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星期三

百度说吧正式关闭

  昨日,百度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关闭百度“说吧”的发布入口,并将于本月22日停止“说吧”所有服务,并要求用户在此期间备份个人数据,上线不到一年的“百度说吧”就此宣布失败。

  公告内容称:“因公司业务调整,说吧即日起关闭发布入口, 并将于8月22日起停止所有说吧服务,请在此期间备份您的个人数据。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还请谅解。同时也欢迎您通过贴吧、知道等产品享受更多的百度社区服务。”

百度说吧正式关闭

  百度说吧是在2010年9月16日上线,定位是“实名社交平台”,用户账号需与手机号码绑定,并且需要用户输入身份证信息,身份证系统还连接了公安系统的中国居民身份证的数据库,用户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必须和姓名完全对应,才能通过认证,是中国实现“实名制”的一个急先锋。

身份证

  对这种实名制,我一开始就表示了强烈的质疑

  一个简简单单,并非生活必需的微博,注册居然还要身份证号码和中文姓名,用户在注册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一下风险得失,使用这个微博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为此将失去什么。

  实名制本身也是一个双刃剑,本来网络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在这么严格的实名认证下,用户将不能畅所欲言,这显然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并且,百度通过“说吧”建立起来的实名用户资料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百度被黑导致用户用户的身份证信息泄漏,这责任谁来负责,如果有人使用这些身份证和姓名去办理信用卡或其他违法犯罪的事情,由此个人遭受的损失由谁来负责,这中间的争议由谁来监管,难道百度真以为自己可以承担公安机关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并具有相关的公信力?

  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百度说吧的实名制引来众多质疑,百度说吧被迫于2011年4月16日进行了改版,放弃了包含身份证和头像认证的强制实名制度,但已经为时已晚,该产品已经错失了发展的良机,无法对新浪微博及腾讯微博产生威胁。

  事实证明,强制实名认证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根本不可行,中国不具备美国Facebook那样的运营环境,试图通过百度说吧打造中国版的Facebook显然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梦。

  为什么中国不具备美国Facebook那样的运营环境呢?在美国的互联网,你无论说什么话,都不会进监狱,每个用户的发言都会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所以美国实名制的Facebook是靠谱的。而中国不具备这种条件,匿名发消息都可能被“跨省”,更别说主动提供身份证和个人信息了。

  百度做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和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一样,不擅长做社交网络,其社交产品鲜有成功案例。Google早先搞的Google Wave、Google Buzz、Orkut等社交产品,要么已经失败,要么就是不死不活的状态,这也刺激了Google花大力气推广其最新社交产品“Google+”。百度在这点上也学习了Google,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栽了跟头。

  既然搜索引擎都不懂社交网络,建议百度还是采用“收购”的方式进军社交网络吧。

2011年8月8日星期一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

  入口是指你最常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搜索引擎是互联网最大的入口,网址导航提供与搜索引擎不同价值的入口。QQ是一个中国互联网的怪胎巨鳄,拥有最完整、最真实的社交网络,但是因为它没有广泛输出价值所以现在还不算入口,浏览器作为用户访问互联网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入口,而操作系统则是整个链条中最大的入口。

  用户从入口找到各种充满想象的信息与解决方案,获得用户认可的入口有机会成长为这个行业的巨头。搜索引擎与网址导航向用户输出价值所以获得了成功,QQ向自己的产品线输出了大量资源与用户获得了成功,微软通过Windows系统这个最大的入口获得了在办公软件与商用领域的成功。

  得入口者得天下,不断有人做搜索引擎、网址导航、浏览器,背后隐藏着对用户使用入口的明争暗斗,而Google甚至倾力打造自己的操作系统,降低入口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入口。一场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正在展开,这是一个堪比传统互联网的新兴市场,巨大的机遇背后同样也掩藏着无数双手。

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

  操作系统作为移动互联网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苹果的iOS、intel主导的Meego、Google主导的Android、微软主导的Windows Phone都是新一轮入口之争的重要参与者。而Android的开源特性也提供了一些新机会,小米、阿里云、点心这样的第三方开发商都在开发属于自己的定制版Android系统,移动定制的oPhone与联通定制的沃Phone也属于这种类型。

