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

诺基亚与微软合作对英特尔的影响

  大家在关注Nokia与Microsoft合作的同时,似乎对这两家的老盟友Intel的反应少了一些关注,这次Nokia放弃MeeGo对于Intel无疑是一个打击。

  Nokia与Intel于2009年6月份宣布达成合作关系,Intel获得Nokia手机无线技术授权,而Nokia将购买Intel芯片,双方又于2010年2月宣布将联手推出新的移动操作系统MeeGo,新的系统将支持Intel的IA-32架构(Atom处理器)和ARM架构,2010年的5月和10月MeeGo系统推出了1.0和1.1版本。可以说,当时这个合作是个双赢的选择,Intel可以借此合作将Atom处理器推向移动平台,挑战ARM,而Nokia除了Symbian之外也确实需要一个新的系统来对抗Iphone和Android手机。

  无奈MeeGo的研发进度实在是跟不上Nokia市场份额的下跌的速度。在Nokia宣布与Microsoft达成战略合作,将会使用Windows Phone作为主要操作系统之后,Intel方面发表声明称,对Nokia弃用MeeGo系统的决定感到失望,但由于MeeGo支持多种设备,所以英特尔并不感到失望。

MeeGo

  但是这次Nokia放弃MeeGo对Intel无疑是一个打击。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Intel作为一个硬件厂商,推出操作系统的目的是什么。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MeeGo所支持的设备有哪些,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车载系统、机顶盒、数字家庭系统,这些似乎都不是Intel的传统领域。Intel基本垄断了通用处理器的市场,已很难在这个领域寻求新的增长突破点,为此,Intel一直在进入新的领域寻求突破,例如之前Intel就曾推出过Xscale尝试进入手机处理器市场。但是Intel的特长在PC处理器和相关外围设备上,所以在PC处理器之外的努力屡遭挫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Intel为什么能在PC处理器上如此成功,在这就不得不提到Microsoft了。事实上,Intel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Intel的复杂指令(CISC)处理器就遭到了精简指令(RISC)处理器的挑战。从技术上来说,精简指令的设计思想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念,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Intel也曾尝试过推出自己的精简指令处理器,但是事后证明市场对处理器的兼容性要求比对性能的要求更重要,于是Intel放弃了精简指令集而是专心做复杂指令处理器,所以Intel可以说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在整个PC工业生态系统中,Intel凭借着和Microsoft坚定的盟友关系,凭借着市场优势在这个领域打赢了与精简指令集的技术之争。简单地说,Intel在PC处理器领域的成功,离不开Microsoft的windows系统,Microsoft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垄断了PC工业生态链的最上层,而Intel又凭借着windows系统垄断了PC处理器市场。

  看明白Intel在PC领域取得成功的原因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白Intel推出MeeGo系统并且支持如此多的平台的目的了。在这些领域里,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由于其低功耗、高性能而备受青睐,手机处理器市场ARM更是一家独大,Intel虽然在PC领域算得上是霸主,但是在这些领域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并且由于复杂指令集的关系,Intel的Atom处理器很难在功耗和性能上与精简指令集的ARM、PowerPC相比,Intel显然是想通过其在PC领域的成功经验,借助一整个生态系统的力量来与之抗衡。而这些领域里,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上已有iOS和Android,数字家庭系统已有PS和Xbox,MeeGo要想取得成功并不容易,比较可行的突破口是车载系统。要想让这些所有领域的处理器都换成自己的,Intel倒不是说没有这个野心,只是不太现实,所以Intel实际的路线有可能是战线铺长,通过在某几个领域作为突破口,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其他领域站定脚跟、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再通过MeeGo这个“全”系统进行反击,毕竟MeeGo支持的平台多,只要能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各个平台间可以无缝对接,还是很容易重新抢占用户的。

