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星期三

微信坚硬的后脚跟

  微信5.0内测版的发布,迎来了众多媒体的云云,分析和预言比比皆是,但未来往往不是预言出来的,而是循序往复地做出来的。笔者就从需求与产品,人性与习惯的视角来打开一些微信发力的真相。

  噱头一直存在,而微信真正的发动机却在舞台的幕后。

  从早期的摇一摇喷出了“约炮神器”、视频聊天又猛袭了电信运营商、还有扫一扫可能迎来地面的“大数据”;但陌陌“约炮”更精准,视频聊天中伤的电信运营商都还是不痛不痒,扫一扫又是全民应用都在操心的事情。可微信自己表达的重心还是是在通讯与内容两方面,比如在3.0就有了“视频聊天”,4.0有了“实时对讲”,而5.0更是在公共平台加强内容的筛选,鼓励价值服务。

  谁都明白只是“约炮”好用的应用不能持久,最多是现象级的产品;只是通讯好用的工具也没有能轻易抹掉QQ的,微信会不会如同本土的开心网和微博,在还未真正盛开之时就走向衰退,就要看在达到用户量级的引爆点后是否能提供零和抢夺之外的价值。比如你把状态从人人网搬家开心网,再转向新浪微博,或者又换在微信,基本就是零和游戏了。但笔者从4.0版本就已确定了微信坚硬的后脚跟之所在,在基础功能和风骚噱头之外,驱动起微信价值的发动机就是信息生产、传播与获取的变革。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如何满足。

  只要不是做唯“快速捞金”是图的产品,我们往往关注的都是持久的需求,我们满足的需求要是十年之后用户依然需要的东西,即使时尚改变,人们的需要不会改变,只是我们需要跟进满足需求的方式和节奏。我们一直需要信息,需要与他人联系,这两项都是解决我们情感诉求、工作效能和兴趣爱好等其他需求的直接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联系和沟通,但不必整天盯在屏幕去了解朋友的动向,塞进口袋的手机能更自如地刷出存在感,也更是随时随地地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Google Glass和iWatch之类还未替代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手机端就是保持联系的最好途径。

  王兴曾在极客公园提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三项是IT(信息技术)的,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在信息时代,Google让沉默的信息有天日可见,Facebook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可信和有趣,Twitter让信息的生产更加容易:时至今日信息的匮乏早已不再,选择和获取信息本身变成了成本,比如微博关注少了没意思,关注多了又太烦。如何让信息的传播更有效才是现在的问题。

  信息流通方式的颠覆与改变,让内容与服务都跑对路。

  微信对内容和交互的驾驭,促成了让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更有效,而最重要的是已被验证了是真的有效。用一张图来对比微博与微信的信息传播方式。笔者致力社交与信息传播方式的探索已有很久,微信是国内第一个把需求层级分开而且验证有效的社交产品,比如你与“联系对象”和“关注对象”的沟通情境和方式是不同的,但又如何融合在同一平台,而且交互又要符合用户习惯,这就充分表现出“朋友圈”和“公共账号”的能量。(鬼脚七率先在新浪微博开启自媒体旗号,用微博私信的方式效果是好是坏,你试试就了解)

微信坚硬的后脚跟

  坚硬后脚跟重塑媒体和社群,前脚掌两栖线上与线下。

  后脚跟坚硬,是在信息传播和内容领域站住了脚,但不管是传统媒体、门户,还是自媒体,个性化订阅和高效率传达是必然的目标,微信是养育自媒体的土壤,但它还不足以支持自媒体持久地存活,几十万的公共账号都不赚钱,有5家月收20W的账号远不及100家月收1W的有说服力,公共平台的可持续生态还不存在,就连罗振宇的逻辑思维还处在“公共事业”的阶段,程苓峰的云科技即使广告丰厚但还欠缺可复制性,潘越飞兄弟更是转嫁搜狐IT,但传统媒体是能在微信世界发挥与以往不同的效能的。(搜狐IT若做好微信的角色,加之对门户的再设计,是不有能比潘越飞+老板搜狐IT更好的效果呢,拭目以待,甚至完全有可能颠覆门户与社交媒体)

