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论微博营销的优势以及劣势

  随着互联网迅速崛起以及发展,互联网新型产业也在高速发展,微博的利用得到了数百家企业品牌的关注,微博成为企业与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的纽带,同时企业还可以在微博上组织宣传活动,发布促销信息。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有很大帮助。

  微博已经成功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逐渐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成为了网民关注身边焦点事件的工具,微博的使用率越来越大,不仅获得了数百家企业品牌的进驻,更加诱惑者无数的网名朋友,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在这种形势下,微博营销的优势以及劣势已经充分体现出来,具体指那些方面呢?

  微博营销的优势特点:

  1、操作简单,实用方便

  微博的应用非常简单,自身考虑到用户行为模式,一键转发、评论较为方便,并且每一条微博的内容都比较精炼,没有以往的长篇大论,对于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最适合不过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关注到焦点事件。不仅如此,微博开通的多种API能够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实现即时分享,用户可以通过手机、E-mail、Web等方式发布短消息,分享身边的事和物,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2、多媒体信息,审美阅读

  微博营销过程中注重创意,创意内容中往往需要利用都多媒体技术,而微博本身就借助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企业或者营销者可以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将产品进行描述,让创意更加生动,更加有内容,从而使潜在消费者更加容易接受信息,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更加有力。不仅如此,丰富多彩的创意内容更加防止出现审美疲劳,利于用户阅读以及体验。

  3、用户群体广,更易传播

  微博用户本身在日益剧增,用户群体比较广泛,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寻找到受众目标,针对性较强,能够精准到营销受众,通过对粉丝的积累,能够有效利用众多粉丝的关注进行病毒式传播,不断提高影响力。不仅如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名人明星之间同样能够进行合作,这样产生的效益更广,更为突出,会获得更多微博用户的关注以及更广泛的传播。微博的功能也较为强大,一键转发便能够实现分享。

  4、成本较低,效益高

  微博营销之所以得到数百家企业品牌的青睐,不仅是用户群体广,更加考虑到营销成本问题。微博营销注重线上活动策划,在这上面上相对而言,消耗的人力以及物力成本较小,正因为用户群体广泛,能够精确锁定受众目标,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更加高效,收益上面自然较高。当然,成本高低,收益高低还需要考虑主题策划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需要慎重做出选择以及全面思考。

  微博营销的缺点体现:

  1、基础奠定较难

  微博营销需要考虑到自身企业是否得到更多人群的关注,产品促销中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想要获得更广的传播,人气是微博营销的基础,对于没有任何知名度和人气的企业来说,微博营销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步一步奠定基础,提高微博的关注度,即粉丝人数,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是前提。

  2、易被错过关注

  微博的用户之多,因此微博里新内容产生的速度太快,很容易立即被覆盖,这样会造成企业发布的信息,粉丝很容易错过关注,那就极大可能埋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即使在有创意的主题,也不会得到更多关注以及传播。

  3、无节操的复制

  目前微博营销已经不再是某些企业的主战场,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营销账号无节操的抄袭,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微博官方对此无动于衷,放任不管。长持以往下去,微博生态环境会恶化,会逐渐丧失用户对微博的信赖,逐渐被淘汰,因此还不如把这部分精力放在威信等其他更多的平台上,主要坚持做原创内容,一定会获得潜在用户的关注以及网友的支持。

  来源:投稿,作者:杨南强

2014年7月30日星期三

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摘要: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大多不符合“智能”的概念,它们不能很好地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本文通过阐述智能硬件应具备的三要素及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来浅析智能硬件的内涵。

  自乔布斯在2007年推出苹果手机,移动网络成为了最具前途的行业,以“智能手机+移动网络”为催化剂,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诞生了新的消费模式及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一系列无限发展之商机。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次的科技浪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开始有所减缓,在终端方面:三星的手机出货量已经下跌,苹果的手机“神圣光环”早已褪去;在网络方面:虽然世界各地的4G建设尚是如火如荼,然而整个运营模式还是3G时代的;互联网企业方面: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仍是过往的成功例子,新的增长点仍在摸索中。

  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瓶颈,许多企业都选择从终端着眼,投入资源开发各种的智能硬件。背后的整个逻辑是:既然单靠智能手机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4G、甚至5G时代的发展,那么就增加各种的载体来扩充基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硬件智能化成为时下最热门的发展方向。但问题是,当下的这些智能硬件符合“智能”的概念吗?它们依靠什么来提升用户对流量的需求?

  从传统的家电企业、创业公司到互联网巨头,它们对智能硬件的理解几乎可以简化为:“硬件+芯片+大数据”。然而这只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任何具备这些要素的硬件都不一定能成为智能硬件。智能硬件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人们把某样事物变得比以往简单、方便。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满足基本的通信功能外,通过屏幕触摸技术提供操作简单的便携式操作体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上网体验)。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手机智能化有了可靠的技术路径,个人电脑的许多功能都能在手机上实现,于是,我们的电脑“手机化”了、上网的状态“移动化”了,再也不用忍受电脑体积所带来的携带不便,上网地点也变得灵活起来。

  对用户深层次的挖掘并提供解决方式,这是智能硬件的基本出发点,然而当今大部分的智能硬件只是解决了用户的部分需求,但是对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还没涉及到。例如:关于健康、医疗方面的智能硬件一抓一大把,从可穿戴式设备、家庭电器到家具都有涉及,纵观大部分的产品,基本都是通过数据采集仪器检测人体的某些生物指标,并且反馈给人们。然而我们当初使用目的是什么,不正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吗?虽然接收一堆医学指标信息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但是这只是身体健康所需的其中一个步骤,人们更希望得到了是:这些设备采集数据后能进行分析,并且给出建议,要么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要么提高运动的效果。

  更多的企业只是为了造概念,它们从普通的家电产品切入,往里面植入一个芯片,使其能联网、能用APP方式控制,就称之为智能家居。说白了,就是让产品拥有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的功能。

  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即通过各类型传感器对外界进行信息的收集。其次是对信息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在所获取的信息基础上推导出对用户有意义的判断。最后,是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行动能力,能够替用户第一时间采取必要的行动。参考几个指标,暂时只有Google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符合。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多是停留在满足第一个要素之上,只有部分能通过云计算或者人工智能等方式满足前两个要素。

  笔者听过一位互联网公司的高层对未来智能硬件的描述,在此与各位分享一下:他提到的是一个叫“智能补给系统”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有各种各样的物品需要重复购买,如生活用品、食品、衣服等等。在工业生产中,运用流程管理系统或者库存管理软件,企业能实现物料补充的自动化。在可遇见的将来,这种管理的方式将运用到个人或者家庭的物品管理中,把人们从这些重复性的常规劳动中解放出来。整个补给系统中,物理载体可以是一台冰箱(负责食品)、一个衣柜(负责衣服)或者是一个储物柜(负责日常用品),中枢神经则是类似于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软件,并且通过网络获得该公司的云服务支持,供应方主要由各大的电商企业担当,连接方式线上是通过互联网、线下是通过快递。整个系统通过对存放在载体中的物品进行管理,设定补充临界线,分析用户的习惯从而在物品消耗殆尽前进行补充,用户只需安坐家中,日常的补充便可以交给系统了。

  根据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智能硬件的智慧距离真正的智能仍有一段距离,在此之前,智能硬件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理解,从而知晓人们需要他们提供什么帮助,这样一来对于云计算、对于网络的需求是巨大的。有时候淘金的未必能赚到钱,但卖淘金设备的是稳赚的。

  来源:投稿,作者:赛立信通信研究部  刘智亮,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苹果回应获取用户信息:没有的事

  关于苹果公司是否获取iPhone用户的个人数据的问题,苹果公司于今日回应称中强调iOS系统中的诊断功能仅仅是向苹果发送有限的诊断数据,不会泄露或侵犯用户信息。

  苹果公司强调,iOS系统的“诊断功能”,作用是帮助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维护部门检测故障;而该诊断功能不会传输用户的私人信息如通讯录或照片,仅仅是向苹果发送有限的诊断数据;同时,此功能需要在用户信任的电脑上进行,并且数据绝不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被传输。

  苹果公司发来的声明原文如下:

  我们设计了iOS, 使其诊断功能不会侵犯用户隐私和安全,同时为企业IT部门、开发者及Apple提供解决技术问题所需的信息。用户必须先解锁其设备,并在其他电脑访问此有限的诊断数据之前同意信任该电脑。用户必须同意分享此信息,而且数据绝不会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被传输。

  正如我们曾经说过的,Apple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后门。

  附:

  关于诊断功能,苹果公司曾与7月23日在其官网有一段英文解释(原文链接),对路透社报道的文章中提到的“研究人员乔纳森。扎德尔斯基(Jonathan Zdziarski)”所提出的三个“后门”做了说明:

  iOS通过以下诊断功能,来帮助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员工解决问题。

  诊断功能需要用户解锁自己的设备,并同意信任一台电脑。iOS设备和已获取信任的电脑之间传输的所有数据会进行加密,不会被苹果公司共享。这些服务可以在已经启用iTunes Wi-Fi无线同步的电脑上使用。

  1、com.apple.mobile.pcapd

  这是支持被iOS所信赖的电脑故障诊断而将数据保留的服务。这项服务是为企业VPN连接以及设备上应用软件在使用时发生故障起诊断作用而设计的。你可以在开发者页面developer.apple.com/library/ios/qa/qa117 上找到更多它的相关说明。

  2、com.apple.mobile.file_relay

  这项服务是独立于用户生成的备份,不会访问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只为保护iOS数据做备用。苹果的技术人员只有在确认顾客的设定后,才能使用设备内的该项服务。而苹果员工也只有在得到用户同意之后,才能利用该软件从用户的设备中适当地获取诊断数据。

  3、com.apple.mobile.house_arrest

  此功能是为了支持该功能的应用软件在iOS设备间进行文件传送而被iTunes所使用的服务。该服务是为了帮助传送应用软件开发中设备的测试数据而被Xcode(苹果公司开发的编程软件)所使用的。

2014年7月28日星期一

提升百度推广和搜索优化的质量度的方法

  质量度的优化是账户优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您以更低的点击价格获得更优的排名,从而降低整体推广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搜索引擎的需求是找到质量度高的并有创意的网站展现在网民面前,从而来解决网民的需求。搜索引擎优化需求也是一样,我们今天来聊聊百度推广和seo优化中的质量度。

  百度推广质量度

  创意质量度:创意和关键词是企业做搜索营销的两个核心要素。

  当我们麻木的走在下班的路上的时候,可能你的身边有很多普普通通的水果滩,我们每天都在路过,每天也在忽略,如果我们水果摊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甜过初恋”是不是瞬间打动你的心灵呢,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从而产生购买来尝一尝。

  一个盲人,在地摊上坐着,旁边一块牌子上写着“行行好吧,给我点钱”,大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平淡,很少人给他钱,结果来了一个姑娘,重新写了一句话“多美的世界,可我却不能亲眼所见”不一样的话,瞬间打动了所有的路人,纷纷掏出了硬币,扔给这个盲人。

  创意不一样,你的世界也会不一样,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丰富多彩的颜色,对于企业来说也一样,当我们写创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你的目标受众是谁,他想看到的是什么,他感兴趣的又是什么,我如何在这短短几秒中的浏览时间,去瞬间打动他呢。创意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推广效果。

  飘红:有飘红的创意,会格外引起我们的关注。色彩的冲击上会显的格外的突出。有效的飘红会得到网名的青睐。根据有关数据,飘红一般3-5次是比较好的,能够得到网民有效的关注。

  做好相关、飘红、通顺,吸引,不断提高质量度,不断进步才能越来越吸引用户的眼球。

  Seo优化质量度

  外链质量度:

  一条高质量的外链顶得过100多个低质量外链,当然我们应该剔除垃圾外链,比如论坛签名、博客群发、以及不相关的推荐。真正的高质量外链其可以去写原创文章来进行投稿,比如:月光博客、站长之家、卢松松博客进行投稿.

  内容质量度:

  网站抓好内容质量还是优化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网站内容质量日益提高,对于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可以请新闻类专业或者和自身产品相关的毕业生,来帮助网站内容的原创撰写。也可以通过书籍内容的整合进行原创。同时网站内容最好多元化体现贴近用户的特点。真正好的内容是可以转化客户的。毕竟客户浏览你的网站,网站的内容一团糟对你的信任也会降低。做好内容质量度是必不可少的。

  友链质量度: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高质量并相关性友链比的上你发几百条外链,对于网站的排名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要杜绝垃圾站点友链、JS友链、作弊网站友链、加nofollow友链、frame友链。

  网站架构质量度:

  网站架构设计,最好了解用户搜索要求,把用户需求放到第一位,用户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内容,同时减少图片和flash,尽可能用文字来表现,用好h标签、图片的alt属性、链接的title属性。精简网站html、css、js代码从而提高网站质量度。

  从以上可以看出百度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东西,从而提高网民对百度的信任。所以想提高排名获得更多流量和点击,质量度是一个核心因素。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7日星期日

苹果被曝光提取iPhone个人数据

  据路透社报道,苹果近日首次承认可以通过未公开的技术,提取用户个人深层数据,包括短信、联系人列表和图片等。技术人员可以将设备连接到“受信任”的电脑,从而绕开备份加密,在用户不知情的前提下,轻松进入联网的iPhone手机。专家表示,窃取用户信息的行为严重侵犯人权,危害全球网络安全。

  安全专家Jonathan Zdziarski近日在纽约举办的黑客大会上,展示了如何利用存在于iOS系统的“后门”,从苹果iPhone中提取大量数据。Jonathan Zdziarski说,提取数据过程中,iPhone用户并不知情,而且无法禁用。这一发现,引发业界关于苹果是否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的猜测。

  苹果否认为情报机构创建了任何“后门”。

  苹果回应称,公司设计这一功能,是向企业IT部门、开发者和苹果维修人员提供所需信息;但在获取受限数据前,需要用户解锁设备,同时需要在iPhone上点击“信任”某一台电脑,以获得电脑的授权,经过授权后的电脑也只能访问有限的诊断数据,苹果并没有为任何情报部门创建“后门技术”。

苹果被曝光提取iPhone个人数据

  Jonathan Zdziarski表示,他不相信苹果的这项服务是用于间谍用途,但是他表示,苹果提取的信息比公开披露的要多很多。

  安全分析师Rich Mogull表示,Zdziarski的说法其实言过其实,但从技术上看是准确的。他表示,苹果收集超出许可的这些信息应该是为了安全性的妥协。

  Mogull也认同Zdziarski的一些观点,如果苹果的后门工具存在,那么执法者将这个工具用于那些针对个人被没收的台式电脑,从里面拿到一些数据,这也许会为他们创造法律上的优势。

  苹果公司对于是否存在这种提供给执法者使用的工具,并没有立即回应。

  此前苹果手机被广泛地认为比其竞争对手谷歌的Android系统更为安全,因为苹果能够经常发布BUG修复补丁,而谷歌并没有权限直接发送软件补丁到指定的设备。

贫瘠的大数据时代:你要存量内容还是流量内容?

