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据Yahoo官方博客报道,Yahoo的一个不错的站长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已经正式关闭,从11月21日起停止服务,API也彻底关闭,该工具整合进了Bing Webmaster Tools,这是雅虎和微软合作联盟的一项成果。

  雅虎网站管理员工具Yahoo! Site Explorer一直是广大站长喜爱的SEO工具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来查外链非常实用,其外链查询非常准确,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随着Yaho Site Explorer并入Bing管理员工具,这个外链工具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微软的Bing Webmaster Tools功能虽然比较全面,但其外链查询令人感到很不好用,Bing Webmaster Tools的确也可以查询外链,但其和Yahoo Site Explorer最大的区别是,Bing只能查询自己网站的外链,而添加一个网站需要验证管理员身份,而Yahoo Site Explorer则不需要验证即可查询所有网站的外链,而随着Yahoo Site Explorer的关闭,在Bing中并没有出现查询其他网站外链的功能,这也意味着SEO工作者将失去Yahoo这样的多网站外链查询功能,从而难以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化情况。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实际上,网站链接情况的确应该提供给任何人查看,失去这样的工具会令人感到十分沮丧,同样沮丧的是人们对雅虎公司的态度,太多太多优秀的工具都毁在雅虎手上,DeliciousMyBlogblog、Flickr等等,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现在又轮到了Site Explorer,像雅虎这样搞下去,还有哪个用户敢用雅虎的产品和服务?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缅怀Yahoo Site Explorer,一个给予SEO工作者很大帮助的工具,感谢这个工具多年来提供的良好服务,同时,希望微软能在Bing管理员工具中添加类似的功能。

Yahoo Site Explorer关闭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一个“六度分离”理论。简单地说,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这中间最多只要通过五个朋友就能达到目的(当时米尔格伦的研究是结论是 5.2 )。通俗点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五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可是,超过三十年来这个理论所谓的人际连系网(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争议。从论文发表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过,在应用层面方面却很多,特别是保险及传销业的从业员。现时在香港,一般保险经纪在完成交易之后,都会要求客户提供一个至少五人的新名单。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读者文摘》就已利用这理论,鼓励订户向公司推荐其他潜在订户。

  微软的研究人员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 过滤2006年某个单一月份的MSN短信,利用二点四亿使用者的三百亿通讯息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任何使用者只要透过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数据库的一千八百亿组配对产生关连。48%的使用者在6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而高达78%的使用者在7次以内可以产生关连。

  但世界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小。今天社交网络巨头 Facebook和米兰大学共同宣布了他们关于六度分离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他们已经确定世界上任何两个独立的人之间平均所间隔的人数为4.74。

Facebook:六度分离理论或将改写

  Facebook 的此次研究是采用的米兰大学 Web 算法实验室(Laboratory for Web Algorithmics of the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Milano)开发的 state-of-the-art 算法(state-of-the-art algorithms),研究表明,用六度来描述实际中两个人之间联系的间隔稍微显得有点大,实际在Facebook上, 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5度间隔的概率是99.6%,任何2个用户之间只有 4 度间隔的概率是92%。

  Facebook 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月内访问 Facebook 的7.21亿活跃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所以他们的结论应该更加可信。Our4.org认为:如果研究成果可信的话,那么六度分离理论或将被改写。

  来源:Our4.org投稿。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社交网络的“悖论”

  编者按:Nina Khosla,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Teethie创始人。Teethie是一个社会化博客形式的创业项目,致力于构建基于兴趣的社区。

  近几年来,我们与朋友们在网上聊天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无论线上线下,我们都只看到一小撮朋友在线进行交流。曾经似乎让人提心吊胆的互联网世界虽然布满了陌生人,但我们可以与他们一到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是的,我们大部分朋友不在线,或至少没有使用同一款产品服务,但是亲密感如此的让人满足以至于我们会去寻找新的内容和新的朋友,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迷恋于各个网站——这些网站能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感觉,就是在网站的那头会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经相互交流或者是拥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存在着。就在此时,一些社交网站——特别是Facebook,Twitter——横空出世了!通过与我们熟悉的人成为“好友”Facebook定义了一个社交模式。眨眼间,我们拥有了一打朋友分布于我们曾生活过的地方。既然有与朋友们在社交空间中分享的经历,那么按照正常逻辑推演,在互联网中拥有更多的朋友貌似会丰富这种经历!但是这种推演并没有发生!

社交网络的“悖论”!?

