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科技博客的黄金时代远未结束

  编者按:针对两天前Jeremiah Owyang的《科技博客黄金时代已结束》一文,国外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前高级编辑Sarah Lacy写了一篇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如下。

  首先,本人非常欣赏Jeremiah Owyang的市场分析,不过对于最近的《科技博客的黄金时代已结束》一文,本人实难苟同。

  科技博客的黄金时代绝对没有结束,真结束了也不是因为科技博客死了,而是步入了白金时代,不但科技博客,连博客离结束也还还很遥远,事实上,个人觉得科技博客步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 。

  很多分析科技趋势的在短期太过夸大其词,长期太过低估,不过Jeremiah有的观点的确很对,过去三年证明了博客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我们不能通过科技博客做生意或者获得很多粉丝,取代不了旧形式的媒体。

  许多网站,如Facebook,Yelp及Twitter都渴望通过发布大量的越来越简单且无关痛痒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确很流行,但仍然有非常多得人喜欢写作,喜欢博客的风格,写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而不仅仅仅是简单的分享,Tweet,评论,如果是为了表达思想,博客仍然是最好的平台,其实现在很多专业博客处于起步阶段,正是有胆识,有思想的竞争者站在博客巨人肩膀上大展宏图的时候。

  而且也有一些新媒体做得很出色,像Sport Blog Nation一样,美国体育专业网站Bleacher Report就建立了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体育博客世界,而Verge在博客界(隶属于SB)正颠覆传统博客,打造了一个相当成功的Gadget博客,如果你相信我,科技博客将会增加更多新成员。

  我承认,许多第一波博客被收购或者创始人疲惫不堪,难以继续,或者已经变得没有博客的味道,但那并不代表博客已死或垂死挣扎,暂且不反驳这个观点,现在正是彻底改造博客的时候,是时候推出下一代博客的时候,下一代博客一定要具有创意,具有很好的商业模式。

  就新博客的建立,提几点建议:

  1)读者博客:比如现在的HuffPo及SeekingAlpha,如果有一天,为科技博客供稿的都不是专职编辑或者付费作家,而是读者自己,那么参与度将更高,也不会面临传播方面的问题。有的人写作不是为了谋生,仅仅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

  确实许多顶级文章都来自于专业人士,比如像Chris  Dixon ,Fred Wilson及Ben Horowitz这样的VC,但他们不想也不会每天都发博客,如果他们只是零星的发布几篇博客,那么博客的传播就存在问题,所以,科技博客需要读者参与。

  2)UI:现在的博客都靠堆积量来增加网站流量,所以这个行业在用户界面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许多新兴的博客都想努力解决这个问题,比如Verge,UI很漂亮。

  3)博客不是越短越好,也不应完全关于商品:Jeremiah说,现在人们都喜欢关注度短博客,而不是长篇大论,可是本人在TechCrunch期间也写了不少长文章,流量一样很高,其实只要你写得好,分析到位,人们还是很愿意花时间去阅读,不要为了长而长,而是要写真正有质量的东西,这样才会赢得读者青睐。

  4)商业模式:做博客就一定要盈利,要不你怎么继续。很多时候,博客都不知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盈利,比如我呆过的地方中,TechCrunch影响力最大,而广告的平均盈利却最少,所以,下一代博客就要考虑如何在旧形式博客上扬长避短,建立庞大观众群,在提高影响力的同时,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盈利。

  5)不要变成个人舞台:对第一代博客来说,最大的 问题就是很多博客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虽然TechCrunch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但也免不了出现这样的问题,部分原因就是一些博客始于一种爱好,所以下一代博客就应该遵循商业第一,并从一开始就解决博主单一问题。

  6)永远不要出售博客:如果出售了,平台犹在,灵魂易主,表达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可能是你不想看到的,要建立一个屹立不倒的媒体一定要为了某个主题,而不是为了某个人。

  英文原文:Sarahlacy:Golden Age of Tech Blogging Done? I Couldn''t Disagree More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IIS的没落

  Apache一直作为互联网上使用最广泛的服务器从web早期延续至今,居于第二位的应该属微软的IIS了。但是,各种迹象表明,IIS现在正在走下坡路了,其市场份额是在不断的下跌。究竟背后是什么因素在促使这种情况发生呢?

  当然,情况不是一直都这么糟糕,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IIS曾经和Apache不相上下。但是这种局势在2007年得时候转变了,Apache重新占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高达了65%的占有率。然而。IIS的市场份额却只有16%,还不到曾经的一半,这把IIS带回了1997年得情况。

  下面的一张图标将向大家详细的展示了IIS这些年以来的变化趋势:

  上图是由 Netcraf公司提供的,Netcraft公司长时间的跟踪互联网服务器的使用情况,该公司每一个月统计一次,并由统计的数据制成显眼的表格,通过这些表格,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互联网服务器近15年的发展变化趋势。

  通过上面的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以来,情况对IIS来说是很糟糕的。由于Apache的开源举措,使得IIS的使用份额大打折扣,并且有新生的更快更轻便的nginx也给服务器市场带来新的冲击,nginx也是一个开源项目。所以,大家也许会认为,在互联网领域,谁开源谁就将获得更多的市场,其实事实也是这样发展的,比如Linux, FreeBSD, OpenBSD, Apache, BIND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开源项目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

  另一个原因是IIS只能运行在自己的服务器Windows Server上面,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的减少将直接导致IIS的使用量减少,而目前Linux操作系统的流行是显而易见的,所以,IIS的市场占有率减少也成为了必然。

  当然,IIS的使用数量是在增加,毕竟1997年得时候,网站的数量也少。但是,论及市场占有率,IIS是绝对缩减了的。

  至于IIS的占有率是像目前这样继续缩减下去,还是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回扣,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也许可以从中看到大致的趋势,如果微软不在这方面采取相对的措施,我想,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吧。

  英文原文:Microsoft’s web server is losing ground: IIS market share back to 1997 levels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Google的专利之殇

  Google作为互联网的老大,在现在面对的麻烦事儿真是接二连三,近来,有很多公司纷纷状告Google侵犯了他们的专利权,尤其是在Android系统方面。看来,作为互联网的巨头,在专利方面确实还需要努力啊。

  Google 的Android现在就面临着微软给出的一个类似的难题。微软近期就到处在要求生产Android移动设备的公司向他们支付专利侵权费用。可能许多人会说 不公平,微软最近在移动领域的创新显然不如Google,它凭什么去收取专利侵权费?当然,还有很多相同的案例,如今专利对于Google来说可谓是一个 重大的要害啊,只要Google采取行动,有什么新的产品上线,那么,估计第二天就会有N个公司想Google要求索取所谓的专利费。Google的专利 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Google目前的专利数是701件,大家可以想一想,仅仅701项专利对于Google这样一家公司肯定是不 够的。对于上次北电专利的拍卖,我们可能也估计不到结果是这样的,尤其是Google在拍卖会上出价的时候带有很幽默的色彩,一连串的幽默数字,不知道是 在显示其雄厚的数学底,还是胜算在握,只是想愚弄一下拍卖官呢?反正结局对于Google来说是悲剧的,一下子输掉了6000多项专利,相信拉里佩奇当天 知道结果了也没有睡好觉吧。我们只能说,要是当年的施大爷在的话,也许结局会不一样的。

  那么,申请专利对于Google来说就那么难吗?

  事 实上,申请软件专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远远超出工程师的努力范围。另外软件的复杂性和低标准又意味着工程师随时都可能生产出来一个可以申请专利的点 子。但是大部分工程师都不会认为这类点子值得申请专利,那么公司就有必要对这些工程师进行重新培训帮助他们写出这类点子然后通过专业的法律手段来为其申请 专利。

  对于正处于高增长期的科技公司来说,显然不具备资源去打类似的法律战,而且还可能付出很高的机会成本。因为你既要花费巨资聘请律师,又要抽调你极为宝贵的工程师资源来协助律师们合理规范的编写能够申请的软件专利。

  但 对于更加成熟的公司比如微软或者IBM来说,情况却是不同的,它们付出的机会成本要低得多。事实上他们有许多未能充分利用起来的工程师和金钱资源可以被抽 调去和法务部门合作编写专利申请。此外由于机构臃肿,他们本身的产品开发过程也比较满,因而在这个开发过程中增加一个专利申请编写过程也对他们的生产力不 会构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而且这一差别还因为申请专利和专利获批间巨大的时间差进一步加大了。比如微软本周获得的52项专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 其在06年到08年之间申请的,甚至最早的一项是在03年申请的。早在06年之前,微软就一直在不断的调配大量的资源申请专利了,而Google却刚刚才 开始在这方面严肃对待并投放资源。考虑到申请和获批间巨大的时间差,就算Google从今年开始向微软般的疯狂开动专利申请机器,它们或许也要到2015 年才能看到效果。

  因此,和其他许多的大型软件一样,Android不可避免的会侵犯诸多微软的专利。

  另外,如果Google 上次赢得了北电6000件专利组合拍卖的话,他们拥有的专利总数相比目前的701件将增长近9倍。而这也将给Google更多的专利资源来抵抗目前日益严 峻的诉讼案,Google在移动领域和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必将面临更多的类似案件。

  今年4月4日,Google法律总顾 问Kent Walker在一篇博客中写到,专利诉讼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通常还包含许多低质量的软件专利,竞购Nortel的无线专利组合将能够使Google有效 的遏制对手发起针对Google的专利诉讼行为。此外他还直接指出:最佳的专利诉讼防御是构建起自己的专利长城。很明显,Google这次输掉竞购丢失了 一次最好的构建专利防御长城的机会,Ken Walker在一封邮件中表示:Google出局的这个结果显然对于任何相信开放创新和希望看到竞争的人来说都是失望的。

  相信专利的重要性在这次北电抢购战中一览无余,昔日的竞争对手也能够为了获得这批专利而结成同盟一致对外。各大公司在以后对专利的重视应该也会有所提高。

  Google也在努力的增加自己的专利数,去年获得专利282件(04年时只获得3件),今年截止6月28日则总共已获得141件。对于Google来说,一项一项的申请专利已经不太现实了,唯一的可取途径就是抓住像上次北电专利拍卖的机会。

  来源:晨露博客投稿。

Windows Vista的历史回顾

  现在,Windows 7 凭借优秀的用户体验、领先的创新技术、快速的执行效率,早已超过 Windows XP 及其它操作系统,成为了市场份额最大的操作系统。然而,在风光背后,又有谁能记得 Windows Vista 呢?

  五年前的今天,微软正式面向个人用户发布了 Windows Vista。这个微软耗费上百亿美元、投入万名工程师、历时 5 年多开发的划时代操作系统,包含了许多创新功能、蕴含了大量创新技术,对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indows Vista的历史回顾

  一、诞生

  微软的部分员工喜欢滑雪。Whistler 和 Blackcomb 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两处大型滑雪胜地,而 Longhorn 只是两座山脉之间的一间酒吧。

  就在 Windows XP(Whistler)正式完成之前,微软宣布将会开始下一代操作系统 Blackcomb 的开发计划,且将会在 2003 年左右发布一个过渡版本 Longhorn。

  在 WinHEC 2002 中,微软宣布它将会包含新的程序接口、图形架构、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很显然它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过渡版本摇身一变成了重要版本。

  此后,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不幸被泄露的 Longhorn 编译版本,其中首次出现了 WinFS、Avalon、Indigo、桌面窗口管理器、Windows 侧边栏等创新技术或功能。

  与此同时,由于 Windows XP 经常出现安全漏洞及易受恶意软件、电脑病毒、缓存溢出等问题的影响,微软提出“可信计算”概念,要求全公司上下一心,共同合作以求解决安全问题。

  微软由于希望优先增进 Windows XP 和 Windows Server 2003 的安全性,因此微软投入了部分研发力量开发 Windows XP SP2。它最终于 2004 年 8 月推出,包含了加强版的防火墙、Internet Explorer 6,且新增了数据执行保护、Windows 安全中心等功能,支持蓝牙技术和改良对 Wi-Fi 的支持。这使得 Longhorn 的开发计划被延误。

  新的资源管理器、新式安装界面、下载管理器、虚拟文件夹(库)等更多功能陆续出现在 Longhorn 上。由于 WinFS 的加入,微软希望利用新的数据存储技术,重写各种系统组件以及办公产品 Office。

  2003 年 5 月,WinHEC 2003 召开,微软向外界公布了 Longhorn 的部分细节。其中,Aero   界面是一大亮点,它是全新设计的用户界面,包括 Windows Aero(磨砂玻璃外观)、Windows Flip 3D、实时缩略图、全新字体等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或功能加入到 Longhorn,完成开发计划变得遥遥无期,开发团队迷失了方向。

  时任微软副总裁、Windows 开发主管吉姆·阿尔钦也极力希望公司能够尽快重启开发进程,因为开发人员将各种功能特性随意的集成到系统内核当中,而对最终产品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Longhorn 的开发已经“彻底玩完”。

  WinHEC 2004 上,微软发布了 Longhorn Build 4074,这是重启计划前最后一个公开发布的 Longhorn Build,提供了一套新的系统图标(Windows Aero)和一套新的系统字体(Segoe UI)。

  微软在后来宣布 Avalon、Indigo 将融入到 WinFX (即后来的 .NET Framework 3.0,下一代程序接口),且支持 Windows XP 和 Windows Server 2003。而 WinFS 则被移除,放在之后单独发布。可惜的是,它最后只发布了一个 Beta 版本后即宣告停止计划。

  2004 年 8 月,吉姆·阿尔钦对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宣布重启开发进程,代码库将基于 Windows Server 2003 SP1,而不是 Windows XP。同时他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力求使开发计划更快完成。

  随后,微软陆续透露关于 DirectX 10、Windows 体验指数的信息,并在内部测试各种 Longhorn 独立版本,如 Starter、Home、Business、Ultimate 等。

  WinHEC 2005 上,微软发布了 Longhorn Build 5048,这个版本首次采用了 Windows Aero 界面。不过由于功能上较前版大幅削减,许多人并不认可,更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倒退。

  2005 年 7 月,微软宣布 Longhorn 的正式名字 Vista。Vista 一词源于拉丁文的 Vedere,含有“远景”、“展望”之意,也正符合它的口号“为您的世界带来清晰”。吉姆·阿尔钦也兴奋地说:“Vista 为这个新系统的功能勾勒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点燃用户的激情。”

