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星期五

Twitter变更内容审查机制

  一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言论自由平台的互联网社交网站Twitter(推特)今天宣布,为进入一些国家的市场,对某些Twitter信息进行审查,即当消息由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而无法显示时,仍可以在其他地区被查看。这可能预示着,预示Twitter(推特)经营方针出现转变。

  在此之前,当Twitter删除一条消息后,这条消息将彻底消失。而通过新技术,当消息由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而无法显示时,仍可以在其他地区被查看。当用户的Twitter消息被删除后,Twitter将发布一条审查通知。

  不过我认为,即使Twitter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审查,依然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国内的审查复杂性远远不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的。

Twitter变更内容审查机制

  以下是Twitter用户 @YaxueCao 翻译的Twitter官方博文:“Tweets still must flow

  Twitter信息还须继续流动

  去年1月,Twitter在一篇题为“Twitter信息必须保持流动”的博文上称:

  “资讯的开放交流能带来积极的全球性影响 …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意,表达自由是一种人权。许多国家也同意,表达自由连带着责任,表达自由有它的限制。”

  随着我们在全球范围继续增长,我们将进入一些言论自由方面有不同看法的国家。有些国家与我们的理念差别之大,以至于我们无法在那里存在。其它国家则与我们相似,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原因,限制某些类型的内容,如法国或德国禁止支持纳粹的内容。

  到目前为止,我们能遵守这些国家限制的唯一途径是在全球范围内一概屏蔽这些内容。但是从今天起,我们有能力只针对某个具体国家的用户而屏蔽内容,同时允许世界其它地方的用户看到这些内容。我们还内设有透明的沟通方式,当内容被屏蔽时,我们会让用户知道什么内容被屏蔽了,为什么要屏蔽。

  我们目前还未使用过这种能力,但是如果在一个特定国家,我们按要求必须屏蔽一条Twitter信息时,我们会试图让用户知道,我们会清楚地标示内容是何时被屏蔽下来的。作为透明度的一部分,我们扩大了与Chilling Effects的伙伴关系,以分享这个新的网页,使人更容易地找到与推特有关的通知。

  在我们“帮助”(Help)页有关“政策”以及“你的帐户设置”下,均有更多信息可供细阅。

  作为一个公司,我们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捍卫和尊重每个用户的声音。不管在哪里,无论何时,我们都会试图保持内容开放;如果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时,我们会与用户保持透明。Twitter信息必须流动不息。

 

2012年1月26日星期四

Z-Blog博客转换到Blogger的方法

  虽然Google的Blogspot在国内无法访问,但Blogspot依旧是国际上最大的BSP之一,其稳定性非常不错,并且完全免费,使用Z-Blog的用户,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博客备份到Google Blogger,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如何将Z-Blog的博客转换到Google Blogger的方法。

  这个方法针对大数据量的Z-Blog博客,首先通过SQL语句转换Z-Blog数据到MySQL数据库,之后在本地安装一个PHP+MySQL+Apache的系统,安装phpMyadmin和Wordpress程序,然后在phpMyadmin中建立一个blog_Article表,然后使用“ACCESS数据库转换MYSQL数据库的软件”将数据库转换到MySQL,然后直接在MySQL之中将blog_Article表的数据插入到wp_posts表中,这样就完成了Z-Blog的数据导出到Wordpress中。

  接着登录本地的Wordpress系统,在“工具”-“导出”中,将文章导出为一个XML文件。

  接着,就可以将WordPress博客转换到Blogger,进行转换之前,需要将WordPress导出的XML文件进行分割,推荐使用YO2的一个小工具DivXML来分割。

  将文件分割为1M左右的XML文件后,就可以到Google Blog Converters提供的这个地址进行XML转换,将WordPress的XML文件转换为Blogger的XML文件。

  拿到转换后的XML文件,登录Blogger后台,使用博客导入功能将这个XML文件导入到系统,文章和评论都会被导入进来。

  导入之后,登录博客的域名管理系统,将博客的域名修改为CNAME的解析方式,指到ghs.google.com,这样,就实现了Z-Blog博客转换为Google Blogger系统。

  最后,访问Google Blogspot的“设置”-“电子邮件和移动博客”,设置一个电子邮件发布地址(也称为 Mail2Blogger),然后在Z-Blog中启用Mailpost发送邮件插件,这样就可以实现Z-Blog的新文章也实时同步到Google Blogger上。

