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百度文库手机版发布

  虽然百度文库在知识产权上的麻烦不断,不过百度还是低调在iPhone和Android平台正式推出了百度文库的手机版,进军移动电子书阅读领域。

  “百度文库”是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电子书平台。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涉及各类领域的电子书资料,不过下载需要扣除相应的百度积分(财富值),百度声称该平台的文档均来自用户上传,百度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用户通过上传文档,可以获得该平台虚拟的积分奖励,用于下载自己需要的文档。

百度文库

  对于大部分文档来说,百度文库的网站版,在电脑上查看文档是免费的,不过电脑下载文档就要扣积分(财富值)。

  和网站版百度文库相比,手机版百度文库的一个好处是,对所有文档下载不扣财富值,免费即可观看大部分百度文库的文档,解决了很多文库用户因为财富值不够而无法下载想要的文档的难题。同时该应用对下载内容压缩,很省流量,阅读体验不错。

百度文库:在线电子书平台

  百度文库手机版和QQ阅读、iBooks等应用的一个区别是,该应用支持用户从电脑上传文档并阅读(前提条件是文档被审核通过),而其他电子书平台大多不支持用户直接上传文档。不过,在百度文库上传文档也具有一定风险,一旦网友发布的信息存在法律问题,百度可以撇开所有责任,一切责任都是网友的,早先的一个案例是,一个网友往百度文库上传了一篇包含“有害信息”的文章,而且通过了百度管理员的审核,后来追究责任的时候,百度不但不负任何责任,反而将该网友的个人信息告密,导致该网友入狱六个月。

  百度文库的手机版支持iPhone和Android手机,不过看上去百度文库的Android版本比iPhone版本功能多,Android版支持本地SD存储卡内书籍阅读,以及手势3D翻书效果,iPhone版的百度文库界面效果稍逊。

百度文库:在线电子书平台

  百度文库手机版支持DOC、PDF、PPT、XLS、TXT等多格式文档,此点强于QQ阅读手机版,后者仅支持TXT文档,Android版的百度文库支持本地SD存储卡内书籍阅读,支持umd, txt, epub, html格式文件阅读。我在三月份写的一篇《百度文库与谷歌苹果的对比》文章中介绍了谷歌图书在多平台以及手机上的应用,两个月后,百度文库就赶上来了。

  对于盛大等电子书厂商来说,百度文库的介入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主流平板设备的支持以及大量免费在线文库的优势,让百度文库成为电子书内容提供商的有一个重要威胁,也让中国电子书领域的竞争变得扑朔迷离。

  iPhone版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id426340811?mt=8

  Android版下载地址:https://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com.baidu.wenku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5月26日下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了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内称为“支付牌照”),共颁给27家单位,其中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等悉数获得许可证,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几家未通过的企业或单位。具体未通过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的这几家,明显命运比较好。具体的也就没必要分析了。值得一说的是,在后期的博弈中,谁会是行业老大?

  支付宝的潜力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支付宝明显处于领先优势。首先,支付宝后边有阿里巴巴,有淘宝网,还有46万的商家,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一个字:人!这个简单的字蓄含着无穷的力量!有人才有facebook,才有weibo.com,才有QQ(善于跑题,我忏悔)。前段时间的支付宝股权之争,明显是阿里巴巴借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名义来耍流氓。当然,这些行为并不会影响支付宝的用户,他们没必要知道这些,也不需要知道。他们(我也是支付宝用户,也可以说成我们)只需要知道,今天可以上支付宝,可以在上面转账,交易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而支付宝的明天,现在掌握在了马云个人的手里。如果支付宝股权没回来,我们都不踏实。正因为我们的老大不踏实,马云也不敢踏实,所以支付宝回来了!支付宝的估值明显不低于3亿,在2010年12月的时候,支付宝已经公布其用户数已经达到5.5亿人。全国网民才多少人?6亿!而且这个是预计数字。实际数字并不知道。91.6%的网民有支付宝。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已经将支付宝推上了世界第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截止2010年第四季度,Paypal活跃注册用户为9440万)支付宝的路很长,现在才刚入门而已。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沉睡的财付通

  个人觉得财付通更像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在没有醒过来之前是没有威力的。现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下来了,财付通是否应该醒了?其实,当支付宝一盆冷水泼过来的时候,财付通就已经醒了。财付通成立于2005年9月,而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12月。对比一下,支付宝有这么多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淘宝网,而财付通的用户大部分都来自于QQ客户端。QQ拥有6亿注册用户,在用户数上占据第一宝座。财付通支持的商家没有支付宝多一些,个人如此认为,而且海外商家中支持财付通的也寥寥无几,比如全球最大域名注册商Godaddy、Hawkhost、ixwebhostting等国外网站均已支持支付宝付款,这不仅方便了国内购买的便利,也给支付宝进军国际做了一些铺垫。财付通还会睡多久?这个问题留给小嘛哥。我觉得可以给财付通一个建议,就是在把QQ电脑管家的故技重施一回,给每个在线的QQ用户弹出强制激活财付通的小窗,每天弹一次,估计一个月下来用户数肯定是翻番的。

  快钱,路在何方

  快钱也是有优势的,快钱拥有6300万的注册用户,超过63万的商家。这两个数字后面那个更好一些。快钱的手续费低于支付宝,前段时间,京东商城取消了支付宝支付货款,而保留了快钱,其CEO刘强东称每年需要多交给支付宝好几百万。在不远的将来,若快钱也绑定一个商城或者收购,这场游戏可就好玩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快钱仅占市场份额的4.9%.在这方面快钱仍需努力啊!快钱可降低手续费,降低企业接入门槛等来获取优势。快钱,希望下一个明星就是你!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中国互联网3BtoC新商业模式

  最近京东CEO刘强东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京东图书计划,该计划有四点内容,现公布有三点内容,一是将销售额的3%直接补贴给作家;二是图书部门周转资金提高到10亿人民币,目前出版社的平均资金周转天数高达200天,京东要比竞争对手老李加快100天,并且对畅销书卖断,让出版社有更多的现金运作;三是刘强东个人向作家维权联盟捐款100万人民币,全力帮助作家维权。第四点未公布的是一个重大投资并购项目,这是什么项目?

  笔者第一时间去看了当当网李国庆的微博,他提到电子书发展的困境是“1.盗版猖獗;2.阅读器价格太高;3. 中国阅读器要做到499元,电子书才有出路”。看了李国庆的微博后,刘强东的第四点内容似乎不难猜测,很可能是电子书项目。

  给作家补贴的分析

  刘强东在微博表示,京东购书的顾客大多是在购买家电或日百后再买书的,书的快递成本几乎为零,或者是摊分后少了很多。从物流成本来看,合并项目也可能是一家物流公司。当然,根据早前腾讯考察苏宁的媒体报道,京东可能是明战当当来转移视线,其实是备战日后的竞争对手。我个人的看法倾向于电子书方向,这对京东的再造才是脱胎换骨的,能释放巨大的创新能量。电子书的图书订购没有快递物流成本,也没有固定的印刷成本,给作家补贴是可以做到的。

  电子阅读器能不能做到499元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达28.25万部,相比2010年第四季度的的30.51万部,回落7.41%,其中汉王的销量为14.98万部,相比其2010年第四季度的19.36万部销量,降幅达22.62%。看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品牌,没有哪家是火爆的,能解放中国电子书市场。

  阅读器不做到499元又怎样

  根据咨询公司IDC的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PC出货量为3.46亿台,比2009年增长了13.6%。其中平板电脑销量为1700万台,占总量的4.91%(注iPad 1400万台)。根据ZDC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PC销量达到4858.3万台,相比2009年增长16.1%,其中平板电脑销量为174万台,占比约为3.58%。换个角度来看,将电子阅读器换作平板电脑,苹果的iPad无法超越,但是做一个中国式的“iPad”有市场机会,把入门产品做到几百元,主攻两千元以下的市场,这是iPad不会进攻的市场。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更大,我做过分析,在平板平台设计一种3BtoC的商业模式。

  视角一:中国的“Kindle和iPad”

  一般网民都知道亚马逊这个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卖书很厉害,因为基于卖书的强势优势及电子书的发展趋势推出了Kindle电子书。可以设立这样一条商业逻辑,卖印刷书的电子商务巨头会推出电子书,不然就会在电子书时代被淘汰。我们看国内的现状,在中国的卓越亚马逊卖iPad更热情,当当或京东都还没有推出自己的电子书产品(硬件及平台)。中国缺少能领导市场的电子书发行平台。

  视角二:终端广告媒体的颠覆

  如果你了解过分众传媒的概念,对终端媒体有认识,那么来看平板电脑就可以做一个微媒体的概念。例如,京东若有平板电脑的应用平台,就能够发展团购图书、团购杂志、团购各种商品服务。

  视角三:内容出版商如何转型

  现在大家熟知的B2B2C、B2B、B2C、C2C电子商务模式都没有解决媒体及内容出版商的角色。我过去也做了一些研究,传统媒体如何转型的问题,图片识别搜索是发展趋势,顾客看娱乐新闻时看到一张明星图片的服装很漂亮,可以点击图片搜索服装的团购或销售信息。媒体的饮食、娱乐、家装、旅游等内容,都可以搜索为相关的电子商务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再转化为电子商务的应用,那么内容出版商的海量内容就是海量的入口资源。

商业模式

  3BtoC的商业模式

  3BtoC的电子商务模式,3B指的是三大类型的合作伙伴——电子商务服务商、内容出版商、企业,他们联合创建新的平台为顾客提供服务。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没有把内容出版商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关键核心,缺它就不可。3BtoC平台一旦建立,就能成为应用平台,发展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形成一种生态链。

  内容出版商会把读者转化为3BtoC平台的会员,会员的ID能用于全国报刊、企业的通行,报名参加平台、媒体及企业的活动。团购平台全面解决内容资源和用户互动的问题,3BtoC可以引发由读者发动团购申办的潮流,这是团购发展的重大变革,不是由商家主导团购活动的设计,直接由消费者群体发起。

  内容出版商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例如地方报纸,投资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包下团购的地方业务。团购服务商看到合作方是地方报社,没有理由不合作,得到媒体就是得到内容、企业、读者及各种资源,是多个方面的合作。3BtoC的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强大,因为媒体的影响力很大的,当全国的报纸、杂志都在推团购的时候,中国团购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给高端消费场提供平板微媒体

  在终端场所用平板电脑可以免费看各种报纸、杂志、图书、视频,通过微媒体概念将广告直接转化为电子商务的应用。现在的终端场所广告媒体,基本上是属于广告的概念,不是电子商务的应用概念。例如,你在楼宇看到这个屏幕的广告,你能不能再输入你的账户来支付购买商品或转发到自己的新浪微博?不能吧?故此,能颠覆终端场所广告媒体的概念就是微媒体,用户能用账户ID绑定管理关系和数据,掌控应用操作。这样,五星级酒店可以用平板推广酒店服务,也可以作为推广联盟获得分成。

  3BtoC的引爆点在哪里

  3BtoC的商业模式可以是由硬件到平台的完善模式,也可以做成一种网络应用服务,有上网的电脑和手机就能使用。我国尽管人口很多,但是国民的阅读率不高,平板电脑比单纯的电子阅读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BtoC的引爆点除了在微媒体及商业模式的方向外,平板电脑推广的引爆点还可以在学生身上,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投资,同时家长自己也能看报纸、杂志,用来团购节省金钱。针对市民这个方向,很多地方都在搞网络问政、征集民生建议,市民投诉的活动,这样开发一个民生应用,不失为一种好服务。如果做出民生服务的口碑,那么本地化的房产、装修、家教、家政、娱乐消费等市场都能进入,甚至是充煤气、交水电费。

  中国邮政的机会

  中国邮政是报刊的传统发行渠道,在电子报刊时代,中国邮政还有没有机会当龙头?如果中国邮政能在体制改革上创新,依靠自己的规模和资金优势,还能在电子阅读物的发行渠道上发力。从政策保护而言,中国邮政若能砸下重金,凭借邮政储蓄银行、发行渠道、营业网点、配送覆盖能力,联手几家巨头做这种3BtoC平台是大有可为的。

  简哲创意实验室预测观点:3BtoC商业模式是国内电子商务变革将会出现重大创新,有可能颠覆现有的终端场所广告媒体和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及团购,微媒体是终端媒体的革命,电子商务服务商不用再寻找各种入口资源,而是链接了各种入口资源——报纸、杂志、视频、网站等的各种内容及应用,还有企业推出的广告,它们都是入口资源。传统媒体也获得转型的机会,一是通过大型的平台发行电子阅读订购,包括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二是传统媒体将自己的企业公关资源、广告客户、订购读者转换为电子商务的市场资源,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空间。

  3BtoC的商业模式能跟淘宝竞争,因为淘宝模式在本地化精细运作、民生及内容出版商支持方面没有3BtoC模式强大。如果企业在报纸、杂志、电视所做的广告是3BtoC的电子商务应用,要颠覆淘宝模式可能就是几年的时间。

  本文节选自《Weibo.Name》微博电子书第2期,115网盘免费下载:http://u.115.com/file/bhnddvo6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关于电影《社交网络》的杂想

  后知后觉的看了电影《社交网络》,竟然看得热血沸腾,还一连看了两遍。在看第二遍的时候,随手写了几条关于电影的微博,不过由于这部电影涉及了太多我感兴趣的话题,而影片的节奏又远远超过发微博的速度,所以就就着已发的微博写了这篇绝非影评的微博体博客。

  一、团队与合作伙伴

  除了计算机,马克·扎克伯格另一个天才的地方是挑选合作伙伴,他总能在合适的时候挑中合适的人,无论爱德华多还是肖恩·帕克,当然,在他们失去作用后,他也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

  扎克伯格该不该让爱德华多和肖恩·帕克退出?我觉得绝对应该,退出前的爱德华多和肖恩已经很难为Facebook再做出什么贡献了,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而他们却拿着与贡献不相称的股权,这不是利益问题,更主要的是发言权与决策权。但扎克显然没有找到让他们退出的合适方法,这与陷害他们的人是不是扎克无关。

  扎克、爱德华多和肖恩·帕克最终走不到一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差距太大,爱德华多想的是几百万,肖恩想的是10亿,而扎克的野心则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伴。

  关于爱德华多的退出,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风投向扎克询问占30%股份的爱德华多是什么人。其实是资本而不是扎克提出了让爱德华多退出,资本也许冷血,却展示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爱德华多对Facebook的贡献开始可能是30%,但到后来也许真只剩0.3%了。

  但归根结底,导致爱德华多最终退出的是他自己,标志性的事件是对肖恩·帕克的态度及要不要去硅谷,而肖恩的方式、硅谷的土壤才是适合互联网公司的,爱德华多选择的纽约显然太“传统”了,用电影中扎克的话说就是“你已经落后的太多了”。

  关于肖恩·帕克退出的原因,电影里借爱德华多的话来做铺垫的,尽管肖恩做了大名鼎鼎甚至堪称传奇的Napster和其他的几家公司,但这些公司的结局无一例外的都是关张。

社交网络

  二、抄袭与创新

  尽管扎克有没有抄袭Winklevoss兄弟的哈佛关系网从法律上讲是一件难以辨别的事情,但我依然很难把这定义为抄袭,我想扎克确实借鉴了哈佛关系网的创意,但他做出的Facebook却是远远超出Winklevoss兄弟想象的产品,如同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创立权之争,很难说莱布尼茨就是因为看过了牛顿的零星手稿才完成了微积分,何况Winklevoss兄弟并没有做出和Facebook、哪怕是最初的Facebook一样好的产品。

  如扎克所说,Winklevoss兄弟并不是因为扎克“偷”了他们的创意,而是因为他们一直顺利,这次却被远远超越。让他们越来越愤怒并最终决定起诉扎克的几件事都是因为Facebook影响力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力实际上早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如果说赛艇他们只输了一点,那么做网站,他们甚至进不了赛场。

  为什么Facebook借鉴哈佛关系网却可以被称为创新,人人、开心借鉴了Facebook却要被指为山寨呢?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创新与山寨最大的区别: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创新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创新其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而山寨的最大特征除了简单的模仿,还有低质化。

  让扎克付出6500万赔偿(付给Winklevoss兄弟)的法律是好的法律,它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一切创造者的利益,并给抄袭者甚至是疑似抄袭者以惩罚,它让创新而不是抄袭成为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选择。而在法律“宽松”的中国,抄不仅比创新容易,也比“买”便宜,因此在中国只有腾讯这样以抄为核心能力的巨无霸,而无法产生出千千万万个很酷的小作坊。

