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GitHub网站被关键字屏蔽

  全球知名的分布式代码托管网站GitHub昨天被中国关键字屏蔽,目前已经无法从中国访问,前几天12306抢票插件曾经直接引用了Github上的js文件,导致Github服务器被拖垮了,插件作者不得不将js文件托管在其他网站,而此次GitHub的域名却被关键字屏蔽了,不过,中国用户目前依旧可以通过https的方式访问GitHub。

  Git是一个分布式版本控制工具,很多有名的软件都使用Git来进行版本控制,与常用的版本控制工具CVS、SVN等不同,它采用了分布式版本库的方式,不必服务器端软件支持,使源代码的发布和交流极其方便,GitHub是流行的Git存取站点,可以托管各种Git库,开源项目可以通过GitHub免费托管,GitHub深受广大程序员的喜爱。

  关于GitHub被屏蔽关键字的原因,我猜测,一种可能性和12306抢票插件有关,因为该插件使用了GitHub进行托管,而日前工信部已经明确叫停浏览器抢票插件,对于境外网站,叫停的方法估计只能是屏蔽了;另一种可能是和内容分享有关,我以前曾经看到有人把GitHub当Blog来用,还有人在GitHub上分享一些非常敏感的政治性文章,这都不是一个正确使用代码托管网站的方法。

  目前,所有GitHub的子域名都无法从中国访问,不过,由于GitHub的主域名使用了不同的IP地址,并且支持https,所有中国用户依旧可以通过https的方式访问GitHub的主域名。

GitHub网站被关键字屏蔽

电商导购网站的三个时代

  电商导购网站是随着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可以简单的将电商导购网站分为三个时代:低价低质的导购时代;低价优质的时代;优质商品与场景导购时代。

  一丶低价低质的电商导购时代。

  这个时代是伴随着淘宝的发展壮大而发展起来的,代表性网站便是各大淘宝客网站。淘宝网可以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开山鼻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网购用户。淘宝网初期发展的第一大卖点便是便宜低价,这也符合国人逐利的本性。然而国内缺乏诚信的商业体系造就了假货丶仿牌重生,而淘宝刚好成为销货一个良好平台。广大消费者对于淘宝假货的态度其实是非常暧昧的,虽然东西不那么真,但是真心便宜啊。这时候的导购,其实就是淘宝客,以推广淘宝上众多低价低质的商品为主。第一批做淘宝客的站长们赶上了中国电商的最初火速发展阶段,都赚到了一大桶金。目前比较火热的美丽说丶蘑茹街虽然融入了社会化因素,但是其本质也还是以淘宝商品为主,对淘宝的依赖性很强。

  二丶低价优质的电商导购时代。

  这也正是目前电商导购网站所处的一个时代。2011年,B2C这种模式开始崛起,打的便是低价优质的口号。中国的网购用户们被淘宝培养了几年,已养成了追求低价商品的习惯,至少要比线下实体店低,但同时也开始对淘宝的假货丶仿牌心生抱怨与不满。所以B2C们便抓住了这样一个需求点,开启优质低价的B2C电商时代。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定位,所以B2C的电商价格战是一轮接着一轮,用户们抢购抢得爽,B2C们烧钱也烧得痛。同时各大B2C也开始建立自己的CPS联盟,各大中小站长开始接入这些联盟广告,以推广B2C的优质打折商品为主,同时各类B2C比价网站丶返利网站也应运而生。

  同时,在这个时代,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是海外购的用户,也就是直接通过国外电商(如Amazon)购买商品寄回国内的,特别是对某些国际品牌的商品,价格可能比国内要低好几倍。这个需求也催生了一批以海淘导购为主的导购网站,比如 “什么值得买”等等。这些网站的定位同样也是低价优质的定位,以海外打折信息为主,目前也渐渐加入了国内的B2C优惠信息,比如9点优品就区分了国内区和海淘区两个版块。

  三丶优质商品和场景导购时代。

  这其是两种表现形式,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区分来看。首先是优质商品导购,单纯的推荐品质,而忽略其价格因素,这类需求在国内用户还不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爱图购,以推荐女性品牌商品为主。

