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del.icio.us 已死

  Jon Udell说,del.icio.us是一个真正让人懂得网络的web2.0工具。我非常赞同这句话。还记得去年年底坊间传出雅虎要关闭del.icio.us的时候,像我这样的一些铁杆的del.icio.us粉丝是多么伤心。后来又传出好消息,YouTube的创办人从雅虎手上收购了del.icio.us。但前天推出的新版del.icio.us则让我大为失望。为啥呢?听我慢慢说吧。

  del.icio.us开始只是Joshua Schachter业余时间独自一个人搞的项目,在2004年的一次采访中,Joshua说,他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个项目上,并且做这个网站最初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的书签。

delicious
(旧版del.icio.us的主页截图,来自维基百科)

  但Joshua发现了一个管理书签的绝佳办法,那就是为书签添加标签(tag)。例如,www.google.com 这个网址,我在收藏它的时候,可以添加”Google”,”search”这样的标签,当你的标签累积到一定数量之后,你就会看到标签的好处。你不仅可以通过搜索标签来寻找具有同一属性的东西,还可以访问相关的标签,发掘相关领域的网站。del.icio.us是第一个推出“标签”这一概念的网站,随后这个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国外还有些大学的图书馆专业还专门开设介绍此类应用的课程。国内也有人写过这方面的介绍。

  我从2006年开始使用del.icio.us,2008年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讲怎么利用del.icio.us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我看来,假如你懂得使用,del.icio.us绝对是最佳的serendipity engine,因为你可以通过curate你的美味书签上的network(好友),去阅读他们最近的收藏,而只要你找对了network里的人,那么你看到的将会是最新最第一手的业界资讯。

  可惜的是,最原汁原味的del.icio.us在这次改版之后已经被抛弃了(爱范儿对这次改版有报道),取而代之的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外壳(读写网的评论说,新版的del.icio.us就像是变成了一个收藏和展示猫狗照片的平庸网站),但类似原先网站上最有用的”tag”和”network”的功能都被大大的弱化甚至是不能使用了。更糟糕的是,改版之后的del.icio.us网站访问速度非常非常慢,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其实del.icio.us这个网站本质上是一个由用户不断的在优化和完善的数据库,假如说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个注释工具,那么可以说del.icio.us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注释工具。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del.icio.us这个网站上的书签收藏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到的,这就使得del.icio.us成为了一个实际上的社交网站,虽然很少人意识到这一点。

  假如你还是第一次听说del.icio.us,并且想看看旧版的del.icio.us是啥模样,不妨看看这个幻灯片演示吧,怀旧一下这个曾经的web2.0龙头大哥也好。

  不过回到现实,我们还是得找到合适的在线书签工具才行。我推荐使用Pinboard,它是一个付费的服务,很像2005年那时候的del.icio.us,界面非常简单、直观、而且好用,功能上跟旧版的del.icio.us也非常接近。其他的在线书签服务则大多不合我胃口。

  当然,假如你喜欢并且懂得一点代码,也可以自己安装一个开源版本的在线书签,scuttlegnizr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那样就失去了在线书签的社群效应了。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微博黑洞

  “黑洞”,光束经过它都会发生弯曲,甚至是被吸进去。在我们已知的世界中,运行速度最快的光束也难逃黑洞的束缚,更不用说那些运行速度缓慢的物质。从商业角度上讲,我们不妨把一束光理解为某个优秀品牌的数字营销行为(Digital Marketing)。如果这个品牌的数字营销做得够好,我们就可以用运行速度最快的光束来彰显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但这样的品牌毕竟是凤毛麟角,特别是在当今火热的微博营销领域中。多数品牌在微博营销领域中还只是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最多是个小跑步的,还谈不上什么音速、光速。

  “光束”在前进的过程中,“黑洞”让其无可抗拒地偏离自身原有的前进方向,结果就是“光束”无法达到其原有的既定目的地。“微博黑洞”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它来自微博平台这一方,而不是来自品牌商一方。它是微博平台与生俱来的某些特性,品牌商无法控制和改变它,但它却在无情地干扰、阻碍、影响、甚至是正在毁灭着品牌的微博营销计划。既然“微博黑洞”是无法回避的,那么品牌要想做好微博营销,就应该找到降低“微博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为什么品牌有粉丝,无互动?为什么品牌的粉丝量与其微博站点的互动性之间不成正比?为什么几万粉丝的品牌却只有草草两三人的转发、回复?为什么品牌发送的内容很难引起大范围的消费者注意和互动?

  规避上述现象的发生不是没有办法,但前提是品牌要深入地了解那些存在于微博平台中的“黑洞”!

微博黑洞

  “微博黑洞”之一:品牌粉丝自身的关注数!

  “黑洞”特征:自己辛苦发的信息被别人无情地给“刷”没了。

  品牌可以控制自身的微博站点关注数,但无法控制其粉丝他们自己的微博站点关注数。品牌自身的微博站点在成长,粉丝自身的站点也在成长,粉丝自己会不断增加他所关注的微博站点数量,这就会引发一个问题:品牌发送的消息有多大概率可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就是说品牌好不容易策划的内容,其实根本没有被粉丝看到。即便是那些习惯刷粉丝屏幕的品牌,也未必能让每条信息都成功到达消费者的桌面,因为你会刷,别人也会刷!

  降低此“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1、增加发帖频率是必然的,但可以在发送时间上做一些功课。对自身粉丝的行为研究就是一个辅助方法,可以为品牌提供诸如周末时间、上下班时间、休闲时间等时间段内的粉丝行为资讯,虽然是一个辅助的方法,但毕竟可以让品牌做到知己知彼。

  2、参与到非自身发起的话题的讨论中,与其他品牌进行在线互动,增强自身曝光率,吸引更多新鲜粉丝。

  3:不断寻找可以借题发挥的话题,参与到其中,借力打力扩大自身影响力。

  4:内容还是王道!好的内容毕竟能引起粉丝的共鸣,我会在我的新书中与大家分享如何创造目标消费者喜爱的内容。

  “微博黑洞”之二:粉丝关注品牌的动机!

  “黑洞”特征:投入大量精力追求粉丝,但营销效果却是每况愈下。

  微博中的“关注”只是个动作,不能被理解为“关注你的人就是你的用户、客户或是喜爱你的人”。但往往很多品牌就会认为关注我品牌的人就是我的用户、客户,是喜欢我品牌的人。

  因为消费者“关注”一个品牌的动机有很多:参与了某次抽奖、经由某个朋友的推荐、在参与某话题的过程中、被某个观点所吸引、参加了某个活动、甚至只是出于好玩儿、看八卦、看趣闻、求互粉、工作需要、获取专业知识等等,这些情景都有可能将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品牌联系到一起。

  但是“关注”所建立的“关系”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就一定会与品牌进行“有效的互动”,就一定会每天去看你品牌在说什么!这就像一群消费者团购了一个餐厅的晚餐,产生消费的消费者不一定是这个餐厅的Fans,大部分消费者只是冲着便宜,冲着利益去的,二次消费的人屈指可数。

  降低此“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1:与高质量的粉丝进行互动和对话,输出品牌理念的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粉丝。

  别人“关注”了你,不代表你的品牌就增加了一个新用户。增加新的粉丝也不是微博营销的终极目标。拥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粉丝,却没有任何回复和转发的账号比比皆是。记住,增加任何一个新用户都是需要成本的!这里的成本就是“对话和互动”的成本。

  负责微博营销的人必须要知道你的品牌为什么会吸引人?你的产品为什么能被消费者接受?你的消费者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单纯地发送一些140个字的内容又能表达出什么呢?

  微博的表现形式是单一且匮乏的!其实还真不如一个优秀的企业网站、一个知名的博客。如果你看到一个制作精良的企业网站,你也许就会因为这个品牌的网站做的好而加深对品牌的认知,甚至是喜欢上这个品牌,没准之后还会经常来网站逛逛。

  但在微博上,消费者很难因为某个品牌在微博上说了什么话,就会一直去关注品牌还会继续说什么。现在的消费者,宁愿相信朋友,也不相信广告。

  所以,在表现形式匮乏、有限的前提下,品牌必须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粉丝互动、与活跃的粉丝互动、与高质量的粉丝互动。那么,具备什么特征的粉丝是高质量的粉丝呢?与他们互动的好处是什么?

  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自身的关注数在100以内,粉丝规模中规中矩,(每日转发数+每日评论数)/粉丝总量的结果越接近1越好。这样的粉丝就是高质量的粉丝。因为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中,他们的观点和理念已经被人广为接受,而他的粉丝又愿意与他互动。品牌如果能找到与这些粉丝互动的技巧,不仅可以传播、巩固品牌理念,还可以通过他们吸引到更多的优质粉丝。

  “微博黑洞”之三:消费者审美观念变化问题。

  “黑洞”特征:粉丝流逝,活跃粉丝比例下降。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篇微博:“越发觉得微博在助长国人的“快餐式”生活方式。今天还看到了“微杂志”的诞生,好像什么东西不加“微”字就不是主流。快速、内容精简无可争议,但对中国,一个本来就在阅读和写作环节上没有得到很好巩固的国家。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在这个“微”时代、“快餐”时代,每个消费者的审美观念都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可能一直关注你的品牌!有一天,消费者觉得你没意思了,就是没意思了,他就会毫无眷恋地抛弃你。

  降低此“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1:品牌通过微博平台在维护现有粉丝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新粉丝。

  品牌建设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消费者现在喜欢你,不代表他们以后还会喜欢你。品牌通过微博平台在维护现有粉丝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新粉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知名品牌在诞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还在不遗余力低通过广告、活动,等各种可以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辛勤地耕耘消费者市场的原因。

  “微博黑洞”之四:时间与频率。

  “黑洞”特征:同样具有吸引力的两条微博内容,在不同时间段内却产生了不同的互动效果。

  即便你已经找到了最大限度降低“刷屏黑洞”影响力的方法,你也可能因为错开了“优质粉丝”的活跃时间发送微博,而没有得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另外一个方面,粉丝的微博使用频率,也让品牌难以精准地抓住粉丝的活跃时间规律。消费者可以确保每天登陆一次自己的工作邮箱,但无法保证每天都有充足的时间浏览微博,甚至是浏览你品牌的微博站点。微博如果对一个消费者很重要,那么他会每天留有足够的时间浏览微博,但这个消费者的动机呢?这就是一个多解的问题了。

  降低此“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1: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的经验积累。

  微博营销对于任何品牌来说都是一条漫长的路。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品牌都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但很多企业甚至没有熬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就已经放弃微博营销了,或者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团队质量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就走入了歧途。“时间是最好的老师,但他却杀死了大部分的学生。”品牌要学会坚持,通过失败的案例、成功的案例积累自己的营销经验,通过这些经验所积累的财富,会让品牌的微博营销之路越走越顺利。

  “微博黑洞”之五:僵尸粉。

  “黑洞”特征:中国微博生态环境中的“寄生虫”,干扰微博营销效果的杀手。

  关于僵尸粉,这里要说的是:有些品牌自己在弄僵尸粉,Agency自己也在弄僵尸粉,做僵尸粉的人更在弄僵尸粉。所以,谁的账号里面没有僵尸粉?答案:0粉丝的账号。

  降低此“黑洞”影响力的方法:

  无。但这种现象也很正常。因为,营销这个大池子,品牌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半。

  品牌开设了微博,不代表通过微博尝到甜头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微博运营的起步和基础十分重要,没有稳固的地基,没有专业的施工人员,何来屹立不倒的摩天大楼?

