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Twitter是互联网短信,新浪微博以微博客Twitter式弱关系切入,正在转型SNS。转型的挑战在于:1.如何融合弱关系和强关系?2.如何用弱关系倒逼中国社会的强关系和潜关系?3.找到新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4.如何与竞争对手差异化定位?

  国内有一些Twitter的拥趸,认为微博抄Twitter都抄不到点子上

  •   “Twitter 是四两拨千斤的艺术。他不动博客 ,不动媒体,不动图片社区,甚至不动社交网络。他绕开了几乎所有现存网络巨头的 Stronghold 。
  •   “帮助 Twitter 绕开这些的,是短链接。网络上,引用和传播总是受欢迎的。而 Twitter 的大多数竞争者则不同:他们更热衷于富媒体。(就这一点,大把的对手出局了。)
  •   “Twitter 就是在长期竞争中慢慢脱颖而出的。他们的眼光,对新时代的理解,甚至到细小但重要的规则,都经过了时间考验。
  •   新浪微博不是个经得起推敲的产品。开发时间很短,把握好大方向已经不容易,剩下的只能拷贝,组装和拼凑。所以,对产品追问的深些,就会发现他既微又薄。”

  在“Facebook、Twitter:未来的王者?”中,珍妮特·卡尔森说Twitter是“互联网上的短信服务” (“SMS of the internet”),“Twitter的差异化在于它让全世界通过不到140字来进行实时通讯。”

  她对Twitter的这个定位或定义很准确,即:Twitter = 文字化的miniblog + 集成简化的RSS订阅 + @ 和转发 + 展示订阅和被订阅关系。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在我看来,这是Twitter被SMS捆住了手脚!放弃了富媒体或融媒体的广阔世界。当然也是因为Twitter是小团队创业,没有资源,只能单点突破。从这点上看,如果新浪微博照搬Twitter,无异于划地为牢。

  以图片为例,一图胜过千言万语,第一时间看到缩小图、而不是点击短链接再看到图,更加直指人心。

  Slashdot介绍说:国外媒体也开始讨论微博的优点,认为新浪微博不是简单的Facebook和Twitter杂交,而是胜过两者,理由是:嵌入多媒体和照片,用户可以直接在微博上播放和打开,无需跳转到视频网站;奖励系统;广场;线上经济。

  他们说微博 = Twitter + 评论 + 富媒体。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这就是我说的【微博融媒体】:在一条微博里直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声音,是新浪微博的关键创新。这使得微博“吞噬”了图片、视频/声音,这种融合也大大提高了微博的“镜像”能力、表现力和传播速度,微博成为新的融合媒介的核心。(关于传播速度,有条件的研究者可以分析对比一下,在微博和Twitter上,大事件的爆发时间和衰减时间。我的直觉是微博上大事件爆发快、也衰减快。)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也许这种“融合媒体”设计并不是有意识的创新,而是新浪微博团队在新浪边界条件下的自然选择。比如新浪博客的经验会告诉他们:要有评论,有评论才能抢沙发;图片博客最受欢迎...

  当然新浪微博采用了Twitter的Follow机制,即单向关注的弱关系。这样一张弱关系网构成人际传播媒体,已经爆发了巨大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这张弱关系网建立了竞争壁垒,其他门户网站应该发现以前可以“博客搬家”,现在“微博搬家”不灵了。因为关系已经被固化在新浪微博,以前博客的散落在外面的RSS订阅关系和浏览器收藏关系、已经被聚合在新浪微博的弱关系网中。

  微博的未来是什么?转型SNS?!

  微博转型Weibook?

  ①强关系,实时私信聊天+个人中心;②微应用中枢,相册/游戏/微群/其他应用+统一消息机制;③互动融媒体,微博中微投票,拓展微电商/微游戏;④微信用,“认证用户”搜索过滤...⑤微电商中枢,微币+微柜台/微团购/微秒杀;⑥微游戏,游戏碎片化;⑦开放平台

   

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

  新浪微博转型SNS的挑战:

  1.如何融合弱关系和强关系?能否构建无关系->弱关系->强关系的和谐并存格局?我注意到许多QQ用户说新浪微博的好处是“想说就说,不用担心熟人看见”。

  2.如何用弱关系倒逼中国社会的强关系和潜关系?能否最大程度消除潜规则运行的强关系?能否把潜关系变成阳光下的关系?

  3.找到新浪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想清楚什么该新浪做、什么该由产业链合作完成。这点上,的确应该学习Twitter和Facebook。

  4.如何与竞争对手差异化定位?新浪IM对抗腾讯QQ?新浪微群对抗百度贴吧?新浪微电商对抗社会化的淘宝?

  来源:郑治投稿,原文链接

程序员的本质

  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变得如此智能,所以在不久的未来将不再需要程序员。另外一些人认为程序员是天才,他们在电脑前能不断地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甚至不少程序员对他们是做什么的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想给不知情的人解释一下程序员到底是做什么的。

  程序员是将人类想法翻译成计算机语言的译者。

  他们是两种世界之间的纽带。你认为维护这个纽带很容易吗?

程序员的本质

  人类世界的背景

  The problem with people is that they’re only human. – Bill Watterson
  人类的问题是,他们只是人而已。——比尔·沃特森

  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并且拥有独特而宝贵的器官——大脑,它能为程序员提供想法。大脑有组合复杂的新大脑皮层(对人类而言是独特的),还有从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继承的旧结构。旧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生殖(性)和生存(寻找食物或者躲避危险)。新大脑皮层进化成能够更好地支持这些功能,但是,它开始产生奇怪的副作用——意识、思考和好奇心。幸亏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人类产生了文明并在数千年后发明了计算机。

  一些人相信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应该变成完全沉闷的、理性的、可预测的生物,但是这并没有发生。人类旧的大脑结构、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行为往往使人们不理性,不可预测并带有欺骗性。并且,人类有糟糕的记忆力、强烈的情感和个人兴趣。但是,程序员没法选择与更理性的物种工作,他们不得不与人类共事并且把人类的想法翻译成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世界背景

  Part of the inhumanity of the computer is that, once it is competently programmed and working smoothly, it is completely honest. – Isaac Asimov
  计算机非人性的一部分表现是,一旦完成编译并且顺利运行,它将忠实地完成工作。——艾萨克·阿西莫夫

  计算机是人类文明的最佳发明。它由CPU、主板、内存、硬盘驱动器、显示器和其他部分构成。计算机将我们的文明推入一个新的水平,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并充满乐趣,还弥补了我们大脑的缺陷。很可能计算机比人类更聪明。(不过,我有点关心如果这成为现实后,计算机还需要人类程序员吗?)

  现代计算机具有完全逻辑性、直接性和顺从性。如果你知道它应该做什么并且知道如何命令它,那么和计算机一起工作是快乐的。唯一的问题是,计算机只会做你告诉它去做的。因此,你应该有清晰的思路并且在见你的上司或客户时保证计算机不出岔子。

  在人类和计算机之间的翻译

  翻译中会遇到三个主要的挑战:

  • 1. 语言歧义。人类语言是模糊、复杂并且双关的,例如:“这个程序不能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都会对沟通和含义造成影响。与之相反,所有计算机语言都是准确、直接的,与上下文无关。
  • 2. 细节层次。人类的沟通是笼统而不带有过多细节的,例如:“我想让这该死的程序运行起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与精力,但由于缺少详细信息,会产生两个比较大的问题——误解和不确定性。而计算机需要所有细节——每件事都要说清楚。
  • 3. 思维模式。人类习惯于思考需求、结果与解决方案之间的关系,例如:“这份报告应该在2秒内运行,而不是2个小时”。然而,计算机需要算法——按照步骤去达到想要得到的结果。

  为了写出优秀的软件,程序员们必须克服这些困难,理解人们的想法并将之转换成计算机语言。

  一名优秀程序员所具备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一名优秀程序员应该具备应付两个不同世界的两套技能。

  理解人类的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

  • 1. 沟通——与人建立联系的能力,能够同他人亲密的交谈,并有勇气去尝试分享自己的观点。
  • 2. 意图——从谈话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理解并使之有意义。
  • 3. 逻辑——为不懂让步的计算机整理、剔除那些人类思想中含糊而有争议的内容。
  • 4. 创造力——挖掘、转变人类的想法,从而创建优秀的解决方案。
  • 5. 构思——利用人类友好的接口和便捷的互动性来包装编程思想。
  • 6. 大局观——清楚解决方案是如何适应全世界的用户、企业以及其他,从而使你的程序更有用。

  告诉计算机该做什么,并建立解决方案:

  • 1. 逻辑(再次强调)——把程序员的想法组织整理成有凝聚力的软件思想和计算机指令
  • 2. 技术——发现并理解科技黑箱(对于99%的人来说是黑箱)。
  • 3. 编程语言——学习美观的、富有逻辑的、清晰明了的语言,从而把程序员的想法提供给电脑。
  • 4. 算法——精通让计算机完成任务最高效的方法。
  • 5. 建模——在软件代码中建立抽象和模型,从而掌握并操控想法。
  • 6. 实践(比如代码重构、单元测试、持续集成)——周期性活动,以保持系统可靠、健康与可改变。

  面向人类和面向硬件对象/系统的程序员有很大不同。

  不与人沟通的程序员不是好程序员。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需要计算机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双重技能。只有连接起两个世界,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程序员。

  英文原文:Andriy Solovey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敏捷翻译

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HTML5 杀不死移动应用

  苹果在其对抗 FLASH 的过程中,是否让自己也限了进去?通过明文禁止 Flash 应用到 iPad 和 iPhone 上,苹果迫使 Web 开发人员不得不放弃采用 Flash 技术。可以说,苹果和乔布斯为 Adobe 公司的放弃移动 Flash 业务的最终决定“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苹果使得 HTML5 应用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对 Safari 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对 Android 等 Web 平台的用户来说也不坏。如果存在一个优秀的通用在线应用平台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开发者都会为这个平台开发应用,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最多的用户,这不难理解。

  此外,现在 Adobe 现在已成 HTML5 的信徒,他们正准备发布高品质的 HTML5 开发工具,以期让他们的 Flash 开发者迁移到新的平台。笔者想在不久的将来,应该就能看到基于 Web 的移动应用如洪水般涌现了。

  这一切似乎正好合乎苹果的意图:乔布斯发起的让世界摆脱 Flash 的运动似乎好像快要成功,用户将能在苹果移动设备上看到更好的应用、有更好的 Web 浏览体验了。

  笔者曾与一个网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交谈,他为 HTML5 的进步激动不已,因为他看到了不必针对不同平台开发同一应不同版本的未来。吸引他的正是 HTML5 的跨平台性,如果 HTML5 流行起来,那么他们只要开发一个 HTML5 版本的应用就会足够。

  但对于苹果利润丰厚的 App Store 来说,笔者不知道应该怎样理解这对它才算是好消息。因为 HTML5 发展越好,传统应用的开发者就会越少,苹果应用商店就会赚得越少,而且,由于应用的跨平台性,iPhone 和 iPad 的独特之处也会变少。换句话说,苹果在把世界推向 HTML5的时候,同时也正斩断自己的一棵摇钱树。

HTML5 杀不死移动应用

  HTML5 能够杀死移动应用吗?