  Android提供的底层支持可以让他们更专注在体验与功能改进,数量众多的应用让用户接受度更高,而超过千万的国内Android终端则是第三方ROM的生存沃壤,只要你能够提供更好的体验就能吸引用户。未来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公司都可能加入这一战团,开发自己的定制OS可以捆绑优秀服务,甚至像小米一样推出自有品牌的移动终端。

  传统的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仍然是重要的入口,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所以受到的关注要远远低于传统互联网。国内叫得出名号的手机浏览器有UCWEB、QQ手机浏览器、百度手机浏览器、傲游浏览器、3G浏览器,各种不知名的小浏览器产品就更多了,它们都期望从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分一杯羹。而移动搜索仍然是百度、Google等传统搜索占大头,他们也各自推出了针对移动设备的搜索产品,有效利用了移动设备的各种特性。

  应用程序是与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密不可分的重要一环,应用程序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简单应用,我可以玩游戏、找美食、买东西、拍照片,设备与系统都是舞台,而应用程序就是台上唱戏的重要主角。伴随着应用程序的快速流行,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第三方应用商店或者应用程序推荐,人工整理优秀的应用程序提供给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不可忽视的重要入口,不过目前国内应用程序商店太多太杂,推荐的应用大多品质良莠不齐。

  平台争的是用户,拼的是资源、人才、体验,最终还是得用户开口说话,用心改进产品为用户考虑才是正道。倘若胜了便能有五六年安生日子,如果输了便可以转换跑道成为整个平台的参与者,善用入口为用户提供服务。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Google如何设定目标与衡量成功

  编者按:原文作者多恩·道奇(Don Dodge)是Google帮助开发人员在其平台和技术上构建新应用的开发者代言人。在加入Google之前,多恩是微软新兴事业部业务开发主管。他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老兵,是如下5家软件创业公司的领导团队成员:Forte Software、AltaVista、Napster、Bowstreet 和 Groove Networks。(以下是全文)

  Google往往设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们。解决这些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的战斗心态,是早已灌输进Google每个团队中的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一些战斗难题的答案并不明显。这就需要你来发掘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去优化那些现有的东西。Google的每个团队的每个季度都要设定未来九十天内的目标,叫做 OKRs(目标和主要结果)。大多数大型企业都会设定年度目标,计划一年内将一些指标提高或增加几个百分点,然后每年进行一次绩效衡量。在Google,一年相当于十年,年度目标是不够的,他们会设定季度目标,设定不可能实现的季度目标,然后搞清楚如何实现它们。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一次绩效衡量,然后对突出成就进行奖励。

  OKRs 是指目标与主要结果。我曾经提交过第一个季度的OKRs,里面有我认为积极但依然是可实现的目标。然而这还不够。我的经理解释说我们需要设定看似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远大目标。嗯……我回答“这仅仅是90天的目标,我们明明可以设定合理准确的目标,为什么还要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呢?”因为如果目标太保守就一定不能实现惊人的结果。我们需要惊人的结果,我们要搞定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编注:“OKRs”应该是 “one objective and three measurable key results”的缩写,意指“一个目标,三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Google如何设定目标与衡量成功

  失败不是一种选择 ——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失败不是一种选择”的文化文章,讲述了设定保守的人们当然能够实现的目标,这实际上限制了他们自己,此种文化是多么地错误。因为如果他们一旦失败就会被开除。冒大风险,追求创新,然后努力实现那些不可能的目标,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那样的公司里。在那篇文章中我讨论了初创企业对 “不能失败”完全不同的定义。初创企业指愿意尝试5或10种甚至是20种方法,直到找到有效方法的公司。他们不成功不会罢休。Google的文化有点像托马斯·爱迪生的方法,意思是“我没有失败,我已经找到了很多不能成功的方法,现在我离成功更近了。”

  实现65%的不可能的目标胜过100%地实现可能的目标 —— 设定不可能的目标,并实现一部分与安全路线相比是截然不同的目标。有时你可以在一个季度内就实现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即使你没实现,也是在很快实现该目标的快速干道上。每季度对业绩的测量,让中期调整得以进行,并可以为下个季度设立更高目标。

