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控股天弘基金 阿里无银行之名行银行之实

  10月9日晚上,业界突然传出一条重磅消息: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出资11.8亿元认购天弘基金26230万元的注册资本,完成后占其股本的51%。事实上,阿里系控股天弘基金早在意料之中,再加上此前早已经发力的阿里小贷业务,资金一进一出,阿里已经成为了实质上的商业银行。

  何谓“银行”,字典里的解释是通过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任务的信用机构。简而言之,银行最主要的指责就是吸收存款和放贷,阿里金融如果要把小额贷款业务做大,信用审查不是问题(阿里有几百万家企业的真实交易往来记录),资金来源是其最大软肋(支付宝滞纳金不能乱用),而解决资金来源最大的保障就是---余额宝!

  先把阿里金融集团独立出去让彭蕾执掌,然后发力之前已经成立的小微贷款,进而培养余额宝,阿里一步步解决银行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几个要点,马云作为一个“打太极”的高手,在下很大一盘棋,而这盘棋子的走向也逐步清晰,犹如掌上观纹。

  “货通天下、汇通天下”是中国几千年很多商业大亨的最高追求,商业祖师爷陶朱公都没敢这么想,红顶商人胡雪岩和明朝巨富沈万三没有达到这个高度,晋商乔致庸差一点达到但最终失败。现在马云要做的就是前人所没有做到的事情,借助阿里庞大的电商生态体系,马云达成了“货通天下”的目标,现在阿里金融体系早已经天时地利与人和(政策支持,市场成熟,不缺资金和人才),是时候做一个再造阿里甚至比现在的阿里还要大的事业了---汇通天下。显然,从阿里布局金融体系的那一刻起,马云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心里准备,一个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正在开创,虽然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失败的可能性超过5成。

  让我们来回归正题,就阿里入股天弘基金本身来看,阿里为何在此时此刻投资并且控股天弘?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试水成功。此前“余额宝”只是阿里与天弘基金的“试水”,并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效果好当然更好,为阿里金融下一步动作打下基础,即使失败也对阿里的整个布局不会形成太大影响,阿里还可以找其他基金或者其他方式来做吸纳存款的事情。不过,毋庸置疑,余额宝的“试水”是成功的。

  第二:控制权。马云为首的阿里管理层是一个掌控欲极强的群体,从最近的合伙人制度以及双重股权制度可见一斑。而余额宝被阿里看是一个可以再造一个阿里的战略性产品,关系重大,阿里自然想要将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会让任何机构占据主导,阿里需要的是绝对的话语权,所以阿里愿意花11.8亿元入股一个刚刚成立的天弘。

  第三:政策利好。余额宝刚刚推出时最大的风险来自我国金融政策方面的限制与不确定性。而近日随着自贸区的设立以及审批民营银行等系列举动可以看出,国家正在放宽金融行业门槛,允许甚至鼓励民营资本进来,所以阿里此时控股天弘基金实为难得的机遇。

  早在半年前,阿里成立小微金融集团的时候我就发文阐述过阿里和银行之间微妙的关系,今天再次提出和大家讨论。

  阿里推出的小贷业务短期来看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因为虽然阿里贷款在利率上没有占据明显的优势,但企业贷款门槛相对来说较低,符合广大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而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阿里小贷款在2013年短短半年内就放出130亿,而且利用阿里庞大的企业信用体系,使得贷款坏账率降至1%。

  阿里涉足金融业务长远来看,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利大于弊,因为在阿里的冲击下会“逼迫”商业银行进行自我改革。传统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问题多多,但因为不愿承担改革带来的风险而固步自封,自身主动改变已经不太可能,必须通过外力来激发其改革潜力。显然,通过阿里的入局,商业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也会逐步放宽贷款门槛,甚至会和阿里合作,接入阿里的信用体系,帮助到更多的中小企业。

  阿里巴巴做金融最大的价值不是自己做了多大,也不是给多少企业发展带来资金,而是在阿里的竞争下,重新激活了商业银行和市场的活力,改变了其行业规则,和广大人民以及中小企业一起重塑金融生态体系。

