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浅谈智能路由器未来的战略意义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向各个领域延伸,智能路由器火起来了,有人说做智能路由器为的是采集用户数据,或者通过大数据为用户做推荐。我觉得这种想法很危险。试想,如果有哪个公司胆敢用路由器来监控用户行为、采集用户数据,这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盗窃行为。在个人隐私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如果做路由器为的是采集用户数据,或者有这种倾向,无疑是玩火自焚。

  用路由器搞监控,这不就了中国版的“棱镜门”了吗?而且,家庭路由器是完全分布式的,监控效果比功夫网要强得多。开个玩笑,我反倒觉得功夫网应该在智能路由器上动手,效果会比骨干网监控强太多。至于别的企业,呵呵,哪怕声称再好,也不过是作死,当用户白痴吗?

  在我看来,智能路由器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未来物联网世界的家庭终端控制节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视、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各种家电、各种电子设备都会接入互联网,而它们要想接入互联网,就离不开路由器。此时路由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网络接入,更要承担防火墙的角色、家庭电子设备控制管理器的角色、家庭多媒体中心的角色、甚至是家庭智能管家的角色。可以想象,未来智能路由器将大有可为,它的作用不会再局限于数据包的存储转发。

  一、电子设备联网适配器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我家里有洗衣机、空调、电饭锅等多个设备需要联网,但是它们的接口和协议多种多样,此时怎么让他们接入互联网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适配器通吃他们。那么这个适配器位于什么地方最合适呢?在我看来,就是路由器或者路由器的外接设备。

  还有,不一定所有联网设备都有必要有独立的CPU和内存,对于一些廉价设备,这个管控功能完全可以做到适配器/控制器里边,从而节约成本或者方便管控。

  二、家庭电子设备控制管理器

  有了适配器,假设现在所有设备都已经联网了,那么我应当怎么对它们进行管控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Web浏览器或者手机APP登录到需要管理的设备中进行相应控制。可是,设备那么多,那得记忆多少URL或者安装多少手机APP呢?更何况,每个设备都有不同的管理界面和不同的操作方式,用户容易接受吗?

  所以啊,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对智能路由器进行操作,再由路由器通过相应协议对联网设备进行控制。如此一来,我们只要记忆一个URL或者安装一个手机APP,所有设备就都在掌握之中了。无论将来添加多少设备,我只要在智能路由器中增加一个联网设备,甚至是联网设备与智能路由器进行自协商,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管理所有设备了。而这个过程,对用户来说是完全不可见的。这样一来,易用性和可扩展性就都大大增强了。

  三、家庭防火墙

  网络安全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问题——众多的联网设备,不同的种类,来自不同的公司,出现漏洞在所难免。可是一旦某个设备被黑客利用,后果就比较严重了……试想一下,在ML的时候,突然房间的灯开了、窗帘被拉开了,或者监控摄像头对准了你的床头,让私密的二人世界变成了现场直播,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而且,未来是IPv6的世界,每个智能设备都有自己的IPv6地址。由于IPv6没有NAT的概念,每台设备都可以被互联网中的设备所直接访问,此时联网设备的安全问题就更需要重视了。

  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想,我需要一个网络防火墙来保护我的安全!那么,你是否一定得花几十万买个Cisco防火墙放在家中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呢?又或者,即便你花钱买了这个设备,你会配置吗?你又能保证所有的用户都会配置吗?所以啊,将防火墙集成到智能路由器里边,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首先,可以降低用户的采购成本;其次,可以降低用户操作的难度。

  如果智能路由器有了防火墙功能,我们只需将智能路由器的IP地址和管控端口暴露在公网中,而联网设备,则都隐藏在内网中,对互联网上的设备是完全不可见的。这时候所有对联网设备的管理都会通过智能路由器进行,所有的信息交换都会经由路由器上边的防火墙进行合法性检测,这样无论联网设备有什么漏洞,有多少漏洞,也不会影响联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只要防火墙靠得住,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四、家庭数据存储中心&多媒体中心

  现在家庭云存储很热,这也确实是一个硬需求。比如,我想搭建一个家庭云存储来存放我的照片和电影,在没有智能路由器之前,我可能需要另外购买一台设备,并保证7x24小时运行,成本和电量消耗都不划算;而有了智能路由器,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云存储功能做到上面,给路由器多准备一个硬盘接口,把硬盘接上去即可。搭建家庭多媒体中心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完全可以自由发挥想象。

