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星期日

告别Google Reader

  今天,google reader 终于关闭了。我觉得这样挺好。又有一群宅男宅女可以从永无止境的二维世界抽身出来,迎接美好的阳光。记得第一次使用google reader,是计算机学院一位怪学长推荐的。谈起GR一副眉飞色舞的神情,就像它是T恤上的美特斯邦威一样耀眼。曾有一段读书的时间,我实在无聊又饥渴,于是顺着reader订阅源推荐,订了一堆账号。然后就被永远的1000+缠身。

  这年头的信息,就跟中国的空气和食品一样,每天吭哧吭哧,不知道吸进去多少垃圾,吃了多少添加剂。先不说你看到的新闻里不知道有多少是软文,是广告,每天的新闻捕风捉影、谣言满天,但凡有点热点,你就发现你在所有类似的订阅中几乎都是说这个事的。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讲,一天会耗费多少时间精力在看不完的资讯上,而这些资讯又能给你带来多少真正的提升?

  信息爆炸和工作内容碎片化,让我们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浮躁就是永远满足不了的欲望,让你拥有的越多,越空虚。

  资讯污染不仅是以google reader、鲜果、无觅等为代表的阅读器。你心血来潮订阅的信息源,最终是不是让你成为了资讯的傀儡?你关注的新浪微博账号呢?因为关注了太多的微博,太多新闻和心灵鸡汤,你拉屎的时间都不自觉的变长了。

  这么多的文章,你哪怕做过一次精阅读呢?你看到超过800字的文章就会关闭吧,除非与正室小三恩怨情仇有关?只会看标题,笑话和图片吧?

  告别浮躁的�丝的建议:

  1. 取消你微博上那些心灵鸡汤的、插科打诨的微博关注吧!少点时间刷微博,放心,不会让你落后于这个时代。对于各类RSS订阅,永远不可能看完的未读信息,果断就卸载了吧。

  2. 你觉得没了微博、RSS、门户、社交你快要变成一个老古董?向你建议一些质量很高的资讯阅读产品,比如知乎日报的热点专业问答、句逗的资讯整合和深度解读、zaker的今日看点以及一些行业专题、。当然,这些是你在碎片时间去阅读的。

  3. 因为你需要用大块的时间去看书、电影、参加社团、旅行,而不是宅在家里看电视剧、逛淘宝、去论坛瞎逛。总不用我提醒你不要去看网络穿越小说了吧。

  4. 在你所从事的领域,为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去学习这个领域所需要的技能、原理、交叉学科。就算你是做销售的,你也可以从《心理学与生活》而不是《XX就能一百万》学到很多。

  5. 寻找你热爱的事情,不知道?那就去发现一下,看看你喜欢的崇拜的人都喜欢干些什么。然后系统的去了解这件事,记住这个领域著名的人物和理论。比如说你喜欢听歌,那就了解一下音乐的流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记住,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装逼,而是让你沉下心,告别浮躁。

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点击对搜索引擎排名产生的影响

  用户的点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用户访问网站后,没有发现有效价值,在很短的时间里,关闭网页而离开网页,称为无效行为。二是用户访问网站后,发现有效价值并继续浏览其他网页,停滞网页时间长或者进行其它操作,称为有效行为。

  搜索引擎最终目标是获取用户的搜索请求,并返回给用户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对用户有价值,这可以从用户的点击行为来分析,通常有效行为点击的网站比无效行为点击的网站更有价值,搜索引擎也会通过研究用户行为数据并用于网站排名,以改善用户的搜索体验。

  点击排名作弊手段,就是通过模拟用户的点击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网站排名,虽然说点击优化犹如昨日黄花,在百度一轮又一轮的算法更新下,效果已经微乎其微。

  排名点击的来源

  说到来源不得不提搜索引擎性能评价了,搜索引擎性能评价原属于一个搜索引擎性能指标,但随着搜索引擎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增多,搜索引擎也加入了这一用户行为分析。所以后面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这类的作弊行为,这类作弊效果为什么会如此有效也莫过于搜索引擎注重民主选举的一种体现了,按照常理来说用户点击越多的page自然也是最具价值的页面。当然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搜索引擎算法工程在正在得意的时候却又给了我们一个空子。

  真正的搜索引擎点击评价应该是这样的

  原则上来说在同一时间或者者说相应的周期内排名是固定不变的,那么这个时候用户点击是多样化的。

  这里笔者不得不在补充点:搜索引擎按照用户行为一般会把用户行为分为:

  导航类:导航类用户基本上市寻找一些已知的信息,比如检索XXX网站、XXX文献等等,都属于导航类用户。

  信息类:一般用户是没有明确是意图,不想导航类用户一样,明确要检索的内容,一般会去检索:如何做好优化等等主题并非很明确的检索词。

  事物类:事物类型客户的意图也是非常明确的比如搜索:凤雀下载等等都属于这类用户。

  当然了,还有很多特殊用户,无论是否是上述三种搜索类型用户或者这个界定是否明确,搜索引擎确实把用户分成三类,如何分,怎么分那是搜索引擎说了算的。

  提到分类的目的也是为了告诉大家其实搜索页面可能不仅仅会表现一直类型的页面,既然有用户分类,搜索引擎为了获得较好的用户体验同样也会把搜索结果划分成类似的几块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我们来模拟出2个客户:

  用户A行为:点击顺序 1、2、4、3、7、5、6、8

  用户B行为:点击顺序 3、2、4、5、1、6、7、8

  在说明一点,是模拟用户行为而已。

  从A B 2个用户我们可以明显的看的出来,用户A基本上属于导航类用户,而B用户基本上属于信息类用户。当然了用户类型已经不重要了,这个是搜索引擎的事情,我们这里只是列举了2个用户的行为,在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就可以分析出绝大多数用户的搜索行为,比如AB用户中第二个page点击量是最多的,那么自然是用户最认可的一个page结构了。当初的百度排名点击器也是按照这个逻辑一直在做,认为排名在100名内通过点击甚至是分时段的点击量来获得排名,可以说前期这类工具效果尤其突出,但是这不是钻了搜索引擎的漏洞,而是钻了算法工程师的一个漏洞,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用户只点击一次,这种强制性需求的问题。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用户检索一个内容只点击一个page,的几率微乎其微。搜索引擎算法工程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作为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个bug后搜索引擎就很容易来识别这类点击了,因为排名点击工具具备这样一些用户没有的特征:

  1.结果点击单一。

  2.页面停留时间较短。

  3.IP集中,其实这点根本就无需判断。

  4.逆常规行为,比如直接去点击5页的某一结果。

  而正常的用户绝对不会这样去查找结果,用户一般会点击2-5个结果页面(其实百度应该脸红一下)。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细细去体会一下,毕竟本文仅限技术交流。

  点击器的大问题

  如果我上面写的这些你看了,你会说:你也太看不起人了,这些我们早想到了!

  那么下面我说的值得你研究了。

  搜索引擎比如百度,一般都存在某一种猜测性算法来检测页面的用户体验度,老站长会知道,曾经大家一起点击谷歌广告的时候会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打开页面后要停留,其实这个page页面谷歌已经追踪不到了,为什么要停留?虽然和谷歌的有点不一样,但是确实百度内存在这样一种推测性算法。

  举例说明一下:

  1.用户A检索某个关键词

  2.点击排名在第二位的结果,打开3S后关闭。

  3.继续在百度检索页面点击排名第四位的结果。

  4.以此类推直到该用户获得满意结果,或是关闭了百度检索页面。

  这里大家可以这样认为:

  1.用户点击第二位结果后,百度页面其实是没有关闭的,他在后台完全可以计算时间。用户第一次点击后百度开始计时。

  2.当用户点击第二次后,甚至是第二次检索,第一次的计时停止。

  百度通常会使用这个时间差来计算页面的价值,比如可以直接计算停留时间,预计浏览页面数,跳出率等等。

  HI!那位做点击器的作者,是不是给你启发很大,其实页面用户行为上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必将影响搜索结果。

  题外话:

  我上面有说到用户的一个类型分类,那么搜索结果其实也有这样的分类的,比如百度的百科其实是提供给信息类用户的。理论上百度也会遵循28定律来提供一些这样的结果供大家选择,当然搜索引擎的28定律是80%相关信息,20%额外富余内容即补充类内容,随着以后搜索引擎对用户的进一步了解,比例将会越来越多的变动。最后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SEO的排序算法相关内容。

  来源:投稿,作者:左倾45度,原文链接

2013年6月26日星期三

人民大学官网晒“女神”

  6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网站官网首页晒“女神”在网上引发关注,人民大学网站的访问量短时间内急速上升,一度瘫痪。许多网友猜测,这是中国人民大学亮出的抢生源绝招。据了解,该女生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低音提琴专业的康某。

Google AdWords与RTB的关系浅析

  现在用「新星」来形容实时竞价RTB已经不太恰当了,至少从它占据的市场份额来说。据eMarketer在今年的分析预测,在美国,2013年通过RTB发生的广告交易会占据所有展示广告费用的19%,其增速达到73%,远高于整体展示广告增速18.1%。随着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和网站主采用这种广告交易方式,在不久的2017年,eMarketer预测RTB的市场份额将达到29%。 在国内,RTB也显然已经作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部分巨头近期发布了各自Ad Exchange平台:腾讯广告交易平台发布百度流量交易平台服务

  种种迹象给在线广告从业者或多或少的提示:早点接触RTB。

  我相信许多人会像我一样,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会有点手足无措,原因都是在苦恼:我上哪接触RTB去啊?!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供职于愿意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的公司的,所以虽然可以搜索出许多Ad exchange、DSP平台来,但想染指还是遥不可及(自己注册使用的起始费用不菲)的。幸运的是,只要是使用AdWords展示广告Google AdWords Display Network的人,其实我们好长时间来一直就是RTB的使用者了!因为Google AdWords的展示广告是接入DoubleClick的,而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Ad Exchange。

  Google的Ad Exchange:DoubleClick以及AdWords、AdSense与其的关系

  2007年,Google以3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DoubleClick这个著名的在线广告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并将Google AdWords和Google AdSense接入。其中,Google AdSense是作为一个ad network接入的,而Google AdWords则作为DSP接入。 DoubleClick作为一个Exchange,连接了众多Ad networks和DSP,当一个为ad impression的auction发生时,Google AdSense和AdWords只是作为其中两个参与者而已,AdWords赢得的impression并不一定在AdSense上展示,在AdSense上展示的广告也不一定是来自AdWords的。

  我们以一次impression的auction为例在AdWords使用者的角度来更具体介绍一下这三者的关系。

  1. 当一个访客开始流量使用了DoubleClick平台的某一个网页A时(并不一定是使用AdSense),DoubleClick这个exchange上就发起了一次竞价auction,将这个访客以及这次impression的信息发送给各个DSP,而AdWords将会这个访客和impression的以下信息接收(如果有的话):年龄、性别、visitor ID、behavior、所在页面信息、地理位置等等;

  2. 这些信息会被用做bidding的依据加上使用者的设定(包括对各种展示网络投放方式targeting method的自定义出价customized bid、广告系列的地理位置出价调整、时间段出价调整、目标设备设定等等所有与出价相关的因素)计算出一个bid传送回DoubleClick这个exchange中,它以单独ad bid的形式(图片、多媒体广告等)或者以几个ad组合成为一个ad unit(多个文字广告)的形式实际上传送回到exchange,并且传送回去的bid数值已经被减除了Google收取的收益份额Revenue share

  3. 在计算bid的过程中,AdWords会将众多因素考虑在内,例如CTR、Max CPC等等,经过复杂的计算后得出一个eCPM传送给DoubleClick。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质量分数起到了调节CPC的作用,高点击率的广告,其eCPM更高,即更容易以较低价获得广告的展示。

  4. DoubleClick接收到包括AdWords在内的众多bids(eCPM)后,低于网站主设定的最低CPM的bids会被忽略掉,而剩余的bids中,最高收益的那一个会获得与发布商服务器内的广告进行收益比较的机会(如果网站主开启了DoubleClick的动态分配dynamic allocation功能的话)

  5. 最终,带来潜在收益最高的广告主将获得在这个页面A对这个visitor展示广告的机会。而接下来,就是ad Server和publisher的事情了。不表。

  值得注意或者其他一些可以了解的点:

  1. DoubleClick用户是可以为广告impression设置最低CPM的。Google AdSense用户开始可能有点疑问:AdSense没有给出这个设定呀!嗯,是的,AdSense里确实找不到设置最低CPM的地方,这个设定只有在DoubleClick内才可以实现;

  2. 网站主可以设置自己的网站url不被记录,也就是说广告主在广告报告中并不一定可以得到完整的广告所展示过的URL列表;

  3. RTB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其中就包括了发布商传送给Ad Exchange的cookie信息,从IAB发布的OpenRTB API Specification中可以知道,有一些信息是必须的,有一些是推荐的、有一些是可选的,并且作为必须信息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可选的。Google AdWords界面内给予用户的集中display targeting以及广告系列设定纬度相对于发布商cookie中可以包含的信息来讲是并不多的。例如针对桌面电脑desktop的展示广告就默认不可以选择针对网页访客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等进行相应的广告设定(针对移动端mobile phone的是可以的)。

  Google在拥有了AdWords这个广告主平台和AdSense这个发布商平台时已经等于拥有了一条连接广告主题的高速公路,而在引入DoubleClick这个发布商平台兼Ad Exchange后则形成了一个更具多样化、错综复杂的立体广告流通体系,有主干道和支路也有许多港口。 当然,相对于市面上部分RTB广告平台来讲,Google的RTB提供给用户的灵活性还显得比较落后(没关系,Google已经发布了beta版的open bidder了),但是作为让我们开始了解RTB的平台来讲,它给我们的熟悉感又是一个莫大的优势。

  来源:Xavier Zhong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6月25日星期二

智能电视与生活方式

  智能电视会是怎么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先问下,智能手机是手机还是计算机。iphone是重新定义了计算机还是手机。有iphone这个前例,对电视的思考应该会相对容易些,虽然事与愿违。这篇算是对“互联网结构性机会bong”的一点注释。

  如果要重新定义电视,那么就在电视基础上做加法,增加诸多互联网的功能,如果要重新定义计算机,那么就抛开电视,将诸多计算机功能落实到硬件,这不是殊途同归,是理念分歧不同的选择。

  个体芯片化的要点是,计算机作为工具能便利的被我们使用。在家庭环境,现有的计算机工具(PC,ipad,智能手机)能否满足我们的信息化需求,是否还需要智能电视这一硬件,及智能电视需要怎样的功能才值得我们去购买拥有?

  智能电视是在家庭环境内的计算机,应该具备电脑的大部分功能,是一台大屏幕的电脑,能在电视上完成游戏,上网,看电影,网购,视频聊天等诸多功能。

  我们主导着智能电视这一芯片化工具的使用,从硬件和内容这两方面来讨论

智能电视与生活方式

  硬件:

  1.与现有智能终端的无缝对接,智能电视与手机,电脑,平板通讯顺畅,当智能电视要分屏时,内容可以便捷显示在这些终端上

  2.交互方式的多种形式,体感,手势,触摸,声音等多种方式并存

  3.随内容更改硬件参数设置

  4.作为营销噱头,清晰度,性价比,工业设计等,就暂不讨论了

  内容:

  内容又要相对麻烦,需要有我们主导内容的使用的观念,对内容进行重新审视

  智能电视上显示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视频,视频又分为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那么我们如何主导对这些视频的使用

  1.电视台的消失与自助节目单的定制。每个电视台都有自己的节目单,我们换台是希望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内容,那么我们就通过智能电视将不同台的节目和网上的视频编排为一张个人化的节目单,智能电视根据这个节目单播放节目,我们还需要遥控器吗?

