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纪念Google Reader被关闭一周年

  时间过得真快,不是看到Solidot上的报道,我都差点忘记了。去年此时,Google一意孤行,不顾众多粉丝的反对,关闭了旗下RSS阅读器Google Reader,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和(其实也不太)严重的后果!至少对我来说,这件事情标志这Google走下“Do no evil”的神坛。为了商业利益,Google又一次让它的忠实粉丝们失望了,并且有意为之。

  也许非Google Reader用户很难理解我们对阅读器的感情。我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Google Reader记录着我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这四年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的订阅内容既包括RSC(英国皇家化学会)、ACS(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的论文更新,又包括韩寒、吴醴、连岳、李海鹏、和菜头、方舟子、考据癖、推倒柏林墙等等五六十个有趣的博客杂谈;既有wikihow推送的实用信息,又有推特机器人、solidot、网易跟帖局和纽约时报送来的网络热贴和时事新闻。我还依稀记得在Google Reader里看自己的阅读数据时,四年来我大概阅读了超过两万个条目,差不多是每天十五个长短文章。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Google Reader上,它就是我的信息大管家,忠实地展现经过我精挑细选的供稿源的最新大作。所以,作为一个课业和实验均繁重的理工男,我才能够埋头书斋、知闻天下。

  这种自助选择供稿源来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许就是对一言堂的挑战。我的的信息不是由腾讯网易的门户编辑决定的,更不是由一本正经的罗京叔叔决定的,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地选择了包括新闻、博客、学术论文、评论在内的大杂烩,是专业新闻机构(纽约时报)、专业学术机构和出版商(RSC、ACS和Wiley)、精英与草根们同台争鸣。Google Reader对于在中国的用户来说,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防删帖。只要韩寒的博文一被发布出来,Google Reader就会迅速抓取到Google的服务器上,推送给我。所以,即便韩寒的文章被加密之后,我还是可以读到全文。对于南华早报、热推机器人这种比较难以直接访问的信息来源,Google Reader也可以抓取内容后推送到国内。这些好处使得Google Reader成为很多网虫在网海冲浪时不至于信息过载的重要工具。

  俗话说得好,相聚有时,后会无期。Google于去年春季突然宣布要关闭Google Reader,理由是用户量持续下降。当时,我就觉得特别难过。Google Reader之于我,是已经陪伴四年的良师益友。随着数据的积累,我甚至把它当做一个扩展的大脑。打辩论赛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要不要停止计划生育的辩题。我依稀记得我在Google Reader里阅读过纽约时报关于中国计划生育的报道,一五一十博客平台上也有过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博客,网易跟帖和推特上似乎也有过相关的讨论。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到Google Reader里简单地输入“计划生育”四个字,过去几年积累下来的材料就纷纷出现在搜索结果里了。与使用Google搜索相比,Google Reader更像一个已经整理好的笔记库,非常高效。而现在,Google要关掉这个产品,我感觉像是得了一次小型脑震荡!但Google是商业公司,Google Reader占用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却没有带来相应的收入,甚至还阻碍Google的合作网站向用户展示广告。我们虽然抱怨,但是毫无办法,Google毕竟还是一家商业公司。

  其实,Google Reader的关闭并没有宣告RSS阅读器的死亡。不甘心的用户继续寻找着替代品,feedly、Inoreader接过了RSS阅读器的大旗,目前还再茁壮成长。RSS阅读器还以公共帐号的方式在阅读器上复活,在微信这个封闭的体系内,把类似RSS推送的服务带给了更多用户。甚至“今日头条”这种涉嫌侵犯版权的新闻聚合服务也试图发展壮大。然而,微信公号的文章是封闭且难以检索的;今日头条还是得靠编辑来决定我的头条;feedly时不时宕机也让人揪心。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怀念Google Reader,怀念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Google Reader中有趣的条目的美好时光。

  来源:投稿 作者:Eason ,原文链接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

雅虎Flickr被屏蔽

  全球知名照片存储服务Flickr从昨日起无法从中国访问,其网页端和手机端均无法登录,这是即通讯服务Line被屏蔽后又一个被屏蔽的热门服务。

  根据分析,Flickr无法从大陆访问的原因是Flickr的域名被DNS污染,所以导致其无法从中国访问,从下图可以看出,PING Flickr的域名,会发现其IP地址被解析到阿塞拜疆一个不存在的IP,而Flickr实际IP地址是在美国。运行DNSCrypt之后,再次PING Flickr的域名,才得到正确的IP解析地址。