  Beta 阶段,Vista 的功能特性逐渐明确起来,新版资源管理器、基于索引的搜索、家长控制、WinFX、侧边栏、新版媒体中心、新版 Media Player、新版 Windows Movie Maker、Windows Defender、Windows Mail (即 Outlook Express)、Windows 日历、Windows 照片库、新版 Internet Explorer、性能调整工具、XML 纸张规范(XPS)、增强的语音识别、Windows Aero、游戏管理中心、DirectX 10、ReadyBoost、BitLocker、用户账户控制等上百种令人兴奋的新功能都被陆续加入。

  RC 阶段,微软基于测试人员的各种反馈对 Vista 作出了许多改进,且排除了不少 Bug,反响热烈。

  微软于 2006 年 11 月 8 日宣布 Vista 开发计划正式完成。

  二、救赎

  微软寄予厚望的 Windows Vista 上市后并没有如微软所愿迅速占领市场。由于它较高的硬件需求、较高的内存占用、糟糕的向下兼容等各种问题,被评为“华而不实”。同时原本为了提升安全性而设计的用户账户控制,也备受诟病。一时间,它的名声掉到了谷底,甚至还被竞争对手冷嘲热讽。

  为了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微软于 2008 年 1 月发布了 Windows Vista SP1。尽管各种问题都已经在这一版本中大幅改善,但由于它的负面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已经无力回天。

  2008 年微软进行了一次名为“Mojave Experiment”的有趣实验。实验中,微软向测试者展示一款代号为“Mojave”的下一代操作系统,并让他们将此与 Windows Vista 进行比较。出乎意外地,测试者都极度认可 Mojave,而 Windows Vista 则不受认可,谁知道这 Mojave 就是 Windows Vista。

  也许,这就是为何与它相差不算很大的 Windows 7 能被迅速普及的原因。很多时候用户对 Windows Vista 的看法是被人为扭曲的,是被人为影响的,如被诟病的内存占用问题,其实是用户对 SuperFetch 及其它内存管理技术的误解。

  2009 年 4 月,微软发布了 Windows Vista SP2,不仅修正了一些漏洞,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功能,完善了 Windows Vista。

  后来,微软凭借 Windows 7 的发布一雪前耻,洗刷了公司形象,走出了失败阴影。

  三、意义

  Windows Vista 虽然最后并没有大规模普及,但是它对微软日后的各种产品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广受欢迎的操作系统 Windows 7,即以它为基础进行开发;如 SQL Server 2008,即融入了 WinFS 的部分特性。

  Windows Vista 是微软第一款同时提供 64 位和 32 位支持的操作系统;是第一款只能支持在 NTFS 分区上安装的操作系统;是第一款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的操作系统……

  现在它已经正式发布 5 年了,是时候进入历史博物馆了。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它对我们、对企业、对微软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它是个人操作系统史上的巨大革命。

  来源:作者EMLink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月28日星期六

昔日的社交网络如何走向没落

  现如今最大的的国际社交网络是Facebook, Twitter,和LinkedIn三大主流占了主导地位,以及近期迅猛发展的Google+,如果Tumblr(一般我们把它认为是轻博客的一列了)也 能算作社交网络的一部分的话,Tumblr也是占有很大一部分市场的。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2004-2005年,上面列出的也还只是社交网络的小脚色, 只能算是起步的阶段。那个时候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网络应该是 Friendster, LiveJournal 和MySpace。但是,当年的这些一时热门的社交网络是怎样走向了没落,前面提到的那些新生派又是问什么会突然崛起呢?也许,这些巨大的转变我们会难以想象。

  Myspace

  MySpace诞生于2003年,在Facebook占有主导市场之前,MySpace算得上社交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社交网络了。在美国市场上,虽然没有昔日的彪悍角色,Myspace的占有率仍然是不可小觑的。在2007-2008年期间,Myspace达到了它的黄金顶峰时期,News Corp公司拥有的MySpace市值大约为12,000,000,000美元。但是在今年6月份,News Corp公司以35,000,000的价格将MySpace卖给了新主Specific Media,当然News Corp公司持有其5%的股份。

  下图是2004至今的Myspace的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myspace

  下图是2009年至今的MySpace流量趋势变化图:

   

myspace

  关于更多的MySpace历史信息,您可以查阅维基百科相关信息 MySpace at Wikipedia

Friendster

  Friendster诞生于2002年,然后迅速发展仅次于MySpace的美国社交网络,作为更加现代化的社交网络,Friendster在很多美国以外的地区都是很受欢迎的,比如用户最多的亚洲,特别是东南亚,Friendster在这些地方有恨庞大的用户群体。不过今年5月的时候,Friendster以社交网络的身份变身为社交游戏了,或者说是更加专注于社交游戏服务了。

  下图是2004年至今的Friendster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friendster

  下图是2009年至今的Friendster流量变化趋势图:

friendster

  更多信息您可以参考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 Friendster at Wikipedia

LiveJournal

  LiveJournal诞生于1999年,属于是比较早的时期了,毕竟互联网的兴起是在1995年左右。最初,LiveJournal是以博客的形式提供社交服务的,在很多方面来讲,LiveJournal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先驱者。就像去年的热门电影《社交网络》中的角儿Jesse Eisenberg一样,他就是在LiveJournal上面写自己的博客的,电影中的场景发生在2003年。

  在被俄罗斯的一个公司SUP收购几年之后,LiveJournal的总部由美国直接搬到了俄罗斯。

  下图是2004年至今的LiveJournal用户数量变化趋势图:

livejournal

  下图是LiveJournal2009年至今的流量变化趋势图:

livejournal

  更多信息您可以参考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LiveJournal at Wikipedia

  “打住,我们并没有灭亡”

  也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这几个社交网络公司已经接近灭亡了吧。当然不是这样了,虽然他们没有昔日的庞大,但是他们还是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就像一些好莱坞的演员一样,他们不可能永远辉煌,只是曾经辉煌过而已。

  所以,有这么一句话:我曾经很辉煌,我曾经是明星,那就够了。

  英文原文:The social networks of yesteryear. How the mighty have fallen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Twitter变更内容审查机制

  一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言论自由平台的互联网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今天宣布,为进入一些国家的市场,对某些Twitter信息进行审查,即当消息由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而无法显示时,仍可以在其他地区被查看。这可能预示着,预示Twitter(推特)经营方针出现转变。

  在此之前,当Twitter删除一条消息后,这条消息将彻底消失。而通过新技术,当消息由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而无法显示时,仍可以在其他地区被查看。当用户的Twitter消息被删除后,Twitter将发布一条审查通知。

  不过我认为,即使Twitter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审查,依然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国内的审查复杂性远远不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

Twitter变更内容审查机制

  以下是Twitter用户 @YaxueCao 翻译的Twitter官方博文:“Tweets still must flow

  Twitter信息还须继续流动

  去年1月,Twitter在一篇题为“Twitter信息必须保持流动”的博文上称:

  “资讯的开放交流能带来积极的全球性影响 …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意,表达自由是一种人权。许多国家也同意,表达自由连带着责任,表达自由有它的限制。”

  随着我们在全球范围继续增长,我们将进入一些言论自由方面有不同看法的国家。有些国家与我们的理念差别之大,以至于我们无法在那里存在。其它国家则与我们相似,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原因,限制某些类型的内容,如法国或德国禁止支持纳粹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遵守这些国家限制的唯一途径是在全球范围内一概屏蔽这些内容。但是从今天起,我们有能力只针对某个具体国家的用户而屏蔽内容,同时允许世界其它地方的用户看到这些内容。我们还内设有透明的沟通方式,当内容被屏蔽时,我们会让用户知道什么内容被屏蔽了,为什么要屏蔽。

  我们目前还未使用过这种能力,但是如果在一个特定国家,我们按要求必须屏蔽一条Twitter信息时,我们会试图让用户知道,我们会清楚地标示内容是何时被屏蔽下来的。作为透明度的一部分,我们扩大了与Chilling Effects的伙伴关系,以分享这个新的网页,使人更容易地找到与推特有关的通知。

  在我们“帮助”(Help)页有关“政策”以及“你的帐户设置”下,均有更多信息可供细阅。

  作为一个公司,我们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捍卫和尊重每个用户的声音。不管在哪里,无论何时,我们都会试图保持内容开放;如果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时,我们会与用户保持透明。Twitter信息必须流动不息。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Z-Blog博客转换到Blogger的方法

  虽然Google的Blogspot在国内无法访问,但Blogspot依旧是国际上最大的BSP之一,其稳定性非常不错,并且完全免费,使用Z-Blog的用户,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博客备份到Google Blogger,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如何将Z-Blog的博客转换到Google Blogger的方法。

  这个方法针对大数据量的Z-Blog博客,首先通过SQL语句转换Z-Blog数据到MySQL数据库,之后在本地安装一个PHP+MySQL+Apache的系统,安装phpMyadmin和Wordpress程序,然后在phpMyadmin中建立一个blog_Article表,然后使用“ACCESS数据库转换MYSQL数据库的软件”将数据库转换到MySQL,然后直接在MySQL之中将blog_Article表的数据插入到wp_posts表中,这样就完成了Z-Blog的数据导出到Wordpress中。

  接着登录本地的Wordpress系统,在“工具”-“导出”中,将文章导出为一个XML文件。

  接着,就可以将WordPress博客转换到Blogger,进行转换之前,需要将WordPress导出的XML文件进行分割,推荐使用YO2的一个小工具DivXML来分割。

  将文件分割为1M左右的XML文件后,就可以到Google Blog Converters提供的这个地址进行XML转换,将WordPress的XML文件转换为Blogger的XML文件。

  拿到转换后的XML文件,登录Blogger后台,使用博客导入功能将这个XML文件导入到系统,文章和评论都会被导入进来。

  导入之后,登录博客的域名管理系统,将博客的域名修改为CNAME的解析方式,指到ghs.google.com,这样,就实现了Z-Blog博客转换为Google Blogger系统。

  最后,访问Google Blogspot的“设置”-“电子邮件和移动博客”,设置一个电子邮件发布地址(也称为 Mail2Blogger),然后在Z-Blog中启用Mailpost发送邮件插件,这样就可以实现Z-Blog的新文章也实时同步到Google Blogger上。

  最终效果展示,我这里用“月光博客”做个了一个例子,将Z-Blog的数据,成功转换到了Blogspot的这个地址:http://info.williamlong.info

域名已死

  最近,我们在讨论一个产品命名的时候,有人问我,现在一个完美的域名是否已变得不再重要?作为一个被域名折磨多年的人来说,我不得不承认域名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并且将越来越无关轻重,理由至少有如下五条。

  1) Google

  你还记得上一次说出朋友们或者亲戚的电话是猴年马月吗?你还记得上一次准确写出邮件联系人的确切地址是多久之前吗?对我来说,不用汽车导航穿过整座城市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软件已经代替了大脑,替我们完成诸如此类的工作。域名和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类似,唯一的标识让电脑比人脑更有优势。(尽管对人类来说,域名是可读的IP地址,但是电脑依然可以更好的处理和记忆域名。)

  如果你在你的电邮界面地址框中输入:张三,它会给你提供很多你之前联系过的“张三”的地址,你基本可以在这些地址中找到你想联系的那个“张三”。如果自动联想失败,你会找到该地址并将它复制到地址框中。在这个过程中,你根本不会在意这个电邮地址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这样用google。当我第一次看到人们在google中搜索“yahoo.com”以登陆雅虎网站时,我震惊了。就像这条博客留言一样,成千上万的用户通过在google中输入“facebook login”登陆Facebook,google才是大家上网的入口。我很希望这不是真的。但是,google的确就像所有网站的入口一样。不对,google只是这些入口其中之一。

  2) 自动完成地址框

  对那些更高级一点的用户来说,浏览器地址框的自动完成功能替我们记住了各种网站地址–哪怕那些我们只登陆了一到两次的网站。事实上,google在Chrome浏览器的地址框做了完美的整合。有了Chrome,你啥都不用记。

  3) 移动浏览器和隐藏地址框

  我们之所以在意域名,是因为我们打开什么页面都能看到相应的地址。当然,在移动设备上并非如此。因为页面有限,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地址栏往往被隐藏了。当我们打开一个页面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它的地址。

  出于简化设计的考虑,google很有可能将隐藏地址栏引入桌面浏览器(当我写这些的时候,我很想知道google是否有个秘密计划要将域名做掉并取而代之。)

  4) 应用程序

  上一条理由中,我们谈论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问题。但是大家现在不太关心域名的原因是:大家都开始用APP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不认为未来是完全属于APP的。但是应用程序侵蚀了用户本来花在浏览器上的时间。现在基本每个APP都会对应一个网站,但是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应用商店来安装这些APP,所以域名也就无关轻重了。

  5) 小众域名的兴起

  拥有一个理想的.com域名越来越不重要,因为大家有了其他选择。传统上,大家认为只有.com的网站才算是正统的网站。据我了解,在从前,大家对类似.biz或.cc的域名没什么兴趣。当你见到这些域名的时候,也许还会对其正规与否产生怀疑。但是现在,你不会再这样了。

  Del.icio.us可谓是域名变革的先驱,其域名选择也让极客们称赞(尽管如此,Yahoo还是指出Del.icio.us太难输入)。Bit.ly让.ly域名在诸多新兴网站中流行起来。About.me让.me域名成为其网站名称的一部分,与之相似的还有Last.fm和最近风头正渐的turntable.fm。

  有缺陷的.com域名也变得可以接受。例如,Facebook曾使用过thefacebook.com域名。Dropbox曾用过getdropbox.com。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站成功与否和域名是否理想已经没啥必然联系了。

  37 Signals是最早如此认为的公司之一。当时其有一款产品叫Basecamp,但是使用的域名是basecamphq.com。现在,这种设计优良,但却使用一个“烂”域名的产品越来越多。

  因为这些事例,人们的想法改变了。

  我不知道当新的顶级域名发布的时候会如何。我只知道我们将鉴证更多非.com域名的成功。这对于那些创业者们来说是好事。因为如果他们追求理想的.com域名,哪怕该域名没有被使用,哪怕忽略域名高昂的售价,光是联系域名持有者和讨价还价的繁琐过程也让人不堪忍受。

  结论:品牌比域名重要很多

  虽然一个好的.com域名依然价值不菲,但是它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域名的作用将越来越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项目)。如果我需要选择一个域名,我当然会优先考虑一个合适的.com域名,但是这已经不是必需品。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产品和品牌,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互联网企业尤为如此)。太多的创业企业为了和域名匹配,不得已选了一个愚蠢的名称。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浏览器、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悲剧将越来越少。

