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一淘网到底让谁睡不着?

  马云曾经在谈及打造一淘网原因的时侯,放话“要让百度睡不着”。而现在看京东、当当、苏宁三家比较大型的B2C都屏蔽了一淘的蜘蛛禁止抓取,到底谁现在睡不着?

  要分析谁睡不着,就先要分析一下一淘的出现会造成什么后果。

  正面:让消费者避免选购一件商品的时候,需要打开很多大型网站对比价格,经过各方面因素考虑最终购物。有了一淘,直接在一淘里搜索商品,大部份网站的价格将会一目了然,方便快速选购。可以给更多电子商务网站带来流量和销售量,只要对方网站的商品具有价格优势,不怕没人知道没人购买。

  反面:网购消费涉及因素很多,例如商品质量、物流、售后等。如果消费者单从比价后购买商品,很容易造成因低价而忽视了其他的重要因素,最后消费不愉快带来困扰。对电商网站来说无疑是打击,因为只有你的售价比其他网站更低,你才能在一淘上排名靠前,取得更多的销售量。这种恶性竞争或许会对整个电商行业造成致命的打击:谁都不关心商品的质量,一味考虑最终的售价。

  一淘出现后会造成上述正反面效果,这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

京东、当当、苏宁屏蔽一淘蜘蛛

  百度睡不着

  百度肯定会睡不着。就在今天(10月28日),百度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由于各个电子商务公司的广告开支增加,百度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幅增加了80%,净利润达18.82亿元人民币。一淘的出现或许会改变这个状况,很可能未来几年渐渐没有电子商务网站愿意在百度投放广告,而转投到一淘网上。因为对于网购来说,一淘比百度更专业。百度岂能睡得安稳?

  大型B2C网站睡不着

  很明显,京东、当当、苏宁已经开始睡不着了,从屏蔽一淘蜘蛛就可以看出来。大型B2C网站在很多商品上已经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例如《史蒂夫·乔布斯传》这本书,大家售价都是51元,只是部分B2C送些礼品。而一淘是抓取不到送的礼品,只能抓取售价,那么这就给消费者一个不全面的数据,更是对那些花大价钱做促销的商家一个不公平的待遇。小部分商家在促销的时候喜欢用低折扣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其实是他们修改了原价才有这种看似优惠的折后价。而这种吸引眼球的折扣价也不能提现到一淘里面,他们肯定不干了。最可怕的是百度有凤巢,淘宝有直通车,一淘以后有什么?你懂的。

  一淘睡不着

  马云打着如意算盘,以后等所有电子商务网站都入驻一淘,消费者直接用淘宝帐号登录,用支付宝付款“一站式”购物,自己就是守着关卡的人。C2C淘宝已经是霸主,要是一淘能卡住B2C们的脖子,阿里巴巴在中国电子商务领域里一扫天下谁又能不服?而现在以京东、当当、苏宁为首的B2C开始就“不听话”,不按照规矩来出牌,如果带动更多的B2C们,这个场子就不好收拾了。信心满满来帮助消费者对比价格,一切站在消费者的利益下,结果搜索到的商家都是二、三流商家,相信使用一淘的消费者也不会买马云的帐。

  一淘网的出现也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如果一淘成功,势必对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是一个重大的胜利。而对于那些大商家,只能被价格战拖得越来越无力。那些小B2C呢?最终会被大B2C们给淘汰掉。

  特约评论员:西门,原文链接

当当网流量变现,对电商行业有何启示?

  “想当就当”这是当当网近期在地铁广告中打出的最新标语。一向以销售图书,低价示人的当当网,成立12年以来如此大的品牌转型貌似是头一次。

  当当网所属的电商行业尽管是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竞争也日益激烈。

  眼见淘宝京东凡客等逐渐壮大,自己却由于毛利率出现下滑开始出现亏损,当当网需要求变。所以就衍生出了“想当就当”与“流量变现”。

当当网流量变现,对电商行业有何启示?

  流量变现给当当网带来什么?

  流量变现简单说就是靠卖广告位赚钱,是传统门户类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

  事实上,同时于今年初尝试流量变现,变卖外链广告的还有京东和卓越,但后来都放弃了。官方解释是:担忧引流到外部网站,影响用户体验。(有些扯淡,更有可能是因为不想肥水外流)

  而当当网却激流勇进,在网站的醒目位置(顶通栏,地通栏),投放凡客、银泰网的外链广告。2家都是以服饰“自居”的电商网站,当当网与他们打通,可以理解为一种满足消费者诉求上的互补行为。

  收入方面,虽然开辟的广告位不算多,但在这几个重要位置过去半年为当当贡献了近1000万的广告收入,收获还是不小的。

  当当网理想定位是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满足所有购物人群的购物需求,但实际总会与理想有差距。图书依旧贡献了当当网销售额的70%,百货的发展相对滞后。由此看来,当当网“想当就当”的品牌策略,以及“流量变现”的突破尝试也就不难理解了。

  流量变现对电商全行业有何启示?

  电商尽管热火朝天,但仍然是一个处于巨亏的行业,主要原因还是毛利率过低。

  随着物价成本及物流费用的日益高涨,降低毛利率依然是个艰难的问题。而提价又不太可能,因为当下的中国电商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圈地时刻”,列为大佬圈地的手段最常用的就是降价大促销。胆敢提价者必死,而且会死的比卡扎菲还惨。

  现在是有VC(风投)的票子撑着,如果撤资了呢?最近团购行业的“轰然倒塌”是个警示。

  电商网站想要更多盈利,无非就是让更多流量转化成购买,让购买用户多次购买。除此之外再无他法,如何求变?流量变现也许是个出路,能够带来什么,至少是2点:

  1、多一种盈利模式。网站获利。

  2、多一种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诉求的方式。(特指互补行业)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提高购买率,提高二次购买率,依然是网站获利。

  电商网站们是否能够通过“流量变现”扭亏为盈?是否能够由点到面衍生出更多的盈利模式,需要继续观察…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30日星期日

开发者应对iOS 5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

  众所周知,由于 iOS 5 新增的机制,在设备容量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清除高速缓存文件或临时目录的内容,迫使开发者将应用存储的数据最小化。

  在 iOS 5 系统中,那些涉及到离线工作、需要用到本地存储的应用都会有相同的问题。很多的果迷热衷于使用这一类应用,尤其是在那些没有 Wi-Fi 网络的地方(地铁、飞机)。如果某一天你安装了一些很大的应用或者同步了大量的图书、音乐,这时候系统的自动清除机制被激活,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你在地铁里、飞机上想要打发时间的时候突然发现找不到之前下载好的一些离线数据了。(如果对此还不清楚,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苹果设计这个机制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好的用户体验,但是现在看来,苹果设计师还没有考虑得万分周全(或者是用户和开发者暂时还不能接受这种“激进”做法)。

  作为开发者,现在要让苹果提供另外一个可以存储离线下载数据的文件夹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假如有足够的开发者向苹果表明他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文件夹来存储一些数据,我想在将来的版本当中,这种欠妥当情况也许会出现改善。

开发者应对iOS 5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

  开发者应该怎么做?

  如果 APP 目前是把文件存储在 Documents 文件夹

  现在它在 iOS 5 中运行是不会有任何问题出现的,只是用户可能会抱怨 iCloud 备份了太多数据,浪费时间和存储空间。

  但是当你的应用下次更新时,很可能会被苹果应用审核团队以在 Documents 文件夹存储太多数据为由拒绝,这绝对会是让你头疼的事情。

  如果 APP 目前已经(或打算)把文件存储在 Caches 目录

  请确保你的应用能漂亮的处理任何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的文件(被)消失的情况,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创建一份应用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的文件的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 列表。

  显然开发者要把这个列表文件存储在一个更持久的不同地方。可以在应用启动时检查一下列表中的文件是否还呆在那里。如果发现有任何文件丢失,可以弹出提示框告知用户这个情况,然后询问是否重新下载。当然如果设备是离线状态,你的任何道歉和解释都将被认为是白痴行为。

  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比如有时候只有部分数据仍然有效,你需要决定怎么和多少提示需要显示。

  迁移现有的数据

  如果你打算更新应用,把数据存储在 Caches 目录里,以适应苹果 iOS 5/iCloud 的新规则,那么你可能会需要把原来存储在 Documents 目录里面的文件迁移到 Caches 目录。可以肯定,Apple 的应用审核团队不会对此进行测试,因为他们不会有你旧版本存储有数据的应用,所以,选择迁移数据可能是个正确的选择。

  记住不要在应用启动时在主线程里面做大量数据迁移的工作,因为这可能会引起“启动时间看门狗”的注意,并被它终结掉。

  提早警告用户

  当应用运行时,你可以经过用户设备存储空间不足,这种警告并不会改变文件被清除的命运,但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从而引起苹果的注意。

  让苹果知道这是个大问题

  向苹果相关人员提交漏洞报告,或者疯狂的在twitter、微博、博客里面抱怨,或者像中国的网店主一样到淘宝公司门口举牌抗议,更可以学习华尔街事件的做法(不建议)。

  用户应该怎么做?

  知道现在,存储了大量数据的应用在备份时都是个大麻烦,因为 iTunes 备份进程不得不运行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我们确实有那么多有用的数据需要备份的时候。

  在 iCloud 备份过程中,用户可能不愿意使用免费的 5 GB 标配空间来备份他们认为不重要的数据(当然更不愿意付费购买额外空间),这是用户可以设置关闭某个应用的 iCloud 备份。设置的具体路径在:

iCloud > Storage & Backup > Manage Storage > Backups

  根据上面的路径进入设置界面,可以选择 开启/关闭 每个应用的 iCloud 备份,并不是每一个用户都会知道有这么个设置功能,所以可以在程序帮助文档、支持邮件中说明,或者,还是用老办法,弹出一个漂亮的提示框,告知用户这一切。当然,这好像是苹果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想说的是,苹果推出了新机制,大部分总是以用户体验更好为初衷的,但是限制本地存储的新机制或许对部分用户和开发者都存在欠妥的地方,本文只是应对 iOS 5 限制本地存储的非官方指南,希望文中没有提供有害的建议,仅供参考。

  原文作者:Our4.org,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谷歌地图API即将收费

  Google地理开发博客宣布谷歌地图API(Google Maps API)将不再免费提供,当用户调用谷歌地图API超过一定限制,将会按照超出的次数来收取费用,费用是每一千次调用4-10美元左右。

  对开发商的影响

  Google建议使用Google Maps API的开发商,需要评估一下调用谷歌地图的用法,确认他们的服务是否受到影响。如果调用次数超过限制,则需要:

  1、降低调用Google Maps API的次数,将其限制在每天二万五千次以下。

  2、根据超出的调用次数支付一定费用。

  3、购买Google Maps API的高级许可证。

谷歌地图API即将收费

  谷歌地图调用限制

  免费的谷歌地图API用户依旧可以在限制范围内继续免费使用,具体的调用限制是:

