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产品需求背后的用户动机

  在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时,产品负责人需要透过简单的需求现象,寻找用户针对这种需求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 当我们使用 Foursquare、街旁签到时,这一行为有什么目的?
  • 当我们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时,我们的动机是什么?
  • 我们为什么会积极支持 Kickstarter 上的项目?

  用户需求与用户动机

  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可以说是当前产品构建时,最流行的一种设计思想。这种方法的核心思路是:用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户知道自己为什么使用一款产品、很清楚自己想要的功能是什么、自己已有偏好的使用习惯,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将用户的参与纳入到开发的每一个阶段。围绕用户的需求来进行产品的设计,而不是强迫用户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来适应软件开发者的想法。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不仅要求他们分析和预测用户可能会如何使用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真实的使用环境下、利用实际用户的反馈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这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于产品设计人员来说,弄清新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一个问题是,用户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他们对自己的需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福特汽车创始人 - 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们作为反面案例引用:“如果听用户的,我们根本造不出汽车来,用户就是需要一匹快马。”苹果已故 CEO Steve Jobs 也有类似的言论。在他们看来,只听从用户反馈的需求,永远无法做出优秀的产品,Digg 的陨落就是一个盲目听从用户反馈的最好反例。这样的观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用户毕竟不是专家,他可能对于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有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但出于对产品设计细节的不了解,他们的反馈也许并不是该功能的最好实现方式,也不足以作为产品下一步怎么走的直接依据。

  产品策划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Axure 中文社区负责人、著名用户体验设计师尹广磊认为,我们不能光谈需求,而应该谈产品的解决方案与用户需求到底有什么关系。用户动机才是在用户需求与解决方案之间建立联系的最有效途径,这也是产品设计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像警察办案一样,有时候看似得到了合理的人证、物证,但还要解释通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如果犯罪动机解释不通,这个案子可能就不能草草定案。

  用户需要一匹快马,我们给他们培养更快的马就行了吗?对于赛马相关行业来说也许如此,但他们这一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在这个简单的例子里,大多数用户对快马的需求的最根本动机归根到底,只是想要更快的到达目的地而已,而具体通过什么样的工具实现并不重要。在更广泛的产品设计领域,这意味着,我们不该仅仅单纯接受用户的各种功能需求、意见反馈,而应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其宣称的“需求”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动机。这才可谓真正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回头看看,苹果真的不在乎用户的反馈吗?表面看起来似乎如此,但其之所以被誉以行业创新者的形象,并不仅仅来自于天才的设计灵感,而也在于其从用户的动机、而非从用户直接反馈的需求出发的产品思路。

  如何挖掘用户动机

  如果用户无法直接反映他们的动机的话,产品开发人员该如何把握他们的反馈呢?MIUI 产品经理许斐认为,虽然用户的动机往往不会直接展现出来,但我们可以依然从他们的行为和反馈中进行推断和验证。

  对于 MIUI 来说,用户曾经反映过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能够在删除一个应用时,自动用后面的应用图标补上空位。对于这个反馈,该如何处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当然是直接引入这个功能,但这真的是用户想要的吗?

  但对于更细致的产品人来说,其首先要做的是分析用户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用户之所以提出这个需求,主要来自于其对于 iOS 系统的使用习惯(在 iOS 上,当用户删除一个应用后,后面的应用图标会自动补上之前的位置,以保持桌面的整齐,而这正是用户所提到的场景),但 Android 上并没有这个特性。对于用户来说,其实际上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应用图标排列整齐性的问题,他不想在原来的位置留下空隙。

  对于实际解决用户的反馈,应在获知用户反馈背后隐藏的动机后进行。对于更方便整理手机桌面的这个动机,用户所要求的 iOS 式方法是否适合直接引入 Android 为基础的 MIUI 上呢?这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特性问题,由于有桌面插件 Widget 的存在,Android 的桌面不仅仅只像 iOS 那样是一个应用的列表,而是一个丰富信息的展示空间,用户有很大的灵活性来自由排布自己的应用图标和插件,比如在一个 2X2 的时钟插件旁边不填满图标,选择留空,而在插件下方放置八个应用图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照搬 iOS 的自动补齐方式,对于插件系统的排布无疑会造成问题。