  三、才能、态度及其他

  光有好的创意,而没有把概念落实的能力,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成果的,而创意也只会停留在它雏形的样子,就像Winklevoss兄弟干的那样。假设做出Facebook的不是扎克,而是和Winklevoss兄弟没产生过任何联系的人,他们的愤怒也许将被变成后悔。

  Winklevoss兄弟既想要做网站,又要练习赛艇,还有学业、还有俱乐部……;爱德华多除了Facebook,还有凤凰俱乐部,还有他的课程;而扎克,只有Facebook。因为专注,所以他走得最远。

  过程很重要,但只有结果导向的过程才有意义,因此在扎克和爱德华多分手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爱德华多讲尽他在纽约吃的苦、做出的努力,却经不起扎克简单的一句“那有什么成果”。

  四、关于电影本身

  吸引我连看两遍《社交网络》的,不是大卫·芬奇,而是马克·扎克伯格,尽管这是一部剧情片,而非纪录片。

  我觉得《社交网络》就是一部以互联网、商业为背景的操蛋的青春史,就像《美国往事》是一部以黑帮为背景的青春史一样。

  在谈论大卫·芬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Aaron Sorkin,影片开头那段扎克与女友多线索、跳跃式的对话真是神来之笔。

  挺喜欢九寸钉做的配乐,特别是扎克写代码那一段充满80年代感觉的8位机电音,极度的黑客味道。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身为知乎用户,看到“百度新知”即将上线的消息,不免感慨,该来的终于来了,来得还挺快。下面聊聊Quora-like类的社会化问答网站。

  Quora的创新

  Quora(Quora.com)并非“社会化问答”鼻祖,但它利用产品创新,改写了行业标准。

  Quora的创新方式很“八卦”,它借鉴了不同网站的特色功能。比如用Twitter形式的Follow,来关注某用户、跟踪某话题;比如类似Twitter的time line,主动推送信息;比如提供类似wiki的众包功能,用户共同编辑,改善内容质量;还有digg风格的顶、踩,用户可以进一步改善内容质量。(借鉴一个不稀奇,借鉴一堆、并做到浑然天成,这就是水平)

  Quora最重要的创新不在于产品,而是运营。

  社会化问答网站,本质上是以问答为主线的垂直社区。怎么成功运营一个社区?Quora的主要策略是邀请制、实名制。Quora初期邀请了大量硅谷精英和名人入驻,这些高端人士创造了高质量内容,又塑造了Quora的社区氛围,还免费帮Quora进行了大量口碑推广。实名制则更有魅力,向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直接发问,和业界大牛一起回答问题,谁能抵挡这种诱惑?谁又愿意在这样的气氛下胡乱回答问题?

  凭借产品和运营两方面的创新,Quora不但超越yahoo answer等传统问答网站,并以较小用户群、流量,保持了与Stack Exchange、Formsping等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竞争优势。产品尚未上线,估值即高达8000万美元。

  2011年,知乎(Zhihu.com)复制了Quora的产品和运营思路,把社会化问答带入了中国。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知乎的土壤

  在产品层面,知乎对Quora的产品形态做了少量改进,尤其是用户体验方面。比如近一次改版,知乎推出了更有效的通知功能,取消了不合国情的“答案总结”,等等。Quora-like产品的逻辑和形态并不复杂,易于复制,用户体验的提升,虽能减少用户流失,却不足以形成竞争力。

  在运营角度上,知乎很聪明地复制了Quora的运营策略,无论是邀请制获取优质用户,还是善用李开复、keso等名嘴的学识与见地,知乎在短短几个月内,创造了一个具备高素质用户、高质量内容的社区环境。按照我的理解,运营角度上的这两“高”,就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

  知乎目前的优势人群是IT人士,特别是互联网圈内人士。如果一个问答社区的竞争壁垒,同时也是自己发展的天花板,那么如何继续发展-方法之一是纵向发展,即降低门槛、引入更多用户。如果降低门槛,如何帮助用户忍受内容和用户质量的下降?如何区隔用户,知乎青年、豆瓣青年、小镇青年能在知乎社区里共存么?产品设计师、发型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们,怎么在知乎里聊同一个“设计”话题?

  纵向发展最残酷的问题是:在中国互联网大环境里,有没有支持知乎成长和壮大的土壤?

  在蛋糕上切下一块,取决与蛋糕有多大、你切的角有多大。Quora的选择是选最大的蛋糕、切下较小的一角,即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一个相对垂直的社区,从全球用户的巨大基数中,吸引50万活跃用户,支撑起一个问答社区(2011年1月数据)。那么知乎的选择呢?百度、腾讯等巨头进入市场后,他们能留下多少蛋糕?知乎运营的两“高”策略,又能为知乎切下蛋糕多大的一角?

  换一个思路,知乎可以横向发展么?去其他垂直领域发展新社区,争夺其他的蛋糕?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巨头多霸道,外面总有足够多的细分市场。知乎有机会派生出不同领域的知乎。

  开发、开源、开放?

  横向发展的道路上,知乎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带来的新问题:如果发展其他垂直领域,如何借助行业资源来发展高素质用户,如何利用行业经验来积累高素质内容?知乎的经验,可以复制出一个汽车问答社区、一个医药问答社区么?……

  假如我有运营资源,希望建设一个社会化问答社区,我需要找知乎合作吗?从成本上考虑,我更好的选择,八成是自己建一个问答网站。

  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选择了自行开发,比如“车问”(chewen.com),人人旗下的汽车问答网站。有人在主产品里嵌入问答功能,比如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jingwei.com)。

  有人更进了一步,非但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并且将源代码全部开源,这就是“者也”(zheye.org),由国内几位程序员自行开发和维护。者也源代码建立在稍冷门的Ruby on Rails和更冷门的MongoDB上,估计源代码使用者有限。如果某一天,开发者提供了Php+MySQL版本的“者也”,那么它很有潜力成为问答圈子里的UCenter Home.

  假定我有用户、有内容,但没有开发能力,我能否租一个问答网站?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社会化问答网站服务商,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学习互动百科旗下的“小百科”网站(baike.com)-在小百科平台上,用户非但可以申请自己的小百科网站,如果你有优质内容,小百科还将免费为你制作手机APP!手机APP哎,你一步就跨进SoLoMo的美好天地咯。

  如果我有开发能力,但没用户、没内容,我可否在××开放平台上寄生一个社会化问答服务?比如我在新浪微博上运营一个“微问答”项目,以“真心话大冒险”、“关于我的5个问题”等话题为由头,吸引用户参与各种社会化问答?如果我的微问答不是无聊八卦,而是将话题围绕衣服、鞋子、化妆品、婚嫁服务——我能否将问答转化为导购,能否比知乎们更迅速地产生实际收益?

  当社会化问答网站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追随知乎后来者们,需要说服自己:我如何建一个问答网站,自己开发、利用开源程序、寄生于开放平台?我以什么方式减少成本,快速切入市场?我到底有多快、到底能在巨头到来之前积累多少资源?

  巨头的来临

  然后,百度新知来了。

  百度推出“新知”,其他巨头显然也会染指社会化问答。既然SNS成了标配,如无意外,问答将以标配的方式,嵌入各种合适不合适的社交产品、电子商务产品中。当蓝海变成红海、垂直市场变成缝隙市场时,社会化问答网站该如何发展?

  百度新知上线的消息传当晚,知乎上出现新问题——“百度真的做‘知乎’了,你怎么看?”,一天之内,118个知乎用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中散发着热情和力量,我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巨头到来后的定位和方向,有些答案,就藏在知乎网站的回答里。

  问答网站的实际意义,是积累知识、传承经验、将不同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如果一个问答网站,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借助用户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这可能是对社会化问答网站这一产品的最好肯定。

  我还会继续使用知乎,我相信知乎的用户们,可以很好地交流以上的种种问题、发现各种可能的答案。

  祝知乎们好运。

  来源: 倪爽投稿,作者微博原文链接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5年前,苹果凭借它的iPod和Mac系列电脑成为了一家成功企业。但是那时候iPhone和iPad都还没有上市,苹果的年利润为24亿美元。到 了201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66亿美元。在2011年第一季度,苹果已经获得了60亿美元的利润,正在朝着完全压倒前几年的方向大步迈进。可以说,苹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提款机器。

  苹果正站在不断成功的浪潮之上,也博得了股市完全的青睐。它的价值正在猛涨。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在过去五年(即iPhone推出的前一年2006年至2010年),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相比苹果究竟做的有多好?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为了让大家对苹果在过去五年利润的增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来看看谷歌的市场资本总值(市值),并与同时期其他大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和微软进行对比。(市值是用来衡量一个上市公司规模和价值的。它是指公司股份数额乘以每股市场价值所得的数值,也就是购买公司所有股票所需的花费。本文提到一个公司的“价值”时,一般指的是市值。)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高科技公司现在的股票市价与5年前的对比(按照当前市值从高到低排序)

  正如上表中所见,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过去5年的市值增长能够接近苹果所达到的水平,尽管我们所选取的公司来自苹果参与竞争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市场

  一些有趣的地方是:

  1、苹果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5.3倍。

  2、谷歌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1.4倍。

  3、甲骨文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增加了2.3倍。

  4、微软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减少了8%.

  5、在所有公司中的最大的输家是诺基亚,现在的市值只有5年前市值的32%.

  与谷歌微软相比下苹果的崛起

  当我们仔细研究过去5年这些公司市值的变化时,几个非常有趣的东西脱颖而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观察与其他竞争者相比苹果的发展到底有多快。

  1、在2006年,谷歌市值是苹果的两倍。到了2011年,两个公司交换了位置,现在苹果的市值是谷歌的近两倍(准确一点的说应该是1.9倍)。

  2、时代已经不同的另一个表现是:在2006年,微软的市值是苹果的4倍多。而现在苹果却是微软的1.6倍之多。

  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业绩。在短短5年内,苹果的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

  结论

  苹果公司的收入不断增加,利润也不断增长,其产品面向的用户基础也不断扩大。苹果iOS设备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把整个公司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iOS设备的销售额目前占到了65%),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苹果。

  当然苹果是否能保持这种增长还有待观察,但至少目前看来情况还是非常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为技术人员而非金融分析师。如果你基于本文的内容而进行市场投资并最终输掉了钱,请勿责怪我们。

  英文原文:Pingdom:Apple now worth 5x more than in 2006, and nearly 2x as much as Google

  中文翻译:Japhia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前几天站长大会的时候,意外发现华军大大位列嘉宾席,他在1997年创立的华军软件园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软件下载站,他现在已经年近50并且是站长圈备受尊重的前辈。听到华军大大分享的一些想法,自己突然意识到软件下载站正在不断被弱化,尽管现在仍然是如日中天的刚性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已经开始被温水煮青蛙式地逐渐消磨。

  没几天就在月光博客看到西门同学投递的一篇文章,从天空软件改版谈起详细论述了软件下载站的种种窘迫处境,部分观点谨慎赞同。

  软件下载站满足的是用户获取软件的需求,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有四处流传的软盘、光盘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当网络出现而搜索引擎并不是那么发达,网络不稳定下载速度不那么快的时候,用户对于软件程序的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时候,软件下载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了。通过分类的方式便于用户查找软件,随时更新最新版本便于网友下载,一些软件分享、评测类文章帮助网友选择软件,软件下载站的出现在那个特定时期有必然性。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但现在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用户真正常用以及需要的软件可能不超过20种,这些软件通常固定并且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软件数据库,所以软件下载站就被截胡了。

  首先是大多数软件自身带有更新功能,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更新到最新版本,同时软件品牌的强化让用户更愿意选择官网,以前我们搜索软件名称出现的是下载站的软件页面,而现在更多是官方网站。甚至还有百度的框计算,只要你搜索软件名我就给出下载地址,省时省力省电。同时还有软件管理器的出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进行安装、更新、卸载等软件管理操作,相对于软件下载站使用更便捷。

  这时候软件下载站的处境就非常窘迫了,软件下载站的光环来自于用户,如果用户都被别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截流了,最终的凄惨结局可想而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危机同样也意味着机遇,软件下载站仍然有着不少的转型选择。

  首先可以面向终端用户推出软件管理器,这对于软件下载站而言只是在现有链条添加一个壳而已,但是却能够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也能够阻击竞争对手的市场侵蚀。这只是一个范例,大概的意思就是用户怎么被抢走的,我就要变着法子给抢回来甚至把用户规模做得更大。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新的方向,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市场,应用程序只是软件的另一种体现,借助软件下载站的品牌影响可以迅速吸引用户,切入这一市场需要大量的自我革新与产业链重整。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Google Places支持导入第三方数据

  据Google Places官方博客报道,Google Places现在新增加了一项功能,用户可以将第三方的地理位置服务信息导入到Google Places系统中,以供系统进行评分使用。目前支持Foursquare和用户自建的谷歌地图信息。

  这项新功能支持所有公共GeoRSS或者Atom地理位置RSS供稿,当然用的人最多的可能是Foursquare,国内的街旁等网站好像不支持RSS输出。Foursquare默认情况下的RSS Feed只会显示10-20个用户最新签到的地点,但根据Foursquare的帮助说明,如果在RSS Feed的结尾添加“?count=200”,用户就可以将至少200个签到地点引入Google Places中。

  将Foursquare信息导入Google Places的方法是,先登录Foursquare,然后访问这个地址,获取用户的RSS Feed地址,之后访问Google Places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刚才获取的RSS Feed地址,点搜索,就可以引入用户Foursquare的位置信息。

Google Places支持导入Foursquare等第三方数据

  该功能同样适用于用户自建谷歌地图地标(My Map)。

  Google Places(谷歌地方信息)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本地生活信息搜索和分享平台,可以方便地找到附近的餐馆、咖啡店、酒吧、自动取款机、加油站、酒店或其它景点,通过用户贡献和点评的方式让用户发现更多更好的本地商户。用户通过Google账户进行登录,就可以使用,并对各个商户进行评级和评估。早先Google Places的移动版登陆了iPhone,使得该应用已经支持大多数触摸屏智能手机。

Google Places:本地生活服务 

 

  英文原文:Google Places Now Imports Your Foursquare Check-Ins

  中文翻译:William Long

Bitcoin虚拟货币原理

  Bitcoin 是最近热议的话题,不过中文资料非常少,这篇文章不会评论 Bitcoin 的意义和利弊,只希望以尽简单的方式介绍什么是 Bitcoin,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有趣且了不起的创意。同时笔者不断修正或补充内容,尽量做到当有人问到“什么是Bitcoin”时,只需把这篇文章的网址发给他就可以了。

  初步认识Bitcoin

  Bitcoin 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跟腾讯公司的Q币类似,你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Bitcoin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跟Q币不同的是,Bitcoin的发行、流通和管理权不属于某一个人、组织、公司或者国家,或者换一句话说:它是平等地属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然后通过运行一个自由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都可以参与其中,所有参与的人当中不存在所谓的管理员、中心节点或者特权人员,是一个平等的点对点(P2P)的系统,统称 Bitcoin 系统。

虚拟货币Bitcoin

  为什么有人愿意使用Bitcoin?

  Bitcoin系统目前能保证如下几点:

  1、Bitcoin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总数量是确定的;

  2、Bitcoin的数量以缓慢的速度增长,不会突然增加;

  3、Bitcoin最终会增长到一个总量,不会无限增长;

  4、以上几个特征是由一个公认的数学公式来提供保证,不需要任何人、组织或国家来提供保证。

  5、Bitcoin的流通不需中间机构,转账过程不受干预。

  从上面的特征可以看到Bitcoin具有作为一般等价交换物的潜质,某些方面甚至比黄金更为理想。刚开始的时候Bitcoin可能用于交换低价值的虚拟物品,比如实现不同网站(/游戏)之间的积分、虚拟物品等交换,可以打通所有网站(/游戏)的虚拟金融系统,可能后来有人为了得到虚拟物品而在网上拍卖自己的现实物品(比如旧数码产品、球鞋等)以收取Bitcoin,而另外一些人为了购买这些现实物品但手头上没有Bitcoin,可能会使用现实中的货币去兑换Bitcoin,如此一来,Bitcoin就开始流通,于是就开始拥有了“价值”。

  Bitcoin如何获得?