  对成功的奖励 —— 对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进行奖励是很重要的。就好像你期待有一种计算法则可以用各种乘数来计算动力的奖金。Google之所以吸引众多业内最优秀人才,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为人们实现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提供资源与支持。金钱奖励确实重要,但是它们却不是主要动力。与世界上最出色的人才共事及实现伟大的目标才是终极奖励。

  拿体育界来类比,你认为佩顿·曼宁或科比·布莱恩特是受金钱所驱使吗?不,他们几年前赚的钱比他们可能要花的都多。他们受成为世界最优秀者的愿望所驱动。这种愿望与动力远比大笔的金钱更有力量。对于Google来说也是如此。

  初创企业家受类似愿望驱使,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事,从“无”当中创造出一些东西(To create something from nothing),吸引最优秀的团队,并且创造不同。从很多方面来说,Google还是一个初创企业,其创始人每天都在努力实现不可能。每个公司都有一个设立目标、衡量成功和计算奖金的流程。也不是说Google的流程更加出色……真正不同的是心态和文化。身处顶级成功人士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能量力场。这会使你感到兴奋,激发你实现比你以为可能的更多的目标。这种感觉很好!

  英文原文:How Google sets goals and measures success

  中文翻译:伯乐在线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回首六年前,2005年,网络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浏览器大战已告尾声,虽然Netscape战斗英勇,但微软和Internet Explorer 的地位看起来越来越稳固。看起来互联网正要落入这个邪恶帝国手上,还有一点,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微软了。

  然后在2005年6月7日,在WWDC上,Bertrand Serlet走上讲演台推出了并不被人看好的产品——苹果的浏览器的灵魂——Safari,它是开源产品。它被称为WebKit。看起来,苹果仍然无法阻止微软作威作福,但是之后,他们走上了一个那时没人预料到的完全不同的方式。

  略想一下:苹果公司是出了名的神秘兮兮,为什么他们主导一个开源项目?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正确地看待这个开源如何成功的,我们必须回头看看WebKit的根源。但如果我没触碰到WebKit的现状,未来的发展,那就是我的失职。过去的知识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并更好地为未来作好准备。

  诞生于开源

  瞧瞧,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WebKit来源于苹果公司,它是Safari浏览器的灵魂,不是吗?但这些代码的确不是在苹果总部的秘密巢穴里码出来的。它实际上源于他处,早在1998年,这些后来成为WebKit的代码其实是KDE开源项目的KHTML和KJS引擎的一部分。最初,KHTML和KJS是较早采用khtmlw(The KDE HTML Widget)引擎的项目。虽然之前发布的程序引擎W3C将“DOM”和“CSS”两者都标准化了,但仍有不少工作要做,因此支持这些功能成为一个重要的优先事项。

  几乎整个1999年,由Lars Knoll牵头,掀起了一个KHTML风潮。尽管需要不少艰巨的工作,KHTML的支持者和开发人员都不希望轻易地放弃这个项目。但这些艰苦的工作带回了丰厚的回报。到2000年的春天,出现了一套崭新的浏览器内核——KHTML和KJS ——准备在新版本的KDE上实施。他们就是后来被某个位于Cupertino的“水果”公司采摘的开源项目。

  苹果式待遇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2003年1月,在旧金山的Macworld Expo主题演讲中,Steve Jobs宣布苹果KHTML引擎的移植——WebCore开放源代码。同一天,Safari的首席设计师Don Melton给公布于KDE开发者邮件名单上的KHTML和KJS – KDE的首席开发员发送了一封邮件。之后便成立了苹果的Safari团队,而且很显然两方面对于能使用这个开源代码来创建Safari都感到高兴和自豪。对代码的效率以及开发员所实现的技术,Melton信件中充满了溢美之词。它看起来像一个美妙婚姻的开始。