  1、每天地图API调用次数少于25000次。

  2、每天彩色地图(Styled Maps)API的调用次数少于2500次。

  收费标准

  Google在地图API的FAQ中列出了如下的收费标准:

服务 每天免费 超出后千次调用收费(美元)
JS Maps API v3 25,000 $4
JS Maps API v3 styled maps 2,500 $4 / $8
Static Maps API 25,000 $4
Static Maps API styled maps 2,500 $4 / $8
Street View Image API 25,000 $4
JS Maps API v2 25,000 $10

  对于企业用户来说,通常会购买Google Maps API Premier较为合算,其价格以地图调用量为参考依据,价格每年$10,000起。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可以登录Google APIs Console来监控API的调用次数以及目前的访问次数,如果调用次数过高则需要采取一定措施。

  免费模式的商业化

  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付费习惯尚未养成。而对于资金实力不强的中小开发者来说,选择免费模式是发展的首选,然而,免费模式如果长期运营,无疑有个尴尬现实:服务提供商为大众贡献了优质的服务,投入了不少运营成本,却无法从中获得有意义的收入,来支撑服务的长期运营。因此,将原先的“免费”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收费,就成为服务长期运营的手段。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模式是个美丽的陷阱。很多打着“免费”旗号的大公司,在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免费”的模式拥有了足够多的用户,并取得了市场的垄断权之后,用户面临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状况,反垄断的重要性对于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一样,哪怕是打着“不作恶”旗号的Google。

 

苹果iOS 5限制应用本地存储问题

  苹果 iOS 5 系统增加了一个新的机制——在设备容量空间不足的情况下自动清除高速缓存文件或临时目录的内容。这意味着,如果你设备的容量快到极限了,应用存储的很多离线内容,包括文章、杂志、图书、漫画以及其他数据都将被清空!如果用户需要,将不得不重新下载这些内容。

  关于苹果 iOS 5 的这次“变革”,困扰了不少开发者。新规则实施之后,用户想使用离线数据将会有很多困难,而且也有开发者反应他们的应用通不过苹果应用审核团队的审核。关于这次更新的讨论非常“火热”,当然也是相当杂乱,因为其中参杂了好几个问题,简单的归纳就是:

  1. 缓存和临时文件夹的语义问题
  2. 苹果相关文件的变化
  3. 应用审核被拒
  4. iTunes 和 iCloud 到底备份了哪些内容
  5. iOS 5 行为变化

苹果iOS 5限制应用本地存储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开讨论以上5个问题:

  1.缓存和临时文件夹的语义问题

  虽然苹果应用使用的临时文件夹同跟目录下的 /tmp 并非同一个文件夹,但是开发者不应该认为它们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他们都是临时文件夹,所以性质相同。如果你有过 OS X 、Unix 或 Linux 背景,你应该能理解,苹果其实没有义务向用户保证缓存和临时文件到底能保存多久。

  即使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临时文件夹和缓存文件夹里面的东西会被系统删除这种情况,也不代表这个情况将来会有所改善,特别是苹果已经在文件中申明这些。

  2.苹果相关文件的变化

  最晚到2011年6月29日的时候,iOS发布之前,苹果的文件(web.archive.org存档,被墙)中涉及到<Application_Home>/Documents 的部分是这样描述的:

Use this directory to store user documents and application data files.

使用这个文件夹来存储用户文件和应用数据文件。

  这个说明相当容易理解,这也很清楚的说明了为什么开发者对 iOS 5 中文件目录规则的改变不满。

  关于<Application_Home>/Library/Caches 是这样说明的:

Use this directory to write any application-specific support files that you want to persist between launches of the application or during application updates. Your application is generally responsible for adding and removing these files. It should also be able to re-create these files as needed because iTunes removes them during a full restoration of the device.

使用这个文件夹来写应用在运行期间和更新期间需要用到的任何文件。你的应用必须负责好添加和删除这些文件。而且这些文件应该是可以被重建的,因为 iTunes 会在还原设备备份的时候删除这些文件。

  这段说明中的措词,不可否认是比较模糊的。读这段说明的时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苹果在 iOS 5 中实施了一些与本条款相矛盾的根本性改变。但换个角度来说,通过”generally” 和 “able to re-create” 这些字眼,可以明显看出苹果基本上就是在警告开发者系统将怎么对待这些文件了。

  iCloud 数据存储准则(需登录查看) 这样说明:

  To ensure that backups are as efficient as possible, be sure to store your app’s data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guidelines:

1. Only documents and other data that is user-generated, or that cannot otherwise be recreated by your application, should be stored in the <Application_Home>/Documents directory and will be automatically backed up by iCloud.

  2. Data that can be downloaded again or regenerated should be stored in the <Application_Home>/Library/Caches directory. Examples of files you should put in the Caches directory include database cache files and downloadable content, such as that used by magazine, newspaper, and map applications.

  3. Data that is used only temporarily should be stored in the <Application_Home>/tmp directory. Although these files are not backed up to iCloud, remember to delete those files when you are done with them so that they do not continue to consume space on the user’s device.

译者:为了保证数据备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请确保你的应用数据符合以下规则:

1.只有用户生成的文件、其他数据及其他程序不能重新创建的文件,应该保存在<Application_Home>/Documents 目录下面,并将通过iCloud自动备份。

  2.可以重新下载或者重新生成的数据应该保存在 <Application_Home>/Library/Caches 目录下面。举个例子,比如杂志、新闻、地图应用使用的数据库缓存文件和可下载内容应该保存到这个文件夹。

  3.只是临时使用的数据应该保存到 <Application_Home>/tmp 文件夹。尽管 iCloud 不会备份这些文件,但在应用在使用完这些数据之后要注意随时删除,避免占用用户设备的空间。

  如果我们暂时暂时忘记很多新闻、杂志、地图应用的唯一目的就是显示离线内容这个事实的话,以上条款还是相当清楚和有意义的。

  3.应用审核被拒

  最近不断有开发者反应在 Documents 文件夹存储 “任何/一些/很多”(any/some/much) 数据的应用被苹果的应用审核团队拒绝。但有些开发者已经成功地向应用审核团队解释他们的应用存储文件的原理,并表明他们的应用是完全遵守开发规则的。

  现在看来,苹果应用审核团队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判断到底哪些文件夹中存储的哪些数据是用户生成的,而哪些数据又是可以重新下载和重新生成的。

  4.iTunes 和 iCloud 到底备份了哪些内容

  应用文件夹所有内容都会备份,除了:

  • 应用程序本身bundle(.app)
  • <Application_Home>/tmp
  • <Application_Home>/Library/Caches directory

  这在iCloud 数据存储准则中有很清楚的说明。

  其他的文件也清楚的申明了,应用程序支持文件夹也会被iTunes备份。在讨论中一些开发者建议应用支持文件夹应该比缓存文件夹更安全点(更持久点)。在我看来,自从iCloud 存储推出以来,苹果应用审核团队将会重点打击那些需要存储大量应用支持文件在Documents 文件夹中的应用。

  5.iOS 5 的行为变化

  在 iOS 5 设备中,当用户收到存储空间不足的警告时,如果此时应用没有运行,那么该应用的 <Application_Home>/Library/Caches文件夹中的数据将被清空。

  这意味着在 iOS 5 中应用将没有任何文件夹可以存储以下文件:

  • 没有备份到iTunes/iCloud的文件
  • 删除不会带来危险的文件

  显然,现在要让 iOS 5.0 给开发者有一个文件夹存放文件已经不可能了,但是假如有足够的开发者向苹果表明他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文件夹来存储一些数据,我想在将来的版本当中,也许会出现改善。

  给开发者的建议:赶紧给苹果提交漏洞报告

  原文作者:Our4.org,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JavaScript仿淘宝智能浮动

  我们经常在淘宝网看到这样的特效,商品列表特别长,而商品列名称始终保持在最顶端。如果你把滚动条滚动至最上边了,那么它会自动判断是否到顶端了,然后一直置顶从而不怕遮挡。

  这种特效是通过JavaScript和CSS实现的,在实际开发中有不少用途,下面是我找到的一个使用JavaScript制作的仿淘宝智能浮动的源代码,兼容性不错,在IE、Firefox、Chrome下都能正常工作。

  在Z-Blog中使用这个特效代码需要注意,如果在侧边栏使用,则需要注意,侧栏中的栏目不能使用JavaScript动态加载,必须用静态的格式,否则在JavaScript会错误的计算页面高度,上下滚动的时候会出现错位现象。

JavaScript仿淘宝智能浮动

  以下是相关代码:

  JavaScript 代码

(function(){
    var oDiv=document.getElementById("float");
    var H=0,iE6;
    var Y=oDiv;
    while(Y){H+=Y.offsetTop;Y=Y.offsetParent};
    iE6=window.ActiveXObject&&!window.XMLHttpRequest;
    if(!iE6){
        window.onscroll=function()
        {
            var s=document.body.scrollTop||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if(s>H){oDiv.className="div1 div2";if(iE6){oDiv.style.top=(s-H)+"px";}}
            else{oDiv.className="div1";}   
        };
    }
})();

  HTML 代码

<div id="box">
    <div id="float" class="div1">
        //随滚动移动的部分代码
    </div>
</div>

  CSS 代码

#box{float:left;position:relative;width:295px;}
.div1{}
.div2{position:fixed;_position:absolute;top:3px;z-index:295;}

使用微博客的一些好建议

  每一个微博平台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又有关注、被关注的交集关系。那些权威微博帐号就像是现实中的媒体,而草根微博用户更多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交流,关注偶像的最新动态,与好友交流最近的工作状态,分享自己喜欢的新视频与冷笑话,或者只是地铁上无聊用手机碎碎念。

  在一个小社会里面,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好恶悲喜,并据此选择关注一些人、取消关注一些人或者是屏蔽一些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对你观感,也会塑造出独特不可复制的性格,有一些基础的知识规范可以分享给大家。也许这篇文章叫做《微博客基础入门指南》更合适,只是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常识列出来,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这样的国内门户微博,同样适用于Twitter、做啥这样的相对小众微博。

使用微博客的一些好建议

  建议1:不要混用@、评论、转发、私信

使用微博客的一些好建议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使用错误,有些朋友看到内容不论好赖一律转发,要正确使用这三种微博互动方式,我们需要来了解三种方式的区别。

  • @后面跟用户识别符,微博内容会出现到被@的用户的链接,被@的用户会得到一条提醒,这条微博会出现在你的公开微博页面(Timeline),不会出现在对方的微博页面。使用@大多是微博内容中涉及到某个人,或者是想要让某个人知道这条讯息。
  • 评论是指想要对微博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该条微博作者会得到提醒,大多数微博评论内容不会出现在你的公开微博页面,Twitter例外欢迎大家补充。
  • 转发会出现在你的公开微博页面,所以你希望帮助这部分内容传播或者推荐给听众,转发动作会给该条微博作者提醒。差异是在是否提醒内容中被@的用户,Twitter的官方retweet是只针对原作者提醒,而Twitter的民间RT转发以及国内微博大多会提醒内容中被@的用户。
  • 私信是用户之间的私密点对点沟通,所以只有沟通的双方才会得到提醒。

