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招不招新人?IT经理很纠结

  基本上所有的IT部门主管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吧,那就是要不要用新人,越是小公司这种问题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大公司第一人才招聘比较容易,第二公司有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小公司就没有这么好彩了,压缩成本再压缩成本。中小公司一般喜欢招立即能用的人,工厂里叫熟手,大家都希望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之人,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这种人叫雇佣军团,IT界也有雇佣军团,他们就是外包公司,但问题是雇佣军团的成本高,可持续性不强,如果是作为一场战役,雇佣有时候是较合适的办法,但如果是一种战略,使用雇佣军就不行了。

  做企业当然不是一场战役,没有谁说我做企业就做一次,做做就算了,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讲,我们要有自己的人才战略,我们要有自己的人才储备,人家葛大爷都说了,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没错,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不是凭空生出来的,人才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质优股价高,潜力股要有耐心等,指不定没看准还成了垃圾股。人才和水相反,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出流,所以大公司招人是高朋满坐,挥汗如雨,小公司虽是求贤若渴,但总是门可罗雀。怎么办?人家牛根生有句经典明言,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没有钱,你就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没有人才,你就赚不到钱。怎么办啊怎么办,两难,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很纠结,有经验的人工资太高,有些人还嫌你工资少不愿意来,说你公司没发展。招新人吧,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人,事没干啥光来事了,磕磕碰碰一两年,总算能干点事了,结果因为工资太低人家跳槽了。

  如果是你,你怎么办?用还是不用,既然两难,那我们就兼顾吧,兼顾到哪呢,兼顾到合理,什么是合理?没有一个公理,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判断。我比较倾向于在项目或者团队中启用新人,新人肯定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般一个新人在前三个月到半年不仅不能干活,还得给配备一个老人去带,所以在项目中添加新人实际上不是增强了战斗力。问题是,如果你使用新人,你公司又不愿意花大价钱请有经验的人,甚至你愿意花钱人家都不愿意来,同样的工资人家肯定选择大公司,这是人之常情。

  使用新人其实最关键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怎么快速培养新人,能让他们迅速适应岗位,第二是如何留住他们,只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新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用。培养新人得把他们放到实践的岗位中去,到实际的项目中去,一般来说,完整经历一个周期超过六个月项目的新人,基本可以使用了。但很多项目经理或者部门主管喜欢让新人做一些简单的活,比如说一些重复的劳动老鸟不愿意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找新人出马。但实际上这样做很不利于新人的成长,他们也觉得很郁闷,然后这个人在公司很久也得不到成长,从长远来说,这是又输的局面。很多人怕新人犯错导致项目出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出在监管上,新人在项目中肯定会犯错,这个时候你需要让一个负责任的老人去带他,起到这个事前提醒事后控制的作用。使用新人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但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老婆抓不住流氓。你又招不到熟手又不愿意启用新人,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实际上许多人的离开,并非因为工资的原因,工资确实会导致一个人的离开,但很多时候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一个踏入职场三年以内的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成长和受关注,如果他没有在公司得到成本,而工资又不高,他自然会选择离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在部门定期组织培训,让部门的学习环境活跃起来,形成一个部门亚文化。其实老鸟是不太愿意学习的,所以我们需要让部门中有新人去带动老人,然后让老员工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新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增加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队建设不是靠谈几话,吃几顿饭就可以的,应该是一起学习一起战斗,这样的团队大家才会有感情。只有一有感情,这事就难办了,没准你赶他走他还不走呢。

  一般来说,在项目或者团队中,可以以2:5的方式配置新人,也就是2个新人配置5个老员工,由一个人专门负责带两个新员工,当然也得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来合理配置新人。

  来源:来自涂雅投稿,原文网址,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

Google Buzz推出转发功能、全平台移动版和API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Buzz最近增加了多项功能,包括支持转发、全平台的移动版以及API的支持。

  Google Buzz的转发分享功能使用起来很简单,当你看到想要分享的帖子时,移步至帖子最下边,你就可以看到“重新共享(Reshare)”按钮,点击按钮可以看到一个输入框,在这里你可以添加自己的评论,然后就可以发表。至此,Buzz已经有了评论、喜欢(Email)、转发等其它竞争对手所具有的功能。

  Google在当时还开放了全平台的移动版Buzz,不过限制必须是Android和iPhone系统才能使用,其他智能手机系统的用户也可以使用Buzz了。Google开放了XHTML版的Web Buzz,支持包括Symbian S60、黑莓、Windows Mobile、webOS以及低版本的Android系统。

  手机用户只要在手机浏览器中登录buzz.google.com,输入自己的Google账户和密码,就能进入Buzz应用。部分支持地理位置功能的设备如黑莓手机,将可以发布带有地理位置标签的Buzz信息。

  目前buzz.google.com已经支持37种语言显示,Google表示将让更多不支持HTML5功能Web应用的手机可以使用Buzz服务,也将会支持更多的语言版本。

