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解读苹果的过路费

  苹果不准许第三方购买,由此拒绝了Sony Reader。而30%的过路费引发热议。谷歌收10%,亚马逊的分成也低于苹果,而且更很的是,苹果要求面向消费者的价格必须是最低。三家公司,除了Sony威胁要把音乐撤出苹果店之外,其他厂家没有任何动作和言论。

  只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和出版社利用其他通道批评苹果太黑。因为说白了,苹果没有直接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出版商。出版商试图用一种很脆弱的逻辑论证这是间接损害消费者利益。

  个人以为,如果从行业定价的角度来说,苹果没有多少过份。毕竟谷歌不提供设备,就像传统出版物一样,谷歌是渠道商,不承担印刷成本。而设备提供和渠道提供则充当了原来印刷厂和渠道商两种角色。印刷成本占出版物销售成本20%是正常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苹果收取的是合理的费用。

  有人认为,让消费者买了设备,又要买内容,对消费者并不划算,不过这个帐是由消费者自己来算,划算就买,不划算就放弃。这是一种市场公平。如果苹果不能卖出更多的订阅内容,消费者不买账,那是苹果自身的问题,他会解决。这里没有所谓的正义,至于涉嫌垄断,这是法律争议,法院决定就好。垄断是必须具备某种强制性的。

  除了这个观点外,个人以为,30%的收费模式,是苹果简化渠道的一种策略,不区别对待,则对很多新兴的媒体公司有利。新公司可以没有包袱的投入新媒体的制作,而成本则是清晰的,这有利于创新。

解读苹果的过路费

  本来传统出版在数字领域就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则,这个规则的形成需要一个公司来引导,正如当年的音乐市场,苹果1美元一首歌的定价,左右了这个市场规则很多年。

  不论是消费者,出版商,渠道商,设备商,都需要从完整的产业链中,通过提供服务获取利润,这种30%的分成,对于Android平板制造商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好的设备也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从而摆脱仅靠设备获取利润的方式。

  对于新兴的媒体公司来说,他们也有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平台。这无疑最终是对整个产业有利的。

  来源:李天白投稿,作者系原当当网CIO,现投资iOS产品开发。原文链接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互联网打假,赶集网拿不拿赶驴网开刀

  赶驴网的百度名片:赶集网2011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广告投放,在这个广告中,姚晨骑着一头驴子的形象,这也让部分网友将赶集网,错记成赶驴网。由于赶驴网走红,网上还出现了赶毛驴网,赶路网,毛驴论坛等等。

  在同行竞争有一段内容:百姓网就抢先注册了拼音域名的赶驴网,并放出口号“赶驴网,啥没有?”。而赶集网的口号则是“赶集网,啥都有”。据称在这一搭顺风车等方式的推动下,已经给赶驴网带来近千万的流量。

  这个千万流量的问题,考究的不是它的真假,而是导火线的问题。网上还有评论称赶驴网“骗走四亿广告费”,尽管从商业常识来看是瞎扯,但是从山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不怕你讲“骗了四亿”,就怕你讲“骗了四块钱”。网民在网上谈论赶驴网的时候,互联网发生了一件大事,阿里巴巴的CEO卫哲因为公司诚信问题引咎辞职,并且不止一位高管辞职。公司诚信的问题一下子在中国互联网放到最大,尽管大家都知道诚信,但看到互联网公司这么给力的事件,还是首次。给力,便有接力——还有十多天315就要到了。

互联网打假,赶集网拿不拿赶驴网开刀

  每年的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及地方各级协会也都要联合各有关部门共同举办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运用各种方式介绍消费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消费者的权利;唤醒、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简单的说,315就是打假的,声讨瞒骗消费者的,全国会掀起打假的热潮,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今年互联网的315会有高潮,首先,媒体经过在2010年对微博进行新闻传播的应用,懂得借微博推动打假,今年互联网的打假活动肯定是热闹的。其次,阿里巴巴把公司诚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再经由媒体传播,公司诚信变成热门问题,诚信问题肯定会接力到315.赶驴网的事件经过人为炒作和媒体传播,也变成流行话题,赶驴网山寨事件碰撞到阿里巴巴诚信辞职事件,如果在315期间引爆,那么赶驴网的炒作事件就不高明了,可能会引火烧身。这一切,取决于赶集网要不要借315拿赶驴网开刀。

