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1日星期一

商务部:不认可美方所谓的“恶名市场报告”结论

  2月17日,美方发布《2021年度假冒和盗版恶名市场审议报告》,将中国多家企业和市场列为所谓的“恶名市场”。针对美国日前发布所谓的“恶名市场报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2月18日发表谈话表示,中方不认可该报告结论,并对美方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坚决反对。

  该发言人表示,美方在报告中对中国相关企业的描述采用“据称”或“据报道”等模棱两可的措词,既没有确凿证据,也没有充分论证,是不负责任和不客观的。

  该发言人介绍,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逐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全面加强。中国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整治到底。中方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权利人,打击侵权盗版。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名列第12位,整体排名连续6年保持上升势头,部分指标稳居全球领先地位。

  该发言人说,中方认为,美方应全面、客观反映中国政府和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进展,并作出公正评价,避免对企业造成不应有的负面影响。

  该发言人还指出,假冒盗版问题在美国原来就有,现在也有。美方频频利用所谓的“恶名市场报告”指责其他国家,却在报告中对自己国内的假冒盗版只字不提,这样的双重标准令人感到遗憾。

  该发言人强调,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假冒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打击侵权假冒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为全球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稿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腾讯、阿里被美国列入“恶名市场”名单

  2月18日消息,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周四公布了2021年度“恶名市场”名单。腾讯的微信电商系统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速卖通首次被列入这一黑名单。

  USTR在“恶名市场”名单中列出了42个在线市场和35个实体市场,认定这些市场从事了大量假冒商标或盗版活动,或者为这些行为提供便利。

  USTR称,腾讯的WeChat电子商务系统及其面向中国的微信版本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假冒商品平台之一。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它在整个微信平台中的无缝衔接功能促进了假冒产品的分销和销售。USTR还指出,阿里的全球速卖通平台上出售的假冒商品大幅增加。根据产品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报告,全球速卖通提供的产品包括被公然宣传为假货的产品,以及被虚假宣传为正品的产品。

  除了微信电商和全球速卖通,淘宝、拼多多、百度网盘、敦煌网继续被列入“恶名市场”名单。

  稿源:凤凰科技

2022年2月19日星期六

腾讯市值超越脸书

  综合美国彭博社等外媒17日报道,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母公司Meta因股价暴跌,市值跌出全球排名前10,排名滑落到中国公司腾讯之后。按照市值排名,Meta公司曾是全球第六大公司,估值超过1万亿美元。但这家公司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月度股价跌幅的打击,2月17日单日跌幅则超过4%。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Meta当天以5650亿美元的估值收盘,市值排名跌至全球第11位,被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超越。

Facebook

  脸书公司于去年被更名为Meta,其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试图将公司的重点转移到身临其境的数字体验上。两周前该公司发布的一份惨淡的收益报告显示其用户增长停滞不前,从此公司股价一路下跌,今年迄今为止累计跌幅接近40%。与去年9月时其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时的市值相比,该公司的市值已经蒸发了超5000亿美元。

  目前,市值9060亿美元的特斯拉公司已经取代Meta,成为市值仅次于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的全球第六大公司。市值排在第一的是苹果公司,估值为 2.8 万亿美元,微软位居第二,估值为 2.2 万亿美元。

2022年2月17日星期四

谷歌宣布在安卓系统内推出“隐私沙盒”

  2月16日晚间消息,安卓(Android)安全与隐私产品管理副总裁Anthony Chavez宣布,将在安卓系统上构建“隐私沙盒”,引入更新的、更具私密性的广告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会限制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并且能够在没有跨应用标识,包括广告ID的情况下运行。在安卓上构建隐私沙盒的目标是开发有效且能增强隐私保护的广告解决方案。

  Anthony表示,从今天开始,开发者可以在Android开发者网站查看初始设计方案并且分享反馈。Google计划在年内,随测试版一同发布开发者预览版,并将定期更新设计和时间表。

  2021年6月,Google在Chrome浏览器中推出网页端的隐私沙盒,目标是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为广告商推广到目标人群提供有效工具。

  稿源:新浪网

以“安全威胁”为由,印度再禁54款中国APP

  据印度《经济时报》等媒体14日报道,印度政府以“对印度人的隐私和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又禁止54款手机应用程序(APP)的下载,其中许多是中国大型科技公司腾讯、阿里巴巴、网易公司的产品。《印度快报》称,自2020年6月以来,印度进行了四轮打击中国APP的行动,共对270多款应用下达了禁令。《印度斯坦时报》的统计则显示,这是印度政府第五轮针对中国APP的禁用行动,已有超过300多款APP被禁。美国彭博社14日称,这是中印两国因边境纠纷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印方采取的最新步骤。

  《经济时报》称,最新被禁用的54款APP很多属于两年前被印度政府禁止、但后来重新包装上架的应用程序。报道引述不具名印度高官的话称,“腾讯和阿里旗下的许多应用已经转手,以隐藏所有权,同时被托管在香港或新加坡等地区,但数据最终会被送到中国的服务器。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14日发表声明,称收到印度内政部的请求,要求根据相关法律对54款应用程序实施紧急阻止。声明称这54款应用程序“获得了各种关键权限,并收集用户的敏感数据”,“这些收集到的实时数据被滥用,并被传输到(对印度)怀有敌意的国家的服务器上。这将使得敌视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势力能够收集大量的个人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分析,用于危害印度国家安全的活动。”

