:老总让你送一份材料给某人,你把信带给某人就没了下文,老板需要的是你把材料带给某人后某人怎么看有没有回复;这件事,你做了,但是却没有结果。

  好了,让我们返回原来的话题。一个关键词,你拿来做SEO这个关键词是错误的,也许你就损失掉了几个月的精力与金钱;假设你拿这些来做PPC,用户每点击一次你就要为之付费,PPC本就是销售成本与利润的博弈。通常情况下,使用PPC测试关键词的有效性是成本是低廉的,至少与SEO相对比是这样。

  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用数据说明那些词更有效,哪些词仅仅浪费了带宽。没有任何组丫织可以说,我们设置的关键词全部都是非常有效的,我们的关键词不需要调整;在我们监控到自己关键词所带来的流量转化情况时,我们就要及时的做出调整,并不断完善。

  “网络营销”的关键词研究通常是长期不断休整的,为了我们能够尽量的降低成本,请大家慎之又慎,用数据代替经验。

  来源:投稿, 文/郑鹏伟 文章地址

2012年8月9日星期四

从谷歌徽标的创意交互元素说起

  细心的用户总能发现创意所在。常常用谷歌搜索引擎的你,有没有发现谷歌最近频繁更新的徽标呢?针对奥运会的各个项目,谷歌近日设计了相当丰富而且具有创意交互元素的徽标,这些徽标允许用户通过键盘进行游戏互动,并且游戏所得的分数能够通过Google+与好友分享。

  在过去,谷歌徽标是一个相对静态的图案,没有交互元素的加入。用户在进入谷歌搜索引擎的时候,只能够感受到图案的新奇与美妙,未能参与其中,这未免是一种遗憾。但是我们也发现,谷歌徽标的设计越来越重视交互元素的加入,从过去简单的在徽标上弹出音符和节奏到今天一个个小游戏的开发,一步步走来,让人感受到这家科技巨头蕴藏着的无限创意。

谷歌徽标

  其实,搜索引擎的首页界面设计是相当考究的。谷歌这个科技巨头作为搜索引擎的先行者,首先创造了一种简单而具有人性洞察的界面。一个简单的标识和一个明确的搜索框,组成了搜索引擎界面的全部内容。搜素引擎数据库是相当庞大的,但是用户只想知道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于是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在那个空白的框中输入自己想要获取的资讯,一如面对一位博学多才的老者,我们能够从他那里获取到丰富的知识。不再需要像传统的查字典的方式,一步步去检索,越来越多人惊叹信息获取可以这般便捷。于是国内的百度,推出了“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口号,这也体现搜索引擎在现代人信息获取手段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科技在感官化路途上的不断演进,一种更加注重设计感,强调用户体验,用户视觉冲击的模式渐渐为人所重视。因此,谷歌徽标在这一点上所作出的改变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总会让人生发厌倦的情绪。现代人太享受惊奇、新鲜的感觉了,如何第一时间抓住用户,是每一家公司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或许,游戏化、互动性的设计正是源于此,所有人与生俱来都有对游戏的渴望,孩童时代给予我们的幸福感也大多源于共同参与的游戏。这个时代,即使“娱乐至死”,相信也有许多人愿意如此。因此,最好的设计一定是能够切合用户心理,强调互动式体验的设计。这正是谷歌徽标设计给我带来的启示。

谷歌徽标

  当然,谷歌徽标并不是片面的强调给予用户好的视觉交互。更重要的是,谷歌徽标诞生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第一个徽标是布林和佩奇在1999年前往内华达沙漠举办的“火人节”前设计出来的,随后,徽标的创意一路延伸,吸引了全球众多的设计爱好者和插画爱好者的共同参与。一个个经典的谷歌徽标就在一个个重要的节日或是重大历史事件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会感受到亲切与自豪,因为在春节等传统节日里,我们还能经常看到谷歌徽标中的中国元素,比如中国结、中国红等等。这多么让人感叹,一个公司竟可以包容如此宏大的各国文化!

