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星期三

关于百度的五大真相

  昨天看到互动百科“致百度CEO李彦宏的公开信”,文章太酸、太长、太烂,百度该不该骂?该!百度成为众矢之的离不开中文第一搜的地位,以至于骂百度已经成为媒体博取用户关注的一种手段,赚钱赚到这样让这么多人恶心的程度,也实属难得。

  很多人知道百度,不一定完完全全地了解百度,笔者这里就权且列五条关于百度的不良记录,权当笑谈。

  真相一:在搜索结果中放广告赚钱

  百度搜索竞价排名是笔者目前了解到的,多年来百度收入占比最大的一块业务,即便多次更名也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核心地位,如果没有竞价广告就没有今天的百度。

关于百度的五大真相

  但是与Google这样的关键词搜索广告相比,百度的竞价排名是完全和搜索结果融为一体,如果不仔细分辨你几乎很难发现竞价广告的存在。这一做法引发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赞同者认为这样的广告会增加客户的实际成交量,而反对者则认为这增加了商家的广告成本和无效用户,百度最夸张的时候一页搜索结果几乎全是竞价排名,商家疯狂追捧的背后是各方利益的追逐。

  但是最核心的问题,百度作为搜索引擎的首先服务目标是用户,广告只是服务用户的附带收益,而毫无底线的竞价排名影响到了用户的正常搜索,几度改革的竞价排名虽然尊重用户的口号很大,最终作出的让步却很小。

  真相二:大量的不道德案底

  百度最广为人知的污点,莫过于央视曝光的医药搜索广告,当时百度为一些不正规的医药产品提供竞价广告服务,导致大量用户利益受到损害。百度事后表示将会拿出诚意痛改前非,所以我们就看到李彦宏出现在了当年的央视春晚上。医药搜索广告事件,揭示的是百度作为一个广告商,在同时面对金钱和道德作出了不正确的选择。医药、钓鱼网站、骗子…各种各样的骗术借着百度广告的外衣大行其道,展现出的是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的社会责任感。

  百度竞价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很多百度代理会威胁客户:如果你不买竞价排名,那么你的网站排名会一落千丈,甚至收录被清零。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越来越多客户的曝光证明了这种做法的存在。百度当然可以推说是部分代理商的做法,自己完全不知情,将会对那些不良代理商进行严厉惩处。听听,这口吻多像相关部门的官方基调,最后拿临时工顶包了事。这种调整权重、调整收录的做法,我不相信百度完全不知情,百度高层完全清白,最可能的事他们故作不知、听之任之,然后面对大把大把的钞票乐。

  最典型的案例是,京东、新蛋、卓越亚马逊等大量商业网站,都曾经购买自己网站名称的竞价广告,这不是白白给百度送钱吗?他们怕的是什么?其中的秘辛恐怕只有当事人能够了解。

  真相三:依靠人工而不是算法

  做互联网的、做技术的很多都习惯用Google而不是百度,因为百度总会猛地给你一个啼笑皆非的搜索结果,而Google的表现则要稳定得多,这种现象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百度相信人工,而Google更相信算法。

  百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便于人工调教的搜索,你可以很方便给合作伙伴、自家产品增加流量,也可以很方便给竞争对手、不识相的客户降权甚至清零收录。当然也有很多人表示百度这样子是因为需要配合一套关键词过滤系统,但事实证明Google还没离开的时候搜索结果同样比百度优秀。

  这就像是一个破烂的房子,不管你再努力去修修补补都不可能恢复如新,甚至修补的这个过程会加快它的死亡。有时候我们在想百度的搜索结果会不会变得更糟,在这样永无休止、毫无进展的步调下。要逆转胜,除非百度真的重新设计一套搜索引擎框架,但是这可能吗?至少现在我还没有看到这种趋势,百度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抄袭新业务赚钱。

  真相四:员工很难获得成就感

  百度的员工会有成就感吗?这话我不敢乱说。但是百度的员工大多在做的几件事情:调整搜索结果、卖广告、抄袭产品。工作内容非正义或者对社会没有积极贡献,员工自然在心理上就会矮半头。他们无法像Google的员工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革命性的产品,进而改变世界。Google有了Android、Chrome,而回过头来看看百度,除了赚钱多一点点其实没什么变化,就连赚钱的套路都一模一样。