  你的内容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除非你能整出传世之作 ,否则一般的内容都是转瞬即逝的。有了互联网之后,你十年前放的一个屁都可以保存完好,说不定还可以焕发出新的价值。

  每当提到内容营销,对内容两个字总是有一种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不知道这个内容到底是指什么。如果你不想深究内容里面到底有什么文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内容。我们对发出去的内容加上一根时间轴的话,就可以判断出内容的生命周期有多长。今天要分析的两个概念就是与内容寿命有关的: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

  什么是存量内容?

  存量内容即不容易过时、可以多次重复利用的内容。这种内容一般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会明显减损其价值。

  比如,一个百科概念、一篇学术性文章、一个品牌故事、一本蓝皮书或电子书、一个教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放在那里很久很久,有的甚至可以像老窖一样,时间越长越有味道。经典不过时,是这种内容的一大特点。

  例子:互联网上有一个叫曹鹏的人,很有才,他有一个博客叫做:曹鹏编程之邦。这个博客的首页就有很多教程,SEO、CSS、JS等等,做得非常不错,是典型的存量内容。很多大型网站都将这些教程作为入门级必备教程,在网络上流传颇广。到目前为止,这些教程的价值依然没有多少减损。

  存量内容一般会做成网站的内容合辑存放起来,形成网站当中的一个类似于资源区的地方,这个地方通常也是链接诱饵的集中地。

  什么是流量内容?

  流量内容也叫消费性内容,即那些看过之后就会被遗忘的内容,保鲜期很短,更多的是发挥新闻的功能。比如一个网站公告、一条行业爆炸性新闻、一个实战案例分享、一个旅行故事、一篇评论性文章等等。这些内容一般具有比较短的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会有明显的减损,甚至会变成一堆垃圾。

  例子:有一个网站,叫做虎嗅网,是很多自媒体人喜欢的网站。里面的内容就偏向于流量内容,各种猛料爆料,热点热评,七嘴八舌,热火朝天。再举一个例子:今日头条,里面的内容也是典型的流量内容,样样是头条,条条是猛料,哪样滚烫它就碰哪样。

  那么,做内容营销的时候,我们到底要存量内容还是流量内容?

  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就像叛逆的青春期小孩一样,看到的事情不是黑的就是白的。我的主张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你的内容营销是以网站为基地,我觉得可以这么考虑:

  1、媒体型的网站,以流量内容为主。

  2、资源型的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3、个人博客,以存量内容为主。

  4、企业商务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5、电子商务网站,以存量内容为主。

  看了以上五种情况,存量内容以4:1完胜,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从这个4:1,可以再推导出以下几个结论:

  1、存量内容是很有需求的。

  存量内容其实代表了一般意义上的内容,就是那些值得收藏起来的精品内容。这种内容多吗?你随便百度一下,有上百万个结果,看起来很取之不尽的样子,但是仔细一看会发现99%都是垃圾信息。信息的同质化和低质化让人骂声一片。所以,丰富多彩的精品内容是一个很大的缺口。以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掏钱买内容。

  2、个人博客应该以专家形象见人

  个人博客如果使劲更新行业新闻,迟早一天会累死,而且你的新闻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运营一个个人博客,首先你必须成为专家,分享自己的专业内的东西。这里说的专家,不是原创专家,而是你要对自己的领域有独到的眼光,即可以写出原创的东西,也可以挑选出最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

  3、买卖网站要有内容储备

  所谓的买卖网站就是那些做生意的网站,比如企业站、电商网站。这些网站可以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别人凭什么掏钱买你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这么两个答案:

  1、别人认同你;

  2、别人得到了你的帮助。

  怎么达到这两个目的?

  1、一个能引起共鸣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故事;

  2、专业解答领域内的顾客问题。

  这两类内容,应该是买卖网站最不能缺少的内容。随着竞争的加剧,缺乏个性和帮助性信息的买卖网站生意都不好做。

  PS:品牌故事不是指那一个“关于我们”的烂页面,而是关于企业的系列故事,表达的是企业的历史、理念和使命。

  4、流量内容交给媒体来专业负责

  媒体性的网站专业捕捉网络上的一切风吹草动的,它们最喜欢新鲜的东西,有时还会在此基础上故意把新东西拧成既奇特又有趣的东西。它们的对象是眼球,而不是钱包,所以一般的博客和企业网站真的没必要走这条路。

  以上只是内容的偏向而已,不是绝对。一个正常的网站一般都会同时存在流量内容和存量内容。而且这两种内容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只是扮演的角色和体现的功能不同而已。流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热点,存量内容关注的是行业的常态。流量内容体现的是新闻功能,存量内容体现的是知识功能。

  存量和流量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用是比较健康的状态。比如SEO行业的权威网站seowhy,既有“SEO十万个为什么”这种经典内容,也有SEO行业的最新动态。这在用户看来,前者可以体现专业度,后者可以体现行业信息入口的形象。两者结合在一起,你的整体形象就显得比较权威了。

  面对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以下三种人可以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

  1、网络营销人:怎么平衡流量内容与存量内容?

  自从有了微博微信这种微媒体,网络营销一下子变得戏剧性起来。很多人都拼命制作精品内容,就是为了能够在这些微媒体上得到疯狂转发,一下子提高知名度。这种想法是很符合人性的,谁都渴望短平快,但是短平快往往不容易铸造经典。

  经典是需要积淀的,沉淀下来的内容都比较厚重,不容易再拿到微媒体上传播,但是它却会成为微媒体的取材源,并成为搜索引擎最喜欢的东西。因此,沉淀下来的信息,比如百科、榜单、指南、大全等等这些存量内容适合储存在搜索引擎这个大仓库里,这也是SEO最应该关注的内容。

  而那些需要借助舆论大潮和社交工具进行快速传播的内容,通常取材于存量内容,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的痛点痒点进行精益生产(标题党、视觉化设计、语言通俗化),就成为游走于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流量内容,这种内容主要发挥PR功能。

  因此,存量内容作为后盾,负责SEO;流量内容作为先锋,负责PR.两者互相反哺,相信会是一个稳扎稳打的网络营销策略。不要以为搜索引擎已经死掉了,作为营销场所,只是沉淀下来而已,而且流量质量反而比以前提高了不少。如果你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创意做PR,扎扎实实做好存量内容是明智的做法。

  2、企业主: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形象?

  很多企业都不想错过互联网这条大船,因为你不上船可能就会饿死。在这个大潮流下,出现了另外一个人群:从未办过企业的评论员。他们激情澎湃地干了一件事情:整出了“互联网思维”这坨理论。那些真正办企业的企业主闻到这坨东西之后,眼睛一亮,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于是叫秘书人手一份打印出来,召集大家开个历史性的转型大会,对着打印稿使劲地念。散会之后,全体员工都觉得很有使命感的样子,于是逢人就大谈特谈互联网思维。两个月之后,老板发现底下的人除了放屁啥也没干出来。于是晚上回家一边抽烟一边对老婆感概:我们什么都没做错,错就错在年纪太大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把旁观者的意淫当做行动指南,最终内分泌失调的一定是自己。而那个意淫的人,则继续若无其事地意淫。

  互联网为企业竞争提供了一非常公平的场所,未来企业的互联网竞争,本质上就是内容竞争,又或者说根本没有竞争,因为企业更应该关注的是内容差异化的问题。潮流谁都看得到,思维谁都可以扯上两句,关键是怎么做出东西来。如果企业要想真正爬上互联网这条船,可以考虑下面这个简单逻辑:

  把自己晒到网上(社会化)——找到自己路子(利基市场)——确立风格和形象(定位)——构建内容体系(执行策略)——持续不断地丰满自己的形象(内容建设执行)

  其实能把前面四步完成已经很不容易了,最后的内容建设是没完没了的,一旦开始,根本停不下来。企业要在互联网上渗透自己的影响力,就要把内容当做产品来做。

  从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你的内容就是你在互联网的资产,这些资产承载了你的形象、信誉、历程等等花钱买不到的东西。可以现在就试想一下:十年之后你回头看自己在网络上输出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不是构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内容生态系统,你的客户从你的内容当中感知到了什么样的企业形象。这样,你就会觉得舒坦多了。

  所以,不要老是忙着在网站上发什么企业新闻和行业动态了,多花心思去构建知识类的内容和反应企业理念的故事才是正事。存量内容持续输出,流量内容看准时机有的放矢,这是企业进行内容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互联网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比命根子还重要,长尾市场火力全开才是企业应该关注的潮流,用流量思维来冲业绩就相当于喝二锅头解渴,最后怎么死都不知道。

  3、自媒体人:我是哪种类型的自媒体人?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扯淡权利。以前的山村歌手只能对着山山水水唱出心中的歌,然后听着自己的回音慢慢变老。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能连上网了,于是各路神仙就从大山里走出来了。成为自媒体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一丝不挂地待在家门前的大树底下,插上一根网线,集结一群粉丝,然后热火朝天地开始扯淡。

  虽然俺不懂媒体这个概念的精髓是啥,但是我觉得它不应该是哗众取宠、愚弄感官的工具。除了新闻热点类的评论之外,还有很多人渴望的是有更多的价值输出。提供一首好歌、一段好视频、一个解决方案、一份行业报告、一次实战经验等等都是很有需求的,当然各种“2B”互联网大战发生时,各路元芳的看法也是很有看头的。目前的自媒体环境是,元芳很多,知识和方法论的输出者太少,通常这群人是个人站长或者博主。而这一块的自媒体也许是更有需求的,从百度文库、百度经验、百度阅读等等产品的调整中就可以嗅到这种趋势。

  因此,个人站长和博主迎来了焕发第二春的机会,理论上。个人觉得,这些输出专业知识和方法论的人是自媒体的长尾大军,可以在很多垂直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部分人更应该关注的当然是经典的存量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存放空间,通常就是一个网站或者独立博客。

  对于新闻记者型的自媒体,也是当前的主流自媒体,他们善于把流量内容的价值最大化,犀利的观点、麻辣的热评、独到的见解和名气是他们的资本,他们的声音就是一个品牌。渠道的多寡和订阅数量决定他们的声音能够影响多少人。

  存量内容就像粮食,流量内容就像一道好菜,光吃粮食不吃菜或者光吃菜不吃粮食都是要出状况的。所以,存量内容和流量内容没有优劣之分,两者只是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人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同时存在互相配合的。从内容营销的角度来看,目前存量内容的需求量更大,尤其是细分领域的专业内容,很多用户苦苦寻找却颗粒无收。垂直领域的信息饥荒,可能是中小企业的一个机会,如果企业利用这一缺口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客户,也许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难。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博客。原文链接

2014年7月25日星期五

五个问题解读企业上市时的静默期

  进入2014年以来,一大批中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这个过程中“静默期”或者“缄默期”的概念被多次提及,有不少公司饱受“静默期”的限制或者不明白什么是“静默期”,在上市的节点上频频被攻击而无法还击,导致企业估值受到一定影响。

  甚至在阿里巴巴上市之际,传出某组织敲诈30万美元,买断阿里的负面报道,而阿里方面因为静默期的原因,无法公开回应。就此阿里巴巴还煞有其事的通过公开的微博,宣布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阿里的高调反击,让“静默期”这三个相对来说较为冷门的金融词汇成为了热门搜索词语,但百度百科等网站提供的信息大都不全,而且过于专业化普通网民看不懂。就此,丁道师就给大家来普及一下关于“静默期”相关的一些知识,并且谈谈我对“静默期存在的必要性”的一些看法。

  第一:静默期和缄默期哪个说法正确?

  关于上市之际不能发表相关股票言论的词汇,有些媒体写作“静默期”,有些媒体写作“缄默期”,网上居然出现了哪个词汇正确的讨论。其实这两个都是正确的,就好比NBA球星麦迪,有些媒体写作麦蒂,两种都是正确的,没必要死抠字眼。为了方便阅读,以下统一写作静默期,而且主要说美国市场的静默期(因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多为赴美上市)。

  第二:到底什么是静默期?为什么会有静默期?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静默期是指公司在首日上市交易前的一段时期内或上市后的几周内对外不发布任何信息,任人评说,而三缄其口,保持静默。即所谓的静默期。

  要想了解到底什么是静默期,为什么会有静默期,我们必须先了解静默期的规定是怎么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给穷人喝,一个颠倒乾坤的时代出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萧条”。大萧条的时代,由于科技的落后导致信息的传播不对称,一些将要上市的企业凭空捏造对自身企业有利的数据以提升股票价值,对投资人和市场造成了一定误导,如果长期下去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誉危机。就此,为了遏制这种现象以及其他金融乱象,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先后出台了《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出来大量的细节规定。

  我曾经翻阅过中文版的这部《美国1933年证券法》,其中在第5节的C部分提到“任何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下述活动是非法的:在州际贸易中利用任何交通或通讯手段或工具,或邮寄手段或工具,通过利用任何媒介或说明书或其它任何证券出售报价或买入报价,除非该证券的注册报告书已提交,或当该注册报告书被拒绝或撤销(在注册报告中生效日前),可根据第8节该注册报告书处于公开程序或审查之中时。”

  大家看到了吧,“元凶”出现了,就是这么一句话(后续又修订新增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术,但没有明确规定静默期),导致了今天让人哭笑不得的“静默期”。

  这里笔者顺便说点题外话,平心而论《美国1933年证券法》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这部法律是世界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立法的典范,更为各国仿效和借鉴的对象,中国的证券法也是参考的美国的这部法律,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市场特有的静默期,就是学习的美国人,而且比美国那边更为严格。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法》确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并在详细列举了发行人必须披露的具体内容,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证券法》的披露制度也基本学的这部法律,毫不夸张的说,老美在20世纪颁发的这部法律对全球的金融秩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法律貌似从没有规定过静默期,那我们的企业还需要遵守吗?