  五、结论

  总之,在不远的将来,在物联网即将普及的趋势下,智能路由器将不仅是网络接入设备,更是管理设备、安全设备,哪里有物联网,哪里就有智能路由器,智能路由器将大有可为。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http://mawenjian.net/p/1305.html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五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影

  2014年10月12日晚上7点,北京耀莱成龙电影院里人头攒动。在5楼的电梯口,十几台取票机像被检阅的士兵一样呈L状排开。在这些标识有美团猫眼、时光网、抠电影、百度糯米等字样的机器前面,为数众多的观众正在排队取票,场面堪比春运。

  尽管第二天还要上班,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大家或许已经猜到了,被众人追捧的就是时下极度火爆的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银河护卫队》。 根据后来的数据显示,这部电影在10月12日中国内地的单日票房达到了8000万人民币。然而真正凸显这部电影火爆态势的还是在社交网络。百度风云榜显示,“银河护卫队”单日搜索量达到30万次,而与此同时“鹿晗”、“莽荒纪”、“QQ”等热门词汇的搜索量也不过十几万;新浪微博上“银河护卫队”的讨论也超过40万,阅读量超过5亿........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部没有大牌导演(导演是一个70后的小伙子,此前没拍过任何大片),没有大牌演员(男一号在好莱坞此前也是二流的喜剧演员),没有深入人心的故事背景(树人格鲁特、小浣熊、星爵此前不为中国人所知)的电影,在中国会如此火爆?

  互联网渠道的力量

  我记得多年前,很多人已经开始通过电脑免费观看电影。于是乎电影人甚至包括网友自身都惊呼:“任由中国互联网发展下去,通过电脑就可以看免费电影,没人去电影院看电影,那中国电影不是死了吗?”然而,十多年过去了,之前的担心都是杞人忧天。我们很诧异地发现,中国电影票房十年来从10亿增加到200多亿。也就是说互联网这个看似毁灭电影产业的新事物不但没有毁灭电影,反而造就了中国电影十年的繁荣。

  《银河护卫队》上映之际,很好地利用了中国互联网的渠道。这里的渠道主要是指信息渠道和买票渠道。信息渠道指豆瓣和时光网这样的电影网站和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大家提前通过这些网站对电影了解后,增加看对这边电影观看的欲望。买票渠道指美团、淘宝、糯米、抠电影等线上渠道。据悉最近上映的几部大片,互联网渠道占据的票房基本都超过50%,北京等城市比例会更高。

  国人的从众心理

  中国人是一个喜欢从众的民族,所以我们看到某手机厂商花钱雇人排队抢购手机,造成人气火爆的错觉,最终带来很多真实的顾客。电影行业和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道理都是相通。

  我们发现在美国排名前十名的电影,如果拿到中国上映,这个排名也基本上和美国的排名一致。《银河护卫队》在中国上映前,北美票房超过了3.2亿美元,位列今年票房榜首。这样的票房成绩,足以成为吸引中国观众走进影院的理由,即使观众对此一无所知。

  漫威(Marvel)的金字招牌

  10月12日晚上8点,一个龙标的片头过后,《银河护卫队》正式开始。当我在耀莱影城的13号厅看到屏幕上不断翻页的漫画(漫威电影经典片头),随后出来一个大大的“Marvel”后,不禁又一次激动的差点泪流满面。正如游戏行业有一句话叫做“暴雪出品,必属精品”一样,在电影行业则是“漫威出品,必属精品”。

  或许你没有听过漫威,但你总听过漫威以前的名字惊奇漫画吧?什么,你连惊奇漫画也没听过!好吧,我想说的是《钢铁侠》系列、《蜘蛛侠》系列、《X战警》系列、《金刚狼》系列、《雷神》系列、《绿巨人》系列、《美国队长》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神奇四侠》系列以及《神盾局特工》等影视剧,这些都是属于漫威出品或者漫威授权出品,甚至连凯奇大叔主演的《灵魂战车》系列也是漫威的作品。毫不夸张地说,近10年来活跃于银幕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超级英雄除了超人和蝙蝠侠,都是漫威的。而且最近几年,北美的票房年度冠军也基本被漫威电影霸占(分别是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2013年的《钢铁侠3》、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这几部)。一家出过如此多经典电影的公司,口碑当然早已经深入人心。