Flickr被屏蔽

  解决的方法是,安装运行DNSCrypt,然后通过HTTPS的方式即可正常访问Flickr网站。

  Flickr是雅虎公司提供的照片存储和分享服务,深受许多博客作者喜爱,Flickr提供高达1TB的存储空间,并且支持繁体中文界面,是雅虎香港的一个颇受欢迎的中文服务。Flickr和Line一样,虽然在中国大陆用户不多,但在香港却拥有众多忠实的用户,这两个服务几乎在同一天被屏蔽。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微软云存储服务OneDrive昨天被屏蔽,无法从中国访问,屏蔽的方式是DNS污染,微软昨天刚对OneDrive的安全性进行了提升,使用了安全传输层协议来保护用户数据,防止被黑客和政府监听。

  虽然OneDrive启用加密技术,保证Onedrive和本地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使攻击者更难解密客户端与微软之间的连接,但却无法阻止DNS攻击,通过DNS污染可以轻易屏蔽OneDrive服务,而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参考《使用DNSCrypt解决DNS污染问题》一文安装一个名为DNSCrypt的软件即可正常使用OneDrive和Dropbox等云存储软件。

  话说我前两天刚在测OneDrive,隔天OneDrive就被封,我在测试微软OneDrive时,感觉用起来功能太少,目标文件夹的名称都不能修改,下载上传速度也挺慢的,但稳定性还可以,至少上传下载没出错。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居然没有文件历史版本功能。我的OneDrive容量为28G,略高于Dropbox的容量。

微软OneDrive被屏蔽

  OneDrive原名为SkyDrive,是微软提供的云存储服务,支持100多种语言和多种硬件平台。OneDrive支持桌面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 Vista/7/8)和Mac OS X 10.6以上版本,并在移动设备上支持iOS、Windows Phone、Android等。Windows 8和Windows 8.1由于已经内置OneDrive,因此无须安装。

2014年7月2日星期三

Line被关键字屏蔽

  今天早上,知名日本移动即时通讯软件Line(中文名“连我”)无法从中国登录访问,Line中国区用户的手机版消息无法传送、新消息无法读取,Line官网也无法访问。

  今天早间,Line中国发表官方微博称,“现在LINE中国用户出现了访问障碍,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修复该问题”。但未透露故障原因,截至目前,Line仍然无法从中国访问。

  Line于2012年登陆中国,并与360公司展开合作。但在今年4月,Line与豌豆荚达成合作,豌豆荚将负责Line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服务提供和运营推广。

  经过我的分析,Line无法从中国访问根本不是所谓的“Line服务器故障”,真实原因是Line遭到了关键字屏蔽,被屏蔽的关键字是“.line.me/”,这样,所有访问line的网址就全都被屏蔽了,屏蔽的第一个关键字为“.”可以保证屏蔽所有Line的子域名,屏蔽最后一个关键字为“/”为了防止误屏蔽其他网站的域名,例如line.me.com等,大家可以参考下图验证一下。

Line被关键字屏蔽

  对于Line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被屏蔽,的确令人感到惊诧,很多年轻人通过韩剧用上了Line,莫名其妙将这样的“无害”类工具封杀,只能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越来越多的工具被屏蔽了,屏蔽的对象从Google、Gmail、Dropbox这样的专业人士使用的工具,已经扩大到Line这样的大众化民众使用的工具,是啊,连Gmail都能屏蔽,Line为什么不能被屏蔽呢,现在把所有国外的通讯工具都屏蔽了才好,上帝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看着那些国外的优秀工具一个个被屏蔽,不得不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十几年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这个世界,一场规模浩大的互联网革命正拉开序幕。一个个年轻的企业创造了美国硅谷的奇迹,而我们,却将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科技企业谷歌、微软、苹果等等屏蔽在外,闭关锁国,过着困守孤岛的土著人一样的生活,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只能扒开墙头看着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发展,看着一个个崭新的科技奇迹在外面诞生,这不仅仅是国内这些科技企业的悲哀,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哀。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而我却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希望。

