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中国搜索引擎大变局

  中国互联网的流量格局正在发生一个引人瞩目的关键变化。这便是,在PC搜索战场向老大百度发起剽悍进攻的奇虎360,发现百度市场份额依然坚挺。久攻不下,360正在转战移动搜索。

  「花旗质疑,360股价重挫」

  11月25日晚,奇虎360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3财年第三财季未经审计财报。报告显示,第三季度360营收达到1.879亿美元,净利润为4450万美元。但在当晚美国股市开盘后360跌6.5%,截至收盘重挫9.47%,报收于78.4美元,创下近一个月以来最大跌幅。

  重挫的原因是,市场对360搜索的市场份额的疑问。在财报电话会议上,360董事长周鸿�援引CNZZ数据,表示360搜索的份额已超过22%.但花旗集团分析师对360所披露的数据进行了质疑。

  CNZZ数据显示,百度所占市场份额已经下降至62%,奇虎360所占份额则已从10月份的20.8%上升至22.6%.而据艾瑞咨询(i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上所占份额为79%;与此相比,奇虎360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为14%.

  据报道,花旗分析师表示,CNZZ的研究范围全面覆盖了中国中小型网站,但并未覆盖流量庞大的一些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这意味着奇虎360在中国搜索市场上的份额其实只包含中小型网站,而非大型网站。有数据表明,大型网站却占据了中国互联网流量的70%以上。因此,花旗认为艾瑞数据比CNZZ更可靠。

  正面对决的两大巨头,与“躺枪”的两个调研机构背后的故事不得而知。但显然,花旗的质疑引发了投资者对360的不信任。

  「百度坚挺,PC搜索久攻不下」

  再来看与艾瑞齐名的另一家国内主要调研机构易观国际公布的数据。

  11月中旬,易观国际发布了《2013年9月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百度PC+移动的整体搜索总访问次数比例持续增长,9月百度整体搜索份额为72.1%,稳居行业首位。360搜索位居第二,份额为14.2%.易观这一数据,与艾瑞公布的14%非常接近。

  易观方面还表示,随着百度对产品不断改进,促使流量不断增大,这也使得广告主对关键字广告市场的逐渐认可度进一步提升。

  去年8月,360推出搜索,引发了著名的“3SB大战”。我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在业内首次用“魏蜀吴”三国格局来形容PC搜索战场的竞争。当时认为百度就是魏国,疆土最大,人员最多;而主动攻伐的“蜀”360、坐拥天险的“吴”搜狗拥有强大的外围势力,一旦联手将极具想象空间。

  一年多过去,360和搜狗不但未联手反而交恶,搜狗更因360涉嫌对搜狗高速浏览器进行不正当竞争起诉360.单纯从市场份额来看,百度依然坚挺。敌友变幻,可叹、可惜。

  「转战移动,三巨头密谋新战场」

  PC搜索久攻不下,挑战者的眼光自然投向了新战场—移动搜索。目前国内移动端的搜索量已经达到PC端的60%;而相比PC端的增长停滞而言,移动端搜索量2013年维持了50%以上的同比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超越PC端搜索量。对搜索的竞争格局而言,当前正是一个新的节点。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在解读财报时直接表示,360明年将发力无线搜索。“明年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PC搜索,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会开始在无线搜索上发力。”

  与此同时,搜狗CEO王小川在与《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的见面会上透露了搜狗未来的发展战略,均与移动搜索业务有关。其中提到三点主要发展路径:移动搜索,智慧推荐和智能匹配。

  数据显示,与腾讯合作后的新搜狗在移动搜索市场已占据16%的市场份额,超越360排名第二。在4款用户量级极大的产品集团军(微信、手机QQ、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和技术创新的组合下,搜狗将会取代360成为百度在移动搜索上的最大对手。

  百度也在加紧布局移动战场:19亿美金天价收购91助手抢占分发市场、推出“轻应用”抢占Web APP市场、力推手机浏览器抢占搜索,再到传闻巨资洽购大众点评。仅仅半年时间,百度就打出了一系列招大力沉的组合拳,在移动端复制PC端地位的雄心令业界刮目相看。

  但在移动搜索上,用户要的是“点对点”、“即搜即用”,而不是像PC搜索那样的海量结果。使用场景的碎片化,必然要求搜索结果的智能化。与此同时,搜索的整个产品形态,都面临着“语音即搜索、位置即搜索、交互即搜索”的全新定义。

  一句话,在新战场,客户端的导流能力和公关能力将弱化;技术创新力和伙伴资源整合力将凸显。我非常期待新的故事,请继续关注。

  来源:投稿,作者:王冠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系战略营销专家、IPO公关专业户,微博@互联网信徒王冠雄,微信「王冠雄」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硬盘的寿命有多久?

