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Google推手机钱包

  2011年5月26号,Google宣布即将发布自己的手机钱包应用。笔者来说说google往这个旧酒瓶里装了点什么新内容。

  Google的手机应用将率先登入Nexus S 4G by Google 在硬件上依托NFC和智能手机的系统平台。在它的宣传页上Google将这一产品比作继贝壳到硬币,硬币到纸币,纸币到塑料卡片后的另一次革命。

Google Wallet

Google支付概念图

  电子钱包被说了很多年但由于技术和硬件的条件至今没有被普及。Google为期待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并宣称它主推的的是一个开发的电子交易生态系统。因为Google钱包是个NFC和手机APP相结合的应用,这意味着在智能手机端可以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多种功能。

  信用卡,银行卡,积分卡,消费卡,普通人的皮夹就和高峰时的地铁一样拥挤不堪,这还不够,在空隙处还要塞几张用公司打印机打印的KFC优惠券。这些烦恼都可以由Google的方案解决,并且万事达卡和赛百味(Subway)等银行组织和商户都已经跨上了这艘即将起航的大船。想象下再也不用拿很多家商户的积分卡,消费券也不需要再打印,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实体店支付。皮夹的作用回归到原始的放零钱,或者一两张卡应急支付或为电子货币充值。

Google Wallet

Google开放式的生态环境

  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是消费数据,他们能使商品促销推送信息更准确,更有针对性,消费者也更容易获得自己想要找到的内容。信用卡集团,银行手握大笔用户消费数据,确一直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它们。它们一大半停留在报表上,数据仓库里作为分析的依据。间或缓慢的通过邮政或者电子邮箱发几则促销信息,也不管你是不是住在那个区域,消费水平是如何。消费数据的作用在手机钱包上的作用应该就和Gmail中内容对其关联广告类似。由Google根据地区,习惯,消费水平结合相关促销信息推送到手机客户端而不是再用猜的。通过那么多年Google的使用,我相信Google说它理解数据排第二,没人敢说排第一。

  Goolge账户的关联为将来更好的利用个体消费者数据提供了便利,消费者的SNS, 既时的商品评价,打折评价,Twitter账户上的即时分享,虚拟的逛街陪同,逛街参考。这层基础上的应用可谓是花团锦簇,而且都还是直接和钱沾边。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与Google的比较下还有哪些增长空间。

  1.服务对象只针对中国移动用户。

  2.促销信息流于传统形式,通过网站促销。基于地理位置和地图的应用没有充分的展开,这和中国移动本身不是互联网企业,思路不同也有关系。

  另悉,国内的支付宝在4月已经和拥有2亿用户的手机浏览器UC,一起推出了基于浏览器的移动安全支付的解决方案,小额200元以下甚至不要密码。

  今天,Ebay和Paypal把Google告上了法庭,说是Google侵权。这里面的孰对孰错讲不清,但手机支付亦然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网站白名单可行性分析

  从今年5月6日开始发生的大范围国际出口访问故障,似乎印证了18个月前的一则新闻报道:《工信部拟推境外域名白名单制度》,2009年12月份的这篇报道曾经引发了当时网络界的恐慌,让众多中小网站面临的生存危机。

  所谓“白名单”的概念与“黑名单”相对应。黑名单启用后,被列入到黑名单的网站不能访问。如果设立了白名单,则只有在白名单中的网站才能访问。在黑名单设置里,能够访问的网站数量远远高于不能访问的网站数量,而在白名单设置里,不能访问的网站则远远高于能访问的网站,从这个意义上看,“白名单”策略实际和“断网”策略大致相同,如果实施则会彻底改变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现状。

  彻底的“白名单”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目前实施的方案是境内网站的白名单,通过网站备案和控制机房来实现白名单管理,网站备案要求所有境内网站均实名备案,获取备案号,国内的机房则通过一套系统自动检测接入的域名是否备案,如果没有备案则拒绝接入,提示网站管理员先去工信部备案,这就实现了只有备案网站(白名单网站)才能接入国内机房的功能。

  这套方案虽然实施工作量非常大,但通过大量人员进行管理,也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白名单”效果。