  看完Intel的目的之后,我们再分析这件事情对它产生的影响。在手机平台少了Nokia这个合作伙伴,对Intel整个战线影响肯定是很大的,因为首先手机平台是整个战线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2010年第四季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就超过了PC,而Nokia在智能机市场中还是占据比较大的份额,当初Intel肯定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如果Nokia能够采用MeeGo的操作系统,Intel几乎就等于直接打入手机处理器市场并且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可惜现在计划落空,Intel只好在手机市场重新寻找一个占据了一定份额的合作伙伴,而整个的计划虽因此遭受一点挫折,但是可以肯定还会坚定地执行下去。

  Intel搞MeeGo是因为移动平台上没有支持IA架构的系统,所以自己搞出来一个,真正的目的是用来优化IA,而其他的一些公司加入MeeGo这个项目更多的是关注Atom这个系列能不能应用在移动平台上,举个例子,AMD为什么加入MeeGo,是因为它一直以来都是做同Intel兼容的处理器,如果Atom以后能打入手机处理器平台,那么AMD也可以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作为一个移动平台的操作系统,MeeGo直接的竞争对象肯定是iOS和Android,但是在移动处理器这个领域,ARM才是Intel真正的对手。Nokia放弃MeeGo系统,对Intel当然是个挫折,但是现在还不至于完全唱衰MeeGo,毕竟Intel的优势在其工艺制造技术,Atom处理器有自己的特点,MeeGo虽然支持ARM架构,但是根本还是为IA量身打造的,肯定也有自己的优势。退一步讲,即使MeeGo在同iOS、Android的竞争中失败,Intel也可以把这些系统移植到IA平台上来,说白了,只要Atom的性能达到或者超过ARM,Intel如果没有什么更大的野心的话,并不会太关心在上面跑什么系统。

  反过来再想想Nokia,它作为一个手机厂商,在性能和价格相同的情况下,它本身也不会关心用什么的处理器,当初跟Intel的合作更多的是看重操作系统,这点可能就是Intel和Nokia最大的分歧。现在Nokia选择和Microsoft合作,当然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却放弃了自身的特点,这样一来Nokia和其他手机品牌还有什么区别呢。

Nokia

  在这件事情上,新欢Nokia的背叛虽然让Intel失望,但是更让Intel伤心的应该是Microsoft,Intel和Microsoft在PC领域有着长达三十余年的同盟关系,当初Intel因为没有一种移动设备操作系统支持IA-32的架构而被迫自己推出来了Moblin以及后来的MeeGo,而现在自己的这个老盟友的windows phone也只支持ARM架构,看来在手机平台这个领域,Intel要想找到一个有实力的盟友已经很难了。

  来源:读者李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诺基亚为什么选择微软

  金融有一个你我心知肚明的核心——资本是稀缺资源,由此催生了很多行业。人生可以钱为唯一目标,但是产业发展和推动,资本确是第一位的,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当传统产业,金融业无法满足融资和资本聚集效应的要求的时候,就必然产生更大杠杆率的上层产品,所谓的金融衍生品,这是题外话,略过不提。

  IT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特殊性就是控制标准和核心技术的大企业,必然要更多的科研资金,在盈利中拨备足够的科研发展基金和风险覆盖。所以IT的老大们,真正有“可支配”自由资金的并不多:苹果可能是第一个手握大量现金的老大,财务报告显示,大约500多亿美元,大约两倍于诺基亚的市值;Google的现金盈余也很多,但应不及苹果和微软;微软的现金盈余虽然不及其顶峰时候,也仍然有300亿美元左右;其他的IT厂商就没有这么财大气粗了——或者是盈余不够,或者是盈利高但是规模小。

诺基亚为什么选择微软

  人们常常念叨一句话,有钱的才是爷。有钱的老大们,小弟都想跟着,目标当然是希望能获得点钱,就像百万英镑中的饭馆老板,我找不开你的钱,但是我希望你每天都来,也许哪天那个百万英镑就能分我点!所以你会看到,有很多漫长历史的传统IT厂商不得不围绕着这三个或者几个“年轻老大们”转。两年前几乎死掉的摩托罗拉意志坚定的做了Google的情人,凭借后者的Android加上特别的“小灶”差不多起死回生了。当然也有很多是想获得苹果的“宠幸”的,但乔大爷的脾气谁都知道,画好了围城就自己玩,一般是不放人进来的。