  在过去30年里,硬盘一直是存储的主力,没有人会怀疑硬盘在整个电脑中的重要作用,硬盘通常都会存储用户比较重要的信息,鉴于我们对于硬盘的严重以来,因此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关系一个重要的问题:硬盘的寿命到底有多久?

  通常的说法是,机械硬盘的理论寿命大概有3万小时以上,一般硬盘一直开机工作(例如网站服务器的硬盘),3年就会寿终正寝,如果正常使用,6、7年应该没有问题。不过,并没有人对硬盘的寿命进行过理论性的分析,也没人公布类似的研究成果,直到最近,一个名为Backblaze的公司发布了一项报告,通过大量数据来分析硬盘的使用寿命,Backblaze是一家在线备份服务提供商,成立已经超过五年,现在手里有超过2.5万块硬盘正在运行,因此有了足够的数据可以统计出硬盘的寿命。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硬盘都是24×7不间断运行的,还组建了RAID阵列,但使用的都是普通消费级产品,而不是企业级的、监控级的,只是使用软件冗余来保护数据,因此本文中的统计情况都代表了持续运行下的硬盘表现,普通用户手中的至少得延伸3倍(那也是每天跑8个小时)。

  在具体展开之前,先解释一下故障率。你可能会觉得100%的故障率就是最糟糕的,那可大错特错了。假设你有100块硬盘,一直都很可靠,然后过了半年突然全部挂掉了,那年故障率应该是多少?这时候你每年得两次全部换新,也就是需要200块新硬盘,因此年故障率为200%。

  要是每小时坏一块硬盘呢?年故障率就是876000%!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Backblaze历年使用的硬盘数量

  浴盆曲线(Bathtub Curve):工程师用这个名词表示产品预期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浴盆曲线是指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其可靠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实践证明大多数设备的故障率符合浴盆曲线,曲线的形状呈两头高,中间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故障期,偶然故障期,严重故障期。浴盆曲线是指产品从投入到报废为止的整个寿命周期内,其可靠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产品故障来自三个方面:1、出厂缺陷,几乎很快就会导致产品坏掉;2、随机故障,基本上是稳定的;3、零部件磨损故障,使用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

  三者综合,就会形成一条浴盆曲线。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硬盘驱动器故障符合浴盆曲线

  理论和事实符合得非常好。以下就是Backblaze硬盘每个季度的硬盘故障率统计: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前四年硬盘驱动器的故障率

  最初18个月(六个季度),故障率一直在5%上下,之后一年大幅降低,然后在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时候急剧增加,达到了10-15%。

  这说明,硬盘如果连续使用,有很大的几率在三年后出问题。

  平均预期寿命:

  人的平均预期寿命这个说法大家经常会听到,但你可能并不清楚它到底代表什么。假如说2010年全球新生儿的平均寿命为67.2岁,那么等大概一个世纪这些人全部去世之后,他们的平均死亡年龄就是67.2岁。当然,可能有些人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也有些人活到了130岁。

  硬盘也是如此。

  硬盘存活率:

  Backblaze对自己的硬盘统计后发现:

  - 头一年半内,每年有5.1%的硬盘挂掉。

  - 接下来的一年半里,这个比例降至仅仅大约1.4%。

  - 再往后的三年中,故障率窜升至11.8%。

  减去这些牺牲的,剩下的在总量中的比例就是硬盘存活率。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前四年硬盘驱动器的故障率

  其实单看上述图表很容易误导,似乎硬盘很快就要全部没法用了,但注意Y轴存活率的起点是70%,而换成0的话是这个样子的: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前四年硬盘驱动器的存活率

  这就是说,连续运行四年之后,仍有80%的硬盘一切正常。

  硬盘到底能用多久?

