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9日星期五

百度营销会议被砸场子

  昨天在微博看到一个优酷的视频,讲的是百度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举办的“搜赢天下,智引未来”营销会议,被来宾砸了场子,部分桌椅被掀,某中小企业上台拉出横幅“百度骗钱、骗子”,使得会议完全进行不下去,会场里全是拍照、拍视频的人……

  我转发这个视频后,今天发现这个视频被删除了,百度屏蔽负面信息的速度还是很迅速的。

  企业在百度投放广告当然是希望有回报,但往往会发现营销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就归罪于百度,这也有一定道理。我以前帮企业在百度推广投放广告的时候,就发现百度推广的转化率比Google Adwords要低很多,因为我是技术出身,于是就仔细分析百度推广的数据,发现转换率低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少作弊网站,例如一个彩铃站,百度没有收录,Google才收录5页,竟然每天有40万的展示次数,一看就是刷数据自己点的,类似这样的网站还不少,导致了用户平均停留时间只有3秒,广告效果较差,最重要的是,这些无效点击都是算钱的,每天浪费的钱不是一个小数目。

  像这样的情况还很普遍,我做为IT从业者的确可以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并手动过滤这些恶意网站,但是大部分投放百度推广的客户并不是技术人员,或许对技术和网站分析根本一窍不通,因此在百度投放广告效果不好,百度也是有很大责任的。

  百度这方面的责任主要是技术问题,百度推广本身技术水平有限,没有Google AdSense那样智能化过滤恶意点击的能力,很多都是依靠人工方式处理,效率低下。Google AdSense则具有较强的统计功能,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无效点击(平均停留时间极低而退出率极高即为无效点击)进行自动过滤,从而避免广告商的损失,而目前百度推广对于无效点击还没有很好的过滤手段,大多采取直接禁封正规广告发布商帐号的方式,造成了不少误判的情况。

百度营销会议被砸场子

  那些去百度营销会议上砸场子的客户,固然行为不很理智,但是,如果百度将公关这方面的心思花在技术上,加强自身反作弊技术以及过滤无效点击的能力,让客户投下的钱产生的都是有效点击,不让客户有那么多损失,那么客户还会去百度那里砸场子吗?

美国作家出书披露谷歌退出中国内幕

  美国著名科技专栏作家、前新闻周刊(Newsweek)资深编辑史蒂文.勒维(Steven Levy)最近发表新书《谷歌内幕:谷歌的所思、所为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In The Plex: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谷歌的成长、发展、在中国面临的道德挑战,在西方社会引发深刻的反思。

  现在已经有博客将书中描写中国的那一章翻译为中文,内容非常精彩,书中爆料了一些关于早先的“儿子”事件不为人知的内幕:

  6月,新出现的问题牵涉到Google搜索建议(Google Suggest),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两个词字时,就立即显示完整的搜索关键词。Google搜索团队意识到中文用户因嫌打字麻烦通常只会在搜索框中输入一些短的关键词,这一创新功能最初就是针对此问题在中国开发出来的,最后才在全球范围应用开来。

  但中国官方发现令其不安的内容,搜索建议提供的一些内容与色情有关。李开复以及其Google中国的其他高管被召集到北京一家宾馆,中方向Google通告了他们的不满。三部委的代表带着笔记本和投影仪等候Google中国的高管。当众人坐定,好戏便开始上演。中方代表登录Google.cn,键入有关乳房的粗俗词。Google搜索建议提供的链接中显示的有裸照等内容。这位官员输入“儿子”,Google搜索建议中的一条就是“儿子母亲不正当关系”。这一关键词对应的搜索结果中都毫无疑问是色情内容。房间里倒茶的女服务生看到这一景象几乎昏厥过去。Google的人尝试解释这显然有人在注入垃圾关键词,人为在Google搜索建议中提高色情网站的热度。官方对于这样的解释不满意。“你们已经被警告过两次了,这次是第三次。我们会对你们做出处罚。”实际上此时,李开复离开Google的去意已决。

  其实,百度的一本名为《壹百度》的书中也同时描述了这次事件中百度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2009年3月的一天,林桢像往常一样去熟悉的IT论坛转悠。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业界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是看看网友对公司的评论。

  一则调侃搜索引擎的帖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帖子里, 网友试验了百度和其他搜索引擎的“ 关联搜索”功能,用诸如“妹妹”、“嫂子”等再正常不过的关键词,两个搜索引擎居然都提供出了一些不雅的联想结果。

  林桢心里咯噔一下,他觉得这是个“地雷”,不但给用户的体验不好,也足以引爆社会公众对百度的指责。林桢自己是做投资并购工作的,他并太不懂搜索技术和公关,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但是他知道,百度要为网民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每一个百度人都应该主动处理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让相关的同事马上处理这一问题。决不能因这样的事让百度的品牌蒙羞!

  林桢赶紧给百度的bug邮件组发去了邮件:

  发件人: 林桢

  发送时间:2009年3月4日15:12

  主题:不雅的关联搜索结果

  各位好,有人称在百度搜索以下词汇,有可能有不合适的搜索结果出现。这些词汇是:母,妹妹,姥姥,婶,嫂子,表妹,表姐,舅妈,伯母,姨,姨妈,阿姨。其中某些关联搜索结果的确不雅。(参阅附件文档)请产品同事核实,判断,调整。

  20分钟后,邮件组的同事迅速回信说,已经安排了工程师开始处理这一问题,会在本周内给出答复。

  还没等林桢回邮件,bug邮件组里的另一位同学坐不住了,跳出来回邮件并把邮件抄给了网页搜索技术总监梦秋,急切地说,“这些结果让我寒死了”,并催促同事提高优先级、赶紧处理。她觉得,这样的问题多存在一分钟,就对百度多一分伤害。

  马上,这一问题的优先级被安排到了最高,工程师们立即开会着手解决。他们各个争分夺秒,因为这次处理的,不仅仅是一个bug,而是尽自己对百度的责任。

  这一潜在危机在百度人的主动关心下,顺利地渡过了。而且,网页搜索的工程师们将一系列此类问题从此都列入了重点case。

  这事还有后话。

  6月,竞争对手因为关键词的不雅联想被曝光,引来口诛笔伐的疾风暴雨。外界有人说百度是凑巧逃过一劫。

  关于谷歌搜索“儿子”的问题,我早在2007年2月,谷歌“搜索建议”刚刚上线的时候,我就曾经截过一幅图指出了这个问题,可惜当时一直都没有引起谷歌的注意,最终这些问题成为有关部门指控谷歌的证据。

搜索儿子

2007年2月搜索“儿子”截屏

  这本书讲述Google政府公关失败的一段故事,也说明了Google并不会和中国政府部门打交道,Google坚持自己的原则,开除那些搞潜规则的职员,但最终却落得政府公关的完全失败。

  Google在中国成功部分取决于有一位政府公关的关键人物,他(她)能够在不冒犯中国官方的同时,穿过暗礁追随Google的价值观。Google的首位负责政府公关的主管是新浪前副总裁,在于中国当局打交道方面,她很有经验。或许因为她不说英语的缘故,未能从Google式的角度看待问题。她至少对一位同事发过牢骚,说Google在与政府打交道方面不够灵活。未能全力取悦政府。

  她在Google的任期最终到了尽头,Google发现她擅做主张,给中国官员赠送iPod。她已将这些费用记在公司头上,另一位高层则批准了这笔费用开支。在华的经商文化中,这类礼品赠送已是普遍现象,然这一行为不仅明显违反了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而且也明确违反了Google的政策。Google开除了这位政府公关主管以及那位批准费用的高管。当李开复叫她到办公室说开除一事,她目瞪口呆。在山景城总部看来,此次违规是中国实际情况险恶的另一佐证。山景城负责监督中国区的高层尤斯塔斯后来回忆道,这次事件“是我们公司最不光彩的一刻”,他责备自己事先未能让Google中国的政府公关代表清楚的认识到公司对此类行为是极其不齿的。

谷歌中国

  英文原文:Inside Google's China misfortune

Delicious被Yahoo卖了

  据Delicious官方博客报道,YouTube联合创始人Chad Hurley和Steve Chen已经从Yahoo手中收购了知名社交书签服务Delicious,Yahoo未透露具体的收购金额。

  Delicious创立于2003年,目前拥有数百万用户。Yahoo于2005年收购Delicious,但之后Delicious的发展陷于长时间的停滞状态,而Yahoo的首席执行官开始考虑精简业务并表示,Delicious并非其未来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去年底,一份被泄露的Yahoo产品团队会议上的一份文件显示,Yahoo即将关闭书签共享网站Delicious等多项服务。此消息引发大量Delicious用户的恐慌,很多人将自己的Delicious书签导出,并寻找替代的服务,多家书签网站也推出了导入Delicious资料的功能。

Delicious被Yahoo卖了

  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Chad Hurley和Steve Chen在2006年以16.5亿美元将YouTube出售给谷歌,目前他们成立了一家新的互联网公司,而Delicious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Avos的一部分。作为全球最大网络视频平台YouTube的创始人,Chad Hurley和Steve Chen在推动数百万用户共享体验方面拥有第一手的丰富经验,他们计划使Delicious继续为用户提供优秀的服务,并使该网站在保存、共享和发现网络内容方面更易使用,更加有趣。

Delicious被Yahoo卖了

  当Delicious转到新公司后,用户需要注册新的帐号。在过渡期间,他们的公共和私人书签可保留,并转到新的帐号上。

  目前用户登录录Delicious,会出现迁移帐号的信息,预计整个迁移工作将在7月前完成。

  在我看来,Delicious最终被Yahoo出售,对Delicious何尝又不是一种解脱和新生,或许未来Delicious能发展成为一个更为优秀的服务,总比目前在Yahoo手里半死不活着强得多,Yahoo真是当之无愧的Web 2.0杀手,多少优秀的Web 2.0产品死在Yahoo手里,现在我在想,下一个被出售的目标会是Flickr吗?

2011年4月28日星期四

iPhone和Android社交通讯应用盘点

  苹果的iPhone提供了Push Notification的通知服务,通知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或着其它组合,有了推送服务功能,不需要移动运营商也可以联系到用户,甚至iPod Touch也可以和iPhone一样打电话发短信。

  除了iPhone之外,Android手机也支持Push通知功能,Android使用的是后台跑程序的方式,开启Push之后手机的耗电量会有所增加。

  基于Push通知的原理,应用开发商在iPhone和Android上发布了不少具有信息推送技术的应用,通过扫描手机现有通讯录的方法,快速匹配真实关系网络,实现无需帐号注册即可与通讯录好友进行短信、语音、视频的通话交流,以下是月光博客总结的一些常见的通讯类移动应用盘点。

通讯类移动应用盘点

  短信类

  Kik Messenger

Kik:跨平台短信聊天

  Kik Messenger是一个跨平台社交短信服务,在Android、iPhone和黑莓平台都非常的火爆,可以实现跨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Kik Messenger在表现形式上很类似手机的短信,但其是利用网络而不是运营商发送短信的软件,其速度非常快,并且完全免费,界面也非常简洁和易用。

  Kik Messenger支持三个手机平台(Android、iPhone和黑莓),安装Kik后,程序将扫描手机通讯录,并自动提醒用户其中正在使用Kik的联系人。

  Kik Messenger的短信界面采用对话模式,现在的智能手机用户应该都能够适应。同时,系统提供一些简单的表情增加对话的乐趣。

  WhatsApp

WhatsApp:手机短信应用

  WhatsApp Messenger和Kik类似,支持iPhone手机、Android手机和黑莓手机,用于智能手机之间通讯的应用程序。WhatsApp借助手机的推送通知服务,可以即刻接收好友发送的文字、图片、音频文件和视频信息。

  WhatsApp Messenger不需要帐号和密码,用户的手机号码就是其帐号,安装应用后会自动扫描用户电话和通讯录,通过电话号码,自动加入其他已经使用WhatsApp的好友,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几乎可以替代手机短信。

  微信

微信:腾讯的免费短信应用

  微信是一款腾讯发布的类Kik的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免费给自己的好友发送短信和彩信,发消息不按短信计费,走GPRS或WIFI的网络,整体功能和Kik很类似。

