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星期日

社交网络的本质,兼论Google Reader的倒掉

  咱国大多数网络公司都想做社交平台。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之前多次的失败经验告诉我,如果你真想在互联网上做点事情,除非有特别牛B闪闪的产品,那么有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其中一个叫“社交”,另外一个叫“平台”。而现在的公司,基本都喜欢一次性两个一起做。这背后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请看之前的那篇《产品,渠道》。

  平台暂且不说,但是社交,真的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互联网大的格局已定,很难有比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正常的用户使用习惯已定,要让他重新熟悉并适应一个全新的社交网络,确实困难。而通常的做法是,去找那些巨头们还没有涉足的某一块细分的小众市场,比如“手办交易”,然后在里面做出自己的特色。直到有一天,小众市场做大,被巨头们注意到,然后就开始上演“生、死、腾讯”的故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社交。

  一个用户,想要开始使用一个新的社交网络,至少要满足几个先决条件——

  • 安全感。不管是熟悉的品牌,还是已经有认识的朋友,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没有安全感的地方是不会变成社区的
    好友关系。有了安全感,下一步就是建立好友关系。社交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所以无论是让用户邀请好友,还是帮他寻找新的好友,没有关系,社交根本也无从谈起
  • 话题。尽管这是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话题,即使已经熟悉的好友也不会产生交流的动力。没有了话题,社交就只是一潭死水
  • 这三点,单独看起来都似乎还挺简单,但是如果想要把他们结合起来,却又是那么的困难,以至于即使我们都知道方法,但是真正成功的产品,依然屈指可数。

  等等,似乎我们遗漏了点什么。上面我们一直都在讨论,如何营造一个社区,如何让用户和用户交流起来。可是,这种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什么呢?

  说起来,Google一直在社会化方面不断的进行努力。不过有趣的是,Google是从Gmail和Greader,这两个完全的工具化产品开始下手的,但是都没有收到特别的成功,直到几乎出动所有资源的Google+,终于收到了效果。

  很久以前,我就曾经写文章分析过,Google所想要实现的价值,但是并没有更加深入的去想过这个问题,直到greader的倒掉,迫使我重新开始进行这样的思考。为什么google即使拼着牺牲品牌价值,也要去狠心砍掉一个能够带来巨大用户忠诚度的成功产品?难道我的思路哪里出了问题吗?

  这个问题暂时放一下,既然Google想做SNS,那就让我们去看看,到底什么是SNS。恰好,我们刚给分析完,一个成功SNS做应该具有的三要素。那就让咱们来回顾一下——

  1. 可以安心的使用
  2. 有好友一起用
  3. 有可以和好友讨论的话题

  很好,那么,可不可以把这三点重组一下呢,让我们把顺序倒过来试试看——

  1. 拥有有趣的话题
  2. 话题在好友间传播
  3. 最终被我所看到

  至此,我们终于捉住了一点线索。如果把这重组后的三点总结起来的话

  让有趣的话题,通过好友的传播,被我所阅读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观点呢,于是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全新的结论

  好友关系,更多是作为内容传播的渠道

  我们可以继续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走下去,来对比一下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这两款产品是如此的相似,却又如此的不同。

  • 新浪微博:很多认识但是不熟的朋友,不断的向我传递有趣的内容
  • 微信朋友圈:很多认识而且非常熟悉的朋友,不断的向我传递可能没那么有趣的内容

  尽管朋友圈里经常会有很多,没什么价值,对我也没有太多吸引力的内容出现,可为什么感觉上,他和新浪微博却能不相上下呢?