  取而代之,一种新的趋势正在滋长:我们其实并没有注意网络那头的“朋友”。就拿Twitter来说,Twitter曾经是早期用户讨论技术的热门场所。但是,没过多久,你几乎不能读完你关注的所有人的tweet信息。

  但随着社交网络的延展,人们在Twitter上能够找到更多他们了解和喜欢的人,于是他们开始关注很多人。至此,阅读所有tweets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是,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去开发产品的——你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朋友太多了,以至于你无法注意到他们每个人的言语。

  例如,Flipboard,强调其产品特点为能将内容分享给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闻信息流智能系统,正在帮我们解决由于过分的联系导致的与好友间的生疏——他们正在从我们自己创造的泛滥的信息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东西。

  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无人想承认的社交网络悖论: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增大,我们自己的社交能力却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务类似,社交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信息都遵循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当字节、照片、链接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张而增加,这些东西的价值也会不断降低。

似乎这解释了新的产品带给人的兴奋。当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一个应用,例如Foursqure,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好友的踪迹。从小的规模来看,了解这个信息并期待别人也能够看到它不知不觉让我们都觉得是个秘密。这让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随着朋友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超过150这一个神奇的 Dunbar’s number——这个魔咒便解除了。按照这种规模,我们几乎无法轻易地掌握所有人的行踪。当我们的连接数超过150时,任何事物都变成了简单的评论——正如真实的交谈已然成为了我们的负担,因为我们的精力真的很有限!

  译者注:Dunbar’s number 被认为是个体能够和周围的人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理论上限值,而这种社会关系是指群体中的人相互认识并且知道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当一个群体的规模超过了Dunbar’s number的话,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规则去维持群体内稳定的凝聚力。

  曾经的小社区群体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其中充斥着各种无意义的Foursquare签到和滥用的标签。神奇的是,社会化的联系并没有因为这个网络而溢出;相反,信息溢出了。曾经认为社交网络很有意义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规模下,社交网络会像一个社区那样运作。但是在大的规模下这个社区群体就会被肢解。

  谁引领我们进入了社区:社区,与个体有着分明的界线,总是存在于大的关系网络情境下,且总是在灰飞烟灭中变得熟悉。社区及其对应的网络空间,是我们与实体世界的关系相联系的唯一方式。我们的足球队、工作场所、街道、城镇等,都有其各自的社区。我可推测,这是让虚拟世界变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区让我们能从一个个体和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我们了解我们正在交谈的人,这似乎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但是正是它把我们的交流都hold住了——这是类似于你对着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咆哮和与面前的某人交流的显著区别。

  实时tweet运动比赛状况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滑板运动比赛有什么区别?发一个tweet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经历,仅仅是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观众广播了这样的一件事儿。当我回想我曾经tweet的这类内容——“我读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将要乘飞机”或者“进球了”!

  这些并不是分享经历——他们仅是我的经历,我想与你分享,但是你可能并没有此经历——我看那篇文章时的想法或满足、那种登上飞机的感觉、那种看到比赛扳平了的紧张情绪。或许您能够自己去比较这些亲生经历后的记录;这是大多数Twitter交流所呈现的,但是这种经历最后其实是无法分享的。

  这个与社区中的讨论又有所不同。这种交流是不以任何人的个人经历为话题的,而是社区内集体共同的爱好。交流就是一种体验。每个评论都源于社区内大家共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大家共有的情感诉求。

  这种追溯和表达共同情感的习惯恰是那些幽默的“网络段子”的诱因,是大家在互联网中的寄托,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决定的。毫无疑问,社区中有争吵和异议,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这里面的都是某个球队的粉丝,且大家期盼的目标是有价值的。社区中,大家都有归属感,大家都是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关系网模式不断扩张,正如Facebook所推动的,那么用户们将要冲破社交网络的禁锢和局限。如果我们想要创造设计社交产品,那么我们需要赋予产品这样一个价值——他确实能够让人们变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们构建的产品不能只满足用户记录和发布的需要,我们需要鼓励大家讨论,共同体验,且构建持续的、有意义的关系链。这些都是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所在,这样的产品才能激励用户。因此,社交网络的未来并不只在于一个关系网,而在于社区。

  译者后记:

  人是个矛盾的集合体,人们渴望去关心周围的朋友,于是就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其他人。可是当人数到达一定的限度时,信息泛滥的现象发生了,我们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流。于是我们想分组浏览,我们会刻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我们生怕漏掉任何一点信息以免遭受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我们于是累了、倦了。回头看看,我们似乎一无所得!

