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通过本地文件提高Google Anlytics性能

  Google Anlytics 分析代码是异步加载的,一般来讲不会影响网页性能,但是技术部的网页性能报告里老是提到ga.js的状态为Aborted,说明ga虽然是异步跟踪,但某些情况下对网页性能与加载时间确实存在影响。Google分析代码到底会不会影响网页性能?本地托管ga.js是否可行?本文提供本地服务器托管ga.js的基本思路与实现方法。

  Google Anlytics 分析代码是异步加载的,一般来讲不会影响网页性能,但是技术部的网页性能报告里老是提到ga.js的状态为Aborted。出现请求Aborted状态,意思着这个请求被终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处于某个特定地区的网络环境(你懂的)。那如何解决非GA代码请求ga.js的加载速度?网上找到的方案不多于三种,但基本上都是修改跟踪代码,比如删除http:与https:的判断、忽略cookie残缺性检查等。但是笔者认为:提高ga.js可用性的彻底办法是“本地托管ga.js,将ga.js移植到本地服务器”。本文经过实测,与站长/SEO朋友们分享一下实现过程。

  本地化ga.js:本地托管ga.js文件,网页性能/加载时间神马的都是浮云

  Google分析代码到底会不会影响网页性能?

  跟一些站长,或者网站数据分析师们交流时发现,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GA跟踪是异步跟踪模式,所以不会影响页面性能”。在这一点上,SEO祥子倒有自己的保留意见:是的,2009年底,google analytics推出GA异步跟踪代码,性能相比以前的同步跟踪代码在网页性能方面有了跨越式的提升。但是,祥子根据多年做站与SEO的经验,GA并非有了异步跟踪就万无一失了!

  1。首先,我们要基于一个前提,GA使用的是异步统计模式,大大提高网页性能。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客户端浏览器仍然要下载大约为35.9KB的ga.js文件,而这个文件是从位于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的Google服务器上下载。

  2。我们的网络环境不是非常理想,虽然GOOGLE服务器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对中国用户来讲,成功连接率有明显影响。我曾经查阅过相关的资料,中国用户打开www.google.com的可用率为92%左右,www.google-analytics.com/ga.js 的可能率高很多,但是也就是99.2%上下。这是2011年的数据,进入2012年,情况更糟糕,Google analytics网站更难打开。

  3。ga.js浏览器缓存周期为12小时,而且用户访问使用GA分析的不同网站,加载的是同一个ga.js文件。意味着用户访问不同网站时不需重复加载文件。这是个很好的消息。 但是,鉴于google在中国大陆用户的连通率,现在使用GA分析系统的网站不是太多;受ga.js 12小时缓存周期的影响,如果用户是12小时前浏览过使用GA的网站,将重新加载文件;还有部分没有浏览器从来没有加载过ga.js的用户就更不用说了,网页性能肯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GA代码虽然对网页性能影响的几率很小,但对部分用户来讲仍有加载ga.js文件失败的风险。

  本地托管ga.js是否可行?

  那么,将ga.js本地化能否有效跟踪访问?ga.js是否允许本地化?

  查阅了google analytics帮助中心“本地托管 ga.js 文件”,Google是充许ga.js本地托管的,不过,它似乎并不鼓励这么做。

  以下为GOOGLE关于ga.js本地化的说明

  GOOGLE帮助中心:本地托管 ga.js 文件

  虽然您可以下载文件进行检查,但我们建议用户不要自行托管 ga.js。

  大部分人希望在本地托管 ga.js,是为了避免网站访问者在每次请求网页时都要从 Google 下载该文件。然而,无论 ga.js托管在何处,它都只需下载一次,然后就会缓存(保存)在访问者的浏览器中,以便用于后续网页浏览。

  因此,对于您和您的访问者来说,从 Google 的服务器中引用 ga.js 文件最有利。这样能够确保您使用的是最新版本:只要有新功能和其他改进,立刻就会提供给您。这将有助于我们尽可能确保您报告的准确性。

  本地服务器托管ga.js的基本思路:

  托管ga.js到本地服务器的思路非常简单:

  1。用程序下载ga.js到本地服务器;

  2。定期检查ga.js文件,保持本地服务器为最新版本的文件;

  3。修改并将跟踪代码植入网页;