  但是,这个方案存在的问题是,只能监控境内网站,无法监控全球的网站,由于虚拟主机和VPS的普及,国内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将网站架设在国外的服务器上,这类网站就无法监管,如发现里面有存在“有害信息”,只能通过屏蔽域名或IP的方式实现,这项工作的任务量巨大。较难自动完成,如果一刀切地屏蔽所有境外网站,则不但误伤大量无辜网站,还会涉及大量涉外企业的利益,势必引发“友邦惊诧”,如果事情闹大了,可能会引发国际外交争端,最终难以收场。

  从法律意义上讲,架设在美国的网站,其法律管辖权属于美国,中国也无法从法理上拥有其管辖权,反之却未必,中国境内大量使用的COM、NET等域名的管理机构实际上属于美国,中国只对CN域名具有管辖权。

  因此,对于境外网站的管理有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策略,从今年5月6日开始,国内企业访问境外网站出现大规模访问故障,电信的说法据称是“国际出口宽带拥塞”,不得不对企业带宽进行限制使用,但此说法遭到外界普遍怀疑。有猜测这是通过运营商有意劣化不在白名单网站的访问质量。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的话,那将意味着“白名单”制度正在加快推进步伐,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将会发生巨变,中国互联网经济何去何从,众多中小网站面临的生存危机如何度过,整个互联网产业经历的这场“阵痛”何时才能结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见证这一切。

轻博客之重

  从最初的点点、到推他、再到新浪轻博客,后面还有虎视眈眈的腾讯。似乎只是在不经意之间,轻博客似乎便引燃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尽管在此之前,tumblr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tumblr仅仅只是一小众人手中的玩具,就像很多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的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图床”。一直到了去年年底,tumblr才真正进入了主流的目光中,直至今日。

  我一直都是个热衷于尝试新玩意的人,无论是twitter,还是tumblr,都不会放过。所以每次,总是能够很舒服的用上一段时间这些优秀的产品,然后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山寨的被山寨,被墙的被墙。至少就我的记忆而言,在tumblr被国内正式模仿之前,至少被墙过3次,也至少被解封了3次,算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了。

  到底tumblr的魅力何在?在解决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而tumblr的历史,则首先要从twitter开始。

  Twitter的140字

Twitter

  twitter出现于2006年,并在2007、2008逐渐发展,壮大。无论在影响力、用户数量、平台覆盖率等等任何方面,都远超过tumblr。twitter完全可以称的上是tumblr的前辈了。微博与轻博,这看似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不同的平台,但是tumblr从来没有真正被twitter影响过,反而一直都在以自己的脚步前进。

  以twitter为首的微博,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那就是每一条消息的字数被严格的控制在了140字以内。

  美国的手机短信每一条可以发送的文字就是140字,所以twitter最初也沿用了这样的设定。考虑到用户的接受度与学习成本等因素,这样的设定在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当twitter逐渐的成为社会化媒体,这140字的限制反而有些令人纠结。难道不能取消这样的限制吗?答案是,不能。无论这140字的限制,最初是处于怎样的原因出现的,也不管twitter的创始人到底有没有考虑的如此长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了这140字的限制,twitter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浮躁,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一点也变的愈发明显。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用户的使用时间非常零散。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直接导致了用户很难有耐心读完任何稍微有些长的内容。毫无疑问,信息的传递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这是无法改变的潮流。

  而twitter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140字正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当内容少于140,可能无法完整的说完一件事情;但是当内容超过140字,就会导致读者失去耐心。作为一个覆盖了所有平台的社会化媒体,保持信息的高速传递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从第一个曝出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这件事可以看出,twitter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还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但是不管怎样,这就是现在的twitter。

  twitter作为社会化媒体,解决了人们对于更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求;但同时,为了追求这种极致的高速,也失去了一些东西。140字保持了信息的高速,但是却也导致了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减少。