  再讲一处就是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公共账号,笔者不认为他们是构成微信核心竞争力的后脚跟,除非他们利用微信的产品提供了独特的深度服务且用户喜爱,这部分的公共账号在此阶段属微信的基础性服务部分,机构往往是把功能性的服务转移和拓展渠道而已,但效果还是来自腾讯本身的资源和潮流所致,今天的微信用户活跃就栖身微信,跟以往栖身开心网和微博类同,只是越往后附和程度越高而已。比如信用卡提醒,没有比短信好多少;客服基本就是广告+短信回复功能转移在微信而已,除非你把用户扫码扫物的习惯养成,或者干脆把NFC的功能(打卡等)、登机及其他身份验证、支付等功能都做成极致且普及开来,这就是微信前脚掌在做的事情。

  微信的前脚掌,还拥有更多的灵活性,产品的化学反应是对用户试出来的,经验、直觉和远见都会起作用,但不会是全部,微信需要体验的极致和用户习惯的顺从达成一致;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多方合作,以构成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不管5.0和未来的版本可能触及的电商、本地生活服务还是“大数据”,都是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的,移动端就是迄今线上线下信息流通的最好媒介。

  但不能被使用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不能被用户接受的设计也是徒劳的,这和一项产品、功能和服务最初推向用户的动机和目标有关,但和最初的言辞、早期的形态及评价,关系都不大。

  微信坚硬的后脚根基本站住了,可能还要等的是传统媒体和门户的归位,现在虎嗅网、36Kr、和爱范儿等媒体君在微信的运营就比自媒体更轻松,比四大门户的科技频道就收效更Wonderful吧。而微信的前脚掌最后栖身在哪儿是不确定的,一定会更加富有挑战和有趣,至少后脚掌的坚硬能争取来更多时间和机会。回顾一眼微博,在支持图片和视频之外,几年来对用户问题的解决完全没有任何的改进和创新(信息的积累和筛选方面),既没有不可或缺的新功能,反复的版本更新也没有任何体验的惊喜。就在微博只专注会员、游戏等方式提现的时候,用户的互联网设备、彼此沟通习惯、以及信息的获取方式都在悄然但迅速地转变。

  来源:原创投稿,作者:张昭轶,作者邮件:closersecret (at) 126 com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百度杀毒正式版发布

  360做搜索引擎,百度就做杀毒软件,经过两个月的测试,百度杀毒软件今天正式发布。百度杀毒由百度和卡巴斯基联合推出,并做出永久免费、不偷窥用户隐私等承诺。百度也将借此加强在安全领域的布局。

  百度杀毒(shadu.baidu.com)由百度和卡巴斯基联合推出,其中卡巴斯基提供专业的反病毒引擎,而百度方面提供云计算等层面的支持。官方介绍称,百度杀毒可以提供主动防御、实时监控、自主查杀三重安全防护,并强调这款产品“永久免费,零广告,无捆绑”。

  据介绍,百度杀毒正式版新增加对64位操作系统的支持、自定义查杀支持内存扫描、支持记忆上次查杀路径、病毒库自动升级提醒等新功能。

  此外百度杀毒还做出“三不”的承诺,即:不频繁弹窗骚扰用户,不以安全名义胁迫用户,不窃取用户隐私。

百度杀毒正式版发布

  去年搜索市场因360的介入而掀起波澜,并一度与百度剑拔弩张。而百度今年推出杀毒产品,反身切入网络安全市场,很难想像百度不会在安全领域强势进击。目前在百度搜索“杀毒”关键词,排在第一的就是百度杀毒的下载链接。而在谷歌、搜狗和必应搜索“杀毒”,360排名第一。