  4。成功发做分析数据,GA帐户接收报表。

  从google服务器下载ga.js文件到本地服务器,更新周期--每天。

  值得一提的是,ga.js文件会不定期的更新内容,如果使用旧版本的ga文件,可能导致跟踪出现问题,所以需要保持本地服务器ga.js为最新版本,我想一天更新一次,应该没有问题。

  在网页里植入GA代码

  本地服务器已有最新版本的ga.js文件,只需修改页面内跟踪代码即可,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把ga.src修改即可。如果你的网站不使用https://,那么可以对代码进行简化,删除网页是http:或https:的判断即可。以下为测试代码,经过验证,GA接收数据正常。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_gaq = _gaq || [];
_gaq.push([''_setAccount'', ''UA-232915-7'']);
_gaq.push([''_trackPageview'']);
(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type = ''text/javascript''; ga.async = true;
ga.src =''http://www.giigift.com/本地服务器目录/ga.js'';
//因为不需判断页面是否属于https:
//可以把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改为:ga.src =''你的本地ga.js地址'';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a, s);
})();
</script>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支持中国访问Google Blogger的网站设置

  虽然Google的Blogspot在国内无法访问,但Blogspot依旧是国际上最大的BSP之一,其稳定性非常不错,支持域名绑定,并且完全免费,今天我就介绍一种方法,可以让中国的博客用户可以无障碍使用Google Blogger的独立域名,这个方法也可支持所有Google绑定域名的服务,例如Google App Engine、Google Sites等。

  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先购买一个国外的主机,然后在该主机上架设 ghs.google.com 的反向代理,修改网站域名的cname到该反向代理,从而实现Blogger绑定域名的正常访问。

  在具体实现上,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使用国外的VPS或独立主机,只需要修改一下web服务器的设置即可,不过这种方法需要购买的主机价格较贵,性价比不太好。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国外便宜的虚拟主机上,在虚拟主机上,使用php编写代码实现反向代理。现在Google Blogger上设置独立域名绑定,之后再修改域名的解析地址,将其解析到自己的虚拟主机上,在虚拟主机上使用php配置一个网站,对Google目标网站进行反向代理。

  PHP的反向代理程序是基于php-dynamic-mirror这个项目的,这个项目就两个文件,非常简单,适合做网站的完全镜像,不过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原来的项目是直接反向代理目标网站,由于我们已经修改了Blogger的域名解析,因此需要将该php代码修改一行,将$v = $mirror修改为可$v = Google Blogger的IP地址。

  这样,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域名看访问Google Blogger上的网站了,这时候,用户网站解析的IP并不是Google Blogger的IP,而是用户虚拟主机的IP地址,但是调用的程序却是Google Blogger的。

  至于用户如何发布信息,由于目前Google Blogger支持https了,那么用户只要修改一下自己本地的hosts文件,将www.blogger.com的ip地址指向一个可用的ip,即可通过https的方式登录Blogger并发布信息。

  这个方法不仅仅可以支持Google Blogspot,还可支持所有Google绑定域名的服务,例如Google App Engine、Google Sites等应用范围广泛,彻底解决了中国网站管理员使用Google建站服务的可用性问题。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笔者在《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中曾经介绍过人为网络故障的多种方式,但近阶段又发现出现了新型的人为网络故障,此文将为大家进行介绍这种新型的人为网络故障。

  事情的起因是在前几天公司在海外的服务器工作不正常,国内用户访问该服务器上的网站要么只显示一个标题,然后一直处于加载之中,要么就是无法连接到服务器。经过自己的试验,发现一旦访问了服务器的网站(或者连接了服务器的SSH),五分钟之内便无法和服务器进行通讯,五分钟之内PING全部超时,过了五分钟后恢复。而且经常是网页传输到一半就无法和服务器进行通讯了,所以出现了有时候网站要么只显示一个标题,然后一直处于加载之中,有时候无法连接到服务器的情况。如果五分钟后再次访问服务器上的网站,则此现象就再次重复出现。

  为此,为了诊断故障原因,在无法访问服务器的五分钟内,关闭了服务器的iptables并使用了路由跟踪工具,结果如下: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从路由跟踪的结果发现,最后一跳是74.117.63.66,查询IP所在的地理位置显示此IP所在地为美国,经过《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文中介绍的方式判断,似乎问题出在美国的网络部分。为此,和美国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了联系,同时提供了路由跟踪结果。不过,提供商那里经过检查并没有设置过任何屏蔽IP的机制(包括根据访问后屏蔽五分钟的机制),需要排查国内自己本地网络的问题。

