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星期日

滴滴和快的合并传闻背后三点分析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一年情人节,按照规律每年的情人节前后财经和科技行业会发生多起并购联姻事件,或者传出各类合并的新闻。此前的优酷土豆并购案以及申银和宏源并购都发生在情人节前后一个月左右。

  2015年的情人节联姻绯闻比以往来的更多,更猛烈。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有如下几条:

  1、2月11日前后,业界传出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合并、中国移动与广电网合并的新闻,随后工信部进行了否认。

  2、2月13日,媒体报道快的和滴滴合并完成,腾讯阿里支持,滴滴CEO程维担任新公司CEO,快的方面退出。

  3、2月11日,佳能公司宣布对网络视频监控领导厂商Axis发起了236亿瑞典克朗(约合28.3亿美元)的收购要约,这将是该公司规模最大的一项收购交易,收购对象是该领域的市场龙头企业。

  4、2月4日,融创中国斥资逾45.5亿港元收购深圳佳兆业49.25%股权,随后消息被港交所证实。

  5、2月13日,三泰电子宣布拟以7.5亿元收购烟台伟岸100%股权,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最近的一周行业过亿以上的并购案例或者未经确定的绯闻超过10起,其中引发关注最大的莫过于滴滴和快的这两家的合并案,因为一旦消息属实,双方完成合并的话就会创造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本并购案例,两大平台加起来的估值超过100亿美元,足以进入中国互联网企业排行榜TOP10.

  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一下滴滴和快的双方合并传闻背后的几种可能的情况,毕竟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一切皆有可能。

  猜想一:滴滴和快的合并案是真的,滴滴最终占据主导权(可能性40%)

  当年,优酷和土豆打的头破血流、对簿公堂都可以合并,说明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没有啥不可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后来双方合并后,减少了行业恶意竞争,提升了整体竞争力,优酷和土豆成为行业绝对老大。 按照这个前车之鉴,快的和滴滴的合并有了理论上的可能,且双方烧了这么多钱,市场培育初见成效,如果还和以前一样烧钱打下去,意义不是太大,且会造成无故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把用户惯坏,培育用户不好的习惯。

  马云和马化腾自然看到这一点,他们背后的资方也看清楚这一点。双方此时合并,或许是一个大部分人欢喜的结局,虽然快的方面有可能会退出(快的和滴滴同时管理合并后公司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管理层团队靠这次创业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

  猜想二:滴滴和快的合并一案是炒作(可能性30%)

  虽然前文说过互联网行业充满了无限可能,但在笔者看来滴滴和快的双方合并在操作层面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资金层面不同于优酷和土豆当时的案例,只涉及到数亿美元的资金,这次双方都拥有几十亿美元的估值,且双方对各自未来的前景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心理估值自然不一样。而且不同于优酷和土豆的方面在于,当时视频行业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必须合作抱团取暖,这次滴滴和快的已经占据了几乎100%的市场,双方没有额外的竞争对手,似乎都没有合并的动力和动机。

  也就是说滴滴和快的一旦合并,很可能会造成1+1小于2的局面。在笔者看来,这次事件也有30%的可能是一场炒作,至于是谁来挑头、谁来在背后主导,这个大家仔细看看滴滴和快点的投资背景,以及每次最新进展最先曝光出来的媒体,自然一目了然。

  猜想三:滴滴和快的资方进行频繁接触,但最终不会合并(可能性30%)

  滴滴和快的合并一事,笔者分别联系了两个公司对外的人员,均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这说明,二者是否最终能够合并不一定,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滴滴和快的双方背后的资本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企业和企业的打架经常发生,但风投和风投之间的更多的是利益为上,只要有利益共赢,风投可以坐下来谈谈退出机制。

  接触归接触,最终能否谈成还很不一定。毕竟涉及面和资金太广,且背后还有阿里和腾讯两个不确定的关键所在,这两个巨头分别通过滴滴和快的给微信和支付宝带来海量的用户,未来是否还利用这两个平台进行势力扩张也说不好。所以,也有30%的可能是双方背后角逐的力量进行接触,但最终不会谈成。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Google宣布淘汰SPDY

