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

“黑暗幽灵”(别名 DCM )的前世今生

  黑暗幽灵(DCM)木马被腾讯电脑管家曝光之后,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该木马功能强大,行为诡异,只要插上网线或连上WIFI,无需任何操作,不一会儿电脑就被木马感染了,据分析,黑暗幽灵(DCM)木马具有如下特性:

  1)木马功能强大,主要以信息情报收集为主,能够监控监听大量的聊天软件,收集网络访问记录、监控Gmail、截取屏幕、监控麦克风和摄像头等。

  2)木马对抗性强,能够绕过几乎全部的安全软件主动防御,重点对抗国内安全软件,能够调用安全软件自身的接口将木马加入白名单,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逆向研究安全软件。

  3)木马感染方式特别,通过网络劫持进行感染,主要劫持主流软件的自动更新程序,当这些软件联网下载更新程序时在网络上用木马替换,导致用户无感中毒。

  4)木马通讯方式特别,木马将数据封装成固定包头的DNS协议包,发送到大型网站来实现数据传输,此方法可以绕过几乎全部的防火墙,但是黑客要截取这些数据,必须在数据包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嗅探拦截,结合木马的感染方式,可以推测出在受害者网络链路上存在劫持。

  5)木马攻击范围较小,针对性强,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年,符合APT攻击的特性。

  那么,黑暗幽灵木马到底是什么来历呢?匿名作者DcmTeamMember在v2ex发布了一篇文章,揭露了“黑暗幽灵”(别名 DCM)木马的前世今生,以下是文章全文。
 

-----BEGIN PGP SIGNED MESSAGE-----
Hash: SHA256

  高度机密:“黑暗幽灵”(别名 DCM )木马的前世今生

  首先,我无耻的匿了(多层 VPN 代理,因此那些正在阅读本文而目的却不是本文的正文内容的人,你们可以省省力气了)

  关于这个叫 DCM 的木马,别名“黑暗幽灵”,我看到这个木马的分析报告的时候瞬间就震惊了。我震惊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个木马的功能强大,也不是因为它的免杀手段,而是因为我是这个木马的设计和开发者之一!设计和开发团队大概 10 人左右,但是团队成员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多家不同行业的公司,因此我觉得把我们全部请去喝茶的可能性不大,况且就算真的被请去喝茶了,我也会装作没有见过这篇文章的。

  没错,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站出来,声称他是这木马的作者或设计者。而我却没办法在不泄漏自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证明我所写的内容,所以作为本文的读者,如果你不相信我所写的内容,那么就没必要继续读下去了。

  DCM 木马的前世

  首先我要证实一下大家的猜测:这个木马确实和 G0V 有关系,属于一款特殊用途的专用木马。我不便透露具体客户的身份。

  这个木马的项目开始时间大概是 2011 年,目的是作为当时一个在役的木马(以下简称旧马)的继任者。之所以需要一个旧马的继任者,是因为旧马是基于一款开源的远程控制软件(以下简称原型远控)修改而成的,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

  * 免杀

  原型远控在黑客圈子里比较知名,基于它的木马变种非常多。因此杀毒软件对它的查杀力度很大,免杀难度相对较高,保持的时间也较短,经常需要更新。

  * 隐蔽

  旧马沿用了原型远控的 TCP 反弹连接协议,因此主控端需要具有 IP 地址,某些应用环境下必须是公网 IP 地址,因此具有泄漏木马使用者身份的风险

  * 功能

  原型木马设计更像灰鸽子,被控端上线以后接受控制端发送的命令,然后将结果发送回控制端。旧马虽然努力改变这一设计,但受限于原型木马的框架,大的功能改动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原型木马的先天缺陷,导致了旧马各方面难以弥补的不足,因此一个新的继任木马的需求也就被提出来了。

  DCM 木马的诞生

  这个继任者的设计理念包括一下几点:

  * 无进程无窗口

  该木马的受害者不能明显察觉到任何异样

  * 长期免杀

  杀毒软件与防火墙不能发现和拦截,包括木马的安装过程,以及安装成功以后的长期运行

  * 不泄漏使用者信息

  必须保障该木马控制者身份的绝对安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泄漏控制者的 IP 地址、域名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身份信息。即使样本被杀毒软件厂商获取并分析,也无法得知控制者的确切身份。

  * 完全自动化

  无需人工介入,根据事先的配置设置,全自动窃取信息并回传。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要保存获取的信息,发现可用网络连接后进行回传。

  经过几个月的设计与开发,这个继任者木马诞生了。

  该木马的功能与特点已经没有必要在这里赘述了,网上的分析文章写的清清楚楚,总结下来就是自动记录并发送被感染电脑上的一切隐私内容。

  DCM 木马的感染方式

  其实该木马本身是不会主动传播的,它的设计就是潜伏并回传数据。它的传播是依赖另外几套系统来实现的(以下统称传播系统),而且这些传播方式也并不局限与传播 DCM 木马。这些传播系统的传染方式当然也不仅局限于分析文章里所提到的替换正常软件自动更新文件的方式。此外,该木马仅用于特定目标人群的”定点打击“,并不会大量传播。