  只要有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从这个网站下载 Bitcoin 程序,首次运行会产生一个数字账号,然后保持运行,这个程序就会一直不停地计算上面提到的数学公式所产生的一系列“数学题”,当你成功地计算完“一道数学题”之后,就有可能得到一定数量的Bitcoin,但并不是每次计算都一定能获得Bitcoin,还要看你的计算是否首个完成以及对整个系统的贡献程度。(这里所说的“数学题”只是一个形象比如,它的作用是用于验证整个 Bitcoin 系统的每一笔交易是否有效的,因为没有中心节点,所以这个验证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而Bitcoin就是系统对你的付出的奖励)。这个“不劳动无收获,一分耕耘并不一定有一分收获”的过程非常像挖金矿,所以挂机运行 Bitcoin 程序的过程被称为“挖金矿(mining)”,而 Bitcoin 程序自然被称为“挖矿机”或者“矿工(miner)”。

  挖金矿是人人机会平等的,然而收获却不是平均的,性能越好的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越快,就越有机会获得Bitcoin。那么什么样的计算机速度最快呢?超级计算机?不是,是你用来玩3D游戏的显卡,现在中高档的显卡都带有GPU具有运算功能,一块高档显卡顶得上200台主流CPU的速度(具体原理这里有说明,各种显卡性能对比列表),所以参与挖金矿的人还得有一张中高档的显卡。

  另外随着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加,其中有不少程序员还进行各种衍生品的开发,于是各种各样的矿工程序随之出现,比如有使用纯JavaScript实现的挖金矿程序(比如 http://bitp.it/),你可以把它挂在博客里,当读者们阅读你的文章时,他们的计算机会不知不觉地帮你挖金矿。

  获取Bitcoin的成本

  Bitcoin 系统会控制Bitcoin的增长速度,现在整个系统大概保持每10分钟增加50个Bitcoin的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并不会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加快。也就是说,假设整个 Bitcoin 系统有100个人参与,那么平均每人一小时能获得 3 个Bitcoin,同理假如有 10000 人参与,平均每人一小时只能获取 0.03 个Bitcoin。而目前的情况是,使用普通计算机即使挖了一年时间,可能连1个Bitcoin都获取不了(因为参与的人数很多),考虑到所消耗电能的成本,挂机挖矿行为实在不值得推广。当迫切需要Bitcoin时可能更多人宁愿使用现实货币去兑换而不会亲自去挖。

  更不幸的是获取Bitcoin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为 Bitcoin 的数学公式确定每21万Bitcoin增长速度就会减半,到 2140 年左右基本上就不增长,到时Bitcoin总数量大概维持在  2000 万左右。目前总量为 600 万,见这里,估计大部分都集中在创始者以及最先加入游戏的一批人手中。

  因为获取Bitcoin的难度高,一些“矿场(mining pool)”网站就产生了,矿场的作用是集中零散的个人力量一起挖金矿,以增加获取Bitcoin的机会。共同获得的Bitcoin会根据其中每个人的贡献量平摊,一般矿场还会收取2%左右的佣金用于维持自身的运作。

  Bitcoin能买什么?

  这里有一个接受Bitcoin支付的网站商店列表,可见现在已经可以用它来购买音乐、书籍、软件、服务等等,列表当中还有一些货币兑换网站,从中可以了解Bitcoin跟美元等现实货币的汇率以及汇率走势等。

  一些有趣的猜想

  因为Bitcoin的流通不受控制,所以很明显各个国家不会让它进入市场,甚至会屏蔽它不让百姓访问,不过也正因为它不受控制的特点而可能得以长期在民间低调流通;坚持天天挂机挖金矿的朋友可能会因为高昂的电费而最终放弃游戏;也有可能在若干年后,随着Bitcoin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以及部分人囤积导致它升值几倍,某些精英或者国家料到这种情况现在就已经开始投资挖矿;当然也有可能过了几年大家的热情消退了,没有人玩了,最终Bitcoin变成一场闹剧。究竟将来如何没人能意料得到,只知道越多人了解和参与将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有趣。

  无论Bitcoin前途如何,无可否认它是一个非常有趣并且了不起的创意,而且最起码它能带给人一些思考和谈资。

  参考资料:

  [1] Bitcoin 官方FAQ https://en.bitcoin.it/wiki/FAQ

  [2] Bitcoin 的基本原理 http://blog.codingnow.com/2011/05/bitcoin.html

  [3] Bitcoin P2P 货币,有史以来最危险的项目:http://www.36kr.com/dangerous-bitcoin-p2p-currency/

  其他中文资料汇集(仍添加中):

  [1] 此物一出天下反:话说BitCoin http://www.lixiaolai.com/index.php/archives/10589.html

  [2] 关于bitcoin若干问题我的看法 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11/05/23/bitcoin.html

  [3] 如何快速挖到Bitcoin比特币? http://blog.chicheng.me/2011/05/how-to-mining-bitcoin/

  来源:读者投稿,本文是基于 Bitcoin 官方英文文档以及个人粗略理解所得,可能其中有错误的地方,欢迎通过微博(@ivarptr)将指出错误。同时欢迎转载,转载本文时请保留本文链接地址

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下载站的寿命时日不长

  五月中旬,百度旗下的软件下载站天空软件站正式改版,不仅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对页面布局进行调整,将重要内容整理后推送至首页,还更换了沿用近13年的LOGO。

  众所周知,下载站的盈利模式十分单一,基本上只能靠广告来维持,所以导致多数下载站广告漫天飞,尤其是在显示下载地址的旁边,穿插了许多不相关的广告链接,导致用户误点,下载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有极个别的网站通过病毒来谋利,惹得网民怨声载道,对下载站逐渐失去信心,整个下载行业都受到冲击,不少下载网站都被迫关闭或转型。

  据透露,天空软件站此次改版的原则是“清爽、快捷”,主要表现在去广告、换页面布局等方面。在这个特殊时刻,天空软件站“砍广告”的举动,是打破行业“潜规则”的行为。

  笔者针对新闻里提到砍掉大量有误导嫌疑的广告进行了测试,搜索了一款软件,如下图,下载页面的“诱惑下载”确实没有了,图片有下载指示的,也很明显是其他软件的下载,而不是以前那种满页面都是“点击下载”。

天空下载站下载面试

  互联网越来越进步,传统的下载网站已经走进末路,因为盈利模式太过单一:页面广告、下载提成。正是由于这种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导致发展中期大量的下载网站如同雨后春笋都冒出来,竞争过于激烈,以至于各大下载网站依靠“诱惑下载”来赚取提成。下载站的这种模式把整个下载行业拖入泥潭中,行业逐渐走入低谷,而新型下载模式也渐渐取代传统的下载网站,相信下载网站会逐渐无人问津。

  软件管家

  自从360安全卫士在国内的装机量装机量越来越高,现在已经超过3亿,其他大型网站也都相继提供此类服务,比如QQ电脑管家、百度电脑管家、金山卫士等。这些辅助软件里面都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软件仓库”。一般普通网友都会下载这种电脑管家软件,来清理自己电脑上的垃圾以及优化电脑系统,而此类软件又无广告,里面推荐的软件又比较可靠,这让网民们有什么理由又去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再去逐个下载电脑必备软件?

QQ软件仓库

  百度开放平台

  百度的“开放平台”就是一个笑话,别人的开放平台是把自己的产品往外面送,百度的“开放平台”是把外面的产品往自己里面揽,让用户可以“足不出百度”,就能在百度页面上下载所有的软件(此处仅针对本文章的观点)。笔者不相信这种做法对其他下载网站有什么好处,只能说了不起对那些和百度合作的网站,可以垄断那部分流量,但这对于没有和百度合作的下载网站就是晴空霹雳了,因为下载站的大部份流量都是通过搜索引擎,而百度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据了80%左右的份额,基本上非主流、小型下载网站都可以直接宣布倒闭。

百度开放平台

  网址导航

  网址导航近期竞争也非常激烈,不过市场份额都基本上稳定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以至于各大网址导航的广告费用是越来越高。从以前的按年收费改为现在的按月收费,为了方便随时可以抬高价格。网址导航现在功能越来越多,大部份网址导航都会有软件下载、搜索分成和淘宝客等模块,也是为了赚取除了包月链接广告费以外的其他收入。而这种下载比传统下载站的优势是软件全面、寻找方便、无广告等。

网址导航装机软件

  360安全桌面

  笔者之前预测360安全桌面会大红大紫,因为这种软件对于初级网民和中级网民确实很方便。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款软件非要绑定360安全卫士一起使用,而我又不是用的360安全卫士,所以我至今都没用这款软件。此软件可以说可以360安全卫士上的软件仓库有重复之嫌,但是从软件的创意上来讲,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只可惜腾讯早预测到这一点,直接推出了新版WebQQ3.0,风头早把360安全桌面盖过,综合以上原因,导致这款软件至今没有什么更好的发展。

360安全桌面

  软件盗版

  回到下载网站本身,为了提供更多的软件来吸引网友以后的访问,下载网站一般都会收录非常多的软件,而这些软件有很大部分是盗版软件、违法软件、外挂等。这些都是触及到相关法律的,只是这部分比较混乱,暂时没人来管而已。如果哪天国内像严打电影站、音乐站那样严打盗版下载站,估计这些大型下载站也会落马。

盗版软件

  下载网站装机软件输了、盗版软件撤了,还有哪些软件是网民们需要的呢?下载站还能活多久呢?让网民们决定吧。

  来源:西门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从迪伦到支付宝

  没想到为迪伦中国巡演画上句号的不是香港站,而是5月13日迪伦发在他官网上的一篇名为《To my fans and followers》的声明。在这篇声明里,迪伦讲述了他在中国演出的真实情况,反驳了一些虚构的报道,特别对传闻中因文化部不发放批文而导致原本2010年就可进行的中国巡演流产一事进行了澄清。

  迪伦说,事情都是一个中国演出商(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台湾商人)搞出来的,他在未经迪伦同意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宣传,甚至印制了门票并和一些团体签了约,而当时迪伦其实并没有来中国演出的打算。后来事情黄了,这个演出商便声称演出未能举行是因为文化部驳回了迪伦的演出申请,以此推掉所有的责任。

关于这件事,笔者曾在《又闻迪伦到中国》一文中写过,正是由于严厉的言论控制和以审批制为特征的演出市场垄断,无良演出商的谎言才得以掩盖真相,“什么样的鸡就下什么样的蛋”,能黑流氓的多半是另一个流氓。

  这件事让笔者联想起了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件事——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股权转让,一出雅虎和阿里巴巴团队联手表演的活报剧。

  按雅虎的说法,支付宝的转让并未得到阿里巴巴董事会及股东的批准,作为阿里巴巴大股东的雅虎只是在交易完成多时后,才于今年3月31日“被告知”的。

  支付宝也随即发表声明,反驳了雅虎的说法,称根据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了确保支付宝可以在国内拿到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将支付宝70%的外资股权转入到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是早在2009年7月进行的阿里巴巴董事会上便确定了的事情,而当时雅虎是在场的。

  笔者个人觉得阿里团队的说法更为可信一点,理由有二:

  其一,马云不敢。如此重要的交易如果没有董事会和雅虎、软银两大股东的认可(至少是默许),马云的擅自操作就算没有触犯法律,也是在拿阿里巴巴的股价及淘宝、支付宝的上市前景开玩笑。更可能的情况是在09年7月的董事会上讨论了支付宝中资化的原则与框架,并确定了第一步(09年8月)交易的具体方式与金额,而对第二步的交易则只有一个大致方向而没有具体的细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马云却以这份董事会决议把已明确的第一步和还含糊的第二步都做了,其结果就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其二,也是更根本的原因,没必要。央行关于外资不得介入第三方支付的政策雅虎方面肯定也是清楚的,尽管央行表示对于外资背景的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开放政策正在制定之中,但和中国的其他事情一样,这样的表态是不靠谱的,没有任何企业敢把自己的未来寄托于这种没有时间表又难测深浅的政策上。对雅虎而言,尽管它不愿意支付宝划出阿里巴巴集团,但它同样不能接受支付宝因失去牌照而无法在中国这个核心市场经营并进而引起淘宝的动荡,让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的下属企业变成关联企业也几乎是雅虎唯一的选择,在雅虎与阿里团队因控制权之争而越走越远的情况下,雅虎现实的要求或许只是一个合理的收益补偿而已了。

支付宝

  真正的问题就出在“合理”二字,无论以什么估值方法,支付宝的交易金额3.3亿都显然是一个低得离谱的价格。看似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避税,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通过故意做低交易价格来规避税收及财务费用自然是通行的做法,但雅虎与马云,尽管仍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但早已是两家人,“避税”的结果仍然是雅虎受损,马云得利。

  无论如何辩解,雅虎在支付宝争夺中的被动与失控已显露无疑,这既是引起雅虎发飙的真正原因(所谓困兽犹斗),也是投资人对雅虎失去信心并致使雅虎股价大跌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核心原因,笔者个人认为是拖延信息发布,比起丢失了一个核心资产,缺乏控制力又不够诚实的公司更令人失望)。

  雅虎输了,但马云也没有赢。

无论把此次支付宝的交易称为“巧取”还是“豪夺”,马云都确确实实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尽管马云可以拿着央行的《办法》说事,但3.3亿远比《办法》更能说明问题,“马云欺诈雅虎”几乎是美国财经媒体对这一事件最主流的解读,而投资博客The Reformed Broker发表的一篇名为《The Red Collar Crime Wave》的博客更是流传甚广。在文中,博主Joshua Brown以此次支付宝交易为例讲述了中国公司的欺诈行为,并建议所有的投资者抛售中国公司的股票(文中提到的公司还包括新浪和百度)。

  尽管从Joshua Brown的文章里面挑出偏颇的地方不难,但偏见不是一天形成的,“Made in China”山寨、低质的名声也不是一天筑成的(纵使并非所有的中国制造都是低质的),如果有违公平交易的事件一再发生,在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是会用脚来说话的,而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支付宝既不可能永远不上市,更不会选择在上海、深圳上市。

  最新的消息是马云已经邀请雅虎和软银对支付宝交易一事再度进行协商,相信协商的结果一定是一个总额接近合理但形式多样的补偿方案,不过这既无法挽回雅虎已成的颓势,也很难扭转投资者对阿里团队已发生微妙改变的看法。

  总结马云的失误,其实不在于他夺取阿里控制权之心,而是他过度地利用了第三方支付行业外资禁入这一政策带来的优势,如同试图运作迪伦巡演的演出商过度地利用了演出审批制的恶名一样。

  栽赃的谎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借刀杀人者也不可能永远把责任推到借来的刀上。

  不过让笔者把迪伦巡演与支付宝交易联系起来的还并非马云与演出商行为的相似,而是和被演出商栽赃的对象其实很脏一样,马云借来的刀也不是什么好刀。

  由央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中国其他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号称要来规范市场、促进市场发展的,但甚至不需要深入地分析这个《办法》的具体条款,只看一个表面的现象,就可以窥到这个文件真正的成色。

  在《办法》出台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产品都是外资背景的,无论支付宝、财付通,还是市场份额小得多的易宝支付、拉卡拉等,而且在这个领域也并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恶性竞争事件,而且用户支付的安全也基本可以得到保障,……。

  如果严格执行央行的规定,这些企业要么退出中国市场,要么被有牌照的公司收购,要么如支付宝般进行重组剔除外资股份,当一个并不坏的市场里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因一个政府文件而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甚至直面生死存亡的时候,就很难说这个政策是在规范市场了,其实它就是在破坏市场。

  可以预料的是,《办法》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建立起一个政府主导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国进民退”,而关于这个词的那些事已经用不着再多说了。

  对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如果只看到个体的恶而不去找体制的恶因,那么恶永远不会消除;但如果只是把所有的恶归咎于体制造成的环境,而不去追问自身的从恶、助恶、行恶,还把从恶、助恶、行恶视为现实的生存之道甚至称之为成熟,那么恶最终将让每个个体都成为无可救赎的受害者。

在史玉柱发出那条让马云联合有关部门夺回阿里控制权的微博后,苏小和评论说“没有什么吃惊的,史玉柱这样的人,他的方法就是两点:忽悠无权无势无知的底层消费者;用所谓商业的小点子大拍体制的马屁。爱国主义只是史玉柱们的遮羞布。笔者把话撂在这里,史玉柱如果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还会栽跟头”。

  对马云而言,如果他也继续不认识商业的自由交换精神,他借来砍雅虎的刀最终也将砍到他自己身上。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浅析酷6网暴力裁员事件

  近几天发生的酷6网裁员事件只是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难以数计的劳资争议中极其普通的一件。比起每年末如潮的农民工讨薪事件,比起广泛存在的少缴不缴社保、不签劳动合同、不执行带薪假期、超时工作、因工伤残等等,它既不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没有骇人听闻的新奇案情,它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有名的、无名的、流汗的、流血的小作坊、大工厂上演着,它早已成了中国制造的一部分。

  但当裁员前面加上了“暴力”二字,更重要的是环境也挪到了高利润、高收入的互联网(传媒)行业,再加上微博的推波助澜,却让其实并不复杂的酷6裁员事件几乎变成了07年华为规避《劳动合同法》事件之后影响最大的劳动争议事件,

  根据主要门户网站的报道及微博上的讨论,抛开酷6新老管理层及员工之间的恩怨是非,这个事件的争议焦点主要有四个——酷6能否单方面裁员、裁员的程序是否合法、补偿标准及最后几个月的销售提成发放。

酷6

  一、酷6能否单方面裁员:

  尽管《劳动合同法》是一部严重加重了资方责任的法律(但不意味着向劳方利益倾斜,主要是推卸了政府的义务),不过它仍然保留了资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第39到41条),与企业大规模裁员有关主要是第四十一条,该条款规定了在以下四种情况下的企业可以进行裁员: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3)企业转产或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但这四条除了第一条之外,其它三条其实都是没有明确标准的,比如怎么界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用资产、利润、现金流还是其他指标?假设以亏损来衡量,那是亏损100万,还是亏损一个亿算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呢?