  然而,时间快进到两年前,我们发现这场婚姻似乎也开始触礁。

  开源社区是建筑于激情,善意,自我牺牲之上。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要想在此取得成功——或者在这个社区成为一个腕——你必须要了解这些性格特征,并将自己置身其中。苹果也是一个社区,但它有自己的文化和目标。KHTML和苹果公司的WebCore的尝试合作出现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苹果公司经常在WebCore做出一些变化不同,KDE社区似乎对KHTML引擎“端口”上的改变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无动于衷。2005年春,合作于KHTML的两个开发者Zack Rusin 和Carewolf都在博客文章表达了他们的挫折感,不仅在于苹果的“合作”方式,而且也针对KDE社区关于合作关系的看法。

  那时,苹果公司现有的合作建立的开源项目开展得并不顺利。他们努力想成为开源社区的好公民,但它在KDE社区的眼中确是不足。看起来苹果的开放源码的尝试是失败的。KHTML和KJS是苹果创造的伟大基甸,但这也证明苹果几乎不可能以社区为所用所享的方式去“回馈”社区。

  开源,以苹果的方式

  细细观察苹果公司的运作方式,其方法看起来非常简单。他们精美的创作其实就是不断重复的细化打磨过程。他们有一个对他们来说运转良好的系统。回想起来,也难怪试图融入开源世界对他们来说并不成功。

  但苹果并不是一个完全无情的公司。他们知道,他们目前在Web技术的进步的核心就是开源社区的工作成果。所以到这里我们就回到了故事的开头, 2005年6月7日苹果宣布WebKit开放源代码。

  WebKit起初就是WebCore和JavaScriptCore代码库,后来还加入一些东西。连同源代码控制树以及错误跟踪工具,所有用来创建有效的Web浏览器的代码是开源的。即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种粘性似乎让苹果更具团队精神变得理所当然。这个由苹果组织和驱动的项目,不定期发布一些代码供所有人使用,让苹果在保持其臭名昭著的“控制欲”的同时,还为其在媒体界赢得了开源之名。

  而且还将此名声充分利用。

  崛起,出局和离开

  从那时起,事情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虽非吹枯拉朽的态势,但确是渐进而不可逆转的过程。 WebKit开始掠夺浏览器市场。当然,它不纯粹关乎市场份额数字——至少不会是第一关注点。

  WebKit正赢得网民们的心。而苹果,这家一直以设计界的倡导者和伙伴的身份所世人所知的公司,也开始到处讨好网页设计师。WebKit非常灵活,十分迅捷,能够实现新的标准和技术,仿佛是为它们的构想和发明而生。这与Internet Explorer非常不同。而Web社区钟情于此。这是从未间断过的传统。最近,我们还看到WebKit的诸多创新,推动许多新的CSS3规范,并率先采认HTML5规范。

  WebKit开始出现Safari以外的在其他地方。2005年11月,诺基亚为其S60平台发布了一个基于WebKit的网页浏览器。随着iPhone在2007年1月发布,WebKit手机应用方面声势更加壮大。其在iOS平台上得到的增长,更是前所未有。而且苹果公司将其宠儿WebKit作为Mobile Safari的基础非常具有意义。而杀红了眼的手机厂商后来的所作所为更是亘古未有。

  2007年11月,也就是iPhone亮相的10个月后,谷歌发布了收购的一项成果:Android操作系统。虽然无论在苹果及其iPhone所涉及哪个领域,Android都想跟它拼个你死我活,但它还是那么一点点的别扭——其浏览器也是由WebKit支持的。这个两个竞争对手都受益于这个开源项目。但真正的惊喜是,苹果正是这个开源项目的幕后主导者。而且他们干得还真漂亮。

  显然,谷歌很喜欢WebKit里面的东西,因为2008年秋天,谷歌自主开发的浏览器Chrome测试版开始受到互联网的热捧。没错,这也是基于WebKit的。你现在应该能看到WebKit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了吧?

  2009年7月7日,这是一个有趣的命运转机,因为谷歌宣布了一项新的项目。他们已经开始启动了其称作“Chrome操作系统”的项目运作。它的诞生就是为了争夺微软和苹果的市场的,而它却是由——你猜对了,WebKit支持的。这也是WebKit故事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 WebKit由开源出生,经过极具竞争力的苹果制作和打磨,而现在却是谷歌用于与苹果竞争的未来计划的基础。是不是开源软件都那么吸引人呢?

