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星期二

在线Office的较量:Google vs. Microsoft

  目前,在云计算领域,GoogleMicrosoft应该算是最优影响力的两个巨头。Google作为互联网的霸主,其目标就是消灭桌面应用,把所有的计算和存储都放在云端。 而Microsoft作为一个传统的桌面型软件的霸主,也正在向云应用转型,以期能在云平台上和Google一争高下。

  本文针对个人和企业用户中最重要的应用:办公系统,来对Google和Microsoft的云策略进行介绍和比较,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其产品及区别。把办公系统架设在云平台上最大的优势应该是文档随时随地可以被访问,共享、协作等也更加方便。另外,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把文件存放到Google或是Microsoft的在线空间上,相对于存放到本地硬盘上会更加安全,你不需要担心硬盘崩溃的故障。

在线 Office的较量: Google vs. Microsoft

  产品:

  Google : Google Docs , 一个完善的在线Office系统,基本拥有了MS office的绝大部分功能,和Google的其他产品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很具竞争力的企业办公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关产品:Google Apps, GMail, Google Calendar, Google Contact

  Microsoft:  SkyDrive , 微软推出的在线Office, 在没有安装MS Office的情况下,可以用SkyDrive来在线创建,查看,编辑和分享Office文档。微软推出SkyDrive的目的并不是来取代自己的Office,而是为了应对来自Google的挑战。

  相关产品:MS Office, LiveMesh

  价格比较:

  两者的应用都是免费的。存储空间的收费情况则有所不同。

 
Google Docs
SkyDrive
免费空间
1GB
25GB
个人用户
20GB 5美元/年,可以扩充到16TB
无,不可扩充
企业用户
除了每20GB 5美元/年外,每人50美元/年的年费
无,不提供此项服务

  从这两者价格的比较看,应该是各有优势:SkyDrive提供了25GB的免费空间,这几乎对绝大部分个人用户都足够了。 而Google Docs的优势在于,空间可以扩充到16TB, 对于需要大存储空间的用户,这个方案是非常便宜的。也有针对企业用户的方案,价格也很便宜。如果你仔细对比一下亚马逊,Box.net,Dropbox的价格,你就会发现Google空间的价格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功能比较:

  Google Docs: 可以直接支持Document, Presentation, Spreadsheet, Drawing类型的文件的创建,编辑,分享等。可以支持图像,PDF ,视频,音频,支持OCR识别,支持文件夹整体移动和上传。文件搜寻体验很好(这不废话么,Google是做什么的!)。 分享功能强大。加载速度快,用户体验友好(仅针对墙外用户而言,墙内的就悲剧了)。另外从我个人的使用经验上来讲,Google Docs 的功能更新的很快,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功能推出。可见Google 对这个产品是投入了相当的资源和人力。

在线 Office的较量: Google vs. Microsoft

  对于企业级用户(Google Apps用户)来说,可以很好的和Gmail, Google App domain, Google Calendar, Google Contact整合,而且在Google Apps Marketplace上有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可以选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级解决方案。这个office方案相对于Microsoft 的 Office + Exchange的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灵活,成本低, 因此目前非常受中小型企业的欢迎。据Google称,目前Google Apps企业级用户已经有三百多万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中。这也是令MS最为头疼的,目前Office系统是微软最大的摇钱树,企业办公系统是微软最为倚重的市场,但这个市场正在被Google蚕食。

在线 Office 的较量: Google vs. Microsoft

  目前Google Docs没有相应的官方客户端软件,不过有个第三方的客户端GDocsDrive。通过这个软件,用户可以直接把多个本机上的多个文件夹或文件直接拖拽到Google Docs的空间上,使用很方便, 但目前该工具还不支持同步的功能。

  SkyDrive: 可以直接编辑和创建Word,Excel, PowerPoint 和OneNote文件。相对于Google Docs来说,SkyDrive的在线应用目前在功能,易用性,整合上都有所不如。用户的体验和Google Docs也有明显差距。