  第二个问题是举证难(特别是对劳方),证据说服力低、争议大。以本次酷6事件为例,其实资方裁员最有利的依据不是酷6的亏损,而是销售方式的调整,即酷6方面宣称的未来将以销售外包给广告公司的方式替代现行的自组销售团队的方式。对酷6而言,它仅需提供一份日期在5月18日之前的销售调整方案的通过决议或会议纪要即可,而劳方是无法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质证的,现在酷6员工最爱举的他们曾经创造的销售业绩更接近于悲情秀,也许可以博得同情,在法律上却只是隔靴搔痒。但由于公司决议这类证据的作伪几乎是零成本,先上床再补票的做法也司空见惯,这样的证据法官不能不用,但却很难让对方及围观者信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法律条款定得太细,不仅会形成事实上的对企业具体经营行为的干涉,也会因条款太死造成更好钻的漏洞,因此在实际过程中,程序往往是更重要的事。

  二、裁员的程序是否合法

  先抄抄法律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现在酷6员工抓住的是“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这一点,但他们忽略的是,备案和审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除非方案存在明显的违法,劳动部门是不会去干涉方案的具体内容的,何况劳动仲裁也是劳动部门的一大职责,如果裁员方案都是由劳动部门批准的,那么一旦发生了劳动争议,他们是不是要在被告席上为自己准备一把椅子?更多的时候,备案是一种安民的姿态,是一种事前的预防,也是一种对风险的回避(下文详叙)。而且如果仔细阅读条文,会发现对何时向劳动部门备案,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要求,“提前三十天”并不是修饰“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的。

  真正的关键是“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再结合第四十三条,就可以可以看出《劳动合同法》对裁员在程序上最关注的是“协商”,它赋予劳方最主要的权力是协商,对资方最大的限制也就是“协商”。而且大部分的劳动行政部门在接收裁员这类敏感事件的备案时,他们要求的备案材料中最必不可少的也就是企业工会或者全体职工大会通过裁员方案的决议(通常还会要求参会的所有人员在决议上签名),这当然也体现了政府的精明,它把最具争议的问题放给企业与员工去博弈,而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等劳资双方掐定局了,它再披上公正的裁决人的外衣,而最可怕的是,这种精明甚至成为了一部法律的灵魂。

  回到酷6裁员事件,虽然酷6多半没有成立正式的工会组织,但协商的过程依然是不能缺省的,没有工会就应该组织召开全体职工大会,缺少了要提前至少30天进行的法定协商过程,程序已经成为了酷6的硬伤。

  这里还要补充的一点是,酷6的人力资源总监俞鹏提出“酷6会给予单方面解除合同的员工1个月的预通知补偿”,想以此来回避提前30天进行协商的程序问题。

  俞鹏根据的显然是《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如果最终在酷6发生的确实是涉及比例达20%超过150人的裁员事件,而非个别员工涉医疗期、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变更合同未成后的协商解除合同,那么在法律条款的使用上,俞总监要么是张冠李戴,要么就是浑水摸鱼,当然,对已决定要走的员工而言,多拿酷6一个月的补偿也是不坏的事情。

  三、补偿标准

  还是先列一下相关的法律条文: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1)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3)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4)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5)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6)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另外一项很重要的政策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全文太长,请各位移步查看。

  应该说酷6在经济补偿的具体计算上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法律的角度说,“为什么给钱”是比“给多少钱”更关键也更需要搞清楚的事情,但在酷6事件中最让人看不清的恰恰是酷6方面对解除劳动合同方式的定性。

  从各门户网站的新闻上,酷6的操作思路似乎是先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与员工按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第四十六条第2款的规定,以第四十条的方式、第四十七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若员工拒绝酷6开出的条件,则换硬招,按第四十一条第2、3款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营方式进行调整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按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不予支付经济补偿金。

  还有第三个方案,酷6在其《关于重组销售部门的声明》中说“在公司巨额亏损,销售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们对销售团队进行重组,根据销售排名留下优秀销售人员,同时劝退,裁撤冗员,这是任何一家公司都会采取的正常的、理性的管理行为”,也就是说酷6要解除劳动合同的是它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

  分析一下这三种方案:

  对酷6而言,协商解除是最优方案,但问题是酷6从事发到现在的表现既缺乏必要的诚意,也没有协商的技巧,不仅发生了暴力事件,甚至还牵出了新旧管理层及员工间的恩怨,协商的基础已经被破坏了,要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难度极高。当然酷6也还有机会,只要它有耐心并体现出诚意少一点粗暴,毕竟协商对员工也是最佳的方式。当然酷6也许也会采取有中国特色的办法,用不同的补偿条件和员工单独谈判各个击破,拉住多数,孤立少数,打击带头者,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实在太多了。

  酷6的第二个方案根据四十一条进行裁员,按前文分析存在着未提前三十天告知的工会或全体职工大会这一很难修补的关键程序漏洞,如果要控制这个方案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最优的办法不是强硬执行,而是缺哪补哪——与劳方协商。

  至于第三个方案,因员工不胜任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在酷6正式解除员工合同之前,它至少还应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调换岗位,只有在这些程序完成后,员工再次被证明不胜任,它才能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而这些都是酷6未曾做过的。更重要的是,酷6以什么标准来判断员工是否胜任?这个标准是否是酷6正式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章制度是否经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而在作为中国劳动用工最根本法律的《劳动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第八条),涉及职工权益的规章制度如果缺少了职工大会的通过决议,其法律效力往往是不足的,简单的说,酷6当然可以宣告某个员工不胜任,但它是否备足了能够说明一个员工不胜任的资料,或许是只有俞鹏总监才能回答的问题了。

  综上,尽管酷6方面在经济补偿金额的计算方法及基数标准的选取(前12个月的基础工资加提成的平均数)上并无不当,但充满瑕疵的裁员过程却并不会带给它法律上的优势,对酷6而言,回到协商而不是强硬解除仍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四、最后几个月的销售提成发放

  根据《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由于此次裁员主要发生在地处上海的酷6华东公司,故适用上海的地方性法规)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与劳动者办妥手续时,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工资”,因此酷6方面宣传的依据被裁员工是“主动”还是“被动”解除劳动合同来决定是否发放最后3个月销售提成不仅没有法律依据,其本身就是一个违法行为。

  不过这里面依然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都叫销售提成,但不少公司其实是回款提成,也就是在回款后才发放提成。如果酷6是按回款计发提成,而回款在裁员前并没有完成,那么酷6的确可以选择不发放提成,而问题的关键又会回到酷6的规章制度中记录的究竟是销售提成还是回款提成,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否经由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通过。

  五、劳动仲裁前景分析

  正如野夫先生在《水生风起》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基层法律部门在处理非敏感的民事案件时还是基本能做到公正的,而且在大众都很关注的腐败诉求之外,政府部门其实还存在着强烈的政绩诉求,而对于劳动仲裁部门(包括法院劳动厅)而言,为民做主、打击企业违法行为就是其最大的政绩,因此在日常案件的审理中,相关部门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向劳方偏一点,何况以酷6事件的影响力,劳动仲裁部门、法院多半是不会为了钱而把自己的名声砸掉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劳方而言,是不用太当心公正性的问题的。

  不过由于酷6事件的核心争议点是程序(除非酷6真去招惹以不胜任解除劳动合同那只烫手的山芋),而程序问题恰恰又是劳动仲裁及法院不太愿意去碰的部分,他们会更倾向于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准备好一张够硬的底牌、找准合理的诉求点就调解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对劳方,可能是迷踪拳打的太好,我很难看出他们是要保留这份工作,还是要一个更好的补偿。

  如果协商不成,由于酷6提出的补偿在金额上是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最终的判决结果很可能是劳方胜诉,但资方也并不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补偿,而这对双方而言其实都算不上理想的结果。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2日星期日

Google支持HTTPS图片搜索

  Google的HTTPS搜索终于支持图片了,至此Google的大部分搜索功能都已经支持HTTPS加密方式的搜索,从而解决了在加密环境下进行Google搜索的问题。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目前使用HTTPS的Google搜索还需要使用Hosts文件,经过我的测试,HTTPS的图片搜索有时候会出现被干扰的现象,导致图片无法显示,如果未来预览图片无法访问的话,可以通过修改Hosts的方式继续访问加密方式的图片搜索,来查看搜索的预览图片。

  具体方法是,修改用户的Hosts文件,将 encrypted-tbn0.google.com 到 encrypted-tbn9.google.com 都修改为某个指定的IP地址(我们Ping这些域名的IP地址),即可防止这些IP地址被DNS污染。

  如果还在使用未加密的Google搜索,可以考虑切换到HTTPS的加密搜索,增加图片搜索功能后,HTTPS的加密搜索功能几乎和未加密版本完全一样(除了购物搜索之外)。

Google支持HTTPS图片搜索

  Google于2010年5月推出HTTPS加密搜索,同年7月该服务遭到DNS污染,无法从中国访问。

轻博客之点点推他模式分析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

  在国外,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分析资料显示,Tumblr仍然是2010年发展得最好的轻博客服务,这主要是因为Tumblr拥有先发优势,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而且Tumblr服务的社会化能力也优于Posterous。国内的轻博客有点点、推他等服务。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点点网自4月7日开放以来,已有了20万注册用户,至今也是蒙受最多口水,做出最多改变的轻博客。在中国,轻博客是在微博之后出现最多动作的互联网产品系,宽途和宽岛还处在内测阶段,盛大推他也在5月5日开始了二期内测,在此分享一些对领跑者点点网的解析与见解的反馈。

  一、UI与模式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起初的点点网,UI基本与LiteBlog的原型Tumblr完全一致,只是中英文的不同,招致了很多的口水和骂名,创始人许朝军积极地做出了回应。4月28日,点点网发布了新的UI,但很多用户习惯了Tumblr版本的UI,新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不如原本的界面受欢迎,而新版界面的改变也只是在颜色方面,其他都未改动,现在的登录与注册界面已与首页背景的基调保持了一致。但在本质还是相对地缺少创新,毕竟一旦认定了原先的版本,不管是用户还是开发人员都容易禁锢对UI的想象空间,还是期待点点UI会有新的突破。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模式的角度,点点网团队认定了LiteBlog的方向,保留了Tumblr的“子博客”产品,支持投稿和多人共同经营,但UI的相近在一定程度掩住了与Tumblr不同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兴趣”作为导入用户的线索和分类内容的坐标维度,就好比腾讯QQ是以“即时联系”导入用户,人人网是以“同学关系”导入用户,新浪微博是以“名人”和“事件”导入用户的。最开始公测的点点网是以“高品质内容的发布与传播”为标签,现在早已转变成了“发现兴趣,展现自我”。

  按许朝军的描述,如果说微博是“报纸”,点点就是“杂志”;点点发展的风格与豆瓣相近,都颇有文艺味儿,只是点点还处在萌芽阶段。(笔者在此认为Twitter之于“报纸”和Tumblr之于“杂志”的描述更为贴切,中国的微博相对Twitter已聚合了音乐、视频和链接的发布,与轻博客最多的不同也就是在UI和子博客。)

轻博客之点点网模式


  二、产品与运营

  4月7日,点点网开放注册;4月12日,发布iPhone客户端;4月28日,发布新的UI;5月12日,发布Android客户端;iPad、Symbian和Blackberry客户端也在研发中。点点网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动作都是十分迅速的,4月28日发布新版本UI的同时也率先开通了轻博客的私信功能,近日界面的导航又重新做了调整,推出了“手机”标签,“推荐”标签和最新推出的“热门”标签全都整合在“发现”标签中了。一切快速的动作最直接地为用户带来两种改变:1、手机操作更加地舒适;2、内容导航有了新的体验。相对还有一项产品反馈有欠缺的就是模板的有限,起步阶段在本土不适宜推出收费模板,但从用户体验的方面,从对技术草根用户服务的角度,新鲜和好用的模板提供还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4月21日,点点网开展了第一期“点点Off-line”线下活动,笔者不认为这只是市场活动的一部分,更是产品运营和接收产品反馈的一部分,以线上用户线下见面的方式就“兴趣”的探讨,也是一种积极了解市场的表现。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点点的产品,“微创新”有很多,但相对Tumblr而言“质”的突破还需要努力。Tumblr在美国发展了3年多的时间,轻博客在中国才起步,而中国本土的环境与国外又有本质的不同,西方有Twitter但没有微博,中国有SNS但没有Facebook,微博+中国SNS相比Twitter+Facebook还有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而这部分的需求只靠西方轻博客的模式还是不足以应对的,产品与服务都还需要融进更多的本土元素和突破性的创新。

  三、市场与推广

  点点网的用户基本集中在学生和白领群体,如果要朝文艺的方向走,豆瓣的瓶颈相对点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中坚力量是欠缺的或者是不易被唤起的,再加之新浪微博早已猎取了很多明星资源,瞬间吸收百万fans的路被堵掉了。而对轻博客本身,内容的质量和数量又是根基,只以内测奖励邀请码和开放后用星巴克邀请券奖励新锐博主的方式是走不通的了,如何鼓励用户分享内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提及推广方面,点点的速度还是十分硬朗的,5月9日,笔者在哈尔滨的朋友就已在一所郊区的院校看见了成片的点点网海报,推广的效能早已超越了校内网;但另一问题是,就算一夜之间所有高校的学生都知晓了点点网的存在,又是因对李开复和许朝军的好奇而注册了点点,但如果内容不足以使之兴奋,或者不能直接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后来又会如何呢?