  140字,这是twitter的生命之光,是twitter的欲望之火,却也是twitter的阿克琉斯之踵。

  Twitter与Tumblr

Tumblr

  尽管大段的文章并不太适应如今日益浮躁的互联网,但绝对不能说明互联网已经没有了这样的需求。显然,twitter在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的同时,却无法替代那些传统的需求。

  twitter这种高速的信息传递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1. 受字数限制,每条推所能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2. 快速而大量的信息,很容易导致真正有用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淹没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twitter类微博所面临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不谈那140字的限制,信息量的过载所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因素,便是用户很难在如同大海一样的信息流中找到什么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就像我,即使只关注了100多号人,但是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却还是令人很难捕捉到多少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好在twitter仍然够快,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消息会不断的被转推,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我想要的内容。

  twitter是最佳的信息传递者,但绝不是一个好的信息载体。

  于是,tumblr变应运而生。他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那些一直困扰着twitter的问题:

  1. tumblr可以发布任何形式的内容,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音乐
  2. tumblr依靠用户之间的兴趣组织内容,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灵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tumblr所能够做的事情,恰恰是twitter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一直认为,tumblr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意外。如果twitter不是有那140字的限制,如果不是还有那些对twitter始终不满的人,如果……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轻博客,爱好与兴趣

Tumblr

  假如说tumblr仅仅只是一种去掉了140字限制的新型的微博,那么对他来说未免有些太不公平。就像前文所提到的,twitter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tumblr正是冲着这一点而来。

  就我个人而言,使用tumblr的一大目的就在于,这里有我所感兴趣的内容,我几乎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去挨个筛选,然后就可以轻松的,简单的将他们重新分享出去。

  在确定了这个大方向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 从Text、到Photo、甚至Quote,明确的内容分类,暗示了用户这里的内容没有任何限制
  • 建立Explore,以Tag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内容,让用户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降低转发的门槛,鼓励用户转发自己喜欢的内容,实质上相当于人工审核
  • 通过更多的个性化设置,吸引用户不断的展示自己,以发布更多的内容
  • 以及更多……

  不得不说,点点网对他的总结非常出色,这里引用一下——发现兴趣,展现自我。而这正是tumblr所带来的东西,不同于twitter,也不同于blog。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1社交按钮

  Google今天正式向第三方网站推出“+1”社交按钮,该按钮效仿了Facebook的Like按钮。两者都是可嵌入网页的代码片段,目的是鼓励用户参与网络社交活动,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社会数据,提升网站流量。

  在三月底Google发布了“Google +1”,这被看作是Google的搜索功能向社会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互联网搜索是单纯的人机交互,即用户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运算出结果返回给用户,尽管大多数人相信类似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算法已经充分考虑了社会化与人的因素,例如内容被Digg的次数、在Twitter、Facebook上被传播的次数,乃至各种社会化网络之间的好友关系。

  但这一切都是在背后默默进行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谁做了动作,然后又对搜索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Google +1把这一切完全呈现在了用户面前,你在搜索商品、美食、资讯的时候可以看到好友的推荐,这些推荐会优先于默认的搜索排序,当然也会渐进式地对Google的搜索结果产生影响,人的因素成为Google算法动态平衡中的一部分。

  让人很好奇的是Google是基于怎样的好友关系进行这一切,现在可以知道的是Google自身的联系人会被纳入其中,这要求你使用Google +1必须拥有一个Google帐号。由于Google自身用户群体的弱社交化,会习惯性地在使用Google的时候产生社交惰性,那么如果未来Google能与Facebook、Twitter达成合作的话,将会对Google +1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

Google推出+1社交按钮

  Google +1是怎样使用的?如果你登陆了Google帐号并且符合要求,就能够在Google搜索结果里面看到+1按钮,你的动作将会对好友的搜索结果产生影响,目前Google +1的搜索按钮只出现在英文搜索结果,相信很快会被开放给更多地区的用户使用。之前有人诟病Google +1是一座臆想出来的空中楼阁,因为+1按钮出现在Google的搜索结果中,但用户无法在查看内容之前作出是否推荐的决定,但是在查看之后则更不愿意回到搜索结果页推荐,这与内容品质好坏无关,Google的这一做法割裂了内容与搜索结果,但是Google现在已经发布了用于网页的Google +1按钮(http://www.google.com/webmasters/+1/button/),网站主可以将按钮放置在网页的任何位置,方便需要使用的用户随时进行推荐。