  Google宣布计划淘汰该公司在2009年推出的SPDY协议,SPDY原本定位为替代HTTP协议的新协议,Google原本打算以它来加速HTTP的传输速度并推动成为标准,不过现在决定将支持HTTP/2,并逐渐淘汰SPDY,预计2016年就会完全从Chrome中移除对SPDY协议的支持。

  SPDY做为一个开放源码的协议,主要为改善网页传输的延迟,在测试环境下的网页下载速度快了55%,Google自2010年发布Chrome 6就开始支持SPDY,只是该协议一直未能成为业界标准。

  Google表示,HTTP是网络协议的基础,大多数的网站仍然使用1999年发布的HTTP 1.1,而新的HTTP/2已即将成为标准,因此Google将在未来几周发布Chrome 40开始新增对HTTP/2的支持。

  HTTP/2的许多关键功能都是来自于SPDY,如多路复用技术、压缩,以及判断要求的优先等级等,并使用一套略有不同的 TLS 扩展,鉴于 HTTP/2 实现和 SPDY 同样的功能,权衡之下,Google抛弃 SPDY 对于行业标准建立是有利的。

2015年2月10日星期二

阿里巴巴5.9亿美元入股魅族的4点解读

  2月9日上午,魅族科技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魅族5.9亿美元。与此同时,海通开元基金也将投资魅族6000万美元,此番融资魅族将共计获得6.5亿美元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魅族第一次引入战略投资。此前在2014年初,魅族宣布引入20亿人民币的A轮融资,最终于2014年7月完成了该笔融资。那次融资到账后,魅族进行了向低端市场发力的动作,此后魅族旗舰手机MX4售价仅1799元,不久后又发布了千元内的机型魅蓝,销量同比实现历史新高(出货量增加1倍,销售额增加40%)。

  2月9日上午我接到不少媒体朋友的电话和微信,聊了此番阿里巴巴和魅族的大动作的相关话题,不出意外的话这笔融资事件将会入选2015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之一。这里我把我的几个主要观点做下阐述。

  阿里巴巴间接承认“阿里云”手机战略失败

  关于阿里巴巴入股魅族,不少评论认为阿里巴巴要开启移动互联网战略和智能家居生态体系的布局。事实上,在此之前阿里已经合作甚至入股了一些做智能硬件的企业,比如天宇朗通等,而媒介就是“阿里云”系统,阿里巴巴要求合作的手机必须使用阿里云的操作系统,信心满满的和30多家手机企业进行了战略合作,并且声称阿里云系统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操作系统。

  在阿里看来,“阿里云”手机不敢说统治中国手机市场,但至少可以打造一个完善的移动硬件和软件结合的生态体系。但经过几年下来,“阿里云”的手机阵营,不但没能赶超中华酷联,甚至市场影响力落后于魅族、OPPO等厂商。此番,阿里巴巴巨资入股魅族,在说明阿里巴巴继续发力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决心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承认了“阿里云”手机战略的失败(除非阿里像要求其他企业一样,也要求魅族使用阿里云的系统,但显然以黄章的性格绝对不会采用阿里云系统)。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阿里巴巴会把魅族作为其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重要一环,至于“阿里云”系列手机则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成为补充部分。

  魅族的历史性转型得到业界认可

  魅族在2014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转型和改革,没有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了首次融资;第二:更加开放的合作心态;第三:黄总不再狂妄,放下身段开始迎合市场,不管从价格体系到营销策略。

  转型意味着迎接更远大的市场,但同时也意味着迎接更多未知的风险。最近几年有不少手机厂商在进行转型,改变以往的战略,但大部分的以失败告终,比如索尼。魅族转型一年后,初见成效(比如我们在户外可以看到更多魅族的广告、朋友圈刷屏有时候也有魅族的份、魅族的手机经常登上京东等平台的排行榜、魅族发布会的门票也经常被黄牛倒卖)。而这个所谓的”初见成效“在阿里看来,就是一支可以压上赌注的潜力股(5.9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印证了阿里巴巴认可了魅族转型后的成绩,阿里巴巴和跟投的海通开元看好未来的魅族。

  魅族会否干掉小米?