  最终效果展示,我这里用“月光博客”做个了一个例子,将Z-Blog的数据,成功转换到了Blogspot的这个地址:http://info.williamlong.info

域名已死

  最近,我们在讨论一个产品命名的时候,有人问我,现在一个完美的域名是否已变得不再重要?作为一个被域名折磨多年的人来说,我不得不承认域名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并且将越来越无关轻重,理由至少有如下五条。

  1) Google

  你还记得上一次说出朋友们或者亲戚的电话是猴年马月吗?你还记得上一次准确写出邮件联系人的确切地址是多久之前吗?对我来说,不用汽车导航穿过整座城市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软件已经代替了大脑,替我们完成诸如此类的工作。域名和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类似,唯一的标识让电脑比人脑更有优势。(尽管对人类来说,域名是可读的IP地址,但是电脑依然可以更好的处理和记忆域名。)

  如果你在你的电邮界面地址框中输入:张三,它会给你提供很多你之前联系过的“张三”的地址,你基本可以在这些地址中找到你想联系的那个“张三”。如果自动联想失败,你会找到该地址并将它复制到地址框中。在这个过程中,你根本不会在意这个电邮地址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这样用google。当我第一次看到人们在google中搜索“yahoo.com”以登陆雅虎网站时,我震惊了。就像这条博客留言一样,成千上万的用户通过在google中输入“facebook login”登陆Facebook,google才是大家上网的入口。我很希望这不是真的。但是,google的确就像所有网站的入口一样。不对,google只是这些入口其中之一。

  2) 自动完成地址框

  对那些更高级一点的用户来说,浏览器地址框的自动完成功能替我们记住了各种网站地址–哪怕那些我们只登陆了一到两次的网站。事实上,google在Chrome浏览器的地址框做了完美的整合。有了Chrome,你啥都不用记。

  3) 移动浏览器和隐藏地址框

  我们之所以在意域名,是因为我们打开什么页面都能看到相应的地址。当然,在移动设备上并非如此。因为页面有限,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地址栏往往被隐藏了。当我们打开一个页面的时候,往往看不到它的地址。

  出于简化设计的考虑,google很有可能将隐藏地址栏引入桌面浏览器(当我写这些的时候,我很想知道google是否有个秘密计划要将域名做掉并取而代之。)

  4) 应用程序

  上一条理由中,我们谈论了用户手机上网的问题。但是大家现在不太关心域名的原因是:大家都开始用APP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不认为未来是完全属于APP的。但是应用程序侵蚀了用户本来花在浏览器上的时间。现在基本每个APP都会对应一个网站,但是由于大家都是通过应用商店来安装这些APP,所以域名也就无关轻重了。

  5) 小众域名的兴起

  拥有一个理想的.com域名越来越不重要,因为大家有了其他选择。传统上,大家认为只有.com的网站才算是正统的网站。据我了解,在从前,大家对类似.biz或.cc的域名没什么兴趣。当你见到这些域名的时候,也许还会对其正规与否产生怀疑。但是现在,你不会再这样了。

  Del.icio.us可谓是域名变革的先驱,其域名选择也让极客们称赞(尽管如此,Yahoo还是指出Del.icio.us太难输入)。Bit.ly让.ly域名在诸多新兴网站中流行起来。About.me让.me域名成为其网站名称的一部分,与之相似的还有Last.fm和最近风头正渐的turntable.fm。

  有缺陷的.com域名也变得可以接受。例如,Facebook曾使用过thefacebook.com域名。Dropbox曾用过getdropbox.com。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网站成功与否和域名是否理想已经没啥必然联系了。

  37 Signals是最早如此认为的公司之一。当时其有一款产品叫Basecamp,但是使用的域名是basecamphq.com。现在,这种设计优良,但却使用一个“烂”域名的产品越来越多。

  因为这些事例,人们的想法改变了。

  我不知道当新的顶级域名发布的时候会如何。我只知道我们将鉴证更多非.com域名的成功。这对于那些创业者们来说是好事。因为如果他们追求理想的.com域名,哪怕该域名没有被使用,哪怕忽略域名高昂的售价,光是联系域名持有者和讨价还价的繁琐过程也让人不堪忍受。

  结论:品牌比域名重要很多

  虽然一个好的.com域名依然价值不菲,但是它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域名的作用将越来越小(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相关的项目)。如果我需要选择一个域名,我当然会优先考虑一个合适的.com域名,但是这已经不是必需品。