  阿里用来吸纳存款的余额宝业务除了督促商业银行的改革,也会起到净化市场的作用。当前国内小额存贷款公司成千上万,虽然存款利息比商业银行甚至比余额宝还要高,但因为这些企业往往朝夕不保,每年倒闭的比比皆是,余额宝做大后,用户从资金安全和资金收益两个方面寻找平衡点后,余额宝成了较好的选择,第三方存贷款公司受此冲击大部分将会死掉,活下来的将会是那些资金存放相对安全,利息相对较高的企业。这或许,是余额宝无心插柳做的一件利于市场环境的好事。(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全球网络自由度排名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自由之家”发布了“2013网络自由度”报告,研究人员基于上网的障碍、内容的限制以及侵犯用户权这几个方面对每一个国家的网络自由进行评估,在被评估的60个国家中,网络自由度最佳的十个国家分别是:冰岛、爱沙尼亚、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意大利、匈牙利、英国。

  报告发现,网络监视的增加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个趋势,美国前情报合同工斯诺登的案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的秘密监视活动展开了重要的辩论,报告显示美国的网络自由度也出现下降,另外,有35个国家扩大了它们的技术和法律监控能力。

  自由之家的评分系统规定,0到30分意味着互联网完全自由,31到60分意味着互联网部分自由,61到100分意味着互联网不自由。

  据自由之家的评估,世界上最自由的互联网是冰岛,其自由度被评估为6分。之后是爱沙尼亚(9分)、德国(17分)、美国(17分)、澳大利亚(18分)、法国(20分)、日本(22分)、意大利(23分)、匈牙利(23分)、英国(24分)。伊朗以91分在全球互联网自由度评分中垫底。

  以下是mashable做的排名靠前的国家统计图表。

全球网络自由度排名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Google App Engine支持PHP环境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App Engine目前已经开放了对第四种语言PHP的支持,现在,所有用户都可以在GAE上搭建基于PHP的应用了。

  PHP是当前WEB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很多世界各地的程序员都在使用PHP开发程序,其优势是可扩展性和易用性,很多知名的产品,例如phpMyAdmin、Drupal、phpBB、WordPress等都是基于PHP开发的。

  在GAE里引入PHP后,Google还发布了不少应用支持,例如WordPress的GAE扩展GAE读写文件的功能,对于mbstring和mcrypt的支持扩展等等。

  在GAE开发和部署PHP类似Python,在Windows下需要安装的SDK环境有Python 2.7和最新版的App Engine PHP SDK,下载链接参见这里。系统支持php.ini,只要将其放在根目录下即可。

  Google给了一个helloworld的测试例子,创建修改 helloworld.php和app.yaml后,执行appcfg.py update helloworld,即可将该测试应用上传到GAE的服务器上。

  在数据库方面,只支持MySQL数据库,并且只能用Google自己的Cloud SQL数据库,这个云端MySQL数据库并非免费,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限制较多。

  总的来说,对于PHP开发者来说,GAE能够支持PHP是件好事。

国家知识产权局幻灯片被指用盗版系统制作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昨日,认证信息为“长城宽带工程师”的网友“超级真新人”发微博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培训幻灯片《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程序》作者为‘番茄花园’。”他的微博中还贴出了一张图片,图片显示在一个名为“幻灯片1”的PDF文件属性中,作者确为盗版系统“番茄花园”。南都记者昨晚证实,该幻灯片署名“机械发明审查部公益授课小组鲁楠”,目前仍能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下载。

  幻灯片用于专利申请培训

  南都记者昨晚以“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程序”作为关键词检索,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找到了这个幻灯片。幻灯片共有64页,每页上都有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标识与网站地址,署名为“机械发明审查部公益授课小组鲁楠”,目前仍能正常下载。优酷网上一段两年前上传的视频显示,这个幻灯片曾被用来授课。

  查看幻灯片的属性,文件创建于2010年9月17日,作者确为“番茄花园”,这也正是为网友诟病之处。“番茄花园”为一个下载站点,以提供盗版微软w indow s系统而著名。上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幻灯片可能是在一台装了盗版系统的电脑上制作而成,至少创建模板的电脑使用了“番茄花园”提供的盗版系统。

  虽然上述幻灯片制作于几年前,但仍然让很多网友感觉到讽刺。网友“骆永华”就评论,“欣慰的是,工商局领导一定不会穿假冒名牌!”