  * 正规软件的自动更新

  在网上的分析文章里已经写了,通过替换正常软件的自动更新网络数据,使这些软件下载木马并执行。很多正规软件都直接运行在管理员模式下,还帮木马省去了提权的麻烦。

  * 下载可执行文件捆绑

  被列入”定点打击“的电脑如果下载了不超过一个预设大小的 EXE 文件,则传播系统会将木马捆绑在这些正常的 EXE 文件上,而且并不会破坏原有可执行文件。用户一旦运行了下载的 EXE 文件就会被感染。

  * 压缩文件感染

  被列入”定点打击“的电脑如果下载了一个符合某些条件的压缩文件,则传播系统会根据配置将木马插入压缩文件中,替换掉压缩文件中的可执行文件,或者替换掉整个压缩文件,从而实现感染目标主机的目的。

  * 浏览器劫持感染

  这个感染方式比较极端,只有少量情况下会使用。当该感染方式启动时,用户电脑无法正常浏览部分甚至全部网站,浏览器会被重定向到一个钓鱼页面,要求用户安装”浏览器插件”或者“必要更新”一类的内容,从而诱导甚至强迫用户安装木马。

  DCM 木马相关的其他木马项目

  毫无疑问 DCM 是针对 Windows 平台的木马,然而这并不表示其他平台就是安全的。但出于自身安全的原因,我在此不便透露更多细节。

  DCM Team Member

  2016 年 4 月 16 日
-----BEGIN PGP SIGNATURE-----

iQEcBAEBCAAGBQJXEa7kAAoJECudGUQ3ThEDPtQIAOKPr17Ro17cEd/SzLelCK30
l4MM6AiKBMUHSOCDCs3/7B5uBfFkJ/JokdVf9SkxUK9xXruWc5nR81XzM4yr0RwR
druFEPsFv0g/O8xkcNczmYqSIoEL7WxW2F+m3NiYCs1CbEnmpkFBMX95ANnpFCMO
dqVryOlQtwOYfXhgBwxoKzrAIb/jsilX6QFLHPTGCjnWZbSAg4Bw44FgoYH71jxr
ekMmHK/YtMkHAJO2v0dcIdTHFnzDaV7zoxUYUi9aXTSTMMuVezl02dbiyygg9hcK
ZjsLNJAJds70CmLqTXYiJAVx9s7FbXnp0gS231ZL8uDBF+xS920C763O28ryyPc=
=JJmr
-----END PGP SIGNATURE-----

-----BEGIN PGP SIGNED MESSAGE----- 
Hash: SHA256 

  高度机密:“黑暗幽灵”(别名 DCM )木马的未公开信息 

  前一篇文章发出来以后,很多人说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已经公开的信息,那么我就来披露一些未公开的非敏感信息吧。 

  从 DCM 木马的通信方式上来说, 2011 年时该木马构造一个 DNS 数据包,包头是 DNS 查询 microsoft.com 的子域名, payload 则是另一个封装的数据包,其中包括文件名、文件大小、分片序号以及 LZMA 压缩后的实际数据内容。木马会将该数据包发往微软的一个 IP 地址,并根据网络上行带宽控制发送速度。由于目标 IP 地址并不是一个有效的 DNS 服务器,所以木马不会收到任何回复数据。之所以发往微软的IP 地址,是因为以下几方面考虑: 

  * 国外 IP 

  选择一个国外的 IP 地址会确保数据包通过城市出口,省出口以及中国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因此大幅提高我们截取到这些 DNS 数据包的成功率,而且当用户携带被感染的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设备到其他没有布防的省市时,我们仍然可以从国际出口的 UDP 53 上行数据中截获所需的数据。 

  * 降低可疑度 

  Windows 操作系统自身原本就会发送大量的关于 microsoft.com 域名的 DNS 请求,包括自动更新、错误报告等诸多功能,都会发往微软。因此我们也伪装成相似的 DNS 请求,从而降低数据包的可疑度,即使触发了防火墙的报警,用户仍然有很大概率选择放行。 

  * 微软不是中国的“敌对势力” 

  起始最初我们曾经设置将数据发往 Google ,但我们的客户认为 Google 是“境外敌对势力”,将这些敏感数据发往 Google 是绝不可接受的。于是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微软本身作为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原本就有大量的隐私数据被发往微软,也不在乎再加一点。而且一旦此事真的被大家发现了,安全专家开始关注这个木马(就像现在这样),微软还可以成为一个合理的“怀疑对象”,顺理成章的把我们的责任推到微软的头上。 

