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揭秘微信竞价营销的本质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现在比较火的微信营销,很多人怀疑微信能卖货吗?前段时间我也比较怀疑,但是前几天我在网上遇到了一个朋友通过微信做竞价,每天几十单,那么她们跟我分享了他的经历之后,我立即明白了他说怎么操作的,这篇文章看完并且执行,至少能让你收入倍增。

  第一点:采用微信公共平台做营销还是采取个人微信做营销?

  貌似很多人以为公共平台的威力大,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微信公共平台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广告,没有人味,所以很难与客户实现沟通,接下来我会分享微信沟通的技巧。个人账号则不通,个人账号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头像,像我们朋友一样的存在,客户本人没有抵触心理,微信公共平台虽然功能多,但是这些功能如果没有建立在沟通上,成交率就上不去。可能有朋友会说微信公共平台可以群发啊,个人每次只能发布200个,微信公共平台的群发实际上回复人数很少,相信自己都有感受,我自己订阅了上百个微信公共平台几乎自己是不看的。

  第二点:微信个人账号如何卖货呢?

  1.产品选择很关键

  事实上微信上现在卖的比较火的产品常常以大众消费品,以及服装,还有化妆品,奢侈品,包包,腰带,打火机,手表,直销类的等。

  为什么选择这类产品呢 ?

  1. 受众面比较广,微信里面常常是对客户分类并没有非常明确,并不像竞价一样分的非常明确,所以大众消费品更加适合,如果你在微信上卖挖掘机,那么就不太容易。

  2.这类产品往往都是高利润的产品,比如一个我看到一个手表是298元的,在微信里面销售,实际上在批发价只有9块钱左右,所以这类产品利润比较高,所以这类产品也是关键。

  2.受众群体很重要

  比如你卖的是奢侈品,那么你的客户群体往往不是学生,而是有点钱的白领,或者小老板等等,如果你卖的是培训,那么你的微信圈子里面可以加关于培训的人群,这些人哪里找,后面会详细讲解。

  3.客户数量最重要

  前几天我问我那个作微信的朋友,你有多少好友呢,他说出来吓我一跳,有1万多人。他没更新一次朋友圈,相当于覆盖了1万多人,相当于一个杂志的发行量,比博客大V强多倍。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自媒体啊。所以说要想微信卖货首先你的好友数不能低于1千人,怎么能让你的微信好友数量快速倍增啊

  其实简单的方法就是合作:跟别人换群,让别人拉你进去,你拉别人进群,这样效果才能最快的。我曾经尝试过用淘宝里面卖的微信加好友软件,但是效果非常差,还没有手工加的快,所以说大家也别费那功夫了。最好的群体往往是手工的。

  4.微信朋友圈的沟通

  大多数客户不是你第一次看到就成交了,往往是你看到多次才会重视,这在心理学上面叫做锚定效应,比如你如果没有怀孕的时候,到大街上逛街,可能半天也看不到孕妇,但是当你怀孕了,发现满大街的都是孕妇。国外的营销专家做过这样的调查,平均一个客户成交要沟通4到6次以上。当朋友圈不断更新文章或者产品图片的时候,客户会不断加深印象。

  5.微信朋友圈的社交营销

  其实微信本身是分享的,我们朋友发一个信息,我们可能不会把他当成广告,比如你今天买了一个新衣服,穿在身上很好看,你会拍个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面,但是你的朋友圈都是你的朋友,这个时候朋友就会关注,或者点赞,这个时候你的朋友会说你这个在哪里买的,你说你可以帮忙代购,这笔交易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

  这一点有点像直销,都是先从自己的朋友先下手的,所以说我们在朋友圈里面的营销活动容易建立信赖感。但是如果你做的比较过头了就会产生反感。你可以专门建立一个微信账号,然后加人。毕竟自己的朋友是有限的,不可能一直开发。所以核心是开发新客户。这一点需要你有坚持的力量。

  6.微信朋友圈招募代购营销

  这一点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自己的朋友往往是最容易成交的,那么毕竟自己的朋友有限,很多微信上面的朋友就招募代理,招募之后让他复制自己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有购买的直接进货,或者代发货,这是朋友圈毕竟常见的营销。

  7.传统商铺的微信营销

  前几天去理发,这个理发店生意非常好,叫做依靠,在南京非常出名,是华仔旗下的品牌。他的微信营销做得非常好,如果你去理发,这个时候你如果有微信的话,在给你理发的时候,理发师会帮你拍一下你看不到的位置的发型,这个时候客户一般都愿意,有的理发师更直接,让客户之间加理发师的微信为好友,理发师把客户的发型照片在微信里面不断更新,会让加了他的顾客经常看到,他还在朋友圈里面分享如何打理头发的小技巧,所以很多人都会多次找理发师来理发。在你结账的时候理发师还会说,如果你把今天在理发店拍的照片以及这次理发的心得发布在朋友圈,那么会给你优惠5元,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人会愿意,如果你发布在朋友圈,你的朋友会看到,他们也会看到,他们也会慕名而来。

  这样的营销即建立了信赖感,有给客户提供了价值,所以这家理发店的生意非常好,超过一半的同行,当然他们的管理模式以及理发的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原因。

  来源:投稿,作者:王宽,作者个人微信:wangkuan100 更多微信竞价营销的内容会在微信里面分享

2014年2月26日星期三

科技改变生活,阵痛在所难免

  新闻报道:的哥A说一次在医院门口看到位老人,但自己已软件接单,下单者为老人旁边年轻人,不能毁约。一路他非常愧疚,随后卸载了软件。他说如果都用软件,老人就叫不到车了。科技改变了生活,但似乎又缺了点什么……

  以上为某新闻报道,配合体日近主流媒,痛批打车软件。大陆很多时候没有因果,只有一个对错,这些亦是看得淡然。但看到有部分网民群情激奋,我觉得还是要说两句。

  商业促进文明,竞争优化市场。

  某次我在张维迎教授的经济学课上,他请来了神州数码的董事局主席郭为。郭为发表演讲,他说张教授是反对垄断的,但企业家一定要追求垄断,只有垄断才有真正的暴利。台下蠢蠢欲动,表示赞同。

  张老师最后说,其反对垄断是反对政府垄断。市场是开放的,绝对不可能有垄断。你做的好,利润高,别的商家是会介入竞争的。竞争才能促进行业发展,消费者才能得到更好的服务,价格始终会回归理性。

  而如今打车软件马云和马化腾杀的火热,商家还没有从软件的账面上赚钱,却一直在不断持续投入抢占这个所谓的入口。而这些受益的必然是从业者和消费者。

  先是野蛮的厮杀,第二梯队的商家已经出局。其次,通过不断的服务探索,已形成稳定的机制和标准。

  服务专属人群,才能做到极致。

  商业行为一定是有专属的受众群体。打车软件的受众,亦是智能终端使用者的这波人。商家也定是围绕这个群体里的主流人群去制定服务。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需要离开;当你做末班地铁出来后,面对一大堆红眼的黑车;当你第二天急着赶飞机,却因为不能和司机直接构成信用联系去约车而惶恐不安;打车软件实际起着两个作用。1)信任品牌。2)快速扩展你的需求。从而得到专属服务。

  那么你的脑海里的画面会是:大学生,白领,商务人士等等,但一定没有老奶奶这样的角色出现。如果商家并没有设定这样的服务对象,能服务到是好事,服务不到也是必然。

  我的职业开端是一枚销售。如不懂老板,不懂产品,不懂客户,不懂市场。你就会拿着感冒药去给人治骨折,大家都尴尬。

  定是找到匹配客户,产品才能买到最高价。专注目标人群,才能创造新品牌。

  透过需求看本质。

  两大打车软件背后都是巨型互联网公司,他们的需求并简单的买卖收益。而是希望聚集你这个人,形成资料价值。一方面对资本好谈价;另一方面,活跃在你生活的各个细节,总有服务能赚到钱。

  如是说来,两马并不需要看单次成本投入,而是关心用户群体的扩展。司机补贴,乘客补贴也都是围绕这个目的做事。

  北京举例,司机通过补贴以及抢单,勤快的一个月能多赚2000元以上。乘客方面,目前的补贴状态一方面降低打车账面成本,另一方面如果操作得当,也节约了时间。商家先亏钱放水养鱼,大家都高兴。

  当然,补贴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并不能一直持续。另外,如上下班高峰时段,在五道口,中关村,国贸等黄金地段用软件也不一定能叫到车。政府不增加出租车牌照以及减少出司机负担,打车软件也没辙。

  但话又说回来,如一位司机所说:也就高峰时段忙,平时大家也没太多活。那么按照个人视角去解决社会行为,千丝万缕的联系你搞不定。

  所以商家解决的是司机的闲散时间,以及客户叫车的相对通畅便利。或许进步就是那么一点点,或许从关注移动终端使用者那么一个群体开始,它推动的进步远比一句“为人民服务”要来得真切。

  结语:

  的确,需求在改变,但生意从来没有变过,都是在钻研人性。而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没有哪一种意识形态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科技在满足服务新的需求同时,必然对旧的形态有阵痛,但浪潮不可逆。正是科技促进了商业文明,而商业的根本,是逐利,是各方互利!

  来源:投稿,文 @奥德赛发 (slaes/TMT专栏作者)

2014年2月25日星期二

LinkedIn正式推出中文版“领英”

  2月25日消息,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今天正式推出了简体中文测试版,且启用中文名称“领英”,宣布正式入华。LinkedIn中国区业务将由LinkedIn、红杉中国与宽带资本建立的合资公司运营。

  和其他国际入华网站不同的是,LinkedIn并没有对中外帐号进行分隔,使用国际版LinkedIn帐号也可进行登录使用,在国际版帐号中,用户可以在“设置”中将LinkedIn的网站语言改为简体中文。但是在简体中文版本中,部分英文版功能暂时不可使用,比如群组功能。

  LinkedIn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LinkedIn官方博客发表文章表示,中国有超过1.4亿职场人士,LinkedIn的使命是连接全球的职场人士,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推出中文版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一步。

LinkedIn正式推出中文版“领英”

  据业内人士观察,短期内,LinkedIn入华对国内招聘行业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因为智联、51招聘等已经建立了相当高的门槛,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猎聘网等猎头网站。

  目前LinkedIn在中国有400万用户,这些用户就职于近8万家不同的公司,并且有很多来自联想、腾讯、宝洁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高管。

Chrome 33降级的方法

  上周,谷歌Chrome 33正式版发布并开始自动更新,不过Chrome 33的新变化并未得到用户认可,反而引起了不少用户的不满。

  其中一项新变化是移除了Instant Extended API,这影响了新标签页,引发用户强烈抗议,许多用户认为改动后的新标签页无比丑陋,目前在新标签页中会加入了硕大的搜索框,并且在输入搜索内容的瞬间,光标居然会跳转到地址栏,非常奇葩。

  新版本的Chrome已经无法通过chrome://flags来恢复新建标签页的界面,对于那些怀念旧版界面的用户来说,只能通过降级的方法来恢复。

  Chrome具体降级的方法是,关闭Chrome进程,打开chrome.exe所在目录(Application),删除chrome.exe,将old_chrome.exe改名为chrome.exe,删除\User Data\Default\Web Data文件(不删除这个文件的话,会出现“您的个人资料来自新版Chrome,因此无法使用”提示),然后重启Chrome即可恢复Chrome 32版本。

  启动旧版Chrome之后,在地址栏输入chrome://flags,找到Instant Extended API,将其停用,即可恢复原有新建标签页的界面。

2014年2月24日星期一

新版谷歌地图正式推出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在接下来几周内,新版谷歌地图将逐步更新到全球网络上,在新版谷歌地图上,旧版左边白色的地图缩放控件消失了,用户首先看到的将是占据了整个浏览器窗口的大幅地图,只在左上角有一个简洁的白色搜索框。

  根据谷歌的介绍,相较于旧版,新版谷歌地图更强调个人化,会针对使用者的搜索显示最重要的部分,例如使用者输入某个地点的某项关键字,例如咖啡,Google Maps就会显示该地点附近的咖啡店,点击特定一家店,还会提供该店更详细的资讯,像是其他人的评论等。使用者与地图的互动愈多,像是标注住址或工作地点、喜爱的场所,撰写各地点的评论,或与朋友分享等,地图便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新版谷歌地图正式推出

  访问谷歌地球、街景和照片变得更为容易

  在新版谷歌地图的右下角,用户会看到“街景小人”,这个小黄色图标代表街景。如果用户点击“街景小人”,每一条具有街景图片的街道会变成蓝色。将“街景小人”拖放到地图上某个位置,用户可以查看该位置周围的地面景观。

  如果用户点击“街景小人”旁边的照片,用户会看到附近标志性建筑的其他图片,包括Photo Spheres(谷歌全景图)、用户上传的照片,甚至“谷歌地球(Google Earth)”的卫星照片。旧版谷歌地图和谷歌的其它服务也提供这些内容,但在新版谷歌地图上,这些内容集中在一个地方,更方便用户访问。

  即将举办的活动

  用户只要在新版谷歌地图上搜索某个球场、音乐厅、剧院或酒吧等地点,就会看到以卡片显示的搜索结果,并带有一个链接指向该地点即将举行的活动。点击该链接,就会出现该地点即将举办活动的清单。不幸的是,这个功能并不适用于电影院,所以用户不要在这里寻找放映时间。

  公交滑块

  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用户可能会喜欢这个功能。用户只要在新版谷歌地图的搜索栏中输入其出行的起点和终点,然后点击地图上公共交通图标(它看起来像一列火车),在地图下方搜索栏将跳出白色卡片,显示交通搜索结果。在卡片的底部,用户会看到一个链接,指向更多的交通选择和运行时间。用户甚至能查看全程乘坐列车或公交车所需的所有费用。

新版谷歌地图正式推出

  多个目的地

  在新版谷歌地图里,查找多个地点的路线也变得更加简单。只要在搜索栏中输入起点和目的地,然后点击下面的“+”图标,即可添加更多的停靠站。

  预订机票、酒店和餐厅

  新版谷歌地图另一个非常突出的功能是“预定”。当用户搜索已预定的航班、酒店或餐厅,谷歌地图搜索栏下方的卡片中会填充读取用户的飞行时间、入住时间或用餐时间。但用户只有登录谷歌账户才能使用这一功能,而且只能读取用户Gmail邮箱里的日程数据。

  据悉这次新版本的谷歌地图界面的变化是强制性的,所以那些倾向旧版的朋友只有多加适应了,谷歌打算在未来的几周里逐步在全球网络上更新最新版的谷歌地图。

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该醒醒了

  2月10日,嘀嘀打车官方宣布将原来10元的补贴减半成为5元,快的打车在2月11日宣布乘客端的奖励仍为每单10元,司机端的奖励则根据不同的地区由原来的15元降为10元或5元。2月17日嘀嘀打车重新宣布上调补贴为10元,不久,快的打车官方发布官方微博称“永远比同行多1块”,自2月18日零时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立减11元。随后2月18日嘀嘀打车重新推出应对政策,将补贴额度调高到12元到20元之间。当天下午快的打车随即做出官方回应,自18日下午15点开始,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每单最少给乘客减免13元。

  5元,10元,11元,12元,13元……。打车软件行业的补贴政策到了2月中下旬开始变得让人越来越看不懂了。如果说5元以内的补贴是为了烧钱争夺市场的话,那么10元甚至更多的补贴政策就明显违背了商业的规律:难道嘀嘀和快的只是为了争一口气?

