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

过来人谈《去360还是留在百度?》

  今天网上冒出来一篇《去360还是留在百度?》(以下简称《去》文)的文章,讲了很多360和百度内部的细节,写得很逼真,可读性很强。但是对我这样在这两家公司都呆过的人来说,却只有一个结论:这是一篇枪稿,一篇堪称典范之作的枪稿。理由最后再说。

  先说我自己的体会。我在百度四年,360一年多,总的感觉是:360和百度各有各的优缺点,很难说哪家绝对的好哪家绝对不好。关键取决于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些人适合百度,有些人适合360.我自己的感受是:

  1、百度业务早就定型,公司内部结构固化,员工机会少,上升慢,但是安稳,舒服;360还在高速扩张期,很多岗位都缺人,每个人都有当团长、师长的机会,刺激、好玩;

  2、百度培养职业经理人,360培养创业家。百度打的是阵地战,很像大的外企或国企,管理成熟,流程规范;360打的是运动战,更像创业公司,管理上只看重结果,不看重形式,有点游击队作风。

  3、百度管理层次多,员工很少见到李彦宏,见副总的机会也很少;360的层级高度扁平化,结构弹性化,普通员工也能经常和周鸿�一起讨论,好处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坏处是有可能被老板挑错。

  4、百度工资高,福利好,但是这么多年期权已经基本发光了,只有总监以上才有,几十股几百股就算多了。360期权多,覆盖面大,几千上万股都正常,而且360的市值只有百度十几分之一,成长空间大。百度腾讯上市后市值都增长了5、60倍,360今后也有这个可能,但是百度的股价再涨2、3倍都很不容易。

  5、李彦宏冷静、专注、稳健,非常自信,在意面子,只做确定有高回报的事情,开拓性和创新性略有不足,最大的优点是帅;周鸿�直率、没架子,爱听意见,产品技术方面是天才,但是小孩脾气,比较情绪化,创新的点子过多,不专注不冷静,最大的优点是大方。

  形象点说,百度像国军,360像共军。如果你想当正规军,喜欢漂亮的军装和美式装备,当然选百度;如果你在乎的是输赢、是奋斗的结果,是学会怎么才能打胜仗的本领,那就去360.或者说,去百度就像存银行,利息不高,但是稳定、可靠、百分百保险;去360是买成长股,会有点波动,但无论公司业务和股价,还是个人的职位、待遇、股票数量,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下面展开具体说:

  一、上升机会:“想生孩子的去百度,想要升官发财的去360!”

  这几年几家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出老树新花:腾讯搞了个微信,新浪搞了个微博,阿里从B2B、C2C扩张到了B2C,还从支付跨越到了阿里金融,连搜狐都下了个搜狗的蛋,只有百度,业务差不多十年前就定型了,除了早几年的贴吧、知道比较成功外,近几年一直没有什么成功的新业务。说实话就吃搜索这一个老本,这几年股价还能一直高歌猛进,中国互联网界也只有李彦宏有这个本事。

  业务定型的好处是公司内部比较稳定,什么事情都是按部就班、驾轻就熟,所有人都比较轻松、稳定、舒服,尤其是对老员工而言。坏处是整个公司的结构高度固化,每个人都变成了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如果不是高层接连出走,腾出了位置需要填补,整个百度内部向上升迁的动力几乎停止。对于新员工来说,这意味着成长空间的极度压缩。

  早些年百度做校园招聘时,经常宣传一个“无敌红线”,就是新员工入职后的晋升曲线,近几年不提这个了,其实是因为这个曲线这几年变成水平走向了。

  360则是另一个方向的极端。从安全卫士到免费杀毒,从浏览器到安全桌面,从PC端到无线端的十几个新产品,从导航到搜索,从电商到游戏到视频到手机,没有哪个季度不折腾出点新东西的。急剧扩张的结果就是到处缺人,满眼都是坑,就是缺萝卜。以致有笑话说:你想跳槽吗?你想涨薪吗?那就去劝周鸿�进入你们公司的领域吧!

  事实也是,只要能进360,哪怕刚开始只是小兵,快的话一年后就有当总监的机会。而且周鸿�用人根本不看出处,只要有业绩就重用。曾经360最顶尖的两个安全高手,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初中毕业的那个在进360之前还是一个侦察兵。另一个大学毕业才一年的小年轻,曾经长期担任360最重要的产品360安全卫士的产品经理(也就是某人自称“360总经理”的那个职位)。

  《去》文里说:360的VP和十几位总监都是从3721或雅虎跟过来的老人,新来的人没有机会。这就纯粹属于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恰恰相反,360的副总多数都是360成立后才加入的,很多都是近一两年才来的,我知道的几位VP,有来自搜狐、和讯的,还有一位来自微软的VP,而负责法务的VP好像来自TOM,甚至还有两个VP来自百度,AN和ZB的名字对于百度员工来说不陌生吧。总监的情况也一样。老周的毛病反而是很容易轻信一个刚认识的人,经常是在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予以重用,这方面有不少教训,但是他好像也改不了。

  可以说,一个员工在360的职位、待遇、提升速度,很大程度上既不是HR来定,也不是老板定,而是他自己定。因为360虽然也有职级体系,却没有必须按年头逐级提升这一说,只要有业绩,随时都可以越级提拔,待遇、股票也可以在一年内连续调多次。而业绩都是你自己做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说是你自己在定自己的级别和待遇也不为过。

  当然,360的这种做法随意性相对要大,因为缺少百度那样严格的考评体系,我个人觉得在对业绩的评判上不够严谨,有时也会引起一些争议。而百度的考评非常严格,但是百度的程序员往往干不满三年就要跳槽,因为会遇到天花板,为了评个T5的级别要等很多年。所以到底是要机会,还是要公平,就看你个人了。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刚毕业,有满腔的热情,不怕苦不怕累,想要成就感,想多学点实战的经验,希望能迅速地得到提升,那么去360;如果你不是有很强的企图心,对功名利禄不是特别在意,更看重享受生活照顾好家庭,那么就去百度。

  形象点说:想生孩子的去百度,想要升官发财的去360!

  二、公司文化和管理风格:百度是金字塔,360是扁平体

  如果说百度是一个金字塔,李彦宏在塔尖,那么360就是一个由无数创业小团队组成的横向联合体,各个产品经理就是这些小公司的CEO,而周鸿�只不过是兼任了这些小公司的董事长。

  百度上班不打卡,但是上班时开会比较多,总结、计划、日报、周报、月报、KPI……,其中很多要做成PPT的形式,paperwork占的时间精力很多,以致经常只有周末加班才有时间真正干活,不打卡反而更累。还有上新项目,得写完几十页甚至几百页的产品说明书,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论证才能开工,往往到那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几十个类似产品了。而且很多项目上不上,起决定作用的是CFO,只有财务先论证过一个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这个项目才有被通过的可能性。——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些年百度成功的新项目那么少了吧?

  360倒是痛快,经常一拍脑袋就上一个新项目,不用论证不用计划甚至不做文档,反应快,速度也快,代价就是不严谨。公司里到处都是新项目,以及为此而组建的小团队,搞得整个公司就像一个培养创业小团队的孵化器,比创新工场还创新工场。经常是两个不同的团队做着做着忽然发现:怎么咱们做到一个方向上来了?

  至于说360的工作压力比较大,这得分情况,其实跟百度一样,有的团队压力大,有的团队压力小。压力大小,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要求高就压力大,要求低就压力小。如果你是一个专家型的,希望每天研究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慢工出细活,360也养了不少这样的人。

  还有一个区别是百度的leader主要是做管理,脱离一线的比较多,而360的要求是所有leader都不能完全脱离一线,以免和业务脱节,产生官僚主义。这就像国军和我军的区别,国军军官打仗时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我军则是“同志们,跟我冲!”

  反正各有各的问题,就看你能适应哪种了。

  三、学习机会:周鸿�是360最大号的培训经理  李彦宏比较超脱

  百度一万多人,从上到下至少有十几个级别吧,有点官僚主义我认为是正常的。百度老同事圈里传过一个诀窍,说是想跟老板交流的话,最好先练好高尔夫,因为Robin喜欢打球,平时在公司里找不到汇报的机会,陪老板打球是一个捷径。不过百度的培训体系倒还不错,经常会有些讲座。

  360也有培训体系,不过周鸿�跟李彦宏却正好相反,没事就喜欢拉上几个产品经理和工程师跟他讨论,有时候是在他办公室,有时候是在走廊里,甚至……厕所。好处是跟他开会确实受益匪浅,对普通员工来说,能够经常和中国最牛逼的产品经理和技术天才面对面切磋,这种机会除了在360,还有几家公司能有?坏处是他说话和反应的速度都极快,经常是你说两句他就全明白了,然后哇啦哇啦给你讲一堆,当场就能把人听傻,有些新招来的小孩开完会,要回去“复习”半天才能完全明白全部意思。

  当然,讨论过程中给你挑点错也是很常见的,有挑对的,也有挑错的,挑错了没关系,拍桌子跟他大吵也没关系,只要你说得有道理,老周马上就能转变看法,而且从此以后对你刮目相看,动不动就跑来征求你的意见。他的缺点是不高兴的时候会冲你嚷嚷,优点是你也可以冲他嚷嚷,比较平等,只要你能说到点上。公司里几个比较厉害点的副总,姚珏、刘峻,都是经常跟他吵架拍桌子的,也不是他的老部下,他一样很重用。

  这个抉择比较简单:想跟老板多打交道的去360,不想跟老板打交道的去百度。

  还有一点,在百度,通过社会招聘来的员工,会觉得公司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新招的毕业生,在360没这个区别。这也是各有所爱吧,无所谓好坏。

  四、股权激励:360完胜百度

  周鸿�最大的优点是大方。360发期权应该是全中国最慷慨的,员工的期权总数比老周老齐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股份都多,这在互联网界是独一份吧?而且以后还会每年增发。去年公司开年会,抽奖环节结束后老周觉得不过瘾,一高兴自己又捐了10个去欧洲旅游的名额(每个2万)!好玩的是老齐一点也不给老周面子,当场也捐了10个欧洲游,然后副总们也跟进,每人都捐了至少一个MacBook笔记本……,你可以想象当时全场气氛有多high……

  百度的玩法是Robin在年会上带头跳探戈,据说已经跳了三年了,每年换一个不同的美女,每次都能掀起年会气氛最热烈的高潮。Robin不愧是海归,比起周鸿�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分肉的山大王作风,确实要有品位得多。百度早年在福利方面也是挺不错的,近几年据说是为了控制成本,把早餐和饮料机的免费给取消了,到后来据说下午茶也是基本靠抢……,这倒都是小钱了,不说明什么。但是百度新老员工的期权数量太悬殊是个严重问题,到楼下停车场一看,开卡宴的都是老员工,开捷达的都是新员工,其实很多新员工的贡献比老员工大得多,但是收入反而倒挂。

  360在新老员工的待遇方面要相对公平些,虽然价格和数量也有差异,但是比百度小很多,而且360的老员工也还都在吭哧吭哧干活。因为360有一个每年增发5%新股来发期权的计划,只要期权不够发了,就增发新股,通过稀释股东和老板的股份来给员工发期权,新老员工都有份。这是老周比Robin聪明的地方:只要员工积极性高,公司业绩好,老板的股份虽然稀释了,但是股价的上涨完全可以弥补这个损失,总体上还是比原来多。

  五、涨薪机会没比过,离职率是360低

  至于《去》文里说进了360后涨薪很难,所以刚进去时一定要开高价,用意就太明显了,就是想鼓动大家多要钱多开价,以此抬高360挖人的成本、降低360挖人的成功率。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自己进360后,已经涨了两次工资了。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还会有额外奖励,去年的几十个优秀员工,每人的年终奖是5000股ADS,目前价值75万,这仅仅是一年的年终奖。而百度的年终奖,说是相当于两个月工资,但其实很少有人拿到。

  至于360和百度,哪家公司的涨薪机会多,说实话只有HR才知道。正常来说,应该跟公司发展速度、个人成长空间成正比

  另外《去》文里还说,360员工离职率低,是因为公司威胁那些想离职的员工。这就有些扯蛋了,用屁股想想也知道啊,毕竟是互联网公司,又不是街头搞拆迁的,怎么可能呢?至于很多时候员工要离职前,老周老齐要亲自面谈确实是事实,这恰恰说明老板重视你啊!在百度,离职时也就是你的部门经理跟你谈一下,最苦逼的莫过于,你之所以离职,就是因为对这个经理有意见……

  360离职率低,按我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股权激励,第二是公司的成长速度。股权激励就不用说了,每年都在发期权,而且股票价格还有十几倍、几十倍的成长空间,谁舍得跟钱过不去啊?另外很多公司离职率高是因为公司里面气氛不好,而360发展很快,每个人的空间都大,公司里勾心斗角抢地盘抢资源的必要性就小了,而且大家都忙,谁舍得花时间搞政治啊?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多干活多出业绩多拿股票呢。

  其实360有一个挺独特的现象:公司里有很多跟了周鸿�十几年的老员工,而且是每次都跟着周鸿�一起换公司,最早的一批从方正开始,到3721、雅虎一直跟到360,尽管公司已经上市,老员工们几乎都实现了财务自由,尽管周鸿�不断被对手戴上暴君、流氓等各种头衔,被抹黑成一个最难伺候的老板,尽管这些老员工的级别不一定高,岗位也不一定重要,但是仍然还在忠心耿耿地跟着周鸿�干,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些人都是傻子吗?反观百度,新老高层不断出走(上一批高管几乎一个不留),别说创业元老,连当年的第二拨、第三拨员工都已经所剩无几,又说明了什么呢?

  用脚投票,这就是过来人作出的选择。

  最后说一句,大家可能觉得我有倾向性,这还用说吗?毕竟我离开百度到了360,这本身就是一个反复对比后的选择,没有比出优劣的话我脑袋发昏了来360啊?反之离开360去百度的人就少很多,而《去360还是留在百度?》这个标题本身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为什么不是《去百度还是留在360》呢?呵呵。

  当然,没有绝对的优劣,适合我的不一定适合你。你要是选错了后悔了也别骂我。

  附:为什么说《去360还是留在百度》是枪稿的典范之作?