  如果大家仔细看我上文阐述的内容,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证券法从来没规定过静默期。静默期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而不是法律规定。事实上,在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类企业非常透明,很多数据早已经公开,常规意义上静默期一般是指不能发表和企业股票相关的声音出来,但没有说彻底把人的嘴给缝上。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以阿里巴巴为例,在2014年连续投入几百亿出手买了高德、UC、优酷等公司的股票,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发表过关于股票的言论,但这些举动无形中还是“说”了阿里巴巴是一家强大的公司,无形中还是对提升估值带来有利的帮助,大家说这个是否违规?

  有人说,既然法律没有规定,那我们的企业就大大方方,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挺好的吗?为什么还得遵守静默期这个没有写入法律的规定?

  能问出来这种问题说明大家还是太单纯了,大家忽略把静默期作为约定俗成的机构是SEC,SEC认为静默期还得遵守,那我们企业家就得乖乖听SEC的,千万别试图挑战SEC的权威。

  第四:SEC是个什么机构?很牛逼吗?

  SEC这三个字母我相信对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绝对不陌生,大部分人只知道SEC指的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但大家千万别小看这个组织,SEC作为一个“委员会”,权利大的非常骇人。

  我们经常看国外的新闻,知道美国很多市长或者州长,其实没有多大实权,甚至出现了猫狗当市长或者企业家兼任市长的情况。但美国的SEC是一个真正有实权的部门,这个SEC也是在大萧条时期成立的,核心成员只有5名,而且都是美国总统亲自任命,值得一提的是美国SEC的几个委员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在5个委员会中推选一人为主席,选出来的这个人有事情直接和美国总统联系(听起来是和中国明朝的东厂西厂非常类似)。

  SEC作为一个超脱其他部门的组织,拥有以下几大惊世骇俗的权利:立法权、行政解释权、调查权、民事和行政制裁权以及刑事追诉建议权。如果你对SEC了解了,你就会发现之前无法解释的一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乔布斯为什么怕SEC?我们看到,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这样的超级牛人,总统他都不放在眼里,但面对SEC还得装孙子,2006年得知SEC要调查苹果,乔布斯马上公开道歉、2007年SEC给乔布斯发传票,要求乔布斯出庭作证、2009年乔布斯说身体只是小问题,SEC不信非要展开调查……除了苹果,谷歌、Facebook、groupon等公司都吃个SEC的苦头。总之:一句话,其他部委不敢出手的SEC来出手,其他部委管不了的SEC来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第五:静默期的规定在当今的社会看来并不合理,是否应该废除?

  我个人一直主张废除“静默期”的相关规定,因为静默期本来就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规定,既然非常时期已经过去了,人类全面进行了信息时代,这个规定就应该废弃了。

  可能SEC也认为静默期的规则不合理,近10年来,也多次考虑对企业上市时期的言论进行放宽,但这么多年过去也没取得多大成效。而且去年奥巴马邀请了66岁的女强人玛丽·乔·怀特(Mary Jo White)担任新一届SEC的主席,这个老女人在美国金融市场可谓家喻户晓,以铁腕手段著称,执法严格。奥巴马让她做SEC老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奥总统要对对金融秩序进行严格监管,SEC被这个女强人执掌后,更难有太大的改革了。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

国内国外虚拟主机的对比

  早先讨论过《国内国外注册域名的对比》,当购买好域名后,站长们就该选择虚拟主机了,和选择域名一样,虚拟主机也有国内和国外之分,中国的站长们是应该选择国内虚拟主机还是国外虚拟主机呢?这是每一个站长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所谓国内虚拟主机就是指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在国内的机房,不包括香港和澳门,而国外虚拟主机指的是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在国外的机房(含港澳),从价格上看,同等配置的虚拟主机,国外的通常比国内要便宜一些,但在技术支持、支付、速度上国外的主机通常又处于劣势,下面是我总结的国内和国外虚拟主机各自的优缺点。

  国内虚拟主机的优点:

  1、国内用户访问速度快,因为网站在国内,用户访问的时候无需走海底光缆,因此速度通常会比国外虚拟主机快。

  2、服务本地化,国内虚拟主机客服通常的上下班时间和站长相同,提供支持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QQ、电话、邮件等,沟通和交流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

  3、域名安全,国内的监管部门通常对于国内主机用户不会采取域名黑名单的策略,因此域名可以保证安全,而使用国外虚拟主机的话,一旦网站出现敏感内容,网站域名就有可能进入黑名单,导致整个网站无法从国内访问,即使更换主机和IP也无法恢复。

  国内虚拟主机的缺点:

  1、必须备案,而且备案过程较为繁琐,通常要几周到几个月时间才能备案成功,而且某些类型的网站需要提供的资料很难获取,导致备案成功率不高,很多站长在购买了国内主机后都因为备案最后放弃而改成国外主机了。

  2、电信网通互联不通,电信线路的主机网通访问速度很慢,网通线路的主机电信访问速度很慢,速度慢到比访问国外主机还慢。就象那句笑话所说的,“在Internet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中国和美国,而是网通和电信”,

  3、服务良莠不齐,因为虚拟主机门槛低,所以服务商鱼龙混杂,很多服务商存在过度销售的情况。

  国外虚拟主机的优点:

  1、价格便宜,服务器稳定,国外主机市场成熟规范,网络技术一流,一般来说,国外的虚拟主机服务的价格都较低廉。在这一点上,国内的虚拟主机市场是无法与国外的虚拟主机商相比的。因此,如果想降低网站运作成本的话,可以考虑国外低廉且优质的虚拟主机。

  2、克服电信网通互访问题,无论电信用户还是网通用户,访问国外主机的速度都不算很慢。

  3、免备案,目前中国工信部对互联网的管理仅限于对国内ISP接入商的强行管制,国外(包括香港)的ISP不受工信部管理,因此不需要备案即可使用,无法在中国备案的网站都可以无限制接入国外虚拟主机。

  4、功能服务较好,国外的产品大多在技术上有优势,提供的主机服务功能相对来说会较多较全面。

  国外虚拟主机的缺点:

  1、容易被封,因为工信部无法直接管理国外网站,因此大多通过屏蔽的方式禁止中国用户对某些网站的访问,通常的屏蔽包括IP屏蔽和域名屏蔽,如果是IP屏蔽的话,通常换一个IP网站就又可以访问了,而域名屏蔽的话即使更换IP也无法访问,网站一旦被屏蔽域名,通常情况下只能采取更换域名的方法,流量损失会非常大。还有一种情况是被牵连,由于在虚拟主机的设置上,一个IP通常被赋给多个不同使用者的网站,而一旦其中的一个网站被封IP,其他网站会被牵连导致同样无法访问,也一起被封了。

  2、速度较慢,通常情况下,中国用户访问国外主机的速度都会比访问国内主机的速度慢。

  3、服务不本地化,通常国外主机并没有专门的中文客服,因为时差的原因,美国的白天正好是中国的晚上,交流沟通不变,国际电话成本也很高,通过邮件交流就要求站长熟练掌握英文,通过英文和客服交流沟通,国外主机的网站服务和界面通常都是英文,如果国内站长的英文不好的话,可能会遇到一个语言障碍。

  4、支付,国外主机的支付通常要信用卡和Paypal,大多不支持支付宝,因此国内用户在购买国外主机时支付往往还会遇到麻烦。

  综上所述,国外主机跟国内主机仍然是各有优势和劣势,对于主要服务于中国用户的网站来说,使用国内主机确实还略有优势,即使麻烦一些,至少域名是安全的,如果网站内容是英文,主要服务国外用户,比如外贸类型的网站,那使用国外主机就更为合适。

小米手机4的5大亮点解析

  2014年7月22日下午,广受关注的小米2014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了全国各地的数百家媒体和近千米粉汇聚北京,见证了这场堪称演唱会级的发布会。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雷军一口气发布了售价1999元的小米手机4和售价79元的小米手环两款硬件产品。

  发布会开始前,主办方给每一位来宾发了荧光棒,俨然小米的年度发布会上升到了大型演唱会的级别。小米CEO雷军登台后,宣布了小米在过去三年内取得的一系列数字,并且预测2014年小米的销售额将会达到700--800亿。随着台下米粉“干掉格力”的声音此起彼伏,雷军宣布战胜格力后,10亿元(详情搜索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局)全部发给买过小米的人。

  在发布会上,雷军首先展示了miui6的一系列新功能,比如号码识别、运营商客服电话优化等功能,不过MIUI6将会在8月16日单独召开一场发布会进行发布。此举可以看出小米的一些改变:淡化高性价比的硬件,强化实用的功能。

  随后,雷军发布了备受期待的小米年度旗舰机型小米4,小米4搭载了高通骁龙801处理器,主频为2.5GHz,配置了3G的运行内存和16G以及64G的机身内存。配备了5英寸的1080p的屏幕,前置摄像头为8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为1300万像素。此番小米4的电池也升级到了3080毫安,正常可以使用2天。

  纵观小米4,单从配置来说较小米3没有过大升级,但体验和工艺彻底的颠覆了前作。大体来说,小米4有以下几处比较明显的改革:

  ①可替换的多种风格后盖。小米4的后盖可以通过吸盘打开,替换掉用户所喜欢的布纹后盖、木纹后盖、大理石后盖等等,手感非常舒适。

  ②材料科技感大幅度提升。以往的小米手机材料大多为塑料材质,此次小米联合富士康、赫比等供应商,机身材质升级成了奥氏体304不锈钢,边框和后盖以及天线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观,并且保证了握感的舒适,用小米工程师的说法就是“摸起来像婴儿的皮肤”。

  ③高色彩饱和宽屏幕。小米4屏幕虽然配置和常规的旗舰手机差不多,但采用的是高色饱和宽屏幕,显示效果提升了17%,熄屏后手机屏幕整体外观非常协调。与此同时,小米4的屏幕支持穿戴手套操作(无需设置,自动识别),并且推出了99元每年的手机碎片和意外进水的保险服务。

  ④相机的细节提升。小米4仍然采用了索尼的1300万像素后置摄像头,在细节方面新增了“先拍照、后对焦”、“动态追焦”、“暗光自动调整拍照”等实用功能,并且在自拍方面新增了全屏触控拍照等功能。

  ⑤小米手机遥控功能。这一次,小米4不仅仅可以做电视机的遥控,还可以做空调、DVD等家用电器和数码的遥控机器,未来或许会支持全家电的遥控。

  小米4发布了,你依然还会买入吗?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7月22日星期二

移动应用被苹果官方推荐的秘密

  对于中小应用开发团队来说,技术已经不是再是瓶颈,最困难的部分是如何让大家知道自己。如果应用能被苹果官方推荐,那么就会产生巨大的收益,瞬间积累几十万用户不在话下,可以说是最具效果和性价比的推广方式。作为一个仅有一年多app开发经验的团队,我们两款产品均被苹果推荐,在业界很少见,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做到的,被问得多了,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写一篇文章,来分享下我所知道的如何获得苹果推荐。

  首先说一下我们两款产品被推荐的过程(非常平淡,慎入)

  2012年在我们提交第一个产品后,收到了一封来自@apple.com的邮件,邮件的内容是苹果觉得我们的产品很有意思,想要进行推荐,需要我们提供一系列的宣传素材(主要是页首海报)和产品计划表。作为刚开始做app还在跑线下宣传的�丝,根本不知道被推荐的意义,所以虽然认真准备并提交了,但并没有抱很大期望。没想到后来真的推荐了!

  然后服务器真的爆了!我们这才明白这个推荐的价值,而且一旦被推荐后会进入一个推荐候选的名单,苹果会持续的进行推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当初联系我们的联络人一直保持着联系,update我们的进展,且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邮件发了好几个月,但一直没有见面,(要见一面非常非常难)后来,几经波折,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帅哥@apple.com.本来想好要拉拉关系,扯扯家常,后来发现对方真的是非常认真的人,见了面一直在谈工作和对我们产品的建议,解释问题。再后来到第二个产品的时候,我们也主动发我们的产品资料给他,并根据他的反馈进行了一些改进,最终获得了推荐,由于之前的经验,这次服务器没有爆。:)

  苹果团队的工作人员一直非常nice,整个过程也顺利得让我们想感谢老天爷。事后我们对苹果推荐产品的标准做了一些总结,要知道帅哥联络人的表情很和蔼,内心要求可是很高的,以下就是我们总结的苹果的六个“秘密”心理:

  秘密一,别想拿钱套近乎。有人听到肥皂漫画上榜了,第一反应是问我们花了多少钱?面对这种问题,我们只能感叹要是能花钱我们肯定也花不起这个钱,当初到处去贴小广告就是因为没有预算做更好的推广啊!后来我们才知道,苹果商店的编辑团队是真正的高富帅,根本不差土豪产品的那些钱,他们要找真正优秀的产品,所以千万别指望用钱套近乎。为了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苹果商店创建了非常合理的组织结构。全球分为几十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自己的编辑团队,而编辑团队类似一个黑盒子,一般是接触不到的,有点像黑衣人的感觉,苹果给了这些编辑绝对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应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层关系找到这些编辑,就是之前提到的联络人,官方职位叫开发者关系,他们像是连接编辑和开发者的桥梁。

  秘密二,不是最新的我不要。既然说到优秀的产品,就不得不提这优秀的第一个标准,那就是概念一定要新鲜。这个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二十一世纪最贵的就是创意,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产品本身的创意可能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第一款产品涂鸦宝上榜的时候,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应用;肥皂漫画上线的时候,模式已经不新鲜了,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产品里漂亮的界面、清新的画风和大量的素材还是独一无二的。