  Google这些年来已经创作了1000多个徽标。谷歌徽标除了好看,也实用。在谷歌徽标商店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融入徽标元素的杯子、衣服、明信片等商品正在售卖。创意的产品给其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也许有很多可能会觉得在搜索引擎中嵌入这些交互元素显得华而不实还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感受,但是谁又能够拒绝谷歌徽标给予我们的,生活中多一点精彩,多一点快乐的点缀呢?

  来源:互联网营养餐厅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8日星期三

SourceForge互相屏蔽值得反思

  sourceforge是一个很重要的开源软件分享网站,sourceforge分享的开源文件很多,是开源软件开发者进行开发管理的集中式场所,也是全球最大开源软件开发平台和仓库。 sourceforge为了提供了很多开源软件,对我们的帮助十分巨大,但是2012年6月的时候一座很高大的墙将他栏在了墙门。接着2012年8月sourceforge也屏蔽了国内IP的访问。

    sourceforge屏蔽的历史

  sourceforge被拦在墙外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2年6月的事件应该是第三次了,早在2006年2月,SourceForge网站就被中国屏蔽过,之后解封,2008年6月再次被屏蔽,可能是意识到sourceforge的重要性,2008年7月份又解封了。但是笔者对此次屏蔽事件并不感到惊讶,因为sourceforge可以免费建站已经是在国内各大免费资源网站传遍了,各类教程也是曾出不穷。由于不支持缓存,我们聪明的镇民还做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

SourceForge互相屏蔽值得反思

  从2009年开始sourceforge建站开始传播,2010年开始大量使用,直到2012年。

  但是sourceforge的服务器上的中文网站各色各样,有好有坏;而且sourceforge上至少每10个网站有6个是景德镇民建的,所以笔者甚至有想过sourceforge肿么还没有被墙?呵呵,自作孽不可活。

    sourceforge的反向屏蔽

  sourceforge本来是为开发者提供开源的平台的,但是众多的景德镇用户并没有提供可观的开源内容代码,反而还是大量使用sourceforge的资源,这恐怕会是sourceforge屏蔽的重要原因。

  直接访问

  We’re sorry, this portion of our website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in China.
We apologize for the inconvenienc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concerns,
please send an email to: [url=mailto:sfnet_ops@geek.net]sfnet_ops@geek.net.

  我们很抱歉,这一部分我们的网站在中国当前不可用。我们为不便道歉。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疑虑,请发送电子邮件至:mailto:sfnet_ops@geek.net邮箱。

  用代理访问

  This space is managed by SourceForge.net. You have attempted to access a URL that either never existed or is nowww.mf8.biz longer active. Please check the source of your link and/or contact the maintainer of the link to have them update their records.

  这个空间是由本网站。你有尝试访问一个URL,要么根本不存在的或已经不再活跃。请检查您的链接的来源和/或接触的维护者链接到让他们更新他们的记录。

    软件行业的乱象

  在sourceforge客官的景德镇用户下,大家可能都会认为我们景德镇的软件行业真是迅速发展啊!可是事实上,我们比不过发达国家诸如美欧等,甚至连印度都比不过,但是sourceforge的景德镇用户却是最多的!

  在景德镇的大学中软件行业就已经一片颓废了,连新鲜力量已经这般了又能怎么说呢?对着书本烧烧代码,对着十分重要的微积分一片退缩的态度,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似乎只要临时抱个佛脚就一定可以通过。

  落后的教育制度没有改变,怎么才能变大国为强国?