  相反的观点来自另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个公司在 Web 服务、移动应用和传统电脑软件领域都有所建树。他认为移动应用将会继续生成下去,最终决定移动领域发展方向的不是开发者,也不是消费者,而是移动操作系统的控制者:苹果、Google 和 微软。

  移动应用开发人员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使得应用能够持久得到关注,而对于那些 Web Apps 来说,目前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即使得到是知名站点的推荐和评测,其影响仍然是稍纵即逝的。要想让你的应用不断的出现在潜在客户的眼中,最好是把它放在一个应用程序商店里面。

  目前或者在可预见的将来,要想建立一个与所有硬件平台兼容的 Web 应用,似乎并不容易。这不是因为 HTML5 不够先进,而是由于移动硬件和操作系统制造商总是尽力保持自己的产品超前于所有同类产品的“最小公分母”特性,这就是他们售卖自己产品的采用的策略。(注:“最小公分母”特性可以理解为:那些所有系统都支持的功能。)

  所以,如果创建一个移动应用,你要跟随这一趋势,这样才能盈利。

  现在整个移动领域广泛宣传 HTML5 的兼容性,可能是个陷阱。为了成功,开发者需要把各个平台区分开来对待。而在非 HTML5 时代,可能你建立的应用只适用于最新最好的硬件平台,没错,一般用户使用它的机会概率变小了,但每一个购买了新设备的人会偏向于使用它。你的应用越能发挥新硬件平台的优势,硬件和系统提供商就会越倾向于帮你宣传应用,这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你的应用中一个新硬件平台上获得了成功,那么你就可以开始侵占其它硬件平台的行动了。

  而对于那些试图一次性征服所有平台的开发者,通常都找不到市场营销合作伙伴,或者说,在一个所有人都不会输的时代,也很难有人赢。HTML5 杀不死移动应用。

  英文原文:HTML5 will kill mobile apps. No, it won't 

  中文翻译:our4

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科技和商业将会温柔地改变现状

  11月20日早上,北京西门子总部上演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网络名人罗永浩挥起大锤,砸烂了音乐人左小祖咒、作家冯唐及罗永浩自己的三台冰箱,借此督促西门子公司尽快承认冰箱门的质量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距罗永浩发微博抱怨自家西门子冰箱的门关不上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时间。

  笔者在新浪微博上面看到了罗永浩砸西门子的直播,非常热闹,微博使罗永浩可以对抗一个耍无赖的跨国大企业。推特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重新制定了话语权的分配。如果结合历史规律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就知道,旧秩序一定会迅速不断地被改变,毫无悬念。

  一帮酸腐的读书人,加上一个幼稚的皇帝,想要与虎谋皮,最终失败了——这是袁腾飞对戊戌变法的精辟总结。变法失败原因很多,最现实的一点就是,改革派完全不了解游戏规则。

  改革派的主张看起来完全合理,于国民社稷大为有利,但是这种改革,却是以牺牲众多权势人物的利益为代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社会上的权势人物,难道就不是民众一分子了么?凭什么牺牲人家的利益呢?真要让这些人吐出利益,改革派红口白牙地用嘴说,肯定不好使,除非拿三千万人头来换。

  当时的改革派手里,最多百十颗人头,这个买卖从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成功的买卖,都是以双赢为目标开始的。

  不然谁跟你玩啊,除非你铁黑了心骗人家,但是眼见着大伙越来越精明了。

  懂规则的人,才有机会赢。双赢的改革,让既得利益者保住他们的利益,获得合法性,甚至能扩大收益。另一边,让奴隶们获得自由,然后可以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不再追究过去。皆大欢喜,这样的买卖才能做的成。

  有人会说,这太过理想化了,怎么可能做得到?说这话的人,缺乏想象力。

  不说清末了,说现在。眼看着社会上的骚乱一天比一天频繁,很多富人都在抓紧转移财富。笔者认识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最近自掏腰包,给农村老家修了一条路,然后在村里盖了一个碉堡一样的宅子。修路给是为了在村里攒人品,给自己留后路,修碉堡是因为自己对这条后路还不放心。笔者问他,既然这么不放心,为什么不移民呢?答:一句外语也不会,而且岁数不小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背井离乡。

  典型的对财富的合法性的忧虑,当然了,跟他谈合法性,他肯定听不懂,他一定会争辩自己的钱都是正道上来的。但是这种担惊受怕,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富人都有这种心理。如果改革能够安安稳稳地留住自己的财富,那么他们一定会支持,起码不会尽力阻挡。这需要富人和穷人一起讨论出一个方案来,一个切实可行,两边都认可的方案。

  但是在咱们这里,穷人和富人之间,没有对话的渠道。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代言人,然后在媒体上替自己发声,经过彼此的争论,达成相对的共识。公共舆论是沟通的关键,可是公有制国家,作为舆论工具的媒体被严格地控制住了,不可能成为对话的平台。而且每一块以各种名义垄断的领域背后,都牵扯巨大的商业利益博弈,都有无数人为了维护这些利益不惜代价。

  互联网的出现,使舆论垄断出现了转机,人们终于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看法,而推特更使舆论工具极大的分散化了。随后,我们这边,防火墙毫无悬念地竖起来,隔断了推特。但却不能阻挡那些跳墙的人蜂拥上推。于是新浪微博没有象饭否一样被粗暴地停掉,而是在夹缝里被保全下来,成为双方的缓冲地带。一方可以随便说话,另一方可以任意删贴,虽然双方都有点不满意,但是谁也不用跟谁拼命了。新浪微博就这样火起来,中文推特日渐冷清。这个结果大家都能接受,其实这就是现实中最好的结果。

科技和商业将会温柔地改变现状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墙内,即便重重束缚,新浪微博仍然对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民众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对权贵们说话了,被转发几十万次的言论不能被忽视。虽然一时间,权贵们对民众的声音还相当的不习惯,但是他们最终也明白了,这比自说自话要真实得多,而且何尝又不是一条安全的退路呢?

  所以新浪微博一时半会不会被粗暴地关掉,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有一天,如果方校长的工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么缓冲区瞬间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者未来出现某种状况,干脆整个国内的网络都要被停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我们需要让权贵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加切实有效一些,只有沟通才能够化解矛盾,不至于激化到一定程度双方都不好收场。与其回农村老家修路修碉堡,不如在城里跟对方好好谈谈,都是成年人,对方并非完全不讲理。

  在双方沟通这方面,推特发明的文字模式,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非实时性。举例来说,今天上午,罗永浩在西门子门口砸冰箱,大伙用推特和微博直播,几分钟后,笔者看见了现场的文字和照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直播,因为罗永浩在抡锤子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打字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些微博或者推特的时候,起码这一锤子早已经结束了。而且如果西门子派一队临时工保安冲出来,举着棍子威胁大家,谁拿手机拍照就打谁的话,我相信现场消息很难发出来。沟通就被人为地限制住了。

  这就是推特和微博的缺陷,使得舆论仍然可以被博弈的其中一方几乎完全掌控,沟通则没法顺畅地进行下去。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其实这个缺陷可以被弥补掉。试想一下,如果罗永浩直播的不是文字图片,而是声音呢?现场的每一锤子,都会实时结实地传到你的耳朵里。罗永浩可以边砸边用嘴咒骂,而不用停下来打字发微博,这可就解放了双手。别看就这么点差别,意义不亚于人类直立行走。保安们没法抢夺人家兜里的手机,沟通被强迫进行下去了,保安们也可以对西门子交差了,他们真的尽力了。

  语音直播,只需要3k的带宽,现在任何一部手机都可以轻松做到。如果有这样一个应用,支持直播点地图检索,比方说,你想听听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人在说什么,就直接去地图上选定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所有直播点会有一个top20排行榜,你可以选择最热的那个听听。

  每一个直播,都是一个独立页面,具有一个短地址,这个短地址,可以在微博和推特上被成千上万地转发出去。老罗提前发布一个微博通知,说哪天几点开始在这个地址直播砸冰箱,我想大家当然更愿意去听原始的现场,而不是等着看人家发的二手消息。

  每一个直播页都有关键词广告,如果听众达到一定的数量级,网站将与直播发起者分享广告收益。老罗砸一回冰箱,广告费可以买一台宝马车回来,那么他当然砸得开心又快乐了。即便手机被保安抢走,所有的声音也都会储存在服务器里,安全地飘荡在云间。有这样的应用,在任何热点现场的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发起声音直播,这就是商业的力量,利益永远具有持久有效的推动力。

  笔者毫不怀疑这样的网站应用,将会弥补微博和推特的缺陷,使社会各阶层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直接,使我们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免于未来的危机与冲突。这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共赢的结果。

  作者:推特用户 @zhangbeiyuan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常用SEO查询工具