  这里,我们可以先举个栗子。比如我某一天,突然想买个1000元左右的手机,就在一个熟悉的QQ群里大吼了两声。果然很快,就有一个不太熟悉的人出来推荐了一个从没见过的但是看来似乎不错的牌子。于是,我犹豫了。正在这时,一个我很了解的群里的大牛出现了,他不仅支持了之前的人的推荐,而且还说这款手机我用过功能很多挺爽的。于是,我立刻就下定了决心。

  虽然这个栗子可能有点偏激,但他很好的说明了一个现象:好友的推荐,可以增加内容的价值。

  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所有需要的内容。

  • SNS的本质,是内容的传递
  • 好友关系,是内容传递的一个渠道
  • 好友的推荐,可以增加内容价值

  是否有点熟悉?其实,这不就是Greader所做的事情吗。让我们来对比一下——

  • Greader的内容来自于用户添加的来用,而SNS的内容来自于用户找到的好友
  • Greader中用户信任的来源的内容更有价值,SNS中用户信任的好友的内容更有价值

  在这个模式下,无论Greader还是SNS,他们做所的,其实都是同样的事情,让用户更好的看到最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相对于SNS,Greader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在于

  • 内容的传递是单向的,用户可以阅读,但却很难获取认同感
  • 用户关系只能增强信息价值,但是却弱化了价值背后所存在的,活生生的人

  于是,这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Greader在Google大战略中的弱势地位。这是一个,只能让用户消费内容,但是却无法创造内容的工具。这样的工具,对于用户固然有巨大的价值,但是对于Google,谁在意呢?

  来源:投稿,作者:LoliBeta,原文链接

产品和渠道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个产品,无论他的形态是什么,甚至无论他是不是互联网产品,其本质都是用来竞争的。竞争的对象多种多样,但是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来用。所以这就对产品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要能满足用户需求,要体验出色,要比其他产品都更加创新,等等。

  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同公司的产品,就会有不同的手段。不过,基于Copy2China这样大环境下,总有那么一些公司,选择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比如创新工场啥的,又比如,腾讯。

  确实,腾讯使用了一些不是那么光彩夺目的方法,可却总能获得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市场营销学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叫做4P。4P是众多市场营销方法中的一种,但他所做的事情是告诉你,如何把产品卖给用户。这不管对于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以下是来自于维基百科的解释——
市场营销人员E. Jerome McCarthy在1960年提出了4P分类[2] ,然后全世界的市场营销者开始使用这个模型。

  • 产品 – 产品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物品,可以是有形产品,或者是无形的服务。无形服务可以是旅游业、酒店业和金融业等等。有形物品是物理存在的形式。一般例子是大量生产的有形物品,如汽车或者一次性产物剃须刀片等。令一种大量生产的无形产品如电脑操作系统。
  • 价格 – 是消费者愿意支付产品的费用。调整价格对于市场策略有深刻的影响,需要根据产品的价格弹性,一般来说,会影响需求和销售额。
  • 促销 – 代表各种市场营销者使用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不同的群体可以了解产品。促销一般包括:广告, 公共关系, 个人销售和销售促销。
  • 产品位置 – 把产品放在正确的位置,让消费者可以方便获得。

  想必大多数读者都没有接触过市场营销,要理解这个概念确实有些抽象。我们来尝试举个栗子。以满大街都能见到的加多宝来说——

  • 产品:怕上火,喝加多宝
  • 价格:比可乐略贵,比功能饮料略低
  • 促销:路边到处可见的广告,超市、饭店里各种的促销员
  • 产品位置:大片铺满,随处可以买到的超强渠道能力

  这就是加多宝的实力。我一直认为,拥有这样的渠道和品牌运作能力,才是加多宝,或者说王老吉品牌的真正成功之处。至于饮料的配方本身,恐怕那仅仅只是一个起点而已。

  4P的本质,无外乎做到以下几点:正确的产品、合适的价格和用户群、随处可以看到、随手可以买到。

  说完了饮料,让咱们重新回到互联网,去看看腾讯。

  尽管一个是卖糖水的,一个是互联网公司,可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却非常的多。如果能够理解加多宝的成功,那么后面的,就容易理解多了。让我们尝试用相同的思路去分析一下腾讯的游戏——

  • 产品:尽管可能没有创新,但是这些游戏肯定是同类型里品质最高的
  • 价格:Q币多方便啊,最多充个QQ会员又不会死人
  • 促销:腾讯产品上每一个能看到的按钮,都有一整个团队的人,在去想怎么搞出有意思的动静
  • 产品位置:这个概念比较特别,下面单独提