    解决方法

  1.sourceforge的墙仅仅是对于部分ip的

  216.34.181.99 ,216.34.181.60等ip仍没有被墙,大家可以通过修改host来经行访问

    2.sourceforge.net无法访问,可以通过sourceforge在小日本的节点sourceforge.jp经行访问

  3.通过ipv6访问,不管是sourceforge还是那座高墙他们貌似都不限制ipv6

  4.通过SSH或者威P~N代理访问,这样子不会提供sourceforg限制对于国内ip的访问

  5.等待

  来源:米饭维谷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网站防止CC攻击的方法

  CC攻击(Challenge Collapsar)是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的一种,也是一种常见的网站攻击方法,攻击者通过代理服务器或者肉鸡向向受害主机不停地发大量数据包,造成对方服务器资源耗尽,一直到宕机崩溃。

  CC攻击的攻击技术含量低,利用工具和一些IP代理,一个初、中级的电脑水平的用户就能够实施攻击。不过,如果了解了CC攻击的原理,那就不难针对CC攻击实施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通常防止CC攻击的方法有几种,一个是通过防火墙,另外一些网络公司也提供了一些防火墙服务,例如XX网站卫士和XX宝,还有一种方法是自己写程序预防,昨天网站遇到CC攻击,这也让我尝试了一下各种防止CC攻击方法的有效性。

  一开始我想使用某某网站卫士来预防攻击,从界面上看,似乎是防止了大量的CC攻击,但登录网站后发现,流量依旧异常,攻击还是依旧,看起来这个网站卫士的效果并没有达到。

网站防止CC攻击的方法

  从原理上看,基本上所有的防火墙都会检测并发的TCP/IP连接数目,超过一定数目一定频率就会被认为是Connection-Flood。但如果IP的数量足够大,使得单个IP的连接数较少,那么防火墙未必能阻止CC攻击。

  实际上,通过分析网站日志,还是很容易分辨出哪个IP是CC攻击的,因为CC攻击毕竟是通过程序来抓取网页,与普通浏览者的特性区别还是很大的,例如普通浏览者访问一个网页,必定会连续抓取网页的HTML文件、CSS文件、JS文件和图片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而CC攻击者仅仅只会抓取一个URL地址的文件,不会抓取其他类型的文件,其User Agent也大部分和普通浏览者不同,这就可以在服务器上很容易分辨出哪些访问者是CC攻击了,既然可以判断出攻击者的IP,那么预防措施就很简单,只需要批量将这些IP屏蔽,即可达到防范CC攻击的目的。

  最终,我花了半个小时写了一段小程序,运行之后自动屏蔽了数百个IP,网站才算正常,从而证明,防火墙对于CC攻击的防御并不有效,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在服务器端通过程序自动屏蔽来预防。

  看来CC攻击的门槛还真低啊,搞个几百个代理或者肉鸡就能攻击别人了,其成本非常低,但效果比较明显,如果攻击者流量巨大的话,通过耗费带宽资源的方式都可以进行攻击。但是,CC攻击也有明显的技术缺陷,就是攻击者的IP并不是海量的,通常就是几百数千的级别,并且是真实访问了网站页面,这就使得网站可以通过程序过滤的方式,轻松获取到这些攻击者IP,批量进行屏蔽,那么这种CC攻击就会得到预防。

十大恶劣的网站体验

  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用户的浏览体验至关重要,只有做好了用户体验,才会有用户乐于购买你的产品,然而,很多网站设计师却往往在用户体验上犯一些低级错误,今天,笔者就列举十个典型的网站设计中的恶劣浏览体验。

  弊病一:过多使用flash、javascript、ajax和java

  企业站点和商业站点在这以方面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些站点的网页设计师或团队仅仅是知道做flash,而或者只是局限于去网上找它。现在很多网站都有flash入口页、flash导航、flash网页横幅、异步通讯导航、java导航、脚本警告,以及其他一些既没有价值又不有好的功能。正如我们都爱思考,大多数人并不关心你是否有良好的平面设计师。卢卡斯电影公司可能会在你的工作感兴趣,但我们不会。

  让你的flash尽可能地少,并且用一个<noembed>标签,来方便那些没装flash插件的用户。并且把你的flash仅仅是用于你banner部位,而不是全站。

  因为,如果用户来到你的网站,看到下面的提示,用户体验一定很差。

  弊病二:禁用鼠标右击。

  你看到你键盘上的‘PrtScr‘键了吗?