  嘀嘀和快的看似失去理智的竞争背后是腾讯和阿里的火并,这两个软件只是两个斗争的棋子,阿里和腾讯通过这些APP获取到了具备支付能力的用户,这是主要目的。而且一旦最终用户增长到了一定临界点,阿里和腾讯就会放弃对这类打车APP的继续增资,而快的和嘀嘀自身不可能持续给用户和司机维持高额的补贴,最终这样的APP未来能否存在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即使嘀嘀和快的倒闭了,阿里和腾讯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因为他们通过对打车APP的补贴获取来的用户,全部都是具备支持能力的“高端”用户,这些用户可以成为他们支付水电费、游戏道具购买、电子商务等其他环境的用户,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用户用微信支付打车就无所谓了,也不是阿里和腾讯所关心的。

  嘀嘀打车的CEO程维和快的打车的CEO吕传伟都是有着多年创业(包括内部创业)经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油条,自然明白现在自身的处境。 大家都认为二者是中国市面上最强大的两家打车软件,近期速途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4年打车软件分析报告》也显示,嘀嘀和快的分别位列市场第一和第二,并且把剩下的几名甩开了几条街。但程维和吕传伟不明白的是:嘀嘀和快的既是市面上最大的打车软件,但同时也是处境最危险的两款打车软件!

  一家企业如果在几个月内实现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这种情况一定要值得警惕。哪怕这家企业的CEO是乔布斯,但不能保证下面的每个人都是鲍尔默这样的强将,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数倍增长,但市场容量不可能短期翻数倍,程维和吕传伟的个人能力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增长数倍,脱节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出轨。

  表面上看,腾讯和阿里给嘀嘀和快的投钱了,并且支持他们通过烧钱的方式来抢夺市场。但实际上无形中,腾讯和阿里做了转移快的和嘀嘀用户的事情,举个简单的例子腾讯给嘀嘀10个亿,这10个亿可以获取到1000——3000万的用户,这1000——3000万用户既是嘀嘀的用户,又是腾讯微信的用户,但最终用户的留存会在哪家?或者说哪家留存下来的用户更多? 是嘀嘀还是腾讯? 答案不言而喻,腾讯微信的用户留存能力远远强于嘀嘀,因为嘀嘀只是一个打车软件,而腾讯微信是生活的一部分。

  或许,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尤其在这样一个浮躁的遍地是机会的时代,但程维和吕传伟也应该醒一醒了。在打车软件这个行业,市场被培养起来后,前两名疯狂过度死亡了,所开拓的市场也会被后来者所占领。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

2014年2月21日星期五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2月20日,大洋彼岸的一则并购案例在神州大地被主流媒体报道和传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Facebook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这条新闻是美国两家公司之间的并购,虽然这笔并购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是大新闻,打破了该行业最高的并购记录(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实际并购不属于互联网行业并购)。

  但“facebook收购WhatsApp”毕竟这是国外的并购案例,为何会引发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流媒体的聚焦关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WhatsApp是一款通讯类软件,这款软件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全球用户使用该软件发送的消息单日超过420亿条!

  知名调研公司Analysys Mason近日发布报告称, 2013年全球短信发送量仅为6.5万亿条,相对于每日不到180亿条的规模,这个规模显然和WhatsApp一对比,已经大大的落了下风。一款全球消息发送量超过全球短信的软件,其命运和去向自然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根据速途研究院最新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10月份的时候,WhatsApp单日消息发送量仅为10亿条,到了2012年8月份就达到了惊人的100亿条。然而100亿不是瓶颈,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到了2014年2月,WhatsApp单日消息发送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20亿条,也就是说仅仅WhatsApp一个软件的消息发送量就已经两倍于全球短信的消息发送量。

WhatsApp的190亿估值不高

  众所周知,社交软件类的用户忠诚度和留存比例要远高于电子商务、游戏等产品的用户,让我们来看看WhatsApp月活跃用户的增长走势图。从上图来看,WhatsApp在2011年10月份只有5000万的注册用户,当时的5000万用户体量的产品在中国互联网都比比皆是。随后,在2012年8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达1.4亿,又过来一年到了2013年8月,活跃用户突破了3亿大关(注:按照腾讯的历次财报,微信在2014年月活跃用户才会超过3亿)。3亿对于WhatsApp来说还不算最高值,在2013年下半年WhatsApp迎来了真正爆发的时间,仅仅过来半年,也就是在2014年2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达到了4.5亿

  在Facebook宣布用现金和股票总计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之后,业内专家普遍认为190亿美元的价值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过高,WhatsApp难以匹配这样的高估值。不过,笔者认为,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190亿美元对WhatsApp的估值反而过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就仅仅通过信息发送量这一项来看,WhatsApp估值就远远不止190亿美元。短信在2013年创造的价值是1300亿美元(注:此项数据是英国市场调查公司Portio Research发布),而WhatsApp已经两倍于短信的消息发送量,相信到了2014年甚至2015年以后,本来就走下坡路的短信从量级来说更不是WhatsApp的对手,参照之下WhatsApp的估值会更高。

  第二:WhatsApp不仅仅是一个通信类产品。对于WhatsApp来说,发送消息只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如同中国的微信一样,除了消息发送还可以借此布局游戏、支付、打车、电子商务、O2O等其他领域。

  第三:WhatsApp和Facebook可以相辅相成。WhatsApp如果独立发展,非常有可能成为Facebook的颠覆者,显然Facebook也已经看到这一点,要及早的把WhatsApp扼杀在摇篮里,但与其说是把WhatsApp扼杀,反倒可以说WhatsApp可以和Facebook相互配合,相辅相成。Facebook强于社交,WhatsApp强于移动信息沟通,这两个搭配就好比中国的人人网和微信的搭配一样,双方如果能找到好的平衡点,未必不能实现更高的突破。

  总结:也不排除WhatsApp被收购后,因为内部的一些原因造成左右互搏式的内耗,手机QQ和微信的案例历历在目啊!

  来源:投稿,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WhatApp比微信好在哪里?

  摘要:WhatApp专注于通讯工具,功能简单,速度飞快,其核心功能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因为是付费应用,因此就可以专注为用户服务,不用考虑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务来盈利;而微信是免费应用,倾向于平台化发展,因此会越来越庞大臃肿,通过附加的各种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

  今天,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宣布将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App.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创办于2009年,目前用户量已经超过4.5亿人,其中日活跃用户比例为70%;每日新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

  Facebook的这次收购让很多行业人士震惊,很多人开发把目光转到了中国版的同类产品:微信。WhatsApp是付费应用,截至2014年1月,WhatsApp月活跃用户4.3亿,而微信是免费应用,2013年底的月活跃用户为2.7亿。那么,从应用的功能和商业模式上看,WhatApp和微信到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WhatApp比微信好在哪里?

  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由前雅虎员工创办于2009年,而微信则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一开始模仿的是Kik Messenger这个免费应用。

  通讯还是社交

  Whatsapp的核心是通讯工具,倾向于“免费短信”应用,弱化社交,WhatsApp和手机通讯录深度整合,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使用,用户的帐号就是手机号码,不需要手动添加好友也不需要对方通过同意,安装以后就可以马上给对方发信息,而且联系人名字就是手机通讯录里面的名字,用户使用起来和传统的手机短信没有什么区别。

  相比而言,微信的核心则是社交工具,借用QQ的关系链,增加了强关系链的社交,微信的使用需要注册,和手机通讯录的整合很弱,而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功能很强。可以说,WhatsApp的大部分功能微信都有,但微信的大部分功能WhatsApp却没有,从功能上看,微信大,WhatsApp小。

  WhatsApp因为功能简单,因此打开速度飞快,程序小,流量使用少,带来的体验就是“快”,打开速度飞快,和手机自带的短信一样快,不像微信那样臃肿、庞大和缓慢。

  商业模式

  WhatsApp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付费应用,一开始只有iOS版,价格为0.99美元,用户支付一次性费用后即可免费收发信息,WhatsApp则通过用户的付费来维持稳定而可靠的通讯服务,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长,WhatsApp逐步开发完善了多个不同手机平台的版本。

  WhatsApp的核心就是以极低的价格取代付费短信,然而随着iMessage的问世,给WhatsApp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WhatsApp也推出了几次限免活动,现在更是第一年免费,第二年才开始收费。而且,WhatsApp的跨平台特性(跨越 iOS、Android、Symbian、BlackBerry 和 Windows Phone 的多平台)以及完整的群聊功能以及更为丰富的信息功能依然使其相比iMessage具有一定优势。

  相比之下,微信则是免费服务,安装和使用完全免费,因此,单纯的通讯服务是不能维持微信的运营,所以腾讯才会在微信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新功能”,例如朋友圈,公众平台、游戏,后来甚至还增加了支付平台功能,通过这些附加的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微信的基础服务“免费”,而“增值服务”收费,但是这种商业模式带来的问题是,一个越来越庞大臃肿的应用,一个越来越脱离其核心功能的应用。

  总结

  可见,WhatsApp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专注”,坚持其工具属性,因为是付费应用,因此就可以专注为用户服务,不用考虑通过各种花里胡哨的增值服务来盈利,其核心功能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而微信的免费模式需要其他业务来买单,保证自己的营收,所以它只会越来越笨重而臃肿:聊天表情、朋友圈分享、游戏发行、支付服务等等,最终变成了一个各种功能都有的平台。

  WhatsApp的专注最终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4.5亿,并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从这个角度上看,保持着简洁消息的面貌,拒绝一切广告的态度不仅没有让WhatsApp失去财路,反而让其大获成功,这是否会给那些终日沉迷于免费广告业务的国内应用厂商一些思考呢。

Facebook收购WhatsApp

  北京时间2月20日上午消息,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今日宣布,已同意以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斥资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讯应用WhatsApp。

  其中包括40亿美元现金以及价值120亿美元的Facebook股票。此外,Facebook还将为WhatsApp的创始人及员工提供约价值30亿美元的限制股股票,分四年发放。

  跨平台通讯应用WhatsApp创办于2009年,目前用户量已经超过4.5亿人,其中日活跃用户比例为70%;每日新注册用户超过100万人。

  Facebook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表示,WhatsApp正在迈向连接10亿人,能够达到这一级别的服务都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很兴奋能与WhatsApp创始人及其团队共事,推动世界更加开放与互联。

  WhatsApp联合创始人兼CEO杨·库姆(Jan Koum)表示,“WhatsApp拥有极高的用户粘性和增长速度,这来自于我们说提供简单高效的即时通讯能力。我们很激动与荣幸可以与扎克伯格和Facebook合作,推动我们的产品继续增长面向全球更多用户”。

  收购完成后,Facebook将保留WhatsApp品牌,WhatsApp与Facebook Messenger两大即时通讯应用将继续独立运行。WhatsApp总部将继续留在硅谷山景城(Facebook总部在硅谷门罗帕克),而库姆将加入Facebook董事会。

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Google AdSense发布WordPress站长插件

  据Google黑板报报道,Google针对Wordpress平台发布了一款支持Adsense的插件,名为“Google发布商插件”,利用这一插件,发布商能够在WordPress网站中体验更多全新功能。站长可以通过这款新插件直接在WordPress平台中使用部分Google服务。

  本次发布的是测试版插件,因此Google仍在尽力优化插件的功能,以确保它在为数众多的WordPress网站上都能正常运作。这是Google发布商插件的首个版本,目前支持以下两种Google产品:

  Google AdSense:通过在网站上投放广告来赚取收入。这款插件会将用户的WordPress网站与AdSense帐户关联起来,让用户无需手动修改任何HTML代码就能在网站上轻松投放广告。

  Google网站站长工具:网站站长工具可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报告,便于用户了解网页在Google上的展示率。利用这款插件,只需点击一下,就能在网站站长工具上验证用户的网站。

  该Wordpress插件的下载地址:http://wordpress.org/plugins/google-publisher/

Google为什么要限制GMS

  从13年底到现在,Google在Android上面一系列无声的改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首先是13年9月末,Google将Google Services(也就是GMS)从安卓开发者官方网站的API Guides中提取出来,单独列为一项,并在新Google Services介绍中写道:Google Services不再从属于Android平台。

  然后,14年1月,有媒体流言Google要对GMS授权收费,每10万台75万美元,不过Google官方已辟谣。

  前几天又出一条新闻是Google对Android OEM厂商设置时间窗口,不再对安装旧版本Android的手机进行GMS认证,于是,一时间Android无法fork(创建分支)、Android将走向闭源的言论甚嚣尘上。

  这些言论看上去似是而非,没有足够的了解,外行人无法判断正误,那么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呢?