  英文原文: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中文翻译:胡毅鹏雷锋网供稿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一说起搜索引擎营销(付费竞价排名),更多从业者会将其与排名、流量、甚至销量挂钩,孰不知,搜索引擎营销也与品牌息息相关。

  1、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众网站在搜索引擎营销方面有三个误区:

  其一,只顾排名、流量,忽视用户匹配度。

  很多网站只顾排名靠前,而全然不管引来流量(用户)是否与网站信息(提供的产品/服务)匹配,结果显而易见,搜索引擎导入流量很高,转化率却极其可怜;

  其二,只顾排名,忽视展现内容。

  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目标关键词的排名很好,但展现的“Title和描述”信息却很逊色。结果排名很靠前,展现量也很高,点击量却不给力。

  其三,只顾排名、流量,忽视网站用户体验。

  这种情况最为常见,甚至很多大公司都在就范。辛辛苦苦选对了关键词、优化了排名、Title和描述,结果Landing Page(广告着陆页)异常糟糕,甚至有些懒人会网站首页直接设置成Landing Page,糟糕的结果可想而知。

  上述三种情况发生的结果都指向一个:品牌损伤。

  第一种情况,会让用户萌生被欺骗的感觉,时间久了,品牌信任度危矣;

  第二种情况,会让用户会感觉你不专业,认为你山寨,时间久了,品牌美誉度危矣。

  第三种情况,会同时影响品牌信任度和美誉度。

  发现问题是起步,解决问题才是进步。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2、接下来,说说如何走出三个误区

  针对第一种情况,掌握三点原则即可突围:其一,明确网站定位;其二,找准目标用户(包括细分人群、搜索喜好);其三,准确设置“Title和描述”。(付费竞价排名可手工操作,难点在SEO)

  针对第二种情况,准确、差异化设置“Title和描述”即可。

  “Title和描述”要结合品牌定位,品牌优势及提供的产品(服务)去撰写,同时要细心观察参与竞价该词汇的其他网站如何撰写Title和描述,找出专属于你的差异化竞争点,并准确付诸于文字表达,你将脱颖而出。(设置技巧类似于广告设计中常用的对比方式,如下,是不是“广告牌3”会更突出?)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针对第三种情况,三言两语难以详细说清楚,这里简单介绍三点注意事项:其一,保证页面内容的组织与关键词的匹配度要高;其二,确保页面风格设计符合产品定位,符合目标受众喜好;其三,准确传递信息。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Q3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5.1亿元,环比上升24.7%,同比上升77.8%,同比增速较上一季度增长13.3个百分点,继续维持快速上升趋势。(如下)

走出“搜索引擎营销”三个误区

  可见,搜索引擎营销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高度重视。你是否也该加倍“善待”呢?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搜索引擎营销:排名诚可贵,匹配价更高,若兼顾体验,收益才会高。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iPhone博客类应用盘点

  博客是一种以文字为主,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文章,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的平台。随着博客技术发展的成熟和各博客托管商的陆续出现,博客的应用在开始流传,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的客户端工具软件。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年代,面对微博、轻博客的快速扩张,传统博客在移动互联网上显得缓慢而迟钝。大部分博客的手机客户端的推出都非常迟缓,并且功能不全,甚至不包含博文编辑功能。当然这也和实际应用有关,除了外出旅游等特殊情况,使用手机编写博客的确并不常见而实用,在手机上录入大段文字也比较费事,但目前依旧有不少主流博客系统推出了各自的手机移动客户端应用。

  目前支持iPhone的博客系统有:WordPress、Blogger、LiveJournal、Typepad、新浪博客、网易博客,轻博客有Tumblr、Posterous、Qing、点点、推他等,以上应用的共同特点,国内应用的思路来自国外应用,而目前国外应用全都被中国屏蔽了。

iPhone博客类应用盘点

  博客类

  WordPress

WordPress:免费博客系统

  WordPress是Automattic于2005年11月21日公开的博客书写和发布服务网站,基于PHP的开源博客系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WordPress功能非常强大,插件众多,易于扩充功能,安装和使用都非常方便。目前 WordPress 已经成为主流的博客搭建平台。

  WordPress的移动版即支持Wordpress.com托管博客的管理,也支持用户自己搭建的WordPress博客。因此虽然Wordpress.com无法从中国访问,中国用户也可以使用这个应用管理自定义的博客。

  Blogger

Blogger:谷歌博客托管服务

  Google Blogger是知名的博客发布网站,也是全球最大、最为知名的博客托管服务提供商之一。历史悠久,自定义性相当高,且无广告。不过Google Blogger的域名长期处于封锁状态,中国用户大部分时间都无法访问。