  微评:杀毒软件太多,病毒已经明显不够用了。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苹果回应“棱镜”监控项目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曝光了美国政府代号为“棱镜”的机密监视项目,称其监控着美国9家主要互联网企业的中央服务器,而苹果是最近才加入到“棱镜”计划的。报道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局能够“按时间顺序提取音频、视频、相片、电子邮件、文件和联系记录,分析师通过监控上述网络信息来追踪一个人的行踪和通讯往来”。

  美国国家安全局“棱镜”机密监视计划曝光后,苹果很罕见地在其官网上发布客户隐私承诺,对此事做出正面回应。全文翻译如下:

  苹果对客户隐私的承诺

  两周之前,当多家科技企业被指责不分青红皂白地与政府机构共享客户数据,苹果曾做出明确回应:6月6日新闻机构采访我们时,是我们第一次听说“棱镜”项目。我们并不允许任何政府机构直接访问公司的服务器,同时,任何想要获得相关用户信息的政府机构必须取得法院命令。

  正如其他公司一般,我们也向美国政府征求意见,希望其允许我们披露曾接到与国家安全有关的数据调查请求次数以及我们是如何处理这些请求的。我们按照规定授权共享了部分数据,并将其公诸于众:2012年12月1日-2013年5月31日,苹果累计收到美国执法部门4000-5000次用户数据调查请求,涉及到9000-10000个用户账号。这些数据请求来自于联邦、州和地方当局,涉及到刑事调查和国家安全事务,最常见的数据请求包括警方调查抢劫及其他犯罪活动、寻找失踪儿童、试图定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或者是为了防止自杀。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的法务团队都会对每个请求进行评估,只有在合规的情况下才会检索并向有关部门提供有限信息。事实上,若我们发现请求中存在不一致或者不准确之处,我们将拒绝配合。

  苹果一直十分看重消费者个人数据的保护,我们不会将收集或者存储用户个人数据摆在首位。此外,有若干特定类别的数据我们不会提供给执法部门或者任何其他团队,因为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保留过上述信息,例如:iMessage和FaceTime的对话受到终端到终端加密保护,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看到或读到它们,苹果也无法解密这些数据;同样,我们也不会以任何可辨认的形式来存储有关于用户定位、地图搜索或Siri语音请求的数据。

  我们将继续为保护客户应得的隐私权以及履行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努力,致力于保持两者间适当的平衡。

  英文原文:Apple’s Commitment to Customer Privacy , 中文翻译:凤凰科技

2013年6月16日星期日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棱镜计划(PRISM)是一项由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绝密级电子监听项目,该计划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外国用户进行广泛的窃听与监控,许可的监听对象包括任何在美国以外地区使用参与项目公司服务的客户,或是任何与国外人士通信的美国公民。该计划日前被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曝光。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9岁的前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雇员Edward Snowden在香港向世人揭密了美国政府的两大秘密监控项目:针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电话监控项目和针对外国人的互联网监控项目。前者使得当局能够获取并存储美国电话用户的海量通讯信息:何时、何地与何人进行通讯,通讯频次与时间长度等等。尽管这些普通美国人与恐怖主义也许毫无联系,但有可能被长期、无差别地监控。这些监控是秘密进行的,用户不会收到任何提示,更不会见到法官签署的法律许可文件。而PRISM计划使得NSA有能力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海外用户进行窃听和监控,这些美国互联网公司括Microsoft(含Hotmail)、Google、Yahoo、Facebook、Skype和Apple。而根据根据华盛顿邮报提供的绝密级别的幻灯片,NSA能够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照片等所有存储的信息,甚至可以扩展到用户的社交网络细节。

棱镜计划、大数据和别人的生活

  这两个秘密监控项目一被公开,就引起了关注者的激烈争辩。NSA的官员们认为这些监控避免了很多恐怖袭击,而Edward的将之公布于众给美国情报工作来带巨大损失,他必须受到审判;奥巴马也表示绝对的隐私与绝对的安全不可兼得,竭力为监控项目进行辩护。而笔者则站在Edward Snowden的一方。你可以说Edward 太年轻、太简单,甚至有些幼稚;但他通过呐喊唤醒世人,放弃了20万美元年薪、选择与美国政府为敌流亡到香港,只为了我们能够免于生活在电幕之下。他是一个英雄!