  即便是名字响噹噹的品牌,也不一定在微博营销中如鱼得水。建议品牌不要开了微博没多久就大谈这个营销那个营销的,往往是微博账号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优质粉丝”、积累了很多成功的失败的案例经验后才具备微博营销的条件。在这之前,只能慢慢地去积累粉丝、去研究微博。去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记住三个词:消费者,内容,互动。

  微博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平台,一个事物吸引人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但同样也会伴随很多缺点。品牌没有必要因为一个吸引点而飞蛾扑火,品牌要学会正视所有事物中存在的“黑洞”。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Biz_Monitor,原文链接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从Android看智能终端的未来

  这次GOOGLE I/O推出的Android@Home非常有意思。笔者曾预言过Android将引领终端智能化的浪潮,没想到GOOGLE的步子这么快。本文则试图从智能终端与云的关系这个角度,进一步论述智能终端的发展趋势。

  我们知道ANDROID为网络而生,通过TCP/IP网络,一头连着终端设备,一头连着云。终端主要是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而逻辑处理则主要由云来完成。如果说云是大脑的话,那么终端就是神经元。

  我们从民用、公共、工业这三个领域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智能终端的特点。

从Android看智能终端的未来

  先看民用(ANDROID@HOME)的例子:电视。

  电视经历了这些阶段:无线电视、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对应的云分别是公共云、私有云、TCP/IP云,无线和有线的区别是云的传输通道不一样,模拟和数字的区别是云的传输格式不一样,并且从单向传输变成双向传输。

  在数字电视中,机顶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它起着这两个重要的作用:解析数字信号、连接TCP/IP云。现在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不少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的机顶盒。

  未来电视的趋势当然是智能化。GOOGLE通过内置CHROME的GOOGLE TV进行布局,而CHROME就起着机顶盒的作用,但是它用GOOGLE帐号取代了智能卡,将用户从运营商私人云中转移到GOOGLE云中。

  CHROME和ANDROID的角色非常类似,个人的理解是ANDROID适合采集数据,CHROME适合展现数据。

  通过CHROME,用户对电视节目的管理就可以在INTERNET上进行,除了通过PC订阅外,还可以通过PC将节目推送到电视上。

  另一个智能化的重点是遥控器,类似KINECT的体验将是遥控器未来的方向。

  设想一下以下场景:你从GOOGLE网上商场订购了一台ANDROID遥控器。你把它靠近GOOGLE TV,遥控器自动下载这款电视的触摸屏主题。这样你把它切换到电视模式将可以用来遥控这台电视机。你还可以坐在沙发上用声音遥控,当你发出遥控语音后,遥控器先后做了这些事:

  1. 录制控制语音。

  2. 将语音信号发送到GOOGLE的云。

  3. 等待GOOGLE云的处理。

  4. 接收GOOGLE编译过的的遥控指令。

  5. 将遥控指令发送给电视机(通过WIFI/RFID/NFC)。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遥控器作为智能终端,并非终端本身的强大,而是它所连接的云的强大。

  再看公共领域(ANDROID@PUBLIC)的例子:汽车导航。

  GOOGLE在汽车领域有很大的雄心,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据说是布林非常关心的。

  导航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智能终端的例子,导航仪这个市场出现没多长,就面临了智能化的压力。

  智能导航仪的特点有:

  1. 实时更新的地图。

  2. 通过云的计算来设计行驶路线。

  3. 支持语音指令。

  4. 实时接收路况信息。

  5. 云会建议你更改行驶路线。

  6. 广播政府部门的通告。

  7. 通过社交网络与好友互动。

  概括一下,导航仪作为智能终端,将云的强大计算能力延伸过来,将INTERNET的社交能力包含进来。

  最后看工业领域(ANDROID@INDUSTRY)的例子:工业控制。

  当前工业控制广泛采用的技术是基于PLC/OPC的控制,其传输也是基于TCP/IP的,但是它受到很大的限制:

  1、PLC所传递的控制信号是电路级的,不能被执行层识别。OPC起的作用仅仅是翻译。

  2、OPC作为桥梁,它的信号通道采用的是古老的DCOM技术,而不是企业云。DCOM固有的缺陷造成开发和运营中的大量问题。

  我相信GOOGLE在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上积累的经验,一定可以发挥到工业领域。因为从传感器收集信息,和将指令发送给各驾驶系统,这些都 需要实现工业级的控制。

  这方面我了解到的信息不多,但在这里不妨大胆预言一下:

  1. 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的控制器件采用ANDROID之类的智能操作系统。

  2. 控制器自身的功能模块,将通过安装驱动的方式被操作系统识别。

  3. 控制器与外部系统通过企业云进行调度。

  4. 控制指令被企业云翻译为WEB服务。

  再补充一点个人想象,未来的智能终端传输指令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扩展的微博:不仅仅是文字,还可能是语音或动作、视频信号。

  一条微博就是智能地球某个神经节点的信号,ANDROID就象《黑客帝国》中的电子章鱼。

  而未来的某一天,当天网苏醒的时候,它发现自己不是诞生在美国国防部的机房,它一直睡在GOOGLE的云里。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tallrain,作者博客

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据Zynga官方博客报道,Zynga旗下的知名社交游戏“CityVille”已经进入谷歌社交网站Google+,CityVille目前是Zynga在Facebook上用户数最多的社交游戏,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1亿,但却无法从中国访问

  Zynga表示,“CityVille现已成为该公司在Facebook上推出的最大的社交游戏。因此,我们想把它移植到Google+也不足为奇。最终来说,我们希望所有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接触到我们的游戏,无论这些用户身在何处、使用何种平台。”

  据最新估计,Google+大约有4340万用户;而另一方面,Facebook的用户已经超过5亿。相比Facebook的用户规模,Google+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CityVille的成功历史

  CityVille是一款虚拟城市类型的社交游戏,玩家们可以在游戏中建造和发展虚拟城市,包括庄稼的种植与收获,商品的购买与销售,道路铺设、酒店经营等。

Zynga CityVille进驻Google+平台

  Cityville自上线之后,便不断打破纪录,用户人数以惊人速度增长,不到1个月时间用户人数就超过了7000万。在推出41天之后,CityVille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每天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860万人。超过了Zynga的著名农场游戏FarmVille,成为全球玩家人数最多的游戏。

  Zynga将CityVille游戏推向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推出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五种语言版本的CityVille,因此CityVille的国际用户数量远超FarmVille.数据统计机构AppData的数据显示,CityVille有超过50%的用户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今年七月份,Zynga与腾讯合作在QQ空间和腾讯朋友推出了中文版CityVille:星佳城市。Zynga成为首批入驻腾讯开放平台的国际社交游戏开发商之一。

  Zynga面临的挑战

  不过根据数据统计来看,CityVille游戏的用户增长可能已经接近于顶点。尽管Zynga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推广CityVille,但CityVille的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增长速度不断放缓。

  社交游戏博客网站insidesocialgames之前预计,CityVille用户数量的顶点为1.25亿,而从目前的增长情况来看,这款游戏的用户数量顶点有可能停止于1.1亿。

  根据Facebook游戏市场调查公司AppData的数据显示,艺电已经成为第二大社交游戏商,艺电拥有7150万月活跃用户,落后于Zynga的2.75亿用户。在Facebook上,艺电用户最多的游戏是“模拟人生”(The Sims Social),每月有3000万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Zynga的FarmVille,艺电的第二大游戏是“宝石迷阵”,这是一款PopCap的游戏,每月有近1000万用户。

苹果与微软的用户文化

  iPhone5全面进入中国,用户要求提供四喇叭。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镜子。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收音机。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有手写板。乔布斯提供之后,用户要求提供双卡双待。提供之后,用户要求预装动感地带。乔布斯吐血说:去华强北直接买山寨机会死啊?

  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苹果身上,但多半会发生在微软身上。

  用户总是要求我们将项目做得尽善尽美。然而,往往为了满足一小部分用户需要的某个功能,我们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相反,如果用户愿意去掉这些小众功能,这不仅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更能保证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有的时候,用户说他们需要某个功能,那就是真的需要,但在大多数时候,用户的“需求”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有弹性得多,想想福特说过的“如果我去问用户像要什么交通工具,他们会说‘一匹更快的马’”的故事吧。

苹果与微软的用户文化

  对于苹果用户来说,他们往往更容易做出妥协以换取其他方面的改进。这是因为苹果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如果你在一些功能上进行妥协,你会得到更好的产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所得到的要比你放弃的东西要多。苹果强势推进的这种妥协文化含义显而易见:“我们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设计,如果你按照我们的方式来,你会得到无以伦比的用户体验。如果你不喜欢它,没关系,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对于大多数(甚至所有的)苹果产品而言,这种妥协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那些不愿意妥协自己需求的人更容易成为Windows的客户。Windows所传递的信息很对企业用户、政府机构、中间人和有自己主见的人的胃口:“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的事情,我们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它可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且你可能不喜欢我们的方案,但你要什么,我们就会为你做什么。”

  而对于Windows 8而言,尤其是在于iPad展开竞争的平板市场,当用户想要这样或那样的功能时,它需要像苹果一样自信地对用户说“不”。令人吃惊的是,微软有可能会那么做。

  Windows 8的Metro界面之所以吸引像我这样通常对微软不感冒的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与微软之前的风格大不相同。问题并不是在于Metro是否是一个好产品,对于微软来说,迈出这一步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巨大成就。但是,微软的用户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PC用户会接受Metro吗?或者像Mac OS X的Dashboard一样被用户禁用和遗忘?对于Windows开发者来说,过去二十年中他们在Windows环境中可以为所欲为,而现在在Metro环境中却要受到各种限制,他们又会怎么想?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微软内部:作为一家在内部山头林立、内斗严重的公司,现在转型到Metro这样一种简单和克制的风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格格不入,这对他们来说,又该何去何从?