在线 Office 的较量: Google vs. Microsoft

  SkyDrive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和Office 2010可以直接对接,用户使用本地Office编辑的文件,可以直接存储到SkyDrive空间上。 也可以从本地Office直接打开SkyDrive上的文件。相信在Office未来的版本中,会增加越来越多的云的因素。

  另外一个优点是,Microsoft推出了一个基于SkyDrive的同步客户端工具LiveMesh : 可以直接把本机上的文件夹,同步到SkyDrive的5GB的免费同步空间。文件/文件夹同步功能是一个极其有用的功能,而且同步的文件的大小不受SkyDrive 50MB的限制,但是有个缺点,同步到SkyDrive的文件,不能在线编辑 (这个限制令人有些难以理解)。

  结论:

在线 Office 的较量: Google vs. Microsoft

  对于个人用户:

  把大部分的文档和数据转移到在线的云平台上,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如果你是一个云计算/云存储的信徒, 希望彻底摆脱本地应用程序的束缚,可以选择Google Docs,直接用它来创建,编辑,存储你的数据和文档。

  如果你仍然喜欢使用本地的Office系统,可以选择本地Office + SkyDrive的方案。既可以使用以前的Office,也可以利用SkyDrive的在线存储来解决数据安全性的问题。

  个人用户的选择应该是取决于个人喜好。

  对于企业用户:

  对于已经部署了Microsoft 的 Domain, Exchange, Office的企业用户来讲,完全迁移到Google 平台的代价太大,实现平滑而顺利的迁移难度也很大,因此把SkyDrive引入原有的方案是个更好的选择。

  对于新创建的小型公司来说,把公司的办公系统直接架设到Google 平台是应该是个更好的选择,不再需要投资建立自己的服务器甚至数据中心,也不需要购买昂贵的服务器软件,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软硬件的成本,并且分享,协作会更加灵活高效。

  来源:王建华投稿

2011年6月6日星期一

微博背后的灰色利益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在规则与常识还没有被确立的时候,总会充斥着游走在危险边缘的灰色行为,利益、欲望、愤怒快速而又复杂地交织纠缠在一起。微博客正是这样一个疯狂圈地的新领域,经过大量的推广、营销已经被主流大众所熟知并频繁使用,你可以在报纸、机场、地铁、电视各种地方接触到这个新兴产物,和过去被疯狂追捧的博客、视频、SNS网站一样,微博客是当下的正在进行时。

  但大多数人在微博仍然只是简单的碎碎念,尽管被广泛关注但是盈利方式仍然不清晰,而开放平台也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高速成长。太多的未确定让微博客注定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这个过程中会不断有人穿插其中,游走在规则的缝隙中追逐利益。

  僵尸粉

微博背后的灰色利益

  僵尸粉是微博客产生的新词汇,是指那些非真实的微博用户,这些用户通常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或者由别有用心的人士注册,通常的目地都是为了增加部分用户的粉丝数。这些粉丝并不会产生真实的互动,尽管僵尸粉已经经过了多次进化,不过人为制造的大量用户实际会破坏整个关系链,对微博未来的走向产生无法估计的影响。

  就用途来说,微博网站自动生成的僵尸粉有两种用途:第一是增加自己的用户总量,这跟掩耳盗铃一个道理,依靠自动生成僵尸粉来获得更漂亮的数据,因为现在微博客网站巨大的用户基数,所以僵尸粉的数量不可小窥;微博网站的僵尸粉第二个用途就是增加特殊用户群的粉丝数,这些用户通常是认证的名人用户,很多用户发现一旦认证后粉丝数量呈倍数增长,但是互动性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僵尸粉的功劳,微博网站的这一做法是为了更好留住名人用户,满足部分用户的虚荣心。