  笔者认为,PRISM计划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每个个体的行为也许都不尽相同,但都是有规律的。通过获取与分析海量数据,我们能够获得人们的行为习惯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个体行为习惯进行推测,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广告主和电商们通过分析海量客户的购买行为能够了解客户,进行有针对的营销以提升业务;洛杉矶的警方通过分析几十年的犯罪记录,预测犯罪行为模式与频率,从而有针对地安排警力。盯上大数据的显然不仅仅有这些企业和地方警察局,美国政府也表现出了十足的兴趣。监控计划中的对普通民众电话和互联网的监控也许并不涉及具体某个电话、某封邮件的监听与解读,但是通过关键词筛选、用户联系频率与地点与恐怖袭击可能存在的联系、不正常现金流向的分析,美国政府也许能从中找出“恐怖袭击”的蛛丝马迹。尽管目前美国政府声称这些秘密监控措施仅用于反恐,但它们极容易被缺乏监管的当局滥用。预算不公开的秘密机构NSA能够获取你的地理位置、通讯记录、社交网络联系、视频、照片等等数据,并且能够未经法院许可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根据《爱国者法案》,政府可以不需要法官监督和许可,即可在任何时间获取任何公民的个人资料、金融交易资料和医疗资料)美国记者华莱士曾经谈笑风生地说:“如果它看起来像鸭子,游泳像鸭子,叫声像鸭子,那么它可能就是只鸭子。”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这些秘密机构上,NSA看上去像进行互联网监控的机构,建立了大型数据存储与运算中心,也承认自己进行互联网审查。它唯一的挡箭牌就是“为了挫败恐怖袭击,为了你们的安全”。然而,反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谁能保证“反恐”不会成为美国式的维稳呢?

  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产生的海量数据会越来越多的存放在网上:邮件、个人档案、信用卡信息、地理位置、个人日程安排、电子书、照片等等。Apple公司的iCloud服务使得人们能够很方便地同步音乐、邮件、照片和个人文档等等信息。过去,我们相信Google、Amazon和Apple公司能够为我们的隐私提供足够的保护,也乐于享受云技术的便利,并且期待着更加美好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今天,Edward为世人敲响了隐私权的警钟!如果将来的某一天,美国政府认为购买过高压锅、与外国人(尤其是穆斯林)经常联系和阅览过“如何在你祖母的厨房中制造炸弹”的人有进行恐怖袭击的倾向,可以对他们进行重点监控和钓鱼执法的话(笔者非常怀疑NSA有类似的数据挖掘方式),那么小说《1984》中描述的场景终于来临了。这是比菜刀实名制高明得多的方法:悄无声息、成本极低且十分精准。推动大数据发展的背后,也许不仅仅有那些互联网巨人们,更有那些蠢蠢欲动的野心家。大数据的获取与分析使得野心家们能够高效、精准地清除异己、控制思想。奥巴马政府就以“反恐”为名迈出了危险的第一步。

  2006年的一部德国电影《别人的生活》中,有一个场景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阴暗的地下室里坐着无数的拆信员,他们用蒸汽熏信件的封口使得胶水失效,以便对信件内容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审查。而现在,电影又变成了现实,NSA的巨型高性能计算机正在高效运行,情报专家们在大数据中正挖掘得不亦乐乎。An ever bigger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来源:投稿,作者:@夜深寂Eason, 原文链接

Google Shopping的转换率为什么下降?