  产权局曾表态要“加强规范”

  “番茄花园”站点负责人洪磊2008年8月被拘,后以侵犯著作权罪被追究刑责,获刑3年6个月。

  相关报道显示,当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副局长曾对媒体表示,微软投诉“番茄花园”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已意识到,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一些国际企业过去“放水养鱼,鱼大了后拉网收鱼”,这给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带来了很大危害,今后将加强对类似行为进行规范。

  而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一篇回顾2008年的文章中,“番茄花园网站侵权案”位列“比较有影响的案件”。该局认为,“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行动不仅遏制了互联网盗版行为的蔓延之势,有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为合法经营网站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

  南方都市报记者 张书舟

  微评:建议微软中国赶快介入,调查一下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否使用了正版Windows,如果没有的话,可以收一笔款。

我们是否正在见证Ubuntu的没落?

  历史总是在事件发生数年之后才被书写。但当自由软件历史的记载最终完成时,我确信去年将被标�为Ubuntu没落的开始。

  起初,这个想法看起来似乎十分可笑抑或是怀揣恶意。你可以发现Ubuntu的爱好者们依旧为项目的每一点变化而��,而记者仍毫不批判得记录着创始人Mark Shuttle的每一句话。

  社区主管Jono Bacon正致力於为Ubuntu Touch移动操作系统建立一个应用开发者社区,Ubuntu的商业性机构Canonical时不时宣布一些使其声誉上升的消息,例如与中国政府合作以开发一个国家级的中文操作系统,以及被选中在Linux上参与分发Steam游戏平台。

   以上这些都无法掩饰Google趋势上单字"Ubuntu的搜索量剧烈下滑的事实。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除了Android与Mageia外的其他主要上。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发行版下降得同Ubuntu一样剧烈——仅为2007年10月份搜索量的一半,位於自2006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点。Linux发行版

  疑虑不止这一点。Ubuntu与Canonical正逐渐将其从Shuttleworth一度想要领导的自由软件社区孤立出去。去年,社区不断表示至少其中一部分感到被削弱了。

  最糟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随着一个接着一个计划的失败,Canonical的盈利能力显而易见得下降了。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显示出组织正处於混乱之中,并且很难纠正——如果还可以纠正的话。

我们是否正在见证Ubuntu的没落?

  好坏参半的孤立

  去年与Ubuntu的头一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2005至2007年间,Ubuntu是Linux桌面最新且最有力的希望,批评也大多被限定在了那些认为Debian并未给予足够信任的人以及怀疑一个古怪的百万富翁的动机上。

  在这些早期的岁月里,Ubuntu在改善桌面的可用性上做了许多努力。最显而易见的大概就是多国语言的安装支持和键盘区域的切换。这些现已成为所有主要发行版的标配。

  然而,Ubuntu和Canonical渐渐得将其与自由软件社区的主流相孤立。Shuttleworth提出的的关於项目整合其释出版本的提议书以及对可用性的夸大描述大多被忽视了。由於对GNOME开发速度的不耐烦——以及,可能是将其视作GNOME社区的傲慢——Suttleworth开始开发Unity界面,一个令他�迷的设计项目以至於辞去CEO职位来监督它。

  Unity和其他细节迅速成为Ubuntu新版本的重心。如果有时版本更新的打包慢於以往,很少有人会注意到Canonical强加的一些变化,特别是给予设计团队针对Ubuntu社区的一票否决权。

  然而对於所有针对Unity开发的努力,结果显而易见。这些花哨的设计更适合於移动设备而不是工作站和手提电脑。根据Distrowatch提供的数据,只有11个发行版默认使用Unity界面,尽管由Ubuntu衍生的发行版有79之多。其他主流发行版大多不提供Unity,更没有致力於改进的了。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Upstart,一个在Ubuntu上的替代Inti守护进程的项目。较近期的则有Mir,一个Wayland的替代品。这些项目的目标似乎是打算替代X Window系统。