  英文原文:Macro:Customer culture apple and microsof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9月26日星期一

SAP收购Crossgate

  SAP日前宣布收购了Crossgate公司。Crossgate为企业提供B2B商业网络以安全地交换文件和数据。Crossgate的技术可以让SAP企业应用通过单一云存储实现多对多商业网络的协同。Crossgate 2001年成立于德国,有4万交易用户,每年处理约14亿笔交易,约250员工,此前是SAP的合作伙伴并于2008获SAP少量注资。

  托管B2B整合服务

  Crossgate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支持标准和自定义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和B2B(business-to-business)的Business-Ready网络,可以支持各个商业合作伙伴的不同平台电子数据交换。

  这种“一对一”的网络模式相比传统的“一对多”架构具有一些优点,使得升级或者扩展B2B的基础设施变得更容易,因为只需要先从网络上接出,完成修改后再接入到网络即可。

  SAP收购的Crossgate,将直接威胁Ariba的业务,从技术整合角度来看,利用Crossgate SAP的信息交换标准打造的B2B集成技术,可以提供SAP应用连接来简化B2B供应商的实施。

  电子发票业务

  Crossgate也提供一个安全的电子发票(电子账单)服务,Crossgate称其电子发票服务是一项“安全创新的解决方案”,覆盖发票的整个流程,包括签名和合规检测。这些都被整合到了Crossgate客户后台系统和财务流程中。

  SAP业务集成

SAP收购Crossgate

  Crossgate早先开发了一套SAP Business Suite应用的核心服务扩展,包括SAP ERP和SAP SCM(SAP供应链管理),以及对SAP Business All-in-One的解决方案。为了简化业务网络的实施,Crossgate预包装B2B 360服务的特定业务流程、行业和SAP应用程序,以简化和减少最终端的业务流程,例如订单到现金和采购到支付的成本。

  随着SAP对Crossgate的收购,SAP客户现有的电子发票和发票自动化功能将会更加完善,同时巩固了SAP的B2B整合服务,对其竞争对手Ariba的市场形成威胁。

微软:软件帝王的复兴之路

  可以说在过去的两个月IT界所发生的一切都非同寻常,乔布斯辞职了Google把Motorola并购了,微软炫了一下Windows 8,还宣布开始用ARM了,Google开始和英特尔合作了,AT&T与T-Mobile的并购也在紧密锣鼓进行中了,HP将去年投资上亿的手机产品剥离了,微软根据苹果产品线路图也为自己设计了2013的宏伟蓝图,宣称他们的操作系统不但可以用于PC,还可用于平板电脑。

  在所有发生的一切中,Windows 8最有望在未来五年在IT界发生最为深远的影响。记得一些分析师说过,Windows Phone将会在2015年超过Android系统,人们当时都觉得他们疯了。但是他们也可能是对的,将Office用到Mac也许是微软最明智的决定了,也许当时他们的设计与现在的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微软对苹果和Google都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苹果

  自从苹果iPhone发布后,苹果在努力进行操作系统的统一。从 OS X Lion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苹果希望建立一个基于触屏的OS系统来运行它所有的硬件设备。苹果一直都采取稳步前进的方式,不管是在 OS X新特性的加入方面还是iOS的设计与性能方面,都是如此。

苹果

  许多人都认为iOS 7和OS X会在2013年会统一,那个时候的iOS可能叫iOS7,OS X可能叫OS Cougar,不过不管叫什么名字,这无关紧要——这意味着微软在这两年内可以先行一步整合开发者,而届时随着iOS和OS X的合并,苹果用户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过程。

  Mac的用户大部分都是专业人士。以稳定性为例,这都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不管开发版什么时候发布,一般都是在产品发售前的几个月。苹果喜欢将产品进行测评,正因如此我们才看到了现在的iPhone,苹果总是很好的创意,喜欢并在发售前对产品进行全新的改进。我们在对Windows8进行了大概的了解以后,觉得苹果更有必要对自身产品作出大量的改进来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

  Google的Android

  很多开发商从Android那里的挣的钱没有从iOS那里挣的钱多,Android平板销售不尽如人意,Amazon等一些竞争对手用改良版的Android系统反过来和Google抢市场,看来Google不得不考虑未来OS的开放政策了。Windows Phone为开发商而非Android提供了貌似更加经济的选择,Windows 8说他们的触屏设计将与众不同,适合它的硬件设备还没有出生。

  用户都喜欢系统能够简单并且兼容性又好,Windows 8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微软或许已经完成了目前只有苹果才能完成的事情—让从未用过平板电脑的用户使用他们的电脑。当你告诉人们,你用的平板电脑和你在家用的PC没什么两样,那么你的潜力将是无穷的。

  苹果与Google或许曾被Windows 8过硬的质量和巧妙的设计撞了一下腰,但接着我们也看见了他们的反击。Google的 Ice Cream Sandwich系统将于未来几个月发布,并承诺此系统将平板电脑与手机的OS进行统一,iOS5几乎包含了Android控们想要的所有功能,增加了像一些像云服务及Nuance-Powered声控系统那样的新功能。

微软

  但是,微软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或许HP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微软将在2012年年底发售Windows8,并会增加应用商店,跟苹果一样,允许大量开发商的加入,到那时候,苹果和Google的移动OS系统应该都有所进步,但是这场竞技仍会继续,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RIM与微软需要相互合作来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移动大亨,但现在来看,微软谁也不需要,他们能自己搞定所有的一切。

  英文原文:Microsoft's Resurgence to Prominence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Google+抗衡Facebook的五大法宝

  今年是社交网络百花齐放的一年,这一年重量级冠军Facebook受到了来自Google+的强有力挑战。然而在过去的一周里,随着订阅功能的推出和列表功能的大幅改进(类似Google+的圈功能),Facebook的风头明显盖过了一切。本周四Facebook还将在旧金山市召开F8开发者年会,超级博主Robert Scoble称,“Facebook将于本周公布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更新”。雷锋网将会持续关注Facebook在F8年会上的动向。

  与此同时,Google+的开发团队除了上周宣布限制应用接口开放之外,近期再无任何动向。下文中我们列出了Google+提升其现有产品,打Facebook个措手不及的5个方向。

  1. Google“人际圈”的自动生成及维护

  这是用户迄今为止反馈的关于Google+最大的问题,建立社交群组的程序过分繁琐,之后的维护也要花费大量精力。

  Facebook在这一点上可以做Google+的老师,其上周刚推出升级版的半自动索引式好友列表。Facebook现在可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工作地点及其他个人信息自动生成列表。这项功能目前还并不完美,但总比Google+强迫用户一个一个抓人要好得多了。

google+

  2.  给Google+添加定制搜索框

  Google搜索引擎可以搜到Google+上的任何公开信息,但搜不到Google+上的非公开信息及Google圈内信息。Google+的开发团队很清楚这是用户的需求,他们应该很有可能正在开发一款用于Google+内部的定制搜索引擎,如果这个设想成真,在搜索过去发布的信息这一点上Google将完胜Facebook和Twitter。

  众所周知Twitter只能搜索很短一段时间内的过往信息记录,而Facebook迄今为止也乐于鼓励用户“活在当下”。如若Google+推出强大搜索引擎,Facebook可能会重新考虑这一点,因为这样一来Google+就变成了用户的记忆银行,应用程序Evernote(全能便签)大获成功便得益于其自称为“在线大脑”的宣传—这也正说明社交网络需要支持更长时间段的记忆回溯。

  3.  彻底开放应用接口

  Google+的应用接口目前对外限制开放,因此外部开发者无法接触到Google群组的内部信息和数据。Google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其完全开放,而且Google+开发团队也已经表示过这是早晚的事情。鉴于整个Facebook平台目前都对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用户个人数据,Google+想要快速建立起自家平台,这一步不得不走。

  4. 尽快开发品牌页面

  业内皆知Google+正在开发类似Facebook的品牌页面,笔者个人希望看到更简洁规整的界面。用户常常会在Facebook上关注一个品牌页面,之后再也看不到其相关消息,因为根本找不到关注的品牌列表。为什么不能将这个列表加到Facebook主菜单里呢?为什么不能在关注的同时就将该页面添加到指定列表呢?如今Google可以借此机会开发更友好的品牌页面,这对用户和企业都有好处。

  5.  给用户提供机会推荐家人及亲密好友加入Google+

  若想挑战Facebook,上述问题将会是Google+真正面临的挑战。Google+虽然对早期用户偏爱有加,但还未能成功吸引主流用户群体。大部分都是业内人士在互动,对探讨专业问题来说倒是个好平台,难怪Robert Scoble这么喜欢Google+。但用户的家人朋友(非专业人士)通常不会使用Google+,即便用了也只是用来嘲笑Google+多么冷清惨淡。诚然Facebook的用户群是经过日积月累的,但问题是Google+需要迅速提升服务,突破这一瓶颈。或者Google最终得把Google+与其搜索、电子商务等其他功能结合,促使普通用户真正开始使用。

  以上是笔者认为Google+亟待改进的地方,这还不包括近几周被抱怨的最频繁的一点:Google+目前只允许用户使用真实姓名作为ID,这简直荒唐。

  英文原文:5 Things Google Plus Can Do to Outbox Facebook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9月25日星期日

初识移动互联网

  正如个人电脑PC机在90年代初给市场和用户带来巨变一样,以几何级速度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正上演着巨头之争。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对pc互联网的几大之争大概描述如下:

  • 操作系统:微软的windows和苹果的麦金托什(Macintosh),微软胜出,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从此以windows为主流。
  • CPU:Intel和AMD,当然这两者之争,用吴军的话讲,不在一个数量级上。Intel毫无疑问地占据市场主流,但AMD也有一定的市场。
  • PC机制造商:苹果,惠普(最近宣布要退出pc机市场,专做软件),戴尔,IBM(后退出,ThinkPad卖给联想),以及亚洲公司(索尼,三星,宏基,华硕,联想,清华同方,方正等)
  • 浏览器: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和网景的Netscape Navigator,微软胜出。IE从此成为浏览器主流。[当然,浏览器市场现在已经变化]

  历史既有相似之美,又有其变化之妙。当年以PC为战场,而如今,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势必是这次移动互联网战争的战场所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包括微软,google,苹果在内的巨头已经在硬件,操作系统,收购,专利等领域升级战争。而在国内,包括李开复领衔的创新工场、雷军的小米科技、腾讯的移动互联网战略、还有布局较早的3G门户UC优视等在操作系统、浏览器,即时通讯,门户入口等领域也已然硝烟渐起。大戏已经开始,好戏更在后头。但这次,剧情将会更为波澜,结果也或者更加惨烈。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学习者,就来理一理这次大戏的主演和各方争夺的高地。

移动应用观察

  操作系统:google,苹果,微软;

  google的android系统,开源免费,并且联盟了包括摩托罗拉,HTC等在内的手机制造商,其优势在于系统免费,好用,有联盟支持。劣势在于专利不够,受苹果和微软在专利方面的打击较多,故而近期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苹果的打法向来不一样,是将软件硬件一起做。但包括iPhone和iPad在内的终端,的确是市场大赢家,也是其现金奶牛。