  理由:1、刻意之作。文章很长,洋洋洒洒5000多字,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显然是精心准备的刻意之作,而非正常人在网上随手写的帖子。2、欲擒故纵。文章讲了很多360内部的情况,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真的部分,是为了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而假的部分,譬如说360监视员工邮件和聊天记录,譬如安全卫士上传用户隐私,才是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打击竞争对手。半真半假是枪稿的最高境界,就像《鹿鼎记》里韦小宝总结的那样:说谎的最大诀窍,是要在细节上逼真,细节越逼真越能增加谎言部分的可信度。3、歪曲误导。对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如果还要睁着眼睛说瞎话,显然只会降低文章的可信度。最好的办法是承认事实,但是在解读时加以歪曲和误导,这才是高明的做法,也是这篇文章多次运用的手法。譬如:员工离职时老周经常找来谈话,这个事实没法否认,干脆就歪曲成是老周威胁员工。4、降维攻击。读过《三体》的都知道,最有杀伤力的攻击,不是同一个层面的战斗,而是主动把战争拉低一个维度。这篇文章出台的背景,显然是360从百度挖了很多人,并且还在加速,已经到了将给百度造成“溃坝效应”的严重地步。由于百度自身某些难以改变的缺陷,要想阻止这一趋势蔓延,光靠给员工涨工资已经很难办到,而且由于360在期权诱惑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这么打的成本也实在太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像《三体》里面所说的那样,把面对面的决斗降维成黑夜里的偷袭,通过低成本的公关操作,把360描述成一个外界不可知的“黑域”,利用信息不对称来制造百度员工对360的恐惧感,以此降低百度员工争先恐后跳槽360的速度。

  作者袁百功投稿。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谷歌地图发布海底街景地图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地图今日发布了一项全新的街景功能:海底街景地图。用户使用“水下街景”功能看到的景象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夏威夷以及菲律宾海域的珊瑚礁以及生活在其中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谷歌的“水下街景”主要包括6个海底特定区域的全景地图。谷歌表示,通过这个项目,公司不仅仅能够为脆弱的且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海底世界保留珍贵的图片,而且还可以为那些没有机会亲身经历过海底世界的用户有一个身临其近的体验机会。

  谷歌地图和谷歌地球副总裁布莱恩-麦克顿(Brian McClendon)在官方博客中表示:“有了谷歌‘水下街景’服务后,用户无需身着潜水服,甚至不需要会游泳便可以轻松领略世界六大知名珊瑚礁的壮丽景色。现在,每个谷歌用户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雅克-库斯托(Jacques cousteau,著名潜水摄影家),并可以获得同海龟、蝠鲼这些海洋生物在澳大利亚、菲利宾或者夏威夷海底遨游的机会”。

谷歌地图发布海底街景地图

  据悉,这些海底全景图片由谷歌合作伙伴凯特林海景调查网站(The Catlin Seaview Survey)花费六个多月的时间收集而来。据参与其中的人员介绍,他们在每个水下机械设备上安装了3架相机,每隔4秒拍摄一次,之后再由特定的人员将它们拼接成360°全景图。

谷歌地图发布海底街景地图

  谷歌海底街景地图地址:maps.google.com/ocean

2012年9月25日星期二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在智能手机上能直接看到好友的实时位置地图,是很多用户的切身需求,例如朋友之间约好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见面时的场景,如何能既省时又准确的沟通各自在路上的情况,是一件令很多人头疼的难事。

  iPhone的Find My Friends(查找我的朋友)可以在iPhone手机用户之间实现位置追踪功能,用户在自己的iOS设备上安装这款软件后,向朋友发出一条查看其位置的请求,朋友接受请求后,用户就可以在列表或地图上看到朋友的位置,不过Find My Friends只支持iPhone手机,Android手机用户无法使用,现在,腾讯旗下的手机SOSO地图终于实现了这个功能,免费提供给手机用户,只要你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手机地图上看到对方的实时位置了。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首先下载Android版本的手机soso地图。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1.下载安装后进入手机SOSO地图界面,点击界面上更多中的【找TA】;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2.输入对方的手机号码(也可以选择通讯录的手机号码),即发出实时位置邀请;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3.对方会收到短信,短信里面会有一个链接,打开链接就可以进入实时位置分享;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4.在实时位置分享页面中,还能显示双方的距离有多少米,其中蓝色眼睛代表自己,红字眼睛代表对方,位置信息也是即时刷新的;

腾讯SOSO地图推出实时位置分享

  如果不想分享自己的位置,可随时退出位置共享,点击屏幕右上角的【断开分享】。如果一直保持分享,最长在24小时后系统也会自动退出位置共享。

  实时位置分享应用的场景有很多,例如:在陌生地方约会时,可以用实时位置看到对方现在在哪里了,由此便可解决焦虑与不安;情侣异地恋,可以用实时位置看到彼此的地点,由此不用担心对方撒谎;户外游玩走失无法描述自己的位置,可以用实时位置指引寻找最近的线路会面。还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等待大家来发掘。 

  目前手机SOSO地图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线了最新的版本,实时位置分享功能暂时支持安卓系统的手机,iPhone新版本的SOSO地图也将于近期发布。

  SOSO地图是腾讯公司提供的一项互联网地图服务,覆盖了全国近400个城市。通过SOSO地图,可以查询银行、医院、宾馆、公园等地理位置,找到地理位置相关的生活服务,如美食、汽车服务、旅游等;还提供了丰富的公交换乘查询方式和驾车导航规划功能,为人们出行提供出行导航。

  来源:投稿,作者:gacparliu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苹果iPhone营销策略

  相信许多人们都对近日苹果发布会上iphone5的价格很关注。在苹果发布会结束的几个小时里,5888港元这个词占据了百度搜索风云榜的第二位。可是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去疯狂追逐苹果呢?纠其原因本人总结了两个方面因素。

  一、苹果自身产品卓越的性能

  用过苹果手机或者了解苹果手机的朋友肯定都对苹果自身的一些性能与设计方面相当的感冒,因为其卓越的性能加上苹果刻意追求完美的操控感使其赢得了很多人的亲睐。

  二、苹果自身的营销模式

  当然也是最主要的还是苹果自身的品牌营销模式。亦今为止电子商品中还没有发现比苹果做的更好的产品销售了。居然可以让一个电子产品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如此庞大的粉丝团,恐怕没有哪家公司的电子产品能有如此成就了。

  苹果的营销模式就是充分利用产品的优势吊足客户的胃口。进行了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之后,让客户对产品本身产生充分的联想,使其产品产生爆棚式关注度,但是就是不出产品。当关注度慢慢经过预热期、火热期、最后直到客户关注度逐渐从最高点开始往下掉的时候。终于,新的产品发布了。这样使客户就会产生一种跟相思了很久的情人见面一样,火爆的销售场面自然而然的。

  苹果的成功与上面所说的两点加起来缺一不可。当二者结合,构成电子行业的一个神话也是必然的。

5888港币与苹果营销策略

  来源:流光倒影投稿

为什么应该放弃或减少使用MD5

  MD5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 5),是网络上广泛使用的散列(Hash)算法之一,可以实现将任意长度的数值映射为固定长度的较小数值,散列算法的主要特性包括:单向性、抗冲突性等。

  MD5是一种常用的单向Hash算法。它被广泛用于以下几个用途:

  1. 检查数据是否一致。将两地存储的数据进行哈希,比较结果,如果结果一致就无需再进行数据比对。这是利用了其“抵抗冲突”(collision- resistant)的能力,两个不同的数据,其哈希值只有很小的几率一致。相当多数据服务,尤其是网盘服务,利用类似的做法来检测重复数据,避免重复上传。
  2. 存储用户密码。将密码哈希后的结果存储在数据库中,以做密码匹配。这是利用了其做为单向哈希的特点,从计算后的哈希值不能得到密码。
  3. 校验数据正确性。将数据和数据哈希后的结果一并传输,用于检验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否有损坏。这是利用了很难找到两个不同的数据,其哈希结果一致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说明为什么对于上面三种用途, MD5都不适用。

  第一个用途尤其可怕。这个用途的最大的问题是,MD5在现实中已经被发现有相当多的数据都可能导致冲突。举例而言,如下两段数据的MD5哈希值就是完全一样的。

                   数据 1      4d c9 68 ff 0e e3 5c 20 95 72 d4 77 7b 72 15 87    d3 6f a7 b2 1b dc 56 b7 4a 3d c0 78 3e 7b 95 18    af bf a2 00 a8 28 4b f3 6e 8e 4b 55 b3 5f 42 75    93 d8 49 67 6d a0 d1 55 5d 83 60 fb 5f 07 fe a2                   数据 2    4d c9 68 ff 0e e3 5c 20 95 72 d4 77 7b 72 15 87    d3 6f a7 b2 1b dc 56 b7 4a 3d c0 78 3e 7b 95 18    af bf a2 02 a8 28 4b f3 6e 8e 4b 55 b3 5f 42 75    93 d8 49 67 6d a0 d1 d5 5d 83 60 fb 5f 07 fe a2                 输出相同的MD5 哈希           008ee33a9d58b51cfeb425b0959121c9

  这意味着,如果用户提供数据 1,服务器已经存储数据 2。通过简单的MD5哈希方式检查重复,服务器上为用户保存的数据就是2。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用户数据丢了!

  第二个用途很容易遭到rainbow table攻击,和明文存储密码的实质区别不大。更详细的分析可以察看这篇文章

  第三个用途里一般会在需要哈希的数据中混入某些秘密,也就是计算公式为md5(secret key + data)。 但这样并不适合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这是因为,从理论上上来说,如果知道md5(secret key +X),即使不知道secret key的内容, 仍然可能通过对X的分析,计算得到md5(secret key +Y),从而将X成功的替换成Y,导致接收方仍然认为数据是正确的。

  来源:坚果云投稿,坚果云是一款类似Dropbox的云存储服务。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为什么说内容营销是营销之王

  译者注:这是去年十月发表在美国著名的Entrepreneur杂志的官网上的文章,作者Mikal E. Belicove是Entrepreneur杂志的专栏作家,也是一名网站和网络方面的专家。随着今年谷歌不断推出新算法,内容营销在国外愈加火爆。而在国内,百度一直强调内容质量对SEO的重要性,并在今年发布新算法打击低质量网站,因此内容营销也将成为国内的重要营销手段。

  说到营销策略,内容营销已经被加冕为王。对于如今的B2B企业家来说,内容营销已经远远超过SEM(搜索引擎营销)、公关,甚至纸媒、电视和广播广告,成为首选的营销工具。

  今年夏末,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互联网营销软件公司HiveFire对近400名营销专家进行了调查,调查是有关B2B和营销状况的。调查发现营销人员正在放弃诸如搜索营销的传统营销策略,并把内容营销作为强化品牌形象所使用最多的策略。事实上,根据HiveFire的《B2B营销趋势调查报告》,使用内容营销的B2B营销人员的数量是使用纸媒、电视和广播广告的两倍。
那么,究竟什么是内容营销?内容营销就是创造和发布原创内容——包括博文、案例研究、白皮书、视频和照片等,以带来询盘,增加品牌可见度,并建立公司在领域内的专业形象。HiveFire的研究人员发现,如今有82%的B2B营销人员把内容营销作为一种营销策略,这个数字令人印象深刻。被远远抛在其后的是SEM,有70%的人使用它;再往后,有68%的人使用事件营销,64%的人使用公关,32%的人使用纸媒、电视或广播广告。

  78%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公司的最高营销目标是促进销售和询盘,还有人表示其目标是提升品牌知名度,以及建立或保持思想领导力(各占35%)。另有28%的人表示,其主要目标是增加网站流量,24%的人表示其目标是改进搜索结果。

  内容营销得以普及的部分原因是它不需要大幅增加预算,就能够带来高质量询盘,还能把潜在客户置身于品牌环境中。有近一半受访的内容营销人员表示,他们只把不到三分之一的预算用于这种营销。除了出于节约的原因外,B2B营销人员相信,他们的大部分客户和潜在客户会经常上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把营销活动的重点放在互联网上。

  最后,调查还显示,作为最高营销策略的“内容策展”——即为寻找、组织和分享内容的过程,正在不断壮大,比半年前增长了17%。内容策展被营销人员用来为营销方案加力,但它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近70%的内容策展实施者表示,时间不够用是一大问题,而66%的人表示缺少原创和优质内容是主要障碍。另有38%的人表示难以对结果进行衡量,37%的人表示他们面临着缺少内容策展实施人才的问题。

  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此项调查还是清楚地表明:不管你是进行B2B营销还是面向大众营销,内容营销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原文地址:http://www.entrepreneur.com/blog/220587

  中文翻译:牌巴子

  译文地址:http://www.sunyansong.com/why-content-marketing-is-king/

2012年9月21日星期五

谷歌关闭音乐搜索服务

  据Google黑板报报道,谷歌今天宣布关闭在中国的音乐搜索服务,并把相关资源转移到其他产品团队之中。关闭的原因是,该产品推出后影响力未达预期。

  2008年8月初,巨鲸音乐网与谷歌中国合作,尝试在谷歌中国的整合搜索中推出音乐搜索的试验版,这也是谷歌在全球的首次探索。一年后,谷歌音乐搜索正式版推出,这个音乐搜索服务,当时也被看作是加强本地化、进一步与百度争夺中国用户的举措。

  当时的谷歌音乐搜索是一种和百度不同的音乐服务运作模式的实验,用户无需为正版音乐付费。在线音乐广告分成的模式让各方都找到了一个提升用户体验、尊重歌手创作、尊重版权之间的平衡。

  现在,随着谷歌音乐搜索的关闭,用户访问后只能看到一个提示:谷歌音乐搜索服务已经关闭,请您在10月21日之前登录并下载保存播放列表。

  目前,Google.cn域名下只提供时惠、购物、翻译三个服务。

  以下是谷歌关闭中国地区音乐搜索服务的全文:

  关闭在中国的音乐搜索服务

  2012年9月21日 上午 10:10:00

  发表者:Google中国工程研究总经理杨文洛博士

  我们致力于打造可以真正改变人们生活的优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规划重点和优先次序是成功的关键—— 这意味着你不仅要仔细考虑应该开展哪些工作、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应该停止哪些工作 —— 两者同等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决定关闭一些产品,并把另外一些产品加以整合,使其成为现有产品的某些功能。