  诺基亚季度盈余8亿多欧元,虽然这业绩还算不错,但是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10多个季,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此情况下几乎没有可能积累足够的资金作为研发投入,更不可能去开发和苹果Google竞争的系统——这系统级的投入动辄十亿多投入:苹果是有MAC的基础,Android借用了linux都是节省了成本,黑莓,微软有操作系统的经验更不必说。手机系统谁都想搞,除了这几家家,其他的不成气候就是明证。

  有钱的是爷,这里就要进一步了,给钱的是大爷。 现在的问题是,诺基亚如果投靠Google,微软,能拿到多少钱资助?换句话说,谁给的钱多?谁给的钱多,本质在于在这两个巨头眼中,Nokia的价值几何? 很不幸,对Google来说不愿意也不可能给诺记足够的资金支持,给了支持,自己的两个老情人摩托和三星怎么办?并且诺基亚还是相当有架子(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情人。

  微软就不同了,这位老大主业赚来了大笔的钱,副业似乎都是在烧钱。Windows手机搞了好多年,差不多日薄西山了,再不动手抢夺市场,八成就英雄迟暮了。而诺基亚的营销,硬件设计,品牌和占有率都是微软所看重的,说白了:这个老大有钱,一直有在此领域花钱的欲望,同时还愿意为这些价值花钱。 此时不傍何时傍?

  据最新消息,微软在合作前几年将向诺基亚提供“数十亿美元”的资助,以此拓展市场以及开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手机,根据两家公司达成的合作协议,诺基亚将采用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微软则需要向诺基亚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尽管诺基亚需要向微软支付Windows Phone软件版权费用,但埃洛普表示,该项合作可以帮助诺基亚“减免大量的运营成本”,因为诺基亚本身无需将大笔资金投入自主开发的操作系统中。“数十亿美元”,微软不差这点钱,诺基亚可是真的迫切需要:新的智能平台的人力成本,设计成本,营销网络和推广。

  来源:nzhang投稿

低价Android是个坑

  2010可谓是Google Android的丰收年,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2010年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全年增幅达到888.8%,从09年的3.9%迅速攀升至22.7%,超越Symbian在这一市场的领导地位指日可待,顺利完成由稚嫩到成熟的完美转变。Android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所有人的朋友,它给了摩托罗拉、三星、HTC、索爱等手机厂商抵御iPhone蚕食的工具,并且顺利将诺基亚抛下万丈深渊;它用低得多的价格让普通消费者体验到了智能手机的魅力,让整个智能手机上下游链条提前进化了好几年,也让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以飞快的速度改善着。

  所以业界不断有朋友在呼吁推出超低价Android手机,进一步全面拓展Android在移动领域的影响力,带动新一波智能手机普及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风潮。看起来这一切都这么美好,就连李开复都预测2011年Android手机将会低至750元,但是超低价智能手机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品尝到的美味蛋糕。

低价Android

  现在主流的廉价Android手机主要包括联发科、瑞芯等国产方案,它们采用低频CPU以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配置128MB甚至更小的系统内存,搭配更小尺寸的电阻式触摸屏,对工艺、电路设计方面会有一定缩水。采用这些芯片的产品的价格大多在一千上下,尽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价格优势仍然不明显,HTC、摩托罗拉等知名品牌的入门级Android产品价格也比这些国产Android手机贵不了多少。同时由于这些方案并不成熟所以稳定性方面多多少少都存在问题,采用这些芯片的产品售后成本偏高,部分国内厂商宁愿选择价格高出几倍的高通方案。这意味着短期内这些廉价新片方案并不能获得大量手机厂商的认同,并且门槛越低利润越薄已经变成业内共识,屏幕尺寸更大、配置更高的Android手机并不一定能为厂商够提供比普通山寨机更高的利润。

