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5日星期一

微软的未来之路

  微软的Windows 8可以说,是在一片骂声中发布的。尽管这不是微软第一次干这种事儿。但是显然,之前的几代操作系统都没有受到这样大的反对。或许,这仅仅只是因为当时的网络没有今天发达。

  至少,微软对这次的操作系统寄予了厚望,甚至为了他,连自己沿用多年的Logo都一同修改的扁平化。 可是,无视用户的声音,取消开始菜单,并且强行以一种非常生硬的方式加入Metro界面,这一做法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片片的骂声。

  且不论Windows 8本身是否能够成功,至少微软几乎是付出了一切在支持他。这么做,对于像微软这样规模的公司而言,影响几亿用户,只为推广一个新产品,真的值得吗?

微软的未来之路

  从Surface开始说起

  最近终于用上Surface了,尽管是RT版。

  Surface是一个不错的Windows 8风格的延续,我尤其喜欢那个漂亮的外形,即使带去星巴克,就那么坐着,也毫无违和感。

  总的来说,Surface RT更像是一台拥有Windows桌面模式的平板电脑,他能做其他所有平板电脑可以做的事情,而其他平板电脑做不到的他也同样做不到。但是可怜的应用数量,Touch Cover坑爹的手感,以及Tegra 3糟糕的性能,都注定了至少Surface RT不会成为一款经典产品。

  好在,这些问题都能够在Surface Pro上得到解决。除了续航和发热的问题之外,我对Pro依然充满了期待。

  除了那些硬件问题之外,其他方面Surface RT就有点意思了。因为他有一个显示效果非常出色的屏幕,加上优化非常良好的Metro版IE,让我一不小心就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应用数量不多,但是还是有一些挺有趣的应用,加上Metro菜单中不停滚动的动态磁贴,整体感觉十分有趣。

  反正这只是RT,是ARM,是除了Metro之外,什么桌面应用也用不了的Surface RT。所以,这些都还只是“小问题”。

  看起来很美的Metro

  说完了Surface,我们再来看看Metro。

  Metro可谓一波三折,光是名字就改了三次,虽然目前终于确定叫做“Modern UI”,但大家仍然习惯于称他Metro

  你必须承认,微软所使用的Metro风格,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设计风格。当我们对苹果的灰白+圆角矩形开始感到审美疲劳的时候,微软突破性的使用了直角+大色块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就连我这样对设计风格略有挑剔的人,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Metro之后,也赞不绝口。

  Metro具有完美的极简风格,并且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基础上,保持了极高的识别效率,而主界面中不断滚动变化的动态磁贴,更是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令人爱不释手。可以说,Metro完全的改变了我的审美观,让我对于那些数年不变的灰白色风格开始感到明显的厌烦。

  这就是Metro的魔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魔力,我一早就开始尝试,是不是咱自己也做一个Metro的应用玩玩看?直到此时,才终于意识到一个问题,我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

  是的,Metro这种极简风格,所带来的是直接和高效,但是一旦使用失误,这种极简就变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灾难。不是配色令人极度难受,就是凶猛的文字压得人透不过气,或是干脆就看不出重点在哪。这样的例子在Windows应用商店实在太常见了。

  简单来说,Metro风格是对设计师极大的考验。如果没有多年的沉淀,根本无法驾驭这样的风格。

  至少,对于大部分设计师而言,要熟练控制Metro,还需要时间。

  再说Surface

  说完了Metro,让我们再回到Surface。之前,我一直在刻意的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桌面模式的体验。桌面模式中的Office13确实有非常不错的表现,可是其他时候呢?

  除了这个专门进行了触摸优化过的Office13,以及一些基本的文件操作之外,整个就是一场灾难。极小的文字,总要瞄准半天才能微弱的对准那极小的按键。调整DPI是个不错的主意,尽管Windows这神奇的设置下,DPI的调节总是那么的不令人舒服。也难怪微软会给Pro标配一支手写笔。

  高分辨率所带来的高PPI,对于Android和iOS而言,简直就是一把超越对手、无往不胜的利剑。可为什么,到了Windows这边,却表现的如此不堪?

  多年前,Windows和苹果的Mac系统各自雄霸一方,当时大家的电脑配置十分低廉,尤其是显示器的分辨率。在这种低分辨率下显示点阵字体,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当LCD普及之后,液晶本身的一些问题更是困扰了文字的显示效果。所以,苹果和微软各自发明了各自的方法。

  其中,苹果坚持使用一种艺术的方式,给每个文字都加上渲染出的阴影,力求达到和印刷体一样的效果;而微软,则巧妙的使用了一种人为制造失真的方式,当人造失真遇到显示器本身的失真之后,居然神奇的变清晰了。微软把这种人造失真的技术称作ClearType

  ClearType确实是一种神奇的技术,至少在当我拥有了Macbook之后,依然怀念微软系统下那清晰的字体。

  但是,随着显示技术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分辨率已经不是问题。在这种高DPI的掩护下,苹果开创了“视网膜屏幕”,几乎是彻底解决了之前的文字显示效果问题。而微软却依然在使用ClearType。

  尽管Surface RT的分辨率只有1366×768,却已经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文字的清晰度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针对高分辨率屏所做的DPI设置,效果也远不能和苹果的视网膜屏相比。

  显然,ClearType的渲染方式,仅仅只是微软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当中,最微小的一部分,但却是被容易被看出来的。

  这样的问题,还有太多太多。因为,还有数以百万记的应用,以赖于这些底层的、基于低分辨率和X86架构所设计的系统机制。硬件更新换代容易,软件的升级也还算容易,可是底层系统机制却没有办法改动。

  所以微软并非不想,而是没办法。

  微软的选择

  如果你坚持要说没办法,也未免有点小看微软。尽管这是一间出了名反应和行动都很迟缓的公司,可同时,他又是业界数一数二具有战略贯彻决心的公司。

  对于微软而言,他现在面临着选择。一边是几亿每天离不开Windows的用户,一边是上百万离不开原先系统的应用。

  曾经在Windows Phone 7时代,微软做出过一次类似的选择。他彻底抛弃了Windows Mobile时代积累下的应用,而一举改造了一套全新的系统。但是这一行为不仅没有带来微软所预期的结果,反而让大批应用开发者远离了WP系统。毕竟,谁想在一艘随时会沉的大船上工作呢?最终,连微软自己也抛弃了WP7,转而开始了全新的WP8。

  同样的错误,微软是绝对不敢再在自己最核心的业务,Windows系统上去重蹈覆辙的。所以,微软只有一个选择,就是等。一边等应用的开发跟上,一边也等市场接受Metro。

  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有朋友就提到了这个问题。难道就没有其他公司趁势而起,超越微软吗?是的,当然存在这种可能,但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放眼整个世界,即使微软什么都不干,坐等10年,又有几家公司敢保证可以追上今天的微软的?而这就是微软的底气,所以他敢于等下去。

  不过,微软并不会真的这么坐等下去。微软有足够的底气来保证,即使有一款失败的产品,也绝对不会损失到任何的根据。与其如此,不如就彻底颠覆自己。而这个颠覆,就是今天的Windows 8。

  Windows 8的出现,不仅让市场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微软未来的方向,同时也告诉了应用开发者,是该掌握新东西的时候了。

  这就是微软的选择。 所以在我看来,Windows 8或许连一款过度产品都算不上,因为,他仅仅只是一个起点。

  来源:lolibeta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3月22日星期五

对Google Keep的几点看法

  业内都在谈论Google推出云笔记产品Keep。对于Google这条大鳄涉足个人云市场,笔者也跟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首先,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Google也看好个人云这块市场。之前我们分享过Gartner对于个人云市场的预测。这个预测认为,到2014年,个人云(PersonalCloud)这个“PC”将超越传统的PC计算机,成为用户存储数据的主要地点。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Google在notebook关闭之后重拾云笔记类产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Google对于个人云市场绝没有死心。

