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百度文库手机版发布

  虽然百度文库在知识产权上的麻烦不断,不过百度还是低调在iPhone和Android平台正式推出了百度文库的手机版,进军移动电子书阅读领域。

  “百度文库”是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电子书平台。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涉及各类领域的电子书资料,不过下载需要扣除相应的百度积分(财富值),百度声称该平台的文档均来自用户上传,百度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用户通过上传文档,可以获得该平台虚拟的积分奖励,用于下载自己需要的文档。

百度文库

  对于大部分文档来说,百度文库的网站版,在电脑上查看文档是免费的,不过电脑下载文档就要扣积分(财富值)。

  和网站版百度文库相比,手机版百度文库的一个好处是,对所有文档下载不扣财富值,免费即可观看大部分百度文库的文档,解决了很多文库用户因为财富值不够而无法下载想要的文档的难题。同时该应用对下载内容压缩,很省流量,阅读体验不错。

百度文库:在线电子书平台

  百度文库手机版和QQ阅读、iBooks等应用的一个区别是,该应用支持用户从电脑上传文档并阅读(前提条件是文档被审核通过),而其他电子书平台大多不支持用户直接上传文档。不过,在百度文库上传文档也具有一定风险,一旦网友发布的信息存在法律问题,百度可以撇开所有责任,一切责任都是网友的,早先的一个案例是,一个网友往百度文库上传了一篇包含“有害信息”的文章,而且通过了百度管理员的审核,后来追究责任的时候,百度不但不负任何责任,反而将该网友的个人信息告密,导致该网友入狱六个月。

  百度文库的手机版支持iPhone和Android手机,不过看上去百度文库的Android版本比iPhone版本功能多,Android版支持本地SD存储卡内书籍阅读,以及手势3D翻书效果,iPhone版的百度文库界面效果稍逊。

百度文库:在线电子书平台

  百度文库手机版支持DOC、PDF、PPT、XLS、TXT等多格式文档,此点强于QQ阅读手机版,后者仅支持TXT文档,Android版的百度文库支持本地SD存储卡内书籍阅读,支持umd, txt, epub, html格式文件阅读。我在三月份写的一篇《百度文库与谷歌苹果的对比》文章中介绍了谷歌图书在多平台以及手机上的应用,两个月后,百度文库就赶上来了。

  对于盛大等电子书厂商来说,百度文库的介入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主流平板设备的支持以及大量免费在线文库的优势,让百度文库成为电子书内容提供商的有一个重要威胁,也让中国电子书领域的竞争变得扑朔迷离。

  iPhone版下载地址:http://itunes.apple.com/app/id426340811?mt=8

  Android版下载地址:https://market.android.com/details?id=com.baidu.wenku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5月26日下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刚刚公布了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内称为“支付牌照”),共颁给27家单位,其中支付宝、银联商务、财付通、快钱等悉数获得许可证,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有几家未通过的企业或单位。具体未通过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的这几家,明显命运比较好。具体的也就没必要分析了。值得一说的是,在后期的博弈中,谁会是行业老大?

  支付宝的潜力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支付宝明显处于领先优势。首先,支付宝后边有阿里巴巴,有淘宝网,还有46万的商家,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一个字:人!这个简单的字蓄含着无穷的力量!有人才有facebook,才有weibo.com,才有QQ(善于跑题,我忏悔)。前段时间的支付宝股权之争,明显是阿里巴巴借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名义来耍流氓。当然,这些行为并不会影响支付宝的用户,他们没必要知道这些,也不需要知道。他们(我也是支付宝用户,也可以说成我们)只需要知道,今天可以上支付宝,可以在上面转账,交易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而支付宝的明天,现在掌握在了马云个人的手里。如果支付宝股权没回来,我们都不踏实。正因为我们的老大不踏实,马云也不敢踏实,所以支付宝回来了!支付宝的估值明显不低于3亿,在2010年12月的时候,支付宝已经公布其用户数已经达到5.5亿人。全国网民才多少人?6亿!而且这个是预计数字。实际数字并不知道。91.6%的网民有支付宝。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已经将支付宝推上了世界第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截止2010年第四季度,Paypal活跃注册用户为9440万)支付宝的路很长,现在才刚入门而已。