  另一种形式是场景导购。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其实场景导购就是把推荐的商品和你真实的使用场景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比如拖拉网,不再是推荐一件衣服,一件单品,而是给你推荐一个搭配好的场景;再比如白鸦的逛,突出逛街这种场景,虽然目前逛的因素体现得并不是很好,但肯定是逛这个网站以后的发展方向。

  以上分析的三种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来区分,只是代表了一种大致的发展方向。事实上,三种电商导购模式将会在同一个时期保持共存,因为,国内的用户是多样的,多样的用户也就造就了不同的需求,只是有的需求在减少,而且的需求在增加。笔者认为,只要有电子商务,就会有电商导购的市场存在,希望这个市场能越来越成熟。

  来源:投稿,作者:9点优品

2013年1月18日星期五

第三方账号登陆还是自主账号登录

  前两天看到关于网站或应用是否需要自主账号体系的讨论,联想到当时自己设计应用时也纠结过这个问题,于是就又整理了一下思绪,也来谈谈我的看法。

  先来看一下自主账号体系与第三方账号登录体系的利弊(注:文中的“第三方”指微博、QQ、人人等平台):

  对用户

  对用户而言,第三方账号登录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一方面可以省去一个注册流程,另一方面也不用费心去记各种账号密码,可以用微博等账号一号走遍天下。另外通过微博、QQ等平台可以更容易地对好友进行分享并与好友实现互动。这些好处让许多比较“懒”的用户会更倾向于用第三方账号体系登录。

  而第三方账号登录带来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隐私安全问题。虽然现在第三方账号登录普遍使用OAuth技术,可以让你无需将微博等第三方平台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供给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名与密码的安全。但通过授权该应用却可以访问用户的很多资源,比如评论、好友、生日等信息,而且许多在授权时都是默认选项,用户非常容易因此就泄露了自己的信息。许多应用在授权时还会默认在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同步状态,这等于将你用了什么应用,在应用里做了什么都公诸于众,让用户感觉毫无隐私可言(比如用了某款婚恋应用你却不想让人知道)。所以对个人信息敏感的用户可能就不会选择用第三方账号登陆体系。

  对开发者

  对开发者而言,第三方账号登陆的好处主要是有三点,一点是提升了用户的注册转化率,降低了进入的门槛。另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微博、人人等平台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还有就是可以省去自主登陆体系的开发工作。提升用户注册转化率是因为给了用户更方便的路径,减少了因嫌注册麻烦而流失的用户;连接了微博等第三方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在该平台的同步提升自己产品的曝光率,同时可以通过授权获得用户的粉丝、好友,并进行针对性的营销。

  而对开发者不好的地方就是如果没有较多的授权,无法掌握用户的全部信息。从某种角度而言用户还是在微博、人人等平台下,自己没有累计下用户的沉淀,虽说开放是现在的主旋律,但总还是受制于各大平台,万一哪天开放的策略有变或平台以用户相要挟,开发者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反击办法。

  利弊就如上面所言。现在有人认为可以完全放弃自主登录系统,仅用第三方账号登陆,理由是第三方账号已经十分普及,通过第三方账号登陆可以提高用户注册率,而且平台开放程度较高同时资源丰富,做自己的登录体系费时费力没必要。也有人认为还是应该自主登录与第三方登录共存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那么自主登录体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我认为这个还是要根据你应用或网站的定位、功能来决定。如果你的应用重分享、重评论、重社交,并不定位于做行业的标杆,是比较轻量级的应用,那么你可以选择放弃自主账号体系,让用户无需纠结于是用第三方账号还是重新注册一个账号,让注册流程更加简洁,用户目标更加明确(如啪啪、Instagram、你画我猜等)。 而如果你的应用是重内容、轻社交,独立性较强,有可能形成一个社区或闭环,可以经过时间培养起一批有自己风格的用户,有自己的用户文化,那么还是应该保留有自己的登录体系,一来可能适应更多用户的需求,二来也容易让用户产生一种归属感。如果有信心的话甚至可以放弃第三方登录,让用户对你的产品有着更深的需求与认知,这样慢慢发展也许你也会成为另一个第三方平台,不过这毕竟是少数。另外移动端跟PC端注册的成本也不同,在移动端输入更少的应用也许让用户会更舒服一些,这也是要考虑到的。