  英文原文: Evan Williams: Five Reasons Domains Are Getting Less Importan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模式之争: 在线酒店预订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用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这句话来形容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贴切不过了。

  据权威机构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14年规模将达245.6亿元人民币。目前,1999年成立的两大在线旅游电商大佬携程和艺龙,依然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腾讯、淘宝等拥有巨大用户基数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去哪儿,途牛,悠哉等后起之秀异军突起、咄咄逼人,一时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狼烟四起,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产业链的发展潜力不断吸引新的互联网企业前赴后继,热火朝天的竞争表象背后,每一个品牌的加入,预示着企业的操盘者手握互联网模式的利器进行挥砍,最终被残酷的市场践踏身亡的并不在少数。

  中国在线旅游路在何方?究竟谁会引领着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新格局?是大佬们继续雄霸天下,还是新秀们异军突起?我们就从在线旅游的主要细分市场 – 在线酒店预订市场入手,逐个分析现在市场的几个主要模式。

  携程模式: 不能说的秘密

  携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一哥”,它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在近十年内无人能够撼动。众所周知,所谓的“携程模式”,即是通过先发优势,利用半互联网,半呼叫中心的平台,将数量众多的酒店产业链资源供应商绑在一起,并聚集相当庞大的用户群,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酒店和机票产品预定来获取代理销售佣金实现盈利,目前,以携程为代表的返佣模式依然是绝对的主流模式。

  携程在自己酒店页面上给用户吃了两个定心丸,一颗是保证“最低前台现付价”,一颗是保证“最低网络公开价”。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了解“前台现付”和“网络公开”的含义,他们更在乎的是“最低”,并愿意相信这就是最低价,不用再费力到处询价比价了。其实“前台现付”是指支付房款的方式,“网络公开”是指房价展示的方式,这两点恰恰同携程的商业模式吻合。换句话说,这两个保证,只能说明这是携程的最低价,漂亮的文字游戏而已,但同时也是“不能说的秘密。”

  目前95%的在线订房是通过携程模式完成的,而携程占其中的一半。当携程掌握了酒店的线上渠道,为酒店带去稳定上升的客户量,其对酒店的议价能力就不断上升。酒店不得不向携程支付越来越高比例的佣金,造成渠道成本上升的同时,失去了对客户渠道控制的主动权,因为这些客户将永远是携程的用户而不是酒店的,所以酒店急切地希望摆脱携程模式,建立自己可控的渠道,却又不得其门。

  不过随着新兴酒店预订模式的逐渐萌芽,坚冰正被打破,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携程价并不是真正的最低价,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得比携程更低的价格。携程也不得不向这种趋势妥协,最近推出的“惠选酒店”以模糊预订的方式,用携程正常渠道6-8折的价格销售酒店客房,终于自己亲口说出了不能说的秘密。

  团购模式: 爱我你怕了吗?

  2010年,当Groupon首创的团购模式被引入国内并被迅速复制时,一片繁荣的景象,简直给人带来了中国第二次互联网创业热潮的错觉,在线旅游也不例外。携程, 艺龙,淘宝,拉手网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酒店的特价团购栏目,期待用团购这一时髦的模式拉动消费,吸引更多的用户。

  然而我们用“噱头”一词来形容酒店团购业务,毫不为过。因为从酒店的角度来看,把自己的客房用更高的价格销售出去,这是酒店生存的根本之道。而团购必须以大幅度的折扣来吸引用户购买,试想当一家酒店在正常渠道和团购渠道用两个相差50%的价格销售,怎会不对酒店的正常渠道,也就是价格较高的渠道产生冲击?这样做一定会给酒店造成众多的负面效应,造成酒店整体销售价格水平的下降,最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酒店最终得不偿失。

  其实酒店都不笨,所以现在主流品牌酒店参与团购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团购酒店是一些小型的单体经济型酒店,他们的销售渠道除了团购,只剩下上门客,所以对价格水平的维护并不敏感。另外有一些地理位置不佳的高星级酒店在周末和淡季参与团购,但都小心翼翼,浅尝即止。这不难理解,他们都担心团购冲击到主流的销售渠道,主流渠道是酒店盈利的主战场。所以团购模式这种将酒店的低价堂而皇之公诸于世的模式,对酒店注定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爱我你怕了吗?

  今夜模式: 今夜你会不会来

  今年9月份推出的手机客户端“今夜酒店特价”一鸣惊人,迅速成为苹果下载商店中下载量最大的旅游类软件,其模式也被众多业内人士推崇。巨头们的模仿速度比团购还快,不到两个月,艺龙,去哪儿,拉手网就都纷纷推出了最后一分钟模式预订酒店的产品,一时间这个模式风生水起,大有颠覆行业之势。

  酒店的房间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最后一分钟用超低价卖掉,而用户可以扫到今夜酒店的尾货,省下一大笔房费,也相当靠谱。道理说得通,让消费者接受并愿意尝试一点也不奇怪。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一看上去很完美的模式,同样需要酒店接招。“今夜酒店特价”上线后就抱怨收到了携程的打压,携程直接把同今夜合作的酒店,从网站上下架,逼着酒店在携程和今夜间选择,面对一边是稳定的订单,一边却还是美丽的故事,酒店会如何选择呢?

  最后一分钟模式还延续着团购的致命弱点,也就是将酒店的低价公诸于世,无论是在每晚6点公开,还是仅在移动互联网公开,在信息急速流动,无孔不入的时代,其结果同完全公开没有任何区别,酒店对于团购的担心同样合今夜模式是一样的。

  另外只能预订当晚酒店的模式,其目标用户群到底有多大?商旅客户使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不大,本地消费人群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庞大吗?今夜订单会不会来呢?如果没有大量的订单,如何说服酒店来“冒险”呢?更不用谈抵抗携程的打压了。

  模糊预订模式: 雾里看花

  知道全球最大的旅行网站是哪个吗?他的名字叫Priceline, 2011年5月的市值是260亿美元,他主打的酒店预订模式并非携程模式,而是所C2B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定价,酒店应价的模式。用户提供酒店的地理区域,星级和预算价格等信息,由Priceline来帮你找到符合你要求的酒店,将按你所设定的预算价格成交,但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成交后不能取消和更改。

  这种让中国消费者闻所未闻的模式,为什么能成就全球第一大旅行网站呢?原因是他找到了酒店和用户价值的最佳契合点:对酒店而言,希望将空余的房间销售出去,同时又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打折卖,于是采取模糊的方式销售。对消费者而言,得到比公开渠道低得多的酒店价格是有可能的,但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事先无法选择固定的酒店,还有不能取消和更改,一切都是公平的,也是多赢的。

  美国类的Priceline的模式还有Hotwire模式,也就是携程惠选酒店所采取的模式,用户在预订酒店同样不知道酒店名字,但可以知道酒店星级,地理位置等一些基本信息。但在美国Hotwire模式的价格一般比Priceline要高一些。

  但国人的消费习惯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异,美国市场完善的信用和支付体系为Priceline模式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中国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现在国内有几个旅行网站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但他们需要说服的不光是消费者,还有酒店,这种雾里看花的模式能否被酒店和消费者所接受,现在还在雾里看花。

  总之,任何成功的电子商业模式追求的都是最终用户,消费者和模式本身的多赢局面,在线酒店预订行业也不例外,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只关注用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资源的入口,也就是酒店!这其中的平衡极难把握。但让酒店和用户靠得更近,通过渠道的成本的大幅度压缩让酒店和用户都得利,总是不变的方向。

  未来成功的模式还要为用户和酒店都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是销售空余的房间这一种方式。例如大获成功的Priceline模式并不是把模糊预订作为酒店预订唯一的模式,Priceline也提供类似携程的酒店预订方式。 但即使是Priceline也远非终极的酒店预订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各种新兴技术的普及,相信将创造出更多令人兴奋的酒店预订模式,我们期待这样的酒店预订模式尽快出现,为消费者和酒店都创造全新的价值。

  来源:Anson投稿。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给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的三个建议

  智能机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摒弃功能机而选择智能机,然而,这些新手们总是会不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程序安装、应用选择等等。如何才能避免一些常见错误,顺利开始智能机之旅?以下是给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的三个小建议。

  1)购买屏幕保护膜时,三思而后行

  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的屏幕看似脆弱,容易留下刮痕或受损,但其实大多采用的是高强度的钢化玻璃,如iPhone 4和iPhone 4S采用的就是康宁公司的Gorilla Glass强化玻璃,超薄耐磨损。据悉,2010年2亿台智能手机中有20%采用的是Gorilla Glass材料。

  在屏幕上贴上一层保护膜后,会阻碍用户和设备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操作的流畅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另外,贴膜时为避免在屏幕和保护膜之间留下气泡,操作时得十分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贴膜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

  当然,如果实在是太过担心屏幕受损,贴一个保护膜也并非完全不可。不过,相比贴膜更有意义的是,尽量减少设备受损和摩擦的机会。

  2)多用常识,不要太过依赖病毒检查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的Windows用户因打开电子邮件中的病毒附件,而将病毒带入电脑。通常情况下,只要用户不“开门迎接”,绝大多数的恶意软件开发者无法绕过苹果和Android的内置安全保护程序。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们下载应用时,最好从官方商店下载,而不要图小便宜从第三方网站中免费下载付费应用。

  Android设备病毒检查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在运行速度本来就较慢的设备进行病毒检查,则会占用重要资源。同时,该进程还会干扰到Android平台本身,将操作系统恢复到出厂状态。

  为尽量避免病毒感染,建议用户多用常识,而不要太过依赖病毒检查。同时,事前Google或百度一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认识,避免问题。

  3)不要急着越狱或Root设备

  将iOS设备进行越狱和Root Android设备均可升级用户权限,进行一些iOS和Android平台官方不允许的行为,因此,大受移动开发者欢迎。但作为新手,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如减少遇到问题求助厂商的机会,以及增加设备死机的风险。

  总结:

  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最好不要随便乱扔设备,不要将CD-ROM硬塞进设备,通过安全途径下载应用程序。一句话,自己的设备,只要自己用着舒服就行。

  英文原文:New smartphone or tablet owner? Here are 3 things you should hold off doing.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为何Safari不如Chrome?

  Safari是乔布斯在2003年的Macworld大会发布的,9年过去了,08年才发展起来的Chrome用了不到Safari一半的时间远远把Safari甩在了后面,这让Safari情何以堪。Chrome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0%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25%,而苹果的Safari似乎一直徘徊于5%-8%之间。 

  两大浏览器都是基于苹果的布局引擎Webkit,按道理Safari是占优势的,因为两者都分别是自己操作系统的默认浏览器,许多人就顺便使用了,懒得去下载别的浏览器。

  而且随着OS X Lion的发布,似乎Safari重获新生,Safari是其默认浏览器,而像Chrome这样的第三方软件要开始则比较难,Safari还支持更多功能,如多点触控,Reading List(可在iOS及OS X Lion之间同步),这些都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但几个月过去,Safari的增长仍旧缓慢,仅仅随着Mac的售出而增加。

  而且移动设备的暴涨也应该让Safari市场份额增加才对,可是事实标明Safari市场份额仍无明显增长,而Chrome,和Android,和移动设备没有任何联系的浏览器却迅猛发展。为什么?

为何Safari不如Chrome?

  因为Windows?

  许多人可能会想,这还不简单,Chrome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而Safari大部分时候都用于苹果自己的系统,Windows .VS. OS X,哪个使用人群广?很显然是前者,所以Chrome当然比Safari发真快,可是,实际上Safari要比Chrome更早登陆Windows。

  在2007年六月,Safari for Windows Beta版就已经发布,正式版于2008年三月发布,而Chrome直到2008年的九月才发布,Chrome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超过了Safari。

  既然不是Window的原因,那又是什么?

  因为速度?

  大量Benchmark测试表明Chrome不管在网页打开还是JavaScript表现方面,速度都最快。

  但是,当Safari发布Windows版的时候,测试结果也是一样的,不管在Mac还是PC上测试,那时候都是最快的,如果仅仅是因为速度,那么Safari在2007年六月的表现就应该和chrome在2008年九月的时候一样。

  因为插件?

  难道Chrome胜在插件?也许,不过Safari在2010年年中的时候也有了许多插件,当然,Chrome的插件质量更好更丰富,如果这也足够让Safari落后于Chrome,那么开发商们可能早就将游戏植入Chrome,而且,Firefox也先于Chrome和Safari植入插件,现在不也败给了Chrome吗?