  超低价Android手机离不开运营商的通力合作,大多数运营商为了吸引用户入网会对手机厂商进行补贴,这部分补贴会有效降低手机售价。但是购买低价手机的用户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普遍不高,运营商对于这部分用户的补贴力度较弱,换言之运营商并不会有很大的动力来帮助推动低价Android的普及。

  最重要的是,真的有如此多的用户需要配置差一号的低价Android手机吗?山寨机的最大消费群体是那些收入不高并且对手机功能要求不高的用户,大多被销售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小镇,他们的需求是价格便宜、外放声音响亮、信号好、续航时间长,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切客(LBS),也不会使用大众点评寻找附近的美食,对他们来说现有的Android手机除了价格更高外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而爱好新鲜事物的学生用户,他们现有消费能力与消费观念已经决定不是单纯追求低价,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Android手机,他们会更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而不仅仅是低价。

  Android手机想要全面抢占中低端市场,并不只是依靠缩水的硬件配置与低价就可以,更多要培养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习惯,依靠优秀体验与丰富应用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后诺基亚时代的抗争

  诺基亚于2月11日宣布正式与微软结盟,将会尽快推出采用微软WP7操作系统的手机产品,双方将会在移动广告、移动搜索等众多领域展开全面合作。诺基亚的这一决策意味着它向这个时代认输,承认依靠因循守旧的Symbian并不能稳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承认了Android与iOS的全面出击已经侵犯到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放下第一通讯厂商的架子认真寻求能够拯救自己的速效救心丸。

  诺基亚结盟微软意味着自家苦心经营多年的Symbian将会被打入冷宫,之前关闭Symbian基金会应该是与微软结盟的前奏,尽管诺基亚仍然信心满满地表示将销售一亿部以上的Symbian手机,但是大多数评论家们对于诺基亚的这一说法直接略过。在得到微软WP7的软件与平台支持后,诺基亚将会进行大幅度裁员,有效缩减自身的研发投入。

  彻夜难眠的还有Intel,这家一直在智能手机市场并不如意的超级芯片厂商,一直致力于推广MeeGo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诺基亚一直是该系统的核心合作伙伴,并一直被预期将会推出大量基于MeeGo的智能手机产品。据传Intel将会在年底推出一款针对MeeGo的处理器,候诺基亚的叛离将会给信心满满的Intel以巨大打击,失去诺基亚这个超级手机制造商无异于直接对MeeGo宣判死刑。

  微软在智能手机市场耕耘多年都没能超过诺基亚的Symbian,被苹果的iOS后来居上不说,最后反而让Android这个愣头青占了大便宜,微软痛定思痛之后推出WP7.而诺基亚这些年一直是智能手机市场乃至手机市场的老大哥,市场份额曾经一度过半,让摩托罗拉、三星、索爱等竞争对手是苦不堪言,但是Android一出就迅速抢走了诺基亚的风头,迅速拉拢一批被诺基亚仅仅压制的手机厂商,在短短两年时间成为智能手机市场数一数二的大佬。

  为什么诺基亚不选择Android?事实上Android也一直在不断向诺基亚抛出绣球,但正是Android的出现改变了诺基亚的统治地位,出于情感考虑诺基亚更愿意选择和自己没什么恩怨的微软。更重要的是Android已经有了足够多类似摩托罗拉、三星、HTC这样的强力伙伴,诺基亚加入Android阵营无异于将自己多年培育的用户、品牌交于敌手,况且锦上添花难免被人笑话势力,而没那么强势的微软对于诺基亚的加入自然是千恩万谢。一个小八卦是,诺基亚的新CEO Stephen Elop 曾就职于微软,这一次双方达成合作Stephen Elop绝对功不可没。