  根据情境不同选择适用的互动方式,不会对听众造成干扰,也能够让重要的信息得到凸显。

  建议2:控制微博的数量与内容范围

  让人讨厌的信息可能包括抽奖信息、活动信息、团购信息、冷笑话段子,针对不同的人群可能无效信息的定义会有差别,转发的确帮助了信息的传播,但是这些信息对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例如抽奖,微博上面的抽奖活动中奖的几率几乎等同于0,因为参与的人实在太多并且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很大,一条微博@十多个人无疑是灾难,纯利益驱动的微博很容易被人鄙视。冷笑话段子很好笑,如果一个微博帐号的内容让你很感兴趣,除了不停转发内容外推荐Follow可能是一个更好选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前有个局长在微博讨论开房问题被双规,这种私人话题其实对于公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也是微博常识缺乏的一个反面典型。

  在减少无效信息的同时,把微博的更新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重要,你可以从数十条中选择五六条分享给大家,写微博也是一种个人修炼,每一条微博最终都会成为你微博人格的一部分,就像是现实中你做每一件事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观感。

  建议3:远离互粉、互转

  互粉、互转的共性是将关注与转发这两种动作,作为利益区块来进行交换,破坏了微博链条中的循环体系。转发本来是一个传播率指数,关注是决定是否想要关注对方提供的内容,当这一切被剥离应有的附加值被赤裸裸放在一起交易的时候,这是一种彻底的灾难。如果大家都私信询问你为什么不粉我,不停地@别人求转发,难道你不会觉得恶心吗?

  一个好的做法是回到自己的基点,关注想要关注的人,转发值得想要转发的微博。事实上就连我自己也没办法完全遵守,但是只要你心里有这样的准则,那么在面对互粉互转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态度。

  ————割开—————————-割开——————

  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写的真的就只是常识而已,微博上面非常多不太好的东西在萌芽,有一天也许真的会关闭主流微博回归做啥、饭否、Twitter,这并不是偏见,事实上门户微博因为规模的问题所以会遭受更严重的考验,但这并不妨碍我内心对美好的渴望。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公司被收购后应有的觉悟

  昨天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大新闻,TechCrunch的创始人与主编Michael Arrington将会离职,作者MG SIEGLER在TechCrunch发表文章指责AOL对TechCrunch干预过多,违背了当初收购TechCrunch时保持编辑独立性的承诺,稍后Michael Arringto也自己对整个事件进行了说明。

  一个相关的新闻是,2010年9月底AOL宣布完成对TechCrunch收购,曾经向编辑团队承诺保持编辑独立性,但现在看起来AOL将会加强对TechCrunch的控制,而Michael Arringto很可能被踢出去,当然转机在于编辑团队是否愿意跟他站在一起,与读者的呼声一起向AOL示威。

  类似这样的争议无处不在,AOL之前还因为将旗下Engadget的中文编辑团队给Fire掉引发争议,雅虎收购了Flickr、Delicious,Google收购了FeedBurner,新闻集团收购了MySpace。无数这样失败的收购,外界都会下意识地被认为是新东家对原有团队干预过度,而往往两年内创始团队的离职又会佐证这一说法,但事实上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公司被收购后应有的觉悟

  科技圈或者说企业界也像生物界一样,不断吞噬弱小的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乃至扩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有创业项目、科技公司被更大更有钱的公司收购。在收购发生时新东家为了促成收购往往都会作出一些承诺,但无论收购者还是被收购者都知道这些承诺不会被落在合同条款里,事实上大多数被并购的公司团队的排外性都是极其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整体利益进行清洗几乎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创始团队就会出来开始吐槽新东家了,这样的戏码几乎无时无刻上演着。

  当收购完成,新东家就是原有公司的所有者,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情甚至关闭这家公司,Google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收购一家商业公司然后将服务免费,当然出于保护投资的角度他们会尽量保持过渡的平顺。收购后的公司将成为新公司中的一员,他不再是单打独斗所以需要很多的合作与融合,需要输出、输入各种资源,在收购者看来这样的事情无比合理,不然他为什么要收购?

  但在创始团队看来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创始团队与收购者的纷争往往因此而生,不论他们的争论最终落在了哪里,但是对于项目与产品的推进都会变得消极,这也是为何大多数被收购的项目活得都不太好。

  对于那些优秀的创始团队,如果你们想要按照自己的步调继续前进,那么不要让任何公司、机构有控制全局的机会,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去盲目掌握控制权,很多时候决策的权利会成为前进的最大保障。如果你们很缺钱,团队成员也很需要钱,如果你们选择了被收购套现傍大款,那么你们就要有流血牺牲有一天退出的心理准备,毕竟世界上总是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5日星期二

互联网是否为出版业的掘墓人?

  互联网和出版业一直是大家热谈的话题。本来笔者觉得再去谈论也没什么意思。只是最近有两件事使他们的话题再次上升到冰火点,笔者于是也想来凑凑这个热闹。其一:出版业和版权作者剑指百度文库。在以韩寒为中心的舆论压力下,百度文库做出最后让步,当然这也是百度文库必须做出的决定。百度文库的改革措施是和各家出版社做出合作,提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将允许用户免费阅读作品部分章节或篇目,如果读者想阅读全本内容,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将该作品存储至自己的文库并进行在线阅读。二种广告分成,这是一种很传统的方式,读者可免费阅读整部作品,百度文库将在阅读页面的部分区域开发相应广告内容,与作者或出版方分享相应收入。这看起来有点像苹果或安卓软件的盈利模式。不过笔者觉得前者的可行性更大,因为对于出版方的收益更直接,更可观。

  笔者不去想现在的结局怎么!但至少这是一种进步。至少百度承认:我盗版,我是做错了!其二:ipad2在国内上市,同时ipad1代大降价。严重冲击其他纸质电子书的市场。于是其他电子书在ipad的冲击下纷纷降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以ipad的新型阅读方式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纸质媒体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这两件看起来是不相干的事件,却共同反映一个问题,传统出版业正急需转型。

  也是从韩寒的博文:“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和“为了食油,声讨百度”中知晓了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则。比如博文中这些文字尤其引起笔者的注意(引用自韩寒博文):“在2004年前,我至少做过几十场各个城市的宣传活动,而在那个时候,我已经是行业里的畅销书作家,我从没住到过一次300以上的酒店,有的时候和出版社陪同的几个人得在机场等好几个小时,因为打折的那班飞机得傍晚起飞,而多住半天酒店得加钱。这个行业就是这么窘迫的。这个行业里最顶尖的企业家,年收入就几百万。出版业和互联网业,本是两个级别相当的行业,你们是用几百亿身价和私人飞机豪华游艇来算企业家身价的,我们这个行业里的企业家们,我几乎没见过一个出行坐头等舱的。”且不谈韩寒的说法是否夸张或夸大了,但至少说明出版业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出版业的转型就变得是那么重要。

  传统的纸质传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以杂志和百度文库为例,杂志和百度文库合作,选择双赢的模式,向网民提供便宜于或近便宜于市面的杂志销售价格,网民直接可以在线付费观看。既环保又方便。同时百度获取流量和广告收益,同时省去很多中间的差价或其他费用。这是一种良性的双赢。

  虽然对于我们接受付费,接受正版还有一段时间,但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有希望总是好的,至少比没希望好,您说是吧?

  作者:Hap Ju,QQ:903115812

也看新浪微博英文版

  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发言人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向海外用户推出英文版新浪微博服务,与Twitter竞争。新浪发言人刘奇称,英文版微博服务正在筹备中,并不针对一个特定市场。他说,“我们并不会在某一特定市场推出该服务,英文版微博的是为了迎合我们的许多海外用户。”他还表示,10%的新浪微博用户来自海外。

  刘奇称,英文版新浪微博服务会遵守中国的法律。

  对于可能出现的新浪微博英文版,笔者基于对微博及创新的认识,作了如下分析:

也看新浪微博英文版

  中外社交网络的通道

  新浪微博计划进军美国市场可能是反映了“墙”的市场需求问题,因为Facebook、Twitter、 YouTube被墙,国内网民在这三大网站是被边缘化的——在Facebook和Twitter很少看到中国网民(与十几亿人口的比例不相配),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在国外网络的商业推广交流。这样新浪微博英文版其实就找到机会填补这个需求空间,将国外与国内不能正常通过Facebook、Twitter、 YouTube交流的需求转换到新浪微博英文版。当外国人在Facebook、Twitter很少见到中国网民,而中国网民又很难上这些网站,大家改用新浪微博英文版这条通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这并不是指Facebook的人全面改用通道,而是某些国外用户有这样的需求——例如商人可能会利用这个通道更快地寻找生意机会,艺术家可能想交流推广艺术文化,对中国感兴趣的网民想建立社交关系等。新浪微博英文版作为一种改良过的微博产品,经过推广后也会吸引国外用户注册使用,这可以视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新浪微博英文版会强化社交功能

  虽然新浪微博英文版是微博产品,但是也会强化社交的功能应用,因为不做这个是在错失机会,这个通道的时间早晚是有限的,它最大的价值就是拥有建立中外社交网络的连接通道。若等Facebook、Twitter、YouTube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后,新浪微博英文版便会失去这种优势。故此,在通道期其实就是处于一个受到保护的市场,拓展市场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政策风险的问题可东成西就

  新浪微博英文版可能会沿用V认证的方式来减少政策风险,或许借实名制注册也能让中国网民加入到这个平台,在前期也可能是一种邀请中国用户参加测试英文版的方式来实行更严格的注册控制。虽然互联网主管部门不能直接管理境外的网络,但是可以管理新浪,新浪微博英文版是一条国际社交网络的信息通道,受法律管制的信息会依然管制,一般的信息交流及企业商业合作可以得到发展。

  如果新浪微博英文版只做国外用户,那可能是这种发展方向,像百度日本那样,纯粹的海外商业投资项目,屏蔽国内用户使用,避开国内的政策风险,同时也可以宣传中国,推广中国企业品牌(新浪也有不少广告客户可以投放国际广告),新浪微博英文版也有利于炒高新浪的投资价值。新浪可以等政策的改变,微博英文版先做好国外用户,等政策开放了,就全面打通国内的用户关系,这样无非就是时间上的发展问题。

  中国互联网四大巨头的时代

  笔者的预测观点:即使抛开“通道”而言,新浪微博英文版也无惧与Facebook、Twitter、YouTube竞争,甚至直接对打也不怕,这绝不是疯掉,新浪的目标不在于取替Facebook、Twitter、YouTube,而在于新浪微博平台化的最大野心是将中国互联网的力量联结起来,一起进入世界的舞台,例如国内的视频网站完全可以利用新浪微博英文版进行推广,其它中国网站也是可以借平台合作推广。那么,新浪推出微博英文版的真实目的是将新浪平台由中国平台逐步提升为国际平台,让国外的厂商和互联网开发应用也通过新浪的平台进入中国市场,这种转变将促使新浪由四大门户的地位向中国互联网四大巨头冲击——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新浪的四大巨头时代!