  五年之后会怎么样?这方面的数据实在匮乏,网上基本搜不到有用的,Backblaze也需要继续观察下去才行。只有其它类似但运营时间更长的公司/机构慷慨一些,才能告诉我们更多。

  但是如果纯粹在理论上预测呢?将上图的曲线延续下去会是这样的:

硬盘能用多久?80%可连续跑四年
前六年硬盘驱动器的存活率

  换言之,如果维持后期的故障率不变,那么六年后将有一半的硬盘挂掉,或者说还剩下一半是正常的,又或者说你的硬盘有一半概率能连续跑六年。

  英文原文:How long do hard drives actually live for?

Android系统的五大误区

  Android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操作系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发展过程。有人喜欢它的开放性和高定制性、也有人抨击它的复杂和不安全性。而无论是Android系统的粉丝,还是它的最大竞争对手苹果iOS的拥护者,双方在究竟哪个系统最好的问题上一直都会争得面红耳赤。而在双方的争论过程中,在互联网这个最大的谣言发源地也出现了不少关于Android系统的几个最大五区,而这似乎也对那些打算购买Android系统设备的消费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最近国外科技网站androidauthority的撰稿人Simon Hill就专门针对这些情况来证明了其实这些误区压根就是错误的,根本没有互联网上说的那么严重,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列出目前外界普遍对Android系统所产生的五大误区,还Android系统一个本来的样貌。

  Android系统使用起来非常复杂

  根据IDC机构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年第三季度,Android系统设备已经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80%。如果Android系统真的有如此复杂、只有技术人员或专业玩家才适合使用,那么这80%的用户难道都在“自讨苦吃”?市场的选择往往就是消费者的选择,既然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Android系统,那么这就足以证明Android系统绝对适合所有人使用。几年前,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曾经发表过“使用Windows Phone手机并不需要你成为一位计算机专家,但是如果换做Android系统那么就不一定了”这样的言论,而现在看来这也仅仅是鲍尔默对竞争对手的一种攻击而非理性的评判。

  现在外界流传关于Android系统并不直观、或者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使用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的说法纯属是无稽之谈。大多数消费者购买Android设备都是冲着它强大和易用的桌面系统而来,而更加复杂的图标和系统选项已经被Android设计者隐藏到了更加隐蔽的位置。相比于最初的Android系统,现在它已经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一步一步简化成一种拥有非常直观和简单用户体验的系统。

  毫不客气的说,那些“Android系统太复杂不适合普通用户”的言论绝对是对普通消费者智商的一种侮辱,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操作系统中,在可用性和易用性上它们之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Android系统离不开任务管理器

  每次当我看到在论坛上有人争论Android系统是否离不开任务管理器这样的话题,我都想加入进去告诉他们事实的真相。说实话在Android系统问世的初期,各种各样经典的任务管理器类应用程序都被消费者们大量下载和使用,但是其实这些程序从本质上来看都是相似的。虽然有人开始质疑频繁的使用任务管理程序结束后台运行的进程真的可以起到节省电量或提高智能手机性能的作用吗?相反没有任务管理器又会如何呢?

   有许多Android用户现在已经开始立场鲜明的否认任务管理程序对Android系统真的能够起到那么大的作用,而最终事实证明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以我自己为例,当我自己停止使用任务管理程序后手机的性能和电量都没有明显的改进,因此从那时开始我便已经不再使用任何一款任务管理程序。也许用户们使用这类工具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除非你更换手机的处理器或提高内存,否则你的手机并不会因此而拥有更好的性能。

  其实任务管理程序对Android用户来说,起到的心理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实际作用,不信的话你可以拿起手中的Android手机来真正感受一下使用前后是否真的有明显区别。

  Android系统非常容易感染恶意软件

  我在这里并不是说Android系统不会感染恶意程序,但是目前对外界对Android系统的安全性质疑绝对过于渲染。有些机构的报告夸大其辞的强调Android系统有多么危险、多么容易感染漏洞,这其实是不客观的。毫无疑问,恶意软件的确存在,并且有许多恶意软件都在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入侵到用户的Android设备中,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实Android系统是足够安全的。用户每安装一个应用程序都要经过授权,并且在决定是否安装之前可以检查它们是否携带恶意程序。