  其次,很多人说Google Keep目前的功能还太简单,不能和现有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但笔者个人的看法是,未来云笔记的一大重要方向就是“智能化”。“智能化”意味着要能直接了解用户的需求,而不需要他们再进行复杂的操作。Keep虽然界面上相对简单,但其中的语音输入功能很好的体现了“智能化”的思想,它把用户所说的内容直接转化为文字并保存下来,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有道云笔记计划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智能标签”功能,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执行的。我们希望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帮助用户不需要费劲的一篇一篇给每个笔记贴标签,而把这个工作交给云,通过大数据分析自动为用户生成符合的标签。最终,都是要打造“更聪明”的云笔记。

  第三,对于中国市场而言,Google Keep应该不会在短期内形成太大的影响。目前国内的个人云行业还在用户教育阶段,行业内已经有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这样拥有一定用户量的产品,有道云笔记用户量刚刚突破1000万,印象笔记的用户量也达到近300万。而且,海外的个人云产品进入中国,势必要面临比其他产品更严峻的问题。所以,Google的进入可以加速这个市场的教育过程,但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现有的竞争态势。

  但不管怎么说,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品牌共同看好这块的价值,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对手。有道云笔记推出至今,受到很多肯定也有很多质疑,但是我们相信个人信息和知识体系建立充满着巨大的价值。我们更坚信互联网不仅仅是让用户娱乐,更要把价值沉淀给用户,就这样。

  来源:投稿,作者:蒋炜航,作者是有道云笔记负责人

Google发布云笔记应用Google Keep

  Google正式发布云笔记应用Keep,与Evernote等应用展开竞争。根据Google的描述,Keep能够让用户“随时创建笔记、列表、图片和录音,以记录想法和待办事项”。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手机和平板电脑创建、编辑和访问Keep笔记。此外,Keep还能够直接将用户的录音转化为文本,还支持“超快搜索”,让用户迅速找到之前的笔记。

  无论是网页版还是Android版,Keep的界面都非常清爽。Google在官方博客中表示:“通过Keep,你能够随时迅速记录想法,通过清单和照片记下重要事宜。你的笔记会被安全地存储在Google Drive中,并在不同设备间保持同步,随时可以访问。”

Google发布云笔记应用Google Keep

  以下是Google官方博客声明全文: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或想起一些事情,我们需要记住这些事情。通常我们会拿一张记事贴潦草地写下提醒信息,然后贴在桌子上、冰箱上或杂志相关页面上。不幸的是,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话,那么很可能经常都会发现桌子、冰箱或杂志并非放置这种记事贴的好地方……当你需要它的时候,往往就找不到了。

  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创造了Google Keep.通过Keep,你能够随时迅速记录想法,通过清单和照片记下重要事宜。你的笔记会被安全地存储在Google Drive中,并在不同设备间保持同步,随时可以访问。

  如果你觉得说话比打字更方便,那也没问题,Keep能自动为你转录声音备忘录。你可以很快搜索找到想要的东西,用完一份笔记后可存档或删除。

  调整优先顺序也很简单,只需在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上打开Keep(有个小工具能让你一直把Keep放在前台),然后拖动笔记排序即可。你还可以为每份笔记选择颜色。

  Google Keep已在Google Play上架,适用于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及以上版本,你可以通过http://drive.google.com/keep进入,创建和编辑笔记。未来几周内,你还将可直接在Google Drive上进行相同操作。

  发布人:软件工程师Katherine Kuan

  评论:Google Keep或遭抵制

  据国外媒体报道,Google宣布关闭RSS阅读服务Reader引发的质疑并未完全平息,有网民称将抵制Google今日发布的类Evernote便签工具GoogleKeep.

  科技博客GigaOM创始人奥姆·马利克(Om Malik)贴发博文指出,尽管GoogleKeep在功能上有可能超越Evernote,但鉴于该公司多次关闭旗下产品的历史,很难再信任Google.

  “我用了7年的Google Reader,用它来记录在线信息,还想Google发出过反馈意见,如今它却像一只小鸡一样死于Google的屠刀之下……Google Reader所能带来的流量远高于Google+,但却因为无法满足Google空泛的企业目标而被牺牲;倒霉的是用户——其中很多是忠实用户,”马利克写道。

  他表示,很难相信Google会把Keep作为长期项目来运营,相比之下,作为Evernote付费用户更让他放心。此外,Evernote的笔记服务是它的唯一目标,不像Google那样涉及各种业务。

  马利克称,Google已经越来越像是微软。当年的微软就像三星和LG这种家电厂商那样推出过这种奇怪的设备或服务,最终却都弃之不顾,导致大量用户离心。

  Google Keep网页版地址: http://drive.google.com/keep

  Google Keep Android版地址: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google.android.keep

  英文原文:Google Keep—Save what’s on your mind

  中文翻译:新浪科技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千分之一用户的价值:为什么关停Reader是重大失误

  Google宣布将于今年7月1日关闭Google Reader,让很多谷歌用户感到惊讶,突如其来的恶讯令人措手不及。Google Reader被不少互联网资讯控誉为最有价值的Google服务之一,此次关停事件自然引来骂声不已。

  一、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

  我们都知道GOOGLE有一句名言: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至而来。现在看起来,似乎要修改成:一切以商业用户为中心,其它的纷纷关停。

  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GOOGLE越来越象一个典型的华尔街公司,以公司利益而不是用户利益来作为衡量产品的标准。

  如果从商业的层面,也许GOOGLE READER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占用了公司大量的资源,却没有为公司带来相应的收益。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看,GOOGLE READER却不折不担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如果以GOOGLE+的10亿目标用户量来看的话,如果说现在GOOGLE READER的活跃用户为100万,也就是千分之一的用户。从比例而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而且几乎没有任何赢利的可能。但是即使在一个商业社会,也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是商品的消费者。

  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品牌的传播者。

  以笔者为例,作为一个资深谷粉,笔者近十年来点击谷歌广告链接的次数加起来不会超过100次,也就是说,从华尔街的角度来说,笔者不是谷歌的目标用户。

  但是笔者却是一个免费、热心的谷歌品牌传播者。笔者推荐别人买ANDROID手机,用CHROME浏览器上网,用GOOGLE DOCS协作。笔者通过热心的传播,至少让几十人有机会去点击谷歌的广告链接。

  现在反过来,通过类似关停GOOGLE READER的动作,这些热心传播者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成为谷歌品牌的反对者和诋毁者。

  二、整合世界的商机?

  谷歌的愿景:整合世界的信息,现在也值得怀疑,“整合世界的商机?”谷歌似乎忘记了帝国大厦的基础:PAGERANK。

  信息的价值在于它被主动地传播,而GOOGLE READER的订阅、加星、共享、评论,这些都是对PAGERANK的有价值补充。如果非要给每个网页加上G+的按钮,这有多大的意思呢?即使一些琐碎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不断传播,它的价值也值得商榷。

  PAGERANK的核心是超链接,而超链接和社交分享是不等价的。一篇文章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终将到达需要的人手里,分享是次要的。在网络上终将有大量的页面在社交网络之外,而用户仍将珍视它的价值。

  三、随时会破碎的云

  作为GOOGLE战略产品CHROME,建立在云数据的基础之上。要说服用户告别WINDOWS,使用CHROME,你必须让他们相信:GOOGLE的云是便捷的,更是可靠的。

  好吧,我相信你GOOGLE,我把文档转移到DRIVE,把照片转移到PICASA,把通讯录转移到CONTACTS,现在我准备买CHROME了。

  可是等等,GOOGLE READER要关停了,我的数据必须导出。那么,是不是有一天,我的DRIVE/PICASA/CONTACTS数据也必须导出呢?

