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星期五

iPhone阅读类应用盘点

  除了在听音乐拍照聊天LBS之外,电子书也成为手机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iPhone和Android具有较大的屏幕和使用方便的触摸屏,因此具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为此,月光博客就介绍一些主流的iPhone平台的阅读软件,包括电子书阅读、网页阅读、RSS阅读等,供大家参考。

  在下面介绍的应用中,不少应用都是iPhone专有的,比如iBooks应用,这个苹果官方的应用本身就不支持Android,不过可以使用另一款Android应用FBReader来替代,对于Instapaper来说,可以使用Read it Later替代。全部应用安装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阅读类应用

  电子书阅读

  iBooks

iBooks:苹果官方阅读器

  iBooks是苹果官方发布的一个电子书阅读和购买的免费应用,支持epub和pdf格式的电子书,并可以在苹果官方的书店购买书籍。

  除了从官方书店购买电子书,iBooks支持使用iTunes同步本地电脑的电子书文件,同步的方法和同步MP3音乐文件类似,在“编辑”-“偏好设置”中,选择显示“书籍”,然后选“文件”-“将文件添加到资料库”,把本地电脑的epub或pdf文件添加,同步iPhone的时候选择同步书籍即可。

  书籍添加到用户书架上后,只要轻点某本书,就可以开始阅读了,iBooks会记录用户阅读的位置,因此用户可以很轻易地返回到之前的位置上,而且各种显示选项会使用户的阅读更加便捷。

  iBooks同时支持iPhone和iPad。

  Stanza

 

Stanza:免费电子书阅读器

  除了iBooks以外,Stanza也是免费的电子书EPUB阅读器,可以从网上下载免费的电子图书,这个阅读器的功能非常强大,用户可以通过在线订购、免费下载或者用户分享的方式获取各种书籍。

  相比iBooks来说,Stanza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支持很多在线书库,用户可以直接浏览很多在线书库而无需同步本地文件,用户还可以添加在线书库地址、在线下载书目,找到很多英文原版书目和网友共享的中文书目。比较知名的在线书库包括“书仓”和“掌上书苑”。

  和iBooks一样,Stanza也同时支持iPhone和iPad。

  GoodReader

GoodReader:强大的电子书阅读器

  GoodReader是一款强大的阅读软件,支持 Office 文档、PDF、TXT、HTML 等几乎所有主流文档的浏览阅读,支持书签,支持横屏,支持与Dropbox等存储服务、Gmail等邮箱、Google Docs进行绑定,还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使用电脑传输文件,甚至还有FTP Server功能。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GoodReader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在不开VPN的情况下访问用户Dropbox的文件,这点功能很方便。不过GoodReader对于TXT等文件默认使用UTF-8编码,普通中文TXT文件读出来会是乱码,需要将GoodReader中TXT的默认编码格式修改为MacChineseSimp才可以。GoodReader支持通过WiFi与用户的个人电脑传输文件,可以方便的把用户电脑或网盘的文件复制过来。

  GoodReader并不是免费应用,不过这个软件的确是物有所值的。

  Adobe Reader

Adobe Reader:PDF阅读器

  Adobe Reader是用于跨平台和跨设备可靠地查看PDF文档的免费全球标准,可以方便、有效地访问各种PDF类型文件—包括PDF包、密码保护的PDF文档和受Adobe LiveCycle权限管理的PDF文件。通过这款免费的PDF阅读器,用户可以在电子邮件和网页或是任意一款支持“应用内打开”功能的应用上阅读PDF文件。

  不过对于电子书的阅读功能没有GoodReader多,但做为一款免费支持iPhone和iPad的应用已经很不错了。

  QQ阅读

QQ阅读:免费手机阅读器

  手机QQ阅读是腾讯开发的免费的手机阅读软件,界面很美观,翻页有3D效果,类似iPhone的iBooks应用,图书打开速度快,操作容易,简单好用,支持本地图书和书城图书,下载、使用全免费。不足之处是只支持TXT,不支持电子书标准EPUB格式。

  手机QQ阅读的主要特色有:个性皮肤,快速打开本地书,自动记录每本书最后阅读位置,书签功能,阅读页面支持全屏模式、夜间模式、旋转屏幕,阅读页面可更改背景颜色、文字颜色、字体大小,阅读页面支持自动浏览、背景灯常亮,阅读页面支持文字跳转、章节跳转,同时支持自动查找和按目录查找本地书等功能,带给用户更为舒适、方便的手机阅读体验。

  手机QQ阅读支持iPhone、Android、S60等常见手机。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在线电子书平台