  工作在这样一家公司,成就感从何而来?别人在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时候,他们却在通过技术修修补补。如果你是苹果的员工,如果你是Google的员工,甚至你是腾讯的员工,都可以大大方方相坐而谈,但是如果你是百度员工,虽然大家都仍然礼貌,但是表情、语气多少都会有一些异样,就像看到一个富二代作威作福一样。这无关员工,只是百度自己的问题。

  真相五:搜索以外很少有建树

  有啊、百付宝停滞不前,好不容易做个百度文库却被指盗版温床,甚至还把用户送进了监狱,百度百科的无理抄袭受到来自维基百科的指责。最近麦田到了百度,成立社会化事业部做了百度说吧,烂得一塌糊涂,前段时间还学习51大玩美女诱惑。

  百度的产品,除了贴吧、知道、百科这一类的社区产品,还有地图这样的工具型产品,其它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拥有百度这样一个流量入口,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差异。对于百度最好的祝福:如果你不能好好地创造,那就认真地抄袭吧,就像腾讯正在做的那样。

  ——————分割线——————

  互联网完美继承了老祖宗的那套东西,勾心斗角、口蜜腹剑、损人利己、落井下石,百度也不外如是。像百度这样的公司还有太多,黑着心思玩那些恶心手段其实更容易成功,而那些纯技术、产品驱动的公司最后反倒会落得凄惨无比的下场。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中国用户不信任中国互联网公司,因为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要独善其身实在太难。

  百度病了,但它只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缩影,相比之下中国互联网的孱弱更值得我们思考。除了依靠巨大人口基数制造出的虚假繁荣,我们究竟还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互联网公司和产品,有多少互联网公司会迫于形势变成另一个百度。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国内LBS服务的发展前景

  最近,有报道称国内一些创业型独立微博网站面临生存危机,开始转型做LBS服务。某微博创始人承认,在门户微博压力下,正在重新整合资源,将服务定位为一个基于手机客户端的位置签到服务平台。

  一些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大多都是较早介入微博领域的创业公司,随着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和腾讯介入微博大战,早期的创业网站普遍感受到了生存危机,跟大型门户网站相比,创业公司不得不考虑商业模式在短期内的可行性,需要寻找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因此这才有了转向LBS服务的倾向。

  然而,这些创业公司既然在微博领域斗不过门户网站,现在想起搞LBS就能竞争过门户网站吗?新浪和网易都已经开发了LBS服务,腾讯也低调做了一个餐饮类的LBS,这方面的机会其实也不多了。

  门户网站的优势是,可以利用门户的新闻媒体、博客平台以及现有的用户群对微博和LBS进行推广,这方面创业公司很难与其相竞争,由于社交网络具有用户迁移成本高、用户忠诚度高等特点,很容易形成马太效应,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因此,国内的创业公司与其和门户网站相竞争,还不如找准切入面,专心做一项市场细分的服务。

  这方面国外的好点子其实挺多的,特别是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一些应用都有不错的成绩。

  例如手机社交类应用InstagramPicPlz,就是一个类似Twitter的图片版,内置的图片渲染效果可以让普通的iPhone手机也能拍摄出“艺术照片”,但其应用的社交网络都是国外的社交平台如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等,而国内目前似乎还没有同类产品,国内创业公司如果将这个模式复制过来,将其同步的社交平台变为国内的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街旁网等,这比直接搞LBS踩点要靠谱的多。

PicPlz

PicPlz的图片渲染效果

PicPlz

PicPlz的显示界面

  不过,这类应用在国外流行的基础是欧美iPhoneAndroid等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国内大部分移动用户是非智能手机,iPhone和Android也没有普及,因此这类应用的爆发期在国内还没有来到,随着千元Android手机的出现和流行,预计明年或后年这类应用会出现井喷之势。

  还有一个例子是类似Kik和Viber这样的通讯应用,利用WiFi网络来免费实现手机短信和手机通话服务,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做手机通讯录的公司,甚至UCWEB这样的浏览器也很关注手机通讯录,腾讯也做了一个跨手机平台的“QQ同步助手”,只要在上面做一个简单的设置,让安装了“QQ同步助手”的用户之间可以免费发送信息,信息自动推送到手机上,或者免费语音通话,语音通过WiFi传输,这不就和Kik及Viber差不多了。