   如果Android用户检查每个应用程序都太麻烦,其实还有简单的选择。首先用户可以选择安装一款安全杀毒软件,并且经常更新软件的病毒库,通常来说大部分的Android平台安全软件都是免费的,非常容易找到。另外,不要去Google Play商店以外的地方下载应用程序,因为大多数恶因程序都是来自于第三方应用商店或其它未知来源。如果从Google Play官方商店下载应用,会大幅减少识别应用程序安全性的时间及降低感染的风险,并且多多注意查看应用的用户评论及下载量。同时,无论使用什么系统,基本的安全常识也必须具备,不要打开可以的链接或来源不明的电子邮件,这些都可以保证你的Android设备不受恶意程序的感染。

  谷歌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经表示Android系统要比iOS更安全,但是这缺遭到了许多用户的嘲笑,殊不知Android系统的安全性最薄弱的环节其实就来自于用户本身。如果用户能够遵循基本安全措施,那么几乎没有感染恶意程序的风险。

  所有Android系统手机都一样

  相信许多Android用户都见过这样的观点,在论坛上有人跳出来抱怨Android系统是多么的糟糕,使用体验是多么的差。经过了解我们发现这些用户使用的都是HTC Wildfire、三星Moment或其它低端入门级机型。虽然谷歌公司一直都在致力于改善Android系统的性能及优化服务,让更多并不是使用旗舰机型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Android系统带来的乐趣,但是这也充满了局限性。许多OEM硬件厂商或运营商都开发了自己专属的界面,并且在系统中预置了大量用处不大但是十分臃肿的服务和应用,而这也大幅影响了Android设备的性能,尤其是那些配置并不顶级的中低端机型。可以说这些经过深度定制的系统并不能代表Android系统的本来样貌。

  就算是iOS用户,相信你也不会购买iPhone 3GS之后期待它能够拥有与iPhone 5s一样的表现。Android系统的开放性必然会带来大量不同配置不同价格的产品,因此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机型由于配置过低而带来不佳的用户体验。不过从现在来看,以Moto G为代表的入门级Android产品已经慢慢的开始逐渐改善中低端产品的表现,Android粉丝们可以拭目以待。

  Android系统的滞后性及不稳定性

  在Android系统问世的初期,的确存在许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问题。许多用户经常会遇到系统崩溃或死机的问题。不过对于所有的移动平台来说,都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因此消费者们需要给系统开发商和应用开发人员一些时间来进行优化和更新平台。

  最开始,在各种各样基于Crittercism数据的研究报告,包括《福布斯》这样的权威机构在内都得出过关于iOS系统要比Android系统更容易出现应用程序崩溃的结论。不过在一年之后,同样是来自《福布斯》的最新调查结论显示iOS 6系统的应用程序崩溃数量要比Android果冻豆系统少了很多。因此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比较中,系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关于应用程序出错崩溃的数据比较并不具有绝对性。

  有趣的是,使用过多个系统的用户在每个时期都遭遇过应用崩溃的现象。而专门针对Android系统的抱怨则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受限于硬件过于陈旧而无法升级最新系统所带来的局限性。硬件配置不足、OEM厂商自定义UI及过于臃肿的预装软件都可能引发应用程序崩溃,但是这并不能证明Android系统不稳定或原始固件有问题。最好的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如果即时升级新版本,其实在稳定性上绝对不逊色于其它平台。不过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最“好”的Android设备并不意味着要有最顶级的硬件配置。

  如果你也是一位Android用户,还有什么关于Android系统“并不公平”的误区,欢迎在留言中和大家一起讨论。

  来源:androidauthority ,翻译:腾讯数码,编译:张晓微

2013年11月24日星期日

互联网时代彩电巨头们的守和攻

  近日,笔者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3年后的移动互联网8大预测》的文章,其中第8点预测中,我提到了:未来3年互联网电视大有可为!这个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被很多网站和微博转发引用,不少业界的朋友都认为随着手机和平板等设备的发展普及,电视逐步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但事实上,中国最少有10亿的电视用户,从数量上来说超过PC网民和手机网民的总和,这个市场潜力未来将会大的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电视的互联网化导致被电脑和手机抢跑的用户再次回归。未来互联网电视(或者我们称之为智能电视)将会成为继PC、手机之后第三大流量争夺入口。包括网络游戏、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主流的互联网应用都会展开互联网电视端的入口争夺。