  SEO工作者经常需要一些SEO工具的辅助,比如网站收录查询、PR查询等等,以便节省自己的时间,让SEO变得更加轻松。那么,常用的SEO工具都有哪些呢?月光博客今天就介绍一些常用的SEO工具网址,并将其进行分类,希望对大家的SEO工作有所帮助。

  一、网站管理员工具

  网站管理员工具需要对网站域名所有权进行验证,通常是通过上传指定文件、增加META或者修改网站DNS来验证管理员身份,通过验证后,网站管理员可以查询到自己网站的各类统计信息。

  1、 Google Webmaster Tools

  谷歌网站管理员工具,可以获取到谷歌抓取、编入索引和搜索流量的数据,同时接收关于用户网站上所存在的问题的通知。

  2、 Bing Webmaster Tools

  微软必应网站管理员工具,获取到必应的搜索查询、索引和搜索流量的数据,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之后,很多功能也整合进了Bing Webmaster Tools里。

  3、 百度站长平台

  百度站长工具,提供了用户提交Sitemap的功能,Ping服务,并给出了一些URL优化建议、网站安全检测工具,但整体来说功能相对较少。

常用SEO工具查询

  二、外链检查工具

  外链检查工具用于查询各个(特别是竞争对手)网站的外链情况,通常不需要登录即可使用。

  1、 Yahoo Site Explorer

  Yahoo的外链数据公认是最准确的,所以该工具也有很大参考意义,可惜这个本来很不错的一个工具,却被Yahoo给关闭了

  2、 Open Site Explorer

  这个工具和Yahoo Site Explorer非常类似,可以分析出链接网站的域名数,链接按照权重进行排序。不过其分析的链接对中文网站不太准,无法识别百度搜索引擎,费用较高,PRO版每月要99美元。

  3、 Majestic SEO

  好用的外链查询工具,可以索引相当多的链接,可惜不是免费的。自己管理的网站可以免费查询,不过需要上传一个文件进行校验。竞争对手的网站可以查询出链接总数和头五个链接,更多查询链接需要收费。

  三、流量查询工具

  流量查询工具用于粗略估算各个网站的流量情况,通常不需要登录即可使用。

  1、 Alexa

  Alexa做为较具权威性的排名统计平台,能够提供各个网站排名信息、网络流量数据、关键词搜索分析、网站用户统计等功能。Alexa提供了简体中文网站服务

  2、 Google Website Trends

  Google Trends提供的网站流量查询服务,可以分析所有网站的流量和受欢迎程度,还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比较同类相关网站的流量。

  和Alexa的界面相比,Google Trends for Websites的界面显得较为简单,提供的数据信息也很少,但Google趋势提供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度,准确度也较高,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不同网站的流量大小。

  3、 DoubleClick Ad Planner 

  DoubleClick Ad Planner的前身是Google Ad Planner,通过DoubleClick Ad Planner这一免费的媒体规划工具可以优化用户的在线广告,该工具提供了各种网站的访问量统计,以便广告商能根据访问量知道投放广告的最佳选择。

  四、关键字查询工具

  1、 Google Trends

  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是一款基于搜索日志分析的应用产品,通过分析Google数据库中的搜索结果,告诉用户某一搜索关键词在Google中被搜索的频率和相关统计数据。在Google Trends中的每一关键词的趋势记录图形显示分为搜索量和新闻引用量两部分,用户可直观的分别看到每一关键词在Google全球的搜索量和相关新闻的引用情况的变化走势,并有详细的城市、国家/地区、语言柱状图显示。

  2、 Google Insights Search

  Google Insights Search(谷歌搜索解析)实际上和Google Trends的功能差不多,但是细节方面比Google Trends多,显得更为专业。Google Insights Search可以比较特定区域、类别、时间范围以及搜索资源之间的搜索量。

  3、 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和Google Trends的功能差不多,不过其搜索数据是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这个工具是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服务,用来分析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个关键字分析工具很有用。

  4、 Google AdWords关键字工具

  Google AdWords关键字工具可以帮助用户选择关键字并跟踪关键字效果。可以根据用户指定的关键字自动生成最常用同义词及相关词组列表,并为用户提供关键字的点击量估算。其“流量估算工具”还可以估算指定关键字的全球每月搜索量以及本地每月搜索量,适合于挖掘信息量很大的垂直型门户网站的长尾关键词。

  五、关键字排行工具

  1、百度搜索风云榜

  百度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前一天的百度搜索量统计自动计算生成,每天早上自动更新,实时更新当前网友最关注,搜索最热门的内容。

  2、 Google Zeitgeist

  Google Zeitgeist是Google发布的年度关键词排行榜,针对每年Google查询进行统计,收集人们最关心的关键词,Google Zeitgeist提供热点关键字的年度列表,还提供不同主题和国家的列表。每日的排行列表目前只有英文版,由Google Trends提供。

  3、 搜狗热搜榜

  搜狗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搜狗的搜索数据生成。

  4、 搜搜热搜榜

  腾讯搜搜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腾讯SOSO的搜索的搜索数据生成。

  六、其他工具

  1、Google Analytics

  Google推出的免费分析服务,对市场营销和内容优化上提供很多专业报表。

  2、百度统计

  百度推出的免费专业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功能和Google Analytics差不多。

  3、网站历史查询工具

  美国互联网档案馆(The Internet Archive)保存了自1996年开始的各类网站的首页截图资料,不过该网站已经被中国屏蔽了。

  4、站长工具

  Chinaz提供的系列SEO工具集,将不少SEO查询集中在一个页面。

  以上就是月光博客总结的一些常用SEO工具集锦,本文将定时更新,如果你知道一些更好的SEO工具,可以联系我进行更新。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感恩与复活,纪念饭否回归一周年

  昨天是感恩节。虽然是个洋节,笔者还是很喜欢这个节日。相比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之流,印象中只是各大商场,悄然把商品提价之后进行大促销的时机。

  感恩,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昏暗,和善良的人在一起,自己就会多一份包容,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总是在路上。人与人之间也是这么交融而奋进。感谢身边的很多人,感谢自己。当然在这个国度,你得首先感谢国家。

  这个国家的神奇之处,就是有时候感恩节,同时也是复活节。昨天,看了饭否团队的回归纪念博客。慢慢的感恩,来自于复活一周年之后,如同,一个被冤屈的可怜虫经过狱中的时光重获自由的那种感激。

  前世今生,只是一个劫

  那么饭否是什么,他有着什么样的传奇?织微博,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广告或者银屏,到处充斥着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身影。甚至有人觉得微博带来信息时代的革命,带来了言论的革命。诚然,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因其名人效应,着实让人体验到围观改变中国的那股幻想。而在此之前,在国外兴起twitter的时候,确是饭否,嘀咕,做啥,那批人,最早进入了web2.0的微博探索。

  2007年6月-7月,饭否新增@功能、收藏分享功能、彩信发布功能和Flash插件。

  2008年12月-2009年2月  提供自定义模板、全站搜索、回复等功能,改进@功能和Flash插件,更新API,去除Logo“测试”字样,网站测试阶段结束。

  2009年4月-5月,饭否排行榜上线,饭否拍拍发布,新增饭否热词和博客导入功能

  从饭否的发展时间表,可以看出一个团队在捕获产品和本地化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忠实的用户。每天开饭,嬉笑怒骂,百态人生。他们从不乱发脾气,心里藏着掖着只跟饭否说,像树洞一样交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样的平台之中,嘀咕着对方做啥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空间也逃不出这样的法则。聊天总要有话题,因而会产生很多小组或者圈子。饭否的圈子,有很多同时也是twitter的圈子。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饭否就像是那道“墙”的一座桥梁,讨论,调侃,讽刺当今社会。批判继承,出谋划策,一批人意气风华的构想着社会,侃侃而谈。

  然而,言论就是火药一样,爆炸之后,后果无法填补。

  2009年6月3日-6月5日,中国互联网维护日,网站暂停服务。

  2009年7月7日,饭否全站无法更新消息,私信功能并没有被屏蔽。

  2009年7月8日 零点之后,饭否首页无法登陆,16时48分许,饭否各域名无法解析,所有服务器被关闭。

  2009年7月22日,中国大陆饭否同类迷你博客网站叽歪和嘀咕也被关闭。

  2009年8月11日,饭否团队在其博客上承诺“会带着一个更好的饭否回来”。

  2009年9月2日,百度饭否贴吧被关闭(叽歪吧和嘀咕吧也同时被关闭),百度百科上的饭否词条被删除,豆瓣网上的“饭否”、“饭否官方”、“饭否观光团”“饭否话痨圈”等相关小组被解散。

  2009年10月20日,饭否团队在其博客上表示“停了105天,走了2位同事,但我们还在,饭否会回来。”。

  2009年10月22日,饭否团队博客无法访问。

  饭否的言论尺度一直很大,言语之中,就像炸药一样,随时潜伏在权贵的耳根。于是他们害怕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夜长梦多。6月3日-6月5日,由于历史原因,被中国网民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维护日。有关部门在百忙之中,会抽出很多人力,帮助各大网站进行维护。而饭否坚持自己维护和不接受审查的信念,早已成为有关部门的眼中钉。那一年的那个月,新疆有点小热闹,饭否有点大热闹。像人们常说,暴风雨之前是很平静,正如,风暴过后往往又会恢复平静,甚至静得像一滩死水。饭否没有顶过那个风暴,倒下了。饭否被死亡。

  就在很多人扼腕,饭否团队坚持会回来,可是却在王兴带领下,开创了美团网。而新浪微博,一天一天前往王者的道路上顺风顺水,腾讯也虎视眈眈的追赶。那个饭否,人们茶余饭后的那个饭否,你在哪里?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终于,等待不是一种谎言,去年11月25日,饭否正式恢复运作。但是还是封闭注册,之前的用户数据都还在。也在这样的情况下,饭否发服务器被数据流挤爆了。到底有多少人开始欢喜饭否的回归?