  我咨询了周围的一些朋友,看看他们平时是用第三方登录体系还是应用的自主登录体系,下面是几个发现:1. 女性朋友为了方便更喜欢用第三方等账号登陆,而男性朋友则对隐私有着更多一些的关注,有些更倾向于自主账号登陆; 2. 如果应用正规、名气大、口碑良好,则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会下降; 3. 如果发现应用会自动在第三方平台更新用户动态,则对该应用好感度明显下降; 4. 如果第三方登录会带来明显好处(如一些社交类游戏就是为了与好友一起玩),则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登录。我咨询的朋友不多,而且用户模型也较为相似,所以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不过从中也能学到一些东西,如在授权第三方时默认授权不要过多,要尊重用户,要让自己的产品更加专业与正规,给用户留下正面的印象等。

  总结一下就是自主登录体系与第三方登录体系均有利弊,在要结合自己产品的形态、定位、风格以及愿景来进行选择,无论何种选择,永远要做到尊重用户,“do no evil ”。

  来源:投稿,作者:回首之泪,原文链接

2013年1月17日星期四

谷歌澄清:街景车没有撞死驴

  近日,关于谷歌街景车涉嫌在非洲博茨瓦纳撞死了一头驴的消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今天,谷歌在其Google Maps官方博客公布了新的证据,显示所谓“谷歌街景车撞驴事件”只是一场误会。

  从早先公布的图片上看,似乎是谷歌街景车不合时宜地肇事逃逸,并把一头受伤的动物留在公路上,实际上,这是谷歌街景车360度拍摄所产生的错觉。

  根据谷歌的图像,谷歌的街景车是在左边行驶,当街景车开过去的时候,一头驴正躺在路中央,似乎正在地上打滚,这时候拍摄使用的是前置镜头。

街景车没有撞死驴

  在第二张照片中,街景车的前镜头拍摄到,驴已经站起并走到了路的左边。

街景车没有撞死驴

  下一张照片是从街景车的后镜头拍摄的,显示驴正在路边,目视着街景车远去。

街景车没有撞死驴

  因此,博茨瓦纳的那头驴并没有被谷歌街景车撞倒,那只是人们搞反了街景车前后镜头所产生的错觉。

提高效率的秘诀

  译者按:Aaron Swartz是个传奇般的人物,他是一个网络奇才,也是一个资讯自由斗士。此前笔者对他一无所知,但早就受益于他的智慧。大学阶段,笔者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来自于Google Reader,而RSS是他14岁跟别人共同创作的作品。天妒英才,美国扭曲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司法体系更是将他逼上了绝路。Aaron Swartz自杀是自由互联网世界的一个悲剧,作为Google Reader的深度用户,笔者十分感谢他在RSS中的贡献,因此,笔者把Aaron Swartz的这篇著名的《HOWTO: Be more productive》翻译成中文,向他致敬。

  总是有人这样说:“把看电视的时间用于写小说,你早就完成一部大作了!”这确实让人很难反驳,因为把时间用在写书上无疑比看电视更好。然而,这个论调隐含这样一个假设:不同种类的时间是“可互换的”。你可以轻易用看电视的时间来写一部小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时间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如果在去地铁站的路上,我发现自己忘带笔记本了,那么就很难利用这段时间写几段小说。工作时,如果总是被打断的时候,你也很难集中精力有效利用时间。有时候,还有心理作用影响时间的质量:当我兴致不错时,就能积极、高效地工作;而身心俱疲时就只能去看电视了。

  如果想提高效率,你就一定要遵循以下准则:首先,你必须充分利用每一类型的时间;其次,你得尽量让时间变成优质时间。

  有效利用时间

  选择值得的工作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至少我是这样被教育的)因此为什么要把这短暂的生命浪费在愚蠢的事情上?人们很容易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然而你更应该扪心自问:我能否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些更重要的事情呢?你也许很难直面这种诘问,(如果你遵循这个法则的话,就会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你不在做这世上最重要的事呢?)然而,每前进的一小步都会提升你的效率。