  类似Kik的“免费短信应用”和Viber的“免费通话应用”会不会冲击中国移动和联通的短信业务和电话业务呢,目前看来影响并不大,中国的iPhone和Android用户总共加起来大概就几百万,和数亿的移动用户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中国的运营商绝对不会放心此类应用,一旦未来iPhone和Android手机普及到大众,此类应用还是有可能冲击运营商的短信业务和电话业务。

2010年12月20日星期一

企业微博营销实战

  做为一种社会化网络服务,微博在今年的发展非常迅猛,Twitter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透露,Twitter注册用户已达1.75亿人,而新浪也在11月份宣布,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5000万,可见以微博为主力的“传播方式”的革命已经到来。

  曾几何时,SNS社区网络也是继博客之后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追捧的明星,然而随着微博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SNS社区网络的发展逐渐显示出颓势,活跃用户不断下滑,发展前景越来越受到质疑,曾几何时,SNS的领队开心网靠着“偷菜”游戏火爆一时,全国网民几乎人人都加入了“偷菜”的行列,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复制开心模式,推出各自SNS频道,然而正当各大网站在SNS领地杀得不可开交之时,微博却突然之间异军突起。微博由于其简单易用的特性,加之新浪网成功的营销策略:名人效应,使得微博的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微博从SNS网站中掠夺的用户越来越多。

  根据百度指数和谷歌网站趋势显示,在2010年初,开心网面对新浪微博还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心网的用户关注度下降非常快,而新浪微博则呈现飞跃式地大幅上升,到了2010年11月份,新浪微博的用户关注度已经超过了开心网,并且逐渐和开心网拉大距离,开心网的下降颓势依旧没有停止的趋势,总的看来,SNS大势已去,微博方兴未艾。

企业微博营销实战

百度指数对比新浪微博和开心网

企业微博营销实战

谷歌网站趋势对比新浪微博和开心网

  那么,中国企业将如何面对微博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微博进行网络营销和推广?目前企业企业微博营销还很不成熟,企业微博营销在国内刚刚进入摸索阶段,现在总结出系统的企业微博营销方法体系还为时尚早,我以前曾在《企业微博的营销推广技巧》一文中概述了企业微博的选择、定位、目标和运营方法,今天,我具体以新浪微博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基于企业微博的营销实战的方法,本文的介绍的方法和技巧等还有待在微博营销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希望对有兴趣的互联网从业者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价值。

  微博营销的特点

  1、门槛低:140个字发布信息,远比博客发布容易。可以方便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形式。

  2、多平台:支持手机等平台,可以在手机上发布信息。

  3、传播快:信息传播的方式有多样性,转发非常方便。利用名人效应能够使事件的传播量呈几何级放大。

  微博帐号配置

  1、以企业名称注册官方微博一个,主要用户发布官方信息。

  2、企业领袖微博一个,对外凸显企业领袖个人魅力。该微博的操作需要相当谨慎,因为有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例如唐骏事件。

  3、对于同时开发多个产品的企业,还应该针对每个主要产品发布一个产品官方微博,用于发布产品的最新动态;还可以充当产品客服的作用。

  4、官方的客服也可用以个人名义创建微博,用来解答和跟踪各类企业相关的问题。

  5、企业内部多个专家可以用个人名义创建专家微博,发布对于行业动态的评论,逐步将自己打造为行业的“意见领袖”。

  企业微博的定位和内容建设策略

  1、官方微博(微媒体):企业的微博必须是官方的,传播的内容也必须是官方的,内容较为正式,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企业最新动态,对外展示企业品牌形象,成为一个低成本的媒体。

  2、企业领袖微博(微传播):领袖微博是以企业高管的个人名义注册,具有个性化的微博,其最终目标是成为所在行业的“意见领袖”,能够影响目标用户的观念,在整个行业中的发言具有一定号召力。

  3、客服微博(微服务):与企业的客户进行实时沟通和互动,深度的交流,让客户在互动中提供产品服务的品质。缩短了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

  4、产品微博(微公关):对于危机能实时监测和预警,出现负面信息后能快速处理,及时发现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不满并在短时间内快速应对。如遇到企业危机事件,可通过微博客对负面口碑进行及时的正面引导。

