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从“去年今日”看社交网络数据处理

  “去年的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前年或者几年前的今天我在做什么?”或许很多人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想法,但不幸的是人类的大脑毕竟不是磁盘,绝大多数的回忆其实都已经被大脑所擦除遗忘,而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当下各种社交网络在你每天刷推、刷微博、更新 Path、Facebook、人人网的同时已经记录下了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在这里社交网络中微博承担的更多,因为那简单的一行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都记录着你当时在想什么,当时所在的场景,当时在看的内容,这些都承载着我们个人生活的细小碎片构成了我们的旧时光。

  腾讯微博“去年今日”

  因此借助包括微博在内的这些社交网络你就可以想起去年的今天、前年的今天甚至多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当然前提是在去年、前年或多年前你已经开始使用这些社交网络。在前一阵新版的腾讯微博就推出了这么一项有点类似“穿越”的功能“去年今日”,它可以在不影响用户正常刷微博的同时在右侧边栏提示“去年今日”的微博信息,点击还可以查看附近几天发出的微博。

腾讯微博“去年今天”

  “在日复一日的光景里,回味一番去年的今天你在做什么,想什么。或感动、或悲伤、或释怀,回头去看曾经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变化。不仅可以和一年前的自己对话,还能更方便地与自己的听众分享一段独家记忆。”这段功能介绍让人不禁想起在《Into Wild》这部电影结尾处即将死亡的 Alex 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的那句“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不出意料的,腾讯微博该功能上线后时间线用户叫好声一片,已经成为继”变身“功能外腾讯微博的又一个功能亮点。

  The Past ”过往“

  如果觉得只能查看去年或只能查看腾讯一家平台上的功能有点薄弱的话还有一个选择,The Past/ 旧时光开源计划可以满足你。

The Past 过往

  它可以聚合你在豆瓣、新浪微博、腾讯微博、Twitter、Wordpress 多家平台的时间线,“过往”里的“历史上的今天”可以看到有记录的所有往年今天的信息流。

  活过的证据

  众所周知社交网络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强传播性同时也意味着强即时性,很多事情虽然在当下能够喧嚣一时的事情或许转眼间就被下一个更加喧嚣的事件所取代,绝大多数的信息流都会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或许在一时能够起到传播信息、吐槽调剂心情、满足分享心理需求等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面它们的功能基本都只有一个,“证据”,你活过的“证据”,你人生的“记忆”。

  当然这些对“活过的证据”的提醒式“想起”只是唤起你简单的回忆而已,人类大脑选择性的遗忘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可以让我们负担更少,更加专注前方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过度性的滥用记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一点相信看过《Black Mirror》/ 《黑镜》会有体会,当人类进入可以植入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以被随时翻查的时代后人们便开始钻过去的牛角尖。

  社交网络数据处理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

  其实无论是腾讯微博的“去年今日”还是 The Past 的“过往”都是对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的一种处理,随着社交网络逐渐成为用户日常行为习惯,对于用户在上面数据的分析处理也日渐重要,我们从旧时光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如个人信息的社会化搜索、个人关键字tag云、个人数据挖掘的基础上的个人名片等等。最近流行的时光轴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用户个人数据汇总,相信未来针对个人用户数据分析、整理以及继承的服务肯定有一天会大受欢迎,因为它真正贴住了用户的“心”。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用户体验史上六大里程碑

  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新浪潮的兴起“用户体验(UX / UE)“也被推向了历史最为人熟知的阶段,国内各互联网公司独立的用户体验部门兴起和普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日 UX Magazine 以“用户体验”的角度回顾并总结了近 20 年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六项里程碑突破。

  什么是用户体验(UX / UE)?