  数据包的重组则依赖于多层网络探针设备,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个木马的背后是一个国家机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些 DNS 数据包的渠道是非常广泛的。以一个家庭用户为例,有以下节点可供我们获取这些数据: 

  * 运营商提供的宽带路由器或 Modem 

  部分型号是有预留后门的,可以直接远程激活。即使你家中的路由和 Modem 没有后门,在确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会干扰你的网络,迫使你主动联系运营商进行维修,然后我们派人伪装成运营商工作人员去“维修”你家中的设备甚至直接建议你更换设备(设备老化之类的借口)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局域网内通过主动的扫描以及被动的监听等方式,来采集局域网内设备的信息,尤其是无线设备的信息。 

  * 小区交换机 

  很多小区有自己的电话交换机,我们会直接在电话交换机柜里加装小型低功耗设备,将你的网络数据镜像出来,并储存在设备的硬盘中或转发到其他 IP 地址。如果使用转发模式,可能会复用你的宽带网络,反正用户在你家里抓包是绝对看不到任何异常的。 

  * ISP 机房 

  不用解释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 ISP 机房的好处是设备的功耗和体积没有限制,可以做更多的事。缺点是插拔电话线时会导致用户的网络暂时中断,而且 ISP 机房又只在工作时间向我们开放,所以偶尔可能会被用户察觉到网络和电话突然中断几十秒到几分钟。 

  * 当地的公安机房 

  ISP 会将部分数据镜像给公安机关,主要是 TCP 80 上行和 UDP 53 上行,因为这两个端口的上行数据量都不大,而且包含了我们所关心的大部分信息。这也是 DCM 木马选择使用 DNS 数据包的原因之一。 

  * 城市出口 

  一线二线的大城市的互联网出口几乎都有我们的设备,但 2011 年时中小城市的覆盖率则相对较低,现在的覆盖率恐怕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互联网发达的三级城市了。 

  * 省出口 

  国内所有的省级互联网出口都有大量的网络探针设备,其中有一部分是我们的,也有一些是其他机关部门的。 

  * 国际出口 

  其实国际出口我们是没有办法直接访问的,只是特例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拿到镜像数据而已,但这可以作为最后一个机会。 

  这里面有些层级是会暂时或长期地保留数据的,比如公安机房和国际出口,数据会被选择性的存储下来,供日后查阅。 

  不过那篇分析文章里找到 IP 地址是百度之类的国内 IP ,估计和最近几年的政策变动有关系。也许微软也成为了境外“敌对势力”之一,从微软的 OneDrive 服务被墙就可以看出,中国对于微软也是不信任或者不完全信任的态度。 