第三方支付的博弈

  沉睡的财付通

  个人觉得财付通更像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在没有醒过来之前是没有威力的。现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下来了,财付通是否应该醒了?其实,当支付宝一盆冷水泼过来的时候,财付通就已经醒了。财付通成立于2005年9月,而支付宝成立于2004年12月。对比一下,支付宝有这么多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淘宝网,而财付通的用户大部分都来自于QQ客户端。QQ拥有6亿注册用户,在用户数上占据第一宝座。财付通支持的商家没有支付宝多一些,个人如此认为,而且海外商家中支持财付通的也寥寥无几,比如全球最大域名注册商Godaddy、Hawkhost、ixwebhostting等国外网站均已支持支付宝付款,这不仅方便了国内购买的便利,也给支付宝进军国际做了一些铺垫。财付通还会睡多久?这个问题留给小嘛哥。我觉得可以给财付通一个建议,就是在把QQ电脑管家的故技重施一回,给每个在线的QQ用户弹出强制激活财付通的小窗,每天弹一次,估计一个月下来用户数肯定是翻番的。

  快钱,路在何方

  快钱也是有优势的,快钱拥有6300万的注册用户,超过63万的商家。这两个数字后面那个更好一些。快钱的手续费低于支付宝,前段时间,京东商城取消了支付宝支付货款,而保留了快钱,其CEO刘强东称每年需要多交给支付宝好几百万。在不远的将来,若快钱也绑定一个商城或者收购,这场游戏可就好玩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快钱仅占市场份额的4.9%.在这方面快钱仍需努力啊!快钱可降低手续费,降低企业接入门槛等来获取优势。快钱,希望下一个明星就是你!

  来源:读者投稿,原文链接

中国互联网3BtoC新商业模式

  最近京东CEO刘强东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京东图书计划,该计划有四点内容,现公布有三点内容,一是将销售额的3%直接补贴给作家;二是图书部门周转资金提高到10亿人民币,目前出版社的平均资金周转天数高达200天,京东要比竞争对手老李加快100天,并且对畅销书卖断,让出版社有更多的现金运作;三是刘强东个人向作家维权联盟捐款100万人民币,全力帮助作家维权。第四点未公布的是一个重大投资并购项目,这是什么项目?

  笔者第一时间去看了当当网李国庆的微博,他提到电子书发展的困境是“1.盗版猖獗;2.阅读器价格太高;3. 中国阅读器要做到499元,电子书才有出路”。看了李国庆的微博后,刘强东的第四点内容似乎不难猜测,很可能是电子书项目。

  给作家补贴的分析

  刘强东在微博表示,京东购书的顾客大多是在购买家电或日百后再买书的,书的快递成本几乎为零,或者是摊分后少了很多。从物流成本来看,合并项目也可能是一家物流公司。当然,根据早前腾讯考察苏宁的媒体报道,京东可能是明战当当来转移视线,其实是备战日后的竞争对手。我个人的看法倾向于电子书方向,这对京东的再造才是脱胎换骨的,能释放巨大的创新能量。电子书的图书订购没有快递物流成本,也没有固定的印刷成本,给作家补贴是可以做到的。

  电子阅读器能不能做到499元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阅读器市场销量达28.25万部,相比2010年第四季度的的30.51万部,回落7.41%,其中汉王的销量为14.98万部,相比其2010年第四季度的19.36万部销量,降幅达22.62%。看国内的电子阅读器品牌,没有哪家是火爆的,能解放中国电子书市场。

  阅读器不做到499元又怎样

  根据咨询公司IDC的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PC出货量为3.46亿台,比2009年增长了13.6%。其中平板电脑销量为1700万台,占总量的4.91%(注iPad 1400万台)。根据ZDC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PC销量达到4858.3万台,相比2009年增长16.1%,其中平板电脑销量为174万台,占比约为3.58%。换个角度来看,将电子阅读器换作平板电脑,苹果的iPad无法超越,但是做一个中国式的“iPad”有市场机会,把入门产品做到几百元,主攻两千元以下的市场,这是iPad不会进攻的市场。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更大,我做过分析,在平板平台设计一种3BtoC的商业模式。

  视角一:中国的“Kindle和iPad”

  一般网民都知道亚马逊这个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卖书很厉害,因为基于卖书的强势优势及电子书的发展趋势推出了Kindle电子书。可以设立这样一条商业逻辑,卖印刷书的电子商务巨头会推出电子书,不然就会在电子书时代被淘汰。我们看国内的现状,在中国的卓越亚马逊卖iPad更热情,当当或京东都还没有推出自己的电子书产品(硬件及平台)。中国缺少能领导市场的电子书发行平台。