  14日被禁用的APP中,最受关注的是一款名为Garena Free Fire 的游戏应用。彭博社称,该程序是目前全球最受欢迎的移动游戏之一,在谷歌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0亿,印度是其重要市场。该游戏的所有者冬海集团由一名新加坡籍华人创建,该公司在大股东腾讯的支持下聚焦全球游戏及电子商务市场。《印度快报》14日列出了印度政府自2020年6月以来禁用的所有APP名单。该名单显示,2020年6月29日,印度政府对包括TikTok、QQ、微博等在内的58款APP下达禁令;同年9月,包括PUBG Mobile、百度等118个APP被禁;同年11月,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全球速卖通、钉钉等43个APP在印度被禁。但《印度斯坦时报》的报道给出了更高的数字。报道称,印度仅在2020年就对267款APP下达了禁令,包括一些克隆版本。

  印度舆论普遍认为,政府大规模禁用中国APP同中印边境争端有关。中国政府多次表示,坚决反对印方一再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拥有中国背景的APP采取禁用措施,有关做法违反世贸组织非歧视性原则以及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也阻碍印营商环境改善及其相关产业创新发展。针对印度政府在边境争端未解的情况下频繁打压中国企业的做法,中方多次强调,边界问题与双边关系不应该挂钩,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

  来源:环球网

2022年2月14日星期一

星巴克回应“赶走吃盒饭民警”

  2月13日,有网文称“重庆星巴克驱赶在门店门口吃饭民警”,网传消息称“2月13日,执勤在磁器口游客中心旁边星巴克门口吃饭,星巴克员工看到吃了一半的我们,说你们能换个地方吃吗?你们这样会影响我们品牌形象……”网文还称,星巴克对民警进行了投诉。

  对此,星巴克中国发布声明称,关于网上流传的重庆星巴克磁器口门店的情况,经核查了解,事实如下:2月13日下午5点左右有四位民警来到门店,门店安排民警在户外客区就餐。后因有其他顾客希望在户外客区就餐,门店伙伴与当事民警在协调座位时因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对此,我们致以歉意。但事件过程中不存在网传的“驱赶民警”及“投诉民警”的情况。星巴克一直致力于扎根社区、服务社区,门店一直以来与所在地的警方沟通良好,得到警方的大力支持。星巴克一如既往地欢迎每一位顾客的光临。

  我觉得,这么芝麻大一点小事,就是民警和服务员的一点小争执,没必要闹这么大动静,都要上升到中美民族矛盾了。

  服务员固然说话态度不太礼貌,但这也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没必要上纲上线,谁年轻时候说话不冲一些呢。警方也应该多体谅一下疫情期间的餐饮企业,本来因为疫情来吃饭的人就不多,穿制服的民警还在店门口吃饭,普通人看到店门口有民警,恐怕会认为发生了什么案件,一般不想惹麻烦就不进去消费了,这更影响企业的生意,企业没生意就要倒闭裁员,员工肯定也不乐意,双方多一些理解,不要遇到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把大量的企业都搞垮了,以后民警的工资可能都发不出来。

  民警自带饭盒去别人饭店里吃饭本身就不对,普通人如果去中餐馆吃饭的话,中餐店根本就不会让你自带饭盒在店里吃饭,你一拿出自带食品,服务员肯定上来就警告你,你坚持吃自带食物,服务员估计就要动手打人了,星巴克已经超越全部中餐店,门店竟然安排民警在户外客区就餐,后因有其他顾客希望在户外客区就餐,才让民警让一下,这也算是非常合情合理了。

  本来就是一件小事,没必要无限放大,这么搞没什么意思。

2022年2月13日星期日

谷歌广告业务遭欧洲出版商投诉

  2月11日晚间消息,据报道,欧洲出版商理事会(EPC)今日向欧盟委员会投诉谷歌的数字广告业务。这可能促使欧盟对谷歌的广告业务展开进一步的调查。

  2020年,谷歌从在线广告业务中获得了1470亿美元的营收,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公司。整体而言,广告业务(包括搜索、YouTube和Gmail广告),占到了谷歌总销售额和利润的大部分。

  谷歌约16%的营收来其显示广告业务,而其他媒体公司利用谷歌的技术在网站和应用程序上销售广告。去年6月,欧盟对谷歌展开正式的反垄断调查,以评估谷歌是否违反了欧盟法规,偏袒自家在线显示广告技术服务,从而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

  今日,欧洲出版商理事会向欧盟委员会投诉,指控谷歌对新闻出版商实行广告技术控制。欧洲出版商理事会成员包括德国最大的数字出版公司之一Axel Springer、News UK、康泰纳仕出版集团(Conde Nast)、Bonnier News和伊比利亚出版社(Editorial Prensa Iberica等。

  欧洲出版商理事会会长克里斯蒂安·范蒂洛(Christian Van Thillo)在一份声明中称:“现在是欧盟委员会对谷歌采取措施的时候了,不仅仅是挑战,必须要改变谷歌的商业行为。”

  范蒂洛还称:“谷歌已经实现了对广告技术价值链‘端到端’的控制,在广告技术链的各个环节,拥有高达90%至100%的市场份额。”

  在此之前,欧盟在三起反垄断案件中,已经对谷歌处以逾80亿欧元(约合92亿美元)的罚款。针对广告技术方面的调查,谷歌之前曾表示,将与欧盟开展有建设性的对话。

  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此前表示:“在线广告服务是谷歌和出版商如何将其在线服务‘货币化’的核心。谷歌几乎存在于网络显示广告供应链的各个层面,我们担心,谷歌让竞争对手的在线广告服务很难在广告技术领域展开竞争。”

  稿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