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中国Kik模式前景分析

  在美国,Kik Messenger仅推出两个月就获得了超过300万用户,名声大噪并受到所有人的关注和鼓舞。这款多平台智能手机应用致力于替代传统的手机短信服务(SMS),毫无疑问在这方面它是具备优势的。它能够帮你自动检测手机联系人中已经安装Kik Messenger并自动添加为联系人,不需要查找、添加、邀请等繁琐操作,这也是它能够像病毒一样快速风靡的重要原因。然后你就可以通过Kik Messenger与朋友进行联系,查看对方的输入状态,享受更好的交流体验。这一切都是通过互联网完成,你不需要向运营商付出额外的哪怕一分钱,当然前提是你有足够的流量套餐。

  Kik Messenger在美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国内的巨头与创业者们。微信、米聊、KiKi、友信等大批同类应用快速涌现,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并不亚于百团大战。跟视频、SNS、微博、团购、LBS等国外新兴互联网应用一样,他们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他们相信笨鸟先飞也是有好处的,再不济也能拉点风险投资顺便赚足业界眼球。

中国Kik模式前景分析

  中国目前拥有移动电话用户8.59亿,仅春节期间,中国国内各类短信发送量累计达230亿条,人均发送短信30多条。2010年运营商短信业务收入超600亿元,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发送的短信有可能会逼近300亿条。中国用户对移动消息沟通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些需求并不一定是Kik类应用能够完全满足的。

  Kik类应用生存的前提是智能手机全面普及,行业始祖Kik Messenger的成功正是依托智能手机与手机APP的快速成长。但就中国乃至全球市场而言,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仍然有待提升,大多数人用的仍然是非智能手机,也有相当部分用户的智能手机从未安装过任何应用。智能手机环境及用户习惯的不成熟,导致大多数Kik类应用的用户只能面对寥寥可数的几个好友,最后那些尝鲜用户只会快速流失。

  并且现有的Kik类应用并不能与系统自带的号码簿及短信功能进行无缝整合,自动判断使用Kik类应用或传统短信,看起来这更像是一个缩水版的手机IM软件,不同的只是关系基于号码簿而不是互联网。而且各种名目繁多的Kik类应用更是让用户无所适从,如果我有个10个联系人使用10种不同的Kik类应用,那就意味着他们的联系人需要安装各种不同的Kik类应用,复杂而且低效。有些朋友会认为Kik类应用能够让iPad、iPod Touch等应用也加入到即时沟通中来,但是不要忘记:1.这些设备并不具备随时随地的通信能力;2.网络工具例如QQ、MSN的联系人属性是无法与手机联系人划上等号的。如果他们想要沟通,同样可以在iPod Touch上面安装QQ然后与手机QQ用户聊天,前提是得有WIFI网络

  不得不提Kik类应用的流行离不开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尽管Kik类应用本身并不从消息业务赚钱,但是它们分流的每一个客户都是运营商真金白银的收入。假设中国的Kik类应用能够分流国内运营商20%短信业务,这意味着运营商在这一块的收入将会减少百亿元,相信没有任何运营商面对这样公然的挑衅而无动于衷,Kik类应用想要发展壮大第一个要跨过的坎就是运营商。

  大家最关心的问题:Kik类应用怎样赚钱?即便它给用户节约了这么多钱,即便它能卷走运营商的百亿元收入,但是看起来它并没有办法为自己找出一条活路。再明显不过的例子就是移动飞信,这样一款由运营商主导以免费发短信为卖点的IM软件,比Kik类应用的免费沟通更直接、更彻底,即使到现在也没能够击败手机QQ的统治地位。对于Kik类应用针对的智能手机用户而言,手机自带的短信软件的使用体验已经足够好,设计美观、输入便捷、具备会话式界面。尽管他们并不介意免费享用这一切,但是是面对目前Kik类应用高昂的使用成本,也许他们更愿意向运营商一个月付出几块钱。

  国内的Kik类应用开始尝试加入图片、语音、文档甚至视频的发送功能,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虽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全能发送工具,但是我为什么不选择QQ、MSN等全功能的IM工具?或者直接使用邮件工具发送这些资料。

  最后奉劝你最好不要因为腾讯的进入对Kik类应用盲目乐观,腾讯的进入更多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因为Kik类应用假设成功很可能会侵犯自己在IM及移动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如果你有足够的钱或资本资源,倒是可以尝试去玩一把,如果是想要创业博一把,建议另投他处吧。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