  微博选举能推动新浪微博的发展

  第二个有利于新浪成为中国互联网四大巨头的趋势是微博选举,可能发展时间会很长,但从趋势上看是新浪必争的机会,微博选举可以看作为人大代表入驻新浪微博,新浪借时政微博、民生微博能成为中国微博最强势的品牌,彻底拉开腾讯、网易、搜狐的距离,也有利于新浪微博解决地方市场拓展的问题。我们看当下的中国微博,克隆名人微博的现象很严重,但是时政微博、民生微博能有效解决被克隆,因为时政及民生的信息发布及问答互动,无法克隆作答,一是涉及到法律责任的问题,二是承诺的问题,三是探讨具体事务要当事人才清楚,四是同时打理几个门户的微博会增加很多时间成本及没有精力去有效解答。在争夺名人资源之后,下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资源就是人大代表和政务微博,如果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在发展上处于不分上下的时候,那么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谁能把时政微博和民生微博做到最好,得到中国网民的认可和支持!

  作者:简哲,原文链接

苹果iOS 5的八大缺陷

  上周iOS 5发布之后受到获得强烈的反响,最新iOS 5为iPad、iPhone、iPod touch提供200多项新功能,12项重点升级。然而“金无赤金,人无完人”,iOS 5还是有一些令人不爽的缺陷,虽然不知名,但还是希望苹果能尽快解决。现在就盘点一下它的缺点,看看大家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解决。

  缺陷一 :iOS 5的信息容量上限太小了

iOS5

  iOS 5的信息容量上限为15MB ,而且无论你的设备硬盘是64G还是16G,这点都不会改变。这个上限包括了你所发出的所有视频和图片,所以很多人来说,这个上限都太小了。而如果你信息达到了上限的话,你就不得不花时间去清理你的信息箱了,相当烦人。

  缺陷二:位置备忘只支持使用联系人地址

iOS5

  位置备忘是iOS 5一个很有用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根据你所设定的位置给你提醒,但是,它却支持使用联系人的地址作为备忘的地址信息,这就导致了只是想提醒自己去ATM机取钱的用户就要把ATM加进联系人,这太麻烦了。

  缺陷三:日历的可选项太少

iOS5

  虽然你可以在日历暂时隐藏一部分提醒,但是在通知中心里的事件通知是无法隐藏的,包括全天事件这种不需要频繁关注的也会不断提醒,通知中心都变成骚扰中心了。

  缺陷四:无法删除或编辑照片的Photo Stream

iOS5

  Photo Stream是iCloud最好的功能之一,它会将你的iPhone最近拍下的1000张照片共享到你所有的苹果设备上 ,但是这个功能不支持对已经上传的照片进行删除和移动等操作,也就是说如果是公用账号,你照片都会共享给所有朋友,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删除整个Photo Stream的所有照片或者不管它。

  缺陷五 :感觉不完整的iMessage

iOS5

  这更像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不满,iMessage总让人感觉没有发挥它的潜力,为什么没有增加群聊的功能?为什么邮件里智能发送存好的图片和录像?文本输入框隔壁的相机按钮应该有更多的功能,还有应该有其他的东西辅助你输入你的位置,附近的照片等信息才对,能改进的东西太多,而它却一直止步不前。

  缺陷六:更新会删除所有应用、照片、联系人

iOS5

  这大概是出名的缺陷了,更新iOS 5就要代表放弃你的联系人,照片,游戏记录,其中不爽不言而喻。

  缺陷七:在iPad上看起来很荒谬的横幅和通知中心

iOS5

  一图胜千言,直接看效果吧,这样保持和iPhone同步的设计对于9.7英寸屏幕的iPad来说真的是完全不合理啊。

  缺陷八:报刊亭自定义选项太少

iOS5

  报刊亭是一个烦人的程序/文件夹/商店,首先,即使你不喜欢看着这个空书架,你也不能删了它,或者将它隐藏掉。其次,一旦你把程序放进去了,你就没办法将他们直接打开了。

  英文原文:businessinsider:Our 8 Biggest Problems With iOS 5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垂直互联网的思考

  电商平台型企业征战十年,争的是广度、用户、价格。而征战的结果是大鱼挤兑小鱼,小鱼连挤兑虾米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互联网太透明,用户的变数性太大,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同质化严重,差异化小,所以,笔者认为平台之争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价格战之争,拼谁更有拿钱和烧钱的本事。

  而对于垂直细分类品牌,笔者认为他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热点、重点、盈利点。

  垂直细分类互联网品牌价值何在?

  垂直类细分品牌,之所以被称之为品牌,是因为他意味着符号、象征、智慧和服务,也就意味着,垂直类细分品牌的差异化程度势必要比平台型电商要高,消费者的销售意愿,目标性更强。从导致的结果是,在营销推广战略上推送人群更明确,消费人群的购买方向也更明确。

  对于平台型电商来说,流量是生命线,高流量才会意味着有高产出的结果,所以尽管流量高,但在转化率上始终偏低。而垂直细分类品牌,口碑是带来有效流量的最佳渠道,高流量对于垂直类细分品牌而言意义不大,因为消费人群很明确。

  对于垂直类细分品牌,营销成本不会成为重头戏。在产品研发、服务流程、物流配送流程、用户关怀上所需要投入的成本会远远超过营销成本。也就意味着,垂直类细分品牌不是“花架子”,是需要靠“苦练内功”才能达到预期营销目标的。

  垂直类细分品牌因为推送人群明确,营销成本整体偏低,由此,笔者认为垂直类细分品牌无论是毛利率还是纯利润都会比平台型企业要高,人力成本相对于平台型起来来说也要低。

  笔者始终认为,电子商务行业是要利润不要规模的,要盈利不要赔本的健康商业模式。而对于企业来说,也只有实现盈利才能体现其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只有盈利的企业才会走得长久,服务才会跟得上去;而对于就业者来说,也只有一家企业能够实现真正的盈利才会干得踏实,有归属感。

  垂直类细分品牌和平台型企业不同。消费者未来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会始终存在,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心理价值和购买价格也会逐步有一个理性的判断。由此,也就意味着做垂直类细分品牌的前期投入不会比平台型企业高,对于有创意天赋、对某行业产品细分特点有一技之长、对于细分领域营销方式有独特理念的草根,是存在很大机会的。

  未来的垂直类细分品牌,笔者认为进驻者会越来越多,并且很多传统型企业也会进驻。面对目前平台型企业的裁员情况,反观传统型企业进驻电商垂直细分品类的情况,对于电商行业其实是一个促进作用,特别在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是如此,因为传统型企业对电商的理解、运作、推广模式不够熟练,被大型平台裁掉的那部分人正好可以补充。

垂直互联网的思考

  垂直互联网品牌的未来思考

  前面十年,是互联网炒概念,谈模式的十年。在这十年里,钱如滔滔江水般涌入,由此,烧美金的时代由此而生。

  而对于拿到钱的企业来说,需要做的首要事情就是市场规模要做大,盈利目标要做足,公司就如同工厂,每天打仗!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他们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的商业逻辑不纯粹的,动机是不单纯的,而目的呢,恰恰是最明确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向外求,于是,产业的差异化不存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存在,整个行业的人因为钱多,所以内心也很烧得慌于是浮躁,于是企业人才流失比流水还严重,由此,整个行业不健康。

  而这些,笔者认为他们不是做企业的心态,更不是做健康商业模式的标准。于是乎,高额推广费没有烧出高盈利,高薪水没有留住好人才,最终每天都在浮着,尽管“沉”这个概念谈了多年,但却始终没有人能做到。

  晚上笔者与朋友闲扯时我说:“有钱不怕,没钱也不怕,好的模式被有钱人做了更不怕。原因在于有人做了,我们可以低成本学习,而越有钱人实际上是越浮躁的,因为人的欲望很难被控制。另外,那到钱的有马云那样的好运气、好头脑、好时代的人不多,所以,让他们烧就好了,我们只要明白我们该做什么就好了。未来的垂直互联网品牌,一定是需要沉下心来做内容,潜下心来做服务。晚点爆发没关系,未来的网民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网民是会对好的东西有一个正确判断的,我们要做的是厚积薄发的事,而只有这样,对于草根而言才能有所成就。”

  近段日子,移动互联网热,早段时间社区热,而互联网最原始是门户热。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做渠道,而他们把渠道做起来了,一定是需要产品的。而这些产品就是文字产品和需求产品。

  文字之所以是产品,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不论如何变一定是文字的社会,没有人能够脱离文字可以找到需求,与人交流靠文字、查找资料靠文字、表达思想还是文字。所以,文字内容是产品,未来添加到移动互联网上做应用是没有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小说网站很难死掉的原因。

  而需求产品。垂直类的推送群体很明确,只要把对应内容做好、行业服务做好、行业流程做好,而他本身就是产品,另外,又是最好的口碑传播的方式,所以,需求产品又没有理由做不好。

  另一说明。对于互联网品牌而言,他与传统渠道不同,传统渠道要翻脸的成本比互联网高,而现在的互联网渠道都是靠钱烧起来的,倘若一天没有钱了,整个渠道就废了,而关门又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于是,对于一个互联网品牌而言,自渠道做不好,外面渠道做得再好都无法长青,因为渠道投资风险太大,货品卖不掉自己又没有消化能力所以库存是一大堆!

  当然,有人会去做品牌投资,但这个点很难把握,俗语有云:越是想赚便宜的让人,越是会被别人赚便宜。

  综上所述。笔者作为一个电子商务从业者,作为垂直品牌的追随和探索者认为:在别人浮躁的时候我们沉住气,在别人沉住气的时候我们爆发,用草根精神去做垂直品牌的人必会有所成。

  来源:电商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传统企业电商为何屡战屡败

  传统企业商战多年,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行业认知、商业运作、盈利手段、实干精神是无可挑剔的,而他们拥有的优点恰恰是整个互联网行业所缺乏的,但为何优秀的商战基因确玩不转电子商务?并在试水行动中屡受挫折?