  尽管两者都遵循自由软件协议,Canonical通过一个贡献者协议实际控制着这两个项目。该协议宣称所有权利由Canonical保留。

  也许就是由於这个原因,Intel最近宣称不会支持Mir。在过去的四年里,Ubuntu和Canonical从自由软件社区的一个受欢迎的成员变成了一个在遵守自由软件协议的同时却却破坏其精神的独行其是的团体。似乎没有多少人打算支持他们。

  扰乱秩序

  Canonical越是孤立於自由软件社区,它就越是企图对控制Ubuntu社区。

  这种行为被广泛得认为是为了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尽管Canonical作出支援及合作公告的速度很快,这些公告却甚少提及公司的经济价值——运营9年以来任何值得报告的好消息都难以想象得被省略了。但是,无论出於什么理由,Canonial正在日益强加决定於Ubuntu志愿者社区上而不徵询他们的意见。

  许多决定都过於斤斤计较。这些决定的范围包括了从不支持一个完全遵循自由软件协议的Ubuntu版本以及一个基於KDE的Ubuntu版本到标题栏图标的定位和HUD菜单介绍的位置。

  然而,同许多争议一样,这些具体事例同社区关系比起来不值一提。不同於Canonical, Ubuntu的每日运作更接近於任何其他的自由软件项目,拥有讨论和谘询的规范守则。一个Canonical�员处於顶点且拥有决定权的等级制度的引入即便是在事务得以礼貌解决的情况下仍会造成许多冲突——而往往礼貌解决是不会发生的。开放的讨论环境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Canonical以“为了让Ubuntu成功的大局”名义驱迫,压制社区。

  矛盾爆发於2013年2月,随着一些Ubuntu的长期贡献者开始公开质疑他们的角色和作用,许多人开始考虑退出(尽管实际事实上只有一个人这样做了)

  有些这些不满的早期迹象被Jono Bacon的外交手段所平息,然而短短几个月后随着Ubuntu主页上一个社区链接被移除这些不满再次爆发。

  再一次,Bacon设法平息了争端,并且——作为一个局外人所能讲述的——这个社区从此“安静”了好几个月。但是,由於Canonial长期忽视大多数的Ubuntu社区,这些社区长期以来聚集的矛盾难以同时消除。又一场贵圈真乱的发生不过是时间问题。

  迷失目标

  无论Canonical是否相信Ubuntu的分发有利可图,毫无疑问的是早期的一些分发尝试应当已经提醒公司赚钱的可能性之低。但Ubuntu这些年的磨练表现出Canonical希望——或是曾经希望——去达成这不可能之事。也许Canonical简单地将高品质的分发看作实现伟大目标的必要一步。

  无论如何,在Unity上耗费如此之多的精力似乎是一种心烦意乱的表现。至今,Canonical表现出的缺乏商业规划阻止了任何有可能的盈利机会。

  根据一些未被证实的传言,有可能是在线存储,一个音乐商店,商业广告之类的项目在短期内为Ubuntu的开发提供了资金。然而,如果是这些使得Ubuntu得以盈利,没有人提到过这一事实。通过使开发者在线举行会议以节省开支而不是让人对公司提供节约开支的建议,没有人能得到好处。

  同样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可能会造成其他问题。举例来说,广告轰炸导致人们产生关於个人隐私的疑虑,Richard Stallman将之称为间谍软件。这些广告同样也是社区不满的原因之一。

  目前为止Canonical已经花费了一年时间以求解决隐私问题。然而,细节的缺失意味着人们仍被强迫信任Canonical。

  其他的一些副业,例如Ubuntu TV,仍未推出成品。目前,Ubuntu的主要战略似乎是要成为多种规格产品的整合,但试图打入业已饱和市场的举动似乎十分暧昧。Ubuntu Touch界面预定将随13.10版本环境於10月释出,但是如果任何手机制造商推出内置该系统的产品的话,Canonical即在为释出日期而节约公告。