  经过思考,猜想是否有可能是防火墙进行了反向屏蔽:如果网络数据包中的源IP为国内,目标IP在国外,则放行;如果网络数据包中的源IP为国外五分钟内临时被屏蔽的IP,目标IP为国内,防火墙则丢弃该数据包。如果是这样,也就能解释通为什么最后一跳是在美国,但却是防火墙的屏蔽。因为国内发往国外的数据包永远被放行,所以海外服务器可以收到数据包,而在前13跳中返回数据包的IP地址都不在防火墙的黑名单之内,所以TTL超时的数据包仍旧可以发回国内的IP地址(路由跟踪工具的原理就是每次TTL加一,每次经过路由器则TTL减一,如果减到零那么路由器会发送TTL超时的数据包给源IP)。最后一跳之后由于海外的IP地址被屏蔽,则数据包无法送达国内的IP地址。这么解释就可以解释得通为什么最后一跳在美国,但却是防火墙的屏蔽了。

  但猜测归猜测,证据在哪里呢?

  为此,使用了其他代理工具连接上服务器的SSH,在被临时屏蔽的五分钟内反向路由追踪国内无法访问网站的IP地址,结果如下: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从反向路由追踪结果看,最后一跳是202.97.33.101,地理位置查询该IP属于“上海市 电信骨干网”,从而验证了猜测。而反向追踪的第一跳74.117.63.66又正好是正向路由追踪中的最后一跳,又再次验证了猜想中的正向路由追踪中的最后一跳之后的IP地址(也就是服务器的IP地址)被屏蔽的情况。至此,问题已经明确。

  之后,又再次在五分钟临时被屏蔽的时间内反向追踪了上海的其他IP地址,显示可以正常访问,并不影响服务器访问国内的网站,只有国内的IP地址首先对国外被屏蔽的IP地址发起通讯才能触发被五分钟临时屏蔽:

人为网络故障的新方式

  而《如何区分国内上网环境中不同的人为网络故障》中介绍的通过国内IP路由跟踪国外IP进行判断是国内人为的网络故障还是海外的网络故障在一些情况中将不再适用。

  来源:投稿,作者:DavidSky,作者E-mail:lehui99 (at ) gmail.com

2013年1月11日星期五

韩国媒体猜测谷歌重返中国

  美国新墨西哥州前州长比尔·理查森和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一行1月7日抵达平壤,对朝鲜进行私人访问,四天时间,代表团见到了朝鲜外务省官员,参观了金日成综合大学、平壤的计算机中心,并与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交流。

  此次访朝,全球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施密特随行。他表示,此访最大收获是了解了目前朝鲜的科技发展水平,希望朝鲜能推动互联网技术发展。

  韩国 《文化日报》猜测,认为谷歌代表团访朝有可能是为了“重返中国市场”。报道援引韩国IT业内人士分析称,谷歌事实上是不可能在“全世界最封闭”的朝鲜开展互联网业务的,因此施密特是想通过访问朝鲜与中国政府改善关系。

  对于谷歌搜索能否重返中国,我有着较为矛盾的心情,如果重返的话,能让更多人使用谷歌搜索,是件好事,但是,我目前使用体验不错的非过滤版谷歌搜索可能就会被替换为过滤版,这又让我不得不使用国外的谷歌搜索,从而降低我使用谷歌的体验,这实在是一件矛盾的事情。

  目前情况下,不使用一些特殊的技巧,使用谷歌搜索的确很痛苦,“麦当劳”、“长江”、“胡萝卜”、“钓鱼岛”这些很平常的字词都不能谷歌搜索,一搜就“连接被重置”,好在现在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避规这个问题,但是普通的大众网民可能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正常使用谷歌搜索。谷歌对这种高强度过滤曾经进行过抗议,但最终也不了了之了。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C2B电商三种主要模式的分析

  在过去的一年中电商领域血雨腥风,尤其是天猫、京东、苏宁、当当、易讯等B2C电商打得不亦乐乎。而随着B2C领域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C2B模式也在天猫“双11”的预售后慢慢为更多人所知。目前的中国电商市场,C2C领域淘宝是绝对王者,B2C领域中平台式的天猫也稳坐第一,而自主式的京东、易讯、苏宁等几家在争夺第二的路上也没有给其它人留下太多机会,但C2B领域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空白,那么C2B领域会是电商的另一条路或下一个方向吗?