  微软的Windows Mobile加上Symbian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主演。但两弱加起来往往更弱。微软的移动互联网的操作系统恐怕没有当年的光景了。

  硬件+软件:苹果,小米,阿里云手机

  雷军是学习苹果的,既做硬件(手机本身),又做软件,包括以android为基础的操作系统MIUI,还有即时通讯软件米聊。但雷军和苹果又有不同,雷军的小米科技里面,或为更为open,比如小米手机可以刷系统换系统,不用miui也行。

  而苹果这边,毋庸多言。

  CPU:高通,德州仪器,intel;

  正如intel在pc时代的重要性一样,智能手机的cpu是一个手机的芯。

  浏览器:UC浏览器,QQ浏览器,Opera浏览器;

  终于,这一次,浏览器市场应该是由国内的公司占领了。虽说CPU和操作系统还是美国的为主。但Opera这次虽说在国外市场占有优势,但在国内恐怕敌不过UC。UC浏览器已经占据了超过了50%的市场,遥遥领先于其他小的浏览器。这里面我认为最不能忽视的是QQ浏览器。借助于手机QQ这款即时通讯软件,腾讯可以把很多的软件优先推广给客户,正如微软可以借助windows占领浏览器市场一样。

  应用软件:创新工场,腾讯,UC,3G门户;

  其实应用软件里面大家最想吃的蛋糕是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操作系统,不开源的话可以直接收钱(微软的想法),开源的话可以发展广告间接收钱(google的想法),还可以绑在自己的手机上推广其他软件。重要性毫无疑问。但是这一块,三大巨头的态势已经形成,而且google的android大有当年的windows之势。所以好像再看不到其他公司在这一块的努力了。当然,也有比如黑莓这样的小众市场。浏览器作为上网的第一软件,虽是免费,但具有入口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国外的手机浏览器opera一家独大,国内的UC浏览器一家独大。市场格局恐怕也难以改变。

  但,这一次的移动互联网革命,和上次的pc互联网革命不同,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中国这次没有落后,甚至大有领先之势。这和中国的手机用户数和手机用户使用手机的频率有关。所以,我们看到,基于android系统的中国版android系统已经有人在做,手机浏览器不仅有人在做,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即时通讯工具也在做,而且不仅仅是QQ一家。

  在这次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国内的创新工场,腾讯,UC,3G门户是走的很靠前的。

  创新工场:这是李开复领衔创立的一家致力于早期阶段投资并提供全方位创业培育的投资机构。在其孵化公司的页面中,我们看到有点心操作系统,有豌豆夹助手软件,有手机游戏方面的磊友,有图片处理方面的魔图精灵等。从他们的招聘页面关于技术类职位中,也可以清晰看出创新工场在移动互联网的决心和作为。

  腾讯:向来低调的腾讯一旦决心进入某个市场,其能量和破坏力都是令竞争对手恐惧的。在其官方网站中介绍无线互联网业务中,他们说“无线互联网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腾讯公司从2000年运营短信业务开始,在无线领域已经覆盖短信、彩信、IVR语音、wap、手机IM、手机游戏等整个 无线业务。手机腾讯网、手机QQ、超级QQ、QQ游戏等业务在同类业务中遥遥领先,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有价值、有口碑的无线业务为使命,共创无线互联网无限 前景。” 在腾讯手机软件中心的页面中,也可以看到其实腾讯已经做了不少手机软件了。

  UC优视:2004年成立的UC显然是移动互联网的早期进入者,其UC浏览器也是国内手机浏览器中的领跑者。其他比如来电通等产品也非常好用。在其产品页面中,可以看出其布局已经覆盖浏览器、下载、影音、社区等领域。考虑到UC浏览器的市场份额,UC优视在推广新的产品具有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BTW,雷军是UC优视的投资者之一。阿里巴巴也是投资者之一。前者在做小米手机,后者在做阿里云手机。

  3G门户:如果可以这么类比的话,我认为3G门户类似于那年的yahoo。看看他们自己的介绍吧,同样成立于2004年的3G门户的野心和战略可见一斑。再看看他们的产品,也是涵盖了手机互联网的门户,搜索,软件,社区等。在我的理解,3G门户更是一个内容公司,而不是技术公司,比如他们的手机软件下载页面,做的就是平台,而不是只有自己的软件。

  俺最近的移动互联网学习基本就是这些东西。现在每天也利用碎片时间积极地移动互联网一下,上上手机QQ,看看手机新闻等。但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笔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几点问题如下:

  1,这个产业中,除了大佬们的角逐以外,小公司甚至个人有何空间?在pc互联网中,无数小公司甚至个人站长都获得了这个产业的利润。

  2,移动互联网中,内容在哪里?有哪些内容适合移动互联网?书肯定是一个,用手机看书是一个好市场。所以3G门户有书城业务,QQ也有。还有手机阅读器等软件都已经出现。但是除了书以外呢?新闻固然是,还有呢?好的内容在哪里?如何创造?创造出来又如何获得收入?内容和广告如何有机结合(google应该知道)?这些内容又如何被发现?这便是第三个问题,手机用户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

  3,移动互联网革命中,什么将是互联网的入口?在pc互联网时代,首先是yahoo这样的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QQ),后来是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百度),再后来甚至将是facebook这样的社交社区平台。在中国,还有hao123这样的奇葩。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呢?是手机浏览器自带的导航推荐?还是搜索引擎,还是什么?这里面的机会有哪些?

  4,移动互联网中,电子商务究竟如何发展?会不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会不会因为手机支付而彻底改变电子商务的格局?会不会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最最重要的本质是,移动互联网究竟如何发展,才是时代的进步,才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作为手机用户,一个普通的手机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中,能否真正获得最大的便利,需求被最大化和最多样地满足?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我们是被拍死在沙滩上,还是顺应潮流到达浪潮之巅?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互联网产品的一般商业模式

  找到互联网产品的商业模式,是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困难。吴军在《浪潮之巅》里面提到过一个观点,所有 Web 2.0 的公司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并最终将被能成功演变为 Web 2.0 的传统互联网 1.0 巨头所超过。不过,这里的“Web 2.0”所指的对象似乎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要狭义。它更看重提供开放平台,并允许其他用户使用、交互,且完全依靠 UGC ,仅提供生态环境的公司。所以,Google、Amazon、eBay 这样的公司并不包含在列。

  不管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不可争辩的是,如何找到清晰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现在所有 Web 2.0 公司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下面就把一般情况下,互联网产品的几种商业模式做一个粗略的总结。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几种常见的途径,并不是说通过它们就一定能盈利。毕竟,现实要复杂太多。

互联网产品的一般商业模式

 

  从整体上看来,互联网产品盈利的获得渠道可以分为两种——从上游商家获得和从下游用户获得。从上游商家获得盈利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模式是对商家的推介,大概有以下两种方式。

  1. 广告

  这是所有互联网产品最常见的盈利方式。利用互联网浏览量大的特点,广告无处不在,特别是以 AdWords 为代表的推广方式出现后。对于餐饮、旅游、汽车等垂直社区,广告在推广商家的同时,也可以起到个性化推荐、装点站点的作用。在这点上,从早期的坚决不上到如今每个条目、活动的页面都会出现广告的豆瓣,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结合文艺、小众的的定位,豆瓣认真挑选合适的广告品牌,并配以风格一致的广告图片,可谓完美融入。在这个时候,甚至用 Adblock Plus 都会觉得可惜,也许这就是广告艺术的最高境界。

  2. 实时搜索

  实时搜索在一般互联网产品的盈利中仍然属于推介的范畴。特别是在垂直产品中,将用户的搜索直接引导向某些实现付费的商家,效果将非常明显。但和百度的竞价排名有显著区别的是,互联网产品必须直接对搜索的结果负责,也就是必须有一套排名的规则。否则,就如同病毒式营销,快速增长过后将不可避免的迎来信任危机。

  来自上游的盈利的第二种模式是佣金。

  3. 线上到线下的佣金

  在线用户通过网站完成团购并付款,到线下享受服务后,网站收取佣金;或者点评类的网站,发放会员卡后,用户持卡来到店内消费享受优惠,收取佣金。同理的还有优惠券、维洛城卡等。再如途牛网,直接充当的就是旅行社的代理角色,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区交流为主,商业模式藏在背后的互联网公司。

  4. 线上到线上的佣金

  比如豆瓣,用户看到一本书后,就可以点击右侧的链接,或者将它们添加到购书单,到网上书城里进行购买,豆瓣收取佣金。以及其他所有意义上的点击跳转,根据链接收取佣金。

  第三种模式是对企业级商家进行收费,比如企业微博,但本质上仍然属于广告的范畴。

  从下游用户获得盈利的主要方式主要来自增值服务。

  5. 虚拟货币或者虚拟物品等增值服务

  这种盈利方式可以说是腾讯对整个互联网的贡献,依靠这样的方式,腾讯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巨大的金融体系。但一般产品想这么做,至少要有几个条件。一、足够大的用户数量,只有依靠足够大的使用人数,体系才可以被稳定建立。二、有长久价值,并可以被交易的物品。虚拟世界商品的属性必须和现实世界大体一致,否则很难具有购买的吸引力。三、不断演进完善的金融体系。用户具有大量的虚拟货币和虚拟物品后,要生产合理数量的新物品。因为对于运营商来讲,生产这样的物品完全是没有成本的,需要考虑到已经购买它们的用户的价值。另外,如何生产出新的商品,去不断消费掉用户手中的货币,让整个金融体系得以延续,也是一门学问。

  6. 数据、信息等营销服务

  这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主要面对下游的商家用户。在不影响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利用产品本身具有的庞大数据库和用户信息,向下游的商家或者第三方提供数据信息,以便其展开营销。

  7. 开放的API

  通过开放自己的API,允许第三方在自己的平台上提供应用,并借此收取佣金或分成。这种方式类似于 Apple 的 App Store,不同的是,App Store 中70% 的盈利归 Apple 所有,而目前大部分开放平台中的应用是不收取佣金的,仅收取广告或内容分成。

  最后,还是想以《浪潮之巅》里的一句话结束——好的商业模式一般都非常简单,即便外行也能一眼看清。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无疑是巨大的优势,但往往也意味着不够清晰。和产品的核心价值一样,如何把最关键的最大做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

白帽SEO为什么更好

  这篇文章是SEOmoz的Randfish写的,当时一个叫Kris的哥们写了一篇文章《白帽SEO就是个笑话》,引起了界内很大的反响,并且获得了不少支持的声音。Randfish是向来以白帽SEO为荣的,他自然非常不爽,写了这篇文章告诉大家应该坚持白帽SEO。笔者看完之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国内SEO的大环境也十分不好,几乎快到了不做黑帽就无法生存的地步。Randfish的这股声音着实给力,笔者便想着把这篇文章翻译下来,但Randfish举了许多的例子对大家来说都不熟悉,所以我选取了文章中比较精华的部分。