  �丝的逆袭

  纵观超级英雄电影几十年的发展史,主人公基本都是外表阳光帅气,内心一派正气,除了酗酒好色以外,基本上没啥缺点。这其中的代表有美国队长、蜘蛛侠、超人等等。这些英雄早就成为了正义的化身。换句话说,大家都已经看腻了。不光是北美的观众,内地的观众也早看腻了。现在的观众需要看到的是“反英雄”的超级英雄电影,或者情感更真实的超级英雄电影。

  所以,《银河护卫队》便应运而生。这部电影的几个主角不是小偷就是杀人狂,基本上没一个称得上“好人”的,而且男一号居然是克里斯·帕拉特出演,电影中的打扮也一点都不酷,发型更是�丝专属。然而,最终这支“二货”组成的团队,还是通过非常“二货”的方式,成功地拯救了人类。

  总结: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银河护卫队》的成功极大的利用了互联网思维---真正知道用户想要什么,然后推出适合用户的产品。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10月16日星期四

博客写作的语言技巧

  语言不是面包和牛奶,怎么才能看得见摸得着?语言确实不能吃,但是我们在做内容营销的时候,尤其是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语言真真切切可感知。否则,你的故事就是催眠曲。

  写是内容营销人的底层能力,这种写不能理解为写作文,因为一提到写作文,各种假大空就冒出来了。内容营销中的写, 不是为了让人欣赏,而是为了说服。

  要说服别人,当然要像平时说话一样,或者更确切地说,就跟演说一样。而与此相反的,就是念作文、念稿子、领导讲话、新闻联播等等让人顺利入睡并且噩梦连篇的东西。

  要怎么才能让写出来的东西更有说服力?其实迎合人类最基础的视觉、触觉、视觉、嗅觉等等感官需求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要让写出来的东西感知性强一点,让人产生亲身体验的联想。

  以下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一下:

  构建场景

  不要使劲去说你的感受,而是要把你体验过的场景描述出来。

  比如,不要强调你今天吃的蒸排骨有多好吃,多美味,多吸引你。而要说揭开盖子那阵热气飘到脸上、看到排骨闪着油光、口水上来了、肚子也响了。当别人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不是在打瞌睡,而是照着它们在还原这个场景。这样,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多用比喻

  比喻就是要用大众脑子里已经熟知的东西,去触发他们还不熟知的东西,让新旧知识发生关联,从而把新知识也变成旧知识。

  比如,因为国内禁用,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Twitter是什么,但是把它比喻成“英文界的新浪微博”可能就恍然大悟了。这比你使劲地介绍Twitter能干什么要省事多了。

  多用对比

  所谓对比,就是要让对比双方一较高低,分出胜负,然后优劣就一下子看出来了。对比与比喻有点类似,不过对比的两者一般都是大家都熟知的事物。

  比如,光说马云很有钱 ,大家还不是很清晰。你要是说他是中国最有钱的人,就显得有说服力多了。因为这么说就等于马云将其他中国有钱人比下去了。

  多用动词

  动词是一种很男人的词,比较接近动物本能,能够让人感受到力量。很多动词都可以直接套用到日常的动作上。

  比如,形容一个人工作压力大时,用“工作压力好大好大,心好累好累”这种柔情似水的说法是没有感染力的,如果换成“肩上扛着的压力像一头好吃懒做的猪,天天在长胖,每当想使尽力气把它顶开,却发现全身肌肉都开始抽筋了。”

  少用形容词

  形容词其实是语言中的二级词汇,就是通过初步抽象化的,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

  比如,漂亮有多漂亮?伤心有多伤心?口渴有多渴?蛋疼有多疼?这样干巴巴的形容,通常都像海绵一样疲软无力。尤其是一连串形容词连着用的时候,一般都会酿成传说中的“大便体”。