  微信支持iPhone、Android以及诺基亚等主流的智能操作系统,不同系统间互发畅通无阻。

  米聊

米聊:免费聊天通讯工具

  米聊是小米科技出品的一款跨iPhone、Android、Symbian手机平台的手机端免费聊天通讯工具,通过手机网络(WiFi、3G、GPRS),可以跟用户的米聊联系人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收发图片和音频,只消耗网络流量。

  米聊无缝集成用户的通讯录,米聊的好友就是用户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用米聊可以直接给通讯录中的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完全无缝集成。

  飞信

飞信:中国移动的即时通信软件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综合通信服务,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之间的无缝通信服务。飞信利用中国移动自身的运营商优势,可以支持通过WiFi将短信发送给未上网的中国移动手机用户,对于短信控一族非常有用。飞信支持即时聊天、免费发送短信、添加好友、管理手机通讯录、传送文件(支持即拍即发),同时,还支持多人聊天、群发短信、群组聊天。

  语音类

  Google Voice

Google Voice:免费互联网电话

  Google Voice是由Google推出的一种电话服务,能够将个人所用的众多电话号码集中成为一个号码,将现有电话服务与互联网电话服务合并到一起。

  简而言之,Google Voice的服务就是以一个Google提供的免费电话号码,来整合用户生活当中所有会接触到的电话,如家里、办公室、手机等,当呼叫这个号码时,用户所有电话如家庭、办公室固话和手机都会响。GoogleVoice也提供语音邮件的副本、免费在美国和加拿大打电话、低费率的国际长途电话、电话会议功能和网络语音邮件收件箱。

  Google Voice仅在美国境内使用,部分国家免费使用(打电话),非常便宜地打国际长途电话,免费在线收发短信。中国用户可以使用VPN来注册和使用Google Voice的服务。

Viber:免费网络电话

  Viber和Skype类似,是一款免费网络通话应用,这款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在WiFi或3G环境下拨打免费的电话。

  Viber的使用比Skype简单的多,Viber无需注册和添加好友,安装后就能使用,Viber没有帐号系统,用户的手机号码就是帐号,手机联系人就是好友,直接调用现有的联系人通讯录,非常实用方便的。

  使用Viber进行语音聊天时,只需要双方都安装了该软件,不论双方是同一地区还是不同国家区域,并且都有互联网连接(3G或Wi-Fi均可),就可以免费使用。

  除了通话之外,Viber还支持免费发送短信服务。

  Viber目前只支持iPhone手机。

  TalkBox

Talkbox:语音通讯应用

  TalkBox是一款用于发送语音消息的应用,省去了在手机上打字的烦恼,通过声音的方式将消息迅速发送给自己的好友,是一种最快最直接的语音信息传送应用。

  用户可以选择手动添加自己的好友,或者通过Facebook帐号连接同步好友清单,语音记录非常简单,一键即可完成,TalkBox具有消息推送机制,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消息推送给好友。

  除了基于语音的点对点语音通讯之外,TalkBox还支持群聊,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交流。

  Skype

Skype:免费网络电话服务

  Skype是一款网络即时语音沟通工具,提供免费的高质量通话服务,支持视频聊天、多人语音会议、多人聊天、传送文件、文字聊天等功能,在WiFi下,Skype可以免费与其他Skype用户语音对话。

  视频类

  Qik

Qik:手机视频直播

  Qik是被Skype收购的手机视频软件提供商,其推出的Qik Video Connect是一款的手机视频应用程序,通过该应用程序,用户能以视频呼叫、视频信息(Video Messaging)和视频分享的方式与朋友及家人保持联系。

  Qik与用户的通讯录整合,用户可以轻易查看朋友和家人是否可进行实时视频聊天。另外,如果朋友和家人无法进行实时视频聊天,用户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短消息给他们发送私人视频邮件,无论他们使用何种装置或电话网络均可接收。

  Qik支持手机视频直播,可以用手机拍摄视频,实时广播到qik.com网站上与朋友分享,还支持和Twitter等社会化服务的整合,不过我测试从中国访问该网站速度较慢,上传和下载也很慢。

  Tango

Tango:视频通话应用

  Tango是一款免费的高品质视频通话应用,在3G和Wi-Fi网络上都运行如飞,全世界数百万用户都在使用妙趣横生又简单易用的Tango视频通话服务。

  Tango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与家人很朋友分享美妙瞬间,在旅途之中每天与亲友见面,在购物时随时联络朋友获得建议,或与身处异地的朋友倾诉衷肠。这一切通过视频通话技术将全面超越传统的音频通话体验。

  fring

fring:免费网络电话软件

  fring是一个免费跨平台(iPhone、Android、Symbian)的移动VoIP(网络电话)软件,可以通过3G网络或是WiFi网络实现视讯通话服务,fring通过实时联系人可用性(在线)实现增强功能,你可在拨号前看到在线联系人。

  fring可以和fring、Skype、MSN Messenger、Google Talk、ICQ、AIM及常规的电话联系人通讯。提供稳定的连线品质,同时也强化拨打视讯通话、语音通话的稳定度。

  以上就是iPhone和Android手机上常见的通讯类应用盘点,通过线路较好的WiFi或3G网络,这些应用可以实现免费的短信、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功能,这种基于通讯录的通话方式,斩断用户和移动运营商之间的依赖关系,对于行业的重构提供了不少机会。

2011年4月27日星期三

京东的外忧内患

  2004年1月,京东商城的前身京东多媒体网正式开通,2007年6月京东商城(以下简称京东)启动360buy域名并改版。七年时间,网站注册用户从36人增长到1500万,年销售额从最开始的1000万元一路飙升至2010年的102亿元,年增长率超200%。这看起来是京东历史上最好的时刻,并且这样的高速发展仍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下去,大家都在讨论着京东网购带来的便利,京东什么时候能够超越国美、苏宁这样的传统家电卖场。但是,隐藏在美丽后面的通常都是危险。

  首先让人惊诧的是京东的C轮融资,该轮融资涉及到的金额高达15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近百亿元。如此之高的融资金额彻底改变了互联网公司的低碳形象,大家都在思考投资者给京东的估值会是怎样一个数字,而京东上市后的市值将会是高到什么程度,这个市场仍然在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几年后京东的状况让人难以预测。

  京东的危机在于,它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从创立者刘强东的角度来说,无论京东的估值有多么惊人,他仍然希望能够尽可能少依赖投资者的资金,因为多拿一分钱就意味着多出让一部分控制权,这直接决定他在京东事务决策的话语权,这么一大笔钱融进来京东团队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小,甚至可能是付出控股权为代价。而京东团队最终决定吃下这笔投资,这说明京东非常缺钱,需要新的更大的物流中心、更好的客服、更好的产品管理体系、更好的宣传推广,但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假设这15亿美金计划在三年内花完,那么京东未来对现金流的渴求程度将会到一个惊人的程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担心京东被金钱所控制,最后甚至出现现金流断链的情况,刘强东他们很可能被资本挤出核心决策层,当然这是非常极端却善意的揣测。

京东的外忧内患

  包括物流仓储中心在内的基础性配套投入可能是京东未来的重头戏,京东可能会籍此增强对二三线城市的覆盖,并增加除3C外的商品销售比例,借此提高利润率。以上都是硬性改进,只要给足够的时间与资金配套就能够得到改善,而客户服务始终是京东的软肋,与传统的家电卖场相比网购更便宜、更便捷,但是很多人选择传统家电卖场的重要原因就是售后服务,京东并没有一个完善的与销售规模相匹配的客服体系,诸如买电脑送影片、板砖iPhone4的知名售后案例广为人知。

  伴随着物流、支付体系的成熟、网购人群的迅大,互联网电子商务会迎来持续的高速增长,换言之只要你前几年混得不错,后面几年你喝水都能长肉。京东是这一趋势的收益者,但是同时京东也需要面临来自竞争对手更猛烈的冲击,因为B2C的巨大诱惑实在让人无法抵抗。淘宝、卓越亚马逊、当当、新蛋、易讯这里面没有一个易与之辈,而国美、苏宁等传统家电卖场也开始拥抱互联网,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缺钱、也不缺人,未来没准儿啥时候就跟京东干上一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这一切对于京东来说才刚开始。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与维基百科站在一起

  目前,中文维基百科中关于百度侵权的讨论再次被提上议程,一部分愤慨的维基百科成员发起了公开声讨百度侵权做法的倡议,然后一份关于百度百科侵权的通知函件被起草。值得说明的是,这一次的维权讨论是由非官方的中文维基百科成员发起,目前尚未获得维基百科基金会的官方表态,不过越来越多成员的加入让这一事件不再那么简单。另外,由于维基百科词条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所以词条作者有权对任何相关侵权行为提出质疑,并且在得到部分作者授权的情况下维基百科基金会能够作为主体发起诉讼。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百度百科抄袭维基百科了吗?依据现在了解到的材料,百度百科侵权的事实是清晰的,维基百科非官方未确定的侵权内容条数至少为1600条,这些侵权行为包括引用、修改未将作者、出处进行标注,也没有按照维基百科官方约定的“CC-by-sa-3.0”协议以相同方式进行共享,当然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维基百科词条编辑的正式许可。按照通常的规则,我们可以预期百度百科会将一切归咎于用户上传,并且尽快删除那些侵犯维基百科的词条,但这一行为并不影响百度百科在未来继续抄袭并违规使用维基编辑的劳动成果。

维基百科

  让人意外的是,百度百科并未获得以往那么多的支持声音,在之前的百度文库以及百度MP3纠纷中,普通民众的支持是决定百度最终获胜的重要因素。他们支持百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从百度相关产品获益了,他从百度MP3下载不需要付费与授权的音乐,他从百度文库获得众多未经授权的文档资料,这一次关于百度百科的争议适用同样的理论,事实上大量人群从百度百科获取有效信息,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去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但普通民众关于百度百科侵权事件的反弹很有限。

  从双方的中文用户数量看,百度百科肯定大幅高于维基百科,但是维基百科的词条质量远远高于百度百科,尽管百度百科一直在试图学习维基百科,但是它很难模仿尊重版权、维护作者的信条,百度百科更相信一些看不见的规则。我看到双汇的负面新闻,第一时间想要了解双汇的具体情况,百度百科展示的是连篇累牍的官方式介绍,看起来更像是从双汇网站上摘抄下来的信息,维基百科词条内容简练有力,能够最快速让用户了解双汇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只是无数条对比中的一条,维基百科在大多数时候获胜。

  其次维基百科成员的要求合情合理,根据维基百科词条相关的授权协议,引用相关内容应该注明作者并以相同方式共享。但事实上的情况是百度百科把别人内容扒走还改变了共享方式,这是一种毫无疑问的侵权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维基百科有足够的理由声讨百度百科,这更多是为了维护与感谢维基百科编辑付出的大量劳动。

  维基百科整站没有任何形式的广告及营业收入,完全依靠捐赠来维持和生存下去,社群编辑也没有获取任何收入,他们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做着做着毫无功利的事情,事实上你雇上上万名员工也不一定能比他们做得更好。维基百科是数字时代的一个奇迹,它改变了我们知识传播的方式,无数人都从中受益,其中包括律师、记者、学生、学者、ITer等众多行业从业者,我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选择做对的事情,与维基百科站在一起。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4月26日星期二

谷歌地图是问题地图吗?

  据新华网消息,由国家测绘局、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开展的“问题地图”专项治理行动正在中国范围内进行,国家测绘局设立了“问题地图”专项治理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对于标注敏感和涉密信息的地图网站依法予以关闭;对查处的典型违法案件予以曝光,以增强全民国家版图意识和地理信息安全意识。

  地图牌照问题

  国家测绘局去年5月出台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要求网络地图服务提供商必须向国家测绘局申请牌照并通过后方能在中国内地继续运营网络地图服务。截至3月,国家测绘局已向105家网站颁发网络地图牌照,包括百度、新浪、中移动及诺基亚,但是,谷歌中国和微软等企业并未获得相关牌照。

  据了解,国家测绘局的互联网地图牌照发放的最后期限是2011年3月31日,届时将对未取得互联网地图服务牌照、但仍从事相关服务的单位予以曝光,至2011年7月1日后将予以查处。而谷歌表示,谷歌正在与政府沟通如何在中国提供互联网地图产品。

  地图牌照背后的玄机

  国家测绘局表示,截至3月29日,尚未收到谷歌继续提供地图服务的申请。为什么谷歌地图及时不向测绘局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申请,而是与政府沟通如何提供互联网地图产品?

