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科技和商业将会温柔地改变现状

  11月20日早上,北京西门子总部上演了颇具戏剧性的一幕。网络名人罗永浩挥起大锤,砸烂了音乐人左小祖咒、作家冯唐及罗永浩自己的三台冰箱,借此督促西门子公司尽快承认冰箱门的质量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距罗永浩发微博抱怨自家西门子冰箱的门关不上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时间。

  笔者在新浪微博上面看到了罗永浩砸西门子的直播,非常热闹,微博使罗永浩可以对抗一个耍无赖的跨国大企业。推特真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重新制定了话语权的分配。如果结合历史规律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就知道,旧秩序一定会迅速不断地被改变,毫无悬念。

  一帮酸腐的读书人,加上一个幼稚的皇帝,想要与虎谋皮,最终失败了——这是袁腾飞对戊戌变法的精辟总结。变法失败原因很多,最现实的一点就是,改革派完全不了解游戏规则。

  改革派的主张看起来完全合理,于国民社稷大为有利,但是这种改革,却是以牺牲众多权势人物的利益为代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社会上的权势人物,难道就不是民众一分子了么?凭什么牺牲人家的利益呢?真要让这些人吐出利益,改革派红口白牙地用嘴说,肯定不好使,除非拿三千万人头来换。

  当时的改革派手里,最多百十颗人头,这个买卖从开始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成功的买卖,都是以双赢为目标开始的。

  不然谁跟你玩啊,除非你铁黑了心骗人家,但是眼见着大伙越来越精明了。

  懂规则的人,才有机会赢。双赢的改革,让既得利益者保住他们的利益,获得合法性,甚至能扩大收益。另一边,让奴隶们获得自由,然后可以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不再追究过去。皆大欢喜,这样的买卖才能做的成。

  有人会说,这太过理想化了,怎么可能做得到?说这话的人,缺乏想象力。

  不说清末了,说现在。眼看着社会上的骚乱一天比一天频繁,很多富人都在抓紧转移财富。笔者认识一个民营企业家,他最近自掏腰包,给农村老家修了一条路,然后在村里盖了一个碉堡一样的宅子。修路给是为了在村里攒人品,给自己留后路,修碉堡是因为自己对这条后路还不放心。笔者问他,既然这么不放心,为什么不移民呢?答:一句外语也不会,而且岁数不小了,不到万不得已,不想背井离乡。

  典型的对财富的合法性的忧虑,当然了,跟他谈合法性,他肯定听不懂,他一定会争辩自己的钱都是正道上来的。但是这种担惊受怕,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富人都有这种心理。如果改革能够安安稳稳地留住自己的财富,那么他们一定会支持,起码不会尽力阻挡。这需要富人和穷人一起讨论出一个方案来,一个切实可行,两边都认可的方案。

  但是在咱们这里,穷人和富人之间,没有对话的渠道。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各个阶层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代言人,然后在媒体上替自己发声,经过彼此的争论,达成相对的共识。公共舆论是沟通的关键,可是公有制国家,作为舆论工具的媒体被严格地控制住了,不可能成为对话的平台。而且每一块以各种名义垄断的领域背后,都牵扯巨大的商业利益博弈,都有无数人为了维护这些利益不惜代价。

  互联网的出现,使舆论垄断出现了转机,人们终于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看法,而推特更使舆论工具极大的分散化了。随后,我们这边,防火墙毫无悬念地竖起来,隔断了推特。但却不能阻挡那些跳墙的人蜂拥上推。于是新浪微博没有象饭否一样被粗暴地停掉,而是在夹缝里被保全下来,成为双方的缓冲地带。一方可以随便说话,另一方可以任意删贴,虽然双方都有点不满意,但是谁也不用跟谁拼命了。新浪微博就这样火起来,中文推特日渐冷清。这个结果大家都能接受,其实这就是现实中最好的结果。

科技和商业将会温柔地改变现状

  不可否认,即便是在墙内,即便重重束缚,新浪微博仍然对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民众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对权贵们说话了,被转发几十万次的言论不能被忽视。虽然一时间,权贵们对民众的声音还相当的不习惯,但是他们最终也明白了,这比自说自话要真实得多,而且何尝又不是一条安全的退路呢?