  少用强调性的词

  越强调越乏力几乎是一个真理。你越强调什么,就会暴露出你越缺什么。那些喜欢大声喧哗的人,往往是没有底气的人。

  比如,“好、很好、非常好、超级好、好得不得了”这种大便,除了散播臭味,真的很从中找到有营养的成分。

  少用专业词汇和高级词汇

  词汇越高级、越专业,受众越少,感知度越低,当然说服力就弱爆了。

  比如,大谈互联网思维、各种O、反式脂肪酸、不可抗力等,以及频繁使用英文词汇和文言文语法,后果不是让人安然入睡就是逼疯大夫。

  讲故事是内容营销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不使用直达患处、一针见血的语言,故事就只能成为弱不禁风的垃圾话了。使用语言的时候,围绕最底层的感官体验,给人真切的感知,会更有说服力,这也是比较适合内容营销的语言模式。以上粗糙的建议,多多练习和总结就会有自己的感悟了。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的博客,原文链接

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

苹果手机价格为什么越卖越贵

  苹果手机的商品价格堪称中国所有行业的商品商家的典范,为什么呢?苹果手机越做越有价值感,手机卖的也是越来越贵,例如iphone4s出来的时候iphone4就卖贵了,之后的苹果手机每更新换代一次大家都是挤破头去购买,例如这次的iPhone6 Plus机在中国即将登陆,但是价格却没有丝毫降价的迹象,苹果的商品价格确实给中国商家们一直以来惯用的降价低价拼价格战来了一记重重的耳光,难道不是吗?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商品价格和价值的思维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段子:天堂门坏了,上帝招标重修。印度人说:3千块弄好,理由是材料费1千,人工费1千,我自己赚1千;德国人说:要6千,材料费2千,人工2千,自己赚2千;最后中国人淡定地说:这个要9千元,3千给你,3千我的,剩下3千给那个印度人干。上帝拍案:中标!

  后来地狱的门也坏了,招标时吸取教训,制定控制价3000,德国人看了一眼走了,印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给了评标的小鬼500,报价3000,中标。德国人印度人都纳闷。再后来,中国人花了500材料500人工,修了一半宣布停工。拖了半年,地狱追加投资3000,完工!

  再后来天堂连接地狱的电梯坏了,也要重修,经过前面两次教训后。控制定价3000而且要一次性修好。德国人又来,看了一下走了,印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也报价3000而且还称完工后有茅台送,中标。拿到钱后中国人开工。材料500人工500,完工后,上帝叫人验收,验收员(事先收了中国人红包500)说不合格,要重建,于是追加资金9000重建!

  再后来,人间的大门也坏了,投胎的上不来,经过前几次的教训之后,严格定价3000,监理,审计现场跟踪!并且免费保修1亿年,德国人吓跑了,印度人报价3000,中国人来了,无偿修好,免费保修2亿年,但要5万年的管理权,上帝同意了,于是中国人修好了后在门口设了个收费站,投胎每人每次500,双向收费上不封顶。

  段子看完了,大家有没感觉到中国人大部分都是这尿性,都喜欢用商品价格进行恶意竞争,中国人一心想的是自己通过价格的恶意的竞争,直到打垮对手,甚至自己再提价经营,核心就是:压缩商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赚过瘾!用低价吸引客户,让对方垮掉,压缩商品的价值,不从商品的本身给用户带来的用户价值体验入手改善,而从商品本身的特性重手压缩,价格低到白菜价,然后再附加提价销售,这是通病,得治。中国企业学人家到学的挺快,本土企业学的最厉害的就是小米手机了,但是小米手机还是无法从根本上与苹果手机进行比较,为什么呢,因为小米手机的市场价格会略微松动,而苹果手机几乎在市场上一直坚挺不衰啊。

  那么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相信更多的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例如:商品的质量、功能、用户体验度等等,其实70%的功能用户都用不上,这点周鸿�老板对用户研究的是最透彻的了;很多商家看不清楚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区别,用低价手段让商品的质量、各方面压缩,企图打败对手后,自己再吃饱赚翻,岂不知这就是著名的七伤拳,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用户也会养成低价索取的习惯,等你商品提价就难咯。