  这个键的作用就是打印屏幕,访客是否可以复制您的图片,取决于你是否禁用右键点击。

  我个人非常喜欢右击我的鼠标,这也许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非常讨厌Mac上的按键1。并且每当我看到警示框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烦人,甚至我会直接离开这个网站。

  你可以采取在你网站的图片上加上水印、透明的gif图像或者利用其他的一些手段防止盗图,但是请别禁用右键。

  弊病三:使用width=”" and height=”"重新调整网站图片

  当使用上述方法,你的网站会怎么样呢?下载速度慢,低质量的图像。

  如果你还没有想通这一点,现在的你也许更应该雇用别人来创建和管理您的网站。web浏览器在正确显示和调整实际图像大小的这方面的是很笨的。图片的实际像素大小并不会因此改变,所以调整后的小图片和原图片所用的下载时间是一样的。

  所以,你应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或者调整你的服务器设置,来重新调整你的图像大小,而不是采取上面的烂方法。我知道,动态调整大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但你可以用多种编程语言(而不是HTML)来做到这点。

  弊病四:铺天盖地的谷歌和雅虎广告

  所有的人都知道谁使用谷歌或Yahoo的广告,每次点击站长都可获得$10或者更多的利益。

  好的网站并不多放广告,而差的网站的意图并不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是试图让人们点击那些广告以盈利。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高质量的网站,并且想拥有好的回访率的话,那么就要尽量踢除广告垃圾,保持你网站的清洁状态。

  弊病五:客户服务差

  大型零售购物网站就是典型。谷歌也很难抓取他们的联系方式。有时候我费尽心力找出来的联系页面,竟然却是常见问题答疑页面。有时候,我不想去看了那500个常见问题答疑之后,才能找到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的支持部门。就连像特玛捷这样的票务公司,即使他建议通过在线形式联系他们,你最后却发现他们的大多数部门你还是联系不上。

  最坏的一个体验就是我上一个客户与戴尔公司的支持经验了。我被告知由于我没有连接到正确的服务部门,竟被迫使经历了4次的呼叫转移。到了最后,我还是被转移到了第一个所谓的职责相关部门。前后经过30多分钟后的漫长等待后,我最后还是被客服代表告知,我还是得打电话到他们的技术支持部门去解决我的问题。

  弊病六:让你的内容充满了要做排名的关键字

  在你的每个字之前都尽可能地出现你的关键字,并且把他们加粗,这确实是提升你搜索引擎排名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如果你还想提升你的转化率的话,请不要这样做。

  弊病七:使用老套的框架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是10年前的老套网页设计手段,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网站依然采取这种可悲的设计形式。框架结构设计有他很多的弊端,如滚动条不可用,备份麻烦,清单习惯长久储存等不良体验。

  你如你还在使用框架形式设计网页的话,那么建议你马上去学学伟大的CSS设计语言吧,它会帮助你很多。

  弊病八:难于寻找支付方式

  当我去一个网站想买东西的时候,我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楚我如何可以支付。如果这个网站很难找到我可以付款的方式,那我只有放弃购物了。因为我不想在我从您的网站注册之后,才看到你不接受信用卡。

  请把你的支付方式放在你网站的每一页可视区域,这样,对您的网站的用户体验提升作用将会很大。

  弊病九:没有内部搜索引擎

  有些东西看似简单,却常常容易被忽视。内部搜索引擎并不是效搜索到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它却是广泛被使用的一个重要方式。

  很遗憾的是,就连Creating Passionate Users,Seth’s Blog和GrokDotCom这些我最喜欢的市场营销和一些可用性的专家资源的博客上,都不不具备内部搜索功能。这一点是我最近想在这些博客上搜索一个具体的职位的时候才发现的。当我费尽心力的搜索还是失败后,我放弃了在这些博客上寻找我想要的东西。我想说,如果这其中有一个博客中支持内部搜索,那我的搜索也不会这样失败。

  弊病十:注册后才能购物

  为什么一定需要访客注册后才能下单?