  5、市场微博(微营销):通过微博组织市场活动,打破地域人数的限制,实现互动营销。

  企业微博推广技巧

  1、帐号认证

  针对企业微博帐号、企业领袖、高管的帐号、行业内有影响力人物的帐号,要先获得新浪认证;获得认证的好处是,形成较权威的良好形象,微博信息可被外部搜索引擎收录,更易于传播,不过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就是信息的审核可能会更严格。

  2、内容发布

  微博的内容信息尽量多样化,最好每篇文字都带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这样具有较好的浏览体验;微博内容尽量包含合适的话题或标签,以利于微博搜索。发布的内容要有价值,例如提供特价或打折信息、限时内的商品打折活动,可以带来不错的传播效果。

  3、内容更新

  微博信息每日都进行更新,要有规律地进行更新,每天十条信息左右,一小时内不要连发几条信息,抓住高峰发帖时间更新信息。

  4、积极互动

  多参与转发和评论,主动搜索行业相关话题,主动去与用户互动。定期举办有奖活动,提供免费奖品鼓励,能够带来快速的粉丝增长,并增加其忠诚度。

  5、标签设置

  合理设置标签,新浪微博会推荐有共同标签或共同兴趣的人加关注。

  6、获取高质量的微博粉丝

  不在于你认识什么人,而在于什么人认识你,不在于什么人影响了你,而在于你影响了什么人。关注行业名人或知名机构;善用找朋友功能;提高粉丝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发布的内容主题要专一,内容要附带关键字,以利于高质量用户搜索到。

  总结

  企业微博传播是一个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成本的大工程,即验证了“微博传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句话,企业微博营销切不可急功近利。了解微博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并不等于就可以放手去进行传播,企业还需要慎重考虑一个问题:“企业微博的定位”。

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

写博客最大的敌人

  事实上写博客算不算一件轻松惬意的事情,比例高得惊人的网民经营博客不会超过三个月,因为他们会逐渐发现这是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花费掉自己的时间、金钱却不能带来任何获益,这是一个极度愚蠢的人才会做的事情。这一比例在依附于大型BSP的用户里面小得多,因为这些用户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他们可以写下一段文字然后两年都不再更新,这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短暂的消遣。

  而独立博客的死亡率则高得多,这一数字很可能高达90%甚至更多,相对应的是独立博客作者坚持的平均时间和频率要高得多。他们会在兴致勃勃建立好一个独立博客,然后认真写下自己每一天的心得,在没有访客和互动的情况下凄惨收场,他们认真努力过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或者他们的博客也许发展势头不错,但是却更新非常不及时,经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延期,最后读者开始抗议,他们会想说笔者何苦来遭这份罪呢?不如把这时间用来泡MM或是看看爱情片与动作片。又或者他只是很纯粹地不想更新,觉得太累了,所以就退出博客作者的行列。

  正是因为坚持写博客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可能笔者会想说今天有球赛,或者今天有MM的约会,又或者今天还有大堆的工作,那么笔者是不是可以把博客的更新推一推。这种借口总能找出一大堆,人类如此聪明就连我们退缩的借口都可以那么理直气壮,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来避免这种逃兵行为?用什么方法来抗拒人类与生俱来的懒惰态度?

写博客最大的敌人

  如果你对博客的定位、目标读者与互动方法有着足够的信心,并清楚自己了解想要什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执行了,制定一份更新计划能够帮助你部分抵抗懒惰,这份计划的每一条你都需要再三确认能否做到,不切实际的空谈与没有计划的计划都是两个不可取的极端,剩下的就是按照计划去做了,理论上你的预期和计划足够准确,实现目标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有人都说杨涛你真厉害,每天一篇原创。有人说你的文章品质良莠不齐,可以考虑降低一下更新频率,提高一下文章品质。也有人说你何苦这么为难自己,就算两天一篇更新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面对种种的关心和质疑,笔者会问自己:更新频率和文章品质有必然关系吗?没有,至少现阶段的笔者没有。降低更新频率只是给自己有偷懒的借口,那些时间只会被用来聊QQ、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对于文章品质的贡献并不会那么明显。