  除了微博网站生成的僵尸粉外,还有专门的机构、个人经营僵尸粉业务,这些僵尸粉可能被用作粉丝买卖、微博营销(付费转发)等相关用途,下面会详细介绍到。

  粉丝买卖

  微博已经变成了很多人攀比的一个工具,是否认证、粉丝数量已经变成衡量一个人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知名、也没有渠道可以获得推荐,那么这时候付费购买粉丝就成为一个好选择,在淘宝搜索相关关键词能发现大量商家。

  这些粉丝通常是由那些商家批量注册,填写一些简单的资料进行维护,会不定期发表一些内容但是与僵尸粉无异,它们是纯粹的为了获取利益出现的工具。网上也有很多粉丝互刷工具,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猫腻,也许你的一部分关注积分已经被偷偷划入商家自己的口袋里,普通的用户并不会去关注到这么细节。

  粉丝买卖已经变成新一轮的皇帝新衣,与多年前的刷投票、刷博客人气别无二致,仔细查看你的粉丝列表都能看到非正常用户的痕迹,它们的比例已经到达一个恐怖的数字。

  微博营销

  微博正在成为一个新媒体,有越来越多的成功营销案例表明这是一个新蓝海,越早进行就能够用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回到营销案例上来,除了需要一个营销创意方案外,足够多的微博用户参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发的用户数量越多、越大咖营销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那么就会有专门一群人负责整合微博用户资源,其中有各个行业、各个等级的微博名人,并且都有详细的价目表。他们会把微博转发作为整个营销链条中的一环,然后可以与各个公关广告公司进行对接。除了付费转发外,还有很多微博用户是受困人情债,当好朋友眼巴巴地发你一条微博要求转发的时候,实在是很难去拒绝,大多数时候朋友会告诉你毫无利益纠葛,然后很多人就不知情地被营销了。

  微博营销的危险之处在于,转发是一个很轻量级的动作,大多数用户是在没有体验过服务的前提下进行的,甚至其中包含大量毫无可信度的僵尸粉。在这种情况下微博客机制的过滤效果就会被无限减弱,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粉丝交易、粉丝营销如此盛行的情况下,那些热门转发的活动背后可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最后受害的将会是微博客整个产业。

  营销帐号

  在好几个月前《创业家》杂志有报道一家专门从事微博营销的公司,做的就是培养各种行业的微博帐号,100多个帐号估值为500万~800万元。这事儿虽然更多侧重于炒作,但却披露了一种新的行业生态,有一些公司专门培养一些特殊的微博帐号,它们与那些低级的僵尸粉有本质区别,由专人维护拥有认证并互动良好,甚至在一个小圈子内有不错的口碑。

  但是当公司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为某些活动、事件渲染造势。营销帐号是更高阶的微博营销工具,通常与僵尸粉、付费转发结合使用,事实上手里营销帐号的数量、级别已经成为微博营销机构等级的重要标志。同样是《创业家》杂志披露的数据,知名站长蔡文胜手里直接间接拥有的微博帐号粉丝超过2000万。

  付费认证推荐

  认证是提升微博关注度的不错方法,但是大多数微博客网站的认证渠道都不够透明,至少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时候就有很多人提供付费认证服务,他们通常是通过“内部”关系来完成认证,价格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日前新浪微博甚至传出员工玩付费认证被炒的绯闻。

  认证之后想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官方的推荐位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花钱去买僵尸粉实在是再低阶不过的手段。但是官方的推荐位哪是那么好弄的,除非你真是一牛逼烘烘的人物。这时候也有很多声称“内部人士”可以提供推荐服务,当然也少不了与人民币挂钩。

  付费认证推荐实质上是通过金钱来突破规则的限制,当所有人都在苦苦仰望的时候我用RMB砸个窗。体现的更多是国内微博客运营的功利化,认证与推荐已经沦落为纯运营的工具,大环境如此也就怪不得乱象频现了。

  微博客是一个新兴事物,畸形本身也许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唯一希望的是能够把握好度,不要玩火过度伤人伤己,让微博客变成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流星。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5日星期日