  所以新浪微博一时半会不会被粗暴地关掉,但是这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有一天,如果方校长的工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那么缓冲区瞬间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者未来出现某种状况,干脆整个国内的网络都要被停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呢?

  我们需要让权贵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更加切实有效一些,只有沟通才能够化解矛盾,不至于激化到一定程度双方都不好收场。与其回农村老家修路修碉堡,不如在城里跟对方好好谈谈,都是成年人,对方并非完全不讲理。

  在双方沟通这方面,推特发明的文字模式,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非实时性。举例来说,今天上午,罗永浩在西门子门口砸冰箱,大伙用推特和微博直播,几分钟后,笔者看见了现场的文字和照片。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直播,因为罗永浩在抡锤子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打字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些微博或者推特的时候,起码这一锤子早已经结束了。而且如果西门子派一队临时工保安冲出来,举着棍子威胁大家,谁拿手机拍照就打谁的话,我相信现场消息很难发出来。沟通就被人为地限制住了。

  这就是推特和微博的缺陷,使得舆论仍然可以被博弈的其中一方几乎完全掌控,沟通则没法顺畅地进行下去。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其实这个缺陷可以被弥补掉。试想一下,如果罗永浩直播的不是文字图片,而是声音呢?现场的每一锤子,都会实时结实地传到你的耳朵里。罗永浩可以边砸边用嘴咒骂,而不用停下来打字发微博,这可就解放了双手。别看就这么点差别,意义不亚于人类直立行走。保安们没法抢夺人家兜里的手机,沟通被强迫进行下去了,保安们也可以对西门子交差了,他们真的尽力了。

  语音直播,只需要3k的带宽,现在任何一部手机都可以轻松做到。如果有这样一个应用,支持直播点地图检索,比方说,你想听听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人在说什么,就直接去地图上选定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所有直播点会有一个top20排行榜,你可以选择最热的那个听听。

  每一个直播,都是一个独立页面,具有一个短地址,这个短地址,可以在微博和推特上被成千上万地转发出去。老罗提前发布一个微博通知,说哪天几点开始在这个地址直播砸冰箱,我想大家当然更愿意去听原始的现场,而不是等着看人家发的二手消息。

  每一个直播页都有关键词广告,如果听众达到一定的数量级,网站将与直播发起者分享广告收益。老罗砸一回冰箱,广告费可以买一台宝马车回来,那么他当然砸得开心又快乐了。即便手机被保安抢走,所有的声音也都会储存在服务器里,安全地飘荡在云间。有这样的应用,在任何热点现场的人们都会第一时间发起声音直播,这就是商业的力量,利益永远具有持久有效的推动力。

  笔者毫不怀疑这样的网站应用,将会弥补微博和推特的缺陷,使社会各阶层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直接,使我们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免于未来的危机与冲突。这对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共赢的结果。

  作者:推特用户 @zhangbeiyuan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常用SEO查询工具

  SEO工作者经常需要一些SEO工具的辅助,比如网站收录查询、PR查询等等,以便节省自己的时间,让SEO变得更加轻松。那么,常用的SEO工具都有哪些呢?月光博客今天就介绍一些常用的SEO工具网址,并将其进行分类,希望对大家的SEO工作有所帮助。

  一、网站管理员工具

  网站管理员工具需要对网站域名所有权进行验证,通常是通过上传指定文件、增加META或者修改网站DNS来验证管理员身份,通过验证后,网站管理员可以查询到自己网站的各类统计信息。