  赶驴网山寨赶集网:315就是要打假的,要拿山寨开刀的,要处理瞒骗消费者的行为,赶集网可以用仿冒网站、误导网民的名义投诉赶驴网,指责对方通过山寨网站获得千万流量的利益。“千万流量”不是普通的小事件,如果像阿里巴巴那样看重诚信,可以当作是恶劣事件的投诉。

  赶驴网、百姓网的品牌形象危机:赶集网如果回击赶驴网、百姓网,那么在315大谈对方诚信问题便是投了火种,引爆对方诚信危机的炸弹。赶驴网可以关掉,但是百姓网若在315的打假中被广大消费者看作是跟山寨网站一伙的,这对百姓网造成的形象损失,可能远远要比山寨网站获得的利益要大。

  结语:中国互联网格局是一个竞争交错的棋盘,不是遵循下棋的游戏规则,到处弥漫着竞争的火药味,四大门户互攻,千团混战红海,再到3Q决战,走到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极端。故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的诚信价值,应该反问的是这样有担当的职业经理人,在自己的公司有没有?在中国又有多少?行业经营自律,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为一个马云、一个卫哲改变不了!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平板电脑能否替代传统电脑

  平板电脑(Tablet PC)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数年前我们见到的平板电脑更多是屏幕支持手写的笔记本电脑,更像是把传统笔记本(PC)的屏幕更换为触摸屏。事实上这样的产品曾经大行其道,并且现在仍然拥有着一批忠实拥垒,包括联想(Thinkpad)、富士通、惠普等多个厂商推出了这样的平板电脑产品。这些触摸型笔记本电脑主要针对商务人士并且价格昂贵,通常它们的触摸屏能够进行任意大角度的旋转与倾斜,这给商务演示带来了很多便利。

  当苹果的iPad面世的时候,因为我们对于平板电脑的定义是移动便携并支持手写操作,所以这款并没有配备键盘的触摸型移动设备也被定义为平板电脑。这款平板电脑拥有9.7寸屏幕,并没有采用微软为平板电脑所定制的操作系统,而是沿用了自家在手机市场广受好评的iOS系统,这款平板电脑的窜红速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2011年的销量很可能突破3000万,那些批评的声音最后都变成了惊叹。

  潜力消费市场从来不缺少厂商的关注,很快这种纯平板电脑便如雨后春笋版大量出现,黑莓推出了PlayBook,摩托罗拉推出了Xoom,惠普推出了TouchPad,三星推出了Galaxy Tab,索尼也即将推出新款的S2.这些新的平板电脑产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Android或者其它更适合纯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配置了大尺寸的触摸屏幕,保留很少的物理按键以便用户更好体验触摸式交互体验,建立一个应用程序商店来供用户选购需要的应用,吸引各种开发者为用户开发应用程序。苹果建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而众多新晋平板电脑厂商也学习得很快。

平板电脑能否替代传统电脑

  很多年前我们有讨论过笔记本电脑是否能够替代台式电脑,我们当时的答案是不可能,因为笔记本的性能、使用体验都较台式机有较大差距,至少我们不建议用户选择笔记本作为自己的第一台电脑。但是在今天,尽管科学运算、图形设计及游戏爱好者仍然青睐台式机,但是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最大的PC市场了,而台式机的市场份额反而变成小众市场。那么在平板电脑如此火爆的今天,新式平板电脑是否能够替代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呢?

  有的人会说平板电脑的性能不够强大,但是现在主流的平板电脑都配置了1G以上主频的CPU、512MB甚至更高的内存,这一增速度相较于传统PC的性能增长要快得多,伴随着现代的电子产业不断发展,也许只需要三五年时间平板电脑的性能就能够追赶上传统PC.当年我们正是用性能这一缺陷来攻击笔记本灭亡台式电脑的说法,但是几年后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已经与台式电脑持平甚至有反超的迹象。

  有的人会说平板电脑虽然看起来很炫但是操作不够方便,至少打字速度比传统PC慢太多了。现在已经有很多平板电脑厂商推出了键盘等周边产品,在软件和系统不是瓶颈的情况下,效率并不能成为一个阻碍平板电脑普及的理由。如果你觉得屏幕尺寸太小玩游戏太逊,甚至可以外接一个超大的显示器周边来进行拓展。当然很多周边都很贵,但是如果这是一个普遍需求的话,难保不会有厂商将其吸纳为标准配件。

  有的人会说平板电脑没有Windows,会阻碍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苹果iOS的成功,惠普webOS的广受关注,Google Android的快速风行,它们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方向,那就是应用战胜习惯。用户最终的需求是应用,而操作系统只是为用户达成应用服务的,所以在体验设计合理、应用足够丰富的情况下这也并不能成为阻碍平板电脑普及的理由。

