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网传中国电信接管苹果iCloud中国数据

  一则来自江西省抚州市政府网站的公开消息显示,苹果iCloud生产流量割接至中国电信云存储服务。这是苹果首次将iCloud数据存储在中国大陆。此前,iCloud中国用户数据被存储至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苹果公司iCloud数据中心。

  根据其中的信息显示,中国电信的云服务,将是“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这份电信公司披露的信息还预计,未来苹果公司iCloud中国用户数据的存储需求将达到数百PB。

  此外,苹果公司关于云存储合作的要求细节也被部分披露,例如:每个月只能有4分19秒的中断,每用户服务请求处理时间超过一定数值即视为服务不可用,以及意味着不能丢数据的“数据的可用性达到99.99999999999%”标准等。

网传中国电信接管苹果iCloud中国数据

江西省抚州市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栏目

  苹果公司2011年推出iCloud云服务,采用iPhone、iPad。Mac电脑等苹果设备的用户均可以通过这一服务存储、共享照片、文档等诸多内容。此前,iCloud产生的数据大多被存储至美国贝卡莱罗纳州的苹果公司iCloud数据中心,为搭建这个数据中心苹果公司斥资10亿美元。

  通常而言,苹果iCloud将中国用户数据转存至国内的云存储服务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近期也有用户表示iCloud存储速度提速明显。不过也有用户对此表示担心,比如,苹果iCloud数据转存到中国后,理论上说,有关部门就可以获取到中国iPhone用户的手机通讯录、个人照片、实时地理位置、备忘录、计划事项、icloud邮件等信息了,以后跨省就方便多了。

2014年8月14日星期四

利用社群“潜规则”才能玩转社群经济

  上篇文章“什么点着了‘互联网思维’这把火?”写道互联网发展到Web3.0的大互联时代,商业逻辑的改变造成了,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哪现在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呢?且看下面的解读!

  互联网发展到Web3.0,大互联时代,现在的互联网其实就好比一个广场,人们可以再广场上自由的溜达,自由的交流,自由的表达!谁也不能限制谁的迁徙,谁也么有权利不让人说话。人们在广场里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寻找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信息。

  这样互联网就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在这里个人的意见可以自由的表达,信息可以相互传播!人们在寻找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中有交流、有互动,这样就会发生某种联系或者关系,在某种关系(兴趣、感情、利益)的维系下有着相同兴趣和价值观的人就会聚集到一起!这样广场上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的群体!这个群体在互联网上来说叫社群!

  我想再次强调的是:互联网社群一定是有某种关系来维系(兴趣、感情、利益)的,社群之内一定是有体系性运转,就像现实社会中的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圈子一样!下面根据我理解深度解剖一下互联网社群!

  社群“潜规则”,社群之间的存在状态分析

  1、互联网的各个社群之间是相互联系。

  虽然互联网的社群是以兴趣价值观聚合而成的,但是,社群和社群之间不封闭的,而是在互相的融合的状态之下,这是由于人的多元化选择,举例来说:一个人的工作是做互联网的,对足球十分狂热,他的生活轨迹一定会混迹于“互联网圈”和“球迷圈”!这样通过一个人,就能吧不相关的两个社群联系起来,而无数人就能把无数的社群联系起来!

  2、社群之间成员相互融合,此消彼长

  由于社群之间有相互的联系,而社群的大小和影响力是不一样。每一个社群成员又可以自由的选择,群里的成员肯定会逐渐的被影响力的社群所吸引,小的社群会逐渐被大的社群融合兼并。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忠实拥趸的“脑残粉”!大的社群用户也会流失,当社群人数众多了,不在社群中高层次(社群层次下边会讲到,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刘海政的大搜罗交流)的影响力就会被削弱,这样就会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群体!社群之间就这样相互融合、此消彼长!

  3、社群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迭

  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发展的,那么社群是社会的产物,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迭。拿媒体行业来举例,在互联网没有发展之前,媒体的圈子肯定是以传统媒体住,而到现在人们说的TMT想到的首先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样“互联网”圈子的出现就是对“传统媒体”社群的更迭!