  烧钱不阔  态度不端

  传统企业从商多年,都是以小搏大,并且,传统企业在商品制造出来后,无论产品质量与否,一旦找到渠道就能变现。

  而对于电子商务,整个商业逻辑与传统渠道比就会有所偏差。加之大多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的态度不端正,缺乏做行业老大的坚定信念,总觉得投资点小钱就能获利,或者对电子商务偏听偏信缺乏大局观。实际上,传统企业他们有钱但不敢花,并且有些急功近利,对电商预期太好、太短,这是预期跟效果的错位。所以,在整个电子商务项目各个环节的设计中总差点火候,钱花了,但事儿总是干得不上不下,好项目做成了鸡肋的传统企业笔笔皆是。

传统企业电商为何屡战屡败

  固执己见  偏听偏信

  很多传统企业老总,对电子商务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淘宝上。对于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模式、机会缺乏正确判断,在加之经商多年的财大气粗,在二次创业时则总认为自己势不可挡无所不为。

  而很多传统企业老总实际上对互联网怎么玩,商业模式有哪些全无概念的大有人在。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经历过网络的全过程,对于网络的具体实施、规则、工具、手段等脑子概念一片空白。尽管高价钱请了好人才,可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最终以失败告终的人数不甚数。

  行为偏执  缺乏自省

  对于传统企业的老总,他们投资成本的收入太过急切,所以他们在做电子商务项目时总把盈利作为第一要素,而忽略了用户培养、流程优化、消费体验。

  很多传统企业,在一开始做电子商务时总认为大投入会有大产出,广告决定一切。由此,在做很多项目时基本功不扎实,又过分迷信广告,而通过几轮广告大投入并收效甚微后不找自己原因,不与客户交流,缺乏团队自省,而是偏执认为电子商务这个行业不好,难做,于是草草收场。

  票友心态  盲目跟风

  有钱,谁不想赚?一定没有人会嫌钱多的。

  很多传统企业,做电子商务缺乏草根精神,对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做电子商务缺乏基础相信,缺乏耐力。而看到别人做得好,融到资便认为电子商务是“旧金山”,买张船票都能去“淘金”,而目的,总希望可以赚一票就走。

  结束语

  传统企业要想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展露拳脚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格局很重要。一定要学会善于倾听70后、80后心生,用其所长便不要生疑,补齐之短便不要固执,整个团队之间的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笔者认为这样才是传统企业踏上电商之路的根本态度。毕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本质上的目的是一致的,但他们彼此的运作过程却是截然不同。

  来源:电商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2日星期六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近日,网络地图国家队天地图”发布了新版本,开始支持iPhone和Android手机,笔者在第一时间下载并测试了天地图的iPhone版。

  天地图的iPhone版体积不大,只有1.2M,有且只有矢量地图和卫星地图两个图层,主要功能包括地图移动、缩放、GPS定位、搜索查询等功能。

  矢量地图

  矢量地图包含的数据还算丰富,很多街道、商铺、楼宇都有详细的标注,对于二、三线城市也支持,对于香港、澳门以及国外的一些城市也有部分标注信息。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天地图手机界面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只支持矢量地图和卫星地图

  卫星地图

  影像地图和网页版卫星地图一样,和谷歌地图具有相同的来源,国家测绘局称,“天地图”卫星图片本身是采购国外的商业卫星图像。然而和国内外商业地图不同的是,天地图并没有在地图的左下角或右下角注明地图数据来源(如DigitalGlobe等),因此在知识产权上难免会引发外界质疑。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卫星地图

  移动缩放

  地图加载速度较慢,一个地图图片有时能显示,有时不能显示,速度上远远不及同类商业地图快。在操作上,地图的放大缩小操作很困难,位置时常“漂移”,有时候操作放大,结果反而是缩小,操作流畅度远不如谷歌地图,整体的操作体验相比谷歌地图具有非常大的差距。

  定位

  支持iPhone的GPS定位,并且定位看上去没有偏移,不过不支持类似谷歌地图那样的方向和指南针功能。

  搜索

  虽然天地图的矢量地图的信息比较丰富,可惜这些信息完全无法搜索,其搜索功能大部分时间根本无法使用,十次有八次搜索会出错,提示“搜索失败,读数据出错”。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搜索功能频繁出错

  好不容易,终于有一次能搜出结果了,可出来的结果却牛头不对马嘴,我在深圳搜索一下“市民中心”,结果显示的前一屏全是上海的地标,翻了几页才看到深圳的市民中心。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搜索结果牛头不对马嘴

  翻到几页后,点开深圳市民中心的地标,发现在地图上,搜索结果使用红旗做地标,不但不美观,还遮挡了大片地图,这种UI设计可真够脑残的,估计只有国家队才能干出来。

手机版天地图评测

红旗变地标

  其他

  没有其他了,你没听错,以上就是这个iPhone版天地图的所有功能,再没有什么其他功能了。它不支持公交线路和公交站查询,不支持离线地图,不支持实时路况,总而言之,其他商业地图支持的大部分实用功能,这个天地图都不支持。

  总结

  这是我用过的最为简陋、功能最少的手机地图(没有之一),大部分功能连百度手机地图都不如,更别说谷歌手机地图,测试完后就可以将其删除了。

2011年10月21日星期五

Google Reader将和Google+整合

  Google Reader官方博客宣布,即将对Google Reader进行重大改版,并和Google+进行整合,新版本将重新设计,包括friending、following等功能将会被删除。之前Google Reader的社交功能是和Buzz整合,随着Buzz的关闭,Google Reader的改版有可能会和以前的Buzz一样,将关注和被关注整合到Google+中,然后用户在Google Reader的分享自动同步到Google+。

  对于不喜欢这些改变的用户,Google也做了一些工作,就是提供导出功能,用户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下载到本地,以便用户迁移,用户可以下载备份的信息包括:用户的订阅、用户的共享项目、用户的朋友、用户的喜欢、用户的星号标记项目。

Google Reader将和Google+整合

  早先,Google Reader曾经和Google Buzz整合,从结果上看,很多Google Buzz用户被迫接受了大量来自Google Reader的分享,对于用户来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念,一些Buzz用户支持这样的分享,因为可以看到更多信息,另一些Buzz用户则反对,认为这造成了信息过载。最终,Google在Buzz中设置了一个选项,用户可以选择是否收看某些用户的Google Reader分享信息。

  从效果上看,Google Reader目前的社交功能不太完善,用户对于信息提交评论和反馈都不方便,的确不如Google+的社交性强,但是,如果用户都将评论提交到Google Reader和Google+,对于原始博客作者来说未必乐意,因为对于博客作者来说,这个功能可能会减少博客网站的浏览和评论,分散他人对文章的反馈的途径,不利于博客作者获取全部的反馈,迫使博客作者使用Google的平台和用户进行交互,打击博客作者的积极性。

从手机通话的免费谈开去

  上个月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中,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说道,“我第一次见到谷歌的董事长施密特。他问我,今后我们打电话都免费,只收手机上的服务和广告的钱怎么样?我说那不行,这我们就没法合作了。回来后我很感叹,因为我也知道这是个趋势,你没法抗拒,但你现在又不得不抗拒。”

  手机通话免费,看似天方夜谭,可科技的高速发展又不得不让你去认真思考这一切的可能性。

  免费有什么好处?

  毫无疑问,对于一款全新的产品,免费可以带来更多的用户,使产品得到极大的推广。在此基础上,公司可以获得:

  • 真实的用户群
  • 真实的巨大关注度
  • 可能的口碑积累
  • 可能的巨大收益
  • 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降低

  免费的理论背景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利润最大的时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是市场给定的,单个生产者产量的变化无法影响市场的定价,厂商是价格的承担者。这时,边际收益等于价格,所以厂商必须不断调整产量使得自己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以实现最大利润。正的利润将导致其他行业的投资者进入,从而使得市场上产量增加而价格下降,最终价格将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当长期平均成本和价格相等时,利润为零。这里的利润指的是经济利润,而并非会计利润。因为在经济利润中,是存在机会成本的。所以利润为零并非说明厂商的经营不好,相反它只表明厂商行业的竞争是存在的,投资者获得了合理的收益。

完全竞争市场

  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同的厂商可以针对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时,垄断者的产量-价格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垄断者可以同样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自己在最大利润时候的产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产量-价格曲线确定产品的价格,而非边际成本。

不完全竞争市场

  理论上,我们知道厂商应该通过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来选择产量和价格。但现实环境中,通常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较为难以确定,边际成本则比较容易测算。通过推导,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微观经济学》P289):

公式

  其中,P 为价格,MC 为边际成本, Ed为厂商的需求弹性,即需求随着价格变化的幅度。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垄断市场中,厂商的价格都是大于边际成本的,并以此获利。另外一方面,厂商的需求弹性越大,价格与边际成本越接近,这样的市场也就和完全竞争的市场越接近。

  比如,24小时便利店的价格通常比一般的超市要高,这是因为这种便利店的需求弹性较小,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也就是说它是垄断的。但垄断并不等于利润高,因为它的成本不一定低。

  手机通话能免费吗?

  根据上面的理论,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到互联网产品比较容易免费,而目前手机通话、宽带等服务不容易免费的原因。

  首先,互联网更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它几乎完全具备后者的四个特点:价格承担者、产品同质、资源的完全流动性和完全的信息。所以厂商不得不把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上,而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而言,手机通话的服务更类似于寡头垄断的市场,垄断者拥有较大的定价权。

  其次,即便互联网产品不是完全意义上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每个厂商的需求弹性也很高,价格的变动对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完全收费的邮箱、聊天工具这样的产品在互联网里很难存在下去,最多只能对用户进行细分,对高端使用者收费。

  然而,手机通话业务的需求弹性相当小,用户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价格的转变而发生显著的变化,所以垄断的寡头有充分的定价权。换句话说,免费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用户,考虑到并不完全为零的成本,利润也不会显著增加。

  那么,为什么免费还是趋势?

  根据爱立信发布于 Akamai 的 The State of the Internet 报告,从去年到今年的第二季度,移动数据流量有了一倍的增长,超过了语音流量的两倍。同时他们预测,2015年移动数据和语音流量的比例将达到30:1。

从手机通话的免费谈开去

  中国移动2011年中期报告显示,截止今年上半年,通话费及月租费收入占营运收入的62.93%,增值业务收入占32.17%,这一数据同去年全年基本持平。同时,2010年全年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增值业务和其中数据流量的收入分别增长15.2%和49.4%。

  几乎在本文开始提到的采访的同时,9月16日在出席“2011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时,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语音收入已增长有限,数据流量业务在未来非常重要。

  在互联网数据和增值业务迅速发展的趋势下,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浏览和娱乐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这将逐渐成为运营商新的竞争点,运营商 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而作为商品的移动语音服务将变得不再重要。用户对语音服务需求的大大降低使其弹性系数逐渐变大,从而使得价格趋 近于边际成本成为可能。

  这一切不禁让人想到21世纪初的电信巨头 AT&T,面对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数据业务的双重冲击,昔日的巨无霸未能完成自我的革新,最终葬送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所以,移动运营商在期待移动数据带来创收机会的同时,也必须准备应对这些机会所带来的许多挑战,同时继续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语音服务。

  从哪里获利?