  现在我要重新考虑一下,我准备自己建NAS,然后买DROPBOX的付费空间,然后……我还要CHROME干什么?也许我该考虑Ubuntu+Firefox,毕竟Firefox还支持RSS。

  来源:Tallrain Zhang投稿。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日前公布了新一轮的Google服务清理计划,另人惊讶的是,这次竟然轮到了Google Reader,Google宣布Google Reader将会在今年7月1日正式关闭,用户和开发者可以导出其中RSS数据,并使用其他的RSS订阅软件代替。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业内大哗。

  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站上充斥着抱怨、惋惜和无奈,对于Google的这个决定,有人联名抗议,有人愤怒谴责,有人无奈接受,有人开始寻找替代品,还有一些其他RSS应用忙着抢用户。

  那么,Google为什么会不惜冒犯众怒而关闭Google Reader这个产品,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 Reader的简介

  Google Reader是Google于2005年推出的一项RSS阅读器服务,普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资讯订阅服务,迅速吸引了技术爱好者、IT互联网行业从业者以及传统媒体和对信息比较敏锐的人群的使用。Google Reader之后发布了很多社交网络方面的功能,获得用户的大量好评,并曾经营造了一个不错的社交圈,一度曾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Google服务之一。

  然而,2011年谷歌推出社交网络Google+,Google Reader经历过一次大改版,全部社交功能被删除,其分享功能被引向Google+,新版Google Reader引发大量争议,很多用户表示抗议,然而谁都想不到,Google突如其来的决定会让Google Reader服务走向灭亡。

  Google Reader的产品特点

  1)优点

  Google Reader做为一款RSS阅读器,和RSS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SS技术能更快地获取信息,网站提供RSS输出,有利于让用户获取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读者使用RSS阅读器软件,可以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站内容。

  使用RSS阅读器的一大优点就是高效、快速的获得资讯信息,其订阅功能还可以实现个性化阅读,让用户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专注和深度阅读。

  此外,RSS追求的干净、纯粹的阅读体验,通常RSS上没有广告信息的干扰,可以让读者获得优质的阅读体验。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Google Reader还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令人喜爱,就是让中国用户能方便的阅读墙外的新闻,对于中国用户来说意义重大,例如世界最大的博客系统blogspot上的博客无法从中国直接访问,但中国用户只要订阅了blogspot博客的RSS,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全文阅读,除此之外,Google Reader还可以用于备份博客,有些人的博客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从Google Reader上依旧可以阅读其早先的博客存档,这类似百度快照那样,将信息资讯都永久的保存下来,供有需要的人随时查询。

  2)缺点

  RSS阅读器也有一些缺点,其一直都没有很成功的商业模式,由于RSS阅读器追求纯粹的阅读体验,这使得广告内容难以存在,即使在上面发布广告,通常也点击率也非常低,无法维系产品发展。

  此外,RSS阅读器对用户要求很高,要求用户具有很好的信息管理能力,能独立甄别哪些是好的RSS订阅源并加以订阅,否则的话,很容易引发信息过载,读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却有海量的信息处于未阅读状态。

  Google Reader的社交之路

  在Google Reader发布的初期,RSS阅读器市场可谓群雄逐鹿,Blogline、NewsGator等老牌阅读器都有大量忠实用户,但Google Reader凭借着稳定的服务和优异的使用体验,快速地崛起,并于2007年跃居市场份额第一

  2008年的时候,Google Reader开始了社交化探索,推出了好友阅读分享功能,让用户可以通过好友分享发现更多的优质信息,从而减少阅读的压力,之后,Google Reader还推出了“共享备注”和“评论”功能,进一步强化了Google Reader的社交功能,随着Google Reader的跟随(follow)、喜欢(like) 等功能的发布,Google Reader已经具备了一个社交网站所需要的所有功能,2010年,Google Reader实现了“热门条目”和“神奇排序”功能,让Google Reader从一个RSS阅读器工具彻底转变成为一个社会化媒体发现和共享平台,此时的Google Reader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搜索和跟随其他用户

  那时,Google Reader的发展前景是更智能的个性化推荐,通过分析自己订阅者的分享条目的数据来智能推荐给用户新的信息,而这类产品海量的数据、复杂的分析以及用户积极的参与才能实现,当时的用户也对此满怀信心,然而之后,Google Reader的开发却处于停滞状态,原有的开发人员被调去开发Google+,2011年Google自己的社交网络服务Google+终于诞生,Google倾尽全力发展这个社交网络产品。

  Google Reader的好日子也终于到头了,2011年10月底,Google宣布要整合Google Reader和Google+,最终用户看到的却是,Google Reader的全部社交功能都被删除了,而分享功能则修改的更奇怪了,Google Reader用户分享完成后,别人想要看分享必须要访问Google+才能看到,而且看到的还是摘要分享,对于用户来说,又回到了几年前的起点。自从分享功能有了这种“新特色”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使用Google Reader分享过一篇文章,可以说,这次Google Reader的改版,将Google Reader几乎所有的优点都删除了,所有的缺点都被放大了,最终导致Google Reader的用户阅读体验大幅下降。

  于是,大量Google Reader老用户对改版表示不满,他们为此参与了一项“万人签名拯救Google Reader”的请愿活动,要求Google换回以前的Google Reader版本。许多失望的Google Reader用户纷纷以#OccupyGoogleReader或#OccupyReader这样的标签发帖,在Twitter上面发泄他们的愤怒。部分华盛顿居民则在纽约大道1101号谷歌华盛顿办公室门前举起“拯救Google Reader”的牌子进行抗议。

拯救Google Reader

  但Google对这些用户的反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毫不让步,坚持阉割Google Reader的功能,从Google趋势上可以明显看出,2011年11月后Google Reader的关注度大幅下降,Google亲手摧毁了Google Reader社区,并妄图将其用户引到Google+,最终的结果是,Google如愿以偿地将Google Reader社区彻底摧毁,Google Reader的使用量和用户也大幅下降,与此同时,Google+的用户却没有增加。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 Reader的商业化探索

  一个产品的生存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商业公司需要通过一定途径或方式从产品上赚钱,缺少商业模式的产品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产品如果不能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那就无法对商业公司产生价值。

  Google早在2006年就开始探索RSS的商业模式,最早的产品是Google AdSense for Feeds for beta,那时候搞RSS广告的还有Feedburner Ad Networks,Google可能为了更好地掌握RSS广告的技术,于2007年收购了Feedburner,2007年底,FeedBurner开始集成Google AdSense广告,2008年,Google发布AdSense for Feeds,让所有支持RSS的AdSense用户都可以使用RSS广告。

Google发布AdSense for Feeds

  我自己也使用过AdSense for Feeds进行过一些测试,发现AdSense for Feeds的广告点击率非常低,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和网站的AdSense广告点击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验证了,RSS阅读器用户的性质决定了没人会点RSS上的广告。

  不出意料,Google AdSense for Feeds这个RSS广告产品维持了四年时间,终于在2012年底宣布此服务关门大吉。Google在RSS商业模式的探索努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或许从那时起,Google就已经开始考虑关闭Google Reader了。

  Google Reader的灭亡

  时光进入了2013年,Google Reader的末日也终于来临,Google终于宣布将在2013年7月1日关闭Google Reader,Google官方博客对于这一决定给出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首先,Google Reader使用率持续下降。其次,“作为一个正悉心聚焦于更少产品的公司,我们认为专注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不过,稍稍进行一些分析,就会发现Google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通过Google关键字工具可以跟踪在Google中搜索这些产品的次数,以此可以类推各个产品的热门程度。根据Google提供的数据,包括Google相关的全球每月搜索量的大小,我总结了下面这张表单,列出了Google搜索最多的产品,总的来说这是Google服务的热门程度对比。

关键字 全球每月搜索量
youtube 1,380,000,000
google 755,000,000
gmail 277,000,000
google earth 83,100,000
google maps 83,100,000
chrome 68,000,000
blogspot 68,000,000
google translate 55,600,000
google chrome 37,200,000
picasa 9,140,000
google docs 7,480,000
google analytics 5,000,000
google calendar 3,350,000
google apps 3,350,000
google voice 3,350,000
google talk 2,740,000
google books 2,240,000
google adwords 1,830,000
google sketchup 1,220,000
google adsense 1,220,000
google reader 1,000,000
google trends 368,000
google currents 60,500