  当然,平板电脑也有很多优点,便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有人会说带上键盘其实跟笔记本差不了太多,但貌似大多数笔记本很难把键盘给单独拆下来。续航时间是平板电脑广受好评的一个优点,通常笔记本电脑只能保证2-3小时的续航时间,而大多数平板电脑都拥有六个小时以上的续航保证,这在外出旅行的时候拥有巨大优势。看起来平板电脑一定会成为PC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能否替代传统PC则需要由消费者来验证,至少需要三至五年这样不短的时间,这个将会是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也许最终平板电脑并不会击败传统PC,但是在这一市场占据重要位置是毫无疑问的,这将会带来一系列全新机遇。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苹果是否改变我们的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IT届最受人瞩目的新闻莫过于八卦杂志上关于乔布斯健康的报道,在祝福老乔能早日康复的同时,人们不禁开始关注“后Jobs时代”苹果公司的运营情况,并且开始思考苹果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苹果的产品究竟有没有或者说以多大限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对于苹果的产品,我突然想到不如我们以一种有趣的角度开始思考。笔者先给大家介绍两个故事再提五个问题。

  故事1:

  世界一流小提琴家约夏贝尔扮成一位街头艺术家,在地铁站的高峰期演奏世界名曲。结果路过1097人,有27人(2.5%)投了钱,停下来听了1分钟的有7个(0.5%),一个钟头内总共挣了32美元,不到贝尔专业演出时一分钟的收入。另外要说明的时候,停下来的7个人中有一个看过贝尔的演出,在路上认出他来,有一个本人是一个小提琴手,还有一个是地铁站工作人员,听过很多街头艺人的演奏,判断出来贝尔拉的比别人好。

  问题1,请思考为什么舒服的坐在铺着天鹅绒的座位上,穿上晚礼服,喷上香水欣赏现场演奏跟在街头听感觉差这么大?

  问题2,如果把一个二流乐手放到音乐厅里,请世界顶级的指挥家,再用世界顶级的乐团伴奏,结果是怎样?

  故事2:

  1972年,在北美洲软饮料调查中显示只喝可口可乐的人占18%,只喝百事的人占4%,但到了80年代初期,比例变了,可口可乐占12%,百事占11%.于是,百事公司做了一个测试,名叫百事挑战。挑战是以一种口味测试的形式进行的,在卖场,购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场所,百事工作人员搭了一张桌子,摆好两个没有标签的杯子,一杯装的是百事,一杯装的可口可乐。购物者被邀请尝试两杯可乐。然后选择喜欢哪一杯。接着,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哪杯是百事哪杯是可口可乐,这样测试者就可以知道他们更喜欢哪个。结果,57%的人选百事,43%选可口可乐。盲测的结果百事的味道比可口可乐好,但为什么选择可口可乐的人还是多过选择百事的人呢?

  这个事情甚至还有人专门用了磁共振成像来观察测试参与人员在喝可乐时的大脑活动,详细的细节点引用里的link。

  问题3,在我们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时候受没受过品牌价值、传统观念或者大家的评价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判断并不准确?你会不会因为大家都说好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力?

  问题4,在英超阿森纳对曼联的一场比赛中,鲁尼进了一个球,但是慢镜头回放显示疑似越位(相当不明显的那种),你会不会因为自己是曼联的球迷而潜意识里违心的认为是没有越位的。嗯,打死都不承认的那种,即使在其他比赛中你多半会对这样模糊地东西做出越位的判断。

  问题5,如果在看一部电影之前,你先看了一些对电影评价很高的影评,这些影评会不会让你觉得电影更好看。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是自我判断这部电影好看,还是被影评诱导到“好看”的方向。

  接下来引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表明一下我对苹果产品的态度吧,“用iphone的人都有个特点,就是不好意思说不好用”。

苹果

  再说Jobs,我个人把Jobs定义为一个“从技术出身,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经理”。Bill Gates不是什么圣人,Jobs也不是,这俩人归根到底都是商人。Jobs跟Gates比较大的区别是,如果仔细研究过微软和苹果从小公司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过程,你会觉得Gates这个人真是商界奇才(太狡猾了),想一想你甚至觉得当年微软的所作所为跟现在腾讯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Jobs是兼具技术人才和设计师,天生就是当产品经理的料。