  中国人的市场商业竞争思维

  这里我也用个段子来说明一下:犹太人与中国人的经营之道第一个犹太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 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开了个酒店; 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超市; 第五个,第六个……来的人越来越多,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酒店、超市们的生意相继更火了,逐步小镇就成了个一个经济繁荣的小镇,很多犹太人都富裕了。 第一个中国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开了第二个加油站; 第三个中国人又来了,看见前面2个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红,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 第四,第五个同胞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销……最后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从苹果手机目前的商品市场价格行为来看,说明了中国人并不一定偏爱低价,高价也能行得通,各种风骚独特的功能优势、商品的独特性能、优质的售后服务等等维护好一批用户,那么这批小量的用户口碑传播远比你的广告更为有效,中国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广告做的是最牛的,但是你看那些知名的高端商品从来不用轰炸式的广告一样能够获得市场的知名度,究竟因为什么呢?他们从用户商品本身的体验、功能、质量各个方面入手,花大力气和成本来维护,而不是通过价格战、通过压缩商品的质量、售后等方面来进行市场竞争,这样只能带来恶性循环,最终结果是招到市场的抛弃。

  苹果为何不采用低端策略占有市场

  因为低端市场就不是苹果的那盘菜,在饭桌上,大家都知道,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菜,但并不是所有的菜你都能够到而且吃到,而苹果就选择了最有价值的那盘菜,虽然苹果也想吃低端市场的那盘菜,可惜占领低端市场是需要付出精力和代价的;如果产品不够吸引人,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去购买呢,那就是降价,或者推出低端机。也就是说,如果通过推出低端机可以完成任务,就不用想破脑壳的去创新了,那么基于此,低端机会一定程度的阻碍企业创新机制,低端苹果手机也会分散公司的精力,低端机会破坏手机的价值体验,所以没有了低端机的扩大市占率的方法,苹果只能吃那盘最有营养价值的菜了,所以苹果找到了红烧肉,苹果相信高价格能获取高质量的用户,一样的可以占领市场,获取用户的认可,只有不断的开拓创新之路,逼迫苹果向前,这样苹果的市场价格也就不会降下来,同时也就无法采用低端策略占有市场了,这就是从商品的体验价值上来入手,而不是从价格上来入手的策略。

  低端商品策略、低端价格策略的坏处还有就是除了压缩商品质量、成本空间之外,甚至还有压缩售后服务的服务水准,苹果手机的售后服务为何能够做的比大部分商品售后都好,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商品的利润足以维持售后的维修退换,让苹果手机对这些没有售后的压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用户的良好口碑传播。

  市场并不一定看价格,是看价值体现的。你的商品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体现,就是一分钱一个,用户都觉得贵。你的商品若能用户带来价值体现,就是5000块钱一个,用户都会排着队去买。

  所以:为iPhone苹果手机价格越卖越贵但是购买人群还是挤破头愿意去购买,中国很多商品越卖越便宜,但是用户还是针尖必究的选来选去,甚至还会招来一片骂声,你身边肯定有一些用户会说联想牌子的产品质量不好、朵唯的手机质量不好等等,虽然他们观点片面,但是不可置否的是,你身边又有多少人说苹果手机不好的呢?倒不是说苹果手机高端,我朋友买了苹果手机坏了,拿去售后,人家检测之后,直接二话不说换一部,中国哪个手机商家能做到?都是嘴巴说的好听,办事的时候拖沓,甚至处处刁难用户,这样的后果就是逐渐失去用户的信任感。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10月14日星期二

提高网络营销的效率

  很早就听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当时我觉得很可笑。到现在我才发现,第一印象原来真的很重要。有多重要?重要到有了第一印象就再也没有第二印象了,更没有第三、第四印象了。也就是说,第一印象的统治力是很野蛮的。它一旦在你脑子里占了一个坑,就会赖着不走了。

  这个思路投射到营销上面,就是传说中的定位理论。所谓定位,就是在用户脑子里找到空位,然后填补这个空位。注意,这是一个空位,是没有人占的坑。定位的时候先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定位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关联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充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也就是说,在定位的时候不要标新立异。每个正常人看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脑子里首先冒出的是问号,在这些问号打破之前,他是不会去碰这个新事物的。而打破问号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他脑子里已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去推测这个未知的东西是什么。

  所以,你的形象要跟大众熟知的事物关联起来,否则别人会一直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你,对你敬而远之。

  那些借助市场老大的名声上位的企业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如最初的蒙牛就打出了“向伊利老大哥学习”的口号,处处提到老大伊利,然后大家都知道蒙牛了。在蒙牛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伊利是大众熟知的品牌,蒙牛通过把自己与已有的伊利关联起来,就狠狠地借了一把力。