  现在的点点网,产品的角度很重视客户端和用户体验,市场的角度把自身定义为“兴趣”为标签的轻博客,而且带有一定的文艺味儿,与Tumblr有突出的不同,但相对微博而言,对普遍性人群(包括学生和白领)需求的满足和痛点的解决还不明晰,如果许朝军及点点网团队真的要“改变世界”,真的要让点点网成为中国的真正拥有Web2.0精神和价值观的网站和企业,可能还需要比Tumblr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突破。

  截至5月12日晚,点点官方公布快报:点点网可以同步新浪微博。行动的速度变成了点点网团队行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至少未来是足以令人期待的。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5月18日,轻博客Tumblr突破2.5亿日PV变成了新闻,轻博客的时代可能很快就要来临了,截至5月19日Alexa的数据,点点网CN流量排名是425,每天还在不断地发展;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轻博客宽途和紧跟而至的宽岛至今还在内测中,以此速度发展很难成为市场的主流;而盛大在线的轻博客推他在5月5日开启了二期内测,笔者在5月6日领取邀请码进行了测试,在此做一些分享和反馈。

  一、UI和产品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推他的第一印象,界面和Tumblr有不同的风格,但内容发布区与早期的点点网很类似,功能有更多的阉割。比如推他没有注册用户的智能推荐功能,早期的用户首页也没有搜索功能(直至5月13日更新推出了搜索框),“子博客”功能、投稿功能和后期点点网推出的私信功能在推他都不存在,但推他最早推出了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同步发布功能,且支持DOC/PPT/XLS/PDF/TXT文档的直接发布——领先了国内的各种微博和轻博客,这与盛大在线本身的麦库是分不开的,麦库一方面在技术层面支持了文档的发布,另一方面又在资源层面对虾米音乐库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是盛大在线对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从整体看推他的产品,方向是重内容,轻社交的:推他提供了较多内容发布的支持,但对社交的支持很弱。用户之间只有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互动也只是“回应”、“转推”和“喜欢”按钮。产品的基本模式与Tumblr没有突出性的不同,功能的加载比较谨慎,开放后可能会推出更多的应用。

  二、改进与更新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在搜索框之外,早期的用户有两项相对频繁的反馈:1)模板少(只有两种简易型的模板);2)消息盒子(被关注和回应的反馈)与信息流混在一起,信息流较多时,用户很难了解最新关注自己的用户和收到的最新回应。针对第一项反馈,5月17日,推他推出了一款“流光溢彩”模板,效果反应还不错;而针对第二项反馈,至今还未有改进。

轻博客之推他模式

  三、市场与运营

  现在的推他还未正式开放,对用户的普遍性鼓励方式还是发放邀请码,邀请码=精彩的原创内容+庞大的粉丝群+持续的活跃在推他上。出自公式是公开的,导致很多新人为了获取邀请码一再发出很水的内容,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在后期的运营,推他还是有一些新意的,在此分享两个方面。

  1.草根明星的打造

  推他官方博客近日公布要对明星推友蒙蒙进行一次访谈,访谈内容还在征集中,而笔者在蒙蒙来推他的第一天就和他互相关注了,从他发的内容来看,基本就是各种吐槽和新鲜事儿的集合体微博,而且带有比较厚重的生活色彩和随意性,由此鉴定蒙蒙是个草根用户。草根明星的打造,就是对内容的重视,草根用户之所以变成明星也正是出自对内容的贡献,鼓励了内容提供者更加积极地参与分享更多的信息。

  2.培育推他粉丝团

  推他的产品对用户互动的支持还很弱,但一旦发现团体用户的“粉丝团”(比如“后西游团”),就积极地培育,而且在官方博客适度地推广,这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团体用户的黏性。积极地为团体用户提供支持和服务,容易提升用户的聚合度,相对地更容易了解群体性用户的共同需求,以便推出普适度强的产品。

  现今推他内容的质量还需要提升,市场与运营的新意也是在小众的范围内试行,未来是否能成为大众的主流还是未知的。笔者认为推他还缺少导入用户最直接的线索,比如QQ的“即时通讯”、人人网的“同学关系”,以及点点的“兴趣”,使推他本身只是以概念性的轻博客及“富媒体”而存在,与微博的本质性差异很少,暂且还很难取代微博或者有所颠覆。Tumblr的成果是令人眼羡的,中国的轻博客正是要快马加鞭,时不我待了。

  来源:张昭轶投稿,原文链接(12)。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

由“微博”的发展史预测“轻博客”的命途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

  本文更是从国内外微博的发展史、轻博客概念简介、国内外著名轻博客提供商等多个角度来对比叙述,由“微博”的发展史来预测“轻博客”这一新兴网络事物的命途。

  第一篇章:国外微博的发展史

  微博是一种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微博所谓“微型博客(micro-bloging)”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开放化,你可以通过你的手机、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你的微博客发布消息。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这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Twitter这样的微博客平台,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与传统博客相比,以“短、灵、快”为特点。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首创了微博服务。微型博客可分为两大市场,一类是定位于个人用户的微型博客,另外一类是定位于企业客户的微型博客。微博客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微博的核心是关注与被关注,其独特的跟随机制和信息的快速推送机制,让网络营销充满了更多即时和互动的特点,不少企业通过微博营销获得了巨大成功。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只需要反映自己的心情,不需要长篇大论,更新起来也方便,和博客比起来,字数也有所限制 ;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Twitter.com 最早出现的微博服务的网站。用户可以经由SMS、即时通信、电邮、Twitter网站或Twitter用户端软件输入最多140字的文字更新。Twitter在2006年3月成立于旧金山,由Obvious公司开发。

Twitter

  Plurk.com 是一个社会化的微网志,服务上线于2008年5月12日,类似于Twitter,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一条时间轴上显示了自己与好友的所有消息。同时,和Twitter的@回复不同的是,在Plurk中,对某一条消息的回复都是属于该条消息而不是独立的。

  Google Buzz 是由Google开发的微博性质的社会化消息工具,集成于该公司的邮件服务Gmail中。 朋友分享的链接与信息会显示在Gmail界面中。Buzz中融合了照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元素,形成了Gmail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户在发布Buzz时可以选择将其分享给全世界或是有限人群。

  第二篇章:国内微博的发展史

  2007年5月,中国本土微博服务商开始出现,在至今三年多的时间内,我国微博发展经历了引入期、沉寂期和成长期等三个阶段。

  (1)引入期(2007年5月-2008年初)

  2006年,Twitter的横空出世把世人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世界。在国外大红大紫的Twitter也成为国内企业效仿的对象。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了饭否网,开启了中国的微博时代。随后不久,叽歪网、做啥网相继上线,拥有数亿用户的腾讯也于2007年8月13日推出了腾讯滔滔。

  从2007年5月到2008年初,是我国微博发展的引入期。这一时期的微博以独立微博网站为主体。

  (2)沉寂期(2008年初-2009年2月)

  从2008年初开始,国内微博客发展进入了一年的沉寂期。期间,没有新的微博服务商出现,用户规模增幅也不大。

  (3)成长期(2009年2月-至今)

  经过一年的沉寂,从2009年2月开始,国内微博焕发出新的活力。大量微博网站相继上线,用户规模激增,微博成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新的热点。国内微博发展进入了快速成长期,这一时期又分为独立微博二次崛起和全面成长期两个阶段。

  ①独立微博二次崛起(2009年2月-8月)

  在这半年时间内,嘀咕网、即时客、Fexion网、9911微博客 、同学网、我烧叨叨、贫嘴、Follow5、雷猴等一大批微博网站上线。这些微博网站以独立微博网站为主体。

  ②全面成长期(2009年8月至今)

  2009年8月,新浪微博上线,并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博。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综合门户网站微博、垂直门户微博、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SNS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站纷纷成立,甚至电视台、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涉足微博业务。中国真正进入微博时代。

  在新浪微博09年3月上线后一年,2、3月份人民网、搜狐、网易、和讯、凤凰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百度则推出了i贴吧的类微博产品,腾讯微博也在加紧内测中。一时间微博的浪潮席卷而来。根据笔者的评测,一些微博开发的还很粗糙,有不少的bug,用户体验很糟糕。网站为了强推微博,利用自身媒体资源,怂恿各行业的名人来开微博。这和当初的博客情形相仿。一窝蜂的上,媒体化和名人化的路线,看似热闹的背后,则是灵魂的缺失。

  就像有了QQ,就很难用另外的IM平台新浪微博的先发优势,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客户端。这也是最近新浪曹国伟说想和移动运营商合作的原因(简单说就是在手机界面上置入新浪微博的入口)。对于腾讯微博,笔者充满期待,但也心怀疑虑,因为QQ的优势在于私人圈子的沟通,延展到公共空间的交互方面,并没有天然的优势;而新浪微博基于媒体性的交互,用户身份公开,比匿名的QQ而言,有着更大的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所以,貌似腾讯微博有天然的客户端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在微博社交平台上有必然优势。用户乐意在新浪微博上公开自己身份,作为自己的名片,新浪强大的媒体品牌背书,为用户的微博提升了个人品牌附加值,这对用户而言是巨大的诱惑。

  至于百度i贴吧,依然沿用的是贴吧的论坛表现形式,对此笔者是持保留看法的。简单说,在表现形式上很单调。界面上只呈现标题,无法直接看到内容。这和微博的本质是短消息的快速交互和呈现,是背离的。因此,如果百度不尽快调整产品形式,用户将很有可能逐渐的流失。毕竟,微博的长尾的论坛化应用,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比如,发布消息“#地震# +内容”,消息就直接呈现在了“地震”的关键词列表中,实现类论坛的应用(只是比论坛缺少了管理员和中心化秩序)。

  2011年4月6日,新浪高调宣布正式启用weibo.com作为新浪微博业务的独立域名,让本来就占先的新浪微博如虎添翼。实际上,在与腾讯、搜狐等门户的竞争中,新浪在域名的策略上早就未雨绸缪,在一年多时间里将3个微博拼音域名收入囊中。此次微博域名之争也引起了业内企业将域名提高到战略层面的思考。

  互联网是个江湖,江湖上总会有传说。最近一个关于域名的传说是关于新浪微博的新域名weibo.com,江湖传言此次新浪花了800万元人民币的“血本”从一位名叫张伟波的IT人士手中购得。仔细追溯新浪在微博业务上的路径发现,新浪从一开始着手启动微博业务时就十分注重域名的“囤积”。新浪购买的第一个微博域名并不是 weibo.com,而是weibo.com.cn.2009年9月,新浪微博国内刚起步一个月,就通过易名中国域名交易平台悄悄拍下首个微博拼音域名weibo.com.cn.当时,行内并未猜测到新浪微博发展的大计划。直到2010年3月,新浪微博再次买下了域名weibo.com,此时新浪微博业务在国内已经风生水起,但新浪却迟迟未见启用weibo.com,业内也没有过多关注新浪这一系列域名收购行动的真正用意。又过了5个月,2010年8月份时,新浪微博又低调拿下weibo.cn.至此,新浪将唯一可以标配“微博”二字的三个域名全部拿下,但新浪微博的业务还是并未转移到以上域名。直到今年4月6日,在新浪公司11周年庆之前,新浪微博高调宣布启用weibo.com作为微博业务的独立域名。中国儒家圣人孔子曾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法则在互联网界至今仍然适用。新浪微博悄悄购买了weibo.com,显然是参透了名字的战略意义。

  提到域名,人们不得不想起真假开心网的案例,当年程炳皓离开新浪创办开心网,但由于kaixin.com域名在别人手里,对方开价过高,程炳皓觉得公司草创无力购买,就启用了kaixin001.com,不料千橡集团花重金抢买了kaixin.com也做了一个开心网。“虽然千橡的开心网(kaixin.com)介入社交网站比真正的开心网(kaixin001.com)要晚,但凭借着看似更正宗的域名kaixin.com获取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实际上,很多用户是为了找kaixin001.com,而理所当然地以为“开心网”的域名就是“kaixin.com”,结果却“误入歧途”。正因为此,真正的开心网(kaixin001.com)感觉自己的用户和流量,被持有正宗“开心”域名的千橡开心网所劫持,一怒之下将千橡告上法庭,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域名之争,某种程度上也让开心网错失了上市的最好机遇,而此后新浪微博的到来,让开心网的用户流失严重,网站估值也大打折扣。

  新浪微博显然是吸取了开心网的教训,从一开始就执着地收购几乎所有和weibo有关的汉语拼音域名。按说用户早已习惯了旧域名,新浪启用独立的新域名后,短期内流量应该有所回落,但是记者从新浪内部获悉,自启用weibo.com以来的10多天时间里,新浪微博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直接访问该新域名登录新浪微博的流量略有上升,一个朗朗上口、好记的域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09年8月,新浪微博受微博鼻祖Twitter影响在中国开起微博,紧随其后,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也看到了微博的商机,纷纷加入微博战争,除了看得到的争抢名人资源和猛砸广告外,这些门户微博的战争背后还有看不到的域名之争。

  由于微博服务商都将字数限制在140个左右,为了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方便用户输入和分享网址,使用缩略域名成为微博服务中的重要手段。在微博内容短小精悍的示范效应下,微博的域名也变得越来越短小、简洁,新浪将sinaurl.cn作为自己的微博短链接域名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腾讯为了更短小精悍,则使用url.cn,比新浪更胜一筹,搜狐则使用了itc.cn缩略短域名。

  不过,腾讯和搜狐也没得意多久,新浪花500万以上从蔡文胜那里购得t.cn域名,2011年3月新浪决定将t.cn这一昂贵域名作为短链接域名。

  “从此新浪微博短址服务一枝独秀,再也找不到比t.cn更短更给力的短服务域名了”,王权锋认为,该域名较原有的短链接域名sinaurl.cn缩短6个字符,这意味着用户在同样发布网址链接时,每条微博较以前可多输入6个字符,腾讯和搜狐的短链接域名顿时黯然失色,新浪在门户微博的域名较量中胜出一轮。

  新浪内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这次关于新浪与腾讯、搜狐的短域名之争后,让新浪高层更加警醒地意识到全面完善新浪微博域名注册对整个业务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于是,新浪微博业务的高层们想出了从域名上就让用户认为新浪微博就是微博的代名词乃是域名战略的上上策。所以就有了花一年多时间,将三个微博拼音域名全部纳入囊中的举动。

  “新浪此举用意颇深,weibo.com让网民感觉‘微博’就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才是真正的‘微博’,其他的微博一下子都像是山寨的了。”互联网行业资深专家李忠存指出,如此一来,新浪微博从域名上使得本来就占据优势的新浪微博如虎添翼,更加得心应手。

  第三篇章:何为“轻博客”

  继门户网站、BBS、网络社区、个人博客、SNS、微博之后,“轻博客”成为了2011年互联网发展的热门趋势。这种新兴的网络服务,和微博、博客一样,都致力于为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轻博客”既具有博客的表达力和专业性,又具有微博的简单便捷和社交传播能力。如果说博客像是“书籍”,微博像是“报纸”,那么轻博客就像是“杂志”,有属于自己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用户和需求。早期博客以文字内容为主。但轻博客(有时称作微博客)的特点在于随意性和丰富性,内容还包括语音、图片、视频。大部分轻博客都会提供一个浏览器书签工具,实现一键分享功能。轻博客传承了博客的社区感。维护一个博客的乐趣有一半在于你可以扩大自己的网络。所以尽管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然后链向他们的博客,甚至转帖。用户在使用轻博客时,往往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就能便捷地发布他们的“发现”。

  第四篇章:国外轻博客的缔造者

  2007年4月推出的Tumblr,一直在轻博客市场中居于领先地位。Posterous直到2008年6月才推出。2009年12月,Tumblr又推出了“实时提醒”和“Twitter客户端支持Tumblr”两项创新功能。Tumblr本可以在2010年有个更好的开门红,但Posterous也很快发布了新功能。2010年4月,Posterous开始在功能集(feature set)上与Tumblr展开竞争。2010年6月,Posterous开展了一个气势逼人市场推广活动,企图挖走Tumblr的用户:如果使用Posterous的推广工具,用户就可以从其他服务处(包括的Tumblr)将内容输入到Posterous.这个活动无耻地称其他博客产品为“垂死的平台”, 它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观赏性,但最终未成气候。

  分析资料显示,Tumblr仍然是2010年发展得最好的轻博客服务,这主要是因为Tumblr拥有先发优势,知名人士和大型媒体公司都使用Tumblr网站,而且Tumblr服务的社会化能力也优于Posterous.

  其它著名的国外轻博客提供商:Tumblr、Publr、Post.it、Projectionist、Posterous、Soup.io、Streem、Noovo

  于此同时,传统媒体公司也在涌向Tumblr.在2010年,大型媒体纷纷涌向轻博客工具(但主要是涌向Tumblr),NPR(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的资深分析师安迪。卡文(Andy Carvin)曾解释说:“我们在不同的平台上做实验,然后发现Tumblr上有为数不少的NPR粉丝。我们重视发展与NPR粉丝社区的关系,胜于重视网页浏览量。”卡文解释说,NPR正在Tumblr上开展一个“实验性颇强”的活动:提供策划过的分享内容,一对一地与关注者发展关系,并确定在Tumblr上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周刊》(Newsweek)、《滚石》(Rolling Stone)和《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杂志在内的大量传统媒体今年也纷纷开始使用Tumblr.此外,很多“全功能”博客平台也在2010年增加了类似于Tumblr和Posterous的功能。例如,著名的博客平台Wordpress.com在9月份添加的一项功能,就和Tumblr的“关注”十分相像。

  第五篇章:国内轻博客的先驱者

  在国内“轻博客”发展当中,“宽岛”是其中的先行者。据悉,“宽岛”的前身是“宽途”,早在2010年就开始探索“轻博客”道路的可能,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轻博客”服务。相对于目前其他类似网站来说,“宽岛”基于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坚持原创,将本地化贯彻始终,而不是一味抄袭国外的成功网站。“宽岛”使用业内领先的技术平台(Rails+MongoDB)搭建,能够快速而有效率地完善产品和改进用户体验。在已上线的功能里,内容创作、评论/转发/收藏、子博客、多人博客、微博豆瓣同步等等元素一个不少;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了上手简单又内涵精深的“模板自定义系统”,一切都是为了“给力”用户,把自我表达得更眩、更酷。

  点点源自许朝军,背靠创新工厂。推他来自盛大。

  今年的1月初,点点网的高调上线在互联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点点网是一个全新的、致力于“高质量内容发布和传播”的轻博客社区。通过点点,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文字、照片、音乐、视频和链接等各种格式的内容,一切简单至极。许朝军是Web2.0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坚信Web2.0将改变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基于这一理念诞生的点点网将致力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内容发布和传播”平台。

点点

  推他是盛大在线在今天正式对外发布的一款轻博客/富微博客产品,用户可以随时发表短句、上传照片、分享音乐、撰写文章、视频和各类文档。酷绚的个人展示空间、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以及专属的个人域名,用户将随时随地晒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推他所宣称了“富微博客产品”的概念,抛去复杂的语言润色,其实,也就是轻博客而已。

  其它著名的国内轻博客提供商:点点网diandian.com、宽途kuantu.com、推溜tuiliu.com、宽岛kuandao.com、扎堆zadui.net、推他tuita.com、身旁网shenpang.cc、美若网moro.cc等等。

  与此同时,点点网也披上了“抄袭”的外衣。作为创新工场孵化的标本项目之一,外界质疑点点网的模式直接复制于海外的Tumblr。

点点:轻博客社区

  第六篇章:国内轻博客何去何从

  稍微细心的人会发现,当前“轻博客们”相互竞争的局面,跟三四年前“微博客们”相互抢夺市场份额的局面是那么的相像。我们不由得能得出这样的一种局面设想:2011年初,轻博客尚处于不太被人接受的初步认知阶段,总会有几家先锋网站作为探路者,在国内尝试做轻博客。紧接着,有一家获得了某个知名投资商的风险投资,轻博客开始逐渐被人接受。然后,轻博客慢慢进入高潮迭起的发展阶段,各种网站开始做轻博客。具体实际这种新型的社会化记录工具发展情况会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今后几年的发展历程吧!