  2.视频互动与参与。我们不再是沙发土豆,对每个节目可以随时吐槽,我们不要遥控器,但会拿着手机看电视,我们需要手机进行点评,通过手机截屏分享,查看微博同好,看弹幕(分屏),这是对视频信息的2次消费。如果要更进一步推理,那么手持手机的观众是节目的参与者和制作者,节目内容设计会考虑到观众的选择结果,而执行A方案或B方案,也许不同的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方案。

  3.视频网站的新生。当观众对视频内容进行互动时,那么视频网站(版权方)将抓住机会,比如视频上出现一商店,演员时,视频网站可以在分屏上编辑显示该商店信息,微博号,交通路径,演员的微博,对视频内容深层次的显示,以备观众所需。观众看到一商品有兴趣,用手机查看分屏,获取相应的资讯,这样的信息导流价值,与直接的广告相比如何呢。

  观众视频观看模式的改变,不可避免的改变传统视频的制作方式,内容。

  智能电视显示的内容除了视频外,还有游戏,学习,网购等其他应用

  学习方面的创新,也许是智能电视的重要爆发点。体感交互方式会出现动作编程,不同的对象,由玩家的体感动作对对象进行编程。比如小鸟,玩家就可以通过自身的手势决定小鸟的飞行方式,路径及速度。这就使得动态黑板出现成为可能,老师在黑板上显示圆的旋转通过箭头来表示,而现在老师可以借助体感交互方便的让圆真的旋转,并显示在智能电视上,学生亦可交互解答问题。少儿节目里通常有小朋友与主持人一同跳舞,现在通过智能电视的视频,将自家孩子的影像显示到智能电视里,通过技术处理,替换原先的小朋友,变成孩子与主持人一同跳舞。虽然说这样的应用是体感交互的运用范畴,但如果落实到智能电视,就成智能电视的功能了。

  游戏的交互性则是家庭成员集体活动的有力助手。智能电视可以让网购时进行虚拟试穿,智能电视可以作为网络视频聊天,留言板,日程表等屏幕显示功能使用。

  其他的应用则根据实际情境进行创新了,比如网上看到某视频,就可以直接拉到自己的信息处理中心,标上8:20播放,那么一回家就可以看到这一视频在播放了,实际上智能电视诸多应用都会是在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基础上实现的。

  我们考虑智能电视,是在思考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是怎么样,终归是对社会化媒体的理解与思考,这篇算是个体芯片化和信息处理中心分析框架的具体应用。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谷歌街景发布迪拜塔全景图像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街景已经完成了第一幢摩天大楼——迪拜塔的内部的全景图像,让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探索全世界最高的建筑:迪拜哈利法塔。迪拜塔2010年正式开始运行,是目前世界第一高的人造建筑,高度达828米。

  谷歌工作组花了三天时间采集这幢163层建筑内外360度的全景图像,因此,用户可以到达大厅,第76层的全世界最高泳池,第124层的观景台甚至是在828米的建筑塔尖俯瞰整个城市。

  据街景项目经理Pascal Malite介绍,这是谷歌第一次在阿拉伯国家完成的建筑室内外360度全息图像。街景小组借助“旅行者”完成此次图像采集,该仪器可以固定在任意设备上同时采集图像。它可以去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像山路,狭窄的通道等其他设备无法到达之处。这一技术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带领街景用户探索大峡谷和加拉帕戈斯群岛。

谷歌街景发布迪拜塔全景图像

  谷歌将高画质图片拼接成了包含建筑内外细节的 360 度全景模型。用户动动鼠标或手指就能在屏幕上游览这栋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以及它提供的一系列创记录的设施,比如最高的可使用楼层,速度最快的垂直升降电梯(约 9.8m/s)和最高的游泳池等。 这种屏幕上体验当然不及亲身体会来得震撼,不过对于没时间去的我们来说,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屏幕预览一番也未尝不可。一个谷歌工作人员甚至为了拍下高处的鸟瞰图走到了第 80 层楼的户外区域。

  迪拜塔一共有 163 层,总高度为 828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该塔始建于 2004 年,2010 年正式竣工。迪拜塔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电梯,速度达到 35 千米每小时,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游泳池。

  点击访问迪拜塔街景地图:http://www.google.ae/streetview  (中国用户可能需要代理)

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百度推出百度安全卫士

  百度继直逼360 发布百度杀毒之后,百度今天又正式发布了百度卫士。据介绍,百度卫士是百度公司全新出品的简单可信赖的系统工具软件,集合了电脑加速、系统清理、木马查杀和软件管理功能,目标是直指360安全卫士。

  近日,百度将进军安全领域的传闻最终被一一证实。6月18日,百度联手老牌杀毒厂商卡巴斯基推出免费的杀毒软件“百度杀毒”。而6月20日,百度又放出了“百度卫士”的1.0 Beta 1版本。这两款产品分别针对的是奇虎360的“360杀毒”和“360安全卫士”。

  众所周知,安全产品一直是奇虎360的核心产品。依靠安全产品所建起的渠道,奇虎连带着推动了360浏览器和360搜索这些业务。可以说,安全业务撑起了自身四五十亿美元的市值。因此,百度推出安全软件无疑是直指奇虎360的核心,借此也能遏制住奇虎360在桌面端的渠道优势。

  不过,百度安全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撼动奇虎360还未可知。目前国内PC端的安全软件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奇虎360的360杀毒和360安全卫士所占的市场份额均过半。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这两款产品目前覆盖的用户数均超3亿。

  百度卫士下载地址:http://weishi.baidu.com/

百度推出百度安全卫士

  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年百度推过的安全产品:

  1. 百度安全中心2008年2月,百度与金山合作推出百度安全中心,使用在线的方式,包括杀毒,系统健康指数,清理恶意软件和插件等功能。彼时,360还没做免费杀毒,百度安全中心借助金山杀毒引擎,做免费在线杀毒。但是这个产品推出不到1年在便被下线了。

  2. 百度电脑管家2010年9月,百度再次和金山合作,推出百度电脑管家。提供软件下载、安装、卸载等功能,随后的版本更新中又推出了木马查杀、漏洞修复、实时防护等功能。这款产品现在也已经找不到了。

  3. Baidu PC Faster 2012年,百度面向东南亚市场推出电脑系统优化软件Baidu PC Faster。

  4. Baidu Antivirus 2013年,百度推出Baidu Antivirus,同样是面向东南亚市场。此举被解读为从竞争压力小的国外市场入手,最终回归国内安全市场。今年百度果然开始在国内市场推出多款安全软件。

微信的公众平台梦

  微信以大用户量为噱头,以腾讯大财团为后盾,高调推出公众平台,试图让微信这个通信工具变成无APP平台,可惜其他人不买账,百度搜狗等官方公众帐号除了推送信息还是推送信息,这让微信团队不禁大呼“微信不是营销工具,不要再用来发广告了!”。姜还是老的辣,你以为人家不知道你微信想做无APP平台么?对不起,人家不买你账。

  众所周知,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席卷了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从官方发布的数据来看,2012年9月17日注册用户突破2亿,2013年1月15日注册用户突破3亿,短短四个月增长1亿用户量,增长率高达50%。随后微信公众平台也跟着火热起来,我第一次试用公众平台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就是那个设置自动回复的功能,就是说我设定了当别人发一个“hello”过来的时候我的帐号会自动回复一个“hi”,如聊天机器人般智能,同时还提供开发者模式,可以接入网站数据,那时我一看,心中一颤,用户只需要关注一个微信帐号即可享受到想要的服务,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无APP概念么?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无APP概念。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各种五花八门的应用程序(也就是APP)也在高速发展着,当我们觉得骚扰电话过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装个来电通或者是安全管家之类的把普遍的骚扰电话拒之门外,当我们拍了照片不满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装个美图秀秀或者是百度魔图之类的美化一下,当我们觉得寂寞难耐无法再忍受悲惨的单身生活的时候我们可以装个陌陌或者是遇见之类的解决心理以及生理上的问题。APP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用起来一点都不方便,因为每个APP在使用之前都要安装一下,而且经常要更新才能享受最新版本带来的服务。

  于是,无APP概念横空出世了。无APP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打开就能用,不用安装不用更新也能用到最新版本。无APP和APP的区别就好比PC软件和PC网页应用的区别。Google Chrome OS就是走这个路线,所以你装了他这个系统,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一个浏览器,你的程序就安装在你的Google帐号里。

  下面说回微信的公众平台,有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的童鞋应该有体验到公众帐号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比如说,如果你关注某个新闻门户的公众帐号,那么这个公众帐号就会定时给你推送一些实时新闻;如果你关注了广州公安的公众帐号,你就可以在这个对话界面办理交管业务、出入境业务、户政业务等等;如果你关注了联合国公众平台,你就可以及时了解到潘基文先生在做什么(貌似现在的联合国公众平台就是潘基文先生个人的公众平台,一打开全部是关于他的新闻)。

  Oh,my god!只需关注一个公众帐号就能获取我想要的服务,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无APP平台么?

  恕我才疏学浅,恕我孤陋寡闻,我只知道浏览器厂商(如UC)在打这个无APP的主意,我没想过微信已经盯上这块市场了,那么,现实确实如此么?微信无APP概念的公众平台梦有实现么?

  微信无APP概念的公众平台梦有实现么?没有,至少现在没有,现在时间是2013年6月。

  现在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提供这些主营业务的绝大部分都是线下服务商(或者说非互联网行业的)和一些比较小的网站。有能力和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博弈的软件厂商和服务商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地使用这个公众平台,更多只是作为一个推送信息的平台。

  以百度百科为例,我本来以为百度百科会接入网站数据库,当我发送关键词的时候百度百科的公众帐号会给我返回该关键词的百科名片或者是信息摘要。结果没有,无论你发什么过去百度百科这个公众帐号都只会回你“输入神十开始答题”(在这里祝贺一下神十的成功升天,哈哈)。除了这个令人无语的回复剩下的就是偶尔给你推送一些小知识和小广告。

  再说搜狗网址导航,我本来以为你随便发一个关键词过去搜狗的公众帐号都会回你一些网址或者是相关信息,比如说我发给电影过去会回复我一些适合手机观看的电影网址或者是直接就可以在手机上观看的热门电影。结果没有,无论你发什么过去都只会回你“你好,我是搜狗网址导航小秘书,您的消息已收到!”,什么情况这是?你告诉我消息已收到?那怎么没有一个回复?

  经过我一轮又一轮的测试,最终统计数据是绝大数公众平台都只是一个帐号,没有任何作用,就像你注册了Fackbook他却只懂得每隔几天给你发一封“Facebook的有趣专页”的邮件一样无聊。(说到这点张小龙应该谢谢我为微信贡献的宝贵时间,你可知道我是分分钟上“百万”的人。)

  这边公众平台的开发者模式无下限堕落,那边公众平台的客服服务却做得风生水起。看看小米过百万的关注量,人家都说了,我们做的是客服服务,不是产品互动。

  事实证明了,做我们(IT)这行的都是充满智慧的(也可以说老奸巨猾),微信一个小小的通信工具就想做无APP平台,你也太低估其他人的智商了。瞧,人家不买你账,注册个帐号就为了推送信息,不做用户互动,更不做产品互动。(哈哈,说到这点特别有意思,微信团队看人家不买账就大呼“微信不是营销工具”,很明显嘛,这是激将法,可惜啊,姜还是老的辣。人家还是不买你账。)

  来源:投稿;作者,多梦,原文链接。以上所有想法纯属多梦个人观点。但“现在公众平台帐号除了少数用于客服服务,其余皆是推送广告或信息”这是铁铮铮的事实。其实简单挺好,希望微信不要操之过急,用心打造出真正的无APP平台。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棱镜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称,美国国安局通过“棱镜”计划大范围收集并监控网络和电话用户信息,包括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存储数据、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登录时间和社交网络资料等。涉及九大互联网公司,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苹果都在其中。

  这方面的报道非常多,各个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发布声明来否认,然而,对于棱镜系统实际是如何运作的细节情况,却现有披露,月光博客就通过现在公布的一些报道来分析和推测一下棱镜系统到底是什么运作的。

  涉事公司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涉事的这几家公司,其中,微软2007年9月开始与政府合作,雅虎是2008年3月,谷歌2009年1月,Facebook是2009年6月,PalTalk公司2009年 12月,YouTube是2010年9月,Skype是2011年2月,AOL是2011年3月,苹果则是2012年10月。

  这些公司的互联网产品则多种多样,其中,客户端操作系统有微软和苹果,电子邮件有微软、雅虎、谷歌,社交网络有Facebook、谷歌、YouTube;即时通讯有微软、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Skype、AOL;网络接入服务ISP有AOL。这些公司提供的服务涉及到大部分网民的常用服务。

棱镜系统是怎么工作的?

  思科的作用

  除了上述9家企业,更有媒体将矛头指向思科。此前有消息显示,斯诺登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思科路由器监控中国网络和电脑。

  思科面对这些指控否认称,“棱镜”项目不是思科项目,思科网络没有参与此项目。此外,思科没有在中国或世界任何地方监控普通公民或政府部门的通讯。

  思科虽然否认参与棱镜项目,但是没有否认这样的事实:思科产品有网络侦听功能,而且存在后门。其实,无论参与还是不参与,思科都能有能力和条件监控互联网。有没有枪是一回事,参没参与杀人是另外一回事。思科否认了自己杀人,但是没有否认自己有枪。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CALEA《执法通信辅助法》,该法通过之后,执法机关可以根据法院监听令状直接接入电信网络启动电信运营商交换机中的监听功能。这意味着美国法律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监听服务,思科产品自然不能例外。

  实际上,思科在自家网络产品中预留大量存在的后门,已经是业界的常识了。但要证明这些后门的使用是为了恶意监控还有很大难度。同样,华为和中兴始终无法打开美国市场主要因为网络安全问题的隐忧。去年,在对华为、中兴两家企业长达11个月的调查后,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美国电信运营商不应和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进行合作,因为这两家公司“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对比来看,中国市场对于思科这样的外资企业似乎没有任何防备。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几年间,思科几乎参与了中国所有大型网络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等重要行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基础建设思科也参与其中,在承载着中国互联网80%以上流量的中国电信163和中国联通169两个骨干网中,思科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并占据着所有超级核心节点。

  思科公司是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路由器、骨干网络设备制造商,在行业中处于领军地位,那么思科公司完全有可能在美国政府的反恐要求下,在其设备上对各类网络活动进行监控,并将监控到的数据提交给美国政府。

  据悉,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该部门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巧合的是,根据方校长回忆,15年前,也就是1998年,正好是中国某个大型网络工程建立的时刻,而此工程用的核心设备由美国思科提供的。

  因此我认为,思科在“棱镜”项目里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所有参与公司的流量数据都通过各种路由器才能传给用户,而思科提供的路由器等设备具有监控窃听这些数据的功能,这样,微软、谷歌和苹果的确没有让中情局“直接”访问他们的数据,但中情局却通过思科获得了他们的数据。

  这也就是美国这么害怕华为中兴(思科的竞争对手)进入美国市场的原因。

  如何在通讯层进行大规模监控

  我们知道,互联网上的用户和发布的信息都是海量的,不同的网络公司提供的数据又都不同,如何用一种低成本而简单的方法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进行监控,显然,各个互联网公司给美国政府开后门的方法并不太合适,因为各家公司的数据结构各不相同,在这些海量数据中寻找信息也有难度,难以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监控。

  那么,在通讯层面进行监控就是最为简单有效的监控方法了,我们知道,常见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几种,例如http、ftp、smtp、pop3、telnet等等,最关键的是,这里面大部分网络传输协议都是明文传输数据,这样,监控着只需要在路由器的关键节点部署一些网络监听设备,就可以截取到所有明文传输的信息。

  当然,为了传输安全,不是所有的协议都是明文传输,很多系统为保证传输安全,都采用SSL加密策略。SSL(Secure Socket Layer)是目前获得广泛应用的一个工业标准,它在底层为上层协议提供数据加密服务,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的数据以加密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即使中间路由被黑客窃听也不可能破译出数据的真实内容。对于https的访问过程中,网站服务器生成的WEB页面经过加密之后才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上,再经过浏览器解密,显示在用户面前。这样,就完全防止了通讯内容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的可能。

  遇到这种https加密的情况,也并不是绝对安全,也有一些攻击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发假证书进行中间人攻击,从而破解https传输的内容。详见月光博客《破解Google Gmail的https新思路》。

  棱镜是如何工作的?

  棱镜的具体工作原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觉得棱镜系统很可能是这样工作的:在互联网的骨干网路由器上,思科提供的设备默默地监听着来往的流量,包括邮件、聊天记录、文件传输、社交网络资料等所有明文传输的东西,用户在谷歌、雅虎、微软等搜索引擎上的搜索关键字也会被监控,这些信息是海量的,棱镜系统,正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将海量信息中一些“特殊信息”集中、过滤并记录下来,这样,正如谷歌、苹果、微软所声明的那样,微软、谷歌和苹果的确没有让中情局“直接”访问他们的数据,但中情局却通过思科的设备间接获得了他们的数据。

  如果通讯的信息是经过加密的,而中情局又认为这些信息十分重要,那么再联系美国的外国情报调查法院,当局依据《外国情报调查法》向企业提出的秘密要求,让这些公司来提供指定帐号的数据信息。自2010年起,谷歌公司每半年会发表一份透明度报告,披露各个国家和地方当局要求谷歌提供相关数据的情况。

  举例来说,一个从伊朗IP地址登录的用户,使用Google搜索一些信息,或MSN发送一条信息,里面提到了“真主”、“阿拉”、“爆炸”这样的词,思科的设备就会把通讯信息记录下来,如果是明文信息,则可直接分析通讯内容,如果信息加密了,则向谷歌或微软等公司提出请求,要求其提供该用户的邮件信息和资料。

  泄漏用户隐私的数量

  从谷歌提供的《透明度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去年下半年共向谷歌提出了8438次数据要求,涉及账户14791个,88%的要求被执行了。

  Facebook公布 2012 年下半年政府索求信息情况,Facebook 在 2012 年下半年共收到 9000 到 10000 次政府信息索求,涉及 1.8 万到 1.9 万用户。

  微软也发表声明,2012 年下半年,微软共收到 6000 次到 7000 次政府信息索求,涉及 3.2 万个用户。

  雅虎则发表声明,在 2012 年下半年,雅虎共收到政府信息索求 1.2 万到 1.3万次。

  被指控“即将加入”棱镜计划的Dropbox也发布了一项“透明度报告”,对外显示了Dropbox向美国政府提供的个人用户信息数量,根据报告,Dropbox去年收到政府87次请求,涉及帐号164个,82%的要求被执行了。

  由于美国政府要求不得透露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索求,因此上述透明度报告只涉及美国法庭指令相关的信息索求。

  这难道不违法吗?