后诺基亚时代的抗争

  这两家公司联合到一起,微软有足够的软件与平台优势,而诺基亚有丰富的制造经验和用户资源,看起来多少有点珠联璧合联合抗曹的意思。但是大公司的合作并不都是好结果,WP7的商务功能、开发者环境都受到用户质疑,而诺基亚并没有开发WP7手机的经验,弱弱联合并不一定都能胜强。昨日双方合作的消息一宣布,跌诺基亚公司股价就下跌了9.8%,诺基亚市值几个小时内就蒸发了十分之一,投资者用脚对microkia的联盟表达了不信任。

  微软与诺基亚结盟是各取所需,微软是实打实的大赢家,而诺基亚究竟能借助这次结盟完成大逆转,或只是死亡之前的奋起一击,我们等待时间的验证吧。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诺基亚与微软合作

  诺基亚与微软正式宣布,双方将达成广泛的战略合作,诺基亚高端手机将采用微软Windows Phone 7系统,并将Windows Phone作为其主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而诺基亚地图将成为微软地图服务的核心部分之一。

  在生态系统的建设上,诺基亚放弃自身的应用商店,将内容和应用商店Ovi将被整合到微软在线商店Windows Marketplace for Mobile中。诺基亚将把Windows 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主要操作系统,并在该平台上,在诺基亚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领域进行创新,如拍照等;但诺基亚仍不打算立即放弃塞班系统,在已经售出2亿台塞班系统手机的基础上,仍计划未来再销售1.5亿台塞班系统手机。

诺基亚与微软合作

诺基亚CEO史蒂芬·艾洛普(左)与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

  对此,谷歌副总裁Vic Gundotra在Twitter讽刺道:“两只火鸡变不成一只老鹰”(Two turkeys do not make an Eagle)。

  诺基亚的这个决定宣布了塞班3的彻底失败,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塞班3的高端机毫无性价比可言,问题很多,早点放弃塞班是明智之举,但是选择微软Windows Phone而不是谷歌Android却另很多人感到意外。

  目前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了平台化的大战,各个智能手机都通过开放平台和应用商店建立起自身的生态系统,iOS和Android激战正酣,如果诺基亚加入谷歌的阵营,则对于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苹果iPhone是最大的威胁。Android比Windows Phone 7更开放和自由,其应用商店的发展也好于微软在线商店,或许因为Android的强势,导致诺基亚不愿甘受摆布,而使用Windows Phone 7则可以让诺基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但这也带来更多风险,就是诺基亚可能会在未来和苹果谷歌的战斗中继续失败。

  我对诺基亚手机的看法是,诺基亚只适合有按键的手机,低端S60V3手机有一定的性价比,诺基亚在高端触摸屏手机上已经完全失败,诺基亚发布的N8和C7用了所谓的塞班3系统也无法挽回败势。我个人看法,用类似N8或C7等诺基亚塞班3手机的用户都属于“人傻钱多”的那种。

  不过说句实话,诺基亚手机的拍照性能不错,拍摄的照片效果优于iPhone4,已经接近低端卡片机的拍照效果,但我拍照一般用单反相机,手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依旧无法和单反的拍摄效果相提并论。

  对于触摸屏手机来说,iPhone的使用体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iPhone成为众多人追捧的对象,还是有深刻的背景,即使谷歌Android升级如此频繁,在很多细节上,其操作体验还是和iPhone有很大差距。

iPhone

  诺基亚几年前还是手机业中的老大,面对苹果iPhone的异军突起,如今沦落到这种地步,诺基亚的命运实在令人感叹。

门户微博年度数据分析

  2010年可以算是中国的“微博元年”,这一年当中微博的概念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各大门户网站也在这一年纷纷开通微博频道,以新浪、腾讯为代表的微博之争愈演愈烈,相关广告已经铺天盖地甚至走上春晚舞台,那么经过这一年来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微博市场的现状如何呢?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两个第三方系统对于目前国内各个门户微博进行一番统计。