  秘密三,你能为手机用户带来什么?苹果在商店首页做推荐,千万不要幼稚地以为是发善心帮你推广产品,人家的首要任务是为了推广自己的商店,所以你的产品要能给用户带来好的体验,能够实实在在地帮苹果商店留住用户,获得好评。我每周都关注苹果商店推荐,发现工具、效率和运动类的应用每期都会获得推荐,且上榜量远远大于游戏,我想这就是苹果的理念在起作用,他们推荐的应用,其目标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更高效、更健康,总的来说就是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肥皂漫画和涂鸦宝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去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秘密四,请体现苹果的气质。如果前面大家觉得我说的都在扯淡,那可以从这里开始请认真看,我要开始认真的说了。关于设计,其重要性应该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既然我们在谈如何被苹果推荐,那么这里说的设计风格主要指的是苹果的风格。尤其重要的是,苹果非常喜欢能够跟得上他们的系统迭代的产品。记得IOS7刚出来的时候,他们专门推了一个IOS7风格应用的推荐主题,这是最明显的引导。从Icon设计到内部界面都应该认真对待,试想如果没有达到苹果的水平或者风格差异过大,应用放在App Store上是有损苹果的形象的。

  秘密五,最喜欢surprise了。这一点实际是高质量的延伸,高大上的团队一般也喜欢高大上的应用。针对如何让应用显得高大上这个问题,我能给出的建议就是在细节处给用户或者编辑惊喜。一个漂亮的提示,精彩的跳转动画,搞笑的小动画和充满创意的loading都会让你的应用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区别高质量应用和低质量应用的关键区别。

  秘密六,世界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当时为产品做了一个英文版本,没想到正中苹果下怀。苹果倾向有多语言版本的应用,因为开发者关系在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应用时,会向多个市场进行推荐,因此有多语言版本的应用,有更大机会获得推荐,这一条的操作请自觉配合前面五条,因为只有在做到前面五点的前提下,多语言版本才显得有意义,算一个加分项。

  总的来说,做应用还是要做自己爱的应用,并且将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这样才可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也能让app脱颖而出。面对几百万的开发者,如何脱颖而出,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而是专注、热情、韧性、天赋和运气的综合比拼。苹果商店是一个公平的舞台,这里只是分享下我的经历和小技巧,文章写的有点乱,最开始以为在写推广,后来发现在写产品。好吧,我承认这是有意而为(才怪),我认为最好的推广是把产品做好,所有资源就自动地会向你靠拢,如果为了迎合渠道而去做产品,可能会忘了初心,迷失方向,你说呢?

  来源:投稿,作者:芦磊,个人微博

2014年7月21日星期一

浏览器设置阻止第三方Cookie保护自己隐私

  当我们在某些大型网站上搜索一些东西时,在另外的一些网站出现了你搜索的东西的相关广告,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们的隐私已经被跟踪。这种侵犯我们用户隐私现象的出现,要归功于第三方cookie所带来的副作用(隐私泄露风险)。

  为了防止用户隐私被跟踪,保护用户网络隐私,一些主流浏览器版本都已经设置了Do not Track不要跟踪这一选项。当用户提出启用“请勿追踪”功能后,具有“请勿追踪”功能的浏览器会在http数据传输中添加一个“头信息”(headers),这个头信息向商业网站的服务器表明用户不希望被追踪。这样,遵守该规则的网站就不会追踪用户的个人信息来用于更精准的在线广告。下面列举一些主流浏览器设置这项功能的过程。

  1.Chrome浏览器设置DNT (打开Chrom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chrome://settings) 见图片

COOKIE

  2.IE9浏览器做的不错,默认是开启DNT的(见图片)

COOKIE

  3.360浏览器设置 (工具—选项—-高级)见图片

COOKIE

  然后点击“网页内容高级设置” 如下图:在 阻止第三方Cookie 选项处  打钩

COOKIE

  不过对于那些不遵守该DNT规则的网站 ,他们还是可以跟踪你的。

2014年7月20日星期日

打造有风格的团队

  如果你说,你的团队比别人好,那理由是什么?因为每个人有突出的专业能力?因为你们懂得很棒的流程?还是其他的原因?

  你有没有遇过以下的问题?

  1.您的开发人员完成了一个功能,只测试了主流程,看起来不错。于是它被标记为完成并转给QA测试。 QA发现了一个严重的bug,只需要在正常流程走到一半的时候点一下取消的按钮。

  2.您的开发人员分配到一个子任务,开发一个API,API的需求写得很详细。他很快完成,开始与调用者做集成测试。此时他发现,他做的,跟调用者原来的预期差别很大。

  3.还是您的开发人员,他要修复一个Bug.他检查了现有的代码,发现这代码很丑陋。但是要修复很容易,如果他只是希望修正这个问题,只是两行代码的改动。不过代码还是很丑陋,以后要改功能还是会很复杂,除非重构。他默默选择了简单的修改,没跟人讨论。

  4.你的QA人员在测试一个新功能,功能跟需求描述是100%符合的,但是他在使用的时候觉得有些地方不顺畅。他让这个功能测试通过。

  5.我们的开发人员每次要跑起整个开发环境,都要从4个代码库更新代码,在4个工程里面点构建, 然后再启动3个应用服务器,以及启动数据库。他们慢慢的习惯这样的麻烦。

  6.我们有个开发人员,在上海,有个美国的同事,是QA.两人有差不多半天的时差。上海的开发人员快下班了,他手头的功能还剩点扫尾的工作就可以给美国的QA测试。估计还要30分钟。开发人员决定先下班,第二天再继续做。于是美国QA多等了一天才进行测试。但除了这个开发人员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一点。

  7.你的UI开发人员做了一个漂亮的HTML原型,100%展示了设计师要的UI效果。但在原型中使用的UI库跟现有应用程序中使用的冲突。要嘛工程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构现有代码,或者UI开发人员使用不同的库来重做他的原型。

  在以上所有的例子中,有没有人违反流程?没有,除非我们把上面所有的情况写进流程。如果给我时间,我还可以列出数百个流程里面没有规定的情况。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流程可以规定所有的情况。

  但他们是不是可以有不一样的做法?

  #1,他可以选择将问题提交给QA测试前,完成简单的冒烟测试; 也可以选择先像QA尽量跑一下所有的流程,尽量确保QA找不出Bug来。

  #2,他可以选择完全只看产品经理的描述;也可以选择在开发之前跟调用者讨论一下。

  #3,他可以选择尽快修复bug;也可以选择将代码的问题提出来讨论,看要不要重构。

  #4,他可以选择只听产品经理的;也可以选择从用户的角度把反馈提出来。

  #5,他可以选择忍受这种繁琐的手工活;也可以选择建一个脚本来自动完成。

  #6,他可以选择常规节奏按时下班;也可以选择多留下来半个小时,让QA提早测试。

  #7,他可以选择尽快实现UI效果;或者做之前跟开发人员讨论一下。

  如果把他们的思路不断抽象归纳一下,就是:总是考虑下游人员的工作,像用户一样思考,改进一切可以改进的事情等等。这些思路,不是专业技能,不是流程,但就是这些思路,构成你的团队文化,让你的团队不一样。新团队一般不会有一致的思维方式,大家的各有各的视角和立足点。

  一个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团队,他们碰到各种场景,一起处理过各种问题,最终他们建立了一种默契。属于团队自己的默契,于是他们花更少的时间就可以把问题沟通清楚;他们可以更快的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他们可以更快的反应;他们可以用更少的尝试找到答案。这是一支有强烈风格的团队,而且很高效!

  谁来打造文化?通常是团队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能够进入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每一件小事。那么,团队每个成员自然而然会去注意每一个细节,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老大关注这个。如果领导者在做每一个环节的时候,都会考虑下一个环节怎么做,那么成员自然会学着多考虑一步。如果领导者总是在想着怎么提高效率,减少手工流程,时时在问这个问题。成员也会拥有这种思维。如果领导者总是站在用户的立场考虑问题,做尝试,成员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像领导一样,问自己,如果我是一个用户,我会怎么样?

  如果想打造有自我风格的团队?试试这样:

  1.花时间回想你碰过的所有场景,把那些场景下组员应该怎么想的思路抽取出来,总结成简短的话。

  2.这几句话就是你们团队文化的关键词。

  3.告诉你的团队这些关键词。

  4.往后留心跟这些关键词有关的场景。

  5.如果团队成员的思路跟你想要的文化符合,鼓励他们。

  6.如果团队成员的思路跟文化不一致,指出来,告诉他们你是怎么想的,后者自己亲自做给他们看。

  7.让你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这样指导新来的人。

  8.根据一些以前没考虑到的场景,提炼改进关键词。

  来源:投稿,作者:王伟杰。

通讯工具Line估值100亿美元合理吗?

  日本即时通讯公司Line母公司Naver周三宣布,Line已经在东京提交了首次公开发行(IPO)申请,估值可能超过100亿美元。

  该公司于此前透露,其总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4亿。而去年11月Line才刚刚突破了3亿用户的大关。在3月21日那天,该平台总共发出了超过100亿条短信。其实自2014年以来,Line就不停地再打破以往的记录,每日语音呼叫数也突破了1200万次。 尽管Line是一款免费应用,但是通过增值内容,该公司2013年的营收表现依然抢眼——其总共为母公司贡献了343亿日元(3.38亿美元)。内购占据了其中的60%,另有20%为贴图(stickers)所贡献。业内人士称,line有望在今年底之前达到5亿的注册用户,和美国的whatsapp和中国的微信形成三强争霸的格局。

  line上市的消息产出引发了各界关注,就一款移动app是否价值100亿美元的讨论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展开,在笔者看来,2013年全球短信发送量仅为6.5万亿条,相当于每日不到180亿条的规模,而line的单日信息发送量超过了100亿条,截止年底有望匹敌全球短信的日发送量,对于这样一款APP来说,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产品,100亿美元的估值不过分。

  Line的上市对中国的微信也是极大的利好,在Line官方确定启动上市进程后,微信母公司腾讯控股在7月16日股票开盘后也一路上扬,截止目前腾讯控股市值达到11613亿港币。相比Line主要依靠短信赚钱,微信的可扩展性更强,除了游戏也有望在电子商务、O2O、旅游等领域取得巨额的收益。按此计算,微信给腾讯无形中新增的市值应该在300——500亿美元之间。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7月18日星期五

阿里巴巴称正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

  7月18日,阿里巴巴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阿里巴巴公司正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有机构要求其出资30万美元买断与公司相关的负面研究报告,该报告以中国国内某周刊及某些自媒体人士针对阿里巴巴的相关报道为主体。阿里巴巴称公司已报案。

  阿里巴巴集团在美上市已经初定在8月8日,上市地点为纽交所,上市代码为BABA,目前处于上市缄默期。

  以下为阿里巴巴微博声明全文:

  “缄默期”的声音

  一、处于上市缄默期的阿里巴巴集团,正在遭遇有组织的舆论敲诈。有机构要求本公司出资30万美元买断有关本司的所谓负面研究报告,该报告以国内某周刊以及某些自媒体人士针对阿里巴巴集团的相关报导为主体。杭州警方已正式接受本公司报案。目前相关资料已移交警方处理。

  二、阿里巴巴集团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理性客观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我们欢迎公开透明的舆论监督,我们珍视社会各界对阿里巴巴集团和对中国电子商务事业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深知这能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我,保持警醒,修正完善,但是,当面对毫无根据的指控和肆无忌惮的舆论胁迫时,我们不会隐忍和退让!

  阿里巴巴集团

2014年7月17日星期四

OpenWRT 路由配置技巧

  随着最近 Google 在国内已经完全无法访问,使得通过 VPN 访问网络的需求更加强烈,本文介绍的方法可以使一个普通的路由具备稳定连接 VPN 的能力,并能够根据目标访问网站选择国内外线路,从而得到一个既没有限制,也不会影响速度的 Wifi 环境,连接到这个网络的设备不需要任何配置即可安全上网,完全感觉不到任何不便。

  chnroutes 路由表

  这个路由表集中了所有分配到中国大陆的 IP 段,根据 http://ftp.apnic.net/apnic/stats/apnic/delegated-apnic-latest 每天自动更新,可使得在访问国内地址时不经过 VPN。

  想想如果能够让家里的路由直接连接 VPN,在家连接 WiFi 的所有设备直接达到Fan墙的效果,应该很 Cool,所以最近在某宝整了一个 Netgear WNDR3800 二手路由回来,先后分别在 DD-WRT 和 OpenWRT 成功配置 VPN + chnroutes,最后还是选择了 OpenWRT。

  DD-WRT vs OpenWRT

  关于 DD-WRT 和 OpenWRT,我选择 OpenWRT 主要因为 DD-WRT ROM 中集成的软件太多,绝大多数用不到,要配置 jffs2 来保存脚本文件,一般配置则保存在nvram中,而且无线较不稳定,5G频段常搜索不到(当然可能是我这个路由器型号的支持问题)。OpenWRT 的配置文件语法统一,配置都存储在文件系统中,且 ROM 本身仅集成了必备组件,非常小,可以只安装需要的东西,WEB管理界面也是可选安装,简洁强大,经过若干天的使用一直比较稳定。

 

  配置

  已配置好 OpenWRT 上网的童鞋们可以直接跳过 1.刷 ROM2.初始配置

  1.刷 ROM

  a.首先确定你的设备可以被 OpenWRT 所支持(到这里查看支持的设备列表:http://wiki.openwrt.org/toh/start),然后到这里下载编译好的 ROM:http://downloads.openwrt.org/ 。最新的 stable 版本是 attitude_adjustment(12.09),我下载的是 trunk 版本。

  b.在 OpenWRT 官网找相应设备的 Wiki 页面查看刷机方法,一般都是在路由器官方Web固件升级页面直接刷入(我的 WNDR3800 Wiki页面是:http://wiki.openwrt.org/toh/netgear/wndr3800)

  2.初始配置

  a.路由器启动后,有的型号没有安装 Wifi 模块,需要先用网线连接到 LAN 口,本机 IP 配置为静态 192.168.1.x,然后 telnet 到 192.168.1.1,更改 root 密码,然后 ssh 连入,参考:http://wiki.openwrt.org/doc/start#configuring.openwrt