  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免费早已存在多年;然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却是在互联网中才得到了真正的确立。免费可能带来更多的用户、关注度和声誉,然而如何从他们身上获利却是另外一回事。

  Chris Anderson 在《免费》一书的最后总结道,免费的商业模式通常有直接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等几种。回到本文开头施密特所说的“只收手机上的服务和广告的钱”,用免费的语音服务将用户吸引过来,再通过数据等增值服务获利,这是直接交叉补贴模式。借助巨大的用户群,从广告商获得收入,这是三方市场模式。对高端语音用户收费,则是免费加收费模式。

  注:文中图8.3、10.2和公式均来自于 R.S.Pindyck,D.L.Rubinfeld,张军(译),2000,《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投稿人: NickyYe,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淘宝商城被撞腰的背后

  笔者从来不认为免费享有淘宝提供的商品买卖平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那个互联网不那么普及物流不那么发达的时期,淘宝打败eBay为国人带来更好用且免费的交易市场,免费是淘宝击败eBay中国的最重要武器。尽管我知道阿里通过淘宝周边也可以赚到很多钱,例如支付宝这个被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9月份的交易额已经超过30亿,每个月从商户获得大量的交易分成。

  但阿里是一家商业公司,如何从一个产品、平台、行为中获利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淘宝客、直通车、推荐位这些都是淘宝开始“赚小钱”的尝试,当京东、新蛋快速发展的时候淘宝建立了淘宝商城。这是淘宝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他们决定要做一块和普通用户集市不一样的产品,同时可以收费,顺便可以提供更好服务。

  收费得到了完美贯彻,而提供更好服务则水分很大,商城售卖假货、伪劣商品已经不是新鲜事,而淘宝似乎对这些情况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收入总是非常大的压力。在用流量与营销将商城蛋糕做大后,淘宝肃清自我内环境就势在必行了,首先鱼龙混杂的商家环境不利于吸引真正的高品质品牌,其次太过分散的中小商家常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淘宝需要割肉求生。

淘宝商城被撞腰的背后

  那些向淘宝抗议的人中,有不少是淘宝的竞争对手,也有售卖伪品依靠欺骗为生的商家,也有部分安分守己的中小商家,真正的小卖家跟普通用户,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动力去抗议,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

  对于淘宝商城而言,这是一个想要直面独立B2C竞争的产品,也是淘宝未来生存的支柱产品。但它最大的敌人恰恰是亲爹淘宝,淘宝成名颇早所以拥有大量用户流量,但现在这些流量大部分都被强制导入商城,这意味着市场的重新洗牌,相关的供应链、买卖双方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变化,杀死淘宝的最后可能正是亲儿子淘宝商城,而这种趋势看起来是无法逆转的。

  来自软银的数据:美国B2C和C2C市场份额比例是1:1,在台湾是3:2,但中国大陆市场份额完全倒过来了,是1:12.但中国的C2C市场是伪市场,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商家以个人帐户在淘宝卖东西,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初期物流、支付等配套并不成熟,没有出现强有力的B2C平台,淘宝与支付宝这样的组合迅速俘获用户的心,所有人爱上淘宝的结果就是全民C2C.

  从未来的市场格局看,在5-10年B2C交易一定会成为主流,阿里看到了这种趋势所以转型势在必行,短期的收益并不是阿里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马云的18亿软红包跟妥协,只是这个过程中淡淡的一笔,想想当年支付宝收费与直通车出现的争议就知道了。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0月18日星期二

Siri究竟犀利到了谁?

  你认为Apple最怕谁?Microsoft?Samsung?Nokia?RIM?HTC?……No……是Google,Amazon,和Facebook。(抛开品牌忠诚度这些marketing范畴的东西不谈,只说业务层面,也甭考虑在我朝卖肾之类的东东)

  微软向来有烧钱打酱油的传统(MSN,LIVE,Bing,Zune,Kin……Xbox和Kinect是为数不多烧钱N年才有赢利的项目)。微软钱多,但作为市值第一的公司,Apple钱更多……微软是PC时代老大可能永远没有机会改变了,因为桌面时代是个正在过去的时代。移动领域Windows Mobile的机会很渺茫,因为它既没有Apple的完整生态系统,又没有Android的众多合作伙伴拥趸。一个系统想要成功,关键还得看应用。苹果AppStore已有50多万款程序,Android也有了30万款应用。微软来的太迟,它的机会还有多少?说服消费者选择一个非主流的系统是需要足够理由的,用户迁移系统是需要成本的,何况还有强大的Network Effect(网络效应:用的人越多越有价值,粘性越高,比如FaceTime,iMessage只有iOS设备互通)。桌面操作系统和移动设备OS区别太大了,微软如果搞不出重量级应用,如果没法短期内吸引大量developer为其开发足够多的程序(10万+),只搞搞界面美观(又拼不过Apple)之类的玩意绝对没戏。更加可怕的是用户的观念:“微软只是桌面王者,而在移动领域只是个loser”这样的意见一旦形成,是很难去改变的。基本上WM系统在可遇见的几年内,依然注定了是个酱油,至于酱油的浓度并不重要。

  Nokia,RIM早已是Apple手下败将,无非是早死晚死的问题。Samsung是Google手下最能干的小弟:首屈一指的产业整合能力,一流的工业设计,核心部件全部自产(屏幕,CPU,内存,Flash存储……)加上强大的行销团队和业界广泛的合作关系……虽然Apple靠着硬件高毛利加业务分成模式,利润第一,但Apple对Samsung的紧张程度,看近几个月的诉讼大战就知道。HTC还嫩了点,是个缩水几圈的Samsung而已,打赢Google就赢了Samsung,HTC顺手捎带就收拾了。

  Amazon是个低调的异类,一个hiddentiger。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上商店,但你千万别认为它是当当京东之类的电商。在米国,Amazon玩的东西多了,光Amazon B2C类的业务就有:传统的Amazon网上商城,Music/Video销售和租赁(类iTunes),Kindle硬件+资源无敌的电子书销售(iPod+iTunes模式),Amazon App Store,Amazon Cloud Drive,游戏/软件/有声读物等数字化产品发行……Q12011,Amazon增长率38%,营业额比Google还高出16%,品牌价值已超越沃尔玛……看看Amazon旗下多如牛毛的业务:

Siri究竟犀利到了谁?

  再看看Amazon的Web Services和S3云存储技术驱动的公司:

Siri究竟犀利到了谁?

  你还认为Amazon只是个卖东西的网店么?

  如果你认同,未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乔布斯所说的“后PC时代”,那么未来竞争的根本绝不只是终端设备,而是资源和业务的整合,是平台层面的竞争和入口之争!从这个角度讲,Amazon是业务链最广泛,是最庞大的巨兽!Amazon虽然没有手机(Amazon Tablet,Kindle Fire已经$199上市了),你认为小米,阿里巴巴和腾讯都可以做手机,Amazon搞个终端出来有一丁点难度么?Amazon不缺钱,不缺资源,不缺渠道(哪个渠道商有Amazon网店更牛?),更不缺技术(有钱就有技术)。缺的只是乔布斯,和恰到好处的时机。

  再来看看Facebook。根据FB官方统计:超过8亿的活跃用户(50%每天登陆),平均每个用户有130好友,平均每天上载2.5亿张照片,每天安装超过2000万个FB应用,3.5亿的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FB……(出处

Siri究竟犀利到了谁?

  如果说Amazon是零售和内容的平台,Facebook就是人和关系的平台。社交是当下最火的领域,中国最有钱的腾讯是什么玩法都知道吧,那你看看Facebook的想象空间有多大?腾讯的6亿用户都是中国人,而Facebook的8亿用户中,75%以上是美国以外的用户。利用Facebook人和关系的资源,海量数据深度挖掘(数据不见得逊于Google),玩音乐,电影,SNS化搜索业务靠谱吧?再做手机平板之类的终端来软硬结合,咋样?论资金实力目前Facebook是所有巨头最穷的,但还没有IPO就已经估值近千亿美金了。上市后潜力如何?至于Twitter吧,现在还是太瘦了点(iOS5集成了Twitter,为什么不敢集成Facebook?)……

  最后再来看看Google。

  如果Baidu是黑猩猩般的大物,Google就是金刚级。腾讯跟Facebook还能稍微比较下,Baidu跟Google是完全没法比的差距。你要非说Baidu厉害,我只能说,谷大哥在我朝是被GOV阉了蛋蛋切了JJ只剩下几根毛的悲剧。

  看一个人的实力,要看他的敌人是谁。看看Google有哪些竞争对手?所有人!以一己之力同时对垒Microsoft,Facebook,Apple,Amazon……敢这么玩的,只有Google!一个Android已经搞的iOS鸭梨颇大,而那只是Google一个旁支业务(至少从目前利润贡献看);Google那些五花八门“不务正业”的东西又有多少想象空间呢,比如智能驾驶汽车,比如能源项目……谁知道GoogleLabs还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新玩意,是未来大热的产品?有人质疑Google的增长遭遇瓶颈。看看上周四刚公布的GoogleQ311'财报,高达37%的增长率够强劲不?目前Google的股价是$500多,有预测,如果维持现有增长趋势,Google股价会翻三番,达到$1500。(出处

  已死的,半死不活的,没长大的对手都先不管。而Apple眼前的最大威胁,最直接和最有潜力的对手,都是Google!早就是桌面时代的入口,Google做Android无非是为了移动互联网入口。至于Google的小弟们,目前在法律层面打打Samsung,HTC势头即可;赢了Google,小弟自败。

  尽管Siri目前挂着“很不苹果”的Beta,但其野心已现。任何产品都是有寿命的,再成功的产品也会被新的技术取代,只不过淘汰它的可能不是同类产品,而是个新玩意。能赢QQ的不会是更好的IM,可能是别的东西,比如微博;能赢Google搜索的不见得是另一个搜索引擎,很可能是人工智能Siri!