  我厌恶网络垃圾。聪明诚实及勤奋的网络营销者通过努力工作给网站带来了流量,而它却将这一切给玷污了。我厌恶它破坏了SEO这个我引以自豪的职称。我厌恶他们让正当的营销策略效果变差,最让我厌恶的一点,便是他们遍布在所有的搜索结果页。

  下面是“买保法止”的搜索结果,保法止这个药物是我用来防止脱发的。

  buy propecia

  就像大部分制药领域的搜索结果,许多页面的排名都是不自然的。这对只要电脑技术略微娴熟的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将带来三件可怕的事情:

  1. 营销者和技术人员看到这些结果的会将SEO等同于发布垃圾信息。如果你读过Hacker News或者StackOverflow里这方面的文章,你肯定见过这种观点。
  2. 新进入的同行业的SEO人员会认为不管这些网站做了什么,这些手段一定是迅速获得排名的好方法,于是他们也试着去用类似的策略(经常是通过损人利己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3. 顾客学会了不在相信Google的搜索结果,所有网站的商业价值一点一点被削弱。

  垃圾信息破坏了搜索,社交以及网络营销生态系统的品牌价值。如果你在制造这样的链接,那么至少你在直接伤害你的营销伙伴,在线业务,搜索者以及你网站未来的用户。上周,Kris Roadruck发表了一篇文章《白帽SEO就是个笑话》。他有意地使用一些有煽动性的,夸大的事件。我认为我应该对此有个回应并且阐述我对黑帽的一些看法。我掺和进来并不主要是因为Kris,而是因为他的这篇文章在搜索领域获得了许多支持的声音,这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Kris文章的一些片段:

  开头是这么说的:

  “我开始认识到现实中只有两种白帽SEO。一种人抱怨他们是如何按照书上所说的一切去做,如何远离“不道德的策略”,另一种人为并不属于自己的成功洋洋得意,因为他们碰巧撞到了一个大众喜欢的话题而已。”

  “如果你有一个很好的主题,写一篇好文章并不难。但没人愿意了解不堵塞的座便器或脉动血氧计或单相二极管桥式整流器。。。

  你可能可以得到一两个链接,但你知道是无法得到你想要的锚文本。”

  Kris的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好的内容在一些网络万事通的领域确实更受欢迎),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在无聊的领域里再好的内容也没有用 — 说这种话的人是懒惰和嫉妒的,是垃圾制造者说给同伙听的,因为他们想掩盖一个事实:白帽SEO,正当合法的营销方式在任何领域、对任何网站都行得通。

  想要一些例子?请看:

  Ready for Zero

  这个网站是Ready for Zero。是Y-Combinator出资用于减少信用卡垃圾以及信用卡债务减免。他们现在还没有排名(由于刚上线),但如果他们做SEO的话肯定会有排名。他们有内容 — 优秀的团队,很好的故事,雄厚的投资者以及正确的产品,这些足够获得他们所想要的链接了。如果我是一个希望在债务减免这类词获得排名的公司的SEO顾问,这些内容便是我推荐的。

  Oyster Hotel Reviews – 这个网站在他们所有覆盖了的酒店里,他们都是出现在第一页,并且在”酒店评价“这个词上,他们几乎都是排名前五(可以说他们是质量最好的搜索结果页)

  我努力写文章,做PPT,希望我的知识可以为这个行业添加色彩,让SEO更容易理解。但黑帽告诉这个世界白帽是不可能的,都是狗屁。这种话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是的,白帽SEO对于一些内容相对无聊的,还处于建设中的网站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要求很强的创造力,很大的工作量和很好的耐心。黑帽有时候也需要创造力,但它大多时候是发现Google和Bing的疏忽,然后利用这些去推广网站,搜索引擎发现后只能再去找新的漏洞。黑帽其实非常有意思,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看电影里聪明的劫犯如何抢银行那样。但像这样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经过在灰帽上越来越多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那些所谓的SEO专家提出的所谓的建议愈加觉得心烦。他们的建议只会让你的网站位于搜索结果的最后,白帽的效果不只是来的慢,它仅仅只是美好的幻想,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还好,要反驳Kris的观点很容易,事实可以证明一切: 

job searches

  搜索工作的关键词是竞争最激烈的一类词。在2008年(那时我们的咨询业务才刚刚开始),我们和Simply Hired 制定了一个长期的策略和计划。包括:企业联合策略,可嵌入的应用,友好且可抓取的搜索界面,内容丰富的博客,以及大型的线上品牌塑造活动。6个月之后,Simply Hired的排名和流量上升,但仍不是排名第一。现在,我为他们的进展感到非常的骄傲,我也和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能帮忙的时候都尽量帮助。多亏了SEO(以及其他成功的营销销售策略),上百个和搜索工作相关的关键词他们都排在了第一页,他们成为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的领头羊。

  Simply Hired

  黑帽 ≠ SEO

  一个合格的SEOER应该考虑到的有:

  • 结合公司的产品特点,营销和销售策略,让SEO的ROI最大化
  • 关键词研究和确定(需要有合适的工具,足够的耐心,良好的判断力以及大量的实践)
  • 针对用户修改和优化网页的内容(监测用户在网站的停留时间,跳出率,互动等行为)
  • 内容策略(这个在总体商业策略中处于最高级别)
  • 页面优化(黑帽SEO是最早发现Google在页面分析上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不再仅限于关键词的使用和重复频率)
  • 让网站对搜索引擎更加友好(包含的东西有很多,如:分面导航,阿贾克斯爬行,更好地使用Javascript/Flash等)
  • XML的网站地图
  • 分析 — 监测访问量仅是刚刚开始,后面还有网站管理员工具,链接,品牌,社交监测等等。
  • 其他的搜索方式(地图,视频,图片,新闻,博客,购物等,其中任何一种都可以成为一个全职工作)
  • 用户体验因素(这个对排名有着巨大的间接联系)
  • 信誉跟踪和管理
  • 调研竞争者
  • 社交营销(Facebook的分享对在Google上的排名已经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SEOER如今都不应该忽略社交的作用,社交已然成为了许多策略的核心部分)

  为什么白帽SEO总是更好

  这个世上只有极少数的事是我认为非白即黑的,但制造垃圾信息和用诚实正当的方法来做搜索引擎优化便属于这个范围之列。在我看来,若想要建立真正的品牌和商业,做到100%的白帽是会得到巨大的回报的。因为:

  1. 总是有更好的方式来利用这些时间和金钱。制造垃圾是要花费时间和金钱的,并不像一些黑帽SEO形容的那样轻松容易。我每次都相当震惊,当我听到黑帽们实际花的钱和时间时。因为这些网站完全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和金钱在更长期,更有价值的白帽上。更多的时候,人们缺乏创造力,挑轻避重,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忽略了其他更好的选择。
  2. 白帽可以建立令人兴奋的公司,垃圾信息却不可以。除了一些极少数的情况,垃圾信息是不可能建立有发展性的长久公司。它只能带来一些小额的暂时的财富。如果你只在乎眼前的利益的话,那你很可能就在破坏互联网的生态平衡了 — 这种行为是不会被人认可的。
  3. 白帽的方法是可以分享的。这个意味着你永远不用偷偷摸摸地藏着你的小秘密,不让别人知道你的策略,你的链接资源,永远保持匿名,努力克制自己向他人炫耀自己的网站。透明的好处就是便于公关,建立品牌以及同外界的交流,这些东西反过来也可以促进SEO。
  4. 制造垃圾信息永远都有风险。不管是明天,还是下个月,或者3年后的今天,你都有可能被搜索引擎惩罚。你可以建多个网站,使用不同的推广手段,用匿名来隐藏网站的信息,但诚实地说,你也可以把这些创造力和精力用在白帽上,只是说说而已。。。
  5. 你永远也无法拥有一个稳定的排名。黑帽策略一直在贬值,这意味着你必须一直走在搜索引擎的前头,并且每天都向老天祈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要被发现。白帽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有效果,但只要按照正确的去做,你的网站能够获得长远的,牢固的排名。
  6. 垃圾信息的世界里没有信誉。那些出售垃圾链接,提供制造垃圾信息服务的机构都很不靠谱,经常打一枪换一炮。垃圾信息制造者几乎都是做短期生意的。
  7. 任何的成功都是虚假的。这句话并不是从我个人的情感上来说的,我的意思是不管多少次你靠制造垃圾获得了不错的排名,不管你赚了多少钱,这只是钱(常常对维持你的工作和生活来说都微不足道,因为你明天需要制造更多的垃圾才行)。你所做事是空虚的,脆弱的,不长久的,他们很难带给你成就感和快乐。
  8. 其实赚的钱也不多。问问你自己,世界上最NB的那些垃圾制造者都有谁。我可以说出十几个,但就我所知很少有资产上百万的,而8位数的就更别提了(除了少数通过黄色和违法途径暴富的人)
  9. 垃圾信息无法在多个渠道里生存。网站的自然流量最令我兴奋的就是他可以通过上百种途径来获得,许多流量都是自发的,完全不需要你去推进的。通过发布垃圾,你的网站排在了第一名,流量来了。但如果互联网突然变成了Facebook/Twitter的天下,又或者Email变成了你行业里流量的最大源头,那你就悲剧了。。你回头发现之前所做的一切没有任何意义 — 没有可以吸引人们回到你的网站的东西,没有可以让人们分享,喜欢,+1,投票的内容。垃圾建造了一个仅有空壳的营销策略,壳裂开了,里面空空如也。

  我选了两张以前我做的幻灯片,里面提到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再重复一遍:

instead of doing these

we can do these things

  “在线约会”这个词排名第一的是谁?OKCupid,它不是用黑帽,而是用十分聪明的方法成为了热门的内容以及媒体的焦点。“在线购买鞋”子可以说是服饰行业里转化率最高的几个词之一,Zappos位居首席,它以优质的客户服务,高质量的产品和独特的商业模型作为它的SEO。或者“旅游博客”,Travelpod靠病毒式营销获得了第一的席位。

  我还可以列举更多的网站,这些网站是人们愿意在搜索结果里点击的。搜索用户,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以及搜索引擎都认为这些网站应该有一个好的排名。如果你打造了一个这样的品牌,那你在SEO上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黑帽大部分时候都是缺乏创造力,自律性以及耐力的表现。

  在此希望SEO这个行业可以继续蓬勃发展,吸引更多聪明且富有创造力的人加入。在9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了不少的奇迹,但仍不够。我承诺SEOmoz还有我们的合作伙伴们将尽一起所能,让搜索和营销市场更加有序,让这个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机会。这是我每天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

  向Randfish致敬!