谷歌地图是问题地图吗?

  根据国家测绘局的新规定,中国政府有权关闭未获得牌照的企业。外企申请牌照至少需要几个重要条件: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国境内,采取措施规范用户上传标注行为,近3年内未出现档案失、泄密事件,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审批。对于像谷歌地图的这类外资而言,申请互联网地图牌照有两个条件:第一是将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国;第二是采取与国内服务商合资、合作的形式进行审批。目前中国版的谷歌地图(ditu.google.cn)实际已经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但是国际版谷歌地图(maps.google.com)却不符合条件。

  对于中国版谷歌地图,服务器本身已经在北京,同时也不具备地图标注功能,这是中国可以接受的一个网站。但为什么谷歌地图不向测绘局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申请?我觉得原因可能如下:

  1)Google可能不想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想提供一个具有审查过滤功能的地图服务,这样会损害Google“不作恶”的信条,阻碍信息的自由流通。

  2)Google地图在中国的业务量少,赢利低,因此不想为了这点业务而影响Google的全球品牌。

  3)谷歌在卫星地图上的审查可能非常无奈,谷歌可能被要求删除所谓“敏感照片”,但有关部门又出于保密的原因不告诉谷歌具体删除那个坐标的卫星地图,实际上让谷歌的卫星地图审查处于“自我审查”的状况,这是大部分网络服务商难以接受的。

  4)牌照审批的合法性存疑,全世界仅仅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提出了互联网地图的审批问题,这本身是否合法,是否违背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尚属疑问,这方面引发的贸易纠纷如何处理?如果谷歌地图进行申报,而且报了不批,这意味着谷歌承认了审批的合法性,结果让谷歌地图从形式上真的成为“不合法”,从而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

  这就和网站“备案”一个道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实行这样的制度,而一旦网站管理者普遍接受了“备案”,就事实上承认了这个制度的合法性,网站的生死则全部掌握在某一个部门手里,到时候这个部门只要随意注销一下你的备案号,你的网站就必须关闭,这使得一些部门可以随意封停合法经营的网站而不用付任何责任,从而人为阻碍了大量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和生存。

  因此可以看出,谷歌提交互联网地图牌照的申请,对于谷歌的全球化战略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政策太死压制行业发展

  目前的政策限制太过死板,已经开始限制地图产业的发展,什么都是机密,连用户自己的坐标位置都是国家机密,这种政策限制导致基于地图的各种LBS应用都难以发展。

  对于那些涉及国际间领土问题的地图纠纷,本来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现在却强制企业去执行,依靠这种政策就能把失去的领土收回了?如果仅仅依靠禁止别国的地图服务就能让别人承认南沙、藏南、钓鱼岛等领土属于我国,那就没必要有军队了,只要想办法强迫别人承认你的地图就可以了。

  对于所谓的地图泄密问题,从来没有听说过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管过这些事情,如何在卫星地图上隐藏军事设施是军方的义务和职责,自己失责没有隐藏好军事设施,本应该自我反省并加以改进,现在反而要查处那些发现和指出问题的人,这种荒谬的事情大概只能在中国发生吧。

  越是封闭落后的野蛮国家,就越是想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控制和绑架自己的国民,例如2009年朝鲜才允许老百姓使用手机,2006年以前中国人们无权查看自己城市的卫星地图,直到现在中国人在手机上还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坐标,中国的所有地图都被强制使用“国家保密插件”进行人为偏移,导致地图导航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对比一下国际版谷歌地图(左)和中国版谷歌地图(右)对于深圳湾跨海大桥(连接深圳和香港的大桥)的卫星地图,你就会明白这种坐标偏移会给乘车导航带来什么后果。

谷歌地图

  我们知道,过死的政策限制不仅仅让整个产业失去了活力,更会赶走众多的精英,在互联网浪潮下,中国大量最优秀的这些科技业资源(百度、新浪、网易等等)都已经或正准备在美国上市而不选择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大量资源集中在掌握政治资源的公司手中(想想那个令人恶心的天地图吧),而不是那些真正具备创新精神、拥有潜质的公司手上,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做事逻辑。

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中文维基百科指控百度百科侵权

  据中文维基百科首页的消息称,中文维基百科网友正在草拟一份致百度的信件和致媒体的新闻稿,用于指控百度百科大量抄袭维基百科词条,但并没有注明维基百科的出处地址的侵权行为。

  目前百度百科有三百万条目,而中文维基百科有三十万条目,从版权控制上看,中文维基百科对于知识产权的控制十分严格,具有侵权可能的文字均无法提交发布,而百度百科对于版权问题几乎没有控制,用户提交的侵权信息大多数可以发布出去。

  百度百科和百度文库一样,词条编辑的主题是网友,因此从法律上讲,百度会采取“避风港原则”来撇清自己的责任,而把侵权的责任推卸给网友。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发现,被侵权者很难主动在百度百科上删除侵权资料,即使在提交了相关说明之后,百度的编辑对此的说法是“词条编辑前后无变化或编辑后词条质量降低”。

百度百科侵权

  相关权益人在百度百科维权相当困难,一个人很难证明自己对于某个电子文档享有版权,因此就要提供很多繁琐的东西,需要邮寄给百度各种证明材料,包括营业执照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保证函、授权书等材料,这对于大量侵权内容不具备可操作性,单单依靠个人能力根本无法对大量侵权信息进行维权,百度百科正是利用网络侵权的这个法律漏洞,肆意大规模进行侵权盗版行为。

  维基百科早先也专门设立了一个页面揭发百度百科的抄袭行为,但百度百科投诉中心接获投诉但不作任何处理,只表示百科属开放性之网站,并建议更改条目不当之地方。

  因此,可能是早先百度文库对作家代表、出版界的道歉,以及三天内删除百度文库200万份侵权作品的启发,中文维基百科也考虑以此为例维护自身权益,不过我估计维基百科的维权难度较大,因为维基百科缺乏类似韩寒等核心意见领袖,难以形成针对百度百科的媒体效应,因此维权可能不会像作家维权那样顺利。

共享侵权

  附录:草拟中的新闻稿内容如下:

  百度百科多次侵犯维基百科版权

  2011年X月X日讯

  由维基媒体基金会营运,非牟利的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采用开放版权,在允许任何人都能使用,不过亦有些条件。

  中文维基社群乐见百度百科这项正面向中国网络用户的项目开展,以及百度为推动中文知识建设的努力,因为维基百科也正是致力于推动将全人类的知识无偿且便利地分发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是百度百科多次侵犯维基百科的版权,多次投诉亦未有结果。

  自2006年4月百度百科成立,至今该百科已有上百万条条目,但根据维基百科使用者的调查,发现当中一千六百多条条目的文字以及图片,均抄袭自中文维基百科、英文维基百科或日文维基百科,而且没有依照维基百科的授权条款使用,属于侵权行为。维基百科依CC-by-sa-3.0协议和GFDL协议释出内容,百度并未声明在百度百科中使用上述两种版权协议,其页面底部甚至附有“(c) 2011 Baidu”字样。而关于维基百科及其用户的署名权,据部分用户称,即使内容全部来自维基百科的条目,百度在内容审查中也不允许将维基百科列于来源之中。维基百科遇到有维基使用者侵犯百度百科的版权即会尽快移除,百度百科遇到有百度使用者侵犯维基版权却坐视不理,虽然百度百科的权利说明指出张贴者应对版权问题负责,但百度百科或百度公司作为百度百科的营运人,对百度百科所展示的一切内容,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因此,中文维基社群已再次向百度百科发信说明情况,并希望该站立即采取行动。现今传媒先进,希望贵传媒能协助发布本消息,以使更多人能够知道百度百科侵犯版权的问题。

  关于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是国际非牟利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旗下最大的一个项目。“想像这样的一个世界: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享用人类所知的所有知识。这是我们的承诺。”创办人吉米·威尔士如此解释维基百科的成立宗旨。

  媒体联系

  香港维基媒体协会 info - at - wikimedia.hk Tango Chan 陈子恩(媒体联系):tango.chan - at - wikimedia.hk +852 9063-2515

  台湾维基媒体协会 press - at - wikimedia.tw Ted Chien (协会秘书):htchien - at - wikimedia.tw

  中文维基百科志愿者回复系统信箱 info-zh - at - wikimedia.org

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腾讯怎样开发社区价值

  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成《腾讯怎样开发康盛创想的社区价值》、《腾讯怎样开发Discuz的社区价值》也都一样成立,Discuz在康盛的手里没折腾出太大价值,这个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几十万一百万对于那些等着拿钱退出的投资者来说当然是一文不值,不断尝试新模式未果后选择被腾讯收购,不然等到这一轮IPO大潮没准也能上市圈点钱玩玩。

  腾讯收购康盛的目地很明确,就是想要盘活社区这个渠道,这是任何一家巨头都无法入侵的市场,你没办法去和全国上千家地方或小众社区竞争,用户需求有着各种纷繁挫折的差异,因为它们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并不是能够简单依靠规模、资金来填补。腾讯的想法是我并不需要获取这个市场,但是需要能够影响这个市场,腾讯需要一个顺畅、通达的渠道来达成这个目的。

  康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旗下的Discuz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社区软件,占据大量市场却一直苦于营收上市无门,但腾讯最不缺的就是钱,郎情妾意、孤男寡女、干柴烈火…腾讯首先在新版的Discuz整合了QQ登陆,用户绑定QQ号后可以在QQ空间中获得各种最新动态,这只是一个浅层的对接,并且同样的功能已经在腾讯社区开放平台公开提供,是个网站就能申请。

腾讯怎样开发社区价值

  康盛推出了“Discuz!云平台”,除了整合之前的QQ登陆、Manyou应用外,还新增了点击流统计、社区QQ群、SOSO表情、站内搜索。社区QQ群大概是给每个论坛分配一个群号,事实上群已经成为大多数论坛的必备,但是有了群还会有多少人来论坛呢?SOSO表情在QQ上已经存在很久,一个很实用的小功能。站内搜索类似之前的奇虎搜索,只不过合作方由奇虎变成了腾讯,揣测服务的提供方可能是搜搜,并且搜搜未来很可能籍此推出社区搜索。

  大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点击流统计了,顾名思义可以分析出社区用户的浏览路径,以前这样的功能大多由网站自己开发的程序完成,对于广告受众分析、产品改善都有不错的参考意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在了解这些信息的时候,腾讯也能通过这些数据了解中国社区用户的数据,这大概是这款产品最大的意义。

  这样程度的对接还不够彻底与直接,腾讯康盛未来还应该推出一个一站式服务,用户通过一个网站可以管理所有社区的资料,获取这些社区最新的帖子与动态。只是这样的用户还是属于社区的吗?这是一个很难去理清楚的问题,腾讯这样的做法的确是解放了用户,同时也为腾讯自身的用户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降低了各个社区的自身属性。Discuz真正核心的社区功能早在5.0之前就完成了,后期的一系列功能都是为了社区化、盈利、数据作探索,如果只是想要简简单单做一个社区你可以远离Discuz,不过同时腾讯也在云端拿着糖衣炮弹诱惑你,当然上去了能不能下来就不知道。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15个开发设计类Chrome插件

  最近笔者把谷歌浏览器设为默认浏览器,而与此同时我开始将它用于笔者的兼职Web设计和开发项目中。由于笔者所依赖Firebug的插件,在Chrome浏览器并没有完全的对应插件,所以笔者还是时不时要用Firefox浏览器,但笔者对谷歌浏览器的速度、屏幕空间的利用及很多方面都很满意。在这篇文章里,笔者和大家分享我在设计和开发网站时发现的一些最好的谷歌浏览器插件,按字母顺序列出如下。 