  可以看出,相比Google的热门产品来说,Google Reader的用户关注度的确不多,但也没有低到不值一提的地步。Adwords和Adsense同样也是小众产品,但从来不用担心是否关闭的问题,因为两者提供Google绝大多数收入来源。google trends、google calendar这样的服务虽然用户量也不大,但其运营成本并不太高,而类似google toolbar,picasa这样的客户端产品就更不用说了,其不需要太多的服务器资源,运营成本更低。

Google收入

Google全球收入来源(来源:Business Insider)

  从Google Trends上来分析,Google Reader的关注度至少在2011年11月之前都在一直上升,之后才开始下降了一段时间,然后保持稳定,如果Google不在2011年11月将Google Reader功能大幅削减,其使用量未必会下降。即使如此,其用户量也比Google Trends,Google Currents等产品也要多,用户少就关闭产品的说法说不通。

Google Reader为什么会关闭

  Google的产品的确很多,从商业模式上看,可以分为盈利类、间接盈利类、不盈利类,Adwords和Adsense属于直接盈利的广告产品,Google搜索则提供了主要的广告展示,间接进行了盈利,Google的其他产品,例如Google工具栏等,主要功能是在IE和Firefox上将默认搜索修改为Google,增加Google搜索的流量,Chrome默认的搜索就是Google,所以一直没有Chrome版本的Google工具栏,一些产品虽然用处不大,用户也不多,但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Google的搜索流量,间接为Google的广告收入做出了贡献。

  但是,RSS阅读器就不同了,这种产品运维困难,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RSS阅读器无法依靠展示广告盈利,其用户性质决定了没人会点广告,同时,维持一个RSS阅读器正常运行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大量的抓取服务器和带宽都是非常耗费资源的,要保证及时抓取海量RSS的更新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同时,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分析也非常复杂,需要大量计算,一方面运营需要付出高额成本,一方面产品又缺少可持续商业模式。Google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广告是其盈利的主要模式,而Google Reader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不打开网页的情况下阅读内容,从而过滤了广告,Google Reader的用户越多,Google的广告收入就越少,因此,Google缺少继续支持Google Reader的理由。现在网民举行各种请愿活动希望Google放弃关闭Google Reader,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个伟大的产品最终还是死掉了,杀死她的不是战场上的敌人,而是她身后的亲人。

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

企业之痛:项目管理软件的痛苦

  目前在市场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企业项目管理软件,而作为企业却不知道哪些软件才是真正适合自己,有好多企业在购买了项目管理软件后,使用几个月就放弃了,不但劳民伤财,更使企业对软件行业敬而远之。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其实软件公司与企业的关系应该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而当前的形式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软件产品的实用性比较差,导致了企业对软件行业有诸多的误解。下面我们就项目管理软件做一个基本的分析,来看一下到底什么样的软件才是企业所需要的?

  项目管理的体系发展是建立在公司运营管理的基础之上的,需要公司运营管理支撑,同时公司运营管理所产生的流程、管理程序、资源作为输入进入到项目管理体系中。这就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的实际的流程及实际运行。

  如果没有这些体系作为支撑,项目管理就是无根之木,空谈罢了。所以项目管理软件需要的不仅仅是项目管理功能,它需要更多的功能来支撑它。它需要与人力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出项目管理的功能优势。所以,在目前的市场上出现的很多管理软件不被广大的客户所接受的根本原因是,将项目管理功能作为一个软件的核心乃至全部,这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样做反而使企业的其他支撑部门无法与项目管理对接,最终导致项目管理软件无法使用下去。

  所以一个好的项目管理软件不但要对项目进行管理,更多的是需要有其他的功能来支撑项目管理的实施,就像领度的《企业执行与沟通平台》,它本身也是一款项目管理软件,但是项目管理功能并不是它最大的卖点,它的卖点在于将项目管理中所涉及到的所有问题都考虑到了,很好的将项目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相结合到了一起,这些功能相互之间是是有联系的。任何一个功能的使用都将会得到其他功能的支持。这样的软件才是一款合格的产品,才能被企业所接受。才能使企业的问题得以解决,如果没有这些关系的相互依托,那软件将是垃圾。比如说一家企业希望解决项目管理问题,购买了一款软件后,项目管理是解决了,但是在其他方面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是痛苦的,就好像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看病,而大夫给开的药的确可以治疗绝症,但是这个药却对肝脏有损伤,吃多了会导致人体迅速衰老,这对病人来说将是悲喜交加。所以对病人来说,这个大夫给他带来了希望,但是无疑又让他承受更多的痛苦。这不是病人所愿意看到的。软件也是如此,企业为什么要购买软件?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一些软件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又给企业带来了其他的问题。这类软件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企业需要的是软件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机制,在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同时还可以有更多的机制去解决企业的其他问题。这也将是软件的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投稿,作者:王磊

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iOS完美越狱是福利还是阴谋

  对于一个“果粉”而言,“越狱”这个词应该并不算陌生。虽然他们中大部分并不了解iOS系统的工作原理,但在国内媒体、第三方应用市场、越狱助手的强大宣传攻势下,为了“免费”、“美化”主题、安装第三方输入法等各种看上去很美好的理由,他们义无反顾的加入了“越狱”的队伍。  但是,“果粉”们并不知道,看似简单的苹果“越狱”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iOS系统的安全规则

  2007年6月伴随着第一代iPhone发布,ios1.0系统也随之出现在也公众的眼前。虽然这个版本的操作系统甚至连Appstore都没有,但在系统安全性构架方面,这依然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乔布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iOS将用于个人移动设备,它足够安全和稳定,可使用户隐私得以保护。”iOS系统有无数创新之处,但乔布斯为何特别强调用户隐私?

  手机是承载用户私密信息最多的地方,因此移动操作系统并非只是一套操控硬件的程序这样简单。早在iOS系统出现之前,微软便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做过尝试,在2000年推出了windowsmobil操作系统。然而Windows Mobile系统延续了其PC操作系统的固有思路,大量高级权限、系统漏洞与未经安全检测的第三方程序,使用户的移动设备如筛子一般,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被泄露给第三方。虽然拥有Push Mail、Mobile Office、Media Player及上万种应用程序,但windows mobile在与黑莓手机的竞争中却败下阵来,后者仅凭借安全、稳定与Push Mail,在美国政商两界一枝独秀,走红多年。

  Windows Mobile系统的前车之鉴,使iOS系统在设计之初,便将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提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1、iOS系统设计了沙盒机制,每一个应用都只能访问自己的内存区域,如果一个应用想调用另一个应用运行中的数据——绝对不可能!(这也是为什么第三方输入法不能被安装的原因)

  2、iOS系统只能安装来源于AppStore经过签名的应用程序,所有应用在App Store发布前,都需要经过机器+人工的安全监测,确保代码对用户的安全性。

  3、iOS系统不开放任何可能降低系统安全性设置的权限,所有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强制使用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硬件加密算法来保护,不允许用户及任何应用取消。

  ……

  这种极端的安全要求,成为iOS系统最终获得市场认可,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越狱的本质

  iOS的机制最大程度保证了用户的安全性,理论上任何木马、蠕虫病毒或恶意程序,都不可能获取到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而“越狱”操作的本质,就是暴力破坏这一切安全设置,使设备中全部数据暴露在所有程序面前。

  “越狱”后的iPhone,可以安装查看来电显示的应用,但这个应用同样可以获取到你所有的通讯录、实时监听你的来电记录、短信记录;越狱后可以安装九宫格输入法,但从此一个程序便可以在另一个程序中运行,并直接截取数据或写入数据;越狱后可以在第三方应用市场安装未在App Store上架的应用,也意味着所有捆绑木马、病毒的程序可以肆无忌惮的在设备中检索各种它们感兴趣的信息……

  一台越狱后的设备,就如同一间装满重要资料,却没有锁门的屋子。我们善意的相信大部分人在进入前都会敲门,但这只能依赖于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而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领域,没有人能保证开发越狱iOS应用的开发商不会动些歪脑筋。

  越狱的价值

  一般用户很难理解,为何当iOS6.1完美越狱发布这件事情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似乎全球果粉都在翘首以盼越狱的到来?实际上,全球越狱的ios用户数量尚不足10%,但第三方应用商店、越狱助手类工具开发商会在网络媒体中大量发布越狱相关的消息,以“掌控自由”“去除枷锁”之类的词语来诱导“果粉”们加入越狱大军,似乎苹果公司天生阴险狡诈,将设备卖给了用户却还留几手;而这些越狱助手类工具的使命,就是来免费拯救“果粉”们。

  但每个人都不是傻子,大家各有所需。

  对于越狱助手而言,只有iOS设备越狱后,他们的工具才能完全接管用户设备,为用户推荐应用、游戏,从中赚取推广费用。2013年2月,国内最大的某越狱助手在香港的上市申请已获批准,财报显示,以免费应用下载著称的91助手在2012年获利近3亿元;而另一家越狱助手,在iOS6.1完美越狱发布的浪潮中厚积薄发,宣称已成功将数十万未越狱的iOS用户“一键越狱”!