  原因之一:Safari用起来不舒服,Google推广给力

  很多人抱怨Safari for Windows让人讨厌,自己使用过之后,觉得实际表现介于Firefox及IE之间,尽管测试结果很棒,而苹果最新版本的Safari 5.1仍在继续激怒大家。另外,Safari已经与iTunes绑定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更有理由获得大量市场份额,但似乎很多人下载它但并不是用它。

  而另一边,Google对自己的浏览器做了大量宣传,Google.com偶尔会出现Chrome让你下载。

  原因之二:独特的功能

  老实说,本人也是Chrome粉丝,Chrome的许多性能是Safari所不具备的。重要的一点就是Chrome全新设计的“新建标签页”,更加可视化,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应用程序、最常访问的网站。页面下方的功能栏上提供了“最常访问的网站”、“应用程序”小标签,点击即可在这两个页面之间进行切换,这是其它浏览器不具备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其实具体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一个定论,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告诉我们您的观点。

  英文原文:TC:Why Has not Safari Skyrocketed Like Chrome Has?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互联网生活以少为美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各类联网的终端迅速帮助人们走出信息匮乏的窘境,取而代之的是大踏步地迈进信息过剩的尴尬状态。在这个充斥着时间流,订阅,邮件,通知,事件提醒的互联网,我觉得上网者更应该坚定少就是美,少就是多的理念,做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此外,本文中不会介绍任何网站,工具或者服务,只是对健康地享受信息时代的方式做个抛砖引玉。

  下面我将要描述的场景应该或多或少地发生过在每个人身上。每当我查资料找参考时我会向搜索引擎寻求帮助-然后打开几个搜索结果页面-选择不少标记下回头再看-时间也不紧迫-碰巧着几个链接看着挺有意思-看后决定微博下我看到的-上微薄了顺便看看别人在说什么-名人A似乎挺能说加个关注-这段视频挺好玩要评论下-有个人对我的评论很较真我要说道说道-有邮件提醒-登入邮箱即时通讯自动被加载-开始和IM上的人说几句-第二个循环开始。这个现象被我家人形象地描述为被屏幕吸走了魂。如果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你的身上过,那至少那时那刻你是被信息流牵着走的。

  那要如何做到信息为我服务?个人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明确上网的单一目的,力求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务。常常看到有人会在兴趣爱好里写上网,我个人对此很不理解。上网可以是为打游戏,看新闻,聊实事,下电影,甚至你说打发时间都可以,为上网而上网算什么?在点击前想清楚自己这块时间的上网动机是什么(单一的动机为佳),在单位时间里追求把这件事做完,不要报着我先标记好回头再来看的侥幸心理,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这样只会让你的收藏夹越来越长。

  二来要对关注和订阅做定期的减法。微博关注,RSS订阅都容易失控,因为每天都会有新奇的内容吸引你关注某个人或者某个网站。看一下你的google reader有多少未阅读订阅了?你每天微博上的时间流里的信息都是你需要的么?更有些账户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覆盖率采取了信息堆砌,刷屏的手段,这些噪音污染你都受得了么?你在关注的那时那刻,那个目标是对你有吸引的,然而当那个目标改变了,或者不再是你的兴趣时你可以大大方方的选择和他分手,这样对你发现更适合的你的人或者网站有着很大帮助。你的阅读器里不再会因为看不完而渐渐被舍弃,微博时间流也不会充斥着无聊重复信息,而真正符合你需要的内容也不再会被埋没。

  三是设定即时通讯隐身或不加载,减少查阅邮件次数。主流的邮件网站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即时通讯的网页版自动加载,这些都可以设置为登出或者隐身以防止不合时宜的聊天要求或者问候。关于减少邮件查阅个人并无太多方法,人工地设置了些障碍,无非是将邮件账号的自动登入取消了,浏览器密码保存取消了。当然对于有邮件强迫症的同学似乎很难有用。

  每个人对其信息爆炸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以上是个人认为在互联网生活中需要做减法的方面,我相信互联网生活以少为美。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月21日星期六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愿意在彼此身上寻求信任与诚实,并期望在接下来的经历中重现和增强这些好感。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移动应用或互联网产品中。在打造良好的品牌信誉及其与终端用户之间持久信任关系的过程中,“设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用户的期望中,移动应用应该是准确、友好和高效的。然而,移动设备自身的局限性确实为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不少挑战。要打造值得信赖的移动应用用户体验,产品在性能方面的表现是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

   本文中,我们将对移动应用的设计与性能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了解七个相关的设计准则。这些准则都是我们团队在各类移动应用实际项目中逐渐总结归纳出来的 ;希望它们同样可以帮助大家在落产品实需求的同时,从性能的角度更加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移动应用的性能表现

  人们需要通过移动应用在某种场景中完成一定的需求目标,例如提升效率、舒适度,或是单纯的找找乐子。“功效”是移动应用的一个核心因素,它们必须够快够稳定,才能在各种充满变数的使用场景中有效的提供功能与价值。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时常发现,对于很多移动应用来说,设计和开发周期却始于对视觉外观的强烈诉求:“ 它看上去必须很棒!” 诚然,出色的视觉风格可以通过优秀的第一印象来吸引用户,但是要想让一款应用得到用户长久的青睐,每个方面的质量和表现都含糊不得,尤其是在性能方面。中看不中用的产品只会破坏它自己的信誉,用户很快就会察觉其缓慢的运行速度,甚至会因为难以忍受的加载时间或频繁的崩溃而认为这款应用根本无法使用;这对产品的可用性和品牌感知都是极大的损害。在用户的期望中,一款应用必须首先具有快速的响应性,否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App Store中得到差评,安装率少的可怜。

  下图是Twitter与Cookmate两款应用的界面对比;抛开用户基础方面的因素,即使拥有炫目的视觉效果, Cookmate的用户打分和评价也无法超越界面简洁朴素的Twitter客户端。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性能表现与品牌差异

  产品的每个方面都会影响品牌感知。通常情况下,用户的要求很简单,他们只想找到最合适的工具,来帮助他们切实改善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要使自己的产品在缤纷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树立起品牌,并真正的吸引用户,你的应用必须在某些方面强于对手,或是拥有其他应用所不具备的特色。作为移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元素,优异的性能表现会直接帮助你的应用在品牌层面超越其他同类产品。进一步说,如果你能攻克某些技术挑战, 使相关的特色功能可以流畅稳定的运行,那么这绝对会成为你的产品中难以被复制的独特卖点。

  关于这一点,Flickr的iPhone应用是个不错的例子。Flickr曾经在他的主站中宣称,他们的应用有两大目标:一方面帮助用户展示他们照片,另外还会提供全新的组织照片与视频的方式。他们的应用确实很好的做到了这两点,有效的提升了品牌信誉度。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所以,在规划你的应用产品时,有必要首先对市场进行分析,并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们的应用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不同?
  • 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做的比竞争对手更好?

  明确了这些方向性的问题之后,再将注意力放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上。

性能表现与设计

  无论打造怎样的产品,正确的方式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人们制定设计与工程准则的初衷。一款汽车的设计会影响到它的空气动力表现;一座桥梁,除了要有漂亮的外观,对风力及交通负载的承受能力也是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核心因素。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移动应用的设计当中。对设计方案的选择会影响到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内容呈现、交互性、视觉外观,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性能表现。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产品团队会将性能表现方面的责任丢给技术开发人员;这种传统观念所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很多涉及到性能方面的潜在问题只有在设计流程的尾声、开发环节的初期才会暴露出来。实际上,技术开发方面的相关角色应该在产品创意初期就适度的介入到项目中来,保持对设计方案的技术可行性评审。

  接下来要提到的一些与用户界面性能表现相关的要素,以及本文后半部分将要介绍到的七个设计准则,会帮助大家一点点认识到,移动应用的性能表现绝不仅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它与设计之间关联也是相当密切的。

移动应用用户界面中的性能要素

  用户对移动应用的性能表现的感知来自多方面,包括启动速度、界面加载时间、动画效果的流畅程度、对交互行为的响应时间、出错状况等。下面的示意图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些要素:应用(包括视觉图像、交互方式、内容、功能、代码算法等)在一定的硬件条件下(CPU、屏幕尺寸等)运行在某个系统平台(iOS或Android) 的移动设备中。对于很多应用来说,它们还需要通过网络(LTE、3G、2G)与服务器端进行后台连接。图中上面 两块红色区域所代表的,是一款移动应用产品中最容易受到设计与开发决策影响的部分。下面两块灰色区域,属于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牵制性因素。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对于图中所示的每项因素的决策,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任何形式的组合、增强(例如高级的 视觉效果)或限制(例如糟糕的网络连接状况)都会增加产品复杂度,降低性能,破坏用户体验。举例来说,如果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应用必须在缓慢的网速情况下,连接后台服务器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文件——这就是一种势必会降低产品性能的条件组合。

七个设计准则

  在过去的几年中,移动领域出现了很多变化。一些新的UI设计风格开始涌现,设备屏幕尺寸及处理器性能规格都在逐渐向桌面设备靠拢,输入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们需要一直努力去尝试更加先锐的、特色鲜明、性能卓越的设计方案。我们所说的设计与性能的关系,并非单纯的指降低图片尺寸一类;在设计流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中的各种决策,都会对产品的性能和功效造成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可以在实战中有效帮助我们打造高性能移动用户体验的设计准则。

1.定义用户界面的品牌特色

  移动应用中的每一个可以与用户产生互动的地方,无论是单一的交互元素,还是功能模块整体,都应该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牌认知度、用户忠诚度及满意度;设计人员应该有能力识别出它们当中最关键的那些,例如特色功能、视觉风格、文案、字体或动画效果等。我们的团队经手过很多不同的产品,虽然从整体角度讲,它们具有各自的品牌风格,但这些设计方案大多是由同一套基础UI元素衍生发展出来的。我们可以将基础UI元素组合成为界面模块,而组件化、可复用的核心界面模块,则可以进一步构成整个用户界面。

  所以,经由对这些UI元素的风格设定,我们就可以逐步为界面整体打造出能够体现品牌风格的独有特质。在概念阶段,试着将那些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UI元素识别出来:

  • 有助于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功能(例如Path中的照片检视等)。
  • 产品核心功能(例如在线购物类应用中的结帐功能)。
  • 模式化的设计语言。Windows Phone 7的Metro UI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具有强烈风格的字体、布局和交互等方面的模式,构成了其独特的设计基因。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这些能够体现品牌特色的核心要素,本身要具有很强的响应性。它们会被用户不断的看到、用到,而且会在产品不同的功能界面中被复用;它们的性能将直接决定一款应用的整体表现。将设计与开发的注意力放在这些关键要素上,将会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2.判定产品优先级

  对“功效”一词的理解可以上升到整个产品研发周期及市场的层面上。很多时候,公司会希望快速上线一款新产品,或是开发一个产品系列(例如基于一个平台的多款同类产品,或面向不同平台的单一产品),亦或是出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必须从多个产品中选择一款来优先完成。在这类情况下,设计与优化的工作力量就必须集中在那些最重要的产品上。优先级矩阵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理清头绪。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上图所示的抉择因素包括系统平台、当前用户量、预期用户量、竞争对手情况;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更适合自己项目的角度来进行权衡。如果产品受众多数是Android用户,而且你的竞争对手也在盯紧他们,那么与其将精力分摊在各个平台当中,倒不如集中资源打造一款简洁高效的Android应用并尽快投入市场。

3.认清用户需求

  我们团队经历过的很多项目,在刚刚启动时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问题:功能需求列表过于冗长,焦点不明确,难以在项目截止时间之前搞定…客户或需求方通常会对产品功能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却往往忽视了用户的真正需求。

  举例说,无论你是在一个小城镇,还是牛津大街,或是在互联网中,血拼的本质目的,都是寻找合适的商品并进行购买。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为购物过程带来更多的乐趣,但绝不能破坏这件事的核心目标。用户希望通过购物类的应用来快速的找到某种商品,并顺利完成购买;他们甚至会忽视那些用于增强体验和乐趣的额外功能。

  下图展示了一款购物应用的商品详情页面的两种设计方案。左边的原型中包含了一些“高级”购物功能,例如赠礼、相关商品和用户评价;而右侧的原型简化了很多:去掉了赠礼功能;只显示该商品的整体打分情况,如果用户需要,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全部点评;省出的空间用以显示商品介绍的全文,用户无需进一步点击就可以完整浏览。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

 

  显然,右侧的方案可以让团队将设计与开发的注意力放在核心功能上;从产品的角度,这也是最符合用户的直接需求、最具性能功效的方案。那些“锦上添花”性质的内容和功能,即使真的有必要存在,也应该是在我们对产品核心功能做了最充分的优化和最合理的设计之后,才陆续登场,并且不能影响核心功能的可用性及性能表现。

4.优化用户界面流程和元素

  用户不喜欢等待。在Google的用户体验十大内在原则中,时间方面的因素紧随“用户需求”排在第二位。对应用的每一个界面流程及其构成元素的优化,都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加载及响应时间。

  A.增强可感知性

  在很多情况下,设计师和开发者确实无法控制产品性能:网速也许会很慢,系统后台也许正运行着多任务,某个功能也许需要大量系统资源来支持运算等等。无论怎样,在延迟发生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让用户感知到应用仍处于运行状态。即使在无法预料的坏状况中,合理的设计方案也可以起到良好沟通作用。

  第一步是要识别出哪些功能流程有可能造成延迟,例如那些需要获取后台数据或是执行大量运算的运行过程。接下来,在这些关键流程中添加必要的状态反馈标识,例如loading动画效果,或是一些文案小提示。

  下图演示一个比较典型的内容搜索流程: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用户在这个流程中经历了四个步骤:

  1. 点击搜索按钮。
  2. 看到loading动画提示。
  3. 看到了搜索结果中的文字内容;这时图片还在加载。
  4. 看到全部图文内容。

  显而易见,比起从第一屏开始经历一段等待时间然后突兀的直接进入第四屏,将流程分为几个短暂的步骤并给予状态反馈的用户体验要好的多。即使中间耗费了同样的时间,分步的设计方案也可以使应用的性能在感觉上更加流畅高效。

  另外一个典型的情景是应用刚刚启动的时候。首先显示一张适合该应用风格和布局的图片,会降低用户对加载时间的感知;同时配合loading动画提示一起使用的话,效果会更好。

  B.优化UI元素

  任何一个UI元素都会影响到产品整体的性能表现,每个点滴之处的优化工作都可以对性能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元素的类型:不同类型的UI元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优化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优先级进行,例如可以集中资源首先处理那些音频、视频、地图等类型的媒体文件。
  • 元素的规格特性:拿图片文件来说,分辨率或色深会对渲染时间造成影响。在Android中,任何可绘制资源(jpg、png)都会被解码为位图格式。所以,每一张在分辨率或色深方面经过优化处理的图片都可以节省出几KB的样子。
  • 元素的输出方式:这方面可以针对具体情况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对于需要一整张图片作为背景的应用来说,如果主要内容部分有自己的非半透明背景样式,那么大背景图片就没有必要全部输出了。

5.定义界面元素的权重规则

  精心打造设计方案的过程,就好像在一片充满障碍物的陆地上进行探索;我们必须时刻对功能、外观、可用性、性能表现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权衡和取舍。对于某些系统平台来说,设计师要做更多的妥协。然而,无论系统方面具有怎样的限制,产品都必须保持自身的品牌特色。

  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断UI元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关系。有些元素对于品牌效应的贡献程度是很大的,而合理的移除那些相对次要的元素,也是提升产品性能的有效方式。我们的团队从这个角度对UI元素进行了如下分类:

  • 必不可少的:最能体现品牌特征的核心UI元素,例如包含了logo和产品名称的标题栏。
  • 具有可替代性的:在相对高端的设计方案中,这类元素可以由性能负载相对较低的输出方式代替。例如去掉标题栏的半透明效果。
  • 非必要的:这类元素通常用来增强用户体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简化或移除。例如将搜索结果条目的数量由25个减为10个。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6.使用信息面板

  团队之间的信息沟通,对于打造成功的产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历过的很多项目中,设计、开发、市场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对同一款产品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从不同职能角度出发的各种功能需求与资源限制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所以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是很重要的。