  视角二:终端广告媒体的颠覆

  如果你了解过分众传媒的概念,对终端媒体有认识,那么来看平板电脑就可以做一个微媒体的概念。例如,京东若有平板电脑的应用平台,就能够发展团购图书、团购杂志、团购各种商品服务。

  视角三:内容出版商如何转型

  现在大家熟知的B2B2C、B2B、B2C、C2C电子商务模式都没有解决媒体及内容出版商的角色。我过去也做了一些研究,传统媒体如何转型的问题,图片识别搜索是发展趋势,顾客看娱乐新闻时看到一张明星图片的服装很漂亮,可以点击图片搜索服装的团购或销售信息。媒体的饮食、娱乐、家装、旅游等内容,都可以搜索为相关的电子商务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再转化为电子商务的应用,那么内容出版商的海量内容就是海量的入口资源。

商业模式

  3BtoC的商业模式

  3BtoC的电子商务模式,3B指的是三大类型的合作伙伴——电子商务服务商、内容出版商、企业,他们联合创建新的平台为顾客提供服务。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没有把内容出版商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关键核心,缺它就不可。3BtoC平台一旦建立,就能成为应用平台,发展各种应用服务,从而形成一种生态链。

  内容出版商会把读者转化为3BtoC平台的会员,会员的ID能用于全国报刊、企业的通行,报名参加平台、媒体及企业的活动。团购平台全面解决内容资源和用户互动的问题,3BtoC可以引发由读者发动团购申办的潮流,这是团购发展的重大变革,不是由商家主导团购活动的设计,直接由消费者群体发起。

  内容出版商拥有大量的企业资源,例如地方报纸,投资一个电子商务公司,包下团购的地方业务。团购服务商看到合作方是地方报社,没有理由不合作,得到媒体就是得到内容、企业、读者及各种资源,是多个方面的合作。3BtoC的模式比传统模式更强大,因为媒体的影响力很大的,当全国的报纸、杂志都在推团购的时候,中国团购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给高端消费场提供平板微媒体

  在终端场所用平板电脑可以免费看各种报纸、杂志、图书、视频,通过微媒体概念将广告直接转化为电子商务的应用。现在的终端场所广告媒体,基本上是属于广告的概念,不是电子商务的应用概念。例如,你在楼宇看到这个屏幕的广告,你能不能再输入你的账户来支付购买商品或转发到自己的新浪微博?不能吧?故此,能颠覆终端场所广告媒体的概念就是微媒体,用户能用账户ID绑定管理关系和数据,掌控应用操作。这样,五星级酒店可以用平板推广酒店服务,也可以作为推广联盟获得分成。

  3BtoC的引爆点在哪里

  3BtoC的商业模式可以是由硬件到平台的完善模式,也可以做成一种网络应用服务,有上网的电脑和手机就能使用。我国尽管人口很多,但是国民的阅读率不高,平板电脑比单纯的电子阅读器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BtoC的引爆点除了在微媒体及商业模式的方向外,平板电脑推广的引爆点还可以在学生身上,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投资,同时家长自己也能看报纸、杂志,用来团购节省金钱。针对市民这个方向,很多地方都在搞网络问政、征集民生建议,市民投诉的活动,这样开发一个民生应用,不失为一种好服务。如果做出民生服务的口碑,那么本地化的房产、装修、家教、家政、娱乐消费等市场都能进入,甚至是充煤气、交水电费。

  中国邮政的机会

  中国邮政是报刊的传统发行渠道,在电子报刊时代,中国邮政还有没有机会当龙头?如果中国邮政能在体制改革上创新,依靠自己的规模和资金优势,还能在电子阅读物的发行渠道上发力。从政策保护而言,中国邮政若能砸下重金,凭借邮政储蓄银行、发行渠道、营业网点、配送覆盖能力,联手几家巨头做这种3BtoC平台是大有可为的。

  简哲创意实验室预测观点:3BtoC商业模式是国内电子商务变革将会出现重大创新,有可能颠覆现有的终端场所广告媒体和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及团购,微媒体是终端媒体的革命,电子商务服务商不用再寻找各种入口资源,而是链接了各种入口资源——报纸、杂志、视频、网站等的各种内容及应用,还有企业推出的广告,它们都是入口资源。传统媒体也获得转型的机会,一是通过大型的平台发行电子阅读订购,包括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二是传统媒体将自己的企业公关资源、广告客户、订购读者转换为电子商务的市场资源,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空间。