  作为这一过程的延续,我们决定关闭在中国的音乐搜索服务,把工作重点转向更具影响力的产品。2009年3月,我们发布了与巨鲸音乐网(Top100.cn)合作的Google音乐搜索,旨在为中国用户提供免费、合法的高品质音乐。但是,这款产品的影响力并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么高,因此我们决定把资源转到其他产品上。用户可在2012年10月19日之前登录并下载其保存的播放列表。而所有该项目的员工都将转到其他产品团队去工作。

  我们从不畏惧去尝试那些大胆的、勇敢的创新想法,未来也会继续这样做。我们将继续研发有趣的、潜力巨大的新技术。通过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我们能更专注于打造改变世界的产品,为用户带来真正美好的体验。

2012年9月20日星期四

从“去年今日”看社交网络数据处理

  “去年的此时此刻你在做什么?前年或者几年前的今天我在做什么?”或许很多人多多少少会有类似的想法,但不幸的是人类的大脑毕竟不是磁盘,绝大多数的回忆其实都已经被大脑所擦除遗忘,而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当下各种社交网络在你每天刷推、刷微博、更新 Path、Facebook、人人网的同时已经记录下了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在这里社交网络中微博承担的更多,因为那简单的一行字、一张照片、一个链接都记录着你当时在想什么,当时所在的场景,当时在看的内容,这些都承载着我们个人生活的细小碎片构成了我们的旧时光。

  腾讯微博“去年今日”

  因此借助包括微博在内的这些社交网络你就可以想起去年的今天、前年的今天甚至多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么,当然前提是在去年、前年或多年前你已经开始使用这些社交网络。在前一阵新版的腾讯微博就推出了这么一项有点类似“穿越”的功能“去年今日”,它可以在不影响用户正常刷微博的同时在右侧边栏提示“去年今日”的微博信息,点击还可以查看附近几天发出的微博。

腾讯微博“去年今天”

  “在日复一日的光景里,回味一番去年的今天你在做什么,想什么。或感动、或悲伤、或释怀,回头去看曾经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变化。不仅可以和一年前的自己对话,还能更方便地与自己的听众分享一段独家记忆。”这段功能介绍让人不禁想起在《Into Wild》这部电影结尾处即将死亡的 Alex 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在纸上写下的那句“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不出意料的,腾讯微博该功能上线后时间线用户叫好声一片,已经成为继”变身“功能外腾讯微博的又一个功能亮点。

  The Past ”过往“

  如果觉得只能查看去年或只能查看腾讯一家平台上的功能有点薄弱的话还有一个选择,The Past/ 旧时光开源计划可以满足你。

The Past 过往

  它可以聚合你在豆瓣、新浪微博、腾讯微博、Twitter、Wordpress 多家平台的时间线,“过往”里的“历史上的今天”可以看到有记录的所有往年今天的信息流。

  活过的证据

  众所周知社交网络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强传播性同时也意味着强即时性,很多事情虽然在当下能够喧嚣一时的事情或许转眼间就被下一个更加喧嚣的事件所取代,绝大多数的信息流都会在短时间内“烟消云散”,或许在一时能够起到传播信息、吐槽调剂心情、满足分享心理需求等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后面它们的功能基本都只有一个,“证据”,你活过的“证据”,你人生的“记忆”。

  当然这些对“活过的证据”的提醒式“想起”只是唤起你简单的回忆而已,人类大脑选择性的遗忘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是没有原因的,它可以让我们负担更少,更加专注前方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过度性的滥用记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一点相信看过《Black Mirror》/ 《黑镜》会有体会,当人类进入可以植入内置芯片、记忆影像可以被随时翻查的时代后人们便开始钻过去的牛角尖。

  社交网络数据处理

社交网络数据挖掘

  其实无论是腾讯微博的“去年今日”还是 The Past 的“过往”都是对个人社交网络数据的一种处理,随着社交网络逐渐成为用户日常行为习惯,对于用户在上面数据的分析处理也日渐重要,我们从旧时光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这种趋势,如个人信息的社会化搜索、个人关键字tag云、个人数据挖掘的基础上的个人名片等等。最近流行的时光轴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用户个人数据汇总,相信未来针对个人用户数据分析、整理以及继承的服务肯定有一天会大受欢迎,因为它真正贴住了用户的“心”。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9日星期三

用户体验史上六大里程碑

  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新浪潮的兴起“用户体验(UX / UE)“也被推向了历史最为人熟知的阶段,国内各互联网公司独立的用户体验部门兴起和普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日 UX Magazine 以“用户体验”的角度回顾并总结了近 20 年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六项里程碑突破。

  什么是用户体验(UX / UE)?

  用户体验其实是一个测试产品满意度与使用度的词语,是基于西方产品设计理论中发展过来的,英文全程为 User Experience,国外习惯简称为 UX,国内习惯简称为 UE 。用户体验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关乎界面 UI,更关注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

  1. 美国在线 (AOL)

  虽然近些年美国在线(AOL)混得比较惨,但在上一个互联网时代它曾经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之一,绝对的巨头互联网公司,也一度成为”互联网“的代名词。在其最顶峰的时期(2000 年)用户数达到 3000万,并在 1998 年吸纳了竞争对手 CompuServe,一年后又接管了 ICQ 、Netscape 和 Moviefone,千禧年的时候更是以 1810 亿美元收购了传媒帝国时代华纳(Time Warner),嗯,虽然最后成为美国并购史上最大的败局,但当时美国在线的强势在今天还是略见一斑。

美国在线(AOL)

  随着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在线辉煌不再,但其当时在线服务系统旗下多项交互式数字服务也给后续的互联网带来了很多突破, 如首次采用的图形用户界面(GUI)来简化用户的上网过程,它采用傻瓜化的点击技术 (Point & Click) 使用户可以轻松接入 AOL 服务。此外在”社交网络”流行前就建立了群体交流环境。当前它最大的功劳更是在于将互联网从工程师、科学家等高端专业人群之外普及,也是自此互联网正式从实验室开始走进普通大众家庭。

  2. 互联网搜索

  毫无疑问的,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话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它消除了信息孤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从 Google 用户一个简单的搜索框真正开启的互联网搜索时代已经过去将近 15 年了,直到今天搜索依旧是绝大数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 在美国,92% 互联网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
  • 互联网上 93% 的流量都是来自于搜索引擎
  • 在美国,搜索为 GDP 贡献了 1.2% 的收入

搜索-search

  搜索在界面上一般由由搜索框和搜索按钮构成,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字然后点击搜索后搜索引擎就会展示你想要的结果,这种无可简化的交互使得搜索是大多数网站和应用的标配组件。

  3. 亚马逊

  亚马逊是最早在网上开始经营电子商务的公司之一, 自 1995 年以来, 亚马逊已经成为当今电子商务 B2C 领域里公认的世界领导者。其中亚马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强大用户购物体验的直接结果。

  例如,亚马逊是第一个运用 Tab 式导航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也可以说是亚马逊普及了 Tab 式导航,在这种导航下用户可以快速的查找和购买产品。要知道在 Web 交互设计中存在“3次点击”的原则,用户在 3 次点击后无法找到想要的信息或完成某个功能时,便会选择放弃,而 Tab 式导航在相当程度上挽留了很多顾客。

一键下单-亚马逊

  另外亚马逊在电子商务网站交互上最大的创新就是其“一键式下单”(One-Click)功能,即只要你设置好配送地址和支付方式,在任何商品页面点击“一键下单”按钮,都会直接生成一份订单,无须你再次填写地址和支付方式。这项功能大大简化了用户下单程序,亚马逊为此专门申请了专利,之后任何使用 One Click 都需要支付专利税,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苹果。此外在用户推荐、个性化礼物等其他购物用户体验上亚马逊也有很多创新,这些都在交互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4. Napster

  十几年前肖恩·帕克的 Napster 除了将唱片界彻底颠覆外,就像美国在线那样将点对点(P2P)普及到了整个互联网,在 1999-2001 年间 Napster 被迫关闭的时候一款名为 BitTorrent 的软件悄然开启了新的时代,从这方面看 Napster 给互联网留下的不是 已经被关闭的 Napster 网络,而是一种让个人得到充分自由的能力。

Napster

  除此之外,Napster 还启发并推动了 iTunes、Rhapsody、Netflix 以及其他软件、网站的出现和发展, 是这些应用程序的应用程序的最早雏形,并将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音乐搜索、下载并分享等成为现实。

  5. 用户生产内容 (User Generated Content)

  如果你知道“Web 2.0”的话或许对“UGC”(用户生产内容-即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应该也不会陌生。在 2005 年随着 Web2.0 服务,如博客、RSS、Wiki、SNS、P2P 以及各图片、视频网站等的兴起,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成为内容的主要生产者,UGC 也摇身一变成为各互联网服务最主流的方式,直到现在依旧如此。UGC 在当时如此流行以至于 2006 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互联网上内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评选为 2006 年度人物。

Times-UCG
《时代》周刊“2006年度人物”封面

  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 UGC 现在国外的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YouTube、维基百科以及国内的人人、微博、花瓣、优酷、互动百科等都将是“荒凉的旷野”。虽然 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但这项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使用户对网站、服务的体验变得更加重要。

  6. iPhone

  在之前的我们曾介绍过 iPhone 上市 5 年带来的改变,除了对手机、电信、音乐等行业的颠覆外,其对触摸屏的普及以及对 App 应用开发的规定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体验的理解。

iPhone-UX/UE

  其实就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正是因为 iPhone 以及随后模仿 iPhone 的安卓的成功才使得移动互联网的新一轮浪潮兴起,才使得“用户体验”被如此空前的重新重视。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8日星期二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过去一段时间来,众多的网站遭遇用户密码数据库泄露事件,这甚至包括顶级的互联网企业–NASDQ上市的商务社交网络Linkedin,国内诸如CSDN一类的就更多了。

  层出不穷的类似事件对用户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往往习惯在不同网站使用相同的密码,一家“暴库”,全部遭殃。

  那么在选择密码存储方案时,容易掉入哪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这些陷阱?我们将在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菜鸟方案

  直接存储用户密码的明文或者将密码加密存储。

  曾经有一次我在某知名网站重置密码,结果邮件中居然直接包含以前设置过的密码。我和客服咨询为什么直接将密码发送给用户,客服答曰:“减少用户步骤,用户体验更好”;再问“管理员是否可以直接获知我的密码”, 客服振振有词:“我们用XXX算法加密过的,不会有问题的”。 殊不知,密码加密后一定能被解密获得原始密码,因此,该网站一旦数据库泄露,所有用户的密码本身就大白于天下。

  以后看到这类网站,大家最好都绕道而走,因为一家“暴库”,全部遭殃。

  入门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将明文密码做单向哈希后存储。

  单向哈希算法有一个特性,无法通过哈希后的摘要(digest)恢复原始数据,这也是“单向”二字的来源,这一点和所有的加密算法都不同。常用的单向哈希算法包括SHA-256,SHA-1,MD5等。例如,对密码“passwordhunter”进行SHA-256哈希后的摘要(digest)如下:
bbed833d2c7805c4bf039b140bec7e7452125a04efa9e0b296395a9b95c2d44c

  可能是“单向”二字有误导性,也可能是上面那串数字唬人,不少人误以为这种方式很可靠, 其实不然。

  单向哈希有两个特性:
1)从同一个密码进行单向哈希,得到的总是唯一确定的摘要
2)计算速度快。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显卡在高性能计算中的普及,一秒钟能够完成数十亿次单向哈希计算

  结合上面两个特点,考虑到多数人所使用的密码为常见的组合,攻击者可以将所有密码的常见组合进行单向哈希,得到一个摘要组合,然后与数据库中的摘要进行比对即可获得对应的密码。这个摘要组合也被称为rainbow table。

  更糟糕的是,一个攻击者只要建立上述的rainbow table,可以匹配所有的密码数据库。仍然等同于一家“暴库”,全部遭殃。以后要是有某家厂商宣布“我们的密码都是哈希后存储的,绝对安全”,大家对这个行为要特别警惕并表示不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看看哪家厂商躺着中枪了。

  进阶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将明文密码混入“随机因素“,然后进行单向哈希后存储,也就是所谓的”Salted Hash”。

  这个方式相比上面的方案,最大的好处是针对每一个数据库中的密码,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rainbow table进行匹配。 因为两个同样使用“passwordhunter”作为密码的账户,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摘要完全不同。

  10多年以前,因为计算和内存大小的限制,这个方案还是足够安全的,因为攻击者没有足够的资源建立这么多的rainbow table。 但是,在今日,因为显卡的恐怖的并行计算能力,这种攻击已经完全可行。

  专家方案

如何安全的存储密码

  故意增加密码计算所需耗费的资源和时间,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获得足够的资源建立所需的rainbow table。

  这类方案有一个特点,算法中都有个因子,用于指明计算密码摘要所需要的资源和时间,也就是计算强度。计算强度越大,攻击者建立rainbow table越困难,以至于不可继续。

  这类方案的常用算法有三种:
1)PBKDF2(Password-Based Key Derivation Function)

  PBKDF2简单而言就是将salted hash进行多次重复计算,这个次数是可选择的。如果计算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1微秒,那么计算1百万次就需要1秒钟。假如攻击一个密码所需的rainbow table有1千万条,建立所对应的rainbow table所需要的时间就是115天。这个代价足以让大部分的攻击者忘而生畏。

  美国政府机构已经将这个方法标准化,并且用于一些政府和军方的系统。 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是标准化,实现容易同时采用了久经考验的SHA算法。

  2) bcrypt

  bcrypt是专门为密码存储而设计的算法,基于Blowfish加密算法变形而来,由Niels Provos和David Mazières发表于1999年的USENIX。

  bcrypt最大的好处是有一个参数(work factor),可用于调整计算强度,而且work factor是包括在输出的摘要中的。随着攻击者计算能力的提高,使用者可以逐步增大work factor,而且不会影响已有用户的登陆。

  bcrypt经过了很多安全专家的仔细分析,使用在以安全著称的OpenBSD中,一般认为它比PBKDF2更能承受随着计算能力加强而带来的风险。bcrypt也有广泛的函数库支持,因此我们建议使用这种方式存储密码

  3) scrypt

  scrypt是由著名的FreeBSD黑客 Colin Percival为他的备份服务 Tarsnap开发的。

  和上述两种方案不同,scrypt不仅计算所需时间长,而且占用的内存也多,使得并行计算多个摘要异常困难,因此利用rainbow table进行暴力攻击更加困难。scrypt没有在生产环境中大规模应用,并且缺乏仔细的审察和广泛的函数库支持。但是,scrypt在算法层面只要没有破绽,它的安全性应该高于PBKDF2和bcrypt。

  来源:坚果云投稿,坚果云是一款类似Dropbox的云存储服务,可以自动同步、备份文件。

是电商,不是“电伤”

 

  当很多人抱怨,电商已是“电伤”以后,笔者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已然陷入的迷茫期。秉承对行业做贡献,承担行业发展为己任的原则,希望笔者接下来的内容,对于大家可以有所帮助,并同时期望让已经感觉到“电伤”的同学,起到一定程度的治愈效果。

  电商是什么?