  上面还有一点是没有提到的,腾讯游戏的“产品位置”。其实严格来说,产品位置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通常我们更喜欢用的是,“渠道”。一个成功的渠道,可以完美的实现,让用户可以随手,以最方便的形式获取产品。这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都是重中之重。比如现在大多数的手机游戏和网页游戏公司,基本都需要依托于强势的渠道。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腾讯来说从来不是问题。因为腾讯有一个最重要的渠道,QQ帐号。统一的帐号系统,不仅给用户带来了方便,而且也带来了用户的好友,这里面拥有巨大的价值。

  当然了,4P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个,这显然还并不是真理,但是他却可以很好的帮助梳理思路和解决问题。

  作者:LoliBeta,原文链接

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中国用户使用代理软件的分析

  1月21日下午,国内大量网站域名解析出现故障而无法访问,其域名IP均被解析到了65.49.2.178这个陌生IP上,整个过程持续近1小时。据估计此次事件影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网站,包括新浪、京东、淘宝等知名网站都受影响,有人戏称65.49.2.178必将载入中国互联网史册。

  对于本次互联网事故,某CDN加速服务对这个IP地址进行了一番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数据。

  65.49.2.178是什么?

  65.49.2.178的IP归属地显示为美国Dynamic Internet Technology公司,而该公司的主要产品即为一款代理IP软件。

  在这家CDN服务日志中,共发现包括65.49.2.178在内的19个同一C段IP地址,也就是说,至少有19个同段IP在过去一个星期访问过该CDN节点网络。

  政府网站成攻击重点

  在19个IP中,发现其中有两个IP 65.49.2.171、65.49.2.184在过去一周曾经有过攻击行为。而攻击的主要目标为软件下载网站、政府网站,政府网站受攻击比率高达34%。据分析,攻击政府网站主要是使用已知应用漏洞对网站进行漏洞探测,尝试窃取敏感信息。其次为XSS跨站攻击,而XSS跨站攻击的一个主要应用方式即为网络钓鱼。

  为什么这个代理服务会出现攻击行为呢?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不奇怪,因为这个IP本身就是代理的IP,中国的黑客通过美国这个代理软件进行网络攻击,这是一个很常用的跳板技术,也就是说,为了防止被对方网站发现,通过一个跳板来扫描各个网站的漏洞,这样对方网站日志里留下的就是代理的IP地址,而不是黑客自己的真实IP,理论上讲跳板越长,攻击者越不容易被发现,这样,很多网站被黑客扫描了漏洞,却不知道是谁扫描的。

  不过,不能因为被攻击的网站留下了这个IP,因此就说这个代理软件公司是搞网络攻击的。

中国用户使用代理软件的分析

  65.49.2.178主要访问色情网站

  如上文所述,该IP所在公司主要的产品即为一款代理IP软件,经分析确认该IP确实为该代理软件的服务IP之一。也就是说使用该IP的访问均是通过代理访问,对日志中访客访问请求来源Referer分析发现,该IP主要访问网站类型为色情网站,高达64%。

中国用户使用代理软件的分析

  由于这个代理软件的用户绝大多数是中国用户,因此通过这个数据可以分析出中国用户主要使用代理软件做什么,从这个数据上看,中国用户使用代理翻墙软件的主要需求就是看色情网站。另外还有中国黑客使用代理软件当做跳板,来扫描各个网站的漏洞。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域名解析故障是因为根服务器遭攻击吗?

  环球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称中国国内大面积域名21日15时左右出现解析异常情况,致使部分用户无法正常访问网站。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2日证实,是由于根服务器遭受网络攻击所致。

  在另一篇文章中,环球时报称,在此次事件中,各大网站均被劫持到65.49.2.178这个IP上,通过查询,发现该IP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卡里镇Dynamic Internet Technology公司,大量中国知名IT公司的域名被解析到该地址,这家公司与研发某翻墙软件的是同一家公司。环球时报暗示是这家公司发起的网络攻击。

  实际上,环球时报自己也在文章中说了,全球13个根服务器大部分都放置在美国,其余在英国、瑞典、日本各一个。如果攻击根服务器,应该攻击美国才对,而不是攻击中国,更何况,如果成功攻击了域名根服务器,那么全球的网络都会受到影响,全球网民上网都会出现故障,而不单单是中国网民,而实际情况是,只有中国网民的上网出现了故障。