  1、 Google Webmaster Tools

  谷歌网站管理员工具,可以获取到谷歌抓取、编入索引和搜索流量的数据,同时接收关于用户网站上所存在的问题的通知。

  2、 Bing Webmaster Tools

  微软必应网站管理员工具,获取到必应的搜索查询、索引和搜索流量的数据,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之后,很多功能也整合进了Bing Webmaster Tools里。

  3、 百度站长平台

  百度站长工具,提供了用户提交Sitemap的功能,Ping服务,并给出了一些URL优化建议、网站安全检测工具,但整体来说功能相对较少。

常用SEO工具查询

  二、外链检查工具

  外链检查工具用于查询各个(特别是竞争对手)网站的外链情况,通常不需要登录即可使用。

  1、 Yahoo Site Explorer

  Yahoo的外链数据公认是最准确的,所以该工具也有很大参考意义,可惜这个本来很不错的一个工具,却被Yahoo给关闭了

  2、 Open Site Explorer

  这个工具和Yahoo Site Explorer非常类似,可以分析出链接网站的域名数,链接按照权重进行排序。不过其分析的链接对中文网站不太准,无法识别百度搜索引擎,费用较高,PRO版每月要99美元。

  3、 Majestic SEO

  好用的外链查询工具,可以索引相当多的链接,可惜不是免费的。自己管理的网站可以免费查询,不过需要上传一个文件进行校验。竞争对手的网站可以查询出链接总数和头五个链接,更多查询链接需要收费。

  三、流量查询工具

  流量查询工具用于粗略估算各个网站的流量情况,通常不需要登录即可使用。

  1、 Alexa

  Alexa做为较具权威性的排名统计平台,能够提供各个网站排名信息、网络流量数据、关键词搜索分析、网站用户统计等功能。Alexa提供了简体中文网站服务

  2、 Google Website Trends

  Google Trends提供的网站流量查询服务,可以分析所有网站的流量和受欢迎程度,还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比较同类相关网站的流量。

  和Alexa的界面相比,Google Trends for Websites的界面显得较为简单,提供的数据信息也很少,但Google趋势提供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度,准确度也较高,可以大致比较两个不同网站的流量大小。

  3、 DoubleClick Ad Planner 

  DoubleClick Ad Planner的前身是Google Ad Planner,通过DoubleClick Ad Planner这一免费的媒体规划工具可以优化用户的在线广告,该工具提供了各种网站的访问量统计,以便广告商能根据访问量知道投放广告的最佳选择。

  四、关键字查询工具

  1、 Google Trends

  Google Trends(谷歌趋势)是一款基于搜索日志分析的应用产品,通过分析Google数据库中的搜索结果,告诉用户某一搜索关键词在Google中被搜索的频率和相关统计数据。在Google Trends中的每一关键词的趋势记录图形显示分为搜索量和新闻引用量两部分,用户可直观的分别看到每一关键词在Google全球的搜索量和相关新闻的引用情况的变化走势,并有详细的城市、国家/地区、语言柱状图显示。

  2、 Google Insights Search

  Google Insights Search(谷歌搜索解析)实际上和Google Trends的功能差不多,但是细节方面比Google Trends多,显得更为专业。Google Insights Search可以比较特定区域、类别、时间范围以及搜索资源之间的搜索量。

  3、 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和Google Trends的功能差不多,不过其搜索数据是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这个工具是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服务,用来分析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个关键字分析工具很有用。

  4、 Google AdWords关键字工具

  Google AdWords关键字工具可以帮助用户选择关键字并跟踪关键字效果。可以根据用户指定的关键字自动生成最常用同义词及相关词组列表,并为用户提供关键字的点击量估算。其“流量估算工具”还可以估算指定关键字的全球每月搜索量以及本地每月搜索量,适合于挖掘信息量很大的垂直型门户网站的长尾关键词。

  五、关键字排行工具

  1、百度搜索风云榜

  百度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前一天的百度搜索量统计自动计算生成,每天早上自动更新,实时更新当前网友最关注,搜索最热门的内容。