  另外Google Buzz API终于发布了,支持多种更新方式,包括ActivityStreams, Atom, AtomPub, JSON, OAuth, PubSubHubbub, MediaRSS, PortableContacts.Google Buzz API目前支持开发者获取每个用户的公开更新、获取认证用户的公开信息、搜索公开更新信息、发布新更新、发布评论、喜爱等信息。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社会化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结合是近年来新型Web 2.0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趋势,这种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的B2C网站有很大不同,有很多独特的模式,下面我就以Groupon网站为例分析一下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

  Groupon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子商务网站,它是电子商务、web2.0、互联网广告以及线下模式的结合体。目前的表现形式是团购,收入模式是依靠收取提成等,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恐怕已经成为史上最疯狂的互联网公司。Twitter达到10亿美元估值用了3年时间,Facebook达到10亿美元估值用了2年时间,而Groupon只用了一年半。

  Groupon的商业模式特点:

  1、电子商务的社会化营销:微博、SNS、电子邮件等社会化网络营销。

  2、极低价格的产品:大多是非实物产品,因为实物产品很难有低折扣,一些团购网初期有可能自己贴钱营销。

  3、用户习惯培养:每天一次服务,和博客的每天更新非常像,用来提高用户黏度。

  4、界面简单:简单就是美,大为简化购物流程,减少用户的购物时间,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效率。

  5、稀缺营销:每天只卖一个产品,购买时间倒计时,购物人数有底线。

  5、线上服务:替代街头发小广告的服务

  6、用户群体精准:习惯于使用网络购买方式和容易被折扣所吸引的年轻人……

  7、吸纳优质商户:通过商务独特的商品或服务吸引用户。

Groupon

  Groupon网站的SWOT分析:

  优势:

  1、成本低廉:有较为低廉的团购程序可购买,网站简单,易维护,运营成本低。

  2、盈利快:做为电子商务网站,从一开始就能实现盈利,以保证网站的长期持续发展。

  3、政策扶持:某些地方政府,例如深圳,对于互联网电子商务表现出扶持的态度,大多数政府部门也不会有意阻碍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

  劣势:

  1、竞争激烈:已经存在大量竞争对手,较为知名的如美团网等。

  2、运营困难:运营网站对消费类商家可能不熟悉,联系商家确认产品有难度,通常网站可能缺少社会化媒体推荐经验,也缺少个人用户销售经验。

  机遇:

  1、市场潜力:一些核心一线城市还缺少足够服务,市场潜力大,目前还没有类似社会化电子商务产品的垄断产品存在。

  2、风险投资:运营此类业务的网站有获得风险投资的先例。

  威胁:

  1、发展前景: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前景不明朗,有可能会失败;目前在国内还没有成功案例,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运营风险:运营模式可能会带来人力资源成本,线下销售团队规模远超线上团队。

  总结:

基于社会化网络的B2C电子商务模式

  上面说了这么多,用一张图片来总结更清晰一些,上图是我做的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网站业务分析的图片,不仅仅包括Groupon,还包括Blippy、Alibaba、Intuit等网站,限于篇幅就不再多说。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富士康连连跳谁之过

  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视察深圳厂区当天晚上,富士康员工今年“第12跳”又发生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富士康连发12起员工坠楼事件,昨天晚上深圳电视台还在采访富士康员工,问他们签不跳楼协议的事情,总裁郭台铭还鞠躬向媒体保证自己不是血汗工厂,会改善员工生活,结果晚上11点就发生了第12起跳楼事件,富士康做企业做到这个份儿上,也算够失败的。

  可是在一个打工者眼中的乐园里,一连跳了12个,据说前去应聘的人还是络绎不绝,谁之过?

  苹果?

  苹果有责任么?当然有,据说iPhone这类电子产品,利润非常非常高,而代工厂商得到的利润少得可怜。但苹果没有求着你去做他的产品啊,商业上的往来,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你不给我代工,越南和印度有人在等着呢。

  富士康?

  富士康当然有责任,但郭台铭可能会觉得很冤,我提供的条件比别的工厂好,有空调的生产环境,工作又比较轻松,衣服不用洗,提供员工宿舍,这样好的环境,你在广东上哪找去?如果说富士康是血汗工厂,那估计广东90%以上的工厂都要是血汗工厂,很多人是没有见过工厂长什么样。记得读书的时候政治课好像曾经说过,资本家为了更好的剥削劳动人民,往往会采取一些增加福利等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可是万恶的资本主义还会采取增加福利的措施,咱们国内现在很多工厂则是直接赤裸裸地剥削。有多少非国企的国内企业敢站出来说,我比富士康提供的工作条件要好?

  跳楼者?

  他们有责任吗?最没责任的就是他们,难道我们要去追究一个死人的责任么?难道一个人连死的权利都没有了么?他们终于不用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那样,睡觉还在拧着螺丝钉,但愿天国里的人不用iPhone。

  到底是谁的责任?