  “百度文库”是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电子书平台。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涉及各类领域的电子书资料,不过下载需要扣除相应的百度积分(财富值),百度声称该平台的文档均来自用户上传,百度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用户通过上传文档,可以获得该平台虚拟的积分奖励,用于下载自己需要的文档。

  Google Books

Google Books:谷歌图书移动版

  Google Books是谷歌推出的一款针对谷歌图书网站的移动客户端,类似苹果的iBooks,可以阅读用户在Google Books网站购买的图书,除了集成了一些电子阅读器的基本功能,如切换字体,搜书,夜间阅读模式等等之外,Google Books还提供300万册免费图书以及数十万册付费图书。

  Google Books支持iPhone、iPad和Android,目前仅针对美国区用户,中国用户需要使用美国帐号下载。

  不过,Google Books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功能不如iBooks全面,对于中文用户来说,Google Books提供的300万册免费英文图书并没什么用,虽然两者都缺乏大量中文书籍,但iBooks支持导入本地的EPUB格式书籍拟补了这个缺陷,但Google Books却不提供导入功能。

  网页阅读

  Instapaper

Instapaper:网页阅读应用

  Instapaper是iOS上非常有用的阅读工具,不但能将网页保存为书签,还能抓取保存页面原始内容,把它们存储在用户的移动设备上,供日后离线阅读,并且它的阅读体验做得相当优秀。Instapaper受到广大信息工作者、自我学习提升用户的强烈追捧。

  Instapaper早先有免费版,但后来改变了营销模式,只提供收费版的Instapaper应用,用户普遍表示影响不大。

  Read it Later

Read it Later:网页阅读应用

  Read it Later是一款多平台同步的离线网页阅读工具,功能和Instapaper类似,平时浏览网页时遇到来不及看完的页面则可通过Read it Later来保存至服务器端,以便日后查阅,解决了信息需求量大而阅读时间不固定用户的需求。

  此应用包括了PC浏览器扩展、手机客户端以及网页版,有免费版和收费版。

  RSS阅读

  Reeder

Reeder:谷歌阅读器应用

  Reeder是一款收费的基于iOS的Google Reader客户端RSS阅读器,界面很清爽,总体上比较好用。

  Reeder使用Google帐号登录,自动和Google阅读器同步,用户可以在Google Reader上添加好所需要的RSS Feed源,然后登录到Reeder中阅读,Reeder支持iPhone和iPad两个平台,但分别是两个应用,用户需要购买两次。

  Reeder虽然比较好用,但其是收费软件。Google在Android手机上推出过官方的免费Google Reader客户端,但不知何故,Google却一直没有在iOS平台推出官方免费Google Reader客户端。对于很多中国用户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收费RSS阅读器的观念。

  MobileRSS

MobileRSS:谷歌阅读器应用

  MobileRSS是一款国人开发的 Google Reader 阅读器,和 Reeder 一样都是 iOS 平台上的 RSS 阅读软件,支持简体中文。Reeder下载量在同类 App 中排名第一,MobileRSS排名第三。

  2010年,Reeder 的制作人在其官网指控 MobileRSS HD 几乎毫无保留地抄袭了 Reeder for iPad 的 UI 设计,让这家中国的软件开发者站到了风口浪尖,很多人们在评论这一事件的时候毫无保留地指出:这是典型中国式做法。外国家所无法理解的是,不仅仅抄袭产品功能,就连界面甚至名字都要抄袭,所以才会引发业界强烈而普遍的反弹。

  腾讯订阅

腾讯订阅:资讯阅读应用

  腾讯订阅是腾讯公司研发的免费手机终端软件,用户可免费下载、安装和使用,“一站式”订阅各类网站资讯,及时获取最新信息,阅读速度快,下载后还可离线阅读,收藏管理便利,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理想工具。

  腾讯订阅支持将阅读的文章转发到腾讯微博,不过奇怪的一点是,目前的腾讯订阅只支持设定的RSS源的订阅,不支持自定义RSS源的订阅,并且没有和QQ邮箱的RSS阅读器整合在一起。

  以上就是iPhone手机上常见的阅读类应用盘点,对于iPhone手机来说,因为没有SD卡,将电子书复制到手机的操作较为麻烦,对于Android手机来说,虽然可以用SD卡方便存储电子书,但阅读类应用的显示效果也比iPhone版逊色不少,至于这两类手机哪种更适合阅读电子书,相信选择iPhone的会更多一些。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差异

  美国人发明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工具,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商业化之后,美国人在它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企业营利模式的奇迹;中国互联网从完全抄袭美国模式到自己寻找真正合适的生存方式,也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在趋同与存异的差异化中,究竟形成了哪些不同?又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不作比较,不知道世界如此不同。