产品需求背后的用户动机

  MIUI 最终分析认为,用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希望图标会自动补位,但确实偶尔会有这样的使用场景。因此 MIUI 提供了一个特殊模式,当桌面进入编辑模式的时候,用户摇三下手机,图标间的空位会自动补上;但是在正常桌面状态下,保持 Android 的桌面特点。相比单纯的采纳或拒绝用户的反馈,这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用户虽然可能缺少专业知识,但在动机的驱动下,在进行选择时,很多人完全能够做出理性的决策。虽然其外在的行为和言语反馈不能够直接为产品人提供直接的创新线索,但用户不会毫无道理的去做一些事情,其深层的动机是一个产品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并没有问题,但在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时,产品负责人需要透过表面的用户需求,寻找用户这种需求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来源:极客公园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

小米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

  最近看到各种智能手机刷新闻,常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小米即使不是主角,往往也会在文章中被顺便提及作为比较对象,可见小米的强势和品牌知名度。从去年12月1日买到小米手机开始,一直用到现在,一直想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很多新闻里描述的小米往往态度不够亲民,流于新闻稿,而远离用户真实感受。

  小米2明天就出场了,1年过去了,作为小米前10万名用户,感觉小米在这一年内还是紧紧抓住了眼球和实际性价比。虽然后续相类似配置,更低价手机不断涌现。而真实的用户心理是什么?笔者希望可以给其他手机厂家一点启发。

  1.为什么购买小米手机?

  作为一个国内三线城市(四川泸州市)的互联网从业�丝,一直准备购买智能手机。当时来说,笔者家人早就用上一系列苹果产品,从iPhone到iPad,Mac,但是,笔者一直不真正喜欢苹果的产品。一是觉得太贵。二是真心觉得很多不方便。尤其是在越狱和不越狱之间折腾。因为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越狱高手,也没有心情折腾。另外,笔者也不太愿意为应用付钱。(不是绝对不付,但是,很少很少。),另外因为从业互联网,笔者也需要了解和接触安卓的东西。所以,笔者的选择肯定是谷歌安卓系统了。

  但是安卓系统手机不少,当时千元以下的手机已经有一些了。而笔者本来的预算也只是一千元。但是,那些千元手机始终难以吸引笔者积极主动购买。因为当时的内存只有512M,笔者很担心后续的程序运行不了。而这个时候,小米正好有更确实的消息传来,最后公布的价格是2000元。但是,配置总体比较满意。因为当时感觉接近顶级配置,所以,笔者愿意提高一千元的预算。

  2.小米手机当时的优势。

  最明显的优势还是配置高,价格低。这样的感觉绝对不是因为所谓的“发烧友手机”的广告。而是当时其他厂家根本不愿意退出性价比更高的安卓手机,因为他们有线下渠道等成本。而小米的MIUI,团队的品牌度,相关应用等都足够有优势。在二千元的价位,当时的小米是笔者感觉最好的选择。所以,当时的热潮不是虚构,而是大量用户真实的需要。当笔者在12月1日拿到手机后,还以为自己是泸州市第一个拿到小米手机的,结果后来才发现,泸州已经有几十人在前面拿到了。而当时,各种媒体和舆论,网友质疑小米的销量,说是没有人看到有小米的用户,在地铁也没有看到云云。其实当时最被吸引的用户是在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明确知道智能手机,并且有明确需求的人往往就早购买了苹果。比如在四川省会成都的朋友圈,没有用苹果基本你就out了。但是,在泸州这样的三线城市,大部分人除了收入最高的那群体以外,大部分人并没有感觉到智能手机的必要性。而感觉到了差异,有明确需求的人群,就是笔者这样相对熟悉网络购物,关注互联网新闻,并且预算不足购买苹果的人。