  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都是通过用户在百度和谷歌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搜索引擎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展现。谷歌网站趋势还可以分析所有网站的流量和受欢迎程度,类似Alexa工具。下面月光博客就以百度指数、谷歌趋势、谷歌网站趋势三个工具对于2010年的门户微博流量和搜索量进行一份统计和分析,门户微博选择流量较为排前的四大门户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

  先使用百度指数来分析各个微博关键字的关注度,根据百度指数显示,在用户关注度上,“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图表显示极为夸张。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和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的用户关注度比较。

门户微博

  四大微博在谷歌趋势上的关注度比较。

门户微博

  数据解读:

  1)新浪微博的百度指数数据远远高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在所有门户微博中呈现“一枝独秀”的状态。

  2)腾讯微博的数据和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相比,也处于绝对优势。

  3)网易微博相对开通较早,数据却非常“平稳”。

  4)搜狐微博在2010年后半年发力超越网易微博。

  5)谷歌趋势里显示的图表和百度指数大体一致,只是搜狐微博与网易微博的差距没有百度大。

  6)2010年7月份的“测试版事件”导致各个微博的搜索量都出现不小变化,可见政策因素对于微博运营所产生的风险,这也算是一次机遇,挺过去的就成功了,没挺过去的就失败了。

  以上的图表显示的是搜索引擎用户访问门户微博的情况,而通过谷歌网站趋势可以大致估算出各个门户微博的实际流量情况。

门户微博

  数据解读:

  1)谷歌网站趋势显示的流量数据与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的关键字搜索量差距很大,其中腾讯微博的数据变化最大,新浪微博早先的“一枝独秀”忽然变成了和腾讯微博的“二龙戏珠”,可见腾讯微博的用户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率偏低。

  2)谷歌趋势的流量数据显示,腾讯微博的流量在2010年11月份出现猛增,三个月时间流量已经接近新浪微博,如果以中国地区用户统计则在2011年1月超过了新浪微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新浪微博的海外用户多于腾讯微博,其搜索引擎使用率高。

  3)新浪流量在2010年大部分时间都一枝独秀,搜狐微博本来也有机会,但7月份流量突变,网易微博也在7月从增长变为衰减。

  4)2010年7月的测试版事件对搜狐微博打击最大,其后流量被网易微博超过,下半年搜狐微博流量又反超网易微博,并逐渐和网易微博拉开距离。

  5)2010年10月份新浪微博的流量有不少下降,之后又恢复,这次流量变化和十一国庆长假有关,说明新浪微博的用户以上班族居多。

  6)腾讯微博在2010年11月份之后,流量猛增,三个月下来,流量已经接近新浪微博。

  7)腾讯微博在11月初流量猛增的原因,我分析是因为“腾讯360大战”,该事件在11月3日达到高潮,腾讯为应付360的挑战,自动将大量腾讯QQ客户端升级到最新版本的QQ,而最新版本的QQ绑定了腾讯微博,使得不少QQ用户都开通了腾讯微博,QQ用户开通微博后,登陆QQ后会自动登陆腾讯微博,并刷新微博页面,因此导致腾讯微博的流量猛增。这也就是百度指数中“腾讯微博”搜索量没有太大变化的原因,因为大部分流量都是来自QQ客户端。因此我认为,11月初的“腾讯360大战”导致QQ大量升级,大量用户点亮微博图标,这是腾讯微博在11月初没做什么市场活动下流量猛增的原因。

腾讯360

  从目前的百度指数上看,新浪微博的百度搜索量高的惊人,不仅仅超过了国内最大的SNS网站人人网和开心网,并且已经全面逼近QQ,新浪微博搜索量的上升速度堪比2008年开心网当年的速度,并且现在已经超过了百度2010年度十大热搜关键词中的9个,也就是说目前新浪微博是除了QQ之外百度用户搜索最多的关键词,如果新浪微博能一直保持这个势头,相信明年的百度搜索风云榜里就会有“新浪微博”了吧。