  从商业角度,应用开发商愿意让自己的产品更快被用户使用,向应用下载渠道支付推广费用,渠道向用户推荐此应用赚取推广费。这种形式与电视台赚广告费一样,并无不妥。但为了能向用户设备中安装应用,诱导用户越狱的行为,就像快递员为了方便送货,而怂恿用户将门锁破坏掉。虽然其所做并未给用户带来直接损失,但却为一些恶意软件打开了方便之门。

  越狱的风险

  受限于iOS的安全防护机制,越狱助手类的工具不能将应用安装在原生iOS系统设备中。因此让更多的用户选择将设备“越狱”,便是其获取更多商业收入的必经之路。他们为用户提供完善的教程、简单到极致的“一键越狱”“越狱助手”,使用户经常在广告、新闻中看到越狱可以免费安装应用、安装插件等各种“好处”,却不愿意公开越狱所带来的危害。

  损坏设备、导致设备待机时间缩短、变慢、卡顿、不稳定甚至无法开机。这些现象是由于一些不稳定的第三方应用或插件、越狱后失去自维护功能的iOS系统系统垃圾积累过多等原因造成,大部分越狱的用户,在使用设备一段时间后,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但这些问题,最多只是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不能称为严重。况且系统性能降低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会使人逐渐适应。

  真正危险的情况是用户隐私数据的大范围泄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几乎所有IT互联网巨头都在捕捉用户行为信息并尝试进行分析,将每一个人的行为完整捕捉,挖掘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凌乱纷繁的数据背后找到用户兴趣和习惯,据此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在大数据营销时代,最了解用户的人,不再是他周围的亲人、朋友,而是从事大数据营销分析的公司。

  通过Cookie、Email、各种网络账号之间的关系,看似零散的互联网信息碎片,都会被串成一条线。结果是:一个人的喜好、搜索引擎的查询记录、每一次网络发言和回复、下载的软件、买过的商品、朋友关系、社会关系、过往经历等等,都会被收集和提取,并通过特定算法,判断这个“网络人”的性格、收入甚至他正在思考的问题。

  大数据营销目前并未形成气候,一些从业公司正在进行初期的收集与分析工作,而对于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的网络账号、电话通讯录、好友关系,甚至所在的地理位置,都会是将“网络人”与“社会人”串联起来的纽带。一部越狱后的iOS设备,将失去一切隐私安全保护,这些信息将很容易被获取到,使用户变成“透明人”。

  重视隐私保护,不作透明人

  在信息时代,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和手机。开放性的windows系统,使几乎所有程序都可以有可能抓取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们无力阻止。但倘若只是PC上的内容,至多能够推算出一个存在于互联网络中的“网络人”,只能知道这个“人”在网络中的行为特点。而一旦手机等移动设备数据被收集,配合GPS与基站定位、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网络人”与“社会人”将形成映射关系,成为一个完全的“透明人”,这极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每一位用户,都需要重视智能手机隐私的保护,在享受科技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注意防范潜在的风险和隐患。苹果iOS系统的安全性已被世界公认,但“越狱”会使所有的安全防护失效。如果你只需要免费安装应用程序,或者简单的管理手机设备,大可以选择一些不需要手机越狱的辅助工具,也希望那些诱导用户越狱的越狱助手工具,能够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客观陈述越狱的利弊,共同维护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

  来源:cnBeta

常见独立个人博客系统

  目前,在互联网世界里,很多人都热衷搭建属于自己的个人博客,无奈地是,有部分人对搭建个人比克很感兴趣,可就是没有掌握相关网站建设技术,因此, 市面上流行了很多优秀的开源博客程序,以提供给那些对网站建设没有任何基础的新人们,今天,小编为大家评价目前热门的几大博客系统,以方便大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博客系统。

  推荐一:绝对是博客之王wordpress开源程序!

  优点:

  1、WordPress 功能强大、扩展性强,这主要得益于其插件众多,易于扩充功能,既有seo推广插件All in one seo插件也有静态缓存插件cos-html-cache,基本上一个完整网站该有的功能,通过其第三方插件都能实现所以功能;

  2、wordpress搭建的博客对seo搜索引擎友好,收录也快,排名靠前(尤其是安装谷歌网站地图插件Google XML Sitemaps和百度网站地图插件Baidu-Sitemap后,效果更佳!);

  3、适合DIY,如果你是喜欢丰富内容的网站,那么wordpress可以很好地符合你的胃口。

  4、现成主题很多,网站上一大片都是wordpress的主题,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缺点:

  1、wordpress源码系统初始内容基本只是一个框架,需要时间自己搭建;

  2、插件虽多,但是不能安装太多插件,否则会拖累网站速度和降低用户体验;

  3、服务器空间选择自由较小,由于是php语言搭建的,在windows主机空间上并不能完美支持 wordpress,所以一般都选择完美支持php语言的linux主机空间!而在国内大多数服务器都是windows系统的,而境外较多linux系 统,所以很多站长只能买境外空间,网站速度自然比不上国内空间速度!

  4、wordpress备份和网站转移比较繁琐,需要涉及到数据库!

  5、静态化较差,确切地说是真正静态化做得不好,如果要想对整个网站生成真正静态化页面,目前还做不好,最多只能生成首页和文章页静态页面,所以只能对整站实现伪静态化!

  推荐二:千年老二Z-Blog博客系统!

  优点:

  1、虽然是asp语言搭建的博客系统,但在国内,asp空间主机比较多,所以站长一般可以选择国内服务商即可,网站访问速度也自然比较快!

  2、功能较符合国人习惯,比如有文章置顶、模版的自动安装等等(虽然wordpress也可以实现这些功能,但需要依靠插件才得以实现!);

  3、网站备份简单,好比绿色软件似的!

  4、静态化做得好,有利于增加用户体验度和增加搜索引擎友好态度,更好实现seo搜索引擎优化!

  缺点:

  1、插件没有wordpress插件多,但也足够实现各种功能了!

  2、搜索引擎优化效果不及wordpress好,福建seo认为主要原因是它是asp语言,而且经常调用js以及令人头疼的Tags;

  3、正如seo技术有利也有弊,Z-Blog博客的asp语言也是一样的,由于asp捆绑在iis上,对主机空间的自由度较小,并不能多平台使用!

  4、Z-Blog是国内自主开放的,受欢迎度比不上世界级的wordpress,所以它的被开发的机会也没有wordpress广!