DCM Team Member 
2016 年 4 月 17 日 
-----BEGIN PGP SIGNATURE----- 

iQEcBAEBCAAGBQJXEtJCAAoJECudGUQ3ThEDhDkIAIjbT9K1qcwf3U0BVzm2Sal7 
t/iv+2leM0XVrH+KiqKxOPPwS4AxuZXZLLz1GzistZJXozv+EhLJHZ3tcEazd1eE 
Wfdx67//b5PM7TrFYniZmTnMXrMd6RiVu/Vhn/ynP6hbXMiRU+D9qPSymfKS85ZG 
AtG7C6TSMshnClK1W/aJ8XtJ+wUmm6FOsp9gN62R63u/Aw/s6qonqoBLmqT7IILd 
4zsgHG12fMgck8foepd+vRRunIVq5CCWBi01eiqnOpksom5rG0xwauIdCCAyfuDg 
2NkIIY9nvbM41aLO5ImifE3NoHCy5dLnzriCwHRYtYHxqk4Qbk6socdLHwwjgFc= 
=KwHw 
-----END PGP SIGNATURE----- 
``` 
Text encoding: UTF-8 
PGP Key ID: 0xE75EDBBD207EA30C 
dcm_member@mail2tor.com OR dcm_member@mail2tor2zyjdctd.onion 

  另外,有人说我的 PGP 密钥是在我发文的当天生成的。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你觉得如果我用一个自己用了好几年的密钥来签名这个内容,我还能匿名吗? 

  我签名这个文章内容的原因主要是 2 方面考虑,一是我不希望别人篡改这个内容然后转发出去,二是我不敢保证现在这个帐号还能存活多久,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我无法再继续使用这个帐号,我需要使用新的帐号发帖并能够证实我自己的身份。

使用补卡攻击微信银行卡案例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发生多起手机SIM卡遭恶意补卡事件。部分手机用户反映,他们的手机SIM卡不但被停用,与之绑定的QQ和银行卡等信息也遭到窃取。那么,拿到手机SIM卡后是如何攻击微信、QQ和银行卡的呢?下面一个网友分享了他的一段实验经历。

  以下为网友提供的原文:

  1. 笔者去联通新办理了一个手机号给家里老人用。

  2. 笔者在把此手机号加入通讯录时,笔者的微信根据这个手机号匹配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据朋友圈晒的孩子来看,是个美(pu)丽(su)的少妇。

  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号码是之前有人用过,并且手机号绑定了微信,然后号码又注销或者停机,然后被无良的运营商拿来二次销售了。

  于是,我碰上了“新手机号的微信被别人绑定”的尴尬问题,网上七七八八的解决方案不外乎是去微信申诉,或者联系已绑定的的用户让他解绑。对于Hacky的我,这些当然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我决定碰碰运气尝试去登录少妇的微信,并且自己上去解绑。

  现在各种各样的网站\App基本都兼容了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的登录方式,这对我这种有已绑定的手机号在手的情况提供了很大便利,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1. 使用刚刚新办的手机号+短信验证码的方式尝试登录少妇的微信。这一步相信很多人在换手机的时候都做过,然后会提示进行好友头像验证,需要在十多个人里面选择两个好友。

  2. 进到了选好友的界面,一般到这部会被卡住,因为毕竟不认识少妇的人也不知道少妇的好友列表有哪些人。我看了看少妇的头像,是一个不算很时髦的女人,于是我推测可能是某地的小镇居民。下面就要勾选两个好友了,好友A比较好找,一个中年男人,少妇和他面相有点相似,应该是亲人,好友B有点瞎蒙的成分,好友列表里面有一个以俗气的金色的船的人作为头像的,我觉得小镇居民应该和这个比较来电。于是……验证通过,我成功的进入到了少妇的微信。

  3. 首先当然是把手机号解绑,微信-设置-账号与安全-手机号。此处解绑后需要设置一个密码,少妇此微信还绑定了QQ号,于是我把密码设置成了QQ号加一个字母。

  4. 少妇的微信上面把“我的地址”填写得很详细,姓名、新的手机号、工作地址都有,简直是一个活的靶子

412122914726189276

  5. 少妇的微信绑了几张银行卡,不过还好有设置6位的微信支付密码。即使微信被黑也无法转移钱财。不过因为我对这种损人的事情并无兴趣,换做有心的人稍微做点社工猜个6位的支付密码相信也不算太难。

811029153558881930

  6.少妇的群聊里面有个家人群,应该是值得信任的几个人。不出所料,在家人群里面我看到了微信头像验证的那两个人。因为少妇这个微信号4小时前还在朋友圈晒娃,而且有几百好友,既然微信号还在用,当然还是不能就这么不管了。于是在家人群里告诉了新的登录方式和修改后的密码,并且提示他们注意资金安全,如果手机号不属于自己了一定要记得解绑。

116728430097504471

  和少妇的微信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是这种事情却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换手机号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回想一下,上一个手机号绑定的社交/财务/游戏/政务以及各种各样的系统中有去解除过绑定吗?联通二次销售一个近期活跃的手机号固然不对,微信的和玩儿似的好友头像验证固然有缺陷,但是互联网安全就和驾驶汽车一样,驾车的时候不能永远指望安全气囊,多提高主动安全意识永远比被动的防护更加靠得住。