  用户体验其实是一个测试产品满意度与使用度的词语,是基于西方产品设计理论中发展过来的,英文全程为 User Experience,国外习惯简称为 UX,国内习惯简称为 UE 。用户体验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关乎界面 UI,更关注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

  1. 美国在线 (AOL)

  虽然近些年美国在线(AOL)混得比较惨,但在上一个互联网时代它曾经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之一,绝对的巨头互联网公司,也一度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在其最顶峰的时期(2000 年)用户数达到 3000万,并在 1998 年吸纳了竞争对手 CompuServe,一年后又接管了 ICQ 、Netscape 和 Moviefone,千禧年的时候更是以 1810 亿美元收购了传媒帝国时代华纳(Time Warner),嗯,虽然最后成为美国并购史上最大的败局,但当时美国在线的强势在今天还是略见一斑。

美国在线(AOL)

  随着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在线辉煌不再,但其当时在线服务系统旗下多项交互式数字服务也给后续的互联网带来了很多突破, 如首次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来简化用户的上网过程,它采用傻瓜化的点击技术 (Point & Click) 使用户可以轻松接入 AOL 服务。此外在”社交网络”流行前就建立了群体交流环境。当前它最大的功劳更是在于将互联网从工程师、科学家等高端专业人群之外普及,也是自此互联网正式从实验室开始走进普通大众家庭。

  2. 互联网搜索

  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话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它消除了信息孤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从 Google 用户一个简单的搜索框真正开启的互联网搜索时代已经过去将近 15 年了,直到今天搜索依旧是绝大数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在美国,92% 互联网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 互联网上 93% 的流量都是来自于搜索引擎
  • 在美国,搜索为 GDP 贡献了 1.2% 的收入

搜索-search

  搜索在界面上一般由由搜索框和搜索按钮构成,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然后点击搜索后搜索引擎就会展示你想要的结果,这种无可简化的交互使得搜索是大多数网站和应用的标配组件。

  3. 亚马逊

  亚马逊是最早在网上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 自 1995 年以来, 亚马逊已经成为当今电子商务 B2C 领域里公认的世界领导者。其中亚马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强大用户购物体验的直接结果。

  例如,亚马逊是第一个运用 Tab 式导航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也可以说是亚马逊普及了 Tab 式导航,在这种导航下用户可以快速的查找和购买产品。要知道在 Web 交互设计中存在“3次点击”的原则,用户在 3 次点击后无法找到想要的信息或完成某个功能时,便会选择放弃,而 Tab 式导航在相当程度上挽留了很多顾客。

一键下单-亚马逊

  另外亚马逊在电子商务网站交互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其“一键式下单”(One-Click)功能,即只要你设置好配送地址和支付方式,在任何商品页面点击“一键下单”按钮,都会直接生成一份订单,无须你再次填写地址和支付方式。这项功能大大简化了用户下单程序,亚马逊为此专门申请了专利,之后任何使用 One Click 都需要支付专利税,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苹果。此外在用户推荐、个性化礼物等其他购物用户体验上亚马逊也有很多创新,这些都在交互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4. Napster

  十几年前肖恩·帕克的 Napster 除了将唱片界彻底颠覆外,就像美国在线那样将点对点(P2P)普及到了整个互联网,在 1999-2001 年间 Napster 被迫关闭的时候一款名为 BitTorrent 的软件悄然开启了新的时代,从这方面看 Napster 给互联网留下的不是 已经被关闭的 Napster 网络,而是一种让个人得到充分自由的能力。

Napster

  除此之外,Napster 还启发并推动了 iTunes、Rhapsody、Netflix 以及其他软件、网站的出现和发展, 是这些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的最早雏形,并将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音乐搜索、下载并分享等成为现实。

  5. 用户生产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如果你知道“Web 2.0”的话或许对“UGC”(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应该也不会陌生。在 2005 年随着 Web2.0 服务,如博客、RSS、Wiki、SNS、P2P 以及各图片、视频网站等的兴起,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成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UGC 也摇身一变成为各互联网服务最主流的方式,直到现在依旧如此。UGC 在当时如此流行以至于 2006 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评选为 2006 年度人物。

Times-UCG
《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封面

  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 UGC 现在国外的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YouTube、维基百科以及国内的人人、微博、花瓣、优酷、互动百科等都将是“荒凉的旷野”。虽然 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但这项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使用户对网站、服务的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6. iPhone