  老实说,为什么呢?

  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是最大的转换杀手。访客常常被告知注册之后才能看到具体的价格显示,我想问,你为什么要把情况搞得如此复杂呢?

  我不想对这样的事在做解释,总之,停止这样做吧。

  英文原文:10 Ways to ruin visitor experience on your website

  中文译文:十大恶劣的网站体验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过滤变成广告的微博背景

  这篇投稿用于帮助大家实现控制微博网页内容的自由;审查自己所见的内容,是用户上网的重要权利。也希望给新浪微博做扩展的大神们能跟进该功能。

  最早有一篇报道《网友出租微博背景 每月可进账8000元》文中的主人公别出心裁,将自己的十二万粉丝的流量变现。

  在这个网友的微博页面顶端,有“格子铺”的“招商信息”,微博背景页面也不是常见的一整张图片,而是由大小统一的众多小格子组成。都是一些已经“出租”出去的格子,“格子铺”的内容主要有一些软件的手机客户端、小型网站、吃住行的“广告类信息”。一个小格子价格为20元,可以用来放各种东西,有效期一年。”

  和chinalist维护者@opengg一样(《为什么我要与广告死掐》),笔者一看到这个微博主页就开始想如何让浏览器不再显示一些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内容。

  因为广告背景经常会换,而新浪微博的图片是托管在sinaimg.com这个“第三方”域名上,由weibo.com进行引用的而Adblock plus似乎没法很好地应付这种场景。即:不能直接阻挡图片文件,因为它可能会经常更换也做不到在这个微博主页URL上阻止来自sinaimg.com的图片($image),Adblock plus的语法只允许精细到域名,何况这样也会有误杀。而且,Adblock plus也不再支持$background选择符。

  所以这个由Wladimir Palant开发的扩展就不太合适了。

  奈何笔者是个菜鸟,只能想到用浏览器扩展stylish(Firefox和Chrome都可用,别的浏览器也原理相同),让它在@天才小熊的页面上执行以下的css代码,让浏览器不显示作为广告的背景图片。

  body { background-image: none !important; }

  这么一来,我们就完成了一次用户端发起的内容审查。

  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页以源代码形式存在的,而用以获取、渲染页面的浏览器,又是由用户所控制的。这样一来,用户总是可以决定什么是浏览器可以获取、显示的。

  有几个已经定制好的,专用于新浪微博的用户端内容审查工具,可供参考:

  微博新控(Google Chrome扩展,可能也适用于某些以Chromium为基础开发的浏览器)

  眼不见心不烦(User script,适用于Google Chrome以及加载了Greasemonkey的Mozilla Firefox)

2012年8月5日星期日

谈谈室内定位技术

  大家都知道GPS,这个东西很强大,被各行各业使用。不过它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在室内不能定位,而且一般民用的精度也不够高(10m左右),相对于室内导航的要求(1m左右)还有一段距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图与导航类软件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室内导航。近几年来,包括谷歌、微软、苹果、博通等在内的一些科技巨头,还有一些世界有名的大学都在研究室内定位技术。

  室内定位技术的商业化必将带来一波创新高潮,各种基于此技术的应用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影响和规模绝不会亚于GPS。我们可以想象一些比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比如在大型商场里面借助室内导航快速找到出口、电梯,家长用来跟踪小孩的位置避免小孩在超市中走丢,房屋根据你的位置打开或关闭电灯,商店根据用户的具体位置向用户推送更多关于商品的介绍等等。之前笔者看过诺基亚发布的一个视频,一位商务人士将手提包落在一个商店旁,当他走出几米远时手机就发出了提醒。室内定位还有很多场景可以被用上,让我们放开思维尽情遐想吧。

  目前我们已经能够看到一些室内定位技术的应用介绍了。据我所知的有谷歌、诺基亚、博通、IndoorAtals、Qubulus、杜克大学这几个方案。下面笔者就把它们整理一下,欢迎大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正、补充。

