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浏览器的战略意义

  继即时通讯软件(IM)、中文输入法之后,网页浏览器再次成为互联网大鳄与创业者的追捧对象,与即时通讯软件、输入法所不同的是网页浏览器的门槛更低,随处可见的浏览器内核让他们开发一款浏览器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更重要的是浏览器的推广并不需要一个可观的用户基数,在互联网用户了解知道世界除了IE还有其它浏览器后,优秀浏览器的成长速度更快、推广成本更低,更容易得到用户与市场的青睐。

  除了傲游、世界之窗、GreenBrowser等老牌网页浏览器外,Google、腾讯、搜狐、360都相继推出浏览器产品,而百度、新浪、阿里巴巴都曾多次传出网页浏览器的绯闻,而像糖果浏览器、MiniIE这样的小公司作品就更是数不胜数。市场火热的背后自然是利益的追逐,浏览器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核心价值品牌传播

  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Google Chrome(谷歌浏览器)是合格的布道者,从2008年9月2日发布起不过两年时间,已经获得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成绩,奋斗多年的Opera同期市场占有率只有2.2%,而苹果的Safari浏览器的这一数字是5.9%.

  Google Chrome从发布第一天就贯彻快这一宗旨,启动快、载入快、跑分快,而快速帮用户找到信息也正是Google搜索的重要信条。Google 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在当时能比其他搜索引擎更快更好地找到合适的结果。

  Google Chrome同时维护Linux、Windows、Mac OS X等多个平台,并且大多数时候对这些平台一视同仁,同时发布新版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像某些软件厂商那样无视Windows以外的平台,这代表了Google对于Windows之外多平台的鼓励支持。

  Google Chrome根据新功能和稳定性分为Stable、Beta、Dev等三个版本,以同时满足追求稳定的用户与尝鲜用户的需求,他们具有稳定的版本发布周期,例如他们会每个月发布一个稳定的Stable版本。这代表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不断改进,以及对技术驱动信条的绝对信仰。

  流量入口资源入口

浏览器的战略意义

  在这一点上国内的浏览器大多做得更好,讽刺?360安全浏览器的窜红成就了360网址导航,后者已经成为国内名列前三的导航类网站,每个月的广告销售收入都是惊人的数字,通过浏览器导入流量,再将这些流量给销售出去,这显然是个不错的主意。

  搜狗浏览器将自家的将搜狗作为默认的搜索引擎,顺便推荐用户安装搜狗拼音,而腾讯TT也将同门师兄搜搜作为默认的搜索引擎,顺便在收藏栏加上一大堆的腾讯产品链接。浏览器是一种新的产品推广渠道,作为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入口有极强的战略价值,高曝光率对于糅合自家产品线打造平台具有重要意义,自用或变现都是不错的选择。

  阻击竞争对手以攻代守

  竞争对手依靠浏览器优势力推自家产品,如果你仍然正襟危坐难免被人有可乘之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家也做浏览器,然后大把砸钱、咋资源进行推广,再怎么也得达到对方七八成的功力,这时候双方的差距自然就小了。

  防守性进攻也是江湖高手过招的常见路数,尽管浏览器不一定是自己的核心产品,但是做了之后至少可以让自己的忠实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减少他们叛变的可能,没准儿还能给核心业务输输血、缓缓气。

  最后回到产品本身,国内的浏览器真有够烂,除了套内核外就没有更多的本质创新,现在的一时风光只是因为用户还很笨。资源强推也总会有过效的一天,希望那时候的国内浏览器不会死的太难看。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中国Kik模式前景分析

  在美国,Kik Messenger仅推出两个月就获得了超过300万用户,名声大噪并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鼓舞。这款多平台智能手机应用致力于替代传统的手机短信服务(SMS),毫无疑问在这方面它是具备优势的。它能够帮你自动检测手机联系人中已经安装Kik Messenger并自动添加为联系人,不需要查找、添加、邀请等繁琐操作,这也是它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风靡的重要原因。然后你就可以通过Kik Messenger与朋友进行联系,查看对方的输入状态,享受更好的交流体验。这一切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你不需要向运营商付出额外的哪怕一分钱,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流量套餐。