  自从Google将购物搜索引擎由免费的Google Product Search升级为付费的Google Shopping以来表现非常强劲,流量此高速增长,不论是在流量还是成本方面都明显优于竞争对手,但是其转化率的表现却并不突出,而且下降非常明显。

  2011年第四季度,Google Shopping(以前称为Google Product Search)的转化率为3.1%,但是到了去年第四季度转化率下降为2.4%,降幅高达22.5%。反观其竞争对手Amazon Product Ads的转化率却上升不少。2011年第四季度,Amazon Product Ads的转化率为1.8%,去年第四季度其转化率同比大涨57.5%,达到2.8%。Google Shopping在第四季度转化率的下降非常令人奇怪,因为这是传统的圣诞和新年购物季,通常情况下这一季度的转化率应该较全年平均水准要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恐怕与Google Shopping调整算法并全面升级为付费的广告平台有关。
 

转化率

  详细的说来,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对Google Shopping转化率的提升带来影响:

  1、亚马逊和其他一些零售商的商品并不在Google Shopping上显示。当消费者在Google Shopping上没有发现要找的商品时,就会直接跳转到亚马逊或者其他零售商的网站。同时,Google Shopping也不会显示一些限制性的商品,如武器等。

  2、Google 的购物搜索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产品,Google也在通过不断的尝试提升产品的体验,经常性的功能调试和算法调整无疑会影响转化率的提升。

  3、对于商家来说,Google的产品目录广告(Google Product Listing Ads)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尤其是这一广告的投放方式和AdWords并不完全相同,商家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而且,商家并没有通过投放积累起足够多的数字来优化投放策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转化率的下降。

  4、Google Shopping 并不是一个已经完全成形的产品,他的搜索结果仍在被不断的优化,而且从去年Google Shopping开始收费以来这个产品还存在一些bug。例如,在去年的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搜索狗粮(dog food)并没有任何结果显示。

  5、当Google Shopping转型全面付费之后遭受了不少的诽谤和中伤。许多人对Google Shopping按照CPC收费表示不满,这些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也会对其转化率带来一些影响。

  来源:投稿,作者贞元,关注零售产业升级,关注电商格局演变,原文链接

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在入华传言躁动两年之后,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Paperwhite和平板电脑Kindle Fire HD正式在国内市场开售,销售渠道为亚马逊官方网站、苏宁实体店及苏宁易购。和以往的那些科技产品相比,中国民众对于亚马逊Kindle的期待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对于这款首次进入中国的国际知名电子阅读器,也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具优势的一款产品,月光博客为大家带来了它的详细评测。

  硬件参数和价格

  亚马逊中国这次上线的Kindle Paperwhite配置6英寸两点触控的E-ink触控屏,分辨率:1024x768,像素密度达212PPI,内置阅读灯,操作系统为Linux,CPU主频800MHz,存储容量2G(刨除系统外的实际可用空间是1.3G),重量213克,非常轻便,尺寸大小为169毫米 x 117毫米 x 9.1毫米,定价849元。

  根据亚马逊官方的说法,如果每天阅读半小时,在无线连接关闭的情况下,可持续工作八周,经过我测试,开着WiFi正常使用的话,连续工作一周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比iPhone和iPad工作时间长。

  除了系统的1.3G可用空间之外,亚马逊还为用户提供5G的免费云空间,用户可以将自己的电子书免费放到这个空间。总的来说,这个容量对于电子书是足够了,但如果要看扫描版PDF或者漫画的话,还是有点少。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1: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

  在美国亚马逊官方网站上,Kindle Paperwhite电子阅读器的售价为119美元(带广告版)、139美元(无广告版),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分别大约是730元、850元。

  了解Kindle电子书的朋友都知道,Kindle电子书分为广告版和无广告版,广告版的产品待机桌面为来自于亚马逊的随机广告,而无广告版待机桌面为系统壁纸,无广告版电子书的价格要贵一些。此次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是无广告版,锁屏和首页都没有广告,因此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的价格并不比美国的高。而且考虑到国内的增值税因素,实际上还比美版Kindle还要便宜。