  2、 Google Zeitgeist

  Google Zeitgeist是Google发布的年度关键词排行榜,针对每年Google查询进行统计,收集人们最关心的关键词,Google Zeitgeist提供热点关键字的年度列表,还提供不同主题和国家的列表。每日的排行列表目前只有英文版,由Google Trends提供。

  3、 搜狗热搜榜

  搜狗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搜狗的搜索数据生成。

  4、 搜搜热搜榜

  腾讯搜搜发布的每日关键词排行榜,根据腾讯SOSO的搜索的搜索数据生成。

  六、其他工具

  1、Google Analytics

  Google推出的免费分析服务,对市场营销和内容优化上提供很多专业报表。

  2、百度统计

  百度推出的免费专业网站流量分析工具,功能和Google Analytics差不多。

  3、网站历史查询工具

  美国互联网档案馆(The Internet Archive)保存了自1996年开始的各类网站的首页截图资料,不过该网站已经被中国屏蔽了。

  4、站长工具

  Chinaz提供的系列SEO工具集,将不少SEO查询集中在一个页面。

  以上就是月光博客总结的一些常用SEO工具集锦,本文将定时更新,如果你知道一些更好的SEO工具,可以联系我进行更新。

2011年11月26日星期六

感恩与复活,纪念饭否回归一周年

  昨天是感恩节。虽然是个洋节,笔者还是很喜欢这个节日。相比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之流,印象中只是各大商场,悄然把商品提价之后进行大促销的时机。

  感恩,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昏暗,和善良的人在一起,自己就会多一份包容,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总是在路上。人与人之间也是这么交融而奋进。感谢身边的很多人,感谢自己。当然在这个国度,你得首先感谢国家。

  这个国家的神奇之处,就是有时候感恩节,同时也是复活节。昨天,看了饭否团队的回归纪念博客。慢慢的感恩,来自于复活一周年之后,如同,一个被冤屈的可怜虫经过狱中的时光重获自由的那种感激。

  前世今生,只是一个劫

  那么饭否是什么,他有着什么样的传奇?织微博,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广告或者银屏,到处充斥着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身影。甚至有人觉得微博带来信息时代的革命,带来了言论的革命。诚然,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因其名人效应,着实让人体验到围观改变中国的那股幻想。而在此之前,在国外兴起twitter的时候,确是饭否,嘀咕,做啥,那批人,最早进入了web2.0的微博探索。

  2007年6月-7月,饭否新增@功能、收藏分享功能、彩信发布功能和Flash插件。

  2008年12月-2009年2月  提供自定义模板、全站搜索、回复等功能,改进@功能和Flash插件,更新API,去除Logo“测试”字样,网站测试阶段结束。

  2009年4月-5月,饭否排行榜上线,饭否拍拍发布,新增饭否热词和博客导入功能

  从饭否的发展时间表,可以看出一个团队在捕获产品和本地化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忠实的用户。每天开饭,嬉笑怒骂,百态人生。他们从不乱发脾气,心里藏着掖着只跟饭否说,像树洞一样交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这样的平台之中,嘀咕着对方做啥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空间也逃不出这样的法则。聊天总要有话题,因而会产生很多小组或者圈子。饭否的圈子,有很多同时也是twitter的圈子。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饭否就像是那道“墙”的一座桥梁,讨论,调侃,讽刺当今社会。批判继承,出谋划策,一批人意气风华的构想着社会,侃侃而谈。

  然而,言论就是火药一样,爆炸之后,后果无法填补。

  2009年6月3日-6月5日,中国互联网维护日,网站暂停服务。

  2009年7月7日,饭否全站无法更新消息,私信功能并没有被屏蔽。

  2009年7月8日 零点之后,饭否首页无法登陆,16时48分许,饭否各域名无法解析,所有服务器被关闭。

  2009年7月22日,中国大陆饭否同类迷你博客网站叽歪和嘀咕也被关闭。

  2009年8月11日,饭否团队在其博客上承诺“会带着一个更好的饭否回来”。

  2009年9月2日,百度饭否贴吧被关闭(叽歪吧和嘀咕吧也同时被关闭),百度百科上的饭否词条被删除,豆瓣网上的“饭否”、“饭否官方”、“饭否观光团”“饭否话痨圈”等相关小组被解散。