  这些言论的焦点其实聚焦在两个问题上:

  Google到底想要做什么?对国内手机厂商有什么影响?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GMS是什么以及它和Android的关系。

  GMS是Google所提供的一系列移动服务,包括开发用的一系列服务和用户所用的Google Apps。从安卓开发者官网上可以看到,GMS包括了12项服务,按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

  • Mpas与Location:地理位置相关服务,AOSP也包括一个简易的Location服务,这是升级版,有用但并非必要,国内也有百度、高德等提供了类似的API;
  • Games、Play Services、In-app Billing、Play Distribution:与Google Play相关的服务,毫无疑问这个在国内是用不到的,但如果要在Google Play上发布应用,则非常有用;
  • Google+、Drive、Cloud Platform、Cloud Messaging:与Google的社交网络和云平台相关的服务,前三个在国内也基本上用不到,第四个是推送服务对开发者非常有用,但国内有很多类似的第三方服务可替代;
  • Cast、Wallet、Ads:这里是Google推出的与Android平台关系不大的服务,Ads广告对开发者有用,但国内也有很多的移动广告平台和服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服务不是构建一个Android App所必需的,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服务替代,因此,没有GMS对国内手机厂商影响没有想象那么大。

  Google Apps则包括Gmail、Google Maps等Google官方应用,这些系统应用对于一个完善的Android设备是很重要的,但是手机厂商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或者第三方应用替代。

  整个Android平台可以看成是:AOSP+GMS,AOSP(安卓开源项目)是所有手机厂商可以免费获得的开源代码,但GMS则需要Google同意授权才行。

  Google给GMS认证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首先要通过CTS兼容性测试(Compatible Test Suite),一般而言所有的Android厂商都必须通过这个认证,否则会出现兼容性问题。这个认证一般由手机厂商自己做,然后提交结果给Google。

  通过CTS认证后,可以申请GMS认证,然后Google会考察手机厂商的资质,如果资质不行,Google也是不给认证的。

  依据对GMS的不同授权,Android手机可以分为三类:

  1、免费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但不内嵌GMS,这个如国内Android手机;

  2、内嵌部分GMS服务,但手机不能打上Google商标,这个如三星在海外发行的手机;

  3、内嵌所有GMS服务,也可以使用Google商标,这个最典型的就是Nexus系列了。

  弄清了GMS是什么,两个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Google想干什么。从性质上来看,AOSP是工具,GMS则是服务,即有使用成本,因此,不开源甚至不免费提供是理所当然的,Google相关项目人员也曾经表示,不排除GMS上各种商业合作的可能性。另外,AOSP已经足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GMS只是锦上添花,对手机厂商并非必要。所以,手机厂商只将通过GMS认证视为品牌区隔的一个手段,但并不依赖GMS。Google的一系列做法,只是将这个问题进一步明确,并且,通过将原先散落在Android平台各处的服务整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向外提供服务。

  其次,对国内手机厂商的影响。答案是,影响很小。国内手机厂商一般都会对系统进行深度定制,即使技术能力不那么强的厂商,他们也很乐意用第三方应用来替换系统应用,还可以收一笔预装费。而Google将更新Android系统的重点转向GMS其实影响也不大,因为手机厂商可以复制GMS的API,比如小米最近连续推出支付、推送等服务,都是GMS里有的;GMS的新特性甚至可以成为国内技术创业公司的卖点,不会出现Android更新了新特性,但国内用户却不能享受的问题

  由此,我们没有必要对Google限制GMS大惊小怪,虽然Google的确是收紧了一些控制权,但Android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是一个由众多手机厂商、开发者和用户组成的庞大生态圈,目前Android局面良好,Google没有理由自毁长城。如果你还是拿不准,那么,请相信Google的智商。

2014年2月17日星期一

谷歌发布菲律宾街景地图

  近日,谷歌将街景地图(Street View)服务扩展到了菲律宾。谷歌先前就已经宣布将开始对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进行拍摄,未来拍摄工作还会扩展到菲律宾的其他地区,菲律宾有7107个岛屿。

  和在其他亚洲国家开展街景地图一样,谷歌也与菲律宾当地的旅游局(Department of Tourism)进行了合作。西方许多国家政府都在为街景服务造成的隐私纠纷头痛,不过亚洲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就要开明得多。不少亚洲国家认为这项服务可以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谷歌当前已经发布了马尼拉西班牙古城(Intramuros)的一些照片,现在在谷歌地图中已经能够看到圣奥古斯丁教堂(San Agustin Church)、圣地亚哥城堡(Fort Santiago)、Baluarte de San Diego、Plaza San Lius Complex等,查看下面的视频即可概览其中的内容。

  稿源:cnbeta

为什么乐蜂网的估值这么低

  就在化妆品电商网站聚美优品传出赴美IPO估值30亿美元的消息后,国内另外一家化妆品电商乐蜂网今日紧急宣布接受唯品会1.125亿美元的投资,出让股份达到75%,按此计算乐蜂网的估值仅为1.5亿美元,简直是白菜价。

  作为一对欢喜冤家,双方前后脚宣布新的资本动作,这绝非巧合。不过让人疑惑的是,乐蜂网销售额上来说号称达到了聚美优品的一半,估值应该达到15亿美元的级别,但今天宣布的入股计划让不少分析人士膛目结舌,很多人想不明白那个我们经常在户外、电视、网络上看到的乐蜂网,价值如此之低,1.5亿美元换成人民币不到10亿,这个估值仅为聚美优品的一个零头,是否合理?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估值有多方面的的影响因素,不能单纯的靠销售额来做判断标准。一般来说,在销售额相同的前提下,电商类的企业估值要低于社交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等。下面笔者就来结合下过往的一些企业估值案例来分析下“乐蜂网的估值为什么这么低”。

  第一:行业老大和老二的区别

  曾几何时,有人采访联想的CEO杨元庆,问了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联想为什么要争全球PC老大的地位”,杨元庆反问记者“那我问你,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是哪个呢?”。杨元庆的反问阐述了商业价值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哪怕第一名比第二名只高出一小点,但市场地位和估值却千差万别。同理,在化妆品电商行业,乐蜂网和聚美优品竞争了多年,虽然乐蜂网早于聚美优品推出,但从2012年以来,逐步被聚美优品超越,销售额有了超过一倍的差距。现在虽然聚美老大,乐蜂网老二,但其的江湖地位和估值自然不可同样而与。

  第二:连续三年没有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

  互联网行业讲究一个市梦率,市梦率的意思就是:你这个企业现在很小没关系,但你的成长速度要非常快,你将来能成长为一个巨头。 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互联网企业营收没有多少,市值都高的吓人,腾讯的2013年的营收只有600亿,但市值接近1万亿,百度和其他互联网顶级企业也同样如此。他们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估值或者市值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而且成长的天花板没有看到。 反过来,我们看看乐蜂网近年的变现:乐蜂网在2011年的时候,乐蜂网李静表示当年的销售额会达到10亿人民币,但后来乐蜂网的CEO王立成表示当年没有完成10亿的交易额;乐蜂网在2012年2月的时候,乐蜂网CEO王立成订的目标是全年30亿人民币,但最终只完成了18亿的销售额;乐蜂网2013年销售额订的目标是40亿人民币,并且将会实现盈利,但通过今天的唯品会入股信息来看,乐蜂网远没有完成40亿的年销售额。 评论和分析都是苍白的,对于投资人来说,数据上的差错是最不能容忍的,连续三年,全部食言意味着乐蜂网没有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估值自然大受影响。

  第三:商品质量问题

  对于卖东西的网站来说,网站所售的产品的质量真伪是最关键的,比营销和模式等其他因素都要重要。而乐蜂网恰恰在产品问题上栽了几次跟头,以乐蜂网奢品馆为例,打出的广告是“为您提供GUCCI、PRADA、Burberry、BALLY、Miu Miu等系列品牌”。但LV、GUCCI、COACH、PRADA、阿玛尼等品牌的负责人已经很明确的表明“要想买我们的东西,请去直营专卖店选购商品,没有授权任何形式的网购渠道”。除此之外,乐蜂网也遭遇了销售假货的质疑,并且多次被媒体点名报道,甚至一度引起“中国打假第一人”王海的关照,就此王海做客中国经济网《我消费》公开打假乐蜂网!当然,假货问题不仅仅在乐蜂网,聚美优品、淘宝网等几乎所有的大型电商网站都存在,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减少,乐蜂网如果能够减少假货和水货的产品占比,相信不管对销售额或者估值来说,都会大为改观。

  写作最后:今天宣布收购之际,唯品会CEO沈亚发了一封内部邮件,邮件中提到了一份报告《2013年网购化妆品趋势分析报告》,《2013年网购化妆品趋势分析报告》是速途研究院在2013年出品的,对化妆品电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百度搜索的看下这份报告全文。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 丁道师

阿里收购高德 老虎宝典何去何从

  2014年2月10日晚上,“阿里巴巴集团10.45亿美元拟收购高德”的新闻在微信朋友圈炸翻了天,如果完成交易这将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并购案例,放眼整个行业也仅次百度的19亿美元收购91、京东15亿美元融资这两个案子,位列互联网行业历史第三高。

  各家媒体的焦点都聚焦在阿里巴巴收购高德一案本身,以及百度和腾讯这两个巨头的反映,辅以未来中国O2O市场的走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把曾经的地图领导者老虎地图(现在名称是老虎宝典)给忘却了,老虎地图曾经在塞班时代风光无比,是国内最流行的个人手机地图,当时百度、高德等还没有进入这个领域。

  国内用过塞班手机(即诺基亚)的用户,很多都是老虎地图的忠实用户,但从2011年以来随着安卓的崛起,老虎地图没能很好的转变思路,抱着塞班不放,最终导致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沦为了行业二线的企业和三流的品牌。

  2013年12月,有一篇新闻《传老虎地图濒临倒闭,是老虎还是病猫》在业内盛传,虽然新闻有写危言耸听,但给业界造成的一个声音是“老虎地图真的不行了,快死了”,而且随着百度和高德的发力,很多人(这里的很多人主要指一二线城市的人)也感觉到很少再听到老虎地图的声音了,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就此,速途研究院做了调研,在去年发布了《2013年Q3手机地图市场分析报告》,报告显示即使到2013年11月,老虎地图从体量上来说仍然能排到全国的第四名,但量上的排名并没有给其带来多大的增益,老虎地图已经成为了边缘性的产品。

  老虎地图2012年后半年有过一次改变,就是把沿用了三年的名称老虎地图改名为老虎宝典。此举一出,让老虎公司尴尬的是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反观淘宝商城改名一次轰动一时、王老吉改名轰动全网。在把老虎地图改变成老虎宝典后,老虎引入了大量的合作伙伴,这其中尤其以O2O类的团购网站为主,从地图到宝典,其野心不难看出瞄准的是这个领域的大众点评网。可惜的是,老虎地图改名老虎宝典,最终不但没有在O2O领域有多大建树,反而因此对品牌造成了太多的伤害。但从APP的下载量来看,仍然能排在行业前几名,但和百度、高德相比,没有一个可靠的流量来源以及巨头资源做支撑,在竞争中落了下风。

  2013年第四季度的数据虽然还没有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高德、百度这样的巨头会越来越强,老虎这样的没有靠山的公司越来越难混。未来,留给老虎的出路只有一条——卖给巨头,在巨头中阿里已经有了高德不会再做染指,而腾讯将soso地图改名腾讯地图也不会对老虎过问,百度方面的百度地图下一个收购的对象有望是四维图新这样的企业,对老虎下手的可能不大。京东、360、大众点评网这样的二线强的互联网巨头则有可能以较低的价格拿下老虎地图,借此布局O2O战略。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2014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剧变

  记得在2011年11月的时候我组织过一次线下沙龙,在北京工商大学选取了一个办公室,请了一些嘉宾来就移动互联网未来的入口话题做讨论,参与那次活动的很多专家认为,未来3——5年通过各类应用市场下载APP来实现我们的各种需求还依然会成为主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基于浏览器平台,无法加载大型的应用;②手机配置太低,难以通过一个平台就实现各种服务;③用户使用习惯一旦培养起来,很难改变。

  当时,因为移动互联的平台化概念还未提出,以及HTML5等并未普及,因此,诸如WebApp或者轻应用这样的产品在当时并未提出,当时虽然移动互联出现了爆发式发展的迹象,但这个爆发,仅仅围绕在Native App的数量以及移动互联终端硬件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上,而用户在当时使用的各种移动互联网服务,大多是基于Native App及手机浏览器完成。

  但我依然对此现象进行了一个反驳,手机中Native App数量过多会对使用者造成太多的不便,这包括:无法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想用的应用。特别是在Android平台中,因为大多数应用往往有双线程,使用者在关闭程序之后,还有个后台驻留线程,此类应用数量一旦过多便会造成手机卡顿。同时,国内诸如BAT这样的巨头纷纷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及生态系统,因此用不了多久,必定会出现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平台及产物,包括对各类应用的行为进行规范,让用户打开更为便捷,使用的友好程度将大大增加等等。

  2年多过去了,在2014年的1月份,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当时我提出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个初步的验证:在iOS或者Android这样的系统上,将会诞生平台级的产品,诸多之前可能需要独立存在的APP,像信息阅读、多媒体、移动搜索这样的需求,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完全实现。现在看来,至少有两个平台达到或正在达到我当年的设想,分别是:百度轻应用、微信开放平台。

  下面笔者就来分享下当时不被认可,但现在逐步成为事实的几个观点:

  轻应用相比Native App更容易获取和留住客户

  众所周知,轻应用不需要安装,就绕开了分发市场的限制,用户使用的门槛大大降低,进而更容易获得用户。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的用户手中手机应用的平均活跃数量,常用的应用估计不超过10个(我这样每天研究几十个应用的发烧友是例外),大多数的手机应会在用户使用一段时间或者压根没有使用就被删除。应用开发者们辛苦开发了应用,使用各种手段,花了很多钱去做市场推荐,投入很大,却不得不面临用户流失率增加,投入打水漂的现状。而在百度轻应用平台上,用户可以很容易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轻应用,无需额外在下载,只需要一个几秒的加载时间,就能直接玩游戏、看杂志、听音乐。

  移动网站增多利于访客信息获取

  刚我们说过,web app及轻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CNNIC最新公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显示,手机网民的数量突破5亿,81%的网民是手机网民。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尴尬的现实:绝大部分的网站运营者(俗称站长)还是在PC网站上耕耘,没有很好的拥抱移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手机网站,这个显然是极不科学的。

  在以前,我们通过手机百度、易查、宜搜这样的手机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时,出来的结果和通过PC进行搜索是差不多的,用户通过手机依然看到的是PC为主的内容,这样的用户体验难以让人满意。虽然后来各家公司都做了浏览器兼容,让PC页面自动适应手机屏幕,但展现效果依然难以让人满意。直到百度轻舟计划推出,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轻舟计划简单点来说就是一个鼓励和帮助站长移动化的一个计划。例如在该计划的实施方案中,站长可以像当年使用discuz一样,哪怕不懂代码都可以快速将自己的传统网站变成webapp;同时用手机百度搜索时,PC页面的信息将会被逐渐从移动搜索引擎中剔除,手机站点相应的权重也会靠前,因为这样的展示效果更能适应用户体验。这都意味着,如果站长想抢先在百度移动搜索中,分一杯羹,获得移动流量,必须尽快架设属于自己的移动站点。当然,在百度轻舟计划推行的同时,腾讯的风铃、搜狐快站、易查的日日金等站长移动建站计划也在稳步的开展,这说明了移动建站已经成各大巨头新的争夺焦点。

  移动设备配置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发展

  让我们在把思路回到2011年11月来,当时举办那场沙龙的时候我使用的手机是号称全球最快的小米手机第一代,彼时800万像素、1.5G双核、4寸屏幕、1G内存的手机至少在国内算最快了。但现在我们来看,过了2年我现在用的是oppo N1和魅族mx3,这样的手机配置要比小米1高了N个档次,手机配置的不断升级换代,使得在以往无法运行的一些操作和计算通过手机轻应用平台得以实现,与此同时随着HTML5以及各类引擎技术的发展,轻应用的用户体验以及大幅度的提高,在此平台上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完全可以媲美进而取代独立的APP.