  在之前的我们曾介绍过 iPhone 上市 5 年带来的改变,除了对手机、电信、音乐等行业的颠覆外,其对触摸屏的普及以及对 App 应用开发的规定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iPhone-UX/UE

  其实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 iPhone 以及随后模仿 iPhone 的安卓的成功才使得移动互联网的新一轮浪潮兴起,才使得“用户体验”被如此空前的重新重视。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过去一段时间来,众多的网站遭遇用户密码数据库泄露事件,这甚至包括顶级的互联网企业–NASDQ上市的商务社交网络Linkedin,国内诸如CSDN一类的就更多了。

  层出不穷的类似事件对用户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习惯在不同网站使用相同的密码,一家“暴库”,全部遭殃。

  那么在选择密码存储方案时,容易掉入哪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陷阱?我们将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菜鸟方案

  直接存储用户密码的明文或者将密码加密存储。

  曾经有一次我在某知名网站重置密码,结果邮件中居然直接包含以前设置过的密码。我和客服咨询为什么直接将密码发送给用户,客服答曰:“减少用户步骤,用户体验更好”;再问“管理员是否可以直接获知我的密码”, 客服振振有词:“我们用XXX算法加密过的,不会有问题的”。 殊不知,密码加密后一定能被解密获得原始密码,因此,该网站一旦数据库泄露,所有用户的密码本身就大白于天下。

  以后看到这类网站,大家最好都绕道而走,因为一家“暴库”,全部遭殃。

  入门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将明文密码做单向哈希后存储。

  单向哈希算法有一个特性,无法通过哈希后的摘要(digest)恢复原始数据,这也是“单向”二字的来源,这一点和所有的加密算法都不同。常用的单向哈希算法包括SHA-256,SHA-1,MD5等。例如,对密码“passwordhunter”进行SHA-256哈希后的摘要(digest)如下:
bbed833d2c7805c4bf039b140bec7e7452125a04efa9e0b296395a9b95c2d44c

  可能是“单向”二字有误导性,也可能是上面那串数字唬人,不少人误以为这种方式很可靠, 其实不然。

  单向哈希有两个特性:
1)从同一个密码进行单向哈希,得到的总是唯一确定的摘要
2)计算速度快。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显卡在高性能计算中的普及,一秒钟能够完成数十亿次单向哈希计算

  结合上面两个特点,考虑到多数人所使用的密码为常见的组合,攻击者可以将所有密码的常见组合进行单向哈希,得到一个摘要组合,然后与数据库中的摘要进行比对即可获得对应的密码。这个摘要组合也被称为rainbow table。

  更糟糕的是,一个攻击者只要建立上述的rainbow table,可以匹配所有的密码数据库。仍然等同于一家“暴库”,全部遭殃。以后要是有某家厂商宣布“我们的密码都是哈希后存储的,绝对安全”,大家对这个行为要特别警惕并表示不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看看哪家厂商躺着中枪了。

  进阶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将明文密码混入“随机因素“,然后进行单向哈希后存储,也就是所谓的”Salted Hash”。

  这个方式相比上面的方案,最大的好处是针对每一个数据库中的密码,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rainbow table进行匹配。 因为两个同样使用“passwordhunter”作为密码的账户,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摘要完全不同。

  10多年以前,因为计算和内存大小的限制,这个方案还是足够安全的,因为攻击者没有足够的资源建立这么多的rainbow table。 但是,在今日,因为显卡的恐怖的并行计算能力,这种攻击已经完全可行。

  专家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故意增加密码计算所需耗费的资源和时间,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获得足够的资源建立所需的rainbow table。

  这类方案有一个特点,算法中都有个因子,用于指明计算密码摘要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也就是计算强度。计算强度越大,攻击者建立rainbow table越困难,以至于不可继续。

  这类方案的常用算法有三种:
1)PBKDF2(Password-Based Key Derivation Function)

  PBKDF2简单而言就是将salted hash进行多次重复计算,这个次数是可选择的。如果计算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1微秒,那么计算1百万次就需要1秒钟。假如攻击一个密码所需的rainbow table有1千万条,建立所对应的rainbow table所需要的时间就是115天。这个代价足以让大部分的攻击者忘而生畏。