  2009年10月20日,饭否团队在其博客上表示“停了105天,走了2位同事,但我们还在,饭否会回来。”。

  2009年10月22日,饭否团队博客无法访问。

  饭否的言论尺度一直很大,言语之中,就像炸药一样,随时潜伏在权贵的耳根。于是他们害怕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夜长梦多。6月3日-6月5日,由于历史原因,被中国网民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维护日。有关部门在百忙之中,会抽出很多人力,帮助各大网站进行维护。而饭否坚持自己维护和不接受审查的信念,早已成为有关部门的眼中钉。那一年的那个月,新疆有点小热闹,饭否有点大热闹。像人们常说,暴风雨之前是很平静,正如,风暴过后往往又会恢复平静,甚至静得像一滩死水。饭否没有顶过那个风暴,倒下了。饭否被死亡。

  就在很多人扼腕,饭否团队坚持会回来,可是却在王兴带领下,开创了美团网。而新浪微博,一天一天前往王者的道路上顺风顺水,腾讯也虎视眈眈的追赶。那个饭否,人们茶余饭后的那个饭否,你在哪里?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终于,等待不是一种谎言,去年11月25日,饭否正式恢复运作。但是还是封闭注册,之前的用户数据都还在。也在这样的情况下,饭否发服务器被数据流挤爆了。到底有多少人开始欢喜饭否的回归?

  就在饭否回归一周年的时候,著名的微博同步平台Follow5被关闭。其团队博客写下了关闭的惋惜。而业界几乎都统一意见,这样优秀的团队是不会被击倒,哪怕那股“神奇”的力量。

  在中国,可悲的往往不是书生口中的民主与自由,私以为,那些东西都只能存在书本之上。每当想看看网页,浏览器渲染了N久之后,出现了连接重置,听闻一个神奇的网站,google之后发现根本不存在?怎么都觉得像桃花源记里面的村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你写好一篇心情博客,发布之时,竟然显示有非法词汇。这与民主无关,至于你觉得是否合理,决定了这个国家今后的命运。

  经常和一些人讨论技术问题之时,说的国外的某些技术和应用,正想围观,连接被重置。进而讨论翻墙的问题和经验交流。很多人觉得乔布斯改变了世界,其实在中国,校长也改变了国人对于网络的应用。技术,社会的进步,总是伴随着压制独裁的反抗。此时,我明白了陈丹青所言:我反感这样的国度这样不合理制度,却又觉得这是青年人应该承受的,很矛盾。

  为了突破那道墙,技术上确实不难,困难的是推倒那堵墙,那堵隔离了人,隔离了社会的专制之墙。自然而然,一次次技术讨论,演艺成为政治诟病。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权者不顾百姓生活,百姓只能苟且偷生。然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翻墙实属被逼无奈,如同上梁上也是走投无路。如果网络高速路畅通无阻,谁会乐意去折腾那些命令和管道。

  总之,日子一天天过,电视里,报纸中,表面上一片祥和,国泰民安。而社会现实,是暗流涌动,还是风声鹤唳。一切都在哪儿,不远不近,不明不白。能做些什么呢?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只有推一下那堵墙,然后挪动一点点,一点点足矣。

  感恩于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感恩这个朝廷曾经的“解放”,我更期待这个民族真正的复活!