  这并不是说你终生都忙于垂名青史,至少我肯定没有(毕竟,我还在写这篇文章呢)。但它绝对是我衡量生活的标准。

  一心三用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专注于一件事情有利于我们高效完成任务。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此时此刻,我正调整姿势、锻炼肌肉、喝着饮料、清理书桌、跟我的兄弟聊QQ,当然我还在写这篇文章。在过去的一天里,我曾为这篇小文做些准备工作、读了一本书、吃了点东西、回复了几封邮件、与朋友们聊天、备份硬盘,还整理了我的阅读清单。而在过去的一周里,我参与了好几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读了几本书,研究了几种编程语言,并提出了一些我的看法,等等。

  一心三用能够让你在不同品质的时间里都能工作。此外,当你在一件事情上卡住,或者感到无聊时,你可以做些别的事情。(这也给你的头脑一些活动活动的时间)

  在一段时间内做多件事情也能够让你更富有创造力。创造力就是能够把在别的领域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当下的工作中。如果你同时做不同领域的多个项目,你就能借用很多奇思妙想了。

  列张清单

  同时做多件事情其实没有那么难——更多的人想同时做无穷多件。但如果你试图把它们一股脑记在心里,你脆弱的心灵会马上崩溃。这种同时记住所有要做事情的心理压力简直能把人逼疯。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把他们都写下来。

  一旦你有这样的事项清单,你就能按部就班地组织工作了。比如说,我的事项清单是编程、写作、思考、跑腿、阅读、聆听和观察。

  其实很多大项目包含一系列工作事项。举个例子,写这篇文章就包括阅读有关拖延症的文章、思考各个章节、遣词造句、发邮件问人问题等。这些事项都是除了写作之外必须执行的实际工作。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每个事项,这样当你有合适的时间时,就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工作。

  整合清单与生活

  一旦你有了这个事项清单,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记得看它,最好无论你要做什么之前都能注意到事项清单。例如,我把最近正在读的书放在桌子上一摞书的最上面。这样每当要读书时,我只需打开最上面的那本。

  我也这样处理电影和电视节目。每听到值得一看的电影,我就把它拷贝到我电脑中一个特殊的文件夹里。,每当要看电影时,我就直接打开那个文件夹。

  我也想过一些更深入的方法。例如,当我检查博客更新时,就有一个网页带着我“待读”文件夹里的文章弹出来。或者当我休息时,就弹出一个工作小贴士的网页。

  提升时间质量

  上面的建议已经能够让你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然而更重要的是你得让时间变得更优质。很多人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上学或上班这种无聊的事情上。如果你在工作或者上学,显然你应该停止浪费生命。为了进一步提升时间质量,你需要做些别的什么呢?

  减少生理限制

  随身携带纸和笔

  我认识很多有趣的人,他们都随时携带某种口袋笔记本。纸和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以立即使用的。你可以随时给别人写东西、做笔记、或者涂鸦想法等。我甚至在乘坐地铁时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过去经常这么做,但现在我随身带着智能机。我不用它发送信息,但智能机能让我随时随地都有阅读材料(电子邮件),它也能把我随时记下的笔记推送到电子邮箱的收件箱,而收件箱里都是必须马上处理的事情。)

  避免被打断

  对于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你应该避免被打断。最简单的方法是去个没人打扰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跟身边的人约法三章:“当我房间的门是关上的时候不要来找我”或者“我带上耳机时,你就在Q上给我留言”(然后你就可以一直工作到闲下来才去看QQ留言)

  你不会希望做得太过份。有时如果遭遇了劣质时间,你就应该去做些别的事情。比如说:去帮别人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就比坐在电脑前刷微博强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要约法三章:当你真的无法集中注意力时,你是可以搭把手帮他们做些别的事情。

  缓解心理束缚

  吃饭,睡觉,锻炼

  饿肚子或者疲惫或者焦躁时,你正遭遇劣质时间。解决方法很简单: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不高兴了就锻炼。我自己有时候也做得不好。我不喜欢找吃的,所以就经常饿着肚子工作,一直干到累得自己也没力气拿食物了。

  工作中,人们容易这样对自己说:“我也觉得累了,但现在还不能休息。我还没干完呢!”实际上如果你先小憩一会儿,剩下的劣质时间就会变成优质时间,你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而且早晚你都得睡上一觉。