  最糟的是Ubuntu Edge的筹款活动,一次通过众筹推出手机的尝试。如果成功的话,Canonial将有可能被公认於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活动的最后,3200万美元的筹款目标仅有四成达成。Canonical试图乐观看待,主要是因为这次众筹活动让他们大出风头。但既然这个结果意味着Canonical在未来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中的声誉受损,这个解释很难接受。Ubuntu Edge的失败使得Canonical的商业计划更加前途无望。

  等待下次机会

  以上这些并不意味着Canonical和Ubuntu将在一夜之间消失。任何衰退都才刚刚开始,仍有恢复的机会。新面孔的介入,甚至是坚定决心的内部改革都能使得Canonical和Ubuntu挽回颓势。也许倾听Ubuntu社区同样会有所帮助。

  这些问题依旧提醒我们,在九年的努力之后,Canonical和Ubuntu仍未取得成功。Linux桌面的主要贡献者处於还未成熟,他们也没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最近的改革——那些孤立自由软件的聚合。对其混乱的总体印象仍持续加深,而这些混乱会加速衰退。

  就算没有变革,Ubuntu和Canonical仍有可能持续他们之前的声誉,尽管Ubuntu Edge活动的结果表现出前途茫茫。但Canonical和Ubuntu似乎正在远离他们早些年的领军角色。

  无论他们是否能逆转衰败抑或是通过不确定的慌乱行动加速颓势,观察其接下来几年的发展依旧令人兴致昂昂。

  来源:投稿,中文翻译:Wang, Shengfan,作者:BRUCE BYFIELD

  原文链接:Are We Witnessing the Decline of Ubuntu?

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讲个故事做营销

  从事网络营销的人士,几乎整天都在考虑什么营销策划方案、营销技巧,各种各种的营销形式,如微信营销、互动营销、电话营销、整合营销等五花八门,为了达到营销目标可谓殚精竭虑,其实与其辛苦钻研新奇的营销方式,不如来点轻松的营销,不妨大家一起讲个故事吧!

  讲故事做营销,我就叫它故事营销吧!百度一下,发现“故事营销”一词并非我所独创,已经有营销高手起过这个名字了。他们认为:故事营销是建立在产品或营销对象相对成熟的阶段,用来加强品牌形象的方式,我不反对,但小生以为,讲故事同样适用于被营销对象的各个阶段。由于篇幅有限,故简单讲几个故事。

  豆瓣看到有关“负能量”的一个段子:

  26岁的他辞掉工作,和朋友建了支乐队,到各民办大学演出,反响平淡。30岁钱花完了,父亲得病要很多钱。“唱完这场就放弃,青春就到这里了。”甘肃七里河大学演唱会前,他留下眼泪说。一位女学生递上纸条:我喜欢你的歌,要坚持梦想。他把纸条攥紧决定坚持梦想。34岁,他欠了十几万的债,父亲也病逝了。

  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段子,总会好奇问:他是谁?我也想知道,专门百度了一下,有一些答案是“他”就是某真人秀节目“那张鱼网”四个导师的“网”。

  看吧,这就是故事营销的力量。它不是赤裸裸的在宣传,也并非“脑白金”那样狂轰滥炸式洗脑,因为那样赤裸裸的宣传广告很容易招人反感,效果也非常差,“脑白金式”营销是一来需要雄厚资本作支撑,不是大多数公司能做的起的,二来即使能产生效果,也会带来恶俗和反感的印象。

  故事营销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它都不是生硬的推广,而是一种软营销,让大家去发现去挖掘故事背后的被营销对象,在轻松幽默的情况下去记住。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千辛万苦得来的东西总是比较在意,营销亦如此,你硬生生的塞给客户,反而招致反感,也不易记住,他去主动发现反而更容易牢记。讲故事的成本和产生的回报所形成的投入产出比是绝对丰厚的,基本上是低成本高回报。当然前提是成功的故事营销,所以,这又牵扯一个问题,如何讲一个成功故事?呵呵,讲故事也不是随便的。

  1、平台很重要

  泥泞路上的奔驰,永远跑不过高速路上的夏利。说明:“平台很重要!”