  相反笔者可能得寸进尺,两天太短三天行不行?要不一周好了?最近事情比较多,一个月更新也许会更好,到时候出来的文章只会越来越烂。事实上不少博客就是这样消失的,乳沟论证明人总是有办法见缝插针,并且有计划并不代表一定没有调整的余地,但是调整之前一定要反复问自己:调整真的是必要的吗?调整多久?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考虑好前前后后那些不必要的调整就直接被过滤掉了,然后你就会乖乖继续写博客。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请给用户离开的权利

  要知道,在中国想要删除一个网站帐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那些所谓知名网站会告诉你“无法删除”、“重新注册就可以了”,看似礼貌的回复背后隐藏着国内网站对于用户权利的微妙看法。

  用户为什么想要删除帐号?

  1. 我纯粹只是想要试试删除功能是否有效,就像我现在在做的那样。
  2. 我想要远离这里,并且不希望任何隐私信息会对将来造成困扰,不想让任何人再通过这网站找到我。
  3. 删除帐号是一个方便的批量清理工具,我可以删除之后再重新注册一个同名帐号。
  4. 我想要把Email地址用到另外一个帐号上。

  也许还有更多的其它原因让用户起了删除帐户的念头,但是无论哪一种做法都会对网站造成麻烦,例如减少注册量、减少用户的好友数量、减少用户的活跃数据,网站管理者宁愿让用户烂在手里也不愿让他们删除。这样做法的潜在逻辑是“用户注册后就是属于网站的”,这一看法是否正确显然是存在争议的,不过大多数人趋向于保护用户的利益,即让用户来选择离开或者继续留下来,无论怎样要保护用户自由选择的权利。

请给用户离开的权利

  而国内网站的奇特做法并不仅限于此,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对于用户帐号实行双重标准,对于紧缺的帐号资源会告诉用户“XX天不登陆帐号可能会被回收”,而那些急需用户资源的网站则会告诉用户“我们将会为你永久保留帐户与资料”,在你想要删除帐号的时候却发现不得其门而入。看看,他们是多么热情,比用户自己更关心用户,他们怎么做最终只会取决于网站的自身利益。表面上你是上帝,事实上你只是他们追名逐利的棋子,生活总是这么残酷却又让人无可奈何。

  国内网站大抵有印象的,让用户自由删除帐号的有豆瓣网,在帐号设置里面有删除的链接,虽然不那么醒目但也可以解释为避免用户误点。而号称中国版Facebook的人人网的策略非常有趣,大概是知道Facebook有删除帐号的功能,所以人人网也不清不愿地加上了删除帐号的功能,这个过程中需要你百千回反复确认,OK,最后你觉得你已经成功了,试试退出登陆,Bingo,人人网恭喜你已经成功复活了,换言之人人网的删除帐号功能只是一个假死功能,你几乎无法依靠它达到任何目的。

  少部分网站也是能够彻底删除帐号的,但是你需要声色俱厉来回绝他们的挽留,并且提供大一堆能够证明你身份的资料,折腾一番后才得以删除帐号。而各大门户均没有提供删除帐号的功能,他们身居高位自认为犯不着躺着趟浑水,只需静待时机成熟然后顺应民意即可,又能够赢得一篇赞扬。

  尊重用户并不是写在纸上的一句空话,用户注册了你网站代表了认可,但是同样也要尊重用户可以离开的权利。采用不合理手段获得的始终只是短期收益,有这时间倒不如潜心改进产品。

  来源:XJP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成为高效程序员的搜索技巧

  对于缺乏编程知识的人来说,完全有可能编写一个网页或小程序。如果在用Google搜索相关示例时幸运的话,可以搜到现成的代码。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程序员,通常也会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而在网上搜索解决方案。

  如果不借助搜索技术、网络及集体智慧,现代化高效编程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搜索技巧对高效程序员变得愈发重要。

  现在,我们不需要了解和记住如何解决众多的编程问题,可以采用搜索技术。我们正变得更加高效、高生产力,并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但这是否意味着在构建软件时,拥有好的搜索技巧就足够了呢?本文将讨论,搜索技巧在程序员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高效使用搜索技巧。

  知识的类型及它在程序员大脑中如何成长。

如何使用搜索技巧来成为一名高效的程序员

  有三类知识:

  概念知识(为什么、是什么、如果—— 语义上的)——理解软件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概念、原理、关系及主要方法。根据这类知识,能够找出体系结构或代码必须按特定方式设计的原因,以及从中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备选方案和逻辑是什么。概念知识,不是指用特定编程语言解决特定问题,而是对问题的长远看法和理解。

  • 用途:对复杂的开放式问题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并创建稳健的软件系统。
  • 收获:学习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以及编程概念,在实际实现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

  实践性知识(如何做 —— 过程中的)—— 关于如何解决特定编程问题的知识。这类知识不需要深入理解实现方法选择过程中隐含的概念及基本原理。搜索技术在这里最重要,因为对有限的编程语言问题所采取的特定解决方案,搜索能相对容易的加以共享并说明。

  • 用途:用已证实的和已知的解决方案快速解决问题,而不是每次都重新发明一种新的方法。
  • 收获:搜索现有的解决方案,通过例子学习或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以后对其重利用。

  隐性知识(专业知识、经验及直觉)——基于软件系统实现过程中所积累的个人经验,在大脑中形成的内在知识。通过强大的大脑功能,隐性知识可以综合并协调其他两种知识。这类知识很难传授,因为它的大部分都存储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特定环境下,它和直觉一同发挥作用,能够在经验、对概念性和实践性知识的反馈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最佳决策。

  • 用途:利用自己的专长、经验及直觉来实现最佳解决方案。
  • 收获:构建软件并从结果中学习知识。
如何使用搜索技巧来成为一名高效的程序员

  设计模式(还有架构、领域及其他)是不同类型知识相结合的有趣的例子:“如何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隐含的概念及实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种知识的表现方式是模式成功及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可供使用的实践性解决方案和示例出现在网络上,人们大脑中的实践性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小。我们不需要记住实践性知识。现在我们能够处理软件构建过程中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常见编程问题。然而,除能够解决问题的示例或从哪搜索这些示例以外,一名大师级的程序员还知道更多的知识。他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制定大部分最佳决策,并采用最好的方式应用它们。此外,很难在网上找到新的、复杂的、领域性的及特定环境下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对所有重要的软件工程,在制定优秀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都需要高水平的软件开发理论、这些理论的应用经验、对系统的深入了解、问题空间及环境等相关知识。

  因此,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概念知识和隐性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在使用搜索技术时,我们应当努力扩充各种知识,而不是仅仅解决特定问题。随着解决更高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你会取得成功,成为更高效的程序员。

如何使用搜索技巧来成为一名高效的程序员

  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效搜索

  A. 查找

  • 1. 定义——弄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并以要查找的内容为焦点。网络上有如此多的有趣的材料,以至于搜索过程能轻易地占掉你全部的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
  • 2. 检索(使用标准的Google、代码搜索或其他的检索引擎)—有很多关于如何高效的使用检索引擎的建议。
  • 3. 浏览结果(内容的质量、可信度及专业技术的水平;如果资料的可信度过低,无须再看)-> 阅读 -> 评估(人力物力、所需工具及函数库)

  B. 使用

  • 1. 复制代码 - 单独复制(针对这一目的,带有长钉技术的显式单元测试最适合)
  • 2. 清除代码 - 仅保留最小限度、相关性代码,清除解决方案中的其它代码。
  • 3. 在系统中应用代码。

  C. 学习

  • 1. 理解——你做了什么及你为什么那样做——从代码和实现中学习。
  • 2. 扩充知识——
    • a. 实践性知识:解决问题的特定方法、技巧及风格;
    • b. 概念知识:学习新概念、提炼现有的并构建自己的概念;
    • c. 隐性知识:明智地使用并学习搜索到的解决方案,经验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增长。
  • 3. 收集(链接、意见、参考文献、阅读清单)—任何对你今后搜索、发现及学习有用的有趣信息。为这些目标积累知识。

  你还有其他高效搜索代码的诀窍吗?欢迎在评论或微博中和大家分享。

  来源:伯乐在线投稿,原文链接

2010年12月16日星期四

安全卫士的个性化

  打开360安全卫士,发现360密盘从功能大全里独立出来了,与软件管家、硬件检测等产品站到了同一水平上,这似乎意味着360开始把密盘提升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N个月之前,周鸿祎表示要做两项增值服务,其一是真人一对一维护,其二是安全存储,那个时候,很难相信那不是忽悠,尤其是真人一对一,毕竟,社会的轨迹是从人力服务向自助服务进化,真人远程维护似乎有向原始倒退的逻辑,不符合进化规律,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曹操给人诡诈的印象比其本人还要可怕,尽管不清楚真人维护是否为360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至少,他的确做了。