由企业QQ到微信企业号 腾讯再战企业级市场

  近日,媒体报道继QQ延伸出企业QQ后,微信也将开始企业市场的布局,微信已经计划在订阅号及服务号基础上推出“企业号”,定位为企业办公。帐号完成认证后可将员工微信导入。微信打卡、微信报销、微信会议等企业功能都可以在微信上完成。

  在微信全球注册用户超过10亿之际,传出此消息,引起了各方关注。在丁道师看来,腾讯微信推出企业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蓄谋已久。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腾讯在推微信企业号之前,已经推出了企业QQ,并在2012年底推出了企业QQ的手机版,而且企业QQ的手机版本已经具备了诸多CRM和企业内部沟通协作的功能。那问题就来了:腾讯为什么要推出两款功能雷同的产品?

  原因其实很简单:内部竞争,优胜劣汰!对于腾讯这种级别的公司来说,很多领域都有几个团队来做看起来类似的事情,这样的好处是即使其他几个都死了,只要能成功一个就能够完成腾讯在该领域的战略布局。按照这样的思路,腾讯内部先后成长起来了诸如微信、QQ游戏这样的产品,当然也有诸如QQ影音、QQ网购这样基本消失了的产品。

  微信企业号的几大功能猜想

  腾讯通过企业QQ没有能够在移动办公领域有所作为(实际上,市面上大部分的办公软件是基于PC端的,即使有移动端,也几乎是摆设或者简单的信息沟通的功能),在微信上推出企业号就势在必行了。很多人对微信企业号的功能有哪些非常感兴趣,就此我也咨询了腾讯内部认识的一些朋友,大家都表示不知道或者不能说,可见微信企业号下一步要怎么走,腾讯自己都没有完全想清楚。那么丁道师今天就在此做一些猜想:

  ①实时通讯,内外沟通方便快捷。即时通讯是腾讯最强的基因,我猜想微信企业号的主要功能也是内外沟通,微信企业号的通讯功能设置应该既能够满足企业成员内部沟通的各种需要,又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内部成员与企业外部联系人的沟通需求,在实现企业即时通信的模式多样化的同时,提升了企业沟通的效率。甚至会加入广播、短信群发等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的电子邮件。

  ②绩效考勤管理。绩效计算和考勤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软件非常基本的功能,显然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有这些功能,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云端漫游和存储。

  ③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微信企业号也应该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企业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会开放一个个api接口,允许企业接入第三方的应用。

  ④网络营销和用户分析。可以说,在“大数据”时代不仅仅是量级的体现,更是转化能力的体现,微信几亿的用户,利用这样的企业级工具可以对其价值更好地挖掘。社交的基础即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级市场,有了人才能形成可不断扩张的社交关系网,数据的价值才有落脚点。微信企业号或可精准的分析企业潜在用户,并且系统会根据用户提供的资料,按不同年龄、性别、爱好、收入、回访次数等信息分类,企业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从中观察、分析、精确地智能锁定消费者,以便后续展开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不差钱的腾讯为什么要做企业级市场

  企业级市场是一个蕴含巨大机遇的市场,但也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腾讯此前做微生活、微信会员卡等几乎所有的企业级市场均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那为什么还如此坚定地进入这个市场呢?

  纵观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大局趋势,我们可以得出IT巨头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规律:先从消费级市场起家,等市场饱和之后,最终转型企业级市场,如果不转型,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市场淘汰!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美国的戴尔公司、IBM公司,以及中国的联想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谷歌、亚马逊也纷纷开始转型企业级市场,中国的BAT们未来必须要放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荣光,拥抱更深层次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海尔联想中兴全部入局 智能硬件爆发期来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感觉,虽然这两年智能硬件的概念在中国非常火爆,并且有一大批的公司推出相关的智能硬件产品,包括智能手表、智能路由器、智能音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设备等等产品,但是涉足该领域的几乎都是一些初创的企业,真正的科技顶级巨头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很少敢于冒险推出这种“出格”的产品。

  不过这一切在2014年开始,都在发生变化。这不是行业微创新式小的变化,而是颠覆式的巨大变革。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中国真正最顶尖的几个IT巨头,全面参与进来!