  LiveJournal

LiveJournal:综合性社交博客

  LiveJournal是历史悠久的博客网站,以开源/无广告为特色,在各种平台中都有好用的客户端。LiveJournal由Brad Fitzpatrick始建于1999年4月15日,目的是为了与同学保持联系,之后发展为大型网络社区平台,是网友聚集的好地方,LiveJournal支持多国语言,2007年2月起,LiveJournal遭到中国大陆屏蔽。

  TypePad

TypePad:商业博客平台

  TypePad是一个基于Six Apart的Movable Type系统搭建的商业化博客平台,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好消息是这个服务没有被封,坏消息是这个服务是付费博客服务,不提供免费空间,如果用户想获得Typepad提供的空间以及相关的服务,需要每年支付一定的费用,TypePad提供14天免费试用期。

  新浪博客

新浪博客:新浪的博客服务

  新浪提供的博客服务,以名人博客为特色。是中国人气颇高的博客服务之一。

  不过,新浪博客的手机客户端的推出非常迟缓,并且功能不全,甚至不包含博文编辑功能。

  网易博客

网易博客:网易的博客服务

  网易博客也是中国颇具人气的博客平台,相比新浪博客的iPhone版,网易博客的iPhone版发布较早,并且具有“编辑”已发布文章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手机是的确不太好做,网易博客iPhone版的做法是,使用HTML源码编辑,这要求使用者具有一定的HTML语言编辑能力才能修改文章。

  轻博客类

  Tumblr

Tumblr:轻博客

  Tumblr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轻博客,和传统的全功能博客服务不同的是,Tumblr在于用户在使用它们时,往往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便捷地发布他们的“发现”。用户可以跟随其他的用户,和Twitter一样,Tumblr用户在自己的主页上可以看到自己跟随的用户所发表的文章,用户还可以喜欢或转发别人的文章。

  Tumblr十分看重可定制性及易用性,所以注册/登录页面极为简洁。Tumblr可以绑定域名也是它的一大亮点,使得用户可以在自己的域名下发布文章。

  Tumblr同样也是长期无法从中国访问。

  Posterous

Posterous:邮件博客平台

  Posterous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内容发布平台,和其他博客服务平台不同之处在于Posterous平台可以允许用户通过电子邮件在不登陆的状态下进行上传文件,另外用户还可以在Posterous平台上自由的对其他网站上的信息随时进行更新(比如Facebook网站、Twitter网站、Wordpress网站等社交网站)。Posterous也长期无法从中国访问。

  点点

点点:轻博客社区

  点点号称中国的Tumblr,因为UI界面酷似Tumblr而受到外界的一些质疑,美国著名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撰文称,点点网实际上实际是美国网站Tumblr的中文版。“两个网站的相似程度,你可以说(与Tumblr)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网站是中文的。”

  新浪轻博

Qing:新浪轻博客

  新浪轻博客是新浪发布的一款轻博客服务,其和新浪微博进行了整合,与新浪微博相比,新浪轻博客轻社交,重内容,适合内容质量较高的发布者使用,并且轻博客用户不受字数、单次上传图片数量等方面的限制。

  推他

推他:盛大轻博客

  推他是盛大网络旗下的一款轻博客产品,定义为富微博的“推他”,可以让用户随时发表短句。

  社会化问答类

  知乎

知乎:类Quora社会化问答

  知乎是一家类似于Quora的社区化问答网站,在页面 UI 设计上采用蓝色优雅、严肃的格调。与中国国内同类的其他社会化问答网站相比,无论是讨论氛围还是人气都略胜一筹。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EDM营销解读

  EDM是Email Direct Marketing的缩写,即电子邮件营销。说到EDM营销,就必须有EDM软件对EDM内容进行发送,企业可以通过使用EDM软件向目标客户发送EDM邮件,建立同目标顾客的沟通渠道,向其直接传达相关信息,用来促进销售。EDM软件有多种用途,可以发送电子广告、产品信息、销售信息、市场调查、市场推广活动信息等。

  谈到EDM营销,很多人都不陌生,互联网发展至今,“EDM营销”一直都是广告主屡试不爽的营销方法。为何“EDM营销”如此受追捧呢?最简单、最直接的原因是:EDM营销具备极高的ROI(投资回报率)。业内人士常用简单、粗暴、高效来形容它。简单是因为操作简单,粗暴是因为其推广营销方式属于强推式,类似于产品的强卖;高效是因为其ROI极高。

  尽管EDM营销操作并不难,但我们常见到这样非专业的(确切的说是不完整的)EDM营销操作流程:

  第一步:购买Email列表;

  第二步:购置一套简单Email群发软件;