  今年上半年,dropbox一度让云存储这个词汇大放异彩,只是5月10日,dropbox在大陆无法访问,360密盘什么时候会向云存储方向进化,怎么进化,目前还未可知,当然,我们困惑的是,为什么360会将密盘提升至更高的位置。

  笔者感觉,周鸿祎对于360可能缺乏一定的信心,总是担忧用户会放弃360安全卫士而转投金山腾讯。为什么这么认为呢,首先源自于周鸿祎的观念,其次,腾讯调集了大量资源来进攻是一个客观环境。

  在360的logo改成极其难看的圆滑形状之后周鸿祎持一个什么样的新战争观目前还看不出来,但在此之前,在周鸿祎心里,应该只有两个核心词:用户、法律,用户定先胜,法律定战胜。很多人一提到360就会忍不住要告诉大家360屡屡不正当竞争,可能有其实,或者说肯定有其实,但这没用,法律讲的是证据,客观真实不等于法律真实,若找不出法理依据解释,或者明显不合理但偏偏符合某些条例法规的,由此造成的争议性问题,通常不能判罪,包括盛大文学跟百度长期的拉锯,都属于这一类,一面喊盗版,一面抬出避风港原则,所以,是否利用到了利用准了法律的漏洞,这本身是战争里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在世界某个地方,法院怎么判常常跟法律没有关系,通常只跟法官有关,这不是我们能讨论的范围)

360的LOGO

  但不管今日的周鸿祎是否跟360的新logo一样,少了方多了圆,毫无疑问的是,用户在他的观念里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地位,抛开所有的纷扰,最终的根本问题始终要回归到一点:用户是否愿意放弃360安全卫士?

  火星人都知道,360安全卫士只是一款安全工具,跟QQ这类关系客户端在黏性上没有可比性,用户可以随时放弃360转投金山,但不可能放弃QQ转投MSN,所以,如何才能让用户更加不容易离开360安全卫士也算是一个指向性的问题。

  看起来只有一个办法,让360安全卫士拥有人的属性,将“我电脑上的360安全卫士”进化成“我的360安全卫士”。

  要进化的这个结果,最简单直接的途径有二:

  1. 让3亿台电脑上所有的安全卫士都配上一个360帐号,并且让用户记住它。

  2. 让3亿台电脑上所有的安全卫士都关联用户私人的一些重要东西,其中私人的私字正是隐私的私字。

  360密盘不可以单独卸载,当您卸载360安全卫士时,就会同时卸载360密盘,但默认情况下密盘数据并不会被删除。如果您在卸载360密盘后,发现需要使用密盘中保存的重要数据,您可重新安装360安全卫士,并使用之前创建密盘时的360账号登录,即可重新访问密盘中的数据。

  以上旁证截自百科,打开密盘的门只有一个,在360安全卫士上,除了本地密码之外,还被提议关联360帐号,以免丢失密码方便找回。

  这仍然出自于一种防御性心理。由于用户可以先转移数据再删除,所以,密盘本身并不会真正筑出黏性的坎,但会让用户更多的点开安全卫士,而不局限于安全扫描。

  也许360对于所要面对的挑战过于忧郁了,尽管工具的黏性不能跟关系软件比,但不代表用户会随意替代,当一个产品形成品牌甚至垄断优势的时候,这本身代表着用户的选择,除非自身犯重大错误不顾用户感受,用户放弃的可能性不大,这里面既有体验问题,也有感情问题。相反,正因为工具软件容易被替代,被替代之后也更容易再被替代回来,只要用户层面不出大问题,后来者要挑战先发者其实更加困难,这不是推广就能解决问题的,民心问题,过去腾讯静默安装,一夜之间把医生覆盖上亿,后来又被用户卸载得差不多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未来的360应该更加自信一些,步伐再快一些,微创新虽好,但不能一直微创新下去。

  来源:越石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