  而小米的定价十分准确。二千笔者觉得不便宜,但是又能接受。因为和小米一比,其他手机都像暴利。配置甚至还远远不如小米,更不用说和小米的品质比了。

  3.使用小米中真实的问题。

  首先是照相很差。相对来说,小米手机没有前置摄像头不说。实际照相效果真的不行。但是,因为笔者不是太在乎这一块,所以还能接受。

  其次,重启问题。有1个月重新启动了3-4次。现在基本没有遇到重启了。估计是因为MIUI优化了。后来在网上查了下才知道,重启并非小米的独有问题,而是安卓本身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这个也能接受。

  开始一直没有遇到发热问题,结果在用了大半年以后,这段时间遇到3次发热的情况。

  电池问题也是一个因素。实际用1天也比较紧张。但是,因为小米的电池已经是现在比较大的了,而且是可换的。所以,这方面也能接受。

  重要的通话质量也曾经很差。开始拿到小米的时候,通话质量真的不太理想。但是,后续因为更新升级,现在通话质量笔者感觉没有问题了。

  有个版本对360手机卫士曾经做了某种限制。这点让笔者不舒服。我的手机不需要小米来决定我用什么安全软件。

  4.其他手机为什么无法像小米一样吸引我们?

  因为小米是真正的互联网品牌。而其他家最多做到了是互联网产品。甚至连互联网产品都不是。还是老观念,对用户各种限制。

  上面的问题虽然笔者可以接受,但是其他用户不一定能接受。但是,在网络上,真正购买了小米,使用了小米的用户为什么很少真正说小米不好?其他手机为什么难以真正构成威胁,或者动摇之前的小米购买者?

  比如,魅族手机虽然晚出半年,而且有忠心的粉丝。但是其缺点之一就是电池不能拆卸。因为我们可以想到,现在电池不够用。那么电池不行了还可以换一块。甚至是电池如果出现更大的,那么花点钱换个大的,不用一天一充,也是可以接受的。而魅族自己封死了这块,无论什么理由,就难以让死忠粉丝以外的用户接受和理解了。

  而盛大手机也是可以拆卸电池的,但是根本没有宣传好这一点。虽然这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另外,盛大手机绑定大量自己的应用不说,居然犯了和以前阿里云手机同样的错误,这些应用用户删除不了。让用户产生巨大的挫败感和反感。如果这些应用是用户需要的,用户自然会用。如果不是用户需要的,那么用户在街上花50-100元找人刷机,连系统都不是你的了。而且用户会严重反感这个品牌,怎么会口碑传播?别看小米在网络上被骂惨,但是真正购买了小米,使用了小米的人,往往却会向朋友推荐购买。这是魅族和盛大没有搞懂的地方。

  另外,小米可以方便的自由刷机。事实上,笔者对刷机根本没有兴趣。但是,小米这样开放的态度让我们放心。而阿里云,魅族,盛大这些手机,那种态度让我们生疑。最后换来就是销量反而不大。无法取信用户,损害的其实是厂家自己的利益。

  按照道理说,这些要做并不难。但是其他厂家并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品牌,只懂得堆砌硬件。所以,想法就不同。而目前网络上及时响应,购买安卓手机的用户,恰恰是类似我这样,不懂手机,不想刷机,但是对互联网有一定了解,网络购买经验丰富,很在意性价比的人。

  还有一点,小米是笔者知道的第一家主动细致公布所有配置的手机厂家。之前有没有笔者不知道,但是,起码宣传力度不够。而小米这样公开的方式,让人觉得放心。其他厂家后来才慢慢学会,而且往往还做得不彻底。我们不是手机专家,也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成为手机专家。有一定选择能力的我们,在意的是一种态度,可信任的态度。

  小米做的一切,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就其开放的态度,的确需要一家创业型的公司才会有。就好比哥伦布竖起鸡蛋一样,没有做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很难做到。等到哥伦布把鸡蛋敲破一头,成功竖立的时候,大家又认为太容易。在笔者这样的用户心里,感觉那些品牌还距离小米这样的互联网品牌很远。因为根本没有集中我们需求的痛点。