门户微博

  不过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新浪微博”在谷歌趋势里的数据却和百度差别很大,搜索数据量远远小于百度中的搜索量,使用谷歌搜索引擎的用户,很少通过搜索关键字进入新浪微博,这和百度用户形成巨大的反差。

门户微博

  数据解读:

  1)百度用户比谷歌用户更多搜索新浪微博。

  2)腾讯微博的用户大多基于QQ客户端,很少使用搜索引擎,相对来说,腾讯微博的媒体性低于新浪微博。

  3)新浪的优势就是品牌,号称是高端用户群体,很多知名艺人以及媒体记者入驻,名人效应强,媒体特性突出。

  4)腾讯的优势是用户量巨大,腾讯的1亿在线用户是腾讯最大的法宝,3亿的网民,腾讯占了1亿,如何激发这些用户的潜力是个关键问题,不过腾讯的大量用户都属于青少年,算是低端群体,对微博的兴趣似乎并不大,媒体性不太突出。

  虽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宣布用户数量很大,但是与国际知名微博Twitter相比,流量上的差距还是非常巨大,其流量不是在一个数量级上,可见中国微博的发展目前还具有相当大的空间。

门户微博

  总的来看,2010年依旧是门户微博的启动年,和Twitter等国际微博相比,国内门户微博向上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2011年也许正是国内微博们决一胜负的一年。新浪微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媒体优势,进一步拓展中高端用户,腾讯微博则可以利用自己用户群的优势,引导和帮助中低端青少年用户正确使用微博,激发这些用户在微博上的潜力,创建一个有自身特色的微博。

2011年2月11日星期五

谷歌输入法的中文写作

  谷歌输入法发布了3.0测试版,增加了“英文写作助手”功能,这算是一个“微创新”,不过,我更期待谷歌输入法能对“中文写作”有更好的支持,毕竟使用拼音输入法最多的用户还是为了写中文而不是英文。

  对于中文写作来说,和写作相关的辅助功能主要有几个主要功能,例如:

  1)截图功能,图片是写作必不可少的信息,方便的截图可以写出图文并茂的文章,这方面腾讯QQ输入法就做的比较好,可以用快捷键Ctrl-Alt-A来截屏,效果和QQ截屏的效果一样。谷歌既然可以开发出Chrome浏览器的网页截图扩展,开发客户端截图应该不是难事。

  2)微博发布功能,对于中文写作,人们主要写什么呢?写微博算是一个特色功能,如果能支持在输入框里写一段文字,粘贴一张图片,就能同步发送到Google Buzz、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门户微博,这样的功能对于几千万微博用户来说是很有用的,腾讯QQ输入法就支持用Ctrl-Alt-M来发布到腾讯微博。

  3)博客发布功能,微软有个Live Writer可以在客户端发布博客文章,如果用户在记事本里写了一些文字,用输入法点一下就能发布到自己的博客上,那不是更方便?支持的博客建议用门户博客如新浪博客、QQ空间、搜狐博客、网易博客等。

  4)中英文翻译,很多博客写作内容都是翻译英文文章到中文,谷歌本身的翻译功能很强,因此可以将翻译功能集成到输入法,让用户在客户度能快速将大片英文文字翻译为中文。

  5)全平台发布,谷歌输入法应该在各类手机平台发布,否则喜欢谷歌输入法的用户到了iPhone或iPad上,就只能使用其他的输入法。

谷歌输入法的中文写作

  为了调查一下目前主流智能手机的主要拼音输入法使用情况,我在新浪微博发起了3个针对不同智能手机的投票:1)诺基亚  http://sinaurl.cn/hqtop8 、2)Android http://sinaurl.cn/hq5n3d 、3)iPhone http://sinaurl.cn/hqFzja .投票时间为7天,欢迎大家使用新浪微博帐号进行投票,投票结果将在稍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