  3BtoC的商业模式能跟淘宝竞争,因为淘宝模式在本地化精细运作、民生及内容出版商支持方面没有3BtoC模式强大。如果企业在报纸、杂志、电视所做的广告是3BtoC的电子商务应用,要颠覆淘宝模式可能就是几年的时间。

  本文节选自《Weibo.Name》微博电子书第2期,115网盘免费下载:http://u.115.com/file/bhnddvo6

  来源:简哲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

关于电影《社交网络》的杂想

  后知后觉的看了电影《社交网络》,竟然看得热血沸腾,还一连看了两遍。在看第二遍的时候,随手写了几条关于电影的微博,不过由于这部电影涉及了太多我感兴趣的话题,而影片的节奏又远远超过发微博的速度,所以就就着已发的微博写了这篇绝非影评的微博体博客。

  一、团队与合作伙伴

  除了计算机,马克·扎克伯格另一个天才的地方是挑选合作伙伴,他总能在合适的时候挑中合适的人,无论爱德华多还是肖恩·帕克,当然,在他们失去作用后,他也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

  扎克伯格该不该让爱德华多和肖恩·帕克退出?我觉得绝对应该,退出前的爱德华多和肖恩已经很难为Facebook再做出什么贡献了,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而他们却拿着与贡献不相称的股权,这不是利益问题,更主要的是发言权与决策权。但扎克显然没有找到让他们退出的合适方法,这与陷害他们的人是不是扎克无关。

  扎克、爱德华多和肖恩·帕克最终走不到一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标差距太大,爱德华多想的是几百万,肖恩想的是10亿,而扎克的野心则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伴。

  关于爱德华多的退出,电影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风投向扎克询问占30%股份的爱德华多是什么人。其实是资本而不是扎克提出了让爱德华多退出,资本也许冷血,却展示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爱德华多对Facebook的贡献开始可能是30%,但到后来也许真只剩0.3%了。

  但归根结底,导致爱德华多最终退出的是他自己,标志性的事件是对肖恩·帕克的态度及要不要去硅谷,而肖恩的方式、硅谷的土壤才是适合互联网公司的,爱德华多选择的纽约显然太“传统”了,用电影中扎克的话说就是“你已经落后的太多了”。

  关于肖恩·帕克退出的原因,电影里借爱德华多的话来做铺垫的,尽管肖恩做了大名鼎鼎甚至堪称传奇的Napster和其他的几家公司,但这些公司的结局无一例外的都是关张。

社交网络

  二、抄袭与创新

  尽管扎克有没有抄袭Winklevoss兄弟的哈佛关系网从法律上讲是一件难以辨别的事情,但我依然很难把这定义为抄袭,我想扎克确实借鉴了哈佛关系网的创意,但他做出的Facebook却是远远超出Winklevoss兄弟想象的产品,如同科学史上最著名的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创立权之争,很难说莱布尼茨就是因为看过了牛顿的零星手稿才完成了微积分,何况Winklevoss兄弟并没有做出和Facebook、哪怕是最初的Facebook一样好的产品。

  如扎克所说,Winklevoss兄弟并不是因为扎克“偷”了他们的创意,而是因为他们一直顺利,这次却被远远超越。让他们越来越愤怒并最终决定起诉扎克的几件事都是因为Facebook影响力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力实际上早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如果说赛艇他们只输了一点,那么做网站,他们甚至进不了赛场。

  为什么Facebook借鉴哈佛关系网却可以被称为创新,人人、开心借鉴了Facebook却要被指为山寨呢?我觉得这恰恰体现了创新与山寨最大的区别:创新不是无中生有,创新也需要学习和借鉴,创新其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而山寨的最大特征除了简单的模仿,还有低质化。

  让扎克付出6500万赔偿(付给Winklevoss兄弟)的法律是好的法律,它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一切创造者的利益,并给抄袭者甚至是疑似抄袭者以惩罚,它让创新而不是抄袭成为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的选择。而在法律“宽松”的中国,抄不仅比创新容易,也比“买”便宜,因此在中国只有腾讯这样以抄为核心能力的巨无霸,而无法产生出千千万万个很酷的小作坊。

  三、才能、态度及其他

  光有好的创意,而没有把概念落实的能力,是不可能产生什么好的成果的,而创意也只会停留在它雏形的样子,就像Winklevoss兄弟干的那样。假设做出Facebook的不是扎克,而是和Winklevoss兄弟没产生过任何联系的人,他们的愤怒也许将被变成后悔。