  信息面板是一种用于增强团队间交流沟通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我们对产品当前的状态进行度量和监测,并设定下一阶段的目标;一目了然的呈现方式更加便于团队之间对产品状态、功能预期和设计开发重点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交流。

  我们通常在信息面板中标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 核心功能需求:列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将要经历到的核心功能。
  • 基准评分:列出重点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这些核心功能方面的性能表现数据。
  • 当前完成度:列出自己的产品在当前阶段中在这些核心功能方面的性能表现数据。
  • 目标:列出自己的产品在这些核心功能方面的目标期望。
  • 进展状态:标明产品的当前状态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期望。

怎样打造高性能的移动用户体验

  类似的方法和工具还有很多,包括Android SDK本身,或是TraceView等。

7.UI工程技术

  将优秀的设计方案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实现出来,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忠实的还原设计方案之外,要使代码同时可以带来高效的性能表现,通常需要专家级别的技术能力,尤其对于移动应用产品来说,需要相关人员拥有丰富的前后台开发经验,同时对视觉及交互设计等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解。

  布局、图像、动画的输出和实现方式都会牵扯到功效方面的问题;在选择实现方案时,最好从一些具体的方面进行考虑,例如:

  • 智能化的内容加载:可以在合适的地方使用例如lazy loading这样的方式,首先加载当前可视部分的内容,并通过用户的浏览行为触发其他内容的加载。这种方式可以很有效的提升界面功效,使体验更加流畅。
  • 背景图形的加载:背景的实现方式对界面性能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通常情况下,背景图形可以通过整张大图、小图重复平铺或纯样式代码等方式实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界面,需要采用最合适的实现方式。

  某些项目中,设计和开发等相关部门对于一款产品的责任是分离的;这种情况下,最终产品的用户界面在外观及性能等方面的表现必然也是缺乏统一性的。因为每个团队都有他们各自的目标,所以在那些必须通力配合的地方,例如用户界面性能优化等方面,执行力量往往无法集中。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将前端开发方面的职能角色并入设计团队,这可以让涉及到界面还原和前端效能等方面的开发工作更加符合用户体验设计的工作思路。

总结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层面的设计工作都会对产品的性能表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设计流程中,功效方面的因素是始终需要被考虑到的。否则,在随后的相关流程中,性能方面的潜在问题会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对于这七个设计准则,我们已经成功的在很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中加以贯彻,并切实提升了产品在性能体验方面的表现,使它们看上去、用起来都很棒!

  英文原文:Seven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High-Performance Mobile User Experiences

  中文翻译:Beforweb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0日星期五

从英文维基百科关站看SEO

  为了反对美国反盗版立法,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将英文版维基百科关闭24小时,以表达抗议,这种大型网站遇到这种特例情况的操作手法,很值得SEO从业者学习借鉴。

  在英文维基百科“关闭”期间,任何用户访问该网站,都无法看到原有的内容,而是显示一个抗议SOPA(反网络盗版法)议案的页面,但实际上我们只要在浏览器中停用Javascript,依旧可以正常访问维基百科。

  可以看出,英文维基百科并没有大幅修改原始站点的页面,也没有进行重定向跳转操作,而是通过Javascript脚本语言的方式,修改了原来网页的CSS,对原始内容做了隐藏和遮罩,并显示一段新的内容。

  这种修改操作方式,有几个好处:1)实施较为简单,只要所有页面都包含同一个Javascript文件,就只需要修改这个JS文件,即可实现“关闭网站”的操作,而不需要修改网站程序或者重建页面。2)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SEO方面的损失,如果采用修改原始文件,或者301或302的方式跳转,会影响全站的排名,英文维基百科在Google中的排名非常高,很多关键字排名第一,如果大幅做这样的修改,很可能会让Google认为这是作弊,从而降低该网站的排名,而因为Google不抓Javascript,因此使用Javascript进行修改所带来的风险较小。

维基百科抗议反盗版法案

  当然,这也只是适合短时间(一两天)内操作,如果长时间通过Javascript修改网页内容,依旧可能会对网站排名造成负面影响。

2012年1月19日星期四

Google首页抗议反盗版法案

  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今天通过英文版首页对《反网络盗版法案》(SOPA)进行抗议,加入到维基百科等的抗议队列中,维基百科在昨日宣布将“关闭24小时”来抗议SOPA。

  在英文版Google的首页里,一个巨大的黑块挡出了Google的LOGO,预示这该法案将会审查互联网,在Google首页底部,则显示一个链接:Tell Congress: Please don't censor the web!

  Google在抗议页面声称,SOPA和PIPA将会审查整个互联网,美国政府这种屏蔽网站的方式和中国如出一辙,搜索引擎将被迫在搜索结果中删除整个网站。如果法案实施,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就必须监控所有用户发布的链接和上传内容,这将对整个行业构成严重的风险,并损害美国的竞争力。更糟糕的是,SOPA和PIPA无法停止盗版,盗版网址只要更换一个网址就能继续运行,而那些守法的互联网公司则面临高额处罚。

Google首页抗议反盗版法案

  包括Facebook在内的公司反对美国众议院提出的《反网络盗版法案》和参议院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法案》,并表示这些法案将会损害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这些提案受到了电影、音乐界巨头的支持。Google公司的发言人史密斯(Samantha Smith)表示,他们反对这些提案是因为这些法案将会使美国政府在无需要求美国的公司审查的情况下,直接关闭一些外国的网站。

  今天同样加入抗议活动的知名网站还有英文版的维基百科,目前访问英文维基百科的任何页面都会出现反SOPA的黑色内容。

维基百科抗议反盗版法案

  著名博客系统Wordpress.org也将首页修改为黑色,并发布内容抗议该法案。

Wordpress抗议反盗版法案

  著名编程语言php.net也在首页黑屏抗议SOPA法案。

PHP抗议反盗版法案

2012年1月17日星期二

英文维基百科将关闭一天抗议反盗版法

  据路透社报道,维基百科将关闭英文网站24小时以寻求支持其反对提议的美国反盗版立法。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称,这个法案威胁互联网的未来。

  目前访问维基百科的英文站点( en.wikipedia.org ),上面会有黑色的提示,表明网站将于23小时后关闭,以抗议SOPA(反网络盗版法)议案和PIPA(知识产权保护法)议案。届时,访问者将只能看到有关有争议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和《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的信息,这个信息将敦促维基百科读者联系自己当地的国会议员投票反对这些法案。

  除维基百科之外,其他一些较小的网站,例如Reddit和Cheezeburge也将参与行动。

英文维基百科将关闭一天抗议反盗版法

  Google和Facebook此前已经对这两项法案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该议案成为正式的法律,它将让网络失去自由言论,损害互联网的健康。不过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对此表示支持。内容所有者认为,这一立法将能够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就业。

  美国众议院正在考虑SOPA法案,其目的是打击在线销售盗版的美国电影、音乐或者其它产品,强迫互联网公司阻止访问提供违反美国版权法的产品的外国网站。此外,这一法案还对广告网络和搜索引擎提出要求。支持者称,这个法案不会影响美国的网站。Google与Yahoo、Facebook、Twitter和eBay等其它互联网公司一起在主要报纸上发布广告敦促国会议员重新考虑他们的方法。

  对于Google来说,2010年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Google不想审查搜索结果。然而一旦SOPA法案通过,Google就必须主动删除或屏蔽含有盗版侵权链接的内容,即使搜索引擎本身不提供盗版内容,它还是要对此负责,这个问题将使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因为内容审查而疲于奔命,难以运营。

为什么Android平板电脑已经失败

  编者按:本文由Techrepublic作者 Jason Hiner所撰,部分内容有删改。

  在2011 CES上Google展示了用于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Honeycomb,炫目的展示让人印象深刻,随之摩托罗拉,华硕等硬件设备商随着又在CES上高调宣称它们将很快推出Android平板电脑。虽然在2010年,iPad销售量已达令人艳羡的1500万台,但Google发布Honeycomb以后,如果你关注2010年的新闻,不难发现,舆论一致认为Android平板电脑将会成为iPad的巨大威胁,甚至打败iPad。

  2010,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无疑取得巨大成功,在美国,市场份额从一月份的零上升到了年底的1/3,首次超越苹果。

  2011,Android吸引了许多硬件设备制造商,许多科技评论员都预测Android平板电脑在2011年底将会抢占大部分市场。但是,这个预言到现在为止还未成真。

  2011年的时候,有报道称在平板电脑市场,Android平板电脑使用率在15%到30%之间,但ComScore在追踪平板电脑的网络流量之后得出,在美国,iPad占了95%的网络流量,全球占88%,这就意味着Android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并没有那么高,也许就是人们买了,却并不常用,或者购买Android平板电脑的消费者根本没有之前报道的那么多,或者两个原因都存在。

为什么Android平板电脑已经失败

  不管结果如何,都意味着,Android平板电脑失败了,原因为何?有四点:

  4)16:9的分辨率  

  Google不想模仿iPad的4:3分辨率,因此改为16:9,貌似很不错,苹果走标清路线,Google走高清路线,问题是当你手拿16:9画面的平板电脑,有种很怪的感觉,就好像拿着一个没有键盘的手提电脑,而不是像10寸4:3比例的iPad那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本杂志或书籍,轻薄。Android平板电脑还有一个问题,当你把画面风格调成Portrait模式,屏幕就扁了。

  Google已经越来越难以修复这个错误设计。在Android4.0中,16:9仍然是默认比例,而一些Android平板电脑,如摩托罗拉的Xoom,三星的Talaxy Tab10.1及华硕的Eee Pad Transformer都被固定在了16:9,所以如果Google真的更新软件,对这些平板电脑也无济于事。

  3)企业不信任Android  

  话不说多,数字就是证据,比如Good Technology这样的科技公司,96%的平板电脑都是iPad(小编认为这太过片面)。

  2)缺少自己开发的应用  

  除了16×9的这个比例问题,平台自身也很糟糕,有很多第三方开发商为Google开发应用和游戏,但你见过Google+应用吗?见过Google财经应用吗?见过它类似Picnik照片编辑的应用吗?比起开发自己的应用,Google似乎更倾向于依赖第三方开发商来建立跨平台的HTML5应用,可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脑,听起来很不错,跨平台使用,但是,一个专注的应用才能发挥平台的最大优势,用户都喜欢简单易操作的应用,能在某种特殊环境下提供某种特殊服务的应用,而Android应用呢?把自己定位于万能应用。

  1)定价  

  在乔布斯未宣布iPad价格的时候,我以为iPad会买到800-1000美金,那时候写过一篇文章表示对iPad定价过高强烈不满,不过后来当乔布斯宣布这个东西只有499美金的时候,忽然有种占了便宜的感觉,这就是苹果的营销策略,不会先给你甜头,再让你跌进失望的深渊,而是先让你愤怒或者失望,再给你希望,造成心理反差,让你满足于现在。

  而Android平板电脑呢?比如Xoom,定价800美金,许多人都认为定价合理,但事实上,Xoom几乎无人问津。而Galaxy Tab 10.1及华硕的Eee Pad Transformer虽然价格在400-500美金之间,但比起更好的iPad,选择Android平板电脑的人又有多少呢?

  Android平板电脑路在何方  

  虽然Google发布了Android 4.0,不过在2012,貌似对Android平板电脑也无多大益处,ICS不是为了修复之前的问题,而是为了区分Android智能手机及与平板电脑的用户体验。ZCNet的Jason Perlow曾经在Xoom上测试过ICS,结果ICS不能解决Android平板电脑的根本性瑕疵。

  此前,Google董事长施密特声称“Google将在2012年推出市场上品质最好的平板电脑”(最近还有传言称Google正研发一款低成本的7寸平板电脑,欲与Kindle Fire抗争)。但是,如果Google不解决以上提到的四大问题,就无法改变Android平板电脑的命运,Google想成为No.1或No.2,资格还不够,No.3或No.4还有可能。

  英文原文:TR:Why Android tablets failed: A postmortem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很二的决定:淘宝商城更名“天猫”

  在中国的企业里,马云和他的阿里系是极擅长品牌塑造、宣传与公关的,但阿里系在去年的几次公关行动,无论是年初的“卫哲辞职”、年中的“支付宝与VIE事件”、或者年尾的“商城加价”,都没有收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引发的更多是质疑与批评,这些极尽忽悠的公关行动甚至已经伤及了马云苦心经营的,包含了诚信、自强、公益等等要素的创业者形象。

  2012一开年,阿里就再度上演好戏,1月11日,它把旗下的“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虽说上有“虎妈”(尽管不知该算后妈、还是干妈)的阿里巴巴生下一只“猫”从遗传来说也属正常,但“天猫”的出现不但没有让人联想到阿里宣传的“时尚、性感、潮流与品质”,反而引来了一阵对“天猫”的戏谑与调侃。

  在我看来,以“天猫”代替“淘宝商城”无疑是一个很二的决定,但又不止二那么简单,下面就仔细说说我的看法:

  一、淘宝商城应该更换品牌吗?