  有人可能会拿日版Kindle说事,是的,现在日版Kindle价格为7980日元,换算为人民币是515元,即使加上邮费,价格也很低,这里面主要有日本同类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以及日元在半年来疯狂贬值的因素,但考虑到售后服务的保修问题,日版Kindle无法在国内维修,因此购买国行Kindle还是比较稳妥的方案。

  总的来说,Kindle Paperwhite的定价还算比较公道合理。

  电子墨水显示屏

  Kindle Paperwhite使用了高分辨率的电子墨水显示屏,采用了内置背光的设计带来了更好的阅读效果和更大的阅读便利,Kindle将光导层放在屏幕最前方,向内发光来照亮电子墨水屏幕,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对人眼的刺激,让读书的过程中不易出现疲劳,而且不易影响其他人。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2:Kindle Paperwhite电子墨水显示屏

  人眼会自动适应环境的光亮强度,所以在昏暗的光线下阅读时需要偏弱的亮度,在明亮的日光下需要偏强的亮度。Kindle Paperwhite电子书阅读器有亮度调节功能——从微暗到强亮,让用户在任何光线环境下都能享受绝佳的阅读体验。

  Kindle Paperwhite的电子墨水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接近打印页面效果,并且在户外强光以及户内弱光都可以保持一致的阅读体验。相比之下,iPhone/iPad等设备使用的是明亮、背光式的液晶显示屏,不利于在明亮光线下阅读,在强烈阳光直射下甚至无法阅读,长期阅读容易引发眼睛疲劳,只适合在户内进行阅读。

  当然,iPhone/iPad液晶显示屏也有一些优点,例如明亮、彩色、全触摸,翻页刷新非常迅速,可以实现炫酷的3D翻页效果,而电子墨水显示屏也有一些缺点,例如黑白显示,页面无法象液晶显示屏那样迅速刷新,相比iPhone屏幕来说,电子墨水显示屏更易碎,最好用皮套保护一下。

  综合来看,电子墨水显示屏相比液晶显示屏在阅读体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系统软件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的系统版本是5.3.5,使用亚马逊中文网站的帐号登录,在亚马逊官网购买会自动绑定Kindle帐号。

  主界面分为三部分,最上控制栏、中间是图书、最下是Kindle商店的推荐书籍,最下部的编辑推荐图书可在设置中关闭,这样首屏封面视图(图片模式)可以显示六本书。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3:主界面:封面视图

  在顶部菜单中可以选择切换至“列表视图”,列表视图通过文字列表的方式显示图书,一屏可以显示八本书,还可以显示数据的阅读进度。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4:主界面:列表视图

  点菜单里的“设置”可以进入设置界面,可以进行网络设置、用户设置、设备选项和阅读选项。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界面里再点击“菜单”按钮,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主界面的菜单,在这个菜单里,用户可以更新Kindle系统(如果有新补丁的话)、重启、重置设备、查看设备信息等功能。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5:设置界面

  在视图界面点击一本书,即可进入电子书阅读界面,在阅读界面里,点击右侧向后翻页,点击左侧向前翻页,点击顶部出现菜单栏。在菜单栏里,可以实现返回首屏、搜索文字、改变字体大小、跳转、同步、分享等功能。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6:阅读界面

  在字体修改界面中,系统提供了三种可选字体:宋体、黑体和楷体,八种字体大小设置,还可以选择行距和页边距。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7:字体修改

  对于大量电子书的管理,Kindle Paperwhite提供了“收藏夹”功能,这个功能类似目录标签,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书籍放入不同标签里,当然,在Kindle Paperwhite里管理收藏夹不太方便,建议先下载Kindle PC版,在电脑端新建和修改收藏夹,然后再从Kindle Paperwhite导入收藏夹,Kindle Paperwhite导入收藏夹的方法是,点击“云端”后,再点击菜单按钮,选择“导入收藏夹”,选择设备即可导入,如下图所示。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8:收藏夹同步