  第三步:发送邮件。等待客户“上门”。

  其实,EDM营销到这里没有结束,也不该结束。重头戏在后边呢。做营销的朋友都知道“营销闭环”的概念,就是执行完营销动作后,需要对后续的营销效果进行监测跟踪和数据统计,之后对统计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而优化执行方案。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营销行为。EDM营销亦如此。因此还应有添加如下2个步骤:

  第四步:监测、分析、评估营销效果

  第五步:优化EDM(包括邮件列表数据库筛选、EDM设计优化等)

EDM营销解读

  一、营销效果评估指标

  衡量EDM营销效果数据指标主要有3项:有效率、阅读率、点击率;

  1、有效率

  计算方法: 有效率=成功发送数量/发送总量;

  发送总量指:EMail数据库的数量;

  成功发送数量指:成功到达邮件地址的数量,即Mail数据库的有效量;

  意义:用来衡量获取数据库的有效率,即发送的地址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许多卖EDM数据库的厂商,虽然便宜、量多,但很难保证地址的有效率。发送的EDM自然无法达到营销效果。

  2、阅读率

  计算方法:阅读率=打开量/成功发送数量

  打开量指:有效地址的用户接受到EDM后,打开邮件的数量;由于EDM会存在一个用户打开多次的情况,有些统计系统,会统计EDM的打开次数和打开用户数;

  意义:用来评估用户对邮件的兴趣程度;

  对于精准的数据库,可通过调整邮件标题,来提高阅读率。如:我在EDM营销中,标题为“快乐会计人征集令,赢香港迪斯尼五日游”和“会计人不得不看的18条快乐潜规则”,后者的阅读率明显比前者搞了近4%.可见,以奖品、免费为噱头的EDM,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3、点击率

  计算方法:点击率=点击量/打开量

  点击量指:用户打开EDM后,触发的点击的数量;如果EDM中,存在多个链接,最好单独统计。这样可以评估出用户对内容兴趣度,用以调整和优化EDM的内容;

  意义:用来评估用户对邮件内容的兴趣程度;如果EDM邮件阅读率高,但点击率却很低,则需要调整EDM的内容。

  有效率、阅读率、点击率是EDM营销中最基础的衡量指标,对于注册/购买为导向的EDM,还需要监测注册/购买转化情况。一般外购的EDM群发器,都会有发送量、到达量、阅读量等基础的统计功能,配合Google Analytics,跟踪用户行为,分析用户行为,就可以达到不断提高EDM营销效果的目的。

  二、如何使EDM营销更有效

  发现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事事如此,营销如此,EDM营销亦如此。

  之前在博文中谈过EDM营销的评估方法,这属于发现问题的范畴。而对于解决问题,即如何改进EDM营销效果,才是EDM营销的难点和关键点。常规的方法包括优化邮件标题、修改发件人名称、改良EDM内容设计等,但如何保证改进是有效的呢?很多Marketer仍对如何搞好EDM营销毫无头绪。以下是一些来自世界五大顶级公司高管的EDM营销妙招,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EDM营销解读

  来自施乐、eBbay、奎斯特通讯、GoDaddy和通用汽车五大公司的高管分享EDM营销经验。两个要点:个性化和反复测试。

  1.施乐首席营销官克里斯塔·卡罗恩(Christa Carone)

  EDM营销自有一套规则。这种营销方式相对容易——几乎是太容易了,以至于只要想出售某种东西、拥有目标客户的邮箱地址及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大量发送电邮广告。一方面,EDM营销成本较低,而且把传统直邮广告盛行的“漫天撒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一方面EDM广告很可能被用户随手删除。因此我们注重使本公司的广告脱颖而出,给用户一个阅读、点击、查看链接和思考的理由。

  我们曾在EDM广告中嵌入个性化的视频,这成了我们最成功的广告宣传案例。使用XMPie等可变数据和定制化软件,我们为施乐产品推广、施乐罗切斯特国际爵士音乐节甚至我们的客户奥兰多环球影城(Universal Orlando)设计了个性化EDM营销活动。在这些案例中,在视频中加入个性化视频使广告点击率翻了一番以上,在邮件标题中加入个性化信息更使阅读率平均达到40%,比业界平均水平高出三至五倍。在EDM中加入直接购买链接也能提升广告效果,通常能使销售额比仅应用静态电邮广告的情形高出20%.此外在许多案例中,个性化视频的像病毒一样使这些广告迅速流传,并加强了我们与潜在客户之间的联系。