  就在饭否回归一周年的时候,著名的微博同步平台Follow5被关闭。其团队博客写下了关闭的惋惜。而业界几乎都统一意见,这样优秀的团队是不会被击倒,哪怕那股“神奇”的力量。

  在中国,可悲的往往不是书生口中的民主与自由,私以为,那些东西都只能存在书本之上。每当想看看网页,浏览器渲染了N久之后,出现了连接重置,听闻一个神奇的网站,google之后发现根本不存在?怎么都觉得像桃花源记里面的村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你写好一篇心情博客,发布之时,竟然显示有非法词汇。这与民主无关,至于你觉得是否合理,决定了这个国家今后的命运。

  经常和一些人讨论技术问题之时,说的国外的某些技术和应用,正想围观,连接被重置。进而讨论翻墙的问题和经验交流。很多人觉得乔布斯改变了世界,其实在中国,校长也改变了国人对于网络的应用。技术,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压制独裁的反抗。此时,我明白了陈丹青所言:我反感这样的国度这样不合理制度,却又觉得这是青年人应该承受的,很矛盾。

  为了突破那道墙,技术上确实不难,困难的是推倒那堵墙,那堵隔离了人,隔离了社会的专制之墙。自然而然,一次次技术讨论,演艺成为政治诟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权者不顾百姓生活,百姓只能苟且偷生。然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翻墙实属被逼无奈,如同上梁上也是走投无路。如果网络高速路畅通无阻,谁会乐意去折腾那些命令和管道。

  总之,日子一天天过,电视里,报纸中,表面上一片祥和,国泰民安。而社会现实,是暗流涌动,还是风声鹤唳。一切都在哪儿,不远不近,不明不白。能做些什么呢?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只有推一下那堵墙,然后挪动一点点,一点点足矣。

  感恩于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感恩这个朝廷曾经的“解放”,我更期待这个民族真正的复活!

感恩与复活,纪念饭否回归一周年

  “善恶模糊纷杂变幻的世界里,不是每一场等待都是无疾而终。”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人世间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一部反盗版法案如何把美国搞得鸡飞狗跳

  一部反盗版的法案最近在美国引起很大关注。这一事件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这部法案将有可能终结网络盗版这一毒瘤,而是因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和普通民众担心由此而来的限制创新,限制网络接入以及网络审核的问题。

  这部法案叫做《终止在线盗版》,Stop Online Piracy Act, 简称 SOPA。它基于“维护经济创新及限制知识产权盗窃” ,PROTECT IP Act ,(Preventing Real Online Threats to Economic Creativity and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t of 2011。它于2011年10月26日在众议院被提出,并在同年的11月的16日举行了首次听证。这部法案所标榜的使命是最终赋予司法机构和版权所有者更大的优势去和网络盗版做战斗。

  11月15日听证会的前一天包括Google,Mozilla基金会,Facebook,Yahoo,Twitter在内的几大互联网公司在纽约时报上联合发文抵制此法案。基本上这则声明包含了两点内容。

  1. 此法案严重限制了互联网网络的创新,将使得各大互联网公司在版权诉讼,内容过滤上耗尽精力。

  2. 现行的互联网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娱乐业远远做不到的),它不应是盗版行为的替罪羊,互联网公司更不应该为此被黑锅。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结合网络上找到的资源我来做个归纳。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1. 截断一切通向提供盗版资源的域名。

  任何提供盗版资源的网页,博客,社交网站消息,搜索引擎都应删除或屏蔽含有盗版侵权链接的内容。也就是说,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电影下载,在线电影或者各类盗版资源,即使搜索引擎本身不提供盗版内容,它还是要对此负责。由此,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出为什么Google,Facebook,Twitter对这法案敏感的原因。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2. 切断对盗版网站的资金支持

  如果任何盗版网站经查证在美国有用于提供资金帮助的账户或在线账户Paypal,则这些账户将被冻结或取消。

  如果这一法案生效,法律上美国政府可以以含有盗版链接为名,强制互联网服务商停止对某个网站的解析,换而言之美国政府可以对网站内容(无论内容是来自自身,机器人爬虫或网民发布)进行审核。迫于压力,网站们将不得不进行自我过滤。另一方面,版权所有者(各大电影公司,电视制作机构)将得益于此法拿到更多的人头费,赚更多的外块,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指控内容提供者,更可以将信息平台的拥有着推上法庭。介于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力,不排除欧洲世界集体追随美国脚步,一同踏上互联网“维权”之路。

  参考新闻:谷歌等巨头施压美国国会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7日上午消息,美国众议院近期提交了一项立法提案,希望打压出售盗版美国电影、音乐或其他仿冒商品的国外网站。但谷歌周三却向美国立法者发出警告称,此举有可能会矫枉过正,并阻碍投资。

  这一立法使得互联网巨头、消费者团体以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拥护者与美国版权行业产生了对立,后者包括一直呼吁加强版权保护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

  美国众议院拟定的这项立法提案将允许私有团体直接向一家网站的广告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发出通知,要求其与涉嫌违法的网站断绝关系。

  “企业、版权流氓或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没有执法部门介入或启动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发出通知。”谷歌政策顾问凯瑟琳·奥雅玛(Katherine Oyama)在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

  她呼吁立法者转而通过法院切断盗版网站的收入来源,并删除当前立法提案中的“附带损害”条款。谷歌是该听证会上唯一一家反对这一立法提案的组织。

  谷歌、雅虎、Facebook、Twitter、eBay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周三都在主要报纸上发布全版广告,呼吁美国立法者重新考虑这一措施。

  而支持者则认为,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版权所有者在面对盗版国外网站时所能采取的措施过少。美国电影协会全球政策和外部事务主管迈克尔·奥莱利(Michael O’Leary)在听证会上说:“这其实是在保护美国的创意和工作以及保护小偷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该提案,美国司法部也可以申请法院指令,强迫美国搜索引擎和其他网站屏蔽盗版网站的域名或搜索结果。但谷歌认为,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司法调查程序,因此此举会导致很多无辜网站受牵连。

  咨询公司Booz & Co在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均表示,如果新的立法允许网站因为用户发布的盗版数字内容而被起诉或罚款,他们将不会投资互联网创业公司。

  谷歌的奥雅玛表示,由于对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的网站定义过于宽泛,《终止网络盗版法》(Stop Online Piracy Act)提案的现有版本会在无意间错杀大量合法网站。

  “只要盗版和仿冒产品能够赚钱,精通技术的犯罪分子都能找到通过互联网出售这些产品的方法。”她说,“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和搜索引擎封杀这些网站不会改变这一基本现实。”

  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今年9月也通过了一项版权立法提案,但并未允许当事人直接联系违法网站的广告和支付服务提供商。

  作者: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据Yahoo官方博客报道,Yahoo的一个不错的站长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已经正式关闭,从11月21日起停止服务,API也彻底关闭,该工具整合进了Bing Webmaster Tools,这是雅虎和微软合作联盟的一项成果。

  雅虎网站管理员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一直是广大站长喜爱的SEO工具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来查外链非常实用,其外链查询非常准确,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随着Yaho Site Explorer并入Bing管理员工具,这个外链工具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微软的Bing Webmaster Tools功能虽然比较全面,但其外链查询令人感到很不好用,Bing Webmaster Tools的确也可以查询外链,但其和Yahoo Site Explorer最大的区别是,Bing只能查询自己网站的外链,而添加一个网站需要验证管理员身份,而Yahoo Site Explorer则不需要验证即可查询所有网站的外链,而随着Yahoo Site Explorer的关闭,在Bing中并没有出现查询其他网站外链的功能,这也意味着SEO工作者将失去Yahoo这样的多网站外链查询功能,从而难以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化情况。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实际上,网站链接情况的确应该提供给任何人查看,失去这样的工具会令人感到十分沮丧,同样沮丧的是人们对雅虎公司的态度,太多太多优秀的工具都毁在雅虎手上,DeliciousMyBlogblog、Flickr等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现在又轮到了Site Explorer,像雅虎这样搞下去,还有哪个用户敢用雅虎的产品和服务?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缅怀Yahoo Site Explorer,一个给予SEO工作者很大帮助的工具,感谢这个工具多年来提供的良好服务,同时,希望微软能在Bing管理员工具中添加类似的功能。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当时米尔格伦的研究是结论是 5.2 )。通俗点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可是,超过三十年来这个理论所谓的人际连系网(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争议。从论文发表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过,在应用层面方面却很多,特别是保险及传销业的从业员。现时在香港,一般保险经纪在完成交易之后,都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个至少五人的新名单。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读者文摘》就已利用这理论,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

  微软的研究人员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 过滤2006年某个单一月份的MSN短信,利用二点四亿使用者的三百亿通讯息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任何使用者只要透过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数据库的一千八百亿组配对产生关连。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而高达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

  但世界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小。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Facebook 的此次研究是采用的米兰大学 Web 算法实验室(Laboratory for Web Algorithmics of the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开发的 state-of-the-art 算法(state-of-the-art algorithms),研究表明,用六度来描述实际中两个人之间联系的间隔稍微显得有点大,实际在Facebook上, 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5度间隔的概率是99.6%,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 4 度间隔的概率是92%。

  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所以他们的结论应该更加可信。Our4.org认为:如果研究成果可信的话,那么六度分离理论或将被改写。

  来源:Our4.org投稿。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社交网络的“悖论”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是的,我们大部分朋友不在线,或至少没有使用同一款产品服务,但是亲密感如此的让人满足以至于我们会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迷恋于各个网站——这些网站能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站的那头会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经相互交流或者是拥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存在着。就在此时,一些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Twitter——横空出世了!通过与我们熟悉的人成为“好友”Facebook定义了一个社交模式。眨眼间,我们拥有了一打朋友分布于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既然有与朋友们在社交空间中分享的经历,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推演,在互联网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貌似会丰富这种经历!但是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取而代之,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滋长: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网络那头的“朋友”。就拿Twitter来说,Twitter曾经是早期用户讨论技术的热门场所。但是,没过多久,你几乎不能读完你关注的所有人的tweet信息。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延展,人们在Twitter上能够找到更多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很多人。至此,阅读所有tweets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去开发产品的——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朋友太多了,以至于你无法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言语。

  例如,Flipboard,强调其产品特点为能将内容分享给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闻信息流智能系统,正在帮我们解决由于过分的联系导致的与好友间的生疏——他们正在从我们自己创造的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无人想承认的社交网络悖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增大,我们自己的社交能力却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务类似,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都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当字节、照片、链接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不断降低。

似乎这解释了新的产品带给人的兴奋。当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一个应用,例如Foursqure,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踪迹。从小的规模来看,了解这个信息并期待别人也能够看到它不知不觉让我们都觉得是个秘密。这让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超过150这一个神奇的 Dunbar’s number——这个魔咒便解除了。按照这种规模,我们几乎无法轻易地掌握所有人的行踪。当我们的连接数超过150时,任何事物都变成了简单的评论——正如真实的交谈已然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精力真的很有限!