  的确,上述这种监控方法令人触目惊心,所以美国政府一直在避免“监控本国国民”的说法,因为这违法了宪法第四修正案,他们声称所有的监控都是针对外国人实施的,尽管这在技术实现上会存在偏差。

  这也就是说,外国人的隐私不受美国法律保护,这种解释固然可以缓解美国国内的舆论压力,但这也令世界人民感到不满,谷歌、微软、苹果等这九大企业的服务都是全球性的,几乎每个网民都会接触到这些公司的服务,而在这些公司的“隐私条款”中也明确表示会保护用户的隐私,而“棱镜系统”的曝光则让这些公司的隐私政策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互联网企业将用户资料提交给政府,我对于某几种信息是零容忍的:1、电子邮件(如Gmail);2、网络笔记(如Evernote);3、云存储(如Dropbox)。如果美国政府索要用户的Gmail邮件,Google就真把用户邮件交出去了,那么这和当年雅虎邮箱交出用户邮件导致其入狱有什么区别?当年雅虎因为此事受到美国舆论的猛烈抨击,雅虎总裁杨致远也曾因此向当事人的妈妈道歉。

  “棱镜计划”的对比

  其实通过上述分析来看,“棱镜计划”其实技术实现并不麻烦,类似的计划其他国家也能做,美国人说的多,做的少,其他国家则是做的多,说的少,“棱镜计划”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是因为美国是全球互联网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互联网服务的全球用户数量庞大,有些服务甚至垄断了不少国家的网络市场,这样的服务一旦爆出监控个人信息的内幕,无疑让这些企业大幅丧失全球用户的口碑,而让另一些没有参与的企业获利。例如,在其他科技公司忙不迭地与政府撇清干系时,棱镜计划反而成为了Twitter保密政策最好的广告。如果美国政府要搜集用户个人数据的话,Twitter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对象与数据来源。据透露,美国国家安全局也曾经联系Twitter,但后者拒绝加入棱镜计划。而且,Twitter对政府不仅有着不配合的历史,还经常表现出抵抗态度,Twitter拒绝向美国政府屈服的态度就得到了广告用户的赞赏。

  政府通过互联网企业监控网民信息,美国做的其实还处于初级阶段,效率并不高,而且相对比较公开,容易被人抓把柄,比起其他国家差远了,美国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应该好好向其他国家“取经”,美国“棱镜计划”的主要失败之处:1、相对比较公开透明,连次数都可以统计,容易被人抓把柄,正确做法是不能有物证,所有控制都通过电话实施。2、需要联系企业获得用户隐私,效率不高,正确做法是让企业开后门直接查询用户信息。3、对电话的跟踪不全面,正确做法是根据关键字或重点人物来窃听通话内容。4、攘外必先安内,自己的国民都不听话,还去监视外国人,先搞定自己的国民再说。

2013年6月20日星期四

互联网的结构性机会bong

  bong(结构性机会)... 强烈的冲击波破坏着旧有的一切,伟大的公司在废墟上成就自己。互联网的下一个bong会在哪里爆发,怎样的公司有机会参与其中呢?

  历史

  面对历史的好处是,你可以任意打扮小姑娘一样,随性解读。我们希望能在故纸堆里找到bong的DNA。

  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到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到家庭用户购买个人PC,到现在的个人智能终端,互联网从局域网发展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中间出现的伟大的公司有很多,IBM 英特尔 微软 思科 网景 惠普 戴尔 联想 雅虎 谷歌 FB 推特苹果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说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又是怎样的需求能催生这么庞大的市场?

  作一个假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计算机化,芯片化的过程,是个体掌握高速运算能力的过程(这个假设将是讨论的起点)。我们知道消费者不会为技术买单,只会为技术带来的好处买单,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众多的答案,但有一条是不会错的,就是效率的提升,不管你工作、生活、娱乐,技术的进步让一切变的更便利,更精彩。这样前面问题的答案变为,伟大公司都提升了我们的效率,通过让我们拥有和运用计算机。英特尔与微软影响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进程,网景雅虎 谷歌则帮助我们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苹果将计算机的运算功能模块化为app,降低计算机的使用门槛,FB 推特帮助我们生产与组织信息。他们在个体芯片化的进程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人的芯片化是将计算机作为我们的一个工具存在,运用其高速运算能力为我们服务,我们人是主导和核心。但发展过程不是如此,iphone产生之前,计算机太过复杂,即使有了微软的图形界面,会计算机,会上网仍然成为区分普通人技能的一个考量。人机关系中,我们依据计算机技术特性被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人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的表现我们跟随信息迁移,信息在BBS,门户网站,我们就聚集在BBS,门户网站。信息作为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是工具使用的结果,人若占据主导的话,信息应该跟随人走,而不是反之。我们每个具体的上网者还被抽象为网民,没有独立的身份识别,此时互联网更偏向于机器与机器间的互联,机器网络。

互联网的结构性机会<wbr>bong

  ipod iphone的出现相当于微软的图形界面诞生,app将计算机进一步功能化工具化,让每个人都能更傻瓜的用上计算机,现在三岁小孩都会使用ipad,计算机回归到工具属性,人机关系得以转变,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站在机器背后的是一个个大活人,互联网从机器网络演变为人与人的网络。(这样的进程同时也在软件领域产生,不赘述了)

  经过这样粗线条的讨论,可以看到提升人们的效率是bong产生的必要条件,其次所影响的范围不同,bong的级别也不同,核弹和催泪弹不可同语。photoshop和windows受益的数量不同,影响力当然不可相提并论。

  我们希望找到这样一个bong,能够帮助参与到互联网的大多数人提升效率,我们将从人的芯片化这条捷径去寻找。

  bong

  从硬件方面来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bong之中。当下,个体芯片化仍在范围扩大阶段,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将计算机工具化相对彻底,那么谁能做好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在这个bong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苹果当仁不让。也很容易演绎出,能将计算机工具化的不仅仅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同样可以达成,或者始终让人处于芯片化的环境,家庭、办公、车载、wifi环境等;如何让人们更好的使用工具,对交互方式的创新,人性化的操作系统等。这些创新方向只要能帮助人的芯片化,让人更容易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就能参与到当下的bong之中。硬件间的竞争更受限于技术进化路径,在智能终端扩散过程,更有可能重复PC扩散的竞争过程。

  软件方面比较麻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同意多少各自斟酌吧。软件方面的bong也是同样的评判标准,依此标准,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将是bong的重要候选项目。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指的是依据我们的需求情境对信息进行汇集和组织,并将我们的信息分发给潜在需求者的信息处理系统。

  有了个人信息处理中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组织各类信息。当你处在大街上,你想逛街,手机给你显示的特色商店,商品介绍,口碑,行走路径等,你想就餐,显示餐馆、优惠折扣、口碑、预订;要回家,显示交通状况,的士信息,你在办公室,要做报告,显示主题资料,最新的报告模板,达人的技巧,你可以发布有见地的意见。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你可以接受到不同层次的信息,并有效处理。每个芯片人都能借助计算机,汇集并处理互联网上的庞大信息,让决策更为效率。这样的信息处理中心看起来简单,不过难点在于信息的甑别体系,不让信息”过载“,”过载“是信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你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是对你而言有价值的而不是”垃圾“信息,你发送有见地的意见会被接收人看见,而不会被淹没在水贴之中。

  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如何解决“过载”这个难题,很多创新试图解决,知乎的专家或达人制度,微信通过社交关系的朋友圈,大数据的资讯推介等,这些试错都没有触及核心,这个问题是在人与人网络上产生的,需要回到社会化平台(微博平台)上解决。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当下信息碎片繁杂多源化的有效应对措施,之前采用雅虎谷歌搜索引擎解决海量信息的问题,现在则需要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来应对信息“过载”。

  看下具体理由:

  a.计算机工具化,人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会围绕我们的需求进行组织。

  b.当下的各类创新都指向同一目标。各网站间的帐号互联互通,及信息共 享,云存储打通跨平台的信息调用,evernote类产品对信息的归集与整 理,阅读端对多源信息的分类,LBS维度的信息描述,社会化媒体微博 对信息的汇聚与分发,这不都是在为信息围绕我们的需求进行组织做

  的技术储备吗

  c.观念在改变,创新内在阻力在消退。机器网络的惯性思维,在社会化媒 体上强推信息给用户,动辄几十万的粉丝,追求一对多传播效果,自陷 困局,现在部分价值观营销成功,微信的谨小慎微的试错尝试,可以体 会到每个用户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他们是主体,人与人网络与 机器网络有着巨大差异。

  d.多标签信息甑别体系的建立将会实现信息的高效精准分发,远胜于当下 的分发模式,这是个人信息处理中心的关键技术,能将上述创新组建为 一个整体。(系统性的方案,已专文讨论过)

  当互联网有这样系统性的需求存在,bong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而这样的创新由谁实施,何时提出,初始形式会是怎样,则完全是机遇与偶然。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一个规范的bong,再来说一个不会有错误的bong。

  辨别bong的要素是提升效率及能够影响绝大多数人。计算机能够帮我们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做事效率,同时我们知道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可支配的时间算12小时,那么如何提升这12小时的效率呢?显然用计算机技术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支配效率,将帮助我们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bong,能提供这样一个产品,可以提升人们的效率就会被接受,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那么这个bong的级别就足够大了。当然这不是时间管理这么简单,这和个人信息处理中心一样,难点是思维的转变,我们的焦点不在事情本身上,甚至不在时间上,而是在人上。这个bong的方向不会有错,就在于做的程度如何。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可以独立也可以与时间相结合,什么时候及如何结合这是实践上的问题,不过终归会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对人的关注而在一起。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芯片人的最后一块拼图,互联网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逻辑。逻辑重构后的互联网通透优雅,重要的是能否领会创新背后的逻辑。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微信坚硬的后脚跟

  微信5.0内测版的发布,迎来了众多媒体的云云,分析和预言比比皆是,但未来往往不是预言出来的,而是循序往复地做出来的。笔者就从需求与产品,人性与习惯的视角来打开一些微信发力的真相。

  噱头一直存在,而微信真正的发动机却在舞台的幕后。

  从早期的摇一摇喷出了“约炮神器”、视频聊天又猛袭了电信运营商、还有扫一扫可能迎来地面的“大数据”;但陌陌“约炮”更精准,视频聊天中伤的电信运营商都还是不痛不痒,扫一扫又是全民应用都在操心的事情。可微信自己表达的重心还是是在通讯与内容两方面,比如在3.0就有了“视频聊天”,4.0有了“实时对讲”,而5.0更是在公共平台加强内容的筛选,鼓励价值服务。

  谁都明白只是“约炮”好用的应用不能持久,最多是现象级的产品;只是通讯好用的工具也没有能轻易抹掉QQ的,微信会不会如同本土的开心网和微博,在还未真正盛开之时就走向衰退,就要看在达到用户量级的引爆点后是否能提供零和抢夺之外的价值。比如你把状态从人人网搬家开心网,再转向新浪微博,或者又换在微信,基本就是零和游戏了。但笔者从4.0版本就已确定了微信坚硬的后脚跟之所在,在基础功能和风骚噱头之外,驱动起微信价值的发动机就是信息生产、传播与获取的变革。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如何满足。

  只要不是做唯“快速捞金”是图的产品,我们往往关注的都是持久的需求,我们满足的需求要是十年之后用户依然需要的东西,即使时尚改变,人们的需要不会改变,只是我们需要跟进满足需求的方式和节奏。我们一直需要信息,需要与他人联系,这两项都是解决我们情感诉求、工作效能和兴趣爱好等其他需求的直接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联系和沟通,但不必整天盯在屏幕去了解朋友的动向,塞进口袋的手机能更自如地刷出存在感,也更是随时随地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Google Glass和iWatch之类还未替代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手机端就是保持联系的最好途径。

  王兴曾在极客公园提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是IT(信息技术)的,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在信息时代,Google让沉默的信息有天日可见,Facebook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可信和有趣,Twitter让信息的生产更加容易:时至今日信息的匮乏早已不再,选择和获取信息本身变成了成本,比如微博关注少了没意思,关注多了又太烦。如何让信息的传播更有效才是现在的问题。

  信息流通方式的颠覆与改变,让内容与服务都跑对路。

  微信对内容和交互的驾驭,促成了让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更有效,而最重要的是已被验证了是真的有效。用一张图来对比微博与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笔者致力社交与信息传播方式的探索已有很久,微信是国内第一个把需求层级分开而且验证有效的社交产品,比如你与“联系对象”和“关注对象”的沟通情境和方式是不同的,但又如何融合在同一平台,而且交互又要符合用户习惯,这就充分表现出“朋友圈”和“公共账号”的能量。(鬼脚七率先在新浪微博开启自媒体旗号,用微博私信的方式效果是好是坏,你试试就了解)

微信坚硬的后脚跟

  坚硬后脚跟重塑媒体和社群,前脚掌两栖线上与线下。

  后脚跟坚硬,是在信息传播和内容领域站住了脚,但不管是传统媒体、门户,还是自媒体,个性化订阅和高效率传达是必然的目标,微信是养育自媒体的土壤,但它还不足以支持自媒体持久地存活,几十万的公共账号都不赚钱,有5家月收20W的账号远不及100家月收1W的有说服力,公共平台的可持续生态还不存在,就连罗振宇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公共事业”的阶段,程苓峰的云科技即使广告丰厚但还欠缺可复制性,潘越飞兄弟更是转嫁搜狐IT,但传统媒体是能在微信世界发挥与以往不同的效能的。(搜狐IT若做好微信的角色,加之对门户的再设计,是不有能比潘越飞+老板搜狐IT更好的效果呢,拭目以待,甚至完全有可能颠覆门户与社交媒体)

  再讲一处就是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公共账号,笔者不认为他们是构成微信核心竞争力的后脚跟,除非他们利用微信的产品提供了独特的深度服务且用户喜爱,这部分的公共账号在此阶段属微信的基础性服务部分,机构往往是把功能性的服务转移和拓展渠道而已,但效果还是来自腾讯本身的资源和潮流所致,今天的微信用户活跃就栖身微信,跟以往栖身开心网和微博类同,只是越往后附和程度越高而已。比如信用卡提醒,没有比短信好多少;客服基本就是广告+短信回复功能转移在微信而已,除非你把用户扫码扫物的习惯养成,或者干脆把NFC的功能(打卡等)、登机及其他身份验证、支付等功能都做成极致且普及开来,这就是微信前脚掌在做的事情。

  微信的前脚掌,还拥有更多的灵活性,产品的化学反应是对用户试出来的,经验、直觉和远见都会起作用,但不会是全部,微信需要体验的极致和用户习惯的顺从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多方合作,以构成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不管5.0和未来的版本可能触及的电商、本地生活服务还是“大数据”,都是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移动端就是迄今线上线下信息流通的最好媒介。

  但不能被使用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不能被用户接受的设计也是徒劳的,这和一项产品、功能和服务最初推向用户的动机和目标有关,但和最初的言辞、早期的形态及评价,关系都不大。

  微信坚硬的后脚根基本站住了,可能还要等的是传统媒体和门户的归位,现在虎嗅网、36Kr、和爱范儿等媒体君在微信的运营就比自媒体更轻松,比四大门户的科技频道就收效更Wonderful吧。而微信的前脚掌最后栖身在哪儿是不确定的,一定会更加富有挑战和有趣,至少后脚掌的坚硬能争取来更多时间和机会。回顾一眼微博,在支持图片和视频之外,几年来对用户问题的解决完全没有任何的改进和创新(信息的积累和筛选方面),既没有不可或缺的新功能,反复的版本更新也没有任何体验的惊喜。就在微博只专注会员、游戏等方式提现的时候,用户的互联网设备、彼此沟通习惯、以及信息的获取方式都在悄然但迅速地转变。

  来源:原创投稿,作者:张昭轶,作者邮件:closersecret (at) 126 com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百度杀毒正式版发布

  360做搜索引擎,百度就做杀毒软件,经过两个月的测试,百度杀毒软件今天正式发布。百度杀毒由百度和卡巴斯基联合推出,并做出永久免费、不偷窥用户隐私等承诺。百度也将借此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布局。