  真正对小米构成威胁的是360特供机,因为足够低价。

  360特供机的厂家本身并不懂互联网。但是在360的作用下,开始按照互联网的模式来操作和相互配合。比如在产品的配置公布上,产品定价和销售方式上,开始接近互联网品牌。以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魅族为例,价格高了。因为愿意花3000元买手机的人,往往很多已经购买苹果。至少这个群体没有二千元阶段的群体这样大。而降低配置买1299的版本,又显得容易落伍,而且并不是互联网品牌,开放度不够。这些问题在360特供机上同样存在,比如,系统不够MIUI那样好,开放性也不够,但是,因为360特供机的价格,抢先开发了千元用户群体,一俊遮百丑,也打中了用户需求的痛点。

  在去年12月的时候,笔者在知乎曾经预测过小米手机在今年6月底的销量是500万台,当时大部分人在那里预计是30万台,或者60万台居多。不过,笔者因为没有预计到小米的产品受到零件的时间限制,后期手机厂家的快速跟进和价格阻击破坏等。所以,和最后小米300多万台的销量还是有点距离。但是,在米2快要到来的时候,还有谁会怀疑米2可以卖500万台以上吗? 如果小米手机的模式真的不对,手机真的不好,其他手机厂家不会疯狂来跟随和阻击。投行更不是傻子,几年不能退出的投资不是那么容易投下的。

  所以,笔者希望更多的厂家能来和小米学学,放弃一些老套的绑定用户的想法,看看自己和小米模式相比,还差那些点。市场上选择更多,我们消费者才最获益。

  最后因为笔者已经购买了小米1,所以不会购买米2,还准备用几年呢。但是,就像以前笔者免费送小米F码一样,笔者会把自己比较认同的小米手机告诉亲戚朋友,劝他们买。这不就是互联网品牌的特质之一吗? 只有做得足够好,才有这样的效果光坏。

  而明天,有多少手机会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品牌呢?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也看电商企业的价格大战

  昨日,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微博上向苏宁易购、国美宣战道:“京东大家电三年内零毛利”!“从今天起,京东所有大家电保证比国美、苏宁连锁店便宜至少10%以上。”苏宁易购昨也立即作出反应,回应称今起史上最强促销,一场电商大战山雨欲来。

  京东商城为什么要打苏宁大家电?刘强东在微博解释说:“因为苏宁大家电毛利率高达25%,也就是你去苏宁店里购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冰箱,苏宁要赚你1250元!而京东只加150元就可以卖!只有大家电才有足够的价格战空间,其它品类即使便宜也就几元钱的事,没意思!要打就几百几百元的降!”

  舆论普遍认为,这场电商价格大战不管是阴谋还是阳谋、资本战或是公关战,都已把京东商城拖入一种境地:它率先发起了线上与线下渠道的正面战争,以新生之力抗衡传统巨头,已难脱身,成将为王,败则灭亡。

  厂商销售产品,传统的模式是三级价格歧视,即对于同一商品,厂商根据不同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实施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中,制造商对每个群体内部不同的消费者收取相同的价格,但不同群体的价格不同。在每一个群体内部与统一定价相似。

  也就是说,厂商可以对线下的实体零售店的家电产品给予较高的定价,而对于网络商城的产品给予较低的定价,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给予不同的定价策略,以便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实际上,购买大家电的消费者也有两个群体,上网和不上网的,对价格敏感和不敏感的,同一款家电,高收入阶层对于选购体验较为重视,而对价格不计较,他们会选择在实体零售店购买大家电,而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他们对价格较的反应较为敏感,会想尽办法购买到价格最便宜的商品,商家如果选择对这类用户实施价格优惠措施,就会把潜在的消费者变成现实的客户,扩大了销售,增加了收益。