  如果你想要详细了解Google +1可以访问官方的介绍页面(http://www.google.com/+1/button/),事实上关于该功能还有大量的细节有待披露。

  一个有意思的讨论是,Google +1与Twitter、Facebook的分享功能有什么实质区别?事实上它们的功能都是对内容进行投票,甚至你很快可以看到它们会被网站主放在一起。但是Twitter、Facebook的重点是向好友分享内容,而Google +1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搜索结果里,最终有多少的机会被呈现到还有赖于Google的搜索算法,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长期的改进过程。

  笔者很难去断定这样的产品会对Google产生怎样的影响,事实上在Google旗下包括Buzz在内的社交产品一向不受人待见,不一样的是Google +1致力于搜索结果的改进。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如果在搜索结果中看到好友的推荐,至少会有欲望想要点击看看。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谷歌Gmail遭到中国济南黑客攻击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通过其云安全和滥用检测系统发现了来自中国境内的黑客攻击行动,黑客企图入侵数以百计用户的Gmail账户,攻击目标则是特定人群。

  谷歌称,这次攻击可能来自中国济南,被攻击的数百名用户的Gmail帐户,包括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美国军方人员、中国政治活动家、中国新闻工作者,以及多个亚洲国家(主要是韩国)官员、军事人员、新闻记者等。

  攻击的目的似乎是为了监控这些用户电子邮件的内容,黑客可能是通过网络钓鱼的手法,窃取用户的Gmail密码,并修改Gmail过滤器中的转发选项,将邮件转发到指定账号(Gmail通过一定的授权设置,可以自动转发收到的邮件到指定信箱)。

谷歌Gmail遭到中国济南黑客攻击

  谷歌表示已经侦测并阻止了这次攻击,并已通知被攻击的受害人以及相关政府当局。

  谷歌的内部系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些Gmail帐号的劫持并非因为Gmail自身的安全问题,即使如此,谷歌也会对这类安全问题进行公开,以便帮助用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谷歌建议Gmail用户使用较长的密码,并检查Gmail的转发选项和授权帐号,删除可疑的设置。

  后续报道:外交部否认攻击谷歌邮箱

  2011年6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谷歌发表声明称来自中国济南的“黑客”试图侵入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及外国记者的谷歌邮箱一事答记者问,洪磊表示,谷歌指称中方支持“黑客”攻击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是别有用心的。

  洪磊表示,中国政府重视电脑网络安全,依法管理互联网,要求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网络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包括“黑客”行为在内的任何破坏互联网和电脑网络系统的犯罪活动,并依法予以打击。“黑客”攻击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者。指称中方支持“黑客”攻击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是别有用心的。

2011年6月1日星期三

国家测绘局曝光无地图资质网站

  据新浪网报道,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5月31日对46家无资质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网站进行了公开曝光和通报批评。责令被公开曝光和通报批评的这46家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依法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同时要求其他拟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单位,应按要求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开展相关业务。7月1日后,对经公开曝光仍未申请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继续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网站,将依法予以查处。

  针对近年来互联网地图服务存在的国家版图意识不强、泄露涉密地理信息等问题,国家测绘局2010年对互联网地图服务建立了准入制度。按照新修订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取得互联网地图服务甲级测绘资质的单位,可以从事地图搜索、位置服务,地理信息标注服务,地图下载、复制服务,地图发送、引用服务等四类服务;取得互联网地图服务乙级测绘资质,可以从事前两类服务,但不得从事后两类。

  此次国家测绘局曝光的46家无地图资质企业的清单中,包括国内知名LBS服务商街旁网以及一些地图应用网站,除了街旁网之外,其他的网站我大部分都没有听说过,打开几个看了一下,这些所谓的曝光网站全部都是下游的地图应用商,使用的第三方地图引擎(谷歌地图API)的生活应用类网站,有些还是个人网站,提供的也大多是生活信息类地图服务,没有什么敏感内容,这类网站在国内至少成千上万个,如果这样的网站或企业都要查处,那基本上中国没有合法做地图应用的网站了。