OpenWRT 路由配置 PPTP VPN + 断线自动重连 + chnroutes国内路由表

  b.配置 WAN 口,让路由连上 Internet,参考:http://wiki.openwrt.org/doc/howto/internet.connection 。

  比如要配置 PPPoE:

uci set network.wan.proto=pppoeuci set network.wan.username=''yougotthisfromyour@isp.su''uci set network.wan.password=''yourpassword''uci commit networkifup wan

 
  c.安装 LuCI Web 管理界面并设置开机自动启动,参考:http://wiki.openwrt.org/doc/howto/luci.essentials

opkg updateopkg install luci/etc/init.d/uhttpd start/etc/init.d/uhttpd enable

 
  d.浏览器输入路由器 LAN 侧 IP(多为192.168.1.1),进行 Wifi 等配置

OpenWRT 路由配置 PPTP VPN + 断线自动重连 + chnroutes国内路由表

OpenWRT 路由配置 PPTP VPN + 断线自动重连 + chnroutes国内路由表

  3.配置 DNS

  a.创建 /etc/config/sec_resolv.conf

vim /etc/config/sec_resolv.conf

  填入以下 DNS Servers:

nameserver 8.8.8.8nameserver 8.8.4.4nameserver 208.67.222.222


  b.编辑 /etc/config/dhcp

vim /etc/config/dhcp

  找到 option resolvfile 选项,替换为:

option resolvfile ''/etc/config/sec_resolv.conf''
  4.配置 PPTP

  a.安装 ppp-mod-pptp

opkg updateopkg install ppp-mod-pptp

  
  如果需要 LuCI 支持(推荐):

opkg install luci-proto-ppp

  
  b.配置 vpn 接口,编辑 /etc/config/network 文件,应该已经有以下内容(如果没有,需要插入),并配置里面的 server、username 和 password:

config ''interface'' ''vpn''         option ''ifname''    ''pptp-vpn''          option ''proto''     ''pptp''        option ''username''  ''vpnusername''        option ''password''  ''vpnpassword''        option ''server''    ''vpn.example.org or ipaddress''         option ''buffering'' ''1'' 

   
  c.进入 Network -> Firewall ,把 vpn 加入 wan zone,效果如图:

    

  d.进入 Network -> Interfaces ,此时应该已经可以看到 VPN Interface 并可以连接,效果如图:

 

    

  e.此时在本机 traceroute www.google.com,应该能得到类似以下的结果:

FL-MBP:~ fatlyz$ traceroute www.google.comtraceroute: Warning: www.google.com has multiple addresses; using 74.125.239.113traceroute to www.google.com (74.125.239.113), 64 hops max, 52 byte packets 1  fc_r0.lan (192.168.7.1)  2.266 ms  0.999 ms  0.946 ms 2  10.7.0.1 (10.7.0.1)  189.259 ms  187.813 ms  188.368 ms 3  23.92.24.2 (23.92.24.2)  189.847 ms  190.489 ms  188.939 ms 4  10ge7-6.core3.fmt2.he.net (65.49.10.217)  188.508 ms  192.216 ms  202.863 ms 5  10ge10-1.core1.sjc2.he.net (184.105.222.14)  195.695 ms  195.691 ms  284.242 ms 6  72.14.219.161 (72.14.219.161)  189.196 ms  192.287 ms  193.220 ms 7  216.239.49.170 (216.239.49.170)  192.496 ms  188.547 ms  189.881 ms 8  66.249.95.29 (66.249.95.29)  190.125 ms  190.335 ms  190.026 ms 9  nuq05s01-in-f17.1e100.net (74.125.239.113)  189.804 ms  190.556 ms  190.242 ms

  可以看出,其中第二跳是 VPN 的网关,而 traceroute www.baidu.com 的话第二跳应该也是同样的结果。

  这时已经可以访问 Google, Baidu 等国内外的站点了。

  5.配置 chnroutes

  a.到 chnroutes 项目的下载页面:http://chnroutes-dl.appspot.com/ 下载 linux.zip,解压

  b.把 ip-pre-up 重命名为 chnroutes.sh,打开编辑,在 if [ ! -e /tmp/vpn_oldgw ]; then 前插入以下代码,以避免 ppp 连接脚本重复执行导致重复添加路由表项:

if [ $OLDGW == ''x.x.x.x'' ]; then    exit 0fi

  其中 x.x.x.x 是 VPN 的网关,可以先本机连接上去之后查看一下网关地址。

  c.ssh 连接到路由器,执行以下命令:

cd /etc/config/mkdir pptp-vpn
cd pptp-vpn
vim chnroutes.sh

  在 vim 中把编辑好的 chnroutes.sh 粘贴进去(当然也可以通过 ssh 直接把 chnroutes.sh 文件传过去,或者上传到某个地方再 wget 下载)

  执行以下命令,设置权限为可执行: 

chmod a+x chnroutes.sh

  d.用 vim 编辑 /lib/netifd/ppp-up 文件:

vim /lib/netifd/ppp-up

  在 [ -d /etc/ppp/ip-up.d ] && { 这一行前插入以下内容,确保 ppp 连接脚本能够被执行:

sh /etc/config/pptp-vpn/chnroutes.sh


  e.重启路由,启动好之后,进入 LuCI 查看接口状态,等 WAN 和 VPN 都连接成功后,ssh进去,执行 route -n | head -n 10 ,效果应该类似这样:

root@FC_R0:/etc/config# route -n | head -n 10Kernel IP routing table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0.0.0.0         10.7.0.1      0.0.0.0         UG    0      0        0 pptp-vpn1.0.1.0         58.111.43.1   255.255.255.0   UG    0      0        0 pppoe-wan1.0.2.0         58.111.43.1   255.255.254.0   UG    0      0        0 pppoe-wan1.0.8.0         58.111.43.1   255.255.248.0   UG    0      0        0 pppoe-wan1.0.32.0        58.111.43.1   255.255.224.0   UG    0      0        0 pppoe-wan1.1.0.0         58.111.43.1   255.255.255.0   UG    0      0        0 pppoe-wan1.1.2.0         58.111.43.1   255.255.254.0   UG    0      0        0 pppoe-wan1.1.4.0         58.111.43.1   255.255.252.0   UG    0      0        0 pppoe-wan

  其中 Destination 为 0.0.0.0 的是默认路由,网关为 VPN 网关,意味着默认流量都经过 VPN,而以下的条目则把目的为国内的网段都指向了 ISP 提供的网关。

  至此 PPTP VPN 和 chnroutes 已经配置完毕。

  6.配置 VPN 断线自动重连

  a.创建 /etc/config/pptp-vpn/status-check.sh:

vim /etc/config/pptp-vpn/status-check.sh

  在 vim 中粘贴以下内容(此脚本检测 VPN 连接状态,并在断线后会断开 WAN 和 VPN 接口,10秒后重新连接 WAN,并在 30 秒后重连 VPN):

#!/bin/shif [ -f "/tmp/vpn_status_check.lock" ]then        exit 0fiVPN_CONN=`ifconfig | grep pptp-vpn`if [ -z "$VPN_CONN" ]then        touch /tmp/vpn_status_check.lock        echo WAN_VPN_RECONNECT at: >> /tmp/vpn_status_check_reconn.log        date >> /tmp/vpn_status_check_reconn.log        ifdown vpn        ifdown wan        sleep 10        ifup wan        sleep 30        ifdown vpn        sleep 10        ifup vpn        sleep 40        rm /tmp/vpn_status_check.lockelse        date > /tmp/vpn_status_check.logfi

  执行以下命令,设置权限为可执行: 

chmod a+x /etc/config/pptp-vpn/status-check.sh

  b.进入LuCI 的 System -> Scheduled Tasks 填入以下内容,并保存:

*/1 * * * * /etc/config/pptp-vpn/status-check.sh

  以上实际上是编辑了 cron 配置,cron 每分钟运行检测 / 重连脚本,重启 cron:

/etc/init.d/cron restart


  c.静待几分钟,查看 /tmp 目录,应该能看到 vpn_oldgw 和 vpn_status_check.log 文件,查看 vpn_status_check.log 文件,可以看到最近一次检测 VPN 连接状态的时间。

root@FC_R0:/tmp# ls vpn*vpn_oldgw             vpn_status_check.logroot@FC_R0:/tmp# cat vpn_status_check.log Tue Jul 15 00:04:02 HKT 2014root@FC_R0:/tmp# 

  你可以在 LuCI 中断开 VPN 接口,在接下来的4-5分钟,观察 WAN 和 VPN 的重连情况。

  d.分别 traceroute www.google.com 和 www.baidu.com ,观察第二跳的地址:

FL-MBP:~ fatlyz$ traceroute www.google.com | head -n 3traceroute: Warning: www.google.com has multiple addresses; using 74.125.239.115traceroute to www.google.com (74.125.239.115), 64 hops max, 52 byte packets 1  fc_r0.lan (192.168.7.1)  2.161 ms  0.912 ms  0.895 ms 2  10.7.0.1 (10.7.0.1)  193.747 ms  187.789 ms  289.744 ms 3  23.92.24.2 (23.92.24.2)  259.323 ms  354.625 ms  408.535 ms
FL-MBP:~ fatlyz$ traceroute www.baidu.com | head -n 3traceroute to www.a.shifen.com (180.76.3.151), 64 hops max, 52 byte packets 1  fc_r0.lan (192.168.7.1)  1.190 ms  0.984 ms  0.731 ms 2  58.111.43.1 (58.111.43.1)  20.616 ms  38.822 ms  18.484 ms 3  183.56.35.133 (183.56.35.133)  20.056 ms  52.353 ms  87.841 ms

  可以看出,已成功对国内外的目标地址进行了路由选择。

  至此,OpenWRT 路由的基本配置、PPTP VPN、chnroutes 和自动重连已经配置完成。

  来源:投稿,作者:FatLYZ,原文链接

2014年7月16日星期三

Google和Adobe合作开发开源字体

  据Google黑板报报道,Google携手Adobe为中日韩用户开发了一款优秀的免费开源字体:思源黑体(Source Han Sans)/Noto Sans CJK,这款字体风格介于现代和传统之间,提供了对日、韩、中文(简/繁体)的支持,包含了7中不同粗细大小。

  虽然由两家公司合作开发,但各自对这款字体的称呼却不一样,Adobe称之为Source Han Sans(思源黑体),而谷歌则称它Noto Sans CJK(CJK:Chinese, Japanese, Korean),并纳入了Noto pan-Unicode字体家族。

  Adobe拥有字体设计的版权。发布的字体文件则可以不受限制的免费使用。这些字体文件使用Apache许可证版本2(Apache License, Version 2)。

Google和Adobe合作开发开源字体

  开发泛中日韩字体Noto Sans CJK是Google提高在各种设备上的阅读体验的重要一步。Noto Sans CJK是Google的泛Unicode字体家族Noto的最新成员。Noto字体家族的目标是支持世界上的所有语言。整个Noto字体家族包括中日韩部分都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使用。用户可以访问Noto主页下载Noto Sans CJK及其他Noto字体。也可以访问Adobe Typekit网站下载,如果想要使用原始源文件,可以通过SourceForgeGitHub下载页获取,采用Apache 2.0许可证授权。 

  下载完成后,解压缩下载文件,打开控制面板的“字体”选项,将解压后的文件拖进去即可安装。

Google+取消实名制规定

  在遭到用户多年的抱怨之后,Google终于取消了必须在Google+上使用真名的规定。Google+用自己的官方帐号进行了阐述

  3年前,Google+首次推出了这项实名政策,目的是为了打造出一个类似真人社交网络。但是此举也让那些不想在网络上使用真名的人被排除了在外。

  实名制推出后遭到了不少用户的质疑和批评,Google也逐渐放松了这一政策,最开始是允许YouTube用户和品牌页面挑选它们想要的任何名字,知道现在完全取消了实名制的限制。

  Google表示:“我们得知实名政策不够明朗,对于某些用户来说,这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困难。在此,我们深表歉意,并希望今天的变化可以让Google+变得更受欢迎和包容”。

  不过,目前Google+依旧不允许冒充他人,冒充他人可能会导致个人资料被暂停。同时,用户不能无限制地改名,在90天内有3次改名的机会,如果你最近已改名三次,那么你最长可能需要等待三个月才能再次进行改名。

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

用户投诉苹果预装软件不能删除

  据广州日报报道,本月7日,深圳的姚小姐在公益法援平台的支持下,将苹果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判令苹果公司公开其在iphone上预装软件是否存在监控与窃取用户私密信息的功能,以及就不能自由卸载预装软件的问题在有全国影响的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姚小姐在诉状中称,2013年1月30日,她在华强北花4600元买了一部iphone 5,但在使用此手机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便,其中包括:

  首先,手机SIM卡必须剪切方能使用;其次,下载软件只能选择手机制造商设置的唯一途径苹果商店(Apple Store);最后,如果与电脑连接使用,还得进行专门的匹配安装。更重要的是,姚小姐觉得苹果手机制造商让用户一拿到手机就被预装了若干软件,且这些软件是所有用户无法自由卸载的,姚小姐认为对其造成困扰无法卸载的iPhone手机预装软件包括指南针、语音备忘录、地图、股市、邮件等。

  我觉得,这位状告苹果的姚小姐就是吃饱了撑的,估计是为了出名去状告苹果公司,苹果预装的应用容量又少又干净无广告,大多数都很实用,比起国内的那些安卓手机定制商预装的应用来说,称得上良心企业,这样的预装都会被告,那么国内已经没有适合她使用的手机了。要真的想要卸载,那也不是不可以,只要越狱之后就可以自由删除卸载,但越狱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让恶意软件有可乘之机。而苹果应用必须通过官方AppStore安装,正是为了杜绝恶意应用的传播,所以现在苹果手机上的恶意应用比Android上的要少得多。对于大众来说,苹果提供了一个易用而安全的解决方案,给绝大多数用户提供了最佳的使用体验,对于姚小姐这样的用户来说,她需要的不是苹果手机,而是诺基亚1050这样的非智能手机。