  京东这次的活动主要想告诉大众,上网购买大家电要更便宜,明确针对那些会上网的中低收入消费者,将他们从线下拉到了线上,让他们从家电的实体店来到网络商店。

  然而,大家电类商品肯定需要实际体验才能购买,网站则很难实现对于家电的全方位体验,这样,新的购物方式就诞生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实体店看家电,选定之后去网络商城下单订货,既能销售价格的优惠,又能对商品进行细致的挑选,购买之后的送货以及售后服务其实两者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这样以来,大型的电器商城以后可能会沦为各类大家电的体验店,销售额会面临考验。

  多家网络商城相互竞争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有的网站价格便宜,有的网站则货源充足,少有缺货,消费者选择性多了,就可以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只有一家独大的话,货源数量和价格都可能引起消费者不满。传统厂商的利润将会被压缩,线下的实体零售企业也将被迫面临电子商务的挑战,应对消费者从线下转向线上的趋势,所以这场电子商务战斗可以说是传统零售企业真正转型电商的洗礼,注定对中国电商和整个零售业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012年8月15日星期三

如何引导微博中的话题

  (文/郭鹏程)笔者曾写过三篇关乎微博的文章。如下:《思考微博客》、《微博再思考》、《三思微博》,上述文章可作为下文中的部分背景,供大家参考。

  沉淀过后,往往会有新的思考。《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理念就是“复归”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妨先做以一定的还原,然后再顺着轨迹来探寻,也许会更有意义。

  我们以信息本身为核心,再加之粘性方面的考量,在此维度上笔者将微博分为两方面的关系,即:

  1.基于强关系的“熟悉人脉“体系。

  2.基于弱关系的“话题”体系。

  为了能够有效的传播信息给读者,笔者几易其稿,最终只对上述中的第二点加以分析。

  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文末留有笔者的电邮。

  一.“大V”们的作用——形成中心节点。

  我们从“话题“入手,就避不开新浪微博,这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使然。

  新浪微博中的“大V”们一度很是活跃。很早以前就有人曾说新浪微博是名人们的信息发布场,这个说法在信息早已过剩的今天来看,至少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大V”们往往充当的是信息通道,而非信息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往往信息通道比信息本身更具备价值。

  “大V”们的重要性根本不体现在其本身提供的私人动态,而在于其担当着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举个例子来说明:“大V”们整天的全球跑,在世界各地各种的刷微博,其实作为非骨灰级粉丝的普通用户而言,其意义根本没有你朋友去了趟九寨沟的信息对你有价值,这也就是强关系体系中的价值所在。

  对网络思想及复杂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一下梅拉尼.米歇尔的《复杂》,这里不再赘述,笔者仅在具体层面上来进行分析。

  ”大V“们往往会作为一些中心或重要节点来转发或参与讨论一些话题,起到很强的传染性作用,然后将会引爆整个话题。这里有必要说明下中心节点的传染性作用:在微博体系中,借由用户的粉丝数量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等级,这从信息传播的维度上来讲是很不一样的。以前五岳散人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大体就是说:“在传统社交网站上,发个帖子,大家是对等的,拼的是帖子数量;但是在微博上,没有粉丝的用户做的基本就是无效传递”。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在微博体系当中,僵尸粉基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这个道理。

  二.什么样的话题才容易达到引爆点——最好产生“争议”。

  先来澄清一点:笔者并不认为能够达到引爆点的话题等同于有意义,有深度的话题。

  下面开始叙述:

  作为微博体系,要形成有效的话题很重要。

  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微博网站在做一些所谓的话题引导,这中间其实存在很多误区,往往就在于它们将话题当做了描述问题,例如让用户主动完成“#...#“式的叙述。很明显,这就是没有能够看透用户内心的需求与欲望。我们来拷问一下:让用户主动完成该被动动作的动力与原因何在?答案当然是模糊的。不去除背景知识,只是自内向外冷冰冰的面对用户,这就是社交网站的通病。

  笔者认为,在微博体系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具备含金量的话题,怎样才能引导用户自发而非机械式的完成操作,核心就是如下几字:使话题具备争议性。