  Kindle Paperwhite实际可用空间是1.3G,看书还可以,看漫画的话就显得容量有点小了,漫画支持zip压缩包格式,使用USB连接kindle后,建立一个images目录,然后将zip漫画复制过去即可,漫画的浏览体验一般,只要是屏幕小,字多的漫画看不清楚,翻页刷屏也很令人不舒服。

  Kindle支持的格式有限,主要有:AZW,MOBI,TXT,PDF,HTML,DOC,DOCX,JPEG,GIF,PNG,BMP等。PDF的阅读体验不好,不支持EPUB格式。刷多看系统可以支持EPUB,但不建议这么做,Kindle Paperwhite的原生系统体验还是最好的,阅读EPUB文件可以使用工具软件将其转化为MOBI文件后再看。

  上网体验

  和国外上市的版本相比,Kindle Paperwhite 3G版缺席中国市场,国行版Kindle Paperwhite只能通过WiFi上网,点击菜单上的“体验版网页浏览器”就可以浏览互联网。

  上网体验非常糟糕,页面只能黑白显示,加载页面的过程中,整个屏幕不停的闪动刷新,页面滚动几乎不可用,浏览网页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体验非常差。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9:上网体验

  Kindle商店

  Kindle商店除了可以在亚马逊中文网站上使用之外,也可以在Kindle Paperwhite中使用,点击Kindle商店的图标即可进入。

  客户端版Kindle商店以文字信息为主,界面很简洁。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图10:Kindle商店

  打开一本书的介绍,点击“购买”按钮就可进入购买界面,后面的支付方式和网页版类似。有的书还具有样张功能,用户可以在购买前免费阅读书籍的样张。

中国版Kindle Paperwhite使用评测

  Kindle电子书的售后非常好,这也是我认为Kindle电子书一个很吸引人的地方,用户从Kindle商店购买Kindle电子书后7天内,无需联系客服,可自行在线办理退书退款。这点我觉得电子书比实体书要好的多,购买实体书退货就非常麻烦。

  不过,Kindle电子书的这种退货政策如果被用户滥用的话,亚马逊估计会有不少损失。被用户滥用的方法主要有:1、购买书后,七天内看完,然后退货;2、购买书后,使用工具破解电子书,破解完后退货。因此,我也希望Kindle用户能够保持良好的习惯,不要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否则这些有利于消费者的服务有可能就会像Kindle的3G服务一样,在一些用户滥用后对部分用户关闭。

  常用小技巧

  1.点击右上角加书签

  2.同时点击左上和右下角,或右上和左下角截屏

  3.可在设置中关闭“编辑推荐”,释放封面视图中的下部空间

  4.可直接点击右下角页码跳转页

  总结

  总的来说,Kindle的优点是:便宜、省电、待机时间长、轻便、阅读体验好、保护眼睛、无辐射。Kindle的缺点:功能单一,所有功能都可由智能手机替代(其实这也算是优点)、屏幕易碎、翻页慢、闪屏、不支持EPUB格式、上网体验差。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谷歌发布声明撇清与棱镜项目的关系

  谷歌在官方博客发布公开信,要求美国司法与政府机构公开美国政府索要个人信息有关的细节,从而撇清自己同“棱镜”项目的关系。做出类似表态的还有微软、Facebook和Twitter在内的其它科技公司。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近日向媒体曝光的秘密文件显示,“棱镜”项目授权国家安全局从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美国互联网企业获取电子邮件、在线聊天内容、照片、文档、视频等外国用户以至本国公民上传于网络的私人数据,以供反恐情报分析。

  棱镜门事件

  搜索巨头谷歌希望借此平息日前媒体报道引发的不满。美国《华盛顿邮报》6日晚刊文报道,国家安全局(NSA)和联邦调查局(FBI)通过代号“棱镜”(PRISM)的项目,直接接入微软、雅虎、谷歌和苹果等9家美国IT公司中心服务器,搜集情报。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用户数据,通过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用户一举一动。该项目始于2007年,但在过去6年中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此前从未曝光。报道说,现在,国家安全局约七分之一的情报报告依靠“棱镜”提供原始数据。过去一年中,总统的每日情报简报共有1477个条目使用这一项目所获数据。