  在很多人看来,2月9日最不开心的公司应该是小米。因为阿里巴巴战略入股魅族后,依靠阿里巴巴巨大的平台资源和大数据的优势,魅族可以尽快的成长起来, 对小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诚然过去的一年中,魅族在不断的学习甚至模仿小米,并且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但要想说魅族榜上阿里就可以干掉小米的观点也纯粹是睁眼说瞎话。

  在我看来,中国的手机乃至智能硬件市场足够巨大,拥有最少20--30亿部智能终端的潜力。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足够同时容纳魅族和小米,乃至中华酷联等公司同步发展,这个市场也绝对不会被某几家企业垄断,哪怕这些企业榜上了BAT这样的企业。

  另外吐槽一个事情,近日华为公司的当红炸子鸡余承东又一次站出来表示”未来5年手机厂商只剩下3家“,并且拿飞机制造市场只有空客和波音两家做佐证。我们可以提前预测,余承东5年之后会成为悲剧,因为手机制造和飞机制造完全是两码事,市场会证实中国未来的手机市场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跟在阿里屁股后面的海通开元基金是何方神圣?

  细心的网友可能已经发现,这次除了阿里巴巴还有一家名为”海通开元“的基金也跟在阿里屁股后面,对魅族进行了6000万美元的投资。要是放在平时,互联网行业发生6000万美元的融资可以上一下速途网或者新浪科技的首页要闻,但是此番因为阿里顶在前面,海通开元几乎被业界忽略。

  海通开元是海通证券旗下的子公司,而海通证券曾经号称中国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现在排名在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后面,已无当年风光),这家证券机构从10年前就不断的进行转型探索之路,海通开元算是海通证券探索比较成功的一家公司。近年来在互联网行业进行的投资有如下案例(笔者不完全统计):

  2009年7月,海通开元对东方财富网投资5500万人民币,随后2010年3月东方财富网在创业板上市。

  2011年3月,开通开元入股雅润传播,资金不详。随后在2013年底,省广股份并购雅润传播。

  2012年9月,开通开元投资虎扑网,后来在2014年虎牌网进行转型,首次尝试新型自媒体广告投放模式。

  2013年6月,海通开元人民币并购基金成立,目标规模为20亿元,由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同时募集规模为2亿美元的美元基金。

  2014年4月,海通开元投资罗永浩的锤子手机,资金不详。

  2014年7月,海通开元战略入股91金融,2014年8月底,我对91金融的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做过一次专访,吴老板表示91金融平台累计交易额超过1000亿人民币。

  2014年12月,蘑菇公寓完成2500万美元B轮融资,海通开元基金领投。

  总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海通开元做的投资都是稳健保守型的,很少做A轮,更不用谈天使投资。很多被开通开元投资的企业后来不是上市就是被出售,很少有中途倒闭的,这样可以保证有相对风险较小的回报机制。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阿里巴巴36亿入股魅族

  2月9日上午消息,魅族科技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魅族5.9亿美元。与此同时,海通开元基金也将投资魅族6千万美元。魅族将共计获得6.5亿美元投资,这也是魅族第一次引入战略投资。

  完成入股魅族以后,独立运营的魅族将成为阿里巴巴无线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一块重要拼图,扮演类似谷歌Nexus的角色,从而使得阿里巴巴的移动战略进入软硬件深度整合的新阶段;同时帮助天猫渠道进一步发展,并推动阿里巴巴的移动战略——从App时代走入“无线生态时代”。

  入股之后,阿里巴巴集团同魅族也将在战略和业务层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双方将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阿里将在电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服务、智能手机系统方面、数据分析及支付等方面为魅族提供资源与支持,魅族将在智能手机系统的推广、针对硬件和用户在视觉和交互上的定制化、市场策略、线下销售渠道方面为阿里提供支持与帮助,从而延伸阿里巴巴的移动互联网优势。