  总结:行业变革时刻都在发生,不适应变革,就很难被用户所选择。

  来源:投稿,作者:丁道师

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电视盒子的选购和使用技巧

  近些年来,传统的电视行业正在经历了一场互联网大潮的洗礼,各个互联网公司都纷纷推出了电视盒子、智能电视等互联网电视产品,将原本相对平静的电视市场搅动的波涛汹涌。早先我曾在《智能电视的发展趋势》一文中曾提出,目前用户的最佳选择是普通电视+电视盒子的搭配方式更为经济合算,今天我就详细介绍一下关于电视盒子的选购和使用技巧。

  一、电视盒子的选购指南

  目前国内外软硬件厂商都推出有相应的智能机顶盒产品。国外方面,苹果一早推出了Apple TV,Google也推出有Google TV,微软、索尼、亚马逊等厂商也有推出相应机顶盒产品的计划。在国内市场方面,小米有小米盒子,乐视有乐视盒子,而国产彩电企业在重点推广智能电视的同时,也纷纷推出各自的智能机顶盒产品。此外,市场上还有包括杰科、开博尔、美如画、迈乐等智能机顶盒品牌。这么多的品牌,如何选择呢?下面我将分几个方面介绍一下。

电视盒子的选购和使用技巧

  1、硬件配置:硬件配置的选择主要是CPU和内存,原则上说配置越大越好,越快的CPU,越大的内存,操作起来就越流畅,如果CPU太慢或内存太小,则很可能会影响操作系统的加载速度,降低电视盒子的使用体验。目前主流的电视盒子的配置是1.5G双核CPU,1G内存,4G闪存。通常来说,CPU和内存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也就是说,一年之后,电视盒子的CPU可能就跑不动最新的应用了,三年之后这种CPU可能会完全被淘汰,因此购买电视盒子不必花费过高成本,一旦未来有什么硬件升级(升级内存和CPU),再购买一个新的电视盒子即可。

  2、操作系统:目前电视盒子的操作系统有两类,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国内的大部分产品都是选择Android系统,苹果的Apple TV使用iOS系统,但由于其没有进入中国,因此用户可以不必考虑。Android系统的升级速度比较快,因此用户应该选择开发能力较强的厂商,能够支持电视盒子操作系统的后续升级,而要避免使用山寨产品,发布一个版本后就再也没有后续升级版本,这会大为降低电视盒子的生命周期。

  3、拓展接口:电视盒子的外部接口也是非常重要选项,主要的接口包括:视频和音频输出、以太网口、USB接口等等,在软件方面,最好能够支持iPhone和Android的软件遥控器应用、AirPlay等功能。

  4、外形和遥控器:电视盒子的外形应该越小巧越好,如果体形庞大那不如自己安装个HTPC,此外遥控器的操作是否方便也很重要,总不能老用无线鼠标来操作电视盒子吧,那样的体验还不如直接在电脑上看。

  5、网络配置:家庭宽带至少应该在4M以上,如果多台电脑上网最好10M速度以上,除了电信运营商的ADSL拨号MODEM之外,还要再增加一个路由器,用户可以选择通过这个路由器的WiFi或者网线来连接电视盒子,建议使用网线方式而非WiFi方式连接,这样可以大幅提高观看效果,避免卡顿。我曾经在小米盒子做过测试,12M网络环境下,电视盒子通过网线测试速度可以满速,而用Wifi只能达到7、8M,而且速度不稳定,中间有断线情况,因此从速度和稳定性上看,都是首选网线的连接方式。

  6、价格:最后说一下价格,一般电视盒子的价格多在200-300元,小米盒子的价格也在299元,考虑到CPU和内存两三年后将会淘汰,因此用户不宜考虑价格过高的产品,而应该选择300元以下的电视盒子产品。

  二、电视盒子的使用技巧

  1、应用:主要有三类应用,聚合类应用,视频网站类应用和网盘类应用。

  1)聚合类应用主要有泰捷视频、VST、兔子等,通常来说,聚合类应用的片源很广,影片内容丰富,但是画质和播放质量有可能不如原始视频网站的清晰和流畅。

  2)视频网站类应用主要是各大视频网站自己推出的应用,主要有优酷、搜狐视频、乐视、腾讯视频等。建议安装使用各个视频应用的TV版而不是Android版,这样就可以通过遥控器而不是无线鼠标操作。

  话说现在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国内针对客厅的争夺似乎是硬件多于软件,各种电视盒子都卖的如火如荼,但是各个视频网站对专门针对电视的应用却并不感冒,除优酷外,其他影音视频应用(腾讯视频、搜狐视频等)都没有在官方网站发布TV版,用户只能去第三方论坛下载,这有可能和政策方面的风险有关,此外,腾讯、百度、360等似乎都没有发布专门的TV应用商店。

  3)网盘类应用主要有百度云和360电视管家,这两个应用都可以播放百度网盘和360网盘上的视频,而且播放速度还算可以接受,这样,用户就可以先把电影视频保存在百度云或者360云盘上,然后在这两个应用里点播即可,这对于一些较难找到的视频来说很方便。目前百度和360的网盘都有数千G的容量,很适合用于保存和播放视频。

  2、个性化:通过应用内帐号的收藏功能和网盘实现个性化观看视频。

  我们可以现在豆瓣上收藏自己的电影,在电影页面找到在线播放链接(如果有的话),通常是搜狐、优酷、腾讯的播放链接(腾讯的链接请自动忽视),然后我们点击链接后,登录搜狐、优酷等视频网站,然后收藏这个电影。之后,我们在电视盒子上打开搜狐优酷应用进行登录,由于电视上输入信息不方便,我们可以用手机扫描一下登录界面旁边的二维码,在手机上登录,之后电视盒子上就会自动登录,然后就可以在电视盒子上的搜狐、优酷等应用里观看我们收藏的个性化视频。

  如果搜狐、优酷上没有我们需要的视频,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需要的视频,找到链接后,在百度云盘或360云盘里进行离线下载,也可以用站内搜索命令(site:)在云空间里搜索视频名称,然后将其转存到自己的网盘里。之后,在电视盒子上打开百度云或360云,使用自己的帐号登录(可以扫描二维码登陆),然后在里面的网盘视频里就可以观看自己的视频,播放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也可以接受。

  如果通过网络播放视频速度太慢的话,那只有最后一个方法,通过USB来播放,我们只需将下载好的视频复制到U盘或移动硬盘,然后将其接入电视盒子的USB接口,即可播放本地视频,速度和清晰度可以得到保证。

  3、手机遥控器:某些电视盒子提供了手机版的遥控器,只要在用户的iPhone或Android手机上安装手机遥控器应用,就可以把智能手机变身为遥控器,使用十分方便。

  4、游戏:电视盒子的游戏体验比较鸡肋,首先游戏必须是横屏游戏,因为电视不能像平板那样竖着看,因此大量竖屏游戏就不能玩了,其次,体感类的游戏也不能玩,因为电视不能拿着倾斜旋转,因此各类塞车类游戏也不能玩,再次,遥控器或无线鼠标只能单次点击操作,因此多点触摸类游戏也无缘了,最后,游戏还需要专门针对电视盒子遥控器进行优化,去掉遥控器无法操作的部分(例如电视版《植物大战僵尸》里的阳光会被自动收集),经过这几轮淘汰下来,剩下的游戏可能就只有非常有限的几个了,类似“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等,在游戏体验方面,相比平板电脑触摸屏的体验相差了好几个档次,因此用这个玩游戏还不如用游戏机来玩,至少游戏机手柄的操作体验比遥控器要好。

  三、总结

  总的来说,目前市场上的电视盒子产品很多,但是电视应用却相对滞后,一些传统的互联网视频网站也没有大力推广其TV应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盒子的发展,此外,电视盒子的发展还会遇到政策上的障碍,电视盒子企业需要与获得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推出产品,这也让电视盒子陷入一个应用缺乏、商业模式不清的困境,但是,随着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电视企业纷纷推出电视盒子和智能电视产品,其未来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开启,预计电视盒子的爆发期很快就将到来。

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企业转型思考

  最近各大互联网思维的帖子引发热议,解读这些典型案例的玩法和手段,提出了很多的概念,如碎片化、用户至上、粉丝经济等等,仿佛一瞬间传统企业优质的产品、满意的服务、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段都不再重要,全部被互联网思维的潮水所淹没。除了看热闹,我们是不是应该深入思考下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真相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营销的真相

  “互联网思维”的营销案例,并不是近一、两年才产生的,也不是互联网的专利。05年超女的成功从商业炒作而言,在于迎合了大众民主的社会参与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对后现代新型偶像的崇拜心理;甚至也有人说毛爷爷当年的革命胜利正是抓住了那个时代的�丝代表——广大工农兄弟,“打土豪、分田地”的需求,也是那个背景下的人民大众追求公平、自由的精神诉求;今天小米的粉丝文化既是用户对产品参与感的强烈认同,但更重要的年轻一代的极客消费文化;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也不会奇怪为什么差评无数的《小时代》依然有人捍卫,�丝逆袭的《泰�》能够拿下票房冠军。

  无论是诺基亚的倒下,任天堂的老去、微软的疲软,我们都应该看到上一代以功能著称的产品正在走下神坛,功能比拼已经不是杀手锏。面对产品越来越丰饶的今天,80、90后更向往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也需要更强的群体认同感,甚至在消费行为上更容易相互影响。这种精神需求催生了很多亚文化现象,而社区、博客、论坛更是为亚文化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水土丰美的牧场,创造了亚文化产生的技术背景和条件。

  如今,80、90后身边充斥着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多的媒体介质,这里面所蕴藏的各种亚文化声音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早地感受到当下的情景,传统的口号式鼓动和广告式推广只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到窘迫的压力。因此,品牌的影响已经慢慢从大平台转向小圈子,从改造社会的大话题转向改造自己,从被动的接受指导变为我对你故事和价值观的认可……。

  任何新品牌的崛起一定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戳中了代表未来一代的精神诉求,并以这个点为中心完成从亚文化市场到大众市场的跨越。了解你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时代的客户环境,这才是成功营销的本质。

互联网思维下的传统企业转型思考

  产品的颠覆

  马化腾最推崇的一位硅谷大神——凯文·凯利前段时间在2014年的财经年会上表示:颠覆来源于非主流。革命性的技术都有一些共同点,最开始的时候,他们都是质量很差的,差到你可以完全忽视,所以他们更像是小玩意儿,风险也很高。比如,200年前,当蒸汽船出现时,远洋帆船嘲笑他们为玩具,但他们却忽视了蒸汽船可以逆风逆流,直到有一天全球性的帆船产业消失了;上世纪60年代本田发明减少燃料的电动引擎也不被当时巨无霸GM所关注,但是这些日本汽车企业的不断改良,他们取得了巨大成就,而GM却破产了;传统打印产业对点矩阵的不削一顾成就了后来的喷墨打印。正因为他们出现时的低质,亚文化特性,甚至“恶搞”,很容易遮盖了他们背后的严肃性和创新性。

  事实上,这一代拥有比上一代人更为丰富的社群资源,web2.0的思维更是提供了更低门槛的创作机会,对经典元素的解构、戏仿、拼贴。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一开始看上去弱小的产品结构,以及在这些平台上所产生的二次创造,当诺基亚高层嘲讽第一代iPhone根本不经摔时,谁能预见后来智能手机及上面繁花似锦的APP主宰了现在的移动互联网。

  传统企业产品上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于已有技术的优化,不是来自同重量级产品的竞争,虽然你的公司一直在往上走,但具有破坏力的东西却在另一面悄然盛开,这里才是革命的发源地。

  管理的挑战

  在转型大潮下,技术的创新不是问题,商业模式也足够重要到时时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唯有管理,其实很重要,却往往被大家忽视。

  一个伟大的企业,往往在其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规范的组织结构,完善的考核体系,优秀的战略管理,但是这些在过去几十年所沉淀下来的管理体系是否适合于新战略的管理需求?过去企业雇佣的是工人的手,过去可以通过标准化、量化的工作正在被智能设备所取代,工业时期的“劳动分工原理”、“制度化管理理论”等传统管理思想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在的社会需求。

  为什么腾讯会采用项目组机制并允许彼此之间进行竞争,为什么阿里会提出小而美的公司结构,为什么海尔会实践“倒三角”理论来挑战过去“科层制”的管理结构,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去中心化”的特征是否得到我们足够的注意?