强制网站在Chrome下HTTPS

  在使用Hosts访问某些网站的时候,通常必须使用HTTPS的方式才能正常打开,但某些时候这些网站内部还有HTTP的链接,需要手动修改,颇为麻烦,本文介绍一种在Chrome下自动转化HTTP为HTTPS方式的方法。

  在Chrom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chrome://net-internals/,打开HSTS标签,在Add domain里的Domain输入要添加的域名地址(不带http的地址),点Add即可。

  其中Include subdomains选项还可以添加子域名,保证所有子域名都使用HTTPS访问。

  使用举例:

  使用Google的https搜索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搜索结果虽然可以显示,但是有时候结果网页快照却无法打开。这里的原因是网页快照结果链接往往使用的是http的方式打开,打开Chrome,在地址栏输入chrome://net-internals/之后,在HSTS选项卡下的Domain中输入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然后点击Add按钮,即可强制快照以HTTPS方式打开。

强制网站在Chrome下HTTPS

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

苹果回应央视质疑苹果搜集用户隐私

  7月11日,央视在《新闻直播间》节目里报道称,只要在苹果手机上使用软件(即使未经授权使用地理位置权限),用户使用软件的时间地点都会被记录下来。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软件使用同步,并且比手机基站、WIFI等定位精度更高。专家表示,根据手机定位服务显示信息可完整分析个人行迹,用户动态会完全公开。而谷歌、苹果等公司也曾因擅自搜集用户信息屡次惹上官司。

  苹果软件获用户位置信息 比手机基站WIFI定位更准

  节目中,记者对包括社交软件、办公软件、炒股软件、娱乐软件等在内的十一款进行测试。其中有5款软件出现了位置权限的申请,但都已经关闭。剩下的六款软件则并未出现位置权限申请。通过操作发现,当使用软件时,对应位置文件夹中会出现软件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时间、使用位置的经纬度等。该文件夹虽然显示加密,但并不需要任何解密措施就可以打开。这些定位信息完全与软件的使用同步,相对于手机基站、WIFI定位,该种定位方式精准度更高。

  据了解,央视新闻客户端也参与了该项测试,但该客户端并未提出位置权限申请。央视客户端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苹果上线央视新闻客户端之前并没有向苹果公司申请获取用户位置的权限,而且新闻客户端也没有必要申请位置权限,但是对苹果公司后台如何操作获取用户信息并不太清楚。”

  通过查阅还发现,在苹果手机位置文件夹所提供的数据中还显示了位置可信度分值,有部分数据达到80以上,说明定位信息较为准确。记者也根据数据表选取一组数据进行测试,发现数据表中提供的位置与实际使用软件的位置相距不到20米,定位较为准确。

  关闭定位功能仍被获取位置信息 90%用户不知情

  记者通过走访北京、青岛等城市,对60位苹果手机用户进行随机采访,被采访者中知道苹果手机有该功能的人仅5人,超过90%用户对苹果手机该功能并不知情。而采访苹果手机专卖店工作人员时,工作人员也表示对该功能并不熟悉。“不了解苹果手机这项功能的正面作用,负面作用要大于正面作用。”该工作人员说道。

  那么位置权限所显示的用户信息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保卫学院院长马丁就根据该苹果手机中的位置信息准确的分析出了手机用户的行为轨迹。马丁表示:“苹果手机中的定位功能可以显示手机用户经常活动的地点,活动的时间、活动的频率,会把一个人完整的行为轨迹进行比较详实的分析,是公开性的,没有任何秘密。”

  马丁介绍,过去常常将数据和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安全级别越高,防护措施越好。但在大数据时代,泄密的通常不是关键性的保密数据而是普通的日常性信息。那么是不是将苹果手机中定位功能关闭就可以避免位置信息被搜集,避免泄露呢?

  对此,马丁表示:“即使用户将定位功能关掉,也不会改变后台系统,该系统还是能将手机软件使用时所在地点、时间等信息完整的记录下来。”

  擅自搜集用户位置信息 苹果谷歌屡惹官司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发展,用户数据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少互联网公司如苹果、谷歌等也因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而惹上麻烦,甚至做出赔偿。

  2011年,近三万名韩国苹果手机用户起诉苹果公司,未经同意擅自搜集用户行踪信息,要求苹果公司赔偿271亿韩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数月后,一名用户胜诉,苹果公司向其支付约合6100元人民币的赔偿款。同时,苹果就手机定位事件,收到了来自韩国广播通信委员会开出的全球第一张罚单,被指控违反了位置信息保护法相关规定,并处以苹果300万韩元的行政罚金。2012年,苹果公司再次因搜集用户位置信息,在美国圣何塞被集体诉讼。

  另一互联网巨头—谷歌也曾因搜集用户信息而惹上官司。2011年5月,谷歌在韩国首尔的办公司被警方调查。警方表示,谷歌涉嫌擅自搜集用户位置信息。同年,美国安卓手机用户状告谷歌过分跟踪其地理位置信息,并向谷歌索赔5000万美元。2012年,谷歌因侵犯用户隐私遭美国政府罚款2250万美元。

  苹果公司回应收集位置信息:用户隐私受保护

  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苹果一直坚持保护所有用户隐私,并对质疑做出了解释。

  央视报道称iPhone会记录用户地理信息,包括三个问题:1、用户常去地点,iPhone上可以查看过去一段时间内这部手机到过的地点及次数;2、即使关掉常去地点选项,第三方应用依旧会记录用户位置信息;3、iPhone用户在路过Wi-Fi热点范围时,会记录该Wi-Fi热点地理信息。并且,这些位置信息都会被回传至苹果公司总部服务器。

  苹果公司在声明中称,苹果一直坚持保护所有用户隐私。1、"常去地点" 仅存储于每个用户个人的iOS设备上,并且进行了加密;苹果没有将其存储在服务器上,也不会泄露;2、用户能够自主控制定位数据的收集和使用;3、iPhone搜集附近Wi-Fi信息为了更快地定位用户位置;4、苹果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 "后门".

  以下是苹果公司官方声明原文:

  关于你定位信息的隐私

  一直以来,Apple 都非常坚定地承诺保护我们所有用户的隐私。从最初的设计阶段开始,隐私保护的理念就已植根于我们的产品与服务之中。我们不懈努力,只为将安全性世界领先的硬件和软件产品带给我们的用户。与许多其他公司不同,我们的业务并不依赖于收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我们郑重地承诺,坚持给予用户清晰而透明的提示和选择,让用户得以控制自己的信息。而且我们坚信,自己的产品也简单而恰当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非常感谢 CCTV 的努力,就这一我们也认为非常重要的议题来协助进行用户教育。在此,我们要确保所有的中国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在涉及隐私和个人数据信息时,我们的所为及所不为。

  在购物,旅游,寻找就近餐馆或计算上班所花费时间等具体活动中,我们的用户想要并期望他们的移动设备能够快速并可靠地确定自己的当前位置。我们在设备端做到了这一点。但 Apple 不会追踪用户的定位:Apple 以前从未这样做过,以后也永远不会这样做。

  如果仅使用 GPS 卫星数据进行手机定位,可能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而通过预先储存的无线局域网热点位置和信号发射塔位置数据,并结合当前正在被 iPhone 接收的无线局域网热点和信号发射塔信息,iPhone 可以将这个时间缩至短短几秒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Apple 运行着一个安全可靠的众包数据库,其中包含了 Apple 通过数百万 Apple 设备收集的已知信号发射塔和无线局域网热点位置信息。但必须重点指出的是,在这一收集过程中,Apple 设备并未发送或传输任何具体与某部设备或某位用户相关的数据。

  在我们所有的设备上,Apple 都让用户能够自主控制定位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用户必须自主选择启用 "定位服务",因为它不是一项默认设置。Apple 绝对不允许任何应用,在未曾预先弹出让用户一目了然的提示并得到用户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接收设备的定位信息。这样的提示是强制性的,并且不能被隐藏或覆盖。如果用户改变主意,仅需简单地切换 "开/关" 按钮,即可随时就个别应用或服务退出 "定位服务".当用户将某个应用或服务的定位数据切换成 "关" 时,它就会停止收集数据。而且,家长还可以使用 "访问限制" 功能,以防止孩子使用 "定位服务".

  当使用 iPhone 了解交通状况时,iOS 可搜集 "常去地点",在 "通知中心" 的 "今天" 视图中提供通勤信息,并在 CarPlay 中为你展示 iOS 自动规划的路线。但 "常去地点" 仅存储于每个用户个人的 iOS 设备上,并且进行了加密;它并不备份于 iTunes 或 iCloud 中。Apple 从不获取或了解某个用户的 "常去地点" 信息。而且,这一功能也可随时通过隐私设置切换为 "关".

  Apple 不会在任何时候通过任何用户的 iPhone 去获取其 "常去地点" 或其定位服务的缓存。我们通过用户密码对缓存进行了加密,并且谨防任何应用对其进行访问。为了让用户拥有更大透明度的权益,用户在成功输入其个人密码后,即可看到其设备上收集的数据。而当设备锁定后,在未输入密码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查看这些信息。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Apple 从未与任何国家的任何政府机构就任何产品或服务建立过所谓的 "后门".我们也从未开放过我们的服务器,并且永远不会。对于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必须坚守、绝不妥协的。

  回应解读:

  苹果对于央视《新闻直播间》的这个回应,我觉得好像没回应问题的关键,央视称一个应用关闭了位置服务,iOS依旧会存储该应用的位置服务信息,苹果的回应应该表明这是不可能的,我的手机没有越狱,无法验证央视的报道是否属实。越狱的同学可以看看该系统目录下的文件是否有保存未授权应用的位置信息。

  当然,自动存储应用位置信息也可能是一个系统BUG,早先有国外程序员发现,iOS 4系统能跟踪并存储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而且这一行为还是再产品后台运行的,用户毫不知情,而苹果当时表示,iOS设备自动存储用户的位置信息实际上只是一个BUG而已,这一缺陷基本上可以归纳在consolidated.db上。consolidated.db这个文件应该是用于存储用户近期位置信息,以便iOS和iOS应用程序调用的,不过由于BUG原因,consolidated.db实际上并未删除旧数据,结果数据的累积自然就显示为了用户的持续行踪。

2014年7月11日星期五

谷歌关闭社交网络Orkut

  在未读邮件里看到一封邮件:“Orkut,再见”,内容是,Google宣布将于今年9月30日关闭社交平台Orkut.Orkut大多数使用者来自巴西及印度。

  Google在邮件里表示,在过去的10年里,YouTube、Blogger和Google+发展迅猛,与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的通讯服务纷纷涌现。Orkut的发展速度已经落后于这些新的通讯服务,因此我们决定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完善上述这几个社交平台,以尽可能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

  可见,Google将努力发展其认为有前途的社交网站服务,例如YouTube、Blogger和Google+,但我依然难以想象,Google居然到现在才关闭Orkut这个根本不可能有未来和发展的服务。至少有Google+存在的情况下,再去发展另一个社交网站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谷歌于2004年正式推出社交网络Orkut,这是谷歌在社交网络领域的首次尝试。Orkut我早先曾经使用过一段时间,其功能的确毫无新意,根本无法和Facebook等主流社交网站相竞争,这个服务我看早就应该关闭了。

  以下是Google的邮件全文:

  Orkut,再见!

  10年的活力对话,10年的亲密联系!现在是时候与Orkut告别了。在过去的10年里,YouTube、Blogger和Google+发展迅猛,与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地的通讯服务纷纷涌现。Orkut的发展速度已经落后于这些新的通讯服务,因此我们决定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完善上述这几个社交平台,以尽可能满足每个用户的需求。

  Orkut将在2014年9月30日关闭。在关闭之前,您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您可以抓紧时间进行相应的迁移工作。您可以使用Google Takeout(在2016年9月之前有效)导出自己的个人资料数据、社区帖和照片。我们将保存一份涵盖所有公共社区的归档文件,此文件将从2014年9月30日开始提供在线访问。如果您不希望社区归档中包含您的帖子或名称,请从您的Google帐户中永久移除Orkut.如需其他进一步的详细信息,请访问我们的帮助中心。

  Orkut陪伴我们走过了快乐的10年,我们要向仍在频繁使用此服务的用户致歉。希望大家找到其他优秀的在线社区,在下一个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体验到更多对话和联系的乐趣。

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中国内地个人投资美股指南

  中国内地居民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银行以低息吸存款,股市长年熊市,而因为中国有外汇管制,大部分中国大陆居民只能在国内这个单一市场进行投资,回报较低,风险较大,因此对于很多人而言,个人如何进行境外投资是个比较有价值的话题。

  进行全球性的投资的风险比在中国的单一市场投资风险低,比如中国股市牛短熊长,连年下跌,但是美国市场完全没这个影响,美国股市从09年开始到达底部以后,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长达数年的牛市,牛长熊短,如果把资金投资在美国股市,不仅分散了风险,还可以获得良好的收益。

  那么个人境外投资美股应该如何操作呢,不少证券服务商都在中国提供了网上交易服务,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中国内地个人投资美股指南

  前期准备

  个人对外投资,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购买海外房地产,资金如何出境一直都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此类用汇属于资本项目用汇,目前还处在严格管控之下。如果直接汇款给美国的券商,一般可能会有失败的风险,因此,办理一张国外的银行卡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案,从实用性、方便性、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招行香港一卡通是个不错的选择。

  招行香港一卡通是一个香港本地银行卡,通过这个银行卡可以不受限制往国外公司汇款和接受国外公司的汇款,办理香港一卡通需要使用港澳通行证或护照到指定的招行网点开户,办理香港一卡通的时候,为了香港反洗钱要求,用户必须提供与开户证件(大陆身份证)同名的三个月内的住址证明,开通香港一卡通后,必须在2个月内使用大陆同名帐号往香港一卡通进行一笔转账,招行香港一卡通开通之后,每年必须有一笔转账,否则转账功能会被取消。

  招行香港一卡通的年费标准是,卡内资金低于等值10万港币的话,需要收钱管理费,用户选择电子账单的话,每月管理费是8港币。

  资金出境

  目前《个人外汇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个人年度五万美元的结汇额度,这对于境外投资往往不够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是,使用父母妻子的银行卡进行购汇,这样总共就可以有每年15-2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购买美元现汇,不要购买现钞。