  过去,查天气,你可以打开手机或者桌面电脑Google:NYCweather。然而,即便是强大的Google也无法进行语义解读,你依然需要遵循Google搜索的格式和语法,而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记忆的,远没有人类自然语言来的方便。有了Siri,你可以问:纽约几度?1美金折多少人民币?甚至Google眼前无法解决的需要语境和上下文的问题:附近营业最晚的酒吧怎么走?哪个餐厅气氛比较浪漫?网上那些让人忍俊不禁调戏Siri的段子各位都看过吧?别忘了,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以Apple的资源和实力,想以Siri为本,打造一个全新的“轻量级”智能引擎(单说搜索没Google专业,但其用途已远远超出搜索的范围)是极其靠谱的事!而最可怕的是,Apple是不需要搜索贡献现金流的,绝不会牺牲用户体验来插入广告。

  “有问题找百度”“Google always has an answer”……这些即将成为过去时。未来,Siri会增加多语种支持,结合更多的API拓展到更多应用领域,更高的识别率和学习能力……想想两三年后,Siri会有什么玩法?iPad,iPod,Mac全线产品增加Siri怎么样?Apple最擅长的是软硬结合,最自然没有痕迹的结合。It just works。过去,你随身携带的手机,查点东西是如何的麻烦:掏出来,解锁屏幕,打开Safari或Google Search等,在紧凑的键盘上输入内容,点搜索……有了Siri,你需要的只是一句话,中间步骤全省略,它直接给你结果。更不要说定闹钟,发短信,发邮件这些功能了……这是Google现有语音识别技术比不了的。

  单移动领域,Google的业务模式:Android免费提供给终端厂商,靠搜索广告业务赚钱,硬件方面Samsung等厂商赚多少跟Google没有一毛钱关系(收购Moto主要为专利,而不是赚设备的钱),搜索广告是其主要利润点,Android程序商店还远未够班。而Apple有完整的生态系统,每个环节都是现金流:硬件超过50%的毛利,设备先赚一笔;来自移动服务商(AT&T,中联通等)的高比例分成:月租再刮走一笔;数字内容消费:App,Music,Books……源源不断的处处都是钱。Apple不需要靠搜索赚钱,而Google必须要!Apple设计出Siri只是让自己东西更酷更好用,来扩大用户基数:每卖出一台iOS设备,就有几百美金源源不断的利润。而Google则希望更多的合作厂商卖出更多的Android设备,用户用手机尽可能多的进行搜索,Google才有机会赚到广告商的利润。现在Siri没广告(未来也绝不会有),GoogleSearch有广告,用户更爱谁?Google要输入(即使是Google的语音输入搜索也没有Siri自然语言方便),Siri是自然语言操作,哪个更方便?

  Siri就是刺向Google核心搜索业务的一把利剑!作为搜索的老大,Google绝不会对Siri放任不管,必定会研发类似的智能技术(以Google实力这也就几个月的功夫)。非常可能的是,Google的语音智能做到比Siri更好……但它还是败了。因为:Apple不靠搜索提供现金流,而Google必须要!Siri没有广告,Google的类似技术也没法带广告。Google面对的是两难窘境:不推智能语音放任Siri成熟起来会威胁到其搜索这个立足之本,推的话,最起码移动设备上(电脑上是另外一回事)没人再用老式的GoogleSearch走网页搜索,是自己打自己。没有广告收入来源的Android就是个赔钱的项目。失去了维持发展的现金流,靠烧钱能长久么?即使Google钱多,也不可能无止境烧下去。Apple是不会在任何地方放广告的,反正搜索领域是零基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主动进攻便是最好的防守!

  纵观未来,有实力挑战Apple的game changer,只有Google,Amazon和Facebook(后2者稍逊Google)。他们的移动互联之争,是搜索平台,内容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入口之争。当然,不见得非要你死我活,有Google就没Apple。未来10年内,甚至几十年内,很可能都是此消彼长,互相制衡的多寡头并存局面。市场也并非是零和游戏。对手也可以合作,自古以来,亦敌亦友是永恒不变的关系。

  老乔仙去,你认为Apple就此完了么?如果是06,07年,也许会。但iPhone面世前,老乔早知道命不久矣。他有足够的时间做远期规划。这几年,无论资金实力,人事安排,甚至未来四五年的产品规划,Mr.Jobs都是深谋远虑早早安排好了的。8月辞去CEO后一个多月内他都没闲着。发布iPhone 4S就是他的意思,临死前一天还在病床看完了iPhone 4S的发布会。网上各种iPhone5推测图,iPhone5的套子都批量生产了,这些绝不都是空穴来风。Apple规划好了至少两款手机:4S和5。先拿4S试水。如果4S大卖,又何必浪费弹药发布5?个人认为,传说中更大屏幕的iPhone 5(也可以不叫5)就是真的。至于怎么发布,Apple可能是最后一刻(老乔临死前10多天)才做的决定。现在结果已经说明一切:网上预售24小时就破百万,实体店上市一个周末已经400万销量了……4S销量下滑,5拿出来救市,又大卖一年……

  There's one last thing……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90年代Michael Dell嘲讽Apple,说苹果应该解散公司。老乔骂了脏字:你丫等着看。现在,Apple的市值是DELL的十多倍……更可怕的是,Apple玩的是未来,是领先对手几年的东西。Google搞multi-touch出Android时候,老乔说了一句:Apple没做搜索,Google却做手机(潜台词是……)Apple擅长深耕轻产品线,封闭生态系统,绝不会盲目扩大产品线。任何一个新功能,必然是反复推敲过的。你认为老乔死前布局的Siri+iCloud,是为了搞谁?

  Siri已出,且看Google如何接招。

  来源:Wallny投稿,作者微博原文链接

淘宝商城攻击事件的孰是孰非

  2011年10月10日,淘宝商城官方发布了《2012年度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当中表明,技术服务年费从每年6000元提高到5万元和10万元两档,保证金从1万元提高到5万、10万、15万三档。年费和保证金的大幅提高使得许多淘宝商城的小卖家无力承担,不得不选择从商城退回到淘宝网。

  由于无法接受新的规则,10月11日起淘宝商城发生了持续的有组织的被恶意攻击现象,导致部分合规经营的淘宝商城店家的正常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干扰。15日,商务部表示,希望淘宝商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采取积极行动回应相关商户特别是中小商户合理要求,并强调相关企业和个人必须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据10月16日《中国经营报》)

  淘宝商城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抗议”,之所以抗议的声势越来越大,可能主要因为抗议的小店家被视为弱势群体,他们对淘宝商城“过河拆桥”的指责获得了不少同情和支持。

  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

淘宝商城攻击事件的孰是孰非

  攻击者手段不妥

  无论淘宝的做法是否正确或者错误,受到影响的商家应该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渠道与淘宝进行交流、沟通,寻找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通过“农民起义”式的恶意攻击并不妥当。

  这些商家通过疯狂抢拍商品,给差评、无理由退货等手段来发动对淘宝大店的攻击。参与攻击的中小卖家对指定店铺的商品集中购买,如果店铺卖家72小时不发货,就可向淘宝商城申请赔偿,同时店铺也会扣分;如果发货,就根据7天包退换权益,在收货后立即申请退款,并统一给店铺评级打0分或1分。包括韩都衣舍、欧莎等几十家店铺都受到上述事件影响。

  据淘宝商家卖家透露,为了应对小卖家对品牌卖家的攻击,部分品牌卖家已经暂时关闭货到付款功能,某些卖家甚至被迫暂时关店。

  显然,得罪中小卖家的并不是商城商户,他们同样也要向淘宝支付高额的服务费用,却只因树大招风,被当作了泄愤的对象。而这次攻击者采取的攻击手段更是损人不利己,他们破坏的是整个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在电子商务时代,诚信交易和水电一样属于基础设施,他们这种毫无理性的围攻行为,和破坏电站、水库投毒一样恶劣,他们试图让大商家被水毒死,却忘记了自己喝的水也来自带毒的水库。

  谷歌的经验教训

  这次淘宝商城的所谓“中小商户”攻击,据淘宝称很大部分来自于淘宝曾严厉打击过的“刷钻”和“恶意差评”机构,这些人以前都从事过炒作信用的违规行为,只有一半是来自真正的淘宝商户,这些违规作弊者一旦被淘宝封杀,往往迁怒于其他无辜的淘宝商城商家,类似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网络界普遍存在,另一个例子就是谷歌广告联盟AdSense。

  和淘宝商城类似,谷歌AdSense平台是基于网站和广告商之间的一个平台,各类网站都可以通过AdSense销售自己网站的广告,广告商则从这个平台挑选合适的网站进行广告投放。在这其中,不少小网站采取作弊的方法进行恶意点击,自己通过软件或工具点击自己网站的广告,来骗取广告费,而一旦这些作弊者的帐号被谷歌封禁,这些作弊者也是同样恶意攻击毫不相干的大网站的AdSense,这种心态和做法对整个网络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平台方对这种行为姑息纵容,那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破窗效应,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势态。

  谷歌Adsense的政策是,对于广告平台的作弊者毫不手软,一旦发现某个用户作弊,则终生停用作弊网站的帐号,即使这个用户更换了网站、域名、地址等,只要被查出与以前的帐号有关联,也会被禁止。

  谷歌这么做的原因是,谷歌只和有诚信的人做生意,一个人有意进行作弊而造成谷歌或广告商的损失,那么谷歌就永远不会再和这个作弊者合作,更不愿意为此而浪费更多的资源,也不愿意在同他们比较作弊和反作弊的技术。

  一个人的诚信受到了怀疑,就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合作伙伴。这就如同你和别人打牌,一个人出过一次老千,那么你可能永远不和再和这个人打牌了。

  谷歌的强硬做法没有让AdSense倒台,反而让谷歌的广告系统备受广告商的认同,广告业务蒸蒸日上,而那些对恶意点击姑息纵容的广告联盟则纷纷走向倒闭的边缘。

  广告交易尚且如此,对于网络经商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商家依靠刷钻和炒作信用来作弊,本身诚信就有问题,被封禁后还恶意攻击平台上的其他广告用户,扰乱平台的运营,试问,这样的商家可靠吗?消费者从这样的商家手里购买商品放心吗?无论对于开放平台和最终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商家都是恶意而有害的,将其剔除出去对平台和消费者都有好处,而那些真正讲诚信的商家根本就不屑于依靠这种作弊手段来生存。坦坦荡荡做生意,最后受益的还是企业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信誉乃是经商之本,很多企业成功的法宝就是诚信为先。

  淘宝商城的策略

  在这次事件中,淘宝商城总的方向并没有错,B2C才是电子商务市场主流,鱼龙混杂的C2C难以成为大淘宝利润贡献主力,因此只有强化淘宝B2C商城的正品保障和服务水平才能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淘宝商城这次“涨价”,主要目的是提升门槛,将更多资源提供给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卖家。从长远看,资源向大卖家集中将提升淘宝商城的营收,毕竟在同等流量、推广资源投入下,大卖家的产出水平显然较高。

  对于中少商家来说,如果实在无法留在商城,也可以回到淘宝C2C集市,免费使用淘宝C2C继续经营自己的店铺。

  如果说淘宝有问题的话,那主要是正品化进度有些操之过急,一下涨价十倍显得幅度太大,让中小商家难以承受,如果能够证明淘宝商城在行业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话,那么中小商家可以通过相关法律途径来约束和限制淘宝商城的涨价措施。

  在涨价的细节上,淘宝和中小商家的交流沟通不够,和商家缺乏沟通,没有详细解释相关的政策。不过这方面淘宝也在改正,最新公布了更改后的新淘宝商城规则:在年费方面,在2011年1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内(新规公布一年内),商家按照原规则缴纳年费,过渡期满后按照新规则缴纳。在保证金方面,商家在2012年度内可以按照新规则的一半缴纳保证金,另外,对于不与商城续约或者达不到续签标准的商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淘宝商城提供技术帮助,将其淘宝商城店铺(B店)转为淘宝网店铺(C店),信用及交易记录均在C店中予以保留。