  试举一例:当大众看着微博上的”大V”们互相掐架时,基本上就算是产生了一个“有效”的话题。举一反三,可以产生正/负面情绪的话题,都算的上是所谓的“好话题“。

  三.如何行之有效的引导话题——让用户做选择题而非陈述题。

  “争议“出”话题“,所以说就算是想要良性的引导话题,也是有学问的。

  关于如何缔造出好的话题,笔者在这里给出自己的思考:让用户做选择题而非陈述题。通俗的来讲,就是要让用户选择观点站好队。

  微博上的引爆,靠的是观点,而非陈述。但凡描述性的,中立性的,猜谜性的,都是“不靠谱”的引导。它们可以汇集到信息流的主体部分,但是达不到引爆点的效果。所以网站本身不必做这样的话题引导。

  传统社交网站亦然如此,时至今日,天涯为什么依旧火爆?你在天涯上认识几个熟人?天涯的粘性难道靠的是熟人体系构建而成?答案完全相反,你在天涯上认识的人越少越好,人脉关系越弱越好。往往可以“引爆“的帖子都是马甲为之。记住一点:在弱人脉体系中,你和”大V“们的平常化信息都是一样,皆没有多少价值,只有话题才是万能的,唯有争议性的观点才可以给用户以高峰体验。说明白些,不会满足用户欲望的社交网站不是好网站。

  接下来我们由表及里的做一点探讨,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到微博上的“连接“可能会产生涌现。其实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除了KK伟大的《失控》外,还有一本书,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英译名为《The Crowd》,没看过的朋友不妨找来一睹之。我们会发现微博的形态很符合此书中的观点,最终往往会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即:我作为A的粉丝,那么A所述的内容大抵都是真理,A所反对的大抵都是谬论。这样描绘出的结论就会造成”A/非A“的非理性判断,从而形成了具备很强攻击性的集群效应或人浪效应。

  话题放大的是力量,缺乏的是深度思考。一言以蔽之:微博使信息变得肤浅。

  四.总结——不可徒有其表,还是要回归信息本质。

  我们现在看到的微博网站都是朝着越来越复杂的表面方向来做,恨不得把什么功能都加上,把做传统产品的策略都用上。但是其实根本没必要,专业性往往强于多面性,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人会在家中只放一把瑞士军刀来解决所有问题。微博中亦然如此,尽“本分“才是天道,不要一味地追求“术”的层面,而是要回归本质,回归外熵的产品理念。

  微博其实就是一泓信息流,让它先变成活水,这是第一步;再适当的从浑浊的地方搅一搅,引导一下信息的流动方向,方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作者邮箱:catkin.guo(#)gmail.com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云存储的现状及未来

  前些天,随着115外链的关闭,115陷入了一场悲剧当中,115进入新模式的探索。笔者也开始思索云储存的未来。

  大致从2008年云计算概念开始,dropbox,微软的skydrive,115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目前的网盘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容量的文件分享,侧重于分享类型的115,迅雷方舟。

  另一种模式是同步盘模式。dropbox,skydrive,谷歌的gdrive,还有苹果的icloud。今年开始,很多大型网站开始进入同步网盘领域,先后进入的分别有新浪微盘,百度网盘,360云盘。腾讯微云也在上个月开始布局。

  不过眼下,云存储,其实是一个非常混乱的市场,因为这两种模式很多时候是很难界定,所以出现了很多尴尬的情况。诸如金山快盘,金山t盘。迅雷随身盘,迅雷方舟,迅雷网盘等等,更为混乱的是qq网盘,q盘,微云,qq网络硬盘,qq文件中转站…让用户很难去分清。

  混乱的行业最根本的是盈利模式的迷茫。云存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也是很有潜力的市场,可以说,谁赢得云存储,谁就赢得未来。只是,再有未来的产品,也需要有他的盈利模式。