  《华盛顿邮报》报道,情报分析人员至少有51%的把握确信,“目标”是外国人。不过,项目“偶然”涉及美国公民信息在所难免。《华盛顿邮报》说,一名职业情报员给《华盛顿邮报》记者展示了有关“棱镜”的幻灯片,称这一项目是“对隐私的公然侵犯”。

  9日,藏匿香港的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雇员,29岁的泄密者爱德华·斯诺登经由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自曝身份,承认他揭露包括“棱镜”项目在内的美国政府多个秘密情报监视项目,斯诺登说,政府可能会以叛国罪起诉他,不过,他不畏惧,不后悔。

  斯诺登称,他在美国情报界工作了近十年。他知道,美国最大和最隐秘的监视组织国家安全局,一直在监视着整个星球。斯诺登透露之所以选择香港,是因为香港有很强的言论自由传统,而且有能力不受西方国家支配。

  谷歌的公开信

  谷歌公司首席法律顾问大为·德拉蒙德在致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长办公室的公开信中说:“谷歌公司没有任何要隐藏的事情。谷歌公布的数据将清楚地表明我们服从的次数远少于我们实际收到的请求次数。谷歌在其《透明度报告》中公布收到的此类请求的总数。”

  谷歌在声明中否认允许美国国家安全部(NSA)“直接访问”它们的服务器,实际上政府部门也没有直接访问谷歌每天日常通讯的海量个人信息。媒体断言谷歌配合这些用户数据提供请求给了美国政府不受约束访问用户数据的自由,这一说法是完全不真实的。当美国国家安全部想要某个人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向谷歌发出指令,谷歌通过网络向美国政府发送电子文档;或者谷歌将文件打印出来,然后邮寄给美国政府。

  谷歌在每年出版两期的《透明度报告》中发布依据《外国情报监视法》要求其提供用户数据的法庭密令的相关情况。在这一报告中,谷歌会列出它收到了多少要求其提交用户数据的请求。这些请求来自世界各国政府。

谷歌发布声明撇清与棱镜项目的关系

  从谷歌提供的《透明度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去年下半年共向谷歌提出了8438次数据要求,涉及账户14791个,88%的要求被执行了,无论是请求书和执行情况都占据第一的位置。而里面关于中国政府的数据为0,原因是当年谈判失败。

  是否侵犯公民隐私权

  据美国官员透露,经外国情报监视法庭(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允许,其中一个监控项目允许国家安全局从主要电信运营商那里搜集用户呼叫的“元数据”记录。这些官员说,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拨出的每一通电话,美国国家安全局都能获悉主叫用户的位置、被叫号码、电话在何时拨出以及通话时长等信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法庭并未授权国安局窃听通话内容。奥巴马说,另一个项目监控的是外国人的互联网和电子邮件流量信息。

  批评者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这种做法相当于布下了“天罗地网”,侵犯了公民的隐私,相当于要求每一个美国人每天向政府提交一份报告,交待自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在电话上交谈过的每一个人,每通电话在何时拨出以及通话时长,违反了美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以及“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得被无理搜查和查封”的权力。

  纵观美国这次的“棱镜门”事件,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全民公敌》(又名:国家公敌),影片里的前国安局探员曾经讲述过国安局监控个人信息的各种手段,政府也将侵犯个人隐私美其名曰“监视恐怖分子”,没想到电影里的故事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了,又是一个前国安局探员大胆地揭露了政府的种种监控手段,而美国政府的回答恰好也是“监视恐怖分子”,可是,正如电影里面结尾的提问:谁来定义恐怖分子呢?又有谁来监督哪些掌握着巨大权力的监控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