  在国家测绘局规定的《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标准》中,对于从事地图服务的网站至少要配备12个专业地图人员,这显然不了解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绝大多数中小网站的管理人员都不超过2个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力资源。生活类的地图服务主要是为了给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才得以在中国流行开来,国家测绘局这次没有找谷歌地图的茬,而是拿一些下游地图应用类网站穷开心,显然是想依靠“资质申请”这条门路多捞些钱,做为国家的一个行业垄断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开公司做地图网站,又要通过官方垄断手法来排除其他竞争对手,这样的企业能不富起来吗?可惜的是,富了这些官企,却亏了广大的网民,用户将失去大量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网站,仅仅因为这些网站没有给某个垄断部门交钱而已。这些垄断部门肆意利用行政许可设置准入门槛,对各类企业收取费用,强行摊派,对于各类使用地图API服务的网站造成强烈的冲击。

网络地图国家队

  附件:未申报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网站名单

未申报互联网地图服务测绘资质网站名单
编号 省份 网站名 地址
1 北京 驴窝户外网 http://www.lvwo.com/tool/map/
2 快旅网 http://club.kuailv.com/map.aspx
3 链家在线网 http://map.homelink.com.cn/
4 中国三维电子地图 www.sanweidianzi.com
5 中国地图网 http://www.00337.com/
6 1166网址导航 http://tool.1166.com/map/
7 北京服装批发网 http://www.5myy.com/map/
8 旅游地图网 http://www.trip-map.cn/
9 我来北京房产 http://www.wolai.com/in/beijing/#/onsale/bt1-/bt2-/bt3-/bt13-
10 北京市地图-到到 http://www.daodao.com/LocalMaps-g294212-Beijing-Area.html
11 中国全景游 http://www.chinavr.net/map/gmap/beijing.htm
12 好多折 http://www.haoduozhe.com/dian/5427#shsy
13 旅游联盟全国景点服务网 http://www.tourunion.com/spot/jq/1529/jt.htm?MD=Over
14 sns网站 http://ditu.snswz.com/
15 街旁网 http://jiepang.com/
16 路客网 http://www.lookoo.cn/
17 江苏 虞城热线网 http://3d.cs.js.cn/
18 我爱汽车网 http://www.52car.net/map.aspx
19 全国公交查询网 http://beijing.map.8684.cn/
20 苏州便民网 http://map.0512hao.com/
21 数字常州网 http://map.czinfo.net/
22 我爱地图网 http://www.52maps.com/
23 太湖明珠网 http:// map.thmz.com/
24 益房网 http://map.efw.cm/
25 58南京网 http:// www.58nj.com/map/
26 无锡物流网 http:// www.wx5656.com/map/
27 就爱地图网 http://www.92ditu.com/
28 常州房产网 http://map.czfcw.com/
29 南通地图网 http://www.3dnantong.com
30 迪车部落 http:// www.mybyd.com/map.php/
31 同城苏州 http:// www.suzhou58.com/map/
32 图行扬州网 http://www.mapyz.com/
33 南京摆渡网 http://www.njbaidu.com/chaxun/nanjingditu.asp
34 浙江 萧山地图网 http://www.www0571.com
35 温州三维仿真图 http://map.0577emap.com
36 宁波仿真城 http://www.3d0574.com   
37 中国浙江平湖网 http://ph.e6china.com
38 三维台州E都市 http://www.3dtz.cn    
39 安徽 合肥购房网   http://www.551house.com/hefeiditu/
40 江西 赣房网 http://www.ganfang.com/
41 江西交通信息网 http://www.jxjt.gov.cn
42   http://map.3d0797.com
43 湖南 图行湖南 http://maphn.com/
44 楼盘网 http://map.loupan.com/
45 新022 http://www.xin022.com/
46 广西 城市来了网 http://www.citycome.com