  在笔者看来,最具代表性的云存储方向,不是类似115这种文件分享,而是像dropbox这种同步盘。只有这种才能吧云存储做到互联网的水和电的存在。在这里,我就侧重分析同步盘这种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

  目前主流的同步盘有dropbox,金山快盘,新浪微盘,酷盘,360云盘….目前的同步盘盈利模式主要是提升空间。类似酷盘这种,提升15g,半年30元,提升50g,半年90元;比购买一个硬盘还贵。试问如何去像用户收费呢?在笔者看来,有360这个打着免费的搅局者出现,单靠空间收费,只有死路一条。酷盘一开始空间是15g,360一来就搞了36g,虽然很难一下子弄到36g,不过31g还是很容易就可以弄到。而且需要空间,用户完全可以多弄一个同步软件。

  目前同步盘都开始在软件里,可以打开mp3,pdf之类的格式。这种已经接近云操作系统不远了,可以试想在不远的将来,用户打开同步盘,可以编辑文档,听歌,看电子书,看视频,做笔记,制作图片,即时聊天,拨打电话…….      同步盘越来越可以充当一个文件管理软件。相信用过苹果产品的用户,对于ios没有文件系统,又不能使用sd卡,诸多不便,同步盘弥补了这一遗憾。    笔者以为,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同步盘免费,或者在多一些vip功能收费,但是最重要在电子书,音乐之类方面去找到盈利点。    简单说一下,比方说电子书方向。可以同步电子书的同时,提供标签,笔记,便签等功能。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可以配合做一个资源搜索引擎。对于有想法做搜索引擎方面的,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让用户更便捷的找到音乐,电影,电子书。

  网盘是一个很烧钱的项目,但是网盘也是很有方向的,115三年,悲剧了一回,三年后的网盘,还有谁呢存活下来呢?笔者拭目以待。

  来源:牧野兔投稿,原文链接。http://sky.muyetu.com/blog/258

Chrome常用的SEO插件

  Chrome作为一款常用的浏览器,在IT人中使用广泛,原因不仅是打开速度快,还因为强大的扩展功能。下面是笔者使用的几款SEO插件,虽然功能有限,但方便快捷,用起来得心应手。

  一、Baidu SEO Tools

  这是国内一牛人开发的插件,图标就为百度的爪子,在图标右下侧会有网站的详细PR值。最方便的是,只需点击插件(或快捷键)就可以调出网站的具体信息,比如百度快照日期,百度收录,百度domain数据,爱站百度流量,伯乐网百度流量,谷歌收录和流量,域名信息,服务器信息,备案信息等等,那叫一个爽!唯一一点不爽的是由于信息太多,有时会卡,不过总体上也不影响使用。

  二、Chrome Flag Lite

  这也是国内牛人开发的插件,继承了Ultimate Chrome Flag的意志(Ultimate Chrome Flag已夭折)。Chrome Flag Lite可以用国旗显示服务器地址,并显示网站PR,功能不多,不过方便实用。

  三、Axure RP Extension for Chrome

  这个插件不多说,是Axure插件用到的,属于产品范畴。

  四、AdBlock和Adblock Plus for Google Chrome?

  这个也不多解释,强大的广告屏蔽插件,连百度竞价排名都能被屏蔽(遗憾的是只能屏蔽带灰色背景的推广链接)。

  五、No BaiduAd

  说到百度竞价屏蔽,就不得不提到No BaiduAd。No BaiduAd可谓是百度竞价的克星,不管是有没有带背景颜色的广告, No BaiduAd都可以屏蔽,而且高亮显示和彻底屏蔽任你选择。

  六、NoFollow

  对SEOER来说,NoFollow的作用不用说,而NoFollow这个插件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显示网站上的所有NoFollow链接和图片,方便你在浏览网页时研究NoFollow。

  七、page speed

  page speed是谷歌开发的,改善网站速度的插件,安装后会集成在开发人员工具里面。不仅可以提供一些改善网站速度的建议,甚至会帮你把图片和JS都压缩好,任你使用。网站速度的提升对于收录的帮助这里就不多提,大家懂的。

  以上就是笔者chrome常用的几款SEO插件,虽然功能有限,但贵在灵活方便。如果各位看官有更好的插件推荐,请赶紧提供,本人求之不得!