  来源:飞天大圣投稿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浅谈国内社会化媒体营销

  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之前,我们先来大概了解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社会化媒体是个外来词汇,也称社会性营销,英文为“Social Media”,简称SM。社会化媒体也是区别于传统主流形式(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是一种新型的媒体方式,主要时候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的分享,传播,通过不断的交互和提炼,对观点或主题达成深度或者广度的传播,其影响力是传统媒体往往不能赶超,而无法达成。

  常见社会化媒体表现:

美国社会化媒体

(图:国外社会化媒体表现)

国内社会化媒体

(国内社会化媒体表现)

  所为社会化媒体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是个外来词汇,Social Media Marketing,简称SMM。也主要是指借用这些媒体形式对于公司品牌,产品或者服务,活动针对网络推广行为,实现建立品牌知名度建立,产品销售的这一过程。

  社会化媒体发展历史

社会化媒体时间轴

  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国外的社会化媒体起步往往较早,其实也不难理解,就中国互联网而言,卑微的讲法,中国的互联网几乎就是美国互联网的一个翻版。在时间上要远远落后于美国互联网。在2000年,国内一些博客平台的兴起,真正标志过国内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有传统网站制造内容转向网民制造内容,网站和网民,网名和网民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信息的传播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实现了大的突破。社交类网站,百科,主题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相应发展,09年新浪微博的建立,腾讯,搜狐相继建立博客平台,社会化媒体的格局逐渐清晰起来。

  企业社会化媒体应用前景

07到10年社会化媒体渗透率

  来自艾瑞的官方发布数据,从用户规模可以看出从07年1.31亿人到08年1.83亿,09年的2.76到10年的3.46,每年用户都在增长;尤其从09年实现爆发式的增长,漂石以为微博媒体的09年的引入导致在09年大量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迅速增长。

  据CNNIC2010年第27次互联网报告调查数据,截止2011年1月,中国网民人群已经达到4。5亿规模,社会化媒体人群所占国内网民占比达:76.8%,而且社会化媒体人群依然会持续发力,大量的网民将时间精力耗在社会化媒体,那么针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也就迫在眉睫。

  中小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

  中小企业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还远远没有普及,在网络营销整体中所占比例还是教少,据CNNIC27次互联网报告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出,前三甲分别有电子邮件营销,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搜索引擎关键词广告所占比例依然较大,E-MAIL邮件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鼻祖占据网络营销的头把交椅,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特点占据上风;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体系网络营销推广占据第二把交椅,以百度为代表搜索引擎市场,百度花了近10年的时间再教育,培养国内搜索引擎营销市场,也不难题解。

美国社会化媒体营销

  但是,国内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国内社会化媒体营销所占比例而言,远远成反比状态,从纵向来看,美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要远远比国内社会化媒体较为发达,从先辈的应用来看,国内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空间,包括市场依然很大,从近期微博的三足鼎立来看,也可以看得出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不可限量,针对于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也难以估量。

  国内社会化媒体新型平台

2011中国社会化媒体比例

  截止2011年4月,由bShare官方统计数据,在博客类媒体形式中从内容分享量我们可以看出占据QQ博客平台占据第一位置,QQ的地位依然很难撼动,但是相信,随着微博业务的持续发展,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形式逐渐在改变着网民的交流习惯,有望超过博客平台。

  微博平台类,新浪微博,先发优势,运营,产品,创新,定位,广告推进都非常不错,摇摇领先国内微博平台。

  SNS类平台,人人网占据第一位置。

  网络营销经验:在我们网络营销平台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在各自市场选择占据市场份额最大,分享量最多的媒体。

  国内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国内网络营销还是停留在1邮件营销,2电子商务平台营销,3搜索引擎营销初级网络营销阶段,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赶上这词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大潮,掌握社会化媒体营销利器,为我所用,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漂石将一些国内外经典的社会化媒体案例分享,以飨各位企业网络营销从业人员,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感想,体会,尝试运用这些技法。

  微博营销案例分享

  下面就博客营销和各位分享下:

  Stormhoek葡萄酒博客营销

  Stormhoek葡萄酒公司是家小企业,没多少钱,因而也没有在英国投放任何广告。马尔产生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利用博客。 Stormhoek葡萄酒诞生后的六个月,马尔给英国最热门的150名博客每人寄了一瓶中等价位的葡萄酒。
  只要博客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收到一瓶免费的葡萄酒:
  1、已届法定饮酒年龄
  2、住在英国、爱尔兰或法国,此前至少三个月内一直写博。读者多少不限,可以少到3个,只要是真正的博客收到葡萄酒并不意味着你有写博义务――你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可以说好话,也可以说坏话。 

STORMHOEL博客营销

  Stormhoek葡萄酒公司将博客活动推出之后,收到博客们的追捧,大量博客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互联网本身就具备分享的精神,大量的博客关于Stormhoek葡萄酒做了正面的回应,不仅仅如此,每个博客人都会有自己的粉丝,都接触到关于Stormhoek葡萄酒信息,同时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

  “Stormhoek通过博客发动的病毒营销,产生的滞后效应还很难具体估量,但Stormhoek发现,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葡萄酒销量翻倍了,达到了“成千上万箱”的规模。从去年夏天至今,Stormhoek的月销售量翻了一番,这个品牌已经得到了Sainsbury超市和Majestic葡萄酒公司的订单。因特网上的对话也引爆了零售市场的巨大需求,零售商Asda 和Threshers都和马尔进行过网络对话,现在他们也在销售Stormhoek的产品。
  Stormhoek的公司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博客。Stormhoek在自己公司的博客上,发布一些关于Stormhoek葡萄酒的产品信息和最新的市场活动信息。    举例说来,当Stormhoek去年决定改变瓶子上的商标时,公司把这个消息发到了博客上,公司还通过博客举行了评酒会。下个月Stormhoek登陆美国的时候也会举行一系列针对美国博客作者的活动,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激起美国人的消费热情。
  当然,博客日记上也有一些尖酸的评价。马尔说,博客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能看到别人的评价,能够回复评价,“公司能和他们的顾客进行双向交流。” Stormhoek并不是唯一一家通过博客与顾客交流的公司,饮料界的巨人吉百利史威士公司也鼓励自己的雇员在公司写博客。大公司之所以不敢贸然进入博客世界是因为博客们比较刻薄,倾向于发对现有权威,喜欢把大公司作为首选攻击目标。”

  五粮液葡萄酒博客营销

  无独有偶,国内也有这样的一家企业,学习Stormhoek成功博客营销案例后,也展开自身博客营销。五粮液旗下有一款红酒,后发优势,展开博客营销的张力。

  2006年底,国内就业大王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国内第一跨媒体营销博拉网(BOLAA网),建立专题页面,展开关于旗下一款国邑干红关于“红酒博友博红酒”大范围的产品推广活动,这也是国内传统行业酒业第一次关于博客营销的体验,在活动声明,活动有网站博友自主报名,活动开展后短短几天报名参加体验活动的人数就突破了六千多人,最终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在其中挑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知名的博客红酒爱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分别寄送了其新产品国邑干红以供博客品尝。在博友品尝葡萄酒后纷纷在博客上分享五粮液国邑干红品尝体验,短时间内关于国邑干红的好评如潮,大量的博友转介绍,推荐其他网民饮用。

五粮液葡萄酒博客营销案例

   “据五粮液国邑酒业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晓军介绍,此次活动是五粮液国邑干红通过互联网传递企业品牌及产品特性的一次重要尝试,希望通过博客体验的方式找到打开网络营销的突破口。随着2006年博客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一些目光敏锐的商家注意到了隐藏在博客中的巨大营销商机,他们不再拘泥于长期沿袭的传统广告,而是开始把新产品信息直接投放到定向准确的终端消费者中间,其中博客的消费特性更是与红酒产品的受众定位非常吻合,因此五粮液国邑酒业公司计划利用BOLAA网跨平台的博客渠道优势,对博客中的红酒爱好者组织一次新产品体验活动,即由部分消费者实际品尝体验五粮液国邑干红后,以博客的方式描述自己切身感受和中肯意见,或围绕红酒文化开展系列的讨论,并进一步在同类属性的博友中大范围传播,逐步吸引红酒爱好者们加入五粮液红酒博友联盟圈子中,以达到宣传产品和培养忠实用户的效果。

  佳洁士SNS营销案例:

  “作为牙膏领域的知名品牌,佳洁士携旗下’全优7效’、’防蛀修护’等几款今年主推的产品,与国内知名的SNS(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社区平台——“人人网”共同推出“拯救好友空腔危机”为主题的线上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自己的好友,并圈定好友属于哪种口腔患者类型,为TA赠送相应的佳洁士礼物,成功邀请好友达一定数量者,即可获得一到三支不等的佳洁士牙膏。活动推出后,在“人人网”上引发一波接一波的好友邀请热潮。”

佳洁士SNS营销

  SNS基于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通过广告植入好友赠送礼品道具中去,同时又和线下佳洁士活动结合起来,这种线上+线下的推广方式已经普遍流行起来,SNS以人际关系建立的朋友圈,一般朋友的推荐都可以接受,相信朋友的推荐,不会像传统广告推介受到广告骚扰,更多还当做是一种游戏的方式进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手法,悄悄就将产品的品牌价值迅速传播。和一般的广告形式相比,网名朋友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反感。其妙处之二,借助于实实在在的佳洁士产品诱惑,更多的网友会亲身体验其中,为了能够获得奖励,自动自发进行传播,导致二次传播的力度就会非常的广泛,传播效果也非常深远。

  SNS还是能够切身为企业社会化媒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总结出关于微博营销的一些技巧:

  博客营销必杀技:

  1 借势而为,借助第三方博客平台;

  2 精准定位,寻找目标博客群体;

  3 二次传播,借助用户传播渠道更深层次传播影响力;

  4 气场控制,持续增加参加博客的人气,人数,奖金金额,奖品数量,延长活动时间等。

  来源:漂石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9日星期四

解读雅虎与阿里的支付宝之争

  关于支付宝重组的口水战已经太多,甚至都没办法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把手里的一些资料整理一下,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1.支付宝到底是归谁所有?

  依据披露的数据,雅虎持有阿里巴巴40%股份,软银持有阿里巴巴29.3%股份,马云及管理层持股31.7%.这样的股权结构仍然是属于三方相互牵制,联合任意两方都能够获得绝对优势,整个阿里巴巴是属于所有股东共同所有,但雅虎与软银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大股东。

  与阿里巴巴的其它业务一样,支付宝是属于阿里巴巴的全资控股子公司,所以阿里巴巴股东的权益也会在支付宝上得到继承,支付宝是属于所有阿里巴巴股东共同所有,雅虎与软银也是支付宝的大股东。

解读雅虎与阿里的支付宝之争

  2.所谓的支付宝重组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由马云及阿里巴巴管理层主导的支付宝重组,是指在2009年6月1日与2010年8月分两次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支付宝全资转让给一家内资公司,两次转让的股份比例分别为70%、30%,分别作价2240万美元、1.6489亿元人民币,交易总价约合3亿人民币。

  依据阿里巴巴披露的消息,这一举措是为了获得金融支付牌照。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金融支付机构的资质提出了要求,指出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境外出资人的出资条件和出资比例等,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3.支付宝重组需要获得软银与雅虎同意吗?

  当然,这毫无疑问。支付宝是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阿里巴巴股东的权益也会在支付宝同样得到体现。另外依据三方在2005年签订的协议,2010年10月后雅虎将获得阿里巴巴董事会的第二个席位,同时雅虎的投票权将由35%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则从35.7%降至31.7%,软银保持29.3%不变。

  这意味着雅虎在阿里巴巴的话语权其实更多了,而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的最重要资产之一,如此重大的重组当然需要提前获得董事会同意。

  4.雅虎与软银到底知不知情?

  雅虎目前发布的公告表示支付宝重组并未通知董事会和股东并获得批准,直到2011年3月31日才被获知这一消息。而阿里巴巴的声明与雅虎则是截然相反,表示一系列交易都有及时披露并获得股东批准。

  双方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公司,犯不着在这种事情上撒谎,那么这个过程之中肯定有部分出了问题。看起来更像是阿里给雅虎出了一个大难题,如果雅虎提前获知交易的消息,完全可以从容应对而不会导致股价暴跌。

  不过从双方披露的消息看,阿里巴巴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比较大。阿里巴巴表示“在2009年7月召开的董事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讨论并确认了支付宝的70%股权已转入一家独立的中国公司。”但是并未提到2010年8月进行的涉及30%股权的第二次交易,这很可能是双方的争议点。

  5.马云想要做什么

  首先支付宝转变为内资公司肯定有金融拍照牌照的考虑,但是更多也有出于把更多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想法,毕竟之前与雅虎关于回购股权曾经有不愉快的经历。拥有了对支付宝的控制权,未来与雅虎的博弈中将占据更有利位置,如果可以的话马云当然希望完全将整个阿里集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支付宝、淘宝迟迟不上市的重要原因,时机不到的那个时机很重要。

  6.重组到底会影响什么

  雅虎与软银都不是易与之辈,阿里巴巴也不是莽撞之徒,双方当然不会认为对方就会这么轻易放过自己。重组过程中的交易价格更多只是策略性价格,支付宝的实际价值肯定远不止这样。

  重组过程可能会借鉴新浪模式,在保持内资以获取金融牌照的情况下,同时保障外资股东的权益。既然支付宝重组已成既定事实,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了。

  7.雅虎与阿里巴巴交恶的本质

  马云与雅虎交恶,表面上看是因为杨致远这位“亲中”CEO的离开,而雅虎信任现任CEO巴茨对阿里巴巴不够友好。实质是像一个落魄的富人拿着价值连城的宝物,迟早会被杀人越货,匹夫无罪怀壁有罪。

  2005年阿里巴巴还不是那么强大,而雅虎仍然有着互联网巨头的光环。而今日阿里巴巴旗下的业务一个个涨势喜人,而雅虎则不断出售、关停业务,股价、市值更是连创新低。马云不会愿意让一个孱弱的人掌握阿里巴巴的命脉,所以自然会千方百计为阿里巴巴谋得脱身之计,这样一想无论马云做什么都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了,如果雅虎与阿里的位置对调马云是万万不敢如此的。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从Google AdSense谈独立博客的困境

  最近,两个不错的中文博客 Chrome 迷和阮一峰博客的 Google AdSense 帐户被关停,Chrome迷经过一番申诉,其 AdSense 帐号已经恢复,之后阮一峰的 AdSense 帐号也被恢复。

  Google为什么不解释封禁原因

  Chrome迷称,对 Google 失望的真正原因在于 Google 并不为封停发布商 AdSense 帐号的这一举动给出任何的理由和解释。Google不详细解释封停的具体技术细节是有原因的,作弊和反作弊是AdSense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如果Google向发布商详细讲解反作弊的原理,那无疑将导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促使作弊技术的极大提升,鉴于这种风险,Google只能对其反作弊系统采取严格保密的措施来防止这方面的泄密,大多数被停用的帐号都被告知是因为“无效点击”而引起的。