  其实C2B的概念比较泛化,形式也是比较多样化,根据一号店董事长于刚说法,常见的C2B模式有:聚合需求形式(反向团购、预售)、要约形式(逆向拍卖,客户出价,商家选择是否接受)、服务认领形式(企业发布所需服务,个人认领,类似威客)、商家认购形式(个人提供作品、服务,等待企业认领)、植入形式(软文)等。而目前看来电商的C2B模式主要依靠的形式还是聚合需求形式和要约形式,同时个性化定制也是一个重要的模式,下面我来分别说一下我的看法。

  聚合需求形式

  通过预售、集体团购等形式可以将分散着的用户需求集中起来,对于一些还没有生产的出的产品,可以根据集中的需求进行快速的生产,在用户需求完全表达的理想情况下,这使得商家的供给可以正好与用户的需求匹配,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对商家而言,即需即产实现了零库存,使库存成本趋零,而由于已经知道需求的分布,甚至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地点进行生产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同时由用户已经付费锁定了收益,商家也不必担心调研时口碑很好的商品大规模生产后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这种形式整体降低了商家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商家的损失。而对用户而言,由于商家的成本降低,通过预售购买的用户可以享受到更低的价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在用“时间”换“价格”。很多用户对一些物品的时间属性并不十分敏感,而低价不及时正好迎合了这些用户的需求。可见聚合需求的形式给商家和用户都会带来许多好处,不过目前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商家是否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迅速生产。一方面如果聚合的需求较少,生产起来单位成本则会很高,商家一般不会做这些产品,而已经预定的用户的感情也许就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如果需求较多,商家是否有能力实现快速生产?虽说弱化了时间属性,但时间过长的话用户必定不能忍受,此外还有一个行业问题,比如服装等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强调发布的时间,也许就不适合这种形式。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在发布预售或团购时就注明预售数量达到多少时该预售生效,让用户有心理准备,同时商家要衡量自身的生产能力和运送能力能不能达到即需即销的要求,也许通过与其他商家或平台共同合作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但关键还是商家的能力与规模。聚合需求形式整体上说还是有着较大的用户群体,如果商家有足够能力,这种形式还是很有发展空间的。

  个性化定制

  由用户提出个性化需求,商家根据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用户为此付出一定的溢价,听上去不错但做起来很难。目前其实也有一些商品在销售时可以个性化定制,但这个个性化一般都仅仅是针对某个小模块,比如iPad mini订购时背面的刻字,又比如购买手机时外壳的颜色和样式等。这些定制可以给用户带来一定的个性化元素,让用户体会到产品的不同,但这还不够,仅仅是某一个模块的定制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某一商品的外观、功能、包装、销售过程等都应该实现个性化的定制,这在目前看来并不容易实现,但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人们都有从众的内在倾向,也可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想让自己看起来与众不同,打造唯一属于你的产品,这会迎合许许多多用户的需求。当然,为了这种个性化用户也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目前为个性化埋单的理念虽有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普及,随着人们自我展现需求的不断加强以及个性化的不断升级,为个性化埋单,买属于自己的产品的理念终会深入人心。这种深度个性化的定制也对商家的设计与生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如何让产品更有可配性,同时要为生产做铺垫,要考虑这样的个性化是否有利于生产?生产流程也需要一定改变,这无疑会增加成本。可见个性化定制同样要求着商家有着较强的实力,普及真正的个性化定制还尚需时日。