  附录:互联网地图服务专业考核标准

专业范围
考核指标
考核内容
考 核 标 准
备注
甲级
乙级
1. 地图搜索、位置服务
2.地理信息标注服务
3.地图下载、复制服务
4.地图发送、引用服务
主体资格
主体资格
事业单位法人或企业法人
1、互联网地图,是指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的基于服务器地理信息数据库形成的具有实时生成、交互控制、数据搜索、属性标注等特性的电子地图。
2、通过无线互联网络调用的地图属互联网地图管理范畴。
人员规模
地图制图或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
20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5人,地图安全审校人员5人)
12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人,地图安全审校人员2人)
仪器设备
服务器
存放地图数据的服务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提供服务器公网IP地址
专用软件
有独立地图引擎
无要求
作业限额
作业限额
无限额限制
专业范围3、4不得承担
保密管理
地图安全审校人员
经国家测绘局考核合格
经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地图数据
使用经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地图数据
保密制度
建立地图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保障技术设施。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机构
配备了质量技术人员
3、保密制度、质量管理、档案管理需通过省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
质量岗位责任制建立情况
单位有明确的质量方针、目标,建立了互联网地图服务质量责任制
质量意识教育和技术培训
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质检人员,经过质量技术培训
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情况
制定了质量管理规定,建立了用户质量信息反馈及跟踪服务制度
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
具有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制定了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
档案管理制度
单位建立登记、入库、审核、复制、删除等档案工作制度,地图数据实行统一管理
组织领导
有领导分管档案工作,经常组织检查档案工作
档案装备
配备资料档案计算机,建立数据库
分类方案
有数据分类管理方案,查询快捷方便
档案保管安全
3年内未出现档案失、泄密事件
不存在非法持有、擅自复制秘密测绘资料档案的行为
计算机不存在擅自复制刻录、未设置开机口令的行为
不存在擅自向任何组织、机构和人员提供密级测绘资料档案的行为
档案删除管理
制定了互联网地图服务资料档案的删除程序并严格执行

移动浏览器的明天

  移动浏览器市场目前已成红海竞争态势,UCWEB和QQ浏览器等主流厂商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市场,后起之秀还有很多。这些浏览器的特点往往都是突出快、省流量,最终以客户端的形式供用户使用。

  从核心应用来讲,主要还是浏览新闻等资讯以及移动搜索。这些林林总总的浏览器都是以终端应用的方式出现的,安装在主流的终端OS上,包括iOS、Android、Symbian等。作为应用,为什么要进入这些OS?那么就要分析一下这些OS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自从apple浪潮袭来之后,以客户端方式推出的应用大行其道,依靠新颖的操控方式和使用体验逐渐走出了一条与以前不同寻常的路。apple的成功带动了整个业界native app开发的热情,基于app store的应用市场打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google的android平台步其后尘,依靠手机OS这一平台,也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虽然不比apple的app store那么耀眼,但是凭借其开放性,征服了包括三星、motorola在类的手机设备厂商,凭借手机的巨大出货量,逐渐占据了中端市场。google放弃了利润丰厚的终端制造这块肉,而是向其它制造商提供OS,以这种断臂让利的方式建立反苹果统一战线来与苹果竞争,这是抗衡苹果先发优势的举措之一。同时,由于微软的windows phone 7迟迟未能商用,最大的手机制造商Nokia转投微软阵营,使得目前的中高端终端市场呈现双寡头的趋势,苹果依然掌握着高端市场,google依靠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从中端入手,目前也渐渐向下渗透到低端市场。

  应该说,这场革命是由终端的操作体验带来的,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终端使用的惯性思维,比如多点触控技术打开了人手剩余的指头价值,对整个操控进行了革命;之后,依靠着苹果巨大的品牌优势,着力打造和培育了一大批利用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这场革命中,苹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收益也是最大的,google紧随其后,复制了整个技术,但他之所以能成功,依靠得不仅仅是学习苹果,而是靠开放性,抓住了几个主流的设备厂商,否则很难与苹果抗衡,google自己出的手机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一个例子。总而言之,这场通过终端触控技术带来的革命,始于人机交互技术的创新,成功于产业链的打造。