感恩与复活,纪念饭否回归一周年

  “善恶模糊纷杂变幻的世界里,不是每一场等待都是无疾而终。”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人世间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一部反盗版法案如何把美国搞得鸡飞狗跳

  一部反盗版的法案最近在美国引起很大关注。这一事件的起因并不是因为这部法案将有可能终结网络盗版这一毒瘤,而是因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和普通民众担心由此而来的限制创新,限制网络接入以及网络审核的问题。

  这部法案叫做《终止在线盗版》,Stop Online Piracy Act, 简称 SOPA。它基于“维护经济创新及限制知识产权盗窃” ,PROTECT IP Act ,(Preventing Real Online Threats to Economic Creativity and Thef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ct of 2011。它于2011年10月26日在众议院被提出,并在同年的11月的16日举行了首次听证。这部法案所标榜的使命是最终赋予司法机构和版权所有者更大的优势去和网络盗版做战斗。

  11月15日听证会的前一天包括Google,Mozilla基金会,Facebook,Yahoo,Twitter在内的几大互联网公司在纽约时报上联合发文抵制此法案。基本上这则声明包含了两点内容。

  1. 此法案严重限制了互联网网络的创新,将使得各大互联网公司在版权诉讼,内容过滤上耗尽精力。

  2. 现行的互联网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娱乐业远远做不到的),它不应是盗版行为的替罪羊,互联网公司更不应该为此被黑锅。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案?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结合网络上找到的资源我来做个归纳。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1. 截断一切通向提供盗版资源的域名。

  任何提供盗版资源的网页,博客,社交网站消息,搜索引擎都应删除或屏蔽含有盗版侵权链接的内容。也就是说,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电影下载,在线电影或者各类盗版资源,即使搜索引擎本身不提供盗版内容,它还是要对此负责。由此,我们也应该可以看出为什么Google,Facebook,Twitter对这法案敏感的原因。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2. 切断对盗版网站的资金支持

  如果任何盗版网站经查证在美国有用于提供资金帮助的账户或在线账户Paypal,则这些账户将被冻结或取消。

  如果这一法案生效,法律上美国政府可以以含有盗版链接为名,强制互联网服务商停止对某个网站的解析,换而言之美国政府可以对网站内容(无论内容是来自自身,机器人爬虫或网民发布)进行审核。迫于压力,网站们将不得不进行自我过滤。另一方面,版权所有者(各大电影公司,电视制作机构)将得益于此法拿到更多的人头费,赚更多的外块,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指控内容提供者,更可以将信息平台的拥有着推上法庭。介于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力,不排除欧洲世界集体追随美国脚步,一同踏上互联网“维权”之路。

  参考新闻:谷歌等巨头施压美国国会 反对强力打击盗版 (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7日上午消息,美国众议院近期提交了一项立法提案,希望打压出售盗版美国电影、音乐或其他仿冒商品的国外网站。但谷歌周三却向美国立法者发出警告称,此举有可能会矫枉过正,并阻碍投资。

  这一立法使得互联网巨头、消费者团体以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拥护者与美国版权行业产生了对立,后者包括一直呼吁加强版权保护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唱片公司。

  美国众议院拟定的这项立法提案将允许私有团体直接向一家网站的广告和支付服务提供商发出通知,要求其与涉嫌违法的网站断绝关系。

  “企业、版权流氓或任何别有用心的人,都可以在没有执法部门介入或启动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发出通知。”谷歌政策顾问凯瑟琳·奥雅玛(Katherine Oyama)在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说。

  她呼吁立法者转而通过法院切断盗版网站的收入来源,并删除当前立法提案中的“附带损害”条款。谷歌是该听证会上唯一一家反对这一立法提案的组织。

  谷歌、雅虎、Facebook、Twitter、eBay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周三都在主要报纸上发布全版广告,呼吁美国立法者重新考虑这一措施。

  而支持者则认为,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版权所有者在面对盗版国外网站时所能采取的措施过少。美国电影协会全球政策和外部事务主管迈克尔·奥莱利(Michael O’Leary)在听证会上说:“这其实是在保护美国的创意和工作以及保护小偷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该提案,美国司法部也可以申请法院指令,强迫美国搜索引擎和其他网站屏蔽盗版网站的域名或搜索结果。但谷歌认为,由于没有经过严格的司法调查程序,因此此举会导致很多无辜网站受牵连。