谈谈室内定位

  谷歌方案

  谷歌手机地图6.0版的时候已经在一些地区加入了室内导航功能,此方案主要依靠GPS(室内一般也能搜索到2~3颗卫星)、wifi信号、手机基站以及根据一些“盲点”(室内无GPS、wifi或基站信号的地方)的具体位置完成室内的定位。目前此方案的精度还不是很满意,所以谷歌后来又发布了一个叫“Google Maps Floor Plan Marker”的手机应用,号召用户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提高室内导航的精度。

  谷歌一直在努力解决两个问题:获取更多的建筑平面图;提高室内导航的精度。建筑平面图是室内导航的基础,就如同GPS车用导航需要电子导航地图一样。谷歌目前想通过“众包”的方式解决数据源的问题,就是鼓励用户上传建筑平面图。另外,用户在使用谷歌的室内导航时,谷歌会收集一些GPS、wifi、基站等信息,通过服务器进行处理分析之后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定位服务。

  诺基亚方案

  诺基亚采用的是HAIP技术,具体是什么笔者也没能查到更多的资料,不过诺基亚正在努力使它成为蓝牙协议的一部分,这样只要你的设备带有蓝牙模块,就能够使用这种技术进行定位。当然,仅有一个蓝牙模块还不能完成定位,还需要在室内安装一种定位发射台,通过这两者之间的通信完成定位。这种发射台可以覆盖100m×100m的范围,定位精度在30cm~100cm,据说这种发射台还有成本低、功耗低等特点,一台或多台都能完成定位。

  博通方案

  博通公司研制了一种用于室内定位的新芯片(BCM4752),具备三维定位功能(即你所在位置的高度也算出来)。这种芯片可以通过wifi、蓝牙或NFC等技术来提供室内定位系统支持。更强大的是,该芯片可以结合其它传感器,例如手机里的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方位传感器等,将你位置的变化实时计算出来,甚至做到没有死角。博通公司的如意算盘是将这种芯片内置到智能手机里。

  IndoorAtlas方案

  IndoorAtlas是一家专注于室内导航解决方案的公司,刚成立不久。IndoorAtlas的方案基于地球磁场,依据是每一个具体位置的磁场信息都不一样。不过使用这种技术进行导航比较麻烦,首先用户需要上传建筑平面图,然后还需要你拿着移动设备绕室内一圈,记录下各个位置的地磁信号特征,这些信息需要上传到IndoorAtlas的服务器。最后,你需要使用IndoorAtlas提供的工具包开发一个应用才能使用定位功能(IndoorAtlas的开发工具包可以在线申请,不过笔者申请了两次都没结果)。

  Qubulus方案

  跟IndoorAtlas不同的是,Qubulus公司根据无线电信号(Radio Signature)来定位。每一个位置的无线电信号数量、频度、强度等也是不同的,Qubulus根据这些差异计算出你的具体位置。使用Qubulus的方案,你同样需要收集室内的无线电信号。Qubulus也提供了开发工具包,很容易申请下来。开发工具包里有一个例子,可以使用Eclipse直接编译通过。

  杜克大学方案

  杜克大学则借助现实生活中路标(landmarks)的思想,正在开发一个叫做UnLoc的应用。此应用通过感知wifi、3G信号死角,以及一些运动特征,如电梯、楼梯等,并根据这些位置已知的路标来计算你的位置。当你移动的时候,就根据其他感应器( 陀螺仪、加速度传感器、方位传感器等)来跟踪你的位置。这一过程精度会逐渐降低,但当你到达下一个路标时,位置就会被校准。

  来源:投稿,作者:PM阿甘

2012年8月3日星期五

也谈WIN8 RTM的发布

  微软近日宣布,Windows 8操作系统已经正式向硬件制造商发布RTM版本,并提交给了硬件厂商研发硬件,以期在正式发布时候实现软硬件的兼容,这标志着Windows 8的代码开发工作已经完成。未来几周,制造商就可以将Windows 8安装到电脑中,并于10月26日推出。