  推荐三:Emlog博客系统

  优点:

  1、足够小巧简单。emlog博客系统几百k的数据让我们眼前一亮,相比其他建站系统的六七兆大小来说,它显得非常小巧;

  2、足够灵活快速。即使不会写代码的站长,使用emlog博客系统也非常灵活快速。

  缺点:

  1、不能真正实现HTML静态化,只能伪静态化!有时候,真正静态化不仅对搜索引擎友好,而且能增加网站加载速度,提高用户体验;

  2、head的元标记设计并不合理:首先是title问题,emlog博客系统默认的是每篇日志后边都会自动带上站点的title,如果你的title较长的话,及会导致你的内容的标题很长,同时内容的标题重复度在搜索引擎看来很高。

  3、自定义页面不够完善:emlog博客系统自定义页面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单页,但这个单页并不等同于分类,单页并不支持写博客文章,因此emlog博客系统的单页形同虚设。

  其实,现在流行的博客搭建平台基本上属于wordpress平台和Z-Blog平台,其他博客系统也根本没有以上这两种平台认知度高!不过,笔者提醒你,选择合适自己的博客系统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投稿,作者:福建seo技术。 

我们需要Kindle还是iPad Mini

  去年12月份,亚马逊中国上线Kindle商店,最近又有传闻称,Kindle阅读器将于三月底入华。从这样一个经久不息的著名“传言”,可以看出大家对Kindle的企盼:已经在国外取得巨大成功的读书利器即将入华,怎能不令人期待。

  如今,数字化出版渐成趋势,一些著名的报纸杂志,例如《基督教箴言报》《新闻周刊》等相继停止纸质印刷。不久前,时代华纳集团宣布将剥离《时代》杂志成为独立企业,而时代华纳集团则更专注于“电视网络和影视相关业务”。一代新闻杂志界的奇葩面临如此窘境,对于纸质出版物来讲,这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但是,报纸杂志的衰退并不能简单归功于Kindle披荆斩棘式得对传统出版物的“洗礼”,从一定程度讲,这是互联网长期发展培育的结果。众所周知,传统出版物有两种赚钱方式:一种是广告,以报纸杂志为代表;另一种是付费,以书籍为代表。对于前者来讲,内容必须简短而讨人欢喜,以便读者能不时的从思维里跳出来接受广告打扰;对于后者来讲,内容无需对广告商负责,因此多长篇大论并以清晰的逻辑、情节串联,带给读者完整的想象和思维空间。

  由于广告商的预算是一定的,他们自然期待将这笔钱花费在传播范围最广的渠道里——显然非互联网莫属。报纸杂志稍晚出现,相对于书籍,它们开创了快餐式的阅读体验。互联网内容强化大众的这一阅读习惯:碎片化、快速、简短和显而易见的兴奋点,如今正是互联网收获的季节。当你觉得用鼠标点击以及手势滑动与书本翻页没有什么差别时,致力于快餐式阅读的报纸和杂志便竞争不过互联网首先“阵亡”。

  Kindle的目标则是颠覆以浸入式阅读为主的付费书籍。我认为,书籍对人类的功用除了阅读之外,还有一种仪式感。想必大多数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上学时放假回家总要背上几本书,虽然多数的时间你都不会碰一下,但下次还是不由自主的这么做。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多数人喜欢逛书店或网店凑单买下一大堆书,真正读下来的却没有几本。这说明我们对知识的获取有一部分体现在书籍的占有欲上。换句话讲,书籍部分的满足了我们对知识的意淫。因此,电子书和传统书籍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差别,仅仅是我们习惯了只有触摸纸张才能带来的想象。

  下面谈一下我认为不值得购买Kindle的几点理由:

  1、便宜,但不能承受之“轻”

  为了消除读者的“仪式感”,亚马逊给出一个不能抗拒的理由:便宜的Kindle和更加便宜的电子书价格。尤其后一个理由对于外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便宜:英文书实在是很贵。但中国的书相比国外价格低多了,再加上网上书店的打折和满反活动,书价几乎变成白菜价。2007年,亚马逊推出Kindle,便引领电子阅读器市场高歌猛进。据统计机构IHS iSuppli消息,2011年为电子阅读器出货量的黄金期,为2320万台。但2012年电子书阅读器销量比去年下降36%。同一年,Google携手华硕推出Nexus 7平板,苹果公司发布iPad mini。据国外分析师估计,Nexus 7去年销量为450至480万部,而iPad mini的销量是其两倍。NPD DisplaySearch报告预测,2013年iPad系列产品总出货量将达到1亿部,其中iPad mini占一半。Kindle的热销被便携式平板终结,这恰恰证明电子产品的趋势是功能集中化和便携:如果一个iPad mini就能实现导航、游戏、上网以致于阅读,我们出门再带一个Kindle还有什么必要?

  2、E-ink屏幕或许很好,但没那么重要

  有很多人认为,E-ink屏幕对人类的眼睛更为友好,阅读更健康。当然,如果你能忍受E-ink屏幕奇慢的刷新率和易碎的屏幕,它确实值得考虑。但是把这作为你决策的重要依据,不免有些避重就轻。按照这个逻辑,在同样条件下阅读纸质书籍更能保护我们的眼睛,那Kindle岂不显得多余?再把其推向极端:你能为了视力和健康抛弃包括手机、电脑和电视在内的一切屏幕吗?E-ink不过是一种妥协罢了。没有十全十美的电子设备,你购买时考虑的依据应该是最关切的需求。当然,如果你觉得E-ink非常重要或者好奇这是怎样一块屏幕,就请无视我以上�嗦的废话,直接入手Kindle吧。至少,我一直在使用一个7寸的安卓平板阅读,眼睛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

  3、不是专注,是怀旧

  周围有些朋友或通过淘宝或通过海淘已经入手Kindle,而另外一些朋友则热情迎接Kindle到来,很多人的理由是:Kindle功能纯粹,能专注于阅读。我认为,Kindle并不能让你比以前更专心读书,它的热炒反而有些后现代化的意味:抗拒技术发展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效率,而主张在阅读过程中的加入情感要素,即怀念传统书籍那种可触摸的体验。打破这个迷信很容易,你只要比较一下,使用Kindle之后是否就能像以前那样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书籍,当然,前提是你本来就有阅读的习惯。其实,这不仅取决于你使用Kindle或书本阅读,还取决于你消费的内容:如果没有任何浸入式长时间阅读的经验,那么Kindle也不会令你更加专注。我的经验是,电子化阅读会挤占游戏、刷微博、浏览信息的碎片化时间,或者把枕前、厕边转化为阅读时间。

  但无可否认的是,电子化阅读的大潮汹涌不可挡。在设备上花费时间越多,在传统出版物上花费的时间就越少,我们就倾向于购买更少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不久的将来,人类的一生可能就要在屏幕上完成阅读,对技术的抗拒终究只是螳臂当车。我不觉得浸入式阅读比快餐式阅读更加“高级”,只要我们能更系统、更有效的获取知识,途径就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即使不是最好的,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作者:文浩,来源:新浪科技

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产品经理类产品的探索之路

  互联网行业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是虚拟数字产业,但二者却有相通之处:向用户提供产品。而互联网行业做产品、卖产品的过程,产品经理全程主导,贯穿始终。以产品为核心,以产品团队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正在影响着互联网从业人员。

  产品经理类产品,其用户以产品经理为主,产品相关人员为辅。分享下我对产品经理类产品的探索之路。

  产品形态探索

产品经理

  按照产品量级的思路,探索一下产品经理类产品的产品形态发展。

  博客类

  单人博客或者多人博客,分享观点,不负责一定要与读者建立沟通探讨。所以,博客提供优质的博文,即可拥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一旦打开会员注册系统,则可以维系会员向大量级产品形态发展。单人博客,如苏杰的博客;多人博客,如UCDChina

  工具类

  产品经理网址导航是典型的工具类产品,解决产品新人对产品相关知识的需求。网址站轻量级产品,没有用户体系,可以靠QQ群维护用户群。其拓展方向为内容平台化,后续也可以开发会员体系。工具类产品,如PM265

  社区类

  社区类产品一般解决产品经理人群在产品观点的诉求,附带解决二级需求,如产品招聘、行业活动、行业资讯。社区类产品不免有社交属性,行业活动即为线下社交,一切不接地气的社交都是伪社交。社区类产品可走向平台化,围绕产品人群提供服务。社区类产品,如PMCaff极客公园

  总结:不同形态的产品,取决于产品人员对产品的发展规划。结合实际资源起步,更靠谱。而探索的产品形态,需要向平台化发展,故起点以社区形态最合适。

  产品定位探索

  无论从什么产品形态切入,最终都会走向一个有大牛和新人的共同体。只有这样,生态才会健全持续下去。

  共同体是最终要去的,产品定位探索即要讨论怎么去。产品初期的定位,是运营好一个产品的必要手段。没定位,无特色,起步难。所以要么定位大牛精英社区,要么定位新人培训社区。

  如果二者之间定位模糊,一旦打开阀门建立通话,新人如同洪水将会冲走大牛。因为,太闹了,必须得出逃。

  如何定位大牛社区?