  如果发动网络攻击的是这家翻墙软件公司,那么攻击者不应该将全中国网站都解析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这显然会对其服务器造成DDOS,使其立刻宕机,变成了自己攻击自己。

  此外,“网络攻击论”的另几个理由是,百度某二级域名和DNSPod源代码出现奇怪文字的情况,经过分析,这和此次域名解析故障无关,百度该子域名并不涉及任何百度业务,从Internet Archive网站显示,从2010年到2012年,该页面一直只有一行英文,因此应该是百度开发人员自己调试时候随便写的,并没有证据表明该网站曾经被黑。DNSPod源代码的奇怪文字也是其自己恶搞,并且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和这次事件无关。

  总之,目前互联网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目前看来是安全可靠的,中国的这次网络域名解析所引发的问题,还是先找找中国网络自己的问题吧。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中国DNS解析出现大规模故障

  今日下午15:10左右,网友发现国内众多网站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据分析看,网站无法访问的原因是网站域名解析错误,大量网站的域名被解析到一个无法访问的美国IP地址(65.49.2.178)上,导致众多网站无法访问,目前国内三分之二DNS处于瘫痪状态。

  我通过一些测试工具来从全国各地测试月光博客网站地址,发现有不少地区都解析出错误的IP地址,测试了一下其他网站,也有很多都解析到同一个IP地址。

  从现象看,这次的DNS解析错误很像DNS劫持,也像针对全部域名的DNS污染,通常在中国大陆,对于所有域名查询都是在UDP的53端口上进行的,防火墙通常会在这里进行IDS入侵检测,一经发现与黑名单关键词相匹配的域名查询请求,就会立刻给查询者返回一个虚假的IP地址,由于DNS查询通常没有任何认证机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方便地阻止用户访问某些特定网站。

中国DNS解析出现大规模故障

  此次断网现象范围非常广,这让我怀疑是国内负责DNS污染的那个设备出了什么故障,其实,DNS污染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争议的行为,你要屏蔽一个网站,直接屏蔽其IP就可以了,搞这种DNS污染,名不正言不顺,还很有可能让其他无辜网站都受到影响,破坏中国网民的上网环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好,至今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其中10台设置在美国,另外各有一台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没有一台在中国,因此这种DNS污染的行为实际上降低了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市场上的地位。

  针对目前的DNS问题,网民可以采取更换DNS为谷歌的8.8.8.8和8.8.4.4来解决,更改之后需要运行一下这个命令:ipconfig /flushdns 刷新下本地的DNS缓存。

  今天,所有中国网民都会记住这样一个IP:65.49.2.178,对于这次大规模网络故障事件,我相信我们的网络运营商们一定能给广大网民一个合理的解释。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全栈工程师就是一棵歪脖子树

  老张有一个林场,专门种植树木,待树木成材后销到城里做家具。林场里有不少杉树,长得都非常挺拔,偏偏不知怎的长了一棵歪脖子树,长得倒是郁郁葱 葱,偏偏造型奇特,别的树都力争上油,可这棵歪脖子树不仅横着长,还长得颇为怪异。老张几次都想挖掉它当柴火烧,看它那怪异的造型又忍住了,心想等这批杉 树成材,一起砍掉吧。

  一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林场里就炸开了锅,杉树们极力取笑歪脖子树。“你知道作为一棵树,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成为有用之材吗,你看旁边那个,可以做梁柱,小歪脖子,你丫能干啥啊?”;"这个臭歪脖子树,抢了我们的养分和阳光,长成这样,完全是丢我们的脸,我呸!".

  歪脖子树有自己的梦想,它要长成它喜欢的造型,如此日复一日,林场里的杉树渐渐长大了,老张决定逐步卖掉这些杉树。随着一批批杉树被运出去,奚落与 嘲笑更多了。“瞧睢人家,你左边的那棵,现在在被打造成前台,在知名大企业,右边的那棵更牛逼了,它被做成了老板桌,你知道天天用的老板是谁吗,说出来吓 死你。你个臭傻逼,作为一棵树,你居然不向上长?”