  要约形式

  这种形式的典型例子是priceline,即将销售方与购买方的传统位置调换了一下,用户自己出价,商家选择是否接受。从商家角度而言,这种方法最理想的状况使消费者剩余趋零,提高利润。所谓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间的差距。比如一款商品价格为50,用户A愿意为这款商品支付55元,用户B愿支付60元,那么用户A消费者剩余为5元,用户B为10元。对商家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将商品55元卖给A,60元卖给B,但由于50元的公开定价使得商家在A、B用户身上损失了15元。而要约模式对商家而言将价格隐藏,根据用户的出价来进行判断是否销售,这种方法可以降低消费者剩余,对商家有利。对用户而言,如果对一款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是60元,尽管产品实际价格为50元,尽管用户都想越便宜越好,但在你不知道实际价格时,60元买到了产品同样会让你感到高兴。上面说的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在真正的要约模式电商中不可能只是商家得利,如果仅是某一方得利而造成了不平衡,那么这种模式也不可能长久。这种C2B电商的问题在于买家之间如果可以互相联系,那么就可以都用较低的成交价格进行买卖,而如果买家可以有较多次的尝试,从低价开始慢慢提高,甚至可以测出产品的实际价格,也就失去了这种要约模式的意义。在设计要约形式时规则十分重要,对用户的保护也十分重要,如果用户多次要约都以商家拒绝而结束,那么我想用户也不会第二次再访问你的网站。以高于产品成本一定区间内的价格销售,给予付溢价较多用户赠品或更好的服务等超出用户预期的体验,给多次要约失败用户一定补偿和鼓励,也许会有助于这类网站的稳定发展。这种模式相对较为新颖,可以吸引一定用户与商家,但设计与规则是重中之重,同时如果站内商品在别的公开平台可以查到价格,那么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提供服务这种不好公开比较衡量的商品还是更合适一些。

  总得来说C2B模式一定会是趋势,但一方面而言普及还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不一定会是直接出现大的C2B模式的电商,可能B2C类的电商都会慢慢向C2B方向过渡实现双模式并行,对一些商品B2C,对另一些商品C2B.B2C电商行业竞争如此激烈,也许谁先抓住了C2B这个方向,谁就能像盟军在诺曼底登录一样开辟出第二战场,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投稿,作者:回首之泪,原文链接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2013电商格局分析

  寒冬,在电商这个行业里,是从未有过的。因为:电商等于生意,倘若把电商寒冬理解为资本市场的不给力,投资人不给钱烧,那生意就演变成了模式。

  而踏踏实实想做生意的我,一直以来,关注的只是市场的变化、用户的需求和竞品的分析。通过以下数据,我们不难发现,电商的市场交易规模,逐年增长,且从未有过寒冬。

2013电商格局分析

  当然,从增长率考量,电商市场确实有所明显放缓。但这一切,对于从事电商行业以及热衷于网购的用户而言:是好事,并非坏事!

  因为,这一切又一切的变化,意味着,自2013年起,整个电商行业,无论是平台商还是品牌商都将面临一次大的服务升级!同时,面对此次升级,电商行业的配套体系也将会面临一次服务升级的大改革!

2013电商格局分析

  而将其现象定义为:新一轮电商行业服务升级的开始,即,电商元年!

  新一轮电商行业服务升级的开始

  之所以说,这是新一轮电商行业革命性升级的开始,其原因在于:

  1、市场规模的增加:早一两年,电商市场规模的增加,引来了无数带钱来玩的商人,涌入电商市场,而这些家伙们,几乎个个都是在大手笔玩耍,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则为混乱场景比比皆是,好东西卖出了白菜价。但无奈的是,白菜价只留住了用户的身子(账号),没能留住客户的心(忠诚度);

  2、市场增长率放缓:不管你信或者不信,用户虽然都在那里,但是随着增长率的放缓,其面临的结果则是自2013年起,市场交易规模会增加但幅度会递减。由此,催生的结果则是电商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大,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合作也会越来越明显,品牌与品牌之间的差异化,也会越来越明显,品牌与品牌在同一平台的战争则会更加惨烈。

  电商元年里的变化

  对于电商的变化,笔者打心眼里认为,从源头入手才是变化的开始。而电商的源头,无非为供应链、物流、服务、广告、渠道等等。当然,这些资料网上很多,结合自身情况吃透他,组合使用则势必大成,而这些,大家可以去大麦博客留意并关注,在此不做具体分享。

  谈谈变化!自元年起变化将会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与并购:通过数年的电商征战,电商行业通过“吸金大法”使得各平台之间确实都有了不少优势资源,而这些资源,笔者将他理解为:用户忠诚度、细分行业影响力、物流仓储体系和电商行业影响力等。

  由此,才会出现当当牵手天猫(当当牵手天猫,只是图书而已);红孩儿被易购并购(红孩儿是母婴,而妈妈们的购买忠诚度都极高);乐淘自营品牌的各渠道强势进驻。而这些,实际上就是整合与并购的开始,彼此之间借力使力,水乳交融!