  美国政府机构已经将这个方法标准化,并且用于一些政府和军方的系统。 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是标准化,实现容易同时采用了久经考验的SHA算法。

  2) bcrypt

  bcrypt是专门为密码存储而设计的算法,基于Blowfish加密算法变形而来,由Niels Provos和David Mazières发表于1999年的USENIX。

  bcrypt最大的好处是有一个参数(work factor),可用于调整计算强度,而且work factor是包括在输出的摘要中的。随着攻击者计算能力的提高,使用者可以逐步增大work factor,而且不会影响已有用户的登陆。

  bcrypt经过了很多安全专家的仔细分析,使用在以安全著称的OpenBSD中,一般认为它比PBKDF2更能承受随着计算能力加强而带来的风险。bcrypt也有广泛的函数库支持,因此我们建议使用这种方式存储密码

  3) scrypt

  scrypt是由著名的FreeBSD黑客 Colin Percival为他的备份服务 Tarsnap开发的。

  和上述两种方案不同,scrypt不仅计算所需时间长,而且占用的内存也多,使得并行计算多个摘要异常困难,因此利用rainbow table进行暴力攻击更加困难。scrypt没有在生产环境中大规模应用,并且缺乏仔细的审察和广泛的函数库支持。但是,scrypt在算法层面只要没有破绽,它的安全性应该高于PBKDF2和bcrypt。

  来源:坚果云投稿,坚果云是一款类似Dropbox的云存储服务,可以自动同步、备份文件。

是电商,不是“电伤”

 

  当很多人抱怨,电商已是“电伤”以后,笔者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已然陷入的迷茫期。秉承对行业做贡献,承担行业发展为己任的原则,希望笔者接下来的内容,对于大家可以有所帮助,并同时期望让已经感觉到“电伤”的同学,起到一定程度的治愈效果。

  电商是什么?

  从笔者认为的定义上讲:通过电子信息手段的形式,所达成的每一笔业务,都叫电商。从理论上讲,有电话以后,电商就已经存在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理解电商:他是依靠网络,所达成生意的方式。当然,因为淘宝很强大,在聚光灯下,我们80%的电商新人,都把在淘宝上的商业行为理解为了电商。但是,从用户培养、电商发展的角度上理解,确实没错。

  而在此时,电商已成为了一个市场概念,于是乎我们开始要着眼全网来进行全网营销战略规划。而淘宝,只是这个大市场里的一个分支,一个渠道,而在淘宝里所做的任何动作,可以把它理解为手段、策略。

是电商,不是“电伤”

  渠道的分类

  站在乙方的角度,全网渠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商圈型:主要推荐的站点为淘宝,市场占有率高。但这种类型的渠道,就好比我们在shopping mall开一个店铺,我们的任何商业行为核心目的是分享shopping mall给我们带来的用户,而我们的主要核心也是将来shopping mall购物的人,引导至自己的店铺内,将其转化为客户;

  商超型:主要推荐站点为京东,市场占有率年年攀高,POP模式有其值得推荐。尽管在京东有各式各样的合作模式,但是,他对于用户的展现形式主体为“货架式”购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商品选择,而用户选择商品的入口主要是搜索、类目选择;

  特卖型:主要推荐的站点为唯品会,上市公司,用户口碑好,忠诚度高。主要销售形势是将其品牌通过多个单品进行打包的形式,进行特卖。特卖的核心在于价格、品牌为取胜基础,其次为款式;

  店铺型:主要为各品牌的独立站点。可以理解为商家自营的专卖店,这类站点的核心目的在网上其实不是为了销售而存在,因为网上找流量的成本很高,可以定位为品牌形象展示,在各类渠道的合作中,甲方对于乙方是否拥有这样的“独立专卖店”是及其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了你对于从事电商的决心和态度。

  垂直型:主要推荐站点为乐淘。专注某一个大类的商品进行销售,给用户以目标感,这类平台的转化率相对会高,但也可能很低,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品牌、价格、款式。