  从笔者认为的定义上讲:通过电子信息手段的形式,所达成的每一笔业务,都叫电商。从理论上讲,有电话以后,电商就已经存在了。

  从另外一个层面理解电商:他是依靠网络,所达成生意的方式。当然,因为淘宝很强大,在聚光灯下,我们80%的电商新人,都把在淘宝上的商业行为理解为了电商。但是,从用户培养、电商发展的角度上理解,确实没错。

  而在此时,电商已成为了一个市场概念,于是乎我们开始要着眼全网来进行全网营销战略规划。而淘宝,只是这个大市场里的一个分支,一个渠道,而在淘宝里所做的任何动作,可以把它理解为手段、策略。

是电商,不是“电伤”

  渠道的分类

  站在乙方的角度,全网渠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商圈型:主要推荐的站点为淘宝,市场占有率高。但这种类型的渠道,就好比我们在shopping mall开一个店铺,我们的任何商业行为核心目的是分享shopping mall给我们带来的用户,而我们的主要核心也是将来shopping mall购物的人,引导至自己的店铺内,将其转化为客户;

  商超型:主要推荐站点为京东,市场占有率年年攀高,POP模式有其值得推荐。尽管在京东有各式各样的合作模式,但是,他对于用户的展现形式主体为“货架式”购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商品选择,而用户选择商品的入口主要是搜索、类目选择;

  特卖型:主要推荐的站点为唯品会,上市公司,用户口碑好,忠诚度高。主要销售形势是将其品牌通过多个单品进行打包的形式,进行特卖。特卖的核心在于价格、品牌为取胜基础,其次为款式;

  店铺型:主要为各品牌的独立站点。可以理解为商家自营的专卖店,这类站点的核心目的在网上其实不是为了销售而存在,因为网上找流量的成本很高,可以定位为品牌形象展示,在各类渠道的合作中,甲方对于乙方是否拥有这样的“独立专卖店”是及其看重的,因为,这代表了你对于从事电商的决心和态度。

  垂直型:主要推荐站点为乐淘。专注某一个大类的商品进行销售,给用户以目标感,这类平台的转化率相对会高,但也可能很低,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品牌、价格、款式。

  精品型:主要推荐展品为银泰。这类平台的用户消费能力强,对于品牌、款式的重视程度高,是有品牌、品味、价格的商家必争之地,不二选择。

  全网及运营策略

  当我们展开了全网运营策略的规划后,核心目的就只有一个了:盈利。电商之所以成为“电伤”,是因为绝大多数电商从业者把鸡蛋同时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而当你对于全网营销的渠道进行了深入了解后,电商,就不在“电伤”了。

  策略一:找重点,快盈利

  如果你的商品品质足够好,库存足够大,那么,可以考虑与全网的特卖渠道展开合作,并已需求货值最高的平台开始,已地毯式合作的形式,对其产品做好清仓工作。

  策略二:小投入,见成效

  如果运用团队不超过10人,如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淘宝上,那么,一年内你盈利无望。基本策略因调整为与商超渠道率先达成合作,并对其站点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类目营销方案(关于类目营销,往后会提到)。

  策略三:做供应商,不做销售商

  了解手头的资源优势,把销售环节通过自营转化为他营。其实,无论商超型、精品型、垂直型都有自采自销的业务模式。

  此处省略2万5千个营销策略……

  简单粗暴的人,被 “电伤”了

  电商很毁人。因为电商在网上,而互联网的基本传播逻辑是将数字放大化传播,最后导致一群人为此而疯狂,于是乎“烧钱”成为了理所当然。而“烧钱”的手段,方式,绝大部分人“简单粗暴”的理解为了广告投入。

  笔者不排除广告投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但是,你总的知道钱烧完后,给了谁把,又带来了谁把?

  于是,笔者的结论是,要想不在“电伤”,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用户心理和商业态度都要加强。电商不是一个今年投入,明年结果的行业,也不是简单粗暴的理解为花高薪请人,就能达成商业目的的行业。

  电商,一旦被简单粗暴的理解了后,结果,自然就“电伤”了。

  电商态度是什么?

  笔者一直认为,电商是要利润不要规模的行业,电商是可以树立品牌形象从网上到网下发展的品牌路径。同时,电商又是可以实现销售翻番的市场。

  但是,合理的战略规划与品牌的灵魂打造,才是电商人的标准态度。

  从几年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品牌型的欧莎、韩都衣舍,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销售翻番。但是,这两者似乎跟我们其实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因为时代背景下所给予他们的销售红利期,已经过去,你都没赶上趟,关注这些数据的结果只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电商的过去十年史是从品牌假货,再到有品牌的假货发展起来的。而未来十年呢?新奢侈品时代一定会来临,因为,电商是市场,在这里消费的人不在是游戏心里。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阿里云OS和Android的关系

  近日,有关谷歌Android和阿里云的争论闹得沸沸扬扬,谷歌高管、Android开发领头人Andy Rubin在其Google+主页中这样写道:阿里云系统采用了谷歌Android系统的运行环境,明显是由Android系统修改得来。

  Andy Rubin,事实是,阿里云系统包含了Android中运行环境,明显是从Android中演变而来,但无法与Android兼容。基于Google对阿里云网站上应用的分析,这个平台尝试与Android兼容,但未能成功。

  阿里云OS到底是不是Android以外的东西,笔者通过技术手段对其进行一些分析。天语W700是一款使用了“阿里云OS操作系统”的手机,笔者找到一个天语W700手机的阿里云OS的刷机包。打开粗粗看一下,和Android的刷机包没两样。里面的应用全部是apk,这意味着它们都是以Dalvik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的。

阿里云

[图1]

  Build.prop里面也指出是,Android2.2

阿里云

[图2]

  接下去来找其中的c library,因为我们知道,Android是在Linux内核之上运行了一套Google自己组织起来的架构。和通常意义上的GNU Linux一样,这个架构里最基础的东西之一就是C运行库。

  GNU Linux的C运行库是Glibc,而Android用的是Bionic。通过使用自己组织,编写的代码,Android可以从这一层以上避开GPL协议不允许发布者拥有保密源代码权利的限制。

  找到其中的lib/libc.so,也就是C运行库,用readelf查看它的符号表(这么做不涉及反向工程),可以在找到”bionic”。说明它的C运行库很可能是bionic。

阿里云

[图3]

  内核是linux kernel,基础的C运行库是Bionic,有Dalvik,上层的应用全部是Dex格式,这些东西说明W700上的“阿里云OS操作系统”不太可能是Android以外的东西。

  当然以上的内容无法用于推测,这么做是否与Android的授权协议产生了矛盾。但是有一件事情比较明确,如果提供这个手机的厂商没有提供其中linux kernel的源代码,那很可能是非法的。

谷歌反对阿里云:不兼容将毁掉Android

  据新浪科技报道,谷歌高级副总裁、Android系统创始人安迪·鲁宾(Andy Rubin)今日在Android官方博客上发布声明,称Android发展过程中的不兼容将毁掉这个系统,“尽管Android完全免费,但只有兼容设备才能充分享受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为同一个Android平台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出一大堆不兼容版本”。

  他同时在Google+上发布了这篇声明,并解释了背景:

  我们很惊讶得知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说“想做中国的Android”,而事实上阿里云正是基于Android的运行环境,即,显然他们是由Android衍生而来。

  根据我们对apps.aliyun.com上应用的分析,此平台试图兼容,但最终未成功。

  兼容Android很容易。“开放手机联盟”提供了所有的工具,以及指导如何做的细节。请看以下博文,解释了我们对于Android兼容性问题的思考,这关系到我们努力想建立的生态系统:

  声明全文如下:

  我们在开发Android系统时,希望它成为一款开源移动平台,免费提供给所有人使用。2008年这款系统发布时,即遵守Apache开源许可协议;从那时起,我们一直依照同样的协议进行研发和创新。所有人都可以从source.android.com获得这份协议。这种开放性使硬件厂商能够定制Android,提供新的用户体验,驱动创新,扩大消费者选择范围。

  作为这一开放平台的首席开发者和守护者,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应有开发者负有责任:他们采纳了Android,并耗费精力为之开发软件。每位开发者都在推动Android的进步。这是因为当他们为Android开发应用时,整个平台会变得更好,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会更强。开发者推出的Android应用越多,才会有越多的消费者受到优质软件内容(如《水果忍者》和谷歌地图)的吸引,购买Android设备。而越多的消费者选择Android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人员才能获得更大的受众,应用销量才能更高。这一战略能够实现“三赢”:开发者卖出更多应用,硬件厂商卖出更多设备,消费者获得更多功能和创新。

  用生物学的术语讲,Android有时会被称作“生态系统”。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它被称作“良性循环”,亦即通过反馈链条不断提升自身的事件集合。在这一循环中,每次迭代都会产生“正能量”。它会持续向前发展,直至某个外力介入并打破循环。

  我们最初在设计Android和“开放手机联盟”时,就是希望创造一个“良性循环”,让生态系统的每一成员均能获益。我们详尽考量了哪些外部因素能够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并意识到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是:Android部署过程中出现的不兼容。原因如下:

  假定这样一种情形:每款手机的Android系统都略有不同。比如,谷歌地图在一款手机上运行正常,却在另一款手机上运行极慢。举个例子:Android部署了一个API,能够在手机屏幕上没有活动时,通过休眠几毫秒的时间节约电池电量。这一原型API的功能类似于SystemClock.sleep(millis),“millis”是休眠的毫秒数。

  如果一家手机厂商以错误的方式部署了SystemClock.sleep(),并将括号内的参数设定为“秒”而非“毫秒”,那么手机的休眠时间将是最初设想的1000倍!这家厂商推出的手机运行谷歌地图时的表现将非常糟糕。

  如果由于兼容性的障碍,Android应用在不同设备上表现不一,那么消费者将离开生态系统,而开发人员将紧随其后。这意味着良性循环的崩溃。

  我们从未恪守“一种屏幕大小就足够”的信条;因此,我们提供了免费的“兼容性测试套装(简称CTS)”,在保证开发者和消费者不必担心兼容性的同时,让设备厂商实现差异化。CTS是一套软件工具,能够对平台进行测试和检验,确保(如上例)SystemClock.sleep(millis)的休眠时间仅以毫秒计。与Android一样,CTS同样遵守Apache开源许可协议。

  尽管Android完全免费,但只有兼容设备才能充分享受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通过加入“开放手机联盟”,每一成员才能为同一个Android平台添砖加瓦,而不是推出一大堆不兼容版本。感谢“开放手机联盟”的85家成员,是他们帮助我们建设Android生态系统,并持续驱动高速创新。感谢他们的支持,是他们让Android生态系统拥有了逾5亿部兼容设备,而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2012年9月14日星期五

iPhone5令人失望谁之过

  对于苹果和互联网而言,这都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我们等待着。等待一个时代的绝响,或者是另一个奇迹的开始。然而很多人的心里早已不抱希望。

  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进入同质化的时代,各种我们能够想到的都已经成了标配,留给设计的空间已不是很多。而很多伟大的狂想却都仅仅在概念阶段,还有许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或者还在等待着属于他们的时代。所以这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微创新的时期,这里不再需要神话。

  对于一向以设计出彩的苹果,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iPhone的惊人魅力,可能有大部分来源于它让人耳目一新的外观。而iPhone能一举成功,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中,依靠的也只能是外观。当然也可能独辟蹊径,不过那不是苹果的特长,也不是乔布斯的特长,而是前面说过的伟大狂想。苹果的设计自然是出色的,尤其就其在iPhone上的表现来说。从包装盒上的“在加利福尼亚设计”到美轮美奂的苹果官方店,我们也能看到苹果对这种能力的珍视和自豪。

  让我们想像一下,苹果会把iPhone5设计成什么样子呢,或者如果让我们设计iPhone5,我们将如何设计?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要求,都在想象之中。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苹果也给了我们一个想象之中的答案。这对于认为苹果总是难以预料的朋友,是一种不小的打击。于是“苹果从此没有了灵魂”,“乔布斯是真的死了”,各种各样的吐槽开始在网络里飞速蔓延,从沮丧转变成狂躁的人们似乎已经忘了昨天还在伤神的钓鱼岛问题。BBC的评价则更委婉,却也更可以作为代表:Apple got where it was by taking bold risks. Now it has become a company that copies others and plays it safe. 然而这真的仅仅是为了safe吗?不说iPhone5有多少改进,我们先看看iPhone5能有多少改进。如果要做全新的外观,苹果还必须考虑其他问题,尤其是与ios系统和前几代iPhone的概念和体验上的统一,这比颠覆式的设计更难做到。想象诺基亚的Lumia装载了ios系统,你能忍受吗?真正让苹果不能再做出颠覆式设计的壁垒,不是灵感的枯竭,而是已经固化了的苹果体验和苹果精神。iPhone只能是iPhone,如果要做Lumia,至少要是另一个品牌和产品线。相比为了出彩而搞一个怪物出来,笔者宁愿新iPhone只作平滑或者在你眼里平庸的升级。

iPhone5令人失望谁之过

  但是这些负面评价对苹果却肯定是一件难以处理的事情,这会影响销量,而如果没有了销量,那自然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神话的破灭。然而我们不能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抱着虔诚的敬意和殷切的期望来的。追究今天这个悲剧的根源,便是往日神化营销的弊端在乔布斯逝世后逐渐浮现了出来。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神化的背后,是品牌力量的透支。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最终还是要吞下这帮主亲手种下的恶果。

  传闻说乔布斯在临死的时候,为苹果制定了五年的计划,iPhone5的设计,是在其生前就已经确定了的。五年计划可能太过离谱,但乔布斯确定了iPhone5的设计,却有足够理由让人相信。即使没有确定,也一定是大概确定了。那么走到今天的苹果,有或者没有乔布斯,到底会有多少不同?