  无效点击和点击欺诈

  无效点击指是的是可能人为增加 AdWords 广告客户支出的点击,此类点击包括对广告客户没有任何价值的多余点击,如果Google可以确定这些点击并非来自真正对广告感兴趣的用户,则也会将其归入无效点击之列。

  点击欺诈是无效点击的一部分,是指有恶意或欺诈目的的点击,换句话说,是指意在通过人为的方式增加 AdWords 广告客户支出或 AdSense 发布商收入的点击。

  Google封禁帐号的大部分原因是“点击欺诈”,对于少量的“无效点击”Google可以自动过滤,但如果具有长期并且大量的“无效点击”,那可能就会被认为有“点击欺诈”的嫌疑,这时候帐号就危险了。

  为什么作弊帐号会被终身禁用

  Google AdSense的政策是,一旦发现某个用户作弊,则终生停用作弊网站的帐号,即使这个用户更换了网站、域名、地址等,只要被查出与以前的帐号有关联,也会被禁止。

  Google这么做的原因是,Google只和有诚信的人做生意,一个人有意进行作弊而造成Google或广告商的损失,那么Google就永远不会再和这个作弊者合作,更不愿意为此而浪费更多的资源,也不愿意在同他们比较作弊和反作弊的技术。

  一个人的诚信受到了怀疑,就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合作伙伴。这就如同你和别人打牌,一个人出过一次老千,那么你可能永远不和再和这个人打牌了。

  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的比较

  据当事人透露,Chrome迷的AdSense帐号大约每天收入1.5美元,阮一峰则是每天1.1美元,看起来似乎并不多。不过平心而论,对于中小网站来说,Google AdSense的整体质量以及盈利水平还是高于百度联盟的,一个原因是AdSense的分成比例远远高于百度联盟(AdSense达到68%,百度联盟则不到50%),另一个原因是AdWords的广告商投入较多,这里面的重要原因还是技术上的原因,Google AdSense具有智能化过滤恶意点击的能力,而百度联盟通常都是依靠人工方式处理,效率低下,误判率更高。

  由于Google AdSense具有较强的统计功能,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无效点击(例如那些平均停留时间极低而退出率极高的点击)进行自动过滤,从而避免广告商的损失,因此广告商也乐于使用Adwords投放广告,而目前百度推广对于无效点击还没有很好的过滤手段,大多采取直接禁封正规广告发布商帐号的方式,造成了不少误判的情况,不仅仅让广告商损失收入,也让很多网站发布商受到损失。

从Google AdSense谈独立博客的困境

  从广告内容上看,Google AdSense和百度联盟都提供了过滤不雅或不合适广告的方法,以避免网站发布商出现不当广告,而目前其他广告联盟还没有类似的功能。

  如何防止帐号被锁定

  虽然 Google Adsense 具有较高的技术检测能力,但依旧不能保证被误封的可能性,一条硬性规定是,必须遵守Google制定的规则,不要问为什么,也不要试图挑战这些规则,你的技术水准永远比不上Google,只有这样才是保证帐号不被停用的基础。

  具体的操作规则大致包括:设置“获许可展示广告的网站”,只在自己的网站显示广告,防止他人恶意修改广告代码并放在其他网站显示,不要点击自己的 Google 广告,不要鼓励别人点击 Google 广告,不要采用弹出式提示或自动软件安装,不要将 Google 广告放在任何含有被禁止内容的网站上,不要修改 AdSense 广告代码,等等等等。

  如果发现网站广告点击有异常情况,应该及时通知Google相关人员,并同时将AdSense下线,万一被Google Adsense除名了,也不要不知所措,将自己的相关统计数据提交给Google,告诉他你是无辜的。

  最后,在中国维护一个独立博客,是一件很困难很艰苦的事情,投入很大而回报很少,监管部门动辄无理由注销你的备案,博客作者也只能受气不讨好,面对强势的Google,如果自己被冤枉作弊,则需要积极向Google进行申诉,只要自己真的没有作弊,大部分申诉是可以恢复帐号的。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不知道多少苹果用户有每天打开iTunes好几次查看游戏。应用的习惯,至少BSHELL现在已经养成了这种规律性的行为(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是一个产品最为有效的长生药)。常常切换于中国账号与美国账号之间,时间久了,也就体现出来两个市场产品的差异性,其实,也不用很久,那是一目了然的事。这种差距在粗略一瞥和仔细阅读这两种动作之间都可以体验出来。下面详细的列表一下区别(起初我想用差距这个词,但斟酌后还是区别更贴切一些,因为我认为同样是满足两个市场的产品无所谓差距)。

  区别一:相对于美国市场,国内应用数量上还是有差距的。

  这个是毋庸置疑也显而易见的区别,起源于美国的APP STORE在本土因为有原生性和针对性,当然“会人丁兴旺”。

  ⑴设备的普及率制约着国内对本土语言应用的需求量,美国国内苹果设备的普及率是很高,当然包括搭载着ios平台的iphone系列ipad系列在内的移动设备都是很随便可以购买得到的。据粗略的统计,美国餐馆招聘的打工者初期(还不很上手)工资开到1500$,先忽略后期的工资涨幅,单凭一个饭店打杂的四天的工资就可以买到售价仅199$的iphone4,试想,在国内同等级的打工者工资估计也就卖个iphone4的外壳而已。

  ⑵入门开发门槛高。当然也受上面因素的影响,也因为国内苹果设备虚价高悬不下,国内开发者想备齐最起码的开发设备都是一件值得思量斟酌的事,虽然这种高门槛的情况对现在的ios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件好事,最起码短期内不用担心人才的过度饱和以及受其影响的工资下降。但这也有点闭门造车的嫌疑。为了一个更好的更活跃的开发氛围,最好还是打破这种状况。

  ⑶开发语言的小众化,当然是相对于大群体用户的C++  JAVA等,(如果相对于brainfuck这种变态的语言来说,那。。。。。。)。国内很少有那个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语言,图书馆里的相关书籍也少的可怜(值得庆祝一番的是,笔者竟然在图书馆找到一本全新的objective-c基础教程)。市面上的中文教程书籍掂来数去称得上是教程的也就那几本,英文的书籍倒是很多,但是毕竟有语言限制,还是有很大一批开发者都卡在语言这一关。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区别二:大致来说,国内应用。游戏等类型模式处于模仿的阶段。

  或许每个冲顶出现后,无论国内外都会出现一大批相同玩法相同创意的游戏,希望借此分得一笔。愤怒的小鸟火热后,暂且不论这种高度模仿的APP会有多好的销售业绩,就国内模式原创性的游戏。应用比率很低的情况下,无法形成一种很好的创新交流的氛围。一个应用产品能不能吸引用户点进去并下载,初期阶段全然去取决于玩法模式的新颖度。如果靠介绍的夸大化带来的初期用户下载量只会伤害用户的感情,赢得很高的评分数但是很低的分数。所以只有货真价实的新颖才会会带来最忠实的用户,往后的口碑营销才有资本可以实施。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是国内模仿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当然要感谢强盛的山寨文化。笔者相信这种现象会随着市场以及产业链的成熟慢慢淡化的。

  区别三:国内侵权现象严重,内容低俗化

  这主要针对书籍以及教育类APP.在没有取得授权允许的情况下,很对开发者都是用来自于网络的侵权文件作为内容主题。有些甚至不加删减审核的全文奉上。可知,这些字字句句都是他人的心血作品,是有偿使用的。但是国内网络这块盗版盛行的地方,也深深影响着APP这一产业。“内容源于网络,请于++小时候删除”这种看似免责的声明到处都是。所以这一畸形的差别是整体国情的缩影,无法短期内有效的改善。

  至于内容的低俗化,新闻都报道了(参考阅读“苹果应用商店惊现情色小说 官方称内容合法”)。虽然苹果已决定删除明显的淫秽内容,但是低俗之风还是无法根除。尤其国内,这一点明显体现在书籍一览。一下为2011年5月10日中午的APP STORE中国区书籍栏的截图。

APP STORE国内应用分析

  笔者要表的的不言而喻。也可以引用knoweasy(知易cocos2D教程作者)的BSHELL很赞同的原话来形容:“而如今的游戏界到处都是广告、诱惑人性暗面的深入挖掘,物欲横流的商业浮躁,作为其背景的是这个社会正在承受的高房价,高通胀,低就业,低保障,而所有这些都在不断磨灭这年轻人的志向和社会原生的正义基础”。不过值得承认的是这些书籍应用的开发者对市场有很透彻的分析。在iPhone iPad还是属于一定意义上的奢侈品的时候,国内iPhone iPad用户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的时尚经济条件较好的青年,这一部分人是国内游戏与应用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玩机,也很有头脑的知道怎么可以免费从网上下载到以上付费内容的电子版。所以,为此消费的并非这一类人。还有另一类人就是富人了(笔者并不认为这个词在国内可以和绅士联系起来)。在这个充满暴富的社会,很大一部分的富人还是对玩机这种年轻时尚的爱好嗤之以鼻的。在有财力基础的情况下,这一类人跟愿意通过匿名的付费系统购买此类书籍。所以,开发者这点市场分析还是很到位的。但是,试想,我们出卖了什么……或许一个是为了生计,可以理解,两个也可以认同,但是这方面整体如此,不免让人有所思……

  说了这么多,貌似读者会认为笔者是一个悲观的愤世者。笔者认为清晰的剖析自己的弱点是对自己最大的热爱。国内APP的发展势头之好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因此就掩盖了弊病。BSHELL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这块土地热爱APP的乐观者,正因为这种乐观滋养着这块土地上贫瘠的梦想~~~~

  来源:读者投稿,作者:BSHELL。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2011年门户微博大战来了,笔者对门户微博大战的看法:竞争对决主要在几大方向,一是在事件传播,二是在客户端,三是在平台化的竞争,四是在微博用户。将微博看作是大众产品,而不仅仅是由名人精英主导,那么工具软件发挥的作用和力量就大了。输入法这种客户端跟微博是相通的,笔者在2009年9月率先提出输入法开发创意——在输入法直接发送微博,到了2010年,腾讯的拼音输入法就推出了在输入法发微博的功能。2011年的微博大战,输入法能用来打一场抢对手微博客户端的大战。

  输入法与微博相通的四大阵营

  互联网巨头做输入法的有不少,如谷歌中国、百度、搜狐(搜狗)、腾讯(QQ)、阿里巴巴、新浪,若将输入法与微博的功能关系绑定,可以分析出四大阵营——百度、搜狐、腾讯、新浪。阿里输入法的机会是做企业和电子商务的标准输入法。

输入法,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用输入法攻入对手微博客户端

  新版的QQ客户端是一个微博客户端,一般情况下,每个微博客户端都要用一个输入法使用,也就是说这个微博客户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QQ软件,二是输入法,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可变的,可以用QQ输入法,也可以用搜狗输入法。据说搜狗输入法占了互联网的八成用户,在某种程度可以这样说,每一亿的QQ 微博客户端,有八千万的搜狗输入法与腾讯的微博客户端组合在一起使用,变成了QQ微博客户端的组成部分,一是可以将QQ的内容转发到其它微博,二是将其它微博的内容推广到QQ,做到“与狼共舞”和“虎口夺食”,这种独特的竞争场面是并不多见的。

  新浪输入法的机会

  你是新浪博客,在用搜狗输入法,突然让你换用新浪输入法,你愿意吗?如果有杀手极的应用,用户就可能换用新的输入法。四大门户都有自己的用户,网站与用户的关系及数据是竞争对手所不能直接占用的资源。例如新浪,新浪博客是国内的强势博客,如果博客的博文能生成文章名称、简述、短链接的数据库导入在新浪输入法,每发布一篇博文都能自动更新这个输入库,那么解决用户(新浪博客、微博微博客)为什么要安装新浪输入法的问题无疑是迎刃而解。

  新浪微博的热门微博,或者某些榜单的微博,都可以用来做一个微博输入法的句库——微博文库,这就是我以前提出的创新建议——数据库输入。现在媒体经常转载新浪微博的信息,如果微博收藏后能形成数据库输入,那么新浪输入法可能会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首选输入法。现在用户将微博内容发到IM或网站上,经常是没有作者链接,但是输入法使用收藏信息,那就是完整的内容,发到QQ看到这条微博可以知道作者是谁,并能点击链接围观。能做到这种功能应用,输入法就是微博大战的微武器。

  输入法变推广平台

  很多热门网站都有收藏功能,例如A用户在一个视频网站收藏了一千个视频,他来新浪微博开微博了,收藏数据导入到输入法再输出微信息,这是三方共赢的事情。一个短信网站,如果订制一个短信版输入法,那么用户可以用输入法直接发短信,或者引用短信网站的各种短信。在将来,有内容的网站都可以把输入法当作推广平台,寻求推广合作,这种引爆趋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问答服务也是如此,百度和腾讯在做,网民在QQ聊天就经常讨论各种问题。例如我在QQ谈到Picasa管理图片很好,有人问到在哪下载,我输入 “Picasa下载”可以再输入答案——下载网址,不用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再复制网址。有人提到电脑重启,我输入“电脑重启”能再输入百度知道或搜搜问问的相关链接。

  笔者的预见:一个微创新或许不足以颠覆现有的一个输入法,但是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就会演变为颠覆性的创新,输入法的格局将会是多巨头的时代。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阿里巴巴集团日前宣布将旗下的在线支付公司“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另一家新公司,这家名为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由马云控股,未来将会负责支付宝的所有业务,支付宝的这一做法是为了规避央行2010年颁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于非金融机构内资绝对控股比例的相关要求。

  由于雅虎、软银两大股东通过持股阿里巴巴集团间接持有支付宝68.3%股份,为了实现支付宝业务的“国有化”阿里巴巴将会与两家外资大股东就具体的重组条款进行协商,预计重组完成后马云将会获得支付宝过半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关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被外资掌控的争议再次被提起,巨人网络CEO史玉柱甚至建议阿里巴巴联合相关部门使用强制手段夺回控制权,窃以为此举实在不可取。

  如果没有雅虎与软银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是雅虎、软银、阿里巴巴团队三方共同造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软银在阿里巴巴上市前的两轮融资中共提供8000万美金,两笔融资横跨互联网冬天的整个过程,除了资金软银还在团队、管理方面给予阿里巴巴大量支持。而雅虎在2005年更是用10亿美金加中国雅虎资产投资阿里巴巴,当时的阿里巴巴淘宝刚和易趣打了个胜仗,面对国内众多的竞争者雅虎的10亿美金可谓是雪中送炭,所以才有了淘宝、支付宝的黄金发展时期,否则马云也不会傻到用阿里巴巴40%股份作为代价。

  很多人说阿里巴巴让雅虎与软银赚了大钱,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客观。十年前的软银在日本已经是拥有近20年历史的巨无霸,那时候的阿里巴巴只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创业公司,这样的公司在硅谷一捞一大片,而软银最终选择了阿里巴巴。六年前的雅虎更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巨无霸,在搜索、资讯、邮箱等多个领域均占据领先位置,2005年投资阿里巴巴的的10亿美金算上贬值率金额令人乍舌,这其中更是有软银孙正义居中策应的功劳,而雅虎中国更是阿里巴巴这么多年来不断汲取营养的宝库,帮助阿里巴巴真正建立自己的技术体系,而雅虎中国的衰落更多是由于阿里巴巴朝令夕改的策略所致。

不要借着爱国的名义耍流氓

  如果说支付宝的重组是为了保障国家金融安全,那么借助一些不干净的手段来完成阿里巴巴集团的控制权回归就是赤裸裸的流氓行径了。投资者在阿里巴巴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帮助,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是基于协议充分讨论的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司遵守商业道德是最基础的准则。

  难道外资控股就真的意味着不安全吗?外资对百度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百度会给我们提供不良信息?外资对白加黑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白加黑会给我们造假药?外资对南孚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担心南孚电池内藏炸弹?外资对双汇的持股比例过半,我们是不是要把瘦肉精事件归咎于外国投资者?甚至部分城市水务公司都由外资运营,我们是不是要担心敌人会给我们投毒?