  英文原文地址:White Hat SEO: It F@$#ing Works

  中文翻译:译文地址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宽带提速有望——电信IDC或遭反垄断调查

  据消息人士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相关部委已就宽带接入问题,对中国电信展开反垄断调查,并有可能进行反垄断处罚。作为中国最大的宽带接入及IDC提供商,中国电信的自身战略如因反垄断调查进行调整,对中国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格局也将带来巨大影响。

  消息人士透露,相关部门此次调查自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展开调查取证,相关部委与中国电信就进行了多轮沟通取证,还向联通、铁通等多家接入企业、研究机构及多位专家进行了求证。其主要调查内容,是中国电信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等行为。“通过前期调查,有关部门基本认为中国电信存在垄断行为。有可能计划对其进行违法收入1%~10%的惩罚。”该人士透露。

中国电信

  电信IDC或遭反垄断调查,于是宽带提速有望了。是的,这看似毫无联系的两句话,但却隐藏了什么深深的因果关系?

  这一切还得从“流量穿透”解释。所谓“流量穿透”,是指一些公司在中国电信购买带宽后,并不自己使用,而是转手卖给铁通、广电等弱势运营商赚取差价,通俗的讲,就是倒卖宽带。其实你目前用的宽带接入商(ISP)可能就是租用的电信宽带,接入商购买电信的带宽,然后再卖给用户,这就是目标到用户的流量穿透。

  然而问题在于,电信对于联通、长城宽带、教育网等全国级的大型单位(这些单位被电信分为了一类用户)以非常高的价格出售带宽,而对于对自身没有利益影响的其他小型单位或组织,则是以低于一类用户高达50%以上的价格出售。换句话说,购买电信带宽自己成立ISP的单位被电信抬高了接入成本而限制其对电信的市场冲击。而最终抬高的价位则最终算在了用户身上。

  联通、长城宽带、教育网等全国级的大型单位从根本上说也不过是市场的公司而已,也是需要赚钱的。现在他们被电信抬高了成本,唯一能做的就是降低带宽质量来求生存。然而他们一方面提升价格,一方面增加共享。100M带宽,假如分配给20个人用,现在因为成本问题不得不分配给50个人用,那么这速度、这稳定性还有保障吗?

  所以文章写到这里大家也就看出来一些端倪了,电信作为宽带资源的掌控者,可以任意通过抬高接入成本来实现对竞争对手的打击,当然也就间接打击了选择联通、长城宽带、教育网的用户。

  那么用户直接购买电信的带宽呢?——这到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可气的是,在利益心膨胀的时代,电信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着他的顾客。顾客是上帝?不,在目前互联网的情况看来,ISP或IDC才是真正的上帝。现在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反映电信网络没以前快了,客服态度也不好,价格到不菲。其实这正是电信作为一个垄断者的行为。在电信眼里看来,你认为电信的价格贵,服务态度不好,那么你得以更高的价格选择不稳定的宽带。

  电信遭反垄断调查,笔者想电信会有所收敛吧,其实最终还是广大网民获得好处。很久以前互联网上就流行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中国的网络是最贵的,速度是最慢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电信的垄断行为。不过笔者并不会对此持特别乐观的态度,因为单位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实行惯了的。但至少我们还是保持那一点点可能的希望,也许我们有一点会用上性价比更高的宽带服务。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Apple TV让人爱恨交织的十个方面

  Apple TV让人非常喜爱,用户们常常用Apple TV来观看Netflix上的流媒体和利用AirPlay来播放iTunes 上的音乐。但就像所有的苹果设备一样,它们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与Boxee Box相比,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下面来看看我们喜欢和不喜欢Apple TV的地方。

  喜欢Apple TV的地方

  1  AirPlay 非常的酷,尤其是现在其他应用也可以使用AirPlay

  AirPlay 可以说是Apple TV 上的杀手级功能。而现在它已经对所有的应用开放。除了可以从iTunes上播放音乐和视频外,我们还可以通过PBS和YouTube的应用在Apple TV上播放视频。MOG 的Mac 应用最近增加对AirPlay 支持,可以轻松的让你的从家庭影院听取点播的歌曲。

Apple TV

  2 华丽的Netflix 界面

  Netflix 在大多数的设备上的界面看起来一样。但在Apple TV 上Netflix 的设计更为华丽。

Apple TV

  3 苹果的设计非常漂亮

  Apple TV 2.0 的设计比上一代更加简洁、轻巧。虽然在容量上他不像硬盘一样可以在本地存储你的视频库。但是Apple TV 这个盒子非常小,在客厅里你基本上不会注意到它。而这之前,你需要在笨重的盒子的旁边连接上蓝光播放器、电缆盒、还有DVR,这将会让客厅看起来非常难看。

Apple TV

  4 用iPhone 来当做遥控器是相当过瘾的

  苹果自带的遥控器非常的废!但是 ,Apple TV可以用iPhone 、iPad 来当作遥控器,这是非常过瘾的。你可以通过AirPlay 让iTunes 上的内容在Apple TV 上播放,并通过iPhone 、iPad 等设备进行遥控。

Apple TV

  5 Apple TV 支持iClound

  Apple TV 支持iClound ,这意味着你购买的任何电影或电视节目都可以直接传输到你Apple TV 上,而无需连接到iDevice 设备或是你的电脑。

Apple TV

  不喜欢Apple TV 的地方

  1 没有应用

  我希望有一个Apple TV 应用商店。Apple TV 运行的是iOS 系统,所以Apple TV 对开发者开放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而苹果的竞争对手(Boxee ,Roku)则对开发者开放了,这确实给人更好的体验。

Apple TV

  2 不支持Hulu

  Apple TV 上有Nexflix 但是却没有Hulu,这真是一个讽刺。苹果不支持Hulu 的原因是苹果可以会购买Hulu。

  最终,谣言称苹果会建立一个类似Hulu的电视节目和电影点播流媒体服务。不过在此前,我们想马上就可以使用Hulu。

Apple TV

  3 使用Apple TV 的遥控是件痛苦的事

  Apple TV的遥控按钮是非常小的,对于手指有点胖的朋友来说将会是非常烦人的。苹果的设计是精巧的,不过他却是牺牲了产品可用性。你很容易在按方向键的时候错别的点击其他按钮,此外,你还必须一直按着“menu” 才能回到主屏幕。

Apple TV

  4 不能播放非iTunes 的视频

  在Apple TV 上你只能够播放 iTunes 支持的视频。而Boxee 和其他的TV对文件格式是没有限制的,对于各种来源的内容,他们都可以很好支持。

Apple TV

  5 没有USB和SD卡接口

  我们了解到Apple TV仅仅只能是一个流媒体设备,但我们想要的是它可以连接到移动硬盘、SD卡等设备,然后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来播放视频。而Apple TV 的竞争对手Boxee Box是支持的,而且体验很好。苹果也应该也支持才对。

Apple TV

  英文原文:Business Insider:10 Things We Love And Hate About Apple TV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Google+向公众开放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谷歌今天正式向所有用户开放Google+服务,同时还推出新的视频聊天和搜索工具以便吸引更多的用户。谷歌今年6月推出Google+社交网络,之前这项服务只有通过成员邀请才能加入。

  视频群聊

  Google+的Android版已经支持视频群聊,最多支持10人同时进行视频群聊。Google+用户的Android设备如果有前置摄像头,就可以参与“Hangout”视频通话,这类似于苹果iPhone允许用户进行Face-Time视频面对面聊天。

视频群聊

  视频广播

  除了多人之间的视频群聊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Google+向公众广播“Hangout”,其功能相当于YouTube网站允许一些合作伙伴进行事件直播。

视频广播

  视频群聊API

  谷歌还发布了视频群聊服务的API,这可以让开发者将视频群聊的服务加入到自己的应用或游戏之中。

  Hangouts API目前仅处于“开发者预览”阶段,产品尚未成熟,只作为测试目的开放。

  Google+搜索

  Google+还增加了搜索服务,只要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信息,即可搜索到Google+中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字信息、图片等等。

Google+搜索

  开放注册

  在过去的12周里,Google+一直都只有通过成员邀请才能加入,现在Google+完全开放了用户注册,任何用户无需邀请即可注册使用Google+服务。

Google+

  根据comScore的数据,Google+目前有2500万独立用户/月,Google没有透露具体用户数。

  Google+的地址:http://google.com/+

Google发布移动支付服务Google Wallet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谷歌公司在美国正式推出了其移动支付服务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用户可绑定信用卡直接刷手机消费。

  目前谷歌钱包服务在银行卡方面支持万事达卡、Visa、Discover、美国运通卡和谷歌预付费卡,但手机硬件方面暂时仅支持Sprint的Nexus S手机。

  “我们宣布推出Google Wallet,同时我们承诺将致力形成一个开放的商业生态系统,”谷歌官方博客中这样写道:“非常感谢花旗集团和万事达卡与我们合作伙伴,同时,目前Visa卡、Discover(信用卡公司)和美国运(American Express)已经开始支持NFC,未来版本的Google Wallet将能与这些卡对接。”

  Google支付业务副总裁奥萨玛·贝迪尔(Osama Bedier)说,“我们的目标是使谷歌钱包(Google Wallet)支持所有信用卡,这样就可以与传统的钱包说再见了。”

Google发布移动支付服务Google Wallet

  Google的的优势是,它是第一家提供采用NFC技术的移动支付服务的公司。由于控制着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因此Google可以方便地在未来数年发售的新设备上预装NFC和Google Wallet应用。

  但是,控制手机功能的仍然是移动运营商,如果AT&T、Verizon Wireless和T-Mobile USA决定推广它们自己的Isis移动支付服务,而非Google Wallet,它们可以关闭后者。

  移动市场上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苹果。有传言称苹果将在新一代iPhone中集成NFC技术。尽管苹果尚未公布推出移动支付服务的计划,但借助iTunes音乐商店和App Store应用商店,苹果可以很轻松地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

  Google Wallet地址:http://www.google.com/wallet/

解密iPad的成功魔法

  “magical”这个词经常会被用于苹果产品的营销方案中,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却是从iPad开始。2010年初苹果CEO乔布斯向大众介绍这款新一代平板电脑时,所用的第一个形容词就是——magical(魔力无穷)。

  “magical”这个概念在ipad介绍中实际只出现了3次,其中两次出自乔布斯之口,另一次是设计者Jony Ive在一个宣传片中提到过,当时这个概念还没能在受众中产生共鸣。人们会奇怪,一个几乎完全建立在现有技术手段基础上,功能不比新款笔记本电脑强大,基本上是一个放大版的iPod touch的产品,怎么能被称之为魔力无穷呢?