  精品型:主要推荐展品为银泰。这类平台的用户消费能力强,对于品牌、款式的重视程度高,是有品牌、品味、价格的商家必争之地,不二选择。

  全网及运营策略

  当我们展开了全网运营策略的规划后,核心目的就只有一个了:盈利。电商之所以成为“电伤”,是因为绝大多数电商从业者把鸡蛋同时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而当你对于全网营销的渠道进行了深入了解后,电商,就不在“电伤”了。

  策略一:找重点,快盈利

  如果你的商品品质足够好,库存足够大,那么,可以考虑与全网的特卖渠道展开合作,并已需求货值最高的平台开始,已地毯式合作的形式,对其产品做好清仓工作。

  策略二:小投入,见成效

  如果运用团队不超过10人,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淘宝上,那么,一年内你盈利无望。基本策略因调整为与商超渠道率先达成合作,并对其站点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类目营销方案(关于类目营销,往后会提到)。

  策略三:做供应商,不做销售商

  了解手头的资源优势,把销售环节通过自营转化为他营。其实,无论商超型、精品型、垂直型都有自采自销的业务模式。

  此处省略2万5千个营销策略……

  简单粗暴的人,被 “电伤”了

  电商很毁人。因为电商在网上,而互联网的基本传播逻辑是将数字放大化传播,最后导致一群人为此而疯狂,于是乎“烧钱”成为了理所当然。而“烧钱”的手段,方式,绝大部分人“简单粗暴”的理解为了广告投入。

  笔者不排除广告投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但是,你总的知道钱烧完后,给了谁把,又带来了谁把?

  于是,笔者的结论是,要想不在“电伤”,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用户心理和商业态度都要加强。电商不是一个今年投入,明年结果的行业,也不是简单粗暴的理解为花高薪请人,就能达成商业目的的行业。

  电商,一旦被简单粗暴的理解了后,结果,自然就“电伤”了。

  电商态度是什么?

  笔者一直认为,电商是要利润不要规模的行业,电商是可以树立品牌形象从网上到网下发展的品牌路径。同时,电商又是可以实现销售翻番的市场。

  但是,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品牌的灵魂打造,才是电商人的标准态度。

  从几年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品牌型的欧莎、韩都衣舍,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销售翻番。但是,这两者似乎跟我们其实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因为时代背景下所给予他们的销售红利期,已经过去,你都没赶上趟,关注这些数据的结果只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电商的过去十年史是从品牌假货,再到有品牌的假货发展起来的。而未来十年呢?新奢侈品时代一定会来临,因为,电商是市场,在这里消费的人不在是游戏心里。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阿里云OS和Android的关系

  近日,有关谷歌Android和阿里云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谷歌高管、Android开发领头人Andy Rubin在其Google+主页中这样写道:阿里云系统采用了谷歌Android系统的运行环境,明显是由Android系统修改得来。

  Andy Rubin,事实是,阿里云系统包含了Android中运行环境,明显是从Android中演变而来,但无法与Android兼容。基于Google对阿里云网站上应用的分析,这个平台尝试与Android兼容,但未能成功。

  阿里云OS到底是不是Android以外的东西,笔者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一些分析。天语W700是一款使用了“阿里云OS操作系统”的手机,笔者找到一个天语W700手机的阿里云OS的刷机包。打开粗粗看一下,和Android的刷机包没两样。里面的应用全部是apk,这意味着它们都是以Dalvik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的。

阿里云

[图1]

  Build.prop里面也指出是,Android2.2

阿里云

[图2]

  接下去来找其中的c library,因为我们知道,Android是在Linux内核之上运行了一套Google自己组织起来的架构。和通常意义上的GNU Linux一样,这个架构里最基础的东西之一就是C运行库。

  GNU Linux的C运行库是Glibc,而Android用的是Bionic。通过使用自己组织,编写的代码,Android可以从这一层以上避开GPL协议不允许发布者拥有保密源代码权利的限制。

  找到其中的lib/libc.so,也就是C运行库,用readelf查看它的符号表(这么做不涉及反向工程),可以在找到”bionic”。说明它的C运行库很可能是bionic。