  乔布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成绩,还在于他在最合适的时候离开,终于苹果不再是神话,而乔布斯的神话却永远也不会破灭。

  想要颠覆式的创新,你可以关注Google Glass或者微软的Kinect,以及其它尚未上市的概念,而不是iPhone,无论iPhone5是乔布斯的作品还是蒂姆.库克的,它都是最好的iPhone。

  来源:赵小强投稿。作者邮件 xiaoqiangzhao (at) sohu.com

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

苹果发布iPhone 5

  苹果于北京时间9月13日凌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手机产品iPhone 5。同时还推出了新款iPod播放器。新产品与外界猜测的基本一致,屏幕变大,同时也变得更薄、更轻。

  参数

  iPhone 5主要参数如下,屏幕:4英寸Retina视网膜屏(640×1136);CPU:苹果A6处理器;摄像头:120万/800万像素 前/后摄像头;重量:112g;续航时间:225小时;数据接口类型:8针接口;SIM卡类型:nano-SIM卡;价格:5588港币/6388港币/7188港币;上市时间:9月21日。

  其他参数方面:iPhone 5厚度为7.6毫米,比iPhone 4S薄了18%;重量为112克,也较4S轻了20%,后者重量为140克;仍采用800万像素摄像头,但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拍摄;前置摄像头支持720P高清拍摄;内置三个麦克风,分别在手机的前、后、底部,具备降噪功能。

苹果发布iPhone 5

  iPhone 5支持4G LTE网络,采用A6处理器,相对于iPhone 4S的A5芯片来说,A6芯片在处理速度上和图形性能方面都达到了A5芯片的两倍。

  在电池寿命方面,iPhone 5的待机时间要高于iPhone 4S,大概支持8小时的3G/4G通话,或10小时的WIFI浏览。

  接口方面,iPhone 5采用了全新的8针接口,改变了自2003年以来的接口设计。新接口被称为“闪电”(Lightning)。为了适配老款iPhone的30针接口,苹果专门推出了一个转接头。

  价格

  售价方面,两年合约版的iPhone 5售价按照容量的不同分别为:16GB 售价199美元;32GB 售价299美元;64GB 售价399美元。与iPhone 4S发布之初的售价一致。

  按照惯例苹果也对老款产品进行了降价。调整后:8GB合约版的iPhone 4将免费,16GB合约版iPhone 4S降价至99美元。

  根据苹果的安排,iPhone 5将于9月14日起正式开始接受预订,9月21日在首批9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

  香港苹果商店的iPhone价格也进行了调整,16G的iPhone5价格为约合人民币4559元,16G的iPhone4S价格为约合人民币3824元,8G版iPhone4约合人民币2845元。

苹果发布iPhone 5

  总结

  iPhone 5总的来看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亮点,相比Android的飞速发展,iPhone的变化显得非常缓慢,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目前还没有运营商支持iPhone5的nanoSIM卡。

2012年9月12日星期三

为什么在线客服行业的大趋势是免费?

  网站在线客服,或称做网上前台,是一种以网站为媒介,向互联网访客与网站内部员工提供即时沟通的页面通信技术。目前主要的在线客服系统有基于网页会话的客服系统和基于IM软件(QQ等)的客服系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模式重要性已经凸显,在线客服系统已成为网络营销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企业网站形象,加强企业与访客互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来看传统企业、传统渠道做电商,他们需要什么来分析:

  1、需要一份做电商的行业策划方案;

  2、方案核心内容有二个:

  2.1、按什么样的步骤来搞电商,比较靠谱?即电商节奏是什么?

  2.2、如何搭建团队、建设团队?

  再深入分析,靠谱的电商节奏有几步?为什么?

  1、做淘宝;

  2、做网络分销;

  3、做官网B2C;

  4、全网全程营销。

  因为,一开始就上来做B2C,成本太高,团队还不成熟,风险太大,而做淘宝与网络分销,则技术、运维成本几乎为零,只管做网络营销即可,最划算,并且效果最好,为什么呢?

  因为,80%的网购人群在淘宝这个圈子里。

  等到淘宝与分销赚钱了,把官网B2C加进来,上官网日单过百后,然后全面展开全网营销。

  如图示:点击看大图。

为什么在线客服行业的大趋势是免费?

  继续深入分析,看到了吗?在线客服系统只有在第三个阶段,才可能用得上,并且日单过百前,最需要的在线沟通方式有二:

  1、是在线沟通,即在线客服系统;

  2、是呼叫中心,即电话沟通。

  实践证明,呼叫中心效果更好,其次是在线沟通,而在线沟通所需要的功能并不多,官网B2C上线后,各种营销手法将逐步全面展开,手法众多,投入逐步加大,这时传统企业、传统渠道最需要的是:

  1、众多营销手法,分别效果如何?

  2、哪种营销手法效果更好,以便迅速放大?

  3、那个美工做得页面最好?带来多少销售?

  4、那个策划的文案质量最好?带来多少销售?

  5、那个营销河道带来的注册量最多?

  6、那个BD带来的流量、销售最大?

  如此等等,最需要的是这些,这些是什么呢?

  是:流量分析+数据分析+数据智能+客户管理+追销工具

  而市场上实际情况如何呢?

  在线客服系统收费,并且奇高,租赁版要500~几千不等,服务器版更是要高达数万,几十万,这完全不符合市场需求,而传统企业因不懂网络营销,信息不对称,被欺骗购买,其实在市场许多的免费在线客服系统,完全适合官网B2C日单100以内的需求,而日单一旦过百,则官网B2C的销售流量要逐步自动化,根本不需要在线沟通这种落后的方式了。

  而在电商服务领域内,能够真正提供全网全程网络营销服务的,只有平台电商,如商派、Hishop、313建站大师,因为,所有的这些服务,都是平台上的衍生品。

  平台电脑的发展趋势是:

  1、平台免费化,即其中的客服系统是免费的;

  2、增值服务插件化,插件标准化;

  3、个性化服务可以定制(这也只有大的平台电商服务公司能够提供,客服公司根本没有实力)

  如图,平台电商插件示意图:点击看大图。

为什么在线客服行业的大趋势是免费?

  来源:Tomeli(原53KF副总裁)投稿,原文链接。原文网址:http://www.gendan.cn/post/kf-free.html

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

常见的网络通讯录产品

  网络通讯录是一种利用网络来实现通讯录存储和备份的服务,网络通讯录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实现联系人信息的同步。早先我曾经设计了一个《基于云计算的通讯录产品》,主要以Plaxo为原型。

  实际上,除了Plaxo之外,国外还有不少Web通讯录产品,以下是一些比较出名的国外通讯录产品,其大部分都支持手机客户端。

  国外网络通讯录产品

  1、plaxo

图:Plaxo首页

  Plaxo是一家专业的在线通讯录提供商,公司位于美国加州山景城,据该网站介绍,他们有4000万用户,该通讯录提供付费同步方案,可以实现与Outlook、Gmail等邮箱的自动同步。Plaxo还具有部分社交网络的功能,用户可以发布微博、博客、上传照片等。

  2、soocial (Easy and Complete Contacts Sync)

soocial

  Soocial和Plaxo非常类似,也是通讯录同步和管理软件,可以导入Gmail、Yahoo、iPhone、Android等通讯录。

  特色功能:保留了每次编辑通讯录的历史记录,可以查看某个联系人的所有编辑历史信息。

  3、memotoo (synchronize Contact )

memotoo

  通讯录同步支持Outlook、Facebook、Linkedin、Aol、Hotmail、Yahoo、Twitter、iPad、iPhone、Nokia、Android等。

  通讯录搜索支持LDAP目录地址搜索,可以在各个邮件客户端进行帐号搜索功能。

  除了通讯录同步之外,memotoo还支持同步书签(Firefox、索爱、诺基亚)、邮件帐号(Gmail、Hotmail、Yahoo)、手机短消息(诺基亚和Android),可以在线发送邮件和短信。日程日历同步和管理,任务管理,文件管理和同步(Facebook、黑莓、诺基亚、iPhone、Android等)。

  提供的功能较多,但是UI界面不太美观。

  4、linkedin (社交+通讯录)

linkedin

  通过好友关系自动生成通讯录,通讯录可以按照标签、公司、位置、行业等细分,通讯录用户的状态更新会自动显示在首页。

  5、gist (Social CRM , Online Contact Management)

  支持导入用户在各个社交网络(Facebook、Twitter、Linkedin)的好友关系,支持导入Google通讯录,Salesforce、CSV、VCF文件。

  6、Xobni (email and address book management)

  一款Outlook电子邮件组织整理程序,Xobni以插件的方法嵌入Outlook,便于用户共享和搜索Outlook中的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而Xobni的名称也是把Inbox(收件箱)的名称完全倒了过来。Xobni可以把邮件内容进行智能过滤,或从收件箱中提取出电话号码等信息。当使用者搜索某个人之后,那么关于这个人的所有内容将在Outlook右侧的面板显示出来。

  国内网络通讯录产品

  国内通讯录大部分是手机通讯录产品,目前手机版通讯录有:友录通讯录、火种通讯录、QQ通讯录等,iphone版有i通讯录。通讯录同步的产品目前大多数是手机和网站的同步。

  基于手机和网站的通讯录同步有:人人同步免费版(同步人人网和手机联系人)、QQ手机同步(同步QQ邮箱和手机)。

  总的看来,手机通讯录上的产品较多,很多产品已经非常完善。但是国内产品可供参考的并不多,稍后我会出一份较为详细的国外通讯录产品的分析说明。

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

微博软植入营销案例

  随着秒时代、微经济的到来,微博真的火了,如何有效利用这一火爆的网络工具成为大家关心的核心问题。目前“品牌及产品曝光”、“互动营销活动”、“搜索引擎优化”、“植入式营销”这四种形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和品牌的营销必备杀手锏,互联网行业巨头百度也不甘落后。

  在继度娘爆红、爱乐活新员工福利和李彦宏鸡翅门之后,微博上疯传的一张手写简历透露了百度的营销人员也在发力微博,不过根据初步分析,百度魔图的微博软植入的传播自发性和原发性特征较为明显,说明其软性植入还是比较自然的,人为操作的痕迹较轻。

  那么到底何为微博软性植入?广告软植入想必大众已经司空见惯,从冯小刚、徐静蕾的电影到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从各类赛事运动员服装到各大会议的桌面饮品;而在微博,能够真正引起用户口口相传的内容的确需要更贴地气的创意和更加隐蔽的手段。“我终究没能飙得过那辆宝马,只能眼看着它在夕阳中绝尘而去,不是我的引擎不好,而是我的车链子掉了”—— 这是宝马的微博软植入内容。没错,微博无疑是植入式广告的最好载体之一。LV推出一款时尚的新包,兰寇一个新的化妆品,宝马的一款新车,通过一幅照片,一个话题,一个故事,加上代言人的人气,可以立即引起成千上万个粉丝的关注和讨论。

  但当微博用户们看过了越来越多的软植入微博广告之后,一般的微博炒作已经逃不过看客们的火眼金睛,所以现在大部分微博软性广告大都需要人为操作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微博软性植入都是炒作才能传播,百度魔图的成功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自传播例子。

  首先,这是一个用图片植入方式的微博段子,内容仅仅是一个手写简历的照片,并没有利用任何社会热点内容作为引爆话题点。微博本身也是来自一个微博分享网站,通过两个从该网站收集段子素材的微博大号开始了首次自发性传播。

百度魔图

  此后三小时后,微博上其他多位用户也开始了该条微博的传播,并点明了该微博的来源。

百度魔图

  到微博首发后24小时,8月6日,该条微博被更多大号相继转发,并开始了二次传播。

  8月9日,该图片仍在被转发,转发内容加入了转发者的扩展。

  至8月12日,已经出现与百度魔图微博互动的自转发用户。

  到8月15日,该微博的原发文字内容已经改变成各种摸样,但是图片的转发与传播仍在继续下去。

  根据粗略搜索统计,该条微博整体转发数量已经超过一万次,覆盖人群高达1千万,从数据来看效果不错。从百度魔图软性植入的手法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润物细无声”,植入式广告应当让受众发现不到它,即广告不应当给通俗受众带来负功效而应当相反,在领受广告的同时获得收益——快乐或者知识。

  2、格外要关注那些粉丝多的用户的评价,由于他们的评价影响力更广。

  3、可以捉住这些热点植入广告。每个热门都有产生、成长、高涨、退潮几个阶段,要活络的发现热门的成长过程,不要等热门退潮后再做文章,那时已经了无新意,引不起观众的乐趣了。

  最后,微博营销是有成本的,其中策划的脑力成本才是最高的,不花钱而获得爆炸的效果基本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够靠自身内容传播起来的微博只不过是有的创意好又赶上了热点,所以平时多下苦功做内容,机会来时才能抓住机遇产生爆炸式的效应。

  来源:渡雨投稿。

360搜索引擎并非救世主

  8月16日,奇虎360低调推出综合搜索,360拥有强大的用户群和流量入口资源,这对其他搜索引擎将极具竞争力,该服务采用二级域名so.360.cn,整合了百度搜索、谷歌搜索内容,可实现平台间的快速切换。据了解,虽然综合搜索和通用搜索还有一定的差别,但这显然是360进军通用搜索的一个跳板。

  随后,奇虎360又在两天后推出独立域名360so.com,这说明360已正式告知百度说“我胡汉三又回来啦”。可想而知360对搜索引擎这块领土有着面对百度持久站的准备了,很多初级站长或是SEO就在此时对360搜索的评价为时过高了一些。

  其实,360综合并非是我们的救世主,我们应该冷静的看待“3B大战”。

  笔者为此做出了一些详细的分析。

360搜索引擎并非救世主

  一、360搜索十年的筹备

  奇虎360至百度出现后业绩层层下降随后关闭搜索服务,至此为止已有十年有余。虽360这十年在不断的为搜索这块市场做基础和努力,并且这十年也并非小视。

  这十年,360开起了杀毒领域的第一个免费,也做到了桌面霸主之一,大大小小的商战也经历了不少,这些都是奇虎在为搜索市场努力赚取用户。

  从上述可以看出,360对搜索市场的肯定与坚持,但这十年中百度也不甘示弱,从小小的百人公司逐渐的壮大并在2005年8月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从上市至今已有七年时光,在这七年里百度也相继推出了不少的产品和搜索技术的提升,打跑了“谷歌”成为国内搜索市场的霸主。