  1. Aviary Screen Capture 屏幕截图

  Aviary Screen Capture让你能够截取网页的屏幕快照。获得屏幕快照后,用Aviary.com的应用程序在浏览器内编辑那幅快照。基本的图像编辑装置让你能够标记(通过画箭头和长方形)、编辑(裁剪、旋转和调整大小)和获得精确的像素色彩。

  其特性包括:

  • 保存在桌面、在线主机、或在其它的Aviary应用程序上编辑
  • 即时截图
  • 能够截取所有网页和图像的任何部分
  • 能够截取整张网页
  • 能够添加看得见的备注,比如箭头、文本及在你截取的图片上标出醒目符号
  • 裁剪截取的图片
  • 调整截图的大小、旋转及翻转截图
  • 智能选择和去除截图的元素
  • 从页面上获得色彩信息
  • 快速启动6个Aviary设计工具,包括图像、标记、矢量、调色板、效果和音频编辑器。

  2. Chrome SEO 搜索引擎优化

  Chrome SEO为搜索引擎优化工具提供了方便的路径。这些工具帮助你做每日搜索引擎优化工作,比如竞争分析、关键词分析、反向链接检查及网页排名检查等。

  3. Chrome Sniffer 嗅探器

  Chrome Sniffer使Web开发人员能够在网站上运行的检查web框架∕CMS和JavaScript库。这个插件通过一个图标,显示已检测到的框架。目前,这个插件最多可检测70个流行的CMS和JavaScript库。

  4. Eye Dropper 滴管

  Eye Dropper让你能够从网页或高级颜色选择器上选择颜色。

  5. Firebug Lite for Google Chrome

  Firebug Lite for Google Chrome 并不是Firebug的替代品(这很不幸),也不是浏览器开发人员的工具。想法,你应该和其它工具一起使用。Firebug Lite提供了大量的视觉效果,类似于Firebug的HTML元素、DOM元素及箱状模式阴影。Firebug Lite还具备其他一些很酷的功能,比如用鼠标检测HTML元素,及实时编辑CSS的特性。

  6. IE Tab

  借助IE Tab,可以在Chrome Tab上切换显示网页。这个插件对想用IE渲染引擎跨浏览器测试的开发人员很有帮助。(这是Windows系统下的独特插件。)

   7. Instant Image Editor 即时图像编辑器

  当你按住alt键(Linux上的ctrl键)的时候,Instant Image Editor让你在有背景图像的网页上可以右键点击任何图像或元素。你可以用Pixlr在新标签上即时编辑图像,Pixlr是在浏览器上运行速度快、使用方便的程序。当你右键点击的元素不是图像时,即时图像编辑器也会确定这个元素是否有可供编辑的背景图像。

  8. Lorem Ipsum Generator

  Lorem Ipsum 生成器用简约和极具吸引力的设计随机产生“Lorem Ipsum”文本。

  9. MeasureIt!

  MeasureIt! 用于测量网页上任何元素的宽度和高度。

  10. Pendule

  Pendule 是Chrome 为Web开发人员提供的开发工具。这个内置的开发工具的插件包括:查看、重装和禁用CSS,查看JavaScript、表格编辑,查看、隐藏及获得图像的信息,颜色选择器、量尺、地形图、标记验证器等等!

  11. PHP Console PHP控制台

  PHP Console 是Lagger的一个插件,(Lagger:PHP处理错误/异常/调试的轻量级灵活的开源PHP库),它在谷歌浏览器控制台及弹出窗口中显示PHP错误/调试的信息。

  12. Speed Tracer 速度追踪器

  Speed Tracer 速度追踪器帮助你在网站应用程序中发现和修复性能问题。当应用程序运行时,这个插件将浏览器内的低水平检测点可视化,并分析它们。

  这个应用程序帮助你了解在你的应用程序里时间都花在哪了。这包括由以下原因导致的问题:

  • Javascript的解析和执行
  • Layout 版面
  • CSS样式重算和选择器匹配
  • DOM事件处理
  • 网络资源加载
  • 定时器
  • XMLHttpRequest 回调
  • 绘图
  • 其它

  13. Web Developer

  Web Developer 在浏览器中增加了一个工具栏,其中有Web开发工具的按钮。

  14. Webpage Screenshot 网页快照

  Webpage Screenshot 是快速、简单的插件,它能截取整个网页。即使网页很长,也能存储在一份图像文件里。这个插件让你只点击一下,就能以PNG/JPG格式存储任何网页的图像。

  • 有绘图工具:线条、椭圆、长方形、箭头等
  • 在屏幕快照中添加文本
  • 按所需尺寸快速裁剪图像
  • 在准备好图像之前就能开始编辑
  • 可以上传到Facebook、Twitter、Gmail、MySpace上共享
  • 打印:直接发送图像到打印机
  • 存储在硬盘里:这个独特的插件让你能够将大的图片存储在硬盘里
  • 能够截取本地文件:能够截取“FILE://”
  • 附有颜色选择器:能够记住你最后使用的颜色
  • 也能够截取水平网站的网页

  15. Window Resizer 窗口大小调整器

  Window Resizer 能够重新调整浏览器窗口的大小以适合各种分辨率。这个插件对网站设计和开发人员特别有用,能够帮助他们在分辨率不同的浏览器上测试版面设计。分辨率清单是完全能够定制的(增加/删除/重新排序)。

  可以提供三种屏幕类型:

  • 台式电脑(标准的;按具体的分辨率情况重新调整整个窗口的大小)
  • 手提电脑(和台式电脑一样,但图标不同;很容易扫描分辨率清单)
  • 手机 Mobile(和前两种屏幕不同;适合具体的视图尺寸,不会占满整个窗口,因为手机的浏览器通常没有边界)

Chrome

  英文原文:Brian:15 Useful Google Chrome Extensions for Web Designers and Developers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2011年4月23日星期六

嘀咕网的LBS之赌

  2008年的2月14日,嘀咕网正式发布,作为当年国内最早的一批微博网站之一,嘀咕网凭借着各种特色功能和良好的社区氛围发展迅速。

  那个时候的嘀咕网生机勃勃,上线伊始就提供了富有嘀咕特色的表情,这个是其他微博所没有的。同时还开发了大量的第三方应用,不仅提供了主要手机平台的客户端,还有强大的同步功能,可以让嘀咕同步到国内其他社区网站,甚至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把嘀咕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流同步工具。

  嘀咕团队对社区反馈的各种问题响应及时且富有诚意,同时还有一大批官方或者半官方性质的嘀咕工作人员随时跟用户互动,交流,社区运营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在某个时段还出现了几件似是而非的桃色事件,也博得了不少眼球。

  而笔者算是一个嘀咕的资深用户,从那时到现在,一直都在嘀咕活动,不仅认识了一堆有趣的嘀友,也通过嘀咕真正开始了我的各种SNS之旅。如果说国内最有感情的微博网站,非嘀咕莫属…

  然后到了2009年下半年,随着以饭否为代表各大主要微博网站由于不明原因关停,CN域名备案风波等等事件,中国互联网社区网站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低谷。饭否关闭,叽歪的,做啥网苟延残喘,嘀咕网也不得不换了另外一个域名火兔网继续小心翼翼前行,同时各大网站都加入了关键字过滤系统,有些时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用户体验,因为自己的发言遭屏蔽或者遭审核而破口大骂的大有人在,不过介于当前的互联网环境,要么苟且的活要么就死,夹缝中求生存也算是成了网站能继续运营下去的一种必要能力了。

  时间到了2010年,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等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各自的微博,在这种情况下,类似嘀咕网这样的独立微博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

  • 独立微博网站的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下,成本支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门户网站微博完全可以用其他收入弥补微博的资金投入。
  • 由于门户网站的用户数量庞大,稳定,再加上大力度的推广,独立微博的先发优势不再明显,如何面临门户网站微博对用户的争夺变成一个难题。
  • 树立独特的形象和网站定位。新浪微博直接套用新浪博客的名人战略,用名人来博得眼球吸引客户,网易微博相对更加草根,而一部分有能力爱折腾爱自由的宅男以及宅男旁边的那些女人们都会力所能及的直接访问twitter,嘀咕网此时如何定位也变成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 嘀咕网本身功能型原因,造成信息流动性差,用户之间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圈子,虽然稳定但是不够有活力。

  而嘀咕网自身的一些问题也让社区氛围变得不如从前,很多第三方应用开始停止开发活着维护,客户团队对用于提出的一些反馈变得反应缓慢,对于许多用户提出来的功能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和支援,包括嘀咕网初期一些团队人员的出走等等也给造成一定的影响。

  日历翻开到2011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嘀咕全面改版了,从一个纯粹的微博网站变成了“能让嘀友们获得并分享更多欢乐和实惠的签到”网站,也就是常说的LBS。可能由于改版的过于彻底,使得相当一部分嘀咕用户对新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无奈之下,在推进LBS主页的同时依然保留了之前微博的老界面。

嘀咕

  一个季度过去,可以说嘀咕在LBS上的动作还是挺大的,推出了大量的踩点以及积分换奖品的活动,现在太推出了店铺认证的功能。我这里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只能根据自己只管的感觉认为嘀咕的LBS转变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即使这样,嘀咕依然逃不过前有截堵后有追兵的局面。

  暂且不提类似街旁,冒泡,切客,开开等等已有的LBS网站,几大门户网站包括新浪腾讯估计也不会对这个市场任之不管,当然新浪和网易的LBS服务是已经推出来了。借用一句台词: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我蓦然回首,那人却隐藏在灯影中…国内几大互联网公司要么按兵不动,要么就对一些崭露头角的新型网络产品和服务进行快速复制,并且依靠自己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粘性快速瓜分市场。面对这些嘀咕又该何去何从?

  问题又归结到同样的一个局面:

  • 如何维持大量的资金投入
  • 如何面对国内互联网大鳄市场蚕食
  • 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树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是的,这一切跟上面独立微博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一样的。嘀咕唯一可以庆幸的是,自己进入LBS的市场或许早那么一点点,也可以稍稍骄傲一下线下活动的推广力度。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保持先发优势的前提下,如何将自己的业务扩展的更广更深一些。

  与微博不同的是,LBS不仅考验网站的线上运营能力,同时对线下运营能力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一个LBS网站,如果仅仅线下活动局限在有限的几个城市,覆盖度达不到一定的量,这个网站就很难提高其他地方用户的积极性,LBS的特征也大打折扣,目前嘀咕的活动主要还是局限在上广深三大城市,其他地方的活动还相当少。同时,由于需要跟大量的商家接触,这就必须要求嘀咕能在短时间构建出一个强大的业务团队,这跟以往的技术导向的公司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把业务模式在全国范围复制下去,不仅对嘀咕的团队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在成本上也会急剧上升,从一家技术导向的公司变成一家业务导向的公司,人员配备或者公司内部工作重心跟以往是完全不同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题外话,近段时间,高朋网在全国范围内大局招募人才,有消息称要在年内招募3000名业务人员,作为一家团购网站,互联网公司在线下投入可见一斑。

  同时,嘀咕内部如何处理微博和LBS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难题,目前嘀咕越来越倾向LBS毋庸置疑,如何处理已经存在的微博网站呢?是继续共存,还是以后逐渐闲置直到废弃?由于公司目前的精力已经主要投放在LBS方面,对目前微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投入也变得有限,使得社区的氛围已经大不如前。如果微博的问题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对自己的LBS服务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

  这些问题都是必须思考又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作为一名资深的嘀咕用户,希望嘀咕在保持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越走越远吧…

  来源:nonozone投稿,原文链接

企业网站建设方法论

  麦肯锡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神奇!这是出现在麦肯锡系列丛书封面上非常醒目的一句广告语。博文标题的想法正来源于此,感谢麦肯锡。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主角并非麦肯锡,而是方法论,是建设企业网站的方法论。正如标题说言:网站建设并不神秘,方法论铸就神奇。

  1.企业网站需要灵魂

  伴随互联网的飞速普及,及相关建站软件的日新月异,现如今建设一个企业网站已相当容易,即使是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依靠智能软件信手拈来,所以说,科技很给力。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依靠上述这种简单粗暴方式建设网站的企业不再少数,尤其是中小企业,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与其“短平快”的经营思路有关;二是成本低廉;三是不重视。

  上周与国内某知名网站建设专家讨论企业网站建设话题,其中谈到的一点至今仍记忆犹新:企业网站需要灵魂。可以判断:依靠上述那种依靠智能软件或简单抄袭完成的网站一定是缺少灵魂的。

  那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有灵魂的企业网站呢?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知晓何为企业网站的灵魂?简单说来就是:逻辑,想用户之所想的逻辑,有效传递品牌价值的逻辑。

  如何才能做到想用户之所想,并有效传递品牌价值呢?