  咨询公司Booz & Co在周三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家均表示,如果新的立法允许网站因为用户发布的盗版数字内容而被起诉或罚款,他们将不会投资互联网创业公司。

  谷歌的奥雅玛表示,由于对窃取美国知识产权的网站定义过于宽泛,《终止网络盗版法》(Stop Online Piracy Act)提案的现有版本会在无意间错杀大量合法网站。

  “只要盗版和仿冒产品能够赚钱,精通技术的犯罪分子都能找到通过互联网出售这些产品的方法。”她说,“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和搜索引擎封杀这些网站不会改变这一基本现实。”

  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今年9月也通过了一项版权立法提案,但并未允许当事人直接联系违法网站的广告和支付服务提供商。

  作者: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据Yahoo官方博客报道,Yahoo的一个不错的站长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已经正式关闭,从11月21日起停止服务,API也彻底关闭,该工具整合进了Bing Webmaster Tools,这是雅虎和微软合作联盟的一项成果。

  雅虎网站管理员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一直是广大站长喜爱的SEO工具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来查外链非常实用,其外链查询非常准确,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随着Yaho Site Explorer并入Bing管理员工具,这个外链工具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微软的Bing Webmaster Tools功能虽然比较全面,但其外链查询令人感到很不好用,Bing Webmaster Tools的确也可以查询外链,但其和Yahoo Site Explorer最大的区别是,Bing只能查询自己网站的外链,而添加一个网站需要验证管理员身份,而Yahoo Site Explorer则不需要验证即可查询所有网站的外链,而随着Yahoo Site Explorer的关闭,在Bing中并没有出现查询其他网站外链的功能,这也意味着SEO工作者将失去Yahoo这样的多网站外链查询功能,从而难以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化情况。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实际上,网站链接情况的确应该提供给任何人查看,失去这样的工具会令人感到十分沮丧,同样沮丧的是人们对雅虎公司的态度,太多太多优秀的工具都毁在雅虎手上,DeliciousMyBlogblog、Flickr等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现在又轮到了Site Explorer,像雅虎这样搞下去,还有哪个用户敢用雅虎的产品和服务?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缅怀Yahoo Site Explorer,一个给予SEO工作者很大帮助的工具,感谢这个工具多年来提供的良好服务,同时,希望微软能在Bing管理员工具中添加类似的功能。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当时米尔格伦的研究是结论是 5.2 )。通俗点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可是,超过三十年来这个理论所谓的人际连系网(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争议。从论文发表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过,在应用层面方面却很多,特别是保险及传销业的从业员。现时在香港,一般保险经纪在完成交易之后,都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个至少五人的新名单。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读者文摘》就已利用这理论,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

  微软的研究人员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 过滤2006年某个单一月份的MSN短信,利用二点四亿使用者的三百亿通讯息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任何使用者只要透过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数据库的一千八百亿组配对产生关连。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而高达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

  但世界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小。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Facebook 的此次研究是采用的米兰大学 Web 算法实验室(Laboratory for Web Algorithmics of the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开发的 state-of-the-art 算法(state-of-the-art algorithms),研究表明,用六度来描述实际中两个人之间联系的间隔稍微显得有点大,实际在Facebook上, 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5度间隔的概率是99.6%,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 4 度间隔的概率是92%。

  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所以他们的结论应该更加可信。Our4.org认为:如果研究成果可信的话,那么六度分离理论或将被改写。