  百度杀毒(shadu.baidu.com)由百度和卡巴斯基联合推出,其中卡巴斯基提供专业的反病毒引擎,而百度方面提供云计算等层面的支持。官方介绍称,百度杀毒可以提供主动防御、实时监控、自主查杀三重安全防护,并强调这款产品“永久免费,零广告,无捆绑”。

  据介绍,百度杀毒正式版新增加对64位操作系统的支持、自定义查杀支持内存扫描、支持记忆上次查杀路径、病毒库自动升级提醒等新功能。

  此外百度杀毒还做出“三不”的承诺,即:不频繁弹窗骚扰用户,不以安全名义胁迫用户,不窃取用户隐私。

百度杀毒正式版发布

  去年搜索市场因360的介入而掀起波澜,并一度与百度剑拔弩张。而百度今年推出杀毒产品,反身切入网络安全市场,很难想像百度不会在安全领域强势进击。目前在百度搜索“杀毒”关键词,排在第一的就是百度杀毒的下载链接。而在谷歌、搜狗和必应搜索“杀毒”,360排名第一。

  微评:杀毒软件太多,病毒已经明显不够用了。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苹果回应“棱镜”监控项目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曝光了美国政府代号为“棱镜”的机密监视项目,称其监控着美国9家主要互联网企业的中央服务器,而苹果是最近才加入到“棱镜”计划的。报道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能够“按时间顺序提取音频、视频、相片、电子邮件、文件和联系记录,分析师通过监控上述网络信息来追踪一个人的行踪和通讯往来”。

  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机密监视计划曝光后,苹果很罕见地在其官网上发布客户隐私承诺,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全文翻译如下:

  苹果对客户隐私的承诺

  两周之前,当多家科技企业被指责不分青红皂白地与政府机构共享客户数据,苹果曾做出明确回应:6月6日新闻机构采访我们时,是我们第一次听说“棱镜”项目。我们并不允许任何政府机构直接访问公司的服务器,同时,任何想要获得相关用户信息的政府机构必须取得法院命令。

  正如其他公司一般,我们也向美国政府征求意见,希望其允许我们披露曾接到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数据调查请求次数以及我们是如何处理这些请求的。我们按照规定授权共享了部分数据,并将其公诸于众:2012年12月1日-2013年5月31日,苹果累计收到美国执法部门4000-5000次用户数据调查请求,涉及到9000-10000个用户账号。这些数据请求来自于联邦、州和地方当局,涉及到刑事调查和国家安全事务,最常见的数据请求包括警方调查抢劫及其他犯罪活动、寻找失踪儿童、试图定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或者是为了防止自杀。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的法务团队都会对每个请求进行评估,只有在合规的情况下才会检索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限信息。事实上,若我们发现请求中存在不一致或者不准确之处,我们将拒绝配合。

  苹果一直十分看重消费者个人数据的保护,我们不会将收集或者存储用户个人数据摆在首位。此外,有若干特定类别的数据我们不会提供给执法部门或者任何其他团队,因为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保留过上述信息,例如:iMessage和FaceTime的对话受到终端到终端加密保护,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看到或读到它们,苹果也无法解密这些数据;同样,我们也不会以任何可辨认的形式来存储有关于用户定位、地图搜索或Siri语音请求的数据。

  我们将继续为保护客户应得的隐私权以及履行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努力,致力于保持两者间适当的平衡。

  英文原文:Apple’s Commitment to Customer Privacy , 中文翻译:凤凰科技

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该计划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外国用户进行广泛的窃听与监控,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项目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该计划日前被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曝光。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9岁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Edward Snowden在香港向世人揭密了美国政府的两大秘密监控项目:针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电话监控项目和针对外国人的互联网监控项目。前者使得当局能够获取并存储美国电话用户的海量通讯信息:何时、何地与何人进行通讯,通讯频次与时间长度等等。尽管这些普通美国人与恐怖主义也许毫无联系,但有可能被长期、无差别地监控。这些监控是秘密进行的,用户不会收到任何提示,更不会见到法官签署的法律许可文件。而PRISM计划使得NSA有能力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海外用户进行窃听和监控,这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括Microsoft(含Hotmail)、Google、Yahoo、Facebook、Skype和Apple。而根据根据华盛顿邮报提供的绝密级别的幻灯片,NSA能够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等所有存储的信息,甚至可以扩展到用户的社交网络细节。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这两个秘密监控项目一被公开,就引起了关注者的激烈争辩。NSA的官员们认为这些监控避免了很多恐怖袭击,而Edward的将之公布于众给美国情报工作来带巨大损失,他必须受到审判;奥巴马也表示绝对的隐私与绝对的安全不可兼得,竭力为监控项目进行辩护。而笔者则站在Edward Snowden的一方。你可以说Edward 太年轻、太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他通过呐喊唤醒世人,放弃了20万美元年薪、选择与美国政府为敌流亡到香港,只为了我们能够免于生活在电幕之下。他是一个英雄!

  笔者认为,PRISM计划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个个体的行为也许都不尽相同,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人们的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个体行为习惯进行推测,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广告主和电商们通过分析海量客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了解客户,进行有针对的营销以提升业务;洛杉矶的警方通过分析几十年的犯罪记录,预测犯罪行为模式与频率,从而有针对地安排警力。盯上大数据的显然不仅仅有这些企业和地方警察局,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监控计划中的对普通民众电话和互联网的监控也许并不涉及具体某个电话、某封邮件的监听与解读,但是通过关键词筛选、用户联系频率与地点与恐怖袭击可能存在的联系、不正常现金流向的分析,美国政府也许能从中找出“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尽管目前美国政府声称这些秘密监控措施仅用于反恐,但它们极容易被缺乏监管的当局滥用。预算不公开的秘密机构NSA能够获取你的地理位置、通讯记录、社交网络联系、视频、照片等等数据,并且能够未经法院许可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爱国者法案》,政府可以不需要法官监督和许可,即可在任何时间获取任何公民的个人资料、金融交易资料和医疗资料)美国记者华莱士曾经谈笑风生地说:“如果它看起来像鸭子,游泳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只鸭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这些秘密机构上,NSA看上去像进行互联网监控的机构,建立了大型数据存储与运算中心,也承认自己进行互联网审查。它唯一的挡箭牌就是“为了挫败恐怖袭击,为了你们的安全”。然而,反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谁能保证“反恐”不会成为美国式的维稳呢?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产生的海量数据会越来越多的存放在网上:邮件、个人档案、信用卡信息、地理位置、个人日程安排、电子书、照片等等。Apple公司的iCloud服务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同步音乐、邮件、照片和个人文档等等信息。过去,我们相信Google、Amazon和Apple公司能够为我们的隐私提供足够的保护,也乐于享受云技术的便利,并且期待着更加美好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今天,Edward为世人敲响了隐私权的警钟!如果将来的某一天,美国政府认为购买过高压锅、与外国人(尤其是穆斯林)经常联系和阅览过“如何在你祖母的厨房中制造炸弹”的人有进行恐怖袭击的倾向,可以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控和钓鱼执法的话(笔者非常怀疑NSA有类似的数据挖掘方式),那么小说《1984》中描述的场景终于来临了。这是比菜刀实名制高明得多的方法:悄无声息、成本极低且十分精准。推动大数据发展的背后,也许不仅仅有那些互联网巨人们,更有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使得野心家们能够高效、精准地清除异己、控制思想。奥巴马政府就以“反恐”为名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

  2006年的一部德国电影《别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阴暗的地下室里坐着无数的拆信员,他们用蒸汽熏信件的封口使得胶水失效,以便对信件内容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审查。而现在,电影又变成了现实,NSA的巨型高性能计算机正在高效运行,情报专家们在大数据中正挖掘得不亦乐乎。An ever bigger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来源:投稿,作者:@夜深寂Eason, 原文链接

Google Shopping的转换率为什么下降?

  自从Google将购物搜索引擎由免费的Google Product Search升级为付费的Google Shopping以来表现非常强劲,流量此高速增长,不论是在流量还是成本方面都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但是其转化率的表现却并不突出,而且下降非常明显。

  2011年第四季度,Google Shopping(以前称为Google Product Search)的转化率为3.1%,但是到了去年第四季度转化率下降为2.4%,降幅高达22.5%。反观其竞争对手Amazon Product Ads的转化率却上升不少。2011年第四季度,Amazon Product Ads的转化率为1.8%,去年第四季度其转化率同比大涨57.5%,达到2.8%。Google Shopping在第四季度转化率的下降非常令人奇怪,因为这是传统的圣诞和新年购物季,通常情况下这一季度的转化率应该较全年平均水准要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与Google Shopping调整算法并全面升级为付费的广告平台有关。
 

转化率

  详细的说来,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Google Shopping转化率的提升带来影响:

  1、亚马逊和其他一些零售商的商品并不在Google Shopping上显示。当消费者在Google Shopping上没有发现要找的商品时,就会直接跳转到亚马逊或者其他零售商的网站。同时,Google Shopping也不会显示一些限制性的商品,如武器等。

  2、Google 的购物搜索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品,Google也在通过不断的尝试提升产品的体验,经常性的功能调试和算法调整无疑会影响转化率的提升。

  3、对于商家来说,Google的产品目录广告(Google Product Listing Ads)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尤其是这一广告的投放方式和AdWords并不完全相同,商家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商家并没有通过投放积累起足够多的数字来优化投放策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转化率的下降。

  4、Google Shopping 并不是一个已经完全成形的产品,他的搜索结果仍在被不断的优化,而且从去年Google Shopping开始收费以来这个产品还存在一些bug。例如,在去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搜索狗粮(dog food)并没有任何结果显示。

  5、当Google Shopping转型全面付费之后遭受了不少的诽谤和中伤。许多人对Google Shopping按照CPC收费表示不满,这些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会对其转化率带来一些影响。

  来源:投稿,作者贞元,关注零售产业升级,关注电商格局演变,原文链接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在入华传言躁动两年之后,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Paperwhit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正式在国内市场开售,销售渠道为亚马逊官方网站、苏宁实体店及苏宁易购。和以往的那些科技产品相比,中国民众对于亚马逊Kindle的期待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对于这款首次进入中国的国际知名电子阅读器,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具优势的一款产品,月光博客为大家带来了它的详细评测。

  硬件参数和价格

  亚马逊中国这次上线的Kindle Paperwhite配置6英寸两点触控的E-ink触控屏,分辨率:1024x768,像素密度达212PPI,内置阅读灯,操作系统为Linux,CPU主频800MHz,存储容量2G(刨除系统外的实际可用空间是1.3G),重量213克,非常轻便,尺寸大小为169毫米 x 117毫米 x 9.1毫米,定价849元。

  根据亚马逊官方的说法,如果每天阅读半小时,在无线连接关闭的情况下,可持续工作八周,经过我测试,开着WiFi正常使用的话,连续工作一周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比iPhone和iPad工作时间长。

  除了系统的1.3G可用空间之外,亚马逊还为用户提供5G的免费云空间,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书免费放到这个空间。总的来说,这个容量对于电子书是足够了,但如果要看扫描版PDF或者漫画的话,还是有点少。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1: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

  在美国亚马逊官方网站上,Kindle Paperwhite电子阅读器的售价为119美元(带广告版)、139美元(无广告版),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分别大约是730元、850元。

  了解Kindle电子书的朋友都知道,Kindle电子书分为广告版和无广告版,广告版的产品待机桌面为来自于亚马逊的随机广告,而无广告版待机桌面为系统壁纸,无广告版电子书的价格要贵一些。此次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是无广告版,锁屏和首页都没有广告,因此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的价格并不比美国的高。而且考虑到国内的增值税因素,实际上还比美版Kindle还要便宜。

  有人可能会拿日版Kindle说事,是的,现在日版Kindle价格为7980日元,换算为人民币是515元,即使加上邮费,价格也很低,这里面主要有日本同类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以及日元在半年来疯狂贬值的因素,但考虑到售后服务的保修问题,日版Kindle无法在国内维修,因此购买国行Kindle还是比较稳妥的方案。

  总的来说,Kindle Paperwhite的定价还算比较公道合理。

  电子墨水显示屏

  Kindle Paperwhite使用了高分辨率的电子墨水显示屏,采用了内置背光的设计带来了更好的阅读效果和更大的阅读便利,Kindle将光导层放在屏幕最前方,向内发光来照亮电子墨水屏幕,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对人眼的刺激,让读书的过程中不易出现疲劳,而且不易影响其他人。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2:Kindle Paperwhite电子墨水显示屏

  人眼会自动适应环境的光亮强度,所以在昏暗的光线下阅读时需要偏弱的亮度,在明亮的日光下需要偏强的亮度。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有亮度调节功能——从微暗到强亮,让用户在任何光线环境下都能享受绝佳的阅读体验。

  Kindle Paperwhite的电子墨水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接近打印页面效果,并且在户外强光以及户内弱光都可以保持一致的阅读体验。相比之下,iPhone/iPad等设备使用的是明亮、背光式的液晶显示屏,不利于在明亮光线下阅读,在强烈阳光直射下甚至无法阅读,长期阅读容易引发眼睛疲劳,只适合在户内进行阅读。

  当然,iPhone/iPad液晶显示屏也有一些优点,例如明亮、彩色、全触摸,翻页刷新非常迅速,可以实现炫酷的3D翻页效果,而电子墨水显示屏也有一些缺点,例如黑白显示,页面无法象液晶显示屏那样迅速刷新,相比iPhone屏幕来说,电子墨水显示屏更易碎,最好用皮套保护一下。

  综合来看,电子墨水显示屏相比液晶显示屏在阅读体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系统软件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的系统版本是5.3.5,使用亚马逊中文网站的帐号登录,在亚马逊官网购买会自动绑定Kindle帐号。

  主界面分为三部分,最上控制栏、中间是图书、最下是Kindle商店的推荐书籍,最下部的编辑推荐图书可在设置中关闭,这样首屏封面视图(图片模式)可以显示六本书。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3:主界面:封面视图

  在顶部菜单中可以选择切换至“列表视图”,列表视图通过文字列表的方式显示图书,一屏可以显示八本书,还可以显示数据的阅读进度。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4:主界面:列表视图

  点菜单里的“设置”可以进入设置界面,可以进行网络设置、用户设置、设备选项和阅读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界面里再点击“菜单”按钮,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主界面的菜单,在这个菜单里,用户可以更新Kindle系统(如果有新补丁的话)、重启、重置设备、查看设备信息等功能。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5:设置界面

  在视图界面点击一本书,即可进入电子书阅读界面,在阅读界面里,点击右侧向后翻页,点击左侧向前翻页,点击顶部出现菜单栏。在菜单栏里,可以实现返回首屏、搜索文字、改变字体大小、跳转、同步、分享等功能。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6:阅读界面

  在字体修改界面中,系统提供了三种可选字体:宋体、黑体和楷体,八种字体大小设置,还可以选择行距和页边距。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7:字体修改

  对于大量电子书的管理,Kindle Paperwhite提供了“收藏夹”功能,这个功能类似目录标签,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书籍放入不同标签里,当然,在Kindle Paperwhite里管理收藏夹不太方便,建议先下载Kindle PC版,在电脑端新建和修改收藏夹,然后再从Kindle Paperwhite导入收藏夹,Kindle Paperwhite导入收藏夹的方法是,点击“云端”后,再点击菜单按钮,选择“导入收藏夹”,选择设备即可导入,如下图所示。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8:收藏夹同步

  Kindle Paperwhite实际可用空间是1.3G,看书还可以,看漫画的话就显得容量有点小了,漫画支持zip压缩包格式,使用USB连接kindle后,建立一个images目录,然后将zip漫画复制过去即可,漫画的浏览体验一般,只要是屏幕小,字多的漫画看不清楚,翻页刷屏也很令人不舒服。

  Kindle支持的格式有限,主要有:AZW,MOBI,TXT,PDF,HTML,DOC,DOCX,JPEG,GIF,PNG,BMP等。PDF的阅读体验不好,不支持EPUB格式。刷多看系统可以支持EPUB,但不建议这么做,Kindle Paperwhite的原生系统体验还是最好的,阅读EPUB文件可以使用工具软件将其转化为MOBI文件后再看。

  上网体验

  和国外上市的版本相比,Kindle Paperwhite 3G版缺席中国市场,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只能通过WiFi上网,点击菜单上的“体验版网页浏览器”就可以浏览互联网。

  上网体验非常糟糕,页面只能黑白显示,加载页面的过程中,整个屏幕不停的闪动刷新,页面滚动几乎不可用,浏览网页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体验非常差。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9:上网体验

  Kindle商店

  Kindle商店除了可以在亚马逊中文网站上使用之外,也可以在Kindle Paperwhite中使用,点击Kindle商店的图标即可进入。

  客户端版Kindle商店以文字信息为主,界面很简洁。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10:Kindle商店