  先抛开明文存储密码并被拖库的某国内程序社区不谈,近年各大互联网公司,或被撞库,或被注入,多多少少出了些安全方面的问题,用筛子来形容互联网的安全性绝不为过,近年电信诈骗事件也层出不穷,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用一个不再属于自己的手机号与某些账号进行绑定显然犯了大忌。运营商倒是有个停机保号的业务,但是估计打算换号码的人也没几个人愿意额外花钱去保留原来的号码,所以如果有更换手机号的行为一定要记得先到各大常用(尤其是涉及到金钱的)网站/应用中进行解绑操作。

  事情又过去了两天,在这个手机号码上又收到了某宝宝公司发送的收益短信,我意识到少妇好像还用此手机号绑了某理财产品App。于是我决定把各大App翻了一遍,发现少妇绑定的不只有微信,还有QQ、支付宝以及唱吧等等等等。好奇的我决定去看看支付宝是个什么情况。

  自然是用手机尝试找回密码,支付宝返回了一个验证页面。点击下一步后,支付宝提示我输入身份证号码和银行卡的完整卡号。

754328872152357105

212931430775809520

  基本上加上身份证和完整银行卡的认证,即使是拿到了手机号的用户也很难通过了,不得不说作为财务工具出身的支付宝在安全方面还是比微信更加出色一些,这也是支付宝有底气推出最高赔付达100万的支付宝账户安全险的原因之一吧。相比之下,近年来微信支付在支付领域异军突起,虽然对支付宝的老大地位造成了些许撼动,但是作为一款成熟的支付工具,并不是单纯的用户体验做好了就OK了。用户体验固然重要,但是真正涉及到用户的核心利益时,牺牲一些体验来换取安全性也许才是更好的做法。

  来源:创意应用投稿,原文链接

2016年4月17日星期日

案例分析企业网站基本SEO优化修改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用户狂飙似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工信部发布中国手机用户已高达12.9亿,pc互联网时代已逐渐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因此在最近两年以来大家都将眼光瞄向了移动互联网,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想在移动端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形成了一股移动APP、微信公众号及移动网站的建设热潮,当然了这场浩瀚的转型中肯定是国内三大互联网巨头BAT首当其冲了,在BAT资本、人才、资源等处于领先地位情况之下迅速布局了移动端,当然了在相互争夺地盘之时少不了他们的明枪暗斗了,这点就数AT最显著了。就此笔者就不多加论述了,有机会我们再一同讨论。今天笔者主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移动站点SEO优化那些事。

  在如今移动端搜索流量早已超过pc端流量,很多企业都在搭建自己的移动站点,都想从移动搜素中获得流量,那么该如何搭建一个移动站点才能利于移动站点SEO优化呢?移动站点的优化及TDK布局是否与pc站点布局一样呢?当同一个站点既有pc站点又有移动站点在想获得移动站点更多收录和流量时是不是应该将pc站点屏蔽掉呢?移动站点与pc站点的TDK优化完全一样会不会被惩罚呢?等等类似的疑问笔者都会在下面一一分享。

  搜索引擎作为网站的普通访客,对往哪个站的抓取索引,对站点,页面的价值判定以及排序,都是从用户体验出发。因此原则上网站任何对用户体验的改进,都是对搜索引擎的改进。但是限于当前整体的网络环境以及技术原因,落实用户体验的具体手段也是需要考虑对搜索引擎友好性的,使之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前提下也会让搜索引擎更易理解处理。

  那么面向移动搜索引擎的网站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如何更好的让百度移动搜索收录网站中的内容。

  2、如何在移动搜索中获得更好排名,

  3、如何让用户从众多的搜索结果中快速地找到并点击你的网站。

  就这三点简单来说就是收录、排序、展现。下面我们从收录开始:

  机器可读:

  移动站点与pc爬虫是一样的,百度通过一个叫Baiduspider2.0的程序抓取移动互联网上的网页,经过处理后建入移动索引中,当前Baiduspider只能读懂文本内容,FLASH、图片等非文本内容暂时不能很好处理,放置在flash、图片中的文字百度只能简单识别,建议使用文本而不flash、图片、javascript等来显示重要的内容或链接,搜索引擎无法识别flash、图片复杂javascript中的内容,同时仅存在于flash、javascript中包含链接指向的网页,百度移动搜索同样可能无法收录,不要在搜索引擎可读的地方使用AJAX技术,比如标题、导航、内容等等。

  移动站点结构的建设:

  移动站点同样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以及更浅的链接层次,这能使用户快速地获取有用信息,也能使搜索引擎快速理解网站中的每一个页面所处的结构层次。网站结构建议采用树形结构,树型结构通常为以下三个层次、首页-频道-详情页。

  移动站点也应为网状结构:

  理想的网站结构是树形扁平化,从首页到内容页的层次尽量少,这样更利于搜索引擎进行处理。同时网站内的链接也应该采用网状结构,网站上的每个网页都要有指向上、下级网页以及相关内容的链接,避免出现链接孤岛,首页有到频道页链接、频道页有到首页和普通内容页面的链接,普通内容页有到上级频道以及首页的链接、内容相关的网页互相连接,网站中每一个网页都应该是网站结构的一部分,都应该能通过其他网页链接到,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蜘蛛全面地爬行抓取网站中的内容,同时重要内容应该离首页更近,有利于价值传递。

  移动站点简单移动的URL:

  具有良好的描述性、规范性、简单的URL,有利于用户更方便的记忆和直观判断网页内容,也有利于搜索引擎更有效的抓取和理解网页,网站设计之初,就应该做好合适的URL规划:

  1、对于移动站首页一般采用m.a.com/ 、3g.a.com/或wap.a.com

  2、频道页采用m.a.com/n1/、m.a.com/n2/(当然这里n1或n2直接可读更好)

  3、详情页的URL尽量短,减少无效参数,例如统计参数等,保证同一页面只有一套URL上。

  4、robots封禁百度蜘蛛不想展示给用户的URL形式以及不愿意被百度抓取的私密数据。

  合理返回状态码:

  百度蜘蛛在进行抓取和处理之时,是根据http协议规范来设置相应逻辑的,常用的几个返回状态码如下:

  404:百度会认为网页失效已经删除,通常在索引中删除,短期内蜘蛛再次遇到也不会抓取,建议内容删除、网页失效等情况下使用404返回码,告诉百度蜘蛛该页面已失效,同时网站中尽量减少死链接的累计。如果网站临时关闭或抓取压力过大,不要直接返回404,应使用503.

  301:永久重定向,百度会认为当前URL永久跳转至新URL。当网站改版、更换域名等情况下建议使用301,同时配合使用站长平台的网站改版工具。

  503:百度会认为临时不可访问,不会直接删除,短期内再来检查几次,如果网站临时性关闭建议使用503.

  移动网站建设常见问题解答:

  问:我的移动站内容和pc内容是一样的,这样需不需要屏蔽百度pc搜素蜘蛛?

  答:由于百度的pc搜索和移动搜素共用同一个蜘蛛,都带有baidu标识,不要进行屏蔽。蜘蛛在抓取时会对页面进行识别,自动判断是pc页面还是移动页面,因此建议大家使用规范的html5或xhtml协议语言来建设移动站。

  问:手机站使用xhtml\html5来开发,对搜索引擎是否有区别?

  答:大家使用手机搜素时会发现用2g的情况下移动搜索会给你到极速版,就是保证你得到结果的速度足够快,但是结果样式比较简单,一般情况下极速版百度蜘蛛会优先给xhtml的结果,触屏版优先给html5,效果更加炫酷。

  问:一个站点有M站和pc站,采用完全相同的TDK是否有问题,手机站的SEO规则是否与pc站相同?

  答:pc端和移动端搜素结果展示标题和摘要的字数限制就不同,pc端一般30几个中文汉字才截断,移动端部到20个就折行了,20多个就省略了后面的就看不见了。所以建议移动站使用单独的TDK。

  问:如果两个站点他的TDK都完全相同的每一个页面,会不会被惩罚?

  答:两个同一个站点如果是指移动站点和pc站点的话,肯定是不会导致被惩罚的。

  问:手机站做外链有没有效果?

  答:外链还有效果的,但是不要做垃圾外链,比如论坛的标签里面或买卖链接或批量发链接有可能被惩罚,正常交换一下链接是有帮助的。

  今天笔者就关于移动站的SEO相关问题与大家分享到这里吧,写着写着不一会儿就快到17:00点了这个周末就这样过了一天,不知大家今天是怎么过的呢?

  来源:杨子投稿,作者微信公众号:yangziseo888.每天会推送SEO、网站运营相关文章我们一起深入学习SEO、网络营销

2016年4月15日星期五

使用ZeroNet搭建P2P全球网站

  ZeroNet是一个利用比特币加密和BT技术提供不受审查的网络与通信的BT平台,ZeroNet网络功能已经得到完整的种子的支持和加密连接,保证用户通信和文件共享的安全。

  什么是ZeroNet

  ZeroNet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类似于Internet的网络,由匈牙利的开发者使用Python制作,完全开源。网站由特殊的"ZeroNet URL"可以被使用一般的浏览器通过ZeroNet程序浏览,就像访问本地主机一样。ZeroNet默认并「不」匿名,但是用户可以通过内置的Tor功能进行匿名化。ZeroNet使用Bitcoin加密算法及BitTorrent网络。

  防DMCA Take down

  由于ZeroNet去中心化的原因,国外有人制作了一个ZeroNet版本的海盗湾——Play,这个网站可让版权所有者头疼啦...一般的网站服务器都有IP地址,不抗投诉的ISP收到了向IP WHOIS滥用信箱发送的DMCA投诉信的话,你就要和你的网站说再见了..(俗称 DMCA Take down),可用了ZeroNet后,并没有一台服务器是真实的服务器,任何访客都有可能成为服务器,还有些访客使用了Tor,更找不到真正的

  好了,说点有用的:

  1.可以建自己的网站,你基本上不用做什么。

  2.基于p2p原理,你只要建好并有人浏览过,即使你自己关机,你的网站依然在全球存在。别人想关你站,没门。

  3.基于p2p原理,支付内网穿透,也就是说你在内网也没关系,手机也没问题。

  4.基于比特币原理,账号很安全,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谁也盗不去。

  5.不需要域名,任何人访问都使用http://127.0.0.1:43110/字符串   来访问。

  6.不用gg fb和tt你就能浏览全世界

  项目地址:该项目的官方网址为: https://github.com/hellozeronet/zeronet

  下载地址:https://github.com/HelloZeroNet/ZeroBundle/releases/download/0.1.1/ZeroBundle-v0.1.1.zip

  安装后你唯一要做的,是注册一个id。

  http://127.0.0.1:43110/zeroid.bit  

  福利:

  海盗湾种子站:http://127.0.0.1:43110/1PLAYgDQboKojowD3kwdb3CtWmWaokXvfp/

  MSDN资源区:http://127.0.0.1:43110/1AJB5rtjfB9imjDGVk5vtRtZp3zgYizbpG/

  Kindle电子书:http://127.0.0.1:43110/1KHCBG6dmbKXTZNenfwhWZ5x3oDyYyHSD4