  当然,数据与(EDM内容的)创造性一样重要——这意味着必须了解你的广告受众、他们的兴趣以及购买你产品的原因。把这些数据与强大的跨媒体个性化工具和创造性品牌营销方法结合,脱颖而出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目标了——还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尺。

  2.eBay北美营销副总格雷格·凡特(Greg Fant)

  我们发现,我们在EDM营销中取得的最佳成果均可以归功于内容个性化。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境来决定电邮的用途,总的来说,我们尝试帮助用户作出交易过程中的下一步决定。例如,如果买家搜索、查看了某种商品但没有购买,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找到一件价格极具吸引力的同类产品,帮助他们完成交易。如果他们在某次竞拍中失败,那我们会帮他们找到价格合适的类似商品。

  当然在个性化信息和普通广告中必须取得平衡,如果与客户的每次交流都完全依赖个性化信息的话,那我们很快就只能重复同样的主题了。因此我们将个性化邮件和基大众化的电邮混合应用。即便如此,我们也尽量瞄准目标客户,通过研究买家的购物行为来了解推荐那种类别的商品最合适。

  3.奎斯特通讯(Qwest Communications)电子商务副总裁洛威尔·米勒(Lowell Miller)

  奎斯特通讯首席营销专员苏茜·卢肯(Suzie Lucken)

  在下列情况下受众的反馈率较高:如果消费者要求通过EDM获得某种信息,EDM中的信息与收件人之间的相关性很高,或者收件人并未经常遭到“EDM**扰”。关键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发给正确的人。

  分析和测试也非常重要。在大举进行广告攻势之前,要界定好衡量成功与否的指标。这里列出的四个标准很有用:阅读率(衡量电邮广告使用的地址表是否有效)、点击率(衡量内容的相关性及其对收件人的价值)、转化率(衡量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发给了正确的人)和每用户获得成本(评估营销方法的相对效用)。

  奎斯特最近进行了一次分析,发现本公司的“欢迎”EDM只会被25%的收件人打开,而指向Qwest.com链接的点击率只有7%.分析这些邮件的点击率数据后,我们发现非销售类链接为该网站带来的点击率最大,为了提高点击率,我们将资源链接简化、核心化为一个资源页面,还改变了电邮的行文语气,并测试了多种邮件标题。结果:我们将EDM广告的阅读率提高到近50%,而点击率也增长到11%.

  4.全球最大的域名注册商GoDaddy.com营销副总特里·杜吉(Teri Dhooge)

  我们的EDM推广活动远远不仅起到营销作用。首先,我们努力使利益导向的信息简单明了、打动人心,并应用创造性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发送账户升级提示、娱乐新闻和关于新产品功能的关键信息等——往往是根据消费者建议作出的调整。

  售后服务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们的EDM通讯通常为传达具体的服务信息而专门设计。我们的客户沟通工具还包括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我们认识到,某些客户更喜欢这些新媒介,而非传统的电子邮件。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每次EDM推广活动中都测试一些新东西。包括价格、受众划分、创意图片、产品展示、标题和登录页等各种元素都经常改变,这使得我们与客户的交流总是具备新鲜感。

  5.通用汽车凯迪拉克营销副总唐·巴特勒(Don Butler)

  正如其他营销活动,在EDM营销中我们也致力于同客户拉近关系并提供对其有用的信息,籍此打下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

  例子:我们的安吉星车况检测(OnStar Vehicle Diagnostics)EDM.这是一种每月一次的车况检查,自动报告多项车辆核心操作系统的检测结果,并根据车辆的里程表读数、机油寿命和其他相关信息提供保养提示。由于汽车系统日益尖端,新车的使用和保养也变得更为复杂,我们发现这种月度报告能有效地帮助客户。在这些电邮中,我们还根据车型、里程数、系统状态和汽车生命周期发送针对性的广告信息,为我们的经销商带来新业务。

  优点:我们极大地增加了获得有效的电邮地址的可能性,因为客户们对这类电邮的内在价值深感认同。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在客户提供实际价值和好处的前提下,与其建立了长期对话,加深了关系。

  三、电商网站如何提高EDM转化率

  说起EDM,从事营销和网站运营人都熟悉,甚至会“又爱又恨”,爱是因为EDM成本低,ROI高;恨是因为常遇到增长瓶颈。

EDM营销解读

  目前在使用EDM的主力行业中,作为后起之秀的电商网站不容小觑。其明确的目标取向(追求订单转化率、追求注册转化率、追求评价撰写转化率等),注定了其对EDM的狂热“追捧”,同时电商也在通过积极的实践不断扩宽和挖掘EDM的新用途。