  打开一本书的介绍,点击“购买”按钮就可进入购买界面,后面的支付方式和网页版类似。有的书还具有样张功能,用户可以在购买前免费阅读书籍的样张。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Kindle电子书的售后非常好,这也是我认为Kindle电子书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用户从Kindle商店购买Kindle电子书后7天内,无需联系客服,可自行在线办理退书退款。这点我觉得电子书比实体书要好的多,购买实体书退货就非常麻烦。

  不过,Kindle电子书的这种退货政策如果被用户滥用的话,亚马逊估计会有不少损失。被用户滥用的方法主要有:1、购买书后,七天内看完,然后退货;2、购买书后,使用工具破解电子书,破解完后退货。因此,我也希望Kindle用户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否则这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服务有可能就会像Kindle的3G服务一样,在一些用户滥用后对部分用户关闭。

  常用小技巧

  1.点击右上角加书签

  2.同时点击左上和右下角,或右上和左下角截屏

  3.可在设置中关闭“编辑推荐”,释放封面视图中的下部空间

  4.可直接点击右下角页码跳转页

  总结

  总的来说,Kindle的优点是:便宜、省电、待机时间长、轻便、阅读体验好、保护眼睛、无辐射。Kindle的缺点:功能单一,所有功能都可由智能手机替代(其实这也算是优点)、屏幕易碎、翻页慢、闪屏、不支持EPUB格式、上网体验差。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谷歌发布声明撇清与棱镜项目的关系

  谷歌在官方博客发布公开信,要求美国司法与政府机构公开美国政府索要个人信息有关的细节,从而撇清自己同“棱镜”项目的关系。做出类似表态的还有微软、Facebook和Twitter在内的其它科技公司。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近日向媒体曝光的秘密文件显示,“棱镜”项目授权国家安全局从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美国互联网企业获取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内容、照片、文档、视频等外国用户以至本国公民上传于网络的私人数据,以供反恐情报分析。

  棱镜门事件

  搜索巨头谷歌希望借此平息日前媒体报道引发的不满。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晚刊文报道,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通过代号“棱镜”(PRISM)的项目,直接接入微软、雅虎、谷歌和苹果等9家美国IT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用户数据,通过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用户一举一动。该项目始于2007年,但在过去6年中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此前从未曝光。报道说,现在,国家安全局约七分之一的情报报告依靠“棱镜”提供原始数据。过去一年中,总统的每日情报简报共有1477个条目使用这一项目所获数据。

  《华盛顿邮报》报道,情报分析人员至少有51%的把握确信,“目标”是外国人。不过,项目“偶然”涉及美国公民信息在所难免。《华盛顿邮报》说,一名职业情报员给《华盛顿邮报》记者展示了有关“棱镜”的幻灯片,称这一项目是“对隐私的公然侵犯”。

  9日,藏匿香港的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29岁的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经由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承认他揭露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斯诺登说,政府可能会以叛国罪起诉他,不过,他不畏惧,不后悔。

  斯诺登称,他在美国情报界工作了近十年。他知道,美国最大和最隐秘的监视组织国家安全局,一直在监视着整个星球。斯诺登透露之所以选择香港,是因为香港有很强的言论自由传统,而且有能力不受西方国家支配。

  谷歌的公开信

  谷歌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大为·德拉蒙德在致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长办公室的公开信中说:“谷歌公司没有任何要隐藏的事情。谷歌公布的数据将清楚地表明我们服从的次数远少于我们实际收到的请求次数。谷歌在其《透明度报告》中公布收到的此类请求的总数。”

  谷歌在声明中否认允许美国国家安全部(NSA)“直接访问”它们的服务器,实际上政府部门也没有直接访问谷歌每天日常通讯的海量个人信息。媒体断言谷歌配合这些用户数据提供请求给了美国政府不受约束访问用户数据的自由,这一说法是完全不真实的。当美国国家安全部想要某个人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向谷歌发出指令,谷歌通过网络向美国政府发送电子文档;或者谷歌将文件打印出来,然后邮寄给美国政府。

  谷歌在每年出版两期的《透明度报告》中发布依据《外国情报监视法》要求其提供用户数据的法庭密令的相关情况。在这一报告中,谷歌会列出它收到了多少要求其提交用户数据的请求。这些请求来自世界各国政府。

谷歌发布声明撇清与棱镜项目的关系

  从谷歌提供的《透明度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去年下半年共向谷歌提出了8438次数据要求,涉及账户14791个,88%的要求被执行了,无论是请求书和执行情况都占据第一的位置。而里面关于中国政府的数据为0,原因是当年谈判失败。

  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

  据美国官员透露,经外国情报监视法庭(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允许,其中一个监控项目允许国家安全局从主要电信运营商那里搜集用户呼叫的“元数据”记录。这些官员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拨出的每一通电话,美国国家安全局都能获悉主叫用户的位置、被叫号码、电话在何时拨出以及通话时长等信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法庭并未授权国安局窃听通话内容。奥巴马说,另一个项目监控的是外国人的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流量信息。

  批评者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这种做法相当于布下了“天罗地网”,侵犯了公民的隐私,相当于要求每一个美国人每天向政府提交一份报告,交待自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电话上交谈过的每一个人,每通电话在何时拨出以及通话时长,违反了美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以及“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得被无理搜查和查封”的权力。

  纵观美国这次的“棱镜门”事件,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全民公敌》(又名:国家公敌),影片里的前国安局探员曾经讲述过国安局监控个人信息的各种手段,政府也将侵犯个人隐私美其名曰“监视恐怖分子”,没想到电影里的故事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了,又是一个前国安局探员大胆地揭露了政府的种种监控手段,而美国政府的回答恰好也是“监视恐怖分子”,可是,正如电影里面结尾的提问:谁来定义恐怖分子呢?又有谁来监督哪些掌握着巨大权力的监控者呢?

SEO外链讲解

  小插曲:本文是为了《网站排名下降后的对策》这篇文章的一个游客的留言而写的文章,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那篇文章(网站排名下降后的对策)外链写的那么简单,因为那篇文章的核心是降权的对策,而不是专业讲解外链而写的,所以只说了一些网站下降后不要在去做什么样的外链,那今天就写一篇关于外链的文章吧。

  相信大家对外链不会陌生,但是却让80%的站长误解了它的意义,外链主要分为两种。

  1:外链就等于推荐,讲一段故事,为什么刘备会选择诸葛亮,又那么信任诸葛亮呢,就是由水镜先生,以及徐庶的推荐,刘备才会那么信任诸葛亮,这里面刘备等于百度,水镜先生和徐庶就等于你的外部链接去向百度推荐你的网站,但是不要忘本,你的网站一定要有诸葛亮的能力,才会让一些大型网站去推荐你,光靠买链接,说实话真的不是长久的,但是对于一些靠短期网站赚钱的站长来说,我这篇文章没太大作用。

  2:打造知名度,如果你的域名曝光率高,会让行业用户去认知你的域名,会熟悉你的域名,但是也是有前提的,配合你域名的一定要是高质量的内容,如果用户觉得你的内容很好,他很喜欢,就会直接进入你的网站找一些相同的内容,但是个人建议要去一些同行的网站,或者可以去一些适合你行业的人群网站,例如:你的产品或内容是面相30岁左右的女性用户,就去找一些有这样用户的平台去发布你的外链,但是一定要有根据的发。

  以上总结:以上第一点是属于百度所说的自然链接,但是我们不能只靠百度,只靠SEO,我们也要学会其他方式的营销手段,微信,移动,微博,都是未来趋势,只做SEO你将被淘汰。

  写到这绝对不能算完,因为我担心还会有人在留言里面说,怎么不说去哪发外链好啊,怎么这样怎么那样,所以还要介绍一下什么样的外链才是好外链,不讲这些怎么对得起我的标题。

  1:高质量外链的平台,这句话每天都要看到好几遍,但是有时候觉得真可笑,你认为权重高的就是高质量?其实真正的高质量外链,是可以给你带去用户的,不只是权重那么简单,这么讲吧,我在月光博客投稿,有很多会人会从月光博客光临我的网站,就是这样。

  2:还有哪些,比如CHINAZ,A5等有新闻源的网站,都可以去投稿,也是可以给你带来用户的,也可以去做百度文库,其实现在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对于内容一定要跟你的网站相关,这是我个人建议,GOV这个是真好,可是呢,呵呵,大家懂的。

  3:我们做外链其中一个目的不就是想吸引流量吗,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一定要去做百度知道,但是别傻乎乎的去做,一定要去想好一个可以有人搜索的词,一个有用的词顶一百个无用的词,这个道理大家是懂的,一个好的知道词,可以给你增加100-200流量,如果你的网站内容够丰富,以此类推,想想都高兴吧,这个是笔者亲身体验。

  4:差点忘了,别总发首页外链,因为网站是一个整体,你一定要去分配好网站的权重,也要去做一些内页的外链,这个相信大家都懂,但是别想发成垃圾链接就成。例如:你是藏獒网站,你的目录有藏獒配种,藏獒养殖基地等,你可以发这些栏目页的外链,如果可以锚文本的话,藏獒(你首页),藏獒养殖基地(对应的栏目页)。

  5:当然还有被遗忘的SEO外部链接,例如:书签,目录网站,收藏等,当然不要忘记的就是友情链接了(这里不做太多介绍)。

  以上总结:我认为现在对于各位站长来说,外链还是发一发质量的(如果你是灰色的就当没看过这篇文章),而且不要太多了,因为外链讲究的是质量不是数量,垃圾外链我就不讲了(不和百度抢饭碗),可以去看一下百度LEE讲解的“谈外链判断”

  希望还会有看客给本人提意见,一定改进,至于黑帽的外链我就不讲了(这个就不要提了)

  来源:投稿,作者:林建辉,原文链接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苹果201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召开

  苹果公司于北京时间6月11日凌晨在旧金山举办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2013),更新移动设备及桌面系统、并发布新款Macbook Air笔记本和Mac Pro工作站等设备。

  在WWDC大会上,苹果公司发布了音乐流媒体iTunes Radio、新款MacBook Air笔记本和Mac Pro台式机、新版操作系统OS X Mavericks及iOS 7等新产品。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在大会上表示:“我们想创造最好用、用户最喜爱的产品。”

  iOS 7系统 完全颠覆

  用于iPad和iPhone等设备的iOS 7系统采用全新用户界面,这几乎完全颠覆以往用户对于iOS的印象。新版iOS 7系统由苹果公司设计主管乔尼·艾维主导设计。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iOS 7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改变。”

  iOS 7完全抛弃了以前的风格,拨号、天气、日历、短信等几乎所有应用的交互界面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整体透露出简洁、动感、时尚之感。

苹果201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召开

  苹果公司宣布,iOS 7今天将面向开发者发布,正式版将在今年秋季发布。iOS 7将支持iPhone 4以上设备,iPad 2以上设备,iPad mini以及iPod Touch 5以上的设备。

  新版Mac操作系统

  苹果发布的另外一款重要的软件产品是Mac OS X Mavericks(Mavericks中文意思是指“特立独行,不循规蹈矩”),为苹果公司旗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设计的桌面系统。新款Mac系统具备新的Finder便签页、支持多屏显示等。苹果公司将在今天发布开发者预览版,正式版将在今年秋季提供下载。

  Mac OS X是苹果公司Mac系列电脑采用的操作系统,苹果过去几年已经一共发行了9个版本,去年发售的Mac OS X“山狮”系统销量为2800万份。

  新版Mac OS X Mavericks大大提高了应用程序反应时间,并且非常节能。新系统还增加了名为“iCloud钥匙链”的新功能,用户可以把用户名、密码之类的东西存储在云端。

  此外,新系统中的通知中心将能够直接回复电子邮件、进行FaceTime视频聊天。同时,日程表应用也进行了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Mac OS系统中还首次支持了苹果地图、iBooks等应用。

  新款MacBook Air笔记本

  苹果公司今天推出的新款确保笔记本MacBook Air采用英特尔Haswell处理器,提供全天的续航时间。其中,11英寸产品续航时间是9个小时, 13英寸产品续航时间是12小时。

  续航时间是新款产品的最大买点。新款产品的续航时间较上一代大大提高,此前两款产品的续航时间是分别是7个小时和5个小时。

  新款笔记本还首次支持802.11ac WiFi标准,但是用户期待的Retina屏幕并没有出现。新款产品将在今天起上市销售,售价与此前版本的产品几乎没有变化。

  新款Mac Pro工作站

  全新Mac Pro工作站(专用于视频或影音处理的电脑)也在今天的大会上亮相,新款Mac Pro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Mac Pro设计,体积只占老款Mac Pro的1/8。

  Mac Pro采用12核256位英特尔至强处理器,搭配更强大的内存、显卡。显卡方面采用AMD平台解决方案,搭配两块AMD FirePro显卡,这是第一台搭载双GPU的Mac电脑。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电脑是完全的美国制造产品,在美国加州设计,在美国组装,而非中国组装。

  数字“苹果”

  与苹果公司此前的发布会一样,苹果公司今天照例公布了一些最新的经营数字,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向开发者支付分成达到100亿美元;售出6亿部iOS设备。

  苹果应用商店方面,累计下载次数达到500亿次;应用总数超过90万个,其中包括37.5万个iPad应用;93%的应用都被下载过。苹果公司CEO库克还自豪地表示,苹果应用商店的应用下载收入是其他所有平台的3倍。

  库克还透露,公司去年新增了150万注册开发者;每天100万消费者去苹果零售店里购买或者浏览产品;截止目前苹果公司已经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开设407家苹果零售店。

  此外,苹果公司还累计销售出7200万台Mac PC;去年售出2800份“山狮”Mac电脑操作系统。

iOS 生态系统发展之路――苹果辉煌不再了吗?

  明天凌晨,本年度的 WWDC 就会召开。本次大会举世瞩目,受到业界广泛关注。iOS 7、OS X 10.9 等一系列重磅产品即将问世。为了表示对创新的衷心感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 iOS 生态系统发展之路,最后透析未来发展。

  2009 年 6 月,苹果推出 iPhone 3GS 及新系统 iPhone OS 3.0,硬件性能大幅跃升、软件功能趋于完善。从那时起,iPhone 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市场份额逐渐提升,超越黑莓指日可待。作为行业的新晋者,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实属不易。

  iPhone OS 3 有着哪些新增功能?复制粘贴、全局搜索、推送通知、网络共享、横向键盘、彩信支持……对比其他智能手机,iPhone 终于补上基础功能,而不再是一部玩具。点触对焦、查找设备、语音控制和指南针,这些至今仍存在的常用功能,无一都是这段时期所新增的。

Apple Newton MessagePad

  还记得 Newton MessagePad 吗?这款设备是最早的数字助理设备之一,那个时候(1993 年 8 月)这个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款产品价格昂贵($700)、形态笨重、续航短暂、手写识别表现糟糕,未能得到市场认可,最终沦为业界笑柄。

  后来微软大力鼓吹 Tablet PC,乔布斯却不以为然。价格昂贵、体验糟糕、续航短暂、应用匮乏……这绝不是革命性的移动设备。随着生态继续发展,应用程序增长迅猛。是时候向世人推出真正的平板电脑了。2010 年 1 月,革命性的 iPad 惊艳亮相,这是一部革命性的移动设备。

  iPad 价格低廉($499)、体态轻盈(只有 0.5 英寸厚和 1.5 磅重)、续航持久(长达 10 小时)、随时联网(提供 Wi-Fi + 3G 版本)、简单易用(多点触控、宽大屏幕)、体验优秀,重新定义平板电脑,能以空前亲密、直观和有趣的方式把用户与他们的应用程序和内容联系起来。

iPad

  iPad 搭载什么操作系统?事实令人无比惊讶:不是 Mac OS X,而是 iPhone OS!不要以为这仅仅是 手机界面的放大版,为让 iOS 迈向更大屏幕,苹果作出不少变动:分割视图、浮动窗体、拟物设计以及更多细节改进。当时最常见的批评,不是针对拟物设计(那是后话),而是针对不支持多任务。

  同时推出 iBooks 阅读应用。既能阅读海量书籍,也能轻松购买新书。可以自定阅读模式,还能使用阅读工具,无缝集成云端服务,甚至可以与电子书进行交互。其内置的 iBookstore 更是一颗重磅炸弹,结盟出版商、笼络写作家,书籍数量与日俱增,引领数字出版革命。与之相配的电子书制作应用 iBooks Author 更是开创自主出版的新纪元。

iOS 4 Multitasking

  2010 年 6 月,划时代的 iPhone 4 及新系统 iOS 4 惊艳亮相。全新设计、强劲性能、摄像改进和 Retina 显示屏……从那时起,苹果迎来黄金时代,逐渐接近市值巅峰。直至现在,虽有三星 Galaxy S与之竞争,iPhone 依然保持领先地位。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转而开发 iOS 应用程序。

  iOS 4 有着哪些重要功能?多任务、文件夹、拼写检查、蓝牙键盘、FaceTime 视频聊天、Wi-Fi 网络共享、iAd 广告平台及生产力相关功能……基础功能得到完善。iOS 4 发布以后,创新脚步没有停止,相继推出多次升级。Game Center、AirPlay、AirPrint、个人热点等一系列特色功能,就是那时候的成果。与此同时,iPhone 4 恰逢其时地推出了 CDMA 版本,iOS 生态系统得到扩张。

iOS 5

  2011 年 6 月,苹果发布全新系统 iOS 5,新增功能围绕“后 PC 时代”而展开。iCloud 革新内容管理方式、Siri 革新智能语音助理,iMessage 革新移动社交服务,PC-free、Wi-Fi Sync、OTA 无线升级使其不再依赖电脑,通知中心、社交集成高度增进用户体验,iOS 生态系统得到巩固。iPhone 4S 延期到秋季发布,彰显出苹果的王者心态。

  2012 年 6 月,苹果发布全新系统 iOS 6。拟物设计步入巅峰,界面风格细微改变。地图功能变为自有,Siri 获得改进以及推广,Passbook 集中管理所有凭证,其余的大多是细节改进,总体来看缺乏亮点。新推出的 iPhone 5 创新不足,竞争对手虎视眈眈。iOS 生态系统面临挑战。

  经过七年多的发展,iOS 生态系统已经坐拥出色的硬件设备、丰富的内容资源、先进的云端服务,成为移动生态王者。然而危机逐渐显露,地位也非不可撼动。发展不息,进步不止。iOS 生态系统未来在哪?在此希望乔纳森的 iOS 7 能够加大创新力度,带领苹果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来源:投稿,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Google Shopping的流量何以持续上涨?