  个人认为:应该。

  以最简单的逻辑解释,阿里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了B2B、C2C及B2C三箭齐发的业务格局,B2B有阿里巴巴品牌,C2C有淘宝品牌,B2C已经做大,理应享有一个独立的品牌。

  当然,这么理解既牵强,还有些儿戏,我觉得促使淘宝商城更换品牌的关键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尽管同属零售业态,但B2C和C2C的个性是不一样的,C2C天然的需要一种杂乱的感觉,哪怕有人漫天要价、哪怕其中掺杂了部分假冒,也可以阿Q般的认为乱报价和假冒的存在以另一种形式增加了“淘”的乐趣;而B2C,“真”和“明码实价”当然是最基本的,更高的品质也是必须的。个性不同甚至有些冲突的B2C和C2C如果长期共用一个品牌,难免造成品牌的分裂,进而限制业务的发展。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是,以商城为代表的B2C业务其实已经超过B2B和C2C成为阿里系最核心的战略业务了,如果B2C业务的存在只是为了补充C2C,那两者同用一个品牌或许影响不大,但现在B2C已经处在了比C2C更关键的战略位置,而“淘宝”的品牌形象又如此深入人心,“淘宝”这个C2C的品牌事实上已经成为了B2C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阻碍。

  可以回想一下,当我们在淘宝购物,无论是商城还是小卖家,是不是总会下意识的想想这个东西真不真,价钱还还能不能再砍一砍,而我们去亚马逊、京东买东西时是基本不考虑这些问题的。如果说在B2C业务起步的初期,“淘宝”的品牌和流量输出是商城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那么当B2C业务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时,为B2C建立新品牌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这里也简单地分析一下为什么B2C会成为三大业务的核心:

  1、B2B成功的根本在于中国商业恶劣的信用状况,作为一个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产品,阿里巴巴的B2B在全球拓展的难度甚大,而它在国内的基本盘也会因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而不断萎缩(尽管这必然是一个无比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长远看,B2B对阿里系的战略价值将越来越低。

  2、C2C的淘宝,当然是阿里系做强做大的关键,但C2C的交易模式本身注定了C2C在交易金额、营收、利润贡献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就像C2C的秀水街、襄阳路再火,更赚钱的还是B2C的燕莎、一百。10多年前,C2C的Ebay也比B2C的Amazon要更风光,但现在还有谁会拿Ebay去和Amazon比较?早已不是一个量级的公司了。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Amazon有贝索斯这样的商业天才而Ebay没有,但反过来说,以眼光长远著称的贝索斯选择了B2C而非C2C,这其实恰恰证明了B2C比C2C更具发展的潜力,事实上,在整个零售业里,自从B出现以后,主流从来都是B2C,C2C再也没有扮演过陪衬之外的角色了。

  所以,当阿里系实现了在B2B、C2C包括支付领域的垄断之后,马云没有理由只把可能带来最高财务回报的B2C作为一个用来完善生态的补充业务,我相信在马云及阿里系高层的价值排序里,早已是B2C>C2C>B2B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这几年来,马云会不惜得罪淘宝卖家,采取流量输出、资源倾斜等强力手段去扶持淘宝商城。

  其三,B2C启用新品牌,对C2C业务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别的不说,通过两个品牌可以对B2C与C2C业务进行更清晰的划分,从而更灵活地制订针对卖家的政策,而不用担心因混淆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做个马后炮式的假设,如果去年淘宝商城就已经换了天猫的品牌,那么它对商户的加价政策很可能就不会引起众多淘宝小卖家的反弹了。

  更长远的看,B2C业务的规模超过C2C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两者共用一个品牌,那么C2C就算没被B2C压断了气,其卖家的生存空间也肯定被压在一个极小的范围,现在让商城独立,其实也是为淘宝自身的发展留出了空间。

  综上,淘宝商城更换品牌,对阿里旗下的B2C、C2C业务是一个双赢的决定,我相信阿里还会出台一连串的动作,让B2C、C2C彼此更独立,当然它们共享的入口是不会变的,无非是现在由淘宝分流到天猫,而未来可能是天猫回输给淘宝(比如在天猫的搜索结果中将优先出现对“个性店家”、“个性商品”的推荐)。

很二的决定:淘宝商城更名“天猫”

  二、“天猫”,二到家的名字

  决定了要换名字,那重点就移到了怎么取一个好名字。但遗憾的是,“天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名字。以我的理解,坏名字有两大特征:

  1、不自然、不流畅,生造痕迹明显;

  2、容易被起诨名、绰号;

  不幸的是,这两大特征“天猫”全有,而且阿里系想以“猫”来代表“时尚”,但“天猫”除了有些妖气,实在看不出有多少时尚的意味。把一个很二的东西强行贴上时尚的标签,还妄图拿去代表时尚,这个行为也实在二的可以。

  三、可疑的决策过程

  “天猫”很二,但名字对一个品牌、一个公司、一个人的影响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何况以阿里系的能量,依靠广告与流量,“天猫”的不自然迟早也会因习惯而变得自然,“天猫”的二也会随时间被磨平,只要天猫业务一切顺利,很快就不会再有人来讨论这个名字二不二了。

  但“天猫”这个名字确实很糟,但比这个名字更糟的也许是这个名字出台的过程:

  阿里巴巴首席市场官王帅在发给天猫员工的电邮中称“为什么用猫这个形象?感谢马总,在我焦头烂额、绞尽脑汁的时候,打了个电话给我:‘猫怎么样’,哈哈,太好了。”

  而天猫总裁张勇则说,天猫这个名字,他最初也听不惯,只是叫得多了才熟了。

  我没有找到更多的材料,只能从阿里两位高层的发言来分析:“天猫”至少是“猫”乃马云亲定,而对马云亲定的这个明显存在问题的名字,一个高管的反应是立马叫好;而另一个高管,尽管有意见,却宁肯熬到听熟了,也不去向马云表达自己的意见,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去说了他的意见,但马云没听,然后他的意见很快就被一片叫好声淹没了。

  阿里系已经官僚化了,上级在员工心中的“地位”彻底压过客户与产品,或者说上级就是客户,而迎合上级就是产品。最为可怕的是信息的交流受到限制,上级为了显示权威要垄断一部分信息,下级为了迎合上级会“选择性输送”甚至歪曲一部分信息,而同级间为了各自部门的小利益会刻意封锁信息,最终尽管组织可能得到了所有的信息,但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完整的拼图。

  如果联系卫哲辞职事件,就会发现马云握有的不止是阿里的决策权,还垄断了阿里价值观(意识形态)的解释权,这意味着马云不只是阿里系的创始人、老板等等,马云更是阿里系的“教主”。

  但教主的出现并不能解决机构官僚化带来的弊病,反而只能让这些弊病加强,让官僚化变为专制化,让专制变为独裁。有一句很操的话叫“独裁者都是低能儿”,这不是说独裁者天生低能(反而他们大多都是聪明过人的人),它的真实含义是独裁体制必将把独裁者变成低能儿。

  如果说以前的马云是看得准也做得对,那么现在他依然看得准,但已经经常做错了,那么以后呢?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1月15日星期日

谷歌中国Android Market前景暗淡

  据媒体报道,谷歌亚太地区总裁丹尼尔·阿莱格里(Daniel Alegre)称,谷歌将在中国招募更多的工程师、销售人员和产品经理,同时致力于向中国消费者推出新的服务。阿莱格里在采访中特别提到,谷歌旨在利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快速崛起,实现移动设备、在线广告和产品搜索服务在中国市场的增长。

  阿莱格里指出,谷歌的一个目标是尽快向中国引入Android Market应用商店。Android Market迄今向Android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提供了无数移动应用,但并不支持中国Android用户。此外,谷歌还努力强化其产品搜索服务,帮助用户找到网络零售商提供的合适商品。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谷歌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的份额已从2009年第四季度的36%降至2011年第三季度17.2%,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百度的市场份额则大幅上升。在移动市场上,中国近60%的智能手机都搭载谷歌的Android系统,但谷歌官方服务并不支持在中国销售的Android智能手机,也没有推出针对中国用户付费的Android Market应用商店。

谷歌计划在中国引入Android Market

  谷歌错过最佳时机

  在我看来,谷歌已经错过了Android Market进入中国的最佳时机,而谷歌现在才考虑Android Market进入中国,虽然后知后觉,但实在是太晚了,现在几乎所有国行的Android手机和平板都默认删除Android Market,并使用百度做为默认搜索引擎。在客户端方面,豌豆荚、腾讯、360等都在抢占客户端同步应用,小米等企业也纷纷开发出深度定制的Android系统,谷歌的Android简直是在帮自己的竞争对手进入中国移动互联网。

  谷歌一直没有在中国积极引入Android Market,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谷歌担心Android Market应用商店在过滤违反中国相关规定的应用,会给Google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在这点上谷歌有点多虑了,应用商店本质和搜索引擎不同,搜索引擎带来的是信息和文化上的流通,遭到中国的内容审查几乎是必然的,而应用商店则不同,带来更多的是娱乐和商业,中国对这种经济范畴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容忍性。

  在中国,运营一个Android Market比运营搜索引擎更容易控制,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参考苹果中国app store的运营经验,首先,Android Market应用数量比搜索结果要少,容易过滤,较难出现负面信息,即使出现也很容易进行过滤;其次,可以通过制定开发者协议规范来防止色情类、侵权类等应用出现,一般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开发者是不愿意越雷池一步的;再次,只要Android Market能尽快支持人民币付款,就会大为调动开发者积极性,让开发者更有动力去推动Android Market的发展,这方面前景是相当可观的。

  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不过,目前Android Market在中国的现状很不乐观,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

  首先,在中国很少有人安装Android Market,即使有人安装,在中国连接Android Market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经常无法访问,下载速度也极慢,用户很容易就转移到其他应用商店里。

  其次,对比苹果的App Store,Android Market在各个方面的确难以令用户满意,而Google至今也没开发一个类似iTunes的应用,Android Market里的应用质量也远远低于苹果App Store,而Android手机的用户体验相比iPhone也有不少差距,在加上苹果App Store中国区已经支持人民币支付购买应用,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即使Android Market在中国可以正常使用,也会面临来自苹果以及第三方Android应用商店的竞争压力。

2012年1月14日星期六

HTML 5游戏市场究竟有多大?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SM的“The market for HTML5 gaming”一文,部分内容有删改。

  正如我最近在博客中写道的那样,我坚信2012会是HTML 5移动游戏大展身手的一年。在创建我自己的游戏开发工作室时,和其他的创业公司一样,我需要做很多功课,以下是我总结的HTML 5游戏创业公司通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理解:  .

  HTML 5游戏市场究竟有多大?

  虽然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的销售情况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据computing.co.uk报道,2011年第二季度全球的手机销售总量为4.287亿,同比增长16.5%;其中智能手机占销售总量25%,并以74%的增速逐年递增;Google和苹果成为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两大主导力量,iOS和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共占62%的市场份额,而它们2010年同期的市场份额仅为31%。

  更早一些的时候,2009年智能手机全年的销售量为1.724亿,2008年全年的的销售量为1.392亿,略多于2011年一个季度的销售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屏幕设备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导。

  Google统计数据有何价值?

  从我自己公司的统计数据来说,2011年11月我们游戏网站的访问量为3.3207万,其中独立访客数为2.4628万,也就是说有8579(约25%)是回头访客。这比我的预期要好。

  另据Google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网站平均每个页面浏览2次,这与我的预期大致相符,第一次是浏览游戏列表,第二次是离开页面开始玩选定的游戏。

  更深入一些来看,我注意到平均每个访客在网站中的停留时间为2分钟左右,是真正所谓的“来去匆匆”。

  游戏玩家的群体结构是怎样的?

  从操作系统来看,55%的访问者使用Android系统,16%使用iPhone,15%使用iPad,12%使用iPod,其余的就是使用塞班、三星和诺基亚等等。另一份关于Kimia移动门户网站IOPlay.mobi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总量为150万的点击量中,Java 29.5%,Android 22%,Blackberry 21.5%,Symbian 14%,iPhone 13%。在这些数字中,19%的点击量来自HTML 5游戏。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我们网站的大部分访客都是来自欧洲,少量来自美国和亚洲。我相信,一旦iOS 5找到市场立足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iPhone/iPad用户会成为我们网站的访客。而在iOS 5成长起来之前,我将更多地注重Android平台。

  玩家喜欢什么样的游戏?

  自己开发的游戏是什么样的?这些游戏是否真的符合手机游戏玩家的口味?

  我们公司开发的游戏大都是传统型的街机游戏,如Hypergunner和Galactians是传统的射击游戏, Danger Ranger是简单的平台游戏,Spy Chase是经典的赛车游戏,从用户反馈来看,我们最受欢迎的游戏是Galactians。我觉得喜欢反复玩我们游戏的人或多或少有一丝怀旧情节,当然,我们也十分注重游戏质量,因此吸引了部分年轻玩家。

  当下有哪些热门游戏?

  目前,已有很多游戏网站陆陆续续高调上线,随着HTML 5的日渐成熟,类似的游戏网站还会越来越多。为了吸引潜在用户,我们首先应清楚玩家需要的是什么。

  当前人们喜欢玩的游戏有哪些?玩家的年龄构成是怎样的?以下是来自荷兰知名HTML 5游戏公司Spil的一份统计数据:

  • Girls (age: 8 to 12)——Dress Up Games、Quizzes、Puzzle Games、Board & Card、Skill Games
  • Teens (age: 10 to 15)——Action Games、Racing、Sports、Girls Games、Adventure
  • Family (age: 8 to 88)——Puzzle Games、Girls Games、Skill Games、Racing、Board & Card、Quizzes、Time Management Games

  据悉,Spil平均每月的主页访客高达1.4亿,其中8500万为女性。

  小结:

  开放式web技术的移动游戏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移动游戏网站的数量增加了3倍。当前环境所提供的技术、技能、标准支持,以及各平台不断完善的浏览器功能,为HTML 5游戏开发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虽然目前我们还处于HTML 5游戏的早期阶段,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和标准的逐步成熟,HTML 5游戏的发展空间无疑会越来越大。

  英文原文:SM:The market for HTML5 gaming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13日星期五

同为Android手机,为何HTC拼不过三星

  在2011最后一个季度,三星盈利45亿美金,超过了任何分析师的预期,收入则上升了12个百分点,达404亿美金,手机年销售数量超过3亿部,破三星历史记录。

  而另一边HTC,在盈利两年之后,不管是利润还是总收入都在下降。HTC在声明中称,公司手机单价可能会有所下降,不会像之前那么高,同为Android手机制造商,为何HTC不如三星?