  可以说,现在的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以指数的速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那么,这两个大国在互联网方面有什么差异呢?我们从下面一系列与互联网相关的参数来比较两个国家,比如:互联网用户数量,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连接的速度,域名数量,受欢迎的网站,网页浏览器,操作系统等等。

中美互联网

  1、互联网用户数量

  十年前,美国是世界上的互联网头号大国,而现在很明显已经不是,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下图是中美网民的数量(PS: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数量了)

互联网用户数量

  当然,中美两个国家的网民数量占整个世界的31%,其中中国在亚洲的比例是51%。

  2、互联网普及率

  相比中国来说,美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要高很多,一般的普通公民都能利用到互联网。

互联网普及率

  但是,中国在这方面的增长空间要远远高于美国。假如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与美果相当的水平,那么,中国的网民应该可以超过10亿了。

  3、互联网增长速率

  提及互联网的增长速率,对中国来说,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的增长速率是1767%,这个速度的确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在此期间,美国只在原基础上增长了一倍。当然,很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在10年前的互联网水平相比其他国家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然而,中国当时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家,所以增长的空间比较大也是可以接受的。

互联网增长速率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数据。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有95,000,000网民,在2010年为239,000,000.另一方面,中国在此期间的网民数量由22,000,000增长到420,000,000.对比这两个数字相信就知道差别了吧。

  4、因特网接入速度

  在这一方面,美国就远远超出中国了。在美国的互联网接入平均速度基本上是中国的5倍,美国基本上的网络接入都是用宽带接入。

因特网接入速度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很清楚,当你看到网络连接连接速度是如何分布的(如下图)。在美国,34%的互联网连接速度超过5 Mbit /秒,而在中国,只有0.4%达到这一速度。

网络链接速度

  5、网络服务器

  服务器是提供网络信息的终端,在这一方面,美国也远远超出中国。者也很能接受,因为在互联网的初期,美国救援预案超出中国,而且服务器技术在美国也会比中国好,导致有些不在美国本土的人也把自己的服务器放在美国。原因当然是美国的互联网技术比较领先了。

网络服务器

  上图是由CIA提供的数据,显而易见得是:美国几乎提供比中国多28倍的网络服务器。我们不知道这些数据时怎样得到的,但是已经能从一方面反应两国之间在网络拂去其方面的差异了。

  6、主流搜索引擎

  Google在中国的搜索领域一直没有达到过称霸的地位,而且在去年Google撤出中国后,Google在中国的搜索份额更是下跌。中国的中文搜索引擎一直 是以百度称帝的。两国的主流搜索引擎为;

  7、顶级网站

  美国的顶级互联网网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出名的,但是,精心的人一定会发现,中国的顶级网站一般在世界上不是那么出名,或者说并没有很多人会去使用。

  美国网站TOP 5

  1. Google.com
  2. Facebook.com
  3. Yahoo.com
  4. Youtube.com
  5. Amazon.com

  中国网站TOP5

  1. Baidu.com (search engine)
  2. QQ.com (online community)
  3. Sina.com.cn (web portal)
  4. Taobao.com (“China’s eBay”)
  5. Google.com.hk (Google Hong Kong)

  当然,Facebook在中国已经上不了了,google.cn也撤出中国而转向了google.com.hk,但是google.com.hk在中国任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至少还能够跃居前五。

  8、主流的网络浏览器

  在中国,大部分的网民依然使用的是IE6.0浏览器(这一点也许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有那么多的好的免费浏览器(如高版本的 IE, Firefox 或者 Chrome等)。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国网民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微软会在操作系统里面自动安装IE6.0,尤其是使用所谓”Windows XP系统的用户“,使用IE6.0就更常见了。

  美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1. Internet Explorer, 47.5%
  2. Firefox, 25.5%
  3. Chrome, 14.6%
  4. Safari, 11.2%
  5. Opera, 0.6%

  中国排前五名的浏览器:

  1. Internet Explorer, 87.4%
  2. Chrome, 4.4%
  3. Maxthon, 3.8%
  4. Firefox, 3.3%
  5. Safari, 0.6%

  主流浏览器版本:

  • 美国: Internet Explorer 8.0, 33.9%
  • 中国: Internet Explorer 6.0, 41.1%

  9、主流操作系统

  在美国,Windows 7基本上已经取代Windows XP,但是在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网民大多数还是使用Windows XP,这个比例基本上是4/5。

  美国排前五的主流操作系统:

  1. Windows 7, 32.1%
  2. Windows XP, 31.1%
  3. Windows Vista, 19.1%
  4. Mac OS X, 14.9%
  5. iOS (iPad), 1.2%(统计不包括iPhone和iPod Touch上的iOS )

  中国排前五名的主流操作系统:

  1. Windows XP, 82.2%
  2. Windows 7, 13.8%
  3. Windows Vista, 2.7%
  4. Mac OS X, 0.5%
  5. Windows 2003, 0.3%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统计数据时根据接入网络的用户而来的,还有一些没有接入网络的就不在统计之内了。

  10、域名

  对域名数量的统计通常按域名的购买地而非购买人所在地进行分类。由于互联网用户热衷于在美国注册域名,因此美国的域名数量会超出实际数量。

  记住这一点,然后我们来看两国的顶级域名数量。

域名数量

  然后是国家码顶级域名,.us表示美国,.cn表示中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us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并不十分高,.com是使用最多的顶级域名,这使.us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域名

  11、全球化的攻击流量

  所谓“攻击流量”,是指自然界的恶意流量,例如试图获得通过各种方式非法访问到计算机的端口,利用操作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攻击计算机,这包括所谓的端口扫描以发现潜在的计算机漏洞。美国的交通部曾经有被攻击过的”美誉“。这方面中国是第三(仅次于俄罗斯)。

全球化的攻击流量

  结语

  那么,从上面的各方面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群的基数很大,更大(是美国的大约1.76倍)。

  2、美国互联网基础设施远远领先于中国的,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是如此。

  3、中国在互联网方面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4、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运行的软件版本比美国互联网用户落后,至少在操作系统和网络浏览器方面。

  5、美国互联网行业继续领先世界,特别是因为世界各国因特网用户都需要使用其互联网服务。 (也许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情况会将持续多久呢?也许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吧。)

  总的看来,美国在互联网科技及其服务技术领域远远超出中国,但是,单纯就网民数量来讲,还是中国人较多,并且这种状况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会维持下去。当然,中国的互联网领域发展空间很大,毕竟以后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对于网络的开发前景还是可观的。

  幸好,我们的世界不会再2012年终结,我们可以看看以后的格局会是怎样的一个变化呢?当我们时隔多年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以及文章中提及的状况,会不会有所改变呢?美国还会依旧是互联网领域的老大吗?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国家会在互联网领域崛起吗?我们拭目以待。

  英文原文:USA vs. China on the Internet

  中文翻译:晨露博客

2011年5月3日星期二

谷歌地图揭秘本拉登藏身豪宅

  2011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基地”组织头号领导人奥萨马·本·拉登已在一次突袭行动中被美军击毙,美国方面已对本·拉登的尸体进行过DNA检测并确认了身份。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本·拉登遭击毙的住所为一座3层建筑,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阿伯塔巴德镇,在首都伊斯兰堡以北大约60公里。

  很难想象一直以苦行形象示人的拉登会藏身在这座城市一座价值100万美元的三层楼豪宅里,而且居然位于距离巴基斯坦军队一座陆军军官学校只有1.3公里,本·拉登和他最年轻的妻子、一个儿子、两个兄弟、还有一队忠诚的随从隐居在此。

  之后,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拉登藏身的这座院落的卫星图片和结构示意图。

  本·拉登藏身的住所院落如同一座堡垒。外墙高3.6米至5.5米,安装铁丝网。进入院落需经过两道安全门。院落内建有墙体,将院落分隔为几个部分。面向街道的墙体窗户少,路人难以观察房屋内的动静。

  使用谷歌地图,可以很快找到这座建筑物的卫星地图,其坐标是:北纬 34°10'9.58", 东经 73°14'33.16",安装Google Earth软件的用户可以点这里下载KML地标文件,没有安装的也可以点这里在线浏览其卫星地图。

  拉登此次藏身失败并遇袭身亡,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会隐蔽,不应该住在这种三层建筑物中,而应该所有生活起居都在地下或者丛林中,严禁在没有掩饰物的地面上活动,这样就不会被美军的卫星发现并拍摄到其照片,最终形成定点清除的局面。

本·拉登藏身处曝光

本·拉登藏身处曝光

美军公布的拉登所藏身豪宅结构图

美军公布的拉登所藏身豪宅结构图

拉登被击毙时所藏身的三层豪宅卫星地图

拉登被击毙时所藏身的三层豪宅卫星地图

拉登被击毙时所藏身的三层豪宅卫星地图

拉登被击毙时所藏身的三层豪宅卫星地图

 

 