  是我们的教育,是我们的山寨,是我们社会的冷漠。

  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改革,学校只负责把知识填充到我们的脑袋里,却忽略了我们是一个人,我们不是电脑,不是把信息写入到磁盘就可以运行了。除了填塞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可是在一个连老师都被物欲填充的社会,如何让他们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问问你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你真真学到多少东西是在社会有用的,有人教过你谋生的技能么?没有!完全没有人管我们读完书能不能养活自己,反正赚钱这种事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才有的。等到我们毕业了,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什么也不会,进去一张白纸,出来一脑浆糊。

  一切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依归,天天除了背书还是背书,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协作如何沟通,当然更不用提那些可笑的性教育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才让从学校里出来的孩子是如此的脆弱,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对明天感到无望,虽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但他们又无力改变,再加上心理的脆弱,于是……

  我们喜欢山寨,我们喜欢抄袭,我们在扼杀创新。没错,我们确实很强大,人家一个iPad可以卖四五千块,我们山寨一个卖800块。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山寨的800块,是多少同胞在日以继夜加班出来的呢?我们的成本低是因为我们在剥削我们的同胞。如果创新得不到保护,最终就是没有人敢创新,人人都去山寨,越山寨越廉价。国外产品价格高高在上,国内产品山寨国外,永远把最多的利润拱手让给别人。

  这是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这是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在为那一幢房子而拼命奔波,虽然这个梦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切都是那么的冷漠。只要你可以赚到钱,没有人问你为什么,能赚到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是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不要去骂富士康,也不要去骂苹果,不要说90后心理太脆弱,他们没有错。反思一下吧,如果我们不痛定思痛,就算富士康关闭了,这种现象还会发生。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保护创新,阻止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才是改变这种现象的终极之道。

  来源:涂雅投稿,原文链接,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涂雅并保留原文链接,否则视为侵权。

  关于富士康公司的延伸阅读:下面是几篇月光博客以前报道过的和富士康相关的文章。

  2008年:苹果iPhone手机上的中国打工妹照片

  我承认,这篇文章的标题曾经被门户媒体修改的很低俗,但是,这篇文章在当年无意中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事件营销“最美打工妹事件”。

最美打工妹

  2006年:血汗工厂为什么那么牛

  以前的富士康面对媒体那叫一个牛,记者报道富士康工厂的情况,不料遭富士康的3千万索赔和起诉,法院还将记者资产冻结,富士康那叫一个八面风光,谁都不放在眼里,现在遭到媒体的围追堵截,傻了吧。

  总结:富士康高层对此事件的处理有很多不妥之处,在第八跳的时候,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不思考实际对策,反而去请五台山高僧做法事,祈求公司平静下来,被业界传为笑柄。在第十一跳之后,富士康又一度要求员工签署一份“不自杀协议”,被解读为如果今后再有员工跳楼,公司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有员工痛斥富士康冷血,拒绝签署。而对于“跳楼换抚恤”的说法,郭台铭也明确表示富士康管理层已经注意到了。“抚恤金给得太高,可能是一种变相的鼓励,所以下一步我们只给予自杀者最基本的人道赔偿,标准不会像以前那么高了”。这种说法又引发了争议。总之,富士康对于这一系列跳楼事件处理上进退失据,导致了现在极为被动的局面。

  不过,即使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深圳也拿它没办法,关闭工厂的话会立刻导致四十多万人失业,这很可能导致社会不稳,犯罪率上升,而目前根本就找不到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富士康在深圳已经有四十多万员工,但大多数工人的工资仅仅达到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的确已经不太适合深圳的发展,深圳需要的企业更多的是华为和中兴,而不是富士康。我觉得比较稳妥的方法是缓慢提高人民币汇率,让这类企业渐渐无利可图自行裁员或者转型以发展知识经济。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提高博客阅读体验的六种技巧

  博客的阅读体验有很多方面,如果您要建立一个受欢迎的博客,那么,你可能要善待你的读者,提高阅读体验,这样会提高他们再次访问你博客的机会,让他们成为你的博客或网站的常客之一,当然你的网站如果可以注册的话,还可以成为你的注册用户之一,下面我就提供较为实用的六种方法。

  1.简短明了的博客介绍。

  这通常被大家认为是没用的,或者说不必要的,但不然,其实这样可以让访问者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网站或博客的类型。总结一下格式大致为:

  第一部分:网站的目标,即网站的主题内容,比如月光博客在刚建站是写的一篇介绍,月光博客,是一个以讨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科技为主的科技博客。月光博客的目标就是什么什么。

  第二部分:网站主的介绍,大致的内容就是我是谁,我现在的职业等,当然你也可以更加的详细点。

  第三部分:联系方式和网站说明,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这样读者或访问者可以和你联系,提出意见和自己的想法,对于网站说明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我不交换链接等。

  2.高质量的博文而不是求最多的博文。

  我们知道访问者访问你的网站是想从你的网站里面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或信息,他们第一次来访你的网站大部分是通过搜索引擎如谷歌等,才知道有你这么个网站,所以你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有时候即使是同一件事,他们已经在别的网站获知了,但是读者更想知道你(网站主)的个人想法,而不是别人说什么,某某网站说了什么,同时有了想法也要记得定时更新哦!如果你每一天或每一周(建议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也很难稳住访问者),同时又是发表不同的看法,访问者就会觉得耳目一新,那么你想没用户都难!