  让新人可以注册或者不用注册,就可以看到大牛的分享。新人与大牛之间不能直接对话。让其闭口不言,只看不说,多看多听更能修行和思考。没这个门槛和魄力,就别玩定位大牛了。玩私密即可。极客公园是很懂这点的。

  如何定位新人社区?

  从如何培养新人入手。虽说并不是每人都有成为大牛的潜质,但培养上还是要区分成人和成才,即内在修行和外在技能。

  所有定位新人的产品社区,教会他们的是如何做产品,如何运营,如何数据分析等等,但对关注人性与生活的内在修行却未触及或者说做得很不够。至此,培养出来的产品人员只会招数,但真心不懂心法。内在都是空的,空的啊,产品木有灵魂。产品是给人用的,不懂人性怎么成?产品需要落地,需求需要靠谱,不懂生活怎么成?

  成人成才的标准,即打造立体多面的产品经理。好吧,这是对成为牛逼产品经理的要求。

  产品经理行业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没有人才标准体系。如果做这样的产品,就必须建立起这样的人才标准体系。总不能实习生半年后就牛逼哄哄的认为自己有多强。对产品人员而言,标准化可以自查缺什么补什么。对平台而言,这是权威标准。路,很长。但还是要做。极客公园颁发中国互联网产品创新大奖,从另一方面也是很懂这点。

  总结:定位新人培训社区的影响力远小于定位大牛精英社区的影响力。虽然操作上前者比后者要容易忽悠一点,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自上而下的做,最终形成共同体,故选择定位精英社区最合适。

  用户平衡探索

  精英社区的重点在于内容谁创造。而产品经理类社区的内容,即干货一般由大牛创造,新人消费。

  大哥曾对我感慨一路走来的不易,“不想看着你们轻而易举的踩着我们就上去了”这是一位大牛内心的一点自私感慨,但是很真诚的感慨。因为这点自私之心,那是人性。

  如何让大牛和新人在这个平台上保持平衡,都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即大牛产出的同时,需要让大牛也能得到满足。

  大牛产出分享的同时,需要更高层次的折腾。是时候就该上路,不然永远是理论派。这个层次的产品大牛,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上路干了。平台解决资本团问题,大牛基本可以靠自己的能力自由组建团队。曾经我一度叹息没法解决资本团问题,其实不难。

  新人吸收大牛的产出,同样也会产出人气。大牛也需要欢呼和掌声,每个人内心都需要小红花。

  我问过一些知乎上出逃的大牛,他们的回答是刚开始玩的很有劲,聊着聊着,觉得自己没有动力了。谁TM闲的蛋疼呢?在这样的城市,大家都这么忙。光输出没有输入没动力啊。

  总结:有输出也有输入,这才是符合逻辑的人性需求。才能让最终的公共体保持平衡。

  不做学术派,只做行动派。以上探索为笔者在进行水滴项目过程中的思考总结。

  来源:Gauin投稿,作者微信号Gauin’s Blog,原文链接

2013年3月4日星期一

Evernote遭黑客攻击用户信息泄漏

  全球知名的笔记软件Evernote宣布,该软件日前遭到了黑客的攻击,用户名、用户邮箱地址以及加密后的密码都被黑客窃取。目前Evernote用户一登录国际版Evernote网站,即被要求强制修改密码。不过,Evernote表示,Evernote专业版和 Evernote Business的支付信息资料并没有外泄。

  中国版的印象笔记也通过微博发布声明称,国内的印象笔记用户不受此次影响,受到黑客影响的是国际版Evernote用户。

  以下是Evernote的官方博客通知全文:

Evernote遭黑客攻击用户信息泄漏

  帐户安全重要通告: 重置Evernote International服务密码

  亲爱的Evernote International用户,

  Evernote运营和安全团队最近发现并成功阻止了一项针对Evernote网络的可疑活动,该活动可能试图有组织的接入Evernote服务的安全区域。

  为了预防未来的潜在数据隐患,我们决定请求所有用户进行一次密码重置。请阅读以下内容了解详情和步骤。

  [请注意在中国独立运营的印象笔记用户并没有受到此次可疑活动影响,所以无需进行任何操作。判断你是印象笔记用户还是Evernote International用户,请登陆任何手机,平板和电脑平台的Evernote服务,检查“帐户信息”下的Evernote电子邮箱地址是以m.yinxiang.com结尾还是m.evernote.com结尾:前者是印象笔记用户,后者是Evernote International用户]

  通过一次全面仔细的检查,我们未发现任何迹象表明你保存在Evernote中的任何内容被访问过、修改过或丢失。Evernote高级帐户的付款信息和Evernote企业帐户也没有任何被访问过的迹象。

  但是检查显示,参与这次可疑活动的人员能够访问到Evernote的用户信息,包括与Evernote帐户关联的用户名、邮箱地址和加密过后的密码密文。尽管密码密文有可能被访问,但请特别注意,保存在Evernote中的所有帐户密码密文均采用不可逆的单向加密算法(one-way encryption)生成。(用专业术语表示,即所有密码密文都是经过哈希算法处理并随机生成(hashed and salted) )

  尽管我们强大的加密方法非常安全,但为一直确保你的数据安全,我们总是希望多做一步预防措施 。所以慎重起见,我们现在请求所有用户重新设置帐户密码。请在Evernote.com上登录你的帐户,并创建新密码。

  登录后,你会收到提示,要求输入新密码。在Evernote.com上重新设置密码后,需要你在所使用的其他平台Evernote应用中输入同样的新密码。

  最近,其他大型服务商发生的类似事件表明,此类网络活动越来越普遍。Evernote一直以高度保护你的数据安全为己任,并不断地加强服务器架构设计和提高安全等级,确保Evernote和你的内容的安全性。

  你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重要措施,确保自己在包括Evernote在内的任何网站上的数据安全:

  • 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比如字典中的现成词汇
  • 务必不要在多个网站和服务上使用同一个密码
  • 务必不要在邮件中点击“重设密码”,如果要修改密码,请直接登录该服务的网站

  非常感谢你的时间。对于请求你修改帐户密码及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但最后我们想说,我们相信只需采取简单的一步,就能够为你带来更加安全的Evernote体验。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的用户支持团队。

Kindle入华在即,国内电纸书市场升温

  在这个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当道的时代,电子书阅读器(又称电纸书)似乎走到了尽头。

  面对电纸书末日论,业内人士认为:手机、平板电脑定位于喜欢大量多媒体应用与画质表现的消费者,适合浅度阅读,实际上大多数人用它们进行阅读也只是打发零碎的时间。电纸书定位于以深度阅读为主要行为的用户,对于那些长期、大量阅读的人来说,无闪烁、低辐射、低功耗的电纸书才是他们的首选。

  电纸书进入新时代

  回顾近几年电纸书的发展,现在的电纸书在技术、内容、价格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几年,电纸书技术在屏幕显示的清晰度、刷新速度、人机互动体验等方面不断进步,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升。

  数字内容越来越丰富。阅读向数字化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即便阻挠重重,传统读物也在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受整个移动阅读市场的推动,现在从事内容分发的公司越来越多,电子化读物越来越多。

  相对于技术、内容方面,电纸书的价格变化更让人咂舌,当初动辄两、三千元的“奢侈品”一举降到现在的500元以下,价格低廉、阅读体验好、内容获取方便使得产品价值越来越凸显。