  二、技术专业度分析

  360与百度在搜索领域上的技术方面这个问题是站长们所需要关心的问题。

  百度是一家从始至终都专注与搜索引擎的公司,光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来看,就是一个权威的搜索领导人。李彦宏自身国外留学,在国外Infoseek企业担任资深工程师,随后他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的应用于Infoseek的搜索引擎中。并获得多项搜索引擎方面的技术创新与专利,1999年回国创办的百度。从这些因素而言,李彦宏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管理人,并且还是一位对搜索领域极具创新开发的一位顶尖工程师。

  而360却是一家从流氓软件3721做起的公司,3721随后被雅虎收购后离职创办奇虎公司,推出360喊打喊杀的打击3821流氓软件。整个时间从开始到结尾都有360的参与,让我们使用了3721流氓软件的是它,要我们不用3721流氓软件的也是它。好人坏人都是360在做,目的就是快速的吸引住大众的眼睛。

  从搜索引擎优化师的角度而言,从蜘蛛爬行、预处理、提取关键词、分词、重要信息分析、网站重要度分析、这些技术360都还远不及百度的十分之一。

  三、从用户来源分析

  目前为止,虽说360已经超过google的市场份额,但就从360搜索的用户来源分析,大多来自于360自身产品:360大全、360浏览器、等等。从百度搜索数据分析:“360搜索”关键词日百度指数为19141,“360综合搜索”关键词日百度指数为3153.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360并不是吸引了很多百度用户到它的网站。百度也不会因为360搜索的出现而快速的带来较大的损失。

  综合上述分析

  360并非是我们的救世主,它的出现只是叫醒百度该好好做了,你不好好做我就会超越你。每个行业每个市场都需要竞争对手,有了竞争对手才能自我的提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鲢鱼效应”。

  如果想存活就必须不断的跑着,一旦停下就会被后面追着你的企业灭掉。百度独掌国内搜索时间太长了,360搜索的出现就是为它们敲了一个警钟。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各位更深度的了解“3B”这两家公司,能更好的分清搜索市场的大权在那里。

  来源:胡益博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9日星期日

软件加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软件开发商通常都会使用某种加密技术来保护其软件,以防止非法使用。另外,还需要通过软件加密来实现软件的按购买内容授权,以实现销售利润的最大化。

  软件加密技术根据是否使用专用的硬件设备分为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和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是指加密需要与一个专用的硬件设备绑定,目前主要的硬件加密方式是加密锁,俗称加密狗。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是指不需要专用硬件设备的加密方式,一般采用与终端设备软硬件信息绑定的数字许可证,也称电子授权形式。

  单纯认为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比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安全是不正确的,因为软件的安全性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加密产品的安全性、加密策略的设计、应用软件本身、操作系统、驱动、硬件、数据通讯等等,是一个综合的技术范畴,不能够简单地由某个方面来断定其是否安全。

  在国外,电子授权和加密锁的市场占有率是旗鼓相当。因为使用习惯和历史原因,加密锁目前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加密锁是网络不发达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纯客户端的技术,缺乏管理和统计功能,硬件的存在也带来了生产、物流、驱动安装等诸多不便,不仅成本高,而且无法实现软件的网络化发行和销售,正在逐渐走向衰落。

  而目前电子授权的发展可以说是方兴未艾。电子授权保护方式越来越多融入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SaaS理念,不仅更加方便使用和管理,而且能够实现软件电子化发行,又符合当今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大有取代加密锁独占软件加密市场的趋势。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公司,Microsoft、IBM、Autodesk、SIEMENS、Adobe等,使用的都是电子授权软件保护方式。

  在国内,软件开发商使用加密锁的比率较高,除了与国外相同的使用习惯和历史延续的原因外,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1.国内厂商普遍认为,加密锁比电子授权安全。

  2.国内没有可用的电子授权产品,国外电子授权产品的价格又太高。

  实际上,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改善,联网激活对大多数国内用户来说已经不是问题。而且前面也提到了,认为加密锁比电子授权安全的观点是偏面的、不正确的。从现实情况看,加密锁更容易通过硬件复制来破解,而且已经形成了完成的盗版产业链。反而是电子授权方式因为没有硬件无法复制,又需要网络激活和验证,实际上具有非常好的保护效果。另外,国内也已经出现了一些提供电子授权产品的公司,他们中的2-3家公司一定会随着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而成长和壮大起来。

  所以,软件加密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无硬件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下面,我们从软件加密方法说起,具体阐述一下软件加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软件加密方法

  前面提到过,软件加密技术分为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和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

  1.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

  基于硬件的加密方式主要是加密锁,一些重要信息,如加密密钥、敏感数据、授权文件、自定义算法等都可以存储在加密锁中。

  加密锁从接口形式分为并口和USB口两种。并口是早期的使用的形式,因为插拔不方便和与打印机冲突,现在已较少使用。目前大多数开发商使用的都是USB接口的加密锁。

  加密锁从CPU类型来说分两种,一种使用单片机作CPU,另一种使用智能卡芯片作CPU.单片机硬件本身容易被破解或复制,因此中高端的加密锁越来越多地使用智能卡芯片作CPU,以防止硬件被破解。但智能卡加密锁的破解也越来越多,一是因为芯片分析技术和仪器越来越先进;二是智能卡程序写好后要交给芯片厂去制造,在这个环节程序有可能被泄漏出去;三是同一品牌的加密锁,CPU程序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开发商数据和密钥等,如果这些文件流传出去,是很容易复制的。

  加密锁虽然具有一定的安全强度,但也有不少缺点:

  1)适用于传统的一次性永久授权,无法方便实现试用版本和按需购买

  2)硬件的存在带来了生产、物流、安装和维护成本

  3)无法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发行、升级、跟踪和管理

  4)一旦被破解,就可以大批量复制,难以补救

  2.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

  基于软件的加密方式主要是电子授权技术,具体还分为注册码和许可证文件两种:

  注册码也称为序列号或授权码,通过对软件用户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的某种变换得到,可用的软硬件信息包括:CPU序列号、BIOS序列号、网卡号、硬盘序列号、计算机名称等。使用的变换算法有自定义算法或标准的加密算法等。用户在软件安装过程或第一次使用前,需要输入注册码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软件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注册码保护方式的优点是使用简单,缺点是安全性不高、无法实现复杂的授权需求。

  许可证文件和注册码绑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相同,只是注册码由于长度限制只能使用一两个软硬件信息,而许可证文件可以使用多个软硬件信息。而且,许可证文件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可以实现复杂的授权需求,甚至可以存储一些用户信息。典型的许可证文件实现方法是使用非对称算法的私钥对许可证文件进行签名,而公钥嵌在软件代码中。因为加解密过程不对称,私钥又存在授权服务器上,所以很难通过分析授权文件进行破解。

  电子授权保护方式的优点是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因此也不需要安装驱动和客户端组件,可以实现软件的电子化发行。电子授权保护方式的缺点是对不能联网的用户,需要手工提取计算机信息,获得注册码或许可证后再手工导入,使用上不是很方便。另外,国内提供电子授权产品的开发商寥寥无几,这也限制了电子授权保护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二、软件加密行业发展现状

  1.加密锁

  国外主要的加密锁提供商有美国的SafeNet公司和德国的Wibu公司。

  国内主要的加密锁提供商是深思洛克和飞天诚信。这两家公司因为产品价格低、抢先推出智能卡加密锁、本地化做得好而在国内占据一定市场。

  2.电子授权

  国外提供电子授权产品的公司有Flexera Software和SafeNet.其中,Flexera Software专注于电子授权领域,产品的易用性和功能做得比较好,但产品的价格也非常高。

  国内提供电子授权产品的公司有北京比特安索(BitAnswer)、深圳易用(Euse)和Safengine公司。

  也有极少数的公司会自己开发电子授权方案,但开发商自己开发的方案通常都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非专业人士开发,安全性上存在很大漏洞

  2)难以实现灵活的授权控制,管理和统计功能也非常简单或者没有

  3)很可能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推出的短期方案,并在今后因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等问题产生远远超过预期的持续投入

  4)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所带来的对软件授权模式的新需求

  三、软件加密行业发展趋势

  软件加密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云计算和SaaS的流行,软件产品的提供方式正在向着网络化和平台化的方向转变。对广大软件开发商而言,使用SaaS产品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软硬件购买和维护成本,还可以实现按需购买,在降低使用风险的同时,也迫使平台提供商不断完善产品和提升服务,以留住客户。

  向着网络化和平台化发展也是软件加密技术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加密锁技术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市场也已接近饱和,增长缓慢。硬件的存在和使用习惯的原因使得加密锁无法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必将被电子授权方式所取代。

  电子授权技术正在经历从早期的注册码形式向功能丰富的许可证文件形式的转变,验证方式也从离线手工验证发展为自动网络验证。特别是授权管理思想的提出,使电子授权技术从单一的软件授权认证发展为授权认证、授权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多种功能兼备,大大提高了软件开发商的授权信息化水平。

  可以预测,未来的电子授权产品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统一的授权管理平台:由专业的第三方安全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基于互联网的一站式软件保护和授权管理平台,无需安装和维护,成本低,易于使用。

  2.灵活的授权方式:支持传统客户端软件的授权和云计算模式软件的授权;可以按时间、次数、功能模块进行授权;授权可以绑定计算机软硬件信息、加密锁,或者通过用户名密码验证方式进行授权。

  3.简单友好的使用体验:基于WEB,可随时随地访问;用户可以自助购买、激活和更新软件,可以随时了解自己购买软件的相关信息;软件开发商可以了解软件的激活信息和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组织成员协同完成软件的授权设计、实现、管理和维护等工作。

  4.云授权模式:这是一种云计算模式的软件授权。传统的软件是纯客户端实现的,授权也在客户端。虽然云计算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转变难度大,对传统软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云计算改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具体的实现思路是,只将软件的授权从客户端转移到云授权服务器上,这样对软件的改动很小,却可以即刻享受云计算带来的好处:高安全强度、按需购买、云存储。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关于产品的若干思考

  本文将要论述的话题是围绕着如今繁多的互联网产品展开的,笔者将会尽可能的做以精要的说明,从逐点优化的产品优势开始说起,最终聊到卓越产品乃至极致产品所需要具备的要素。

  开始正文。

  优秀产品靠的是不断完善: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PC终端还是智能机,几天的时间,用户就会发现需要升级的软件/App有很多。我们就先来聊聊这个。现在的软件厂商们很注重效率,往往隔三岔五地在推出软件的Beta版本,但软件实质性的功能变化一般都不会很大。那么它们这样反复地更新,究竟有什么样的意图,下面几段,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不断更新版本的软件,从产品,用户,营销手段三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

  对产品而言:

  用户使用软件时及时发现的bug或者是产品本身不够优化的用户体验,都会及时在下一个版本中得到改良。产品一直在改变,一直在优化,所以说在性能上肯定是不断增益的。

  对用户而言: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不断推陈出新的策略似乎使客户端软件会更加的与自己拉近距离,提高一些黏度。只要每更新一次,就增加了用户接触软件并使用它的频率,会逐步培养出用户习惯,用户自然也就会下意识的在需要时记得使用该软件。况且由于软件的不断更新,使得用户对于软件的感觉上则是其功能在不断地增强,软件在不断地完善。每更新一次,在潜意识里面都在告诉用户软件的功能在不断地强化。由此,不断地更新产品,就是在逐渐强化产品在用户大脑中的性能。这就是产品经理们的“诡计”。

  对营销手段而言:

  从营销的角度上来说呢,由于用户反复接触软件的次数越多,该产品的定位就会越发的鲜明,这就会逐步的提高品牌效应。随着时间的推延,功能性会与产品本身产生奇妙的联系。比如:安全与360产生对等,聊天与QQ产生对等。产生冥冥中的对等性,这就是软件厂商最希望的结果。

  卓越产品需要有“范儿”:

  上面本人分析了不断更新产品的若干好处,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可以起到优化作用的,也可以将产品逐步达到优秀,但是,这样的操作手法真的可以造就卓越产品吗?

  我认为,优秀与卓越,中间跨着一道坎,这就存在于产品思维上的缺陷。很显然,上述的种种做法从整体上来看不大符合苹果的风格。逐点优化,和别人拼软件,拼硬件性能,都不是苹果的范儿。苹果一贯是特立独行,坚持在做软硬件一体化,看似封闭的机制却使得公司一度达到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境况。一味的依照用户的需求去改良,去完善,也许会做出具备很高适宜度与体验度的产品,但是一般来说,却很难做出极致的产品,因为用户的思维只可以使产品更加的好用,至于产品灵魂的缔造与风格的设计,这不是用户所需要考量的范围。用户只是使用者,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会有总体的感觉,好用还是不好用;也可以细化到一个点上,会考量到哪一点不好用,不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但是如果指望用户坐下来考量产品如何大幅度创新,这大概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好的产品一定是有着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做为引导,形成的是一个整体上的构思,这与常年累月一步步优化下来的产品,有本质上的区别。

  综上两种模式所述,只有创造与积累,才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卓越的产品。创造指的就是革新式的变化,积累则指的就是充分优化产品本身。所以说,我在这里并不是在一味地鼓吹产品不需要运营与优化,我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市面上的产品越来越多,大家都争着走一条路,开始时确实会很好走,也会得到认可,但是时间一长,当每个产品经理都开始如此行动时,也就接近这条路的末端所在了。

  其实,说来说去,卓越的产品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卓越的产品经理上,而不仅仅是框架式的教条上,教条上的积累永远不会历练出卓越的产品。

  来源:yangguo1202投稿,作者Email:yangguo1202 (at) gmail.com

2012年9月6日星期四

问诊微博

  新浪微博的创新不可谓不多,多条战线多点开花,让人眼花缭乱,不过真正能影响微博进化进程的创新乏善可陈,虽然说通过不断试错来寻找方向,但挖了这么多口井,没一口能挖出水来,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挖井方法的问题,更要考虑地址选择的问题。在错误的方向上试错,试的越多,错的也越离谱。

  新浪微博的基石是关系链,博主通过关系链与粉丝们共同构成一个圈子。新浪是通过明星大V来构建最初的关系链。这里就有几个大坑,一些人跳进去到现在还没出来。明星大V从某个方面来说,是信息价值的保证,是经过传统媒体验证并背书的,学术明星或娱乐明星等,他们的信息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高价值的,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信息的过滤器,可以帮助受众快速获得有效信息,这是一。有人就有江湖,明星大V们作为圈子的中心结点,拥有社交属性,这是二。(还有其他的坑,略过)