  3.偶尔能带有娱乐(幽默色彩)性质的方式去陈述同一件事。

  比如我会有很长的时间,我在写我的博客,一直在称述单调乏味的东西,这时候你应该考虑网站是不是应该渗透点具有娱乐色彩的元素呢?写出来让自己和访问你的博客的人可接受的,这样的一段时间里面常客也会来不定期的访问,他们不会觉得乏味,因为你总能给他们带来惊喜,一句话,我的建议是时常能以娱乐的性质给用户带来惊喜,陈述于对自己最近发生了的事的想法!

  比如:月光是一个主讲技术类博客,但月光会不定期的给读者带来诸如:我最近去了哪里,还带来了自己的近照等,这种方式绝对是能增加自己网站的个性和特色的!

  4.思路清晰,让读者在最短时间知道你要说什么。

  这其实很简单,就是当读者看到你的博文的时候不要发现错别字或重复的句子,不要把播客写成博客等,我相信这点要求并不高的!

  5.每篇博文能做到表达正确,清楚,简单。

  你永远应该要明白,博客并不是以网站主或博客主为主角,读者应该是主角,有流量才是王道。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是给用户看的,是给用户来打分的,所以能以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我们意思的,就应该最简单的表达,能700字的,我们决不能写到1000字,你应该清楚明白读者的上网时间是有限的!

  6.加强和你访问之间的交流。

  就是对用户的留言能做到及时的回复或建立一个能时时交流的论坛等,对用户的建议要细心考虑,对于不足的要加以改进!如:我们知道一个软件公司出来一个产品会建立一个论坛,来交流用户的想法,以此改进产品,其实网站也是产品,也需要交流和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有得到永久的“王道”,最后再祝各位网站主流量多多!

  英文原文:DailyBlogTips:6 Ways to be Kind to Your Readers

  中文翻译:Hap  Ju,QQ:903115812

  中文译文:提高博客阅读体验的六种技巧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胡泳:网络为王

  今天整理书架,发现书架上有一本泛黄的老书:胡泳的《网络为王》,拿起来翻了两下,就无法再放下了,一口气又看了一遍,颇有些感触。

  这本书是1997年出版的,理念却非常超前,当时论述的“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不就是现在大家说的“云计算”吗?那时提出的网络计算机(NC,Networdk Computer)现在以上网本的形式开始流行。那时候觉得不可思议的理念,现在也开始普及到大众,并渗入到人民的网络生活中。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关于“网络自由”的问题,早在十多年前美国人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书里也讲述了很多内容,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网络上的言论自由”的问题却还在世界各地争论的网络社区不休。

  例如,书中第二十章,“性幻想:永存的话题——电脑空间里的梦游人”就饶有兴趣地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里安分的学生贝克,却在新闻组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强奸犯和杀人犯,发布了大量暴力和色情的文章,有一篇文章的女主角“珍妮·多伊”是贝克的同学,私下里贝克对她狂恋不已。联邦调查局起初想以散发淫秽材料的罪名起诉贝克,不久就发现,根据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定,与图片相比,文字内容不被视为淫秽,上诉法院法官艾温·科恩驳回了这个案子,认为现实生活中的贝克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所有写作带有色情内容的作品的作家都应该被逮捕,当局将堕落为“思想警察”,从而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

  贝克的遭遇的确是不幸的,但贝克却又是万分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美国,他在这个自由世界可以受到第一修正案和现行法律的保护,要是他在中国的话,现在估计还在监狱里承受煎熬呢。

  然而中国的环境和美国的确是不同的,在国外大获成功的网站,到了中国却变成了官方不遗余力的打击和限制的对象。当年我们对互联网充满了各种美妙的幻想,很多人想在互联网上大干一场事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却发现现在的环境竟然和洋务运动时期一模一样,我们在科学技术上似乎是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培养和壮大本土民营企业,一边是各种条条框框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一边是“国进民退”的形式壮大国有资本,中国的互联网到的未来究竟会是怎样,我感到很迷茫。

  附录:性幻想:永存的话题——电脑空间里的梦游人

  杰克·贝克(Jake Baker)最大的嗜好就是杜撰残忍的、对女人充满仇恨的色情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送到互联网络上。这些总是以第一人称撰写的故事情节简单,内容却毫不含糊,甚至真实得让人感到可怕。

  1995年1月,莫斯科一位16岁的女孩在alt.sex.stories新闻组里漫游,不幸读到贝克的一篇原作。故事的名字叫做《多伊》(Doe),在正式开始之前,作者写下了两句话:“下面的故事包含大量的病态内容。你已经受到警告了。”

  16岁的花季少女被她所读到的残暴内容吓坏了。她把这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又讲给一个朋友听。父亲的这位朋友叫做理查德·杜瓦尔,是一位在莫斯科工作的50岁的美国律师。凑巧的是,杜瓦尔毕业于密执安大学,所以,当他看到贝克的畸形故事发源地是umich.edu──这是他的母校的网址──他感到万分惊讶。“我当时想,这篇东西不仅仅是低级趣味,而且意味着十足的病态。”杜瓦尔说,他随后打电话给密执安大学校长办公室,质问为什么学校的帐户上竟存在这么肮脏的东西。