  Jobs的能力在于他总能明白现在有哪些技术,同时也明白用户有哪些需求,然后他就能把能用到的技术全攒起来做出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然后就开始赚钱,再然后就开始被人模仿。跟Jobs比起来,其他那些做产品的应该感到惭愧,因为技术都放在那儿了,苹果只是拿过来用,为什么Jobs能想起来,你们就想不起来?看看Iphone一代出来的时候除了多点触摸,没游戏、没软件、没彩信、没蓝牙,即使现在的4代,那个所谓的“多任务”也基本是个幌子,这种放后台跟关了有啥实际区别?乔布斯自己吹牛说iphone的技术领先业界5年,不过这世界上有made in china,就永远不会有技术可以领先5年。iphone的创新在于商业模式,这点甚至比技术上的创新难度更大,但是说iphone是高科技,这点没法让人信服,说苹果这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在未来三五年内没人能赶上,倒是有点可能。老乔一辈子都在骂老盖偷他技术(事实上两人确有一次见面,Jobs请微软开发苹果机上的应用程序的时候把图形界面系统秀给Gates看了,然后经过努力微软就也有图形界面的windows了……),但是苹果到法院告微软并没有拿下,微软有理由,凭什么你能免费用施乐的技术我就不能用你的?本身技术就不是你的,老乔没话好说吧。

  笔者不是否定Jobs的历史地位,只是按照政府交给咱的唯物史观(这是政府交给咱为数不多有用的东西)来看,老乔属于英雄人物,但历史的进程并不是由英雄人物推动的,只要技术存在了,历史终究会将这些技术整合在一起推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世界应该感谢Jobs和苹果,但是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还是那些技术上革命性的创新,而不应是把这些技术攒成产品的人或公司。与其关注八卦杂志上的消息,还不如关注一下IBM的电脑在智力竞猜中赢了人类的报道,虽然这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跟你我没关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其实是很多理论和技术上的进步,我相信这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技术创新。

  来源:left_uestc投稿,作者博客

浅谈WebOS与HP TouchPad

  最近两天代月光博客的威廉同学出席惠普的产品发布活动,尽管这一次对于惠普而言更重要的是全新品牌标识的发布,但是毫无疑问webOS与TouchPad是大家关注的绝对焦点,这篇文章也就webOS与TouchPad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webOS是由Palm公司开发的PalmOS继任者,而Palm之前也是智能手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根据2010年4月份的一项协议,Palm正式被惠普(HP)收购,而webOS也就变成了惠普的产业,并且投入大量资源持续开发,最新的版本为webOS 2.0.而TouchPad正是首批应用webOS 2.0的最重要产品,尽管惠普同时也发布了Veer、Pre3两款搭载新版webOS系统的智能手机,但是它们与TouchPad的巨大光环相比显得有点可有可无。

  TouchPad为什么如此受到关注?无可避忌的一点是iPad受到的广泛关注,这款产品无论在风评还是销量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这一时期大量的厂商嗅到了这一市场的商机,例如Android 3.0的出现催生了大量采用该开源系统的平板电脑,而TouchPad则是惠普针对这一市场的解决方案。让惠普有如此信心的重要源泉自然就是webOS,这款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Palm时期就受到大量好评,但是受限于Palm自身的定位、营销与产能的限制最终落得叫好不叫座的结局,而惠普在PC市场的代理商网络、营销方式、销量都有巨大的积累,这也是惠普有着巨大信心的理由。

浅谈WebOS与HP TouchPad

  TouchPad外观与iPad相比没有那么棱角分明,四周都采用了圆角平滑处理,配备了与iPad一样的9.7寸屏幕,详细的配置与外观介绍网上很多,这里不再赘述。回到webOS本身,这将会是惠普未来几年的发展核心,除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惠普更希望webOS能够提升整个产品体系,惠普将会在旗下的多款PC、打印机等设备搭载webOS,多设备的协同配合将能够最有效借助HP在PC、办公设备领域的优势。

  同步与连接是webOS的两大关键词,目前搭载webOS的智能手机能够与TouchPad进行同步,例如你可以直接在TouchPad打电话或者回复短信,当然前提是你得通过蓝牙或者其它方式将多个设备连接起来。webOS能够帮你同步很多服务,例如Google Calendar、Gmail,这意味着webOS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第三方,这也符合目前智能设备市场的趋势,iOS、Android也正在这么做。

  如果说webOS未来会遭遇什么挑战,应用程序数量与质量也许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然这一切只取决于采用webOS的设备的销量,基于TouchPad目前的良好趋势,我对于惠普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市场的前景表示谨慎乐观。即便最终没办法取代iOS和Android,但是惠普已经不再是一个设备制造厂商,已经尝试去融合到产业链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来源:XJP投稿,注:本文为话题广告