阿里云

[图3]

  内核是linux kernel,基础的C运行库是Bionic,有Dalvik,上层的应用全部是Dex格式,这些东西说明W700上的“阿里云OS操作系统”不太可能是Android以外的东西。

  当然以上的内容无法用于推测,这么做是否与Android的授权协议产生了矛盾。但是有一件事情比较明确,如果提供这个手机的厂商没有提供其中linux kernel的源代码,那很可能是非法的。

谷歌反对阿里云:不兼容将毁掉Android

  据新浪科技报道,谷歌高级副总裁、Android系统创始人安迪·鲁宾(Andy Rubin)今日在Android官方博客上发布声明,称Android发展过程中的不兼容将毁掉这个系统,“尽管Android完全免费,但只有兼容设备才能充分享受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为同一个Android平台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出一大堆不兼容版本”。

  他同时在Google+上发布了这篇声明,并解释了背景:

  我们很惊讶得知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说“想做中国的Android”,而事实上阿里云正是基于Android的运行环境,即,显然他们是由Android衍生而来。

  根据我们对apps.aliyun.com上应用的分析,此平台试图兼容,但最终未成功。

  兼容Android很容易。“开放手机联盟”提供了所有的工具,以及指导如何做的细节。请看以下博文,解释了我们对于Android兼容性问题的思考,这关系到我们努力想建立的生态系统:

  声明全文如下:

  我们在开发Android系统时,希望它成为一款开源移动平台,免费提供给所有人使用。2008年这款系统发布时,即遵守Apache开源许可协议;从那时起,我们一直依照同样的协议进行研发和创新。所有人都可以从source.android.com获得这份协议。这种开放性使硬件厂商能够定制Android,提供新的用户体验,驱动创新,扩大消费者选择范围。

  作为这一开放平台的首席开发者和守护者,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应有开发者负有责任:他们采纳了Android,并耗费精力为之开发软件。每位开发者都在推动Android的进步。这是因为当他们为Android开发应用时,整个平台会变得更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会更强。开发者推出的Android应用越多,才会有越多的消费者受到优质软件内容(如《水果忍者》和谷歌地图)的吸引,购买Android设备。而越多的消费者选择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人员才能获得更大的受众,应用销量才能更高。这一战略能够实现“三赢”:开发者卖出更多应用,硬件厂商卖出更多设备,消费者获得更多功能和创新。

  用生物学的术语讲,Android有时会被称作“生态系统”。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它被称作“良性循环”,亦即通过反馈链条不断提升自身的事件集合。在这一循环中,每次迭代都会产生“正能量”。它会持续向前发展,直至某个外力介入并打破循环。

  我们最初在设计Android和“开放手机联盟”时,就是希望创造一个“良性循环”,让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均能获益。我们详尽考量了哪些外部因素能够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Android部署过程中出现的不兼容。原因如下:

  假定这样一种情形:每款手机的Android系统都略有不同。比如,谷歌地图在一款手机上运行正常,却在另一款手机上运行极慢。举个例子:Android部署了一个API,能够在手机屏幕上没有活动时,通过休眠几毫秒的时间节约电池电量。这一原型API的功能类似于SystemClock.sleep(millis),“millis”是休眠的毫秒数。

  如果一家手机厂商以错误的方式部署了SystemClock.sleep(),并将括号内的参数设定为“秒”而非“毫秒”,那么手机的休眠时间将是最初设想的1000倍!这家厂商推出的手机运行谷歌地图时的表现将非常糟糕。

  如果由于兼容性的障碍,Android应用在不同设备上表现不一,那么消费者将离开生态系统,而开发人员将紧随其后。这意味着良性循环的崩溃。

  我们从未恪守“一种屏幕大小就足够”的信条;因此,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兼容性测试套装(简称CTS)”,在保证开发者和消费者不必担心兼容性的同时,让设备厂商实现差异化。CTS是一套软件工具,能够对平台进行测试和检验,确保(如上例)SystemClock.sleep(millis)的休眠时间仅以毫秒计。与Android一样,CTS同样遵守Apache开源许可协议。