iPad

  iPad介绍会后,苹果公司趁热打铁,magical一词突然变得随处可见。市场上出现了“魔法鼠标”“魔法触控板”以及一系列缀以“magical”标语的商业广告。这一行为为批评家们所诟病称iPad毫无新意,只会重复一堆模仿广告。

  iPad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目前为止销售额已经超过2500万台。而Motorola Xoom最多售出125,000台,黑莓的PlayBooks生产数据是50万台,尚不清楚真正售出多少。现在我们在这里着力讨论的不是ipad成功的事实,而是它成功的原因。

  根据实际条件考量,照理说ipad应该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出场,然后慢慢改良出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产品。规格相对不那么起眼,处理器是双核1G芯片,这比Xoom的配置要稍差,而xoom还拥有更大的内存、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和更好的摄像头。

  可实际情况是,iPad成功复制了iPhone的曲棍球曲线的外形,并且成为了市场上唯一成功的平板电脑。

  现在看来,iPad的魔力并非像字典里所定义的那样。它既不能飞,也不能产生童话里能治愈一切伤痛的神仙粉。该形容词曾被广泛用于苹果的产品中,而苹果公司将ipad冠以这一如此鲜明卓越的词汇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觉得ipad不过是最好的改良版本。但这些人大多比一般ipad用户更通晓技术层面的东西。

  对于熟悉ipad的物理构成和操作系统的人来说,ipad似乎不过是藏在新式时尚包装里的现存软硬件的结合体。这应该是一个能让人信服的观点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在ipad的组成成分中是肯定找不到什么有魔力的东西的。

  但是,ipad的魔力并非在于硬件或者软件的功能,这些我们在iphone中已经屡见不鲜了。ipad的真正魔力在于它于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

  解密ipad魔法

  ipad的神奇之处在于任何接触它的人对它的操作都能够有直观的把握,在于它对于操作指令的迅速反应,在于全屏时,通过一根手指就可以让其在上百种工具间轻松转换。苹果熟悉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人们思维工作的方式,人们同科技互动的方式,包括ipad。

  现代人与世界的交流都是通过触碰。鼠标、键盘或其他我们往电脑中输入指令的设备扮演的是将我们的按键和点击转换称命令要求的中介角色。Ipad让人们尽可能通过触碰直接进行交流,尽量减少转换过程中的障碍。

  而其他平板电脑,如xoom和playbook,虽然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但至少在让触摸屏的反应能“忠于手指”这一点上,他们都没能做好。人们都清楚在我们点击某处时它应该怎样立即做出反应,如果它没这么做,那么无论用户是不是电子达人,他们就会察觉到。当一个不太了解(或根本不关心)技术原理的人,触碰ipad屏幕,看到它立即做出了回应,那么他就会觉得“有魔力”了。

  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简单,而不是更复杂。苹果除了显示其联系世界的方式更加强烈热情外,ipad的设计也考虑到了当下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复杂的信息和刺激所包围这一状况,所以当我们使用一种产品,它是如此简单易懂甚至不需要说明书,这简直就是一种解脱啊。

  ipad广告中也将“magical”一词用于阐述“即便是很复杂的任务,ipad也能帮你轻松搞定”这层意思,而Verizon的平板电脑广告就完全没有提这个概念,只是一味在宣扬“你的妻子会喜欢双核心的Tegra2芯片组”。不,她不会。即时她知道什么是Nvidia芯片组阵容,她也不会在乎这些。人们只是想要拥有有用的产品,不用担心需要花几个星期去学习如何使用,产品说明书并不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生活并非存在一个真空环境中。必须承认的是苹果的广告在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方式上也有不现实的地方。我们并不是总能舒服地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或是灯火通明的厨房中,在生活中,我们掏出iPhone或ipad时,周围经常有尖叫的小孩,拥挤的交通,有异味的乘客、来来往往的火车和其他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iPhone和ipad的魔力在于,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也能轻松操作,只需要我们付出很少的注意力在它们身上。

  苹果注重在产品的细节设计上尽量使界面看起来一目了然,这样用户既能获取屏幕上的内容也不会影响其对周围世界的关注。把产品做得像用户自己的双手的一部分这样自然是一间十分困难的事,但这正是苹果所擅长的事。

  苹果用户群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想要拥有“更多选项”。现在有几百万越狱iPhone用户,但同市场上2亿操作设备相比区区几百万数字算不了什么,何况大多数人越狱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锁。随着iPhone运营商的增多,越狱现象应该会逐渐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选择用“magical”一语概括其产品特点而不是列出一张长长的产品功能清单。产品的硬件列表是没有什么魔力可言的,魔法只存在于操作的简便性和直观体验中。当然,由于缺乏产品定制使苹果损失了很多追求定制和调整的“超级用户”,但这并未损害苹果的其他产品市场,而后者要大得多。

  魔法的未来

  在iPad在市场上实现巨大的经济价值后,我们才开始注意到其对未来便携式电脑发展趋势的影响。审视2007年前后的智能手机市场我们可以轻松的发现iPhone对苹果的竞争对手们所产生的影响,而这在平板电脑市场上表现得更加直截了当,如今,距离ipad介绍会一年半后,我们才刚刚看到了市场挑战者的身影。

  而这些竞争者们都尚未真正退出市场,也很难看出谁会拔得头筹。到某些时候其他制造商会停止将“magical”看作是营销手段,转而考虑机器同用户的互动方式。而到那时候,我们已经有了ipad3了。

  来源:雷锋网供稿。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一个分享链接的寿命是多久

  关于一个链接的寿命有多长有很多种说法,过去的研究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一个普通人分享的链接通常只有几个小时寿命。也就是说如果在几个小时之内没人去点击,那就基本确定以及肯定地不太可能再有人去点了。

  分享链接的寿命对于网络营销公司,媒体或者一些个人都很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去衡量网络宣传效果的一种潜在参数之一。听着很玄,也很难去估量,不过幸亏有了缩网址服务,他们在统计链接方面应该很有发言权。其中一家公司 bitly,他们每天处理几百万的微缩网址,他们提出了用“半衰期”去测试网址寿命。

  所谓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半衰期是研究反应动力学的一个容易测定的重要参数,数学上可以证明,只有一级反应的半衰期是恒定的数值,且知悉一个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便可以计算出该反应的所有动力学参数,所以人们通常只关心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Wikipedia)

  Bitly的半衰期法统计数据如下:

  • Twitter – 2.8 小时
  • Facebook – 3.2 小时
  • email 和即时通讯– 3.4 小时

  研究给出的结果和人们的估计相差并不大,但有个意外是Youtube,在Youtube上的共享链接的半衰生命期达到了7.4个小时。下图给出了更加直观的比较:

分享链接

  总而言之,一个分享链接在西方网络环境下的半衰生命期只有3个小时,Youtube是个意外。对于原因是,SNS和Twitter都是时效性很强的平台,用户几乎是挂在上面或者常常登陆以获取信息,所以链接在众多信息的冲击下死的也快,而视频网站平台的用户,比较有规律,热点起得相对慢消逝得也慢,所以链接得以更长的生存时间。

  对于国内的社交网络平台,按理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这里的规律也很显而易见,即时性越强的平台,链接的寿命就越短。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史上最佳十大游戏排名

  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游戏行业的不断扩大,每位玩家都能获取自己希望购买的心仪游戏。棒透了的独立游戏也总是不断出现。然而,那些系列性的游戏却能使我们成为永久的“回头客”。它们用一个接一个的好游戏不断轰击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无数玩家。

  下面的名单列出了有史以来的十款最伟大的系列游戏。但是,你心目中一定有着自己的十大游戏名单。那么,你是否赞同以下列出的榜上有名的十大系列游戏呢?如果你是一名游戏爱好者,那么你一定至少玩过以下游戏中的一款,当然,你更可能全玩过。

史上最佳十大游戏排名

  第一名 马里奥

马里奥

  游戏界的教父!所有时代唯一的真正的电子游戏标志和旗帜人物。自1981年在我们的屏幕上开始跳动以来便迷倒了无数伏拜于前的痴迷玩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魅力,更因为因为多年来公司基于其所研发的众多佳作。随着科技的进步,马里奥也在不断超越自我,并证明他仍如此受到宠爱。又有谁没有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段玩过关于马里奥的游戏呢?超级马里奥兄弟,马里奥赛车,超级马里奥64,超级马里奥银河,你肯定玩过其中的一部或更多其他的棒透了的作品。马里奥注定将会在我们的屏幕中继续活跃,而如果没有他,游戏行业也将变得完全不同。

  第二名 最终幻想

最终幻想

  在1987年作为公司即将倒闭前的最后一个项目,最终幻想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在之后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角色扮演游戏系列。这个系列不断创新并超越自我,总是在行业内第一个带来新的技术,其中包括了2D游戏到3D游戏的转换以及配音出演与角色模型口型变换的同步。最终幻想所带来的高度,使它一直作为游戏行业的标杆而存在。就是这个系列使得RPG游戏走入日本,并衍生如无可计数的效仿者。该系列的重要独特元素是,系列中的每一款游戏都有着完全独立的故事,却又有着贯穿始终的某些系统。系列内的每一部游戏都在不同层面获得了成功,而其中最著名的几作则包括了FFX、FFVIII以及有史以来最最伟大的游戏:FFVII。

  第三名 GTA

GTA

  “ROCKSTAR”公司出品的综合类系列游戏“侠盗车手”于1997年在游戏世界登场。在游戏中,玩家被设计在高度还原基于美国真实城市的虚拟场景中进行街头犯罪。游戏有着庞大的开放性世界和众多包括动作、驾驶、角色扮演、潜行、设计和竞速等元素在内的架构,足以使玩家迷失其中。自极其成功的GTA4、圣安德列斯和罪恶之城发售以来,这系列游戏无疑将会走得更远更好并迎来更多粉丝。也将会为玩家带来更多“邪恶”的欢乐。

  第四名 使命召唤

使命召唤

  作为系列第一人称及第三人称射击游戏,使命召唤近年来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游戏主要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近期却发售了设定于现代的“使命召唤”现代战争”和设定于冷战时期的“使命召唤:黑色行动”。这系列游戏创下了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世界纪录——“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在发售日当天创下了2.424亿欧元(4.016亿美元)的销售奇迹。这系列将继续以爽快的动作体验和精美的游戏画面取悦玩家,并从众多同类游戏中脱颖而出。毫无疑问,我们将在这款不断成长的系列游戏中看到更多令人惊喜的大作。

  第五名 合金装备

合金装备

  自从科纳米在 1998年发售“合金装备”系列以来,玩家们便深深痴迷其中。跟随着看板人物“索利德·斯内克”的故事,玩家要进行一系列的匿踪渗透,化解恐怖袭击,并最终面对终极超级兵器“合金装备”。这个系列开创了颇受欢迎的潜入类游戏流派,并带起了一大批模仿者。多部资料片在不同游戏平台发布,我们确信,索利德斯内克仍将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为全球玩家带来乐趣。