  一年后,也就是2010年,黑莓也进入到手机WebKit行列,并宣布为黑莓第六版操作系统提供新浏览器。同样,耐人寻味的是:智能手机市场的三个巨头——苹果,谷歌和RIM ——都将WebKit作为任何智能手机的关键功能——网页浏览器的骨干应该有任何智能手机。想来,谷歌和RIM都需要为此感谢苹果。苹果,你知道的,这个来自Cupertino的神秘兮兮的公司。

  当然,不仅仅是那些地位显赫的公司充分利用了这个WebKit开源项目。还有不少其他小公司的浏览器也是建筑于WebKit之上,例如Midori,Shiira和Epiphany。

  但最迷人的地方之一还是WebKit的应用还不仅严格限于浏览器。一个高质量,开放源码的浏览器的存在,让许多独立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将基于浏览器的功能纳入到应用程序。OS X上最好的在线RSS阅读器——Reeder,就是使用WebKit代码提供feeds阅读时的无缝体验。或者还可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使用它,就像Valve的Steam平台使用WebKit来渲染其用户界面。

  亦敌亦友
 

浏览器内核WebKit编年史

  现在,RIM公司采用WebKit非常有趣。谷歌将其今后的成长和规划明显的押宝在它之上更是真正的迷人之处。但苹果还有另一个竞争对手,其竞争关系也是越演越烈,也在狠狠地挖掘WebKit:Adobe。

是的,甚至连iOS的死敌——Flash——也已接受该渲染引擎,将其纳入其应用程序的Creative Suite,而且甚至还给这个代码库添砖加瓦。

  不过,苹果和Adobe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讨论。我只是觉得像Adobe这种关于网络建于什么之上都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公司也可以在WebKit中找到共同点。这是WebKit项目之所以伟大的一种见证:其维护,质量及其最初开发者所采用的和今天编写和维护代码的工艺。

  国王已死,国王万岁!

  还记得我先前总结的苹果之所以致力于开源的WebKit的首要原因吗?对了,就是要将微软拉下马,撼动其浏览器市场的王座。不过确实没有那么“确凿的证据”。当然也没有关于苹果高管或Safari浏览器开发者之间交流了如何干掉IE浏览器的秘密图谋。这只是我的直觉,我的猜测,不过我认为这还是蛮合理的。更重要的是,我还可以提供一些冰冷生硬的数字证明,即使这不是其开源WebKit的背后初衷,它也肯定是最终的结果。

  来自Net Applications的数据显示,Internet Explorer在2005年占据着惊人惊艳的89%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而当年WebKit刚刚开源。现在,这个数字下降到相对并不起眼的54%。相比之下,2005年,唯一的基于WebKit的浏览器——Safari仅有可怜的1.7%的市场份额。但到如今,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近20%。

不过,这些统计数字很明显地偏向于桌面浏览器。手机操作系统的网页浏览器状况如何?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好吧,手机浏览器中基于WebKit的浏览器占超过62%的市场份额。 Opera Mini以22%的份额占据第二的位置,微软的那个浏览器甚至没有足够的使用量,无法纳入统计。而“其他”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为15%。

  如今,你很难找到对高新技术产业感兴趣的人否认手机领域才是未来真正的王国。而且Webkit已经有一个强大的存在,很难想象WebKit团队持续创新的努力会很快改变。

  总结

  当然,关于WebKit,还有不少本文未有涉及到的。如果你读到了最后,我得承认倍感荣幸。我已尽我所能去完整而准确地讲诉这个故事,但仍然有很多细节未被纳入其中。

  要想获得KHTML的原编码者中的两人的观点和想法,以及WebKit开源后一年他们的立场,你可以在雅虎上观看他们的介绍。想要跟上有关WebKit项目的最新进展,没有比Surfin’Safari的博客更好的地方啦。

  最后,亲爱的读者,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发表评论。我很想听到有关这个领域——比如网页方面的历史——你更多的见解。或者,也许你讨厌它,认为它过于累赘。如果你认为有需要,也不妨直言。