  看完上面这些问题,大家对于是否需要特殊手段帮助阿里巴巴夺回控制权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非敏感行业的多样的资本组成方式是经济充分自由化的体现,这是一种进步的体现。而通过法规、行政手段、行业规定来帮助企业完成一些不道德的诉求,本身就是一种犯罪,是一种违反现代商业道德的倒退,希望大家保持警惕。(和讯评论约稿)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16日星期一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今年3月底至现在,新浪微博放出了两个标志性的信号:1)新浪使用自有搜索引擎技术替代谷歌搜索;2)新浪微博启用weibo.com域名。这两个动作表面看起来毫无直接瓜葛,但从本质看来,搜索会变成微博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持性技术。

  一、微博篇

  微博争夺战的最终还是会与门户、搜索,甚至社交网站等领域的竞争殊途同归,就是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竞争,而作为用户的“入口”,功能性和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回顾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就从内容角度而言,门户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限定是“已知的已知”——由编辑选择有限的内容推向普遍性用户;搜索时代用户直接获取的内容填充至“已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获取个性化需求的内容;社交时代用户收取的内容拓展至“未知的未知”——由用户自行选择信息源订阅个性化信息的同时可接收已订阅信息源发出的非定向性信息。而从功能性角度而言,门户时代各家通通推出了e-mail的通讯服务,搜索时代Gmail也出现在了搜索页面,而社交时代的Facebook和人人网也推出了邮件服务功能。两者相比而言,功能性容易拷贝,而内容的导航和占有才是竞争的核心问题。这也是Facebook坚持不对Google开放的重要原因。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从用户对内容的需求而言,微博的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容本身的容量和质量,核心问题是如何鼓励用户自发地贡献内容和有效地整合内容;第二是用户获取内容的方式和途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用户提供和获取内容的体验,比如界面和客户端方面。(笔者在此描述的“内容”不限是新闻内容或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等信息承载体,也包括各种应用及服务。)

  在认定了内容的重要之后,新浪微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只接受应用内容的“输入性”同步(比如LBS角色的街旁,可以把内容同步发布在新浪微博),完全拒绝“输出性”同步(比如百度的“框发微博”和饭否等服务商的“同步”功能),因为一旦新浪接受了同步,他就向其他微博服务商贡献了内容,这会导致新浪自身竞争力的缺失。新浪微博的“社区绑定”服务越来越微妙,开心网和139说客的服务都被毙了,只存留了不再是社区的MSN了,而“聊天机器人”服务更是有一种力挽QQ的暧昧,一直都是“敬请期待”的言辞。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回看新浪微博的成功,名人效应与事件的运作是不可磨灭的因素。所谓的“名人效应”一直是新浪的王牌,早在Web2.0的博客时代,新浪就有了“名人效应”的积累,而这也正是新浪微博不易被腾讯微博击败的原因之一。即使腾讯几乎各个频道都安排了微博的运营人员,但新浪也从未放慢自己的脚步。做个数字的对比就很容易看出“名人效应”的作用了,截止现在一些著名的微博控的粉丝数蔡文胜3220441、李开复4655815,草根性质的冷笑话精选、微博搞笑排行榜分别达290w和190w的粉丝数量级,他们的微博多是精心编辑和整理发出的,而且微博数目最低2000+至16000+不等,甚至时而还用了有奖攻略,而另一些明星人物的粉丝数如杨幂5035009、王力宏3498856、罗志祥2798382,即使他们的内容相对很随意,但他们本身更容易吸引影迷、歌迷fans的关注。再从事件的运作方面看,新浪几乎又是遥遥领先,不管是方舟子打假唐骏的“学历门”还是李国庆PK“大摩女”,以及后来卫哲的引咎辞职,众多媒体报道的信息源都是新浪微博,而薛蛮子发起的“微博打拐”与“地球一小时”等公益行动的推行,也就更加体现了新浪微博的媒体价值和带动的社会力量。 (注:本段数据截取时间为2011年4月12日)

  新浪微博成功的原因一定不只“名人效应”和事件的运作两方面,简单的操作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在是否迎来了微博的时代,或者微博会有持久的繁荣吗?他会不会如开心网和人人网等国内SNS在Twitter和Facebook未达鼎盛之时而提早衰退呢?这是个难听却现实的问题,现在的客观环境是有“人人微博”之势不假,但直至去年还叱咤风云的“全民偷菜”现在却是真的降温了。如果只是新鲜感的转移,用户基群增长快,但失去也会很快,只有本质性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持久地繁荣。但从内容的角度讲,媒体和信息源是互联网用户的刚性需求,而现在的微博只能作为快信息传播的优质新闻媒体,对内容的整合性还不如搜索引擎及Facebook有对内容的沉淀和积累性。如果如新浪曹国伟所言,新浪微博是走在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产品,这项产品会比SNS本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用户,又或者如腾讯马化腾所言“中国的SNS就是微博”,笔者相信微博在未来的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笔者分析的角度,微博未来的发展趋向会有两个出路:一是类Twitter的新闻媒体;二是中国版的SNS,作为超越社交网站的载体而存在。但如果是后者,微博可能要做好几件事情。一是内容的丰富:不只包括新闻和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链接承载的信息,也包括开放性平台的各种应用,使微博平台本身和信息更加丰富化;二是客户端的发展:就现在而言,微博相对国内SNS的客户端是领先的,保持易用和舒适的用户体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升级:现在用户在微博平台搜索针对性信息是困难的,即使有##的话题搜索,但也远远不够用,直接访问信息源的页面又只是最新更新的信息,而收藏的微博也暂无标签分类功能,很难再利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现在的微博饱受了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青睐,四家门户都争抢去做,越是集中性地看好,也就越容易产生泡沫。而微博最终的形态关系了垂直产业的生态发展,如果是媒体,就做好媒体要做的事情;如果是平台,就做好平台要做的事情。微博的未来令人期待,也需人谨慎。

  二、社区篇

  截止今年3月,Facebook台湾地区用户将近900万人,占人口总数近四成;4月11日,Facebook入华的消息再度甚嚣尘上,不过至少两家主管部门透露,目前仍在对此进行审批;而近期互动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点点网、职业人社区经纬网和群社区海贝网也都逐步走向了舞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社交之战不久就会正式打响了,中国版的SNS由此可能会出现完全体,竞争者也不只有门户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还会有更多强劲的选手参进。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笔者在《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一)》中对微博的发展做出了趋向性分析,但针对未来中国版SNS的完全体会是以哪一种方式呈现,Facebook模型可能对中国本土SNS的探索带来一定的启迪。毕竟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很多国度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中国本土的社交网站基本都是模式的翻版,从交互式界面、应用组件至社区营销,从功能和需求的角度还未真正地表现出Facebook用户所特有的黏性。SNS应用本身的价值还未在中国本土完全地体现。李开复分析中国SNS缺失黏性的原因之一是微博的崛起。而笔者换一角度看来,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原因之一也正是本土SNS发展的失力。Facebook完好展现的三种角色,也就在一定程度地提醒了中国版SNS发展的明智方向。

  现今SNS的角色与应用分析

  从SNS的崛起至今,Facebook体现了三种社会性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社交媒介中心和综合性应用平台。也许在Facebook的开始,SNS只是拥有局限内容性的社交媒介中心,而随社交媒体和娱乐的发展,Facebook趋向了马克。扎克伯格所描述的互联网“操作系统”,即最后变成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入口”。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1.内容整合服务商

  内容永远是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谁能作为内容的导航,谁就有可能作为互联网用户的“入口”,比如门户时代的Yahoo!、搜索时代的Google,以及社交时代的Facebook.SNS起初的内容也只是来自个人,从记录、日志和照片的传播开始的,但随社交网站的普及,SNS的内容开始包罗万象,触及了更多领域:

  1)新闻类资讯:新闻是一种持久的普遍性需求,各种媒体都在共同地满足的这项刚性需求,Facebook表现在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大量的潜在信息来源。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社交媒体部门制作人爱德。佩拉尔塔(Eyder Peralta)称,其Facebook社区成员超过150万,是寻找消息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另一方面,社交网站的转载与分享是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也鼓励了个人和机构为社交网站贡献自己的内容。国内的体现就是新华社进驻了开心网的名人机构主页,人民网和FT中文网也进驻了人人网的公共主页,这与媒体开设官方微博有相近的功能。

  2)生活类信息:现今SNS社区中发布、转载和分享的内容早已不再局限是私人文字与照片了,各种生活类信息包括健康、美食、星座、趣闻及各种生活与工作技巧也被广泛地传播,载体也不限是文字和图片,如今已拓展至音频与视频,分享的内容可以是音乐、电影或DV短片。国内开心网的“转帖”和人人网的“分享”都是这类信息的载体,而Readers' Digest中文版《普知》每期都开设了“开心网流行风向标”版块儿,定期向读者推荐开心网最热门的投票和转帖,这无非表明SNS变成了重要的生活类信息源。

  3)媒介类链接:自从Facebook通用账号模式的出现,人人网和新浪微博也对更多门户、社区及功能性网站开放了同步登录和授权功能,同一社区账号可以在多家网站使用。另外,不管是个人博客和公共网站的内容,还是LBS和其他应用的反馈都可以作为分享的内容随时发布在SNS社区中,让自己的交际圈儿知晓。如今各种网站转载至社区的链接已无处不在,这无疑又把社交网站变成了内容整合服务的基地。近日Facebook“Like”按钮正在以每天可吸引1万家网站的速度在发展,最新推出的“Send”按钮也更是以迅猛的速度普及。

  2.社交媒介中心

  在《Facebook效应》一书中阐明“即使是哈佛的学生,最根本的需要也就是金钱和性”,SNS的起步也正是由促进社交活动而发展起来的,比如你不只可以在Facebook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状况、作品和照片,也可以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比如和谁一起能彻夜打桥牌,或者和谁在一起能有爱可做。Facebook与MySpace相比最突出的地方就在用户真实身份的确认,比如最早只有哈佛的edu邮箱或者接受朋友的邀请才能注册成功,因此SNS用户的信息可靠性会更容易地促成关系的发展,比如“0关系-弱关系-强关系”,而强关系的本身就存在彼此关系的拓展和互动。后来Facebook群组已发展成不只是“一圈人”、“讨论组”、“兴趣小组”、“时事小组”和“活动小组”等角色了,线上的群组功能完全延伸至线下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包括了游行与选举等政治活动的发起与宣传,环保与爱心项目的推广和互动,也少不了各种商业活动的广告和运营。

  国内的SNS人人网(原校内网)也是以同学关系引入用户的,开心网是以社交游戏(开心农场和抢车位)引入用户的,但现今这两家SNS“话题”及群组的影响力还不如BBS模式的豆瓣,而本土自身也相对地缺乏沙龙、狂欢和派对的文化,因此人人网和开心网就没有因社交网络的真实性而突出地节省社交活动的成本,也就不如Facebook为西方人生活方式带来的颠覆式改变。

  从社交媒介中心的角度,笔者很容易地联想起霍华德。舒尔茨对星巴克咖啡厅角色的描述——人们在住处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人们在起居和工作之外,一旦聊天、聚会和休闲就会习惯性地想起同一去处——星巴克咖啡厅,最后导致尽管是在你自己一个人的时间,选择看书或者上网,也会情不自禁地向星巴克走去。这和Facebook的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你想了解亲人朋友的状态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儿时,你会选择Facebook;在你想参团旅行或者Party时,你会选择Facebook;甚至你想联系某人或寻找朋友时,还是会选择Facebook:最后导致的就是你开启电脑就不可避免地登录Facebook,让SNS以你社交媒介中心的角色与E-mail、即时通讯共同变成你使用互联网的基础性服务。

  3.综合性应用平台

  国外SNS用户使用时间的突破性增长少不了Web/Social Game的贡献,而国内开心网的起家也正是靠白领喜欢玩儿的两款Social Game,因此游戏变成了SNS社区基础服务之外的第一应用,但随“开放性平台”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网站和移动互联网服务公司开发了SNS社区组件,比如团购、LBS及美图秀秀等应用类软件,更加丰富了SNS的应用,各种插件之于SNS社区就好比各种软件之于操作系统,随Facebook应用组件的丰富,会更加巩固其自身作为用户使用互联网“入口”的地位。

  SNS针对的社会性需求解析

  任何一项互联网产品的长青,都需要在不断自我更新的同时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任何一项基础性产品,更是要满足人们的根本性需求才行。跟随技术与时代的发展,各种新的需求会被挖掘出来,但根本性的需求也无非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框架。比如在非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线下”寻找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而“线上”的出现正是提升了满足原本需求的效能,人们才更加习惯地使用互联网。回归产品存在的使命和职能,无非只有两项:一、满足需求(更好地满足人们现有的需求);二、创造需求(积极地满足人们潜在的需求)。针对SNS满足的社会性需求可以从Facebook的三种社会性角色来解析:

  1)信息的需求(SNS角色:内容整合服务商)。自古以来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就是一直存在的,信息是新闻、知识和故事的载体,是人类认知、成长与沟通的重要媒介。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包括:内容的提供、传播和获取三个层面。互联网彻底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社交网络不只以“关系”导入的形式更加符合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而且自身又是丰富的内容载体,也就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如图表。

微博与中国版SNS的未来

  2)社交的需求(SNS角色:社交媒介中心)。社交本身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描述的在衣食和安全之外的第三层需要。早期MySpace就是以“社交”为目的的交友网站,而Facebook的突破就在以真实性的身份彻底地打破了互联网缺少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局面,把“线下”与“线上”真正地连通起来,节省了陌生人交往和弱关系推进的成本,LinkedIn也正是由信息的真实性发展成了挖掘职场人脉的媒介。SNS可以使用户更加容易地与自己想要接触的人或群体建立关系,更加便捷地与自己的交际网络保持长期联系,甚至可以任意地发起异地网友之间的社群活动,包括学术、兴趣、娱乐、政治和公益各个方面,再加以SNS个性化的隐私设置,使Facebook等社交网站把用户的社交成本节省至极致。

  3)功能性和娱乐性需求(SNS角色:综合性应用平台)。随SNS的普及,用户停留在社交网站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而用户本身的时间又很有限,很多人都承认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就是对用户使用互联网时间的抢夺,如果功能性的应用与娱乐集成在普遍的SNS平台,对用户、社交网站和应用本身都节省了相对的时间成本、开发成本和推广成本,而SNS的“关系”又促成了“开心农场”类Social Game的风靡,使整个SNS的生态又完善了一步,如果SNS在未来更加普及,用户也就更倾向在SNS平台满足其他的需求,比如阅读、听歌、娱乐、购物,甚至包括工作等等。国外的SNS是先满足了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再拓展至信息和娱乐性需求的,而国内知名SNS之一开心网本身就是以娱乐为中心再发展其他的,这种反向也正是Facebook和LinkedIn还在加速发展,而开心网却盛极至衰的原因之一。早期美国的Yahoo!也因Web Game带来了很多用户和门户PV,但娱乐和新鲜感本身是相对信息和社交是更容易被转移和替代的需求,因此以娱乐为核心的SNS很难做持久。

  中国版SNS的未来几何

  互联网产品存在的意义也是满足需求和创造需求,而对新鲜元素的追逐不会是持久性的需求。要做好长青的互联网产品,就是要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根本性需求。比如针对信息的需求不妨做一些试探:内容提供的维度,可以着手在鼓励用户贡献内容和整合精华信息方面;信息传播的维度,需要更多地去了解用户的关系圈和挖掘用户分享内容的习惯;信息获取的维度,从操作的简捷易用和用户体验提升就可以根本地改善产品的服务质量。笔者在此只是提出试例,本土SNS的命运还是把握在更多身体力行者的手中。

  针对本土SNS的再探索,Facebook和Twitter已为中国的SNS发展做好了标杆,但可惜的是中国本土的人人网+开心网+微博满足的需求还远不及Facebook+Twitter在西方满足的需求,人人网的核心是“通讯录”,社交根基不错,但后期开发不足;开心网的核心是游戏娱乐中心,内容和社交都很局限;而微博又只是以新闻媒体为核心,即使相对Twitter是更丰富的内容载体,但微博暂时的形态还难以对内容进行很好地分类和积累,就好比是互联网时代的“报纸”,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以“书籍”的形态积累的,中国的用户和全世界的用户会有同等的需要,但中国至今只有概念性的Facebook,而没有一家是真正的Facebook角色,现在的本土社区格局就好比是某地区的A城只有田地和住宅,B城只有工厂和办公楼、C城只有医院和学校,用户只能在两城之间活动,且在一处定居。未来的中国版SNS还需要更多的协作,而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完所有的事情,分工才能专注,专注才更容易造就极致。

  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SNS会出现新的格局,如果人人网、开心网、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不能把用户在新鲜之外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更多的机会很有可能会转向正在萌芽的问答社区知乎,轻博客宽途、宽岛、点点网和推他,也或者是正在孕育的另一些互联网新鲜元素。

  来源:张昭轶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