美国广报公司公布拉登被击毙寓所内视频

苹果和微软的战争

  有这么两家公司,他们是大家眼里的老对头,但却总是福祸相倚,他们都曾经在部分领域超过越过彼此,同样也在一段时间后被对方超越,他们是科技界永无休止的欢喜冤家,也是科技界打不死的两只小强。这两家公司就是微软与苹果,他们都拥有伟大的创始人与精神领袖,尽管盖茨与乔布斯私下并没有太多的仇恨,但并不影响两家公司你来我往的商业竞争。

  这两家公司都是因为个人电脑的兴起而获得巨大成功,1975年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Altair横空出世,而在1976年由乔布斯和沃兹所共同创立的苹果公司就推出了Apple I,这是一款未被大量销售的试水产品。在1977年苹果获得了第一笔金额为92000美元的投资,推出的Apple II的销量高达数百万台,苹果后续还推出了Apple II的多个衍生型号。这是苹果公司真正意义上第一款畅销产品,Apple II成就了广义上的PC市场,开始有更多的厂商关注这一市场。苹果作出的努力迅速得到了回报,仅仅创立五年后公司就顺利上市,首日股票价格上涨近32%,公司市值为17.78亿美元。

  微软的最开始只是因为盖茨与他的高中同学开发了BASIC语言,这在PC销量快速增长的时代是不可缺乏的,用户需要大量的软件来满足自己旺盛的需求,而事实上BASIC正是微软在初期的主要业务。在1980年苹果上市之际计算机巨头IBM进入PC市场,而在这之前苹果是这一市场的有力领导者,IBM认为自己应该表现得更有力来与苹果竞争,在这时候微软找到了IBM,为他们提供程序语言与操作系统,而微软的操作系统是花费5万美金从另一个开发者收购,这就是之后大家所熟知的Microsoft DOS操作系统。这次合作让微软的操作系统跟着IBM的PC产品走向世界,IBM在PC领域的巨大成功成就了微软,它成为PC操作系统事实标准的缔造者。

  尽管苹果公司后续推出了Apple III、Lisa、Macintosh等多款后续产品,但是都由于多种复杂原因未获得彻底成功,在1985年乔布斯正式被苹果辞退。就在同年微软推出了新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是当时继苹果之后的第二款拥有UI界面的系统,微软开始与除IBM之外越来越多PC厂商合作,这些厂商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宏基、索尼…PC市场正式进入微软时代,除了Windows 3.X、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2008、Windows Vista、Windows 7这一系列功勋卓著的操作系统产品,微软还在企业办公、互动娱乐等多个领域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微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盖茨多次蝉联世界首富的宝座。

  但是故事还没完,1996年财政并不算宽裕的苹果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伴随着这家公司一起回归的还有乔布斯这位苹果的灵魂人物。乔布斯重掌苹果后发布了iBook、Mac mini、Mac OS X等一系列产品,公正说在当时并不算广义上的畅销产品,但至少让苹果公司走出了低迷阶段。真正的爆发是苹果在新千年(2000年)推出了一款数字音乐播放器 – iPod,它一举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数字音乐播放器,配合苹果自己的iTunes音乐商店,这一产品的多个后续机型都获得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2007苹果宣布售出第一亿部iPod。

  而更大的惊喜是苹果在2007年推出的手机 – iPhone,在这之前大家都对苹果手机嗤之以鼻,要知道苹果之前只是一个PC厂商,大不了还是一个制造MP3播放器的厂商。但是手机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传统厂商已经经营多年,很难让人相信苹果能在这一市场有太大的作为。但是苹果做到了,iPhone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追捧的数码3C新宠,每一次新产品发布都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目光。iPhone的成功给苹果带来了大量周边产品,其中包括最成功的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还包括现在最流行的平板电脑iPad,它们都共同运行苹果专门为移动设备开发的iOS操作系统。产品广受欢迎让苹果重回了世界顶端,在2010年1月5日苹果以2220亿美元市值超越了微软的2190亿美元。

  但微软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被小看的对手,苹果推出了iPod,微软推出了Zune,这款数字播放器虽然未能成功,却给微软后续的移动产品留下了足够经验。索尼的PS游戏机广受欢迎,微软推出了XBOX成功占得一席之地,而最新的Kinect体感装置更是获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苹果的iPhone取得了巨大成功,微软也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系统Windows Phone 7,获得诺基亚倾力相助后至少可以三分天下。