  英文原文:The History of WebKit

  中文翻译:雷锋网编译。

2011年8月5日星期五

创意手机APP汇总

  在知乎上有人讨论“如果由你来创意一个手机app,它是什么样的”,网友有很多有意思的想法,因为对移动互联网这一块很感兴趣,所以把网友们的想法汇总一下,一来通过整理的过程想想app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后的潜力,二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网友更多的思考。

  1. 拍照购物;
    分析提取照片中人物的衣着,列出每项价格及其相关服装对比,支持在线购买。
  2. 旅游摄影;
    快速定位风景区最佳拍摄位置,比对网络图片服务如filcker优秀照片给出最佳摄像参数,帮助用户招到好图片。
  3. 聊天辅助;
    允许输入人物年龄、性别、职业、以及网络数据(如微博、qq等在线数据),获取八卦新闻等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交谈内容;甚至实时捕捉交谈内容,感知用户有兴趣深入交谈的内容,帮助用户交通交往。
  4. 联系人擂台战;
    支持从手机的联系人中导入资料(头像、姓名、来往的电话、短信、邮件记录等),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创造虚拟人物,转换为攻击、防御、生命力等角色属性,然后放到竞技场中打擂台,对战的结果可以直接发给联系人。对战要有一定的随机性,可以组队,画面要够吸引人。新的擂台场景和动作可以对用户收费。
  5. 食谱安排;
    安排用户每日的食谱,结合当地原料价格、供货情况、用户口味偏好、营养搭配等等进行推荐,并记录用户实际吃到的食物,在此基础上调整后续的食谱建议。
  6. 车辆路人投票打分;
    看到驾驶习惯差又不会被扣分的司机,比如乱闪远光灯、不提前打灯就突然变道、边开车边打手机堵在快车道上,就拍照投票扣分;看到驾驶习惯好的礼让的司机,就拍照投票加分。
    和 GPS 或者增强现实视觉设备结合起来一看,周围有哪些马路杀手一目了然。
    保险公司什么的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数据调整保险费。
    要有不影响正常驾驶的拍照投票手段。
    扩展一下,也可以给看得顺眼和不顺眼的路人打分。
  7. 通用优惠券;
    每个商家都打印优惠券很浪费资源,消费者拿着各式各样优惠券不方便总是带着又容易忘记有效期,这种事情就应该交给手机应用来做。
  8. 自动切换手机情景模式;
    侦测到坐在车辆驾驶位置,就自动切换为驾驶模式,来电一律答复正在开车,进入自动应答留言状态,避免影响驾驶人正常行车;侦测到进入电影院,就自动切换为会议模式静音……
  9. 手机自救;
    手机发现自己以超过xG的加速度飞出去,或者正在进水,或者超过设定的时间没有人使用,就定期发送消息报告自己的方位,直到电量耗尽或者损坏。
  10. 卡通风格拍照;
    将手机拍摄的照片转换为卡通风格,尤其重要的是,要自动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11. 手机使用数据统计分析;
    提取用户使用手机各项功能的数据资料,如购买应用花费,通话时间及费用,听歌曲数、时间,上网时间,使用各类应用时间,短信邮件数量;统计各类活动时间比重,根据统计结果反馈建议。
  12. 召唤出租车;
    获取附近的出租车信息(位置,是否空车、是否拉客等),提供召唤出租车功能,帮助用户找到可用的出租车,帮助司机找到客源。
    用户输入位置信息,出租车司机通过应用获取需要出租车的地点,以及根据用户位置密度选择等待地点,最大化出租车载客率。
  13. 唇语输入;
    可能未必比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更有效,但确实是一个可尝试的方向。
    另外,此类应用实现技术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方言众多的国内。
  14. 语言转化工具;
    文言文转白话文,白话文转文言文,专业术语转普通语言,普通语言转专业术语,以及各类语种常用语的转化。
  15. 关注事件通知服务;
    可以定制关注事件,当事件有进一步发展时,推送最新消息。
  16. 爱的储蓄罐;