  产品结构

  1)与同生产Android机的三星相比,HTC产品种类单一,只有智能机。

  目前三星还未透露具体销售组合,功能机的销售额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三星销售额的增加,大部分归功于功能机而不是Android机,其Bada功能机功不可没。

  三星功能机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在去年第三季度均有所增加,Gartner将Bada手机归为智能机,因为这种功能机具有类似智能机的功能。市场份额从1.1%上升到2.2%,销售额是之前的两倍之多。

  而HTC则只销售智能手机,由于不能吸引市场上的其它手机用户,存在局限性,而且,许多其它Android手机制造商都想方设法推出更廉价的智能机,这也是其收入下降的另一个原因。

  2)而与在手机市场仅关注智能机的苹果相比,HTC又不够高端

  除了要与同类Android手机制造商进行竞争以外,HTC还要与另一位在手机市场只生产智能机的厂商竞争,也就是生产高端手机的苹果,有分析师认为,HTC还未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若走低端路线,价格拼不过其它Android手机制造商,若走高端路线,品质拼不过苹果。

同为Android手机,为何HTC拼不过三星

  品牌影响力

  你会发现,苹果的智能手机系列名称都是iPhone,三星的都是Galaxy,而HTC的呢?很多,包括Sensation,Wildfire,Rhyme,而且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名称,没有一个特定的主旋律,消弱了品牌认知度。

  在为消费者提供多项选择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反而让用户感到困惑。分析师称,之前诺基亚在这方面犯过错误,现在HTC重蹈覆辙。

  不过,Facebook曾宣布要与HTC合作开发Facebook Phone,如果这款手机真能为用户提供现在的手机不具备的功能,提供独一无二的体验,那么,HTC就还有希望扭转局面。

  英文原文:Samsung/HTC: Two Sides Of An Android Coin. Why’s Samsung Winning The Toss?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12日星期四

泄密门事件背后的真相

  据新华网报道,国信办发言人昨天表示,近期一些媒体报道或在网上流传的数家网站用户信息被泄露的事件,引起互联网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公安机关此次已查处入侵、窃取、倒卖数据案件9起,编造并炒作信息泄露案件3起,刑事拘留4人,予以治安处罚8人。据这位发言人介绍,近期查处的信息泄露事件主要有五个,具体内容参见这里

  国新办发布声明的解读

  国新办的声明内容比较多,我这里进行了一些概括总结如下:

  1、只有三家网站的用户数据库被确认发生了泄漏,其他网站的数据库并没有大规模泄漏。

  泄漏数据的网站包括CSDN天涯多玩网(YY语音),其中CSDN、天涯的因为2009年使用的是明文密码,因此泄漏的用户密码是明文的,多玩网(YY语音)的数据是内部员工窃取的,网站未被入侵。

  2、银行数据泄漏是谣言,没有一家银行的用户帐号和密码泄漏。

  3、其他网站,有些如新浪、京东等,是遭到了入侵,但是用户数据库都没有大规模泄漏,有些网站如人人网等,是通过其他明文密码数据库猜测破解。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加紧抓捕入侵网站和公开数据的黑客以及造谣传谣者。

  泄密原因深度分析:为什么数据会被公开?

泄密门事件背后的真相

  本次泄密门最大的一个疑点,就是泄密者为什么会公开各大网站的用户数据库,其动机是什么,如果这个原因找不到,就很难了解泄密事件更深层的秘密。

  国新办表示,主要原因可能包括:

  1、一些人编造或炒作网站用户信息被大规模泄露的消息,既有出于个人进行炫耀或骗取钱财的目的。

  2、一些网络安全公司销售人员想以此提高知名度、推销自己的产品。

  3、个别人借机企图干扰和贬损北京等城市正在开展的微博客用户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

  这三条动机有可能存在,但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其可行性都很小,首先要分析的是,这些泄密数据是不是黑客分享出去的?

  一、黑客没有理由公开

  黑客拖库(窃取网站数据库)的行为在过去数年内一直存在,CSDN和天涯的数据库早几年前就被拖库,这些数据库已经被卖了多次,不过那时都是在黑客的小圈子里流传,并没有大规模公布出去,公布这些信息对黑客来说没有什么好处。

  1、CSDN和天涯的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在某些圈子里销售和交换,免费公开出去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还会被公安机关盯上,被抓后还可能会坐牢,一个黑客不可能做这种损人不利己而且有很大风险的事情。

  2、和网游、网银类数据库不同的是,CSDN和天涯的用户名密码数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对外销售肯定没有网游数据库的价格高,但是,这种明文的用户名和密码具有很大的“社会工程学”价值,对于指定目标的攻击具有很大参考价值。通常来说,很多用户惯用一个用户名和密码访问所有网站,因此通过这类明文数据库可以推算其电子邮箱的密码,进而通过用户的邮箱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如果这些数据库被公开外泄,则整个数据库的价值就会大为降低,因为被泄密的用户会尽快将比较重要的网络登录密码修改,其他社交或邮箱网站还会通过这些明文密码批量禁用那些密码一致的用户,从而导致利用该数据库进行攻击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使得这个数据库的“社会工程学”价值逐步消失。

  二、安全公司没有胆量公开

  网络安全公司对于黑客非常了解,有些甚至以前就从事黑客工作,很多从事网络安全业务的公司也雇请黑客从事网络安全检测与产品开发,因为网络安全的防范对象是恶意黑客,所以必须有了解攻击手段的黑客参与,才能更全面地防范黑客攻击。在这次泄密门事件中,网络安全公司也是很早就获取了泄密文件的消息,并对外进行预警。

  如果说是某些安全公司泄漏的这些数据库,理论上是有这种可能性,但实际却缺乏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布泄密数据会引发商业网站和用户的恐慌,让商业网站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的确会对那些网络安全公司带来一些好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网络安全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并没有形成某个安全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因此实际获益的公司并不明确,甚至可能是竞争对手获益,同时,发布这些泄密信息具有很大风险,一旦被查处,将导致整个公司在安全领域出局,因此很难想像会有正规公司冒险做这种低回报高风险的事情。

  三、另一种可能:偶发事件

  那么到底是谁公开的这些数据呢?这么多数据在同一时间内大量发布出来,不是有目的计划的策划,难道是巧合吗?

  实际情况是,的确有可能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导致这些用户数据库被公开泄漏出去。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在这次大规模“爆库”事件中,迅雷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此前黑客均通过邮箱内部交流“黑”来的数据库,但一些人通过迅雷离线下载或高速通道下载,这些数据库就保留在了迅雷服务器。当其他用户使用迅雷下载时,通过“相关推荐”功能把黑客用来内部交流的数据下载了下来。如此往复,导致被爆的库越来越多,以至于所有数据大白于天下。

泄密门事件背后的真相

  有用户尝试下载一个编程程序,下载过程中,迅雷在其相关推荐栏里给出了“CSDN-中文IT社区-600万.rar”下载地址。而下载了“CSDN-中文IT社区-600万.rar”这个文件后,在迅雷下载的右边有相关推荐提示“使用了此链接的用户还使用了如下链接”,相关推荐又再次显示另外多份黑客泄露的数据库文件,这才使得大量网站的用户数据库在短时间内同时曝光。

  因此可以想象,CSDN、天涯、YY等数据库最开始可能在一个小圈子内交流,而有一些黑客不小心使用迅雷下载,才导致用户数据库被意外地公开。

  标本兼治、亡羊补牢

  既然泄密事件已经发生,也暴露出当前中国互联网的不少问题,用户修改密码、抓捕黑客,都只是“治标”,如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保障、营造互联网健康环境才是“治本”。

  1、从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普遍不重视安全,对网络安全投入不够,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得不到重视,在企业的地位和收入不高,造成网络应用漏洞很多,让人有机可趁。因此,这些企业需要加大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进行大规模的安全检查,切实保护好网友的个人信息,再也不要发生“明文保存密码”这样的低级错误。

  2、在法律层面,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相对还较为滞后,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和泄密的法律有待完善,难以对这种盗取贩卖用户数据的行为进行威慑,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隐私权的立法工作,对于泄漏、倒卖个人数据的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3、对于那些对公众隐私数据疏于安全保护的商业网站,应该给予惩罚。如果今后再次发生用户信息泄密事件,应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追究网站的渎职之责,要求网站对用户进行相应的赔偿。

  4、建立一种奖励机制,对于那些发现公众网站存在漏洞的人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通过安全的途径反馈网站的漏洞。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国信办公布泄密门事件查处结果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报道,记者10日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获悉,近期一些媒体报道或在网上流传的数家网站用户信息被泄露的事件,引起互联网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相关事实已由公安机关查明,违法人员已经或将要被依法严肃查处。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近期查处的信息泄露事件主要有五个。

  一是CSDN、天涯网站被入侵事件。经查,这两家网站曾在2009年以前被入侵,数据遭泄露也发生在两年前,近期这两家网站并未遭受攻击。网名“臭小子”的许某某(男,19岁,无业人员)出于个人炫耀的目的,于去年12月4日在乌云网上发帖称CSDN等网站数据密码被泄露,并公布泄露的数据包截图。现许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予以训诫。公安机关对这两家网站遭入侵事正在溯源追查。

  二是网上流传的京东商城网站被入侵事。经查,这个网站确遭入侵但数据未被泄露。网名“我心飞翔”的犯罪嫌疑人要某(男,35岁,陕西省咸阳市某制药厂员工)于2011年4月发现京东商城网站存在安全漏洞,当年12月29日在乌云网上发帖称掌握京东商城漏洞,以公布该安全漏洞要挟京东商城向其支付270万元。京东商城网站未予支付,要某也并未窃取、泄露该网站相关数据。要某因涉嫌敲诈勒索,现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三是“YY”语音聊天网站泄露数据事。经查,广东“YY”语音聊天网站泄露的数据,系该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从公司内部备份数据库窃取的。该网站并未被入侵。此事正在处理之中。

  四是网上流传的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数据泄露事。经有关部门对工商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调查,证实其系统并未被入侵,网上公布的所谓“数据”与银行相关数据不符。网名“挨踢客”的王某某(男,24岁)从事网络推广工作,为了提高自己所在网站的知名度和自我炒作,于2011年12月28日在其个人的挨踢客网站和微博上凭空捏造,发布所谓工商银行等网站用户数据泄露的信息,王某某已被公安机关予以训诫。

  五是网上流传的新浪微博、当当网等网站被攻击事。经查,新浪微博、开心网、7K7K网站、当当网、凡客诚品等网站均未被入侵。网上公布的上述网站部分账号密码系有人利用网络远程大规模猜测密码所破解,实施密码破解的人员身份目前已被锁定,公安机关正在实施抓捕。

  截至目前,公安机关此次已查处入侵、窃取、倒卖数据案件9起,编造并炒作信息泄露案件3起,刑事拘留4人,予以治安处罚8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发言人表示,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一些人编造或炒作网站用户信息被大规模泄露的消息,既有出于个人进行炫耀或骗取钱财的目的,也有一些网络安全公司销售人员想以此提高知名度、推销自己的产品,还有个别人借机企图干扰和贬损北京等城市正在开展的微博客用户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工作。

  他指出,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对非法入侵网站泄露数据信息的犯罪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将依法严惩;对编造散布谣言的行为予以谴责和查处。有关部门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安全。公安机关将严厉打击非法入侵网站泄露数据信息的行为以及捏造事实、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并依法查处相关人员。各网站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工作人员信息安全意识,严禁泄露用户信息,提高反病毒、反黑客能力,确保用户信息安全。

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2011年终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盘点

  早在2006年web2.0蓬勃发展时,社会化商务Social Commerce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国内第一批的社会化商务平台:贝壳、蚂蚁、怪兽,也都早早的倒在沙滩上,当年国内的电商还处于萌芽阶段,环境及各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

  相比之国外,也是从06年开始,不过却也诞生了许多不错的公司,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如时代集团收购stylefeeder、时尚集团收购kaboodle、不少公司获得了融资,如:thisnext、shopstyle、thefind等等,以及近两年爆发起来的polyvore和pinterest.国外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的原因,和电商的产业链成熟及消费者使用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且随着社会化电商平台的爆发,预期未来社会化电商市场将由2011年的5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300亿美元。

  中国第二批社会化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爆发于2011年,这要感谢Pinterest创造性的瀑布流灵感。在读图时代的来临,大众消费者乐于接受视觉感观的享受,提高了购物的效率。中国所有的社会化电商平台都多多少少借鉴了瀑布流的展现方式,也有非常多的创新,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下2011年在中国创业中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

2011年终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大盘点

  第一类:兴趣社交模式(蘑菇街、美丽说)

  虽然蘑菇街和美丽说创业最初走的路径不同,但最后却是殊途同归,虽有各自特点,但从模式上几乎一样。蘑菇街的草根互动性更好,美丽说的媒体属性更强,在两家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成长速度都非常快,而今天这两家的的估值都已经过亿美金了,也说明了资本市场对社会化电商的认可,毕竟这种公司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强,只要电商的市场不断扩大,他们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就会成为优秀的网购入口。

  优点:

  1. 解决了用户逛(购买前不知道买什么)的需求;

  2. 商业直接,盈利能力强;

  3. 逐渐形成的购物入口,有平台的趋势。

  缺点:

  1. 商业和品位太倾向于淘宝;

  2. 商家用户的干涉会影响到商品质量,平衡是个难题;

  3. 同商品的用户分享,造成数据的大量冗余,商品人气不集中,运营工作量大。

  第二类:Pinterest模式(堆糖、花瓣、知美等)

  这类模式大家比较熟悉,有创新式的堆糖,也有完全复制的花瓣,现在还处于早期荒蛮开拓的阶段。这种模式比较小清新,离感性很近,离人民币有点远,但它的模式有可能会聚集非常大规模的用户,有规模自然就有商业,其中一小部分是商品,也会有不错收益。这种模式拼的是规模,没规模是难有收益的,不上不下根本没有出路。所以我不认为在这一领域会有大量的网站存在。

  优点:

  1. 简单、清新、感性,满足用户读图时代的需求;

  2. 优秀的基础服务,有可能创造下一个Big thing.