  2012年,Google 宣布将Google Product Search(产品搜索)整合更多商务元素,升级为 Google Shopping,商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在 Google Shopping 页面创建自己的产品列表,这使得商户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这种改变。这就好像是你在家里免费住了十多年,父母突然要对你收房租了。

  经过两个季度的统计,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改变带来的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出,来自于Google Shopping的流量去年第四季度相较第三季度增长了87%。这一结果并不奇怪,因为Google Shopping在2012年10月份全面改版为付费的广告平台,而且第四季度本来就是传统的购物旺季。但是数据显示,这一增长势头在今年第一季度得以延续,较之去年第四季度仍大涨82%。

 

Google Shopping

  熟悉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的人士应该非常清楚,按照通常的情况每年的第四季度为购物旺季,消费者会为圣诞、新年等节日会采购大量的商品。每年第一季度则是购物淡季,因此来自于购物搜索引擎的流量也应该随之下降才对。奇怪的是不但流量没有下降,就连点击成本(CPC)也上涨了21%。

Google Shopping

  那么为什么圣诞购物季之后Google Shopping的流量仍会有如此高速的增长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Google正在加速其通过电子商务流量变现的过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自从Google Shopping开始转向全面收费之后,其为商家带来的流量基本每个季度都会增长一倍,很明显Google对其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强。

  2、  Google Shopping已经升级为收费的产品广告平台,商家的投放正在力度加大。流量监测显示,不仅付费的Google Shopping流量增长非常迅速,来自于Google Shopping的免费流量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下图的统计指标为商家的平均周营收,可以清楚的反映这个问题。坏消息是免费的流量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好消息是商家可以充分这一营销工具来获得流量和收入的大幅增长。

Google Shopping

  3、  Google Shopping的广告投放技术日益成熟,可以根据对用户行为的定量分析制定精准化的投放策略,提高广告的触发几率,从而为商家带来流量和收入的提升,也同时提高了点击(CPC)的价格。

  注:本文数字来源于美国专注购物搜索引擎投放策略分析的CPCStrategy

  来源:投稿,作者贞元,关注零售产业升级,关注电商格局演变,原文链接

2013年6月8日星期六

iOS 生态系统发展之路――iPhone 与第三方应用程序

  再过数天,本年度的 WWDC 即将召开。此次大会举世瞩目,今年门票瞬间售罄。苹果极有可能发布 iOS 7、OS X 10.9 及一系列硬件产品。为了表示对创新的衷心感谢,就让我们一起重温 iOS 生态系统发展之路,最后透析未来发展。首先,就以“iPhone 与第三方应用程序”作为开端,感谢各位辛勤的开发者。

  2007 年 1 月 MacWorld 大会,划时代的 iPhone 正式发布,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宽屏幕的触控 iPod、突破性的通讯装置融于一体,引入多点触摸屏幕和全新的用户界面,并开创了移动设备尖端功能的新纪元,重新定义智能手机,领先业界至少五年。iPhone 果然吸引众多用户,引来同行争相效仿。

iPhone Web Applications

  起初,iPhone 只能运行第三方的 Web 应用程序。在当年的 WWDC 大会,乔布斯称:他们想到一个点子,让开发者能为 iPhone 创建应用,而不影响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 Safari 引擎,谁都可以借助 Web 2.0 + AJAX 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应用程序,还能够与系统服务深度整合,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更新代码。

  稍后,Scott Forstall 对与会者进行演示,举例其内部的 Apple Directory 应用只有短短 600 行程序码,却实现了与自带的通信录一样的功能,鼓励开发者们开发 Web 应用程序。会后数天,首款第三方的网络应用 One Trip 悄然现身,界面清新、功能实用,体验完全不逊于 iPhone 的原生应用。

  是年 7 月,iPhone 宣告破解,首批原始应用出现。Mobile Terminal 是第一款带有图形界面的第三方原始应用。数日以后更出现了首款游戏应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iPhone 已拥有了无数软件,Installer 是唯一的安装途径。黑客们的破解使得 iPhone 逐渐繁荣,第三方的应用更使 iPhone OS 华丽转身。

  起初乔布斯固执地反对开放,认为开放会使 iPhone 变得不再完美;与此同时,苹果内部的一些人主张开放 iPhone,认为封闭会使 iPhone 丧失其竞争力。尽管乔布斯把 Web 应用程序吹得天花乱坠,然而世界没有为其做好准备——那时,移动网络速度像蜗牛般缓慢。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宣布开放本机应用。

  2007 年 10 月,乔布斯称:苹果将于次年二月发布 SDK,并将围绕 iPhone 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开发者社区。他还指出:开放平台需要时间,既要提供先进平台,又要避免安全威胁,才能革新移动开发。听闻此讯,软件业界表示欢迎。开发者们欢呼雀跃,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之上升。

  2007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od touch,由于它与 iPhone 高度相似,也被戏称“不能拨电话的 iPhone”。这是一款划时代的伟大产品,不仅革新娱乐设备,更重创了游戏业界。由于它的物美价廉,iPod touch竟占据了 iDevice 总销量的半壁江山;得益于其晕轮效应,iPod touch 还培养了大批忠实苹果粉丝。

Wi-Fi Music Store

  随着 iPod touch 惊艳发布,通过 iPhone 1.1 系统更新(苹果承诺持续升级),iTunes Wi-Fi Music Store 横空出世,这是 iOS 生态发展的里程碑。从那天起,只要接入 Wi-Fi(迫于运营商的限制)就能在设备上直接购买音乐,再也不用通过电脑。众所周知,乔布斯曾提出“数字中枢”战略,一切都以 Mac 作为中心。iDevice 终于出现音乐商店,这标志着数字中枢正逐渐从 Mac 向“云”转移。

  2008 年 1 月,iPhone 1.1.3 系统更新悄然发布。主屏幕被重新设计,可以添加应用图标。也就是说,再也不用逐级打开 Web 应用程序,可以直接添加至主屏幕;再也不用担心图标空间不够,可以更快打开破解应用。尽管当时本机应用仍未开放,但每个人都察觉到,一次变革即将到来——

 iPhone Software Roadmap

  “终于!”,2008 年 3 月,苹果召开一次特殊的发布会,对外透露 iPhone 发展路线。发布会上,苹果展示 iPhone 企业功能,预告 iPhone 2.0 系统更新,随后正式发布 iPhone SDK。对于如何进行开发,Scott Forstall 首先揭秘系统架构(Cocoa Touch、媒体、服务、内核),其次介绍开发基础(API),复次推出开发工具(Xcode),再次宣布应用商店(App Store),然后成立风投基金(iFund),最后展示首批应用。

  iPhone SDK 使开发者能够高度运用 iPhone 创新技术、充分发挥 iPhone 内在潜能,从而为 iPhone 创造出绝妙应用。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使得 iPhone OS 最终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移动计算平台。先进的体系架构、丰富的开发资源、精致的界面设计、完美的用户体验,是 iPhone OS 先进性、iPhone SDK 完善性的突出表现。

App Store

  在此之前,iPhone OS 已有上千款的 Web 应用程序和数百款原始应用。虽说如此,由于没有官方支持、底层接口尚未探清,黑客通过 ToolChain 来开发的原始应用并不稳定,程序显得相当稚嫩。iPhone SDK 则终结了这一乱象——它为 iPhone OS 提供可靠、快速和安全的开发方式,免除开发者的后顾之忧,掀起一股移动开发狂潮。不到一周,iPhone SDK 下载次数已超十万,人们对此反应热烈。

  如何分发应用程序?这已成为一道难题。盒装软件店面销售、共享软件在线销售、增值服务额外付费……是传统的销售方式;注册信息博客分享、破解软件文件分享、朋友之间相互拷贝……是传统的盗版方式。由此可见,传统软件销售模式成本高昂且效率低。购买软件的不方便,也使盗版泛滥成灾。

  就在这时,App Store 横空出世改变一切。它是 iPhone OS 上的唯一应用获取渠道,允许用户浏览、搜索、购买以及下载应用程序。开发者能自行决定应用价格、绕开运营商的限制,并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发者也无需操心加密机制、付费方式、网络空间、基础设施,一切均由 App Store 为你搞定。只需加入开发计划,接受三七分成即可。它的问世,既革新了软件销售模式,也标志着 iOS 生态系统初步形成。

  来源:投稿,作者:EMLink,原文链接

2013年6月7日星期五

亚马逊Kindle正式进入中国

  6月7日下午消息,亚马逊Kindle今天下午4点正式发售。其中,Kindle电子阅读器和Kindle Fire平板电脑同步销售。Paperwhite售价最低849元,Kindle Fire HD售价最低1499元。

  亚马逊中国这次上线的Kindle Paperwhite配置6英寸E-ink触控屏,像素密度达212PPI,内置阅读灯,容量2G,可续航八周,定价849元。而Kindle Fire HD搭载7英寸IPS触控屏,1.2GHz双核处理器,容量有16G与32G版本两种版本,分别售价1499元与1799元。

  在美国亚马逊官方网站上,Kindle Paperwhite电子阅读器的售价为119美元(带广告版)、139美元(无广告版),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分别大约是730元、850元;这么看来,如果中国版的Kindle是无广告版,那么价格并不比美国的高。即使是广告版,算上国内的增值税,也和美国版价格一样。总的来说,这个价格还算比较公道合理。

亚马逊Kindle正式进入中国

  在我看来,Kindle的优点:便宜、省电、待机时间长、轻便、阅读体验好、保护眼睛。Kindle的缺点:功能可由智能手机替代、屏幕易碎、翻页慢、功能少、存储容量小、不支持EPUB。

  除官方网站外,Kindle也将在苏宁门店进行销售。并且Kindle也对苏宁电子书商城提供支持。

  亚马逊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的地址:点击这里

谷歌地球推出时间风景旅行功能

  谷歌地球近期推出了时间风景旅行(time-lapse)服务。自1984年以来,地球发生了很多变化,谷歌用鸟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壮观的地球变迁的图景。用户可以选定一个地点,然后观看这一地点1984年到2012年之间的时间风景。谷歌表示公司处理了200多万张图片,超过909TB的数据。

  谷歌在其博客文章中表示:“今天我们成功完成了时间旅行的任务,让你可以回到过去。从历史的角度观看地球表面惊人的变迁。”

  谷歌表示公司处理了200多万张图片,超过909TB的数据,并设法找到那些没有被云层遮盖的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按年拼接在一起,创造了一幅壮丽的时间图景。每个图像都包含近2万亿个像素点,相当于90万分辨率的画质。

  谷歌目前已经释出一些惊人的时间图景用作宣传。从这些GIF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迪拜从一个沙漠变为都市并开始建造人工岛;亚马逊森林因人为砍伐变了模样;以及乌米尔湖干涸的过程。

  谷歌地球时间风景旅行地址(需翻墙):http://earthengine.google.org

2013年6月6日星期四

搜狗输入法隐私事件

  摘要:通过robots.txt协议让搜索引擎不收录网站内容是行不通的,也无法用其屏蔽搜索引擎的爬虫,即使在robots.txt协议进行了设置,百度和Google还是会继续为网页建索引,并在搜索结果中显示,而仅仅不显示网页快照而已。因此搜狗输入法要通过robots.txt来防止搜索引擎抓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方法不可取。

  安全问题反馈平台乌云昨天通过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搜狗输入法存在可导致大量用户敏感信息泄漏的设计缺陷,用户发送的图片、声音等多媒体短信被搜索引擎抓取并泄露到网上,对此搜狗方面回应称,出现这一问题源于微软Bing等搜索引擎没有遵守禁止协议。而必应中国表示,必应搜索并未违反Robots.txt协议,公司一直遵守有序、健康、道德的市场行为规范。

  上述所谓的漏洞,出自搜狗手机输入法中的“多媒体输入”功能。借助这一去年5月发布的功能,用户之间能够分享图片、语音、文字等信息,而其原理就是将用户想要分享的信息,上传到搜狗服务器中,形成一个可以点击查看的链接。这使得搜狗手机输入法在普通短信中也可发送语音和图片的功能,好友接收到短信后即可收听语音和查看图片。

  在乌云的报告中指出,由于“不严谨造成信息被搜索引擎抓取”。并举例说以关键词“site:pinyin.cn”搜索,在微软Bing中能够得到3700条结果,在Google中能够得到1120条结果。

搜狗输入法隐私事件

搜狗输入法隐私事件

  搜狗认为,用户的“多媒体输入”信息泄漏,与搜索引擎没有遵守相关Robots.txt协议有关,并且指出重点问题出必应搜索引擎。

  而必应针对“搜狗输入法泄露用户隐私事件”相关报道的正式答复称,“必应搜索并未违反Robots.txt协议。作为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互联网产品,必应始终遵循有序、健康、道德的市场行为规范,积极推动负责的数字公民理念;以严谨的数字安全考虑,为人们提供可信赖的计算和网络体验。我们呼吁并一贯坚持向用户提供高度安全的互联网服务与产品。”

  微软必应声明的最后还提到,微软已经推出必应输入法等产品,赢得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与喜爱。

  对于“搜索引擎的Robots协议”,月光博客早先曾经有专门一篇文章进行过分析,通常认为,robots.txt文件告诉蜘蛛程序在服务器上什么文件是可以被查看的。然而,robots.txt协议并不是一个规范,而只是约定俗成的,通常搜索引擎会识别这个文件,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通常来说,只要有其他页链接到某个页面,搜索引擎就会对其进行索引,通过robots.txt协议让搜索引擎不收录网站内容是行不通的,也无法用其屏蔽搜索引擎的爬虫,搜索引擎最多就是不显示这个网页的快照而已,在搜索结果中依旧会显示其内容。例如,淘宝网目前就通过robots.txt来屏蔽百度爬虫,但百度依旧收录了淘宝网的内容,百度搜索“淘宝网”,第一个结果也是淘宝网首页地址,只是该页面没有网页快照。

  对于Google来说,使用robots也未必能阻止Google将网址编入索引,但有一种方法可以阻止网页的内容在Google网页索引中(即使有其他网站链接到该网页)出现,实现方法是将下面的一行加入到网页的header部分。

  <meta name="googlebot" content="noindex">

  由此可见,通过robots.txt协议让搜索引擎不收录网站内容是行不通的,也无法用其屏蔽搜索引擎的爬虫,即使在robots.txt协议进行了设置,百度和Google还是会继续为网页建索引,并在搜索结果中显示,因此搜狗输入法要通过robots.txt来防止搜索引擎抓取用户隐私信息的方法不可取。

  解决输入法泄露用户隐私的方法有不少,例如对用户生成的链接地址进行访问限制,例如只允许访问2次,或者链接只在24小时内生效,可以避免隐私信息的大规模泄漏,要想彻底避免隐私的泄漏,就要使用身份验证机制,例如在发送短信时附带一个校验码,打开链接时输入校验码才能查看内容。

  总而言之,用户使用这种“多媒体输入”功能发送短信的时候,可能以为这和普通短信是一样的,并不知道发送的信息可能会泄漏给第三方,因此开发商对这样的隐私漏洞需要谨慎处理,认真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切不可仅用Robots协议来敷衍了事。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Evernote实施三种安全保护功能