  社群“潜规则”,社群商业的解读

  了解了社群的存在方式才能,对社群中的个体做分析,针对个体制定营销对策,用一句话简单概括:找到属于你企业的社群,成为社群里的意见领袖。

  1、高层次社群成员,是实际生活中有权利、有资源、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企业能!这部分人在需求上考虑的首先是“面子”属于炫耀性的消费。企业如果能根据自身产品定位,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被他们认可,则会对社群里人群产生居高临下的影响!

  2、中层次社群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权利、有资源、影响力,但对社群内所关注的事非常了解、有话语权,这部分人是社群的“中坚力量”,算是社群里的意见领袖,这部分人选择商品会有很专业性的意见,通常会考虑产品的性价比,是产品口碑传播的起点,对社群成员影响很大,能抓住这部分人的“痛点”口碑传播才会更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3、基层社群成员,来到社群中只是纯粹的感兴趣,只被动围观,不主动参与,实际生活中和社群中都没有权利。这部分人在社群中人数最多,对于社群话题没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所以会很盲目从众,受到前两个层次的社群成员影响很大!

  4、要做榴莲,不要做香蕉:你不要想把你的产品卖给所有人!社群中人的不得诉求可能会有对立的价值观。要有非你产品不可的用户,而不要对你产品所有人都觉得好,但是有你没你产品都无所谓的用户!就是你产品的铁杆、拥趸、脑残粉,产品有独特性才会有拥趸!不要想吧你的产品卖给所有人,企业一定要挑选用户,千万不要为你产品的非适应人服务,因为这部分人并不能充分的体验你的产品,这样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影响口碑传播!

  所以一定要服务好你产品的同类,也就是认同你产品的人,一定要得到社群中有影响力的人认可,这样,通过他们从中心一圈一圈的向外扩散,最终影响到整个社群,上文中提到的社群的存在状态,社群是有联系能融合的。所以这种影响力会从一个社群传递到多个社群,通过这种口碑传播吸引来的用户,才是你企业产品说应该服务好的铁杆、拥趸、脑残粉!

  还是那是那句话:找到属于你的社群,找准社群的意见领袖,利用或者成为社群的意见领袖!只有熟悉这样的社群“潜规则”,你才能玩转社群经济!

  来源:投稿,作者:刘海政,以上个人观点 欢迎交流 微信号:SEOVSEM,微信公众号:刘海政的大搜罗

什么点着了“互联网思维”这把火?

  现在“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太火,很多互联网的文章沾上互联网思维的边就立即变得高大上了!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李彦宏。下面还是来定义一下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现在的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催化,甚至不是技术催化,而本质是思维工具的迭代。如今,这个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这种思维在逐渐扩散,不止互联网行业!有传统商业都会被这场互联网思维浪潮所影响、重塑乃至颠覆,这预示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真正在来临,谁能把握住着次新生产力的革命,必将最走时代的前列。

  于是,各家的互联网思维纷纷涌现,但是这样的没有本质性的理论做铺垫的互联网思维可行吗?个人保持观望(⊙o⊙)哦!

  1、有不少人把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们奉为圭臬:“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诀:核心是口碑,把用户当朋友,不要把用户当上帝;怎么做口碑?靠的是专注,只做一款产品,每一款产品上下的工夫比别人大;专注还不够,还要做到极致,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以赴,“极致就是把自己逼疯,把别人逼死”。

  2、《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是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互联网思维的著作,用9大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

  各家的互联网思都没有道出互联网思维出现的本质原因。纵观每次工业革命都伴随这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互联网的传播革命又经历了3变革:

  1)Web1.0,门户时代。典型特点是信息展示,基本上是一个信息单向传播的过程,传者和受着没有互动!

  2)Web2.0,搜索/社交时代。典型特点是UGC(用户生产内容),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互动。

  3)正在进行中的Web3.0,大互联时代。典型特点是多对多交互,不仅包括人与人,还包括人机交互以及多个终端的交互。由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将盛行。

  一开始仅仅是大互联时代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一定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能生活时代,实现了“每个个体、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指引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

  新商业文明时代即是互联网思维主导的时代,我以为只有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才能探究出互联网思维出现的本质原因:

  1、在Web3.0,大互联时代。企业可以不通过销售中介(渠道)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

  2、在Web3.0,大互联时代。企业可以不通过信息中介(媒体)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向企业反馈信息,企业科用户能实现及时的高效互动,这是所有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3、在Web3.0,大互联时代。用户和用户之间不再是互相隔阂的状态,而是在时刻连接的状态!用户可以自我传播,用户之间也可以相互传播!