  译者注: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

  曾经的小社区群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其中充斥着各种无意义的Foursquare签到和滥用的标签。神奇的是,社会化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这个网络而溢出;相反,信息溢出了。曾经认为社交网络很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规模下,社交网络会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但是在大的规模下这个社区群体就会被肢解。

  谁引领我们进入了社区:社区,与个体有着分明的界线,总是存在于大的关系网络情境下,且总是在灰飞烟灭中变得熟悉。社区及其对应的网络空间,是我们与实体世界的关系相联系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足球队、工作场所、街道、城镇等,都有其各自的社区。我可推测,这是让虚拟世界变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区让我们能从一个个体和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了解我们正在交谈的人,这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正是它把我们的交流都hold住了——这是类似于你对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咆哮和与面前的某人交流的显著区别。

  实时tweet运动比赛状况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滑板运动比赛有什么区别?发一个tweet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经历,仅仅是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观众广播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我回想我曾经tweet的这类内容——“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将要乘飞机”或者“进球了”!

  这些并不是分享经历——他们仅是我的经历,我想与你分享,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此经历——我看那篇文章时的想法或满足、那种登上飞机的感觉、那种看到比赛扳平了的紧张情绪。或许您能够自己去比较这些亲生经历后的记录;这是大多数Twitter交流所呈现的,但是这种经历最后其实是无法分享的。

  这个与社区中的讨论又有所不同。这种交流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为话题的,而是社区内集体共同的爱好。交流就是一种体验。每个评论都源于社区内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大家共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追溯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恰是那些幽默的“网络段子”的诱因,是大家在互联网中的寄托,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社区中有争吵和异议,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都是某个球队的粉丝,且大家期盼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社区中,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关系网模式不断扩张,正如Facebook所推动的,那么用户们将要冲破社交网络的禁锢和局限。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设计社交产品,那么我们需要赋予产品这样一个价值——他确实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们构建的产品不能只满足用户记录和发布的需要,我们需要鼓励大家讨论,共同体验,且构建持续的、有意义的关系链。这些都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产品才能激励用户。因此,社交网络的未来并不只在于一个关系网,而在于社区。

  译者后记:

  人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人们渴望去关心周围的朋友,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他人。可是当人数到达一定的限度时,信息泛滥的现象发生了,我们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流。于是我们想分组浏览,我们会刻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我们生怕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以免遭受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我们于是累了、倦了。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一无所得!

  英文原文: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中文翻译:胡毅鹏雷锋网供稿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一说起搜索引擎营销(付费竞价排名),更多从业者会将其与排名、流量、甚至销量挂钩,孰不知,搜索引擎营销也与品牌息息相关。

  1、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众网站在搜索引擎营销方面有三个误区:

  其一,只顾排名、流量,忽视用户匹配度。

  很多网站只顾排名靠前,而全然不管引来流量(用户)是否与网站信息(提供的产品/服务)匹配,结果显而易见,搜索引擎导入流量很高,转化率却极其可怜;

  其二,只顾排名,忽视展现内容。

  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目标关键词的排名很好,但展现的“Title和描述”信息却很逊色。结果排名很靠前,展现量也很高,点击量却不给力。

  其三,只顾排名、流量,忽视网站用户体验。

  这种情况最为常见,甚至很多大公司都在就范。辛辛苦苦选对了关键词、优化了排名、Title和描述,结果Landing Page(广告着陆页)异常糟糕,甚至有些懒人会网站首页直接设置成Landing Page,糟糕的结果可想而知。

  上述三种情况发生的结果都指向一个:品牌损伤。

  第一种情况,会让用户萌生被欺骗的感觉,时间久了,品牌信任度危矣;

  第二种情况,会让用户会感觉你不专业,认为你山寨,时间久了,品牌美誉度危矣。

  第三种情况,会同时影响品牌信任度和美誉度。

  发现问题是起步,解决问题才是进步。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2、接下来,说说如何走出三个误区

  针对第一种情况,掌握三点原则即可突围:其一,明确网站定位;其二,找准目标用户(包括细分人群、搜索喜好);其三,准确设置“Title和描述”。(付费竞价排名可手工操作,难点在SEO)

  针对第二种情况,准确、差异化设置“Title和描述”即可。

  “Title和描述”要结合品牌定位,品牌优势及提供的产品(服务)去撰写,同时要细心观察参与竞价该词汇的其他网站如何撰写Title和描述,找出专属于你的差异化竞争点,并准确付诸于文字表达,你将脱颖而出。(设置技巧类似于广告设计中常用的对比方式,如下,是不是“广告牌3”会更突出?)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针对第三种情况,三言两语难以详细说清楚,这里简单介绍三点注意事项:其一,保证页面内容的组织与关键词的匹配度要高;其二,确保页面风格设计符合产品定位,符合目标受众喜好;其三,准确传递信息。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Q3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5.1亿元,环比上升24.7%,同比上升77.8%,同比增速较上一季度增长13.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快速上升趋势。(如下)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可见,搜索引擎营销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高度重视。你是否也该加倍“善待”呢?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搜索引擎营销:排名诚可贵,匹配价更高,若兼顾体验,收益才会高。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iPhone博客类应用盘点

  博客是一种以文字为主,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文章,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随着博客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各博客托管商的陆续出现,博客的应用在开始流传,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的客户端工具软件。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年代,面对微博、轻博客的快速扩张,传统博客在移动互联网上显得缓慢而迟钝。大部分博客的手机客户端的推出都非常迟缓,并且功能不全,甚至不包含博文编辑功能。当然这也和实际应用有关,除了外出旅游等特殊情况,使用手机编写博客的确并不常见而实用,在手机上录入大段文字也比较费事,但目前依旧有不少主流博客系统推出了各自的手机移动客户端应用。

  目前支持iPhone的博客系统有:WordPress、Blogger、LiveJournal、Typepad、新浪博客、网易博客,轻博客有Tumblr、Posterous、Qing、点点、推他等,以上应用的共同特点,国内应用的思路来自国外应用,而目前国外应用全都被中国屏蔽了。

iPhone博客类应用盘点

  博客类

  WordPress

WordPress:免费博客系统

  WordPress是Automattic于2005年11月21日公开的博客书写和发布服务网站,基于PHP的开源博客系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WordPress功能非常强大,插件众多,易于扩充功能,安装和使用都非常方便。目前 WordPress 已经成为主流的博客搭建平台。

  WordPress的移动版即支持Wordpress.com托管博客的管理,也支持用户自己搭建的WordPress博客。因此虽然Wordpress.com无法从中国访问,中国用户也可以使用这个应用管理自定义的博客。

  Blogger

Blogger:谷歌博客托管服务

  Google Blogger是知名的博客发布网站,也是全球最大、最为知名的博客托管服务提供商之一。历史悠久,自定义性相当高,且无广告。不过Google Blogger的域名长期处于封锁状态,中国用户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访问。

  LiveJournal

LiveJournal:综合性社交博客

  LiveJournal是历史悠久的博客网站,以开源/无广告为特色,在各种平台中都有好用的客户端。LiveJournal由Brad Fitzpatrick始建于1999年4月15日,目的是为了与同学保持联系,之后发展为大型网络社区平台,是网友聚集的好地方,LiveJournal支持多国语言,2007年2月起,LiveJournal遭到中国大陆屏蔽。

  TypePad

TypePad:商业博客平台

  TypePad是一个基于Six Apart的Movable Type系统搭建的商业化博客平台,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好消息是这个服务没有被封,坏消息是这个服务是付费博客服务,不提供免费空间,如果用户想获得Typepad提供的空间以及相关的服务,需要每年支付一定的费用,TypePad提供14天免费试用期。

  新浪博客

新浪博客:新浪的博客服务

  新浪提供的博客服务,以名人博客为特色。是中国人气颇高的博客服务之一。

  不过,新浪博客的手机客户端的推出非常迟缓,并且功能不全,甚至不包含博文编辑功能。

  网易博客

网易博客:网易的博客服务

  网易博客也是中国颇具人气的博客平台,相比新浪博客的iPhone版,网易博客的iPhone版发布较早,并且具有“编辑”已发布文章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手机是的确不太好做,网易博客iPhone版的做法是,使用HTML源码编辑,这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HTML语言编辑能力才能修改文章。

  轻博客类

  Tumblr

Tumblr:轻博客

  Tumbl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轻博客,和传统的全功能博客服务不同的是,Tumblr在于用户在使用它们时,往往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便捷地发布他们的“发现”。用户可以跟随其他的用户,和Twitter一样,Tumblr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上可以看到自己跟随的用户所发表的文章,用户还可以喜欢或转发别人的文章。

  Tumblr十分看重可定制性及易用性,所以注册/登录页面极为简洁。Tumblr可以绑定域名也是它的一大亮点,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域名下发布文章。

  Tumblr同样也是长期无法从中国访问。

  Posterous

Posterous:邮件博客平台

  Posterous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内容发布平台,和其他博客服务平台不同之处在于Posterous平台可以允许用户通过电子邮件在不登陆的状态下进行上传文件,另外用户还可以在Posterous平台上自由的对其他网站上的信息随时进行更新(比如Facebook网站、Twitter网站、Wordpress网站等社交网站)。Posterous也长期无法从中国访问。