  微软与苹果的恩怨,分分合合、成败得失却实在是难以厘清,现在的蛰伏谁知不是为了他日东山再起,今天得意之人没准儿明天就江河日下。这场戏,还有得看。

苹果和微软的战争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日星期一

Android平板是否能击败iPad

  iPad的最大贡献是开拓出新的平板电脑市场,在这之前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在iPad再造了iPhone的盛况与奇迹之后,平板电脑开始替代智能手机变成大家新的战场,新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机会。当然,之前乃至现在iPad仍然是这一市场的领先者,2011年苹果iPad的预计销量为3370万台,而整个平板电脑市场的预计销量也仅为4700万台,苹果的iPad产品将占据这一市场超过七成市场份额。

  iPad的成功源于苹果在iPhone智能手机上的成功经验,他们将这些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进行归纳,然后将iOS移植到iPad上来,这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要知道在iPad刚推出的时候,大多数人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因为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iPod Touch,一款由苹果推出的不能打电话的手持数码设备。但是最后苹果的iPad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其中也离不开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苹果通过iPhone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开发者与应用,这些应用也为iPad的快速扩张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产品与应用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iPad成功对于其它厂商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这样的成功能否复制,能不能粘贴。我们知道智能手机厂商黑莓(Blackberry)已经在早些时候推出了它们的平板电脑-“Playbook”,而PC制造厂商惠普(HP)也推出了基于webOS系统的手机与平板电脑,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沿着苹果从手机到平板电脑演进的路线,期望能够在这一市场有所斩获。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Android平板电脑是否能够击败iPad成为新霸主?

Android平板是否能击败iPad

  在此之前,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曾经是苹果iPhone最大的竞争对手,尽管产品参差不齐、系统分裂严重、体验差异较大,但是Android的开放性能够让众多厂商参与进来,然后让消费者能够在各个价位享受相对超值的智能手机体验。事实上2010年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全年增幅达到888.8%,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Android平台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苹果iOS达31.2%,在中国这一比例可能会更高,因为iPhone的高昂价格决定着不是每一个中国消费者都能够消费得起,而Android则提供了好得多的性价比,这也是HTC、摩托罗拉等厂商最近一来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

  而现在苹果发现了平板电脑这一新兴市场,Android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进,早期的Android平板电脑由于系统、硬件等原因并不成熟。但是摩托罗拉推出XOOM平板电脑是一个巨大的转折,首先这款平板电脑搭载了专为平板电脑优化的代号为Honeycomb(蜂巢)的Android 3.0系统,这是首款搭载该系统的平板电脑,这意味着Android平板电脑不再被迫使用为手机小屏幕设计的界面。这款平板电脑搭载NVIDIA Tegra 2芯片,集成了ARM Cortex A9双核CPU与GeForce GPU,具备、蓝牙、WiFi、3G/4G等丰富的网络连接方式,尽管Android在部分细节距离iOS仍有差距,但是强大的硬件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样的差距。最重要的是Android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快速发展,已经让Android Market聚集了一大批开发者与应用,要知道Android Market刚上线时只有区区34款应用和9款游戏,而单单在2010年的最后三个月就增加了8万款程序。尽管这些应用程序并不是所有都适合平板电脑,但是只要产品销量到一定水准开发者就会快速跟进。

  XOOM只是Android平板电脑的一个缩影,拥有大量厂商的支持意味着Android平板电脑可以有各种不同的配置、外观、尺寸、价格,这也意味着消费者能够有更广泛的选择。Android平板电脑能够击败iPad吗?我想也许用“超过”这个词会更适合一点,因为Android平板电脑的出现只是让一些用户有了新的选择,而坚定的果粉仍然会支持苹果自家的iPad,两者针对的用户群体并不完全一样,不过看起来Android平板电脑应该能获得更广泛消费者的喜爱。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南宋怎样才能避免灭亡

  历史上,南宋是一个商业极为发达的朝代,商业繁荣远远超过了其他朝代,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异常发达,在政治上,南宋也是历朝最开放的社会,南宋的知识分子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还有很大的言论自由,从来没有听说知识分子因为言论被诛杀的例子,然而这样一个优秀的朝代,却被野蛮的蒙古帝国灭亡了。

  蒙古入侵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总共历时长达50多年,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蒙古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强大的金不到30年就灭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则更明显了,可见南宋的战斗实力还是非常强,可惜最终还是没有办法避免灭亡。

  1279年,南宋的残余势力被蒙古军队逼到了广东崖山一带,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50万,结果南宋惨败,海上浮尸10万,经此一战,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彻底消灭,陆秀夫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投海而亡。

  实际上,南宋的灭亡并不是注定的,如果策略得当,南宋完全有另一种方法来避免最终的灭亡。

  定都南京

  北宋定都开封就有很大的争议,而南宋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就更是错上加错了。

  古代国家选择首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首都需要位于交通枢纽处,这样既有利于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同时又保证对首都的经济供应,并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适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最后首都附近要有一块能生产粮食的平原,以保证首都粮食供应。