  也正因如此,乐视、小米等新兴互联网企业才会在这场客厅争夺战中蜂拥而至,对客厅主位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今年5月,乐视超级电视横空出世,霎时赚足了眼球,引起各界对互联网企业进军电视行业的关注。随后9月,小米电视也高调亮相,雷帮主高呼“这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电视”,试图继续运用“为发烧而生”的粉丝效应再次为新品博得喝彩。作为新兴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机行业的主力军,乐视小米以其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打出“内容为王”的招牌,试图“网而优则视”。与此同时,创维、TCL纷纷加入战局,伙同资深互联网企业阿里、爱奇艺跨界合作推出互联网电视,兼具了优质的硬件配置以及海量的互联网资源,互联网电视这一品类的战局也由此拉开。

  电视未来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要不然乐视、小米等新兴科技企业不会花这么大的成本和心血进入这个行业,而创维、TCL等企业也不会全面开启智能机时代。然而,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涉足电视,以超低的价格影响了传统电视企业的发展,传统电视若不奋起反抗,不愿意去进行彻底改革的话,只会死路一条。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重新定义了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拥抱开放、合作共赢才是主旋律。

  所幸,一部分敢为人先的传统电视企业开始改变思路,拥抱未来。创维和阿里巴巴携手推出的酷开TV,高端大气上档次,同配置产品中性价比最高。两大各自领域最优秀的企业能够同时找到共赢点展开合作,实在难得。基于对行业变化的准确洞察,酷开TV自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彻底的互联网精神,而背靠创维大品牌,让其同时兼顾了工业精神。酷开TV作为彩电巨头之一的创维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跨界融合的产品,延续了创维多年以来的优秀硬件品质,加上阿里丰富的云平台资源和强大的电子商务能力,在视频内容传统套路之外,首试客厅电子商务,真正挖掘了用户价值,为用户带来互联网时代的更多便捷体验。

  此外,酷开TV是创维首次运用电商渠道作为唯一销售渠道的电视产品,在大宗家电试水电子商务模式上意义深远。另一方面,电商渠道赋予了酷开价格空间,加之创维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以及成熟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广泛覆盖的服务网点,使得酷开TV能以强大的综合实力、互联网化的定价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而今年双十一大促正好此时来临,酷开TV搭上了天猫这班快车,在合作方阿里自己的地盘上呼风唤雨,最终以单渠道单天销量5.6万台的成绩,创造了双十一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记录至少前无古人,吉尼斯认证官在创维和阿里双方高层的共同见证下为酷开颁发了吉尼斯证书。

  生存还是毁灭?很多企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生存”,但做法却是“毁灭”,现在已经到了改革有可能会失去以前的积累、但不改革一定会死的地步,酷开能否在下一个十年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其决定因素就是在这个节骨点上能否用开放的思想去全面拥抱互联网的变革,与之共同打造完善的智能电视生态体系。不过,目前看来,酷开已然做到这一点,这或许也是酷开为什么能够创造吉尼斯纪录的原因之一。

  来源:投稿,作者:丁道师

在线教育的几点思考

  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一、在线教育的前景和方向

  前景:毫无疑问,在线教育必将颠覆传统的线下教育,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看到了在线教育的大好前景,纷纷进军这一领域,一时间风起云涌,这也充分折射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巨大潜力。

  方向:在线教育颠覆的是传统的教与学,并不仅仅是教师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如何定义教师与学生,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形式,将会是人人为师、并非单体学习而是同帮互助的多元化互动的学习形式。

  二、定位:在线教育是刚需的商品

  目前的线上教育解决的依然是刚需,需求依旧是完善社会属性,需要应试分数、考证、拿文凭,需求和线下教育依旧是一致的。这也是目前线上教育的尴尬所 在。如同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所说“这是在线教育依旧没有爆发的缘故。只有某一天,大家说不在意文凭了,我就是需要满足自我完善的需求,才会产生超乎想象的 爆发,互联网对学习的推动才会产生质的变化。”