  这两个属性就引出关系链,圈子的特征。有价值的信息在明星大V们的圈子里流动传播,那么关系链就是信息传播渠道。明星们的圈子社交属性,那么关系链就是社交功能的载体。(严格来说应是逆推)

  关于社交属性,博主不管是不是明星都具备这一属性,于是就有人搞实名社交,搭建关系链,现在这个坑埋了一堆人差不多也填满了,百度似乎也埋在里面过。

  现在说新浪微博,从一开始,微博就拥有海量的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高效率的分发到需求者面前,新浪采取明星策略,通过明星的背书功能,在明星周围聚集一批粉丝,就是聚拢一批信息需求者,不知不觉完成了关系链的搭建,有了明星为中心的关系链,信息传播效率就高了很多,一条信息经过明星们的转发可以快速扩散,大范围的传播。明星们得到的足够的曝光度,粉丝们也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关系链信息传播功能的实现是粉丝与明星们的蜜月期,这个时候的圈子还算比较正常,大家都是人以群分,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加入到不同的圈子。新浪微博也在这个阶段快速扩展。

  明星效应太耀眼,由此获得的成功太不可思议,新浪微博明显没有意识到关系链的存在价值,从而进入到过度消费明星阶段。

  新浪微博上的关系链重要节点是明星,若该明星账号停用,那么由此的关系链就此断裂消失,所以明星是关系链进行信息传播的关键,另一种表达就是,明星是关系链信息传播的瓶颈。从新浪微博整体来说,信息传播的效率由一群明星们所掌握,面对海量的信息,这群明星们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对于草根来说,想获得什么信息,不想获得什么信息,很大程度上由明星们决定,同时草根们由于无法拥有自己健康的关系链和圈子,自己的有价值言论在明星们的阴影下小范围传播,其无力感与日俱增,直到沦为一个看客。

  明星背书功能上的弱化。人无完人,言多必失,明星们在微博上展示了自己擅长的一面,同样显示了自己其他方面的素质,对明星了解越多,评价也就越客观,很多偶像导师形象由此坍塌。明星们对信息的背书功能弱化,其对信息的过滤功能也就弱化,关系链重组,关注、取消关注成为粉丝们的规范动作。新浪在旁则傻乐乐的看着明星成为笑星,置脆弱的关系链不管不顾。

  第三条,明星们的社交属性始终是存在的,只是显现的方式程度不同。当信息传播渠道由明星们掌控,明星们可以渠道内传播特定的信息,形成私人的圈子,依靠圈子里的死忠粉丝,在微博上党同伐异,不问是非,忙着站队。微博成为明星们的名利场,新浪则忙着删帖,想着怎么捞钱。

  微博上的圈子本该早就出现的,但是正常的圈子,是关系链信息传播功能的充分体现,用户们通过高质量的信息为纽带,形成一个个志趣相投的关系链和小圈子,圈子里更关注的信息,而非某个具体的人,圈子内成员的关系链更为均衡,成员间的关系更为平等。

  对明星的倚重,形成明星们的口水信息传播过度,草根有价值的信息传播效率低下,出现两级分化,明星们通过关系链掌控信息传播渠道,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传统信息传播渠道由门户和传统媒体控制,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渠道得以扁平下移,草根们拥有了自己的传播渠道,现如今,明星依赖特权又将渠道集中到自己手中,削弱草根的渠道传播作用,造成新的不平等。这是与互联网平等精神和社会化媒体发展根本违背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过分夸大了明星的作用,明星们的能量没我说的这么强大,如果没看到这样的结果是结构性的,是明星战略造成的,不是明星靠一己之力完成的,就不会足够重视这个问题。同时明星主导的关系链的负面作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草根们的信息沟通需求一直存在,他们具有自适应功能,会重组关系链,会慢慢的搭建自己的草根圈子,而这是非主流。

  新浪微博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明星战略的负面影响显现,关系链自身也成为一个问题。关系链传播具有时效性,过期不候,关系链传播方式的完备等,就先不展开了。

  新浪微博又出新版本了,没用过,听说是强调关系链的,如果说还没理解关系链的作用,其后续发展仍是会缺乏动力的,更不用说关系链还只是信息高效传播的一个部分。微博发展也有3年多了,该回头思考下,微博因何兴起。

  来源:sbumblebee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5日星期三

改变手机IMEI的方法

  某些移动应用会通过技术手段阻止用户使用,例如被陌陌封号了以后,使用者会注意到,自己的手机再也无法使用陌陌了,即便是再注册一个帐号也无济于事。本文给出一个办法:即通过PDroid修改app所能见到的IMEI,来合法安全地解决这个问题。

  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1,通过在Android Package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添加Android.permission.READ_PHONE_STATE对象,android应用程序可以通过Android提供的API获取访问蜂窝设备的IMEI号码的权限。

  2,在Android手机上,陌陌会索取手机的IMEI号码,并且把它当作用户校验的手段。当你试图在别的手机上登陆你的陌陌账户时,会被拒绝。同样,陌陌的运营者可以决定阻止带有特定IMEI的设备登陆。

  3,每个手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MEI号码,这意味着IMEI和用户高度相关,和手机号码一样是一个可以精确追踪到用户的标记,只要不换手机,无论你使用什么帐号,IMEI都是不变的。

  ------有一个例外,山寨机的IMEI号码往往会不符合以上情况

  问题出在哪里:

  显然,陌陌是无权封禁设备的。因为它不可以具备追踪到设备的能力。换个说法,只要用户希望,用户就应当能获得阻断陌陌追踪到用户设备的能力。

  IMEI与用户的高度相关决定了它是用户的隐私,只有用户的蜂窝网络运营商以及一些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部门,厂商在维修设备时)才可以无条件知晓特定IMEI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除此以外,用户理应可以自行决定哪些应用程序可以知晓自己设备的串号。

  而陌陌将IMEI作为了用户登陆的必要条件。如果陌陌无法从Android.permission.READ_PHONE_STATE获得IMEI,它就不会登陆。

  所以?

  就像越狱苹果手机那样,我们需要一个由用户可行的,剥夺这种(可能是非法的)追踪到具体设备能力的手段。在罕见的情况下,使用二手设备的用户不得不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绕过自己手机的前一个使用者被封禁,导致自己也不能用陌陌的故障。

  简单地说:

  既然形式上陌陌需要一个IMEI,那么就如其所愿,公平地给它一个李鬼IMEI吧。如果陌陌一旦获得了IMEI,只要内容不为空,它就会允许注册/登陆

  以下介绍的内容无法改变手机本身的IMEI(这个东西是固化在更底层的地方,不是通过修改系统就能做到的),所以没有法律或安全上的问题;相反的,它会给android用于向app提供IMEI的API做点手脚,让你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向应用程序提供IMEI,或者提供一个自定义/随机的IMEI。

  实践以前,请检查一下是不是满足以下条件:

  最重要的:因为接下来介绍的方法是公开的,涉及到的代码也是开源(PDroid patch的代码本体以GPLv3授权)的,因此以下的方法以“原样”提供,没有任何保证,实践者需要自行承担操作带来的一切后果(比如,包含且不限于设备损坏,被封号等状况)

  1,设备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

  设备的bootloader必须解开(对于HTC设备,需要处于s-off状态)

  仅可在这些系统实行Android 2.3(Gingerbread)/4.0(Ice Cream Sandwitch)/4.1(Jelly Bean)

  Android必须允许root权限(意味着你可以通过superuser/superSU/LBE授权管理等为需要的app提供root权限),以使得PDroid patch可以工作,实际上PDroid app本身并不需要root权限。

  Android必须deodexed

  2,开发环境

  对于Android 2.3,你需要:

  一个安装了JDK1.6/1.7的windows环境,
.Net Framework 2.0虚拟机,
设备的recovery环境需要clockwork recovery(TWRP recovery可能不被支持)

  对于Android 4.0,你需要:

  一个安装了JDK1.6/1.7的linux、MAC或cygwin环境

  或者:
在有足够java,android开发能力的前提下,你可以按照XDA-developers论坛上给出的源代码,指示,自行编译。

  3,你需要掌握的知识

  会给android手机刷机,某些情况下需要知道怎么解锁bootloader,以及通过fastboot
安装linux内核;可能需要知道最基本的linux终端(terminal)的使用方法

  4,其它

  如果是android 2.3,设备的framework.jar必须没有改动过
如果是android 4.0/4.1,只有特定的rom种类被支持。支持名单包括(到2012年8月25日为止):CM7,CM9,CM10,AOSP(Jelly Bean以及部分低级版本),AOKP,ParanoidAndroid,以及其它某些未指明的版本。

  ------CM是Cyanogen Mod的缩写,AOSP是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的缩写,AOKP是Android Open Kang Project的缩写。

  实际操作:

  将会做什么?

  通过给android系统打一个叫PDroid patcher的权限管理补丁,配合上专用的app(也就是PDroid app)后,可以给陌陌的app提供一个自定义IMEI号码,从而绕过它的IMEI检测系统。

  具体步骤?

  对于Android 2.3

  1,下载PDroid作者svyat编译好的自动补丁制作工具PDroid Patcher

  2,在recovery环境中将当前的ROM进行nandroid备份并导出。当然,也可以用全新的刷机包(aroma installer格式的可能不被支持)

  3,启动PDroid Patcher,选择上一步准备好的备份/刷机包(.zip文件),点击patch后,软件会针对当前的.zip制作一对补丁,一个是用于打上PDroid补丁的,另一个是恢复包,用于打完补丁后的还原(在出故障,或不希望继续使用等场合下)

  4,把上一步制作好的两个补丁复制到设备的SD卡(对于不支持SD卡的设备,则放在/sdcard分区),如果是安装全新系统,不要忘了刷机包。

  5,进入recovery环境,安装PDroid补丁。新安装系统的,则先安装系统后再安装PDroid补丁。

  6,到Google Play Store安装PDroid app;如手机没有Gapps,或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无法访问Play Store时,则可以到作者在XDA-developer的页面获取。

  7,打开PDroid app,给陌陌指定一个IMEI号码即可------同样的,这个IMEI号码会和你新注册的陌陌帐号绑定。

  对于Android 4.0/4.1

  原作者svyat提供的补丁工具只适用于Android 2.3,因此我们需要mateorod的帖子中,适用于4.0/4.1的工具。这个工具只能在Linux、Mac,以及Cygwin环境下运行。所以实践者可能需要一台安装了JDK(OpenJDK和Oracle开发的JDK都可以)的linux电脑/虚拟机,或者按照作者提供的方法自行配置cygwin环境。

  1,下载专用的补丁制作工具,解压至实践者自行指定的工作目录

  2,在terminal中进入前面所说的工作目录,以”./autopatcher ROM.zip pdroid”的形式运行,稍等一会,补丁(以及恢复包)就会制作完成。也可以” ./autopatcher ROM.zip pdroid,v6supercharger”的形式运行,这样补丁就会同时包括pdroid与supercharger V6(一个调整了默认Android系统内存管理的脚本)

  接下来的步骤和前面相同。

  iOS系统怎么办:

  在iOS系统下(需要越狱),也有类似的应对方法。有一个叫UDIDFaker的工具可以为指定的app更改UDID,也可以用来绕过陌陌(可能是非法) 的限制。

  类似的方法也可以用于whatsapp等强制要求IMEI才可工作的app,如果你不希望它们知晓你的IMEI的话。

  可能需要的相关XDA-developers内容的地址以及参考:

  mateorod  ---  [Script][8-08][JB] Auto-Patcher
  http://forum.xda-developers.com/showthread.php?t=1719408

  svyat  -  [APP] PDroid - The Better Privacy Protection [2012-03-18: Bugfixes in Patch 1.32]
  http://forum.xda-developers.com/showthread.php?t=1357056

  [App] PDroidAddon Camera and Microphone Permission [Update: v1.2, 2012-08-08]
  http://forum.xda-developers.com/showthread.php?t=1794411

  IMEI
  http://baike.baidu.com/view/90099.htm

  来源:willproven投稿

2012年9月4日星期二

Facebook股价腰斩的背后

  遭受三个月半的下跌后,Facebook股价终于达到了里程碑式的腰斩了:本周五Facebook股价再创新低,跌至18.06美元,较38美元的IPO发行价低出大约53%。三个月前史上最大科技公司IPO的Facebook如今在投资者面前风光不再。面对华尔街要求让位的呼声,笃信“让公司有趣比让公司挣钱更重要”的小马哥现在应该感受到了资本的无情和无法把巨大流量和用户变现的无力。号称中国“Facebook”的人人网近期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也显示净亏损2490万美元。人们不禁开始怀疑,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之后的互联网新贵——社交网络难道是一个被过分吹大的泡沫?为什么用户黏性好、具有交互性的社交网络的盈利能力如今广受投资者质疑呢?