  北宋建立之后,定都开封。但赵匡胤经常有迁都的想法,因为开封这地方非常不易于防守,周围都是大平原,打起仗来四面受敌,因此很多人认为应该迁都到洛阳,最好是选择有山川之固的长安做为首都才是正解。

  冷兵器时代的中国,从军事防守上看,长安的确是最佳的首都建都地,几乎四面都是高原,东有黄河天险以及易守难攻的潼关天险(函谷关),东南是武关,西南是大散关,西北是萧关,内部的关中平原自然条件好,粮食供应充足,长安位于四塞之地,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防守得当的话,外敌根本无法入侵。

长安

长安地形图

  可惜,长安与洛阳在唐安史之乱之后,均遭到了很大破坏,几成废墟之地,而开封位于水陆要冲,交通便利,在漕运上则已无黄河天险,大大缩短了与江南的距离,通过汴河运来的漕粮足以维持开封百万人口的生存以及宋朝的运转,因此北宋在开封建都也有一定的考虑,可惜开封易攻难守,北宋最终亡国也是因为都城开封被攻破导致。

  北宋之后的南宋继承了前任错误的建都理念,与金对峙的南宋本应该选择建都南京,南京既在富庶地区之内,其地理环境又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自诸葛亮说“金陵,锺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以后,历代帝王更是认为南京是最合适做首都的地方之一,但宋高宗却躲到更偏安的杭州,这种定都策略显然已经完全放弃了收复北方领土的考虑。

  开发台湾

  南宋因为商业发达和富庶,因此并没有注意到台湾的战略地位,当时的台湾仍旧欠缺开发,缺少耕地,无论在资源上或是在环境上都并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以及其驻军作为根据地,这与数百年后郑成功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之后由于闽南移民屯垦、海盗屯垦以及荷兰殖民时期的开发等活动,后来的台湾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移民社会和屯田基础,可以做为南明的根据地。

  历史上南宋之所以往广东方面撤退而不是选择台湾,就是因为台湾当时尚未开发,没有足够的粮食,而广东也无险可防,从战略上看,广东不可能成为北伐的根据地。

  因此,南宋应该在建国之初就加强对于台湾的开发,定期向台湾移民,经过南宋一百多年的移民后,南宋末年台湾应该已经开发的差不多,具备了做为南宋最后根据地的条件。

  发展海军,发展科技

  南宋的海军实际上一直都是很强大的,在南宋后期,应该逐步将海军迁移到台湾,并建立一些海军港口,建立起初步的防御工事。

  在海军的武器发展上,努力发展军事科技,如有可能,尽早开发出装有火炮的风帆战船。

  在中国历史上,火铳问世后发展很快,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朱元璋成功地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游牧民族虽然骑兵很厉害,但那是在冷兵器时代,面对火枪火炮,再强悍的游牧民族也只能甘拜下风。

  在航海、海军科技以及军事科技的投入和发展,对于抵御蒙古的入侵具有重要意义。

  退守台湾

  从历史上看,中国北方蛮夷虽然善于陆战(主要依靠骑兵),但都不善海战,包括后来的满清也是一样,以日清甲午战争为例,日本以较为弱小的海军完胜装备精良的大清北洋舰队就是最好的例证。

  和长安一样,台湾的地形也十分险要,台湾海峡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即使在现代,面对强势海军进行强行渡海作战依然是非常冒险的行为。

台湾

台湾地形图

  因此,南宋虽然陆战无法与蒙古军队抗衡,但可以从海上撤退到台湾,利用台湾海峡的天险以及海军的优势来抵抗蒙古,这方面从后来的一些战争可以验证这个策略。

  明末时期,南明就在台湾建立了反清的根据地,虽然因为大汉奸施琅以及郑明自身的问题使得其最终投降,但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思路。

  民国末年,蒋介石采取了同样的思路,从海上退守台湾,当年解放军曾经尝试从海上登录占领金门岛,结果在金门战役中全军覆没,这也是内战中解放军唯一次全军覆没战斗。金门战役尚且如此,大规模渡海作战就更具有极大的风险,一旦失败,就有可能是全军覆没。

  南宋的造船术非常先进,海战绝对强于蒙古,可以预见,南宋海军会在台湾海峡就将蒙古的舰队击溃,即使蒙古人登陆,因为没有后勤补给,军队人数也处于劣势,打起仗来军队只会越打越少,最终的战斗结果应该和金门战役类似,登陆部队最终全军覆没。