  我记得在一开始,是果壳、极路由这样的我没有听过的小企业推出智能硬件产品,这种小企业敢于尝鲜和冒险,后来市场到了较为成熟的时期,小米、乐视、360等企业纷纷涉足并且把智能硬件作为战略部门。不过我们应该清醒的认知到,一个行业是否真正火爆、是否有深刻的价值,不是看有多少初创企业进入该领域,而是看这个行业顶级的企业有没有进来,在中国如果联想、华为、海尔这样的千亿级别的公司没有参与到这场变革来,那么中国当前的智能硬件繁荣景象只是一种幻象。

  所幸,我们的巨头不在扭捏,已经全部苏醒。最近一段时间,我收到几十家企业寄送来的相关智能硬件产品(去年这个时候收到的产品的开发企业,我基本没听过公司名称),其中在某个期间,一周内我分别收到收到海尔、中兴、联想三家公司寄送来的智能硬件产品,分别是海尔的空气盒子,中兴的小兴看看,联想的看家宝。

  在进行产品体验评测之前,我问了这些大型企业相关负责人一个问题“在我看来,你们作为一家年收入几千亿的企业,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所开发的产品大都是3C和家用电器等常规的能够持续平稳带来收入的产品,那种用户群体还没培养起来的智能硬件产品,市场盘子不大,现在做也赚不了钱,可能对于你们来说,这类产品的收入投入精力巨大但是收入占卜1%都没有,你们还为什么要做呢,这种产品失败率这么高万一做不出怎么办呢?”

  每一家的回答各不相同,我总结了一下,分别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①大企业被“不起眼的行当”颠覆的案例比比皆是。

  ②智能硬件的市场规模未必会比电脑、电视、手机等小。

  ③企业原有业务虽然持续发展,但逐步遇到瓶颈,需要拓展新的领域。

  我相信,这些问题是巨头们所共同头疼的,一方面企业增长到了行业前列一片向好,另外一方面看不到新的发展机会感觉恐慌,虽然暂时不会被后来者颠覆,但科技行业风云变幻,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像小米这样的公司刚成立两三年就威胁到了中华酷联四大公司的地位。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这几款产品的一些作用,这些巨头开发的产品能够如此人性化非常的难得。

  先来说说海尔的空气盒子,海尔空气盒子售价大概为300元左右,可监测室内PM2.5、VOC有害气体、以及温度和湿度。通过手机APP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家庭中的空气质量情况,并且通过APP的控制界面,远程控制家庭中的空调和空气净化器启动工作。用户可以在下班到家前让家庭空调提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也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和控制,让远在外地的老人和小孩不知不觉中远离空气污染。

  联想的看家宝,是一款基于云的视频监控工具,相比咱们普通动辄几千万的监控安防系统,联想的看家宝只需要699元。这种具备具备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回放、精彩随时分享及报警信息推送等特色功能的监控摄像头产品,无疑是居家安防必备。近日,联想看家宝发布了第二代的产品,二代看家宝产品的外形设计较第一代有了很大改观,配备100万像素CMOS摄像头模组,所有视频数据依旧存储于云端,用户可通过云端数据在手机进行实时观看、下载、分享,并且采用全新绿色环保材质,通过美国FCC及欧盟RoHS环保认证。

  至于中兴的小兴看看,和联想的看家宝是同类型产品。双方都是拥有强大技术实力和渠道能力的IT巨头,从功能和价格上来看,也几乎都一致。小兴看看采用了双旋转云台设计,视频分辨率最高可达720p,同时支持Wi-Fi直连、双向语音、红外夜视、多重加密、本地视频存储等诸多功能,用户可以在家安装小兴看看摄像头,并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观看家里的情况。唯一让笔者想吐槽的是,中兴的小兴看看设置的时候居然需要插一根网线。

  笔者分别试用几大巨头的产品后,总结了以下几点特性:

  ①价格亲民。基本上几大巨头做的硬件产品在品质上大大优于市面上相关的山寨产品外,价格上也都在千元以内,工薪阶层的消费者都可以买得起。

  ②配置简单。传统的安防监控类的设备需要专业的技师来安装调配,而联想、中兴的产品只有看说明书,小学三年级的同学都能安装应用。

  ③快速的更新迭代。以联想的看家宝为例,我刚体验了第一代产品,一个月后第二代产品就已经上市,而中兴的新一代产品据说会修复“需要插网线设置”的毛病。

  ④以人为本,注重用户反馈。在以前,厂商卖了东西是不希望用户来反馈的,因为用户一旦反馈大部分是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而现在,海尔、联想、中兴甚至华为这样的公司,都有专门的团队来接受用户的反馈、吐槽,从而根据用户的不同建议和需求,不断的优化和改进产品。

  总之,从2014年开始,小微企业、成长型企业、巨头企业都已经全面参与到智能硬件的竞赛中来,这是一场马拉松的竞赛,但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巨头会做的很好,但小企业依靠自己小船好调头的优势,未尝不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来。

  来源:投稿,本文作者系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 微博:丁道师 微信公众:dingdaoshi123

2014年6月29日星期日

网络战争:美国给中国敲响警钟

  5月19日,美国司法部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中国军官,挑起新一轮中美网络舆论战,而此时距斯诺登曝光美国“棱镜门”丑闻仅仅一年时间,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显示,早在2007年,美国国安局就就开始针对中国的华为公司展开网络攻击行动,并成功侵入华为公司总部服务器,窃取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通信记录等信息。此番美国司法部却恶人先告状,起诉起了中国,这种指责的确有“作秀”的意味。

  美国网络安全水平全球第一

  之所以说美国在“作秀”,是因为美国对网络安全的注重程度以及美国对全球互联网的控制能力目前依然是全球第一。

  美国于2003年2月14日正式将网络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并发布了《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从国家战略的全局谋划网络的正常运行并确保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安全稳定。2005年3月,美国国防部公布的《国防战略报告》中明确将网络空间和陆、海、空以及太空定义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国维持决定性优势的五大空间。

  对于全球互联网的控制方面,可以说,美国控制了全球互联网的大部分设施,例如,全球互联网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有10台在美国;微软操作系统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思科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遍布全球网络节点;英特尔的CPU占据全球计算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谷歌在全球搜索市场份额高达68%,高通和苹果的芯片占据了60%的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如果美国愿意,他可以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网络和信息系统立刻瘫痪。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现代战争中,美国的网络攻击也成绩斐然,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都曾经通过网络攻击对手的信息系统,达到使对手的信息系统瘫痪的目的。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情报系统,在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中植入电脑病毒,在美军空袭前用遥控手段激活这些病毒,导致美空军飞临巴格达上空时,伊拉克防空系统早已瘫痪。2003年的对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首先利用网络瘫痪了伊拉克的指挥系统,从而能大摇大摆地进入巴格达。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北约将大量病毒和欺骗性信息注入南联盟军网系统,使其防空系统瘫痪。可见,当今时代,互联网不仅成为宣传和发布新闻的主要场所,而且成为攻击和骚扰敌人的主要阵地。

  美国不仅仅在网络技术上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在网络安全的预防和管理上也非常完善,例如,2012年,美国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的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2013年,奥巴马总统签署开支法案,禁止包括司法部、商务部、航空航天局及联邦调查局在内的联邦政府机构,采购“中国所有、运营或提供补贴的企业制造、加工或组装的信息技术产品”。

  中国网络面临严峻挑战

  对比美国来看,中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美国的科技产品过于信赖,对于美国科技企业没有任何防备,有资料显示,过去十几年间,与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被美国拒之门外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大量科技公司在中国却能长驱直入,而且,这些公司的产品都被用在了中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渗透到了中国网络的每一个环节;政府、海关、邮政、金融、铁路、民航、医疗、军警,每一个部门几乎都有美国科技巨头的影子。

  思科占据了中国电信163骨干网络约73%的份额,把持了163骨干网所有的超级核心节点和绝大部分普通核心节点;微软在中国台式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占有91%以上的份额,居行业主导地位,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套件更成为企事业单位标准的办公软件;中国智能手机绝大多数使用高通和苹果的芯片;中国个人电脑则绝大多数搭载英特尔芯片;甲骨文占据了应用服务器40.7%的市场份额。