  事实上,很多商户难以离开大淘宝生态。因为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和信用记录,前期推广也已有不小投入,况且淘宝目前仍占据着中国网购市场绝大多数流量资源,淘宝的这次让步,预计将会平息中小商家的不满情绪,让这些面临危机的中小卖家能走出困境,缓解资金周转,而淘宝的电子商务也将从鱼龙混杂的集市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的购物平台的转型。

网络广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994年,Wired(即后来的HotWired)宣布发明了Banner广告。同年,Mosaic浏览器发展成为Netscape。如果你觉得今天太多的广告影响了页面加载速度的话,不妨想想当年吧:用户需要用小猫拨号连接互联网,下载页面上方的Banner广告,才能看到页面的正式内容。

  尽管存在很多不足,468×60像素的Banner广告果“不负众望”地成功进军互联网。HotWired为包括MCI, Volvo, Club Medt和Zima在内的14家公司推出了Banner广告,但传言HotWired的第一个广告来自AT&T。

  Banner广告引发了互联网的第一次“大爆炸”。作为Wired杂志的数字支脉,HotWired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其杂志部门,HotWired大力招揽员工,推出搜索引擎HotBot,年收入逾2000万美元。随着风险投资的不断增加,Banner广告对门户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到90年代末,网络广告成为互联网的首选营销手段。1998年,一家名为goto.com的公司(即后来的Overture,2003年被Yahoo收购),开始提供基于关键字文本的广告形式。自此,搜索营销诞生。

  作为在线营销的有力竞争者,Google突袭搜索广告领域,直接威胁到展示广告的霸主地位。在过去的十年中,Google搜索广告的收入高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Google进军展示广告,并成功击败Yahoo成为美国最大的展示广告商。

  最近有报道称,AOL, Microsoft和Yahoo已达成协议,计划对Google的在线广告施加压力。Google展示广告副总裁Neal Mohan在最近的iAB Future of Display会议上称,未来几年的网络广告收入将从2010年的25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

  从Facebook,The Next Web等网站上得到的服务真的是免费的吗?当然不是。如果用户不需要为享有的服务买单,那用户本身就是商家待售的产品。文字广告击败分类广告,展示广告击败平面广告,视频广告击败电视广告。这类靠鼠标点击推动的网络广告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呢?

  首先,绝大多数的广告商都会寻找一个干净适合的广告环境,也就是没有色情内容的出版商。同时,出版商也会通过与生声誉良好的广告商合作赚取一定的收入。当然,供广告商买和出版商卖的选择都很多,因此,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随着数十家既为广告商又为出版商提供服务的广告网络公司相继涌现,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出现了——广告交易(Ad Exchange)。广告交易为广告商提供对在线库更直接的访问和控制。每个广告交易都有两方——买方和卖方,也就是所谓的需求方和供应方。随着2007年Yahoo 收购RightMedia Exchange (RMX),2009年Google推出DoubleClick ad exchange (AdX),广告交易已极大地影响了主流媒体。

网络广告

  随着广告网络规模的不断壮大,现在很多的广告网络关注更多的是如何赚钱,而很少顾及出版商的利益。这类网络通常被称为“黑盒子”。

  为增加对广告商的透明度和对出版商的质量保障,已涌现出了数十家的小型中介公司。通过下面的分布图,可以看到网络广告当前生态系统的大致情况:

网络广告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网络广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而且仍在不断进化中。

  英文原文:TNW:An introduction to Online Advertising, and why you should care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腾讯旗下iPhone应用盘点

  腾讯和苹果是现今IT业界炙手可热的两家公司。不知不觉中QQ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iPhone手机已成为时下年轻人的宠儿。当腾讯遇到苹果,这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笔者把App Store中腾讯的几十个应用中适用于iPhone的应用程序做了一个小的盘点。相比百度的手机应用来说,腾讯的手机应用数量更多,每个应用更新也很频繁,体验都很不错,希望大家喜欢。

  1QQ2011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8/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支持语音对讲和视频功能(支持与iPhone QQ 2011、PC QQ2011 beta3 视频版、QQ HD 1.2等其他智能平台手机QQ);支持后台在线及推送好友消息通知;图片收发让您的聊天内容更加生动精彩;界面全新设计、清爽简洁,适配Retina高清屏幕;好友列表显示手机、电脑在线状态、修改备注、显示小头像、仅显示在线好友等;支持多帐号管理、快速切换、快速注销;全新帐号验证系统,解决频繁登录的问题,快速进入聊天状态。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2QQ游四方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7/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QQ游四方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通过“签到”记录您的位置信息,和朋友分享心情和足迹。可以抢地盘、争积分、当地主、和朋友进行各种有趣的互动。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3、QQ通讯录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5/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QQ通讯录除了优化手机自带通讯录的功能外,还增加了一些方便的功能:快捷的桌面拨号搜索、自动IP拨号、接通震动、聊天式短信沟通、与QQ服务器同步联系人等人性化通讯辅助功能。支持安全加密云备份,换手机、丢手机,通讯录永不丢。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4、QQ手机管家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7/10

  下载地址

  简评:QQ手机管家iPhone版是腾讯开发的一款简单易用的手机管理软件。目前提供了电池维护、内存管理、流量监测、系统检测、通讯录云备份、限时免费软件推荐等实用功能。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5、腾讯充值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7/10

  山寨指数:7/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充值是腾讯公司为iOS系统打造的一款增值业务支付软件。您可以在iPhone上轻松实现Q点Q币充值、包月业务开通、账户管理等多种功能,让在线生活更多精彩。腾讯充值需要先用户先购买到QQ充值卡,腾讯充值本身不支持手机支付功能。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6、Q拍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7/10

  下载地址

  简评:Q拍是QQ好友间的照片分享和互动应用。完全免费,无限量照片上传;N种酷炫特效任您选择;不登录,也可拍照和加特效,并将处理后的照片保存在手机里;登录后,可将精美的照片分享到QQ空间、腾讯微博,同时可查看好友在QQ空间、朋友网上传的照片;随时随地畅游好友的精彩照片,保持实时互动。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7、QQ阅读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5/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界面很美观,个性皮肤,翻页有3D效果,类似iPhone的iBooks应用,图书打开速度快,操作容易,简单好用,支持本地图书和书城图书,下载、使用全免费。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8、腾讯美食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7/10

  下载地址

  简评:QQ美食iPhone版是一款结合位置服务的生活类工具软件,能让您快速搜索商家,查看热门点评。同时轻松发布您的美食动态,包括点评和报到等。结合手机拍照、好友关系以及QQ强大的社区,您发布的动态将实时同步到QQ空间,快速为好友获知,同时您也可以通过好友了解更加真实的商家信息和口碑。QQ美食客户端同时还结合了勋章和地主等功能,让您在报到后获得更多奖励。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9、腾讯订阅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5/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订阅是腾讯公司研发的免费手机终端软件,用户可免费下载、安装和使用,“一站式”订阅各类网站资讯,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阅读速度快,下载后还可离线阅读,收藏管理便利,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理想工具。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0、QQ音乐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7/10

  下载地址

  简评:手机版QQ音乐是腾讯为手机用户开发的一款音乐播放软件。支持本地和在线音乐的播放,具备播放、下载、专辑图片和歌词等功能,登录QQ后可以同步电脑上QQ音乐的收藏歌曲。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1、微信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8/10

  山寨指数:8/10

  下载地址

  简评:微信,最时尚的手机语音对讲软件!支持发送视频、语音、文字、图片;支持单人、多人群聊;支持通过地理位置、手机通讯录、QQ好友找到朋友;支持多种类型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可通过手机号、QQ号、邮箱进行帐号注册;只消耗网络流量,跨运营商,支持中国移动、联通、电信或其他运营上及wifi等接入方式;自带滤镜,可以处理照片发给朋友或者发送到腾讯微博。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2、腾讯朋友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朋友是腾讯公司发布的真实社交平台,由QQ校友升级更名而来,为用户提供行业、公司、学校、班级、熟人等真实的社交场景。与以娱乐为主的QQ空间不同的是,“腾讯朋友”更多侧重于商务、实名等元素。具有专门针对白领的多款社交功能,其中涉及到行业、公司、学校、班级等社交群体。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3、腾讯新闻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新闻iphone客户端是基于iPhone/iPod touch平台的腾讯新闻服务,快速、客观、公正地提供新闻资讯的中文免费应用程序。您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的资讯信息、最精彩的视觉图片、最犀利的时事评论、最响亮的名家之声,获得全新的移动新闻体验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4、QQ同步助手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5/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换手机必备法宝,是手机资料保险箱。支持在上千种手机上转移您的通讯录资料!专业加密,安全无忧,永久免费!更有PCQQ、Web、Wap、邮箱等多种渠道供管理备份过的资料。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5、手机令牌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手机令牌是腾讯公司的一款QQ安全软件,通过验证30秒动态密码来保护QQ帐号、Q币Q点和游戏装备等。3.0版本推出快速修改QQ密码的功能,让手机端一键改密不再只是传说。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6、手机QQ浏览器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手机QQ浏览器,高速省流量利器,页面解析能手,是最受欢迎的专业浏览器。海量精品导航,提供最实用、最丰富的网络入口;极致浏览体验,最快的速度冲浪互联网;便捷交互操作,使用起来得心应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流量可省高达90%;丰富的功能集合,智能预读、图片上传、书签管理等百余种功能任你享用;腾讯优势业务资源整合,更有QQ通行证、一键摘菜等几十种独享特权。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7、腾讯微博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5/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微博的官方iPhone版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点滴所思所想,与志趣相投的好友共同获取资讯,更可通过iPhone拍照发图,与好友分享精彩瞬间。支持客户端注册微博帐号,支持修改个人资料、微博头像,满足个性需求,支持收听话题和收藏广播,手机拍照一键发送。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8、QQ空间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6/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QQ空间(Qzone)早期是腾讯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博客空间,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音乐盒、互动、个人档等功能,同时有大量装饰物品如首页动画、皮肤、导航栏、漂浮物、花藤等,2008年伴随SNS的发展,QQ空间开始从传统个人空间向SNS网站进行转型,2009年推出的QQ开心农场开启了风靡全国的偷菜时代。

腾讯QQ:著名即时通信软件

  19、腾讯爱看

  价格:免费

  杀手指数: 7/10

  山寨指数:6/10

  下载地址

  简评:腾讯爱看是腾讯发布的一款基于iPhone和iPad的资讯阅读应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浏览用户社交网络动态的方法,通过杂志形式的排版提高用户在移动设备上的浏览体验,功能非常类似Flipboard。腾讯爱看提供数十家中国热门媒体的精华资讯,用户可通过“加精”实现个性化阅读,可绑定微博、Google Reader,融入社会化内容,具有较好的阅读体验。

腾讯爱看:腾讯的Flipboard

  除了上述应用之外,腾讯还在iPhone上开发了一些手机游戏,例如QQ斗地主QQ连连看QQ中国象棋QQ都市QQ餐厅等游戏,限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来源:雷锋网供稿。William Long进行了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