2011年2月25日星期五

Firefox Android移动版更新

  据Mozilla官方博客报道,Mozilla Firefox 4移动版已经更新至Beta 5,支持Android和Nokia Maemo系统。此次Beta 5版本的发布主要是继续提升稳定性和提高浏览器的使用体验。支持Firefox Sync同步功能、智能地址屏、标签页浏览以及Firefox扩展,为用户创造个性化和简单易用的移动浏览体验。

  Firefox 4 Beta移动版速度很快,且很容易使用。在这里,用户可以体验到对移动和缩放动作的更好响应,浏览器更短的启动时间,以及更优秀的JavaScript表现带来的更快的页面下载速度。同时,此版本也在改进稳定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已经有超过 100 个扩展可以在 Firefox 移动版上使用。现在是时候为 Firefox 移动版开发扩展应用的时候了, Mozilla 欢迎开发者们使用最新的 Web 技术,例如 HTML5,CSS 和 JavaScript 来为全世界的 Firefox 用户们开发快速、强大、漂亮的移动应用。

Firefox Android移动版更新

  下载Firefox Android:https://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org.mozilla.firefox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从“赶驴网”事件看广告和品牌

  近日,由一支广告引来的真假“赶驴网”的纷争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让“赶集网”和“百姓网”两大巨头几乎要撕破了脸皮,“赶集网”投巨资在央视打广告,没想到广告打出去之后会引来观众的一些误解。

  这次事件的具体内容是,“赶集网”邀请姚晨代言,在央视、地铁媒体等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广告内容为,姚晨乐乐呵呵地赶着一头驴去赶集,并称:赶集网啥都有。

  由于整个广告片趣味十足又给人以贴近实际的感觉,广告中可爱的驴子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结果观众记住了姚晨赶驴,却忘记网站的名称,导致“赶驴网”的搜索量猛增,在短短几天时间,“赶驴网”的百度指数就从几十飞涨到了成千上万次。

  “赶集网”的竞争对手“百姓网”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并注册并建立了“赶驴网”的网站,该网站一度在谷歌搜素排名第一,从而免费获取了不少本属于“赶集网”的流量。为此,“赶集网”不得不在首页添加“赶驴网”的链接指向自身,并在百度购买“赶驴网”的竞价排名广告。

  对于此次“赶驴网”事件,赶集网CEO杨浩涌在微博上说:“看到最近的报道和同行关于赶驴网的动作,我的观点是:没必要。这个词占了整个搜索流量的千分之一不到。作为企业,更多应该关注产品用户体验和公司长期发展战略,而不是一些小技巧,带来了几百个用户,同时伤害了品牌。说的再过一些,就是域名是kaixin.com,又能怎样?过了几年,有谁还记得这个赶驴网?”

  从“赶集网”、“百姓网”、“赶驴网”的百度指数上看,“赶驴网”的搜索量的确得到了不少提高,但是相比“赶集网”的增幅还不算大,预计其搜索量还会不断下降。

从“赶驴网”事件看广告和品牌

  对于电视广告的推广效果,我一直觉得,其投资回报率非常低,曾经有个网店老板在百度营销行的推广会议上,以个人亲身体验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央电视台投入几千万的广告费所得到的回报,还不如在百度推广上投几万元广告多。

  电视广告带给网站的短期流量的确很大,但是这些流量的质量极为低劣,完全不适合电子商务网站使用,电视广告更适合于日常的线下产品以及娱乐性质产品的营销推广。

  这次的“赶驴网”事件更甚,一个连网站名称都分不清楚的观众,会成为电子商务网站的付费用户吗?这样的低端用户应该访问的不是电子商务网站,而是“360安全卫士”,如果他还要安装什么网银等支付工具,那必然会成为黑客觊觎的首选目标。

  相比电视媒体的广告,搜索引擎的推广广告是典型的“精准营销”,完全克服了电视广告的种种弊端,投资回报率(ROI)远远高于电视广告。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网络推广中效果较好的是搜索引擎推广,这种推广的具有持续性、精准性、低价格的特点,投资回报率很高,相比电视的广告推广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中国的互联网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人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娱乐,这也造就了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的相对迟缓,对于电商网站来说,品牌是一个企业的关键,如果为了流量而盲目推广,甚至影响自身品牌的信誉度,则这样的运营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