  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产品和品牌,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互联网企业尤为如此)。太多的创业企业为了和域名匹配,不得已选了一个愚蠢的名称。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浏览器、应用程序等方面的发展,这样的悲剧将越来越少。

  英文原文: Evan Williams: Five Reasons Domains Are Getting Less Importan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5日星期三

模式之争: 在线酒店预订路在何方?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用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这句话来形容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再贴切不过了。

  据权威机构艾瑞咨询报告显示,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2014年规模将达245.6亿元人民币。目前,1999年成立的两大在线旅游电商大佬携程和艺龙,依然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腾讯、淘宝等拥有巨大用户基数的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去哪儿,途牛,悠哉等后起之秀异军突起、咄咄逼人,一时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狼烟四起,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产业链的发展潜力不断吸引新的互联网企业前赴后继,热火朝天的竞争表象背后,每一个品牌的加入,预示着企业的操盘者手握互联网模式的利器进行挥砍,最终被残酷的市场践踏身亡的并不在少数。

  中国在线旅游路在何方?究竟谁会引领着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新格局?是大佬们继续雄霸天下,还是新秀们异军突起?我们就从在线旅游的主要细分市场 – 在线酒店预订市场入手,逐个分析现在市场的几个主要模式。

  携程模式: 不能说的秘密

  携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一哥”,它的行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在近十年内无人能够撼动。众所周知,所谓的“携程模式”,即是通过先发优势,利用半互联网,半呼叫中心的平台,将数量众多的酒店产业链资源供应商绑在一起,并聚集相当庞大的用户群,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酒店和机票产品预定来获取代理销售佣金实现盈利,目前,以携程为代表的返佣模式依然是绝对的主流模式。

  携程在自己酒店页面上给用户吃了两个定心丸,一颗是保证“最低前台现付价”,一颗是保证“最低网络公开价”。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了解“前台现付”和“网络公开”的含义,他们更在乎的是“最低”,并愿意相信这就是最低价,不用再费力到处询价比价了。其实“前台现付”是指支付房款的方式,“网络公开”是指房价展示的方式,这两点恰恰同携程的商业模式吻合。换句话说,这两个保证,只能说明这是携程的最低价,漂亮的文字游戏而已,但同时也是“不能说的秘密。”

  目前95%的在线订房是通过携程模式完成的,而携程占其中的一半。当携程掌握了酒店的线上渠道,为酒店带去稳定上升的客户量,其对酒店的议价能力就不断上升。酒店不得不向携程支付越来越高比例的佣金,造成渠道成本上升的同时,失去了对客户渠道控制的主动权,因为这些客户将永远是携程的用户而不是酒店的,所以酒店急切地希望摆脱携程模式,建立自己可控的渠道,却又不得其门。

  不过随着新兴酒店预订模式的逐渐萌芽,坚冰正被打破,消费者逐渐认识到,携程价并不是真正的最低价,有多种渠道可以获得比携程更低的价格。携程也不得不向这种趋势妥协,最近推出的“惠选酒店”以模糊预订的方式,用携程正常渠道6-8折的价格销售酒店客房,终于自己亲口说出了不能说的秘密。

  团购模式: 爱我你怕了吗?

  2010年,当Groupon首创的团购模式被引入国内并被迅速复制时,一片繁荣的景象,简直给人带来了中国第二次互联网创业热潮的错觉,在线旅游也不例外。携程, 艺龙,淘宝,拉手网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酒店的特价团购栏目,期待用团购这一时髦的模式拉动消费,吸引更多的用户。

  然而我们用“噱头”一词来形容酒店团购业务,毫不为过。因为从酒店的角度来看,把自己的客房用更高的价格销售出去,这是酒店生存的根本之道。而团购必须以大幅度的折扣来吸引用户购买,试想当一家酒店在正常渠道和团购渠道用两个相差50%的价格销售,怎会不对酒店的正常渠道,也就是价格较高的渠道产生冲击?这样做一定会给酒店造成众多的负面效应,造成酒店整体销售价格水平的下降,最终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酒店最终得不偿失。

  其实酒店都不笨,所以现在主流品牌酒店参与团购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团购酒店是一些小型的单体经济型酒店,他们的销售渠道除了团购,只剩下上门客,所以对价格水平的维护并不敏感。另外有一些地理位置不佳的高星级酒店在周末和淡季参与团购,但都小心翼翼,浅尝即止。这不难理解,他们都担心团购冲击到主流的销售渠道,主流渠道是酒店盈利的主战场。所以团购模式这种将酒店的低价堂而皇之公诸于世的模式,对酒店注定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爱我你怕了吗?