  软硬件深度整合

  通过对魅族的投资,阿里巴巴的无线战略实际上也进入了软硬件深度整合的时代。系统商和硬件商之间的深入合作,有望打造出软硬件一体化更强的用户体验。 从移动互联网狂飙突进的一开始,BAT三巨头要通过投资手机厂商掌握软硬件深度整合的流言不绝于耳,这次,阿里巴巴终于率先跨出了一大步。

  中国智能手机的主要玩家当中,魅族是一家保独立的优质智能手机厂商。创始人黄章的独特个性,产品驱动的企业文化,对软硬件工艺的追求让魅族拥有了忠实的用户基础。

  2014年10月,因为同魅族合作的关系,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南下珠海,同魅族创始人黄章等见面,被黄章和魅族对产品极致的打造精神所感动,当时王坚曾在微博上夸赞魅族做的是有灵魂的手机。

  王坚的此次南下,阿里巴巴与魅族就达成了系统层面的合作,推出了Flyme Powered by YunOS版的MX4,并在双11期间获得了用户的热烈欢迎。这实际上也是阿里巴巴同魅族软硬件深度整合的一次尝试。

  同魅族合作的过程中,阿里巴巴方面发现,在当前的市场形态下,用户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的软硬件一体设计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与具有优秀的产品设计能力的魅族进行合作,有助于进一步让阿里巴巴的无线产品为更多用户所熟悉和喜爱。

  投资魅族这样处于上升期的软硬件一体终端公司,让阿里巴巴的无线战略进入了软硬件深度整合新阶段:无论是结合YunOS,还是深度定制应用,创新O2O服务。这一切都能同魅族结合,整合应用开发分发,购物,支付,旅行,O2O,本地生活,浏览器,地图,视频,音乐的阿里现有生态体系。

  和Google的Nexus系列一样,阿里投资手机,醉翁之意,在于通过软硬件的深度整合,更好的展示无线生态的场景威力。

  移动电商收官

  阿里第四季度财报显示,移动GMV占比达到42%,移动月活跃用户2.65亿,在移动电商拥有无可撼动的86%市场份额。手淘,支付宝钱包,UCWeb等应用牢牢占据着手机小屏,天猫魔盒则切入客厅大屏。

  移动电商已经告捷,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巴巴的无线战略,开始从力推移动电商app向更深层次的”无线开放生态“转型。正如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之前所说:”让阿里的基础能力更多地跳开“端”的限制,赋予更多的来自于生态体系的各种各样的端。”

  分析人士指出,App上的胜利对阿里而言还不够,投资魅族意味着阿里的无线战略从App时代进入了“生态系统时代”。阿里想建设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是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以YunOS操作系统贯穿多个屏幕,开放阿里电商App的基础能力和庞大用户,覆盖手机,客厅,智能穿戴,乃至汽车的全场景终端。而与魅族联盟,意味着在硬件终端上拥有了一座”桥头堡“,创造条件探索创新,建立示范效应。

  与魅族合作也突显了天猫希望成为中国智能手机最领先的销售渠道的雄心。在2014年618创下日销售1百万台的成绩后,天猫电器城向京东的腹地3C产品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投资魅族,阿里显然希望最大化与魅族联合营销,在快速整合,形成几家巨头的中国智能机市场上,打造一个成功典范,从而吸引更多玩家加入阿里巴巴平台。

微博启动垃圾粉丝清理计划

  针对微博上存在的垃圾粉丝扰乱正常秩序和骚扰用户的现象,微博于近期启动了“垃圾粉丝清理计划”。通过大数据识别加用户举报的方式,对微博上的刷粉行为和新增的垃圾粉进行治理,以体现每个账号的真实价值,保障微博的健康生态。通过此次清理,微博上的垃圾粉丝和第三方卖粉行为将得到有效治理,微博新增用户的互动率也有望得到提升。1月21日“垃圾粉丝清理计划”启动后,微博上整体举报量减少了35%。

  “垃圾清理”长期实行 新增垃圾粉将被删除

  在去年,Facebook和Instagram就进行了垃圾粉丝的清理,在Instagram清除虚假账户之后,它的每个用户平均损失了7.7%的粉丝,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户“付费购买”的垃圾粉丝。而随着微博的发展,垃圾粉丝增多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不但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上网体验,干扰了他们在选择关注一个账号的正常判断力,使得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也极大污染了微博和网络的健康生态,侵害了网民和公众的正常利益,整治垃圾粉丝和虚假账号乱象已经是迫在眉睫。