  缺点:

  1. 商业不直接。

  第三类:媒体导购模式(LC风格网、逛逛)

  LC和逛逛是带有明显的媒体属性,LC更像本时尚杂志,在服饰领域,还是比较专业的,某种程度更像做导购的YOKA.逛逛用他们的话讲:这网站不是用来上的,是用来逛的。目的简单直接,但也略显单薄。LC我偶尔会去看看,也在他们的专题上买过东西,但逛逛我没有这种感觉,运营的功力还得加强,产品应该还有不少要完善的。

  优点:

  1. 解决用户以内容为索引的购物需求;

  2. 内容相比同类平台更加专业。

  缺点:

  1. 难有很大的用户规模;

  2. 互动性较弱。

  第四类:论坛模式(爱物网)

  论坛这类的社区模式在SNS与微博社交产品冲击之下,几乎是每况愈下,以论坛为基础的社会化电子商务,一直在走下坡路,爱物网的发展历程就是如此,后续推出的产品市场反馈也不好。成也论坛败也论坛,此类的论坛还有一些,但也基本没落了。

  优点:

  1. 互动性及时,人气火爆。

  缺点:

  1. 产品的颓势无法阻挡,难有大空间;

  2. 运营难度大,用户周期性流失率严重。

  目前中国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以这几大类为主,当然还有一些创业型公司没有一一列举,这些平台基本上以兴趣图谱来实现用户交互行为,极大满足了网上逛街/看图的乐趣,通过大众“喜欢”来决定商品的排序,越热门的商品也就越值得购买,或是以编辑提供的精选内容来指引消费者,这些都一定程度帮助了消费者在不知道买什么的情况下,发现她可能想买的。而回顾2011年,这个需求竟然是如此火爆。

  在火爆的背后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最根本是他们并没有体现真正意义的社交,在现实生活中,朋友的口碑对购物行为会有极大的影响,熟人关系也会成为购买决策中重要的因素,但现在的平台都完全忽视。也是本着这些思考,我们将在2012年建立一个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会化购物分享平台(重新创业的贝壳网),以实践真实关系的口碑对购物行为的影响。

  2012年将是中国社会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一年,也将涌现更多的优秀平台,这些平台的出现将更好的帮助消费者在购买方面提供决策,同时也将成电子商务公司高转化率的营销平台。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百度年会惊现度娘

  百度2012年会上,一位性感美女的出场引发了全场热潮,并迅速在新浪微博上走红,这位被誉为“度娘”的百度美女HR刘冬出尽风头,无数IT死宅争相表示:众里寻她签百度。

  在百度年会的走秀中,优雅翩翩的刘冬一袭薄纱低胸长裙亮相,秀出事业线,刘冬的长裙本就低胸,在走秀过程中,刘冬还不时拉扯小坎肩,更加豪放秀出事业线,令人惊艳无比。刘冬的照片一上传到网络,立刻引发了网友的热捧,更有网友大赞刘冬的美貌,称其外型和气质酷似台湾第一名模林志玲。

  下面的图片就是在新浪微博上最为走红的一张照片。该照片被网友冠以:长相甜美、神似林志玲、身形苗条、明星范儿十足、性感火辣等高度评价。该片发到微博后,至今被转发及评论三万多次。

百度年会惊现度娘

原来这就是大家天天念叨的度娘啊

  而在新浪微博上,刘冬的新浪微博认证资料为“百度公司HR Specialist 刘冬jocelin”,在1月9日的新浪微博热搜榜上,百度年会HR女刘冬jocelin几乎垄断了前十名,网友惊呼林志玲翻版,刘冬Jocelin的新浪微博瞬间爆发,粉丝数爆棚,从寥寥几千人,猛增到今日的15万粉丝,成为互联网界IT程序猿的焦点,更有众多IT精英大呼度娘,准备跳槽到百度。

刘东

  一夜在微博爆红的刘冬,引爆博友围观,而她的这组照片成功俘虏了众IT宅男们脆弱的小心灵。可见,苦逼的IT业界是多么地需要美女啊。

2012年1月9日星期一

iPhone手机工具类应用盘点

  经常使用智能手机的朋友们都知道,要达到整体良好的使用感受,是需要强大硬件支撑、优秀的系统环境,再加上丰富的应用资源,三者完美搭配才能够给力。而苹果iPhone系列产品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产物,尤其是App Store成功的运营模式,为用户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工具软件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方便;今天,月光博客就为大家带来几款苹果iPhone必备的工具类应用软件,相信会为您带来更精彩的智能生活。

iPhone手机工具类应用盘点

  手机定位类

  Find My iPhone

Find My iPhone:查找电话

  Find My iPhone作为苹果的特色功能,为不少用户在不慎丢失iPhone之后免去了许多麻烦,当你不小心遗失了iPhone ,或者忘记把iPhone放在什么地方,你可以登录iCloud网站,使用地址位置追踪功能,找到你的iPhone在什么地方。

  Find My iPhone 的具体功能包括:找到 iPhone 所在的地理位置、激活 iPhone 的铃声,让你听见它哪个角落、向捡到你的 iPhone 的人发送短信,他无需滑块解锁,直接在屏幕即可看见短信内容和抹除iPhone上的所有数据。

  具体使用方法:下载该客户端,并使用Apple ID登录后,便可对同一账户下的iOS设备进行定位,iPad、iPhone、iPod Touch都可完美支持。除了可以掌握设备的位置,还能对其进行锁定、资料销毁等操作。很多媒体也曾报道过,通过这项功能,很多用户都找到了自己丢失的iOS设备,可见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当然,该软件的定位方式还是基于GSM/WCDMA基站,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网络状况不良或手机关机的状况下,也无法进行定位及其他操作。

  Find My Friends

Find My Friends:查找我的朋友

  Find My Friends(查找我的朋友)是苹果公司官方提供的基于iOS 5的LBS应用,可以让用户通过iPhone和iPad轻松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家人。

  用户在自己的iOS设备上安装这款软件后,使用在iCloud上的Apple ID即可完成登录,向朋友发出一条查看其位置的请求,朋友接受请求后,用户就可以在列表或地图上看到朋友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在度假时追踪同伴的位置,也可以查看孩子是否已经放学回家,还可以找到与你相约共进晚餐的朋友。

  手机令牌类

  Google Authenticator

谷歌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

  谷歌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通过两个验证步骤,在登录时为用户的谷歌帐号提供一层额外的安全保护。使用谷歌验证可以直接在用户的设备上生成动态密码,无需网络连接。特点:自动生成QR码;支持多帐户;支持通过time-based和counter-based生成。

  当用户在Google帐号中启用“两步验证”功能后,就可以使用Google Authenticator来防止陌生人通过盗取的密码访问用户的帐户。通过两步验证流程登录时,用户需要同时使用密码和通过手机产生的动态密码来验证用户的身份。也就是说,即使可能的入侵者窃取或猜出了用户的密码,也会因不能使用用户的手机而无法登录帐户。

  腾讯手机令牌

手机令牌:腾讯动态密码保护

  手机令牌是腾讯公司的一款QQ安全软件,是用来保护QQ帐号和游戏装备的手机密保软件,与QQ绑定后,令牌每30秒会产生一个全新的,不可重复使用的动态密码。绑定手机令牌,设置Q币Q点保护、游戏保护、QQ登录保护,以防止QQ游戏装备被盗,Q币莫名丢失的状况。

  将军令网易

将军令:网易动态密码

  “将军令” 是网易研发的身份认证产品。它是专为保护网易通行证账号(游戏账号)而出的产品,其特有的60秒密码动态自动更新技术将有效的保证用户的账号万无一失。

  电池管理类

  QQ手机管家

QQ手机管家:手机安全管理

  QQ手机管家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简单易用的手机管理软件。目前提供了电池维护、内存管理、流量监测、系统检测、通讯录云备份、限时免费软件推荐等实用功能。

  金山电池医生

金山电池医生:电池维护

  金山电池医生是一款手机电池维护软件,整合了所有必要的电池功能,提供了全功能的电池维护及保养技巧。金山电池医生能够支持完全循环充电,能帮助用户延长电池寿命达一倍以上。

  通讯录类

  QQ通讯录

QQ通讯录:手机通讯录软件

  QQ通讯录除了优化手机自带通讯录的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方便用户使用的:快捷的桌面拨号搜索功能、接通震动、聊天式短信沟通、与QQ服务器同步联系人等人性化通讯辅助功能。

  网易联系人助手

网易联系人助手:通讯录同步

  网易联系人助手是一款操作简便的联系人同步手机客户端软件。只需使用网易邮箱帐号和密码,即可实现手机电话本与网易邮箱通讯录的同步。

  针对商务人士手机名片条目多、名片信息量大、同时拥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设备的特点,网易邮箱推出了移动应用“网易联系人助手”,提供了大容量、可实现多平台共享的名片同步服务。

  QQ同步助手

QQ同步助手:手机资料备份

  QQ同步助手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个安全、免费的个人手机数据的备份管理服务软件。该软件通过本地或是无线网络操作备份手机中的资料,然后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等方式进行搜索、管理、分享这些信息。

  QQ同步助手可将手机中的名片、短信、通话记录和浏览器书签备份到网络,或从网络恢复到手机,网络存储完全稳定。

  Plaxo

Plaxo:通讯录同步

  Plaxo的同步应用程序可以在线备份联系人,以无线方式与任意数量的移动设备自动同步,以及与现有的 Plaxo 通讯录和用户 iOS 设备上的联系人无缝协作。Plaxo Platinum Sync 用户还可以将他们的通讯录与 Outlook、Mac 和 Gmail 联系人同步。

  通讯录

iPhone通讯录

  iPhone自带的通讯录本身功能也很强大,支持很多种不同的同步通讯录方法,不使用其他第三方工具,iPhone支持通讯录的同步,例如使用iTunes就可以把iPhone通讯录导入Google通讯录,具体操作是,在iTunes里的“设备”点你的iPhone,然后“信息”下面有个通讯录,选择“Google Contacts”,输入Google账户和密码,点击“应用”开始同步。

iPhone财务类应用盘点

  个人理财是指根据财务状况,建立合理的个人财务规划,并适当参与投资活动。个人理财的投资包括:股票、基金、国债、储蓄等内容,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各个人风险可以接受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如今,理财已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状态。但受异常忙碌的工作所累,也无暇再将有限的精力再分配到传统记帐簿式理财上去。因而,选择一款适合于自己的理财软件,已势在必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几款基于iPhone平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个人财务、理财软件进行评测,大家可根据其表现选择自己的“理财助手”。

iPhone财务类应用盘点

  在线支付

  PayPal

PayPal:网络支付服务

  PayPal是美国eBay公司旗下的网络支付服务,PayPal利用现有的银行系统和信用卡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在全球190个国家为超过2.3亿人以及网上商户提供安全便利的网上支付服务。

  PayPal是国际贸易支付工具,即时支付,即时到账,全中文操作界面,集国际流行的信用卡,借记卡,电子支票等支付方式于一身。帮助买卖双方解决各种交易过程中的支付难题。

  支付宝

支付宝:网上支付服务

  支付宝手机客户端,可为用户提供包括交易、付款、水电煤缴费、买彩票、点卡、充手机话费等操作,通过加密传输、安全支付等多重保障,确保用户的账户资金安全,让用户随时随地放心支付。

  主要功能包括:向其他支付宝用户进行付款;可对淘宝网和其它网站拍下的商品,进行付款和确认收货;可进行帐户余额以及交易明细查询;可用一卡通、手机银行、话费充值卡进行充值;手机话费充值;公共事业缴费,可缴纳水费、电费、煤气费、宽带费;随时随地提现到银行账户等等。

  财付通

财付通:腾讯的网上支付

  财付通是腾讯公司创办的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与拍拍网、腾讯QQ有着很好的融合,按交易额来算,财付通排名第二,仅次于阿里巴巴公司的支付宝。

  财付通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专业在线支付平台,致力于为互联网用户和企业提供安全、便捷、专业的在线支付服务。财付通构建全新的综合支付平台,业务覆盖B2B、B2C和C2C各领域,提供网上支付及清算服务。针对个人用户,财付通提供了包括在线充值、提现、支付、交易管理等功能;针对企业用户,财付通提供了支付清算服务和QQ营销资源支持。

  银联手机支付

手机支付:银联在线支付

  手机支付服务是中国银联在各商业银行的支持下,与移动运营商联合为持卡人提供的,通过手机对银行卡账户进行操作以完成支付交易的一种新型服务。该业务将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信网络和银行金融系统相连,使手机变成随时、随地、随身的个人金融支付终端,持卡人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支付服务。

  银联手机支付平台是在银联的支付领域中的应用,当银联手机支付平台特约商户需要向持卡人收款或退款时,只要将持卡人的手机号码,和/或银行卡号等交易信息通过网络提交给银联手机支付平台系统,银联手机支付平台系统会主动呼叫持卡人的手机号码,播报交易信息,持卡人在手机上输入确认支付的密码后,银联手机支付平台系统提交交易信息到银联交易平台进行划帐,最后银联手机支付平台系统实时通知特约商户及持卡人交易结果。

  网银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iPhone版和Android版是招商银行开发的网上个人银行理财软件,可通过互联网使用招行全天候银行金融服务自助理财系统。

  通过手机银行可办理如下自助业务:查询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转账、修改密码等,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网上个人银行大众版申请网上支付卡、自助充值和缴费、投资国债、申请个人消费贷款等等,还支持向他人转账汇款、日程短信邮件提醒、基金净值短信提醒、手机记账等功能。

  工行手机银行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

  工商银行手机银行是专为iPhone手机客户打造的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包括账务管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缴费支付等金融服务,更结合多点触控、重力感应、地图定位等终端特性,提供了网点查询、基金动态走势等实用功能。

  个人记账

  随手记

随手记:个人理财应用

  随手记是一款个人理财手机应用,在购物、在旅游都能随时随地记账,界面做的很不错,支持和WEB服务器进行同步;支持账单拍照,来不及输入时可以选择拍账单;支持图文报表,每个月的支出比例,显示的清清楚楚;支持消费预算,通过预算控制消费;支持项目记账,把不同的帐记在不同项目下。

  挖财

挖财:记账理财应用

  挖财是一款个人记账应用,支持多平台、多设备、多人使用,支持语音、拍照、差旅多场景记账,支持加密压缩,增量同步功能,支持按月预算、账目搜索、数据云备份等功能。

  充值

  腾讯充值

腾讯充值:QQ充值

  腾讯充值是腾讯公司为iOS系统打造的一款增值业务支付软件。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实现Q点Q币充值、包月业务开通、账户管理等多种功能,让在线生活,更多精彩。

  腾讯充值需要先用户先购买到QQ充值卡,腾讯充值本身不支持手机支付功能。

  炒股

  大智慧

大智慧:炒股应用

  大智慧是一款知名的股票行情时时分析系统,让股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股票市场的时时信息。大智慧除了支持沪深A、B股实时行情外,还提供开放式基金净值查询,全球各主要股指行情、港股、期货及外汇行情,方便投资者在一个手机终端上及时全面的掌握市场动态。

  同花顺

同花顺:炒股应用

  同花顺是一款知名股票证券交易分析软件,该软件是国内行情速度快,功能强大,资讯丰富的免费股票证券分析软件。同花顺不仅支持沪深、全球、基金、期货、股指期货等行情免费查询,更是加入了Level-2、神奇电波、智能选股等决策分析特色功能。并且根据股民需求和使用习惯,对资讯、个股报价、分时K线页面等进行了全新改进,更加方便使用和查看。在委托交易方面,采用了和电脑端相同加密模式技术,投资者可放心随时随地在线交易股票。

  股市

股市

  iPhone自带的股市应用,数据来自Yahoo,不仅仅可以看到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的股票指数,还能看到,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不过总体看来功能较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