  点点

点点:轻博客社区

  点点号称中国的Tumblr,因为UI界面酷似Tumblr而受到外界的一些质疑,美国著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撰文称,点点网实际上实际是美国网站Tumblr的中文版。“两个网站的相似程度,你可以说(与Tumblr)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网站是中文的。”

  新浪轻博

Qing:新浪轻博客

  新浪轻博客是新浪发布的一款轻博客服务,其和新浪微博进行了整合,与新浪微博相比,新浪轻博客轻社交,重内容,适合内容质量较高的发布者使用,并且轻博客用户不受字数、单次上传图片数量等方面的限制。

  推他

推他:盛大轻博客

  推他是盛大网络旗下的一款轻博客产品,定义为富微博的“推他”,可以让用户随时发表短句。

  社会化问答类

  知乎

知乎:类Quora社会化问答

  知乎是一家类似于Quora的社区化问答网站,在页面 UI 设计上采用蓝色优雅、严肃的格调。与中国国内同类的其他社会化问答网站相比,无论是讨论氛围还是人气都略胜一筹。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EDM营销解读

  EDM是Email Direct Marketing的缩写,即电子邮件营销。说到EDM营销,就必须有EDM软件对EDM内容进行发送,企业可以通过使用EDM软件向目标客户发送EDM邮件,建立同目标顾客的沟通渠道,向其直接传达相关信息,用来促进销售。EDM软件有多种用途,可以发送电子广告、产品信息、销售信息、市场调查、市场推广活动信息等。

  谈到EDM营销,很多人都不陌生,互联网发展至今,“EDM营销”一直都是广告主屡试不爽的营销方法。为何“EDM营销”如此受追捧呢?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是:EDM营销具备极高的ROI(投资回报率)。业内人士常用简单、粗暴、高效来形容它。简单是因为操作简单,粗暴是因为其推广营销方式属于强推式,类似于产品的强卖;高效是因为其ROI极高。

  尽管EDM营销操作并不难,但我们常见到这样非专业的(确切的说是不完整的)EDM营销操作流程:

  第一步:购买Email列表;

  第二步:购置一套简单Email群发软件;

  第三步:发送邮件。等待客户“上门”。

  其实,EDM营销到这里没有结束,也不该结束。重头戏在后边呢。做营销的朋友都知道“营销闭环”的概念,就是执行完营销动作后,需要对后续的营销效果进行监测跟踪和数据统计,之后对统计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而优化执行方案。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营销行为。EDM营销亦如此。因此还应有添加如下2个步骤:

  第四步:监测、分析、评估营销效果

  第五步:优化EDM(包括邮件列表数据库筛选、EDM设计优化等)

EDM营销解读

  一、营销效果评估指标

  衡量EDM营销效果数据指标主要有3项:有效率、阅读率、点击率;

  1、有效率

  计算方法: 有效率=成功发送数量/发送总量;

  发送总量指:EMail数据库的数量;

  成功发送数量指:成功到达邮件地址的数量,即Mail数据库的有效量;

  意义:用来衡量获取数据库的有效率,即发送的地址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许多卖EDM数据库的厂商,虽然便宜、量多,但很难保证地址的有效率。发送的EDM自然无法达到营销效果。

  2、阅读率

  计算方法:阅读率=打开量/成功发送数量

  打开量指:有效地址的用户接受到EDM后,打开邮件的数量;由于EDM会存在一个用户打开多次的情况,有些统计系统,会统计EDM的打开次数和打开用户数;

  意义:用来评估用户对邮件的兴趣程度;

  对于精准的数据库,可通过调整邮件标题,来提高阅读率。如:我在EDM营销中,标题为“快乐会计人征集令,赢香港迪斯尼五日游”和“会计人不得不看的18条快乐潜规则”,后者的阅读率明显比前者搞了近4%.可见,以奖品、免费为噱头的EDM,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3、点击率

  计算方法:点击率=点击量/打开量

  点击量指:用户打开EDM后,触发的点击的数量;如果EDM中,存在多个链接,最好单独统计。这样可以评估出用户对内容兴趣度,用以调整和优化EDM的内容;

  意义:用来评估用户对邮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EDM邮件阅读率高,但点击率却很低,则需要调整EDM的内容。

  有效率、阅读率、点击率是EDM营销中最基础的衡量指标,对于注册/购买为导向的EDM,还需要监测注册/购买转化情况。一般外购的EDM群发器,都会有发送量、到达量、阅读量等基础的统计功能,配合Google Analytics,跟踪用户行为,分析用户行为,就可以达到不断提高EDM营销效果的目的。

  二、如何使EDM营销更有效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事事如此,营销如此,EDM营销亦如此。

  之前在博文中谈过EDM营销的评估方法,这属于发现问题的范畴。而对于解决问题,即如何改进EDM营销效果,才是EDM营销的难点和关键点。常规的方法包括优化邮件标题、修改发件人名称、改良EDM内容设计等,但如何保证改进是有效的呢?很多Marketer仍对如何搞好EDM营销毫无头绪。以下是一些来自世界五大顶级公司高管的EDM营销妙招,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EDM营销解读

  来自施乐、eBbay、奎斯特通讯、GoDaddy和通用汽车五大公司的高管分享EDM营销经验。两个要点:个性化和反复测试。

  1.施乐首席营销官克里斯塔·卡罗恩(Christa Carone)

  EDM营销自有一套规则。这种营销方式相对容易——几乎是太容易了,以至于只要想出售某种东西、拥有目标客户的邮箱地址及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大量发送电邮广告。一方面,EDM营销成本较低,而且把传统直邮广告盛行的“漫天撒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EDM广告很可能被用户随手删除。因此我们注重使本公司的广告脱颖而出,给用户一个阅读、点击、查看链接和思考的理由。

  我们曾在EDM广告中嵌入个性化的视频,这成了我们最成功的广告宣传案例。使用XMPie等可变数据和定制化软件,我们为施乐产品推广、施乐罗切斯特国际爵士音乐节甚至我们的客户奥兰多环球影城(Universal Orlando)设计了个性化EDM营销活动。在这些案例中,在视频中加入个性化视频使广告点击率翻了一番以上,在邮件标题中加入个性化信息更使阅读率平均达到40%,比业界平均水平高出三至五倍。在EDM中加入直接购买链接也能提升广告效果,通常能使销售额比仅应用静态电邮广告的情形高出20%.此外在许多案例中,个性化视频的像病毒一样使这些广告迅速流传,并加强了我们与潜在客户之间的联系。

  当然,数据与(EDM内容的)创造性一样重要——这意味着必须了解你的广告受众、他们的兴趣以及购买你产品的原因。把这些数据与强大的跨媒体个性化工具和创造性品牌营销方法结合,脱颖而出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目标了——还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尺。

  2.eBay北美营销副总格雷格·凡特(Greg Fant)

  我们发现,我们在EDM营销中取得的最佳成果均可以归功于内容个性化。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决定电邮的用途,总的来说,我们尝试帮助用户作出交易过程中的下一步决定。例如,如果买家搜索、查看了某种商品但没有购买,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件价格极具吸引力的同类产品,帮助他们完成交易。如果他们在某次竞拍中失败,那我们会帮他们找到价格合适的类似商品。

  当然在个性化信息和普通广告中必须取得平衡,如果与客户的每次交流都完全依赖个性化信息的话,那我们很快就只能重复同样的主题了。因此我们将个性化邮件和基大众化的电邮混合应用。即便如此,我们也尽量瞄准目标客户,通过研究买家的购物行为来了解推荐那种类别的商品最合适。

  3.奎斯特通讯(Qwest Communications)电子商务副总裁洛威尔·米勒(Lowell Miller)

  奎斯特通讯首席营销专员苏茜·卢肯(Suzie Lucken)

  在下列情况下受众的反馈率较高:如果消费者要求通过EDM获得某种信息,EDM中的信息与收件人之间的相关性很高,或者收件人并未经常遭到“EDM**扰”。关键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发给正确的人。

  分析和测试也非常重要。在大举进行广告攻势之前,要界定好衡量成功与否的指标。这里列出的四个标准很有用:阅读率(衡量电邮广告使用的地址表是否有效)、点击率(衡量内容的相关性及其对收件人的价值)、转化率(衡量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发给了正确的人)和每用户获得成本(评估营销方法的相对效用)。

  奎斯特最近进行了一次分析,发现本公司的“欢迎”EDM只会被25%的收件人打开,而指向Qwest.com链接的点击率只有7%.分析这些邮件的点击率数据后,我们发现非销售类链接为该网站带来的点击率最大,为了提高点击率,我们将资源链接简化、核心化为一个资源页面,还改变了电邮的行文语气,并测试了多种邮件标题。结果:我们将EDM广告的阅读率提高到近50%,而点击率也增长到11%.