  笔者是一个系统爱好者,对各种新鲜的事物有良好的好奇心,习惯体验各种 新潮的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从win 2003,到win xp,跳过了vista直接上的win7,linux桌面系列,从小芭比,suse,ubuntu,Mandriva,再到对fedora从14到17的 一路追随……一路过来,可谓是尝试过了所有优秀的操作的系统。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Linux系统的KDE还是最新的Gnome 3,无不是给人了莫大的期望,虽然从易用性上来讲,他们比不上win系列,然而,谈到对操作系统的稳定,win系列却毋庸置疑比不上Linux。

  诚然,Linux下目前就个人使用体验来说,有两个无法克服的缺点:

  1、硬件支持有限:这点在对笔记本温度控制上尤为突出(正是因此Linux暂时无法成为笔者的工作环境),当然对现在主流的CPU和内存硬盘之类,linux基本是已经完美支持,显卡上由于显卡厂商方面问题驱动则是有难以绕开的缺陷(但是Ubuntu系列已经做得比较好了)。

  2、软件支持有限:这一点,对笔者来说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QQ系列软件的支持问题,二是缺乏真正顺手的Dreamweaver和Photoshop 还有Flash软件的支持。当然,虚拟机可以做到运行Vmware在Linux下还是运行得很良好的(总之,个人在Centos下的Vmware安装 winxp系统耗时一个多小时,还卡得不行,VirtualBox曾经在Fedora 16下有尝试,顺畅很多,只是功耗很大)。

  言归正传,回到WIN8 RTM上来,在今年大概是四五月的时候笔者先后尝试了WIN8的开发者预览版和消费者预览版,开始时候Win8连英文都无法调出来,当然,这个不算大问题, 但是作为校园网用户,锐捷认证客户端是上网的保证,即使是在linux下Mentohust也是伴随笔者走过很多的时光,但是WIn8的开发者预览版就是无 法正常安装。。。

  这里不是诟病WIN8的软件兼容,只是说一下自己的感受了。不管怎样,从整体来讲,Win8给笔者的体验很差,新的桌面,微软叫他Metro桌面,但是对笔者来说,那个在笔记本上却根本没有任何的实用意义……

  叨扰了这么久,笔者这里总结一下对Win8的映像:

  1、毫无用处的新式桌面

  2、软件兼容再一次随着系统升级产生兼容性

  通过win8和win7的小小比较,既然新桌面如此无用,软件存在不必要的不兼容,为何要升级Win8呢?更何况会产生一笔不菲的升级费用。

  然而,即使这样,无论怎样讲,未来五年,十年,也许更久的时间,windows依然是无可取 代的霸主,因为它建立的庞大的软件支持体系,为它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中国大陆个人用户来说,对盗版的较宽容姿态使它获得更大的市场,无论 windows系列系统怎样变,都无法撼动其霸主地位。说一句不得不说的话,微软不会被任何人打败,能打败它的,只有自己(至少,未来十年这点绝不会 变)。

  而新的Win8以及WP8,则承担了MircoSoft打进新兴移动市场和移动电商市场平台 的巨大展望:试想,当微软的软件可以在手机上无障碍的运行,Outlook,Word,Excel,PowerPoint,甚至是可以连向其云储存平台的 SkyDeive的OneNote!

  面向移动市场,微软已经祭出了其屠龙宝刀,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开始了圈地的硝烟,我辈小民,暂时只好看其逐鹿天下。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常见时间管理工具

  时间管理有很多种方法和系统,而Getting Things Done(GTD)就是其中一套行之有效,也是现在最受欢迎的系统。GTD翻译过来就是“把事情做完”,GTD的核心理念概括一句话,就是:你必须记录下来你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自己一一去执行了。GTD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

  GTD的工具软件非常多,用户群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精准且高端,目前GTD产品竞争激烈,大部分GTD产品都是在提供免费服务的同时,利用增值服务进行盈利,下面月光博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具有手机端的GTD应用。