Google、人人、Facebook股价变化

自Facebook IPO日至今,Facebook(蓝线)股价已经下跌50%、人人网(红线)也损失近半,Google(橙线)则上升10%。

  2010年3月第二周,Facebook的单周流量超过了Google。而在今年2月份提交IPO申请文件时,Facebook的用户人数为8.45亿人。坐拥如此巨大的流量和用户的Facebook如同有用了一座宝矿,只要稍加挖掘就能产生无穷的财富。Facebook向投资者宣布:这些巨大的流量和用户是完全可以变现的!在其招股书中,Facebook声称可以提供全球最精确的广告投放:例如给一个中老年男人投放生发灵广告或者给一个17岁的啦啦队队长推荐最新的动感音乐。看上去基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用户信息的Facebook流量应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但经过仔细分析,其实不然。与搜索引擎带来的“有意识流量”(intentional traffic)相比,这些“无意识流量”(unintentional traffic)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变现能力极差。

  作为一个深度Facebook用户和人人网用户,我在这两个网站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发布个人动态、与朋友聊天互动。Facebook的首批用户,当时在哈佛校报的莱斯特也写到:“ 用户多数时候都是在作秀。”。我们在社交网络上面大多是一种消遣或者娱乐的状态:刷一刷timeline、看看新动态和展示一下精挑细选过的照片。这些行为带来的流量是无意识的,是用户在无聊时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当一个中老年男人真正想买生发灵时,他会打开谷歌、键入“生发灵 推荐”这些关键词,而非在自己的Facebook看到生发灵的广告,觉得该买一瓶。搜索引擎能够帮助我们在互联网世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你必须从一些描述你意愿的关键词开始。然后,谷歌把你带到你需要的站点,同时推荐一些可能对你有帮助的商业链接。这些有意识流量与社交网络的流量相比,具有以下三个优点:

1、高价值。无论你是搜索“杨幂 凤姐 谁好看”这种娱乐信息,还是搜索“薛定谔方程 近似”这种专业信息,抑或是搜索“生发灵 推荐”这种商业信息,搜索引擎会给您送上所需的所有网页,并且把对你最有帮助的网页排到前面。(按照这个描述,度娘还算搜索引擎么?)这些流量能够直接把用户送到相关网站,对用户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而社交网络里,绝大多数流量都是八、九亿活跃用户产生的“今天吃了大肠面,好幸福啊!”并附上大肠面的照片。这种流量价值较低。

2、高转化率。对于广告用户而言,流量的转化率十分重要。搜索引擎在向用户提供高价值信息的同时,在搜索结果的右侧提供了可能有帮助的商业广告。谷歌一直致力于改进算法,提升广告对搜索用户的帮助以提升其转化率。这些广告对于用户来说也不是那么讨厌,甚至还提供了一种便利。因此,这些有意识流量转化率很高。而人人网上肯德基的动态广告,会让用户觉得是一种视觉垃圾、不太舒服,又不能很好的贴近用户需求,点击率就更低了。社交网络上的广告像是高速公路旁边的巨型展板,无意识的流量从它旁边匆匆驶过,很少有人驻足观望。而且,社交网络上投放太多的展板式广告,会降低用户体验。而Facebook自以为豪的潜力拳头产品——精准广告投放——也面临着侵犯用户隐私的困扰。假设Facebook的技术已经能够做到根据用户信息,个性化投放广告。(当然,目前挖掘用户数据以实现精确广告投放在技术上还有难度。)中老年男人发布“人到中年,头发掉得越来越快了”的状态后,发现页面上出现了生发灵的广告,会产生一种“老大哥在看着你”的被监视的感觉。而且,Facebook把这些用户隐私数据出售给生发灵公司也要承担法律上的风险。退一步讲,即便这个广告让用户产生了购买生发灵的意图,用户也不会直接购买Facebook推荐的这款生发灵。从搜索时代培养下来的习惯会让他打开谷歌,键入“生发灵 推荐”或者“什么生发灵最好”。

3、广告效果明显、可监控。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可以通过点击次数、点击效果等数据精确计算究竟有多少用户是通过搜索引擎带来的,这些有意识流量给广告客户带来了多少收入。而Facebook上广告客户的商业主页带来的收入则难以计算。展板式广告虽然转化率低,但勉强还可以按照展示次数和点击次数付费。为了维护一个商业主页,广告客户需要投入人力和财力来支撑,只能作为企业形象的展示,又不敢直接发放购买链接,否则会立即被粉丝抛弃。广告客户也不会投入大量资金在这种效果未知的广告上。

          其实,无论是过去的门户网站时代,还是现在的搜索引擎时代,互联网都致力于人们更快、更好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门户网站就像一个中央地铁站,人们在这里查看地铁能够到达的地方。搜索引擎则更像一个竹蜻蜓,直接带人们飞向互联网上的目的地,目的地商家帮你支付了竹蜻蜓的费用。而社交网络是什么呢?我觉得更它像一个游乐场、KTV或者免费的茶馆。朋友们能在这里聚一聚、聊一聊。“上同学,找人人”嘛~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天下所有人都能聚到同一家茶馆里聊天。赢者通吃的社交网络确实依靠巨大的用户产生巨大的流量。但,如果茶馆里广告要是挂太多或者偷听顾客聊天以便推荐广告的话,不要怪大家拍拍屁股走人咯!

  当然,我也就事后诸葛亮,分析一下Facebook的盈利能力被投资者质疑的原因。真正的大牛巴菲特在Facebook IPO十三天前,就召开股东大会:“我们应远离自己并不了解的事物。……最重要的是充分理解公司的竞争力和它在今后5至10年的盈利能力。”面对Facebook股价腰斩的报表,老爷子现在正偷笑着的吧!

  来源:tonyisgreat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从百度网盘看网盘和同步盘的区别

  百度云网盘于9月3日上午10点推出云存储空间免费赠送活动,用户通过活动可获得100G网络云存储空间。赠送活动有两个任务,一个是绑定手机号,一个是分享文件。在活动页面底部不起眼的地方,有一行灰色的小字提示:“100G使用期限:一年”。

  既然这100G的使用期限是1年时间,那么,百度网盘做的这次送100G的推广活动,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明确说明一下,一年之后这100G空间如何“缩小”,是直接删除用户保存的文件,还是限制用户上传下载,否则的话,这免费送的限期空间用户用的也不放心。

  百度在稍后的微博上表示“百度云赠送的100G空间有效期一年,一年到期后如果您的容量使用未超过免费容量,将不受任何影响;如果您使用的容量超过免费容量,将暂时无法进行上传,系统会通过系统消息的形式多次提示您空间使用到期。”

从百度网盘看网盘和同步盘的区别

  网盘和同步盘

  百度的这个“云网盘”虽然容量有100G,但是限制了单个文件大小为1G,文件修改缺少历史版本,没有团队版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看,和真正的同步盘有不少差别。

  网盘和同步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网盘主要是为了让别人下载文件,放在服务器端,本地可以不放,耗费分享出去的下载流量,其资源消耗大,对下载速度要求高,因此绝大多数网盘都会限制单个文件的大小。

  同步盘主要是自己同步文件,在多台个人用的电脑、手机、手持终端等地方访问,是个人或团队的效率工具,服务器主要是一个备份和提供同步中转的平台,对分享的需求小,对下载速度要求低,但对稳定性要求高,对修改后的文件可以自动同步,文件修改要有历史版本控制,要求空间大且单文件足够大,国外的Dropbox就属于这种,并且不会限制单个文件大小。

  对于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家来说,网盘在国内有政策风险,而同步盘则没有。Dropbox当年被屏蔽也是因为其类似网盘的“分享”功能的牵连,类似的云存储服务Evernote在进入中国之后干脆就关闭了“分享”功能。以容量大速度快为特色的115网盘也在2012年8月被迫关闭分享功能

  总而言之,网盘和同步盘两种产品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如果文件的修改有版本控制,并且不限制文件大小,那么就是同步盘,否则就是网盘。开发和运营人员一定要搞清楚两者的区别,最好能关注重点,把某一类功能优化完善到极致,这样才能在国内众多云存储产品中脱颖而出。

一个semer的自我修养

  标题创意来自周星星电影里的那本《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只见其名不看其书。作为80后,很多朋友都是看星爷的片子长大的;作为semer,希望也有很多朋友能看我的博客成长。好吧,我膨胀了,这是不对的。semer的自我修养里就不包括这一条。

  当别的刚入门的semer在各大论坛各个QQ群问为什么怎么做好的时候,你已经在悄悄的自己捣鼓一步步建起了计划、单元,写起了创意;

  当别的semer知道怎么建好一个账户的账户结构的时候,你已经在悄悄的看起了每天的数据:点击量、点击数、点击率、展现量、平均点击价格等等诸如此类;

  当别的semer关注每天账户数据表现的时候,你已经在悄悄的关注起账户的三星词比例,开始研究怎么把关键词优化成三星,开始研究怎么把关键词置左;

  当别的semer开始关注和研究优化三星关键词、左侧推广的时候,你已经在悄悄的看起了账户的各种关键词报告、创意报告、地域报告了;

  当别的semer关注开始关注账户的各种报告时,你已经从各种报告的数据开始思考起关键词应该用的匹配方式、创意展现形式、预算的设置、地域和时间段的设置等;

  于是,你明白了有些关键词应该用短语匹配,出价多少;有些关键词应该用精确匹配,出价几何;创意应该是用轮替还是优选;有些计划需要设置预算,什么时间段投放,投放在什么地域;也知道了如何利用搜索词报告去有效的拓展你的流量。

  可是当你满怀希望去等待一个良好的结果的时候,却发现,ROI很难看。BOSS看到sem业务报表暴跳如雷,作为semer的你,被骂了个狗血淋头。

  你想不明白:我明明都明白了一切关于账户优化管理的知识,为什么却没有效果呢?你想不明白、你想不明白、你想破头没想不明白。

  于是你开始学着跟踪关键词效果,学着用google的网址建构器,学会了如何添加关键词url去追踪每个关键词的转化效果,知道了每个关键词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转化情况,学会了查看原来很多短语匹配进来的搜索词,其实转化效果是很差的。

  于是你开始了真正的效果优化,关键词数据分析之旅。你开始细分账户、计划,根据关键词的转化效果,分时间段、分地域投放,开始否定了很多看起来流量质量会很好,但实际上转化效果很差的搜索词,开始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关键词,投放。

  于是你的ROI飙升了!BOSS震精了!昔日吴下阿蒙,已成长为今日之大都督!你可以一袭白衣,一尾扁舟,羽扇纶巾,笑傲于江湖。

  可是有一天,你进了大公司,接手了一个几万个关键词的账户,你发现你的执行力跟不上你的策略了。这时候你需要利用工具,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需 要把账户的结构分得更细,需要去协调更多的资源,除了你以前学到的知识,你现在不能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你需要有更加宏观一些的投放策略,你需要开更多的账户来做推广,你开始明白,最终的成交,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它也是由多个搜索关键词累积带来的:没有蛋,就没有鸡;没有鸡,就没有蛋。

  你做到了。你觉得你真正的成了高阶的semer。可是每次看到别人管理的账户时,心里都有一丝丝寒意:这个人管的账户比我好啊!无论任何时候,请保持谦卑的心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可是有一天,身为高阶semer的你很忧郁的说:哥们,我不想做sem了。

  那么恭喜你,你小学毕业了!

  来源:曾鹏辉SEM博客,原文地址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让企业博客更有阅读价值的五项建议

  持续为企业博客创造有吸引力的新鲜内容不是件容易的事。企业博客不仅可以建立潜在客户对企业的信任感,还可以提供有新颖观点的有价值的信息来吸引读者,并把他们转化为客户。但即便是最有创见的博客写手也会一次次陷入困境。如果你认为是时候重新考虑你的博客策略了,请依照以下五个小窍门来发展你的访客群,并让你的企业博客值得阅读。

  窍门一:让博客与读者有关

  你要为你的读者,而不是为你自己写博客,你所选择的每一个话题都要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想想你的客户通常会问什么问题,然后从这里入手,运用你的客户经验写作博文,使其既对读者有用而又容易理解。不要使用专业术语或陈词滥调。

  你的读者来访问你的博客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有独特的见解,如果你的博文充斥着专业术语或陈词滥调,你就会丧失个人风格。使用读者的语言来写作,让你的内容显而易见是为他们服务的。

  当然,如果你的理想读者是业内专家,你尽可以使用更多的技术性语言。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应该试图以一种能够为广大读者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例如,笔者所管理的旅游博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其中很多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因此,我们需要考虑较低的阅读水平,确保我们的语言简单易懂,不用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就能传达有吸引力的信息。

  窍门二:注重专家建议

  读者喜欢能立即运用的知识,所以,你需要在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对读者有帮助并且切实可行的建议。你的读者在离开博客之前,应能有所获益。

  如果你不是业内专家,那么你需要找到专家并从他们身上学习。看看他们在写什么,吸收他们的知识,然后分享他们的窍门。如能邀请这些专家,让他们作为客座博主在你的博客上分享他们的知识,那就更好了。此外,让独立专家为你的博客写作可以提供很多新颖的观点,他们还可能因此推荐你的产品或服务。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女性社交媒体用户表示,相比其他社交媒体渠道,她们更加信任出现在博客中的信息。

让企业博客更有阅读价值的五项建议

  窍门三:拓展范畴

  你当然需要首先关注你所知道的知识,但是为你的博客划定一个范畴同样重要。如果你在开始写博客时只有一个或两个特定分类,你应该思考还可以写哪些与公司相关的领域。看看业内的其他博客,注意一下有哪些他们还没有涉及但是你可以写的话题。通过把博客拓展到其他类似的话题,你就能更好地保持内容新鲜而独特。

  窍门四:更好的视觉效果

  一大篇只有文字的博文对读者来说会有点恐怖。通常读者会先看一眼博文,如果太长,读起来太艰难,他们就会放弃。

  你可以使用吸引眼球的图片把文字分成小段,让读者在阅读整篇博文时都能保持兴趣。你要花点功夫搞些独特而高质量的图片,而不要只是从图片库里拿来平庸的图片。此外,偶尔插入一张图表能帮你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你的看法。

  另一件需要记住的事是很多读者可能会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器访问你的网站。根据comScore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在2011年12月,共有6400万名美国智能手机用户通过他们的移动设备访问了社交网络或博客,同比增长77%;其中一半以上的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者几乎每天都访问博客。

  因此,你需要确保你的网站在移动终端上看起来和在台式电脑上一样棒!

  窍门五:少一些推销

  人们访问博客的目的不是阅读推销文案,而是来阅读有趣而有吸引力的内容的。

  在电子商务中,我们常常讲到AIDA转化漏斗(AIDA表示意识、兴趣、需要和行动),AIDA转化漏斗把潜在客户从“意识到一个产品”引导到“对它有初始兴趣”,再到“对它有需要”,最终“采取行动购买它”。企业博客的目的就是激发这种意识。尽管把推销文字放进博文很有诱惑力,可还是应该小心行事。如果你的博文太聚焦于推销,你就会失去你的读者。

  利用你的博客教导你的读者,并为你和你的公司树立可靠、可信赖的形象。当你的读者被你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将会信赖你的购物推荐,并采取相应行动。

  最后,让企业博客保持有趣最重要是要真实。从你的经验出发来写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用清晰的对话式语言和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你的博客方便访问并充满吸引力。给读者他们想要的,他们就会逐渐信任你。这样做将会给你的博客带来更大的读者群和更好的客户参与度,最重要的是,给你的公司带来更重要和更有价值的转化率。

  英文地址:http://www.marketingprofs.com/articles/2012/8648/five-tips-to-make-company-blogs-worth-reading

  中文翻译:牌巴子

  译文地址:http://www.sunyansong.com/five-tips-to-make-company-blogs-worth-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