  Kindle入华在即

  Kindle是亚马逊5年前开始推出的一种使用电子墨水(e-ink)技术的便携式电子书阅读器。借此硬件,亚马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电子书销售平台。2010年,亚马逊就在美国实现了电子书销量超越纸书。

  在2012年最后一个月,Kindle书店悄悄出现在了亚马逊中国的网站上,两万多本电子书同时上架。只是,拥趸心目中的“阅读神器”Kindle并没有来,发售的电子书也只能在苹果和安卓系统的移动终端上阅读。

  5年来,依靠强大的水货市场和淘宝卖家,中国已然聚集起了一批Kindle拥趸。他们和中国的电纸书制造商一直想知道,亚马逊什么时候会带着Kindle来中国。

  2012年年初,二三十人的Kindle团队已经基本搭建完成,美国总部和中国公司各抽调了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外部招聘而来。2013年,Kindle要来了。

  Kindle入华的机会与挑战

  对于亚马逊缘何急于先推出中文书店这样的问题,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程晓龙认为:“早在半年多前,Kindle的入华先机其实就有些丧失,因为中国的数字资源在近期快速被其他一些从业者积攒,当前内容资源已比较分散。亚马逊的入华当然不宜再拖。”而资源越是遭遇“分而治之”,数字版权保护问题、用户体验标准不统一等短板就愈发凸显。

  Kindle入华不仅失了先机,在平台内容、硬件方面也面临着来自中国本土诸多企业的挑战。

  平台方面,当前Kindle电子书店存量为3万多册,当当、淘宝在10万册上下,京东约15万册。而在国内真正将整个数字版权资源整合得比较好,支付渠道也较清晰的是一些运营商平台。

  硬件方面,国内盛大锦书499元,博阅高清电纸书在京东及苏宁易购的促销价也不到500元,几度出现断货。据上游屏厂人员介绍:目前国内电纸书市场比较冷清,很多品牌退出了市场,但一批有研发实力的企业通过给海外客户提供电纸书ODM(原始设计制造)服务越做越大,比如深圳的欣博阅科技,其海外出货量不容小视。

  Kindle硬件入华在即,Kindle的品牌号召力恰好是国产电纸书的机会。利用本土优势,贴近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国产电纸书或许会逆转困境,迎来光明的前景。

  来源:投稿,作者:坚强如何

2013年3月1日星期五

iPhone手机和Android手机的对比

  自从iPhone横空出世,就以简单易用,并功能强大,作为智能手机的代名词,直到Google推出Android平台,才棋逢对手;数据显示,目前iOS和Android已经垄断了智能手机平台,那么,iPhone手机和Android手机到底哪个好用,在此我做了粗略分析比较。

  产品类型

  iPhone的产品型号比较单一,只有苹果一家出产,基本上同一时间只有1、2款手机畅销,在中国市场,其产品价格较高,在新品的推出节奏上,苹果显得较慢。

  Android做为一个较为开放的系统,阵营相对于iPhone来说颇为庞大,三星、HTC、摩托罗拉、TCL、华为、小米……等等众多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Android手机,不仅提供了不同的设计风格,也提供了不同的交互界面,不同的机型选择也带来了不同的价位的选择,从1000元不到一直到4000多元,各式各样的Android手机分布其中,用户可以灵活按照自己的预算来。

  不过,一些低端Android手机的价格虽然低于iPhone,但是其使用体验却全面落后于iPhone,而高端Android手机使用体验有所改善,但价格却接近甚至超过了iPhone手机。

iPhone手机和Android手机的对比

  电池续航

  电池方面,大屏幕Android手机的待机时间普遍只有一天,大部分都低于iPhone的待机时间。界面显示上,Android原生系统不提供百分比形式的电池显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数字通常是错误的。

  这方面,iPhone在软硬一体结合造就了这个优势,苹果在硬件中插入对软件的优化,使得基于苹果芯片的设备不仅省电,而且流畅。做为对比,Android手机厂商只能通过用大号、再大号的电池或者使用更节电的屏幕来解决,这也使得Android手机普遍体积偏大。

  用户体验

  界面方面,iPhone在各个细节的优化可谓做到了“极致”,用户使用体验不错,而Android手机在很多细节上,如短信锁屏显示,短信界面,电话通讯录界面,目录文件夹等都体验不佳,名称上更是混乱,sdcard目录是手机内部存储,真正的sd卡目录却是sdcard2,各种各样的混乱名称让用户感到无比疑惑和迷茫。

  不过,由于iPhone系统的封闭性,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还存在两个重要的本地化问题:来电归属地、黑名单和中文输入法,当然,如果iPhone越狱后也可解决这两个问题。而Android手机的开放度比iPhone手机要好很多。可以安装各种中文输入法和来电管理软件。从这点看,Android手机的用户可定制性要强于iPhone手机。

  在屏幕尺寸上,iPhone 5之前的版本均是3.5寸,iPhone 5则达到4寸,而Android手机普遍都在4寸以上,就屏幕尺寸上看,Android的尺寸要比iPhone更大,并且选择性更多。大屏幕尺寸的手机在游戏、办公、视频等应用上都会占有一定优势。

  应用商店

  应用商店方面,现在的Android电子市场可真够乱的,从里面下载一些热门应用,通知栏就会不停的弹出各种各样的广告,而普通用户根本就无法识别这些广告是从哪个应用里出来的,只能在电子市场中安装一些安全软件进行检测和删除。

  国内很多国内的Android应用商店的运营也不正规,有些甚至从谷歌官方Andorid市场下载了一些热门应用,然后将其重新包装,嵌入自己的广告代码,通过通知的方式发布广告,隐蔽性很强,有些甚至偷偷地在用户手机上进行恶意吸费,形成黑色利益链。

  应用质量

  普遍认为,Android平台上低质量的应用数量庞大,甚至存在不少恶意应用,对于中国的大量第三方应用商店,这种情况更甚。

  iPhone上的应用数量虽然不如Android,但应用质量能够得到保证,极少出现恶意应用,苹果在应用商店的管理非常严格,如果开发商的应用有损害用户利益的功能,通常会被苹果下架。

  游戏应用

  虽然近两年Android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大有超越iPhone之势,但Android平台在游戏领域还是远远落后于iPhone。这一点无论是商业游戏厂商还是在个人开发者方面都有体现。

  商业游戏方面,现在Android平台上能拿得出手的大作,无一不是去年甚至是前年iPhone平台上的游戏移植过来。由于Android用户普遍倾向于免费应用,因此游戏开发商很难在这个平台上盈利,这也是为什么大的智能手机游戏开发商都是先开发iPhone版本的游戏,等成本回收了利润差不多了的时候才会抽点闲功夫移植给Android平台。很少有什么大厂商会冒险直接开发Android平台的大作产品。

  应用稳定性

  Android上的应用程序稳定性普遍低于iPhone,同一个应用在Android平台上更易于崩溃,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软硬件平台的不统一给开发者设置了障碍。众所周知,Android平台系统版本多,硬件规格多,产品又多又杂,软件开发商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比如不同版本系统功能上的兼顾性,比如不同硬件架构上的兼容性等等,而且不可能在所有平台上测试其应用程序。而iPhone的硬件平台仅有有限的几个,系统与硬件基本是统一的,开发商只需要测试几个平台即可。

  系统升级

  如果不越狱的话,iPhone用户的系统升级非常简单,使用其内部的OTA可以方便快速的进行傻瓜式的升级,而Android手机在升级方面则良莠不齐,一些大厂商的手机尚可和谷歌官方同步更新,一些小厂商则干脆不提供后续升级操作,这也使得该手机的生命周期被人为缩短。

  总而言之,尽管在新品的推出节奏上苹果已经开始落后,iPhone目前依旧是用户体验最好的一款手机,它的系统稳定性、操作流畅度依旧好于绝大部分Android手机。虽然iPhone的价格较高,但稳定的升级使其生命周期得到了不少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