  互联网发展到Web3.0的大互联时代。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传播方式改变才使得商业逻辑发生了改变,商业逻辑变了就使得人们不能像传统商业模式那样思考,这样互联网思维就来了……

  来源:投稿,作者:刘海政,以上个人观点 欢迎交流 微信号:SEOVSEM,微信公众号:刘海政的大搜罗(转载请保留)

2014年8月12日星期二

Android手机真的那么容易中毒吗?

  日前一款被称为“超级手机病毒”的木马再一次引爆了人们对Android系统安全性的担忧。而在这个二维码多的都闪瞎眼的时代,什么扫一下二维码支付宝钱就被转走了、扫一下二维码支付宝钱就立马被盗的消息比比皆是。

  通过N多个例子,咱说下扫二维码支付宝钱被盗的流程:

  扫描二维码→程序识别结果为链接→程序询问用户是否打开→打开链接后自动下载(自动下载是因为链接后缀为.apk)→下载完成→弹出APP安装界面→询问用户是否安装→用户选择安装→安装完成→点击打开或点击APP图标启动→手机中毒。

  木马运行读取用户手机号码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木马作者用手机号进行支付宝登陆→选择忘记密码→发送验证码到用户手机→木马拦截掉验证码短信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密码修改成功→登陆支付宝→进行转账操作→选择忘记支付密码→发送验证码到用户手机→木马拦截掉验证码短信并发送到木马制作者→密码修改成功→转账成功。

  步骤很多?其实真操作起来也就分分钟的事儿,红色标注的均为用户的操作,好几个步骤呢?谁把自己卖了?还是用户自己..

  在此,我们并不去谈涉及到Android系统本身漏洞的问题,毕竟大部分病毒只是简单的利用用户安全意识低这方面。

  所以说到底还是用户自己的安全意识低了,所以各大媒体各种报道如上图那种资讯还是很有用的,提醒用户一定得谨慎扫码。

  不过支付宝现在已经在修改密码环节增加了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的验证,那么你可能会想,木马作者又怎么知道用户的身份证号的呢?方法很多,比如那个“超级木马病毒”的流程里有这么一个注册环节,要求用户输入帐号、密码、身份证号和姓名。

  身份证号是如何泄露的呢?如何泄露的呢?泄露的呢?的呢?病毒作者还是很用心的…输入姓名、身份证号、账号、密码点击注册后,悲剧了,信息发到木马制作者那了。

  至此,木马作者获得了修改支付宝密码、支付密码的所有需要的东西,于是…开工干活,转账…

  账号有修改密码时、转账操作后,支付宝均会通过“95188”这个号码发送短信到用户手机,不过估计用户也看不到短信了,木马全给拦截了..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账号和密码问题,如果你习惯性用相同的账号和密码去注册N个网站,那么泄露的就不止支付宝了,所以网上有专家也不止一次的提醒尽量不要使用相同的账号去注册各种账号,不然一个泄露,所有的网站信息全部可以被窃取了。

  基本上木马都是如上述的工作流程,来窃取用户的信息。

  为什么哭晕在厕所的总是支付宝?因为用的人多呀,支付宝一类的在线支付工具,如支付宝、财付通,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上述操作来获取用户的信息。

  那么网银呢?网银为什么也中招?网银不是需要网银盾口令校验么?

  对呀,是需要呀,所以安全性相对来说也高了不少呀(至少在手机上是的..),但是别忘了支付宝绑定了银行卡,同样可以进行充值操作。

  另外网银也有手机支付,比如去12306买个火车票,选择建行支付,其中有一项就是通过发送个手机验证码完成支付宝的,当然,这还需要卡号、密码等等,如何泄露的,这个就得您自个想想了。

  上面的一堆分(fei)析(hua)到此结束了,下面笔者说说如何防范此类事情的发生。

  如何防范此类事情:

  1、首先最好给手机安装一个安全软件,比如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金山毒霸、百度手机卫士、Avast!等,这些安全软件基本都能在下载和安装阶段拦截掉病毒。