  Kik Messenger在美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国内的巨头与创业者们。微信、米聊、KiKi、友信等大批同类应用快速涌现,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并不亚于百团大战。跟视频、SNS、微博、团购、LBS等国外新兴互联网应用一样,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他们相信笨鸟先飞也是有好处的,再不济也能拉点风险投资顺便赚足业界眼球。

中国Kik模式前景分析

  中国目前拥有移动电话用户8.59亿,仅春节期间,中国国内各类短信发送量累计达230亿条,人均发送短信30多条。2010年运营商短信业务收入超600亿元,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发送的短信有可能会逼近300亿条。中国用户对移动消息沟通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需求并不一定是Kik类应用能够完全满足的。

  Kik类应用生存的前提是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行业始祖Kik Messenger的成功正是依托智能手机与手机APP的快速成长。但就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而言,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仍然有待提升,大多数人用的仍然是非智能手机,也有相当部分用户的智能手机从未安装过任何应用。智能手机环境及用户习惯的不成熟,导致大多数Kik类应用的用户只能面对寥寥可数的几个好友,最后那些尝鲜用户只会快速流失。

  并且现有的Kik类应用并不能与系统自带的号码簿及短信功能进行无缝整合,自动判断使用Kik类应用或传统短信,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缩水版的手机IM软件,不同的只是关系基于号码簿而不是互联网。而且各种名目繁多的Kik类应用更是让用户无所适从,如果我有个10个联系人使用10种不同的Kik类应用,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联系人需要安装各种不同的Kik类应用,复杂而且低效。有些朋友会认为Kik类应用能够让iPad、iPod Touch等应用也加入到即时沟通中来,但是不要忘记:1.这些设备并不具备随时随地的通信能力;2.网络工具例如QQ、MSN的联系人属性是无法与手机联系人划上等号的。如果他们想要沟通,同样可以在iPod Touch上面安装QQ然后与手机QQ用户聊天,前提是得有WIFI网络

  不得不提Kik类应用的流行离不开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尽管Kik类应用本身并不从消息业务赚钱,但是它们分流的每一个客户都是运营商真金白银的收入。假设中国的Kik类应用能够分流国内运营商20%短信业务,这意味着运营商在这一块的收入将会减少百亿元,相信没有任何运营商面对这样公然的挑衅而无动于衷,Kik类应用想要发展壮大第一个要跨过的坎就是运营商。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Kik类应用怎样赚钱?即便它给用户节约了这么多钱,即便它能卷走运营商的百亿元收入,但是看起来它并没有办法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移动飞信,这样一款由运营商主导以免费发短信为卖点的IM软件,比Kik类应用的免费沟通更直接、更彻底,即使到现在也没能够击败手机QQ的统治地位。对于Kik类应用针对的智能手机用户而言,手机自带的短信软件的使用体验已经足够好,设计美观、输入便捷、具备会话式界面。尽管他们并不介意免费享用这一切,但是是面对目前Kik类应用高昂的使用成本,也许他们更愿意向运营商一个月付出几块钱。

  国内的Kik类应用开始尝试加入图片、语音、文档甚至视频的发送功能,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虽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全能发送工具,但是我为什么不选择QQ、MSN等全功能的IM工具?或者直接使用邮件工具发送这些资料。

  最后奉劝你最好不要因为腾讯的进入对Kik类应用盲目乐观,腾讯的进入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因为Kik类应用假设成功很可能会侵犯自己在IM及移动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或资本资源,倒是可以尝试去玩一把,如果是想要创业博一把,建议另投他处吧。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精细化电子商务

  在电子商务如日中天的今天,在B2C有京东、凡客,C2C有淘宝的情况下,想要从电子商务创业仍然是有机会的,因为电子商务仍然有众多巨头照顾不到的暗角。在竞争对手空前强大,资金逐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情况下,精细化电子商务就被大家讨论开了。借用周鸿祎的说法,这叫微电子商务。

  精细化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所销售商品的细分化,销售策略的差异化,例如京东卖所有的数码3C产品,但是你只卖单反数码相机,更小的覆盖人群和更集中的资源让你能更容易吸引到目标用户;第二是商品附加服务的细化,大型网上卖场因为需要兼顾到各种商品与各种用户的需求,如果你能够提供一些用户渴求的细致功能,自然能够事半功倍。例如提供商品签收短信,提供微博、IM客服。