  网络笔记本服务Evernote日前宣布,为了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已推出三种安全机制来保护用户账户,即两步验证登录(Two-Step Verification)、笔记访问记录及应用程序授权三项。今年三月份,Evernote曾遭到了黑客的攻击,用户名、用户邮箱地址以及加密后的密码被黑客窃取,对此,Evernote发布的这三项安全保护功能用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我在Evernote被攻击后,曾经建议Evernote采用Google两步验证(Google Authenticator)的方法来提高登录安全性,Google的这个两步验证密码系统是开源的动态密码(Dynamic Password),提供接口可供调用,用户可以把自己的帐号和手机动态密码绑定,用户使用静态密码登录后,还需要验证一次性动态密码,只要手机不丢的话,黑客就无法访问用户Evernote上的内容。早先Dropbox被黑客攻击后,就升级了系统支持Google Authenticator两步验证,这次Evernote也采取了这种两步验证的登录机制,为了简化操作,Evernote只会在第一次使用新设备登陆Evernote时才需要验证。不过目前双步骤验证机制只有付费用户(专业版用户和企业用户)才能够使用。我希望Evernote能在未来对所有用户都开放两步验证功能。

Evernote实施三种安全保护功能

  除了上述的双步骤验证机制外,Evernote还提供了应用程序授权,用户可从该名单中查看到已经授权的应用程序最近一次登陆时间,并且用户也可以在名单中移出已经授权的程序,这些程序将在下一次访问时被要求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另外,笔记访问记录则可以让用户查看到过去三十天内,访问过用户帐户的所有记录,其中包括访问时所使用的印象笔记平台、地理位置和IP地址等。

  以下是Evernote的官方博客通知全文:

  印象笔记三大安全保护新功能

  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是印象笔记的头等大事。今天,我们正式向大家宣布三个印象笔记安全保护新功能:应用程序授权、笔记访问记录、两步验证登录。

  应用程序授权

  随时随地打开印象笔记,直接记录灵感,快速完成各项事宜,是印象笔记一直努力为大家做到的。因此,无论在电脑、手机或平板上,打开应用时,可以选择无需登录,以确保更快完成一切。

  随着使用印象笔记的时间积累,保存的重要内容和信息也越来越多,当电脑、手机或平板遗失,虽然你完全可以在新的设备上重新同步获取所有数据,但如果遗失设备没有设置开机密码,其上的印象笔记可能被他人访问。而现在,我们新增了“应用程序授权”功能,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通过印象笔记网页版设置页面中的应用程序授权,撤销任意设备上的任意印象笔记应用访问权限。在网页版撤销应用程序授权后,下次打开应用,将要求输入密码。

  笔记访问记录

  在印象笔记,存在印象笔记中的数据永远是用户自己的。在我们全新添加的“笔记访问记录”中,可以看到过去三十天内,访问过你帐户的所有记录。其中包括访问时所使用的印象笔记平台、地理位置和IP地址等。任何时候,当你怀疑自己的帐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访问,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查看和确认,以便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查看笔记访问记录,非常简单,只需要登录印象笔记网页版,在设置页面的笔记访问记录中,即可随时查看。

  两步验证登录

  为了更进一步保护你的帐户安全,我们添加了目前非常强大的帐户保护新功能——两步验证(Two-Step Verification),在登录你的印象笔记帐户时,多一步保护操作。

  目前,只有印象笔记高级帐户和企业用户可以使用两步验证功能。

  设置两步验证后,任何需要你提供用户名和密码的时候,比如登录印象笔记网页版,或者在新设备上安装并登录印象笔记帐户时,都需要同时提供一个验证码,这个验证码可以是通过短信发送到你手机的、使用Google验证器应用生成的,或者是设置过程中要求你打印出来的备用安全码(在无法使用手机时使用)。

  两步验证为可选功能,可以随时开启或禁用。

  设置两步验证,只需前往登录印象笔记网页版,在安全设置中启用,并根据步骤设置即可。特别提示,请认真按照提示步骤进行设置,以防当你无法访问自己的手机,也无法使用你所设置的备用方案时永远锁定帐户,无法访问。

2013年6月4日星期二

网站备案,生存或毁灭

  今天收到美味书签的一封邮件,说他们近期接到通知,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他们的两个域名均无法备案,按照规定必须关闭本站,因此只得推出一个新的网络书签服务,原有用户可以迁移过去。

  资深互联网用户都不会忘记Delicious这款产品,由YouTube联合创始人查德·赫尔利(Chad Hurley)和陈士骏(Steve Chen)创办的AVOS公司从雅虎手中收购Delicious,之后AVOS的中国团队发布了中文版“美味书签”服务。

  “美味书签”是个社会化网络书签服务,一个书签网站都无法通过备案,这就是中国网络真实的现状。

美味书签关站

  我知道,倒霉的其实并不止美味书签这个的工具网站,现在个人博客备案也非常困难了,很多都要企业才能备案,不能以个人的身份备案,好了,我就写个博客还要先开个公司,刻个公章,然后才能备案,这算什么道理。

  备案是通过各省的通信管理局进行审核,而各省通信管理局的备案要求也千奇百怪;有些不让个人用户备案,必须要企业用户才能备案,有些要你必须关站才能备案,而且一审核就是一个月,期间都不能开站,还不一定能审核通过;有些要站长站在指定的幕布下拍照,就想美剧里囚犯入狱时拍照一样,留下案底,你要想开个网站,就必须接受这样的人格侮辱。

备案拍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多少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无论在国际上多么牛B,进入中国后,要么就是低头屈服,要么就是被迫出走,你出去之后,就是一堵高墙伺候,对于这些互联网企业来说,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

  不过我相信,黑夜终将过去,黎明必定来临。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今年的WWDC,真的很难说

  去年苹果发iPhone 5时候,笔者曾经半开玩笑地说道,由于受到乔布斯的干预,导致原计划在前年六月发布的第五代iPhone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屏幕尺寸更大之类的)而不能发布出来(因为乔布斯不愿意),然后iPhone的发布就延到了十月份,用了与iPhone 4几乎一样的外观外加一个半生不熟的siri的iPhone 4S来愚弄大众。当乔布斯在iPhone 4S发布后的第二天光荣牺牲之后,iPhone开发团队的人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乔布斯死了,他们被乔布斯否决的,有更大屏幕的iPhone 5设计就可以在明年正式发布,并且明年也不用再费心费力再设计一部新手机了。

  那么,今年呢?

  不得不说,乔布斯自从死后,似乎一直像是扯线木偶一样牵着苹果——当然被扯着的还有现任CEO,蒂姆·库克。乔布斯在死前,必然给苹果和库克今后几年的设计和发展定了一个大致的路线,也想必,库克正在执行着乔布斯定下来的这条路线。尽管不少人都说最近苹果发出来的新产品很有可能都是乔布斯一手设计留着以后让库克发布的,不过乔布斯在死时的眼光也充其量不过未来十年,再往后的话,就算是上帝也很难对当前这复杂的局势做出一个很明确的判断。无论乔布斯给库克,还有将来的苹果留下了多少个还未发布的产品,总有一天那些产品也是会发布完的,扯着库克的那些线也迟早会断掉的。  

   乔布斯死后、乔布斯留给苹果的那些东西也被苹果发布光之后,苹果势必会做出一些“去乔布斯化”的行动。比如说可能会在这次WWDC上发布的iOS 7可能会出现的扁平化设计就是公众和媒体猜测的要点。再比如说,《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提到,乔布斯讨厌一切“安卓化”的东西。并且在书中明确提到了“讨厌更大的屏幕”,如果这样,那么是不是苹果自从iPhone 5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去乔布斯化”的行动呢?或者乔布斯在死前已经明确提出了“iPhone可以有更大的屏幕”这一说法然后苹果照着执行呢?这都很不好说!在这次WWDC、还有秋季新品发布会和明年的MacWorld,苹果极有可能守旧,也很有可能发布更多的“去乔布斯化”产品。苹果已经发布了更小屏幕的iPad,更大屏幕的iPhone,还有什么是发布不出来的呢?  

  那么笔者认为苹果在这次WWDC或者秋季新品发布会可能会发布什么呢?

  • iOS 7:苹果每年新发布一个iOS系统已经成为了惯例。相信今年的苹果也不会例外。并且这次更新有可能带来的就不只是功能上的更新,而是整个UI层面的更新。很有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 下一代OS X: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尽管苹果已经连续两年推出了Lion和Mountion Lion,但是今年有可能不会发布更新的系统。如果要发布,甚至也有可能会出现“OS XI”。尤其是当乔布斯去世并且苹果正在“去乔布斯化”的时候。
  • iPad Mini:苹果有比较有可能会在今年秋天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下一代iPad Mini。有可能会有屏幕分辨率上的提升(但是笔者个人认为几率不会很大。因为苹果可能不能在这么小的屏幕上做出全尺寸iPad的分辨率;也不太会允许在iPad产品线上出现第三个分辨率),还有性能。
  • iPod 产品线:iPod shuffle和iPod classic都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关于iPod 产品线的更新,见笔者的另一篇博文:iPod,敢问路在何方?
  • Mac Pro:同理。苹果不大可能会允许一个产品这么长时间不更新。
  • 苹果的电视产品:外界关于这个电视的猜测已经很多了。不过笔者个人认为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不大可能。因为在其他国家(如美国)都有iTunes Store的支撑,能够使得用户把苹果的电视产品作为消费iTunes Store内容的跳板。
  • 苹果的可穿戴式产品:Google发布了Google Glass,苹果会不会也很眼馋呢?笔者认为苹果短时间内退出可穿戴式设备的可能性并不高。  

  留意一下各大科技公司从创立之初到如今所经过的发展历程,也不难发现一个特点:几乎每个公司都有辉煌的时候,也有堕落的时候。比如苹果:自从Apple IIMacintosh的发布让它火了一把之后一直到乔布斯离开苹果转而创建NeXT时,是苹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在此之后到乔布斯回归是第一个低谷期;最后等到了iPod发布开始是第二个辉煌期。现在还很难断定苹果第二次辉煌期的高峰还到没到,或者苹果已经开始从第二个辉煌走向第二个低谷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公司貌似都遵循着这一个特点:再比如说微软。苹果最堕落的时候恰恰是微软PC大战赢的时候,现在的微软却又被苹果挤得没地方。诺基亚、黑莓已经过了第一个高峰期,正在第一个低谷;Google自从创建之初一直到现在仍然在向第一个高峰挺进。  

  第二次失去乔布斯后,苹果再次走低几乎是不变的规律。现在苹果唯一能做的是,不要让自己跌的太惨,或者只是轻轻跌一跌,然后继续走向第三个高峰。

  还有更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评论家或者分析师能把一家公司的心思猜的如此透彻。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苹果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举动,那么不要问分析师,你可以打个电话问蒂姆·库克。如果他愿意,相信他会告诉你。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 techyan,原文链接

iPod,敢问路在何方?

  在乔布斯冒出了“计算机将成为数字中枢”的这个设想时,首先随着火线(Fire Wire)技术出现的就是能够编辑通过火线从摄像机传输到电脑的音频和视频文件的软件。在苹果试图找到Adobe谈判无果后,苹果自家的iMovie、GarageBand等一系列的iLife软件也就是被这么逼出来的。之后不久,乔布斯意识到“音乐”将是整个数字中枢链条中不可分割的一环,又创造出iTunes。iTunes创造不就,iPod便成为了一个方便用户去收听iTunes音乐的播放设备。

  起初只是苹果“数据中枢”战略中为了让用户能能够更方便收听iTunes曲目的一个附加设备,但是苹果万万没有想到,iPod这款设备不仅仅让公司从Apple Computer Inc.,中去掉了“Computer”一词,还让苹果转变成了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

  当iPod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可谓亮瞎了全世界人民的钛合金狗眼。一个可以承载1000首音乐的5GB硬盘;一块能播放1000首歌曲的电池;并不昂贵的售价和能在10分钟内传输1000首歌的火线端口。还有一个在当时看来可以相媲美multi-touch的滚轮。

 iPod

  但iPod的辉煌势必不会持续太久。iPod发布后的四五年里,越来越多的手机开始配备了音乐播放器的功能,这也使得很多原先的iPod用户不愿意再次购买iPod来做自己手机本能做到的事。iPhone里也有iPod的功能,甚至还能做当时iPod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触控操作而不用滚轮。很少有人需要iPod的大容量等特殊功能。iPod能做到的iPhone也能做到,容量对于用户来说已经绝对够用了,iPhone还能触控,用户完全没有必要双重投资再买一个设备。在手机这个强敌的压迫下,iPod开始不得不走下坡路了。

   iPhone彻底的宣告了iPod时代的终结。

  但是,如今的苹果却没有彻底放弃iPod。

  现在的iPod产品线有这样几款产品:

   iPod classic:作为iPod产品线中资历最老的产品,iPod classic的销量反而是最惨的。因为现在的用户有了更多的播放器、更多的iPod款式供选择,iPod classic的用户群体不断缩小,最后仅限于两种人,一种是音乐视频多到64GB的iPod touch都装不下或者不愿意买iPod touch音乐却相当多的;一种就是专业的DJ之类的专业人士或者对音质有较高要求的。很显然音频视频多到将近60GB的人不多,专业人士更少。现在的iPod已经不是开始的5GB了,iPod classic所主打的160GB大容量对于多数人来说没有那么必要。现在的iPod classic急切需要另辟蹊径来找到自己的出路。不是第六代iPod nano一样去掉滚轮转向multi-touch,也不是第七代iPod nano的蓝牙。因为现在在全部的苹果设备中,需要更大容量的不是iPod classic一个。它本身的屏幕就让人没有用它看视频的欲望,音乐又塞不满160GB的恐怖容量,何尝不尝试让其能够与iPad等其它产品连接,就像Airplay一样让iPad成为放映视频的荧幕呢?我认为iPod classic可能会于近期发布更新。无论是大是小。否则苹果也有可能放弃掉这一产品。如果苹果还像去掉iPod nano的滚轮一样去掉iPod classic的滚轮,那么这个像极了iPod touch的iPod classic势必会被放弃。

   iPod shuffle:这样一个没有屏幕却只有一个滚不了的滚轮的iPod,现在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前卫的造型、娇小的体积、还有一个小夹子,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款苹果的设备。学生党购买iPod shuffle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款苹果的音乐播放器。大多这类人都不在意容量多少,因为流行歌曲就那些,买来了也装不满。它想必也是iPod产品线中最不愁销路的一个。

   iPod nano:起初,苹果研发iPod mini时,乔布斯还在迟疑,人们凭什么要花上与iPod(classic)同样的价钱,却来买更少的容量?乔布斯不理解那些运动爱好者的苦处。随之而来的iPod nano取代了iPod mini的位置,但没变的是便携性。iPod shuffle的出现才开始影响iPod nano的销量。尤其是第三代iPod shuffle开始背部有一个夹子,这也就使得iPod shuffle便携性大大提升。能够让运动者停留砸iPod nano的主要原因除了屏幕就是没有屏幕的iPod shuffle永远也用不了的Nike+iPod功能,和一些预算充足或者iPod shuffle容量不够的人。由于夹子导致的iPod nano销量下滑也引起了苹果的注意,于是乎就出现了后面也带上了夹子并且把原来第四代iPod shuffle滚不了的滚轮的位置换成了一块屏幕。后面也有一个夹子。乔布斯在发布会上说,我们把第五代长条设计的iPod nano去掉了滚轮,换上了multi-touch触摸屏,然后才出来的第六代。我不太赞成这种设计。iPod nano的设计一直开始就在不断的改来改去。第一代只是为了取代iPod mini,第二代加了一堆颜色进去,第三代又变成了小矮子,第四第五代又恢复成瘦瘦高高的样子,第六代又开始cosplay iPod shuffle。苹果的手中,iPod nano就像一坨橡皮泥一样,可以随便的改来改去,反正方便携带,有屏幕就成。第七代的iPod nano不为是一个失败的设计。不仅仅包围被指cosplay Lumia系列,本来第六代就已经证明的,“触摸设备不需要Home键也可以使用”,而第七代却又加上了一个Home键来挤占屏幕空间。

   iPod touch:有很多人认为iPod产品线中第一个死掉的就是它。现在有了iPad mini,也不过才刚刚比第五代iPod touch贵上200块大洋而已,苹果很可能会停止对iPod touch系列的更新。但我认为不一定。iPod touch在整个iOS设备中的位置很有意思。它好像iPhone,但是却不能够使用运营商提供的服务。苹果起初是想把iPod touch定位成一个方便于携带的,也能够有multi-touch功能的视频播放设备而已。但是之后随着iPhone OS中App Store的加入,iPod touch的角色也开始发生转变。从开始近乎于单纯的能用multi-touch界面的播放设备变成了一台小游戏机。苹果声称它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便携式游戏设备,甚至好过PSP。苹果直到第四代才加入了摄像机这一功能,也自从这时iPod touch的身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苹果之所以称之为“iPod”,我想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iPhone没有App Store,去掉电话和数据连接功能,除了能浏览网页外也就剩下了听音乐、看视频、看照片等几项功能而已,刚好跟当时的iPod功能差不多。“touch”只不过是在描述能够使用multi-touch功能而已。当时的苹果也不可能为了这么一款陪衬的设备另开一个产品线,有没有电话功能,所以又不能归到iPhone里面,也就理所应当的放在了iPod里面。