  而实际上,思科在自家网络产品中预留大量存在的后门,已经是业界的常识了。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CALEA《执法通信辅助法》,该法通过之后,执法机关可以根据法院监听令状直接接入电信网络启动电信运营商交换机中的监听功能。这意味着美国法律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提供监听服务,思科产品自然不能例外。

  而恰恰是这个拥有大量后门,并且随时可供美国政府监听的思科,却占有中国金融行业70%以上的份额,中国四大银行及各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中心全部采用思科设备;在海关、公安、武警、工商、教育等政府机构,思科的份额超过了50%;在铁路系统,思科的份额约占60%;在民航,空中管制的骨干网络全部为思科设备;在机场、码头和港口,思科占有超过60%以上的份额;在石油、制造、轻工和烟草等行业,思科的份额超过60%,甚至很多企业和机构只采用思科设备;在电视台及传媒行业,思科的份额更是达到了80%以上……

  假设某一天中美发生了战争,美国仅仅通过思科一个企业,就能在几分钟内瘫痪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政府机关的网络系统,而在非战争情况下,美国政府也可以通过思科来搜集海量的中国各个企业和政府机关的信息和数据,供美国政府大数据研究。

  除了硬件之外,美国网络科技公司所存储的数据也完全在美国的国安局控制之下,美国政府想要哪个用户的个人资料,这些科技公司都会积极提供,例如谷歌提供的《透明度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政府2012年下半年共向谷歌提出了8438次数据要求,涉及账户14791个,88%的要求被执行了。Facebook在2012年下半年共收到9000到10000次政府信息索求,涉及1.8万到1.9万用户。微软在2012年下半年共收到6000次到7000次政府信息索求,涉及3.2万个用户。雅虎在2012年下半年共收到政府信息索求1.2万到1.3万次。这些数据还仅仅是美国法庭指令相关的信息索求,不包括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名义索取的用户数据信息数量。

  可以说,中国在网络上面临的威胁比美国大得多,假若发生战争,中国的网络很容易受到攻击,最需要做好对外来网络攻击的防范的恰恰也是中国。

  中国该怎么办?

  面对网络强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攻势,中国面临的网络威胁日益严重,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全球网络战背景下中国该怎么办?

  中国目前既然大幅落后于美国等信息技术强国,那么就应该虚心向美国学习,学习美国针对网络安全的种种措施和制度。要做到网络安全,首先就是硬件安全,美国既然在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还要禁止华为中兴进入美国市场,那么中国更应该学习美国,立刻改变重要信息基础和信息系统大量使用美国生产的设备、技术和服务这个现状,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技术,在路由器方面,华为中兴的设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可以替代思科的设备。

  对于网络安全层面,应该加大对网络安全公司的扶持,例如美国的安全公司曼迪昂特(Mandiant)可以追踪到具体到某个部队的哪个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实施了攻击,甚至攻击者的电子邮箱都被该公司破解,其专业程度可想而知,而中国恰恰就缺少这样的专业网络安全公司,所以中国对于美国的网络攻击却知之甚少,大部分内容都来自美国自己(斯诺登)的爆料,根本无法控制和定位美方的攻击,有时候可能还不清楚自己受到了美国的攻击。因此,中国也应该资助或投资第三方专业的网络安全公司,专门用于监控国外针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这样,中国才能化被动为主动,针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形成对等制衡能力。

  而在软件方面,我国软件领域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很高,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存在隐患,要想谋求真正的网络安全,必须实现技术自主,壮大民族软件产业。而目前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二是盗版严重,因此,中国应该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民族软件企业,让民族软件企业能够赚到钱,只有软件企业能盈利,才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适合中国企业使用的软件,中国人最懂中国的国情,中国企业开发的软件一定会比微软、IBM、甲骨文等美国企业开发的软件更适合中国国情。

  最后,中国政府应该大力推动通过联合国管理互联网的活动,目前的国际互联网基本是在美国人管理之下,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单独管理互联网的安全隐患,就应该推动将互联网纳入联合国下属机构管辖的工作。