常见时间管理工具

图片来源:tencent

  Remember The Milk

Remember The Milk:时间管理工具

  Remember the Milk(RTM)是一个老牌的任务时间管理工具,最初在2004年由一个只有两个人的澳大利亚公司发布,截至2011年4月,Remember the Milk有超过200万用户,2011年7月,这一数字已上升到250万,2012年3月已达到350万。

  Remember The Milk可以通过手机,邮件等很多方式添加任务。可以帮助用户在任何地方管理任务,获得任务电子邮件、IM 提醒,共享任务,离线管理,手机访问,在 Google Calendar 显示任务等等。拥有非常完善的功能以及强大的任务管理流程。

  Remember The Milk的手机版有免费以收费版。收费账户支持黑莓/WM/Outlook 的任务同步,以及 iPhone 客户端。免费版好像不支持同步。

  Remember The Milk支持简体中文。
 
  Toodledo

Toodledo:任务管理器

  Toodledo一个功能强大的任务管理器,功能较为完善,并且Toodledo支持开放API,应用很多,非常灵活。

  Toodledo的Web版基础功能是免费,用户可以升级为付费用户,其iPhone版也是收费的,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iPhone版可以和 Toodledo.com 网站上的一切信息快速同步,包括其中最流行的在线任务助理。

  Toodledo并没有官方的Android版本,但很多第三方开发商利用其提供的API制作了不少Android版本的Toodledo应用。

  Wunderlist

Wunderlist:计划任务管理应用

  Wunderlist是一款免费的todolist应用程序。让用户记录做笔记、建立项目上交日期并在其他平台上同步细节,包括iOS、Windows和Linux.Wunderlist是Mac应用程序商店最有用的一个免费程序。

  Wunderlist能够实现云端同步,将用户的任务清单同步到Windows, Mac, iPhone和iPad上,能让用户随时随地进行管理或者与他人分享。除此之外,还有发布推送通知,邮件提醒,邮件任务管理,任意添加任务和到期时间,添加备注说明,还可以为特别重要的任务添加星星符号。在苹果的iTunes上,Wunderlist的排名要高于Remember The Milk。

  Wunderkit

Wunderkit:任务清单应用

  Wunderkit是一个办公管理平台,可帮助用户处理个人和商业事务。其和Wunderlist是同一开发商制作的产品。

  办公软件通常都不提供社交功能,办公社交功能允许用户创建一个项目或任务,用户可以邀请同事加入开发。Wunderkit可以让企业用户进行项目交流,执行任务管理。

  当用户在平台上开设一个新的工作区时,可以将其设置为私有或公开。即使用户使其公开,也不会公开笔记和任务。工作区公共资料便是很好的解决途径,iOS开发者可以获得用户反馈信息,与用户展开交流。通过这种方式,Wunderkit为用户提供Twitter式页面,用户可以关注更新,以及发表评论。

  Wunderkit的任务管理功能非常出色,这与6Wunderkinder的Wunderlist不无关系。用户可以创建一些列任务列表,列表可附有标签,日期等。借助评论、收藏等社交功能,Wunderkit的每个条目都非常互动。Wunderkit的笔记功能对注释笔记没有限制。

  Doit.im

Doit.im:中文时间管理工具

  国内创业企业开发的GTD 产品,原先是免费,最近将同步功能变成收费服务。功能全面,支持iOS、Android等客户端。

  Doit.im号称有200万免费用户,目前免费版24小时只能同步一次,收费版支持随时同步,价格为100元人民币/年。

  Easydo

Easydo:待办事项提醒

  盛大推出的免费todo list产品,有iPhone、Android和Web版,和盛大麦库记事打通。功能较为简单,只有todo list功能,但是移动端体验比较好。

  其他

  除了上述产品之外,Evernote和Dropbox虽然不是专门的GTD应用,但也可以用来做GTD,用户只需要将信息记录到一个单独的文件中,即可在Web和手机端同步使用。

Evernote:网络笔记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