  “垃圾粉丝清理计划”则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干净的空间,清理计划上线当日起,微博上全部用户(橙V、蓝V及普通用户)新增粉丝中,识别出的垃圾账号被冻结后,将解除其全部关注关系,并且所有新增垃圾账号会被实时清理,同步修正被该垃圾账号关注的用户的粉丝数。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用户粉丝增速减慢,甚至会出现粉丝数减少的现象。

  微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项清理计划以后将长期执行,垃圾粉丝清理计划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规范微博上的生态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原创或者转发高质量的内容,积极参与话题、活动,发布点评、长文等方法提升账号质量,同时达人、会员或者认证用户的身份也会增加账号的可信度,通过优质账号和内容挖掘体系,获得更多的曝光和粉丝。

  虚假粉丝侵害用户利益 影响微博生态

  长期以来,一些账号通过第三方市场刷粉,而迅速做大了自己的粉丝量,但是其账号的真实价值极低,内容的互动量也相当少。以两个同样有近15万粉丝数量的账号为例,虽然从粉丝数量上来看,可能不分上下,但是两个账号之间的互动量、互动率的对比,可能会在20倍以上,差异相当惊人。这就是因为真粉率高的账号,带来更多的有效、真实的互动。从另外一个例子来看,一个拥有近2000万粉丝的媒体账号,由于只有不到20%的真粉率,而真粉的质量也不高,所以互动率仅有1%,这样的互动量,甚至还不如一个虽然只有15万粉丝,但是真粉率却接近90%的“小”账号的互动量。

  不仅是媒体账号,企业账号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像某个粉丝量超过100万的企业账号,因为真粉率极低的原因,每条微博的转评等互动极少,显得是“死气沉沉”,与百万粉丝的拥有量极不匹配。这也让企业品牌推广的负责人错误的认为,微博用户对于企业官微发布的内容不感兴趣,互动的意愿极低,在新媒体营销上造成错误的判断。对于垃圾粉丝的清理,也帮助营销人员更客观的衡量微博的营销价值。

  微博“垃圾粉丝清理计划”的负责人表示不论是媒体官微还是企业官微都需要通过更好的运营、更好的内容来发展自己的粉丝,提升每一个粉丝的内生价值。在官微运营的考核标准上,从单纯的粉丝增长,转变到看粉丝构成、主贴回复率、互动频次、互动率等更能体现运营效果的指标。一个账号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交品牌,也是做大粉丝经济的关键和基础。微博也将持续、进一步打击刷粉行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打造良性的微博生态。(无双)

  稿源:新浪科技

互联网变革10年,媒体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就像是一只栖居在光驳斑斓的彩灯下的变色龙,敏锐善变,伺机而动,灵活多样,色彩缤纷,这样的比喻可谓形象而贴切。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媒体始终扮演着不安分的角色,任何一种最新的科技创新或传播方式,都有可能使其发生质变,互联网风生水起的10年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行业变迁和角色转换

  最近10年间,门户网站、博客、播客、SNS应时而生成为Web2.0的主流媒体。之后,移动的触摸界面逐步取代了固定的PC屏幕,成为读者连接世界的主要窗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加速了Web3.0新媒体的衍变。相比门户网站的“媒体——受众”这种近乎垄断式的单项信息传播,新媒体自诞生之初,就打着强烈的“自主”的烙印,从博客的“人人都是作家”,论坛的“人人都是标题党”,到微博的“人人都是麦克风”,再到微信完全基于“自我圈子”的朋友圈,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都成为一个记者,一家媒体。

  与时俱进,数字媒体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再到移动媒体平台,在媒体形态上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变,变革的成果具体表现在:更加注重信息传播的简易性、双向度和自主性,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媒体已经从专业定位,转变为所有用户提供最简单、易用、易获得的内容服务。前不久在戛纳国际创意节(The 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上荣膺第62届"年度媒体人物"殊荣的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他的获奖感言之中提出,作为新媒体典型的腾讯网络媒体业务(包涵了腾讯的视频、微博、新闻APP等)的目标,已经从追求技术革新,转变为借助技术的力量,努力让千千万万普通用户能够平等的享受数字媒体带来的便利。