  既然是刚需,针对的群体也是有明确需求的用户,主要有4类人群,1、学前教育;2、K12基础辅导教育;3、高等教育;4、成人培训、学历、认证。

  三、形式

  教育模式:目前的在线教育形式大致有四种。

  1、平台模式

  较为流行的平台模式有:

  1)C2C模式,代表国内如多贝网,国外如Udemy

  2)B2C模式,代表国内沪江网校,国外如可汗学院

  3)B2B2C模式,代表国内如YY教育、传课网

  4)C2C+O2O模式,代表国内如第九课堂,国外如Skillshare

  5)B2C+O2O模式,代表国内如新东方

  2、线上课堂模式

  大部分是以发布方在线上提供在线视频课程,供被学习者在线上按阶段学习课程。如各类传统网校以及远程教育、各类网上公开课等。

  3、服务模式

  以提供在线学习的各类服务为主,主要包括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学习平台等,多是各种服务的细分领域,以专业化和标准化为向导。

  4、社交模式

  提供在线学习者的交流互动平台,以社交化或者泛社交化为主导。

  泾渭分明:不论何种形式的在线教育模式,大多泾渭分明,即明显分为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线上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另一方面是孤独的学习者。

  教育内容:目前国内的在线教育内容多以在线视频、课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文档、学习工具等。

  四、困境

  1、在线教育是教育还是商品?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让被教育者觉醒,是一个了解自我、唤醒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过程,这也是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而不是应试教育和功利教育。

  但是在线教育要形成产业,以公司的形态来运作,这就势必产生矛盾: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强调转化成真金白银的利润。这就要求把教育当做赚取面包的工具,在线教育必须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

  学校的教育是以应试和阳春白雪的内容为主,这就造成了学习无用论,而社会是强调实用的技能。所以,有关“学数学有什么用”“大学学中文有什么用”等 讨论如此激烈也不足为奇了。这也是为何学校外的教育都是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原因。通过教育培养各种工种的熟手,满足社会化大生产需求。

  这是教育培训,而不是真正的在线教育,更不是教育、学习。

  到底是商业教育还是自我教育?

  i黑马曾有文章分析,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是1.0版的教育,千年以来没有本质的变化。2.0版的教育是第斯多惠的理 念,唤醒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机构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第斯多惠的理念。张邦鑫认为,3.0版的教育不再是教育,是学习。教育是社会对人的 需求,有金牌、有考试,变成了竞技与工具。学习则是人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件愉悦的事。

  2、如何保证师资和内容质量?

  师资是灵魂。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人手一个iPad或者电脑是容易做到的,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还是老师,如何 保证教师的质量?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 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教学质量。

  内容是关键,是否实时、是否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很多在线教育的形式是以录制课程视频为主,但是千篇一律的讲解视频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没法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效果也很难保证。而且同样的讲解内容今天讲有效果,明天讲就可能过时了。

  3、如何保证学习效果?

  互动、监督、效率:在线学习的劣势在于不能直接与教师面对面互动。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在于,学生在听课时产生疑问,不能及时提出并得到及时解决。另外,在线学习精神难集中,没有人督促,很难保证学习效率。

  4、盈利太慢

  既然在线教育要实现盈利,就必然把教育商业化。对在线教育企业而言,盈利模式就那么几种:内容收费、平台佣金、广告模式。但是,经历过资本泡沫的教育产业,用教训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能用资本催肥的产业。

  这是一个尴尬的境界,一方面免费对学习者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企业又无法快速盈利。比如在国内的B2C教育领域,尤其是K-12教育,免费是行不 通的。很多人做了免费的东西,家长不认可。因为国人相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尤其是在对孩子成长及未来发展影响较大的教育上。

  但另一方面,学习的周期较长,短期内无法见到明显效果,在用户黏性和后续服务上也不甚理想,间接加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以致于导致整个盈利周期变得相当缓慢,而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资金回流周转,影响企业的运转,很多企业在烧钱烧不起之后只能关门大吉。

  在线教育需要慢慢积累,并不像其他行业可以快速启动并实现爆发。

  5、照搬线下教育弱点多

  现在的在线教育形式不过是把线下的教育模式搬到互联网上而已,学习者仍然是各学各的,类似于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学习者与教师难以即时互动沟通,而且学习者彼此之间也无法在接受学习时共同探讨,彼此学习,依然是单体的独自学习。

  教师与课程视频良莠不齐,另外在K12领域的教育资源同质化严重,很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厌烦。

  五、疑问

  1、如何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趋势之一,在线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如何去适应和处理移动端?