    和爱人吵架时,我们总是容易记住对方的不好,恶言相加,忽略了爱人曾经给予的无数感动。做一个爱的储蓄盒,每次感到被爱的时候就写一个小字条放进储蓄盒里,吵架生气的时候,从储蓄盒里随机取出爱的纸条,就不会不开心了。
  17. Camera mashup;
    隔一段时间提醒自己去拍照,记录成长和变化。
  18. Weather mashup;
    带生活指数的天气App,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可以提醒用户明天该穿什么衣服。
  19. 通讯录自动更新工具;
    在通讯录填写个人联系信息(姓名,手机号码,家庭号码,邮箱地址、头像等),定义一个获取密码,把密码提供给好友,好友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获取你的联系信息。联系信息发生改变的时候,消息通知好友,好友可以使用密码获取你更新后的联系信息。
  20. 车位预订;
    可以通过应用进行车位预订,以及获取停车费用打折信息。
  21. 公交车到站;
    可以查询公交车目前位置,以及到达某一站点的时间。公交车目前位置的获取可以通过网友提供,时间通过估算获得。
  22. 骚扰电话屏蔽;
    拨号时间小于多少秒的自动屏蔽,防骚扰手机应用。
  23. 110、119、120快速报警
    在紧急时刻,也许没有机会拨打那些报警求救电话来说明自身情况(比如心脏病突发、比如遭坏人劫持等等),只需要激活这个应用,应用会将报警设备的gps信息向服务器端发送。
  24. 同城书籍借阅;
    可以分享交流读书感受,以及同城书籍借阅。
  25. 基于lbs的语音应用;
    喜欢听周围人说的话(收音机),基于LBS的语音应用我觉得很有必要,语音的表现形式比文字更有真实感。
  26. 类似简简单单的人物打分服务;
    可以给上传照片的人物打分,约会,交谈,促进用户交往。
  27. 申请加薪;
    为用户寻找最合适的加薪理由。
  28. 手机拍照拼图游戏;
    基于地图,用户为地点拍照,拼出全世界。
  29. 暗恋通知;
    类似adore服务,key使用手机号码。用户可以在通讯录中勾选暗恋对象,如果他她在使用这款应用时,勾选的人是你的话,消息通知两人,帮助用户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
  30. 关注TA;
    你是不是会经常打开微博,就为了看看Ta发了新帖子没?你是不是经常刷新QQ空间,就为了看看Ta更新了没?人人网?Ta的博客?每个人都有一个Ta,在内心深处,在随时关注,Ta是那个美女同学,是公司新来的性感前台,是某个家人,是心中偶像。
    使用应用可以定制TA所有的网络应用(微博、QQ空间、人人网……),最快获取TA的更新。
  31. Wifi提醒;
    提供用户附近可用的wifi地点。
  32. 路况信息;
    用手机的GPS定位,测速来得知使用者当时所在路况的信息。每一个用户既是路况信息的使用者,又是路况信息的提供者。
  33. i wanna wc;
    基于google maps 显示离自己最近的公厕。
  34. 商城活动提醒;
    所有知名B2C商城店庆或者搞活动的的提醒工具。
  35. 旅行防骗小卫士;
    结合LBS,提供旅游目的地的常见骗局推送,让旅行更加安全舒心。由旅客产生内容,把自己遭遇的骗局、经常设局的场所等信息及时分享,避免其他旅客受骗。
  36. 酒后代驾;
    把多家酒后代驾服务信息放到一个APP中,给出服务质量,价格的排名,联系电话。提供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位置信息,方便不认路的用户。
  37. 加油站;
    定位附近的加油站位置,查看油品评价和当前价格。
  38. LBS剧情游戏;
    多人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完成步骤需循序渐进,以到某地check-in为完成标示。
  39. 老年人智能机主题;
    可以转化以及更改系统设置,方便老年人使用。
  40. 购物晒单;
    购物(扫描条形码)+lbs+社交+点评+微博。
  41. 网易评论top10;
    及其其他社区特色服务的top信息获取。
  42. 身体健康状况监测工具;
    可以监测用户身体健康状况,帮助用户维持身体健康。
  43. Google Translate For Animal;
  44. 应用整合;
    一款能够将QQ、MSN、FETION、微博、微信、人人网、邮箱等互联网服务整合到一起的应用。
  45. 上网加速;