  国内银行卡往个人办理的香港招行一卡通转账是没有问题的(转账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写转账用途是投资理财),只是手续费有些高。我自己做过测试,通过中国银行往招行香港转账一笔钱,中行收取手续费104元,招行香港收取4美元手续费,中间行收取30美元手续费,这三比手续费中,去美国纽约的中间行手续费是大头。

  降低这种跨行转账手续费的方法是,国内银行都使用招行银行卡,同行转账就不走中间行,手续费会低一些。普卡转账的费用是:手续费汇款金额的0.1%,最低100元人民币(金卡手续费半折50元,金葵花卡免费),电汇费用150元,美元港币现钞的话汇出加收0.8%,最低50元。因此建议使用金葵花卡,购汇时候选择美元现汇,这样每次转账就只收150元电汇费。

  券商选择

  资金到了自己的香港一卡通上,就可以从那里将钱转账给美股的券商了。目前可开户炒美股的券商大体上有三类:一类是内地券商在香港的分公司;一类是香港本地券商;一类是美国本土券商。

  通常情况下,在香港内地券商开设的帐号会收取较高的佣金,不太合算,因此大多数人选择美国本地券商。可以在网上开户,并且支持中文的美国本土券商有不少,中国人常用的美股券商有:Scottrade(史考特证券),Firstrade(第一理财),Interactive Brokers(盈透证券)等。其中Scottrade的手续费较低,无论买卖多少股都是7美元一次交易手续费,没有账户维护费、账户不活跃费等其他费用,有中文的400电话。

  打开香港招行专业版,选择“转账汇款”—“香港本地转账”(因为Scottrade在香港有账户,因此是转账到香港本地),转账时候记得在附言中写上你的Scottrade账户号码和姓名,大约1-2个工作日到账,到账后就可以买卖股票了。

  股票选择

  美股的投资理念和国内A股完全不同,追捧垃圾股是中国股市所独有的现象,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市值高达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这在美股是不可想象的。美股市场上好公司非常多,是价值投资者的乐园,美国证券市场上可以买到全世界的好公司的股票,相对于中国A股市场,美国的股票估值更加合理,监管体系完善。

  对于互联网IT从业者来说,我们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多年了,对这个行业和行业里公司都非常了解,因此占有信息资讯优势,选择购买哪家公司的股票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实在不会选择股票,那也可以选择购买美国三大指数基金:DIA(道琼斯工业指数), SPY(标准普尔500指数), QQQ(NASDAQ100指数),购买的方法和普通股票一样,投资指数基金好处是,可以追踪一揽子股票,能有效避免个股风险,还可以排除了基金经理的人为投资错误可能。对于正处于牛市的美股来说,5年来DIA上涨了106%,SPY上涨了124%,QQQ上涨了172%,相比之下,5年来国内A股上证指数则下跌34%。

  取回资金

  取回资金的流程跟汇款正好逆向,跟券商填个申请单,然后1、2个工作日就能到账了。美股是T+3结算,也就是如果你今天卖掉股票,那么要等3、4个工作日后才能回来。

  总结

  中国人目前比较靠谱的长期投资方法我看是,将存款兑换为美元,开通一个香港银行账户,把美元转账过去,然后找个券商开通一个美股账户,购买美国股票,中国最好的企业和美国最好的企业都在美国股市上市,美股集聚了一批中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因此投资美股是目前内地居民的一个不错的投资渠道。

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乌云网遭到DDOS攻击

  今天访问乌云网的时候发现一片空白,上面留有乌云网官方的声明:WooYun今天中午受到不明DDOS攻击,目前正在处理中。

  如果理解不了白帽子,可能你很难理解方小顿创立的乌云漏洞报告平台,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漏洞很容易卖出好价钱的情况下,不以盈利为目的乌云已经坚持了4年,聚集了4000多位白帽子,发现和报告了近5万个漏洞,除了将白帽子提交的漏洞及时通知厂商进行修复,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外,乌云有着更大的愿景。

  “安全的问题,在于其封闭性,黑客本身是个很神秘的圈子。(而公众领域这边)每个人都担心出安全问题,但几乎每个人又都不知道安全问题到底是什么。” 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这个行业很难得到改善,掌握信息的人会利用信息进行牟利,而如果最终的使用者不关心安全问题,那么应用厂商就不会在这方面投入,如果企业本身不在乎安全问题,那么程序员写起代码来就更随意,同时大多数公司内部系统管理员与安全人员,他们没有来自行业与内部的竞争压力,为企业做安全都是“常规模式”,外加生搬硬套国外的标准做安全管理,日久天长会变得工作效率低下、不负责任。这样漏洞就越来越多,最终用户会为这些安全问题付出代价。

  乌云尝试以新的方式打破这个不对称:首先将白帽子和厂商联系起来,让厂商可以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不再像以往被人黑了还不知道为什么;然后平台上积累的数万个真实漏洞,可供技术人员在开发产品时参考,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最后乌云还会对一些新兴和频发的安全问题进行预警,帮助最终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使其在向企业提供个人信息的时候能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风险。

  而当用户把安全性作为选择企业产品的考量之一时,企业就加大投入,开发人员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去处理安全问题,从而营造出越来越好的安全生态,促使这个生态形成,就是乌云要做的事情。

  此次乌云网遭到DDOS攻击应该来说是一件意料之中而又感觉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说是意料之中是因为乌云平台本身的因素,黑客之间的事情;之所以又说事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是因为乌云网本身是一个黑客聚集平台,网站安全应该没什么问题。最后真心希望全民都应该关注一下我们的互联网安全,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也希望乌云网能够继续承载其应有的责任,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投稿,作者:极客志   原文链接

2014年7月8日星期二

腾讯微信推出广告联盟

  7月7日,腾讯宣布微信正式开通公众平台推广功能,粉丝超过10万的流量主可以入驻,对广告主没有特别的门槛要求。在笔者看来腾讯此举意味着广告联盟战略的正式开启,借此机会腾讯有望通过微信广告联盟平台实现百亿级别的年收入。

  微信开通公众平台推广功能,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起广告主和微信运营者的一道桥梁,帮助微信运营者赚钱,帮助企业做推广,这个市场规模看起来不大,但对比百度联盟的收入规模,我们会计算出一个毛骨悚然的数据:百度联盟发展部总经理马国林预计,2014年百度联盟分成将达70亿元,同比增长91%,而百度广告收入分成比例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百度联盟在2014年的流水会达到140亿人民币。

  长期以来,百度联盟遇到过很多的挑战者,包括谷歌广告联盟、阿里旗下的阿里妈妈、黑马广告联盟、九赢,乃至网易有道和腾讯搜搜等搜索引擎旗下的联盟,但无一可以威胁到百度的江湖地位。但今天入局的玩家乃是用户规模超过百度的微信,微信要玩广告联盟了,百度还能稳坐老大吗?

  百度联盟和百度竞价是百度公司最主要的两块收入来源,微信此举无疑在和百度的核心业务在抢饭碗。可以预见,如果微信真的想把自己的广告联盟体系建立完善,面对数百亿的市场,百度和腾讯因此将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在7月7日微信官方宣布上线推广功能后,引发了业界几大的讨论,很多人讨论观点在于“微信的广告联盟能否威胁到百度的广告联盟,百度如何来应对?”,在笔者看来,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足够巨大,完全能够同时容纳3---5家百亿级的广告联盟,微信的广告联盟会获取到巨大的收益,但百度的广告联盟也依然会一路高歌猛进,乃至流水突破200亿,300亿......

  互联网广告市场没有天花板

  只要中国国民经济在增长,互联网在发展,那么互联网的广告市场将会没有天花板,持续增长。在2008年的时候,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0亿,当时大家认为100亿往后的增长速度会滞缓。但很快,2009年就达到了150亿,2011年接近500亿,2013年超过1000亿...2014年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笔者估计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规模应该在1400----1500亿左右。前面说过,百度联盟今年流水预估在140亿,只占据了不到10%的份额,哪怕微信入局依然能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 另外,不出我所料的话,360、UC等公司旗下的广告联盟也会在着一两年迅速发力,进入第二梯队。

  百度联盟是百度的50% 而微信联盟只是微信的10%

  俗话说,百度是流量的入口 腾讯是用户的老家。百度擅长获取流量,腾讯擅长圈住用户。所以在同等用户规模的前提下,百度更擅长于用流量赚钱,而腾讯擅长经营用户获取非金钱以外的价值(比如数据和关系链)。百度联盟对于百度来说绝对不可缺少的,而微信联盟对微信来说重要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没有微信广告,微信靠游戏、靠电商等业务也能赚大钱,且比靠广告来钱更迅速。可见,双方对旗下的广告联盟投入精力和资源是远远不对等的,在百度公司广告联盟是核心战略部门,而在腾讯至少目前看来还没什么太大的地位,借助微信庞大的具备粘度的用户量,腾讯当前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在广告营收这块倒没必要如此的着急,而且微信是腾讯自己的平台,还处在打造用户体验的阶段,过分的商业化也不利于微信的发展。

  总结:无论如何,百度当老大的时间太久了,行业是应该有所改变额。微信推出广告计划,是一件对行业非常有利的好事,而且微信的发力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倒逼百度去改变,由PC端的营销真正意义上往移动端转移。(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7月7日星期一

新浪微博自媒体计划开始启用

  启动将近一个月的新浪微博自媒体计划终于开始核算各个自媒体人的收入了,这两天,多位新浪微博的自媒体人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收入。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自媒体作者半个月的收入大部分在3000元到7000元之间,不少作者都在微博中对收入表示满意,这无疑增强了各方对微博自媒体计划的信心。

  6月12日,微博自媒体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面向微博上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影响力的认证用户,具体标准为单月阅读数在300万以上,并且能够提供优质内容链接证明,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暂时不能申请。据了解,目前加入微博自媒体计划的作者已经近500人。

  加入新浪微博自媒体的条件是个人认证并且单月阅读量达到300万,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不能申请,不同行业的自媒体作者的阅读单价有所不同,大概为每10万次阅读单价从20到40元不等。

  根据我的分析,新浪微博目前的这种自媒体形式其实算是“送钱”,金额核算只统计阅读量而没有统计广告展示和点击,这可能和目前微博广告主要为展示广告有关,随着百度百家、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浪微博也继续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以应对自媒体作者的流失,不过,新浪微博的自媒体目前更侧重于个人粉丝量的多寡,一个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只要经常发微博,哪怕微博内容没有什么深度,也可以获得不少收益,而真正有原创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行业自媒体人却往往因为粉丝数量不够而难以获得太多收益。

  以下是新浪微博官方发布的自媒体计划详情:

  微博宣布启动自媒体计划 粉丝+收入双激励模式是亮点

  6月12日,微博自媒体计划正式启动,用户申请管理系统同期上线http://me.weibo.com 公开招募自媒体用户,根据页面,该计划面向微博上有一定原创能力和影响力的认证用户,具体标准为单月阅读数在300万以上,并且能够提供优质内容链接证明,另外,500万粉丝以上的“大V”暂时不能申请。

  据悉,目前已有1000位优质原创内容作者受邀加入微博自媒体计划,覆盖23个垂直领域。微博用户运营总监刘新征表示,该计划将着力进一步提升微博优质内容创造用户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为自媒体作者提供灵活的商业变现方式,鼓励其生产原创优质内容的积极性,进而全面提升平台的内容生态。

  刘新征说,微博不只是“微”博,在微博平台上,每日除了大规模140字内短微博的生产与消费,包括图片、短视频、长文章在内的富媒体微博同样构成了平台内容生产与消费主体。以长文章为例,从4月初微博提供了官方长微博工具后,目前微博上每天生产的长文章已达到10万篇,它们共同促成了微博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内容生产和分发平台。为了方便用户尤其是自媒体用户更好的生产原创内容,微博已经对长微博工具进行优化,用户可以直接发布图文结合的长微博,长微博在自媒体用户主页也将得到统一呈现,微博还将支持文章的开放化,站外内容也可以直接同步到微博的长文体系内,方便内容管理、检索与传播。

  微博强大的传播能力将有效提升自媒体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塑造个人品牌,微博特有的单向弱关系能确保优质内容能够通过自媒体作者及其粉丝的社交关系链实现裂变式传播,与其他阅读平台相比,内容更开放,更容易触达更多潜在目标用户,并更容易获取粉丝。而优质粉丝的不断积累将持续扩大自媒体用户的影响力,帮助他们塑造个人品牌。微博也将对优质自媒体作者给予更大力度的推荐资源,帮助其更快的获取粉丝,提升关注度。除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在微博站内传播,微博还将与若干互联网流量入口级的合作伙伴联合打造自媒体传播网络,多途径多入口,给自媒体作者带来比其他阅读平台更多的流量与粉丝。

  个人品牌的确立是自媒体用户实现商业化的基石,但并非每一个自媒体作者都擅长商业变现,因此,微博为自媒体作者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收入变现方式,帮助拥有“社交资产”的自媒体用户提升变现能力。

  微博将在有品牌营销需求的商家与拥有个人影响力的自媒体用户之间搭建一个的桥梁,帮助想通过微博推广品牌的商家,找到合适的自媒体作者人群,通过话题合作等方式,让自媒体作者以自身内容生产的方式参与品牌传播。

  同时,微博还提供广告分成的商业化方式,广告将在用户原创微博正文页、文章正文页内获得曝光,阅读数越高,作者分到的收入越高,自媒体作者可在自媒体用户系统中实时查看和管理原创内容的数据,微博按月依据阅读数进行结算。为鼓励自媒体作者进行长文内容原创,基于长微博获得的商业收入将更高。

  自媒体联盟SocailAuto创始人马麟表示,微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资讯入口,优质内容能够通过用户的社交关系迅速扩散,平台方的扶持也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对自媒体作者树立个人品牌和实现商业价值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HealthKit看iOS发展趋势

  Apple 2014 年的 WWDC 让开发者为之欢呼的同时也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对于越狱社区,本次发布会意味着 Apple 决意让越狱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对于安卓阵营,意味着 Apple 将继续在流畅性与平台生态上给予安卓系统最沉重的打击;而对于微软,则意味着 Apple 在个人电脑以及手持设备这两个领域都将达到让其无法企及的高度。难怪CNET科技的执行总编老凉在给网易科技的专稿中尖锐地指出:苹果变“软”更可怕