  《多伊》讲述的是一个劫持妇女的故事,读起来仿佛真事一样。开篇写故事的叙述者和他的朋友一起闯入一位姑娘的公寓,准备对她进行非礼。

  我和杰里向她包抄过去,她惊恐万状,浑身颤抖……

  她用一种低微的、充满恐惧的声音说,“为什么你们要这样做……我从来没有伤害过你们……请、请别这样!”我在她面前停住脚步。杰里狞笑着,仿佛没有听到她可怜的乞求。我说,“闭上你的臭嘴,你这个婊子!”同时在她头上狠命地一击。她倒在地上,哭泣着,像一个球一样蜷缩起来。

  “好吧。让我们来快活一场!”

  两个家伙把姑娘的头发系在吊扇上,对她进行肆意摧残,然后残忍地把她杀害,并肢解了她。故事的结尾是,两个主人公在她的尸体上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毁了公寓,随后扬长而去。贝克,20岁的密执安大学语言专业二年级学生,使用自己的真名把这篇故事送到了网上。

  贝克在学校里是个安分的学生,体型瘦弱,戴着眼睛,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然而,他的网络“化身”却截然不同。1994年10月,贝克第一次向alt.sex.stories“投递”他的作品,题为《钓鱼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被她的哥哥及其朋友强奸、折磨和谋杀的故事”。故事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讲述两人如何策划强奸过程;如何预备老虎钳、刀子、可安装不同钻头的电钻、一盒针及打火机等种种工具;如何到湖边找到那个女孩,把其男友推到湖中淹死。最后他们强奸了女孩,并用准备好的所有工具杀死了她。

  贝克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惊人的想象力。在alt.sex.stories的文字世界里,这位在现实中看上去与世无争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疯狂的强奸犯和杀人犯。贝克刻意把故事中的女性塑造得天真无邪,而男性主人公总是对她们发起突然袭击,在她们的惊恐无助中获取巨大的快感。

  沉迷于这种角色游戏中而无法自拔,贝克在网络上暴露出他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早期的未经出版的作品中,贝克笔下的男人还能够笑着离开他们的牺牲品;逐渐地,故事变得越来越离奇,常常以残酷的死亡为结局。主人公也越来越充满兽性,在犯罪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这类故事在那些有潜在性犯罪欲望的读者中非常流行。这些人对贝克的写作能力钦佩不已。“我刚刚读到你的新作。太妙了!”一位读者评价道。“你,先生,是绝对有病的。然而我喜欢这样!继续给我们讲那些美妙的故事吧。”另一位读者说。其中一位甚至把贝克比作海明威,并请求贝克写一写自己的邻居──一位10岁的小女孩,他幻想中的强奸对象。他提出要给贝克寄一段他录下的小女孩跳舞的录像,以便于他心目的“大师”写作时参考。贝克对这种反馈深表感谢,答应考虑一下再说。

  贝克的下一篇作品同样不乏暴力和色情。在《散步》中,一位年轻人外出散步,砬到一位少女,他劫持了她,强奸后把她杀害了。离开杀人现场时,他高兴地想,她的尸体会被虫子所吞噬,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

  alt.sex.stories中充斥各种性话题,经常光顾这里的读者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性变态者,当然也不乏好奇者。alt.sex新闻组的创立有点像一个带有反叛意味的笑话。1987年,一群系统管理人员出于对新闻组无用信息超载、而有用信息又太少的忧虑,决定联手对新闻组的发展予以控制,由他们来判断哪一类新闻组可以继续存在,什么样的新话题才能入选。他们最早的行动之一,就是拒绝批准建立一个有关吸毒的新闻组。互联网络的先驱之一约翰·吉尔摩(John Gilmore)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他的回应是创设选择类(alt hierarchy),在选择类中,任何人都可以在未经系统管理小组允许的情况下,创立一个选择新闻组。alt.drugs(毒品)成为选择类下的第一个新闻组。1988年,布莱恩·里德(Brian Reid)增加了alt.sex(性)和alt.rockn-roll(摇滚乐)。他承认,他不清楚alt.sex中将会流行什么内容。那上面通常是一些普通的色情故事,但偶尔也会有贝克这样不寻常的人出现。

  贝克在生活中与电脑为伍,从不被人注意,但在网络上他变得激动不安、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在一篇性幻想故事的前言中,他写道,他写作的目的是激发一些人的性欲,同时引起另一些人的不安。“不管怎样,说出你的看法,”他要求说,“对一个作家的最大侮辱莫过于对他的作品无动于衷。”在他最后一次投稿时,他说,“我的上一篇故事引起了不少反响,。只要有反馈(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就会定期投稿。像以往一样,欢迎评论和批评。”