  如何解决随时随地的互动方式,如何平衡碎片化的时间与教育二者的关系?

  2、大数据怎样应用

  伴随着云概念的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大趋势和现今讨论的热门。随着在线教育的深入发展,必将会涉及大数据的应用。

  教育模式和教育的相关数据也将会颠覆传统教育,如何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和技术来为在线教育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是我们做在线教育必将面临的问题。

  ps: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不仅是在线教育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整个互联网正在探讨的问题,所有的互联网行业都在摸索。

  3、mooc幕课模式可否复制?

  自2012年以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在全世界开始流行,成千上万甚至是十几万人一起学习一门课程,大规模协作改变一切,课程组织、教学、考核

  等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也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总喜欢说中国互联网一直在抄袭国外模式,缺乏自己的创新。在没有一个良好的模式和做法前提下,学习国外的成功模式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

  目前来说,mooc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国内的在线教育可以说指明了一条方向。但是mooc模式能否复制到中国取得成功呢?教育模式并非像其它互联网行业可以轻易模仿,中国的教育体制和

  教育观念等与国外的教育大不相同,简单的把mooc模式照搬或模仿到中国来,难免水土不服。

  尽管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国人在很多教育观念上已与国外接轨不少,但要想取得像幕课那样的成功,目前来看还办不到,恐怕是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

  来源:投稿,作者:北漂书生,原文链接

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7000万个腾讯QQ群数据遭泄露

  据新华网报道,国内知名安全漏洞监测平台乌云20日公布报告称,腾讯QQ群关系数据被泄露,网上可以轻易就能找到数据下载链接,根据这些数据,通过QQ号可以查询到备注姓名、年龄、社交关系网甚至从业经历等大量个人隐私。此次数据泄露涉及7000多万个QQ群、12亿个部分重复的QQ号。

  QQ群数据库泄露用户隐私“被裸奔”

  因为私密性与便利性,QQ群已成为志同道合的网友进行交流的主要根据地。19日,360互联网攻防实验室研究员安扬通过迅雷,下载到了此次被曝光的“QQ群数据库”,并通过简单测试验证了数据的真实性。泄漏文件为SQL Server的数据库导出格式,最新的导出文件日期是2013年1月7日,“解压后达90多G,大概有7000多万个QQ群,12亿多个部分重复的QQ号码。”

7000万个腾讯QQ群数据遭泄露

7000万个腾讯QQ群数据遭泄露

  记者调查发现,QQ群数据库已被多家网站利用开展垃圾邮件营销,纷纷主打“最牛精准数据库”。在名为“大战天朝”的网站上,销售邮件群发系统,商家称:“一台电脑日发10万封营销邮件!超高收件率,超高打开率!”

  腾讯公司20日回应记者称,此次QQ群数据库泄露确有其事,但这一漏洞是2011年发现的问题,当时已及时修复,不影响现有用户正常使用。与此同时,他们也正在全力防范减少此前数据库泄露可能带来的危害。

  QQ群数据何以泄露?安全联盟安全专家余弦认为,推测应该是黑客利用腾讯相关业务的漏洞获取数据库访问权限,然后将整个或关键的腾讯QQ群数据库找到,然后整体导出。“当黑客掌握用户的社交关系后,可以完整了解用户个人情况,利用社交圈的信任关系进行诈骗,成功率很高。”

  灰色利益链暗藏精准诈骗难防范

  记者调查了解到,信息泄露背后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这些用户信息或被用于团伙欺诈钓鱼,或被用于精准营销,更有甚者用于打击竞争对手。

  乌云漏洞平台创始人方小顿分析,用户信息泄露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种是企业主动泄露的,主要是企业利用用户的数据和信息牟利。如一些浏览器抓取用户的信息用于自己的产品如搜索引擎,一些小型房地产企业和银行主动对外销售自己的客户数据;