  2、还可以安装一些如LBE安全大师一类的APP,APP在发送短信的时候弹出提醒,会弹出询问用户是否发送的提示;

  3、专家的话: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下载apk文件,更不要随意安装您不认识的APP;

  4、不要主动下载那些具有诱惑性的名字的APP,比如什么XX神器、看X神器、快X神器,这类一般多出现在某些你懂得小网站上面,多半不是病毒就是流氓软件;

  如果发现异常如何处理:

  1、安装了一个app,安装完却没有图标,怎么打开呢?不用找了,多半是中毒了,立马把手机开启飞行模式,并关闭Wlan,这样可以阻止病毒通过短信或联网方式发送用户信息到木马制作者那;当然,关机也行。

  2、开启飞行模式 、断开网络、关机以后先不要忙着怎么处理手机,去支付宝官方网站把余额转入关联的银行卡并解除绑定的银行卡;

  3、处理手机:断开网络(最好把手机卡拔了)没法下载安全软件怎么办,用数据线连接电脑去豌豆荚、360助手、腾讯助手之类的下载安装安全软件进行手机查杀;

  4、查杀了还不放心?备份下重要资料,如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照片等,豌豆荚、360助手、腾讯助手之类的同样有这些功能,备份后把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格式化内存卡,或者直接通过刷机精灵、刷机大师一类的软件对手机进行刷机操作。

  涉及到钱的问题,相信你不会嫌麻烦….

  还有这个“超级手机病毒”的传播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作者为某高校大一学生,已经被抓。这个病毒很复杂么?不复杂,甚至有些媒体发文说这类所谓的“超级”病毒,简直就是几个小工具拼凑出来的,如此简陋没想到还会这么大规模传播。

  笔者最早看到关于这个病毒的消息是在8月2日的下午13:15分,从知道创宇@余弦的微博上看到的,其中@余弦称这个病毒为半成品,在16:58分,@91ri_我的安全攻防发布了分析报告,包括传播方式、原理甚至最后连病毒作者的姓名、QQ、QQ密码、手机号码、住址和某高校学生的信息全部获得了。

  但是这些信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在随后的一天及8月4日,媒体才大规模报道,同时运营商也发微博说开始拦截了,不过相信这会儿已经传播规模到非常大的级别了吧?

  嗯,所以,时常关注一下此类信息还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信息,避免自己中招。

  来源:蓝点网原创文章投稿,作者:山外的鸭子哥,原文链接

2014年8月11日星期一

小米回应上传用户数据指控

  近日有台湾媒体称小米手机未经用户同意上传用户数据,小米官方回应了前些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未经许可上传用户数据”指控,证实的确有一个内置于小米手机系统内的“网路简讯”(网络短信)服务,在未经使用者同意的情况下会自动启动,将使用者的电话号码、IMSI及IMEI码通过明文方式回传到小米服务器上。

  对于台湾媒体的指责,小米全球运营高级副总裁雨果·巴拉在其Google+页面上回应道:小米是一个专注于提供高质易用移动网络服务的公司。我们相信保护用户数据与隐私是最优先的。我们不在用户许可前上传或储存私人信息或数据。我们决定把小米云端短信设置为一项需要选择启用的服务,并且不再会自动启用。

  同时,雨果向MIUI用户与粉丝对此感到的担忧表示了歉意,并感谢了提供了反馈建议的用户和媒体。

  雨果·巴拉还说明了MIUI云端信息处理电话号码的机制:

  1,发送/接收者的电话号码是标识信息传递的主要依据。IMEI与IMSI也用于追踪设备的在线状况。

  2,当MIUI用户开启短信或打开联系人,或新建一个联系人时,设备会将涉及该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发送给小米云端短信的服务器,并查找该联系人的在线状态(或者是否是云端短信的用户)。这使得发送者能立刻确定是否能发送免费的信息。

  3,在以上的任何情况中,接收者的电话号码只用于查找在线状态以及传递信息。没有联系人或社交图谱的信息会被储存于云端,并且,以加密形式的(小米云端)短信也不会储存超出必要的用于传递信息的时间。