  袜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用到的消耗品,商场品牌太杂价格太乱,除了运动品牌很难买到适合自己的袜子,也很少有专门销售袜子的专柜。在这样的情况下Black socks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是一家英国的知名网上商店,他们的主打商品只有袜子,这些袜子由他们向厂商定制并保证品质,这些袜子并不比商场里便宜(平均单双售价10美金),你可以在网站上根据颜色、类型进行挑选,最重要的是他们提供定时寄送的服务,你可以买好20双袜子然后让Black socks每季度给你寄五双,你再也不需要花时间再去商场挑选袜子,也不需要为找不到袜子穿而烦恼。

精细化电子商务

  Black socks的成功哲学:专注于核心产品,减少用户的成本,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他们网站的主要客户是男性,大多数男性对于袜子拥有舒适、透气这样的普遍要求,而女性对袜子的款式、规格则有更复杂的需求;其次大多数男性因为工作或者性格的原因不愿意花费时间挑选袜子,而女性最喜欢的就是逛街购物;最后大多数男性都穿过臭袜子或者破袜子,即便没有人看到但是自己会感觉很糗。他们曾经一年卖出过1000万双袜子,这些袜子连起来可以绕地球N圈,这一销量超过了很多所谓的大厂商。

  如果卖出一双袜子Black socks能够赚到五美金,这意味着他们一年能赚取五千万美金约合三亿人民币利润,并且物流、原料成本会因为销量激增而大幅降低,看起来这是一个很棒的生意。现在国内已经有大量lack socks的模仿者开始出现,但考虑到国内消费与网购环境,我对他们并不会有一个美好的预期,我也并不鼓励大家都去卖袜子,更重要是领会Black socks背后的精细化运作思路。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

社交网络应故意设计得“不够完善”

  关于社交网站的设计,互联网上的博文铺天盖地,但是系统性地结集成书的却不多见。前几日在图书馆发现了《社交网站界面设计》一书,这本书分享了作者在Yahoo、AOL以及其他公司工作十几年来的经验,对整个网站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出了建议,并且制定了数百条原则,致力于给用户最好的交互体验。

  在书中,作者说道:“我们必须得有机会让社交网站的”社民“自己亲自”完善“设计”

  这个观点刚看起来的确不可思议,所有的网站当然都想做到完美,这是毋庸置疑的。

社交网站界面设计

  然而“不完善”的网站恰恰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策略。在Web2.0时代,用户已经习惯于贡献内容(中国的基础用户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一段时间来培养习惯?)。我们如若让用户可以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用户会更喜欢这个他“投入了心血”的网站,这个“为他做了改变”的网站。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更精准地提升了网站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又会使用户觉得这是一个“重视用户”的网站。

  我们很高兴看到,在近两年的中国互联网,有很多的新兴网络服务已经采用了beta版即推出公测+邀请注册控制用户数量的策略。邀请注册一方面控制了用户的数量与质量,保证了服务器端压力的可控性和Feedback的高质量;另一方面又可作为饥渴营销,在互联网上得到免费的广告传播效应。但是,一旦服务成型,就应该对广大用户开放,像某些网站给一个新用户给100个邀请码却仍然不开放注册的做法让人很难感受到诚意。

社交网络应故意设计得“不够完善”

  在实行这一做法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改进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除非是有着根本性的理念改变的大版本更新,否则应尽量避免一次性改变过多的界面元素和功能,这样可能会引起用户对操作界面的不适从而导致用户潜意识对服务的抵制。而适当增加版本的更新的频率会让关注者认为所使用的产品正处在上升期,其开发团队富有执行力。

  二、必须有所限制,有富有说服力的决策者

  无限的民主就有可能演变成暴民的狂欢,网站的开发团队必须先构建起一个框架,“这些环境应该是最基本的,稳定的,不变的,可靠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开发团队跟用户的意见相左时,一个能够服众的决策者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决策者必须深受用户欢迎,并且真正对产品负责,有着独到的眼光与想法(好吧我就是在说乔布斯这样的,不过这样的决策者是不是根本就不会采纳这篇文章的建议呢?)。

  三、敢于筛选,专注于主干功能

  一千个用户心中就有一千种社交网络,也许用户会天马行空地提出各种各样的功能要求。对于开发团队,此时最重要的是能够冷静对用户的建议进行筛选。使自己的服务各种各样的功能看起来富有诱惑力,但是复杂的界面,臃肿的功能以及糟糕的载入速度会让你得不偿失。来自Dropbox的经验是“只考虑加入80%以上用户要求的功能”。