  再如,之前可口可乐推出过一种水晶可乐,是透明的,跟传统的可乐颜色不一样,结果停产了,因为用户觉得可乐不是这个颜色的。

  认知不是用来颠覆的,而是用来关联和延伸的,不要企图强迫用户在脑子里为你开辟出一块认知的孤岛来。

  2、空位在用户的脑子里找,而不是在市场中找

  我们不能总想着去卖那些没有人在卖的东西。当你发现一种产品在市场中没有人在卖的时候,先不要兴高采烈地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市场空位,你要先想想是不是那种东西压根就没有人要。你跑到非洲去卖美白产品,累死累活都是活该。

  所以,要找到你的位置,你要先问问人们到底缺什么。先从人的脑子里找空缺,然后再到市场中对比一下竞争度,这两个最基础的步骤千万不要颠倒了。

  要是用户觉得你是多余的,你喊爹喊娘也是多余的。他们脑子里没有你的位置的时候,连同情你的功夫都没有。

  有时候待在办公室通宵分析市场报告,还不如回家陪七大姑八大姨唠嗑来得实在。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因为市场报告是死的,也是滞后的。

  3、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第一意味着吃到盘子里大部分的菜,剩下的残羹冷炙就留给剩下的第二、第三、第四……。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结构都只有一个:一个脑满肠肥的成功者后面跟着一群面黄肌瘦的失败者。

  是的,如果你做不了第一,要么绕道,要么死翘翘。

  凉茶领导者只有一个,搜索引擎一家独大,免费杀毒软件就一个土豪,就连三流学校大家也知道挖掘机技术哪家好。我们都知道第一个上月球的是谁,谁记得第二个?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不是一直友好并存吗?可是,他们的份额差距不是一点点,而且可口可乐看起来总是毫不费力。不是因为它非常努力了,而是它占了第一个坑。第一跟第二的差距,绝对不是一点点,而是天壤之别。而且占据第一的位置之后,依靠惯性就可以轻松地滑动很长时间。

  如果你想挑战老大的地位,其实就是鸡蛋碰石头而已。定位的游戏规则是:你不能同定位强大、稳固的公司正面交锋。你可以从侧面、底下或头顶上迂回过去,但绝不要正面对抗。蒙牛出来的时候都自认第二了,你就省点劲吧。

  你越强调你有多牛逼,别人就会越觉得你傻逼。他们会问:既然你这么牛逼,为什么还没做第一?

  这种定位理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用户脑子里的坑有大有小,大坑就那么几个,小坑数都数不清,先占稳一个小坑再扩散到其它坑是很聪明的活法。在互联网,大平台、大品牌的坑已经被占得差不多了,相信垂直领域的空缺会被加速占领,互联网长尾经济要开始繁荣了。

  来源:投稿,作者:张飒的博客,原文链接

2014年10月13日星期一

斯诺登建议用户弃用Dropbox、Google和Facebook

  据新浪科技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周六接受了“The New Yorker Festival”活动的视频采访。在与《纽约客》记者简恩·梅耶尔(Jane Mayer)的一小时对话中,斯诺登建议,如果希望保护自己隐私,那么观众应当停止使用Dropbox,同时避免使用Facebook和Google等知名在线服务。

  在观众问答环节,斯诺登表示,用户应当“寻找加密通信服务”,因为这样的服务能保护用户权益。他同时建议用户提防那些“对隐私保护持敌意态度”的在线服务,尤其是Facebook、谷歌和云存储服务Dropbox。后者不支持加密技术(不过Dropbox表示,该公司将用户隐私视为“最高优先级工作”)。斯诺登建议用户使用其他存储服务,例如SpiderOak,该服务支持加密技术。不过他也表示,公众需要的许多技术尚未被发明出来,或是尚未获得广泛接受。

  斯诺登同时建议,美国人不应通过手机发送未经加密的文字信息,而是使用Silent Circle和RedPhone等加密服务。而即使提供了加密技术和更好的安全性,斯诺登也认为,没有一款手机,尤其是运行苹果最新iOS系统的手机,能够完全避开第三方监控。主要移动运营商和终端厂商,包括Verizon、AT&T,以及苹果可以被传唤,而相关部门仍可以请求搜查令,从而获得嫌疑人手机中的信息。