  这次中国经营报重大的组织架构调整除了自媒体的狂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看到老一辈的媒体人感受到了世界是平的,这种觉醒也将产生巨大的颠覆力。这次转型所发表的演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未来的企业都是一个扁平化的组织,没有过多的层级结构。除了行政、法务、财务、人力资源、这些“支持部门”,以及信息中心这样的“平台部门”之外,其余的全部是以“产品”为中心的项目团队。这样的项目团队将来也许会有十几个之多,并且它的存在也是动态的,赢利即生,亏损即亡。团队内部的结构也是扁平的,以产品经理和客户经理为代表,实现不同工种人员的跨界合作。不同项目团队之间,也许会存在某种竞争,但更多的应该是为响应客户需求而进行协同作战,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营造生态化、“动成长”的新型组织形态。

  从这种管理思想的调整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巨无霸将形成这种“大平台+小团队”的组织结构,纵向压缩组织,使组织扁平化,横向实现集成,形成团队化的工作方式,推行并行工程。调整后,企业也将面临流程的重组,文化的重塑,信息系统的重建。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时代转型的信号,传统企业必须勇敢地面对这种冲击,主动变革比创业本身更需要勇气,所围绕的是新时代下顾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互联网本身,所要克服的是过去的成功所造成的惯性思路。这次浪潮的冲击下,总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但当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明白时代转型的要义后,依旧可跳上一曲优美的华尔兹,来一次华丽的转身。

  来源:投稿,作者:i8小时

2014年2月11日星期二

从东莞扫黄看谷歌百度的搜索提示

  谷歌和百度搜索引擎都有一个“搜索建议”功能,即当用户在输入搜索词时,搜索文本框下方会自动显示与搜索词相关的词汇供用户选择,这可以加快输入速度、改善用户体验。

  通常来说,“搜索建议”功能是搜索引擎通过算法依据搜索频率自动生成的,建议条目通常是按搜索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的,方便网民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热门的或他最有可能需要的信息,针对不同区域的网民,搜索引擎的提示关键字会有不同,而对于同一个关键字,不同的搜索引擎提示的信息也不同。

  例如近日央视《焦点访谈》等节目接连曝光了东莞色情业,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对于这件事情,网民主要搜索些什么呢?我们使用“东莞”做为关键词分别在百度和谷歌上进行了一番测试。

从东莞扫黄看谷歌百度的搜索提示

  从测试结果上看,谷歌的搜索提示信息都是中性的工具服务类信息,而百度的搜索提示信息不仅仅包括了最近的东莞扫黄新闻,还网民力挺东莞、以及寻找小姐的信息。

  由于搜索建议功能是依据网民搜索频率而生成的,因此可以看出,网民更愿意在百度上搜索新闻热点以及擦边球类的信息,而很少在谷歌上搜索类似内容。

阿里巴巴全资收购高德地图

  高德软件周一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以每股ADS股份21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高德软件随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这一收购的要约。阿里目前已经持有高德公司28%股份,交易完成后,高德将成为阿里100%子公司。初步计算,此次交易将涉及总现金额约10.45亿美元。

  10.45亿美元100%拿下高德,阿里巴巴获得了O2O布局中最重要的中间层——地图,在腾讯百度的LBS入口大战中抢得先机。

  阿里巴巴在公告中称,交易完成后,高德将成为阿里巴巴100%子公司,并融合进阿里生态体系基础上发展。

  地图业务成为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巨头为数不多的均都列为重点方向、大力投入的领域。阿里高德、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三巨头围绕地图的争锋,或许将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高德痛失转型先机

  2002年成立,靠汽车内置的高利润率2010年就登陆纳斯达克,甲级测绘资质、甲级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高德曾经是地图领域绝对的老大。当时,售价高达50元人民币的高德导航仍然是苹果应用商店排名前列的热门应用。不过,随着互联网公司搅局者们的到来,高德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去年8月28日,百度地图突袭高德,抢先宣布手机导航App永远免费,导航App一夜进入免费时代,高德不得不立即跟进,在第二天即宣布手机导航免费。高德失去了一大笔收入,却让百度地图抢了风头,受此消息影响,高德股价当日大跌了逾11%。

  彼时,在高德CEO成从武看来,高德必须先在移动互联网大的开放生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然那时他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径,他称:“靠单个企业寻求商业化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的关键是获取用户,未来在整个产业链商业化实现时,我们就能取得应有的份额和市场机会。”

  对于百度,早在2012年,就将地图业务拆分成立LBS事业部,大大加强投入力度。内部人士称,LBS事业部在百度内部的地位相当特殊,是百度CEO李彦宏亲自抓的重要产品。在李彦宏看来,传统搜索、移动云、LBS、国际化战略是百度未来四大重点业务方向。

  百度地图很早就明确了从一个简单出行工具成为一个生活服务平台的定位。由于百度有很好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将地图流量导入百度团购和去哪儿酒店订购等服务中,最早实现了产业链条的闭合。

  对于高德,进展却并不顺利。其实在2012年,高德就已经筹划将地图打造成一个类似淘宝的商业平台,即用户点开地图上的每一个地理位置信息点会弹出详情页面,该页面类似于一个小网站,高德将后台将直接对商户开放,让他们可以编辑页面,直接发布服务和售卖产品,并且提供会员维护功能。

  不过由于策略摇摆和执行力不足,这一想法始终未能真正实现。

  创始人侯军早已退出一线

  势单力薄,面对互联网巨头轰炸势的市场推广,高德高层逐渐失去了与互联网巨头们缠斗的信心。到阿里巴巴入股前后,高德持股量最大的四大创始人中,仅剩2人仍在一线。

  持股量最多的董事长侯军早已退出高德日常经营,专注旅游地产开发,旗下拥有凤凰古城、张家界黄龙洞等多处旅游资源。

  持股量排名第三的唐希勇虽然仍在高德担任副总裁,但已经逐渐退出一线,从公众视野中淡出;持股量排名第四的姜德荣在后台主管产品研发和车载产品的开发;四大股东只剩他与CEO成从武两人在前线苦苦支撑。

  高德的慢热,让其对互联网免费模式后知后觉,虽然进入市场最早,但却逐渐失去市场先机,逐渐被百度挫败,失去斗志。

  或许马云才最懂的高德创始人们守业之难,他在本周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说,“企业如人,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把孩子养成有出息更难。做企业没有捷径,眼睛盯住客户,脑子里想着市场变动才是未来。”

  阿里巴巴继续为上市补短板

  此次收购高德,阿里巴巴给了一个厚道的价格,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1美元,较上个交易日收盘价格16.54美元溢价27%。

  在资深互联网人士、前爱帮网COO马海平看来,BAT三家之中,阿里巴巴的焦虑最大。阿里巴巴是唯一一个未上市公司,与雅虎签订有上市回购协议,由于移动电商和基于SNS购物的兴起,阿里巴巴面临新挑战,上市的想象空间正在缩小。

  “未来的购物应该是随时随地、情景式的触发,基于LBS和SNS购物的移动购物正逐渐成为主流。”马海平表示,在LBS方面,百度已经有了地图这一最重要的入口,而SNS的入口被腾讯抢占。面对这两大强敌,阿里巴巴不得不迅速出击拿下高德。相似的,投资新浪微博、丁丁网、布局淘点点等也都是基于同样的投资逻辑。

  据悉,在多家主流B2C电商的流量构成中,来自移动端的占比正在逐渐扩大。京东方面曾宣传其移动端订单比例超过10%,大众点评更是宣布其移动客户端流量占全站的比例超过75%,而未经证实的消息显示,淘宝+天猫两大平台移动端订单比例仅为7%左右。

  一位熟悉高德的人士解释称,高德核心价值在于拥有大量位置信息和数据、导航和地图市场第一的市场份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不仅是移动入口应用,更是紧密结合人与人、人与商品、人与商户、商品和商户之间的桥梁。

  “换句话说,高德利用导航和地图可以将多维度的数据和关系结合起来,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单一纬度或者几个纬度就可以办到的事。”他表示,高德给阿里巴巴带来的商业价值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移动端,双方资源全面整合后,将从商家信息、地理位置、商品信息、支付核销乃至物流配送,构建了完整的移动商务闭环。

  在他看来,高德+阿里巴巴将抄了腾讯的后路,阿里巴巴全资后,高德势必将从产品底层设计时,就全面接入阿里巴巴商业体系,从单纯地工具型产品,转型到围绕导航和地理位置信息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

  新的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此次收购完成后,地图行业的格局已经完全奠定,重新形成了阿里、百度、腾迅三巨头格局,地图入口被三家彻底瓜分。

  在腾讯内部,地图业务的地位被多次提升。最早地图业务仅仅是腾讯搜搜旗下众多产品之一,在腾讯搜搜与搜狗的整合中,马化腾并未将其放入新搜狗体系中,而是“留了个心眼”,把地图业务留在了腾讯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

  现今地图业务已经成为MIG安全、浏览器、地图、应用中心四大板块中重要的一环,腾讯地图的街景功能在国内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下一步,腾讯地图是否将依靠微信突围将成为新的看点。

  事实上,地图业务也成为BAT三家为数不多面对面直接竞争的领域。从去年以来,以往净水不犯河水、各据山头的BAT三巨头正进入新的战国时代。阿里支付宝缠斗微信支付,百度旗下爱奇艺+PPS暗战腾讯视频,腾讯联合搜狗袭百度搜索后院,阿里巴巴与奇虎360眉目传情...

  从去年底开始,腾讯利用微信打造一个新移动商务体系的构想浮出水面,阿里巴巴大推来往迅速回击,并正式进军游戏产业直攻腾讯腹地。

  多位产业观察人士猜测,下一步阿里巴巴很可能进军安全领域,此前已经有多次传闻阿里巴巴或入股奇虎360。安全领域很可能将成为BAT三巨头全面介入的新战场。

  阿里巴巴收购高德软件要约全文:

  尊敬的董事会成员:

  阿里巴巴集团很高兴提交这一初步的非约束性要约,以收购我们尚未实益拥有的高德软件全部流通股和美国存托股份(ADS,每股ADS股份代表4股普通股)。这一私有化交易的细节如下。

  我们认为,这一要约向高德软件股东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机会实现更大的价值,而高德软件作为一家独立公司则很难实现这样的价值。导航和地图应用及服务市场正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中国一些规模更大、资本更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已成为高德软件的主要竞争对手。我们认为,基于互补而非竞争性的商业战略,以及完全合并后产生的潜在协同效应,阿里巴巴处于独特的地位,能给高德软件股东带来较高的价值。

  我们的收购报价相对于高德软件ADS股份过去10个、30个和60个交易日的交易量加权平均股价存在39.2%、38.5%和39.8%的溢价率。

  我们很有信心这一收购能很快完成。

  我们发起的这项收购要约的关键条款如下:

  1.收购价。我们预计,这笔收购的价格为每股ADS股份21美元现金,或每股普通股5.25美元现金(我们已实益拥有的股份除外)。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假定高德软件的总股本包含约3.004亿股普通股(完全摊薄后)。

  2.资金。我们计划100%使用所持现金来完成这笔收购。相应的,我们的要约将不受任何第三方融资的不确定性或延迟的影响。

  3.尽职调查。由于当前对高德软件的投资,我们已熟悉高德软件的业务。因此对于这笔收购,我们将不需要进行广泛而冗长的尽职调查程序。在获得相关材料之后,我们将可以快速完成尽职调查。我们已聘请Simpson Thacher & Bartlett律师事务所作为国际法律顾问,聘请方达律师事务所为中国法律顾问,并聘请Maples and Calder律师事务所为开曼群岛法律顾问。

  4.确定性协议。关于这笔收购我们已准备好进行谈判,并敲定双方相互满意的确定性收购协议。确定性协议将包含适用于此类交易的表述、担保、条款和条件。我们预计确定性协议将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并行完成。

  5.流程。我们认为,这笔收购将向高德软件股东提供较高的价值。然而我们已经知道,高德软件董事会在做出决定前将独立评估这一收购要约。我们预计,高德软件董事会将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评估,而阿里巴巴在高德软件董事会的代表将不参与关于这笔收购的决策。我们需要指出,阿里巴巴拥有与高德软件及其子公司特定战略交易的优先购买权,包括任何并购或出售。在考虑这笔收购的过程中,你们需要知道,阿里巴巴仅有意完成这笔收购,并无意愿向第三方出售所持高德软件股份。

  6.公开信息披露。为了遵守美国证券法的要求,我们被要求在当前Schedule 13D文件的修正案中披露这一要约及这封邮件的副本。这一修正案将被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7.保密性。我们相信,你们也同意,除非受到法律要求,否则在有关收购的确定性协议得到执行或谈判终止之前,采用严格保密的方式将符合我们双方的共同利益。

  8.非约束性承诺。这封邮件仅包含收购要约关键条款的初步情况,并不包含任何与收购有关的约束性承诺。确定性协议中将包含这样的承诺。

  我们将专注于完成这笔收购,并希望你们对这一收购方案迅速带来的收益感兴趣。我们认为,这笔收购将向高德软件股东提供有吸引力的机会,在有着较大确定性的情况下迅速实现较高的价值。

  如果对这一收购要约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联系我们。我们期待听到你们的声音。

  稿源:新浪科技

2014年2月9日星期日

腾讯是怎么把WCG竞技赛事害死的?

  2014年春节上班后,所有的科技行业从业者被一个消息震惊了:从今年起,WCG赛事取消!