  这篇故事也就是《多伊》,出现的日期是1995年1月9日。它与贝克的其他作品一脉相承。唯一不同的是,女主角“珍妮·多伊”(媒介报道此事时使用的假名)是贝克的同学,私下里贝克对她狂恋不已。《多伊》在网上出现仅仅10天,俄罗斯少女读到了它,并最终引起贝克母校校方的注意。

  学校的保卫部门找到了贝克,他对这件事供认不讳。他说他写作的目的是“驱除身体里的恶魔”,并拒绝接受心理咨询,认为那是“巫医”所为。他谈到自己不幸的童年(父母很早就离了婚)和少年时期两次试图自杀的经历。他在大学里获得了一笔学生贷款,唯恐将会失去,所以把写作当作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他还告诉保安人员他想通过自己的故事给其他人留下深刻印象。

  保安人员将故事拿给“多伊”看。当他们问多伊这篇写有她的真实姓名的故事是否使她感到深受威胁时,多伊浑身颤抖,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尽管她对贝克没有多少印象,贝克也没有找过她,而且她知道贝克从未想到最终她会看见这篇东西,毕竟,成为他人性幻想中强奸与谋杀的对象的滋味绝不好受。美国法律规定,向他人发出威胁的人可以受到起诉。联邦调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开始介入此事。为贝克的作品所震惊,他们决心把他送进监狱。

  与此同时,贝克对记者发表谈话说:“我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东西感到懊悔,它们给多伊或其他人造成了伤害,我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我愿作出任何补偿,只要不让我离开校园。”他想得太天真了。2月9日,他被正式逮捕。

  贝克只交过一个女朋友,案发时还是童贞之身。他从未有过性体验──所以他大胆杜撰这样的体验。不论是对他的心理评估,还是有关人员的问讯,都显示他对共同生活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憎恶之情。父母离婚后他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现实生活中他从未得到女孩的青睐,所以他袭击、强奸和杀害她们──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电脑化空间里。贝克坚持说,在现实中他从未想要伤害任何人。

  贝克的身心显然深受心理和性问题的困忧,他的作品公开表露出一种少年人的表现癖(exhibitionism)。他的母亲对当局的做法大为震怒,并把学校的管理人员称为女权纳粹分子(Femi-Nazis),说他们对男人充满仇恨。她说当儿子得知校方把《多伊》拿给“多伊”看时,“他整整一个星期不吃不喝,只是不停地哭泣。”对于儿子的被捕,她说,“我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在美国发生。”作为一名专门教授创造性写作课的老师,她承认孩子的“创造力”是有点过分,然而,“他写的那些故事,不过是男孩们之间争强好胜的一种游戏罢了,怎能当真呢?”

  在《多伊》的开始,贝克写了一个不承担责任的说明,这个说明颇有些哲学意味:“下面的故事只是词句而已。词句是没有内在意义的。柏拉图早就死了。”不幸的是,贝克就读的密执安大学有一位业界知名的法律教授──凯瑟琳·麦金农(Catherine MacKinnon),她也是研究性别平等的专家,其主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色情文学即暴力。

  麦金农认为,色情文学使妇女受到损害并被边缘化,不管在公共生活中还是在私人范围内都是如此;它增强了社会的暴力倾向,并培埴仇恨情绪;它应该被视为非法。

  麦金农最近的一部著作名字就叫《只是词句》。她在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是由语言构成的。色情词句实际上就是暴力行为。”她特别提到贝克的案子:“他的写作充满诽谤、性骚扰,而且侵犯了隐私权。”贝克的故事“把一个人的名字与色情联系起来。它选择一个特定对象作为袭击目标,但袭击者并非仅仅是筹划实施的那个人而已,而是所有读到这篇故事的人……珍妮·多伊被整个世界所奸淫。”

  联邦调查局起初想以散发淫秽材料的罪名起诉贝克,然而他们不久就发现,根据最高法院的一个判定,与图片相比,文字内容不被视为淫秽。在联邦地区法庭上,贝克的律师一再强调,尽管他的故事充满暴力和色情,但心理评估表明,他无论对他人还是自己都不具有危险性。现实生活中的贝克与故事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两者混为一谈,所有写作带有色情内容的作品的作家都应该被逮捕,当局将堕落为“思想警察”,从而违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有关言论自由的规定。

  法官称,如果涉及的只是一个强奸和折磨的故事,才说得上与第一修正案有关,但贝克案有两点值得加以特别注意:第一,他使用了一个大学女生的真名作为故事中的角色;第二,他曾通过电子邮件与另外一个人讨论如何劫持珍妮·多伊。由此,贝克的行为被视为深具威胁性,被处以不准交保的监禁。律师认为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除了叛国罪、谋杀罪以及恐怖主义行为以外,对于没有前科的人拒绝保释是非常罕见的。他把案子带到了上诉法院。

  1995年6月21日,上诉法院法官艾温·科恩驳回了这个案子,贝克的故事被形容为“只不过是个有点野蛮而没有品味的小说罢了。”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赞扬科恩的判决说,“贝克的语言具有冒犯性,但并不对任何人构成可见的威胁。人们不应该为私下的想法或幻想受到审判。”