  今夜模式: 今夜你会不会来

  今年9月份推出的手机客户端“今夜酒店特价”一鸣惊人,迅速成为苹果下载商店中下载量最大的旅游类软件,其模式也被众多业内人士推崇。巨头们的模仿速度比团购还快,不到两个月,艺龙,去哪儿,拉手网就都纷纷推出了最后一分钟模式预订酒店的产品,一时间这个模式风生水起,大有颠覆行业之势。

  酒店的房间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最后一分钟用超低价卖掉,而用户可以扫到今夜酒店的尾货,省下一大笔房费,也相当靠谱。道理说得通,让消费者接受并愿意尝试一点也不奇怪。但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一看上去很完美的模式,同样需要酒店接招。“今夜酒店特价”上线后就抱怨收到了携程的打压,携程直接把同今夜合作的酒店,从网站上下架,逼着酒店在携程和今夜间选择,面对一边是稳定的订单,一边却还是美丽的故事,酒店会如何选择呢?

  最后一分钟模式还延续着团购的致命弱点,也就是将酒店的低价公诸于世,无论是在每晚6点公开,还是仅在移动互联网公开,在信息急速流动,无孔不入的时代,其结果同完全公开没有任何区别,酒店对于团购的担心同样合今夜模式是一样的。

  另外只能预订当晚酒店的模式,其目标用户群到底有多大?商旅客户使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不大,本地消费人群的需求真的有那么庞大吗?今夜订单会不会来呢?如果没有大量的订单,如何说服酒店来“冒险”呢?更不用谈抵抗携程的打压了。

  模糊预订模式: 雾里看花

  知道全球最大的旅行网站是哪个吗?他的名字叫Priceline, 2011年5月的市值是260亿美元,他主打的酒店预订模式并非携程模式,而是所C2B的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定价,酒店应价的模式。用户提供酒店的地理区域,星级和预算价格等信息,由Priceline来帮你找到符合你要求的酒店,将按你所设定的预算价格成交,但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成交后不能取消和更改。

  这种让中国消费者闻所未闻的模式,为什么能成就全球第一大旅行网站呢?原因是他找到了酒店和用户价值的最佳契合点:对酒店而言,希望将空余的房间销售出去,同时又不能堂而皇之地公开打折卖,于是采取模糊的方式销售。对消费者而言,得到比公开渠道低得多的酒店价格是有可能的,但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也就是事先无法选择固定的酒店,还有不能取消和更改,一切都是公平的,也是多赢的。

  美国类的Priceline的模式还有Hotwire模式,也就是携程惠选酒店所采取的模式,用户在预订酒店同样不知道酒店名字,但可以知道酒店星级,地理位置等一些基本信息。但在美国Hotwire模式的价格一般比Priceline要高一些。

  但国人的消费习惯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异,美国市场完善的信用和支付体系为Priceline模式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中国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现在国内有几个旅行网站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但他们需要说服的不光是消费者,还有酒店,这种雾里看花的模式能否被酒店和消费者所接受,现在还在雾里看花。

  总之,任何成功的电子商业模式追求的都是最终用户,消费者和模式本身的多赢局面,在线酒店预订行业也不例外,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只关注用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关注资源的入口,也就是酒店!这其中的平衡极难把握。但让酒店和用户靠得更近,通过渠道的成本的大幅度压缩让酒店和用户都得利,总是不变的方向。

  未来成功的模式还要为用户和酒店都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是销售空余的房间这一种方式。例如大获成功的Priceline模式并不是把模糊预订作为酒店预订唯一的模式,Priceline也提供类似携程的酒店预订方式。 但即使是Priceline也远非终极的酒店预订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各种新兴技术的普及,相信将创造出更多令人兴奋的酒店预订模式,我们期待这样的酒店预订模式尽快出现,为消费者和酒店都创造全新的价值。

  来源:Anson投稿。

2012年1月24日星期二

给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的三个建议

  智能机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摒弃功能机而选择智能机,然而,这些新手们总是会不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程序安装、应用选择等等。如何才能避免一些常见错误,顺利开始智能机之旅?以下是给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的三个小建议。