  蒙古的海军

  蒙古是个内陆国家,不善海战,对于海军作战更是一窍不通。历史上蒙古皇帝忽必烈曾经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东征侵略日本,蒙古的两次侵略均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是由于两次侵略过程中元军的船只都遭遇风暴,损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补给。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由于蒙古在中国及高丽的残酷压迫,导致朝鲜半岛、华南沿海两地,对于战事的准备与造军舰很反感,造船的汉人和朝鲜人工匠故意使用错误的船型,而蒙古人对航海又一无所知,最终导致失利。

  反攻大陆,恢复中原

  蒙古帝国在中国残暴的统治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汉人朱元璋所推翻,可见蒙古军队也并非不可战胜的。

  试想如果当年南宋退守台湾,并继续发展自身经济实力,提高科技发展,依靠台湾海峡的天险可以成功抵抗蒙古从海面上的入侵,即使蒙古军队登录台湾,也会因为缺少后援而最终全军覆没,那么几十年后,相信南宋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了不错的高度,应该拥有先进的火炮战船以及火枪,这时候从海上反攻大陆完全有可能,想想当年鸦片战争中英国仅仅四千火枪兵就把满清打的满地找牙,如果南宋能够幸存下来,并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那么依靠火炮战船的机动性以及火枪兵强大的火力,一定可以在朱元璋之前成功地反攻大陆,并将蒙古人赶出中国,恢复中原,从而改写历史。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什么在阻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身边的朋友、公司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问,移动互联网会在什么时候爆发?或者用爆发这样的词并不适合,问题应该是:什么时候移动互联网会像自来水一样流淌?大家都不会再去讨论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概念,因为所有公司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所有用户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受益者,你可以在工作生活的时时刻刻感受到便利,但是普通用户并不需要知道那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概念本身只是服务的一种形式,这时候那些专注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商也能够从中获取丰厚回报。

  终端的性能已经不是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有内存接近1G、CPU频率超过1Ghz的移动终端;网络连接大多数家庭与公司已经有WIFI,并且3G已经露出一些大展宏图的苗头,4G也将会在几年的时间内来到我们身边;应用这也许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应用数量很多但是仍然缺乏一些“很移动”或者与传统PC应用差异化的应用,但是我最近看到一款iPad应用可以帮助消费者查看试戴眼镜的效果,体验非常逼真与友好,那么我想随着开发者们的进化与适应未来会有更有想法的应用出现。

  终端、网络、应用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它们都能够在未来的两至三年得到显著改善,那么还有什么阻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首先我们需要来了解“普及”的这个概念,什么叫普及?中国现在有9亿手机用户,至少得有4亿或5亿以上的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并且他们的使用都是灵活且不那么初级的。要获得多数用户的选择,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链首先应该让他们用得起、用得爽,这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前置条件,然后才是用户要有愿意尝试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观欲望。

  让用户用得起,当然涉及到的就是价格问题。我们现在不乏价格1k附近的智能手机,但是它们大多设计与体验严重缩水,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合格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占最大比例的手机用户购买的甚至是五六百的山寨机,价格是阻碍他们享受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门槛,不只是价格要低,而且体验也还要跟得上。这里面除了电子产品不断进步,产量上升带来的成本降低外,还可以通过与运营商、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MISP)的合作对消费者进行补贴,把终端成本降下来可能需要两至四年时间。

什么在阻碍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除了终端价格,带宽价格也是阻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手机宽带时代传统的窄带计费方式已经不适用,普通用户也许并不了解怎么去关注剩余流量,最后因为超出使用的高额流量费对移动互联网望而却步。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目前移动数据网络建设不足的现状,在欧美部分国家移动数据业务的比例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语音通讯业务,这是一个巨大的趋势所以运营商未来一定会大幅加快在数据带宽建设的投入,运营商现在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妥协解决方案例如WIFI结合传统数据网络,希望能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尽量满足用户的数据业务需求。

  在一切前置障碍被扫除后,才是移动互联网最艰难攻坚战的到来,如何去让用户适应并喜欢上移动互联网。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改变,但是这样的改变对普通用户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像是六七年前我们跟身边的朋友谈网上购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一样,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也会经历缓慢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七年,但是这个等待是值得的。

  最后,移动互联网并不是PC互联网的敌人,在一种新的规则确立后并不意味着老规则会消失,它们会在某一个点完成彼此互补的结合,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行业的洗牌,出现出一批新的优秀的团队加入这个市场,就像是HTC借助Android翻身成为市值第一的手机厂商一样,这个世界总是不断有新的变化让人惊喜。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