  4.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商GoDaddy.com营销副总特里·杜吉(Teri Dhooge)

  我们的EDM推广活动远远不仅起到营销作用。首先,我们努力使利益导向的信息简单明了、打动人心,并应用创造性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发送账户升级提示、娱乐新闻和关于新产品功能的关键信息等——往往是根据消费者建议作出的调整。

  售后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的EDM通讯通常为传达具体的服务信息而专门设计。我们的客户沟通工具还包括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我们认识到,某些客户更喜欢这些新媒介,而非传统的电子邮件。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次EDM推广活动中都测试一些新东西。包括价格、受众划分、创意图片、产品展示、标题和登录页等各种元素都经常改变,这使得我们与客户的交流总是具备新鲜感。

  5.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营销副总唐·巴特勒(Don Butler)

  正如其他营销活动,在EDM营销中我们也致力于同客户拉近关系并提供对其有用的信息,籍此打下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

  例子:我们的安吉星车况检测(OnStar Vehicle Diagnostics)EDM.这是一种每月一次的车况检查,自动报告多项车辆核心操作系统的检测结果,并根据车辆的里程表读数、机油寿命和其他相关信息提供保养提示。由于汽车系统日益尖端,新车的使用和保养也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发现这种月度报告能有效地帮助客户。在这些电邮中,我们还根据车型、里程数、系统状态和汽车生命周期发送针对性的广告信息,为我们的经销商带来新业务。

  优点:我们极大地增加了获得有效的电邮地址的可能性,因为客户们对这类电邮的内在价值深感认同。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客户提供实际价值和好处的前提下,与其建立了长期对话,加深了关系。

  三、电商网站如何提高EDM转化率

  说起EDM,从事营销和网站运营人都熟悉,甚至会“又爱又恨”,爱是因为EDM成本低,ROI高;恨是因为常遇到增长瓶颈。

EDM营销解读

  目前在使用EDM的主力行业中,作为后起之秀的电商网站不容小觑。其明确的目标取向(追求订单转化率、追求注册转化率、追求评价撰写转化率等),注定了其对EDM的狂热“追捧”,同时电商也在通过积极的实践不断扩宽和挖掘EDM的新用途。

  最近和一位电商行业的前辈朋友聊天,针对EDM中常遇到的2个瓶颈问题(打开率低、退订率高)进行了交流探讨,总结、沉淀知识的同时也做个分享。

  (说明一点:以下都是基于许可式邮件营销的讨论)

  关于邮件打开率低

  一般是2种原因:

  标题撰写不够吸引人。比如:标题为“快乐会计人征集令,赢香港迪斯尼五日游”和“会计人不得不看的18条快乐潜规则”,实验后,发现后者的阅读率明显会高于前者。可见,以奖品、免费为噱头的EDM,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推送内容没有针对性。比如,用户对衣服、化妆品感兴趣,如果推送数码产品,不管标题有多吸引人,用户也不会点击。

  优化建议:

  多尝试采用不同的标题推送同类型的内容,观察数据后,可有效评估效果,准确把握用户喜好。

  可根据用户购买记录或收藏记录,推送一些用户关心的品牌的相关活动(如新品发布、打折促销等)信息,同时在邮件正文中展示一些其他活动(产品),效果可能会更好。

  关于邮件退订率高

  分析有2个原因:

  邮件发送频率太高。

  推送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并不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厌烦了就退订了。

  优化建议:

  可通过增加设置「退订选项中间页」,获取用户的退订原因。

  促销类EDM须慎重推送,且要注意频次,建议 < 3次/月

  尽量寻找一些理由与用户沟通,比如:邀请用户评价所购买的产品,策划老用户回馈赠礼券活动等,理由充分的EDM,用户不但不反感,也愿意打开浏览。(此点同样可解决邮件打开率低地问题)

  所以,总结EDM工作的重点就是3个要素:

  高质量的内容策划(标题和正文) + 精准的投放对象 +合理的发送频率

  通俗的说就是: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频率,发送给什么样的人决定了EDM效果。

  最后,再强调一点,做EDM要勇于多尝试。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

人民币买苹果是多大个事儿

  早上微博看到这条消息,北京时间11月18日凌晨起,苹果App Store中国区更改条款,接受人民币支付购买应用。目前支持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的信用卡,并支持人民币充值。

  这个改变无论是对中国苹果用户,还是对移动应用开发市场来讲,无疑都是不小的利好消息,笔者从一个移动开发者的视角,结合自己产品开发的经历,从几个方面试着阐述一下透过该消息看到了那些值得关注的要点。

  1)信用卡门槛真的挡住很多人

  笔者团队开发的产品拓词,由于首先做的是web版,iOs版刚上线不久,在APP Store没有什么知名度,用户往往都是注册使用web版后,觉得不错,才去下载iOs版,,然而iOs版开始付费下载没多久,立即收到了大量用户通过微博等各种方式的留言,表示很希望购买,但苦于没法支付,问我们怎么办,结果团队分析了半天,居然发现没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想到可以自己主动开发一个越狱版,放出来然后内嵌支付模块,或者建议用户去淘宝找人代购,这两种方式都有潜在的不可控因素,前者需要付出一定工作量,而且选择哪家的第三方支付本身也不是容易的问题,后者则存在风险,鼓励用户去做,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真有那么多人没有信用卡,大街上不是到处都是办信用卡的吗,还送礼物呢!

  是的,信用卡得到大规模应用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笔者第一张信用卡是05年办的,当时审核还比较严格,不少申请会被拒绝。再看一下自己的家人就知道,信用卡的使用群体目前还是集中在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和年龄中间层,即便是这两年发卡银行近乎疯狂推销,也没有改变这个情况,而如果再加入互联网购物习惯这一个条件,那其交集群体将大幅度缩小为相应的年轻人。拓词由于定位为“帮用户快速拓展词汇量”,也就是背单词上,用户群有近五成是在校大学生,而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信用卡。

  另外的五成多拥有信用卡的所谓白领群体就没有问题了吗?非也,他们也在找我们问,由于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国内大部分信用卡都是凭密码消费的,对于通过信用卡网上支付很多人是有顾虑的,更加不要说绑定信用卡到一个国外的什么APP Store了,,况且国内还有大量的信用卡根本不支持双币……

  就这么悲剧了,信用卡真的挡住了很多人购买iOs应用,即便是难得的萌生了购买,甚至是购买平生第一个付费应用的伟大想法。

人民币买苹果是多大个事儿

  2)苹果作出这一步还远远不够

  苹果的这次调整无疑是降低了支付门槛,让支付容易了一点,对应国内的实际情况,离着便捷还是差得很远。如果苹果真的打算好好的把这件事情做到位,应该尽快将支付方式拓展到国内普遍应用的各种第三方平台,包括支付宝,财付通云云,甚至能扩展到街头随处可购买的充值卡,这才算的上将支付门槛儿降到符合国内现状水平,这对促进国内移动应用支付良性发展影响深远,后面会继续阐述。

  3)互联网创业环境依旧残酷

  这里是一个让很多移动应用开发者头疼的现实,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的两句话特生动形象:我收费吧,用户评价说这么烂的产品也敢收费!我嵌入点广告吧,用户评价说这么烂的产品还敢放广告?这就是很多同行的遭遇,话说如果开发者无法获得收益,那他开发产品干什么呢,如果就是为了搞着玩,获得一点成就感或杀时间,那显然开发者身份就确定了,他必然是业余开发,开发一个产品总是有相当工作量的,业余开发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很难做出高质量产品,这个是勿庸质疑的事实,于是就形成了“产品烂与无盈利”交相辉映的恶性循环,看看APP Store的中国产品吧,如果再看看安卓的诸多市场,那就更精彩了,名列前茅的很多就是些色情擦边球小应用,笔者对色情应用没有成见,问题是仅仅从产品的角度讲,这些小应用也大多都是很粗劣的。

  当年中国也曾有过一群意气风发的软件开发公司或团队,然而后来都饿死了,剩下几个虽然号称是软件公司,但其背后的支柱业务却往往与软件无关甚至是房地产。是的,他们都死在盗版上,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出来立马或被抄袭或被破解,导致高昂的研发成本无法获得初始阶段应该得到的高利润实现良性循环,结果必然是资金链断掉,这些年知识产权问题依然没有丝毫进展,所以妄谈什么鼓励与支持创新纯属扯淡。国内的创业团队,永远都不得不面对着一个问题,这也是拓词经常被问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做强了,然后被复制了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除了跑的更快,除了去申请专利,但几乎没有能力发起诉讼。

  这就是目前的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没有产权保护作为靠山;面对的是已经习惯了不付费获得软件,甚至压根儿心理上就没觉的软件是个商品的用户;背后是一群虎视眈眈的手里握着大把资本和人才准备掠夺成果的巨头;另外国内的风投也在成长阶段,他们更喜欢或者敢投的都是中国的搜索引擎,中国的团购云云,可见国内创业者生存何其不易,冷静想想facebook和推特这样的项目,要是不幸在中国原创,他们能发展起来吗,我看希望不大,拿到天使投资都很难,推特到现在还在想盈利模式,虽然已经有千万级融资,如果在中国谈vc,无疑他首先会被貌似很专业的问起盈利模式。

  4)收费必死的怪圈有望被打破

  APP Store近期的改变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正在下力气试图影响中国的互联网商业环境,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APP Store支持人民币是有深远意义的所在,APP Store在国外已经很好的成就了一个商业环境,让更多的人明白了网络资源其实也是商品,也是需要付费的,据说在国外,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定音乐下载是应该付费的,然而这几年苹果的影响,让这种认识普遍了很多,即便是中国的苹果用户,现在也知道了苹果的很多好应用是需要付费的,即便是苹果中国市场的付费应用远低于其他市场,这种影响还是产生了,据说也确实有不少ios app开发者通过自己的应用赚了不少钱,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这可是在传说中收费必死的中国,即便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被复制,但直接收费让中国开发者在这里看到了一点希望,至于目前风生水起的创业浪潮跟这个有多大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下。

  在笔者看来APP Store效应,对我把它叫做“APP Store效应”,就像国内的机场明显比火车站和汽车站要干净很多,虽然机票已经没有明显的价格门槛儿,机场已经是很多人都经常去的地方了,抛开机场人流量略少这个因素外,笔者认为机场由于早期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局部人文环境,导致很多人在机场要随手扔小一个塑料瓶是有了顾虑,所谓好的环境让做坏事变的不容易一样的道理,因此“APP Store效应”对中国形成互联网产品购买习惯是有深远影响的,收费必死这个传说会逐渐真的变成一个传说,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确实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拓词调整4.99美元定价实行0.99美元推广价的时候,有用户大喊他认为4.99美元挺好的,我开玩笑说,对于他这种用户来讲,定价10美元他也能接受的,源于他已经是死忠用户,对这个产品已经有了感激之情。

  作者信息:拓词产品总监-薛淡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谷歌推出Google Music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谷歌正式推出Google Music音乐商店服务,与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抗衡。Google Music正式推出之后,谷歌用户无需邀请就可以免费使用,用户最多可上传2万首歌曲,目前这项服务只针对美国地区。