  乍一想,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就是缺少方法论。刚刚在最新一期《销售与市场》杂志上看到一句很贴切的形容“模式”的话,即:有地图者不迷路,有模式者不盲目。没错,模式,或者说方法论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指南针。

  最近怠慢了博客更新,主要原因也是忙于公司网站改版,周末了,梳理梳理思路,也对近一段时间网站建设筹备工作做一个小总结、小分享。

  2.企业网站建设方法论

  近期与Google、百度两位同学打交道比较多,以下是在两位童鞋帮助下,集思广益后总结整理出的一套有效的企业网站建设方法论,希望对各位热爱网站运营的朋友有所参考价值,也欢迎各位拍砖、发言。

  第一步:目标明确

  建站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网站的目的是什么,期待企业官网做什么?如:是在线销售?品牌信息传递?信息查询?

  第二步:策略分析

  明确网站目标后,要开始目标受众分析(来企业网站做什么,兴趣点是什么)、自身现状分析(品牌影响力如何,产品线如何、服务水平如何)及行业竞品调研(行业对手都在怎么做);

  第三步:方案制定

  通过综合策略分析后,需要明确我们要做什么(定义需求),以及如何实现。

  第四步:项目执行

  明确实现方案后,需要制定网站架构,开始创意设计、内容组织、程序开发等工作。

  第五步:维护和提高

  最后,网站上线后,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运营维护、数据监测、结果追踪。这样才能形成闭环,推动网站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纯文字的介绍可能不太直观,绘制了一张示意图(如下),可以对上述一揽子方法论一目了然。按此思路执行,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企业网站将水到渠成。

企业网站建设方法论

  来源:张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少量员工拥有千万用户的网络公司盘点

  导读:互联网给小公司带来了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海量用户的机会。这造就了一些公司和组织,即使只有相对较少数量的员工,但是仍然可以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

  Pingdom在下文列举的这些公司或组织,它们的用户数量都有1000万,或者更多(5亿多)。

  1. Automattic

  员工数量:72

  用户数量:有超过3200万WordPress博客

  Automattic公司因作为开源博客软件WordPress(WordPress.org)以及博客服务托管网站WordPress.com的幕后公司而为大家所熟知。两者上面的WordPress博客数量几乎相等,有160万博客托管到WordPress.com网站上,而有167万托管在 WordPress.org上。

  2. Mozilla

  员工数量:250

  用户数量:所有的Firefox用户。Firefox的最新官方版本是3.6,已经有大约4亿的下载量。

  Mozilla是Firefox的幕后公司,也是真正从其开源社区获益的开源项目之一。Firefox上多达40%的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完成的。

  当然,Firefox并不是Mozilla公司唯一的项目,例如,还有电子邮件客户端Thunderbird.然而,Firefox是迄今为止用户最多的项目。Firefox占有大约30%的浏览器市场份额。

  3. Tumblr

  员工数量:18

  用户数量:Tumblr上有1200万博客

  Tumblr是2010年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也是增长最快的博客服务,现在管理着1200万博客。他们正在大规模招聘,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量,以及巨大的流量给服务器带来的压力。(他们最近出现过服务不稳定的情况)

  4. Twitter

  员工数量:300

  用户数量:1.75亿

  在过去数年,伴随着爆炸性的增长,Twitter已经显著提高了自己的名气,但它只有300名员工。在其用户数量面前,其员工数量真不算多。

  5. Opera Software

  员工数量:757

  用户数量:Opera浏览器各个版本(桌面、手机以及其他设备)共有用户1.5亿。

  Opera是第五大桌面浏览器(排在IE、Firefox、Chrome和Safari之后)。然而,Opera最主要的用户群是Opera Mini的用户,Opera Mini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手机浏览器。Opera公司总部在挪威,所以有这样一位邻居,我们感到很自豪(Pingdom位于瑞典)。

  6. Canonical

  员工数量:350

  用户数量:估计至少有1200万Ubuntu Linux用户

  Canonical是Ubuntu的幕后公司,而Ubuntu是最流行的Linux桌面版本,并且是服务器上第二流行的Linux版本。而且,它也是云计算中最流行的(Internet上的虚拟服务,我们是在引用Canonical的说法)。

  7. Wikimedia

  员工数量:57

  用户数量:Wikipedia拥有每月超过4.08亿的访问量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提供Wikipedia以及其他类似wiki服务的组织。Wikipedia上的内容是由成百上千的人经年累月完成的。现在有超过100,000的志愿者负责添加编辑Wikipedia词条(以及其他更小一些的姊妹项目)。

  8. Skype

  员工数量:500

  用户数量:多于5.6亿(这是一年前的数据,现在数量应该更多)

  使用Skype,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拨打语音电话(包括聊天以及视频会议)。它诞生于2003年。就用户数量而言,Skype跟Facebook差不多,虽然他们俩风马牛不相及。

  9. Craigslist

  员工数量:30

  用户数量:在美国,每月有5000万用户

  Craigslist提供免费在线广告分类服务,诞生于1996年(它在1995年开始是做邮件列表服务的)。换句话说,它可是网络上的老面孔,但令人惊奇的是他竟然只有如此少的员工。而且要注意,这里提到的用户数量只是美国地区的,Craigslist 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用户。

少量员工拥有千万用户的网络公司盘点

  结束语

  我们差点在文中把Facebook也包括在内,但我们认为它的规模已经不小了(Facebook有超过2000名员工)。

  你能想象一家传统的非互联网公司用有限的员工管理如此多的用户吗?也许不可能,对吗?这些数字能变成现实,完全拜互联网以及万维网所赐。这真是给以技术起家的企业家的一份礼物。你可以用很小的团队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

  英文原文:pingdom:Internet companies with few employees but millions of users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2011年4月21日星期四

百度有啊转型生活平台

  百度有啊发布了新版,从一个C2C平台转变为一个本地生活信息平台,定位从电子商务转为分类信息+点评模式+SEM平台的结合体,和百度搜索整合打通,利用百度的搜索流量资源是新版有啊的最大优势。

  今年3月底有啊发布公告,称自发布之日起一个月对百度“有啊”业务进行调整,所有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都将关闭,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将予以关闭。

  百度有啊新平台已与百度开放平台对接,当网民搜索生活消费相关关键词时,将会显示来自有啊的匹配信息。“百度站内搜索”的信息量将得到更进一步的丰富,相信未来我们搜索某个关键词的时候,有可能第一页全是百度旗下网站的信息。

  百度有啊新版地址:www.youa.com

百度有啊转型生活平台

Google如何统治互联网

  众所周知,Google是做搜索起家的,搜索现在仍是它的主打。但随着Google公司的不断壮大,它就像一只章鱼,不断把触须延伸到互联网的大部分角落。如果你在网上冲浪想不接触到Google的任何一个服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Google甚至出现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reCAPTCHA(验证码),很多网站和论坛用它来确认你是不是机器人。(2009年,Google收购reCAPTCHA。)

  这只是Google众多服务中的九牛一毛。那我们来看看Google的统治现状,先从搜索开始,但绝不会以搜索结束。

  搜索

  Google是搜索之王,这并不稀奇。搜索就是Google帝国的坚实基础。

Google到底有多大?Google究竟有多少用户?

(图1:2011年3月份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虽然搜索市场的份额数字会因来源而有所不同,但不管是哪个统计来源,Google在搜索领域各个方面都是占主导地位,包括在移动搜索市场。(见下图)

移动搜索市场份额图

(图2:移动搜索市场份额图)

  网络广告

  Google除了是搜索巨头之外,它在网络广告上也赚的盆钵满满。广告就是Google公司的“金鹅”,是Adwords和Adsense是Google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据比例高达97%。(编者注:金鹅,传说中每天下一颗金蛋。)

  这没什么奇怪,因为除Google自身超大的网络资产外,它还为众多网站提供广告。实际上,如果要对比投放广告网站数量,如果Google是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网络广告

图3:网络广告

  虽然没有确切的手机广告统计数据,但据估计,Google的市场份额也应是排第一,尤其是去年收购了手机广告公司AdMob(全球最大的手机广告网络之一)。

  网络分析

  目前为止,Google Analytics是互联网上使用范围最广的网络分析服务。如果你访问某个网站,该网站50%的可能性使用了Google Analytics。(原文作者的意思是指全球范围内。)

网络分析服务市场比例

图4: 网络分析服务市场比例

  网络媒体

  Google视频网站——YouTube,不仅是网络上最大的视频网站,其视频也经常出现在其他网站上。

YouTube视频音频

图5: YouTube视频/音频

  其他领域

  上面这些例子只是一些比较知名的例子。在其他大量领域,Google同样有着强劲的曝光率。

  • 1. 智能手机 - 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正快速增长,据说要赶上iPhone和黑莓。
  • 2. 网络浏览器 - Chrome已是全球第三大网络浏览器,其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其他浏览器(Safari和Opera等)。和去年相比,Chrome市场占有率已增加两倍。
2010年9月份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

(图:2010年9月份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

  • 3. 电子邮件 - Gmail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子邮件服务之一,其主要竞争对手是Hotmail和Yahoo Mail。
  • 4. 办公应用程序 - 尽管或许还不能威胁其他同类桌面产品,但Google文档是一个非常有用和受欢迎的办公套件。
  • 5. 博客 - Blogger在其鼎盛时期并未主宰市场,并且又有来自WordPress的攻击,但Blogger仍然还是全球最大的博客服务之一。
  • 6. 地图 - Google地图是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地图应用程序,还有大量Mashup和应用程序也在使用它,并且还向iPhone和Android等提供地图功能。从使用率来看,Google Map API是最受欢迎的网络API。

  编者注:Mashup,是指整合网络上多个资料来源或功能,以创造新服务的网路应用程序。比如,现在查询IP地址的网站,均可以在Google地图上显示具体位置。

  • 7. CDN - 在Google的CDN上,有很多流行的JS库(比如jQuery)。大量网站在使用这些JS库。据统计,全球有37.6%的网站使用着Google的CDN.
  • 8. Feeds - 不计其数的博客用Feedburner来发布RSS种子,同时,Google阅读器也是适用范围最广的RSS阅读器。

  Google的未来星?

  Google同样也涉足其他多种项目,其中任何一个项目都可能在未来独霸一方。

  • 1. 操作系统 - 除已经成功的Android之外,Google的Chrome OS也快要发布了。虽然是否能成功还有待观察,但它的确有很大潜力。
  • 2. DNS - Google已启动支持网民使用其DNS服务器,来替代ISP。不难想象,Google在未来将扩展它的Google Public DNS服务,来直接和其他同类服务(比如OpenDNS)竞争。
  • 3. 社交网站 - 虽然Google目前在这一块似乎并没有很高占有率,但有朝一日还是有可能很成功。(今年7月初,Google CEO施密特没有否认Google会在今年年底推出Google Me。拭目以待吧!)
  • 4. TV - 近期关于Google TV的讨论有很多,不过貌似坏消息多过好消息。具体结果如何,还是拭目以待吧。(10月22日爆出美国多家电视网封杀Google TV。昨天有新闻说Google TV 将并入YouTube。)

  上面这些列表还远远没有完成,但你应该知道大概了。

  王者Google

  本文中的重点并不是那些确切数据,而是Google在网络和互联网上无可比拟的领地。Google现在已远远超过一家搜索引擎公司,而且已成为一个互联网广告巨无霸,如果你已看过《Google是如何搜集互联网信息》一文,你会知道它还有更多的产品(比如:最近的Google街景)。

  一家公司在如此多的网络相关领域,有着如此之高的统治力。是不是让你印象深刻呢?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开玩笑说“Google就是互联网”。

  英文原文:Pingdom:How Google dominates the Web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Google到底有多大

  编者按:国外科技博客Pingdom近日撰文,再次以Google为主题,试图分析其规模和用户数量,以下是全文。

  有很多关于Facebook已经多大规模的讨论,它拥有6亿用户。确实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还有让Facebook小巫见大巫的,那就是Google!