Google推手机钱包

  2011年5月26号,Google宣布即将发布自己的手机钱包应用。笔者来说说google往这个旧酒瓶里装了点什么新内容。

  Google的手机应用将率先登入Nexus S 4G by Google 在硬件上依托NFC和智能手机的系统平台。在它的宣传页上Google将这一产品比作继贝壳到硬币,硬币到纸币,纸币到塑料卡片后的另一次革命。

Google Wallet

Google支付概念图

  电子钱包被说了很多年但由于技术和硬件的条件至今没有被普及。Google为期待者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并宣称它主推的的是一个开发的电子交易生态系统。因为Google钱包是个NFC和手机APP相结合的应用,这意味着在智能手机端可以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多种功能。

  信用卡,银行卡,积分卡,消费卡,普通人的皮夹就和高峰时的地铁一样拥挤不堪,这还不够,在空隙处还要塞几张用公司打印机打印的KFC优惠券。这些烦恼都可以由Google的方案解决,并且万事达卡和赛百味(Subway)等银行组织和商户都已经跨上了这艘即将起航的大船。想象下再也不用拿很多家商户的积分卡,消费券也不需要再打印,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实现线上支付,实体店支付。皮夹的作用回归到原始的放零钱,或者一两张卡应急支付或为电子货币充值。

Google Wallet

Google开放式的生态环境

  开放的平台开放的是消费数据,他们能使商品促销推送信息更准确,更有针对性,消费者也更容易获得自己想要找到的内容。信用卡集团,银行手握大笔用户消费数据,确一直没有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它们。它们一大半停留在报表上,数据仓库里作为分析的依据。间或缓慢的通过邮政或者电子邮箱发几则促销信息,也不管你是不是住在那个区域,消费水平是如何。消费数据的作用在手机钱包上的作用应该就和Gmail中内容对其关联广告类似。由Google根据地区,习惯,消费水平结合相关促销信息推送到手机客户端而不是再用猜的。通过那么多年Google的使用,我相信Google说它理解数据排第二,没人敢说排第一。

  Goolge账户的关联为将来更好的利用个体消费者数据提供了便利,消费者的SNS, 既时的商品评价,打折评价,Twitter账户上的即时分享,虚拟的逛街陪同,逛街参考。这层基础上的应用可谓是花团锦簇,而且都还是直接和钱沾边。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与Google的比较下还有哪些增长空间。

  1.服务对象只针对中国移动用户。

  2.促销信息流于传统形式,通过网站促销。基于地理位置和地图的应用没有充分的展开,这和中国移动本身不是互联网企业,思路不同也有关系。

  另悉,国内的支付宝在4月已经和拥有2亿用户的手机浏览器UC,一起推出了基于浏览器的移动安全支付的解决方案,小额200元以下甚至不要密码。

  今天,Ebay和Paypal把Google告上了法庭,说是Google侵权。这里面的孰对孰错讲不清,但手机支付亦然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来源:江南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4日星期六

网站白名单可行性分析

  从今年5月6日开始发生的大范围国际出口访问故障,似乎印证了18个月前的一则新闻报道:《工信部拟推境外域名白名单制度》,2009年12月份的这篇报道曾经引发了当时网络界的恐慌,让众多中小网站面临的生存危机。

  所谓“白名单”的概念与“黑名单”相对应。黑名单启用后,被列入到黑名单的网站不能访问。如果设立了白名单,则只有在白名单中的网站才能访问。在黑名单设置里,能够访问的网站数量远远高于不能访问的网站数量,而在白名单设置里,不能访问的网站则远远高于能访问的网站,从这个意义上看,“白名单”策略实际和“断网”策略大致相同,如果实施则会彻底改变目前的中国互联网现状。

  彻底的“白名单”方案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因此目前实施的方案是境内网站的白名单,通过网站备案和控制机房来实现白名单管理,网站备案要求所有境内网站均实名备案,获取备案号,国内的机房则通过一套系统自动检测接入的域名是否备案,如果没有备案则拒绝接入,提示网站管理员先去工信部备案,这就实现了只有备案网站(白名单网站)才能接入国内机房的功能。