  来源:Our4.org投稿。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社交网络的“悖论”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是的,我们大部分朋友不在线,或至少没有使用同一款产品服务,但是亲密感如此的让人满足以至于我们会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迷恋于各个网站——这些网站能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站的那头会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经相互交流或者是拥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存在着。就在此时,一些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Twitter——横空出世了!通过与我们熟悉的人成为“好友”Facebook定义了一个社交模式。眨眼间,我们拥有了一打朋友分布于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既然有与朋友们在社交空间中分享的经历,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推演,在互联网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貌似会丰富这种经历!但是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取而代之,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滋长: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网络那头的“朋友”。就拿Twitter来说,Twitter曾经是早期用户讨论技术的热门场所。但是,没过多久,你几乎不能读完你关注的所有人的tweet信息。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延展,人们在Twitter上能够找到更多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很多人。至此,阅读所有tweets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去开发产品的——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朋友太多了,以至于你无法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言语。

  例如,Flipboard,强调其产品特点为能将内容分享给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闻信息流智能系统,正在帮我们解决由于过分的联系导致的与好友间的生疏——他们正在从我们自己创造的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无人想承认的社交网络悖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增大,我们自己的社交能力却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务类似,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都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当字节、照片、链接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不断降低。

似乎这解释了新的产品带给人的兴奋。当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一个应用,例如Foursqure,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踪迹。从小的规模来看,了解这个信息并期待别人也能够看到它不知不觉让我们都觉得是个秘密。这让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超过150这一个神奇的 Dunbar’s number——这个魔咒便解除了。按照这种规模,我们几乎无法轻易地掌握所有人的行踪。当我们的连接数超过150时,任何事物都变成了简单的评论——正如真实的交谈已然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精力真的很有限!

  译者注: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

  曾经的小社区群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其中充斥着各种无意义的Foursquare签到和滥用的标签。神奇的是,社会化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这个网络而溢出;相反,信息溢出了。曾经认为社交网络很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规模下,社交网络会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但是在大的规模下这个社区群体就会被肢解。

  谁引领我们进入了社区:社区,与个体有着分明的界线,总是存在于大的关系网络情境下,且总是在灰飞烟灭中变得熟悉。社区及其对应的网络空间,是我们与实体世界的关系相联系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足球队、工作场所、街道、城镇等,都有其各自的社区。我可推测,这是让虚拟世界变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区让我们能从一个个体和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了解我们正在交谈的人,这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正是它把我们的交流都hold住了——这是类似于你对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咆哮和与面前的某人交流的显著区别。

  实时tweet运动比赛状况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滑板运动比赛有什么区别?发一个tweet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经历,仅仅是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观众广播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我回想我曾经tweet的这类内容——“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将要乘飞机”或者“进球了”!

  这些并不是分享经历——他们仅是我的经历,我想与你分享,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此经历——我看那篇文章时的想法或满足、那种登上飞机的感觉、那种看到比赛扳平了的紧张情绪。或许您能够自己去比较这些亲生经历后的记录;这是大多数Twitter交流所呈现的,但是这种经历最后其实是无法分享的。

  这个与社区中的讨论又有所不同。这种交流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为话题的,而是社区内集体共同的爱好。交流就是一种体验。每个评论都源于社区内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大家共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追溯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恰是那些幽默的“网络段子”的诱因,是大家在互联网中的寄托,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社区中有争吵和异议,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都是某个球队的粉丝,且大家期盼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社区中,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关系网模式不断扩张,正如Facebook所推动的,那么用户们将要冲破社交网络的禁锢和局限。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设计社交产品,那么我们需要赋予产品这样一个价值——他确实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们构建的产品不能只满足用户记录和发布的需要,我们需要鼓励大家讨论,共同体验,且构建持续的、有意义的关系链。这些都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产品才能激励用户。因此,社交网络的未来并不只在于一个关系网,而在于社区。

  译者后记:

  人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人们渴望去关心周围的朋友,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他人。可是当人数到达一定的限度时,信息泛滥的现象发生了,我们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流。于是我们想分组浏览,我们会刻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我们生怕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以免遭受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我们于是累了、倦了。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一无所得!

  英文原文: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中文翻译:胡毅鹏雷锋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