  毫无疑问,本次发布会将成为 Apple 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转折点,而本次发布会上所发布的所有新特性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些新特性当中 HealthKit 是一大亮点,但这除了意味着 Apple 押注健康领域以外,还可能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趋势。

从HealthKit看iOS发展趋势

  Apple 的“中央集权”

  这或许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但有迹象表明 Apple 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与 HealthKit 同时推出的,是一个名为 Health 的应用。通过 HealthKit ,开发者可以把通过穿戴设备收集到的数据在 Health 应用中呈现,而用户只需要打开 Health 应用,便可以一览所有与健康有关的数据。

  记得有媒体曾将 2014 年评价为智能穿戴设备元年,而 Health 应用与 HealthKit 的推出意味着 Apple 对此有相似的判断,并认为与健康有关的智能穿戴设备将首先出现井喷,进而提前布局,让 Health 应用负责呈现所有相关的数据,避免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的应用各自为政而影响用户体验。

  可见,Health 应用与 HealthKit 所承担的任务是:整合各种与健康有关的可穿戴设备所产生的碎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有序地集中呈现。这很可能意味着 Apple “中央集权”的时代到来,因为相同的逻辑完全可以应用到短信、音频与视频当中。

  MessageKit 与 PhoneKit 可期

  众所周知,Messages 与 Phone 这两个应用的使用频率在不断下降,各种 OTT 应用的使用频率则不断攀升(如微信),这将带来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提到,如果 Apple 开始“中央集权”,那么 MessageKit 与 PhoneKit  则有望在以后的 iOS 版本中出现。

  实际上笔者认为,MessageKit 与 PhoneKit 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其中 MessageKit 将能帮助开发者把文字、音频与视频信息整合到系统的 Messages 应用当中,同时 Messages 应用将很可能开放对 Jabber 与 Google Talk 的支持 (它们均基于 XMPP 协议),目的在于提升用户体验与增加使用粘性,未来的 Messages 将可能是 BlackBerry Hub 的变形。

  至于 PhoneKit ,将可能开放对 VOIP 的支持。目前的 VOIP 应用绝大多数需要驻留后台,并且定时向服务器进行注册,以保证能与服务器通联,这会带来耗电与不稳定的问题。Apple 可能将允许开发者通过 PhoneKit 来解决 VOIP 接入(通过类似消息推送的机制),或者直接将 Phone 应用与 VOIP 深度整合。

  后话

  Apple 更加注重软件服务和平台生态建设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但 Apple “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意味着许多应用或 widget 化或消失,开发者要么另辟蹊径,要么离开平台,因此 Apple 不得不在创新与维护开发者关系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

  另外,OpenID 与搜索引擎也可能是 Apple 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前者或将充分利用指纹识别技术让用户安全便捷地登入各类服务,后者或将以垂直搜索为切入点,一方面完善 Siri 提供的搜索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将影响力延伸至通用搜索领域,并且逐步结合 iAd 与 Google 分食搜索市场。

  来源:半月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纪念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周年

  时间过得真快,不是看到Solidot上的报道,我都差点忘记了。去年此时,Google一意孤行,不顾众多粉丝的反对,关闭了旗下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其实也不太)严重的后果!至少对我来说,这件事情标志这Google走下“Do no evil”的神坛。为了商业利益,Google又一次让它的忠实粉丝们失望了,并且有意为之。

  也许非Google Reader用户很难理解我们对阅读器的感情。我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Google Reader记录着我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这四年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的订阅内容既包括RSC(英国皇家化学会)、ACS(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的论文更新,又包括韩寒、吴醴、连岳、李海鹏、和菜头、方舟子、考据癖、推倒柏林墙等等五六十个有趣的博客杂谈;既有wikihow推送的实用信息,又有推特机器人、solidot、网易跟帖局和纽约时报送来的网络热贴和时事新闻。我还依稀记得在Google Reader里看自己的阅读数据时,四年来我大概阅读了超过两万个条目,差不多是每天十五个长短文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Google Reader上,它就是我的信息大管家,忠实地展现经过我精挑细选的供稿源的最新大作。所以,作为一个课业和实验均繁重的理工男,我才能够埋头书斋、知闻天下。

  这种自助选择供稿源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许就是对一言堂的挑战。我的的信息不是由腾讯网易的门户编辑决定的,更不是由一本正经的罗京叔叔决定的,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地选择了包括新闻、博客、学术论文、评论在内的大杂烩,是专业新闻机构(纽约时报)、专业学术机构和出版商(RSC、ACS和Wiley)、精英与草根们同台争鸣。Google Reader对于在中国的用户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防删帖。只要韩寒的博文一被发布出来,Google Reader就会迅速抓取到Google的服务器上,推送给我。所以,即便韩寒的文章被加密之后,我还是可以读到全文。对于南华早报、热推机器人这种比较难以直接访问的信息来源,Google Reader也可以抓取内容后推送到国内。这些好处使得Google Reader成为很多网虫在网海冲浪时不至于信息过载的重要工具。

  俗话说得好,相聚有时,后会无期。Google于去年春季突然宣布要关闭Google Reader,理由是用户量持续下降。当时,我就觉得特别难过。Google Reader之于我,是已经陪伴四年的良师益友。随着数据的积累,我甚至把它当做一个扩展的大脑。打辩论赛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要不要停止计划生育的辩题。我依稀记得我在Google Reader里阅读过纽约时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报道,一五一十博客平台上也有过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博客,网易跟帖和推特上似乎也有过相关的讨论。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到Google Reader里简单地输入“计划生育”四个字,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材料就纷纷出现在搜索结果里了。与使用Google搜索相比,Google Reader更像一个已经整理好的笔记库,非常高效。而现在,Google要关掉这个产品,我感觉像是得了一次小型脑震荡!但Google是商业公司,Google Reader占用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甚至还阻碍Google的合作网站向用户展示广告。我们虽然抱怨,但是毫无办法,Google毕竟还是一家商业公司。

  其实,Google Reader的关闭并没有宣告RSS阅读器的死亡。不甘心的用户继续寻找着替代品,feedly、Inoreader接过了RSS阅读器的大旗,目前还再茁壮成长。RSS阅读器还以公共帐号的方式在阅读器上复活,在微信这个封闭的体系内,把类似RSS推送的服务带给了更多用户。甚至“今日头条”这种涉嫌侵犯版权的新闻聚合服务也试图发展壮大。然而,微信公号的文章是封闭且难以检索的;今日头条还是得靠编辑来决定我的头条;feedly时不时宕机也让人揪心。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Google Reader,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Google Reader中有趣的条目的美好时光。

  来源:投稿 作者:Eason ,原文链接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雅虎Flickr被屏蔽

  全球知名照片存储服务Flickr从昨日起无法从中国访问,其网页端和手机端均无法登录,这是即通讯服务Line被屏蔽后又一个被屏蔽的热门服务。

  根据分析,Flickr无法从大陆访问的原因是Flickr的域名被DNS污染,所以导致其无法从中国访问,从下图可以看出,PING Flickr的域名,会发现其IP地址被解析到阿塞拜疆一个不存在的IP,而Flickr实际IP地址是在美国。运行DNSCrypt之后,再次PING Flickr的域名,才得到正确的IP解析地址。

Flickr被屏蔽

  解决的方法是,安装运行DNSCrypt,然后通过HTTPS的方式即可正常访问Flickr网站。

  Flickr是雅虎公司提供的照片存储和分享服务,深受许多博客作者喜爱,Flickr提供高达1TB的存储空间,并且支持繁体中文界面,是雅虎香港的一个颇受欢迎的中文服务。Flickr和Line一样,虽然在中国大陆用户不多,但在香港却拥有众多忠实的用户,这两个服务几乎在同一天被屏蔽。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微软云存储服务OneDrive昨天被屏蔽,无法从中国访问,屏蔽的方式是DNS污染,微软昨天刚对OneDrive的安全性进行了提升,使用了安全传输层协议来保护用户数据,防止被黑客和政府监听。

  虽然OneDrive启用加密技术,保证Onedrive和本地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使攻击者更难解密客户端与微软之间的连接,但却无法阻止DNS攻击,通过DNS污染可以轻易屏蔽OneDrive服务,而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参考《使用DNSCrypt解决DNS污染问题》一文安装一个名为DNSCrypt的软件即可正常使用OneDrive和Dropbox等云存储软件。

  话说我前两天刚在测OneDrive,隔天OneDrive就被封,我在测试微软OneDrive时,感觉用起来功能太少,目标文件夹的名称都不能修改,下载上传速度也挺慢的,但稳定性还可以,至少上传下载没出错。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居然没有文件历史版本功能。我的OneDrive容量为28G,略高于Dropbox的容量。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OneDrive原名为SkyDrive,是微软提供的云存储服务,支持100多种语言和多种硬件平台。OneDrive支持桌面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8)和Mac OS X 10.6以上版本,并在移动设备上支持iOS、Windows Phone、Android等。Windows 8和Windows 8.1由于已经内置OneDrive,因此无须安装。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Line被关键字屏蔽

  今天早上,知名日本移动即时通讯软件Line(中文名“连我”)无法从中国登录访问,Line中国区用户的手机版消息无法传送、新消息无法读取,Line官网也无法访问。

  今天早间,Line中国发表官方微博称,“现在LINE中国用户出现了访问障碍,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修复该问题”。但未透露故障原因,截至目前,Line仍然无法从中国访问。

  Line于2012年登陆中国,并与360公司展开合作。但在今年4月,Line与豌豆荚达成合作,豌豆荚将负责Lin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提供和运营推广。

  经过我的分析,Line无法从中国访问根本不是所谓的“Line服务器故障”,真实原因是Line遭到了关键字屏蔽,被屏蔽的关键字是“.line.me/”,这样,所有访问line的网址就全都被屏蔽了,屏蔽的第一个关键字为“.”可以保证屏蔽所有Line的子域名,屏蔽最后一个关键字为“/”为了防止误屏蔽其他网站的域名,例如line.me.com等,大家可以参考下图验证一下。

Line被关键字屏蔽

  对于Line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被屏蔽,的确令人感到惊诧,很多年轻人通过韩剧用上了Line,莫名其妙将这样的“无害”类工具封杀,只能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屏蔽了,屏蔽的对象从Google、Gmail、Dropbox这样的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已经扩大到Line这样的大众化民众使用的工具,是啊,连Gmail都能屏蔽,Line为什么不能被屏蔽呢,现在把所有国外的通讯工具都屏蔽了才好,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看着那些国外的优秀工具一个个被屏蔽,不得不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十几年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一场规模浩大的互联网革命正拉开序幕。一个个年轻的企业创造了美国硅谷的奇迹,而我们,却将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科技企业谷歌、微软、苹果等等屏蔽在外,闭关锁国,过着困守孤岛的土著人一样的生活,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只能扒开墙头看着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发展,看着一个个崭新的科技奇迹在外面诞生,这不仅仅是国内这些科技企业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而我却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由企业QQ到微信企业号 腾讯再战企业级市场

  近日,媒体报道继QQ延伸出企业QQ后,微信也将开始企业市场的布局,微信已经计划在订阅号及服务号基础上推出“企业号”,定位为企业办公。帐号完成认证后可将员工微信导入。微信打卡、微信报销、微信会议等企业功能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

  在微信全球注册用户超过10亿之际,传出此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在丁道师看来,腾讯微信推出企业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腾讯在推微信企业号之前,已经推出了企业QQ,并在2012年底推出了企业QQ的手机版,而且企业QQ的手机版本已经具备了诸多CRM和企业内部沟通协作的功能。那问题就来了:腾讯为什么要推出两款功能雷同的产品?

  原因其实很简单:内部竞争,优胜劣汰!对于腾讯这种级别的公司来说,很多领域都有几个团队来做看起来类似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其他几个都死了,只要能成功一个就能够完成腾讯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按照这样的思路,腾讯内部先后成长起来了诸如微信、QQ游戏这样的产品,当然也有诸如QQ影音、QQ网购这样基本消失了的产品。

  微信企业号的几大功能猜想

  腾讯通过企业QQ没有能够在移动办公领域有所作为(实际上,市面上大部分的办公软件是基于PC端的,即使有移动端,也几乎是摆设或者简单的信息沟通的功能),在微信上推出企业号就势在必行了。很多人对微信企业号的功能有哪些非常感兴趣,就此我也咨询了腾讯内部认识的一些朋友,大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不能说,可见微信企业号下一步要怎么走,腾讯自己都没有完全想清楚。那么丁道师今天就在此做一些猜想:

  ①实时通讯,内外沟通方便快捷。即时通讯是腾讯最强的基因,我猜想微信企业号的主要功能也是内外沟通,微信企业号的通讯功能设置应该既能够满足企业成员内部沟通的各种需要,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内部成员与企业外部联系人的沟通需求,在实现企业即时通信的模式多样化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沟通的效率。甚至会加入广播、短信群发等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的电子邮件。

  ②绩效考勤管理。绩效计算和考勤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软件非常基本的功能,显然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有这些功能,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云端漫游和存储。

  ③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企业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会开放一个个api接口,允许企业接入第三方的应用。

  ④网络营销和用户分析。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仅是量级的体现,更是转化能力的体现,微信几亿的用户,利用这样的企业级工具可以对其价值更好地挖掘。社交的基础即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级市场,有了人才能形成可不断扩张的社交关系网,数据的价值才有落脚点。微信企业号或可精准的分析企业潜在用户,并且系统会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按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回访次数等信息分类,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从中观察、分析、精确地智能锁定消费者,以便后续展开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不差钱的腾讯为什么要做企业级市场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腾讯此前做微生活、微信会员卡等几乎所有的企业级市场均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那为什么还如此坚定地进入这个市场呢?

  纵观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大局趋势,我们可以得出IT巨头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先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如果不转型,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市场淘汰!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美国的戴尔公司、IBM公司,以及中国的联想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谷歌、亚马逊也纷纷开始转型企业级市场,中国的BAT们未来必须要放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荣光,拥抱更深层次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