  这套方案虽然实施工作量非常大,但通过大量人员进行管理,也还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白名单”效果。

  但是,这个方案存在的问题是,只能监控境内网站,无法监控全球的网站,由于虚拟主机和VPS的普及,国内用户可以很方便的将网站架设在国外的服务器上,这类网站就无法监管,如发现里面有存在“有害信息”,只能通过屏蔽域名或IP的方式实现,这项工作的任务量巨大。较难自动完成,如果一刀切地屏蔽所有境外网站,则不但误伤大量无辜网站,还会涉及大量涉外企业的利益,势必引发“友邦惊诧”,如果事情闹大了,可能会引发国际外交争端,最终难以收场。

  从法律意义上讲,架设在美国的网站,其法律管辖权属于美国,中国也无法从法理上拥有其管辖权,反之却未必,中国境内大量使用的COM、NET等域名的管理机构实际上属于美国,中国只对CN域名具有管辖权。

  因此,对于境外网站的管理有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策略,从今年5月6日开始,国内企业访问境外网站出现大规模访问故障,电信的说法据称是“国际出口宽带拥塞”,不得不对企业带宽进行限制使用,但此说法遭到外界普遍怀疑。有猜测这是通过运营商有意劣化不在白名单网站的访问质量。

  如果这种猜测是真的话,那将意味着“白名单”制度正在加快推进步伐,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将会发生巨变,中国互联网经济何去何从,众多中小网站面临的生存危机如何度过,整个互联网产业经历的这场“阵痛”何时才能结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见证这一切。

轻博客之重

  从最初的点点、到推他、再到新浪轻博客,后面还有虎视眈眈的腾讯。似乎只是在不经意之间,轻博客似乎便引燃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热情。尽管在此之前,tumblr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tumblr仅仅只是一小众人手中的玩具,就像很多在我的博客上留言的读者所认为的那样,“图床”。一直到了去年年底,tumblr才真正进入了主流的目光中,直至今日。

  我一直都是个热衷于尝试新玩意的人,无论是twitter,还是tumblr,都不会放过。所以每次,总是能够很舒服的用上一段时间这些优秀的产品,然后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被山寨的被山寨,被墙的被墙。至少就我的记忆而言,在tumblr被国内正式模仿之前,至少被墙过3次,也至少被解封了3次,算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了。

  到底tumblr的魅力何在?在解决这个疑问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而tumblr的历史,则首先要从twitter开始。

  Twitter的140字

Twitter

  twitter出现于2006年,并在2007、2008逐渐发展,壮大。无论在影响力、用户数量、平台覆盖率等等任何方面,都远超过tumblr。twitter完全可以称的上是tumblr的前辈了。微博与轻博,这看似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不同的平台,但是tumblr从来没有真正被twitter影响过,反而一直都在以自己的脚步前进。

  以twitter为首的微博,都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那就是每一条消息的字数被严格的控制在了140字以内。

  美国的手机短信每一条可以发送的文字就是140字,所以twitter最初也沿用了这样的设定。考虑到用户的接受度与学习成本等因素,这样的设定在当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当twitter逐渐的成为社会化媒体,这140字的限制反而有些令人纠结。难道不能取消这样的限制吗?答案是,不能。无论这140字的限制,最初是处于怎样的原因出现的,也不管twitter的创始人到底有没有考虑的如此长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没有了这140字的限制,twitter绝对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浮躁,尤其是当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的时候,这一点也变的愈发明显。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用户的使用时间非常零散。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直接导致了用户很难有耐心读完任何稍微有些长的内容。毫无疑问,信息的传递速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快,这是无法改变的潮流。