创意手机APP汇总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推出站内应用

  2007年5月24日,全球最大SNS社区Facebook 推出开放平台应用(APP),第三方开发者利用开放平台APP框架可开发与Facebook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截止目前Facebook开放平台已有数十万个第三方应用,包括娱乐类小游戏、社会化音乐发现和分享服务、数据统计等,日活跃用户上亿之多。

  所谓开放平台,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基本的服务,然后通过开放自身的接口,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得以通过运用和组装其接口以及其他第三方服务接口产生新的应用,并且使得该应用能够统一运行在这个平台之上,我们把这样的一种网络服务模式叫做开放平台。开放平台模式成功的要点在于,通过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户对平台网站的粘性和使用程度,进而提高获利,同时,通过利益分摊,达到平台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循环刺激而产生的滚雪球式的增长。

  新浪微博很早就推出过开放平台,但大多都是围绕微博的一些应用,为更好的规范第三方应用的开发质量,提高用户的应用使用体验,微博开放平台也将在8月初正式开启站内应用大门。通过该服务,可以将开发者的应用接入新浪微博,让用户在新浪微博网站内使用应用,即站内应用,以提升应用品质。

新浪微博开放平台推出站内应用

  应用源自不同的开发者,由于产品创意和开发理念的差异,在应用表现形式上自然各有不同,这样就会导致用户使用的不便。为了确保用户体验,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向开发者发布了详尽的“站内应用开发指南”,根据指南,开发者能迅速按标准开发各类应用;除此之外,开放平台还配备了“应用UI设计规范”,对站内应用的UI设计严格把关,以确保站内应用形式的一致性,进而给用户带来更佳的视觉享受和应用体验。(站内应用开发指南:http://open.weibo.com/wiki/%E7%AB%99%E5%86%85%E5%BA%94%E7%94%A8

  那么,哪些应用类型比较适合加入站内应用呢?和Facebok、人人网一样,社交游戏、微博小工具是很适合以站内应用的形式体现的。

  新版微博应用频道的上线,将为站内应用提供更多的推广资源。无论是微博导航菜单、应用频道首页、还是用户的个人微博首页,都将出现优秀的站内应用,其中佼佼者更有机会被打造成“明星应用”。

2011年8月4日星期四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Google于近日正式宣布,在全球推出价格低廉的网络电话服务,用户通过Gmail可以拨打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手机座机,并支持38种呼叫语言,货币数量则包括欧元、英镑、加元和美元。

  Google提供的网络电话费用较为低廉,拨打美国和加拿大电话完全免费,拨打英国、法国和德国手机为每分钟0.1美元,墨西哥每分钟0.15美元,中国和印度的任意号码为每分钟0.02美元(相当于人民币0.13元左右)。

  完整的拨号费用表参见这个地址

  Google强调,所有通话只收取通话费,并无月租等费用。因为该功能是网络电话服务,因此Gmail用户需要安装一个Gmail插件才可以使用。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不过,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访问Gmail的网络电话会出现如下提示:“您当前的位置不支持 Gmail 中的呼叫功能”。

Google Gmail向全球开放网络电话

  这说明Google目前不支持中国用户使用Gmail网络电话,即使Google想支持,天朝估计也会想办法封禁Gmail的这个功能,中国从今年3月2日开始干扰Gmail等服务,人为造成Google Https不稳定,至今还没有停止干扰。

Google访问异常

  当然,并非只有中国一个国家无法使用Gmail网络电话,中国的很多老朋友也无法使用,Google在其帮助说明里列出了全部不支持此功能的国家列表。

  以下国家/地区目前不支持 Gmail 的拨打电话功能: 阿根廷 中国 古巴 埃及 加纳 印度 伊朗 约旦 肯尼亚 墨西哥 摩洛哥 缅甸 尼日利亚 朝鲜 秘鲁 俄罗斯联邦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韩国 苏丹 叙利亚 泰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越南。

  Gmail的这个网络通话功能,让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与固定电话和手机通话,使得Gmail成为集即时通讯、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通话为一身的全方位通讯产品,使其竞争对手Skype倍感压力。下面是一段Google提供的官方宣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