  其实我不经常锻炼,似乎我也不是告诫大家要积极锻炼的最佳人选,但我正努力尝试增强锻炼。躺着看书时,我会做仰卧起坐;步行出门时,我往往跑着过去。

  与开朗的人为伍

  缓解心理束缚非常困难,然而跟开朗的人交朋友对此有益。我发现自己跟Paul Graham或Dan Connolly聊过之后,就更享受工作。他们简直就是在辐射正能量!人们通常认为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见外人,就能够开始工作了。但令人泄气的是,这种方式实际上极其低效。

  分担工作

  即便你的朋友不开朗,跟他一起解决难题也比一个人独自承担强。另一方面,帮你分担工作的朋友也能监督你干活,你不会分心做别的。

  拖延症和精神力场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试图回避一个的问题。那些效率低下的人们的关键原因在于拖延症。每个人都在拖延,并不只有你,这是一个肮脏的小秘密。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对付拖延症。

  拖延是什么?对于外界观察者而言,拖延就像你在做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或者刷微博),而非做你应该完成的工作。(这通常会让旁观者觉得你又懒又赖)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拖延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曾经花了好长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对此,我最好的描述是你的大脑给任务事项施加了一种精神力场。玩过磁铁的人都知道:同极相斥。移动磁铁时,你能够感受到磁场线的边缘;而如果你把同极磁铁放在一起,磁场会把磁铁相互推离。

  精神力场就跟磁场的工作原理一样。我们看不见,但能够感受到它。你越是努力像完成某件事,精神力场就把你往反向推得越远。

  正如你不能通过蛮力把两块互斥的磁铁固定到一起一样:你一松手,他们就会分开,我从来没能纯粹的利用意志力来克服精神力场。恰恰相反,你应该足够机灵:只需转动磁极。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精神力场?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作本身难度较大,二是自己被人指派需要工作。

  面对困难

  分拆工作

  工作困难的第一个原因是过于庞大。假设你希望编写一个食谱整理程序。没有人能坐下来马上开始编写代码。创造一个程序只是是目标,而非具体可执行的工作事项。工作应该是具体、特定的一步,能够带你走向目标。像“画一个虚拟窗口能够显示食谱”这种工作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这一步开始,你知道能做什么了。

  当你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变得更加清晰。你要构思食谱的构成,做什么样的搜索功能,如何构建食谱数据库等。马到成功,势如破竹。当你全心全力投入可执行的每一步时,难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对于我的每一个大项目而言,我都会思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然后把它们列入分类事项清单中(见上文)。而每当我暂停某个项目时,我都会在清单里写下一步的计划。

  简化工作

  工作困难的第二个原因是过于复杂。比如:写一本书就看起来很艰巨,所以我们要从一篇文章起步。如果一篇文章也嫌太多,那就先写一段文字。最重要的是你要开始着手做些事情。

  一旦起步,你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评判和理解工作中的困难。改进已有的工作可比从一张白纸做起简单多了。如果你顺利地写出了段落,或许它可以变成一篇文章,然后是一本书。一步接一步,一部宏伟的著作就这样诞生了。

  思考难题

  通常情况下,一点灵感是解决难题的关键。如果你不了解某个领域,显然你需要做些调研: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先找到一些感觉;然后试着进一步全面了解该领域。而后,处理一些小问题练练手,检验一下是否掌握要领。

  被分配的任务

  这是指那些你被要求完成的工作。无数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你试图激励别人做事情时,他们就倾向于不合作或者故意做得很差。胡萝卜加大棒这种外在激励似乎杀死了心理学家口中的“内在动机”——你对困难的天然兴趣。(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被重复研究、也是被研究得最透彻的领域:有超过70项研究证明奖励会破坏完成任务的兴趣)人们内心深处似乎抵制这种被要求完成的任务。

  奇怪的是,这种现象并不仅局限于别人,甚至当你告诉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也会出现。如果你告诉自己:“我应该做XX,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突然之间,XX就成为世上最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YY成为你当下最该做的事情时,原来的XX就变得可爱起来。

  创建虚假任务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种解决方法:如果你想做XX,就告诉自己要做YY.不幸的是,这样有意骗自己有些困难,因为你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以,你要更加鸡贼才能骗到自己。