  WCG CEO Brad Lee在邮件中称,停办WCG赛事是委员会在考虑目前的商业环境和全球发展趋势后做出的决定,“这或许是结束这一盛事的最好时间”。但未来WCG品牌并不会消失,每一个WCG的合作伙伴都可以使用该品牌在自己的国家内发展。

  WCG大赛创办于2000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竞技组织,有电子竞技行业的“诺贝尔”奖的美称。2014年停办WCG比赛,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到底WCG为什么被停办?事实上,从WCG主办方无休止的对商业化妥协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今天的死亡命运。我们仔细分析其死亡原因,不难看出WCG是死在“贪婪”手里。

  那促使WCG为了利益而抛弃自己原则的公司是哪个?丁道师这里先把最后一届WCG的参赛游戏名单罗列下,分别是:

  《星际争霸2:虫群之心》

  - 《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

  - 《街头霸王4》

  - 《坦克世界》

  - 《穿越火线》

  - 《FIFA14》

  - 《英雄联盟》

  - 《逆战》

  - 《QQ飞车》

  可以看出,中国的腾讯公司运营的游戏多达4款,有网友吐槽“WCG基本成了腾讯游戏大展,还把跟LOL有直接竞争关系的DOTA2,CF有竞争关系的CSGO、CSOL全部剔除,能上WCG的除了腾讯的就是和腾讯没有竞争的游戏了。”网友的吐槽虽然尖酸,但反映出了WCG在经过多年的运营后,已经由一个公正的第三方的体育组织机构变成了某些群体谋取利益的平台,而腾讯就是最大的买单方。

  过去的十几年,电子游戏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增速远超欧美国家,全球著名的市场调查机构Superdata近日公布了2013年世界范围收入前十的网络游戏榜单,其中《穿越火线(CF)》以9.57亿美元(约和58亿人民币)傲视群雄,其余两款为《英雄联盟》和《地下城与勇士》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这说明了中国的游戏市场容量。有意思的是前十名中,腾讯代理的产品超过4款,且前三名都是腾讯的游戏。也就是说,腾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免费电子游戏运营厂商。

  全球最大的免费游戏厂商来赞助全球最大的电子游戏比赛WCG,似乎是很合情理的。但腾讯区别于三星的地方在于,三星虽然是WCG的冠名主赞助商,但三星本身没有对WCG的比赛内容做干预,而腾讯在赞助WCG以后,把旗下的主力游戏都走关系设置为了比赛项目,甚至一些非竞技类的游戏也都入选,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终,腾讯通过WCG成功的把旗下游戏品牌推广到全球,大幅的提升了影响力,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CF单款游戏的收入一年就达到了58亿人民币。反观WCG与虎谋皮,过早的榨干了其品牌价值,不再是各大厂商的赞助选择,对玩家的吸引力也逐步降低,沦落到今天关张大吉的地步。

  总结:WCG已死,但电子竞技精神不死。幸运的是,在WCG走下坡路的这几年,国内一些游戏厂商自行组织的联盟比赛如燎原之势兴起,一些大型的赛事从选手培训到激励政策,再到赛事进行都有一套完善的流程,甚至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一支17人的电子竞技国家队征战比赛,中国电子竞技的未来依然非常美好。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123

2014年2月8日星期六

谷歌对Widget链接的立场和解读

  Widget中文翻成“微件”,是一小块可以在任意一个基于HTML的Web页面上执行的代码,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视频,地图,新闻,小游戏等等。通常Widget会出现在网站的Sidebar。5个月前谷歌反垃圾组强烈建议给Widget上的链接加上Nofollow,因为这些Widget区域已经被某些广告主用作不正当的排名操控,但最近谷歌更新了他们的站长指南:

  修正前的站长指南:

  嵌入在widget里面的链接(是不被允许的)

  修正后的站长指南:

  关键词叠加,隐藏文字或是低质量的链接被嵌入在widget里面(是不被允许的)

  正如你所见,谷歌改变了对Widget链接的立场,特别强调不是所有的Widget都会被惩罚,只有关键词叠加,隐藏文字或是低质量链接被嵌入在Widget里面才不被允许。

  不过虽然谷歌这么说,我建议大家还是最好把所有的Widget链接都nofollow掉,毕竟你不可以控制被链接的网站的内容。而且谷歌反垃圾组的带头大哥Matt之前说的很清楚: ”I would recommend putting a nofollow, especially on widgets.” (特别对于widget链接来说,我会建议给它们加上Nofollow!)这也就意味着谷歌已经开始分析widget部分的链接质量度,或是也可以理解为,这部分的链接质量度好坏对于网站来说也是有影响的。

  那为什么谷歌要对站长指南进行修改,我个人的解读倒不是谷歌对于widget垃圾链接放款政策,而是为了不去误导更多的人把焦点放到“链接”这个词上面,为什么链接在widget里面就不被允许了?为了说明并不是widget本身的问题,而是链接质量的问题,故有了更新后的版本出现。

  来源:投稿,作者:Fimen,原文链接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三四线城市移动互联网应用观察

  游弋于高大上的互联网圈,不时产生置身于硅谷的错觉。然而,中国的信息业态,远未达到那个层次,若光仰望云、不接地气,很有可能脱离群众。

  京沪穗的后方,正孕育着希望。广阔的市场空间、缓慢的生活节奏、可观的人均收入、旺盛的消费欲望,都有利于三四线城市的崛起。这是最糟糕的时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正给创业者们机会。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意味着使用门槛的降低,互联网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影响着普罗大众。互联网将颠覆各行各业。

  正所谓“得�丝者得天下”,藉此新春佳节之际,不妨走基层,与草根同行,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发现各异的互联网世界观。

  二线城市。网络覆盖不是问题:新建小区都有光纤,Wi-Fi 遍地都是,LTE 在城区也提供服务。但那只是有钱人的享受,不少人受困于移动 2G 和高昂的流量费用,不得不避免连接网络、利用离线手段。手机方面,Android 占大多数,其中以三星为主流。但大多对价格敏感,千元智能机最常见;付费应用堪称浮云,Root 是必须的,各家安全卫士、同步助手泛滥。微信几乎家喻户晓,语音、群聊、公众号都少不了。微信朋友圈整人游戏、心灵鸡汤、段子泛滥,快像学生们爱上的 QQ 空间看齐的节奏。微博的潜水党偏多。网购当然还是淘宝,什么打车、余额宝等也有应用。拉卡拉?便利店上摆着,未曾见人用过。比特币?那只是个传说,再说国家不是要严厉打击吗?

  三线城市。基本的网络服务,在城区基本都有。乡郊 Wi-Fi 也比较多,3G 覆盖有限。运营商以移动为主。流量使用比较拮据,若超限额就不再用。Android 毫无疑问是主流,少数水货 iPhone.大多选择预存话费的签约机。偏好高参数,对于技术、软件层面并不敏感。智能手机是很多人连接互联网的唯一渠道,因此人们充分利用每个功能,虽然都很短浅。免费应用是主流,同样少不了什么管家和市场。微信都有,“附近的人”比想象中的多得多。微博上段子泛滥,活人倒是没多少。贴吧是年轻人在用。游戏基本用于休闲,硬核游戏既费电又卡机。弥漫一阵乡土气息,有时手机就是用来大喇叭播最炫民族风跳广场舞。有时候逛淘宝,因为物价还有优势。亚马逊和凡客?拜托只在广告上听说过而已。至于什么互联网金融,许多人连支付宝都不会用,怕这怕那,以为网银会令存款瞬间蒸发,更不用说更不靠谱的余额宝。李彦宏、马云、马化腾等有点印象,至于雷军、张小龙等,虽然用着其产品,但不清楚谁是谁。

  四线城市。Wi-Fi 比较少见,所设密码都很低级。3G 不一定有,但电信还可以。主要运营商当然是“信号好”的移动。Android 大多是山寨机,iPhone 装逼专用,对价格非常敏感,购买力相对较弱,依赖促销。偏好大屏幕,至于处理器、摄像头等其他参数,够用就好,要求不高。“人手一部智能机,什么应用都没有”,大多都用内置的,新装应用寥寥无几,奢谈更新?微信有限度地普及,使用频率一般般,有些功能不大会用。至于微博…是什么?能吃吗!游戏基本是斗地主。网购物流都成问题,即使能到都得自提,淘宝尚可 EMS,其他文艺范的想都不用想。神马地图?我地头蛇,再说网上那些数据常年不更。神马打车?徒步半小时走全城!神马团购?来来去去就这么几家店,跟老板又熟络,哪用得着?BAT 巨头间的攻城掠地,与我何干?

  三四线城市,那是一片沃土,既是蛮荒之地,又是遍地金山。其用户,是盛世繁华的基石,规模足以支起一批创业公司。45% 的安卓用户、1.63 亿手机网民……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只要你敢直视草根,创造条件满足刚需,广圈地、深耕耘,下一个 BAT 说不定发迹于此。

  来源:投稿,作者:Surfine,原文链接

Facebook虚假点赞说明营销越来越重视用户社会化行为

  日前,世界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被美国的一个网民告上法庭,理由是以网民的名义伪造了点赞行为,制造虚假的"口碑广告"。这位网民要求Facebook向自己和其他受到损害的网民,各提供750美元的赔偿。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叫迪特罗的网民表示,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自己出现在了《今日美国报》在Facebook的一则广告中,这则广告中显示,迪特罗曾经点赞,表示很喜欢《今日美国报》。实际上,迪特罗本人并不喜欢《今日美国报》,从未点击过"Like"按钮。Facebook以他的名义伪造点赞行为,将会对朋友形成欺骗。

  目前还不清楚这个伪造的点赞行为来自何处。实际上,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的虚假点赞甚至是"僵尸点赞"问题,由来已久。2012年,美国科技新闻网站读写网曾报道,一些Facebook用户发现,一些已经过世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帖子和内容进行了点赞。

Facebook虚假点赞说明营销越来越重视用户社会化行为

  据《纽约时报》近日报道,虚假点赞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灰色市场,在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了"点击农场"公司,他们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上注册了上百上千的用户帐号,然后对客户的帖子进行点赞,加入粉丝队伍,或是点击客户的视频内容。据报道,每千次点赞的报价是5美元。

  一方面,你不得不感叹,国外的网民法律意识之强,另一方面,国外的社交化营销是如此成熟的市场化,国外游很多企业把用户的分享和"点赞"行为运用到公司运营中的案例。再来说伪造点赞的模拟用户分享,这在中国算事吗?每次一些国产大片还没上映呢豆瓣上就一片好评,上映后更是五星不断,结果就是个大烂片,更被曝出雇佣水军刷评分,大家不也一笑而过,美国真是"麻烦",这点小事还起诉。

  反过来看国内的社交化营销以及口碑营销这块,还是相当不成熟。类似Facebook的点赞做的最广的营销当属豆瓣和百度知道。

  豆瓣的影评和打分,百度知道的"大拇指"推荐,都是被营销者乐于操纵的。这里面就牵扯一个很特殊的队伍——水军。提到水军,很让人想起前段时间关于网络造谣事件。这是中国网络营销大军中一支非常特殊的存在,更被广大网民戏称为"五毛党".

  但是国内的社交化营销的产业之路与国外形成一整套健全的产业机制相比,仍然不成熟。比如百度知道的"大拇指"多存在于各个QQ群里大家互帮互助的"伪作弊"行为。

  用户分享是社交化营销大势所趋

  国外的网络营销比国内要领先至少五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互联网一直是国内互联网的风向标,所以尽管Facebook的伪造点赞行为被网民告上法庭,但也给国内的网络营销者们一个信号:用户的分享越来越重要。用户的社交化行为也越来越被网络平台和营销者们广泛重视。

  之前,百度针对国内模拟用户点击软件进行了一次严打。我当时就对小伙伴们说:百度越是要打击这个,就足以说明"用户点击"的重要性,搜索引擎营销也进入了以用户点击和分享的社交化时代。

  大势所趋之下,如何把这个广阔的市场商业化才是摆在营销者们以及社交化平台的一个严峻问题。

  来源:投稿,作者:北漂书生,原文链接

2014年2月6日星期四

7条经典传统定律指导网站运营

  笔者一直提倡一个观点,在互联网圈子里面的朋友不要只关注互联网这一个点,或是只关注一些所谓的互联网营销技巧,凡事和互联网扯不上关系的文章或是技法都直接略过或是不加重视,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很多互联网营销技巧是一门拔地而起的技术,没有过多的根基和沉淀,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一些“秘籍”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并不能说是一个理论或是定律。

  然而,相比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传统企业的很多理念确实是一块未被开发的宝藏,不管是管理学还是营销学等等,其思想精髓都是经过时代的考验,并且行之有效的。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借鉴传统企业的营销、管理大师所积淀出来的理论并且运用到网站运营层面上来的话,我相信,一定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管理一个网站和管理一个公司很像。站长就是CEO,网站的内容就像公司的产品;网站的页面犹如产品的包装;网站的推广好像产品的宣传,网站的外链就好像是公司的知名度等等。我今天就要结合一些经典管理学、营销学的定律来指导网站运营思维策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源自于一位名叫墨菲的美国上尉。因为他认为某位同事是个倒霉蛋,便不经意地说了句笑话:“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后来这句话也就被延伸拓展,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表达形式,比方说“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等等。

  应用:不如各位问问自己,你最害怕你的网站出现什么问题?有的人说是黑客攻击,有的人说是没流量,有的人说是被搜索引擎K,有的人说是被恶意采集等等。这些都对但这都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其实很多站长都经历过这些问题,但是网站仍然很好的运营下来。其实,每个人最害怕的问题就是网站不赚钱。大部分人为什么会放弃自己辛苦运营多年的网站,多半原因在这里。

  所以如果,你建站的目的只是玩玩,或是想认识一些朋友,又或是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而从来不认为自己的网站会赚大钱,会盈大利。那么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各位,这个网站在未来一定会因为不赚钱而放弃,不管你现在有多么热血沸腾,有多么大的理想和豪言壮志。所以,站长或是网站运营的朋友一定要去学习如何网赚(假使你真的把网站当成是一门事业来做的话)。

  2、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又叫短板定律,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就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水桶定律说明了个人或组织的能力与水平并非由最好的部分决定,反而由劣势的部分决定。

  应用:一个网站的成与败,不是取决于:哇,我们的牌子很响亮;哇,我们的产品有多棒;哇,我们网站的内容有多精致;哇,我们的网站外链质量有多高;哇,我们的网站技术有多炫。是的,你们的网站牌子很响亮,蒙牛的牌子也很响亮;是的,你们的产品很棒,没有人怀疑诺基亚手机的质量;是的,你们的内容很棒,《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应该不比你差吧;是的,你们网站的技术效果是一流的,可以用户根本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东…… 一个网站的成与败,定位和创意固然重要,但倘若这个站长(这位CEO)不能全方位的去审查自己网站那些事短板,哪些是弱势,那么这个弱势一定会限制你网站的发展。新浪微博为什么势头急转直下?是他的技术团队不够强大?资金不够多?设计不够好?宣传力度不够?错啦,新浪微博最大的弱点(我个人认为)是他的僵尸粉太多了!而微信,就好很多,虽然也有许多僵尸粉,但占比少很多,毕竟微信只限制手机端登陆。所以,各位站长朋友,一定要先思考,我们网站的弱点在什么地方,改进你的弱点,要比追求PR2如何提升到PR3实际多了。

  3、手表定理

  只带一只手表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现在的时间,那是不是带两只手表就可以精准的确定你刚才看到的时间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拥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你更准备的时间,它只会让你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息。当然前提是这两只表时间并不一样。

  应用:每一个站长或是网站优化人员,应该为网站设定唯一的目标。过多的目标反而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不知道应该如何前进。有些站长既希望做网站有流量,又希望SEO能够做好,又想做社会化媒体,又想做好设计等等。没错,这些事情都要做,但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只定一个目标,等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再去做下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那通常我在分析客户网站的时候,先回去了解网站的各项指标,在不同的指标阶段,比如新站,那么我会建议他以提升网站信任度为主,不要过多的追求流量。等过了这一阶段,网站慢慢成长起来之后,在去扩大内容量,做专题,冲击流量,再过一阶段,再去追求品牌。信任度=>流量=>品牌,你看,每一个阶段只有唯一的目标,这样做事才会更有效率,目的才会明确,这是手表定律给站长朋友们的启示。