  问题是,要估计Google实际有多大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试试。

  由于Facebook是一个独立网站,所以去掌握它的规模(所谓规模,指的是使用它的人数)相对容易。但是对于Google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它不仅仅是Google.com一个站点。

  给大家一个大体的概念,以下是Google旗下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前100的网站。

Google到底有多大?Google究竟有多少用户?

图1:Alexa全球排名前100中的Google旗下网站

(编注:上图中的Alexa排名是原文作者当时撰文时的数据,排名会有些细微变动)

  现在让我们看看能否对Google有多大做个大概的估算。

  Google Search - Google 搜索

  首先,让我们看看Google Search。当然,根据Alexa排名,我们知道Google.com是全球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但是,只关注Google.com对Google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本地Google Search。180多种本地化Google都有他们自己的域名。

  从图1中我们能够看出,本地化的Google Search很受欢迎。除了Google.com,有16个站点排名全球前100。

  我们不要忽视那些小型的Google网页搜索,比如Google News(资讯),Google Finance(财经),Image Search(图片搜索)等等。这些都是Google Search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据StatCounter统计,Google已经占有桌面搜索引擎90%的市场份额。

Google到底有多大?Google究竟有多少用户?

(图2:2011年3月份全球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编注:图2这由Market Share统计生成的,虽然Google的市场份额比例比StatCounter统计的90%稍微低,但当之无愧是第一。根据我们曾在去年的报道,可以知道Google搜索的市场份额比例由83.34%升至84.46%,而Yahoo和Baidu则分布下降1.27%和0.66%,Bing上升0.66%。

  此外,还有手机搜索,这完全由Google统治。对于大多数智能手机来说,Google是默认搜索引擎,包括Apple的iPhone和Google自己的Android。在这方面,Google的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97%!

  到底有多少用户在使用Google Search?

  全球互联网用户大概有20亿,如果去掉目前与Google关系僵化的中国,仍有15亿以上。如果告诉你Google Search在整个互联网上拥有至少10亿用户,你会觉得不切实际吗?我们可不这么想。

  但是Google不只是搜索。

  Google其他服务的规模

  尽管很难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但可以根据下面的几个Google主要服务作出判断:

  YouTube

  全球最大的在线视频服务。单单是YouTube网站,每月就有5亿的访问量。并且,82%的博客内嵌视频来自YouTube(这还是两年前的数据)。

  Blogger

  Blogger是全球最大的博客平台之一。2010年,该平台总共拥有超过4亿读者。

  Orkut

  Orkut是Google对社交网络的首次进军,也是最成功的一次。该网站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超过1亿的活跃用户。事实上,如果你统计网站每天的访问量,Orkut仅次于Facebook,而位居次席(虽然与第一的差距很大),Orkut的活跃用户多来自巴西和印度。

  Google Maps (地图)

  撇开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地图服务并且包含于大量不同的网络服务不说,它在智能手机上也处于统治地位。Apple的iOS也使用Google Maps,Android通常大量整合Google产品,包括地图。

  Gmail

  Google的电子邮箱服务,估计有大约2亿用户。

  Google Apps(应用)

  Google Docs(文档)、Spreadsheet(电子表单)s、Calendar(日历)还有其他Google Apps旗下的网络应用(也包括Gmail)越来越受欢迎。虽然我们不清楚用户数量,但是它们的覆盖范围将愈发显著。

  Android

  Google的Android OS是全世界发展最迅速的智能手机平台,每天增加超过350,000台新设备(每月超过1000万)。Android更像是为Google其他产品服务的平台,例如:地图、邮箱、搜索等。

  Chrome

  Google的Chrome浏览器在短短的几年中,市场份额迅速增长。据StatCounter统计,目前已拥有17%的市场份额。

  其他无形资产

  Google拥有太多不同类型的服务,致使全部掌控起来很困难。对于我们已经列出的,我还要补充几个:

  • Feedburner —— 全球最大的RSS托管服务网站;
  • Google Reader —— 全球最受欢迎的RSS阅读器;
  • Google Analytics —— 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网站分析服务;
  • 还有这些广告产品:Adsense、 Adwords,、DoubleClick、Admob等。

  Google其他产品和服务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图表,请参见伯乐在线在去年编译的这两篇文章:《Google如何统治Web》、《Google是如何搜集互联网信息》,从中你也可以知道为什么Google能在网络和互联网上有那么多无可比拟的领地。

  那么,Google到底有多大?

  最后,让我们来试着估计一下有多少人在使用Google的产品与服务。

  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我们猜测单单使用Google Search的用户就达到至少10亿人。然而,由于Google绝不仅仅只是搜索,所以其产品最终将接触到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说实在的,如果不使用Google的某种产品,你自己能够使用互联网多长时间?

  即使稍稍对Google不公平一下,去掉中国,其用户群也接近15亿。

  总而言之:Google的全部用户群应该在10到15亿之间,这取决于你想怎么计算。

  这当然仅仅是我们的猜测。在Google的各种产品中会有很多重叠的用户群,但是我们没办法去了解确切的数字。

  结束语

  单是Google.com就已令人震撼。再加上我们所列的其他全部网站内容,显然,我们很快便发现Google是互联网当之无愧的王者。他们在社交领域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至少与Facebook相比是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做的其他的事情,而且他们做的很好!

  英文原文:Pingdom:How big is Google, really?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分析

  Amazon改写了美国出版业格局,目前Kindle电子书业务已经成为Amazon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其它同样很重要的业务包括网络零售与云计算。Amazon的终端+内容模式很好吸引了用户与出版社的注意力,据不准确的消息Amazon在2010年售出近540万台或是800万台Kindle阅读器,另一个可参考的数字是2009年底Amazon宣布网站的电子书销量超过纸质书,在2010年7月这个销量比例已经变成180本电子书对100本传统纸质书,也许再过几年纸质书在美国就会变成小众选择。

  但是在中国,我们目前并没有发现类似Amazon这样的公司。Kindle在中国有不低的销量,不过Amazon销售的大多是英文书籍,国内用户大多直接安装第三方系统阅读TXT、PDF内容,并且付费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障碍。苹果的iPhone、iPad内置的iBook有不错的用户量,但是也面临与Amazon一样的问题。

  回到国内本土的厂商,Amazon在中国的卓越亚马逊据传会推出中文版Kindle,并结合自身在图书销售领域的优势整合内容,不过目前没有得到任何更新的进展。盛大文学推出了BamBook电子书阅读器,内置了云中书城这样的付费商店,里面内置了盛大旗下文学网站以及版权合作方的内容。汉王是国内本土比较早推Elink电子书的厂商,推出的多款阅读器都整合了自行开发的图书商店。

中国网络出版市场分析

  觊觎这块蛋糕的人非常多,远比你能够想象到的多出更多。人人都能看出这是一块藏量巨大的油田,比纸质书更环保、更便宜、更便于传播,但是同时大家都只是在小心翼翼地进行试探,这个游戏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玩转的,赔本折兵那都是小事,没准儿把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都给栽进去。

  网络出版的四大要素中,电子版权决定了是否能够联合版权方拓展市场,足够的数字出版内容决定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销售平台(电子商店)是整个网络出版链条的枢纽,发行渠道(PC、APP、阅读器)决定了市场蛋糕的规模。大多数想要一品滋味的公司,只具备其中的一项、两项优势,很难预期大量资源砸进去会有多少回报。最重要的是,目前国家关于数字化出版的相关标准仍未出台,出版元数据标准、阅读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仍然有待规范,这种情况下贸然出手很容易血本无归。

  谁会是最终的赢家?从Amazon来看,网络出版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内容与终端,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数字内容来源,再配合一个覆盖全面的终端网络,这将会是决定未来网络出版胜负的最重要两个因素。

  tips:电子出版是指最终传播介质以电子形式出现,数字出版是指将包括采稿、印刷、发行在内的整个出版链条全部数字化,而网络出版指借助互联网方式发行的出版方式。简单归纳就是数字出版包含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是数字出版发型方式中的一种。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4月19日星期二

百度和谷歌:局域网战胜互联网

  5年前,也就是2006年04月,百度李彦宏曾经预言,“5年以后,Google和百度之间的关系是百度一枝独秀,从市场份额来说,大家很难看到Google了。”

  5年后的今天,CNZZ统计,Google搜索引擎在中国的使用率和占有率已经低至10%,而百度则高达76%,李彦宏的预言从某种角度上被验证了。

  周鸿祎对此评论:“现在看来老李确实北大(NorthBig)(注:NB),很有眼光和远见,确实看到了未来。我们其他人比较南大(SouthBig)(注:SB)只是从产品和技术还有市场用户这些狭隘的角度出发就看不准。”

  猜到了结果,却没有猜到过程

  百度于2000年成立,最初的时候专注于中文搜索引擎,在2002年Google被封事件中成长起来,在2003年的时候,在中文搜索领域百度基本上和Google持平,2004年、2005年从30%到40%,到2006年超过50%,之后一直到2009年,百度的市场份额一直在60%左右,在2010年第一季度市场百度占有率上升至64%。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则从2006年的20%增长至2009年末的35.6%,随着谷歌退出中国事件的影响,2010年第一季度谷歌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占有率下降至30.9%。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

  2003-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营收份额(来源:艾瑞咨询)

  我在2010年初曾撰文《后谷歌时代的中国互联网生态》,认为其他搜索公司“瓜分谷歌退出后留下的超过30%的市场份额”的论调为时尚早,并预见“百度可能将会是谷歌离开后的最大受益者”。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百度逐渐垄断了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Google搜索引擎受到了变本加厉地限制,先是针对搜索服务的单字屏蔽,之后HTTPS搜索服务被屏蔽,从2011年3月2日开始,Google的全线服务都在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Google各类服务(Gmail、Google Reader、Google分析等)都出现不稳定情况谷歌地图亦在牌照门的阴影下生死未卜,使得Google服务的可用性逐渐下降。

  而现在,据CNZZ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百度搜索引擎的使用率高达76%,位居国内第一,其次为谷歌10.16%、搜狗4.86%、腾讯SOSO3.43%,而必应、有道、雅虎紧随其后。

CNZZ数据中心

  然而,百度虽然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这并不代表其搜索引擎就能尽善尽美。按照CNZZ的数据显示,百度尽管在搜索结果总量、检索结果页面的打开速度、检索结果即时性等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对于检索结果竞价广告、检索结果下载效果、微博搜索、购物搜索等方面的控制却落后于谷歌等其他搜索引擎。也就是说,即便在最为核心的搜索领域,百度也不得不面临着来自谷歌等其他搜索引擎的挑战。

CNZZ数据中心

  百度谷歌搜索质量的对比

  如果没有那些人为的干扰,让百度和谷歌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那么百度和谷歌的搜索质量对比哪个更好呢?原谷歌中国的CEO李开复从“相关度”、“索引规模”、“速度”、“新鲜度”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个详细的评测

百度谷歌

  一、在2005-2006年时,谷歌和百度的比较:

  1、相关度:领先百度2个点(大约是今天的英语谷歌和微软的差距,就是说不大)。

  2、索引规模:谷歌规模较大,但是很多重要的内容都没有(例如论坛)。(这里比较的是中文索引,但是其实谷歌的索引是全球所有语言都储存的,因此任何搜索可能搜出任何语言和国家的结果)