  数字媒体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之中,首先呈现的是传播介质的日渐分散化。如同刘胜义说的:“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媒介与非媒介的界定会越来越模糊,汽车、大厦、牙刷、垃圾桶,也能承载一定的大数据信息,也就有可能成为媒体的一部分。

  伴随媒体形态的衍变,数字媒体的改变,还同样呈现在于针对受众的信息发布和内容的变化上。在互联网门户时代,用户看到的信息大多数是编辑推荐的产物,而在以门户网站为主的Web2.0时代,用户从中获取个性化信息就难得多。由于门户网站向用户提供的是综合信息,分门别类,由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看什么。久而久之,当用户只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这种多而不精的信息就无法再满足用户需求了。

  未来媒体的归宿

  在媒体由高大全的门户网站转向小而精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过渡的阶段,尤其是在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社交平台上,每一个账号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个性化媒体,用户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麦克风。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加强,进一步催生了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的使用密度,以腾讯的媒体产品作为研究对象,你会发现,当人们在使用腾讯新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发及评论等功能深度参与到新闻和评论本身,还可以分享到腾讯微博,QQ空间或微信朋友圈中,匹配社交关系链和兴趣图谱,在信息的二次传播上起到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

  所以,诸多的变革,都让数字媒体更加的贴近用户对资讯这种产品的使用本质:精准连接人对资讯的消费需求,门户网站、社交、移动媒体都在围绕这个本质展开,当媒体形态还不足以达到满足一切资讯需求的宏观战略时,在终端、场景上的进一步拓展的变革趋势仍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以微信为镜,可以窥见未来媒体走向趋势,微信实现所谓的“连接一切”,体现在新媒体上,就是链接所有的资讯需求,除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资讯”、“人与服务”以及“智慧生活”的连接,都将成为未来媒体的归宿。这也正是刘胜义提出的Mega Web概念的核心内容,即在Mega Web时代中,用户会越来越趋近于和机器智慧和谐共生,互联网会像电一样浸润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可剥离。“当所有的物体都被连接,我们所搜集到的大数据将会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而当所有的人也都被连接,我们便能迅速触及每一个人,为数据所揭示的需求空白做出实际的行动,即便那可能只是某一部分群体的需求,也能汇集大家的智慧,产生共鸣。”刘胜义对于未来媒体的趋势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看来,在接下来的下一个互联网10年,数字媒体还将继续演绎“为了连接一切,并满足普罗大众的全民需求”的目标,而继续推动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来源:投稿,文/孟莽 微信公众号:mx-mer,作者系虎嗅、钛媒体、创业邦、界面等专栏认证作者

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国信办发布九不准:规范互联网账号名称和头像

  国家网信办近日发布《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对公众使用上网账号名称进行规范,明确提出了网上昵称“九不准”,该规定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网民规模世界第一,用户账号数量巨大,账号乱象日益突出。《规定》就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对互联网企业、用户的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了规范,涉及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 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使用的所有账号。“账号管理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用户选择个性化名称的权利,重点解决前台名称乱象问题。”

  以下为《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管理规定》全文: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管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使用和管理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是指机构或个人在博客、微博客、即时通信工具、论坛、贴吧、跟帖评论等互联网信息服务中注册或使用的账号名称。

  第三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全国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注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的注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完善用户服务协议,明示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在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不得出现违法和不良信息,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对互联网用户提交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进行审核,对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不予注册;保护用户信息及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账号名称、头像和简介等注册信息中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注册账号时,应当与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签订协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

  第六条 任何机构或个人注册和使用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违反宪法或法律法规规定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损害公共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者以虚假信息骗取账号名称注册,或其账号头像、简介等注册信息存在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通知限期改正、暂停使用、注销登记等措施。

  第八条 对冒用、关联机构或社会名人注册账号名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注销其账号,并向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报告。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15年3月1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