  另一种是企业由于安全管理不完善,由黑客攻击或者内部人员人为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如CSDN 600万用户信息泄露、如家等酒店用户住宿信息的泄露,以及经常收到的各种营销短信都属于此类。

  互联网安全人士孟德指出,乌云报告预警的多数安全问题,其实地下非法产业已利用数月甚至几年,往往到黑客已无利用价值之时,才会浮出水面、被公布出来。

  “修复也为时已晚。”孟德说,之前用户的个人隐私已被泄露,企业除了积极保护现有用户的信息安全,还需提前防范已泄漏信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余弦说,对中奖、恐吓等短信电话诈骗,人们已普遍有所提防,但掌握到用户隐私信息后,很容易获得信任、精准诈骗。

  金山网络反病毒工程师李铁军说,信息泄露危害极其严重,比如包含公民姓名、邮箱、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的泄露,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前一段时间部分酒店入住信息的泄露,就给犯罪分子补办手机卡、盗窃网银制造了方便。”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隐私保护需由国家层面立法立规,约束各企业认真对待用户隐私。企业除了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外,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安全建设,防止由于黑客入侵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小米等推智能路由器意在家庭互联网

  继智能手机、电视盒子、智能电视以后,涉足硬件的互联网企业又纷纷把视角转向了智能路由器领域。包括小米、百度、360、盛大等一线企业纷纷摩拳擦掌,试图在此领域有所成就。

  互联网进军智能路由器是否有必要?背后的核心战略目的何在?最终哪些企业能获得成功?引发了一连串的疑问。这两天有不少媒体朋友就当前的互联网企业集中进入智能路由器领域找我聊过,我这里也集中的就大家采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集中的做一些解答,当然以下要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仅供业界参考。

  第一:互联网企业争相做路由器的目的何在呢?

  当然,以小米为例,最终产品的名称不一定是“小米路由器”,也有可能是“小米魔盒”这类更炫的名称。互联网企业推的路由器不同于传统的那种100元左右的普通路由器,已经新增了智能化的功能,这种新型的路由器作用除了路由器更是一台家庭互联网数据存储和处理中心,是未来互联网巨头打造家庭互联网战略的一枚棋子。

  在若干年后,手机、平板、电视甚至洗衣机、窗帘、微波炉都可以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家庭网络中心,任何设备都可能是智能终端。当然,现在虽然有很多企业做类似的产品,但更多的企业只是因为防御策略做的一种响应,并不会把其当成战略性的产品。

  第二: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推出智能路由器?

  事实上,最近几大厂商公布的“智能路由器”拥有的所谓前沿的功能和技术几年前就已经成熟,但直到2013年才推出主要原因在于之前中国网络费率和速度限制,2013年三大运营商都开启了宽带提速战略。打造家庭互联网,需要万物互联,对存储和网络的要求非常苛刻,之前我们家里面平均4M的速度难以满足。

  所幸,今年开始,电信、移动、联通终于开始实施实质意义上的宽带提速,什么“免费4M升级20M”、“100M宽带入户”计划一个个开始展开,让我们各大企业的家庭互联网概念有了落地的可能。几十到上百兆宽带进入千家万户,将把更多的智慧应用和服务带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每个家庭轻松分享信息化带来的硕果。家庭用户将通过光纤宽带、高速移动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等构建的无缝宽带智能组网,享受通信、信息和娱乐一体化的信息解决方案,足不出户就能看高清视频、玩体感游戏,用智能家居。

  第三: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路由器领域最终能成吗?

  能成!有需求的市场就有进入的价值,当然互联网企业要想真正涉足硬件乃至更宽的家庭互联网市场,还得抱团合作。定位自己所擅长的,然后和传统硬件生产厂商互补,共同来承建一个完善可循环的家庭互联网生态体系。

  从最近的一些举动来看,我们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已与长虹董事长赵勇秘密接触 ,欲携手抢占家庭互联网入口;阿里巴巴牵手创维推出低价智能电视,内置阿里体系意欲布局家庭电商;TCL牵手爱奇艺打造了一台为互联网家庭量身定做的智能电视。

  当然,截止到今天,我们的厂商联动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软硬结合阶段,万事万物相连并且能够真正给我们生活带来改变的情况估计在下一个10年才能出现了。(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