  而twitter的出现,顺应了这个时代的潮流。140字正是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当内容少于140,可能无法完整的说完一件事情;但是当内容超过140字,就会导致读者失去耐心。作为一个覆盖了所有平台的社会化媒体,保持信息的高速传递绝对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从第一个曝出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这件事可以看出,twitter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还远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但是不管怎样,这就是现在的twitter。

  twitter作为社会化媒体,解决了人们对于更高效率获取信息的需求;但同时,为了追求这种极致的高速,也失去了一些东西。140字保持了信息的高速,但是却也导致了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减少。

  140字,这是twitter的生命之光,是twitter的欲望之火,却也是twitter的阿克琉斯之踵。

  Twitter与Tumblr

Tumblr

  尽管大段的文章并不太适应如今日益浮躁的互联网,但绝对不能说明互联网已经没有了这样的需求。显然,twitter在创造了一种新的需求的同时,却无法替代那些传统的需求。

  twitter这种高速的信息传递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

  1. 受字数限制,每条推所能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2. 快速而大量的信息,很容易导致真正有用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淹没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twitter类微博所面临的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不谈那140字的限制,信息量的过载所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因素,便是用户很难在如同大海一样的信息流中找到什么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就像我,即使只关注了100多号人,但是信息的更新速度之快,却还是令人很难捕捉到多少真正感兴趣的信息。好在twitter仍然够快,对于大家都感兴趣的消息会不断的被转推,尽管这可能并不是我想要的内容。

  twitter是最佳的信息传递者,但绝不是一个好的信息载体。

  于是,tumblr变应运而生。他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那些一直困扰着twitter的问题:

  1. tumblr可以发布任何形式的内容,无论是文字、图片、或是音乐
  2. tumblr依靠用户之间的兴趣组织内容,信息的传递方式更加灵活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tumblr所能够做的事情,恰恰是twitter所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一直认为,tumblr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意外。如果twitter不是有那140字的限制,如果不是还有那些对twitter始终不满的人,如果……可惜世界上没有如果。

  轻博客,爱好与兴趣

Tumblr

  假如说tumblr仅仅只是一种去掉了140字限制的新型的微博,那么对他来说未免有些太不公平。就像前文所提到的,twitter的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tumblr正是冲着这一点而来。

  就我个人而言,使用tumblr的一大目的就在于,这里有我所感兴趣的内容,我几乎不用花费多少时间去挨个筛选,然后就可以轻松的,简单的将他们重新分享出去。

  在确定了这个大方向之后,剩下的事情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了:

  • 从Text、到Photo、甚至Quote,明确的内容分类,暗示了用户这里的内容没有任何限制
  • 建立Explore,以Tag的形式展示不同的内容,让用户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降低转发的门槛,鼓励用户转发自己喜欢的内容,实质上相当于人工审核
  • 通过更多的个性化设置,吸引用户不断的展示自己,以发布更多的内容
  • 以及更多……

  不得不说,点点网对他的总结非常出色,这里引用一下——发现兴趣,展现自我。而这正是tumblr所带来的东西,不同于twitter,也不同于blog。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Google推出+1社交按钮

  Google今天正式向第三方网站推出“+1”社交按钮,该按钮效仿了Facebook的Like按钮。两者都是可嵌入网页的代码片段,目的是鼓励用户参与网络社交活动,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社会数据,提升网站流量。

  在三月底Google发布了“Google +1”,这被看作是Google的搜索功能向社会化迈进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互联网搜索是单纯的人机交互,即用户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运算出结果返回给用户,尽管大多数人相信类似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算法已经充分考虑了社会化与人的因素,例如内容被Digg的次数、在Twitter、Facebook上被传播的次数,乃至各种社会化网络之间的好友关系。

  但这一切都是在背后默默进行的,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谁做了动作,然后又对搜索结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Google +1把这一切完全呈现在了用户面前,你在搜索商品、美食、资讯的时候可以看到好友的推荐,这些推荐会优先于默认的搜索排序,当然也会渐进式地对Google的搜索结果产生影响,人的因素成为Google算法动态平衡中的一部分。