  4、80/20法则

  80/20法则我想站长朋友很再熟悉不过了,此法由意大利经济家帕累托提出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帕累托定律。80/20法则指在众多现象中,80%的结果,来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产生80%的结果。这一法则在很多方面被广泛的应用。

  应用:搜索行业的朋友们都深有感触,网站80%的流量来自20%的核心关键词,很多长尾词数量众多,全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那20%的流量。但同样我们也需要注意到,热词之所以热,是因为有很多人在关注,在投入。小站说是要先从长尾入手,事实上大部分接到案子的客户都要求自己网站必须优化某某某哪些热词,到最后钱花完,还没效果。

  不要怪这些客户,事实上这就是人性。大部分人都在追求那20%的部分,但永远都得不到,且造成很多资源无谓的浪费。而那真正20%的少数在追求那80%的蓝海,结果他们就飞黄腾达。你要是能明白里面的逻辑关系,你要是能明白这里面所包含的《易经》的大道理,你从此就会不简单。我们今天对于那80%长尾词的努力,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这些词会给你带来那20%的“遥不可及”。

  5、奥卡姆剃刀定律

  奥卡姆剃刀定律是由英国奥卡姆的威廉所提出来的。在他主张的唯名论中,奥卡姆的威廉说到:“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

  应用: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而不是更简单。对于站长来说,不要为了图方便而不去做对用户有帮助的东西,但也不要故弄玄虚,做一些对用户其实帮助并不大,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仅仅只是满足自己完美情节。我相信有一些站长是会有完美主义的情节的(我之前也有啦)。例子很多,我就举一个:URL的问题。网站的URL改了又改,到底是目录结构好还是.html好,还是直接动态显示好?结果光URL就改了好多版本,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得出结论:URL还是自定义的好,于是每篇文章都挖空心思给它起一个名字,学习很多西方的网站模式。

  但问题是,国外网站内容本身是英文的,url大部分都是以标题名称命名,根本不需要手动刻意去修改。但国内的是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这就无谓多了工作量,别人也看不懂。倘若反过来,你要让老外自己把url每篇再想一个中文标题,他们铁定不干。这就是我说的,万事万物应该尽量简单,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极其次要的事情上。我想这也是奥卡姆定律给我最好的启示。

  6、不值得定律

  我们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不值得定律,它看起来非常简单直白。但往往简单的定律,其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疏忘。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心浮气躁的心理——倘若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则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应用:不值得定律对我影响很深。我很早就开始做网站,不下做过100个以上网站,当时做站思维很简单,不管什么行业,只要能赚钱就行。赚钱固然很重要,但倘若你为了赚钱而不去分析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自己的兴趣在哪里的话,捡到一个行业就去做,到最后我会越来越怨恨这个网站,我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就只是一台机器或者程序而已,你会没有灵魂。

  所以,在这里我也要和大家分享,你的兴趣在哪里?不要人云亦云,你看你周围那么多网站都在做互联网资讯,你也跟着做,而不问问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那么多年的努力其实是在自欺欺人。相反,一开始就找准自己的兴趣和定位,虽然钱少一些,但过程中你是快乐的,你会发现做这个事情很值得,你很有价值。永远要懂得,追梦的路上才是最美的,要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情。

  7、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应用:这条定律和我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是一个意思。对于这条定律最好的应用,我个人觉得是经常分析我们GA数据,去看那些页面的跳出率总是很高,或者那些页面总是作为最后的退出页面,哪些页面在线停留时间很短。对于这些页面,我们需要进行优化。毕竟,不要指望新来客会有太多的耐心去看你整个网站,往往一个局部让他不满意,或是一个版块让他感到厌恶,他就会认为你的网站就是那样,那副德行。所以为了不要让这些老鼠屎毁了你辛辛苦苦煮了多年的金汤,你一定要做好整治优化工作,你一定要经常地利用GA或是百度统计这些工具,好好的去分析你的网站各项指标。

  好了各位伙伴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实,这些经典的理念还有很多,平时多读一些好书,多汲取一些大师们的营养,实践他们证明有效的理念,并且运用到自己网站上去,我想你们会越来越成功,不要再自己摸索了,打开你的格局,外面的世界很美丽。

  来源:投稿,作者:Fimen ,原文链接

纳德拉担任CEO 微软转型企业级市场

  在微软前任CEO鲍尔默宣布离职后,微软的下任CEO人选一直是业界所关注的焦点。经历了几个月的各种明争暗斗之后,2月4日微软董事会宣布来自印度的纳德拉登上了微软CEO的宝座之位,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则体现出了高风亮节,卸任了微软的董事长,仅以技术顾问的身份进入微软董事会,微软新老班子的交替意味着微软的“纳德拉时代”正式开启,更意味着微软转型企业级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

  笔者此前多次撰文分析称:微软目前遇到的各种困境不是靠换CEO所能解决的,而是壮士断腕学习老前辈IBM等公司锐意转型,从消费级市场向企业级服务市场转型。可喜的是,微软此次任命的纳德拉此前分管的正是给微软增量最大的企业级市场的几个部门,虽然纳德拉也已经是在微软工作22年的老人了。

  微软作为一家传统的消费级市场公司,在过去的10年中,错过了这期间所有的热点: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等等,微软已不再是创新的代名词。很多人都认为,微软不再走在互联网的前沿,不再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但正当业界纷纷以为微软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奇迹般的在2014财年Q1和Q2营收实现了大幅增长,微软在2014年1月24日公布的Q2财报显示,该季度总营收高达245.1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14.56亿美元增长14%,净利润为65.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3.77亿美元增长3%.

  注:这里普及一个常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2014年1月份就发布了2014年Q2的财报,其实财年是值一个财经年度,不同国家起止时间点不同的。我国的财年和自然年一致,就是1月1日到12月31日是。但是北美特别是美国很多公司的财年会按7月1日到6月30日计算,比如微软、苹果等公司。

  面对2014年Q2微软创造纪录的收入数额(其实不仅仅是收入创造纪录,微软的市值也涨到了十年来的最高点,达到了3000亿美元),很多人不禁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全球PC市场一直走下坡路,而卖操作系统的微软却逆势上涨,这太不科学了?提出这样疑问的人说明对微软没有一个常识性的了解,或者说明微软正在闷声发大财。事实上,现在的微软早已经不是大家脑海中的卖操作系统的公司了,微软现在是一个商业服务(包括云服务)+操作系统+硬件研发的企业,操作系统所带来的收入占比在几年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可以来分解下微软的财务数据来做下说明,本财季微软商业收入为126.7亿美元(占比超过一半了,这个猛),同步增长10%,在这126亿其中,SQL Server收入和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System Center继续保持两位数的收入增长,企业云服务收入翻倍;Office 365和Windows Azure的客户都增加三位数。不难看出,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风头被谷歌、facebook等抢去,但在不知不觉中商业服务已经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微软的支柱。

  硬件方面,微软的Xbox系列游戏机和Surface系列平板电脑卖出了47亿美元,其中游戏机方面是390 万部 Xbox One 及 350 万部 Xbox 360,Surface方面营收为8.93亿美元,而上一季度只有4亿美元。我之前写个一篇分析文章《丁道师:中国游戏机禁令解除有助文化产业升级》,其中提到全球的游戏市场每年有930亿美元的市场,而微软的XBOX作为市场上两家领导机型之一(另外一家领导型企业是索尼),有望靠此实现收入的数倍增长。

  最后在来看看很多人所以为的微软的“主营”业务windows的表现,本财季Windows的营收同比下滑3%,继续表现糟糕,微软都没好意思对外公布具体的销量,这次的微软CEO竞争,分管windows的高管Steven Sinofsky也最终沉戟折沙。

  经过IBM、微软等公司的变革重生之后,我们可以得出IT巨头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先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如果不转型,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市场淘汰!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美国的戴尔公司和中国的联想公司,未来必须要放下个人电脑时代带来的荣光,拥抱更深层次的企业级服务市场,上周联想宣布收购IBM的低端服务器部门正式基于未来转型的考虑,虽然股价因此连续跌了几天,但历史的走势最终将证明谁对谁错。

  总结:微软已经走上了转型商业服务的道路,而原有的个人消费业务收入比重继续走低,纳德拉的上位,意味着微软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开启。微软未来有望在云服务、商业解决方案、服务器、电子娱乐等领域继续实现新的突破。(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  微博:丁道师)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两大历史意义解读

  2014年1月30日凌晨,联想宣布以2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曾经全球手机行业老大摩托罗拉移动,这条新闻虽然发生在大部分人已经休假的除夕当日,但仍然犹如一颗分量相当于500公斤TNT炸药的原子弹一样,在中国甚至全球IT和财经业界炸响。一家中国企业在1月内两次刷新中国IT行业最高的海外并购记录(1月23日,联想23亿美元收购IBM低端服务器部门),这不得不引发业界的各种揣测。

  若干年后,如果我们对2013年(农历)尾的除夕做一次“历史上的今天”盘点的话,“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案无疑会载入史册。

  联想在宣布收购摩托罗拉后中国的科技媒体第一时间给予了各种评论分析,有人认为联想借此切入高端机市场,也有人认为联想花29亿元美元买一个落寞的公司看中的是其数千项专利,也有人说联想为了进入美国等国际市场才买摩托罗拉……..

  丁道师个人认为各大媒体和评论人士的分析都非常到位,但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业务上的突破,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最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中国手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一大早醒来发现我又用上了中国手机”一位用户刚从国产手机换成摩托罗拉的一款手机,发现摩托罗拉居然成了中国联想旗下公司,不禁如此调侃道。

  在80、90年代移动电话兴起,主宰者是摩托罗拉,后来到了98年以后诺基亚成为了市场的老大,然后在04---05年左右中国出现了夏新、波导这样的强势手机厂商,但最终都昙花一现。2007年苹果出世后,逐步超过诺基亚成为了行业领袖,后来由于三星的崛起又抢了苹果的饭碗,从2012年末开始三星又成为了行业一哥。在这场手机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之路上,中国手机企业也从来没有停止追赶的步伐,终于到了2012年我国的手机出货量达到了10亿部,但仍然不具备市场主导权,中国手机只完成了量的超越。

  中兴、华为、酷派、联想这样以量取胜缺乏创新的厂商哪怕出货量真的超了苹果,又能怎样?中国只有小米、魅族、OPPO这样的真正能做出精品手机的厂商出货量上来了才能真正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但显然,中国厂商完成这个过程需求的时间太多了,与其慢慢追赶还不如收购一家领导型企业过来,联想此前收购IBM的PC部门助其成为全球手机行业三甲,这次收购摩托罗拉未尝不可以借此为跳板成为全球一线厂商,从而代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和三星、苹果等企业角逐。

  第二: 中国IT企业海外收购优良资产

  “奏响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号角”这样的振奋人心的口号我们几年前经常在喊,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型能源型企业动辄砸几百亿银子收购国外的厂商油田,导致国内的企业一蜂窝而上,每个行业的领导型企业如果不进行一两场几十亿规模的海外并购,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做汽车配件的要收购国外企业、卖火腿的也要收购、生产饮料的也要收购外国企业,有时候很多企业为了收购而收购,而不考虑收购后如何进行整合甚至为什么要收购。在数年的盲目收购后,每年年底,我们都会在一些财经媒体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企业去年海外并购额达2000亿 7成亏损”。

  时至如今,中国需要几场有分量、有质量的海外收购来警醒行业,告诉那些盲目目的企业:收购到底应该怎么玩!

  近十年来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医学还是文学,还是经济或者交通,几乎每一个重要的领域中国都大幅路后于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甚至欧洲和日韩国家,但惟独IT互联网这个行业,中国和美国地位较为接近,并且从收入规模和产品上来说已经领先欧洲国家。全球几大IT制作企业大部分在中国,十大互联网企业也有三家在中国,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中国真的成了世界老二,当欧洲和东南亚等国的互联网被亚马逊、facebook、yahoo入侵,本土企业被打的抬不起头时,在中国IT互联网领域(尤其是民用领域)基本是国货的天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按此推断,真正的优质资产收购的重担留在了IT互联网企业的肩膀上。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在2010年3亿美元投资了俄罗斯的DST,后来DST大获成功,腾讯也因此成为了俄罗斯互联网的背后大佬之一;联想2004年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部门,后来成为了全球第一大电脑公司;UC优视公司在印度投资1.7亿美元,现在成为了印度第一大手机浏览器厂商…… 事实上还有更多的中国IT企业在海外进行高端科技领域的投资或者并购,这类型投资并购和传统企业“你便宜我就用你的”思路不同,一旦站稳脚跟,很难被竞争对手通过价格战影响。

  联想此次收购摩托罗拉,相比之下的确算一起“高大上”的收购,用相对来说低廉的价格取得了一线国际厂商的品牌、研发生产体系、人才、专利等等优质资产。联想的三次收购(2004年收购IBM的PC部门、2014年收购IBM的低端服务器部门、2014年收购摩托罗拉移动部门)相信也会对中国企业海外化布局和收购带来一些启发。

  (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见解探讨请加微信dingdasohi 或者微博私信@丁道师 )

创维发布互联网电视的背后逻辑

  2013年的年末最后一天,创维宣布中国首台互联网4K电视正式发布,创维发给媒体的邀请函非常有噱头:一颗极速射出的子弹,打破了一把名为“屠龙”的刀。经常参与各大厂商发布会的媒体人一眼可以看出,创维的这次发布会很明显针对的是小米科技在2013年9月份发布的小米47寸电视。看到这样让人兴奋的宣传画面,我们很希望创维推一款低于2999元的电视,和小米、乐视等正面竞争。不过熟悉传统制造行业的人都知道,创维在今天推低价互联网电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创维为何还要做一幅打破屠龙的的宣传画呢?