  中文导航:http://127.0.0.1:43110/1NzWeweqJ32aRVdM5UzFnYCszuvG5xV3vS

  Zeronet搜索引擎:http://zeroexpose.com/

  新手上路,怎样创建自己的论坛和博客:http://127.0.0.1:43110/1Nse6WcodQ5Mj6ZwvZvuyCVvQESwuxbCUy/?Topic:1_13Z7XxTa7JuFat3KzzMWu3onwM6biLuurJ/+ZeroNet+4+11+Update+markdown+mac

  来源:ziti投稿

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

百度宣布成立“百度搜索公司”

  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通过内部邮件宣布,自即日起,百度将成立“百度搜索公司”,搜索业务群组总经理向海龙出任新公司总裁,向李彦宏汇报。百度搜索公 司下辖搜索业务群组(S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糯米事业部。向海龙同时兼任SSG总经理,公司副总裁,MSG总经理李明远转向海龙汇报,副 总裁曾良继续担任糯米事业部总经理,向海龙汇报。

  此次调整之后,李彦宏将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互联网金融、无人车、人工智能等创新业务上,同时更多地从战略层面关注内容生态、服务生态、金融生态的布局和建设。

  近年来,百度进行了几次业务架构调整:2015年2月,百度调整为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搜索业务群组(SSG)及新兴业务群组(EBG)。2015年12月,百度再次宣布组建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

  据悉,百度此次组织架构重组不会改变股权结构。

  以下为李彦宏内部邮件全文:

  各位百度同学,大家好!

  一直以来,百度都以“让人们最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连接人与信息”和“连接人与服务”方向上不断探索、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过去3年多时间,在所有同学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实现了从PC搜索到移动搜索的转型,并在O2O领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多年积累的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方面的技术,正逐步在我们进入的各个领域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无人车、开放云……一系列新业务的诞生,标志着我们开启了新的征程,在更广阔的领域开疆扩土。我们的创新步伐不会停止,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强大的搜索业务作为我们快速前行的坚实基础。2016年以来,公司层面反复强调协同创新,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了实现内容生态和服务生态的双繁荣,集团公司决定整合SSG和MSG组建新的百度搜索公司。即日起,任命公司高级副总裁向海龙为百度搜索公司总裁,下辖搜索业务群组(S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糯米事业部。海龙同时兼任SSG总经理,公司副总裁,MSG总经理李明远转向海龙汇报,副总裁曾良继续担任糯米事业部总经理,向海龙汇报。海龙继续向我汇报。

  在与海龙密切配合的同时,我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互联网金融、无人车、人工智能等创新业务上,同时更多的从战略层面关注内容生态、服务生态、金融生态的布局和建设。

  明远是百度自己培养起来的年轻管理者,带领MSG在移动转型路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希望明远在未来能够与海龙紧密合作,在更具挑战的战场上敢拼敢打,做出更大的成绩。

  期待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在百度未来的道路上开拓进取,为实现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这一使命,贡献重要力量!

大众点评起诉百度窃用点评信息:索赔九千万

  大众点评网的主办公司起诉百度公司,要求偶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赔偿公司经济损失九千万元,并刊登公告、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大众点评诉称,百度地图及百度知道大量复制大众点评网的用户点评等信息,构成不正当竞争,提出九千万元索赔要求。

  大众点评网称,百度地图商户首页显示大众点评的点评,有的版本中将点评内容全部完整展示,并在页面上搭载百度糯米和百度外卖广告,直接获取了巨大利益。百度将大众点评享有合法权益的商户信息和点评内容直接作为自己的内容使用,实现了对大众点评服务的市场替代。

  百度律师则认为,百度与大众点评网没形成竞争关系;在百度地图上显示的内容,不但没损害大众点评网利益,而且还有益于对方的推广宣传。百度认为,在网站向百度开放Robots协议的情况下,百度才会抓取网站数据,并将其提供给广大网民搜索。百度地图抓取大众点评网的内容是在Robots协议允许的情况下。

  关于大众点评起诉百度窃用大众点评的信息,我觉得,百度做为一个公共平台网站,有义务审核网站内容,经举报或投诉后也有义务对侵权内容作出合理处理,现在别人举报百度侵权抓取窃用别人的内容,百度却说没有损害别人利益还有益于对方的推广宣传,这属于胡搅蛮缠,无法依此来免责。