  比如让外界分配任务给你。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研究生必须完成的毕业论文,只有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他们才能毕业。因此为了避免写毕业论文,研究生们乐于完成其他困难的任务。

  这种虚假的任务必须看起来十分重要(你只有写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又庞大(你要完成数百页文章),但实际上不完成也不会死。

  不要给自己布置任务

  我们很容易说:“好吧,我需要把眼下的一切都放一边,集中精力完成这篇文章。”更糟糕的是,你甚至想用一些奖励收买自己,比如“如果我完成了这篇文章,就吃颗糖果”。但是最糟糕的还是让别人强迫你做。

  这三种情况都非常容易发生,我也都用过以上手段激励自己,但完全适得其反。因为你已经是在给自己分配任务了。然后,你的大脑会尽可能逃避这些工作。

  把事情变得有趣

  我们往往被告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实际上解决难题差不多是我最享受的工作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仅能让你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更能让你收获解决难题之后美妙的成就感。

  所以,驱动自己做事情的秘诀不是说服自己必须要做,而是告诉自己这很有趣。如果它真的很无聊,那你就把它变得有趣。

  我第一次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时,正在读大学。那时候我被要求写论文,其实写论文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但它是被强加于我的。谁自愿写那么长地论文以讨论两本书的联系呢?为了让它变得有趣,我就从把论文变成我自己的小笑话开始。我决定用不同的风格写一段段文字,尽我所能地模仿各种各样的言论。(这样做还有上文讨论过的好处: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使事情变得更有趣的另外一个方法是解决模型问题。例如,与其构建一个Web应用,不如建立一个Web应用的框架模式,然后把该Web应用当作一个模型APP。这样不仅会让任务变得更有趣,工作的成果也往往会更有用。

  结论

  关于效率确实有很多误区:比如时间是可以替换的,专注做一件事情更高效,自我奖励能提高效率,艰难的工作都是苦逼的,拖延症是不正常的。这些误区的共同本质在于:扭曲你的天性。

  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如此。你难道是真的喜欢写无聊的文章或记录毫无意义的备忘录吗?如果社会强迫你这样做,你倾听内心,咆哮出内心的呼喊。

  如果你在努力做一些值得为之付出的事情,就更不应该关闭心灵的窗户了。恰恰相反,高效的真正秘密在于倾听身体的声音。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累了就休息,做有趣的事情。这看起来如此简单,没有任何花哨的言语,也不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更不像那些人生导师的忠告。听从内心看起来就像常识,但社会的羁绊使得我们都误入歧途。如果你真的希望变得高效,很简单,是时候转身了。

提高效率的秘诀

  来源:投稿,作者:Eason     原文链接

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

陌陌的激情和迷惘

  2012 最风光的移动 app,陌陌应当属其一。用户数千万,融资千万美金。约炮营销无孔不入,一时间被各类媒介奉为“约炮神器”。人性深处深渊之一就是色欲,只要沾上这个,产品没有不火的道理。

  悲催的是,色欲的产品始终上不了大道,过度的约炮营销使陌陌变成了烙上了色欲产品的标签,无法抹去。

  陌陌3.0来了个大转弯,约炮都变成敏感词了,曾经骚的过火三版女郎,突然要从良变成端庄正经的良家妇女,这种转变谈何容易。三观都碎了一地。

  陌陌的发展几乎可以说追随了当年 QQ 的神迹,不过时代完全不一样了。QQ 刚起来的时候,有一本流行小说对 QQ 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那就是流行一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本网恋小说红遍大江南北,给无数�丝男青年一个寻找“轻舞飞扬”的美梦。QQ 在当时正处于发端期,借着陌生人交友的神风迅速摧城拔寨,各地乡镇网吧的荷尔蒙过剩的无聊青少年们每天 QQ 上搜寻异性朋友。马化腾一边为用户暴涨而高兴,一边为不断瘫痪的服务器忧心忡忡,烧钱烧的面露菜色都撑不下去,几乎要以百万的价格卖出。可惜当年大佬们看不上这个小企鹅,眼睁睁的看着 QQ 一路达到市值千亿的规模。