  在以工程师为驱动的产品创造中,会产生许多很棒的点子却一时找不到商业应用或者发展潜力。这是不妨就让用户一起参与到建设中,拓展产品的实用意义。例如豆瓣阿尔法城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应用的意义,甚至它的创建者阿北也不一定知道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就像Twitter的理念从“What are you doing”到“what‘s happening”的改变一样,许多应用正在产品定位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冲突中,做着悄然的改变。

  来源:不安静的书桌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电子商务:做好产品三部曲

  关于电子商务,他仅仅只是一个借助网络平台将产品卖出去的工具。而通过这个工具,如何才能把产品卖得跟好?卖得更多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资讯是内容为王,而电子商务则是产品为王,而销售结果则是建立在良好产品基础上应运而生的结果。

  于是,在整个电子商务的产品体系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产品核心基础,倘若做好,不想赚钱都很难!

  1、品质决定

  大多数客户,对于通过电子商务购物所持有的态度为均为尝试性购买。

  其原因在于,客户所购买产品在没有买单或买单后通过物流形式还未到达客户手中时,客户对产品的概念仅来自于图片与文字描述,由此,产品品质与产品描述一致将是决定电子商务平台诚信的基础,同时,也是让客户产生多次购买并达到口碑相传目的的基础。

  2、包装决定

  客户的购买目的不是包装而是产品,但是,产品的包装除能起到“糖衣”效果外还能给予客户诸多附加值信息,例:直观感受企业实力、沉淀商业信用、叠加广告信息、推广公司理念等,而这些,则是在当下浮躁的现实社会里能够给予客户眼前一亮的诚信商业行为。

  另外,倘若你的包装或一张宣传单,内容做到让客户都舍不得丢弃,那么,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你已经彻底的征服了你的客户。

包装决定

  3、服务决定

  服务是电子商务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他对于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来说,他是一种无形产品。

  我们都知道,电子商务所拥有的天然属性就是快,而我们也知道,有一句话叫来得快去得也快,而去得快的结果对于商业行为来说则就成为了“一锤子买卖”。而服务,则是延续买卖双方二次、三次交流的基础。

  另外,因为“快”的属性存在,商品一旦到达客户手中时出现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加,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则是服务。

  最后,做好服务除能解决问题外,他还能不断的提升你电子商务公司的品味和档次,让客户对你产生无比的信任。当然,如果你们希望在未来,伴随着所销售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增长,客服人员成本也不断增加的话,你大可不必将服务看成产品!

  总结

  电子商务,因为在互联网上,本来一个很纯净的名词现在被弄得浮躁不堪。当然,假如你想从事这个工作并以此为事业,则一定不能随大流的去浮躁。

  你要相信,电子商务,不是只有一个淘宝、一个京东、一个当当、一个凡客的。在未来,只要网络还在,电子商务就一定会在,并且,还会有许多类似淘宝、京东、当当、凡客的企业出现。

  由此,从现在起,做好你的产品,打通你的销售渠道!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来源:郭东博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诺基亚与微软合作对英特尔的影响

  大家在关注Nokia与Microsoft合作的同时,似乎对这两家的老盟友Intel的反应少了一些关注,这次Nokia放弃MeeGo对于Intel无疑是一个打击。

  Nokia与Intel于2009年6月份宣布达成合作关系,Intel获得Nokia手机无线技术授权,而Nokia将购买Intel芯片,双方又于2010年2月宣布将联手推出新的移动操作系统MeeGo,新的系统将支持Intel的IA-32架构(Atom处理器)和ARM架构,2010年的5月和10月MeeGo系统推出了1.0和1.1版本。可以说,当时这个合作是个双赢的选择,Intel可以借此合作将Atom处理器推向移动平台,挑战ARM,而Nokia除了Symbian之外也确实需要一个新的系统来对抗Iphone和Android手机。

  无奈MeeGo的研发进度实在是跟不上Nokia市场份额的下跌的速度。在Nokia宣布与Microsoft达成战略合作,将会使用Windows Phone作为主要操作系统之后,Intel方面发表声明称,对Nokia弃用MeeGo系统的决定感到失望,但由于MeeGo支持多种设备,所以英特尔并不感到失望。