  3、速度:谷歌远远慢于百度。

  4、新鲜度:谷歌落后百度。

  二、经过两年的努力,在2008年,谷歌和百度的比较:

  1、相关度:谷歌远远领先7个点(大约是谷歌英语刚出来时和雅虎的差距)。

  2、索引规模:谷歌是百度的10倍左右(当然,对绝大部分常见搜索词是感觉不出差别的),并且弥补了有些爬取的错误和落差。

  3、速度:谷歌和百度大约一样,虽然许多服务器不在国内。

  4、新鲜度:谷歌达到6分钟之内,也就是说一个网页上线6分钟后就可以被搜到(如果是PR值够高的话)。

  因此可以看出,从搜索引擎技术上看,谷歌当年对于百度来说是领先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在2007年的时候,谷歌的一个员工做了一个“谷歌百度比比看”的程序,对搜索引擎进行盲测,来验证谷歌和百度的搜索质量,结果经过大量匿名用户的测试,最终谷歌搜索胜出。

  百度的危机

  南方周末的重磅文章《漩涡中的中国首富李彦宏》一文中写到,“李彦宏认为,‘技术本身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决胜千里的关键。’……李彦宏将微软描述为‘寸土必争’的‘邪恶帝国’,十余年后,他所创建和领导的公司面临着同样的指控。百度不仅在做搜索,还在做实时通讯、电子商务、博客、微博、输入法、浏览器、压缩软件……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内容生产。”

  从某种角度来看,百度的发展似乎一帆风顺,2011年3月10日出炉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中,内地首富名号被百度CEO李彦宏摘得。3月24日,百度市值超过腾讯,成为目前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这也是腾讯自2006年以来,首次丢掉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第一的头衔。

  而在另外一方面,百度似乎一下子成为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众矢之的”,竞价排名非议颇多、百度文库侵权风波搞的百度灰头土脸,被迫道歉、当当网等合作伙伴纷纷封杀百度广告,乃至于百度自营的“有啊”黯然关停,百度MP3被迫转型,各种问题都在一夜间爆发,百度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众矢之的”和“头号公敌”。

  百度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其易于理解,就是“竞价排名”,百度的“竞价排名”早期很脏,那时在百度搜索“癌症”,要翻到第七八页才能得到正常的搜索结果,而前面的七八页全是赞助商出钱买的广告位,在众人的猛烈抨击下,百度不得不做出一些修改,减少了广告的数量。

  但是百度在“侵犯版权”方面的行为却更甚,在百度贴吧已经出现侵权的势头后,百度反而又推出的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系列网站,这些网站虽然给百度带来了很多流量,却存在大量侵权的内容,严重损害了内容创造者的利益,最终引来作家和出版社的围攻,自身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

  对于第三方网站来说,百度对于原创文章的排名也不如Google,搜素很多关键字,排在前面的都是百度自己的网站,如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俨然成为了“百度站内搜索”,而Google则更多把原创文章排在前面。

  框计算

  面对种种困境,百度也在思考未来的盈利模式,苹果应用商店的成功引起了百度的关注,百度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试图通过所谓的“框计算”应用开放平台来“建成一个新的生态体系”,把搜索框变成类似苹果AppStore这样的应用平台,提供应用和服务;对用户来说,有利于用户体验,帮用户节约时间;对开发者来说,开发者或运营商可以将应用直接提交到百度应用开放平台,并实现最佳位置和最佳形式的搜索结果直接展现。

框计算

  百度“框计算”实现了对快递、影视剧、机票和购物等垂直搜索的流量截取,百度数据开放平台导致相对美观、全面的第一条搜索结果会截取到大部分的流量,大型的企业或软件开发商从中获取流量,小网站则丧失掉这部分的流量。

  和竞价排名相比,应用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目前这个开放平台(应用商店)以百度搜索框为核心,缺少客户端(百度浏览器可能是未来的客户端),由于百度的用户通常不愿付费,因此在上面做收费服务较为困难,大部分应用以个人应用为主,电子商务类应用很少,第三方开发者的商业模式通常只能采取“免费+广告”,其盈利难以和苹果应用商店相比,百度的“免费”模式显然是应用商店的最大挑战。

  结论

  可以看出,百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并不是依靠纯粹的技术和创新获胜,如果不是Google经常间歇性的被屏蔽,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百度赢了市场,失去了口碑。一个可以随意侵犯作家的版权,给钱就可以删除负面消息,竞价排名发布假药广告,这样的企业竟然可以成为中国市值第一的互联网企业,这的确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本文试图从更深和更广的视角来解析苹果为何如此流行并给出笔者对其的看法。

  冷战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这里关注的是,其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种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他们对于产品的设计理念也截然不同。

  这些理念反映到科幻作品中,便形成了两种未来风格,一种是《银翼杀手》式的cyberpunk:注重功能,零件巨大、笨重,粗大的管道露在外面,相对的也便于修理替换,技工味很浓;一种是《Wall-E》式的,贴近人类需要,人机交流非常人性化,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由中央智脑集中调控一切事件。(关于《Wall-E》展现的是苹果的未来理念,请看网上的一些分析,老乔与迪斯尼-Pixar的JQ,以及Wall-E中处处的苹果捏他。)

  这两种生活,虽然前者有不少铁杆粉丝,但真要选择的话,我想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后一种未来。

  苹果在创新上令同行嫉妒,老是走在别人前面,为什么?笔者认为它就是抓住了后一种未来,一步步将其实现,这样不需要奇思异想式的灵感来创新,人们自然愿意选择它。而一些最铁杆的苹果粉丝,除去那些收集成癖的,笔者认为他们对苹果的支持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此,因为他们想第二种未来早些来临,并且有一些布道者的情怀,愿意让别人也分享这种生活。

  从苹果的产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倾向——从最初的mac book软硬件一体化的设计,极其封闭的开发和使用环境,以及简单至上的设计理念,他们就表达出一种观点,让用户只关注在他所要做的事中,而不用担心其他旁支细节打扰他的注意力,这就是未来概念。而iTunes music store以及后来的Appstore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开发,只是最终演变成平台,而iPod touch、iPhone、iPad则有移动属性,从而将移动和平台这两大未来概念抓在手里,到这里苹果的未来蓝图终于清晰,下一步它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一步步的实现这个蓝图——据传苹果将进入电视业,正在开发iTV,这就是一个证据。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因此笔者说,苹果代表的是一种未来理念,选择苹果,也就意味着选择第二种未来。

  而苹果一步步的扩大其影响力,甚至改变我们的生活,则是这种未来理念的实现。比如世界有些地方已经考虑用iPad代替书本来进行中小学生教学,想想吧,当所有人不用背着书包去上学,不再需要课本,而只需要一个平板电脑——未来可能开发出更强大的功能,比如全息投影,最有未来气息的——这样是不是有些未来范儿?

  对于这样的情形,一般人即使知道也是乐见其成的,一些有眼光的人力挺苹果,也正是因为他们看到这点,他们的出发点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笔者也认同苹果的壮大,以及它给社会的贡献,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令笔者难以释怀。一是——

  谁能保证苹果不作恶?

  在美国现在已经有些州议员建议给中小学采购iPad,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样做的是整个美国,整个西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呢?如果不仅仅是iPad,还有苹果的其他一切产品,包括未曾开发出来的产品呢?

  如果这样做,显然苹果将成为一个“明日帝国”,拥有极其庞大的财力和权力,甚至达到能操纵政治的程度。谁能保证这样的苹果不作恶呢?

  有些人也许难以想象,那么笔者再为大家展现一个场景:苹果真正走进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平台、社交平台、虚拟游戏平台、网络购物平台,户外的一切电子公共设施都变成苹果的,通过与政府的紧密合作,数字版权在它这儿得到了实现,因为硬件都是政府提供的,政府会为人们免费发放苹果产品,但里面的软件硬件都经过严格加密,破解即违法。为此苹果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审核系统,负责过滤或阻止那些他们不希望与大众见面的软件、文艺作品(现实中他们已经有这样的机制)。甚至苹果还为政府建设最大的中央计算机智能处理系统,并负责维护,里面庞大的数据库包含人们的一切信息,当然苹果会承诺绝不探究人们的隐私。

  这样的苹果,一旦做起恶来,能量有多大?有谁能阻止?

  事实上笔者觉得现实中的苹果已经有一些不好的苗头:

  一是在iApp准入上的限制,有些时候让人感觉非常专横,它的审核制度让人担心,也许未来会发展为只有迎合苹果才能使自己的app通过并获得推荐;

  二是苹果的高利润和竞争模式,苹果的高利润并没有分润到下级的代工厂中,而内部压力非常大,导致富士康连跳,软件和歌曲销售也要收取很高的提成(30%),实际上到作者手中的并不多;

  三是iPad2发布刚好其他厂商分别开发了自己的平板电脑,于是在赚足利润之后,对iPad大幅降价,挤压其他厂商的利润空间,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现在IT业实际上的领头羊,这样的做法难以让人信服。

  二是——

  苹果式未来真的就好吗?

  假设苹果真的将我们带入了《Wall-E》中飞船式的未来,人类面对这样单一的价值观、审美观,就会幸福吗?笔者非常怀疑。

  古往今来人类总在幻想一个完美的社会,也就是乌托邦。在乐观科学主义的情怀下,即使在严肃的思考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时,也依然会带入浪漫的看法,使得这样的未来看上去总有些不靠谱。

  静下心来理智的思考一下,“看上去很美”的Wall-E式未来至少有着以下问题:

  一,它将人变成了猪。这里的猪并不仅仅指影片中胖得走了形的未来地球人,而是更深层次的。在未来,决策层、中央智脑和机器已经将人们生活中需要烦心的事全部打理妥当,人们可以投身进非常消耗精力的虚拟游戏、社交网络、艺术创作等上面,而不需要管其他。但这样一来,渐渐的人们对事物的求知欲、好奇心都淡去了,因为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这些。这样会造成大多数人被隔绝在真相以外,因为无人想追寻真相,这比想追求而追求不到还要可怕得多。

苹果:一种未来理念

  二、体制的僵化将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央智脑掌控一切就是最终社会形态?显然不是。这里需要明确一点,未来的智脑应该是不能自行进化的,原因显而易见。而无法进化的中央智脑几百年、几千年如一日的替人类安排生活、工作?无法想象。但它带来的问题我们却可以想象一点,一是它会阻碍社会进步,智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肯定有非常强大的防御机制,只有控制它的人才能解除,而社会进步一般是自下而上,不是决策者从上而下的改革导致。这样会出现智脑自动将社会进步的苗头扑灭甚至无人察觉;二是进化停滞,人类一直在不停的进化,比如欧洲人为了喝牛奶进化出了吸收牛奶养分的基因而东方人就没有。如果社会停滞了,人类很有可能发展为其他特性消失,而变成高度依赖环境的动物,这很危险,因为一旦环境改变,会造成种群灭绝。而如果为了避免这个而让智脑进行优生等基因选择程序,会造成更多的问题,比如在科幻作品《奔向地球》中展示的一样,它会在另一个层面上扼杀进化的可能性。

  既然苹果式未来有这么多不好,那难道放弃?笔者也不是这个意思。

  以上的坏处都是在未来只有苹果一个模式的基础上的,如果有了和苹果完全不同的未来理念与其竞争,则以上不会发生。所以笔者想说的是,喜欢苹果的人,也不要去鄙薄那些非苹果的产品,因为未来只有一种模式是不好的。在“必要恶”的意义上,苹果也需要有人与它竞争,这样才会导致良性的发展。

  就像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展开各种竞赛,结果导致的尖端科技的飞速发展。当时就可以将人送上月球,但过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第二批人能走上月球。

  来源:pockry投稿,原文链接

知乎的问题

  上周有幸得到一位朋友给的邀请,注册了传闻中的知乎问答社区。经过一周的试用,笔者想可以说点什么了。

  一周的时间里,笔者回答了46个问题,编辑了51个项目,问过2个问题。

  知乎给笔者的感觉有很多,这一周里,知乎页面也出现几个错误。知乎一号员工周源先生解释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然后知乎又遇到了一场公关危机。它的某条款和国内所有企业的条款一样,霸王无耻。笔者想他们应该聘请几个更加专业的公关人员,不然再遇到类似问题,很可能像这次这样手足无措,错漏百出。