  细细分析之下,原因其实很简单,创维这次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低价的怪圈,重新塑造行业门槛,踩准定位,把互联网电视的性能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就可以自信的对外界宣称“哥比的不是价格,而是性能”。

  下面笔者就分析下创维在今天的发布会上要做的一些事情。

  发布一款自有系统的4K互联网电视

  虽然创维的公关对即将开始的发布会的细节三咸其口,不愿透露发布会的具体详情(今天我给创维公关打电话时,对方正在布置会场,和我说不知道发布会的具体环节,但通过邀请函和微博上透露出来的相关素材可以基本确创维酷开要发布一款4K互联网电视,而且极有可能采用创维自家的操作系统。此前创维和阿里巴巴合作,采用阿里的云操作系统推出了1999元的低价电视,卖的不错,但此次阿里方面并没有派人来参与,创维自家的天赐操作系统可能再次登场喽。可以预见创维酷开这次发布的4K互联网电视肯定是一款各方面配置和数据都非常高大上的产品,价格也会在3000以上。

  创维4K电视的内容来自第三方网站

  4K这个概念在2013年的电视行业非常火爆,几乎每一个电视企业都号称他们是4K电视阵营里做的最早的、最好的。这里再简单说下到底啥是4K,4K电视是指物理分辨率达到3840*2160的电视,这个分辨率是全高清(FHD.1920*1080)的4倍,高清(HD.1280*720)的9倍。写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我们经常喜欢下载片子的网友都知道HD和BD这样的已经是能从网络看到的高清电影了,比这个高9倍的电影盗版网站都不一定找的到。那么,创维发布了4K的互联网电视,超级高清的视频内容从哪里来呢?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创维不可能自己做内容,也不可能做一个视频内容聚合系统,最有可能的一种方式的和拥有海量影视剧版权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能是:CNTV、优朋普乐、乐视等等。从前期的动作来看,乐视和创维是敌人双方的合作可能不大,CNTV谈判周期太长,优朋普乐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创维意欲布局家庭互联网

  不管是创维,还是乐视、小米这样的互联网新贵涉足互联网电视,长远的打算都是布局家庭互联网。之前我已经多次撰文分析互联网电视未来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多少数据的一些新闻报道,但很少看到中国电视用户数据的相关新闻。事实上,中国最少有10亿的电视用户,从数量上来说超过PC网民和手机网民的总和,这个市场潜力未来将会大的超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电视的互联网化导致被电脑和手机抢跑的用户再次回归。所以,我认为互联网电视将会成为继PC、手机之后第三大流量争夺入口。包括网络游戏、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主流的互联网应用都会展开互联网电视端的入口争夺。

  最后再来吐槽以下:4K互联网电视对网速的需求非常高,而我们普通家庭的宽带也就4---10M,创维4K互联网电视也要对平台的内容体积进行大幅度的优化。 不过幸运的是,从2014年开始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主导的宽带提速公司会开始加速,家庭100M宽带的梦想将会落地。这或许,是创维们的一次机会!(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解析中国在线法律服务网站的危与机

  雷军说过一句话“台风来了,猪都可以飞上天”,这句话应用在2013年的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非常的恰当。中国互联网资本市场在经历过2012年的低迷后,2013年开始全面复苏反弹,速途研究院发布的《第2次中国互联网融资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下半年在互联网行业内发生了超过240起的投融资案例,远超去年。

  在线金融,在线教育,在线法律服务这些以往较为生僻的领域居然也有多家企业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了融资。前段时间,知名律师许开辰创办了在线法律服务网站法斗士,创办伊始就获得了清流资本的1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这说明了在线法服网站在中国多年的发展,终于迎来了爆发的一年。

  据了解,在法斗士创立过程中得到了去哪网创始人庄辰超的指点。庄辰超在我之前写的《庄辰超和搜索的故事》一文中提到了其创业故事,是一个精通垂直搜索的专家,从法斗士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其垂直搜索的定位:法斗士是一家专注于法律服务的专业垂直搜索平台。我们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深刻的行业知识,帮助有法律服务需求的用户免费快捷的找到高性价比律师,同时也帮助律师找到客源。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法斗士的话,那就是:在线法律网站中的“去哪儿”,有意思的是一向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也在搜狐微博力挺法斗士(方舟子这是要代言法服网站的节奏?)。这类型网站利用强大的搜索和索引技术,只提供平台,不具体涉足相关业务,而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经验来看,活的好的反而是提供平台或者渠道的一方,比如:淘宝、去哪儿网、安卓市场等等。

  2012年9月,我发表了一篇名为《互联网律师生存状况大起底》的文章,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就此,这两年中我长期的观察跟踪这个行业,观察或者走访了盈科律师事务所、绿狗网、微法律等诸多行业相关企业,并且和赵占领、陆海天等法律行业从业者多次探讨交流,试图解构中国在线法律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在我的媒体专栏发表了一些不成熟的文章和报道,今天就再次和大家探讨下中国的在线法律网站的一些问题。

  在线法服网站的市场在哪?

  在线法律服务网站不管运营模式采取那种模式,但主要的职能肯定是搭建一个律师和消费者的桥梁。通过这个平台,律师可以提升影响力拉到更多的“活”,消费者可以方便的向点菜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律师来进行咨询。

  也就是说,在线法律服务网站的市场就在律师一端和需要法律服务的消费者一端,这个市场在中国是无比巨大的。《中国律师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底,中国律师数量232300多名,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每1万人口平均拥有1.6名律师。过去3年,律师为超过80万件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未来能有30%的法律咨询服务的通过线上咨询来完成的,这无疑是一年每年数百亿的蛋糕,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起蜂拥的集中出现了数百家的法律服务网站。

  在线法服网站的真正价值何在?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组数据:仅仅北京地区律师人数就超过了2.3万人,这其中依靠互联网获得业务的律师超过1万人。其中年收入1000万以上的律师只有20名,年收入100万以上的律师达300名,虽然平均收入不低,但是大部分的律师生存状况并没有外界看起来那么美好。全中国互联网律师平均年收入为4万,而北京互地区联网律师的平均年收入为7万元,低于敲代码的程序员。

  在以前,由于信息不透明,一方面大量有法律服务需求的个人与企业苦于找不不到高性价比律师,选择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有竞争力的律师却限于传统的线下关系圈,无法有效接触到大量的潜在客户,更无法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获得他们的业务。而现在随着一大批在线法服网站的上线,大大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律师单价虽然比从线下接单便宜了不少,但业务量的上升已经弥补了这样的差距,而且消费者通过货比三家也“选购”到了合适的律师。

  在线法服网站的危与机

  正如2010的团购大战一样,2013年在线法服网站也掀起了一场争夺市场和用户的价格大战。正如我之前走访到的情况显示,随着相关法律服务网站的发展,写合同、订方案、诉讼文书等流程逐渐流程化、标准化,而价格都也逐渐透明化,对于律师来说单个客户的收益明显减少,具备相当专业性的一份法律文书代写价格甚至低到300元。可以说,互联网律师行业接单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电商价格战。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在中国顶级的律师是不“触网”的,像钱列阳、吕良彪这样的大律师很难让他们通过法服网站几百元服务一个客户。现在大部分的法服网站的注册律师活跃度低下,仅仅把网站作为额外的一个拉活渠道,而不是主要渠道。未来,各大法服网站还得尽早的结束目前这种无序的单纯价格竞争的局面,真正上升到从价格倒服务的比拼。(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2014年2月4日星期二

微信商城能否端掉淘宝网饭碗

  2014年伊始,阿里系和腾讯系的世纪大战终于拉开了序幕!从来往对抗微信,到余额宝对抗理财通,再到两家分别投资的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全面开战,一切的动作都意味着阿里和腾讯已经真刀实枪的开始上演全武行了。

  近日,微信5.2正式发布,除了扁平化的设计风格和模版的改变以外,最大的更新莫过于微信商城的推出,丁道师在第一时间试用了微信商城,测试完毕后得出一个毛骨悚然的结论:微信商城正欲端掉淘宝网饭碗!

  去年年底,我写了一篇文章《预测2014年中国互联网十大新闻》,其中第二点提到的就是“阿里和腾讯的世纪大战”, 据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超过6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了5亿以上,也就是说手机网民将会2倍于PC网民。换个说法就是,手机屏幕已经到了不得不争夺,你不做就会被市场干掉的风险。阿里PC转账收费而手机免费、马云拍卖字画、3000万买彩票送给手机淘宝的用户、不拉够100个来往好友年底就没奖金等等一系列举措说明了马云真的被微信逼急了,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和腾讯展开争夺。有争夺就会有战斗,而且这场争夺战关乎到未来二者在移动互联网的话语权,撕破脸皮也在所不惜。

  2014年1月26日微信5.2中推出的微信商城,则真正的显示中微信要自己做电商平台的野心。当我们更新微信5.2,通过右上角点击进去“我的银行卡”功能后,在出现一个九宫格,最中间的一个功能就是微信最新推出名为“精选商品”的微信商城,虽然现在仅仅只有食品、数码、生活电器、个护家清四个大的品类,而且商品也基本由腾讯旗下的易迅网提供,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微信团队正在加紧新增更多的品类,未来除了易讯,其他的电子商务网站也可以入驻微信平台。

  甚至,如果微信商城能够做出来一些成绩的话,京东、淘宝上的一些中小卖家乃至品牌商户会不会反水加入微信商城呢?这些都是极有可能的!

  其实在2013年7月份的时候,微信就进行过电子商务的试水,当时推出来一个名为“微团购”的公众账户,用户只要关注这个公众号,就可以购买一些团购的单子,腾讯旗下的高朋网提供这些团购的商品。那时我写了一篇文章《微信“微团购”极简体验评测》,对这个产品做了一个简单的体验评测,这个产品购物非常简单,我个人也试用过几次。那个时候由于马化腾和马云的私交还不错,且微信支付没有推出,这个“微团购”购买时默认的支付工具居然是支付宝,而不是腾讯旗下的财付通。但可惜的是,这个“微团购”最终还是没能做起来,很大的原因在于高朋团购没有做起来,如果这个微团购由美团网来运营,我想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在提到微信做电子商务时,很多人会说“微信是一款即时通讯工具,没有电商基因,所以做不起来”。这里我们先不谈微信电商能不能做起来,因为一个企业能否做好因素太多了,我们都很难进行判断。我这里单独讲讲所谓的电商基因,我实在搞不懂对于BAT这个级别的企业来说,不缺人才、流量、金钱,他们能否做好一件互联网行业的事情和基因有毛的关系。360做手机助手的时候有人说360有安全基因没有移动互联网基因,所以做不好、乐视做电视的时候有人说乐视有视频基因没有硬件基因,所以做不好、腾讯在做游戏的时候, 有人说腾讯有社交基因没有游戏基因,所以做不好…….但最终的结果是这几家企业不但做成了,有些还做成行业老大。

  让我们再把思路回到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观点中来“微信做电商能否抢夺淘宝饭碗”。在1月26日微信5.2公布后,业内人士的观点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一派认为阿里太强大了,10年内无法出场颠覆淘宝的平台,而另外一派观点则认为微信有7亿的用户而且微信的用户粘度很高,有望从淘宝切一块蛋糕。 我的个人观点是:第一,这个市场很大,完全可以同时容纳多个企业,微信抢的更多的不是淘宝的饭碗,而是新增的市场;第二,微信在1年内(对于微信做电商,我只能看到1年内,超过1年则无限可能)只会在士气上打击淘宝,不会带来实质的影响;第三,淘宝2014年会出现历史新低的增幅,但不是因为微信的出现。

  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更多观点交流,请关注我微博@丁道师 或者微信dingdaoshi

2014年2月1日星期六

IMDB评分排名算法

  IMDB网站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为权威、系统、全面的电影资料网站,里面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电影,以及1982 年以后的电视剧集。IMDB的资料中包括了影片的众多信息,演员,片长,内容介绍,分级 ,评论等,就个人买碟而言,很大程度上也是参考IMDB的得分。 它所特有的电影评分系统深受影迷的欢迎,注册的用户可以给任何一部影片打分并加以评述,而网站又会根据影片所得平均分、选票的数目等计算得出影片的加权平均分并以此进行TOP250(最佳250部影片)和Bottom100(最差100部影片)的排行。

  由于影片资料的更新和所得评分的不断变化,TOP250和Bottom100必定是份动态的名单,但大部分出色(或者说是受大众欢迎的)影片的位置会相对不变,于是这份TOP榜单也就有了窥视大众电影口味的意义。评选最佳250部电影时只考虑正式的投票者的投票结果。分值系统采用10分制,最低为awful(令人厌恶)的1分,最高为excellent(出类拔萃)的10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很多影片在资料系统中得分很高,但由于未能达到TOP所要求的最低1250张的投票数而无法参加排行。因此,很多曲高和寡(至少在美国)的优秀影片未能列入其中。尽管如此,这份名单对选看影片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热门电影与冷门电影的平均得分,是否真的可比?举例来说,一部好莱坞大片有10000个观众投票,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只有100个观众投票。这两者的投票结果,怎么比较?如何才能公平地反映出一部电影真正的质量?

  一个合理的思路是,如果要比较两部电影的好坏,至少应该请同样多的观众观看和评分。既然文艺片的观众人数偏少,那么应该设法为它增加一些观众。在排名页面的底部,IMDB给出了它的计算方法。

  根据IMDB网站上公布的TOP250评分标准:

  imdb top 250用的是贝叶斯统计的算法得出的加权分(Weighted Rank-WR),公式如下:

  weighted rank (WR) = (v ÷ (v+m)) × R + (m ÷ (v+m)) × C

  其中:

  R = average for the movie (mean) = (Rating) (是用普通的方法计算出的平均分)

  v = number of votes for the movie = (votes) (投票人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经常投票者才会被计算在内,这个下面详细解释)

  m = minimum votes required to be listed in the top 250 (currently 1250) (进入imdb top 250需要的最小票数,只有三两个人投票的电影就算得满分也没用的)

  C = the mean vote across the whole report (currently 6.9) (目前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

  仔细研究这个公式,你会发现,IMDB为每部电影增加了1250张选票,并且这些选票的评分都为6.9。这样做的原因是,假设所有电影都至少有1250张选票,那么就都具备了进入前250名的评选条件;然后假设这1250张选票的评分是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即假设这部电影具有平均水准);最后,用现有的观众投票进行修正,长期来看,v/(v+m)这部分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得分将慢慢接近真实情况。

  这样做拉近了不同电影之间投票人数的差异,使得投票人数较少的电影也有可能排名前列。

  IMDB上的评分完全来自于网民的评价,凭的是参与评价的网民的自身喜好,参与评分的网民越多,IMDB的评分越有可靠性。

  看到这个公式,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IMDB的排名最有权威性,虽然它是一个以英美观众为主的网站,但依然受到全世界影迷的推崇,这和它以科学为主导的客观公正性是分不开的。别的各种所谓排行榜都可以伪造,可以花钱买,或者是一种商业游戏,但是IMDB不是,所以这就是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