  Winklevoss兄弟既想要做网站,又要练习赛艇,还有学业、还有俱乐部……;爱德华多除了Facebook,还有凤凰俱乐部,还有他的课程;而扎克,只有Facebook。因为专注,所以他走得最远。

  过程很重要,但只有结果导向的过程才有意义,因此在扎克和爱德华多分手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爱德华多讲尽他在纽约吃的苦、做出的努力,却经不起扎克简单的一句“那有什么成果”。

  四、关于电影本身

  吸引我连看两遍《社交网络》的,不是大卫·芬奇,而是马克·扎克伯格,尽管这是一部剧情片,而非纪录片。

  我觉得《社交网络》就是一部以互联网、商业为背景的操蛋的青春史,就像《美国往事》是一部以黑帮为背景的青春史一样。

  在谈论大卫·芬奇的时候千万别忘了Aaron Sorkin,影片开头那段扎克与女友多线索、跳跃式的对话真是神来之笔。

  挺喜欢九寸钉做的配乐,特别是扎克写代码那一段充满80年代感觉的8位机电音,极度的黑客味道。

  来源:宋大妈投稿,原文链接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身为知乎用户,看到“百度新知”即将上线的消息,不免感慨,该来的终于来了,来得还挺快。下面聊聊Quora-like类的社会化问答网站。

  Quora的创新

  Quora(Quora.com)并非“社会化问答”鼻祖,但它利用产品创新,改写了行业标准。

  Quora的创新方式很“八卦”,它借鉴了不同网站的特色功能。比如用Twitter形式的Follow,来关注某用户、跟踪某话题;比如类似Twitter的time line,主动推送信息;比如提供类似wiki的众包功能,用户共同编辑,改善内容质量;还有digg风格的顶、踩,用户可以进一步改善内容质量。(借鉴一个不稀奇,借鉴一堆、并做到浑然天成,这就是水平)

  Quora最重要的创新不在于产品,而是运营。

  社会化问答网站,本质上是以问答为主线的垂直社区。怎么成功运营一个社区?Quora的主要策略是邀请制、实名制。Quora初期邀请了大量硅谷精英和名人入驻,这些高端人士创造了高质量内容,又塑造了Quora的社区氛围,还免费帮Quora进行了大量口碑推广。实名制则更有魅力,向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直接发问,和业界大牛一起回答问题,谁能抵挡这种诱惑?谁又愿意在这样的气氛下胡乱回答问题?

  凭借产品和运营两方面的创新,Quora不但超越yahoo answer等传统问答网站,并以较小用户群、流量,保持了与Stack Exchange、Formsping等社会化问答网站的竞争优势。产品尚未上线,估值即高达8000万美元。

  2011年,知乎(Zhihu.com)复制了Quora的产品和运营思路,把社会化问答带入了中国。

Quora的创新,知乎的土壤,社会化问答的难题

  知乎的土壤

  在产品层面,知乎对Quora的产品形态做了少量改进,尤其是用户体验方面。比如近一次改版,知乎推出了更有效的通知功能,取消了不合国情的“答案总结”,等等。Quora-like产品的逻辑和形态并不复杂,易于复制,用户体验的提升,虽能减少用户流失,却不足以形成竞争力。

  在运营角度上,知乎很聪明地复制了Quora的运营策略,无论是邀请制获取优质用户,还是善用李开复、keso等名嘴的学识与见地,知乎在短短几个月内,创造了一个具备高素质用户、高质量内容的社区环境。按照我的理解,运营角度上的这两“高”,就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

  知乎目前的优势人群是IT人士,特别是互联网圈内人士。如果一个问答社区的竞争壁垒,同时也是自己发展的天花板,那么如何继续发展-方法之一是纵向发展,即降低门槛、引入更多用户。如果降低门槛,如何帮助用户忍受内容和用户质量的下降?如何区隔用户,知乎青年、豆瓣青年、小镇青年能在知乎社区里共存么?产品设计师、发型设计师、建筑设计师们,怎么在知乎里聊同一个“设计”话题?

  纵向发展最残酷的问题是:在中国互联网大环境里,有没有支持知乎成长和壮大的土壤?

