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g(结构性机会)... 强烈的冲击波破坏着旧有的一切,伟大的公司在废墟上成就自己。互联网的下一个bong会在哪里爆发,怎样的公司有机会参与其中呢?
历史
面对历史的好处是,你可以任意打扮小姑娘一样,随性解读。我们希望能在故纸堆里找到bong的DNA。
计算机走出实验室到科研院所企业政府机构,到家庭用户购买个人PC,到现在的个人智能终端,互联网从局域网发展到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中间出现的伟大的公司有很多,IBM 英特尔 微软 思科 网景 惠普 戴尔 联想 雅虎 谷歌 FB 推特苹果等等,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可以说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又是怎样的需求能催生这么庞大的市场?
作一个假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计算机化,芯片化的过程,是个体掌握高速运算能力的过程(这个假设将是讨论的起点)。我们知道消费者不会为技术买单,只会为技术带来的好处买单,而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众多的答案,但有一条是不会错的,就是效率的提升,不管你工作、生活、娱乐,技术的进步让一切变的更便利,更精彩。这样前面问题的答案变为,伟大公司都提升了我们的效率,通过让我们拥有和运用计算机。英特尔与微软影响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进程,网景雅虎 谷歌则帮助我们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苹果将计算机的运算功能模块化为app,降低计算机的使用门槛,FB 推特帮助我们生产与组织信息。他们在个体芯片化的进程中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人的芯片化是将计算机作为我们的一个工具存在,运用其高速运算能力为我们服务,我们人是主导和核心。但发展过程不是如此,iphone产生之前,计算机太过复杂,即使有了微软的图形界面,会计算机,会上网仍然成为区分普通人技能的一个考量。人机关系中,我们依据计算机技术特性被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人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的表现我们跟随信息迁移,信息在BBS,门户网站,我们就聚集在BBS,门户网站。信息作为计算机的处理结果,是工具使用的结果,人若占据主导的话,信息应该跟随人走,而不是反之。我们每个具体的上网者还被抽象为网民,没有独立的身份识别,此时互联网更偏向于机器与机器间的互联,机器网络。
ipod iphone的出现相当于微软的图形界面诞生,app将计算机进一步功能化工具化,让每个人都能更傻瓜的用上计算机,现在三岁小孩都会使用ipad,计算机回归到工具属性,人机关系得以转变,人重新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站在机器背后的是一个个大活人,互联网从机器网络演变为人与人的网络。(这样的进程同时也在软件领域产生,不赘述了)
经过这样粗线条的讨论,可以看到提升人们的效率是bong产生的必要条件,其次所影响的范围不同,bong的级别也不同,核弹和催泪弹不可同语。photoshop和windows受益的数量不同,影响力当然不可相提并论。
我们希望找到这样一个bong,能够帮助参与到互联网的大多数人提升效率,我们将从人的芯片化这条捷径去寻找。
bong
从硬件方面来说,我们正置身于一个bong之中。当下,个体芯片化仍在范围扩大阶段,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将计算机工具化相对彻底,那么谁能做好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在这个bong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苹果当仁不让。也很容易演绎出,能将计算机工具化的不仅仅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同样可以达成,或者始终让人处于芯片化的环境,家庭、办公、车载、wifi环境等;如何让人们更好的使用工具,对交互方式的创新,人性化的操作系统等。这些创新方向只要能帮助人的芯片化,让人更容易运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就能参与到当下的bong之中。硬件间的竞争更受限于技术进化路径,在智能终端扩散过程,更有可能重复PC扩散的竞争过程。
软件方面比较麻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同意多少各自斟酌吧。软件方面的bong也是同样的评判标准,依此标准,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将是bong的重要候选项目。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指的是依据我们的需求情境对信息进行汇集和组织,并将我们的信息分发给潜在需求者的信息处理系统。
有了个人信息处理中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组织各类信息。当你处在大街上,你想逛街,手机给你显示的特色商店,商品介绍,口碑,行走路径等,你想就餐,显示餐馆、优惠折扣、口碑、预订;要回家,显示交通状况,的士信息,你在办公室,要做报告,显示主题资料,最新的报告模板,达人的技巧,你可以发布有见地的意见。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你可以接受到不同层次的信息,并有效处理。每个芯片人都能借助计算机,汇集并处理互联网上的庞大信息,让决策更为效率。这样的信息处理中心看起来简单,不过难点在于信息的甑别体系,不让信息”过载“,”过载“是信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你汇集和发送的信息都是对你而言有价值的而不是”垃圾“信息,你发送有见地的意见会被接收人看见,而不会被淹没在水贴之中。
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如何解决“过载”这个难题,很多创新试图解决,知乎的专家或达人制度,微信通过社交关系的朋友圈,大数据的资讯推介等,这些试错都没有触及核心,这个问题是在人与人网络上产生的,需要回到社会化平台(微博平台)上解决。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当下信息碎片繁杂多源化的有效应对措施,之前采用雅虎谷歌搜索引擎解决海量信息的问题,现在则需要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来应对信息“过载”。
看下具体理由:
a.计算机工具化,人占据主导地位,信息会围绕我们的需求进行组织。
b.当下的各类创新都指向同一目标。各网站间的帐号互联互通,及信息共 享,云存储打通跨平台的信息调用,evernote类产品对信息的归集与整 理,阅读端对多源信息的分类,LBS维度的信息描述,社会化媒体微博 对信息的汇聚与分发,这不都是在为信息围绕我们的需求进行组织做
的技术储备吗
c.观念在改变,创新内在阻力在消退。机器网络的惯性思维,在社会化媒 体上强推信息给用户,动辄几十万的粉丝,追求一对多传播效果,自陷 困局,现在部分价值观营销成功,微信的谨小慎微的试错尝试,可以体 会到每个用户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他们是主体,人与人网络与 机器网络有着巨大差异。
d.多标签信息甑别体系的建立将会实现信息的高效精准分发,远胜于当下 的分发模式,这是个人信息处理中心的关键技术,能将上述创新组建为 一个整体。(系统性的方案,已专文讨论过)
当互联网有这样系统性的需求存在,bong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而这样的创新由谁实施,何时提出,初始形式会是怎样,则完全是机遇与偶然。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一个规范的bong,再来说一个不会有错误的bong。
辨别bong的要素是提升效率及能够影响绝大多数人。计算机能够帮我们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做事效率,同时我们知道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可支配的时间算12小时,那么如何提升这12小时的效率呢?显然用计算机技术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支配效率,将帮助我们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bong,能提供这样一个产品,可以提升人们的效率就会被接受,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那么这个bong的级别就足够大了。当然这不是时间管理这么简单,这和个人信息处理中心一样,难点是思维的转变,我们的焦点不在事情本身上,甚至不在时间上,而是在人上。这个bong的方向不会有错,就在于做的程度如何。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可以独立也可以与时间相结合,什么时候及如何结合这是实践上的问题,不过终归会由于共同的价值观,对人的关注而在一起。
个人信息处理中心是芯片人的最后一块拼图,互联网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逻辑。逻辑重构后的互联网通透优雅,重要的是能否领会创新背后的逻辑。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