  林场里的树越来越少了,歪脖子树也有些失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怀疑,当初为什么不和他们一样长呢。

  有一天,一个老板和他弟弟过来买树,他弟弟是个园艺家。园艺家正在筹划一个大型的园林,一切都弄好了,唯独还差一棵造型奇特的树作为点睛之用,他找了很多地方,不是造型不满意就是人为痕迹太过于严重。终于,他看到了这棵歪脖子树,立马柏板重金购买。

  老张觉得不可思议,林场里的杉树们更是炸开了锅,“凭什么啊,我们长这么高,它就那么点高,还长得这么怪,凭啥卖了这么高的价钱”。原来,随着经济条件的的变好,人们有闲钱了,也愿意花钱去欣赏园艺了,长得高的树木很多,但长得怪的树木却是极为难得。

  一棵歪脖子树

  有些人一听这个全字满腔怒火,凭啥你的职业中带一个全字,你是要前端后端通吃吗,还要吃掉移动端,你是不是要抢我的饭碗。你凭什么啊,做技术就应该专精,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

  记得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两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角色》中有谈到前端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的重要性,结果有一大波后端工程师批评我,他们认为前端就是一个低端的职位,切切图写写JS就完事了,重要个屁啊。现在你来看,到处都在招前端,而且工资不比后端低,甚至略高,还不一定能请到人。

  全端工程师不是什么高大上,它只是一种职业,和DBA运维产品工程师一样,只是职业的细分。全端工程师不是要吃掉前端更不是要吃掉后端,它是环境发 生到一情况况所催生的一种新的职业,它恰恰是市场更细分的结果。我能理解某些工程师的那种紧张与孤傲,早些年出现前端吞掉我们的一部分工作,现在又要炒全 端吃掉我们的一部分工作,你让我们这些垂直发展的人怎么活,连茴字有几种写法你都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格拿着和我们一样的工资?

  与新技术的任何方面打交道的人,他们确信自己是在做天生的高科技业务……在我们两人看来,他们一般都不是。在这些领域中, 那些有根本性突破的研究人员是在做高科技业务。我们所有其他局外人只是他们工作成果的应用者。我们用计算机和其它新技术组件来开发我们的产品或者组织我们 的事务——《人件》

  很抱歉,不管你同不同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技术的使用者,除了极少数的牛人之外,我们都在为产品服务。我们的客户并不想知道你有多么牛逼的算法,也不想知道你用了多少种设计模式,他们要的是,你能给我带来什么价值,能不能让我用得爽用得值。

  一幢房子

  我很喜欢把软件工程与建筑业相比,我很抱歉又把大家和农民工相提并论了,其实我们与他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在搬砖,而我们在搬bit,他们 晒着太阳累一点活得长一点,咱们吹着空调死得早一点。做得好一点的工程师,无非就是一个代码工匠,我们都是手艺人,手熟而已,无它。

  垂直发展是钢筋,而横向发展可能就是水泥。没有钢筋的房子建不高,没有水泥的房子也是有的,不过水泥+钢筋还是多数了吧。无需你自己是钢筋就指责水 泥,就象Node.js刚出来的时候,被人指责是一班臭前端搞出来玩的的东西。任何技术都有它的适用场景,离开某个场景可能一文不值,人也一样。

  不要因为自己用Java就批评ASP.net,也无需自己开发Android就骂果粉,我知道,PHP是全世界最好的语言。如果我们能在各自喜欢的领域有更好的发展,不是更好么。你觉得横向发展不好,你不跟就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为什么会需要全端工程师

  我们需要有全局视野的人

  老板们都说,开发人员要有产品意识,要有用户意识,如果你只做后端,恐怕你是不能理解前端对用户的重要性。其实说来惭愧,很多人误以为我是个臭前 端,其实我从来没有专职做过前端,我很抱歉我站错了队。这么多年,我一直是在写点前端并厚着脸皮混在后端,作为一个低水平的臭后端,我只是更喜欢和用户接 近一点而已。

  IT行业的鄙视链是很严重的,大家之间相互鄙视,或者,你换个岗去做对方的工作,我相信你就能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价值了。前端说用户体验重要,后端说没有后端你前端屁都不是,彼此对调一下,你能感受更多。