  在蛋糕上切下一块,取决与蛋糕有多大、你切的角有多大。Quora的选择是选最大的蛋糕、切下较小的一角,即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一个相对垂直的社区,从全球用户的巨大基数中,吸引50万活跃用户,支撑起一个问答社区(2011年1月数据)。那么知乎的选择呢?百度、腾讯等巨头进入市场后,他们能留下多少蛋糕?知乎运营的两“高”策略,又能为知乎切下蛋糕多大的一角?

  换一个思路,知乎可以横向发展么?去其他垂直领域发展新社区,争夺其他的蛋糕?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巨头多霸道,外面总有足够多的细分市场。知乎有机会派生出不同领域的知乎。

  开发、开源、开放?

  横向发展的道路上,知乎必须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资源缺乏、经验不足带来的新问题:如果发展其他垂直领域,如何借助行业资源来发展高素质用户,如何利用行业经验来积累高素质内容?知乎的经验,可以复制出一个汽车问答社区、一个医药问答社区么?……

  假如我有运营资源,希望建设一个社会化问答社区,我需要找知乎合作吗?从成本上考虑,我更好的选择,八成是自己建一个问答网站。

  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选择了自行开发,比如“车问”(chewen.com),人人旗下的汽车问答网站。有人在主产品里嵌入问答功能,比如商务社交网站“经纬网”(jingwei.com)。

  有人更进了一步,非但自建社会化问答社区,并且将源代码全部开源,这就是“者也”(zheye.org),由国内几位程序员自行开发和维护。者也源代码建立在稍冷门的Ruby on Rails和更冷门的MongoDB上,估计源代码使用者有限。如果某一天,开发者提供了Php+MySQL版本的“者也”,那么它很有潜力成为问答圈子里的UCenter Home.

  假定我有用户、有内容,但没有开发能力,我能否租一个问答网站?目前市面上还没有社会化问答网站服务商,但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学习互动百科旗下的“小百科”网站(baike.com)-在小百科平台上,用户非但可以申请自己的小百科网站,如果你有优质内容,小百科还将免费为你制作手机APP!手机APP哎,你一步就跨进SoLoMo的美好天地咯。

  如果我有开发能力,但没用户、没内容,我可否在××开放平台上寄生一个社会化问答服务?比如我在新浪微博上运营一个“微问答”项目,以“真心话大冒险”、“关于我的5个问题”等话题为由头,吸引用户参与各种社会化问答?如果我的微问答不是无聊八卦,而是将话题围绕衣服、鞋子、化妆品、婚嫁服务——我能否将问答转化为导购,能否比知乎们更迅速地产生实际收益?

  当社会化问答网站的进入门槛越来越低,追随知乎后来者们,需要说服自己:我如何建一个问答网站,自己开发、利用开源程序、寄生于开放平台?我以什么方式减少成本,快速切入市场?我到底有多快、到底能在巨头到来之前积累多少资源?

  巨头的来临

  然后,百度新知来了。

  百度推出“新知”,其他巨头显然也会染指社会化问答。既然SNS成了标配,如无意外,问答将以标配的方式,嵌入各种合适不合适的社交产品、电子商务产品中。当蓝海变成红海、垂直市场变成缝隙市场时,社会化问答网站该如何发展?

  百度新知上线的消息传当晚,知乎上出现新问题——“百度真的做‘知乎’了,你怎么看?”,一天之内,118个知乎用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中散发着热情和力量,我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巨头到来后的定位和方向,有些答案,就藏在知乎网站的回答里。

  问答网站的实际意义,是积累知识、传承经验、将不同人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如果一个问答网站,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借助用户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这可能是对社会化问答网站这一产品的最好肯定。

  我还会继续使用知乎,我相信知乎的用户们,可以很好地交流以上的种种问题、发现各种可能的答案。

  祝知乎们好运。

  来源: 倪爽投稿,作者微博原文链接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5年前,苹果凭借它的iPod和Mac系列电脑成为了一家成功企业。但是那时候iPhone和iPad都还没有上市,苹果的年利润为24亿美元。到 了201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166亿美元。在2011年第一季度,苹果已经获得了60亿美元的利润,正在朝着完全压倒前几年的方向大步迈进。可以说,苹果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提款机器。