  让人很好奇的是Google是基于怎样的好友关系进行这一切,现在可以知道的是Google自身的联系人会被纳入其中,这要求你使用Google +1必须拥有一个Google帐号。由于Google自身用户群体的弱社交化,会习惯性地在使用Google的时候产生社交惰性,那么如果未来Google能与Facebook、Twitter达成合作的话,将会对Google +1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

Google推出+1社交按钮

  Google +1是怎样使用的?如果你登陆了Google帐号并且符合要求,就能够在Google搜索结果里面看到+1按钮,你的动作将会对好友的搜索结果产生影响,目前Google +1的搜索按钮只出现在英文搜索结果,相信很快会被开放给更多地区的用户使用。之前有人诟病Google +1是一座臆想出来的空中楼阁,因为+1按钮出现在Google的搜索结果中,但用户无法在查看内容之前作出是否推荐的决定,但是在查看之后则更不愿意回到搜索结果页推荐,这与内容品质好坏无关,Google的这一做法割裂了内容与搜索结果,但是Google现在已经发布了用于网页的Google +1按钮(http://www.google.com/webmasters/+1/button/),网站主可以将按钮放置在网页的任何位置,方便需要使用的用户随时进行推荐。

  如果你想要详细了解Google +1可以访问官方的介绍页面(http://www.google.com/+1/button/),事实上关于该功能还有大量的细节有待披露。

  一个有意思的讨论是,Google +1与Twitter、Facebook的分享功能有什么实质区别?事实上它们的功能都是对内容进行投票,甚至你很快可以看到它们会被网站主放在一起。但是Twitter、Facebook的重点是向好友分享内容,而Google +1的结果最终会体现在搜索结果里,最终有多少的机会被呈现到还有赖于Google的搜索算法,这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长期的改进过程。

  笔者很难去断定这样的产品会对Google产生怎样的影响,事实上在Google旗下包括Buzz在内的社交产品一向不受人待见,不一样的是Google +1致力于搜索结果的改进。笔者能够确定的是,如果在搜索结果中看到好友的推荐,至少会有欲望想要点击看看。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6月2日星期四

谷歌Gmail遭到中国济南黑客攻击

  据谷歌官方博客报道,谷歌通过其云安全和滥用检测系统发现了来自中国境内的黑客攻击行动,黑客企图入侵数以百计用户的Gmail账户,攻击目标则是特定人群。

  谷歌称,这次攻击可能来自中国济南,被攻击的数百名用户的Gmail帐户,包括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美国军方人员、中国政治活动家、中国新闻工作者,以及多个亚洲国家(主要是韩国)官员、军事人员、新闻记者等。

  攻击的目的似乎是为了监控这些用户电子邮件的内容,黑客可能是通过网络钓鱼的手法,窃取用户的Gmail密码,并修改Gmail过滤器中的转发选项,将邮件转发到指定账号(Gmail通过一定的授权设置,可以自动转发收到的邮件到指定信箱)。

谷歌Gmail遭到中国济南黑客攻击

  谷歌表示已经侦测并阻止了这次攻击,并已通知被攻击的受害人以及相关政府当局。

  谷歌的内部系统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些Gmail帐号的劫持并非因为Gmail自身的安全问题,即使如此,谷歌也会对这类安全问题进行公开,以便帮助用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谷歌建议Gmail用户使用较长的密码,并检查Gmail的转发选项和授权帐号,删除可疑的设置。

  后续报道:外交部否认攻击谷歌邮箱

  2011年6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就谷歌发表声明称来自中国济南的“黑客”试图侵入一些美国政府官员及外国记者的谷歌邮箱一事答记者问,洪磊表示,谷歌指称中方支持“黑客”攻击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是别有用心的。

  洪磊表示,中国政府重视电脑网络安全,依法管理互联网,要求网民在使用互联网和电脑网络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包括“黑客”行为在内的任何破坏互联网和电脑网络系统的犯罪活动,并依法予以打击。“黑客”攻击是一个国际性问题,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者。指称中方支持“黑客”攻击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是别有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