  尽管Android完全免费,但只有兼容设备才能充分享受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通过加入“开放手机联盟”,每一成员才能为同一个Android平台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出一大堆不兼容版本。感谢“开放手机联盟”的85家成员,是他们帮助我们建设Android生态系统,并持续驱动高速创新。感谢他们的支持,是他们让Android生态系统拥有了逾5亿部兼容设备,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iPhone5令人失望谁之过

  对于苹果和互联网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我们等待着。等待一个时代的绝响,或者是另一个奇迹的开始。然而很多人的心里早已不抱希望。

  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进入同质化的时代,各种我们能够想到的都已经成了标配,留给设计的空间已不是很多。而很多伟大的狂想却都仅仅在概念阶段,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或者还在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所以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微创新的时期,这里不再需要神话。

  对于一向以设计出彩的苹果,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iPhone的惊人魅力,可能有大部分来源于它让人耳目一新的外观。而iPhone能一举成功,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依靠的也只能是外观。当然也可能独辟蹊径,不过那不是苹果的特长,也不是乔布斯的特长,而是前面说过的伟大狂想。苹果的设计自然是出色的,尤其就其在iPhone上的表现来说。从包装盒上的“在加利福尼亚设计”到美轮美奂的苹果官方店,我们也能看到苹果对这种能力的珍视和自豪。

  让我们想像一下,苹果会把iPhone5设计成什么样子呢,或者如果让我们设计iPhone5,我们将如何设计?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要求,都在想象之中。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苹果也给了我们一个想象之中的答案。这对于认为苹果总是难以预料的朋友,是一种不小的打击。于是“苹果从此没有了灵魂”,“乔布斯是真的死了”,各种各样的吐槽开始在网络里飞速蔓延,从沮丧转变成狂躁的人们似乎已经忘了昨天还在伤神的钓鱼岛问题。BBC的评价则更委婉,却也更可以作为代表:Apple got where it was by taking bold risks. Now it has become a company that copies others and plays it safe. 然而这真的仅仅是为了safe吗?不说iPhone5有多少改进,我们先看看iPhone5能有多少改进。如果要做全新的外观,苹果还必须考虑其他问题,尤其是与ios系统和前几代iPhone的概念和体验上的统一,这比颠覆式的设计更难做到。想象诺基亚的Lumia装载了ios系统,你能忍受吗?真正让苹果不能再做出颠覆式设计的壁垒,不是灵感的枯竭,而是已经固化了的苹果体验和苹果精神。iPhone只能是iPhone,如果要做Lumia,至少要是另一个品牌和产品线。相比为了出彩而搞一个怪物出来,笔者宁愿新iPhone只作平滑或者在你眼里平庸的升级。

iPhone5令人失望谁之过

  但是这些负面评价对苹果却肯定是一件难以处理的事情,这会影响销量,而如果没有了销量,那自然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神话的破灭。然而我们不能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抱着虔诚的敬意和殷切的期望来的。追究今天这个悲剧的根源,便是往日神化营销的弊端在乔布斯逝世后逐渐浮现了出来。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神化的背后,是品牌力量的透支。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最终还是要吞下这帮主亲手种下的恶果。

  传闻说乔布斯在临死的时候,为苹果制定了五年的计划,iPhone5的设计,是在其生前就已经确定了的。五年计划可能太过离谱,但乔布斯确定了iPhone5的设计,却有足够理由让人相信。即使没有确定,也一定是大概确定了。那么走到今天的苹果,有或者没有乔布斯,到底会有多少不同?

  乔布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成绩,还在于他在最合适的时候离开,终于苹果不再是神话,而乔布斯的神话却永远也不会破灭。

  想要颠覆式的创新,你可以关注Google Glass或者微软的Kinect,以及其它尚未上市的概念,而不是iPhone,无论iPhone5是乔布斯的作品还是蒂姆.库克的,它都是最好的iPhone。

  来源:赵小强投稿。作者邮件 xiaoqiangzhao (at)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