  1)购买屏幕保护膜时,三思而后行

  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的屏幕看似脆弱,容易留下刮痕或受损,但其实大多采用的是高强度的钢化玻璃,如iPhone 4和iPhone 4S采用的就是康宁公司的Gorilla Glass强化玻璃,超薄耐磨损。据悉,2010年2亿台智能手机中有20%采用的是Gorilla Glass材料。

  在屏幕上贴上一层保护膜后,会阻碍用户和设备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操作的流畅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另外,贴膜时为避免在屏幕和保护膜之间留下气泡,操作时得十分小心,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贴膜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

  当然,如果实在是太过担心屏幕受损,贴一个保护膜也并非完全不可。不过,相比贴膜更有意义的是,尽量减少设备受损和摩擦的机会。

  2)多用常识,不要太过依赖病毒检查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的Windows用户因打开电子邮件中的病毒附件,而将病毒带入电脑。通常情况下,只要用户不“开门迎接”,绝大多数的恶意软件开发者无法绕过苹果和Android的内置安全保护程序。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们下载应用时,最好从官方商店下载,而不要图小便宜从第三方网站中免费下载付费应用。

  Android设备病毒检查的效果到底如何,目前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在运行速度本来就较慢的设备进行病毒检查,则会占用重要资源。同时,该进程还会干扰到Android平台本身,将操作系统恢复到出厂状态。

  为尽量避免病毒感染,建议用户多用常识,而不要太过依赖病毒检查。同时,事前Google或百度一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认识,避免问题。

  3)不要急着越狱或Root设备

  将iOS设备进行越狱和Root Android设备均可升级用户权限,进行一些iOS和Android平台官方不允许的行为,因此,大受移动开发者欢迎。但作为新手,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如减少遇到问题求助厂商的机会,以及增加设备死机的风险。

  总结:

  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新手,最好不要随便乱扔设备,不要将CD-ROM硬塞进设备,通过安全途径下载应用程序。一句话,自己的设备,只要自己用着舒服就行。

  英文原文:New smartphone or tablet owner? Here are 3 things you should hold off doing.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3日星期一

为何Safari不如Chrome?

  Safari是乔布斯在2003年的Macworld大会发布的,9年过去了,08年才发展起来的Chrome用了不到Safari一半的时间远远把Safari甩在了后面,这让Safari情何以堪。Chrome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0%开始,发展到了现在的25%,而苹果的Safari似乎一直徘徊于5%-8%之间。 

  两大浏览器都是基于苹果的布局引擎Webkit,按道理Safari是占优势的,因为两者都分别是自己操作系统的默认浏览器,许多人就顺便使用了,懒得去下载别的浏览器。

  而且随着OS X Lion的发布,似乎Safari重获新生,Safari是其默认浏览器,而像Chrome这样的第三方软件要开始则比较难,Safari还支持更多功能,如多点触控,Reading List(可在iOS及OS X Lion之间同步),这些都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但几个月过去,Safari的增长仍旧缓慢,仅仅随着Mac的售出而增加。

  而且移动设备的暴涨也应该让Safari市场份额增加才对,可是事实标明Safari市场份额仍无明显增长,而Chrome,和Android,和移动设备没有任何联系的浏览器却迅猛发展。为什么?

为何Safari不如Chrome?

  因为Windows?

  许多人可能会想,这还不简单,Chrome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而Safari大部分时候都用于苹果自己的系统,Windows .VS. OS X,哪个使用人群广?很显然是前者,所以Chrome当然比Safari发真快,可是,实际上Safari要比Chrome更早登陆Windows。

  在2007年六月,Safari for Windows Beta版就已经发布,正式版于2008年三月发布,而Chrome直到2008年的九月才发布,Chrome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超过了Safari。

  既然不是Window的原因,那又是什么?

  因为速度?

  大量Benchmark测试表明Chrome不管在网页打开还是JavaScript表现方面,速度都最快。

  但是,当Safari发布Windows版的时候,测试结果也是一样的,不管在Mac还是PC上测试,那时候都是最快的,如果仅仅是因为速度,那么Safari在2007年六月的表现就应该和chrome在2008年九月的时候一样。

  因为插件?