  最近和一位电商行业的前辈朋友聊天,针对EDM中常遇到的2个瓶颈问题(打开率低、退订率高)进行了交流探讨,总结、沉淀知识的同时也做个分享。

  (说明一点:以下都是基于许可式邮件营销的讨论)

  关于邮件打开率低

  一般是2种原因:

  标题撰写不够吸引人。比如:标题为“快乐会计人征集令,赢香港迪斯尼五日游”和“会计人不得不看的18条快乐潜规则”,实验后,发现后者的阅读率明显会高于前者。可见,以奖品、免费为噱头的EDM,不一定能提升效果。

  推送内容没有针对性。比如,用户对衣服、化妆品感兴趣,如果推送数码产品,不管标题有多吸引人,用户也不会点击。

  优化建议:

  多尝试采用不同的标题推送同类型的内容,观察数据后,可有效评估效果,准确把握用户喜好。

  可根据用户购买记录或收藏记录,推送一些用户关心的品牌的相关活动(如新品发布、打折促销等)信息,同时在邮件正文中展示一些其他活动(产品),效果可能会更好。

  关于邮件退订率高

  分析有2个原因:

  邮件发送频率太高。

  推送内容的针对性较差,并不是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厌烦了就退订了。

  优化建议:

  可通过增加设置「退订选项中间页」,获取用户的退订原因。

  促销类EDM须慎重推送,且要注意频次,建议 < 3次/月

  尽量寻找一些理由与用户沟通,比如:邀请用户评价所购买的产品,策划老用户回馈赠礼券活动等,理由充分的EDM,用户不但不反感,也愿意打开浏览。(此点同样可解决邮件打开率低地问题)

  所以,总结EDM工作的重点就是3个要素:

  高质量的内容策划(标题和正文) + 精准的投放对象 +合理的发送频率

  通俗的说就是:什么样的内容,以什么样的频率,发送给什么样的人决定了EDM效果。

  最后,再强调一点,做EDM要勇于多尝试。

  来源:光明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

人民币买苹果是多大个事儿

  早上微博看到这条消息,北京时间11月18日凌晨起,苹果App Store中国区更改条款,接受人民币支付购买应用。目前支持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的信用卡,并支持人民币充值。

  这个改变无论是对中国苹果用户,还是对移动应用开发市场来讲,无疑都是不小的利好消息,笔者从一个移动开发者的视角,结合自己产品开发的经历,从几个方面试着阐述一下透过该消息看到了那些值得关注的要点。

  1)信用卡门槛真的挡住很多人

  笔者团队开发的产品拓词,由于首先做的是web版,iOs版刚上线不久,在APP Store没有什么知名度,用户往往都是注册使用web版后,觉得不错,才去下载iOs版,,然而iOs版开始付费下载没多久,立即收到了大量用户通过微博等各种方式的留言,表示很希望购买,但苦于没法支付,问我们怎么办,结果团队分析了半天,居然发现没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想到可以自己主动开发一个越狱版,放出来然后内嵌支付模块,或者建议用户去淘宝找人代购,这两种方式都有潜在的不可控因素,前者需要付出一定工作量,而且选择哪家的第三方支付本身也不是容易的问题,后者则存在风险,鼓励用户去做,万一出问题怎么办?

  真有那么多人没有信用卡,大街上不是到处都是办信用卡的吗,还送礼物呢!

  是的,信用卡得到大规模应用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笔者第一张信用卡是05年办的,当时审核还比较严格,不少申请会被拒绝。再看一下自己的家人就知道,信用卡的使用群体目前还是集中在收入水平的中上层和年龄中间层,即便是这两年发卡银行近乎疯狂推销,也没有改变这个情况,而如果再加入互联网购物习惯这一个条件,那其交集群体将大幅度缩小为相应的年轻人。拓词由于定位为“帮用户快速拓展词汇量”,也就是背单词上,用户群有近五成是在校大学生,而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信用卡。

  另外的五成多拥有信用卡的所谓白领群体就没有问题了吗?非也,他们也在找我们问,由于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国内大部分信用卡都是凭密码消费的,对于通过信用卡网上支付很多人是有顾虑的,更加不要说绑定信用卡到一个国外的什么APP Store了,,况且国内还有大量的信用卡根本不支持双币……