  在微博上,杜蕾斯的营销可谓比较成功,这个中国人比较避讳的产品和话题居然让杜蕾斯做得风生水起。因为杜蕾斯并没有像其它官方微博那样要么做科普性的专家,或者硬梆梆的推广产品信息,而是以幽默的段子和故事让大家轻松记住。

  一次北京的一场大雨,让杜蕾斯官方微博着实火了一把。正值北京傍晚临近下班时,大雨猛然间落下,微博上网友开始讨论如何回家。此时一个叫“地空捣蛋”的账号发出一条微博:北京今日暴雨,幸亏包里还有两只杜蕾斯。他在配图中,详细介绍了自己怎样把杜蕾斯作为鞋套。这个故事以下就吸引了很多人,被网友疯狂转发,在1小时之内便被转发了1万多条。杜蕾斯没花费一分钱预算就完成了事件传播。一周后,《中国日报》英文版将此案例评为2010年最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络营销案例之一。

  2、故事要吸引人

  无论讲的故事是感人,还是颇具争议,一定得有亮点,让大家争相去看、去点击、去传播。

  05年的芙蓉姐姐,10年的小月月,都有生动的故事,尤其是小月月事件,讲述的是小月月及其所谓“男友”小W来上海游玩,蓉荣作为上海东道主进行招待。但是在两天一夜的时间内,就遭到了无比复杂而又痛苦的经历,原来小月月是传说中的极品女。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遭到网友们的火速膜拜。

  让大家在疯狂点击和评论小月月的同时,也在挖掘作者“蓉荣”及背后的炒作团队。大家很好奇:小月月事件是真的吗?并迫切想知道蓉荣的资料。

  3、重点在背后

  益达广告我估计在一线城市几乎无人不知吧,小生以为它的营销非常成功。说是广告,其实更是一个故事短片,尤其是第一季的”你的益达”,更像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后来的绿箭口香糖、德芙巧克力都在效仿。

  一个口香糖,最多只是口腔健康,却成了浪漫爱情的象征,买了它,就像买了爱情一样!“关爱牙齿,更关心你!”追求甜蜜的恋人怎能不怦然心动呢!这总比赤裸裸的宣传益达各种功能要好一千倍吧。

  我们看惯了见多了那些疯狂的营销,现在的我们都对各种广告产生天然的抵触,包括的所谓的“软文”营销,(其实大多数的软文都写得比较硬),而我们对故事似乎天生没有免疫力,我们喜欢轻松的故事带来的娱乐性。所以,不妨给你的被营销对象讲个故事吧!

  来源:投稿,作者:北漂书生,原文链接

SEO歪解:SEO与厨师的联想

  厨师?seo?似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确实,这两个不是同类。但由于本人总喜欢胡思乱想,又经常去小馆子吃饭,想到SEO与厨师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于是就有了以下六点给大家歪解。这是篇我以前写的旧文(最早发在BSG论坛),篇幅稍长,阅读请耐心!

  一.什么是seo

  很多人认为能修改网页meta信息,添加外链,然后再耍一下小手段,玩一点小聪明,就是一个SEOer了;但是应该没多少人认为会在家里普通做饭的就能当厨师吧?

  前者的观点让很多人误以为SEO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点东西,这也就让很多正在学以及一些不懂的人感觉SEO不过如此,也让很多企业不懂SEO的领导是如此的轻视SEO人员。

  的确,SEO入门很简单。会做饭能当厨师,我们看到厨师也不过就是做做饭而已,小饭店、大酒店(呵呵,当然不包括高档酒店里的一些名厨、高厨等不干 活的)我们能见到的吃饭场所都是这样。但是,我们好像没有认真研究过厨师这个职业吧?SEO也是如此,入门不难,入了门能不能做好又是另一回事。

  二.SEO这一行

  我比较喜欢较真,爱咬文嚼字。很多人喜欢动辄就说SEO这个行业怎么着怎么着,我很纳闷,SEO怎么能称作行业呢,你可以说做SEO这一行……,就像没有很多厨师说厨师这个行业……。印象中像金融、教育这样的才能叫做行业。