  下面笔者说几个所能想到的知乎的问题。

知乎的问题

  知乎的问题一:注册用户增加,但有价值问题占比变小

  笔者以为注册知乎的人都是充满探索精神的朋友,但是笔者发觉很多注册完知乎的人,不肯自己探索而是一味的提问。

  问答社区宗旨是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倘若自己已经可以找到答案,却因为懒惰,不断的提出近乎幼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答社区的问题质量无疑会慢慢下降。

  早期知乎是由一堆精英人士解答问题,提出问题。现在注册用户已经逼近一万,问题的规模变大,有意义的回答却变得越来越稀缺。很大的原因在于精英人士不再回答问题了。

  笔者想这也许是知乎前期工作的一个默许,早期由这些人回答,出现很多经典的问答,然后散布网络,吸引更多人索求邀请。知乎的营销策略的确是成功的。甚至笔者以小人之心来看,淘宝的那个100块钱卖邀请码的童鞋也很有可能是知乎策略的一环。

  现在知乎已经成为中文问答社区炙手可热的后起明星,还附带着创新工厂投资的光环,于是前期的宣传变得不再必要。那些曾经制造无数经典问答的人于是归隐。所以现在能看到的问题和解答早已不如开始时那么让人印象深刻了。

  知乎如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想留待它的只是沦为有一个百度知道,天涯问答罢了。

  知乎的问题二:相似问题的泛滥

  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相似问题被提问了相当多次数:如何查看自己是知乎的第几号注册者。

  这个问题在四个月前已经得到解答,并且归档不再增加新的答案。然而笔者依然时不时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重复滥觞。

  就像笔者在第一点提到的那样,知乎注册用户的质量在不断下降,而且懒惰的人越来越多,它们甚至不愿搜索一下这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笔者是相当不满张亮先生的邀请码发送制度,真正需要的无法得到邀请,而一些企图新鲜的人却不断得到邀请。而且知乎擅长的变成不是问答,而是营销。

  笔者想知乎应该有能力解决这种问题。社交问答关键的并不是问题的量,而是质。笔者想他们应该懂的。

  知乎的问题三:服务稳定性

  最近几天知乎经常出现这句话:“服务器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正在紧张的撰写答案…”

  这个报错提示很人性化,但是经常看到却让人感觉不甚舒服。稳定性是对所有网站的要求。频繁出现服务出错这种错误很容易降低用户的体验。

  而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是第一次进入知乎首页,会出现整个页面只有搜索框和按钮,底下都是白屏。需要点击其他地方,或者刷新一下才能变好。这个问题在chrome和火狐里常常看到。知乎上也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笔者还没看到解决。

  在日后知乎的注册用户规模达到十万百万后,服务的稳定性要求无疑会变得更高。希望知乎能够好好解决这个问题。

  知乎的问题四:激励制度

  现在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基本上都是凭借人类本能上喜欢帮助别人,顺便炫耀自己知识储备多丰富的天性。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家天天都有这个心情。

  知乎的激励制度相当糟糕,更为糟糕的是,有些人提出的问题无人解答,这样更加挫伤用户的积极性。

  笔者的问题没人回答,笔者为什么要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样的心理活动想必有不少知乎注册者都有。我们看到原来的互联网名人们提出的问题立刻得到一群人的回答,赞成,投票;而自己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咖提出的问题,即便充满回答的意义,但是一天两天无数天都无人问津,甚至连邀请别人回答的机会都没有……

  用户怎么想?

  一个好的激励制度可以不断唤起用户回答问题的欲望,然后自己的问题又得到很好的解答。这才是真正的良性循环。否则,知乎只会成为一个贵族名人们提问解答的社区。这和新浪微博上,那群表面光鲜的明星互相捧对方屁眼的做法有何区别?

  不论是知乎还是点点,这些互联网新贵们在如今受到大家的追捧,但是如果无法放下傲慢的姿态,在贵国的前景如何,笔者将一直看着。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4月17日星期日

团购网站疯狂砸钱到底为哪般

  团购网站,我相信大家不陌生,大都接触过吧。2010年是团购年,短短几个月,掀起团购网疯潮,你猜全国总共有多少家团购网?怎么着也得上千家吧,上千家?那是零头,一点也不夸张,这是事实。

  转眼到了2011,这股风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反而更加疯狂。具体反映是,风投大量进入团购网站,网站拿到风投后疯狂砸钱。来看一组数据:糯米网光央视和各地卫视砸2亿广告;美团广告招标计划为1.3亿;团宝网广告预算为5.5亿;大众点评网近3亿……。(数据来源于网络,真实性以团购网站掏钱为准。)也就是说,这些网站会把广告轰炸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直到钱花完为止。这么多家公司靠大手笔砸钱来竞争,动不动就几亿,真是前无古人,后面不知道有没有来者。

  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下,笔者只说出自己的认知,欢迎大家补充更正!

团购网站疯狂砸钱到底为哪般

  一,为什么这么疯狂砸钱?

  这些公司老板脑子都烧坏了吗?他们疯了吗?显然不是,能拿到这么多钱,显然不是一般人,他们都是互联网精英,比猴还精。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掠夺会员,夸张市场占有率,挤掉相对较小的团购网站,增加营业额(注意是营业额,不是利润)。我接触过这几家大型团购网的城市经理,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是带着同一目的来各个城市开分站的,那就是掠夺会员,扩大营业额,不图盈利。不盈利,也就是说不赚钱。他们的小九九无非就是用钱砸出一条生路,希望自己能存活的几家巨头之一,到时慢慢赚钱不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上市!

  二,这么大手笔的钱是哪来的?

  答案是风投的。这些网站的创始人可不是傻子,这么样的烧钱法,要是他自己的钱,我想没几个人舍得烧。烧别人的钱,当然不心疼。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风投进入后,比的不是谁能挣钱,而是谁能烧钱。要在短时间内把几亿资金烧完,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风投把资金给团购网,就是让他们烧的,烧的慢了,烧的太小气,他们还不高兴,认为你是扶不起的阿斗。

  三,风投为了什么?

  换句话说风投把钱给他们烧,为了什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市!风投投钱给公司,不是要他稳步的盈利,要的就是大面积的扩张,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和规模。他不要你短期盈利,他看不上这点小钱,他要的是你把钱花出去,并且花的轰轰烈烈。风投的目标是上市,那要是上不了市呢?没关系,风投干的就是风险投资,每家风投不会只投资一家企业,他们不会傻到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比如风投投资十家公司,只要有3家左右最终能包装上市,就是稳赚不赔的。所以风投的原则是:不赔亏钱,就怕错失机会。

  四,为什么要上市?

  其实像这种团购网站,聪明人都知道,要想慢慢熬,稳步增长,上市就成了一个比较遥远的梦。要走捷径,就得包装,趁着它还是一个新兴的模式,大家都还感兴趣的时候,迅速包装上市。一般情况下,上市一定要账目做的好看,市场占有率高,所以各大团购网站都在抢营业额,而不是利润,利润是可以做出来的。只要上市成功,风投套现,创始人拿到收益,那时候这家公司赚不赚钱就跟他们没关系了,杯具的就是各大股民。

  五,如何获取暴利?

  对于团购网站而言,一旦上市成功,前期包装的好,财务做的漂亮,一上市股票肯定会暴涨,创始人心狠一点的可以卖些自己的持股,获得暴利。其实早在有风投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大的报酬了。所以他们肯定不会吃亏,公司的员工收入也不错,皆大欢喜。对于风投来说,上市之后,趁着股价高涨,立刻套现,获得成倍的暴利,何乐不为。上市是一个很玄的东西,上市之前,公司创始人和风投手上拿的股份一文不值,上市之后立马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

  六,谁是受害者?

  这个循环里有个问题,上市之后,风投赚钱了,公司创始人赚钱了,那谁掏的钱?答案是傻乎乎的股民。股民只看到了包装的很华丽的上市公司,更深入一点的看到了做出来的财务报表,于是乎相信它的潜力,争先购买股票,把股价给炒高了,也把钱送到了风投和持股人的腰包。之后就要看运气了,如果这个公司确实有盈利的实力,并且发展的顺风顺水,股票不会跌,还会涨,股民也不至于被坑。如果这个公司纯粹是靠包装的,上市不久就原形毕露,股价就会一直下跌,直至最后公司倒闭,受损失的是股民。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他们疯狂砸钱,只是为上市做的前期包装,至于这个模式到底有多大的潜力,什么发展模式、盈利模式,真的不重要。

  这是我仅有的一点点经济学知识的粗浅认识,当然,整个运作过程可能比我想的要复杂的多。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大手笔的烧钱,肯定是有未来的暴利等着他们。

  说点题外话,这是一个人人谈上市的时代,比较可笑的是,之前接触过一个小公司老板,200多平的办公场所,20多个员工,年盈利也就100来万,老板口口声声要在三年内上市,态度是很严肃的。可笑吗?不可笑,只要有强大的资本来运作它,包装它,上市也不是不可能的。可悲的股民们啊,你们真的以为每家上市公司都是中石油、阿里巴巴吗?是你们掏血汗钱让那些投机分子获取暴利啊!

  来源:易度投稿,原文链接

谷歌地图历史记录帮助警方抓捕罪犯

  新浪科技,据美国科技博客Gizmodo报道,美国警方通过谷歌地图的搜索历史记录成功地抓获了谋杀案的犯罪嫌疑人,该男子被指控勒死妻子数天前,曾使用谷歌地图搜索其妻子的抛尸地点。

  家在北卡罗来纳州加里市的南希·库珀(Nancy Cooper)在2008年7月的一个晚上外出后再也没有回家,同年10月,她的尸体被发现,其丈夫布拉德·库珀(Brad Cooper)因涉嫌谋杀被起诉,将其判罪的证据就是他在谷歌地图上的搜索历史记录。

  警方认为,布拉德在企图谋杀妻子之前肯定会在网站上寻找抛尸点,联邦调查局(FBI)特工克里斯·查普尔(Chris Chappell)在2008年9月查看了布拉德电脑,在谷歌地图搜索栏里的自动填充表中,查普尔发现布拉德曾经搜索过邮政编码21578(布拉德家所住地方),于是他们又查看了布拉德的浏览器历史和缓存文件,结果警方发现布拉德曾经对其妻子的抛尸点进行过放大观察。

谷歌地图历史记录帮助警方抓捕罪犯

  不过布拉德的律师坚称,在其妻子被杀、FBI调查谷歌地图这段时间内有人对布拉德的电脑做过手脚。

  据悉该案件在周三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引证,布拉德的辩护律师也开始对查普尔进行盘问,并坚称有人对布拉德的电脑做过手脚。周四,法庭将对谷歌地图证据以及布拉德电脑被其他人操作的可能性进行论证。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百度首页进行了小范围的改版测试,部分用户在百度首页登录之后,会发现首页下面多了一个新链接“在此添加您的最常访问网址”。

  百度的首页通常变化并不大,在2007年的时候百度首页增加了“登录”和“空间”链接,后来又增加了“hao123”链接,这次改版则首次增加了自定义网址功能,实现了不同电脑之间的书签同步。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使用百度帐号登录,点击“在此添加您的最常访问网址”这个链接后,系统会出现一个录入框,用户可以录入一个网址,系统会推荐一些常用的网站,如:奇艺、淘宝、人人网、新浪微博、豆瓣。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添加好链接之后,百度的首页会变成类似以下的形式。用户在不同的电脑登录百度帐号后,都会在百度首页显示早先设置好的链接。

百度首页改版测试

  这种类似网络书签的功能,百度搜藏已经可以实现,这次百度在其首页增加这种自定义网址功能,可能想让百度能成为更多人的个人首页,让那些不屑于使用hao123的用户能够在IE浏览器下方便访问自己常用的网站,对于Chrome和Firefox浏览器用户来说,其已经实现了自动同步,新建标签页会自动显示常用的网站,百度的这个新功能可能更多针对IE用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