  贝克案一直受到互联网络的关注。alt.sex里面关于案件进展的讨论自不必说,其他的新闻组,如soc.culture.usa, misc.legal及alt.internet.media-coverage也对此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专门的新闻组出现,如alt.jake-baker.d.虽然舆论认为贝克的故事太过分了,但大多数网络用户却害怕政府作出过火的反应。政府的行为会限制言论自由,并且一旦开了头,干预就会无止无休。

  电子通信自由的坚定鼓吹者、电子边疆基金会的法律顾问迈克·戈德温(Mike Godvin)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贝克是不是一个好人、甚至是不是一个健康的人,而在于他所传送的东西是否构成犯罪。科恩法官判定,贝克的故事和电子邮件不构成威胁,因而贝克是无罪的。大多数律师、作家和熟悉案情的记者都同意,贝克的故事和电子邮件受到第一修正案和现行法律的保护。然而,应该变革现行法律以惩罚他的行为吗?第一修正案允许法律作这样的变动吗?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中国互联网地图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地图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众多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在涉足这一行业,互联网地图服务提供的信息和搜索服务给广大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创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然而,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地图行业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月光博客将从各个方面对中国互联网地图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的历史

  谷歌是较早进入互联网地图领域的服务商,早在2005年就推出了电子地图服务Google Maps(谷歌地图)和电子地图客户端软件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当年谷歌地图的一经推出,便轰动了全世界,原先收费的软件变成了免费产品,兴奋的网民随即发现,那些遥远的国家和地区顷刻间变得触手可急,地球仿佛顷刻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我在2005年6月写的第一篇关于谷歌地图的文章,用了“令人震撼的Google Maps”这个标题,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出当时这个服务带给我的震撼,因为它实在太酷了,我第一次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卫星地图(当年看卫星地图也算是泄密啊),一些分辨率大的城市竟然都可以看到每条街道的楼房甚至街上的汽车,谷歌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如果没有谷歌地图,我可能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居住城市的清晰卫星图片。

谷歌地图下的深圳

图1:谷歌地图下的深圳

  中国互联网地图市场规模

  谷歌提供的地图,不仅仅是免费的,而且完全开放,提供了Google Maps API接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Google Maps API都是谷歌使用量最大的API接口。这个免费的地图接口引发了世界性的地图应用狂潮,各种形态的基于Google Maps的地图服务相继出现。

  对于中国来说也不例外,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在线地图市场规模仅2.2亿元,2007年就猛增了127%,达到5.0亿元,2008年,中国地图市场规模继续取得110%的翻番增长,达到10.5亿元。

2006-2012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规模

图2:2006-2012年中国互联网地图服务市场规模

  然而,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对于地图服务的监管力度加大,以及地图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中国互联网地图的发展也越到了瓶颈,各个互联网地图服务商都在寻找地图服务的创新。

  Web 2.0时代的互联网地图

  早期的互联网地图是Web 1.0,仅仅是个用于显示和查询的地图服务,系统显示什么地图,用户就得看什么地图,地图产品的黏度很低。用户对地图网站的定位依旧停留在工具型网站,导致互联网地图网站的使用率不高,用户忠诚度也不高,很容易使用替代性的地图产品。

  谷歌地图在提高用户黏度上做了不少探索,例如用户标注地图(User Generated Maps)和个人移动定位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

  UGC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英文缩写,即用户创造内容,是Web2.0的重要特征之一。如维基百科、博客等类型的网站主要靠用户自主创作发布内容,形成这类网站的主要内容来源。UGC也是草根文化的体现,用户标注地图(User Generated Maps)则成为互联网地图服务的UGC,普通用户可以创建地图,标注个性化的地标,让被动的“地图用户”转变为主动的“内容提供者”,不但提高了地图网站的用户黏度,还把地图网站变成了一个社会化网络平台。有了用户标注,互联网地图一下子从Web 1.0跨入了Web 2.0的行列。

  Google Earth有两个重要的UGC图层:Panoramio和Google Earth Community,这里不得不提一下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和谷歌地图(ditu.google.cn)的不同,Google Earth是地图客户端软件,更为易学易用,功能也更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Google Earth对User Generated Maps的良好支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Panoramio照片图层和Google地球社区图层,而在中国版的谷歌地图服务中,并没有启用UGC图层。

谷歌地球软件

图3:谷歌地球软件

  Panoramio图层和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

  Panoramio照片图层的功能很有趣,可以在Google Earth上显示用户拍摄的照片。Panoramio本身是个网络相册服务,用户使用支持GPS的手机拍摄照片后,上传到Panoramio相册后,经过工作人员审核后,这个照片就会在Google Earth的拍摄地点处显示。除了手机拍摄之外,只要是包含地理位置的数码相片都可以上传,用户可以通过Picasa和Google Earth标记照片坐标

Panoramio照片

图4:Panoramio照片网站

  Panoramio的运营非常严格,用户上传的照片需要符合一系列标准才能被收录,如果用户上传包含人物、汽车或者室内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即使含有地理标志,也不会被收录到Google Earth中,因为拍摄照片需要到实地拍摄,且照片需要审核,当局从一定程度上可勉强接受这种运作模式。