  一种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从多种技术中权衡,到底是用Hybrid还是用Native,这是要根据你的业务场景和人员配置情况来判断的,不是说看别人写的几篇教程或者指南就能决定的。

  创业公司越来越多

  IT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除了少数真正玩技术的公司,恐怕还是要玩产品的。既然是玩产品,就免不了各种设备各种平台各种兼容。新公司的资源总是有限 的,单个工种的工作量又没那么饱和。所以有一个多面手在创业初期是很有帮助的,不可能为了一个iOS的客户端去专门请一个月薪上万的人来做iOS应用,再 花上万的月薪找人来做Android客户端,省钱是创业公司的主流,但又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全面铺开,所以全端工程师是不二之选。

  硬件设备的发展

  有人一定会说,硬件设备和全端工程师有半毛钱关系,还真有那么一些关系。软件最初的时候是单机版,要求的只是软件工程师,后来因为网速的提升与网络 的普及,B/S取代了C和C/S,所以就演变成了后端工程师占主流地位。到现在,客户的硬件设备越来越强大,网速也越来越快,所以Web前端会占主流,而 所谓的后端会越来越萎缩。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认为,未来的后端,会发展到只提供Web API的数据,只需要少数工程师就能搞定。大部工作会由所谓的前端和各种客户端来完成,这就是我讲的后端已死。

  移动设备的发展和云的概念以及第三方平台,肯定对这种需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需要一个能掌握多种技术的人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有全局视野的人来参与,他需要对产品中用到的多种技术都熟悉,所以,全端工程有时候会是一个胶水的作用。

  结语

  全端工程师不会替代后端工程师,也不会替代替代前端工程师,这个职业不是要替代谁,它只是让我们更好的工作,只是一种新的职业而已。胶水有胶水的价值,催化剂有催化剂用处。积极地拥抱变化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本身,你我都无法阻止。

  专精是一个方向,横向也是一个方向,没有谁比谁厉害。不用担心别人呼吸你就没有氧气了,坚持自己的发展方向,你总会有价值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不 必因为彼此的发展方向不一就大动干戈,有这力气,还是多搬个砖吧,多动一下,总是要活得长一点的。我知道Master Wugui是不会同意我这个看法的。

  全端工程师,就是掌握多种技能,并能利用多种技能独立完成产品的人——涂雅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4年1月19日星期日

阿里巴巴或全面收购新浪的4大理由

  自从去年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以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后续的合作。包括微博淘宝版上线、 阿里对手京东封杀新浪微博账户、新浪员工餐补涨了100元、 新浪网从首页到内页到处展现的淘宝广告等等。

  近日以来,在新浪科技频道的滚动新闻里阿里系的相关新闻和软文占据了大块的版面,甚至在1月2日当天阿里系的新闻数量甚至超过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的总和,面对最近阿里和新浪持续的眉来眼去的动作,我们不禁要问:这是阿里要全面收购新浪的节奏吗?

  新浪未来被阿里全面收购或是业内人士的一句玩笑话,但玩笑话背后却有其现实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来分析下新浪入赘到阿里旗下的几大原因,当然以下几大理由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第一:新浪自身的发展遇到天花板

  先说营收的天花板,2008年新浪网实现3.7亿美元的营收,是新浪网的最后一年高速增长,此后新浪网营收增长一路走低,在2012年的营收为5.3亿美元,2013年的全年财报虽然还没有发布,但最多也就在6.5亿美元左右。在2008年美元和人民币的兑换比例是1:7左右,而现在的比例大概为1:6,我们知道新浪网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国内的人民币客户,08年的3.7亿美元购买力比现在的6.5亿美元还多,也就是说新浪网5年来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换句话说:新浪网最近5年来的收入居然没有翻番,甚至低于中国GDP的增长水平。 一家中国TOP10的互联网企业的收入增幅如果低于这个国家的GDP,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再来说说新浪网的移动端流量瓶颈。包括新浪在内的四大门户一直有个自欺欺人的说法:我们PC端流量降低咋啦,我们移动端流量快速增长不就行了?新浪网曾经是PC时代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到了移动时代,用户获取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新浪网(当然其他三个门户也是如此)价值大大降低。