  4,今天(8月10日)的OTA增加了额外一层安全措施以加密传送到云端短信服务器的电话号码。在更新完成后,新用户或进行了工厂重置了设备的用户可以从主界面进入“Settings > Mi Cloud > Cloud Messaging”或从短信应用的“Settings > Cloud Messaging”处手动启用小米云端短信,同时用户也可在那里关闭小米云端短信。

  来源:投稿,雨果巴拉原文地址:https://plus.google.com/+HugoBarra/posts/bkJTXzyXXmj

2014年8月10日星期日

百度网盘因涉“黄”被警告

  据新华网报道,有群众举报反映百度网盘的部分帐号存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问题。经相关部门调查,确定部分内容属于淫秽色情互联网出版信息。北京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以百度网盘传播的视听节目中含有淫秽色情内容,违反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对百度下达整改通知书。

  新华网记者8月10日从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8月6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以百度网盘传播的视听节目中含有淫秽色情内容,违反了《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对百度公司下达整改通知书。

  “打击网上传播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和北京市“扫黄打非”办公室陆续接群众举报,反映百度网盘的部分账号存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问题。

  经相关部门对百度网盘进行调查取证,确定部分内容属于淫秽色情互联网出版信息。8月6日,北京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依法约谈了百度公司有关负责人,向其公布了调查取证结果,对该公司放松网盘内容监管,导致出现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内容的问题进行了警告,要求百度网盘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关闭传播淫秽色情信息内容的账号,限期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微评:其实百度网盘在4月份开始已经对共享视频做了大量限制,现在从百度网盘上寻找色情视频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包含敏感关键字的视频目前都无法分享出去,早先已经被分享的内容也大部分被清理,即使如此,百度网盘还是逃不出限期整改的命运。

  视频内容不同于文字内容,除了文件名之外,很难对视频里面的内容自动进行判断分析,因此,不排除百度有可能会招聘大量“鉴黄师”,通过人工的方式对网盘用户分享的视频实行“先审后发”制度,以后用户在百度网盘分享视频很可能会和优酷一样,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发布后的视频。

2014年8月8日星期五

维基百科拒删猴子自拍照称版权属于猴子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近日报道称,争版权本来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但最近维基百科和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大卫·斯莱特之间的版权之争显得就非常有意思了。

  报道指出,2011年大卫·斯莱特旅行至印度尼西亚,拍摄黑冠猕猴的照片。当他架设好照相机后,一只黑冠猕猴突然冲了过来,拿起了斯莱特的相机,开始自拍起来。斯莱特冲印出照片后,发现这只猕猴拍的非常好,表情有趣,于是就将照片发布到了网上。很快,照片在网上就开始疯传了。

黑冠猕猴自拍照

黑冠猕猴自拍照

  报道称,最终这张照片被维基百科收录到维基旗下的维基共享资源网中。该网专门存储与共享公共领域的图片,任何人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图片。斯莱特发现后立即要求维基将图片撤下,并声称自己拥有这张照片的版权,如果维基要公开他的照片,就应当先付他版权费。

  而维基却干脆地拒绝了斯莱特的要求。维基的理由非常有意思,但却有道理:“这张照片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黑冠猕猴自己拍的照片。斯莱特对这张照片也没有版权。”

  报道称,随后斯莱特又指责维基百科在最近的一份公开报告中称利用了这张照片的版权归属问题炒作了一篇新闻故事。斯莱特表示自己无法接受维基百科前后完全自相矛盾的说法。

  他希望人们能够立刻停止使用维基百科,他说:“必须让大家都知道,维基百科并不是真理之源。”

  在斯莱特发表以上言论后,维基百科的发言人凯瑟琳·马赫也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我方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后认为,照片中的猕猴也没有版权。任何人对这张照片都没有版权。所以我方将这张照片划归为公共领域分类,任何人可免费使用。”

  “根据美国法律,版权不能归非人所有。所以,在此事件中,尽管猕猴是照片作者,但它没有版权。在此之后,对照片进行冲印、加工、修改的人,也只对修改部分拥有版权,对照片本身不具有版权。”

  报道称,知识产权法专业律师乔什·布雷斯莱也表示称,很明显,此次事件中,版权的所有者应该是猕猴。但法律规定版权所有者必须是人类,所以从法律上来说没有人对这张照片拥有版权

  稿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