  难道Chrome胜在插件?也许,不过Safari在2010年年中的时候也有了许多插件,当然,Chrome的插件质量更好更丰富,如果这也足够让Safari落后于Chrome,那么开发商们可能早就将游戏植入Chrome,而且,Firefox也先于Chrome和Safari植入插件,现在不也败给了Chrome吗?

  原因之一:Safari用起来不舒服,Google推广给力

  很多人抱怨Safari for Windows让人讨厌,自己使用过之后,觉得实际表现介于Firefox及IE之间,尽管测试结果很棒,而苹果最新版本的Safari 5.1仍在继续激怒大家。另外,Safari已经与iTunes绑定在一起有一段时间了,更有理由获得大量市场份额,但似乎很多人下载它但并不是用它。

  而另一边,Google对自己的浏览器做了大量宣传,Google.com偶尔会出现Chrome让你下载。

  原因之二:独特的功能

  老实说,本人也是Chrome粉丝,Chrome的许多性能是Safari所不具备的。重要的一点就是Chrome全新设计的“新建标签页”,更加可视化,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应用程序、最常访问的网站。页面下方的功能栏上提供了“最常访问的网站”、“应用程序”小标签,点击即可在这两个页面之间进行切换,这是其它浏览器不具备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

  其实具体为什么会这样也没有一个定论,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告诉我们您的观点。

  英文原文:TC:Why Has not Safari Skyrocketed Like Chrome Has?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

互联网生活以少为美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各类联网的终端迅速帮助人们走出信息匮乏的窘境,取而代之的是大踏步地迈进信息过剩的尴尬状态。在这个充斥着时间流,订阅,邮件,通知,事件提醒的互联网,我觉得上网者更应该坚定少就是美,少就是多的理念,做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此外,本文中不会介绍任何网站,工具或者服务,只是对健康地享受信息时代的方式做个抛砖引玉。

  下面我将要描述的场景应该或多或少地发生过在每个人身上。每当我查资料找参考时我会向搜索引擎寻求帮助-然后打开几个搜索结果页面-选择不少标记下回头再看-时间也不紧迫-碰巧着几个链接看着挺有意思-看后决定微博下我看到的-上微薄了顺便看看别人在说什么-名人A似乎挺能说加个关注-这段视频挺好玩要评论下-有个人对我的评论很较真我要说道说道-有邮件提醒-登入邮箱即时通讯自动被加载-开始和IM上的人说几句-第二个循环开始。这个现象被我家人形象地描述为被屏幕吸走了魂。如果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你的身上过,那至少那时那刻你是被信息流牵着走的。

  那要如何做到信息为我服务?个人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明确上网的单一目的,力求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务。常常看到有人会在兴趣爱好里写上网,我个人对此很不理解。上网可以是为打游戏,看新闻,聊实事,下电影,甚至你说打发时间都可以,为上网而上网算什么?在点击前想清楚自己这块时间的上网动机是什么(单一的动机为佳),在单位时间里追求把这件事做完,不要报着我先标记好回头再来看的侥幸心理,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这样只会让你的收藏夹越来越长。

  二来要对关注和订阅做定期的减法。微博关注,RSS订阅都容易失控,因为每天都会有新奇的内容吸引你关注某个人或者某个网站。看一下你的google reader有多少未阅读订阅了?你每天微博上的时间流里的信息都是你需要的么?更有些账户为了达到一定的阅读覆盖率采取了信息堆砌,刷屏的手段,这些噪音污染你都受得了么?你在关注的那时那刻,那个目标是对你有吸引的,然而当那个目标改变了,或者不再是你的兴趣时你可以大大方方的选择和他分手,这样对你发现更适合的你的人或者网站有着很大帮助。你的阅读器里不再会因为看不完而渐渐被舍弃,微博时间流也不会充斥着无聊重复信息,而真正符合你需要的内容也不再会被埋没。

  三是设定即时通讯隐身或不加载,减少查阅邮件次数。主流的邮件网站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即时通讯的网页版自动加载,这些都可以设置为登出或者隐身以防止不合时宜的聊天要求或者问候。关于减少邮件查阅个人并无太多方法,人工地设置了些障碍,无非是将邮件账号的自动登入取消了,浏览器密码保存取消了。当然对于有邮件强迫症的同学似乎很难有用。

  每个人对其信息爆炸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以上是个人认为在互联网生活中需要做减法的方面,我相信互联网生活以少为美。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