  这项服务早先为测试版Google Music(Music Beta by Google),当初并不能从音乐公司购买歌曲,而且只在有限邀请用户可以使用,歌曲均为免费歌曲。正式版推出之后,用户现在已经可以在音乐商店购买音乐,用户购买的单曲均为320kbps的MP3格式音乐,可以直接播放歌曲,每首歌可试听90秒。音乐商店中提供的歌曲从0.99美元到1.29美元不等,歌曲的价格和iTunes差不多,而且谷歌音乐每天将提供一首免费歌曲。

谷歌推出Google Music

  谷歌称,已经与环球唱片、EMI和索尼音乐等三大唱片公司签署协议,由后者提供内容。此前,大量小型音乐厂商也参与其中。谷歌表示,已经有超过1000家厂商入驻谷歌音乐,提供超过1300万首歌曲,其中已有800万首上线。

  Google音乐商店目前不对中国地区开放,中国用户访问Google音乐商店会提示信息“很抱歉,您所在的国家/地区不提供您请求的文件。”

谷歌推出Google Music

  不过,中国用户使用美国地区的代理即可访问,登录进去后可以去除代理,当然,对于中文歌曲来说,谷歌早先也推出过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谷歌音乐搜索”服务(www.google.cn/music)。

  Google Music的优势其实在于同步与分享,上传或者购买的音乐可以在PC以及Android移动客户端进行同账号同步,正在播放的歌曲将在本地保存一个副本,确保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离线播放。Google Music用户可上传和存储2万首音乐,音乐同步量较iTunes Match少5000首,但iTunes Match需要用户每年支付25美元费用。另外,Google Music还被集成到Google+社交服务中,用户可以在Google+上与好友分享自己收藏或购买的歌曲,好友将能够整曲欣赏。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塔防游戏,即炮塔防御(Tower Defence,TD)游戏的简称。炮塔防御游戏起源于PC时代,有不少移动平台上的塔防游戏都是从PC游戏改编而来。现在除了单纯的建造炮塔防御怪物的传统模式(其中又包括固定行进路线的塔防游戏和自行建造炮塔区隔改编行进路线的塔防游戏),更产生了像《植物大战僵尸》这样的新型衍生类塔防游戏和《Anomaly: Warzone Earth 》(异型:地球战区)这样的反向塔防游戏。

  如《愤怒的小鸟》等许多在移动平台上流行的游戏都是充分利用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但塔防游戏本身是比较耗时间的,尤其随着怪物等级的提高,每一波进攻都会耗费越来越长的时间,即便如此塔防游戏还是赢得了移动平台上的许多用户,这也足以说明塔防游戏的魅力。为此,雷锋网特地列出十款iOS平台上具有代表性的塔防游戏供大家选择: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1. 名气最大的塔防游戏:植物大战僵尸

  发行商:Popcap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0 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2.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植物大战僵尸是一款由PC平台移植到移动平台上的游戏,游戏共分草地、夜晚、水池、屋顶等5个模式50个不同关卡,玩家用49种不同的植物抵挡僵尸。由于每个场景最多只能选用10种植物,玩家需要根据自己的游戏策略来作出取舍,这也产生了不同的玩法和流派,增加了游戏的变化性。

  用户还可以以一些特别的方式抵挡僵尸的进攻(例如只用蘑菇完成白天关卡)获得成就,游戏难度中等,但要集齐所有成就略带挑战性。

  主要挑战:集齐所有成就。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2. 国产塔防游戏的代表:三国塔防-魏传

  发行商:Sixjoy Hong Kong Limited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2 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免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三国塔防-魏传》是一款三国题材、充满中国元素Q版卡通塔防游戏,由腾讯代理运营。与前作《三国塔防-蜀传》不同的是游戏加入了应用内购买,解锁武将和装备需要付出一定的游戏币进行购买,游戏币可在应用内购买或在游戏中获得,但在游戏中积累游戏币的过程会非常缓慢。

  游戏共分3种模式:剧情模式、无限模式和赛跑模式。游戏中虽然也有排行榜功能,但并未对某一关卡进行排名,而是对金币、剧情模式分数、无尽游戏分数、总胜利关卡数进行排名。在难度上,如果不在应用内购买游戏币解锁武将和装备,则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难度较大,玩家的“腾讯坑钱”的抗议也由此而来。

  主要挑战:所有关卡评价为“龙”,获得所有成就。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3. Sentinel 3:Homeworld (哨兵3:家园保卫战)

  发行商:Origin8 Technologies Limited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0 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2.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Sentinel 3: Homeworld是一款科幻风格的塔防游戏,玩家要用一系列先进的武器,粉碎外形异性的入侵。游戏支持Openfeint和游戏中心排名,游戏分为经典模式和无尽模式,敌人按固定的线路行进。在每关游戏结束时玩家可获得当前金钱的5%利息,因而在早期利用建造尽可能少得炮塔有利于积累金钱和后期的派兵布阵,不过在无尽模式下,到了一定程度后金钱往往不成问题,如果要挑战排行榜前50(约300关)的排名,除了排兵布阵,更多的是考验玩家拆炮塔安炮塔耐心。打到300关一般耗时3个小时以上。

  主要挑战:挑战排行榜Top 50。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4. Fieldrunner (穿越火线)

  发行商:Subatomic Studios, LLC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有独立版本)兼容。 需要 iOS 3.0 或更高版本

  下载:iPhone版 ($2.99) iPad版 ($7.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Fieldrunner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十佳游戏。其操作简单、画面精致,游戏平衡性好,可玩性强。玩家需要在一片空地建造炮塔阻隔敌人行进路线,这也增加了游戏的变化和难度,如果玩家以完美通关为目标,如果稍有不慎则会前功尽弃。游戏可以选择不同的地图,但需要在前一张地图中低档一定波数的敌人进攻后才能解锁下一张地图。

  需要说明的是,该游戏的iPad版本和iPhone版本不尽然相同,难度上也有所差异,相当具有挑战性。

  主要挑战:普通模式完美通关,无尽模式300关。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5. Anomaly: Warzone Earth HD (异型:地球战区HD)

  发行商:Chillingo Ltd

  系统要求: 与 iPhone3GS、iPhone4、iPhone 4S、iPod touch(3代及4代)、iPad 兼容。 需要 iOS 3.2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3.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过去我们玩的都是防止敌人穿过自己防线的塔防游戏,而这款游戏2011年度WWDC苹果设计大奖得奖作品则反其道行之,是一款穿过敌人封锁线的反向塔防游戏。在游戏开始前,你可以在平面地图上设计行进路线,战斗过程以3D形式表示,击毁沿途的敌军防御,获得用于维修和放烟雾弹等的技能点。

  游戏包含轻松、晋级和困难三种模式,可以满足不同游戏水平玩家游戏的需求。每个关卡也会有着不同的过关成绩评价。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6. Dungeon Defenders:Second Wave (地牢守护者:第二波)

  发行商:Chillingo Ltd

  系统要求: 与 iPhone3GS、iPhone4、iPhone 4S、iPod touch(3代及4代)、iPad 兼容。 需要 iOS 3.2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2.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Dungeon Defenders:Second Wave》为ARPG+塔防的混合游戏,其最大特色为使用了虚幻引擎,在游戏效果上更为出色。在游戏中,玩家可独自作战,也可以支持4人在线联线合作模式进行战术防御,击败敌人,升级自己的武器和防御力。除了iOS和Android平台,《Dungeon Defenders:Second Wave》还有PC、PS3和掌上机等版本。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7. Vector TD (守城 TD)

  发行商:Candystand.com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0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免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这是一款移植到手机平台上的经典Flash游戏。相比起其他动辄上百MB的游戏,该款游戏仅有4.6MB,画面风格极其简洁,对于那些更加关注塔防本身的人和怀旧的玩家来说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8. Monster Trouble (怪物防御战)

  发行商:Magic Dream Games srl

  系统要求: 与 iPhone3GS、iPhone4、iPhone 4S、iPod touch(3代及4代)、iPad 兼容。 需要 iOS 3.2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3.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一款卡通奇幻风格的 3D 塔防游戏,玩家需要构筑防御工事来抵御兽人,食人魔等怪物的攻击。游戏有 9 种不同的地图,分为容易、中等和高难度三种难度。与其他塔防游戏不同的是,玩家首先需要在村庄的要道上建造防御工事,然后派遣防御者进入建筑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在游戏中,在游戏中怪物会从一个或着多个方向进攻,甚至可以跨越河流或者从空中攻击你。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9. TowerMadness HD (护羊坚塔)

  发行商:Limbic Software, Inc.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0 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2.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这是一款非常需要动脑筋的塔防游戏。该款游戏虽然仅有15.8M,但却是一款不折不扣的3D游戏,玩家可以3D旋转切换视角。游戏题材比较搞笑,玩家需要建造炮塔防止开着飞碟的外星人偷走羊圈里的绵羊,与其他游戏不同的是,Towermadness的地图是所有塔防游戏中最多的,节奏速度也是最快的,甚至没有暂停键,还可以通过点击下方的外星人图标加快飞碟的到来。要想完美过关难度较大。

  HD版本还支持双人对战模式,选择地图后画面将分为两方操作,玩家还可以购买外星人去偷对手的羊,给对方增加难度。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10. iBomber Defense(轰炸机防御战)

  发行商:Chillingo Ltd

  系统要求: 与 iPhone、iPod touch、iPad 兼容。 需要 iOS 3.0 或更高版本

  下载:iTunes ($2.99)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iBomber Defense》是《iBomber》的续作,游戏保持了一贯细致的2D画面效果,战斗画面更为激烈,玩家需要与来自陆海空三方面的敌人进行战斗。该游戏背景为二战战场,玩家可以选择同盟国和轴心国(一开始的时候被锁住),游戏没有配乐,只有各种猛烈的炮火轰鸣声,对于军迷来说更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游戏分为22个不同地区战场的关卡以及三种不同的游戏难度,另外游戏还支持GAME CENTER和CRYSTAL SUPPORT成绩排行系统。

十大iOS塔防游戏评点

  来源:雷锋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