MeeGo

  但是这次Nokia放弃MeeGo对Intel无疑是一个打击。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Intel作为一个硬件厂商,推出操作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MeeGo所支持的设备有哪些,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车载系统、机顶盒、数字家庭系统,这些似乎都不是Intel的传统领域。Intel基本垄断了通用处理器的市场,已很难在这个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突破点,为此,Intel一直在进入新的领域寻求突破,例如之前Intel就曾推出过Xscale尝试进入手机处理器市场。但是Intel的特长在PC处理器和相关外围设备上,所以在PC处理器之外的努力屡遭挫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Intel为什么能在PC处理器上如此成功,在这就不得不提到Microsoft了。事实上,Intel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Intel的复杂指令(CISC)处理器就遭到了精简指令(RISC)处理器的挑战。从技术上来说,精简指令的设计思想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念,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Intel也曾尝试过推出自己的精简指令处理器,但是事后证明市场对处理器的兼容性要求比对性能的要求更重要,于是Intel放弃了精简指令集而是专心做复杂指令处理器,所以Intel可以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在整个PC工业生态系统中,Intel凭借着和Microsoft坚定的盟友关系,凭借着市场优势在这个领域打赢了与精简指令集的技术之争。简单地说,Intel在PC处理器领域的成功,离不开Microsoft的windows系统,Microsoft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垄断了PC工业生态链的最上层,而Intel又凭借着windows系统垄断了PC处理器市场。

  看明白Intel在PC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白Intel推出MeeGo系统并且支持如此多的平台的目的了。在这些领域里,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由于其低功耗、高性能而备受青睐,手机处理器市场ARM更是一家独大,Intel虽然在PC领域算得上是霸主,但是在这些领域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并且由于复杂指令集的关系,Intel的Atom处理器很难在功耗和性能上与精简指令集的ARM、PowerPC相比,Intel显然是想通过其在PC领域的成功经验,借助一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来与之抗衡。而这些领域里,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上已有iOS和Android,数字家庭系统已有PS和Xbox,MeeGo要想取得成功并不容易,比较可行的突破口是车载系统。要想让这些所有领域的处理器都换成自己的,Intel倒不是说没有这个野心,只是不太现实,所以Intel实际的路线有可能是战线铺长,通过在某几个领域作为突破口,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其他领域站定脚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再通过MeeGo这个“全”系统进行反击,毕竟MeeGo支持的平台多,只要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各个平台间可以无缝对接,还是很容易重新抢占用户的。

  看完Intel的目的之后,我们再分析这件事情对它产生的影响。在手机平台少了Nokia这个合作伙伴,对Intel整个战线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因为首先手机平台是整个战线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2010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超过了PC,而Nokia在智能机市场中还是占据比较大的份额,当初Intel肯定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如果Nokia能够采用MeeGo的操作系统,Intel几乎就等于直接打入手机处理器市场并且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可惜现在计划落空,Intel只好在手机市场重新寻找一个占据了一定份额的合作伙伴,而整个的计划虽因此遭受一点挫折,但是可以肯定还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Intel搞MeeGo是因为移动平台上没有支持IA架构的系统,所以自己搞出来一个,真正的目的是用来优化IA,而其他的一些公司加入MeeGo这个项目更多的是关注Atom这个系列能不能应用在移动平台上,举个例子,AMD为什么加入MeeGo,是因为它一直以来都是做同Intel兼容的处理器,如果Atom以后能打入手机处理器平台,那么AMD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作为一个移动平台的操作系统,MeeGo直接的竞争对象肯定是iOS和Android,但是在移动处理器这个领域,ARM才是Intel真正的对手。Nokia放弃MeeGo系统,对Intel当然是个挫折,但是现在还不至于完全唱衰MeeGo,毕竟Intel的优势在其工艺制造技术,Atom处理器有自己的特点,MeeGo虽然支持ARM架构,但是根本还是为IA量身打造的,肯定也有自己的优势。退一步讲,即使MeeGo在同iOS、Android的竞争中失败,Intel也可以把这些系统移植到IA平台上来,说白了,只要Atom的性能达到或者超过ARM,Intel如果没有什么更大的野心的话,并不会太关心在上面跑什么系统。