  如今的iPod touch一是成为用户购买iPhone的垫脚石,能够使得预算不足顾客在购买了iPod touch之后需要换手机的情况下更能想到iPhone,二是可以促使有自己心仪手机的顾客为了体验iOS再掏钱购买。尽管现在有了iPad mini这个搅局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苹果要砍掉iPod touch,可能只会降低它在iOS设备中的比重。相较iPod产品线中其它的产品来讲,iPod touch的风险反而是最小的。

  整个iPod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讲的部分。这也就是滚轮,被称作click wheel,它的前身被称为circle wheel,也就是机械式滚轮。这是在2001年触摸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苹果想出来的“能够操控1000首歌曲”的解决方案。但是现在iPod产品线中,还在使用滚轮的产品只有iPod classic一个。如果把它的滚轮放弃掉,那么就意味着又多出来一个iPod touch。如果它需要更新,那么要不然不去掉滚轮,要么就会从整个iPod产品线中去掉。

  把手指轻轻地放在滚轮上面,然后绕着这个滚轮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拂动,以此来选择项目。这是一个极具革命性的创意。我认为苹果并不应该放弃掉iPod nano的滚轮。这似乎成为了一个传统。更何况,在一个2.2英寸的屏幕上仅仅能勉强挤下两个手指,居然还要去用multi-touch。在如此之小并且只能更长不能更宽的屏幕上相较之下还是用滚轮要来得好。

  那么iPod的未来又会如何?以现在的趋势看来,甚至都不能排除iPod系列正式退役的可能。现在很少有人真正的需要一个只能放音乐并且其它什么都不能干的东西。哪怕加入了视频和相簿功能,也不能够加大潜在的用户群体。因为这些功能iPod能做的,手机照样也能做,平板照样也能做。很少有人愿意再花一份钱去买一个这样自己根本不大需要并且其他设备都可以满足的东西。iPod肯定会走向没落的。在现在,这是理所当然的、不可避免的。希望让iPod发挥余热,要开发另外的功能。

  总是有人诅咒iPad mini卖得贵,其它的Android平板和类似于Kindle之类的卖的便宜。说这样的话不无道理。因为苹果和亚马逊本身赚钱的方式就不一样。这就好比一个应用市场里,总有一些免费的游戏,下载下来后才发现里面几乎干什么都要内购;另一些游戏则在开始收费很高,里面没有内购;还有一些收费不过价格合理,里面有一些内购。这就是这三者赚钱方式的区别。苹果属于最后者。Google和亚马逊敢于把自己的产品于造价出售,是为了让用户去购买其中的电子书或者应用。拿Kindle举例子,买来之后自然要下载电子书。电子书自然是要买亚马逊自己的,钱自然也都是自己的。这就不同于苹果三七分成的方式。苹果是靠着硬件赚钱,自己的App Store是为了让别人去买自己的硬件。Google是把设备相当于白给用户,然后考自己卖的电子书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赚钱。

  苹果为什么不试试像Google和亚马逊一样把iPod以高出成本价一些的价格出售,然后靠着iTunes Store中的内容赚钱呢?对,iPhone和iPad也可以下载,但是有些地方用iPod要比iPhone或者iPad好得多得多。比如家长给孩子买电子产品。首选很有可能就是iPod。如果这时候再在iTunes Store里销售一些教材的磁带(翻录过来的音频)等方法,并不是不可能使得iPod再现辉煌。尽管我承认在中国做到这些购买正版的行为很难。

  iPod现在需要一些更好的主意,产品线内的每一款产品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案。iPod作为一款功能和价格上都很受限制的产品,它的未来会怎样,还是等苹果告诉我们吧。

  作者:techyan,原文链接

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的UI设计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智能手机的兴起与普及,俨然为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媒介平台,数以万计的企业进入移动领域,在新兴媒介上对于企业的品牌传播属于企业品牌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智能手机与智能手机软件应用以及新媒介下的品牌传播现状,探讨智能手机应用UI设计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性与方向,为企业进入移动领域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研究的背景

  (一)智能手机的现状

  自从美国苹果公司(简称)的iOS系统(苹果手机操作系统)风靡与美国谷歌公司(简称)的Android(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系统诞生,标志着世界正式进入移动时代,海量的移动端人群,低门槛的应用开发费用,数以万计的企业由此进入移动设备领域。

  自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风靡,操作系统的统一意味着可以大大减少为了开发适应不同移动设备型号所需的各种资金资源,不断有各式各样的大小企业开始进入移动领域。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移动应用的存在则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可以使品牌传播的多元性更加突出,尤其是移动应用的易传播性、富媒体性、高交互性,这些特殊属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中很多不足,这其中影响力不容小视。

尼尔森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

尼尔森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所示,中国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美国和英国,达到惊人的66%普及率,并随着iOS(苹果手机操作系统)与Android(安卓手机操作系统)的崛起,智能手机业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UI设计的现状

  UI是User Interface的简称,中文译为用户界面,UI设计一般是指针对软件的人机交互、体验、视觉等的完整设计。目前在国内,UI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语, 这是因为国内对UI设计的范畴大多还停留在美工的概念中,这种情况是在以前由于许多手机厂商还是以技术为主导,更注重通话质量、电量、待机时长等硬件参数,在开拓市场中,追求大而全的手机配置硬件等则成为厂商获取消费者亲睐的主要策略之一,UI设计往往并不受到重视。随着市场逐渐趋向繁荣,竞争加剧,而且科技发展至今已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技术往往已经不是决定产品的最主要因素,于是厂商开始将产品的外观、易用性、用户体验、人性化、UI界面等等作为新的卖点来吸引消费者。

  软件UI(界面)是人们与机器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如何完成更自然更简单高效的人机交流,则是软件UI(界面)设计存在的意义与研究方向。

  近些年来,智能手机分辨率和硬件性能的不断提高,更美观体验更好的人机交互UI界面诞生则成为了可能。

  各大本地互联网企业争先恐后的涌入移动互联网行业,给我们带来了缤纷多彩的新科技般体验,像手机逛网店、社交、游戏、订电影票等等这些体验在以前的SP服务商大行其道的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逐步完善的3G网络以及正在试点的4G的到来,为富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动力源泉。

  (三)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为一个企业,其中的品牌传播是企业运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移动设备这个新兴的领域,如何利用掌握的资源统一品牌形象,促进市场销售,这是人们必须探索研究的领域。

  传统上的品牌传播,以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下,选择广告、公关、营销策划、人际等传播方式,将品牌推广出去,促进市场销售。企业如需进入大众的视野,唯一的途径是通过传播媒介,如果少了传播这一方式,那么消费受众群体将无从对品牌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

  由于智能手机有着巨大的用户群基础,智能手机平台在今时今日成为了各大企业争夺的战场,如何在这个新的媒体平台建立品牌形象,如何更好的维系自身品牌和口碑,则成为了每个企业必经的难题。

  像纸媒在21世纪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企业也嗅到了变革的气息,大举进入互联网甚至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站建设市场,数以万计的企业纷纷在这个时代来临后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网站,而电商巨头的崛起,则用事实来证明互联网威力的巨大。

  在2011年的“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就已经有91%品牌都拥有了自己的APP,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电子类品牌,紧跟其后是汽车类、商业服务类、金融服务类,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创建APP应用来强化品牌故事,根据易传媒在2012年三月份所做的基于7000用户参与的调研报告显示,愿意通过品牌APP来了解品牌的用户已经超过了30%,在智能手机用户中,下载过品牌APP的比例高达80%,其中超过了20%的用户下载了10个以上的品牌APP,对于餐饮、数码、服饰美容类的APP则最受用户欢迎。

  智能手机具有很多其他媒介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各种传感器、地理位置、强交互的内容、碎片化的广告展示等等,使得品牌可以突破以往的媒介限制,创造出更丰富的定制化品牌信息,例如基于用户的习惯向特定的用户群推送内容等等。

  二、研究的方法

  应用的UI设计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一个视觉、交互、体验良好流畅的UI可以加强品牌的形象和识别性,并向用户“洗脑”般传输品牌的各种故事和文化,一方面一个体验糟糕的UI设计不仅使用户无法沉浸在应用内,而且还会造成用户对该应用造成厌恶感并扩大牵连到品牌本身,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对用户造成了负面的印象。

  (一)启动图标对于品牌应用UI设计的重要性与方向

  一个应用UI应是一个品牌元素的凝聚集合,并在有限的条件限制范围内最大化展示品牌,应用UI对用户影响最强烈的有几个地方:

iPhone

图2.1.1

  如图2.1.1所示,启动图标是应用的主要入口,通常占据了手机桌面的众多APP中的一个位置,其地位不亚于企业的LOGO,但与企业LOGO相比更加复杂,细节更多。它能为用户传达出应用的特征与属性,给用户或带来或强化对品牌的第一印象。

  抛开品牌文化,从功能上来说,以iphone智能手机来说,平均每屏可以摆16个启动图标,一般人会有3、4屏,启动图标提供一个作为引导用户与应用“接触”的作用,较高的识别性有助于应用从整个屏幕中“跳出”,因此不乏很多应用使用品牌名称作为图标的设计元素。

  图标的设计,应该遵从色彩、形状、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在满足高识别性的前提下,融入品牌元素,将图标与品牌紧紧的绑在一起。

  (二)启动画面对于品牌应用UI设计的重要性与方向

启动画面对于品牌应用UI设计的重要性与方向

图2.2.1

  如图2.2.1所示,在用户点击启动图标到完全打开应用过程中显示了一张图片,这个图片覆盖整个屏幕,这是除了主程序图标外第二个用来展示品牌的重要阵地,全屏的画面展示,给品牌故事的讲述留下了很多空间,一个良好的宣传设计,不仅能灌输品牌的理念和故事,还可以加深对用户对该品牌的认同感,随着应用的版本更新,这个画面可以按品牌的步伐来替换不同的画面设计,包括但不限于品牌活动、品牌历史、品牌故事等等。

  (三)应用首页对于品牌应用UI设计的重要性与方向

应用首页对于品牌应用UI设计的重要性与方向

图2.3.1

  如图2.3.1所示,一个智能手机软件应用的首页就和品牌网站类似,分为头部、内容区、底部栏,起到应用的连接点(导航),通过首页可以链接至各个分页。

  一个完整的首页的设计包括广告图、导航、品牌各内容等,按照品牌的特征与需求,定义画面中各个元素的风格和视觉效果,合理的首页布局和交互设计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

  三、结语

  一个企业移动应用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直接影响了其品牌在传播受众中的印象。企业移动应用主要由简易性、一致性、美观性等因素构成,而其中应用UI界面设计的则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一个良好的UI界面设计,不仅会出色的完成企业品牌的传播,还会带给终端用户愉悦的使用观感,这对塑造一个企业品牌力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营销推广机会。

  参考文献

  [1](美)赛门铁克,2012移动应用现状调查[R],2012.09

  [2](英)Interbrand,In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100强[R],2012

  [3]陈刚,创意传播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1

  [4](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5

  [5](美)迈克尔·塞勒,移动浪潮[M].中信出版社,2013.01

  作者:Welkin;原文链接

为什么SEO人不再称自己为SEO

  随着搜索引擎算法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日趋完善,大部分SEO都在怀疑SEO是否还有前途,SEO是否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未来SEO人员的发展方向在何方;而且越来越多的SEO前辈们也纷纷转型,他们不再称自己为SEOer,而更多去从事覆盖面/影响力更广泛的职业,比如online marketing strategy ,产品经理,网站运营,品牌推广,内容营销,创意广告,social marketing等等。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SEO界如此动荡,人心惶惶,我们SEO人应该依旧固守阵地,而是突破自己往更广泛的网络营销领域去发展呢?其实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我的目标是让自己成为行业的SEO专家,专注于SEO领域做精做细,因为我相信术业有专攻,只有把某个领域的知识研究到极致,才能成为真正的“专”家。但最近,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当然这也是基于很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蓝海,我觉得现在的SEO人,不应再称自己为SEOer,我们应该突破自己,往网络营销领域去发展。WHY?接下来就与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1、SEO的游戏规则在改变

  早期的SEO,特别是98年之前,以雅虎为代表的第一代搜索引擎出现中文互联网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所谓的SEO技术,搜索引擎对于页面排序的评判准则也是相对无序和模糊的,优化者往往只需要修改一下title,叠加几个关键词可能就能获得很好的排名;

  当然98年是个分割线,98年之后相继出现了百度和谷歌,他们改变了搜索的格局,也对互联网页面的排序提出了相对高层次的要求,网站不仅仅要做好TDK,也要顾忌内容相关性,站内结构,站外链接建设等,在那个时候在渐渐出现了一些民间SEOer或者个人站长。他们每天的工作更多的是更新自己的网站内容,外围去发布外链,做好站内的一些优化工作(URL\H标签,sitemap等等,内链),关键词排名和流量很快就上来了,因为那个时候的百度和谷歌去评判页面的排名因素相对较少,而且竞争也不激烈,而且效果尚可,少数能坚持的SEOer利用那段时期也挣了不少钱,靠一个小说站、游戏站、图片下载站、甚至天气预报站赚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收入;那个时候的SEO人被捧上神坛,早期获得SEO知识的所谓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他们的技术,广为流传,一直到今天,仍然有非常多的SEO人在做着最早那批SEO人做的事情。

  但是2010年又是一个分割线,2010年流行微博,而搜索引擎的排名算法已经不仅仅只是围绕在,tdk,站内优化,站外优化上,更多的还会往social端转移,而且除了Social的因素,还有比如用户行为数据,cro,产品运营,社区建设,用户参与度,品牌营销,email营销也纷纷加入到排名算法之中,这就等于让搜索引擎排序变得非常复杂,而且涉及到整个网络营销领域。如果我们仍然把自己定义为传统意义上的SEO,依旧做着tdk,站内优化,链接建设这些事情,我想已经非常更不上这个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步伐,如果SEO不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执行SEO,那么网站优化一定会遇上瓶颈,走向死胡同。

  2、别人看待SEO人的观念已根深蒂固

  如果用几个形容词去形容做SEO的人,我想逃不过,发外链,伪原创,抄袭,Spammer,苦逼。当你向别人说明你是SEOer的时候,你总能听到这些问题:哦,你们就是在论坛发广告的人吗?哦,你们就是在博客留下垃圾评论的人;你们制造了大量的互联网垃圾;你们和百度的关系是什么?百度是如何看待你们的存在?其实我不想辩解说我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其实对于从事SEO的人来说,我不敢说100%,但至少90%以上的人都做过这些事情,导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包括现在和有限的未来),别人对SEO的理解就是这样子的。虽然你知道现在的SEO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EO的思维和传统的SEO做法已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你很难去说服这些人对于SEO根深蒂固的看法,况且现在仍然有很多SEO人在做这些事情。

  所以,如果你再称自己是SEO,你就等于陷入了和spammer同流合污的境地,因为SEO的名声已经被弄臭了,我知道你认为的SEO和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只有你自己知道,仅此而已,别人不会理解你的。而且,你不可能每见到一个人就和他解释一次我的SEO观点和理念与传统SEO有多大的区别。

  3、SEO会限制自己的影响力

  在甲方做SEO的人可能深有体会,因为SEO会牵扯到更多部门协调配合,这个时候可能会换来很多人的不理解,你是一个SEOer,你应该做好SEO的工作,为何要设计做事情?为何要技术,为何要调动产品部门?为何甚至要线下部门去配合你?其实大部分人对SEO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关键词排名,tdk,外链,内容层面上,如果你要调动很多部门去配合你这个SEO,这显然不是太可行。因为他们不知道,好的SEO离不开1、2、3。。。(此处省略1000字。)

  其实,从当前的搜索引擎算法趋势来看,所有与online marketing有关的工作,其实都会去影响SEO。所以,我们不能再称自己为SEO,我们应该往online marketing的方向去发展自己,而SEO只是online marketing的一个渠道。

  因为只有站的更高,才能去调用更多的资源去更好的影响和执行SEO。另外,如果你去和一个企业做SEO顾问,那么服务费可能不会超过1000元左右/小时,如果是站在online marketing的角度、站在企业品牌策划的角度去做顾问、去做咨询,可能就是10K/小时,wow。

  当然这是题外话,其实最终我还是希望我们SEO人应该要有改变精神,需要理解并且适应目前的变化,把自己的视角放大,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影响力,站在更高层面去影响和执行SEO,这个才是真正的SEO,哦不,请不要再称自己是SEO。

  作者: Fimen;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