  就这么悲剧了,信用卡真的挡住了很多人购买iOs应用,即便是难得的萌生了购买,甚至是购买平生第一个付费应用的伟大想法。

人民币买苹果是多大个事儿

  2)苹果作出这一步还远远不够

  苹果的这次调整无疑是降低了支付门槛,让支付容易了一点,对应国内的实际情况,离着便捷还是差得很远。如果苹果真的打算好好的把这件事情做到位,应该尽快将支付方式拓展到国内普遍应用的各种第三方平台,包括支付宝,财付通云云,甚至能扩展到街头随处可购买的充值卡,这才算的上将支付门槛儿降到符合国内现状水平,这对促进国内移动应用支付良性发展影响深远,后面会继续阐述。

  3)互联网创业环境依旧残酷

  这里是一个让很多移动应用开发者头疼的现实,我从一个朋友那里听的两句话特生动形象:我收费吧,用户评价说这么烂的产品也敢收费!我嵌入点广告吧,用户评价说这么烂的产品还敢放广告?这就是很多同行的遭遇,话说如果开发者无法获得收益,那他开发产品干什么呢,如果就是为了搞着玩,获得一点成就感或杀时间,那显然开发者身份就确定了,他必然是业余开发,开发一个产品总是有相当工作量的,业余开发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很难做出高质量产品,这个是勿庸质疑的事实,于是就形成了“产品烂与无盈利”交相辉映的恶性循环,看看APP Store的中国产品吧,如果再看看安卓的诸多市场,那就更精彩了,名列前茅的很多就是些色情擦边球小应用,笔者对色情应用没有成见,问题是仅仅从产品的角度讲,这些小应用也大多都是很粗劣的。

  当年中国也曾有过一群意气风发的软件开发公司或团队,然而后来都饿死了,剩下几个虽然号称是软件公司,但其背后的支柱业务却往往与软件无关甚至是房地产。是的,他们都死在盗版上,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出来立马或被抄袭或被破解,导致高昂的研发成本无法获得初始阶段应该得到的高利润实现良性循环,结果必然是资金链断掉,这些年知识产权问题依然没有丝毫进展,所以妄谈什么鼓励与支持创新纯属扯淡。国内的创业团队,永远都不得不面对着一个问题,这也是拓词经常被问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们做强了,然后被复制了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除了跑的更快,除了去申请专利,但几乎没有能力发起诉讼。

  这就是目前的国内互联网创业环境:没有产权保护作为靠山;面对的是已经习惯了不付费获得软件,甚至压根儿心理上就没觉的软件是个商品的用户;背后是一群虎视眈眈的手里握着大把资本和人才准备掠夺成果的巨头;另外国内的风投也在成长阶段,他们更喜欢或者敢投的都是中国的搜索引擎,中国的团购云云,可见国内创业者生存何其不易,冷静想想facebook和推特这样的项目,要是不幸在中国原创,他们能发展起来吗,我看希望不大,拿到天使投资都很难,推特到现在还在想盈利模式,虽然已经有千万级融资,如果在中国谈vc,无疑他首先会被貌似很专业的问起盈利模式。

  4)收费必死的怪圈有望被打破

  APP Store近期的改变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他们正在下力气试图影响中国的互联网商业环境,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APP Store支持人民币是有深远意义的所在,APP Store在国外已经很好的成就了一个商业环境,让更多的人明白了网络资源其实也是商品,也是需要付费的,据说在国外,过去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定音乐下载是应该付费的,然而这几年苹果的影响,让这种认识普遍了很多,即便是中国的苹果用户,现在也知道了苹果的很多好应用是需要付费的,即便是苹果中国市场的付费应用远低于其他市场,这种影响还是产生了,据说也确实有不少ios app开发者通过自己的应用赚了不少钱,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这可是在传说中收费必死的中国,即便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很有可能被复制,但直接收费让中国开发者在这里看到了一点希望,至于目前风生水起的创业浪潮跟这个有多大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下。

  在笔者看来APP Store效应,对我把它叫做“APP Store效应”,就像国内的机场明显比火车站和汽车站要干净很多,虽然机票已经没有明显的价格门槛儿,机场已经是很多人都经常去的地方了,抛开机场人流量略少这个因素外,笔者认为机场由于早期的各种因素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局部人文环境,导致很多人在机场要随手扔小一个塑料瓶是有了顾虑,所谓好的环境让做坏事变的不容易一样的道理,因此“APP Store效应”对中国形成互联网产品购买习惯是有深远影响的,收费必死这个传说会逐渐真的变成一个传说,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确实为用户创造了价值,拓词调整4.99美元定价实行0.99美元推广价的时候,有用户大喊他认为4.99美元挺好的,我开玩笑说,对于他这种用户来讲,定价10美元他也能接受的,源于他已经是死忠用户,对这个产品已经有了感激之情。

  作者信息:拓词产品总监-薛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