  反过来再想想Nokia,它作为一个手机厂商,在性能和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它本身也不会关心用什么的处理器,当初跟Intel的合作更多的是看重操作系统,这点可能就是Intel和Nokia最大的分歧。现在Nokia选择和Microsoft合作,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却放弃了自身的特点,这样一来Nokia和其他手机品牌还有什么区别呢。

Nokia

  在这件事情上,新欢Nokia的背叛虽然让Intel失望,但是更让Intel伤心的应该是Microsoft,Intel和Microsoft在PC领域有着长达三十余年的同盟关系,当初Intel因为没有一种移动设备操作系统支持IA-32的架构而被迫自己推出来了Moblin以及后来的MeeGo,而现在自己的这个老盟友的windows phone也只支持ARM架构,看来在手机平台这个领域,Intel要想找到一个有实力的盟友已经很难了。

  来源:读者李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诺基亚为什么选择微软

  金融有一个你我心知肚明的核心——资本是稀缺资源,由此催生了很多行业。人生可以钱为唯一目标,但是产业发展和推动,资本确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传统产业,金融业无法满足融资和资本聚集效应的要求的时候,就必然产生更大杠杆率的上层产品,所谓的金融衍生品,这是题外话,略过不提。

  IT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特殊性就是控制标准和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必然要更多的科研资金,在盈利中拨备足够的科研发展基金和风险覆盖。所以IT的老大们,真正有“可支配”自由资金的并不多:苹果可能是第一个手握大量现金的老大,财务报告显示,大约500多亿美元,大约两倍于诺基亚的市值;Google的现金盈余也很多,但应不及苹果和微软;微软的现金盈余虽然不及其顶峰时候,也仍然有300亿美元左右;其他的IT厂商就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了——或者是盈余不够,或者是盈利高但是规模小。

诺基亚为什么选择微软

  人们常常念叨一句话,有钱的才是爷。有钱的老大们,小弟都想跟着,目标当然是希望能获得点钱,就像百万英镑中的饭馆老板,我找不开你的钱,但是我希望你每天都来,也许哪天那个百万英镑就能分我点!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漫长历史的传统IT厂商不得不围绕着这三个或者几个“年轻老大们”转。两年前几乎死掉的摩托罗拉意志坚定的做了Google的情人,凭借后者的Android加上特别的“小灶”差不多起死回生了。当然也有很多是想获得苹果的“宠幸”的,但乔大爷的脾气谁都知道,画好了围城就自己玩,一般是不放人进来的。

  诺基亚季度盈余8亿多欧元,虽然这业绩还算不错,但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10多个季,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此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作为研发投入,更不可能去开发和苹果Google竞争的系统——这系统级的投入动辄十亿多投入:苹果是有MAC的基础,Android借用了linux都是节省了成本,黑莓,微软有操作系统的经验更不必说。手机系统谁都想搞,除了这几家家,其他的不成气候就是明证。

  有钱的是爷,这里就要进一步了,给钱的是大爷。 现在的问题是,诺基亚如果投靠Google,微软,能拿到多少钱资助?换句话说,谁给的钱多?谁给的钱多,本质在于在这两个巨头眼中,Nokia的价值几何? 很不幸,对Google来说不愿意也不可能给诺记足够的资金支持,给了支持,自己的两个老情人摩托和三星怎么办?并且诺基亚还是相当有架子(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情人。

  微软就不同了,这位老大主业赚来了大笔的钱,副业似乎都是在烧钱。Windows手机搞了好多年,差不多日薄西山了,再不动手抢夺市场,八成就英雄迟暮了。而诺基亚的营销,硬件设计,品牌和占有率都是微软所看重的,说白了:这个老大有钱,一直有在此领域花钱的欲望,同时还愿意为这些价值花钱。 此时不傍何时傍?

  据最新消息,微软在合作前几年将向诺基亚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助,以此拓展市场以及开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手机,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诺基亚将采用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微软则需要向诺基亚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尽管诺基亚需要向微软支付Windows Phone软件版权费用,但埃洛普表示,该项合作可以帮助诺基亚“减免大量的运营成本”,因为诺基亚本身无需将大笔资金投入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中。“数十亿美元”,微软不差这点钱,诺基亚可是真的迫切需要:新的智能平台的人力成本,设计成本,营销网络和推广。

  来源:nzhang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