  苹果正站在不断成功的浪潮之上,也博得了股市完全的青睐。它的价值正在猛涨。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个方面的问题。在过去五年(即iPhone推出的前一年2006年至2010年),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相比苹果究竟做的有多好?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为了让大家对苹果在过去五年利润的增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来看看谷歌的市场资本总值(市值),并与同时期其他大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和微软进行对比。(市值是用来衡量一个上市公司规模和价值的。它是指公司股份数额乘以每股市场价值所得的数值,也就是购买公司所有股票所需的花费。本文提到一个公司的“价值”时,一般指的是市值。)

苹果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的对比

高科技公司现在的股票市价与5年前的对比(按照当前市值从高到低排序)

  正如上表中所见,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过去5年的市值增长能够接近苹果所达到的水平,尽管我们所选取的公司来自苹果参与竞争的所有不同种类的市场

  一些有趣的地方是:

  1、苹果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5.3倍。

  2、谷歌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时增加了1.4倍。

  3、甲骨文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增加了2.3倍。

  4、微软现在的市值比2006年减少了8%.

  5、在所有公司中的最大的输家是诺基亚,现在的市值只有5年前市值的32%.

  与谷歌微软相比下苹果的崛起

  当我们仔细研究过去5年这些公司市值的变化时,几个非常有趣的东西脱颖而出,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观察与其他竞争者相比苹果的发展到底有多快。

  1、在2006年,谷歌市值是苹果的两倍。到了2011年,两个公司交换了位置,现在苹果的市值是谷歌的近两倍(准确一点的说应该是1.9倍)。

  2、时代已经不同的另一个表现是:在2006年,微软的市值是苹果的4倍多。而现在苹果却是微软的1.6倍之多。

  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业绩。在短短5年内,苹果的地位有了彻底的改变。

  结论

  苹果公司的收入不断增加,利润也不断增长,其产品面向的用户基础也不断扩大。苹果iOS设备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把整个公司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iOS设备的销售额目前占到了65%),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苹果。

  当然苹果是否能保持这种增长还有待观察,但至少目前看来情况还是非常好的。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为技术人员而非金融分析师。如果你基于本文的内容而进行市场投资并最终输掉了钱,请勿责怪我们。

  英文原文:Pingdom:Apple now worth 5x more than in 2006, and nearly 2x as much as Google

  中文翻译:Japhia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前几天站长大会的时候,意外发现华军大大位列嘉宾席,他在1997年创立的华军软件园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软件下载站,他现在已经年近50并且是站长圈备受尊重的前辈。听到华军大大分享的一些想法,自己突然意识到软件下载站正在不断被弱化,尽管现在仍然是如日中天的刚性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已经开始被温水煮青蛙式地逐渐消磨。

  没几天就在月光博客看到西门同学投递的一篇文章,从天空软件改版谈起详细论述了软件下载站的种种窘迫处境,部分观点谨慎赞同。

  软件下载站满足的是用户获取软件的需求,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有四处流传的软盘、光盘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当网络出现而搜索引擎并不是那么发达,网络不稳定下载速度不那么快的时候,用户对于软件程序的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时候,软件下载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了。通过分类的方式便于用户查找软件,随时更新最新版本便于网友下载,一些软件分享、评测类文章帮助网友选择软件,软件下载站的出现在那个特定时期有必然性。

软件下载站的转型之路

  但现在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用户真正常用以及需要的软件可能不超过20种,这些软件通常固定并且不会轻易发生改变,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软件数据库,所以软件下载站就被截胡了。

  首先是大多数软件自身带有更新功能,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更新到最新版本,同时软件品牌的强化让用户更愿意选择官网,以前我们搜索软件名称出现的是下载站的软件页面,而现在更多是官方网站。甚至还有百度的框计算,只要你搜索软件名我就给出下载地址,省时省力省电。同时还有软件管理器的出现,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进行安装、更新、卸载等软件管理操作,相对于软件下载站使用更便捷。

  这时候软件下载站的处境就非常窘迫了,软件下载站的光环来自于用户,如果用户都被别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截流了,最终的凄惨结局可想而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危机同样也意味着机遇,软件下载站仍然有着不少的转型选择。

  首先可以面向终端用户推出软件管理器,这对于软件下载站而言只是在现有链条添加一个壳而已,但是却能够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同时也能够阻击竞争对手的市场侵蚀。这只是一个范例,大概的意思就是用户怎么被抢走的,我就要变着法子给抢回来甚至把用户规模做得更大。其次可以选择一些新的方向,例如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市场,应用程序只是软件的另一种体现,借助软件下载站的品牌影响可以迅速吸引用户,切入这一市场需要大量的自我革新与产业链重整。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