  回到浏览器,因为终端上的革命,使得一度被看好的终端BS访问模式被逐渐被冷落。BS方式具有的免安装,免维护,动态更新等优点被新颖的操控模式光芒所掩盖。用户宁愿花时间去下载一个应用,享受良好的使用体验,也不肯去用一个体验一般的BS应用。在PC桌面方面,由于苹果带来的革命未能影响到以鼠标键盘为主流操控的桌面市场,因此web技术还是一如既往的向前发展。BS方式的优点得到进一步地升华,和当前最火的“云计算”概念融合在一起,倡导瘦客户端、胖服务端,灵活扩展的IT计算模式。苹果的ipad可以视为一种最接近pc的设备,和键盘、鼠标比起来还是不具备太大的优势,只能是在部分应用场景下能够胜出,比如游戏,而在pc上最主流的公办方面,因为涉及到输入不灵活的缺点,未能赢得人们的认可,使得pc未受太大的影响。总而言之,pc市场能够幸免这场革命,主要是因为触控技术未能在PC最擅长的办公领域拼过键盘和鼠标,无法撬动这类应用的市场大门,无法形成新的产业链,所以,微软还是要感谢发明键盘和鼠标的人。PC保留了下来,这样原来的BS浏览方式也就幸存了下来,用户不会去大量的下载应用而忘记web,因为在使用体验上没有新的东西,还是键盘和鼠标。

移动浏览器的明天

  在移动终端方面,BS模式就很惨了。原来大家在终端上使用web,是因为沿袭了PC的使用习惯,应用的习惯。但是,新的操控方式,是这种习惯被颠覆,在终端上,键盘、鼠标无法使用,新的体验决定了新的使用模式。就是说,沿着苹果为大家打造的路走,即使用触控技术,就很难从根本上胜过CS,因为有太多的技术沉淀在OS,一个浏览器所能提供的底层功能无法适配所有的应用。另外,web技术依赖于html的发展,这种标记语言在终端上的呈现十分的灵活,而终端的类型又太多,五花八门,造成了排版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才有了诸如折行这样的补救措施。总之,如果一个应用有本地版本,用户就基本上不会用web版,其缘由还是在操控上,那些利用键盘鼠标能干的很好的事情在以触控为主流的世界里,想不败都很困难。

  因此,我们看出,想要从根本上创新,关键在于人机交互模式的创新,一旦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用户,那么内容就会跟着你走,只要善于培育,就能打造一个新的产业链。这就是为什么最成功的应用市场只能是app store,google的成功要靠开放性这一苹果一直鄙视的东西。国内各个运营商搞的应用商店就是一个死字,没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再大也枉然。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做事,要么去做下游或上游,一上来就抢人家的核心,又没有创新,不死才怪。我们可以预计,假如HP的webos也搞出来了,但是在人机交互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创新,还是触控,那么最大只能是当老三了,应用为什么要跟着你走?你抓不住用户就是一个死字!因此,在别人的地盘上,就老老实实地按别人的套路出牌,除非有特别的创新。比如终端上的浏览器,支持多点触控是起码的,否则你都没有和其它应用站在一个起跑线上,体验从何谈起?只有掌握了乔布斯给我们的武器,才能发挥出BS本身的特性,这是竞争的本质。

  所以,笔者认为本质上终端市场的浏览器,尤其是客户端方式的,首先要做的是把多点触控用起来,和这个平台上的人机模式相匹配,再说其它的。如果这点都没有,就谈BS的优势,那就选错地方了,这里不是键盘鼠标的天下。弄清楚大家为什么花那么多钱选这个终端,不是因为你的存在,而是因为这种操控方式的存在,用户就是奔着这种体验来的,所以如果一个应用不能发挥这种优势,不能给用户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你做出了一个正确的购买选择,用户只可能删除你,而不是扔掉终端。

  结论:在终端上做浏览器,想发挥出BS的优点首先是可行的,因为用户很懒的,凡是能降低他们成本的东西都是好的,凡是能简化使用复杂度的东西都是好的,用户没有理由排斥BS模式。但是,在如今的终端市场,触控技术已是主流,如果你不顺应这个大势,不在触控上做足文章,没有理由成功,还是那句话用户掏钱买的是终端,终端能带来良好的体验(包括苹果品牌带来的优越感),所以凡是能最大化终端体验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东西。除非,搞一个新的人机交互方式,比如前段时间一个印度牛人做的玩意儿,那个就是新的交互方式,如果能够降低成本,成功转化为商品,那么就能有用户,就能吸引内容。

  来源:梁可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