  而目的,则是为了盈利,苦哈哈单打独斗的广告投入时代逐步进行理性调整时期

  2、政府管控:平台与平台之间的恶斗,叫好的是百姓,但叫苦的是品牌商!好东西卖出了白菜价,而留住的只是客户的身子(注册账号),没能留住客户的心(忠诚度)。这首先是不正当竞争,其次是不利于各行业品牌在电商行业的良心生长,最后因为疯抢抢购所导致的物流不及时也不利于用户体验!

  由此,在推广、宣传、引流上,因为有了政府管控,我相信对于电商从业者自身的计划性以及活动的可执行性上,都会是新的挑战!

  3、盈利拐点:元年以前是模式,因为那时用户对电商压根没兴趣!同时,智慧的刘强东同学也在模式期为盈利拐点基本布局完了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而我们都知道,电商销售本身是赚钱的,赔钱的部分是物流费用、广告投入和人力成本,但用户习惯已经培养成型,物流体系也逐步完善,在加上订单量规模级的增长。那也就意味着,每单少投入1块钱,则意味着什么!

  当然,完全盈利在元年也很难实现,但是有句话叫做少输为赢!

  4、服务性管理:很多做电商的品牌,其实对于电商的概念非常模糊,对其电商的理解仅在于做电商就是卖图片;做电商就是大投入;做电商就是有爆款等等上。而服务性管理,则是提示平台转化率,帮助品牌商建立销售信心的表现。而在这里,智慧的逍遥子同学在多年前就为此做了服务。

  当然,品牌与平台的合作可以理解为男女夫妻间的结合,但没有人说,找了老婆就一定会帮你生儿子。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能力!

  5、技术驱动“送水”服务:各平台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如,一淘的比价服务;蘑菇街的女性购物社区;动米网的健身行业垂直推荐。都将催生出新的市场机会,而这些机会带给品牌商的,则是大量的精准用户;对于平台商而言,则是优质的用户流量;对于轻电商的开发者而言,则是大量的用户需求和丰厚的返利回报。

  当然,“送水服务“对于品牌商和平台商都是需要支付给轻电商平台费用的,但这些费用,会比起硬广市场投放,更有价值且便宜很多。

  6、微社区营销:“微”的含义,则是碎片化立体营销(个人理解)。无论平台商还是品牌商,对于“微”的价值,不能小事!他将意味着,当你发起一个成功的营销事件后,用户可能在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挤公交的时间,都将购买其商品,为你带来剧增的订单量。

  当然,对于“微”的含义,真正理解者胜少,其原因在于:这不仅仅只是对商品或者渠道能够玩转,就能做的游戏。借助“微“,同时引申出来的行业机会,则是“微”营销的市场机会。

  结束语

  电商等于生意。且电商这个生意的背后,因为物流和广告投入的费用高,由此,对于电商所售商品的附加值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由此输出的结果则是:一味追求低价策略的品牌,肯定会被平台、用户、物流、广告玩死。

  在2013年,我们是新的起航,但而无论格局如何变化,基础是根,大树之所以可以由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其原因在于根深。而电商呢?也是如此!

  来源,大麦博客投稿,原文链接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Adobe CS2提供免费序列号

  据Adobe官方博客报道,自2012年12月13日起,因为技术故障,该公司已停止使用Creative Suite(CS2)产品及Acrobat 7的激活服务器。

  这些产品大多是7年前发布,很多已经无法在最新的操作系统上使用。但是,为了确保早先购买了这些产品的老用户重装软件后可以正确激活他们的软件,Adobe为这些老用户公布了一批可用的序列号,这也意味着,人们可以免费使用Adobe CS2套件的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软件了。

  在中文版页面中,只有 Acrobat Standard 7.0、Acrobat Pro 7.0、Acrobat Standard 8.0 可选择,不过进入英文版官网后,可以下载完整的 Adobe CS2 以及独立的 Illustrator CS2、InDesign CS2、Photoshop CS2 等软件。目前Photoshop的最新版是CS6,不过对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CS2已经足够使用。

  Adobe在官方论坛重申,从法律上讲,只有现有CS2授权的用户才能下载安装和使用该序列号,其他用户虽然也可以使用,但这并不意味这Adobe在提供免费的CS2软件。

  下载地址:http://www.adobe.com/downloads/cs2_download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