  三.SEO培训

  厨师培训学校满天飞,但全国那么多做厨师培训的,并不是每个培训出来都是烹饪高手,很有可能做培训的本身自己就不咋地。SEO也是如此,不要期望参 加完某一个SEO培训或者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SEO培训就可以成为高手,即便做培训的都是SEO高人,可只有理论,不去实践,你永远只是初级水平,这点与 厨师培训可能不一样,厨师培训多是现场教学,注重实战和实践。

  四.SEO定位,界限

  自从接触SEO之后,进入门里边,看到很多人呈现的面貌不是沉稳执着,而是心浮气躁。可能与从业者的年龄有关,大多是年轻人,急功近利。可是一个厨师一上来就像让顾客盈门,招揽大量的顾客,这似乎不太可能。当让你师出名门,很会造势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SEO本身就是一个细致耗时的工作,想短时间内迅速收益,名利双收,那是网赚,不是SEO。当然,你也可以说网赚属于SEO的范畴,或者SEO属于 网赚的范畴。这就是大家对SEO定和界限不清,也搞不清具体该怎么分,所以网赚啦、推广啦、营销啦等等大家都是SEO了。记得Ronbin说过SEO只是 搜索引擎营销的一种。很多人理不清,搞不懂。当然,还有就是从事SEO的人员目的各种各样,水平参差不起,加上也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也就成了今天浮躁之风 蔓延不下。

  五.SEO做法

  刚开始做SEO或者做的不久的人,大多是凭自己主观臆测去做,我想,我认为用户或者网站应该怎么做最好。厨师在饭店里并不是说你做了自己最拿手的 菜,顾客就会喜欢吃。假设一个北方厨师在一个顾客对象多是南方人的饭店里做了一道拿手的北方菜,可能客户不但不说好,还反映很难吃呢。再比如,我第一次点 鱼香肉丝这道菜时,以为这道菜肯定有鱼,结果没有。所以厨师不应该主观臆断顾客喜欢吃什么,他应该看菜单里顾客点的最多那道菜作为特色菜。

  同样,网站流量和关键词也得从用户出发,找到实实在在的搜索量和搜索词。

  六.SEO发展

  很多从事SEO的人员觉得凭着一身本领,跟别人干不如自己创业。就像许多厨师觉得在饭店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开个小饭店,自己当老板,其实也挺好。

  当然在企业里,在小公司里,SEO也同样有发展。小饭店里可能就厨师、服务员、收银员之类的,厨师常打交道就是服务员,也比较受老板重视。大饭店里厨师就分级别了,厨师长啊、高级厨师、厨工等等,都是厨师,可能待遇和受重视度不一样,干得好可能做大堂经理、分店经理等等。

  SEO也是如此,小公司没那么多讲究,SEO就那么一两个人,大公司机遇和埋没程度也同样大。

  七.SEO高手

  厨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实践、创新才能成为名厨。SEO也是一样,没有空话先生。以为模仿照搬也只能人云亦云,朦朦胧罢了。

  说到此,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卖油翁》的课文,大意就是康肃公非常擅长射箭,卖油的老头却说“无他, 但手熟尔。”然后拿起葫芦,葫芦口上扣一枚铜钱,往葫芦里倒油,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人家老头却说“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所以,世上没有什么高手,只不过实践的多了,总记得经验教训多了。

  说都会说,道理都懂,关键是有没有去做。倒油是个不难的事,但是人家卖油的老头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这个倒油动作,最后能做油进葫芦,而铜钱不湿,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自然是高人一等。

  七.SEO前景

  可能有人在想,没人去饭店吃饭,饭店就倒闭了,厨师就失业了。但这种情况好像百十年不会出现,所以,没有厨师会担心这类问题。

  SEO也一样,只要存在网络,SEO还有饭碗端的。中文、外文,PC、笔记本、移动终端等等这些不管怎么什么形式,都需要SEO,不过要去适应、琢磨罢了。

  来源:投稿,作者:北漂书生,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