  陌陌抓住了移动互联网发端的机会,更投机更情色,直接抛出“约炮”营销,装上了陌陌,仿佛已经触摸到姑娘的蕾丝花边。现实是无情的,用户会用脚投票。不管怎么营造各种约炮神话软文,这种神话终究是要破灭的,用户约炮的梦想破灭之后,陌陌的活跃度在营销高潮中快速下降,从而到了必须转型的边缘,当然这里面也有过度色情营销带来的政策风险。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本正经的陌陌 3.0,还有“不排除陌陌改名”的各种可能。QQ 是无法复制的,陌陌没有选择 IM 这条道,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IM 是腾讯的大本营,这么多年只有微博以媒体的形态稍稍撼动了一下 QQ,马上就被微信打回去了。做 IM,死路一条。

  陌陌经过了一段野蛮生长期后,进入了青春期,激情仍在,不过看上去很迷茫,不知道方向在哪。陌陌 3.0 没有新鲜的产品形态,而是烈士遍地的 LBS 兴趣社区交友。如果你在三年前就开始玩移动互联网,就知道三年前就有类似的产品,比如邻讯。邻讯是典型的 LBS 兴趣社区交友,也有周边饭馆点评这种路数,当时铺天盖地还做了一阵子广告,号称千万用户,活跃的群组大部分是各地的各种“色狼怨妇”,在运营了一段时间后,邻讯死亡(最近又回魂了,但和没回魂一样),死因有多种,急功近利、产品臃肿、烧钱过猛、体验不佳,多种原因可以归结为一点,没有互联网基因。但是有互联网基因就一定有用吗,后来林林总总的各类产品诸如颇有名气的街旁、嘀咕、开开等等都是昙花一现,没有名气那就更多了,毫不夸张地说,无名尸成百上千。

  LBS 交友和 LBS 约炮是两个概念,约炮是刚性需求,交友绝对不是。位置交友,最成功的是各个地理位置为维度的社区网。比如像望京网这样区域性很强的小网站,用户不多,但相当活跃,能活下去,上市就别想了,全卖了也没几个钱。这样的社区网其实是小型的社区媒体,尽管也有交友的功能,更多的是小区内的各种鸡毛小事,什么小区热水停了、哪个路口红绿灯坏了,超市在送鸡蛋促销什么的,交友主要是邻里街坊在上面约个乒乓球、羽毛球打打,也有征婚的,但都正儿八经。

  位置维度很重要,在移动互联网产品里面,我认为以后会是标配,但位置不是人交往的中心维度,以位置维度获取资讯比交友靠谱多了。这点,大众点评已经玩的很转了。新陌陌里面也掺杂了大众点评和豆瓣的玩法,似乎还比大众点评多了一层社交的维度,比豆瓣多了一层 LBS 维度。听上去好像不错,但是往往承载过度信息的臃肿产品都很难找到突破点,貌似什么都能做,其实什么都做不成,用户也凌乱,到底这干嘛的。阿里巴巴投资陌陌,是否也有塑造另一个别样的大众点评的想法呢?时间可能会有答案。

  QQ 无法复制,大众点评也无法复制,豆瓣更是想都别想,此一时彼一时。如果陌陌不能拿出一些新技术和新体验的产品,这样的 3.0 形态是令人失望的。还好,陌陌还有时间,而且还有钱,以约炮营销的智慧来打造一个新产品,并非没有期待,只不过现在的产品是完全没有机会的。

  来源:投稿,作者:新浪微博:@柳志卿

谷歌街景车撞死一头驴

  据CNET报道,在谷歌街景地图上,有网友发现在非洲博茨瓦那Kweneng的一条路上,一头驴静静的躺着在路上,显然是被碾压致死,这引发了网友对谷歌街景车的争议。

  谷歌的发言人对此回应说:“我们的街景团队非常重视人与动物的安全。”

  那么,这头驴是否真的是被谷歌街景车撞死的呢?单独根据这一张图片显然无法判断,我们在谷歌街景地图上打开该地点的地图,根据该坐标前后照片对比分析,可以知道整个事件的原委。

  在街景地图上,这头驴在前一张照片还活着。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下一张照片就躺在了马路上。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之后的几张照片,可以看到,这头驴在马路上痛苦地挣扎。

谷歌街景车疑撞死一头驴

  显然,这头驴不会倒着走路,因此,这头驴极有可能是被谷歌街景车撞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