  新浪如果不卖,或许会烂在自己手里。如果卖给阿里,要么被阿里做起来(天弘基金如果不卖给阿里,自己做能做起来吗?),要么烂在阿里手里(当然,是N年以后的事情了)。

  第二:曹国伟等高管团队对新浪没有无法割舍的感情

  如果现在有人要买搜狐或者网易,我相信给张朝阳和丁磊远超现在企业市值的钱他们都不会卖,因为这些创始人对自己创造的企业有深厚的感情。而现在假如有人要以高于新浪网的市值购买新浪的话,新浪的管理团队很有可能就会答应,因为现在打理新浪的这批人基本没有新浪的创始人,扮演的都是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职业经理人的意思就是:反正企业不是我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从去年以来,新浪微博和阿里合作,内置大量淘宝网的硬广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的新浪一切向“钱”看。

  2001年,茅道临、汪延、曹国伟等投票取消了王志东的新浪CEO职位,王志东作为新浪创始人被后辈扫地出门从此一蹶不振,后来茅道临、汪延、曹国伟轮流做了新浪网的CEO,直到2006年曹国伟扫平了所有障碍后,坐稳了新浪CEO宝座后,我们才毛骨悚然的发现,曹国伟是一个心机极深、智商极高的政治高手,这种人非常理性,一切以利益为重。当然,如果新浪网不能满足其抱负的施展,很有可能采取办法把新浪网整体卖掉(反正新浪网的其他大股东持有新浪股票也是为了卖一个好价格),然后图谋他业。

  第三:阿里需要继续为上市提升估值

  2013年对于马云来说是风光的一年,也是失意的一年。风光的一年在于阿里系企业继续高歌猛进,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保险、贷款、物流、银行、虚拟运营等几驾马车几乎都飞速狂奔,且几乎都取得中国同类型企业老大的地位,可以说马云在2013年势头上有望超过柳传志成为中国企业家第一人。失意的一年在于马云主导的阿里巴巴整体赴港上市计划失败,阿里巴巴原定在2013年的这次IPO有望创造现代企业有史以来最高的融资和市值的双料纪录,但因为香港交易所坚守原则,拒绝“合伙人制度”而让马云丧失了载入历史的机会。

  过去的2013年阿里巴巴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出手动辄几个亿的美元,马云在用手里的钞票告诉陈家强:看到了吧,如果你港交所拒绝了我,就丧失了全球第一大IPO交易所的桂冠(港交所此前连续多年超过纽交所成为全球第一大IPO交易所,2013年因没有接阿里的这个大单,丧失了第一名的荣誉)。马云现在需要进行几宗大笔的收购交易,提升阿里巴巴的估值,增加他们和交易所博弈的筹码。在马云的种种提升阿里巴巴估值的举措之下,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的高管屁颠屁颠的跑来中国,而香港交易所的几个老顽固能否在阿里的超大融资额诱惑下为其放行,我们不得为知。

  如果阿里能够并购新浪,无疑将会助力阿里的整体估值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阿里巴巴需要一个舆论阵地

  业内盛传一个段子“阿里巴巴的公关部几乎把国内一线的资深媒体人都汇聚了,非常强大,如果用来接外部客户单子进行盈利,每年收入3——5亿不是问题,都可以拿来单独上市了”,这绝非虚言。

  说起阿里巴巴入股新浪网,几乎所有的评论都在讲,阿里巴巴看上新浪的是数据,利用新浪几亿用户的数据,阿里巴巴可以基于大数据做一些事情。但如果了解阿里巴巴的人都会知道,阿里对网络舆论平台的把控到了一种近乎难以让人理解的地步,阿里巴巴如果全面收购新浪网,还有一个原因或许看上的就是新浪网的影响力。

  新浪网虽然势头不如往年,但仍然是中国互联网第一门户网站、第一网络舆论阵地,经过多年的积累,新浪网获取了很多的业务资质和合作伙伴关系(这些资源新浪自己发挥起来有限,但交给阿里呢),这些优势都是阿里所看重的。

  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dingdao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