  来源:投稿,原文链接

2012年8月12日星期日

SEO有没有未来?

  对于SEO的未来,国内外都有争论,它关系到成千上万的SEO从业人员,也关系到企业的网络推广策略。其实早在几年前,SEO大佬ZAC就发出“SEO服务前景不妙”的呼声,还拿国外SEO大佬纷纷转行和SEO公司改变商业模式作为例子,说明SEO太过受制于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算法的更新带来的往往就是SEO公司的倒闭。

  不过这些都没影响这几年SEO的火热。不仅从业者众多,企业也热衷于招聘SEO人员。很多SEOer们开个博客,把博客排名弄上去,就能接单,独立博客博主里十有八九是做SEO的。而在企业眼里,SEO几乎就是网络营销或网络推广的代名词,仿佛只要把网站的关键词排名做上去,就能带来大笔订单。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并非这般美好。特别是今年以来,谷歌和百度两大搜索引擎相继发力,打击作弊行为。谷歌在今年3月份推出熊猫算法,接着又在4月份宣布企鹅算法,百度从今年2月份开始就不断进行算法调整,最近是一次是6月22日至 28日,众多“低质量站点”被K。

  对SEO不利的消息还不止这些。SEO面临的另一大威胁是SNS(社交网络)。在过去一两年内,Facebook的流量已经多次超过谷歌,成为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网站,社交网络时代已然来临。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通过社交网络而非搜索引擎获取信息。搜索引擎也开始把网站在SNS中的表现作为排名的重要依据。

  也许有人会认为,搜索引擎所打击的主要是黑帽SEO(包括所谓的灰帽SEO),只要站长们老老实实做白帽,就大可安心。可是,事实上大部分SEOer从事的都不是白帽SEO.众多站长们口口声声强调“内容为王”,可是他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写作原创内容,而是如何伪原创。他们更喜欢的是后面那句:“外链为皇”。搜索引擎都多多少少会把外链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网站权重高低的重要参考,而发外链这种简单的体力活自然受到很多站长的青睐,企业也会专门招人发外链,即“外链专员”。

  为什么大家都做黑帽?原因很简单,黑帽容易做,见效也快。白帽虽然安全,但是见效慢,也不符合企业的急功近利。而搜索引擎之所以要打击黑帽SEO,是因为黑帽说白了就是钻搜索引擎的空子,不考虑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才是搜索引擎的立足之本、立命之根。这是黑帽SEO和搜索引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搜索引擎不断更新算法,黑帽就不停寻找新的空子。看似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不然,网站的生杀大权掌握在搜索引擎的手里,黑帽SEO只会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而至于白帽SEO,笔者对它的命运也不看好。白帽SEO的一些技术性的优化方法,比如网站标题、关键词和描述的设置,网页代码的优化,网站结构的优化,网站地址的优化等等虽然与用户体验有一定的关系,也能帮助搜索引擎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网站,但完全是可以通过工具进行诊断和解决,也会成为网络推广人员人人皆知的基础知识,没必要由专人负责进行。各大搜索引擎的站长工具都已经具备了SEO诊断的功能,目前能够提供一些简单的SEO建议,相信将来在这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而白帽SEO所强调的高质量内容和外链其实已经超出了SEO的范畴,也是很多SEOer们的弱点。让SEOer们去写和他们专业不相关的文章还是比较有难度的。而高质量的内容和外链完全还可以为SNS优化所用;此外,既然“内容为王”,制定合理的内容策略,进行内容营销也是必要的,而这些都和传统的SEO手法有了距离。

  搜索引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将带来网络营销方式的多样化,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和提升用户体验将成为一切推广方式的基础,而SEO的光环也将渐渐褪去,成为辅助其他推广方式的常识性技巧。

  来源:牌巴子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