  另一个UGC服务:Google地球社区就没有这么走运了,Google地球社区是一个地标图层,用户在Google Earth官方论坛bbs.keyhole.com注册用户即可发布地标,不需要上传照片,用户可以在任何区域标注任何地标,哪怕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受管制的自由社区,人人都可以自由的标注各个建筑物的信息,包括各种所谓的涉密信息(例如军用机场、军营、飞机、舰艇、国家领导人的住所等),这是当局很不喜欢的事情,因此需要对这些自由信息加以管制,Google地球社区一度成为最具争议性的话题。

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和Panoramio照片图层

图5: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和Panoramio照片图层

  因此,我们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同为地图服务,谷歌地图(ditu.google.cn)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在中国会受到完全不同的两种待遇,谷歌地图进入了中国并至今在中国运营,服务器在北京,而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却从来没有正式进入过中国,虽然Google Earth在中国有很多人在用,甚至于CCAV也在自己制作的节目中频繁使用Google Earth软件,享受着Google Earth给自己的电视节目带来的绚丽效果,忽悠着大众,但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遗余力地抨击Google Earth这个软件,是什么原因让CCAV对于Google Earth产生了这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呢?原因就是UGC - Google Earth Community图层。

  国外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应用

  互联网地图和GPS手机整合点之一就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随着3G时代来临,位置服务逐渐被广大的用户所接受,2008年以来,GPS手机销售的爆发性增长,基于LBS的市场也在快速成长,并且蕴藏了巨大的商机,众多通信运营商、地图厂商、软件开发商等积极投入其中,大力推进LBS服务。Google也先后发布了多个LBS应用,包括Google Latitude(谷歌纵横)和Google Buzz,Google Latitude在2009年就推出了,Google Latitude支持Android、Blackberry、S60、Windows Mobile四种智能手机,非智能手机用户(例如S40手机)目前还无法使用这项服务。

“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服务

图6:“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服务

  Google Buzz从一开始就可在移动产品中使用,对于iPhone和Android都有较好的支持,用户使用支持GPS手机的手机发布信息后,可以显示出详细的地理位置,旁边还有该位置的地图显示链接。不过对于不支持GPS的手机和电脑用户,Buzz并没有提供位置定位服务。

Google Buzz对地理位置的支持

图7:Google Buzz对地理位置的支持

  Google Buzz目前已经和谷歌地图(Google Maps)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在Google Maps中也可以看到用户发布的信息,这种整合同样令人震惊,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城市里某个建筑物里人们的发言,而在iPhone中,用户还可以看到周围有谁在Buzz,以及Buzz了什么。微博客在这时有了另一个维度的显示模式。

Google Buzz和Google Maps的整合

图8:Google Buzz和Google Maps的整合

  除了谷歌之外,Foursquare也是基于位置的LBS应用,不同的是,Foursquare有SNS的概念,用户通过Checkin能得到商家的奖励,用户之间有粉丝和关注的关系,这项服务在中国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风险,因为用户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商家,敏感区域(如军事基地)用户进不去,也就没法Checkin了。

Foursquare应用

图9:Foursquare应用

  随着3G加速位置服务普及,个人用户的规模化发展使得移动位置应用成为一种大众化3G应用,其前景非常不错。

  中国LBS的前景

  中国的LBS发展会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LBS服务本身并不是什么敏感的服务,每个人只是标注自己去过的地方,用户创建的地标也是自己能去的地方,不能去的所谓“秘密地点”用户也无法标注,因此,这个服务和Panoramio服务一样,也是可以接受的服务,但如果进行监管却缺乏一个好的借口。

  目前流行的大量LBS服务的基础又是互联网地图服务,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商业利益,控制了互联网地图服务,无疑会在即将爆发的移动互联网蓝海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正因为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巨大商机,使得某些机构非常想进入这个领域“淘金”,清理走民营网站后,这些机构就可以顺势取而代之,这种现象应该和去年的“互联网视频服务”的管理类似,通过“许可证”等方式控制民营网站进入互联网地图领域,最新修订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在这个时候发布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国家测绘局公布了《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之后,国家测绘局副局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互联网地图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互联网地图服务...也带来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地图出现问题,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严重的甚至损害国家安全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会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国家测绘局声称互联网地图服务需要牌照才能运营,到2010年底,未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仍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活动的,将依法查处并公开曝光。

  目前类似Google Maps的服务在在中国有很多,最有力的一个竞争对手是百度地图,除了卫星地图功能之外,百度地图具有大部分中国版谷歌地图的功能,包括地图API,值得一提的是,百度API的接口和Google Maps API的接口几乎一模一样。

  结语

  互联网地图服务无疑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未来在线地图网站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商业利益和对自由信息管制的双重驱动,中国互联网地图的未来发展将面临的是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竞争,各个地图企业只有不断推出创新的地图产品来增强用户的黏度以及不断的探索盈利新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