2016年4月11日星期一

Micro SD卡为什么逐渐被手机抛弃

  Micro SD卡,也叫TF卡,早在非智能手机时代就兴起了,当时它作为手机最重要的储存工具,一时很难有代替它的产品。而从前两年开始,部分智能手机已经开始像苹 果那样直接内置存储,而且取消了Micro SD卡扩展。随后众多智能手机纷纷模仿,如今已经鲜有支持Micro SD卡扩展的智能机了。那么为什么Micro SD卡不被看好,Micro SD卡又将何去何从呢?

  不仅是苹果,其实谷歌早也不看好Micro SD卡,谷歌此前就开始“去Micro SD卡化”。当年谷歌推出的第一款亲儿子Nexus One就不设有Micro SD卡槽。为了更加彻底的去Micro SD,谷歌从Android 4.1开始取消了App2SD(把APP安装到SD卡上)的支持。之后更在Android 4.4 KitKat中继续限制Micro SD卡的权限,甚至部分阻止应用程序与Micro SD卡内容的交互。

  对于为何这样做,为何极力去Micro SD卡,谷歌表示安卓手机使用Micro SD卡存在安全和性能隐患。首先是安全隐患,Micro SD虽然便利可反复利用,但假如丢失手机的话,Micro SD卡很容易被拔出来,不法分子插上读卡器便可轻轻松松盗出Micro SD卡里的信息,此外如果用户做了App2SD的话,黑客就算无法解锁手机,也很容易从装在Micro SD卡里的App中破解出众多关于用户的账号信息等。

  其次是性能隐患,Micro SD卡扩容会导致诸多的系统问题,比如Micro SD卡会导致系统多账户,此外软件安装在Micro SD卡,会使得不同权限账户容易发生文件错误,导致应用崩溃或者数据丢失。这将极大影响用户的体验。

  总而言之,Micro SD卡导致的诸多乱七八糟的系统小问题以及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使得谷歌并不看好Micro SD卡在移动智能市场的发展,为了使手机更加稳定和安全,谷歌选择摒弃Micro SD卡。

  暴利的内置存储方案更推动去Micro SD卡化

  在去除Micro SD卡扩展功能后首先带来的效应就是厂商暴利,没有了廉价的Micro SD卡扩展,用户想要大容量的手机内存就只能够在购机的时候选择大容量内存的手机,而16GB与32GB容量的版本价格往往要相差几百元,如iPhone 6s(国行版)16GB与64GB价格相差800元,而储存卡只相差几十元左右,取消Micro SD卡确实是一门生财之道。

  三星在S6系列上面也取消了本是一直支持的存储卡扩展功能,在iPhone开创的先河之下,越来越来手机厂商也取消了存储卡扩展功能。很多厂商表示他们 取消Micro SD卡扩展并非是为了利润。前谷歌Android产品管理副总裁雨果·巴拉表示,取消Micro SD卡扩展功能是手机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在高端机上,取消Micro SD卡扩展功能不仅可以保持纤薄的机身以外,还避免了Micro SD卡良莠不齐所带来的体验困扰。

  不过话虽这么说,厂商都说为了用户好,为了手机的性能和体验,不过这似乎都是厂商是一面之词,厂商在做这些措施之前似乎并没有民意调查,询问一下用户是 接受高昂价格的内置存储方案还是接受具性价比有瑕疵的Micro SD卡扩容方案。在笔者看来大部分用户都是不愿意放弃Micro SD卡扩容的吧。毕竟性价比和便捷性都极高的Micro SD卡稍带一些小瑕疵也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安全问题性能问题也都是偶然事件,并非所有人运气都这么糟糕。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总而言之,在去Micro SD卡化后,厂商不仅可以排除Micro SD卡给手机带来的众多小问题的同时还能获得不菲的利润以及纤薄的机身和美观的外形,这样完美的方案有哪个厂商忍得住呢?

  Micro SD卡何去何从

  如今的智能手机已经极大减少了对Micro SD卡的依赖,如今已经鲜有支持Micro SD卡的新机发布了,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手机的稳定与安全。此外不留Micro SD卡可以节省机内空间,使机身更加紧凑;可以排除劣质卡的影响,保证系统更加稳定。不过俗话说,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Micro SD卡虽然逐渐被智能手机所抛弃,但是Micro SD卡的其他用处还是有的。

  Micro SD卡虽然失去了智能手机一大市场,不过Micro SD卡也不至于被灭绝,Micro SD卡还被使用于GPS设备、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和一些快闪存储器盘中,此外Micro SD卡还可插入适配器(adapter)可以转换成SD卡,而SD卡一般都用在大一些的电子设备:如电脑,相机,AV等器材。

  从这些用途来看,Micro SD卡还是有用处的,我们也不排除此后Micro SD卡回归的可能性。此外目前Micro SD卡的价已经跌入的谷底,网购十几块就可以买一个8G的,而32G的五十以内就可以买到,这样低廉的存储器对于我们用来存储资料还是十分值得拥有的。

  总结

  虽然Micro SD卡目前来说并不是最理想的容量扩展方案,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却是最具性价比的。要想消费者接受内存储存方案,或许要等到OEM厂商开发出便宜的内置存 储解决方案才能有所改变。尽管三星推出了与或卡槽、以及UFS2.0的内存卡,也有些厂商目前仍然支持Micro SD 卡扩展,但似乎难阻Micro SD卡渐渐退出手机舞台的趋势。

  稿源:太平洋电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