  第六名 GT赛车

GT赛车

  极受欢迎且被高度评价的竞速游戏 “GT赛车”已经在多年中为数百万玩家带来了欢乐。自从PD工作室在1997年研发了该系列的首款游戏以来,超过63000000的游戏碟基于索尼PS的各种平台销售于世界范围。极精致的画面及驾驭各种标志性跑车参加竞速的体验使无数玩家为之疯狂。“模拟真实驾驶”的口号则来自于对现实中驾驶时车辆反应的精细还原。世界闻名的真实赛道也在游戏内忠实体现,使玩家可以驾驶着自己钟爱的跑车在摩纳哥、纽伯格林、拉古纳瑟卡和更多著名赛道上尽情狂飙。如果你是一名赛车游戏爱好者,甚至仅仅就是喜欢名车,你必会钟爱于GT赛车这款伟大的系列游戏。

  第七名 塞尔达传说

塞尔达传说

  作为任天堂的旗舰性游戏,塞尔达传说是一款高奇幻类的动作冒险游戏,所有故事都围绕着大名鼎鼎的核心主角“林克”展开。玩家总是要控制林克,从各种恶魔手中解救塞尔达公主。全系列的十五款官方游戏和无数外传为其营造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粉丝,其数量还在以难以估计的速度增加。林克也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具标志性的电视游戏人物。塞尔达传说系列打造了许多经典游戏,例如著名的“塞尔达传说:时空隧道”、“塞尔达传说:黄昏的公主”以及最受欢迎的“塞尔达传说:时之笛”。塞尔达传说系列被证实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系列游戏之一。

  第八名 口袋妖怪

口袋妖怪

  如果你没听说过口袋妖怪的鼎鼎大名,那么过去十五年里你一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一款在全球各个角落都有着无数拥趸和话题的真真正正的重量级系列游戏。口袋妖怪于1996年在GB平台上发布了一对相互联系的 RPG作品,并在这之后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系列性游戏,并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周边营销。这其中包括了动画,漫画,集换式卡牌,手办,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及无数其他周边。游戏允许玩家搜寻并捕获各种不同的口袋妖怪,并将其用于战斗之中。游戏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全搜集”,即搜集游戏中的每一种口袋妖怪角色,包括标志性的“皮卡丘”。口袋妖怪成为了一款极受欢迎的系列游戏,至今仍不断从各个领域吸收着新的粉丝。

  第九名 生化危机

生化危机

  卡普空最著名的生存类恐怖游戏“生化危机”的第一部出品于1996年。以邪恶的安布雷拉公司为线索,玩家逐渐揭开了一个关于可将死人变为僵尸并吃人血肉的致命病毒的故事。黑暗压抑的恐怖气氛与面对无尽僵尸极力求生的操作完美结合,为玩家带来一场极尽刺激疯狂的游戏体验。忠实的玩家们无止尽地购买着一部又一部的系列新作,而整个一系列的好莱坞电影也应运而生。生化危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恐怖游戏系列,并为众多同类游戏争相效仿。

  第十名 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

  这款暴雪出品的网络游戏最早出现于1994年。《魔兽世界》允许玩家在《魔兽争霸》的世界,也就是艾泽拉斯大陆中扮演一名奇幻角色,并按自己的意愿发展至高等级。这是一款彻头彻尾的网络游戏,玩家之间可以互动,协作,并与伙伴们一起完成任务,获取经验和金钱。全世界有数百万玩家沉迷于此难以自拔。整个系列拥有无数拥趸,而且提升到了文化高度,这往往体现在那些电视里的山寨节目当中。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资料片等待放出,以迎合那些持续增加并等待上线进行任务的玩家们。

  英文原文:Top 10 Video Game Franchises of all time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十大最佳Wii游戏推荐

  Wii游戏机是任天堂在2006年推出的一款电视游戏机,具有非常独特的控制器使用方法,具有指向定位及动作感应功能,是Wii的一大创新。

  据统计,截止到今年为止,Wii的主机销量已经达到了八千八百万台,尽管相比PS3和Xbox 360,任天堂的Wii依旧是销量最多的次世代游戏主机,但任天堂Wii的最鼎盛时期已经过去,其销量将从2011年开始下滑;而索尼的PS3和微软的Xbox 360却还在增长,除了索尼、微软在游戏机上的竞争之外,任天堂还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领域受到来自苹果和谷歌等公司的压力。

  不过,Wii上的经典游戏还是有不少,可玩性非常高,今天我这里就总结了十个我心目中最佳的Wii游戏,供大家参考。

十大最佳Wii游戏推荐

  1、超级马里奥银河 (Super Mario Galaxy)

  超级马里奥银河系列(1、2)是Wii上公认的最佳游戏(没有之一),如果没有玩过这个游戏,那么Wii等于白买了。

  超级马里奥银河是任天堂开发的经典动作冒险游戏。游戏的舞台是浩瀚的宇宙,马里奥将在这里展开一段奇异的冒险。超级马里奥银河里有许多新的动作加入其中,配合Wii的体感控制器,给玩家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游戏体验。

超级马里奥银河 (Super Mario Galaxy)

  这款游戏虽然没有官方简体中文版,但已经有汉化组将1和2都进行了汉化,效果很不错。

超级马里奥银河 (Super Mario Galaxy)

  2、任天堂明星大乱斗X (Super Smash Bros. Brawl)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X

  这是集合任天堂旗下知名游戏角色的动作游戏,超级玛丽世界里的明星一起参与格斗,每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绝招,任天堂的粉丝肯定会喜欢这个游戏。

  3、超级马里奥系列游戏

  为了不让这个游戏推荐列表变成马里奥全集,以下几个马里奥系列游戏整理在一起做为一项,都是马里奥系列,都很好玩。

  新超级马里奥兄弟 (New Super Mario Bros. Wii)

新超级马里奥兄弟

  新超级马里奥兄弟Wii是任天堂世界级名作“超级马里奥兄弟”系列正统作品,类型为2D横版游戏,作为经典版超玛一代的升级,可玩性极高。

  纸片马里奥 (Super Paper Mario Wii)

纸片马里奥

  纸片马里奥是《马里奥》系列所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一款将2D和3D画面结合起来的游戏,这款游戏中也加入了不少人所喜爱的解密因素,也加入了道具因素。

  马里奥赛车 (Mario Kart Wii)

马里奥赛车

  马里奥赛车是《马里奥》系列的角色所构成的趣味赛车游戏,开创了“陷害为乐”风格赛车游戏,深受广大玩家的欢迎,是休闲类赛车游戏销售之冠。

  马里奥大运动会 (Mario Sports Mix)

马里奥大运动会

  马里奥大运动会是《马里奥》系列的运动游戏类型,包括篮球、排球、躲避球等各类运动,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使用自己喜欢的马里奥系列角色进行游戏。

  4、塞尔达传说 黄昏公主 (The Legend of Zelda: Twilight Princess)

塞尔达传说 黄昏公主

  作为任天堂的旗舰性游戏,塞尔达传说是一款高奇幻类的动作冒险游戏,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系列游戏之一。玩家要控制主角,从各种恶魔手中解救塞尔达公主。该游戏融合了动作、冒险、解谜、角色扮演,还包含了少量的平台跳跃,潜入,竞速等等的元素。塞尔达传说是任天堂的招牌系列之一,在全球有很大的影响力。

  5、生化危机4  (Resident Evil 4)

生化危机4

  生化危机系列是Capcom推出的著名生存类恐怖游戏,以邪恶的安布雷拉公司为线索,玩家逐渐揭开了一个关于可将死人变为僵尸并吃人血肉的致命病毒的故事。生化危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恐怖游戏系列,并为众多同类游戏争相效仿。Capcom在Wii上推出的生化危机游戏主要有生化危机4、生化危机0、生化危机1,以及射击版的生化危机安布雷拉历代记和生化危机暗黑编年史。

  6、异度之刃 (Xenoblade Chronicles)

异度之刃

  异度之刃是任天堂Wii主机上少有的RPG巨作,也属于次世代游戏机中最好的RPG作品之一,剧情跌宕起伏,场景壮阔华丽。如果Wii的画面能够更好一点的话,也许这个“之一”也可以去掉。

  7、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Call of Duty: Black Ops)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作为系列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代表作,使命召唤近年来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在Wii上发布的使命召唤系列主要包括“使命召唤:黑色行动”、“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使命召唤:世界大战”等等。虽然Wii的显示分辨率并不理想,但是Wii独特的操控方式也让这款游戏的操作变得很简单易用。

  8、怪物猎人3 (Monster Hunter)

怪物猎人3

  怪物猎人3是CAPCOM推出的动作游戏系列,玩家在游戏中要扮演猎人的角色,接受各种类型的任务,游戏在操作上也针对Wii平台的体感特性进行了改进。

  怪物猎人3已经有汉化组将其进行了汉化,很适合中文玩家。

  9、胧村正妖刀传 (Oboro Muramasa)

胧村正妖刀传

  胧村正妖刀传是Marvelous Interactive发布的动作过关游戏,以独特的手绘风格图像与华丽视觉特效来构成如绘卷般的细致画面,玩家将与忍者、武士以及各种民俗神话传奇中的妖怪战斗,充满了浓郁的东瀛气息。

  此游戏已经有汉化组将其汉化,中文玩家可以试试。

  10、Wii体育 (Wii Sports)

Wii体育

  Wii体育是任天堂制作的Wii主机首发游戏之一,也是Wii上为数不多的中文游戏之一,游戏包含了五种运动模拟运动项目,包含网球、棒球、保龄球、高尔夫球和拳击。玩家能使用Wii手柄做出与真实生活中的运动类似之动作,例如挥动网球拍、丢掷保龄球等。每种运动游戏的规则都经过简化,让刚接触的玩者容易上手。

  《Wii Sports Resort》是任天堂公司在《Wii Sport》后又发表的另一大作。以游戏中的乌富岛及维吉岛为舞台,有12种休闲娱乐运动,例如:篮球,乒乓球,剑击,花式滑水,飞盘等。

  《Wii Sports》获得了一致的较高评价,并赢得了游戏和娱乐业的多个奖项。截至2008年底,游戏以4050万套的全球销量超越《超级马里奥兄弟》,成为史上最为畅销的电子游戏。

  此游戏有官方的繁体中文版可用。

  最后,Wii上其实还有不少其他类型的游戏,例如瓦里奥大陆:摇动、寂静岭、大金刚、大神、黄金眼、丧尸围城、银河战士、疯狂兔子、英雄不再、吉他英雄、太鼓达人、死亡之屋、粘粘世界等等,也都还不错,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

  总结:

  从这个Wii最佳游戏列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Wii的一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好玩的游戏都是任天堂自己开发的,第三方开发的游戏较少,导致整个Wii的生态系统逐渐失衡,这可能也是Wii最近销量不断下降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