  斯诺登表示,他从不后悔曝光了NSA的的机密文件。他指出,曝光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推动政策的调整,而是推动关于隐私保护,以及政府干预公共领域的讨论。斯诺登还多次表示,公众必须专注于推动政治改革,从而形成一个“更好、更安全、更自由的社会”。

  斯诺登不会在短期内返回美国。他表示:“我希望将我的案件公之于陪审团,但他们表示了拒绝。”在与政府进行谈判期间,他并未能获得类似丹·艾斯伯格(Dan Ellsberg)的公正审判。艾斯伯格于1971年曝光了多份机密的五角大楼文件。

  斯诺登还表示,他逃亡至俄罗斯和中国的做法有些讽刺。他表示,莫斯科实际上只是他转机前往拉美的中间一站,但美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冻结了他的护照。斯诺登透露,他正在从事一个项目,帮助那些在敏感领域进行报道的记者。不过他拒绝透露这一项目的更多信息。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斯诺登显得镇定而谦虚。在采访末尾,一名观众将他称作英雄,而斯诺登回应称:“我感激所有人提供的支持,但重要的是,需要记住我只是一名普通人,而不是英雄。”

  微评:斯诺登的建议恐怕应该是对美国网民的建议,我觉得,对于中国网民来说,应该尽量使用以上三个服务,国内的替代服务没有一个能在隐私和安全方面做的更好,可惜的是,中国的网民现在已经无法访问这三个服务了。

大数据时代,厂商该如何协调安全与隐私

  大数据作为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云计算主要为数据资 产提供了保管、访问的场所和渠道,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企业内部的经营交易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商品物流信息,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与人交互信息、位 置信息等,其数量将远远超越现有企业IT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时性要求也将大大超越现有的计算能力。

  进入大数据时代后,人们对于大数据的关注就日渐升温。各类软件、硬件、生活服务都搭上了大数据的快车。大数据应用正在快速落地,但大数据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是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个人隐私保护、大数据的污染,这些正在成为大数据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家或许还记得,今年夏天,小米智能手机被曝搜集并向其服务器传输用户个人信息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此事一出,立即在博客圈引发热烈讨论。几番升级之后,此事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 又把此事带回公众视野。该委员会8日称,小米智能手机或仍在不知不觉中向其服务器传送用户数据。

  台湾“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称,小米手机向用户提供一项免费服务,可以从中国区服务器下载杀毒软件。这款杀毒软件通过扫描手机搜集数据,再把结果传送给服 务器。现在,既然小米公司并没有告知用户这项特殊的操作,该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信息安全漏洞。从大数据来讲,小米智能手机收集用户信息,目的还是为了构建 属于自身的大数据库。毕竟,小米的核心还是在于MIUI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生态圈,只有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分析,才能更好匹配用户习惯,推送符合用户习惯的 内容,更好的对自身产品,或者合作应用产品的推送等。

  好莱坞明星艳照门事件不断的发酵,更让信息时代的隐私安全再一次成为话题,以安全为卖点的手机厂商黑莓也不忘在推特上对苹果进行了嘲讽。反观市场,不论国 内国外,大公司还是小作坊,通讯录云同步,照片短信云储存等技术已然成为了标配。当越来越多的数据以云的方式在移动互联网上存储和传播时,隐私的安全防线 也越来越脆弱。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一个节点,每个人的信息已经越来越透明,大数据时代还有没有隐私安全?大数据的发展与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 是否天生矛盾?

  “云安全(Cloud Security)”计划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它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 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虽 然云安全将安全软件轻量化,查杀不再仅仅依靠本地大容量的病毒库,用户的体验更佳,查杀性能也有了质的提升。但随着一些厂商被爆出“泄露用户隐私”“对用 户访问记录进行监控”等事件,云安全的“安全性”也值得商榷。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价值,让决策更加精 准,但是同时,也让个人隐私有更多暴露的机会。数据的收集是否透明,大数据的发展与安全的提升该如何平衡?百度杀毒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大家都鼓吹每日病毒数据分析量,查杀量的时候,它则内置了一个隐私保护白皮书,并时时告知用户自己所有的数据传输行为,让大数据、云安全更好,更透明的服务于用户。

  大数据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在哪,厂商还在路上。

  来源:投稿,作者: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